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民居阅读答案

2024-04-25

布依族民居阅读答案(共5篇)

篇1:布依族民居阅读答案

布依族民居的阅读答案

语文阅读理解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这篇布依族民居的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

布依族在历史上发展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发展至今已经形成成熟的木或木石结构两种形制,其中黔南、黔西南、黔西地区的布依族山区仍然以传统的木制干栏为主,而黔中地区的布依族则以石制干栏为盛行。

布依族源于我国先秦时期的百越人。考古学家们在原百越民族的发祥地和分布地,陆续发现了最早7000多年以前古越人的一些建筑遗址和铸型,说明了干栏式建筑是百越人典型的居住形式。

布依族的干栏式民居建筑是我国最早的民居形式之一,它与庭院式、穴居式蒙古包式等建筑类型有很大区别。其房屋顶一般为悬山式,还有少量的歇山顶和重檐,由于对汉文化的借鉴,也有少量硬山式的屋顶、外围加上高高的马头墙护体防火防风。

就布依族村寨的布局结构而言,布依族村寨依山傍水,依山势而建,面临从深远的山谷迂山越坎而来的河流小溪。布依族人聚族而居,族是由若干个有相近或相连血缘的房族构成的;房族又是由若干个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构成的`;大体上一个房族居住在一个共同的地段内,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单位。

布依族传统民居中的室内呈“H”型布局,这正是受儒家文化敬天法祖治世观念影响的体现。中心为中厅也称堂屋或明堂,普通百姓的一切祭奠及重要活动都可以在中厅完成,例如婚丧嫁娶、祝寿贺宴等。中厅一般是正南坐向,即古文献所讲的“感天地,正四方”。

无论是传统的木架结构还是石板结构,通常情况下都分上、中、下三层。由于布依族是田间稻作的农耕民族,所以其居住空间也与他们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紧密结合,与其思想信仰、生活习俗密切相关。

中层是房屋的主体,里面包含有火塘、伙房、中厅(堂屋)、卧房。火塘是布依族的主要生活场所。根据房屋的形式,火塘有不同的设置,居住在平地楼的布依族,火塘一般设在一楼,但对于大部分的布依族而言,火塘都设置在二楼堂屋靠里侧一间,在室中间挖小坑,四周垒石条或砖,火塘内铺草木灰,中间一般置放三角铁架,用于安放烧饭煮菜的锅具。火塘正上方悬挂一长方形吊炕或吊钩,作为熏制和烘烤食品之用。

伙房即厨房,是布依族从火塘生活形式逐步发展过渡而来的布局形式,伙房里垒有灶台,放有碗柜,布依族做饭做菜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了伙房,而火塘只是冬季烤火、年节熏烘腊肉之用。堂屋是布依族整个家庭的重心,堂屋整个空间有四根大的穿枋穿构而成,这四根穿枋人们称呼为“四大落雁”。

在堂屋正中的墙面上会搭神台,用来供奉家神。他们的神台装饰得精致大方,年节或家里有什么大事都要先供奉祖先,希望取得祖先庇佑,确保家人安康、家畜兴旺。

堂屋后室设老人卧室,两侧各分两室。老人的卧室比较简洁,年轻人的卧室布置得相对新整。室内的家具都为木质上漆,格调古色古香。

最上层为房屋顶棚,用于搭建粮仓和堆放一些不常用到的农具。

1.下列对“布依族民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布依族民居有干栏式木楼民居和石板房两种,是独具特色的传统民族建筑,是已经发展成熟的木楼、石板房民居了。

B.布依族民居中的干栏式民居建筑是我国最早的民居形式之一,与其他民居的建筑布局差别还是比较大的。

C.布依族传统民居室内呈“H”型,中心为中厅也称堂屋或明堂,一般是正南坐向,即古文献所讲的“感天地,正四方”。

D.布依族民居中厨房布局形式从火塘逐步发展而来,布依族厨房是布依族做饭做菜的中心逐渐转移的见证。

2.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处在不同地区的布依族的民居是不同的,这种现象与他们在聚集地收集到的建筑原材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B.布依族源于先秦的百越人,百越人至少在70前就有类似于后来的干栏式建筑的民居,同期的考古也证明了这个观点。

C.布依族民居的样式、结构特征与他们是农耕民族、农业生产分不开的,也与他们的思想信仰、生活习俗相关。

D.布依族整个家庭的中心就是堂屋,堂屋的后面一般是卧室。布依族的家具都是木制的,格调都十分古雅。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布依族民居的房顶因为借鉴了汉文化的内容,所以样式除了本民族的悬山式、歇山顶和重檐外,还有汉民族的硬山式。

B.布依族干栏式民居建筑通常分为上、中、下三层,并且每层的功能不同,比如最上层作为粮仓、放置农具等。

C.火塘的位置因为布依族房屋建筑的不同而不同,如平地楼的火塘一般在一楼,主要用来烧饭、煮菜、烤火、熏制腊肉。

D.“四大落雁”指布依族民居中堂屋的4根穿枋,它的上面供奉着家神,年节的祭祀是希望祖先保佑家人幸福。

答案:

1.(3分) B (见文中第三自然段:“它与庭院式、穴居式蒙古包式等建筑类型有很大区别。”原文中只列举了几种建筑,而其他类型未必就有很大差别;另外原文说的是建筑类型,而选项说的是建筑布局。)

2.(3分)A(“处在不同地区的布依族的民居是不同的,”属无中生有,从原文第一、二段可知:不同地区的布依族的民居有些是相同的。另外文中没有“原材料决定民居样式”这样的信息。)

3.(3分)A (B项,原文最后一段“最上层为房屋顶棚,用于搭建粮仓和堆放一些不常用到的农具。” C项,与原文倒数第四段表述不一致 D项,“它的上面”指的是“堂屋正中的墙面上”不是指“四根穿枋”的上面。)

篇2:布依族民居阅读答案

A.布依族民居有干栏式木楼民居和石板房两种,是独具特色的传统民族建筑,是已经发展成熟的木楼、石板房民居了。

B.布依族民居中的干栏式民居建筑是我国最早的民居形式之一,与其他民居的建筑布局差别还是比较大的。

C.布依族传统民居室内呈“H”型,中心为中厅也称堂屋或明堂,一般是正南坐向,即古文献所讲的“感天地,正四方”。

D.布依族民居中厨房布局形式从火塘逐步发展而来,布依族厨房是布依族做饭做菜的中心逐渐转移的见证。

2.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处在不同地区的布依族的民居是不同的,这种现象与他们在聚集地收集到的建筑原材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B.布依族源于先秦的百越人,百越人至少在70前就有类似于后来的干栏式建筑的民居,同期的考古也证明了这个观点。

C.布依族民居的样式、结构特征与他们是农耕民族、农业生产分不开的,也与他们的思想信仰、生活习俗相关。

D.布依族整个家庭的中心就是堂屋,堂屋的后面一般是卧室。布依族的家具都是木制的,格调都十分古雅。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布依族民居的房顶因为借鉴了汉文化的内容,所以样式除了本民族的悬山式、歇山顶和重檐外,还有汉民族的硬山式。

B.布依族干栏式民居建筑通常分为上、中、下三层,并且每层的功能不同,比如最上层作为粮仓、放置农具等。

C.火塘的位置因为布依族房屋建筑的不同而不同,如平地楼的火塘一般在一楼,主要用来烧饭、煮菜、烤火、熏制腊肉。

篇3:风格古朴的布依族民居

民居的历史衍变

布依族源于我国先秦时期的百越人。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考古学家们在浙江、江苏、江西、湖北、广东、广西等原百越民族的发祥地和分布地,陆续发现了最早7000多年以前古越人的一些建筑遗址,从结构特征上看,与后来的干栏建筑极其相似。同一时期在云南、湖北等地发掘的青铜器时代的遗址和器物上也发现了干栏建筑的遗址和铸型,说明了干栏式建筑是古越人典型的居住形式。对干栏这种建筑形式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著作,当时称为“檐巢”、“巢居”或“构木为巢”。特别是晋代张华《博物志》里面记载:“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这样就一语道破“巢居”这种建筑形式是南方越人的典型居住特征。巢居或极少的崖穴居自古在森林旁、水溪边,依山傍水而居,巢、穴均以竹、木为主要构建材料。选好住地,用竹、木做栅栏圈地建居。用竹木搭建住房,离地面几尺高铺上竹木成楼,人住其上。楼上用竹木搭成“人”字形,用树皮或草盖起来遮雨,这是最简单的住房。

而“干栏”一词直到南北朝时期才在史籍中出现,“干栏”又作“干阑”、“杆栏”、“阁阑”、“高栏”、“葛栏”、“麻栏”等。《魏书》(第101卷)记载,僚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阑’,干阑大小,随其家口之数”。现在大多数学者的看法是:上层住人,下层养畜即为干栏。

布依族的干栏式民居建筑是我国最早的民居形式之一,它与庭院式、穴居式、蒙古包式等建筑类型有很大区别。其房屋顶一般为悬山式,还有少量的歇山顶和重檐,由于对汉文化的借鉴,也有少量硬山式的屋顶外围加上高高的马头墙护体防火防风。悬山式屋顶适合温和多雨的南方气候类型,因为悬山式屋顶在山墙之处不像硬山式屋顶那样与山墙平齐,而是伸出山墙之外。这样,悬山式屋顶不仅有前后出檐,在两侧山墙上也有出檐,能更好地遮挡雨水,减少风雨对房屋的侵蚀。

民居的结构特点

就布依族村寨的布局结构而言,布依族村寨依山傍水,依山势而建,面临从深远的山谷迂山越坎而来的河流小溪。布依族人聚族而居,族是由若干个有相近或相连血缘的房族构成的;房族又是由若干个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构成的;大体上一个房族居住在一个共同的地段内,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单位。贵州民间流传的俗语“高山苗、水仲家(即指布依族)、仡佬住在岩旮旯”就是这几个民族生存环境的真实写照。

布依族传统民居中的室内呈“H”型布局,这正是受儒家文化敬天法祖治世观念影响的体现。中心为中厅也称堂屋或明堂,普通百姓的一切祭典及重要活动都可以在中厅完成,例如婚丧嫁娶、祝寿贺宴等。中厅一般是正南坐向,即古文献所讲的“感天地,正四方”。

近代以来布依族多居住石板房、楼房,楼房又分为半边吊脚楼又叫作台楼,半边吊脚楼是依山势而建,楼基分上、下两级,先用若干根长柱和短柱搭成楼架。长柱立于下一级,短柱立于上一级,上层前半部楼板与后半部地面相平,形成前半部分吊起悬空,后半部分坐落在升起的山坡上,前面看是两层小楼,后面看是平地房,全部吊脚楼又叫作半楼或满楼。

从整个的建筑结构来看基本上是五格间,中间由3根中柱支撑,每根中柱两侧分别为两根跨柱(也叫瓜柱)、两根二柱、两根三柱、两根檐柱支撑。檐柱与二柱、三柱之间的分水有特定的比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五柱四瓜”(即5根落地的长柱和4根悬在穿枋上的短柱)结构。从调查的布依族地区民居来看,其主要继承了中国古代木结构中的穿斗式结构,其内部全部木构架,节点是榫卯结合,不用一钉一铆。该结构的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负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成一榀(房架一个叫一榀,量词),每两榀构架之间使用斗枋和纤子连接起来,形成一间房屋的空间构架。穿枋穿出檐柱后变成挑枋,穿地平面的叫地脚枋。根据穿的层数有一穿、二穿、三穿之分。斗枋和纤子往往兼做房屋阁楼的龙骨。

民居的功能

古老的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虫蛇猛兽之害,又可避免潮湿,下面还可以养猪牛,堆放农具,总的来说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

无论是传统的木架结构还是石板结构,通常情况下分上、中、下三层。由于布依族是田间稻作的农耕民族,所以其居住空间也与他们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紧密结合,与其思想信仰、生活习俗密切相关。

从其房屋的布局来看,下层关养猪、牛牲畜,堆放农具。

中层是房屋的主体,里面包含有火塘、伙房、中厅(堂屋)、卧房。火塘是布依族的主要生活场所,根据房屋的形式火塘有不同的设置,居住在平地楼的布依族,火塘一般设在一楼,但对于大部分的布依族而言,火塘都设置在二楼堂屋靠里侧一间,在室中间挖小坑,四周垒石条或砖,火塘内铺草木灰,中间一般置放三角铁架,用于安放烧饭煮菜的锅具。火塘正上方悬挂一长方形吊炕或吊钩,作为熏制和烘烤食品之用。

伙房即厨房是布依族从火塘生活形式逐步发展过渡而来的布局形式,伙房里垒有灶台,放有碗柜,布依族做饭做菜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了伙房,而火塘只是冬季烤火、年节熏烘腊肉之用。人们习惯在房屋的侧边搭建一个“人”字瓦顶的伙房,因为“人”字瓦顶通风条件好,便于晾晒各种刚刚收获的粮食。

堂屋是布依族整个家庭的重心,堂屋整个空间由4根大的穿枋穿构而成,这4根穿枋人们称呼为“四大落雁”。在堂屋正中的墙面上会搭神台,用来供奉家神。他们的神台装饰得精致大方,年节或家里有什么大事都要先供奉祖先,希望取得祖先庇佑,确保家人安康、家畜兴旺。

堂屋后室设老人卧室,两侧各分两室。老人的卧室比较简洁,年青人的卧室布置得相对新整,特别是新房布置得更是光彩熠熠。室内的家具都为木质上漆,格调古色古香。床为老式木架结构双人床,上有栏杆吊顶用于搭牵床帘和蚊帐。床架和栏杆雕龙画凤或雕刻各种花草图样,栩栩如生。

nlc202309011541

最上层为房屋顶棚,用于搭建粮仓和堆放一些不常用到的农具。

民居的营造习俗

1. 架码

架码那天要杀一只土公鸡,这是用来祭祀鲁班的。然后,掌墨木匠弹墨开工。这天用的柱子有一定的讲究,砍伐的时候,树的倒向一定是往山坡头上倒放而不能往山坡脚下倒放。如果不慎树往山下倒了,就不再采用。因为往坡上倒的树是吉利的象征而往山坡下倒的树则是不吉利的象征。从正式的“架码”那天开始,两天之内所有的大柱要打好洞眼。在打洞眼的时候,有些树很大,所以掉入柱眼里面的木渣都要取出。大人的手掌太大不易取出,于是便放铜钱在柱眼里,让小孩子去捡里面的铜钱,顺便把洞眼的木渣捞出来。当然,这样做也是为了祝愿主家起房能大发大富,顺利把房子建好。

2. 请师立柱

立柱前一晚要请酒,外家要来做客。他们还从本寨带来唢呐队奏布依小调,场面热闹非凡。

吉日良辰,天地开张。在立柱之前主家就请先生先看好时辰,立柱的仪式过程就按照这个时辰开始。这个过程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杀一只红公鸡请师和驱煞。请师即请鲁班师傅和木匠自己的师祖、师傅;驱煞即说一些咒语赶走一切不吉利因素。紧接着,大家齐声说“起!”于是众人立柱。

3. 开梁口、包梁、上梁

传统上外家要请师傅开梁口。师傅把右柱立好后,要上到堂屋两头的中柱上,量好柱之间的距离以及隼口,然后才来开外家送来的中梁柱上的铆。

包梁即在梁正中间用红布包上金银珠宝,以保佑主家富贵。包梁的地点在主家的堂屋。

之后外家把水果等祭品拿到梁前,主人家要祭两对粑粑。另有切好的小块粑粑放在八仙桌上,同时上供一升米,点香烧纸,供猪头,主人家还要放一些硬币。在上梁之时主人家还要准备酒和水。上梁的时候另派两个人跟在木匠的背后,拿两块大粑粑,一起上楼,这个过程是念一步经、上一步梁。

4. 开财门

一切都做好之后,主家要做大门、装大门。大门装好之后就有一个开财门的仪式。这个仪式过程也是由掌墨木匠来完成的。需要杀鸡来供奉祖先,鸡脖子上的鸡毛扯几根搭在门的两边,表示吉利顺利。开财门是主家在门里面,外家在门外面,在门外的外家要讲四季大吉大利、发大财之类的话语。他们还需要挑水、挑柴来,以恭贺主家开财门、发财发富。

随着社会的发展,布依族传统建筑文化与汉族传统建筑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渐多,特别是一些历史上与汉族有交融的布依族地区,比如开阳的马头寨、花溪的镇山村所遗留下来的民居中有很多四合院、三合院结构,而且这些地方的房屋均为平地楼,有很高的民俗研究价值和文物价值。

【责任编辑】王 凯

篇4:《康巴藏族民居》阅读答案

民居的一层设有向院外开的窗户,用作牲口圈、草房或车库。中层住人。这一层除了卧室、客厅客房、厨房仓房和厕所外,还布置了专门供奉神佛的经堂。经堂宽敞华丽,彩画彩雕精巧的巨大佛龛占去了一面墙。来了贵客,一定先要到此顶礼观瞻,烧几炷高香。在经堂里就连主人也不能坐卧。至于女人,即使是远来的宾客,也绝对不允许在经堂里休息。这种习惯虽然无法使人理解,但康巴妇女却墨守至今,没有任何怨言。

康巴民居中的住室、客厅部分的彩饰装修异彩纷呈,就连横梁、天花板上都布满了彩绘雕饰。花花绿绿且勾金描银的藏式柜、桌、门、窗……镶珠嵌翠的铜壶、法器、玉樽、金佛……更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民居的第三层通常用来堆放粮食和杂物,不用彩画。顶部修造得结实,平展,用以晾晒粮食,是很好的大凉台,人站在上面可以环视绿野乡村和远处的雪岭江流。大凉台上设置着牛首造型的香炉,用来燃烧香草、柏树枝叶,以敬奉神佛。

康巴地区的民宅、寺以及各地的碉楼、佛塔,多是由能工巧匠不画图、不吊线直接施工建成的,几百年来任凭风吹雨打及地震而经久不塌,实在是一个奇迹!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倚山—( ) 供奉一( ) 观瞻—( )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纷纷呈现。 ( )

(2)玉制的酒器。 ( )

(3)本指跪下,用手顶着所尊敬人的脚,短文指客人来访要先到主人家的经堂跪拜神佛,这是佛教徒最高的敬礼。 ( )

(4)瓦工、木工工作时,用线吊重物形成垂线,借以取直。 ( )

3.作者按____ 的顺序,先介绍了《康巴藏族民居》的 ;接着介绍了 ;然后介绍了 ;最后介绍了 。

4.文中画“____”的句子用了 、 的方法,具体描述了康巴民居的样式及布局。

5.文中结尾段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

1.靠山(依山) 敬奉 观看

2.(1)纷呈 (2)玉樽 (3)顶礼 (4)吊线

3.从整体到部分 整体布局 经堂住室客厅顶部

篇5:布依族民居阅读答案

瑞典人欲买安徽古民居“翠屏居”,被相关文物部门紧急叫停。这件事引起不小的争论,备受国人漠视的中华文化遗存放在哪里才好?是放在原处还是漂洋过海?

洋人弄走中国的古物,真的只是为了热爱中华文明吗?为了表达“爱心”吗?难道放在国外就真的安全——如上天堂了吗?德国探险家范莱考克从新疆伯孜克里克石窟割取下来放在柏林的精美绝伦的二十八幅壁画,不是在二战中全部毁于一场轰炸了吗?能说早知巴米扬大佛被炸毁就不如搬到大都会博物馆去吗?那里的温度和湿度不是调得极好,还有红外线监控吗?

任何遗存的首要价值都是见证的价值。它不是孤立的。它是那块土地的文化生命与历史的物证。如果它具有那块土地的代表与象征的意义——比如“翠屏居”这样的“典型的皖南古民居”,更是不可移动的。世界上有哪个文明古国用出卖自己的文明的方式来保护文明?如果有,一定是还没有文明的自觉,一定还看不到这些遗存的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才会拿它们当作物产一样去换取保障生存的金钱。从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西方的殖民者正是在这个现代文明的落差上,从一些古老而蒙昧的土地上,搬走他们祖先留下的长久湮埋在荒芜中的遗存。

我国历史悠远,民族众多,地域多样,各地民居极具个性。而这些物质性的古民居遗存又是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存的载体。倘若物质载体不存,非物质遗产“毛将焉附”?然而在剧烈的社会变化中,城市的历史民居大多已经荡然殆尽,乡村古民居又面临新农村建设的冲击。正在我们为乡村古民居何去何从焦灼地思谋出路之时,像“翠屏居”这种负面的自我轻薄文化事件冒出来,自然就必须紧急刹车,亮出红牌。

“翠屏居”事件很像一百年前敦煌的藏经洞事件。它说明我们虽然有悠久的文明,也有久远的蒙昧。这张红牌是一个文明自觉的信号。我为叫停的这些部门和这些人叫好。

然而,接下来必须思考的是被挂上“文保单位”而禁止出售的“翠屏居”谁来管?类似的古民居都做过普查和认定吗?

我们在“翠屏居”事件的跟踪调查中得知,这座古宅由于这个事件出了名,现在被一家经营茶叶的公司以每年6000元租用了。据说这家公司有意把这里办成皖南茶文化馆,倘能如是,当为幸事。但更多的遍及中华大地的“翠屏居”们呢?它们绝不会有“翠屏居”这样的好运。如今各地的古民居大多未经普查与定性,在保护责任方面没有归属。反正绝大多数房主对其古屋古宅是没有保护意识的。如有人知道应当保护,也是既无办法,又无财力。连北京已经定为保护范围的四合院都扔在那里,没人过问。难道它真像主张外卖的人所说:宁肯让它烂掉也不放手?问题不是又回到这一话题所争论的原点上?

在国人尚未有普遍的文化保护的.自觉之时,该怎么办?此刻我又想起了阮仪三先生。如果没有他切实的努力,江南六镇今何在?可是一个或几个阮仪三,救得了成百上千个奄奄一息的古村落吗?由此想到曾经在一次文化界的会议上说:我们在伏案研究民间口头文学,可是民间口头文学早已经没人再说了,马上就要从人间不知不觉地蒸发掉了。我说:请诸位先离开我们的书斋到田野里去吧,先去把那些残存在记忆中的“最后的口头文学”记录下来吧!我们没时间清谈妙论,侃侃而谈,我们应该去到文化遗产的重灾区里,切切实实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选自11月27日《文汇报》,有删改)

1.作者反对古民居类历史遗存“漂洋过海”,列出作者反对的理由。

2.分析本文结构上的特点。

3.对于如何保护文化遗存,你有什么建议呢?试写出两条。

4.文章结尾引述了作者自己的一次发言的内容,想要说明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

1.(1)将文化遗存放到国外,未必能得到有效保护;(2)任何遗存的首要价值都是见证的价值,它是那块土地的文化生命与历史的物证,具有那块土地的代表与象征的意义;(3)物质性的古民居遗存是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存的载体,倘若物质载体不存,非物质遗产也将不存在了。

2.第一部分:作者由瑞典人欲买安徽古民居“翠屏居”引起的争论入题,阐发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存的问题。

第二部分:在阐发保护文化遗存很重要的观点的基础上,递进一层,回答怎样保护文化遗存的问题。

3.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言之成理即可。如:加强教育,提高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通过制定更为详尽的法律法规保护文化遗存;政府需加大文物保护的力度;鼓励民间资金投入文化保护工作等。

上一篇:难忘的一次流泪话题作文下一篇:研学旅行方案及任务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