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4-04-24

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共8篇)

篇1: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共同体意识党课讲稿

为进一步学习领会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党史教育工作调度会议精神,按照厅机关党w《关于“七一”前后重点工作的通知》有关要求,讲授本次专题党课,主要包括*思想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方面内容,自觉用以wz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一、深学笃用*思想。

(一)深刻领悟*思想的重大意义。党的*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达到空前团结统一,使我国发展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后“强起来”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这一伟大思想的理论意义,就在于其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这一伟大思想的实践意义,就在于其开辟了通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真理道路,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提供了行动指南。

这一伟大思想的世界意义,就在于其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学*弄*做*思想。

一要坚定理想信念。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为理想而拼搏、奋斗、奉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要强化理论wz。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用*思想wz全党,使全党更加坚定自觉地为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而奋斗。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把握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取得新进步,加深对*思想和党中央大政方针的理解,学*悟*、融会贯通,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

三要牢记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今天,中华民族正处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越到关键时刻,我们越要把党的初心、党的使命铭刻于心,用*思想wz头脑,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

四要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通过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坚持协调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绿色发展,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持开放发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坚持共享发展,在不断把“蛋糕”做大基础上分好“蛋糕”,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五要勇于担当。这是是检验一名共产党员是否忠诚的试金石。要强化政治担当,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面对大是大非不做爱惜羽毛的“绅士”,要敢于亮剑;要强化事业担当,攻坚克难,奋发有为,不当在岗不在状态、出工不出力的“泥菩萨”,不打回避问题、推卸矛盾的“太极拳”,不摆照搬照套、故弄玄虚的“花架子”,不设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的“软钉子”;要不断增强党性观念,坚持原则,弘扬正气,克服“多栽花少栽刺”的好人主义,面对软弱涣散要敢抓敢管、动真碰硬,面对歪风邪气要坚决抵制、绝不退让。

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

(一)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必须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础。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根本内涵是五个“认同”:一是对祖国的认同,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维护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走向繁荣和发展。

二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

要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旗帜鲜明地反对把中华文化等同于某一个民族的文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的倾向。

三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构成的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

四是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的制度优势。

五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已成为各族人民的必然共识。

(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的根本。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各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体现我国各民族对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以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认知。

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中不同成员的关系,中华民族与各民族、各民族相互之间唇齿相依、休戚与共,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才有希望,各民族才有未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才能打得更牢。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三)充分发挥通用语言文字的作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既是民族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民族关系的常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达到感情相依、情感交融。只有语言相通才能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形成高度认同,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促进了国家经济建设和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也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善策,符合各民族同胞的根本利益。

同志们,我们要充分利用这次学习的契机,立足本职工作,把深入学*思想、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改革发展实现伟大梦想的磅礴力量!

一要创造性开展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真正把学习成果变成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转化为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自觉行动,转化为各项工作的实际成效,努力在加快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的大潮中勇争先,描绘好新时代*数字zf发展新画卷。

二要转变作风狠抓落实。要将力戒形*主义、官*主义树立正确政绩观,真抓实干、转变作风,推动*中心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立足服务数字*大局,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勇于担当。为“建设亮丽*,共圆伟大*”汇聚磅礴智慧和力量。

三要推动工作促进发展。*思想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只有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与正在做的事情有机衔接,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要紧密结合我们单位的工作,把学习成果同完成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结合起来,防止“两张皮”“空对空”。

篇2: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辉煌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民族团结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一种追求,它对凝聚人心、整合社会起着重要作用。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社会的稳定;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经济的发展;没有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

一、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创造灿烂文化 在汉朝,就有昭君出塞的故事,昭君远嫁匈奴,为北方边境稳定起了积极作用。在南北朝时期,就有北魏孝文帝南迁和改革,促进北方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壮举。在唐朝,唐太宗开明、进步的民族政策,为民族团结、进步、融合起到积极的作用,也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到了元朝,乃至以后的明清朝基本延续了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各民族团结一致的大一统的局面,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 1 页

共 5 页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由于我国采取了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政策,各民族得到了空前的大团结,地区经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领导和支持下,新疆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各项事业取得很大成绩,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民族团结日益巩固,各项建设成绩明显。十八大以来,新疆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大政方针,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总目标,以推进新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引领,以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为基础,以促进民族团结、遏制宗教极端思想等为重点,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

二、积极同民族分裂势力作斗争,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新疆社会稳定

近年来,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的渗透不断加剧,妄图达到其“西化”、“分化”中国的战略图谋。在疆内,“三股势力”打着民族、宗教的幌子,蒙蔽裹挟普通民众,煽动民族仇恨,掀起宗教狂热,鼓吹圣战,制造惨绝人寰的暴恐案件,给各族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损失,严重危害新疆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这些宗教极端分子、暴恐分子、民族分裂分子阻碍了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了我们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大好局面,是新疆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敌人。

全疆各族人民都要从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政治高度,统一思想认识,积极同“三股势力”作斗争,充分认识到

第 2 页

共 5 页 民族团结是各族群众的生命线,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各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三、凝民心聚民意,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历史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中华文化、捍卫祖国统一、推动历史进步,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大一统”思想,汇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实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进一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第一,要坚定政治认同,增强道路自信。这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要求。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在这条正确道路上,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断走

第 3 页

共 5 页 向富裕、走向文明。在这条正确道路上,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断走向富裕、走向文明。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牢记国情、坚持道路、坚定信心。

第二,深化文化认同,共筑精神家园。这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中华文化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呈现统一性和多样性并存的鲜明特征。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巩固的黏合剂,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的根本原因。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筑就民族之魂、深化文化认同、汇聚民族力量,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切实尊重、保护和传承各民族文化,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实现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谐发展。

第三,加快发展步伐,实现共建共享。这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不懈努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但总体发展水平仍比较落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使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既是重大经济问题,又是重大政治问题。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加快发展、缩小差距,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帮扶支援,确保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奔向全面小康。

四、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建设美好明天

中华民族曾历经无数考验,面临种种巨大的灾难,包括

第 4 页

共 5 页 自然灾害和外敌入侵,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动摇战胜困难的意志和信心,也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过,屈服过,沉沦过,而是知难而进,百折不挠并最终在挫折中奋起,其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励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陈全国书记在2016年自治区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各族干部群众要充分认识做好新疆维护稳定工作的重大意义,时刻紧绷维护稳定这根弦,坚持抓早抓小抓快抓好,做到人人身上有责任、人人都要负责任、人人都要尽责任,切实把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目前,新疆反恐维稳工作取得好成绩,我们要再接再厉,更加团结一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紧紧围绕新疆工作社会稳定和社会长治久安总目标,坚决打击任何形式的暴恐势力,妥善应对各种挑战,积极做好自己的工作,真正做到履一份职,就担一份责,要对得起人民群众的期待,释放强大的正能量,为建设美丽和谐的新疆而不懈努力。

第 5 页

篇3: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多样性、差异性、选择性, 人的思想意识更加具有独立性、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 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出现了现代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等多种非主流意识形态思想, 社会意识愈益多样化、复杂化。由于民族高校多处于中西部地区, 虽然民族区域发展程度不及东部发达地区, 但思想意识受多样社会意识的影响却是同步的, 由此带来了民族高校大学生信仰缺失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 民族院校大学生在主流意识形态的认识上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 存在信仰认同上的危机。虽然现在的大学生从接受启蒙教育时期就开始逐步学习和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 大部分学生也懂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但仍然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缺失。对一部分大学生来说, 仅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知识体系来学习, 而不是转化为内在的信仰。

第二, 对社会主义信心不足。民族院校的大学生,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 从理论上有所认识。但对于苏东剧变之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受到非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不坚定。一些大学生无视中国特色社会主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充满疑虑, 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更为飘渺, 容易受到资本主义思想的冲击。

第三, 对民族区域政策和民族区域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漠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对于促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具有重要作用, 是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制度基础。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民族地区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发展成就斐然, 当代大学生由于身处其中和熟悉现状, 反而无法认识民族地区发展的整体状况, 影响了对党的民族政策的正确认识。

第四, 意识形态多样性凸显, 主流意识形态淡化, 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且日趋功利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价值体制, 其自由、开放、竞争、有序的观念日益被接受。市场主体的多样性和市场经济的目的性, 均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市场经济的利益趋向, 促使人们出现了价值认同的分歧, 更多的关注个人利益。这种状况在民族院校大学生中有相当的表现, 需要通过恰当的教育方法和途径逐步破解。

二、影响民族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吸引力的因素

一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且成为目前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发展的整体水平与目前世界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程度和科技实力上占据优势地位的状况在短期内不会得到根本改变。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依然具有的优势地位, 极力在意识形态领域强化对我国的影响。经过资本主义精细理论包装的所谓“民主政治思想”, 如民主、平等、人权、普世价值等观念, 鼓吹其自身制度的优越性, 不断地向我国渗透, 企图冲击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二是随着经济成分、物质利益、生活方式、就业方式的多元化, 人们的思想日益多元化。有什么样的经济和政治, 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文化。改革开放以来的这种情况与过去一元化的经济政治情况不同, 给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课题。大学生是思想活跃的群体, 自然会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 如何加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培养具有共同理想的建设者, 使德育成为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

三是民族院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空泛化。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解释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实践特色, 推动了中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长于宏大的理论叙事, 但对于大学生缺乏情感的吸引力。同时, 由于多年的理论灌输以及理论灌输的简单化、教条化, 进一步弱化了马克思主义从知识体系转化为信仰体系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大学生需要的不仅是理论范式上的理论, 更需要贴近大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理论。

三、民族高校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吸引力的必要性

进入阶级社会以来, 随着阶级分化的出现, 就有了意识形态的分化。正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意识形态也是由社会存在来决定的。一定的阶级、阶层和集团, 由于自身的利益取向不同, 就会形成反映那个阶级、阶层和集团利益的思想基础和价值取向。不同的集团由于利益取向的差异性, 也会有意识形态的差异性。所以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乎是移入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而已”。[2]

意识形态可以是多元性的, 但主流意识形态必须是一元性的。这是任何国家和社会制度都将面临的问题, 而不仅仅是社会主义需要面临的问题。资本主义国家同样注重意识形态建设, 对非主流的意识形态尤其是事关社会制度取向类的思想作为监管对象, 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精辟地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 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 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 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 因此, 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 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3]阿尔都塞进一步明确的指出了统治阶级加强意识形态一元化建设的重要性, 他说“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在掌握政权的同时对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并在这套机器中行使领导权的话, 那么它的政权就不会持久。”[4]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任何社会形态, 封建社会也好、资本主义社会也好, 也都要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制度更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才能够保证思想方向、发展方向的正确和社会稳定, 才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行动的指南, 但并不是要求我们严格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去进行革命和建设。要推动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处理好坚持、继承、丰富、发展和创新的关系, 才能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来看, 列宁主义最伟大的贡献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俄国的实际结合起来, 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推动了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 在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 取得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指南, 也在于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不断坚持、丰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早在抗日战争初期, 毛泽东就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 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 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 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 即是说, 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 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5]

中国的实践已经证明,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 才能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问题, 才不会让中国走上邪路;不能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学风, 以僵化教条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 同样会使我们的事业遭遇挫折, 就会离开正确的道路, 迷失前进的方向, 在当代中国, 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情况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企图, 在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中, 出现了信仰缺失、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坚定、主流意识形态淡化和对民族区域发展漠视的情况。民族高校需要凝心聚力, 通过加深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民族地区的实际相结合, 挖掘民族地区独特的历史和现状, 从而找到并发挥民族地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最突出的特点, 逐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关键词:民族地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必要性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 2012:2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1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98.

[4]陈越.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338.

篇4: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个人的发展和自由决不能离开共同体,他指出:“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作为人类在共处的一种组织化形式,“共同体”是一个描述群体而非个体的概念,是指“人们在共同条件下结成的集体”,共同意识是维系共同体群体性存续的关键因素。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有共同认同的血缘融通、流动交汇的有机体,是一个历经五千年风雨锻造而成的“多元一体”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的讲话中阐述了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极其重要性。2014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2015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中强调提出:“要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等的新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理论及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价值取向

(一)必须坚持意识形态的政治上高度认同

一个民族的繁荣,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力量、丰富的精神力量、完备的制度和法治体系,也离不开各民族成员心理的认同和思想的统一。认同是人们心理层次的情感和认知,是个人或群体对社会组织的理想信念和作为的高度认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在认同的基础上而作出的选择。当前,全国上下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成为各族人民的广泛共识,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没有各民族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认同,这种共识是不可能达成的。我们在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选择、各民族人心所向的同时,还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永葆先进性,以赢得各族群众的认同、信赖和拥护。

(二)必须坚持经济共兴繁荣价值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民族共同体是一定地域内形成的具有特殊历史文化联系、稳定经济活动特征和心理素质的民族综合体。一个国家的健康发展、民族的进步,不能只看一两个省、一些省市地区的繁荣发展,而是要达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这样才是真正繁荣富强的民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那样。中华各民族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之间,既有自己的发展经历和特点,又需要各方面利益协调,相互帮助、相互交流、相互交融,以达到共同发展与进步。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制定重要政策和战略举措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

(三)必须坚持“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中华文化的丰富多样性表现为各民族各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文化多样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赖以凝聚的核心和基础,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各民族、各地区文化在历史发展中逐步交融、整合形成的中华文化共性。文化多样性是中华文化的底色和基础,也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所在。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文化的支撑。渊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根植于当代伟大实践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祖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所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体,也是各民族各地区文化交融的共同体。

(四)必须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和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即是治本举措之一。必须构建各民族互相嵌入式的民族团结教育格局,民族团结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全体社会成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要拓宽民族团结教育范围内容和形式,既要教育汉族,也要教育少数民族,进一步着眼于各民族的国家意识。中华民族意识和各民族大团结意识,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弘扬各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的主旋律在学校、社团、企事业单位、社区、家庭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全方位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形成纵横交错的民族团结教育网络,不断增强各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促进社会安定,实现共同发展进步。以推动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为抓手,推进城市民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让城市更好地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切实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五)必须坚持民族多元一体的和谐发展观

中华民族共同体在结构上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多元”是指我国各兄弟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社会也各具特点而区别于其他民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一体”是指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与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关系,结成了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共同捍卫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结语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党和人民事业胜利的重要保证,是民族地区繁荣发展、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保证。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健康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强化“三个离不开思想”“五个认同”理念,是促使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及国家安全的根本遵循。增强民族团结,需要全民族每一位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篇5: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感想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不断增进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这一共有身份的认同,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把强化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作为一项根本性、战略性任务抓紧抓好。湖北少数民族常住人口有247万,占全省总人口的4.5%,是民族工作任务较重的省份之一。湖北统战系统强化使命担当,牢牢把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推动中央关于民族工作各项决策部署全面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

在坚持党的领导中增进政治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要的就是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做好民族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到加强民族团结的各方面,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中流砥柱,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着力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切实增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增进国家认同。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不断挖掘和大力弘扬各民族爱国主义传统和精神,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研究,引导各族人民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持续深化正确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教育,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人们的心灵深处。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自觉以民族大义为念、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重,把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发展繁荣。

篇6: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感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和谐是民族关系和谐的重要保障。长久以来,各民族间碰撞升华的文化火种,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各民族在地域构成上交错杂居又相互包容、在经济生活中相互帮扶、在情感诉求中相互亲近依存,这是对中华文化认同的一种现实表述。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自身文化传承间的平衡状态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在当时当下的真实写照,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依据,是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一个民族的长治久安,复兴兴旺更多的是依托于文明永固创新不竭的基础之上,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对文化的认同及信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注入了灵魂。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各族群众树立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通过弘扬革命文化,让各族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历史,进而将文化自觉和政治自觉相结合,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通过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改造和创新,从而更具有现代性。

篇7: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心得

托县强化组织领导抓落实,成立了教育系统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托克托县中小学、幼儿园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方案》,对全县教育系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全县教育系统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宣讲培训、教育先锋志愿宣讲服务等形式,全面组织开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学习教育活动,分批分层次培训覆盖全员。学习教育紧紧围绕“强化理论武装、打牢思想基础;坚持问题导向、坚决纠正偏差;增强政治担当、突出工作重点”3个方面,从理论内涵、历史脉络、政治要求、发展规律、地位关系、法律层面、政策表述、中央要求、工作机制等角度,深入解读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行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和推进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重要意义,详细解答“怎么看”和“怎么办”两个问题,进一步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认识、统一思想认识,为坚定坚决不折不扣贯彻落实有关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紧密结合学习教育活动,托县大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自2010月开始,全县教育系统开展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教育,通过集中学习、对照检查、考察评定以及召开“师德师风”专题研讨活动和教师培训等形式,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的政治站位,提升了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作风优良、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提供有力保障。为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及时了解学校办学、教师工作生活、学生及家庭等基本情况,密切党群、干群和家校关系,该县在全县教育系统持续推进访学校、访教师、访家长“三访”活动,扎实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和包联活动,走访30所中小学幼儿园、2000余名教师、2万余名学生,“面对面”听取意见,“心贴心”谈心交流,“零距离”服务群众,打好同心结、画好同心圆、走好同心路,共筑中国梦。

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中小学、幼儿园建设成为全县和谐稳定的民族团结进步窗口,从去年9月份开始,该县中小学、幼儿园2万余名学生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开展了“手拉手、心连心、民族团结一家亲”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努力践行“民族团结教育从娃娃抓起”的理念,不断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于全县师生心灵深处,使“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篇8: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由西方发达国家发起,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 国际组织、政府、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的推动, 企业社会责任逐步成为一种为普遍接受的理念。

企业在发展的同时, 承担包括尊重人权、保护劳工权益、保护环境等在内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期望和要求, 关于社会责任的倡议和活动得到了来自全世界的广泛支持和赞同。

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国际化

跨国公司在国际范围内推动企业社会责任主要表现在跨国公司生产守则的实施上, 这种实施主要是跨国公司在其生产供应链上推行, 与供应链体系的上下游企业特别是供应商共同承担责任, 作为企业推行社会责任的一致行动。

跨国公司不仅制定并推行公司社会责任守则, 而且要求供应商和合约工厂遵守劳工标准, 并对合约工厂定期进行现场评估。从而将企业社会责任扩展到作为生产制造基地的发展中国家。

欧美国家一些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团体在全球开展的社会责任认证工作推动了社会责任的国际化进程。

比如美国的社会责任国际 (SAI) 制定的SA8000标准, SA8000是一个独立于政府之外, 可以用于审计与认证的社会责任标准。一些跨国公司为了树立品牌形象, 纷纷响应SA8000标准的号召, 并要求产品配套企业与合作企业都要遵守这些守则, 从而将"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扩展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据统计, 现在有包括中国在内的50多个国家、50多个行业的企业获得了SA8000认证, 主要集中在服装纺织、建材、农业、建筑、化工等行业。

在欧洲, 披露非财务信息已成为一项法规。2014年12月5日欧盟大型企业和集团披露非财务信息和多元化信息的修订指令 (2013/34/EU) 正式生效。于2016年底之前, 这也将成为28个欧洲国家的国内法律。根据《指令》, 约6000家大型公共利益实体必须在2018年披露其2017年的非财务信息。

在日本, 环境、社会及治理 (简称ESG) 信息披露已成为投资者日益关注的内容。据悉, 日本已经有1200多家公司发布了CSR报告, 日本企业会通过第三方的书面评论和第三方审验增强报告可信度的经验。与此同时, 日本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发布综合报告。

增强CSR信息披露正成全球共同趋势

2014年12月3日, 以“责任沟通创造价值”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会议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增强CSR (企业社会责任) 信息披露正成全球共同趋势。

会议透露, 截至2015年10月31日, 中国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达2265份, 社会责任报告的总体质量提升进入平稳期, 高质量报告数量逐年增长。而随着中国进入社会责任管理时代以及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国际化的趋势, 增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也不可逆转。

作为研讨会的主办方之一、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事业的推动者, 《WTO经济导刊》自2007年以来持续发布《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

继2014年首次发布《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指数》 (2009-2014年) 之后, 《WTO经济导刊》再次发布《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指数》 (2015) (以下简称金蜜蜂CSR报告指数) 。

据《WTO经济导刊》副社长殷格非介绍, 金蜜蜂CSR报告指数让我们看到这样的现象:报告总体质量提升进入平稳期, 高质量报告数量逐年增长;央企报告质量领先, 呈现持续提升趋势;员工、社区和政府是报告中最受关注的三大利益相关方;环境责任信息披露指数同比增长10.8%;社会责任相关管理信息披露更受重视;行业组织和政府相关部门成为促进社会责任报告发布的主要力量;外资企业发布报告同比增加104.2%, 日美企业超过一半, 质量保持增长;英文版报告不足8%, 参照国际标准编制的报告总体呈增长趋势, 报告的国际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非企业组织发布报告处于运动初期, 报告发布主体波动大, 未形成常态机制。

新趋势下的报告价值发挥

回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十年发展历程, 2000多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是最亮点的成绩, 但同时也面临着急需提升的现实困境。

未来如何编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加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实现与利益相关方的有效沟通, 依然是我国企业关注的重点、亟待突破的难点。

基于此, 金蜜蜂CSR报告指数也提出了八条建议:主动对接社会责任系列国家标准, 进一步提升报告质量;加强负责任管理理念与举措披露, 充分发挥报告的管理价值;接轨国际先进企业, 加大对消费者、供应链、合作伙伴等议题的披露;支持利益相关方更多地参与报告编制, 增强报告的实质性;顺应时代发展趋势, 提升报告的国际化水平;发布重点项目或重大履责专项报告, 提升企业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深度拥抱移动互联新时代, 持续创新报告传播渠道和方式;呼吁500强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发挥领袖企业的示范引领价值。

上一篇:继续教育-考试题库下一篇:环境保护英语小学作文-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