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入学语文试卷

2024-04-28

台湾入学语文试卷(共6篇)

篇1:台湾入学语文试卷

2011—2012年意溪中学初一新生入学考试试卷

语文

一、积累与运用(33分)

1默写(16分)

(1),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州》

(2)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的《出塞》

(3)当我们在外地过年时,常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默写:贺知章《咏柳》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根据汉字写出拼音。(7分)

(1)这样气pò()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qíjì()

(2)那年月家里的生活十分jiān nán(),母亲哪能有钱给我买伞呢?

(3)面对自己犯下的错误,他觉得很惭愧()。

3、下面这段文字中有两处语病,把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处。(6分)

去年暑假,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夏令营活动。夏令营活动真是丰富多彩,有唱歌、跳舞、绘画,真是有趣好玩极了。它虽然丰富了我的假期生活,而且开括了眼界。这样的活动多么有意义啊!

修改一:

修改二:

4、4.下面的这段文字对马的各种命运进行了一番素描,请把恰当的序号填写在横线处。(4分)

A、自由B、荣耀C、辛苦D、豪迈

军马的一生是的;赛马的一生是的;野马的一生是的;役马的一生注定是的。

二、名著阅读:(8分)

于是我就像一个没有头脑的傻瓜一样进行起造船的工作。我对于这个计划非常满意,再也不去研究一下它是否可以实行。其实我并不是没想到过下水的困难,不过我对于自己的怀疑总是用这种愚蠢的答案挡回去:“让我先把它做成了再说;做成之后,我敢保一定可以想出个什么办法来解决它。”

这是一个最荒谬的办法;但是我心里已经着了迷,便不顾一切地去进行工作。我砍倒了一棵杉树。我相信连所罗门造耶路撒冷的圣殿时也没有用过这样大的木料。在靠近树根,它的直径是五尺一寸,在二十二尺的末端,它的直径是四尺十一寸,然后慢慢细下去,分成一些枝子。我费了无数的劳力,才把这棵树砍倒,我花了二十二天的工夫去砍它的根部。又花了十四天的工夫,使用了大小斧子和一言难尽的劳力,才把它的树枝和它那四面张开的巨大树顶砍了下来、然后,我又花了一个月的工夫把它刮得略具规模,成为船底的形状,使它可以船底朝下浮在水里。又花了将近三个月的工夫把它的内部挖空,把它做得完全像一只小船。我做这一步的时候,并不用火去烧,只用槌子和凿子把它一点一点地凿空,一直把它造成一个很体面的独木舟,其大可以容纳二十六个人,因此可以把我和所有的东西装进去,我完成这个工程之后,对它非常满意……

1、文段节选自名著《》,作者:(2分)

2、用一句话概括该文段的主要内容。(3分)

3、从文中可以看出主人公怎样的性格特点。(3分)

三、现代文阅读。(12分)

一英尺母爱

就在我11岁生日前不久,医生在妈妈身上发现了癌细胞。我知道癌症是一种很严重的病,外祖母就是得癌症去世的。但妈妈说她只需要去医院住一段时间,虽然身体会比较虚弱,会掉很多头发,但她会慢慢好起来的,让我们不用担心。

一天下午,妈妈把我和7岁的妹妹茉莉叫进卧室,“请你们为妈妈做一件事,好不好?”“是帮您准备去医院用的东西吗?”我知道她明天就要开始化疗了。但妈妈摇摇头,她抱住我和妹妹,在每人的额头上亲了一下,然后站起身端详着镜子里的自己。虽然穿着运动裤和宽大的T恤衫,妈妈仍然是个美女,尤其是那一头栗色的长发,柔软光滑,足有一英尺长,让我和妹妹羡慕不已。

“我想请你们为我理发。”妈妈把梳妆台上的剪刀递给我。“什么?给您理发?”我大吃一惊。虽然只有11岁,但我也知道没人会让小孩子为自己理发。尤其是妈妈,她对头发非常爱惜,平时都去城里最高级的发廊打理头发。我拿起一绺妈妈的头发,放在剪刀中间,“您确定吗?”

“确定,请动手吧。”妈妈调皮地一笑,“我需要理发。”虽然我平时最喜欢摆弄芭比娃娃的头发,但剪真人的头发,这可是头一回。我有点儿兴奋,也有点儿紧张,慢慢地合上剪刀把,银色的刀片“咔嚓”一声合拢,一绺头发悄无声息地落在地上。不一会儿,茉莉也加入发型师的队伍。咔嚓,“哎呀,太短了!”“没关系,很好看,哈哈。”咔嚓,“糟糕,又剪短了,嘻嘻„„”卧室里充满了我们的欢声笑语,地上的头发也越来越多。等我们完工的时候,妈妈的头发只剩下两三英寸,她像是刚跟割草机打了一场败仗。但妈妈对着镜子哈哈大笑,搂着我们说:“谢谢,宝贝们,我太爱这个发型了,看起来就像摇滚明星蒂娜·特纳。”我们三个人抱在一起笑个不停。自从妈妈病了以后,家里已经很久没有这样响亮的笑声了。

晚上爸爸看到妈妈的样子吓了一跳,“亲爱的,你的头发怎么了?”妈妈若无其事地说:“哦,我让杰西和茉莉剪的。反正化疗以后头发也会掉光,不如先让孩子们开心一下。”我当时还太小,对这段对话并没有在意。

现在,我也是一个母亲了。回想起那个冬季的下午,我终于明白妈妈是个多么了不起的女性。可以奉献的东西。(选自《青年博览》2009年第10期)

1、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3分)

2、给妈妈理发时,“我有点儿兴奋,也有点儿紧张”,你怎样理解“我”的“兴奋”?(3分)

3、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说明什么?(3分)

4、题目“一英尺母爱”有什么含义?谈谈你从这篇文章中得到的感想或收获。(3分)

四、文言文阅读:(7分)

多言何益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檘,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墨子·附录》)注:檘(pì),同“敝”,困,疲劳。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2分)

①日夜恒鸣()②唯其言之时也()..

2.翻译:多言有益乎?(2分)

3.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3分)

五、作文(40分)

_____的我。

要求:⑴在横线上写出自己的一个特点,把题目补充完整,如爱动脑筋的我,倔强的我,爱看课外书的我„„

⑵通过一件具体的事介绍自己的特点。

⑶作文中不出现自己的名字。

⑷字数在400字以上。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默写:

(1)春风又绿江南岸

(2)万里长征人未还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1)魄(2)奇迹(3)艰难(4)cán kuì

3、修改一:真是有趣极了。或是真是好玩极了。

修改二:它不仅丰富了我的假期生活,而且开括了眼界

4、B D A C

二、名著阅读

1、《鲁滨逊漂流记》笛福

2、鲁滨逊用五个多月时间用自己的力量制造了一只船

3、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踏实肯干的精神。

三、现代文阅读

1、一位患了癌症的母亲用自己爱惜的头发留给孩子最后的快乐。

2、说明当时年龄尚小的“我”并未领悟到母亲的良苦用心,只把它当作一件好玩的事来做。

3、说明母亲的良苦用心达到了目的,由此衬托出一位母亲伟大无私的爱。

4、“一英尺母爱”从字面上讲是母亲让孩子们剪掉自己一英尺长的头发,让孩子们由此开心玩乐一次。实际上反映了母爱的伟大、无私,这是一种超越生命的爱。

四、文言文阅读

1、(1)经常,常常。(2)时机。

2、多说话有好处吗?

3、①说话要说到点子上。②说话要看准时机。

译文:子禽问墨子说:“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回答说:"蛤蟆、青蛙、苍蝇一天叫到晚,口干舌燥,虽然这样,人们却不听它们的。现在我们来看早晨的鸡,到黎明时啼鸣,天下人被它惊醒。多话有什么用呢?唯有在切合时机的时候说话才有用。

五、作文

篇2:台湾入学语文试卷

说明:第1题至第17题,每题选出一个最适当的选项,标示在答案卡上。每题答对得2分,答错倒扣2/3分,倒分到本大题之实得分数为止。未作答者,不给分亦不扣分

1.下引诗句,都有季节景物的描写,若依春夏秋冬时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甲、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乙、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丙、寒蝉聒梧桐,日夕长悲鸣。

丁、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A)乙甲丙丁(B)甲乙丙丁(C)丙丁甲乙(D)丁丙甲乙

2.阅读下列两段现代散文,选出最适合的词语填入□中:

甲、且听听这个无风无雨无阳光的午后,一树树蝉声在东在西在南在北,放肆着纵横上下的交织,声调如复杂的管弦,和无孔不入的□□。(萧白〈长夏声声〉)

乙、雾来的日子,山变成一座座的列屿,在白烟的横波回澜里,□□□□。……起风的日子,一切云云雾雾的朦胧氤氲全被□□,水光山色,纤毫悉在镜里。(余光中〈沙田山居〉)

(A)奔流/忽高忽低/驱散(B)飘扬/若隐若现/晾干

(C)泼泻/载浮载沉/拭净(D)喧鸣/随波逐流/扫荡

3.下图为某搜寻引擎的查询记录,若点选这三个检索词,则所搜寻出的文献数据,最可能的交集对象是:

最近查询记录3笔? 清虚以自守 ? 卑弱以自持 ? 与时迁移,应物变化

查询

(A)孔子、孟子(B)老子、庄子

(C)屈原、贾谊(D)韩愈、柳宗元

4.下列诗句,与「安得身如芳草多,相随千里车前绿」的送别情怀最相近的选项是:

(A)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B)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D)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5.下引文章中,依文意推敲,『 』内最适合填入的句子是:

微之!古人云:『 』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白居易〈与元九书〉)

(A)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B)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C)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D)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6.崔豹《古今注》:「〈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而濯。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水死;于是援箜篌而鼓之,作『 』之歌,声甚凄怆,曲终,自投河而死。……麓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焉。」上文『 』中的歌辞,即是现存汉代乐府〈箜篌引〉,它以短短十六个字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情节。请选出排列顺序最恰当的选项:

甲、堕河而死 乙、公无渡河

丙、当奈公何 丁、公竟渡河

(A)乙丙丁甲(B)甲丙乙丁(C)乙丁甲丙(D)甲丁丙乙

7.下引文章是一段古代寓言,「 」内是「杨子」与「邻人」的对话,若按故事情节将(甲)、(乙)、(丙)、(丁)四句话依序填入,何者最恰当?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 」既反,问:「 」曰:「 」曰:「 」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列子?说符》)

(甲)多歧路。(乙)奚亡之?(丙)亡之矣。(丁)获羊乎?

(A)甲;乙;丙;丁(B)甲;丁;丙;乙

(C)丙;乙;甲;丁(D)丙;丁;乙;甲

8.王实甫《西厢记》:「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其中「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所表达的情感是:

(A)懊悔年少蹉跎,白首无成(B)忧心时间已晚,不及动身

(C)渴望时光停留,多作相聚(D)慨叹相见恨晚,造化弄人

9.下列八句为一首平起七律,试依格律及句意,选出最适当的排列方式:

甲、世事茫茫难自料 乙、今日花开又一年 丙、春愁黯黯独成眠

丁、身多疾病思田里 戊、邑有流亡愧俸钱 己、去年花里逢君别

庚、西楼望月几回圆 辛、闻道欲来相问讯(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A)甲己庚乙丁戊辛丙(B)己乙甲丙丁戊辛庚

篇3:台湾入学语文试卷

一、我国台湾地区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历史沿革

1954年以前, 我国台湾各大学实行单独招生, 学生须奔走于各校报名考试。为使学生免除重复报考的奔波, 也为各大学节省招生的时间和经费, 1954年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南工学院、台中农学院等4所大学联合招生, 掀开了台湾联考的历史篇章。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张, 参加联考的院校不断增加。196年, 实行“大学及独立学院”与“专科学校”分别办理联招。但因分别招生产生过多重复录取, 次年又重新联合招生, 直至1972年再次分开招生。后来, 分别招生的联考制度就一直延续下来1989年成立大学入学考试中心, 就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改革进行专门调查研究论证, 于1992年正式提出“大学入学制度改革建议书———大学多元化入学方案”, 并于1994年开始试行。其后在多年试行的实践基础上不断修改完善方案, 于1999年推出“大学多元入学新方案”, 并于2002年全面实施了新方案。

二、我国台湾地区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 内因———联考制度自身弊端所致

任何事物发展变革都有其内在规律性。1954年我国台湾地区倡导联考, 联考被誉为“德政”。客观分析联考具有一定的优点:统筹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 使各校质与量均衡发展;考试严正公平, 杜绝人情;考试固定、便利考生准备;联招使各大学节省人力物力, 各校行政业务照常进行, 不受影响。联考制度实施4多年来, 有力敦促中学生努力向学, 为台湾各大学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 促进了台湾教育事业的发展。

然而,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发展变化, 联考制度自身的弊端日益凸显, 主要有:一是高校招生自主权受限, 严重制约高校院系特色发展。联招的一致规定约束了各校招生的自主权, 无法依据其发展与特色选择适合的学生。二是约束考生选择校系, 无法实现适性学习。考生只能在某一组内选填志愿不得跨组, 为求录取, 考生只能是参考之前的校系录取成绩和自己的考试成绩选择校系, 并非依照自己的兴趣和志向进行选择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在大学的学习兴趣和发展前途。三是高中教育功能被扭曲。学校以升学为导向, 考试科目受到过度重视, 非考试科目则被忽视, 偏重智育, 忽略学生兴趣、能力的培养。强调标准答案的联考命题方式使教学过分注重标准答案, 以至偏重片段知识的记忆、解题技巧的掌握, 忽略学生的思考、理解、综合、分析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四是考试途径单一, 对学生形成很大压力。正是这些弊端明显, 社会各界对改革联考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

(二) 外因———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要求

20世纪90年代, 我国台湾地区经济、科技迅猛发展,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综合竞争力提高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知识创新的基石在于教育, 教育只有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才能创造出新的知识和技术。而原有的大学联考制度却使教育只注重书本知识的考核, 不重视能力的考查, 全面发展的教育仅存在于形式, 学校培养了大批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差的高分考生, 这就必然要求对教育制度尤其是大学入学联考制度进行改革;同时, 随着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学生们的升学意识也发生了变化, 上大学从少数人的特权变成了多数人的权利。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要求其体制必须灵活、自由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必须放宽对高校的严格控制使其能够及时适应社会经济变化并参与市场竞争。但原有的大学入学联考制度已经很难满足这种需求, 因此必须加以改革。

正是这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 推动着台湾地区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改革, 最终使实行了近半个世纪的联考制度落下帷幕, 多元入学方案应运而生。

三、“大学多元入学方案”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一) “大学多元入学方案”的主要内容

Á资料来源:杨李娜.台湾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改革探析.教育发展研究, 2002 (6)

从表中可看出, 多元入学方案包括两大方面内容:

1. 入学与招生渠道———甄选入学与考试分发入学。

(1) 甄选入学:包括学校推荐和申请入学两种方式。一是学校推荐:由高中向大学校系推荐符合各校系推荐条件的应届毕业生, 每位学生限被推荐一校系, 一所高中对一校系推荐2~3人。二是个人申请:符合大学入学资格者可申请志趣相符的大学校系, 每人以申请5个校系为限。两种方式并列在一张报名表, 每位考生对同一大学校系仅限选取一种方式, 不得重复报名。 (2) 考试分发入学:这是台湾学生进入大学的主要渠道, 约占总招生人数的75%左右。200年起考试分发入学由原来甲、乙、丙3种方案整合为一个方案。凡公、私立高中 (职) 毕业生或具同等学力者均可报名, 报名采用登记制, 考生向“年度联合分发委员会”交志愿卡, 每位考生选填志愿不得超过80个。已录取甄选入学资格者, 于规定期限内放弃其录取资格者, 根据志愿及考试成绩参与登记及分发。

2. 考试方式———学科能力测验与指定科目考试。

学科能力测验由大学入学考试中心统一命题, 于每年2月底前考试。学科能力测验包括国文、英文、数学、社会、自然等5科, 五科成绩均采用15级分制。各科试题范围以高一及高二的必修科课程标准为准。题型以客观题为主 (单选、多选) , 国文和英文有主观题。考试目标在于检测考生应具备的基本学科知识与能力。学科能力测验是参加甄选入学的考生必经的门槛, 测验达标的考生才能参加第二阶段由大学自己组织的甄试, 第二阶段的甄试采用笔试、面试、口试等方式进行;而对参加考试分发入学的考生, 这项成绩是否用作入学门槛则由各大学校系自定。

指定科目考试只为考试分发入学实行, 由大学入学考试中心统一命题, 于每年7月初考试。指定科目考试包括国文、英文数学甲、数学乙、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等9科, 考试目标在于检测考生是否具备大学校系所要求的专业学科知识和能力。大学可自主决定指定考科的数目与组合, 考生也可以个人兴趣、能力选择报考。各科的命题范围以高一至高三课程标准为准, 成绩均采用百分制。

此外, 还有针对音乐、美术和体育等艺术特长生的术科考试。该考试由“台湾大学招生委员会联合会”委托专责单位于每年3月中旬前考试。术科考试包括音乐、美术、体育、舞蹈、戏剧等组别, 成绩均采用百分制, 可提供甄选入学和考试分发入学等各项招生渠道采用。

(二) 对我国台湾地区大学多元入学方案的评价

与联考制度相比, 多元入学方案具有许多优点:甄选入学制避免以学生的单一智育成绩作为升学的标准, 开启了多元入学的观念, 从而使高中教学得以正常化。考试分发入学制则延续了联招技术上的公平性。而且, 多元入学方案遵循“考招分离”、“招生自主”和“多元选才”的原则, 使各大学校系可根据自己的发展特色拟定招生条件和评价方式, 以便招收到适合本校系发展的学生, 从而最终达成“用适当方法, 选适合学生, 进适切校系, 达适性发展”的目标。

多元入学方案的立意虽然很好, 但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一是内容繁杂, 二是多元评价缺乏科学、透明的评分标准, 三是两阶段考试时间安排影响高中的正常教学秩序。自2002年全面实施至今, 在操作层面上还存在偏差, 主要体现在:多元化的理念在中学教学中并未得到很好地执行, 缺少相应的配套措施和监督机制, 招考中出现推甄不公及暗箱操作等现象。

总之, 必须客观看待我国台湾地区大学的多元入学方案。一方面, 多元入学方案的理念和实施成绩值得肯定;另一方面, 方案本身还需不断完善, 同时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确保依法考试、依法招生。

四、结束语

我国台湾地区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改革, 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首先, 考试制度的发展受到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及经济、教育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影响。大陆改革高考制度也要遵循规律, 循序渐进, 稳中求改。其次, 公平、公正是考试追求的第一要素, 多元入学方案延续了大学联考的公平、公正精神。大陆高考改革也要注重公平和质量关系, 要借鉴台湾的经验, 在改革考试的内容、方式及实行多元的入学途径等方面做得更适于选拔人才。

摘要: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 推动着我国台湾地区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改革。从单独招生到联合招生, 进而到分别招生的联考制度, 再到现如今的多元入学方案, 历经多年, 有得有失。

关键词:我国台湾地区,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多元入学方案

参考文献

[1] .邢艳芳, 李占伦.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之比较.中国考试, 2007 (5)

[2] .张利菊, 张欣.中国台湾地区和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比较.理工高教研究, 2003 (4)

[3] .杨李娜.台湾的大学多元入学考试.复旦教育论坛, 2004 (5)

[4] .王涛.台湾废除“联考”后的教育改革发展方向.统一论坛杂志, 2001 (6)

[5] .刘秀曦.从传统文化看台湾地区大学入学制度.考试与招生, 2010 (9)

[6] .褚庆军.台湾大学多元入学方案介绍.中国考试, 2004 (4)

[7] .陈彬.台湾地区大学多元入学方案探析.上海商学院学报, 2005 (4)

[8] .杨李娜.台湾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改革探析.教育发展研究, 2002 (6)

[9] .何薇.台湾取消大学联考对高考改革的启示.上海教育科研, 2002 (5)

[10] .杨李娜.台湾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创立与实施.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4 (4)

篇4:台湾入学语文试卷

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与台湾地区大学入学指定科目考试①,都是高等学校入学选拔性考试,都对中学教学起导向作用。由于所从属的政治制度、文化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不同,它们所体现的教育目的、对学生素养的要求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也有较大差异。但两地毕竟同宗同源、同文同语,拥有共同的文化传统,所以其高考语文试卷都在摸索一条有益于中华民族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命题思路。因此,通过对两地高考语文试卷的比较分析,我们不仅可以看出两地语文教育及其评价的异同,也可为今后改进命题工作,提高试题水平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文拟从试卷形式、语文能力和知识等方面,对《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北卷)》(以下简称“湖北卷”)和台湾《2009年大学入学指定科目考试(国文考科)》(以下简称“台湾卷”)作一比较分析。

一、关于试卷形式

1.题型

两地试卷的题型在多样化的基础上呈现出一致性,都由客观题和主观题构成,但两地对客观题和主观题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参见表1)。

表1 两地试卷的题型分布与所占分值的对比

显而易见,湖北卷客观题与主观题之比约为1∶3,而台湾卷的客观题却占到了总分值的一半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试卷的难度,但相对于湖北卷多选题的缺失,台湾卷高达21分的多选题则从另一个角度加大了试卷的难度。湖北卷的主观题包括填空、简答、作文三种题型,从识记、理解、翻译、仿写、表达等方面考查考生的语文能力,台湾卷则只有一道简答题和作文。可见,传统的语文测试方式在湖北仍然受到重视。

2.选择题的计分方式

台湾卷不论单选题还是多选题答错一律倒扣,并扣至该大题的实得分数零分为止;湖北卷则不倒扣。比如,台湾卷的计分说明为:“每题3分,各选项独立计分,每答对一个选项,可得0.6分,每答错一个选项,倒扣0.6分,整题未作答者,不给分亦不扣分。在备答选项以外之区域划记,一律倒扣0.6分,倒扣至本大题之实得分数为零为止。”湖北卷则是:“15分,每小题3分。”

答错倒扣分的计分方式利于避免考试因猜题而侥幸得分,旨在维护高考的公平性;不倒扣分则能鼓励考试尽量作答,使考生不至因畏惧倒扣分而无法呈现其真实能力,二者各有利弊。

3.试题的呈现方式

湖北卷以纯文字的形式呈现试题,台湾卷则以文字直叙和图画的形式呈现,追求试题的灵活性、多样性和趣味性。如对字形的辨识与应用能力的考查,让学生根据早期汉字的意义找出与之相配的字形:

汉字是目前极少数还保留表意功能的文字,早期汉字尤其明显,例如:“斗”字,甲骨文写作,像两个人徒手搏斗的样子。根据下列“册”“明”“监”三字在早期汉字所表示的意义加以判断,与字形配对正确的选项是:

册:用绳子编缀成篇的竹简 (A)册=c 明=a 监=f(B)册=a明=b监=e

明:月光照在窗上 (C)册=b 明=d 监=c(D)册=e明=d监=f

监:一个人低头对着器皿中的水照脸

二、关于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指字形、字音、字义的辨识与应用能力,词语、成语的辨识与应用能力,语法结构与词性修辞的辨识与应用能力,阅读及欣赏作品的能力,表达及创作的能力等。两地试卷对语文能力的考核范围有明显的趋同性,都把阅读和表达能力视为考核的主体,但个别项目的考核重心有所不同(参见表2),考核方式也各有特点。

表2 两地试卷的语文能力分布与所占分值的对比

下面就两地试卷对这五种语文能力的考核方式进行具体分析。

1.字形、字音、字义的辨识与应用能力

湖北卷遵循“字不离词”的原则,以“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为题干来考查字音,每个选项都包括三对含有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词语,目的是考查学生对多音字、形近字读音的辨识及其语境应用能力;而台湾卷则坚持“字不离句”。它对字音的辨识与应用能力的考查题干为:“下列各组文句中‘内的字读音相同的选项是”,该题四个选项都是一组含有形近字的句子,目的也是考核学生对相似字体读音的辨识及其语境应用的能力。

2.词语、成语的辨识与应用能力

两地试卷对该能力的考核都采用“词不离句”的形式,不同之处在于,湖北卷重在考核词语、成语的应用,台湾卷则辨识与应用兼顾。以对词语、成语辨识与应用能力的考核为例,湖北卷为:“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刚刚苏醒的大地上,袅袅炊烟弥漫开去,远处传来汪汪的狗吠声,一切显得那么静谧。B.历史如同一条长河,从源头连绵不断地流去,每一个阶段都具有特立独行的标志。……”台湾卷为:“下列文句中,依序而填,最适当的选项是:这本名著的作者究竟是谁,一直(甲),莫衷一是,但对它的文学价值与艺术成就,大家却都(乙)加以推崇,毫无争议。全书角色刻画(丙),情节发展(丁),具有令读者爱不忍释、废寝忘食的魅力。(A)议论纷纷/七嘴八舌/井然有序/汹涌起伏(B)言人人殊/有志一同/惟妙惟肖/千锤百炼(C)众口铄金/同声附和/别开生面/波澜壮阔(D)众说纷纭/异口同声/栩栩如生/千回百折。”两相比较,台湾卷在考核成语运用的同时,还通过意义相近的成语来考查学生的成语辨识能力。

3.语法结构与词性修辞的辨识与应用能力

对于语法和修辞的辨识与应用能力的考核,两地的考核内容和方式基本相同,都采用“找对”的方式,从句子有无语病、标点的使用是否正确、句子的用法等方面进行考查。如对于句子的考核,湖北卷的题干设计为:“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台湾卷为“下列文句的用法,语意无矛盾或语词使用正确无误的选项是”。

4. 阅读及欣赏作品的能力

两地试卷的阅读材料都由古代诗文和现代文组成,但二者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存在差异,对阅读材料的使用也不相同。

表3 两地试卷的阅读理解分布与所占分值的对比

由表3可以看出,两地都认可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湖北卷阅读材料的篇幅较长,涉及范围较窄,且对一则材料设置多个问题,即“一料多用”,重在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鉴赏与品味。台湾卷则相反,其特色是“一料少用”,通常情况下,对一则阅读材料只设置一个问题,有时是两个问题。如摘选自《汉书·朱买臣传》的片断只要求“关于下引文字,叙述正确的选项是”。这样更有利于考核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此外,尽管台湾考试说明规定国文科对文言与白话的考核比例为1/1,但仅阅读部分,文言文比例就占到了七成。可见命题者旨在通过考试来挖掘、发现学生潜在的国文素养,使他们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

5.表达及创作的能力(以写作为例)

湖北卷和台湾卷都注重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考核,对写作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具有一致的认识,但考核的具体方式和要求有所不同。

表4两地试卷的写作分布与所占分值的对比

对比发现,两地的写作都是“要求”之下的写作,不同的是,湖北卷是半命题作文,台湾卷则是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的结合。今年湖北、福建两省一道引领了高考作文命题的新潮流,采用了充满活力的半命题模式。横线上填的是题目的中心词,这无疑加大了作文的自由度,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在写作中考生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平时的阅读积累和写作素材。这种题型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与拓展,有利于考生尽情地写出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对生活的思考。台湾卷作文贴近生活,选题比较宽,但也需考生仔细思考和选材,才能尽量发挥,对评价考生国文写作能力以及阅读、思考、观察有一定效果。该题没有限定思考的方向,只要考生能够抓住题眼,文意对题,根据自己所思、所知、所感进行表达,同时注意结构的完整,平时有积累的学生应该能够写出不错的文章。

三、关于语文知识

我们这里讲的“语文知识”指关于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的语言知识和文学、文化基本常识。它们在两地试卷中的分布与所占分值见表5。

表5 两地试卷的语文知识分布与所占分值的对比

可以看出,文学基本常识是两地语文知识考核的重心。但就两地对语文知识的重视程度而言,台湾卷更注重考核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其语文知识所占分值是湖北卷的三倍。并且,湖北卷对语文知识的考核是以填空的方式,要求学生补充名句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而台湾卷则是以选择题的方式,考核内容涉及到了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其文章特色,如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志怪小说、明清传奇等的相关知识。

四、结论

通过上述对比分析,两地试卷异同及台湾卷对湖北卷命题的启示可归纳如下:

(一)共同点

1.体认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两地试卷在考核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同时,都注重考核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湖北卷的现代文阅读材料选自著名教育家、作家杨振声的散文《书房的窗子》,文章处处透露出学者的情怀,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作家内心世界的折射;台湾卷现代文阅读材料《带父亲回家》,把送亡父骨灰坛回老家的车程,描述成一趟充满回忆与糅杂哀愁的旅行,情真意切,读来令人动容。

2.把读写能力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从前文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湖北卷还是台湾卷都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为考核的主体。78.7%(湖北卷读写能力分值占总分值之比)和66%(台湾卷读写能力分值占总分值之比)这两个数字显而易见地说明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考核在两地试卷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二)不同点

1.对标准化考试的态度不同。由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对语文人文性的张扬,大陆对语文标准化考试的态度也由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热衷逐步转变为今天的淡化;台湾则一如既往,长期保持传统的语文考试与标准化考试的均衡。

2.对传统和现代文化的重视不同。湖北卷较为重视学生对当代社会及文化生活情境的关注,重视培养学生更好地认知当今社会的能力;台湾卷则更加强调对古典文化的重视,对现代生活的内容涉及较少。

(三)台湾卷对湖北高考命题的启示

1.拓宽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范围

台湾卷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广泛的选材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身份标志,也是民族和个体自我认同感的依托。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是当代中国人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因此,就语文学科来说,对它的考核不应局限于对一篇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对名句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的补充,还应包括重要文学流派的常识、重要文学体裁的特质、重要作家的地位与成就、重要作品的内涵与价值,以及重要学术思想的形成及影响等内容。

2.明确阅读材料的考核目的

快速阅读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之一,是在信息社会生存的重要工具。高考语文试卷应该确立以快速阅读能力为考核目的的地位,才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台湾卷的“一料少用”更有利于对学生快速阅读能力的考核,因此,我们应该考虑由完全的“一料多用”逐渐过渡到以“一料少用”为主、“一料多用”为辅,再慢慢变为完全的“一料少用”,在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的同时还能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从而提高其文化素养。

————————

注释:

①自2002年开始,台湾取消大学联考,实行多元入学。也就是说,可以经由“甄选入学”和“考试分发”两种途径。“甄选入学”是指考生必须先通过“教育部”大学考试中心举办的基本能力测验,然后各大学再结合专业特点自办考试,自设面试、口试等,综合评估后再确定是否录取。大学入学测验较早举行,约在每年的1—2月份,共考6科——语文、英文、数学、社会、自然。通常经由大学入学测验上大学的学生只占了两三成,考生参加最多的则是在每年7月初举行的指定科目考科(相当于大陆的高考)。指定科目考试分得较细,文科有语文、英文、数学(乙)、历史、地理等5门学科;理科有语文、英文、数学(甲)、物理、化学、生物等6门学科。通常文科的学生只考文科,理科学生只考理科,但也可以全部都考。这就是“考试分发”。

篇5:台湾入学语文试卷

姓名:_________得分:_________

一、看拼音,写汉字。(6分)

Jiànjǜnkǎobì()价()工()鹅和氏()推()()马()打墙()()起浪花险()()试()开

二、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归类。(只写序号)(6分)

(1)垂头()气(2)()盆大雨(3)坚强不()

(4)千山一()(5)奇花()草(6)波()壮阔

(7)各()己见(8)翻天()地

描写人物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景物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按要求选择正确的答案,在后面的()里画上“√”。(8分)

1、“他精通业务。”这句话中的“通”的意思是:A、全部、整个。()B、互相交往、联系。()C、彻底明了、懂得。()D、传达,使知道。()

2、选出和例子表示的关系最相似的(例:树枝—树)A、课本—书包()

B、袜子—衣服()C、手指—身体()D、植物—菊花()

3、“我们要保护捕捉害虫的能手----青蛙。”这句话中的破折号表示:A、表示语意的转折;()B、表示解释;()C、表示声音的延续;()D、表示总括。()

4、“①农作物 ②小麦 ③粮食作物 ④植物”正确的排列顺序是:A、②①④③()B、④③①②()C、④①③②()D、③②①④()

四、按要求做题目。(14分)

1、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讲究卫生”和“能减少疾病”组成3个不同的句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人物优秀品质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2分)

语句: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缩句:心地善良的桑娜忧虑地望着两个还不懂事的孩子。(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回忆课文,按要求做。(10分)

1、用线条把课题和该课的读写练习重点连接起来。

《月光曲》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草船借箭》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只有一个地球 》分辨事物和联想

《山中访友》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2、填空。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________________就比鸿毛还轻。

(2)《将相和》一课中“将”的意思是:______,课文指_______;“相”的意思是______,课文中指_________;“和”的意思是:__________。

六、阅读。(26分)

(一)《卖火柴的小女孩》

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

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来,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她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qi yi()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面前,大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哎,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1、在拼音后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字。(1分)

2、填空。(4分)

(1)“不过她没注意这些”中的“这些”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她可忘不了这个”中的“这个”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中提到“大年夜”是为了突出小女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女孩幻见温暖的大火炉是因为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她的一双小手„„”一节内容,将下面4个词语按小女孩心情变化的顺序重新排列。(6分)

惊喜失望犹豫满足(1)犹豫→(2)→(3)→(4)

(二)郑板桥

郑板桥,名燮,是我国清代著名在画家和文学家。

他是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逝世于1765年。他从小丧母,家庭生活非常贫困,靠着朋友们的帮助,才有了读书的机会。

他在山东做过二十年七品小官。他做官时,经常关心民间疾苦,为老百姓着想。有一年山东发生严重灾荒,有些地方出现了卖儿求生的悲剧。目睹这种惨状,郑板桥十分痛心。他请求政府救济灾民,反而得罪了上司,于是愤怒地辞去了官职。他经常以卖画为生,但他的画绝不卖给那些贪官污吏。

郑板桥画兰、竹最有名。当时画兰、竹的画家很多,但成就都不如他。他的画无论是大幅还是小品,也无论是几秆青竹,还是一丛兰花,总是那么栩栩如生,情态动人,饱含着欣欣向荣而又清丽刚劲的精神,十分耐人寻味。今天,他的兰竹早已誉满国内外,深得人们的珍爱。

郑板桥画竹的成就与他的勤学苦练和仔细观察分不开。他常常凝视看阴、晴、雨、雪中的竹子,细心揣摸它动静俯仰的不同姿态和老幼疏密的各种变化。天长日久,便心领神会,得心应手;一展纸落笔,便神态活现。

郑板桥为什么爱画竹子?因为它“有节”而又“虚心”,象征着一种高尚得品格。郑板桥的诗和书法也很有名,尤其书法别具一格,受到人们的称赞。郑板桥将会永远受到人们的爱戴。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栩栩如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心应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照样子,写词语。欣欣向荣: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有节”和“虚心”象征着怎样的高尚品格?(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郑板桥曾经画了一幅“竹石图”,并且在画上题了一首诗,你能写出来吗?试试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30分)

续写:老师,我想告诉你一件事„„

在日常生活中,在学校学习中,你遇到过很多事,有的事你一定很想告诉老师。那么,就请你接着这一句写下去,把其中一件事告诉老师。

要求:要接着第一句写下去;内容要具体,条理要清楚,语句要通顺,要有中心,字数400。

答案:

一、贱竣烤璧

荐骏拷壁

溅峻考避

二、(1)丧(2)倾(3)屈(4)碧(5)异(6)澜(7)抒(8)覆

(1)(3)(7)

(2)(4)(6)(8)

三、1、C2、C3、B4、C

四、1、(略)

2、如“坚韧不拔、顽强不屈、助人为乐、团结友爱„„”

3、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都向四面八方望一望。

4、桑娜望着孩子。

五、2、(1)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

(2)将军(大将)、廉颇、丞相、蔺相如、和睦(同心协力)

六、(一)

1、奇异

2、(1)“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看上去很美丽”;“大年夜”;(2)命运的悲惨;(3)冷;

3、犹豫→惊喜→满足→失望

(二)1、表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形容技艺纯熟。

2、如:“徐徐上升”“斤斤计较”“津津有味”“滔滔不绝”„„

3、“有节”是有气节,不谄媚权贵;“虚心”指不骄傲,虚心向他人请教。

篇6:台湾入学语文试卷

学校

一、选择。(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面三种说法中,正确的是(B)

A.“B,F,H,N,M,R”是按音序排列的。B.“yé,rì,yuάn,qī”都是整体认读音节。

C.“请假、放假、假借、暑假”这四个词中的“假”,有一个读音不同。

2、下面三组词语中,感情色彩相同的一组是(A)

A.夸奖谦虚机灵欣欣向荣 B.虚伪夸耀勾结当机立断 C.简朴刚强嘴脸斗志昂扬

3、下面词语搭配没有错误的一组是(C)

A.意志坚强房屋牢固发扬作用发挥特长 B.认识深刻调查深厚发现问题发明创造 C.改正缺点改善生活服装整洁步伐整齐

4、下面四组词语中,划线字读音相同的一组是(D)

A.B.喧闹渲染漩涡头晕目眩 C.D.5、下面句中空格处依次应填入的一组关联词语是(B)

他不认识鲁迅先生,从来没有过通过信,他确信鲁迅先生能够满足 一个共产党人临死之前的这个庄严的要求。

A.虽然„„但是„„也B.虽然„„也„„可是 C.即使„„也„„可是D.既然„„就„„但是

6、下面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词语是(B)

A.落寞希翼痛心疾首重峦叠障B.迁徙晶莹销声匿迹千姿百态 C.玲珑殉职虎视眈眈郑重其是D.琐屑狡黠龙盘虎踞通霄达旦

7、下面不是反义词的一组是(D)

A.整齐凌乱B.蜿蜒笔直C.稚嫩成熟D.温馨温暖

8、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B)

A.在他读小学时就很重视外语学习。B.做眼保健操,可以防止眼睛不近视。

C.我们来到省博物馆,看到那些琳琅满目的艺术品,无不使人感到自豪。D.数字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路程。

二、填空(24分)

1、“秉”字按部首查字法应查。(1分)

2、给句中加点字注音。(2分)

我看着.(zhe)试卷,心里异常着.急(zháo),不知从何着.(zhuó)手,更谈不上有什么高着.

(zhāo)。

3、给划线字注音,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4分)

1盛气凌(líng)人逼迫○2随声附和(hè)应和,盲从 ○

3无稽(jī)之谈根据○4锲(qiè)而不舍刻,镂

4、对于“不耻下问”,《论语》中的说法是焉。而“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在苏轼的《题西林壁》中对应的诗句是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分)

5、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6、己所不欲。

7、写出与吕蒙有关的两个成语A手不释卷B刮目相看。

三、积累运用。(8分)

1.填写关联词语:决心改正这些错误,从中学会新的知识、本领,从而使认识不断地深化,就能不断掌握规律,取得胜利。(2分)

2.要写好作文,就要多读书,正如古人说的那样,读书有神。(2分)

3.成语“自怨自艾”中,艾的读音是,本意是,在这个词语中是指改正错误。(4分。)

四、按要求写句子。(9分)

1.烈士的母亲说:“我的儿子是潜艇兵,为祖国牺牲光荣,我不能对组织提出任何要求。”(改

为转述句子)烈士的母亲说,她的儿子是潜艇兵,为祖国牺牲光荣,她不能对组织提出任何要求。2.他今天必须去上班。(改为双否句)

他今天不得不去上班。3.奶奶舍不得花钱。(改为夸张句)奶奶舍不得花钱,一分钱都要掰成两半花。4.大家猜测,新来的老师大概是三十三岁左右。(修改病句)

大家猜测,新来的老师大概是三十三岁。5.赛场上,甲乙两队正在争夺冠亚军。(修改病句)

赛场上,甲乙两队正在争夺冠军。6.他荣获了“三好学生”。(两种改法)

他被评为“三好学生”。

他荣获了“三好学生”的称号。7.填写歇后语: 爷爷家的书真多,真是孔夫子搬家——净是书啊!

经济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五、仿句。(7分)

1.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同样也应该学会理解别人。理解是一缕春风,唤醒沉寂的心田;,。

2.太阳无语,却放射出光辉;高山无语,却显示出巍峨。3.如果一滴水代表一个祝福,。

六、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5分)

1、《西游记》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著,是我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

2、“绷、臣、奉”都是后鼻音。(×)

3、《再见了,亲人》和《狼牙山五壮士》都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

4、“刚强”反义词是“虚弱”,近义词是“坚强”。(×)

5、“他成绩虽好,但很骄傲”的“骄傲”与“我为自己生长在这伟大的祖国而骄傲”的“骄傲”是表示不同的意思。(√)

七、排序(7分)

(6)那条蛇头尾乱摆,平名正扎拼命挣扎。(2)忽然,小狗停下来,“汪汪”地惊叫起来。

(5)“呼哧”一下,小狗勇猛地冲上去,踩住蛇的全身。(3)我定睛一看,害怕极了,一条毒蛇正迎面爬来。(1)星期天,我带着小狗到山上去拔草。

(7)小狗决不退缩,它咬住蛇的七寸,蛇终于死了。(4)小狗不像我慌张,只见它趴在地上,一动不动地注视着蛇的动向。

八、阅读文章,回答问题。(24分)

(一)诸葛亮探病

诸葛亮迈步跨进周瑜大帐,高声说:“几天不见,都督的身体怎么就病了?”其实他是明知过问,“嗨„„”周瑜叹道,“人有旦夕祸福啊。”诸葛亮笑着说:“应该是天有不测风云吧!”周瑜一惊,然后假装呻吟起来。诸葛亮说:“都督的病是气血淤积所至。必须先理顺气血,才能除病。”周瑜赶忙问:“您看吃什么药呢?”诸葛亮笑着回答:“我有一个药方,都督用后一定会气顺的。”于是诸葛亮拿过纸笔,胡乱划了几笔,递给周瑜。诸葛亮说:“这就是都督的病源啊。”周瑜接过纸条一看,大惊,不禁内心感叹,诸葛亮真是神人,早就知道了我的心事。早知这样,不如早就把实情告诉他。诸葛亮写了些什么?纸条上只有十六个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和句子的意思。(2分)

病源:病因,疾病的根源。

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比喻有些灾祸的发生,事先是无法预料的。

2、周瑜的“病源”是什么?你从语段中哪些语句可以知道?(2分)

怎样战胜曹操的军队。从诸葛亮的纸条内容可以看出来。

3、周瑜“惊”了两次,各是为什么?(2分)

第一次,对诸葛亮的话大感意外;第二次,诸葛亮很容易猜中他的心事,并为他点明了

战法。

4、从诸葛亮和周瑜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位怎样的人?(2分)

(二)爸爸的咳嗽

自从我家搬进新居以后,不知怎的,爸爸得了一种奇怪的咳嗽病——有时咳得很厉害,有时咳得又轻些,有时却像没病似的。△

后来我发现,每当我家朝南的窗户打开,东南风吹进来时,爸爸就咳得厉害。难道爸爸的咳嗽和东南风有关系吗?我悄悄地记着观察日记:

2月22日 阴天 北风 不咳 3月8日 晴天 东南风 咳得厉害 4月19日 多云 南风 有点咳 4月22日 晴天 南风 有点咳 5月1日 晴天

东南风

咳得厉害

啊,果然如此!△

有个星期天,爸爸、妈妈带我到奶奶家去,走出家门不远,一阵东南风吹来,我们闻到一股呛人的气味,爸爸突然咳嗽起来。我抬头一望,远处硫酸厂的烟囱冒出来的烟气正随风飘来。我猜测着:爸爸的咳嗽,大概就是这烟气造成的吧!

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医生。他说“你爸爸得的是过敏性支气管炎。硫酸厂排出的有毒的二氧化碳气体,有人一闻它,咽喉就过敏,引起咳嗽。”我为替爸爸找到病因而高兴。△ 从此,只要刮东南风,我就把朝南的窗户关紧。这样,爸爸就不咳嗽了。但是,我多么希望治理好环境污染,就是开着窗户,爸爸也不会咳嗽呀!△

1.“我”通过什么办法知道爸爸的咳嗽和东南风有关系的?(2分)

记录观察日记,并大胆分析,主动请教医生。

2.从文章中可以推测出,小作者的新居位于硫酸厂的什么方向?为什么?(6分)

西北方向。从吹东南风时硫酸厂的烟气使得爸爸咳嗽加重可以看出来。

3.文中已用“△”把短文分为四段,请你为每段加一个小标题。(4分)、、4、下面最能表达文章中心思想的一项是(C)(4分)

A.介绍了什么是过敏性气管炎及发病规律。

上一篇:例假下一篇:发抖的日子现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