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谟布依族节日资料

2024-04-24

望谟布依族节日资料(精选4篇)

篇1:望谟布依族节日资料

望谟县农村留守儿童学业现状研究

(中共望谟县委党校刘文琴 552300)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望谟县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外出务工的大军中,农村出现了大量留守儿童。本文对留守儿童学业问题进行调研,针对其原因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学业问题的对策建议。关键词:望谟;留守儿童;学业;农村

简介:刘文琴,女,1983—,安龙人,中共望谟县委党校教师

引 言

贵州省望谟县地处山区,经济发展滞后,是布依族的主要聚居区。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与其他地方一样,望谟县也形成了一股民工潮,随着当地村民大量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随之凸显。如何应对打工潮引发的社会问题,为望谟县留守儿童教育提供保障,这是望谟相关部门应该关注的。关于此问题的调研还很薄弱,甚至处于空白状态。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对望谟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调研,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一些借鉴和建议,便是本文的初衷。

一 望谟县留守儿童现状

据调研,父母均在外打工的最多,其次,是父亲单独外出打工,最少的是母亲单独外出打工。由于务工地较远,加之望谟县境内路况较差,回家成本高,2-3年回家一次的家长并不少见。多数留守儿童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和父母短暂团聚。留守儿童在求学成长的过程中,除生活上能得到父母的物质帮忙外,在学习上很少得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多由爷爷奶奶辈进行监护,由于其文化水平低,对留守

儿童学习上遇到的问题难予帮助,让留守儿童失去家庭的依赖感,产生了懈怠心理,学习好坏无关紧要,影响到了学业问题。

少儿是孩子身心迅速发展的阶段,孩子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感受与认识,成长中有着诸多的困惑和烦恼,这些不解若不能通过正当的倾述渠道加以正确的引导,势必影响到孩子健康成长。留守儿童因缺少与父母交流、沟通、一起成长的机会,而其他的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身心与情感变化,长期以往就会对外界产生抵触情绪,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也较差。在学习中会产生很强的消极作用。打工赚钱的功利性渗透到孩子单纯的思想里,“读书无用论”就会衍生,在他们看来,父母外出打工,靠的是力气,而不是知识,这也就是在望谟农村留守儿童中比较容易出现厌学、失学、辍学现象的原因之一。

望谟县以农业生产为主,父母外出,很多留守儿童就成为了家里的劳动力,要做力所能及的农活。课外生活安排随意性比较大,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学习时间仅限于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课外时间看课外书籍、上辅导班、文体培训等少之又少,留守儿童全面发展无从谈起。师资不足,高素质教师很少,硬件设施缺乏也直接影响到了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

二 望谟县留守儿童学业问题建议

从宏观方面讲,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西部流向东部沿海地区的流动在短时期内是不可逆转的。随着流动人口规模逐年扩大,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严峻,这已

成为中国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作为务工流入地的政府部门、教育部门、留守儿童家庭应协同起来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取消“二元结构”户籍管理制度,消除流动人口子女求学障碍。在外出务工人口较为集中的城市,修建农民工子弟学校,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在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在家庭团聚的同时也分享到发达城市的改革开放成果,让儿童健康的成长。

从学校方面来讲,学校加强留守儿童学习辅导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是以隔代监护为主,文化水平低,农活繁重,无力辅导,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处于真空状态,由此留守儿童学习辅导任务必须主要由学校来承担。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导致学业成绩较差,从而有厌学情绪并形成恶性循环。如何对留守儿童学习进行辅导?首先,要经常与留守儿童沟通,做好其思想工作,了解其生活上的困难,并尽力帮助解决,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来。其次,采取主动家访的制度,对在学习上存在问题比较明显的留守儿童,要增加老师家访的频率,实行“一对一”的辅导方式,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辅导过程中要对留守儿童倾注更多的爱,因为留守儿童感情上会比较脆弱。所以,对于他们每一次进步哪怕是小小的进步,教师都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增强他们对学习的信心。

大部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比较缺乏,自我教育和管理能力较差,打架斗殴时有发生。所以,教师的引导就极为重要。可从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行为教育两方面来加以引导。一方面,加强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课外读物,多写读书笔记,谈谈对具有教育意义的某一事件的看法。另一方面,特别关注问题比较突出的留守儿童的行为,多与他们谈心,改正他们不道德的行为,抓住“点”,从而教育到“面”。在课堂中要常表扬品学兼优的留守儿童,树立榜样,号召其他人向他们学习。

从望谟县政府层面,要加大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经费充足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作为地方政府除争取国家义务教育经费帮助外,还应从多种渠道筹措留守儿童教育经费,如鼓励企业、爱心人士、成功人士等捐资助学。对本地企业的捐赠,地方政府可在应纳税所得额中全额扣除。成立留守儿童教育基金会,帮助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完成学业。这些工作做好,相信留守儿童教育经费将会得到一定的解决。更重要的是,政府应该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并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

篇2:望谟布依族节日资料

1 望谟地区生态环境

望谟县位于红水河畔, 与广西壮族自治区隔河相望。1965年设立望谟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现在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一个县。居住着布依族、苗族、瑶族、壮族、汉族等19个民族,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境内山峦起伏, 河流纵横, 沿河两岸有大小不等的坝地, 东西部岩溶地貌发育较典型, 以石灰岩峰丛山地为主, 西南为非岩溶地貌, 呈立体状展布。望谟县属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 具有明显的春早、夏长、秋晚、冬短的特点。这里山大林深, 地形险要。山峦叠嶂, 层层相阻, 深山老林至今尚保存着许多原始的、原生的古代文化。

2 望谟地区摩教信仰

历经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 布依族在自然宗教崇拜的基础上, 逐步由多神崇拜转向泛指灵魂的一神崇拜, 产生了“摩教”这一准人为宗教的雏形。摩教因主持仪式并在仪式上诵经的人被称为“布摩”而得名。布依族摩教作为一种准人为宗教, 以鬼魂观念作为信仰的思想基础, 以祖先崇拜为信仰的核心, 以解脱疾病痛苦和引导亡灵进入极乐世界为信仰宗旨。

3 望谟地区布依族丧葬仪式实录

2014年11月6日, 望谟麻山覃王氏去世, 本人所录的殡凡仪式过程共计2小时42分。布依族丧葬仪式, 布依语称“殡亡”、“殡凡”、“古谢”、“砍牛”等。“殡亡”、“殡凡”直译为汉语的意思是“超度亡灵”。仪式过程中, 棺材至于堂屋之内, 正门对着的墙上挂着众神的画像, 神台上摆着香炉和三根白色的蜡烛, 一碗酒, 堂屋外的的空地上摆着一张桌子, 上面供着白色蜡烛、纸钱、三个大碗并装满饭, 上面插着筷子。一名摩公负责主持整个仪式, 摩公身着黑色服饰, 头戴白色孝帕, 手持摇铃, 吟诵经文时用布依语。其他参与仪式的男士身着黑色服饰, 头戴孝帕, 负责敲击鼓、大镲、大锣等法器。在仪式进行到40分钟时, 4名男子每人手执一根白色蜡烛, 和一个小的排位, 跟随乐队的节奏两两对舞, 时而相互鞠躬, 变换位置, 时而两两肩膀左右相撞, 舞蹈最后, 面向棺材起身鞠躬三次, 整个仪式过程起到超度亡灵的作用, 愿其早登极乐世界, 莫要惦记家中亲属。仪式结束部分, 大镲与大锣交相呼应, 众人随节奏频繁跪拜行礼, 达到仪式的高潮。

4 望谟地区布依族丧葬仪式音乐分析

(1) 旋律特征:在仪式过程中并没有用到旋律性乐器, 只是人声的吟唱, 这种吟唱符合布依族的语言特点, 主要运用mi sol la, la do re, re mi sol三种三音音列, 以音级的级进为主, 旋律走势从整体上看主要受到吟诵经文及语言的影响, 走势以微波式和下降式为主, 整段吟唱以小字组音区为主。 (见谱例)

(2) 节奏节拍特征:在超度的仪式过程中, 节拍以明显强弱韵律的2/4拍为主, 用到的节奏型乐器主要有大镲、大锣、钵钵锣、鼓等。大镲主要节奏:X·X|OX OX|X—||, 钵钵锣主要节奏:OXX OXX|OXX OX|OX OX|OXX OXX|OXX OX|OX XXX||, 大鼓主要节奏:X X|X X|XXXX XXX|X X|X X|XXXX XXXX||。

(3) 装饰润腔:在乐谱中用来装饰主旋律的某些特殊记号被称作是装饰音, 它在音乐中具有增强音乐表现力等作用, 是旋律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上面的谱例可见, 这段诵经音乐共用到了两处下滑音, 第一处在第21小节, 在二分音符do (首调) 处有下滑音, 第二处在结尾二分音符re (首调) 处有下滑音的处理, 这样的下滑音像是一种叹息, 加强了一段吟唱的结束感, 此外, 本曲还用到了一些波音, 三处波音围绕sol、la、do (均为首调唱名) 三个音进行上下波动, 起到了强调调式主音的作用, 同时增强了旋律的婉转性和生动性。

诵经音乐是建构宗教仪式的主要方式, 诵经音乐也由此在摩教仪式中占有重要地位, 需要我们认真挖掘分析。但是作为局外人, 受到语言等多方面的影响, 研究角度及深度非常受限, 在撰写过程中频频感到力不从心, 谨以此文希望引起广大学者对于布依族摩教文化的关注, 让这一深入人心的少数民族文化现象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

摘要:布依族历史悠久, 摩教是其传统的宗教信仰之一, 宗教活动主要包括全寨全宗族性的消灾、祈福、驱邪等仪式, 其中最主要的是丧葬仪式。本文将对望谟地区的丧葬仪式诵经音乐进行介绍与分析, 将现行于望谟地区的布依族宗教仪式音乐特点展现给各位读者。

关键词:布依族,望谟,丧葬仪式,诵经音乐

参考文献

[1]望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望谟县志 (明代-1998年底) [M].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1.

[2]布依族简史编写组.布依族简史[M].民族出版社, 第1版, 2008.

篇3:布依族节日文化的心理探析

关键词:布依族;节日文化;心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01—0072—02

布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贵州省的黔西南和黔南两个自治州,其次在都匀、荔波、独山、平塘、镇宁等10个县(市),加上散居在四川、云南、广西的人数,总共约300万人。布依族的节日文化是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所处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等特定条件密不可分,并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沿袭下来。在这些重大的节日活动中,集民族风俗、民族歌舞、民间艺术于一体,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凝聚了他们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生活习俗,礼仪信仰,是布依族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因此,通过对布依族节日文化的研究,可以探索其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分析其民族心理的共同特征。

一、布依族节日文化概述

布依族依山傍水而居,属于农耕民族。从古至今每年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活动,有的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进而形成一种传统节日。根据这些传统节日的起源大致可分为三类,即起源于祭祀活动、起源于纪念活动、起源于庆贺活动。

1.起源于祭祀活动的节日。布依族普遍信仰多神,在其社会生产生活中常常有祭祀仪式相随,他们相信只要有神灵佑护,就能保证正常的季节序列,植物丰收以及远离病情。起源于祭祀活动的节日主要有“三月三”、“六月六”。农历“三月三”是布依族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节日之一,俗称“三月三”。据清朝乾隆年间《南龙志·地理志》记载:“……每岁三月三宰牛祭山,各聚分肉,男妇筛酒,食花糯米饭……三、四两日,各寨不通往来,误者罚之。” [1]这天是布依族人民祭社神和山神的节日,每到这天各村寨都要买猪、牛宰杀供祭,还要群集歌唱玩乐,进行摔跤比赛。每年一到“三月三”人们便要以“扫寨赶鬼”、“祭神”、“躲虫”等形式来祈求山神封死各种害虫,保佑寨子安宁、五谷丰登。此外,“六月六”也是布依族人民的传统佳节,据清乾隆年晨李节昌纂的《南龙志·地理志》记载:“六月六栽秧已毕,其宰分食如三月然,呼为六月六。汉语曰过六月六也。其用意无非禳灾祈祷,预祝五谷丰盈……。” [1] 在每年农历六月六日这天都要举行祭盘古,供祖先的活动,以示子孙延续,五谷丰收,并教育青年要继承和发扬先祖们百折不挠、勤劳勇敢的奋斗精神。

2.起源于纪念活动的节日。布依族人民常为了纪念一些民族英雄而举行很多社交游乐活动,这些活动相传成习,约定俗成,并且逐渐发展为一种节日文化。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在贵州省黔西南顶效镇举行的查白歌节就是为了纪念古时当地一对为民除害与抗暴殉情的男女青年查郎、白妹而得名。该节日的主要活动是赛歌,每年这几天,周围远近各县和毗邻的广西、云南等地各族群众三四万人都前来参加査白歌节,随着不断的演变现在成为了布依青年谈情说爱和求婚择偶的独特节日。另外,毛杉树节则是来源于纪念传说中为布依民族安居乐业而牺牲的杉郎和树妹,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布依族人民便举行歌会纪念他们,各地青年男女都各自相互邀约地赶来此地对歌找朋友。

3.起源于庆贺活动的节日。布依族的大年节、四月八等都是起源于庆贺活动的节日,其中大年节是布依族最隆重的节日。在过去,布依族有些地区是在11月有的是在12月。近百年来,逐渐演变为和汉族一样以正月为首,后也统称为春节。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各地的布依族人们都要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这些活动主要有玩龙灯、耍狮子、跳地戏、演布依族戏、唱花灯、踩高跷、打陀螺、对歌等内容,其中,传统的娱乐方式是击铜鼓和舞龙。有不少布依族村寨,从正月初一到月底天天都按专门的铜鼓调打击铜鼓娱乐,到了正月十五这天全寨人聚会庆祝,进行保管铜鼓的交接仪式[2]。每年春节都有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参与者众多,意在祈求神龙保佑来年丰收,五谷丰登。

二、布依族节日文化的心理探索

由于布依族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以及历史上种种遭遇的不同,使得他们具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通过对布依族节日文化这一外在表现形式的探讨,分析布依族共同的心理特征,有利于对该民族有更深刻的了解。

1.强烈的民族凝聚力。民族凝聚力是使民族及其成员保持在民族群体内的向心力或合力,也称为民族内聚力,它是伴随着民族自身特征的形成、民族文化的发展、民族意识的增长而得以加强的,民族凝聚力主要表现在民族认同感和群体性这两个方面 [3]。在他们的节日文化中,这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人们通过共同的节日习俗,在无形之中强化了全体成员的共同价值标准,并使之世代相传。另外,在布依族《古歌》中记载,在原始社会早期,布依族先民过着原始群居的生活,由于当时人民征服自然的力量薄弱,其食物种类和来源极其有限,不得不过着“同与群兽居,族与万物并”的生活,再加上生产水平十分低下,生产工具简陋和毒蛇猛兽的袭击,人们不得不联合成群,一起活动 [4]。在布依族节日“三月三”这天,人们都要停止劳动,以寨为单位,全寨中年纪最高的老人,以及一些青年都集中到寨子的“祖”祠堂,打扫清洁卫生,并由寨老主持祭祖仪式,安排一年的生产生活,总结一年来寨内各户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这些节日都具有群体性,而正是这种群体性的推动和促进,才使布依族能够团结在一起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不断发展至今。

2.多神崇拜的宗教信仰。布依族信仰的是本民族的传统宗教,一种是自然崇拜,先民们将一些自然现象拟人化,变成超自然的神力来崇拜,对自然生活环境中的一些自然物,如奇山、怪石、大树等都视为神灵,加以崇拜,祈求大自然不降临灾难。因此,人们把饥饱、冷暖、病痛、欢乐、恐惧、希望等等都同大自然联系在一起,便产生了土地神、山神、水神、龙神、树神等多神崇拜的仪式活动,直到现在布依族的各种不同的节日中,都会有大规模的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子孙平安。还有一种是图腾崇拜,最主要的是对龙的崇拜。至今,布依族地区还保留着龙图腾崇拜的遗俗,每逢节日都要祭龙王,还要舞龙、耍龙,举行各种接龙及放龙仪式。另外,在节日期间,人们还常常穿戴各种银饰和布依族传统服饰,在这些银饰上有各种龙的图案,布依族妇女的衣裙、头帕等物上也常能见到龙的图案,这也是布依族龙图腾崇拜的一种表现。

3.坚强不屈的民族气概。布依族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自古以来居住地环境恶劣,来自自然的和族群之间的争斗无不威胁着他们的生存,这种坚强不屈的民族气概就在一次次与外族与自然的抗争中逐渐形成。布依族人民历朝历代都有反抗封建统治阶级剥削压迫的农民起义斗争,所有这些农民起义都打击、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清王朝在贵州的统治势力。在近代史上还有反对外国教会,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正是布依族人民一次次顽强的抵抗和抗争,才使得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世代繁衍生息。比如在贵州安龙一带的布依族,他们的六月六节日就是为纪念在清代时当地人民一次反封建抗暴斗争的胜利,这种坚强不屈的民族气概在这些传统的节日文化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4.封闭保守、过分依赖的性格。布依族的居住地环境复杂,山高谷深,交通运输条件较差,人们的交往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长期以来,布依族人民都是在不断迁徙不断与外族抗争中度过的,因此,一方面,他们对外来文化有着本能的抗拒与排斥,另一方面即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交通工具的发展,布依族与外族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但他们的这种接触和开放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进行的,原有的封闭保守的心理仍然存在。此外,布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有一定的依赖心理,主要是远古的布依族先民对周围的客观世界一无所知,对神秘的自然现象和人体的生理特征,既不认识也不能驾驭,更无法控制和摆脱自然灾害,所以在众多的节日文化中,很少有与外族交流互动提高自身生产生活方面的活动,表现更多的是祈求神灵的祭祀活动,这种封闭保守,过分依赖自然神灵的性格,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族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三、科学发展节日文化,整体提高民族心理素质

在布依族众多传统节日中活动内容多是宣讲伦理道德,讲祖辈创业的艰辛,介绍和传颂本民族历史的英雄人物等。通过节日文化的传承,使后代人从小养成尊老爱幼,注重美德,崇拜英雄,热爱自己民族等优秀品质。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可以看到在布依族传统文化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合时宜的地方,如妖魔鬼怪的封建迷信,对自然物质和自然现象的过分膜拜等。如果不去除节日文化中的糟粕,就会影响人们的思维特征,行为方式以及认知能力,从而进一步影响本民族的发展。因此,一方面,我们应该大力发展布依族的民族教育事业,充分挖掘其优良成分并使之继承和发扬光大,同时摒弃不合时宜之处,整体提高民族心理素质;另一方面,积极促进节日活动多元化,增加不同民族之间的节日文化交流,科学提高生产技能,促进布依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也使得各民族之间更加团结稳定。

总之,布依族的传统节日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它既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表现形式。虽然不同地区的布依族同胞在节日的庆贺方式、表现形式上略有不同,但对节日文化的研究,可以了解布依族整体的文化状况,还可以进一步探究布依族的心理特点,将优秀之处继续传承和发扬,使人们朝着更积极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义仁.布依族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2]韦启光,石朝江.布依族文化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115.

[3]李静.民族心理学教程[M].兰州:民族出版社,2006:266.

篇4:布依族“三月三”节日文化研究

关键词 布依族三月三 扫寨 祭山 议郎规

中图分类号:C912.5 文献标识码:A

1 布依族“三月三”的历史渊源

布依族是贵州省北盘江地区土著民族,历史上自称“布越”,先秦两汉时期,居于南盘江、红水河沿岸濮族的一支,渐向北盘江流域迁徙,与分布于牂牁江畔百越中的支系“骆越”和“西瓯”人,以及后来从川西北迁徙来的氐羌民族部分支系、从川东迁徙来的賨人、南迁的汉族和别的一些民族长期融合,形成了夜郎国的“濮越”民族,就是自称“濮越”的布依族。

“三月三”,即农历三月初三,是布依族较为普遍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节日来源与活动内容,随居住地区不同有所区别。贵州贞丰在布依族过“三月三”举行祭祀山神活动,又叫“过三月虎”。“三月三”布依语称为“香尚”。传说古时,在三月初三这天,掌管着农业生产的“山王神”出生了,各种蚊蝇、蝗虫、蚂蚱等害虫也随之而来,使庄稼受灾,人畜患病。后来,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布依族村寨都要举行“扫寨驱邪”、“祭祀山神”等活动,以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布依族的“三月三”祭山活动,清乾隆年间《南龙志·地理志》就有:“……每年三月三宰牛祭山,各聚分肉,男妇筛酒,食花糯米饭,……三、四两日,各寨不通往来,误者罚之。”的记载,流传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2 布依族“三月三”节日活动内容

2.1 扫寨驱邪消灾

“扫寨”意为“驱妖魔、保丰收”,“三月三”当日,布依族寨子要进行庄重的“扫寨”仪式,“扫寨”程序是:先请来“补摩”(即摩公),召集“扫寨”队伍,将事先编好的草龙(又称“香火龙”)、 龙船(又称“小火龙”)、印好赶鬼符章等物件准备到位。由“补摩”手执法器带领寨老和身披蓑衣,头戴斗笠,脚穿草鞋的扫寨队伍舞着草龙,鸣锣击鼓,浩浩荡荡地一家一户进行扫寨,摩公念颂祭扫词和驱鬼咒语,打“阴阳卦”测算凶吉;打开房门,将豆粒杂粮五谷向屋里抛撒,意为扫除妖魔鬼怪,最后,在门框上方和畜圈门上各贴一张赶鬼符章。完毕,集中到寨外三岔路口或河边焚化草龙和龙船,三天之内不许外人进寨,也不许本寨人拿东西进出寨。

2.2 祭山求雨祈福

“山神”布依语叫“墙苏”,在布依族人民的心目中,“墙苏”是全寨人丁繁盛,六畜兴旺的保护神。山神住所多建于寨子上方,能俯瞰全寨的僻静之处,以木石建墙,盖瓦,高约八尺。祭祀山神在“扫寨”之后进行,全村各户男性家长自带碗筷,香三柱,冥钱多张,到山神前集中,由寨老主持祭祀山神活动。在杀猪前,鸣放鞭炮,告戒全寨人不准喧哗,忌打闹。参加祭祀人员九跪三磕头祝福,烧香化纸,气氛肃穆,神色凝重,寨老祈求山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2.3 重申“议郎古规”

“议郎古规”也即是当今的“村规民约”,参加祭祀者,皆静听寨老宣布或重申“议郎古规”。“议郎古规”的内容包括:一是本寨各姓氏人家,须听从寨老的指挥,自觉保村护寨,主动者受奖,怠慢者惩罚。二是各家人户,须收拾好房前屋后,注意环境卫生,管好儿女,禁止玩火,违者严惩。三是各户家长,须教育子女,遵守礼规,犯禁者赶出村寨。四是所有村民,不能乱砍伐公共林木,不能放火烧山,犯者罚猪、鸡赎罪等,每年三月三节日当天,由寨老召集全村男女老幼重申“议郎古规”。

2.4 上山“躲虫”避邪

节日下午,每户一个男性家长去参加祭祀山神活动外,其余老少听到祭山神杀猪前鸣放的鞭炮后都要上山 “躲虫”,即躲避各种虫害、灾难和病疫。参加祭祀活动的人,分头在各路口插上标记,用龙竹建成寨门,门上系着一根绳索,索上夹起沾着鸡血的纸马,并扎一把木刀,横挡路口,以示禁止外人进寨和本寨去“躲虫”的人入寨,意为“封寨”。上山“躲虫”的老少,待负责祭供山神的寨老把害虫“封死”后,派人到各路口传令或鸣放鞭炮发出信号,方可回家。

2.5 “浪哨”对歌交友

“浪哨”对歌就是布依族青年男女进行的谈情说爱活动。在上山“躲虫”过程中,便是布依青年男女“浪哨”对歌的最好机会,“三月三”成了布依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择偶论嫁的吉日良辰。通过甩花包、吹木叶、吹勒尤、弹月琴、拉四弦胡、对唱竹筒情歌、对山歌等形式,选择自己心上人进行“浪哨”活动。

3 布依族“三月三”节日的特征及其价值

布依族“三月三”文化内涵丰富,是布依族文化认同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在沟通情感交流、化解生活矛盾以及建构民族情感、促进民族和谐发展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3.1 主要特征

(1)时间性。布依族大都以农历三月初三为节日,部分布依族则以农历三月第一个寅日为节日,称“三月虎”。(2)民族性。凡是布依族村寨都过“三月三”,“三月三”传统节日伴随着布依族人民的生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沿袭下来,代代相传,带有布依族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烙印,渗透到布依族人民生活习俗和意识之中,充分展示了布依族生产、生活、饮食、服饰、婚姻、信仰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具有很强的民族性。(3)群众娱乐性。“三月三”是布依族全民族性的节日,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基础。过“三月三”小孩玩耍放风筝;“浪哨”对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自己恋爱择婚求偶的一种方式,具有鲜明的社交娱乐性;中老年人扫寨祭山,是全民参与的节日。(4)农事祭祀性。节日中的扫寨、祭山皆与农业生产有关,通过扫寨驱邪消灾、祭山求雨、上山“躲虫”祈福等活动,实现平安、丰收的美好愿望。(5)约束性。“议郎规”是一个没有文字记载而是口头规定的行为规范,也是道德准则,全村男女老少皆受“议郎规”约束。

3.2 重要价值

(1)历史价值。 “三月三”反映出布依族历史发展的轨迹,是布依族传统节日文化的活态再现,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2)民俗学价值。“三月三”集布依族风俗、民间歌舞、民间工艺于一体,是布依族生产、生活、饮食、服饰、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表现,是了解布依族风情习俗的重要窗口。其中的扫寨、祭山、躲虫的过程庄重神秘,是布依族风俗的一个缩影,体现着布依族的伦理道德和文化观念,对研究民俗学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3)文化价值。“三月三”节日的礼仪交往,“议郎古规”等是维系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纽带和桥梁。草龙,作为布依族民族图腾,舞龙能激发民族意志,是布依族生生不息的动力。祭祀山神活动,不分姓氏,不论亲疏远近,只要是同一村寨就是一个团结的族群,共同享有一个山神的观念,增进社会和谐。

4 结语

“三月三”节日传承着布依族的习俗和文化,反映了远古时期布依族先民质朴的人与自然的观念,从而形成了一种集宗教、生产、娱乐为一体的节日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

[1] 燕宝,张晓编.贵州神话传说.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上一篇:最后一天朋友圈祝福文案句子下一篇:初二作文大全500字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