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指导策略

2024-04-13

教师的指导策略(精选8篇)

篇1:教师的指导策略

生成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教师从过去比较单一的`课程实施者转向决策者、实施者、发展者和评价者等多重角色,这一变化使教师面临挑战.教师的指导策略是影响幼儿园整合课程生成发展的重要因素,它能直接推进课程生成发展的过程.

作 者:吴洪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鲈乡幼儿园,215200 刊 名: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PRIMARY SCHOOL TIMES 年,卷(期): “”(11) 分类号:G62 关键词:幼儿生成活动   活动开展   指导策略  

 

篇2:教师的指导策略

对于游戏大家都非常的熟悉,在《规程》中就明确提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纲要》总则的第五条也谈到“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显然,游戏是幼儿在幼儿园的活动之一,而“建构游戏”在众多的游戏类型中脱颖而出,深受广大幼儿的喜欢。他们在堆、叠、拆、搭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实验、体会许多空间和数理概念,他们会利用各种不同的建构材料,通过思维和创作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将操作性、艺术性、创造性融于一体。通过建构游戏,不仅能丰富幼儿感知和主观体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建构技能,还能使幼儿在协商、谦让、交换的游戏氛围中,学会分享与合作,尝试开拓与创新,体验成功与挫折,从而实现幼儿个性的和谐全面发展。但是,许多的建构游戏它在幼儿园中只是起到了消磨孩子离园时间或者便于老师管理的作用,而且众多教师认为:建构游戏是一种愉悦的游戏活动,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满足自己的活动要求,产生愉悦的游戏体验,不需要老师的“教”他们也能游戏。综上所述,我们不得不反思:在幼儿建构游戏时教师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

再次研读《纲要》,发现第三部分的“组织与实施”第十条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有心的教师在幼儿一日建构游戏中时时处处都会发现他们遇到的种种困题:有的看到漂亮的积木不会玩,有的辛辛苦苦建造的高楼总是站不稳,有的在利用一些建构材料时发现外形符合自己的需要但是总是不能很好的粘合,有的发现自己需要的积木却被同伴拿走了,还有的当整个搭建工程竣工时却发现还没有搭出符合主题的代表建筑······此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目前,在幼儿建构游戏中还存在着怎样的问题呢?

问题一:投放建构积木时忽略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各种积木的建构功能,教师对孩子掌握建构技能的程度缺乏了解。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的日趋重视,幼儿园建构游戏材料资金的投入上也是越来越大,各式各样的建构材料琳琅满目,在分配建构积木时小、中、大年龄投放的种类千篇一律,没有充分的考虑各个年龄段幼儿的搭建水平,也不考虑这个积木原本的教育价值,玩法功能,只是没有目的的投放,幼儿也在没有掌握建构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接、拆。而大部分的教师只看表面现象“孩子们玩得很开心,他们在玩中体验着快乐”。熟不知,他们在没有目的、没有方法的建构中除了快乐体验还得到了什么?提升了什么?领悟了什么?探索了什么?创造了什么?

问题二:教师缺乏对自身在幼儿建构游戏中角色意识的认识。

建构游戏是幼儿自主自由的建构活动,教师对幼儿的这种自主自由的活动要不要施加影响,进行干预或指导?有的教师往往会“迫不及待”地告诉幼儿答案,甚至包办建构,或是放任幼儿完全地“自由活动”,正是由于教师缺乏正确的角色意识,往往会让幼儿的建构游戏失去了原本其应有的教育意义。其实,在幼儿建构游戏中教师仍然起者主导的作用,要根据幼儿建构的兴趣、产生的问题和困难,支持、帮助、引导、鼓励他们去建构,这其实是师幼互动和相互应答的过程。当看见教室中展示的建构作品时,诚实、可爱的孩子们会自豪地介绍:“瞧,这是我和XX小朋友一起合作的,这是我们遇到困难时老师一起帮助我们的,这里是我的想法,怎么样,酷吧!”相信,此时的老师会由衷的感到欣慰,因为教师自身的价值在孩子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体现。

问题三:教师缺乏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

在幼儿的建构游戏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一个隐性的教育过程,对教师的潜能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种素质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而且还包括其他的许多方面。在幼儿园的建构游戏中经常发现,教师能观察到孩子的建构兴趣,发现孩子的一些困惑,也意识到要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引导,但是可能由于对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知识储备的不够,或者由于教育观念转化教育行为的顺节不当,也可能缺乏有效的指导策略,比如幼儿建构规则意识薄弱、建构主题性、目的性不明确、干预不够适宜等,而使幼儿的建构游戏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功能。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策略:

策略一:以创设适宜的建构游戏环境为主,激发幼儿参与建构游戏的兴趣。教师在观察、研究幼儿的基础上精心为幼儿创设、服务于幼儿发展的作为幼儿活动对象的环境。由此出发,首先要提供一定的空间区域,提供幼儿建构的场地;然后在幼儿一日作息时间中也要有建构游戏的时间体现;同时教师还应该创设能充分激发幼儿畅想的宽松心理环境。

1、以材料的投放为基础。

作为隐性课程的一部分,建构材料的投放往往影响着幼儿游戏的进程。首先,要明确什么型号的积木适合在班中建构?不同年龄班提供什么样的材料才是适宜的。在我们幼儿园提供 了一中特大型的积木,在建造“跨海大桥”时就显得成果壮观,幼儿也非常有成功感,但是缺点也不容忽视:一是由于积木很长,当竖起来搭建斜拉索时就很容易倒,也可能会砸到幼儿,十分危险,二是由于客观原因,幼儿园的教室面积不大,幼儿搭不了几块就显得地方被占满了,从而影响幼儿的建构。这种类型的大型积木不适合放在狭小班级的建构区。

其次,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投放。小班幼儿的小肌肉发展较弱,为了培养幼儿搭建的兴趣,满足成功感,为幼儿提供大中型积木,并配有少量的小型积木,或者专门适合幼儿练习接、堆、插等技能的颜色鲜艳的建构材料为主。中班时为了满足幼儿细致建构的需要,应为幼儿投放小型积木,增添一物多玩积木,加大建构难度。同时,提供一些更适合于建构立体建筑物的积塑,发展幼儿空间想象思维。

再者,要走出建构游戏只用现成积木、积塑的局限,将废旧材料走进幼儿建构游戏,比如:大小不同的盒子、瓶子、罐子、树枝、树叶等组成一个建构游戏的“百宝箱”。

2、以主题的确立为开端

确定建构游戏的主题即是玩什么,是孩子自己商量的,也可以有老师与幼儿一起讨论决定的。主题可以是与幼儿生活密不可分的,如“我爱我家”“我生活的社区” “美丽的幼儿园”“野生动物园”“科技馆”等;也可以建构本土化的主题,就如 “鸡鸣寺”“美丽的玄武湖”“南京长江大桥”等等。有了明确的主题幼儿和教师就有了一定的建构目的,和建构的蓝图。

2、以丰富的经验为后盾

生活经验是幼儿建构游戏的基础,当建构游戏的主题确定后,就应充分利用各种丰富幼儿的有关经验,这样才能保证幼儿能玩得起来。比如:

(1)实地参观。建构主题确定为“美丽的小学”后,教师就带领幼儿参观了解小学具体的布局,幼儿看到多种形状的建筑物,而且有各自的名字:长方形的教学楼、半圆形的舞蹈室、梯形的阶梯教室、问号形的长廊、椭圆形的操场等。参观后和幼儿一起讨论,设计建构地图,加深印象。幼儿在搭建中就比较得心应手,大胆建造出各式各样的房屋、花园、操场等辅助设施。

(2)看图片、照片、录象等也是丰富幼儿相关经验的方式。通过图片、照片、录象可以加深幼儿的印象,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再现有关内容,使幼儿的游戏不断的深入开展。当然这个过程中家长资源的充分利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因为家长乐意带孩子到社会上观察各种建筑舞、参与社会生活实践、感受大自然的壮观,这会使幼儿获得大量直观的感性经验,为幼儿建构游戏奠定基础。

(3)同伴间的观摩。幼儿间的相互影响,在幼儿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幼儿间的观摩,可以学到互相的方法,受到启迪,积累经验,对幼儿建构游戏的开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策略二:以引导幼儿掌握建构技能为主,挖掘幼儿建构潜能。

一、直接引导和间接引导相结合

幼儿刚开始进行建构游戏时比较盲目,不知从何下手,教师可以以游戏者的身份进入游戏,与幼儿共同搭建。用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向幼儿传授一些基本的技能。利用孩子喜爱模仿的天性,教师不用刻意去教,幼儿便会通过模仿不由自主地学到这些基本的技能。同时教师不仅要学会观察幼儿,更要注意适时的启发引导幼儿,通过游戏性的语言和非语言引导他们提高搭建的技能。比如幼儿在建构时教师的点头、微笑、摇头、挥手都会对幼儿的建构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

二、以强带弱、以大带小

同伴之间比师幼之间更容易沟通。我们可以请经常在建构游戏且搭建水平较高的幼儿和一起搭建经验缺乏的幼儿共同游戏,通过孩子教孩子的方法,使幼儿的搭建技能很快的得到提高。另外,我认为还可以通过班级联合游戏的方法,让大班的幼儿和中、小班的幼儿共同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他们可以通过模仿学到很多的知识,丰富他们的搭建技能。

三、作品欣赏

篇3:教师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角色游戏,教师指导,基本策略

【教学宗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要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 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 合理安排一日生活, 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教师要注重学习与发展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 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

【教材要求】大班教学活动的第一个主题是“中国娃”, 我们计划通过听故事、看视频、做手工、学民族歌舞等活动让幼儿了解、体验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艺术特点, 感受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和谐相处的快乐。

【教学设想】为了配合幼儿对我国主要民族的认识, 锻炼幼儿手部的小肌肉群, 我们开展了“学习编织麻花辫子”的活动;计划在学习纸工新疆帽后, 引导幼儿把辫子粘到帽子上, 更形象地了解新疆维吾尔族小花帽的特点。

【案例描述】

片段 (1) :午饭后, 玛莉搬着小椅子来到走廊的栏杆边, 坐下来和一些小伙伴一起练习编辫子。梳着两条麻花辫的大妞妞和玛莉坐在一起编, 她说:“玛莉, 这是我编的辫子!”“我也编了, 快编好了!”“我们编的辫子都很漂亮!”玛莉说:“就像你的小辫子!”“我们来玩理发游戏吧!”编完辫子, 她们两人把椅子转过来, 在走廊上玩起了理发游戏。一个斜躺着, 脖子靠在椅背上当顾客;一位用手轻轻挠着顾客的头皮, 表示洗发, 洗完发后, 还尝试着给伙伴编了个麻花辫。

片段 (2) :老师在角色游戏开始时, 问有什么需要大家商量的事。玛莉马上举手, 说:“能不能玩理发游戏?”玛莉的提议得到大妞妞、楠楠、家炜等孩子的赞同, 纷纷表示想玩。借此机会, 老师追问:“如果要玩理发游戏, 需要什么工具?”“吹风机!”“洗发的水!”“梳子!”……“美美发屋”开始营业了。美发店的玛莉和艳雪从道具箱中拿出了道具吹风机、洗发水、梳子、发夹、皮筋、发箍, 准备工作了。艳雪站在“门口”冲着门外的小朋友大声喊:“快来理发呀!谁要理发呀!”在她的招呼下果然有位客人走了进来。玛莉热情地走过来, 请客人坐下。“我想洗个头!”美琪坐下来说。玛莉马上给美琪带上围兜, 开始洗头了。洗完头, 美琪假装拿钱了, 艳雪问:“你要不要编个辫子, 做个发型呀?我们会弄得非常漂亮的!”“那———好吧!”美琪坐下来, 玛丽在左边, 艳雪在右边, 开始给美琪编辫子。两个孩子认真、仔细地给美琪编好了辫子。美琪照了照镜子, 看到毛毛糙糙的辫子, 夸张的“啊”把艳雪和玛莉也逗笑了。美琪离开了, 玛莉和艳雪又陆续接待了几个客人, 但不一会儿生意又冷清了, 艳雪又开始向店外张望、招呼, 但生意似乎仍不理想。

【案例分析】

1. 幼儿自发产生了游戏意愿。

在本学期开始, 我们开设了超市、银行、幼儿园、美食店、建筑工地等角色游戏区域, “美发屋”并没有在开设的计划中。部分幼儿通过在班集体中的学习与生活, 由对编辫子活动的初步认知与经验, 联想到洗头、编辫子的操作活动, 还能清楚、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理发游戏意愿, 教师适时引导幼儿开展新的角色游戏主题———美美发屋。从美发店游戏的生成可以看出, 大班孩子自主选择的角色游戏主题在丰富、在扩展, 情节也变得复杂了, 不再局限在原有的洗头、吹发活动。因为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 大班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还以略高于日常水平来尝试新的游戏行为, 运用了在教学活动中学习的编辫子技能———美发师会用语言招呼客人, 能用语言与同伴交往。再者, 大班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时能认真扮演角色, 为角色的延续创造情节, 不随便离开岗位, 有了一定的角色意识和初步的规则意识, 但幼儿的游戏又受到自身能力水平及游戏材料的限制。

2. 幼儿借助游戏材料进行的互动少。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玩具是游戏的中心!没有中心, 游戏就玩不起来。玩具和游戏材料是开展游戏的必要物质条件。在游戏中, 现有的游戏材料———吹风机、洗发水、梳子、发夹、皮筋、发箍已不能满足幼儿玩美发屋游戏的需要了, 必须有新的材料投放到游戏中去。作为投放的新材料, 应该是幼儿需要、能激发其兴趣的;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法与玩具材料发生互动的, 这样才有可能使幼儿产生兴趣和自主体验, 继续投入到游戏中去。笔者意识到美工区制作新疆帽小辫子的皱纸可以用到美发屋来, 让幼儿制作成假发或染色的头发等。

3.教师的游戏指导要跟进。角色游戏是幼儿主动、自愿的活动, 但并不意味着老师可以放弃指导。当幼儿经验不足、出现困难时, 教师不能直接强加给幼儿种种游戏要求, 可以参与者的身份介入, 向幼儿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劝告或者建议, 从而帮助恢复幼儿游戏的兴趣、丰富游戏情节。笔者就打算以平等的大朋友的身份成为孩子游戏的参与者, 巧妙地进入“美美发屋”游戏中, 给幼儿启发性的建议。

【案例对策】角色游戏作为幼儿的自主游戏, 其教育目标更多地通过环境材料这一媒介支持幼儿的发展。笔者就观察到美发屋游戏进行到一定程度, 新的游戏情节没有出现, 孩子的游戏兴趣就会慢慢减弱, 如果还没有新环境材料的创设投入和适当的指导介入, 美发屋的游戏就没有孩子继续玩了。教师对游戏的观察是幼儿持续开展游戏的关键。

1.游戏主题的生成指导。玛莉和大妞妞由练习编辫子的活动, 交谈、联想到理发的游戏。同伴看到她们玩理发的游戏后, 兴趣被激发, 也加入到游戏中来。老师在日常活动中观察到幼儿的游戏意愿, 在获悉多数人的要求时, 适时地尊重幼儿的意愿, 生成并开展理发游戏。

顺应幼儿生成的游戏主题, 不用自己所认为的更有价值的活动代替, 是老师对幼儿的兴趣和自发活动的尊重, 也是新《纲要》、《指南》明确提出的要求。教师要抓住这个契机进行判断, 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得到锻炼和发展。

2. 游戏材料的使用指导。

实践证明, 游戏材料可以促进和提高幼儿游戏的质量。在游戏中, 材料的收集与运用使幼儿在独立性、自制力、专注性、良好的秩序、合作的精神等方面得到发展, 发挥触动幼儿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发展的作用。角色游戏中幼儿以物代物的过程, 就是其想象创造的过程。社会化的游戏主题越来越多, 以物代物成了推进幼儿游戏情节发展的重要内容。不仅以物代物的范围不断扩大, 幼儿以物代物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幼儿心理的需要和倾向不同, 思维和发展能力不均衡, 所以幼儿在以物代物的选择、制作和替代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在这个案例中, 游戏材料的合理收集与有效运用, 直接影响着幼儿游戏质量的提高。艳雪和玛莉没有想到用皱纸代替头发编辫子, 游戏已经处于停滞的状态;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启发和引导, 美美发屋的游戏可能就开展不下去了。教师在幼儿气馁之前及时给予帮助, 通过鼓励、引导、暗示等方式为幼儿提供一些低结构的、半成品的游戏材料, 以便幼儿进行以物代物、一物多用, 使游戏进行下去。

3. 游戏中幼儿的个性化指导。

大班的孩子已初步能商量分配、选择角色, 角色意识逐渐增强;会选择使用一些相关的工具材料, 围绕角色要求进行相关的简单活动, 体验角色的劳动。尽管如此, 幼儿之间还存在着个别差异, 因此教师要全面观察全体孩子, 有的放矢地加强个别指导。要使幼儿积极投身到游戏中去, 教师就要学会根据幼儿的不同需求给予适当的帮助, 同时还要注意让幼儿之间互动。

案例中的玛莉对交流、交往缺乏主动性, 是“有问才答”, 但游戏时能结合原有经验, 联想到用皱纸来编辫子。游戏时的小伙伴艳雪热情、友善, 但动手能力相对较弱。这两人一起参加美发游戏可以相互带动和感染, 共同感受游戏的快乐。教师以客人的身份光顾美发屋, 适时提供一些帮助, 每当看到她们与自己所担任角色有相匹配的行为、动作、语言时就给予肯定, 给她们提供更多锻炼和表现的机会。

4. 游戏后的综合评价指导。

游戏结束时, 我们开展了讨论:理发店除了给顾客洗头、吹头外, 还可以增加哪些服务项目?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理发店生意好起来?孩子们纷纷根据自己的经验想办法、出主意:烫发、染发、做新发型……我把一些活动的照片给全班孩子看, 展示美发屋游戏中的新做法:用发箍和皱纸制作完成的染发道具, 扩展了幼儿收集和增加游戏材料的思路, 鼓励幼儿积极想办法用一些半成品材料制作游戏的道具, 更好地运用于游戏活动。

游戏评价过程中, 幼儿相互交流自己做过的事情、自己的作品;再现游戏中的困惑, 教师引导大家一起讨论、帮助解决问题。这些经验的归纳整理、传播, 以及新的兴趣点的生成, 都有助于幼儿拓宽游戏的思路, 提升游戏的兴趣, 为下一次的游戏做铺垫。

参考文献

篇4:亲子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在亲子教育指导中,教师要重视亲情教育功能的发挥,把亲子关系放在第一位,并以此作为促进婴幼儿身心健康、智能开发、人格完善的前提和保证。

根据婴幼儿情感发展的特点,我们在实施、指导亲子教育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亲子教育模式,即“三亲、三和、四自”教育。“三亲”是指距离要亲近,教育要亲切,关心要亲热;“三和”是态度要和气,方式要和顺,交往要和谐;“四自”是要让婴幼儿在自由自在中玩得开心,在自说自话中鼓励开口,在自作主张中逐渐开窍,在自由活动中变得开朗。

这一教育模式的实践使我们感悟到,只要深入研究婴幼儿的心理需要,给予适当的满足,就能建立起亲密、亲爱、亲热的亲子关系,也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我们因此有了这样的体会:亲子教育要以亲为主;亲而不教,也有成效;亲而又教,效果更好;不亲而教,等于无效。

所以,教师在对家长开展亲子教育指导时,应当采用以下教育策略:

一、现场演示,提高家长育儿的实际操作能力

现场演示是一种在具体活动的情境中对家长进行直接指导的过程。在亲子活动中,教师可以一边指导孩子游戏,一边简单扼要地向家长介绍为什么要这样做。家长会根据教师的要求,采用教师介绍的方法,尝试着和孩子一起做游戏。教师则进行巡回指导,及时表扬已掌握操作要点的家长,同时对一些方法上有误的家长及时进行纠偏。在活动结束时,要向家长介绍本次活动的内容、操作的材料和方法、指导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家长直接体验、直接调整,并得到直接反馈。

在这种现场操作演示中,家长与教师可以在活生生的师生互动、亲子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教师可以针对家长的困难,作全面深入的回应性演示。另外,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将一些婴幼儿在现场表现出的随意、偶发但有价值的行为剥离出来进行剖析、梳理,让家长看到婴幼儿这些随意、偶发行为背后所潜藏的教育契机。

二、引导家长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亲子活动现场演示受客观条件制约,不可能天天进行,而家长对孩子的教养却是可以天天进行的。教师可以引导家长养成写教育随笔的习惯,把日常教养中发生的疑难情境拍摄或用文字记录下来,并定期组织家长对发生的育儿困惑事件、实践中的做法进行分析讨论,请家长各自发表看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由教师对问题情境进行分析,确定切实有效的指导策略。

三、促进家长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小组交流是一种根据家长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而开展的小型的家庭交流活动。一般来说,适宜组织5~6户家庭及教师参加的小型群体集会,给同龄宝宝的父母们提供一个交流各自育儿经验和解除困惑的平台。通过这样的集会,家长们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他们的育儿水平。

四、讲座咨询,转变家长的育儿观念

家长教育观念是家庭育儿能否成功的核心成分。育儿观不仅制约着家长作用的发挥,还决定着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的目标、态度、方法,并影响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最终影响婴幼儿的健康发展。而正确的育儿观不是自发产生的,开展定期定点的讲座咨询活动,可以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因此,我们经常请幼教专家举办针对家长的育儿讲座,对转变家长的育儿观念、提高他们的育儿水平,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作者单位:河南南阳市第一实验幼儿园)

篇5:教师的指导策略

摘要:

对爱心亲子园,我有爱。就像对自己的孩子,总觉得做的还不够,总觉得还可以再为她做些什么,总觉得她应该还可以再完美些。报着这样的信念,在担任亲子园教师的几年中,对活动的组织策略我也渐渐有了一些自己的反思,在不断的反思与思考中,我也正在逐步成长。

关键词:亲子活动 指导策略 正文:

从2008年至今,我已担任了三年的亲子园教师,承担过不同月龄段宝宝的教学工作,对如何让亲子活动真正成为家长科学育儿的重要途径做了尝试和探索,现将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与大家共同分享交流。

1、沟通是根本

亲子活动时教师要及时地与家长交流宝宝在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宝宝在家情况,分析存在问题及原因,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建议,提升家长的家教水平。

如在亲亲热热环节中,果果还是扭扭捏捏,在和家长的交流中发现,父母在宝宝很小的时候便告知宝宝不要随便和陌生人说话,其实,这个月龄段的宝宝对周围的环境充满好奇心,喜欢探索世界,但是由于父母对陌生人的不断提醒,所以当身旁有陌生人或刚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时,就会比较敏感,再加上他们对父母有一定的依赖性,所以会出现紧紧贴在父母身后不愿意表现的情形。

如何易霖小朋友非常聪明,逻辑智能是他的最大优势,其发展明显的超出了与他同龄的宝宝,但他的运动智能发展不足,跑、跳、爬都较落后,身体协调能力也欠缺。针对他这种情况,我与家长多次交流,提出在家进行运动的若干建议,家长非常赞同,并表示要有目的地予以实施。

2、游戏是关键

宝宝参与活动最离不开的就是游戏,游戏能让宝宝在自然的状态下,自然的活动过程中得到较好的发展。如:我为宝宝每人准备了一彩纸,请宝宝们练习剪纸,我采取的方式是吃面条,请宝宝用剪刀剪直线,面条做好被放在盘子里,宝宝们介绍着自己的面条是什么味儿的,还给家长们尝一尝,通过这个活动,宝宝的兴趣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家长们说:“我们家宝宝现在在家也爱用您教的方法练习剪纸了,知道怎么拿,怎么放,在家里也是按老师的方法做,原来我们从来都不让宝宝动剪刀,怕有危险,现在我们也给宝宝卖了新剪刀,在家里按照老师的方法指导宝宝,将活动延伸到了家中。我们宝宝的剪纸在家园的共同指导下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总之,抓住宝宝的年龄特点,让宝宝在玩中快乐成长是组织活动的重要原则。要采取多种适宜宝宝年龄特点的游戏形式,指导宝宝有目的的进行活动。实践证明,只有丰富多彩的亲子游戏、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才能吸引宝宝的注意力,实现亲子双方同乐、同学、同步成长。

3、注重家长的主体性

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家长的主体作用,采用多种措施调动家长主动参与意识和参与积极性。如玩音乐游戏“我的身体都会响”时请家长与宝宝面对面表演,玩滑板时与宝宝交换玩,与宝宝共同参与感统训练,亲子游戏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如“猫捉老鼠”中的大猫、“袋鼠”中的袋鼠妈妈、大灰狼等。家长在与宝宝同乐过程中不仅增进了亲情关系,也亲身感受到宝宝的学习历程,进一步了解了宝宝的成长发展规律,更新了育儿理念。

4、斟酌指导性语言的表述

在活动做做玩玩环节中,宝宝们对制作水果皇冠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都愿意自己剪剪、贴贴、画画,他们的小手创作出了许多图案,如红红的太阳,清清的小河,弯弯的月亮,还有能干的何易霖和石悦澎都会写数字了,他们欣喜的和我讲述着他们的作品。但是依然还有些家长比较急于求成,如洪琛沣的妈妈一直忙着在自己涂色,遇到这样的现象,我并没有立刻制止或纠正她的行为,而是换了一种方法,我说:“哦,筱雯在自己涂了,多能干啊,王子钦也在自己涂了,老师表扬你!”听到这,洪琛沣妈妈似乎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立刻把手中的油画棒递给了洪琛沣,让他自己涂。由此可见,指导家长的方法有很多,有时,开门见山的说教可能会让家长觉得尴尬。

5、材料的可操作性是前提 在活动玩滑板时,活动指向是练习双臂撑行,可因为滑板宽度较宽宝宝很少能双臂撑行,坐在上面滑行家长操作时又比较累,所以游戏的时间较短,没有能够很好的去挖掘活动内容,所以我们应注意活动材料的可操作性。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设计活动方案时总会华丽些,其实贴近宝宝经验的材料,宝宝更容易操作,如有一次,我们玩绳子,既简单又有趣,家长和宝宝们玩的不亦乐乎。平时不太愿意参加活动的爸爸也融入其中,把绳子系在身后做尾巴,让宝宝来抓,像个大宝宝一样奔跑着。

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生活中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除了添置必要的设施外(现成的玩具,材料等),在生活中的许多废旧材料,都可以成为再利用的极好资源。我们在设计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在生活中的各种废旧材料和自然物的使用,例如:各种物品包装盒,包装带,树的落叶,水果核等的巧妙运用。这些废旧材料的再利用,不仅可以节省资金,更重的是有利于宝宝直接地感知和探索学习。

6、把握宝宝的月龄特点和发展水平

有一次,我们的做做玩玩环节内容是夹珠子,指向是练习手部力量,锻炼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我让宝宝用筷子夹圆木珠,周诗玥因夹不起来,急得把小碗里的珠子打落了满地„„

0-3岁是婴幼儿大脑、身体动作、感知觉、自我意识等发展的重要时期,亲子教育旨在促进宝宝这些方面的发展。婴幼儿喜欢自主、独立并“胜利”地完成一定的任务,因此,应允许他们在自己的发展水平上自主地与周围世界互动,为他们提供的教育内容要适合于他们的实际水平,千万不要过难,这样,他们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才能获得胜任感、自主感。出生头三年是自信形成的关键期,如果教学内容脱离了婴幼儿的实际水平,使得他们总是在成人的帮助或包办代替下才能完成任务,则他们获得的学习体验是失败感和挫折感,不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

我们要根据宝宝的月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确定符合发展需要的活动指向。适宜的指向应是既高于宝宝的现实发展,又是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水平;既考虑宝宝某一方面发展的需要,又要着眼于宝宝整体发展的需要。因此,亲子活动的指向一定要符合宝宝发展的需要,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7、理解宝宝的个体差异

教师控制活动的内容和时间的长短,带着所有的宝宝一起做同样的事情,这样做是基于班里所有的宝宝基本处于同一发展水平。可实际并非如此,尤其是有的班宝宝月龄差距较大,这样做容易带来以下问题:活动内容对有的宝宝过难,对有的宝宝又太简单,难以有效促进宝宝的发展;宝宝没有自主选择的机会,教师很难通过个性化的选择活动观察宝宝的兴趣爱好、发展特点等个别差异和家教模式,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等等。这要求亲子教育应充分体现发展适宜性原则,一方面要适宜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要适宜于不同的个体。教师应充分考虑儿童的学习方式、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兴趣和需要上的差异,考虑家庭背景、家长抚养方式、看护人的育儿水平、亲子互动模式上的差异等,多采

取个别化或小组活动的形式。同时,教师要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宝宝准备不同的活动内容和材料,让宝宝有自主选择的机会。教师要重视自身在小组和个别活动中的作用,做宝宝活动的观察者、指导者和示范者。

8、及时调整活动策略

我们老师精心设计各种形式的游戏活动,要在活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觉得哪儿要改进就立即要在下一次的活动中改进。如在泥工活动“做饼干”时,我们提供现成的模具让宝宝在饼干上创作,但发现宝宝们三下五除二就完成了,然后就无所是事。于是,我们及时调整活动策略,投放铲子、小刀等模具吸引宝宝的注意力,引导宝宝继续操作。果然,宝宝们的积极性被调动了,活动得到了很好的延续和效果。

9、活动应具开放性

亲子活动不可能解决孩子所有的发展问题,也不可能替代家庭教育的全部。因此,我们不仅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对家长进行必要的示范和讲解,同时要考虑活动的指导性要向家庭延伸,每一次活动后要对家长提出,回到家中应继续完成的任务。在设计亲子活动时,要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让所有的家长都能做到,对家长提出的要求要具体,有可操作性,鼓励他们举一反三,创造更多更好的经验和方法。家长不仅是被动的学习者,他们也有许多丰富的经验和方法。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与他人分享他们的育儿方法,交流成功的育儿经验,鼓励他们提出问题。

在设计亲子活动过程中,应了解家长在教育方面的问题和经验,可以适当将家长的好做法引进亲子活动的过程中,只有充分运用这些宝贵的教育资源,亲子活动才鞥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

亲子活动的方式应该是开放的,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可以根据季节不同适当安排在室内或室外活动。

篇6:教师的指导策略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 周兢 高晓妹)

在研究整合课程生成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十分关注教师的指导策略。在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从过去比较单一的课程实施者转向决策者、实施者、发展者和评价者等多重角色,这一变化使教师面临挑战。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之间存在差别。有的教师善于引发和推进幼儿的学习过程,从而不断与幼儿互动,生成新的活动内容,而有的教师即使有心也无法成功地完成生成发展过程。通过对幼儿园实践活动的分析,我们发现教师的指导策略是影响幼儿园整合课程生成发展的重要因素,它能直接推进课程生成发展的过程。

一、提问与讨论

我们知道,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有大量的提问机会,在教学活动中与幼儿讨论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的机会也很多。教师适时和有效的提问对于促进课程内容的生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提问和讨论能有效促进课程的生成发展呢?换言之,教师在与幼儿互动时应怎样运用提问与讨论指导策略呢?

1.倾听幼儿的问题

倾听幼儿的问题是教师运用提问与讨论指导策略的第一要素。在某幼儿园,幼儿在“动物王国”主题活动中认识了许多动物,对动物的特征、习性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一次在参观动物园回来的车上,一个幼儿不经意地说:“唉!做动物多好!想吃就吃,想玩就玩,想睡就睡,也不用天天练琴、上课,我要是动物多好啊!”另一个幼儿听见后大声说:“那才不好呢!动物园的动物是人养的,森林里的.动物要被猎人捕杀,我才不想当动物呢!你想做动物?哈哈哈!”于是,教师就问全体幼儿:“你们认为是做动物开心还是做人开心?”幼儿一下子活跃起来,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教师立刻抓住这一话题作为探讨的内容,让幼儿带着问题回家。第二天,幼儿带着自己的想法和问题来到幼儿园,教师创造机会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还把这个活动推向全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通过追踪提问和讨论的场景,并对问题作综合分析,我们发现所有问题都可以归入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有关事物本身的问题。当我们提供机会让幼儿表达自己的疑问时,幼儿提出有关事物本身的问题相对较多,这和幼儿认知水平的发展密切相关。在生成的“理发店”主题活动中,幼儿提出的许多问题是关于头发和理发本身的:理发店里有哪些东西?剪下来的头发到哪里去了?烫过的头发和不烫的头发有什么不一样?烫发的液体是用什么做的?教师从这些问题出发,引导幼儿开始了参观理发店和观察理发用具的一些活动。

第二,有关事物与儿童生活关联的问题。如同样是理发店的话题,幼儿提出的有些问题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关。又如在“特别的我”的主题活动中,在了解“每一个人都是特别的”以后,有的幼儿提出:“我们班的大大和小小为什么一样呢?”“为什么大大和小小穿得一样,长得也一样?”在倾听幼儿的问题后,教师提问:“大大和小小有不一样的地方吗?”“还有谁会像大大和小小这样看上去一模一样呢?”由此引发幼儿生成一系列有关双胞胎的学习活动。

第三,从多元文化角度提出的问题。在生成发展课程的过程中,幼儿有时提出的问题会指向一些不常见现象,他们往往从多元文化的角度提出这些问题。如在有关“理发店”的活动中,幼儿提出了“为什么非洲人的头发是卷曲的”和“外国人的头发为什么不是黑色的”这类问题。实际上,不同类型的问题能帮助幼儿获得不同的经验。沿着这样的问题进行探索有助于幼儿拓展学习经验,形成早期多元文化概念。

第四,在想象和创造情境中提出的问题。有时,我们在活动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并不直接指向学习内容,但对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教师要及时抓住这样的问题来推进活动。例如,在“梦幻西游记”的主题活动中,教师让大班幼儿阅读图画书《我家是动物园》,幼儿据此提出各种关于自己和同伴像什么动物的问题并展开讨论。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发展了“我是某某,其实我是某某动物”以及“这是我的朋友某某,其实他(她)是某某动物”的活动。幼儿在提问和讨论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和同伴的特点,从而形成了一系列有趣的活动。

篇7:教师的指导策略

新疆福海县幼儿园 关 蕾

【摘 要】幼儿园手工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利用手工材料,借助辅助工具,发挥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通过动手操作,制作出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的、可触摸的成型作品的一种活动,是培养幼儿动手、动脑,启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直接用手操作简单工具,对各种形态如(点、线、面、块)等的具有可面性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的、可触摸的多种艺术形象的一种教育活动。对培养幼儿认真观察、有意注意以及耐心细致的习惯,对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形成立体空间观念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手工制作;兴趣;问题;指导策略

一、提供丰富多样的手工材料,满足幼儿制作的兴趣

在巧手制作活动时,教师不仅要为幼儿提供有层次性的操作材料,而且要为他们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材料,只有这样幼儿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的选择多种的辅助材料制作出不同造型的作品了。如:在制作纸棒坦克车的时候,我们就提供有硬壳纸、挂历纸、纸盒(包括大小、形状不同的纸盒)等材料。并根据幼儿的需求随时的提供所需的材料投放到巧手区,指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意图选择材料。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发现丰富多彩的材料能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是调动幼儿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之一。它可使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尝试探索,发现不同材料的特性,并对不同的材料举一反三,创新出各种各样的作品,使他们制作的作品更具个性。

二、抓区域活动中的核心问题,解决巧手制作的问题

在巧手区域核心问题的确定上,通过教学活动我们认为可以是集体活动中难掌握的技能问题,放在区域活动中,进一步的延伸巩固。也可以在区域活动中针对幼儿某项技能进行集体的小组式的练习。只有找准每次活动的侧重点,教师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是采用以强带弱势、个别指导式、重点问题集体解决式还是小组探讨式)才能根据核心问题,采取相应的方法去解决。

三、指导巧手角游活动将“两做”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在巧手角游活动中,教师特别的将巧手制作中的“做”和角游活动中的“做事”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让幼儿在一次活动中,就能充分的体验到制作的和买卖的乐趣!如:在开展巧手角游秀水美食一条街“制作沙拉”的活动中,我们就带领着孩子们在角游室进行活动,在活动前我们和孩子们先布置好角游特色游戏的环境,根据幼儿的人数我们布置了有苹果味的沙拉店、梨子味的沙拉店、桔子味的沙拉店、香蕉味沙拉店等,并根据游戏的需要在每个店里安排了两个厨师现场制作沙拉,两名售货员,一个负责卖,一个负责划票。这样在巧手角游活动中,不仅解决了制作沙拉的问题,而且也解决了角游活动中角色扮演买卖的问题。使每个幼儿在自己扮演的角色中都有事情可干,使活动更加有秩序,有目的。在角色扮演中也使每个幼儿体验到了买卖游戏的乐趣,而且也给予孩子充分探索如何当服务员、顾客的机会,进一步增强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在这样将“两做”巧妙的结合进行指导的活动,让幼儿不仅学会了制作沙拉的方法,而且增强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四、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把创造的余地留给幼儿

在手工活动中我们不能一味的让幼儿模仿教师的作品进行制作,我们要注重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1.丰富幼儿的感知,为幼儿提供创造的源泉。

由于幼儿知识经验不足,创作内容范围较窄。因此,在巧手制作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帮助幼儿积累经验,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比较能力,让幼儿积累更多素材,为创造提供方便。例如:在制作立体的长颈鹿的活动中,一开始的时候,幼儿只会一味的模仿教师提供的范品进行制作,往往制作出的长颈鹿不是外形不形象,就是站不稳。通过幼儿的表现我们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灵活的调整。首先我们在活动前,通过图片的粘贴、多媒体的观看让幼儿了解长颈鹿最明显、最突出的特征;然后让幼儿讨论制作长颈鹿的身体、颇子、四肢需要什么样的纸棒、怎样粘连能站稳;最后引导幼儿进行实际操作解决技能问题。通过这样灵活的调整活动的指导方向,开阔了幼儿的视野,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让幼儿养成了对周围事物观察、探索的习惯。通过观察,让幼儿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积累更多的经验材料,为日后创造性的活动打好基础。

2.把创造的余地留给幼儿。

幼儿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经过老师的启发和指点,幼儿便能插上想象的翅膀,做出你意想不到的作品来。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教给幼儿制作的方法,应该让幼儿自己去发挥想象,合作创造作品。例在进行制作蝴蝶的活动中,教师只讲解粘贴的问题,其他的就由孩子自己去发挥,而不是单一的只教会幼儿制作蝴蝶。

3.正确评价幼儿制作的作品

幼儿肌肉发育不成熟,小手总是不听使唤,因而幼儿的作品不可能像成人的作品那样技术精湛。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时,要看到即使其制作还不十分完美,但只要构思新颖,有创造性,材料运用恰当,情思与技巧达到意趣天成,就应该算是佳作。那种以制作技能技巧水平高低为标准来衡量幼儿的手工作品水平的做法是不妥的。

在小结环节,教师要认真把握好评价的环节,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对能力强的幼儿给予肯定,对有进步的幼儿要给予表扬,对能力较差的幼儿要给予鼓励。这样,使每个幼儿都对自己有信心,对制作活动有兴趣。新《纲要》对幼儿作品的评价也进行了较深入的阐述。新《纲要》指出,教师在对手工作品进行评价时,在注重结果的同时更应注重幼儿的探究过程。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力求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学习过程中幼儿是否有明显的探究兴趣。第二,幼儿是否能认真倾听同伴的不同想法,接纳和吸收同伴的合理意见,修正或完善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有必要时是否会寻得教师或同伴的帮助。第三,幼儿是否不怕失败,不断尝试,在创作中幼儿是否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样的教学评价才能真正促进幼儿能力的提高,发挥评价的教育作用。

篇8:区域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在区域游戏中,教师通过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游戏环境与材料,可以激励幼儿大胆发挥想象,通过游戏积累相关的知识经验。它有利于幼儿充分、自由的发展,幼儿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功和新经验,对他们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因此,教师在组织游戏中,通过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投放,支持、引导幼儿的自主游戏,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

一、为幼儿创设适宜的区域环境

区域游戏的环境创设应从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出发,结合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成为区域的主人。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我们为孩子创设了娃娃家、科学区、点心店、阅读区、超市等不同的区域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动手、动脑的机会。幼儿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区域,施展自己的才能。如:在科学区中,水盆、木块、铁块、玻璃球和放大镜等物品,可以让幼儿在操作中感知“沉与浮”及“放大镜”的奥秘,让幼儿通过活动学会观察,体验发现的乐趣,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

在娃娃家区域,许多孩子喜欢做饭,每次都会为谁做饭争抢餐具。有一次,一个孩子提议:“我们可以一起开家‘小餐馆’呀!”于是,幼儿纷纷从家里带来许多大小不同的盒子、饮料瓶等物品,“小餐馆”开业了。大家争着当小厨师、服务员和小客人,生意十分兴隆,孩子们在自己创设的游戏中玩得十分尽兴。

二、为幼儿投放丰富、有趣的游戏材料

区域游戏的作用主要是利用游戏材料来完成的,幼儿在摆弄材料的过程中产生兴趣,同时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发展智力。游戏材料是游戏的物质与精神支柱,材料对游戏的影响更为直接,有什么玩具,他们便玩什么游戏。

在美工区的游戏中,教师为小班幼儿提供了撕纸的材料,要求幼儿将纸沿直线撕。游戏刚开始时,个别幼儿愿意去尝试,但每次持续的时间并不长,而且多数幼儿不感兴趣而去玩弄其他材料,于是撕纸游戏就渐渐被冷落了。于是我开始反思其中的原因:第一,孩子手眼协调能力较弱,小肌肉发展不完善,对于撕长长的直线比较困难;第二,孩子更偏向于角色游戏,他们对枯燥的撕纸提不起兴趣。经过反思,我创设了豆豆超市情境,改为撕长短粗细不同的“薯条”,然后将“薯条”放入超市卖,这一下子调动了幼儿的兴趣。孩子们边撕边说:“我做的薯条很好吃的,谁要吃呀?”他们把长短不一的“薯条”分别装进大小不同的盒中。就这样,原来冷落的区域又开始热闹了。

三、观察、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

幼儿的游戏行为直接反映出他的发展水平,教师在游戏中应先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将游戏行为作为指导他的依据。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每个幼儿的行为,深入研究和分析,才能了解他们,促使他们在区域游戏中更好地发展自己。

在一次娃娃家游戏中,我发现娃娃家的桌面和地面一片狼藉。于是,我向“妈妈”涵涵问:“你们家那么乱,妈妈怎么不把家收拾干净!”涵涵突然觉得十分委屈,眼泪刷地一下掉了下来。经过了解,原来宝宝肚子饿了,妈妈去点心店帮宝宝买点心,可是店心店有许多人在排队购买。因此,妈妈并没有在家,将家弄乱的是家里的其他玩伴。对此,我反省到自己并没有深入观察孩子的游戏,只是根据自己看到的表面现象,就凭主观意愿判断游戏过程,这是错误的,对孩子是不公平的。

四、抓住时机,适时介入幼儿的游戏

教师是幼儿游戏的组织者、指导者、支持者,但干预不能过多。游戏中幼儿起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干预过多,幼儿会无所适从,失去兴趣。教师应以游戏的一员自然介入,介入时亲切自然。

娃娃家新增了一些餐具,辰辰和萱萱分别扮演爸爸和妈妈。当两人看到新鲜玩具时,都争着要做饭。萱萱说:“我来做饭。”辰辰也不服气:“我要做饭,是我先进来的。”于是你一言我一语地争吵起来。萱萱把锅放在胸前,辰辰把铲子抱在怀里。教师目睹这一幕后,就以姥姥的角色进入家中做客:“我是娃娃家的姥姥。嘘,你们的宝宝睡着了,小声一点,别吵醒了他!爸爸妈妈一起做的饭肯定很好吃,你们谁切菜、谁炒菜呀?”很快,他们都放下了手中的餐具,一起快活地忙碌了起来……

可见幼儿年龄小,通常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不善于与同伴沟通与协商。当他们在游戏中发生矛盾而又不能解决时,教师应巧妙介入,并引导幼儿进行协商,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协商的方法。教师的这种介入,既尊重和理解了幼儿,又不会影响幼儿的活动,还巧妙地解决了幼儿间的矛盾。

区域游戏的丰富性、趣味性、随意性,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在区域游戏的组织实施中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并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和开展游戏,让区域游戏更好地发挥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在实践中,教师的指导水平也会不断得到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区域游戏的作用凸显其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进.体验为本的游戏——再论“游戏是一种学习”[J].学前教育研究,2003(06).

上一篇:学困生的成因分析下一篇: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