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内除法教学反思课后反思素材

2024-05-14

表内除法教学反思课后反思素材(精选7篇)

篇1:表内除法教学反思课后反思素材

本节课是先通过课前5分钟进行表内除法的计算训练,并举出易错题让学生说出用口诀求商的方法。而且复习了除法各个部分的名称。然后通过一副图:有4份苹果,每份有5个。让学生根据图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并让学生小组合作说出每道算式的意义,从而复习了除法算式的意义。最后让学生利用除法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操作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练习题目层次不分明,解决问题的设计跨度过大;

2、教师在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指正,叫其他同学重新回答虽然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手段,但不是根本方法,因为那样不懂的孩子可能还是不懂;

3、在课堂上应该把主力军放在中等生上;

4、课堂常规还有待规范:学生齐答和齐读有气无力,需要调动和严格要求;学生相对比较拖拉,计算速度也有待提高。要在课堂上渗透珍惜时间、与时间竞争的意识!

篇2:表内除法教学反思课后反思素材

(一)活动化的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我让学生变“看他人玩”为“自己玩”,先集体游玩,再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分组游玩,最后,还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分组竞赛,学生成了游玩的主角,并在玩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整堂课,学生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参与热情,师生、生生、群体间都在互动,学生玩了,乐了,也学了。

(二)探究式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因此,这节课,我本着“让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如在突破找中间问题这个难点时,我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可能会遇到的数学问题,小组讨论应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让学生自主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巩固新知时,让三个人数不同的游玩项目小组分别根据已有信息,探索并解决自己组的购票问题;在活动拓展时,又让学生组内合作交流,根据已有信息提出两步计算的乘除法问题。营造了一个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氛围,发展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并帮助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探究、合作性学习的经验与技巧。

(三)重视对学生进行一些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篇3:表内除法教学反思课后反思素材

本课为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

二、教学片段

1. 学生小组活动, 直观感知

先用6根小棒, 摆成三角形, 可以摆成几个三角形?再用7根小棒摆三角形, 可以摆成几个三角形, 还剩几根?接着用8根、9根、10根、11根小棒分别摆三角形, 并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算式不会写的暂时可不写) 。

[分析:通过在小组内动手摆三角形, 让学生在平均分东西这个实实在在的行为中进行直观感知。并让学生把操作的情况记录下来。]

2. 交流反馈

(1) 根据学生的汇报, 教师写好板书。

(2) 引导观察、比较:分得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汇报:有的小棒正好摆完, 没有剩余的;有的没有正好摆完, 还有剩余的。

师:当小棒有剩余的情况下, 剩下的小棒为什么不再摆了?

生1:因为不够了。

生2:也就是摆不成一个三角形了。

师:那剩下的小棒一般是几根?

生3:剩下的小棒有时候是1根、有时候是2根。

生4:如果剩3根就好了, 正好又够摆一个三角形了。

生5:那摆完了, 就又不剩了。

生6:要是剩4根, 摆完还有剩的……

生7:那还够再摆一个, 最后剩下的还是1根。

……

[分析:比较余数与除数的大小关系是下节课的任务, 但从孩子们精彩的发言可看出, 他们以直观为支撑, 思维对此已有所触及了, 这将为下节课概括“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结论提前做好铺垫。]

(3) 对于正好分完的情况, 指名说算式:6÷3=2, 9÷3=3。

师:对于没有分完的情况, 该怎样用式子来表达呢?我们先看7根小棒的情况—— (我刚准备教给学生新算式的写法, 转念一想:何不先看看他们的算式是怎样列的?)

生1:我的算式是7÷3=6剩1。

师:你能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吗?

生1:我用7根小棒摆三角形, 用掉了6根还剩1根, 所以我就用“7÷3=6剩1”来表示。

生2 (抢着站起来) :我认为不是等于6应该是等于2剩1!你看, 上面6根小棒摆出了2个三角形是6÷3=2, 这里7根小棒摆出的还是2个三角形, 所以是“7÷3=2剩1”。

……

师:像这些“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怎样表示呢?数学家为我们想出了一个既合理又简洁的好办法。例如, “7根小棒, 每3根摆一个三角形, 可以摆2个三角形, 还剩1根小棒”就可以列成:

7÷3=2 (个) ……1 (根)

余数

师:对于平均分后, 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我们给取个名字, 叫“余数”。

(4) 指导读法:读作“7除以3等于2余1”。

(5) 正确理解算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学生自愿交流、相互补充。

(6) 让列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表示上述操作活动中“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其他情况, 同桌互相交流。8÷3=2 (个) ……2 (根) ……

[分析:让学生在模仿中继续巩固对有余数除法含义的理解。]

三、教后反思

(1) 数学学习在学生的操作中体现。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教师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用小棒摆三角形, 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认识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时, 有时会有剩余”这一事实。接着, 在学生充分展示思维的基础上, 引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并说明“余数”的含义以及算式的读法。整个过程以学生的操作为基础, 手、口、脑协同并用。

(2) 注重展示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片段中, 在直观操作之后, 我通过“剩下的小棒为什么不再摆了”这一问题, 有意识引导学生对“剩余小棒”作更深入的理解, 为学生的思维由物质到抽象、由外化到内化的过程做了很好的铺垫, 也为下节课概括“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结论做好充分的准备。

篇4:《表内除法》教学反思

一.教学前反思:

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我们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上课前,我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有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反思。并对教案进行了多次修改。如:这节课在最开始设计上我没有安排学生回顾表内除法知识这一环节,后来经过反复和组内同事探讨、研究安排了这一环节。目的是勾起学生对以往知识的回忆。进而培养学生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

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教学中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例如:在课前我设计了由教师总结完成教学内容这一环节但是在教学中我及时进行调整由原来的教师总结直接完成教学转化为“教师引导学生你对表内除法哪部分知识理解的更深刻了”。这一转变,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实际性数学思考。并在我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思路清晰了,课前预期的目的基本达到。

三.教学后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篇5:《表内除法一》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除法初步认识的第一节课,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学具盒中的小棒、圆片课件等,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直观感受和理解“平均分”,并在实践和交流中透彻理解掌握新知识。本节课的优点有:

1、生活情境融入教学,提境高学习兴趣

新课一开始,从“分”字入手,利用课本的插图:学校组织同学们明天去参观科技园,让学生观察图片并说一说他们所看到的,再引出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分糖果,然后学生就动手分糖,在分得过程中发现了要“公平分”也就是“分得同样多”自然而然地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初步让学生感知平均分。

2、以学生为主体,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本节课从始至终都是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来理解感受“平均分”。刚开始时在普通的分糖果中感受提炼出特殊的分即“平均分”;然后又自己动手探索“如何分”;最后又是挑战自我的“有多少种平均分”。这样由易到难,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知识充满内在活力,充

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

3、教学设计循序渐进,学练结合,学习效果好。

在设计教学包括习题都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完一个知识点马上就检测巩固,张弛有度,学生轻松地就掌握理解了本节的重点知识,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习效果较好。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语言表达等能力,为学生后续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4、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发展。

习题设计以基础题为主,又有拓展提升,注意学生智力的提高和优生培养,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需要改进的问题:

(1)由于受学生年龄和实际生活体验的限制,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为学生提供的素材较少,往往致使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得不够好。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基本素质。

篇6:表内除法(一)的教学反思

(一)的教学反思

本周的教学内容是《表内除法》,表内除法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这个单元的内容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联系以前的数学知识,借助以前的数学知识解决表内除法的新知识。

在上课之前,我先检查学生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程度,让学生回忆乘法口诀。通过这种形式,大部分学生都能很熟练地背下来,为学习表内除法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我的新课进行就显得十分顺利,让学生通过想口诀的形式进行除法的学习,整个教学显得水到渠成,通过课后的练习反馈,我发现学生对表内除法的知识掌握不错。

篇7:《虎头装饰》教学实录及课后反思

教材分析:老虎是人们十分熟悉和喜爱的动物。在我国民间, 老虎被作为驱邪除恶、保佑平安幸福的吉祥物, 有众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民间艺术作品流传于市, 让学生用纸、泥、废弃物等多种材料进行虎头装饰, 既可以让学生继承民间传统, 又能让学生大胆创新, 提高动手能力, 达到增强审美情趣, 培养设计能力的目的。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采用比较、直观、探究、欣赏的方法让学生来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2.通过学习虎头装饰, 让学生了解、学习一些夸张装饰的方法, 并采用多种制作方法来表现虎头装饰的美感。

3.通过学习欣赏和制作我国的民间装饰虎头, 来增加民族自豪感, 促进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

教学重点:装饰艺术中装饰的基本方法。 (通过欣赏分析作品、师生交流、制作作品解决)

教学难点:老虎头部的夸张变形, 通过提供夸张变形的资料和对比讲解, 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装饰的基本规律。

教师教具:《虎头装饰》的演示文稿, 虎头装饰实物。

学生学具:彩色纸、图画纸、毛线、彩笔、剪刀、胶水等多种材质。

教学过程:

以猜谜语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 老师先来出一个谜语给大家猜, “身穿皮袄黄又黄, 呼啸一声百兽慌, 虽然没率兵和将, 威风凛凛山大王”。

(出示装饰后的虎) 提问:与真虎相比, 这只虎是只什么样的虎?

今天我们就来用装饰的方法创作一个老虎的头。

意图:用猜谜语的方式恰当地导入新课,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装饰后的老虎的形象, 并引出课题。

学习新知识

我们大家都知道老虎是一种凶猛的动物, 人们常常是谈虎色变。先来一起看看大屏幕。

(出示虎帽和虎鞋的演示文稿) 提问:这是什么东西?

(学生回答:虎帽和虎鞋。)

哪位同学知道虎帽和虎鞋是穿在什么人身上的?老虎的形象本身很凶, 但我们民间为什么要给小孩子穿戴上这些服饰呢?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

意图:让学生初步探究虎头装饰的立意。

现在我们要来欣赏一组老虎的照片, 边欣赏边思考一个问题。

(出示演示文稿) 提问:你认为老虎的头是什么形状?

小结:这些仅仅是老虎头部的一些基本外形 (如图1和图2) , 只要同学们仔细观察, 大胆想象, 你们就会发现老虎的头部有很多的形状。

意图:自主探究, 观察老虎的头部特征,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表达能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刚才我们看的一组老虎的照片中, 给你印象最深的是老虎五官中的哪个地方? (利用Authorware制作五官出示图, 学生边说, 教师边在电脑中点出相应的五官, 最后由这些特征组成一个虎头。)

(在这个虎头旁边打出一个夸张变形的虎头) 提问:这个装饰过的虎头和真虎头相比, 它的哪些部位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变得复杂了还是简单了?

这种变化去掉了老虎的很多细节, 让复杂的老虎头变得更简洁、明了, 这种变化叫简化。

(出示另外一个装饰过的虎头) 提问:这个虎头和真虎头相比, 有什么变化?

刚才那只虎头是减掉了很多细节, 这个虎头是加了很多的花纹, 这种方法叫什么?

通过简化和添加装饰过的虎头和真虎头有个最大的不同, 是什么?

意图:通过比较真虎头和装饰过的虎头得出装饰动物的特点。

我们回忆一下, 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不同变化的老虎, 主要在哪些部位上发生了变化?

小结:五官的变化和夸张, 能使老虎和我们人一样产生丰富的表情, 我们现在就来欣赏一些装饰过的虎头。 (出示演示文稿欣赏)

意图:通过欣赏, 拓宽创作思路, 为下一步作业奠定基础。

学生作业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用简化和添加、变形和夸张的装饰方法, 来完成一个动物装饰的虎头, 可以采用直接在石膏虎头上绘制的方法, 也可以用泥来捏, 还可以用纸来剪贴完成或者用毛线或布来粘贴, 还可以用纸来画……我们可以采用你喜欢的任意材质来完成这个富有艺术气息的虎头。你完成创作后可以给你的虎头起一个有趣的名字。

(学生制作时放音乐——琵琶曲《云中笛》, 教师辅导)

意图: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 多种素材创作, 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并充分拓宽学生创作思路, 学生伴随民间音乐创作, 使学生更多地得到美的享受。

评价

展示学生作业, 进行评议, 我们从这几方面来评议:构图、造型、色彩、运用装饰方法是否得当, 是否有创造性, 是否赏心悦目…… (把学生作业展示在黑板上, 让学生参与评比) 获得票数最多的当选为班级小艺术家。

意图:通过评价, 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并使学生在评价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总结延伸

(欣赏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动物装饰虎, 制作了夸张的虎头, 每个同学都很认真, 装饰后的虎头有很大的应用, 我们一起来看看都应用在哪些方面, (出示演示文稿) 布老虎、虎鞋、虎帽、剪纸、泥老虎……我们这节课学习了虎头的装饰, 学习了简化、添加、变形、夸张这些基本的装饰方法。

其实还可以用很多废弃物来进行虎头装饰, 出示演示文稿,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下课后继续研究, 然后把作品展示给同学们看。

意图:延伸虎头艺术的应用。

课后反思:

《虎头装饰》这课的教学内容在美术学科的教学中属于“设计·应用”领域。在这节课上, 我采用了让学生主动探究的方式, 通过让学生欣赏, 让学生亲自观察和触摸有关于虎纹样的帽子、衣服、鞋以及各种工艺品等, 让学生初步感悟到虎头装饰所蕴涵的寓意以及初步感悟虎头装饰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更好地将掌握到的美术知识运用到了创作中去。

在教学中, 我使用了多媒体课件, 为学生展示了大量的老虎图片以及各种各样的装饰虎的图片资料, 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真实的老虎与装饰老虎的区别, 拓宽创作思路, 很多学生在进行虎头装饰的时候, 由于受到欣赏这个环节的启发, 作品就更加有创造力。

在课堂的最后, 进行了延伸拓展的教学设计, 利用播放课件展示了不同形象, 不同种类的老虎装饰, 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让他们对虎头装饰甚至于老虎的装饰都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上一篇:铁道部关于铁路建设工程质量问题的处理通报(铁建设函[2012]957)(word版)下一篇:八班班主任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