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意改变自己为话题作文

2024-04-10

愿意改变自己为话题作文(精选14篇)

篇1:愿意改变自己为话题作文

世界上没有什么是静止的,一切都在不停的变化。任何一个人对《谁动了我的奶酪》这部书都有不同的感受,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奶酪”这个故事,给我们的人生许多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在寻找奶酪的故事中扮演着主角,演绎着一幕幕人生的悲喜剧。书中的奶酪就是现在人们所追求的一切:金钱,荣誉,权力,事业,爱情。。。。。。每个人都在为了这一切而奋斗,努力。书中所写的小矮人唧唧告诉我们,拥有奶酪就拥有一切。

世界在变,我们也在变。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一切,奶酪越重要你就越要抓住它。无论它离你多远,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去把握他,如果你不改变就会被世界所淘汰,就会失去属于你的奶酪,你就会被淘汰。今天的奶酪就会变质或者消失。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不甚枚举,例如那些捧着国企铁饭碗的职工,不思进取,只能面临失业,下岗。他们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经济,文化都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的瞬息万变我们无法改变,我们只有去改变自己,让自己适应这个变化的世界。

跟随时代的变化,在遭遇剧烈变化时我们该如何去应对?这成了我们所共同面对的问题,是选择小老鼠匆匆,嗅嗅。还是小矮人哼哼?

当危机来临时,我们不自觉的总是扮演这小老鼠匆匆的角色,人的内心中都有别人所触及不到的恐惧,只有你自己努力去克服它你才能成功。正如小矮人哼哼所说的:“当你战胜恐惧时,你就会感到轻松和自在。”实际上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勇敢的迈出第一步战胜自我,与过去的自己决裂,永不回头。塑造新的自己,才能赢得新的生活。

在新的时代中,改变自己,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战胜自己这样才能成功!!!

篇2:愿意改变自己为话题作文

这段话告诉我们,改变所以一切的前提,是改变自己。很多时候,我们一味的把自己禁锢在一个固定的思维里,明明知道这可能是错误的,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伤害,但宁可被痛苦折磨,而不想去做改变。终于有一天醒悟,却已伤痕累累,于是想到要改变周围,而独独忘了试图改变自己。如果意识到要改变自己了,那么就意味着要割舍许多,放弃许多,可能还要承受更多的痛苦,毕竟改变自己是史无前例的。但我相信,在某些方面改变后的自己,是轻松愉快的。我想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在接受现状的时候都会有种不甘和抱怨的心理,但这种不甘和抱怨有没有化作动力,却是一个谁也无法预知的未知数,只有我们自己最为清楚。

当然,我们需要改变自己自身的东西很多,而这些东西大都是有利于促进我们成长,提高我们自身各方面素质相关的。

还记得四年前,自己总是在漫无目际的“奋斗”,而且总在取得一点点成绩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一位同事曾对我说,“这样的你,注定了一辈子就只能是一个没有出息的打工仔。”当时我并不是很明白他说这句话的意思,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一次又一次的在心中想起这一句话。难道他真的看穿了我的一生?没有,他只是针对我当时的状态下了个武断的定义而已。不能怪他的武断,只能怪自己当时做任何事情不切合实际和没有目标。

如今,他已经成为了一位为自己打工的老板,我也在不段改变自己的路上继续拼搏,经过自己选择,全职运作深圳e科士威2年多,让我成长了,付出了,收获了....我知道为的是一个全新的自我。

篇3:郑永年:我愿意把自己定义为

他的时评文章频频出现在媒体的显要位置,并被广泛转载;他纵论中国发展道路与发展逻辑的著作,是市场上最赚钱的畅销书;他与中国学界和官方保持着良好的互动,经常受邀出席各种政策论坛,为中国的改革和转型建言献策。

对于复杂且棘手的中国问题,郑永年往往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准确的预判。这使得他渐渐在中国读者中积累了影响,而这种影响又因为他海外学者的身份,变得愈发受人瞩目。

虽然郑永年至今仍保留着中国国籍,但任职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的他在很多人(包括官方)看来,其言论代表了或者反映着海外的声音,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视角,应该给予更多关注。

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彭澎与郑永年有过数次接触。他认为,这几年郑永年在国内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与他身处新加坡有很大的关系。“他只要在《联合早报》上发表一篇文章,国内的《参考消息》一准转载。”

高关注也给他带来了不少的麻烦。

郑永年本人很抵触从意识形态出发讨论问题。他的文章不以左右为依归,常常受到左右双方的攻击。“左派把我想象成右派,右派把我想象成左派,其实我什么派别都不是。”他自嘲地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2010年初,他所著的《中国模式》在中国出版。这本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被《亚洲周刊》评为当年十大好书。由于他在书中对中国现行政治模式做出了不少积极的评价,很多自由主义者指责他粉饰权力、美化现实。这种指责最终演变成一场在中国学术界非常罕见的当面责难。

2011年5月30日,郑永年受邀出席上海论坛,并在闭幕式上发表演讲,讨论中国政治模式的一些特征。演讲进行到一半,台下的新儒家学者秋风突然起身,走到主席台前,手指着郑永年连喊三声:“撒谎!撒谎!撒谎!”并离开了会场。

事后,秋风在自己的微博上指责说:“郑永年奢谈中国当下政治模式为人类最好,简直完美无缺。在下实在不能忍受这种侮辱众人智力的行径,与一研究政治哲学的朋友愤而起身离开。”

对于这类指责甚至是攻击,郑永年的态度是坦然,不回应,不卷入任何纷争。他认为,许多中国学者已经习惯从各自的意识形态出发,把具体的实证问题扭曲成意识形态问题,加以情绪化解读,“这不仅对解决当下中国的各种问题没有任何益处,也不是做学问的态度”。

中国的自由主义者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邱道隆是郑永年《中国的“行为联邦制”》和《技术赋权》等多本英文著作的中文版译者。在他看来,相对左右两派而言,郑永年看待中国问题的态度更加务实。

“他的思维和文字平和客观,没有偏激的戾气和言语的煽动;读他的文字,没有热血澎湃、激情昂扬地想兴冲冲去改造世界的冲动,而是让读者体会到一种深厚的学理和理性的认知,让人禁不住陷入一种思考,感受到一种对社会问题关切的情怀。”邱道隆说。

郑永年把自己的治学态度概括为理性主义。他相信,对任何问题都要进行理性分析,而不是意识形态化的诊断。“理性主义的态度并不复杂,它坚信任何社会问题的产生都有其根源,也坚信人类能够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他常说,学者研究社会现象,如同医生给病人看病。“医生的职责是根据知识和经验给病人治病,如果病没有治好,只能说自己的知识不够或者专业技术还要加强,而不能说病人的病生错了。作为一个医生,不能光骂,而是要去诊断,它是怎么得病的,得的是什么病,才能开出有效的药方。”

这些年,尽管针对他的质疑不断,但郑永年从没卷入过任何纷争。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解释:“一个人每天只有24小时,如果这个也回应那个也回应,就没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情了。”

一位熟悉他的书商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郑永年非常勤奋,几乎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来工作。“和国内一些光说不写的学者不同,他是真写,而且产量非常高。”

很多人认识郑永年都是通过他的专栏。他开始写专栏文章是在1996年,给香港的《信报》写。2006年以来,尽管换了一家报纸,但他一周写一篇专栏的习惯一直没有中断。如今他的专栏文章主要刊登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上。

这些专栏文章多以时政内容为主,紧扣热点话题,行文通俗易懂。

“我评论的东西和我的学术理解分不开,我的主业是做学问,写专栏只是一个业余爱好。”郑永年说,“学者和社会的关系就像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假设有个人生病了,尽管我不是他的主治大夫,但作为一名医生,也应该提供解决方案。我觉得这是知识分子应有的责任。”

身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平时不得不面对繁琐的行政事务和各种各样的会议。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不管多忙,他每天至少要留出两个小时给自己,做学问,或写文章,雷打不动。

不过,这些文章也给郑永年带来了不少麻烦。一些人骂他是“御用文人”,是中国威权主义在海外最积极的吹鼓手。

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的过程中,郑永年反复强调,他首先是一个知识分子,在学术上是完全独立的,不依附于任何人或组织。他承认,他与很多官员甚至是国家领导人保持着良好的互动。但在他看来,这只是他学术研究的一部分。

“作为独立的学者,上至总统总理,下至平民百姓,我都可以接触、交流。”他说,这也正是他喜欢学者这个角色的原因之一。

但独立并不意味着中立。邱道隆评价说,郑永年研究中国问题,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他把爱国主义作为学者应该具有的重要品质。在他的文字中,处处可以见到“爱之深、责之切”的意味。

“是中国人,肯定要为中国说话。”郑永年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如果一定要划分的话,我更愿意把自己定义为中国的自由主义者。”

他说:“中国不缺自由主义者,但绝大多数都是西方自由主义者。我们有太多的西方政治学家、西方经济学家、西方社会学家,他们只会照搬西方教科书。我仍然认为,通往自由是人类共通的东西。但遗憾的是,中国没有自己的自由主义者。”

从新加坡观察中国

郑永年1962年出生于浙江余姚农村。1977年高中毕业后,他回到村里,成了一名地道的农民。在乡下,他做过记工员,当过村里的小会计。艰苦的农村生活,直到1981年他参加高考、被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录取才得以结束。

四年农村经历虽然短暂,但对郑永年影响很大。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1990年他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读博士,论文题目一度就想选中国的农村改革。“这段历史我太熟悉了,当年搞土地生产承包责任制,我就在村里帮农民分田分地。”

不过,考虑到对太熟悉的东西容易情感化,反而不客观,郑永年最后还是放弃了这个题目,转向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这就是邱道隆后来翻译的《中国的“行为联邦制”》。

北大的生活,让郑永年感到既轻松又兴奋。“因为农村太苦了,读书还是要轻松得多。”他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一到北大,觉得大开眼界,很多东西从来没有听说过。事实上,在上大学之前,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国际政治,他最初报考的是历史系。

“当年北大历史系和国际政治系在同一个大院内。”郑永年猜测,“可能是招生的老师觉得我英文考得不错,就把我弄到国际政治系去了。”不过,国际政治系的很多课程也与历史相关,比如国际关系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

1985年大学毕业后,郑永年又在北大待了5年,前3年读研究生,后两年留校任教。在读研究生时,他开始对理论著作产生了兴趣,尤其是西方政治理论。这期间,他受浙江人民出版社之邀,主编《政治学译丛》丛书,组织翻译了《政治学的方法与范围》等一批西方学术名著。

上世纪80年代末,出国留学是很多青年人梦寐以求的,郑永年也不例外。1990年,他踏上远赴美国的留学路。在普林斯顿大学,郑永年遇到了很多知名的政治学学者,国际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之一罗伯特·吉尔平就是其中一位。

常看郑永年文章的人都知道,他的文风简洁平和,文字浅显易懂。不过,很少有人知道,这与他的老师吉尔平有很大的关系。

吉尔平虽然学术造诣高深,但并不认为理论就是生涩的知识。他总是要求他的学生写文章时少用生僻字。“他告诉我们,你们写文章要让别人看得懂。”郑永年回忆说,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一直记着吉尔平的话。如今,他也这样要求他的学生。他认为,这是训练学生的最有效方式。很多人没有想通一件事情或者看清一个现象就去写文章,必然要用一些其他人看不懂的概念。想通之后,最复杂的事情和现象也可以用普通的语言来表达。

1995年郑永年拿到博士学位后,面临新的选择。“当时我有过犹豫,如果进入公司的话,会有十几万美金的年薪。那个时候年轻人需要钱。但是最后,我觉得读了一个博士去做金融、经济不符合我的价值观。”他回忆道。就这样,从普林斯顿毕业后,他又到美国另一所著名大学——哈佛大学做了博士后。

定居新加坡,是郑永年学术生涯的一大转折。

1996年,郑永年即将离开哈佛,开始筹划自己未来的学术之路。当时,“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让他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我想了解它们成功的经验,探究除了西方之外的不同发展模式。”他说。

郑永年本来计划在新加坡只待两年,并没有做长期定居的打算,但他很快发现,对自己来说,这是一个做学问的好地方。从那时至今,除了在英国诺丁汉大学的3年,他一直没有离开过那里。

地处马六甲海峡的新加坡,虽然学术圈子不大,但高度国际化,与欧美联系密切,英语又是主要的官方语言,这让看重国际视野且习惯英语写作的郑永年非常满意。更重要的是,新加坡离中国很近,但又不属于中国,地位超然。

“中国很多学者做研究,有些是资料不够,有些不够客观。在新加坡,你至少能够保证独立,并能够及时掌握学术与现实动态。”郑永年相信,这是观察中国的一个好地方。

在他看来,新加坡位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在这里,没有一个完全占主导地位的文明,各种文明处于均衡状态。“这样你反而比较超然,学术做得比较好,这是它的优势。”郑永年说。

把中国解释清楚

如今,郑永年每个月至少来中国大陆两次。他频频到各地尤其是基层和农村考察,频繁程度超过了很多国内的政治学者。

考察中,他一面给当地政府授课、做研究,一面抓紧机会了解这些体系的运作。

“我确实对中国社会很关心,否则尽可以选择更享受、更容易的生活方式。”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的目标是“把中国解释清楚”。他把自己正在进行的研究称作“解释中国三部曲”。

第一部《作为组织化王者的中国共产党:文化、再生产和转型》已于2010年在美国和欧洲出版。在这本书中,郑永年解构了中国共产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中共都是主导中国政治的最重要力量。”

第二部《嵌入于国家的市场:中国的政治经济学》解释了中国的国家和市场关系,已经写完,正在评审。

第三部《内部多元主义(暂定)》最为重要,他将从文明和民族国家的角度,探讨中国国家形态的过去、现状和未来发展道路,预计在五六年内完稿。

这三本书一本讲中国共产党,一本讲政治经济学,一本讲国家形态,互相独立,又相互关联。

“解释中国”的学术计划,最初萌芽于郑永年1990~1995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求学期间。一开始,他和其他学者一样,在西方主导的政治学世界中,以西方的语言和理论进行中国问题研究,不过,他很快产生了怀疑。

“西方理论是解释西方经验的产物,马克思的‘劳动分工论、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都是通过考察当时西方社会,把社会现实概念化、抽象化的结果。中国的现实与西方不一样,生搬硬套这些理论并不能完全地解释中国。”他说。

在国外游学多年,让他最遗憾的是,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国人至今仍没有话语权。这一领域的经典理论,基本都是18、19世纪西方转型时期的产物。那个时期,欧洲诞生了马克思、马克斯·韦伯、亚当·斯密等一大批伟大的社会科学家。

“中国今天转型的体量,是当年欧洲的好几倍。中国却没有能力对此做出解释。首先从情感上,就很难让人接受。”郑永年说,“解释中国是中国人自己的责任,不是西方的责任。”

在他看来,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科学学者之所以无法解释中国的发展和变革,根源在于中国学者的思想处于“被殖民”的状态,没有形成中国自己的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仅仅套用西方社会科学的概念和理论,就像“看着苹果(西方)来论述橘子(中国)”。

他在《知识体系是最强的软力量》等文章中提出,“社会”是体,“科学”是用,中国的社会科学要想解释中国,必须着眼于中国社会,对之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概念和理论,建立中国自己的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但这种知识体系不是自说自话,必须能与西方社会科学进行充分交流、对话,能够互相学习。

“我不是说自己就能构建起这个体系,但至少你要有这个意识,要去做这个事情。”郑永年曾说,他希望能活到100岁,把中国解释清楚。

为了保证学术研究的时间,郑永年尽可能保持简单的生活方式:不随便参加饭局,周末待在办公室做研究或写作。他有一种特殊的缓解疲劳方法:中文写累了换英文,英文写累了换中文。

他也没有太多的兴趣爱好,唯一的消遣是跑步或者走路。

篇4:愿意改变自己为话题作文

[文题] 枭(猫头鹰)遇到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你同意鸠的意见吗?人是应该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还是应该改变环境,或者采取其他办法呢?请以“改变自己与改变环境”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题解] 改变自己还是改变环境,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主动与被动,积极与消极,生存与毁灭,成长与发展„„论辩的空间非常广阔,思维的张力也非常大。这是一个适合训练思辨能力的好材料。

正命题——改变自己,适应环境

1.由此及彼的联想

●鳄鱼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由水生动物变为水陆两栖动物;海龟为了躲避险恶的环境,长出了龟壳;青蛙为了躲避断粮与寒冷的威胁,学会了冬眠;变色龙为了隐藏自己学会了改变颜色。

●人类的祖先不断地改变自己:由四肢行走变为直立行走;毛发系统衰退;脑容量变大。

●有关适应环境的名言: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识时务者为俊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猎人的故事——有一个猎人整天赤脚在山林里打猎,双脚不堪石子和荆棘的刺痛,于是感叹道:“要是山路上都铺上动物的毛皮多好啊!”妻子对他说:“为什么不用毛皮裹上你的双脚呢?”

●越王勾践面对不利的环境,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终成大业。

●鲁迅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的中国,改变志向,弃医从文,决心救治国民的精神。

2.由表及里的推论

●枭如果到了另一个环境,人们也许不只讨厌它的叫声,可能连它的模样也不喜欢。

●一种环境之所以存在,正是由于它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你要想生活得更好,就必须改变自己,融人其中。这并非盲从,只是摒除自己不合时宜的习惯而已。人的个性应存在于共性之中。

●环境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人们应努力适应环境,然后在此基础上对环境进行改造。不想适应环境,只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环境必定会失败的。

●自我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内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环境只是外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它不可能改变事物的本质,所以改变自己才是最关键的。

●人不能脱离环境、脱离社会而存在,每个人都与身边的人,与所处的环境发生关系。如果不能适应所处的环境,最终只能被环境所抛弃。

●有时候改变自己顺应环境也是一种策略,一种机智,是暂时隐藏锋芒,积蓄力量。时机成熟时,振臂一呼,方能应者云集。

[例文一] 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小A说:“要是我出生在美国,我准是个英语天才。”小B说:“如果李白是我的老师,也许我早就成诗人了。”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总是抱怨环境不好,总是千方百计想换个环境。可是环境变了后又怎么样呢?还不是一如既往!于是我要说,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环境的改变只是暂时的,自我的改变才是永久的。燕子总是躲在他人的屋檐下避风躲雨,一旦屋塌檐倒,只能流离失所。舒适的屋檐,的确给燕子带来了暂时的安全与温暖,可它的一生也只能在心惊胆战中度过。

“天有不测风云”,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你可以改变它一时,却无法改变它一世。有些人成绩不好,总是抱怨家庭环境不好、班风不正、教师普通话不标准„„可看看他们的作为呢?上课打呼噜,作业拖拉,心浮气躁„„还是审视一下自己吧,改变了自己,问题也许就解决了。

与改变环境相比,改变自己更能培养意志与毅力。历史上秉烛苦读的例子不是很多吗?这些古人没有去抱怨环境,或煞费苦心地去改变环境,而是在改变着自己,努力适应环境。就在这种改变中,磨炼了意志,培养了矢志不渝的精神。殊不知,每一次改变,你的灵魂便上升了一个台阶,你也就向辉煌迈进了一步。要知道;现在你改变的是自己,而将来终有一天,你改变的是你的命运。

也许你要说,改变环境当然有必要,要不然怎么会有“孟母三迁”呢?诚然,环境对个人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可是并不是改变了环境就改变了一切,何况环境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改变的。孟子有那么优秀的母亲,能为他创造良好的环境,而现实中,对于许多温饱尚不能解决的父母,别说“三迁”,我看“一迁”也未必能办到。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环境的变化是受一定客观条件制约的。鲁迅面对暂时无法改变的黑暗社会,毅然改变了自己的志向,弃医从文,希望通过改变人们的思想进而改变社会环境。由此看来,从自我的改变做起,也是有利于改变环境的。

人人都随着社会向前发展,人人都在改变,但很多情况下,改变环境确实不如改变自己,当我们与环境发生矛盾时,应该首先学会改变自己。

[点评]本文主张“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扣住环境的特点、改变的目的和改变的条件进行说理,颇能服人。“现在你改变的是自己,而将来终有一天,你改变的是你的命运”,让人警醒。

反命题——改变环境,适应自己

1.由此及彼的联想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名言警句: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削足适履”故事中的那个郑国人,只知道一味地改变自己,就是不知道换一双大一点的鞋子。

●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为了孟子的学习和发展,三次搬家,选择好的环境。

●古代名人事例:屈原“世人皆醉唯吾独醒”,“身陷泥淖之中”毅然放弃尊贵生活而殉国;陶渊明“少无适俗韵”而寄身草野

2.由表及里的推论

●枭的叫声是天生的,是不可改变的。枭作为益鸟,它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行动改变人们对它的成见。枭坚持自己的叫声,就是坚持原则,保护个性。在社会生活中,你总有不适应它的地方,你能一味迁就它吗?不行。你要坚持原则,坚持真理,不随波逐流。这是一种勇气,一种精神。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性格,并逐渐成为潮流。不过潮流也会改变,改变之后又是一个潮流,如此反复,环境终究是让人牵着鼻子走的。我相信,环境是因人而变的。

●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最能体现这种区别的就是人能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改变环境。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地改变生存环境,使得地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得极其适应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人类是环境的主宰,我们应该运用所拥有的知识、力量去改善我们赖以存在的环境,创造和平的社会,共享美好的人生。

●面对不如意的环境,改变自己,提升自己是发展自己的必要条件,但不可为了名利及一些世俗的东西而迷失自己,坚守人格的底线亦是必须的。总之要做到在“变”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在“固”中坚守人格与尊严。

●环境是流动的,是一段时期的大背景。自我是惟一的,是无可替代的。如果不能改变环境,那就保持自己的个性;如果能够改变环境,那就更要珍视自己的特质,不要被环境同化。

●如果每个人都只会屈服于环境,那么我们的社会将停滞不前,毫无生机。改变自我适应环境,只能使自己变得软弱无能。只有那些敢于改变环境的人,不满足于自己的处境,想方设法地改变它,才能使自己和周围环境一同成长,最终成为社会进步的主流。

3.深入思考的结果

[例文二] 本性岂能改变

枭因为自己的叫声令乡邻厌恶,决心东徙,鸠的一句“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似乎指出了枭的问题的要害。但枭真的需要改变自己的声音,发出像黄鹂婉转动听的悦耳之声,像喜鹊那充满喜气的吉祥之声,抑或是像家猫的柔和绵软之声?不,不需要,它根本无须改变自己,而应挺起胸膛,不卑不亢地说:“我不是完美的鸟,却是益鸟,你们不见我的优点,专看我的缺点,是小人之心。”

人们常说这样一句话:既然我们改变不了环境,那就改变我们自己。是的,这句话的确有一定道理。当我们面对困难,叹息自己的生活、学习环境不如意时,可以默默地说一句: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为了生存,有时人固然可以改变自己,但如果所处的环境本身就是一团漆黑,污浊不堪,我们还能委屈自己,迁就环境,随波逐流吗?这时,我们惟有冷静、沉着,坚持自己,才有可能在黑暗中为自己和同行的人们点亮一盏灯。

曾有这样的时代:官场污浊,民不聊生,整个社会在黑暗中风雨飘摇。社会如此混乱,许多人便改变了曾经的青云之志,浑浑噩噩,趋炎附势,甚至同流合污,鱼肉百姓。他们觉得,既然“众人皆醉”,又何必“惟我独醒”呢?然而,风雨中,有人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坚守着高尚的节操;有人低吟“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独守着善良的心灵。他们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也有这样的人物:面对险恶的环境,他们似玉树临风,屹立万仞高崖,毫不动摇;坚守着自己的高尚品质、崇高美德,猛烈地抨击世俗弊病,身处逆流而坚不可摧。他们之中,有在白色恐怖中不畏强暴的鲁迅;有“左”害横行时顶着压力,坚决高举反“大跃进”旗帜的彭德怀;有在威逼利诱下坚持真理,英勇不屈的张志新。如果他们改变了自己,去适应环境,那么,他们将放弃自己的正义、理想、责任,我们的社会可能至今还处在黑暗之中。

总之,如果要改变自己,就应让自己因此而多一份美丽;如果要改变环境,就应让更多的人沐浴到三月的阳光。

[点评]本文抓住“改变自己”论的要害:如果是污浊不堪的环境,也要改变自我吗?指出人的本性、个性、节操是不能改变的。可贵的是作者并非全盘否定改变自己的必要性,而是既有辩证的分析,又有个人的倾向。

正反综合,辩证分析

1、由表及里的推论

●对于他人来说,自己是他人环境中的一个因子,如果改变了自己,就是改变了他人的环境,好的环境促进了他人的改变,反过来也就改变了自己的环境。所以,通过改变自己去改变环境,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环境是由你我他共同创造的,改变环境,就是让周围的人一起来适应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里的“适者”应该是既能适当地改变自己,并保留自己的个性,又能恰当地影响别人,很好地调节自我与环境的关系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适者”。

●适应不是随波逐流,“近墨者黑”,而是“近朱者赤”——迅速丢弃陋习,与德高之人?比德,与有能之人竞能;适应,也不是世故圆滑,评价一个人是否有节操,仅看他与谁为伍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看他如何为伍。适应应该是一种放弃,放弃固有的成见和弊病;适应也应该是一种接受,是有辨别有选择地“拿来”;适应还应是一种改变,对自己、对生存环境进行适当改造。

●只有顺应环境才能改变环境,只有先接受环境的启示和历练,才能更有的放矢地去创新,去改造。这不仅是人与环境的正确关系,也是人们应有的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主动而不被动,努力尝试而不漫无目的。

●人类发展到今天,不仅在于它能够改变自己去适应生活,更在于它善于改造世界,使环境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其实,我们

最初改变自己求得生存,就是为了有朝一日强大起来去改变环境。

●改变自己适应环境,不是甘于平庸,不是流于世俗。改变自己是要在困难面前改掉自己的惰性,在集体中改掉自己的任性,在未知世界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面对众人的批评时,不应寻找新的朋友,而应改掉自身缺点;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时,不应想着跳槽,而应改掉失误,东山再起。改变自己,就像雨花石经过打磨,少了些许锋芒,多了几分精彩。

●改变自我本质上是超越自我,是对自我的一种否定,是重新建立全新的自我。

●改变环境与创造自己是息息相关的,劣势环境需要改善,自己的缺点或不足需要改变。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与环境融为一体,和谐共进。

●无论是改变自己适应环境,还是改变环境发展自己,都属于积极的人生态度,都是为了使自身与环境达到某种一致,形成一种和

谐,进而取得成功。个体与环境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只有将改变自我与改变环境结合起来,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进步。

2.深入思考的结果

(例文三)适应与改变

鸠与枭的话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改变环境以适应自己。我认为,人应该适时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但也要保留自己的特色与个性。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界万物的进化过程,是不断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的过程。鳄鱼由水生动物变为水陆两栖动物,海龟为了适应险恶的环境,长出了龟壳,青蛙为了躲避断粮与寒冷的威胁,学会了冬眠,变色龙为了隐藏自己学会了改变颜色。在社会生活中,许多人也会根据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以使自己更好地生活。当然,我们也看到,有些人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学会了圆滑地处世,既不得罪张三,也不得罪李四,在改变自己中又迷失了自己,失去了方向。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不仅要适应环境,更要在环境中展示自我。韩寒面对的是众人褒贬不一的环境,但他坚持自我,以独特的个性和出众的才华赢得了大家的首肯。三毛曾说过,“最令人惧怕的一类人,是性格不明显的人。”一个人如果想让自己符合所有人的“胃口”,是很愚蠢的。世界上找不到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人,就像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

所以,一方面,在必要的时候应当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因为环境的力量是巨大的,盲目地脱离环境,最终将导致个人的悲剧;另一方面,不能为了适应环境而盲目地改变自己,因为那样会失去自己的个性,世界会因此而黯淡,人类也会因此而停滞不前。我们应该保留 自己的亮点,发展并完善它,使之成为人生的闪光点。这样的人生才是完善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才是精彩的人生。

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做一下评估,究竟自己的习惯中哪些需要改变以适应日益变化的环境,哪些需要保留下来为将来的人生增添光彩。把握好适应与改变的尺度,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展示自己。让我们每个人在适应环境中亮出自己,发展自己吧!

篇5:改变自己话题作文

轻轻地合上书本。心却依然停留在书香的余味当中。好想去双溪,一览众山自然,心悠神旷。一见众人群,高兴。望着封面发呆,半晌才缓过神来。在《双溪岸边》这本书里,有着四个小孩,嘻戏逗闹。字字流露出美好真情与实感,让人流连忘返。

这本书同样让我受益匪浅。在书中,忍冬与半夏在一场暴风雨中失去了因为他人才消失的爷爷,自此在一段时间内一蹶不振。紫苏在拥有不想要的哥哥和弟弟之时,深深地以为有了他们以后,爸爸就不会爱自己了。桃子的妈妈生病了,她爸爸就一直想宰掉紫苏家的小羊羔。俗话说的好,生活不会因为你而改变,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忍冬半夏终于同意了一切,失去亲人的伤痛也日渐愈合。紫苏没能“赶”哥弟走,但他们成了朋友,收获了最真诚的友谊。桃子的爸爸没能得到小羊,却通过紫苏家最美好的帮助让妻子好了起来。

篇6:改变自己话题作文

记得在我16岁的时候,那便是我的第一次为迎合他人而做出重大改变的一次,也是我第一次意识到社会险恶,不留情面……16岁,我160,106斤重,在现实标准中我应该算微胖,所以我也只想在我的世界里做个快乐的小胖子,一坐下便是一层一层的肚皮硬碰硬,啃着个炸鸡腿乐呵呵的便度过了一天。但是现实不会放过你,往往遭遇的是“你怎么还吃你看你屁股多大?”“你看看你的肚子,你还吃的下吗?”那是我少年时期第一次感觉到沉重的打击。

自卑感油然而生,慢慢的越发讨厌镜子对面的自己。我开始觉得上帝不能这么对我……又便是一言不合好几天。面对突如其来的讽刺只能默默接受,或者又不是在接受,而是没有回击的余地。我弱小又脆弱,不敢跑出自己的世界去反驳她们,因为我原来坚韧不拔的灵魂在一点、一点被她们击碎。

于是我开始减肥,一星期只吃俩顿饭,我不甘心就这么活下去,我不相信我真如她们口中所说的一般。于是半个月里我从108减到了98,我承认很疯狂,而更不幸的是我得了低血糖,但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重生。

不过出于保险,我为了活的开心。便把三餐调整了过了,开始运动。而骨子里对美也有了新的追求,早睡早起,起床前喝杯温开水,戒了饮料戒了零食,就连独有的青春痘也一去不复返,1年前到现在,我已经是一个95斤的小女孩,开始有朋友夸我瘦,夸我皮肤好,这便是我所收获的显性收益。

但最让我成长的不仅仅是这些,而是在我一路走来的路上,还有阅读过一本本书的背后我内心已经开始变得强大,甚至比以前更强大。我开始明白我的灵魂只属于我自己的,甚至不屈服于现状,开始试着写些文章或作文,开始拿起一落千丈的英语,开始学着说“不”,更重要的是做自己喜欢的,活成自己想活的样子。

篇7:改变自我为自己的命运作主

您好!我是一名复读生,原本是个快乐的女孩,一场意外改变了我。那是十年前的一个下午,堂姐到幼儿园接我弟弟,由于堂姐的失误,一场车祸发生了。车祸夺去了弟弟的生命,堂姐却只是皮肉受伤。我非常恨她。可妈妈说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不要记恨堂姐。我虽然心里做不到,但没有当面埋怨过她。在学校里,有不少调皮的男生拿这件事来取笑我。邻居又时常问我:你妈妈什么时候再生个弟弟?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都是躲起来偷偷地哭。我觉得同学和邻居是在幸灾乐祸,我恨他们。从那以后,我在人前感觉抬不起头来,怕更多的人知道,怕更多的人嘲笑。爸爸妈妈经常批评我不要这样。

爸爸妈妈想再生个儿子,为此妈妈受了很多苦。爸爸工作上的事加上整个家族的事,也时常心情不好。因此爸爸妈妈经常争吵,爸爸也不给我好脸色。后来,妈妈生了个女孩,奶奶嫌弃我们是女孩。当初就是奶奶带弟弟的,她却让堂姐来带。要不是她这样,我们家会发生这些事吗?她竟然还嫌弃我们!

爸爸妈妈因为那几年心情不好,疏忽了对我的培养,没有发展我的兴趣,没有找老师给我补课。我的中考考砸了。自费上了一所城里的重点高中。到了城里的学校,我感到特别自卑,很难融入到同学之中。我还经常感到同学在议论我,我不喜欢他们。所以,高中三年我很少快乐,去年高考我没考上本科。爸爸妈妈说他们很失望,虽然也鼓励过我,却说了很多打击我的话。每想到这些,就对他们又爱又恨,我的信心都被他们打击没了。我承认他们给我的物质条件比很多人都好,但是精神上的东西给的却少得可怜。爸爸是个家长权威思想严重的人,我从小就养成了自己承受的习惯,心里的想法从不说出来。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懂事”。

现在,我怨恨我们这个家族的人,是他们造成了我家的不幸。因为这个不幸,爸爸妈妈受了很多委屈,但对他们还是宽容的,当他们有困难的时候,都会尽力帮助。可是,爸爸妈妈的宽容和帮助,没有换来他们的同情。他们让爸爸妈妈心情不好,让我的成长没有得到很好的关心和照顾。最不懂道理的是他们,不理解我的父母,看不起我们又来麻烦我们。平时见到他们,我的态度很冷淡,我爸爸误认为是我看不起他们。

现在,我复读就是想考个离家很远的大学,远离烦恼。可是,现在我几乎每天都会想到家里不愉快的事情,特别是在学习的时候经常胡思乱想。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告诉自己不要想了,不要想了。但是一点用也没有。现在还有三个多月就高考了,我的基础不好,成绩落后,我很着急。如果我的心理状态调整好了,全力以赴还有希望考上理想的大学吗?因为长期在那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我已经形成了不好的性格。我很想改变,但是很难。我非常敏感,总为自己家里的不幸,为自己没有特长,感到自卑,还觉得自己长得不漂亮。我不知道怎样与父母交流,他们的不理解是我的烦恼之一。我不知道该怎样不让烦恼的事影响到学习。我渴望提高学习成绩,渴望快乐,渴望成为学习优秀的人,成为有特长的人,成为受欢迎的人。这一切我能做到吗?马老师,请您帮助我!

一个苦恼的女孩戚嘉惠

戚嘉惠同学:

你好!首先,对你的家庭曾经遭遇的不幸,我表示深切的同情!

但是,你寻求心理帮助明显不是为了十年前的遭遇,而是为了眼前的高考,对不对?可是,为什么要从那么遥远的往事说起呢?按心理学的说法你是在归因。归因就是给结果找原因。归因有两种,从自身之内找原因叫内归因,从自身之外找原因叫外归因。你归因的思路是外归因:我所以高考没有成功,是因为这所学校不合适;我所以到了这所学校,是因为父母没有很好地关照我;父母所以没有很好地关照我,是因为父母心情不好;父母所以心情不好,是因为当年这件事情。因而,你抱怨堂姐,抱怨同学,抱怨邻居,抱怨奶奶,抱怨家族,抱怨父母,抱怨你周围的一切人。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是,每个人的成长一定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可是,你却把导致自己现状的原因全部归结到了别人身上,通篇来信都是对别人的抱怨。这样的外归因显然不够全面客观了。在你近20年的人生中,怎么可能都是别人对不起自己?你为什么会这样归因呢?是你心地不好?不是。是你不懂感恩?也不是。那是为什么?是为了心理自我防卫——所以我这样,是因为别人那样,这样把原因归结到别人身上,可以使自己似乎暂时地减轻一点压力和痛苦,心灵好受一些。许多时候,我们遇到事情抱怨别人,都是为了自我心理防卫,为了让自己的心灵好受一些。

但是,这样的外归因并不能真正帮人解脱心灵的困扰。不仅如此,外归因一旦成了习惯,还会让人的心灵更加难以自拔。一旦遇到生活困境就会这样思考问题。现在,你学习的时候总是想起家里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就是不知不觉间通过外归因给自己的现状找借口。可是,你感到这不能解决问题。于是开始了心理咨询。这意味着你将要放弃了外归因模式,开始寻找新的自救之路。

这是可喜可贺的。因为心理咨询的实质,是心理咨询师帮助当事人自我救助。通过上面交流,相信你进一步认识到需要改变自我,需要放弃原来的归因模式,不再靠盲目的心理自我防卫。这就是自我救助的开始。

你该怎样继续自我救助呢?

首先是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用心理学的话说,导致你目前状况的心理原因,是你的强迫型人格特征。强迫型人格,是一种以要求严格和追求完美为主要特点的人格。生活中,这样的人具有强烈的自制心理和自控行为。他们在平时有不安全感,對自我过分克制,过分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举止是否适当,缺乏灵活性。责任感特别强,往往用十全十美的高标准要求自己,追求完美,同时又墨守成规。在处事方面,过于谨小慎微,常常由于过分认真而重视细节忽视全局,怕犯错误,遇事优柔寡断,难以作出决定。情感体验焦虑紧张悔恨时多,轻松愉快满意时少。不能平易近人,难于热情待人,缺乏幽默感。由于对人对己都感到不满,而容易出现人际障碍。对照一下,上面的描述是不是很像你的心灵画像?你特别“懂事”,渴望学习优秀,有特长,受欢迎,长长的几页纸几乎一丝不苟,书写认真,字迹工整,有些字还反复描画过。这都表现了你的人格特征。你感到自卑的背后是过度的自尊。过度自尊的背后缺少安全感。因而对自我非常敏感,总想通过追求完美来自我保护。于是常常自寻烦恼:把别人提起当年的往事当成是嘲笑,把别人随便的谈话当成是议论,甚至无端地认为自己不漂亮,认为自己不受欢迎。

强迫型人格的形成,一般与幼年时期的家庭教育和生活经历直接有关。父母管教过份严厉苛刻,要求子女严格遵守规范,造成孩子做事过分拘谨和小心翼翼,生怕做错事而遭到父母的惩罚,做任何事都思虑甚多,优柔寡断,并慢慢形成经常性紧张焦虑的情绪反应。另外,幼年时期受到较强的挫折和刺激,也可能产生强迫型人格。

你也许说,看来我的人格特征还是受到生活的影响啊?是的,人都会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这与你的

外归因不同。你的外归因是为了心理自我防卫,为了逃避个人责任。但是,环境的影响总是要通过人的主观因素而起作用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个人的主观因素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总之,任何外在的因素都不能直接决定人的性格,最终性格都是在实践活动中自我塑造的。每个人都是实践活动的主人,每个人都是自己性格的工程师。应有的态度是:我的性格我做主,我的命运我做主。把命运推给别人不是办法。

非常高兴,你很想改变自己,你意识到要为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主了。

改变自己的关键是学会喜欢自己,接纳自己的现状。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非常幸运地获得了一颗硕大而美丽的珍珠。然而他并不感到满足,因为,那颗珍珠上有一个小小的斑点。他想,如果能够将这个小小的斑点剔除,那么它肯定会成为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物。于是,他就下狠心削去了珍珠的表层,可是斑点还在。他又削去第二层,然而斑点仍旧存在。于是,他不断地削掉了一层又一层。直到最后,那个斑点没有了,可是,珍珠也不复存在了。结果,那个人心痛不已,并由此一病不起。临终前,他无比懊悔地对家人说:‘如果当时我不去计较那一个斑点,现在我的手里还会攥着一颗美丽的珍珠啊!故事告诉我们:人生没有完美,生活总有不如意,成功总是相对的,只要努力了就足以自慰,心理上就已是成功。对待学业,对待生活,都要接受自己,不追求完美,有一颗平常心。你也许说,这不是叫人平庸吗?决不是。不平常的人,恰恰是因为拥有一颗平常心!對成和败,都看得很淡,成了,不会欣喜若狂,败了,也不至于萎靡不振,不过多地担心失败,反而很少失败。比如面对高考,就需要来点平常心,别太拿它当回事。这样效果必然会更好一些。更重要的是,一旦从内心接受了自己,你会发现其实现在你就是一个好女孩,更奇妙的是,一旦接受了自己,你会感到大家也很接受你,很欢迎你。

再有,还要学会听其自然。强迫型人格的主要特征是过分压抑和控制自己。这也是你特别“懂事”的原因。因此,改变自我还要学会不再压抑自己,凡事听其自然。比如,字写得好不好,听其自然,由它去;比如,脑子里为一些不愉快的事胡思乱想,也听其自然,由它去,不去控制,它反而会自行消退;比如,心里有话想对父母说,一样听其自然,不要压抑,找个合适的时间,和爸爸妈妈好好谈谈。这一点还要多说几句。好多年轻人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其实,是自己对父母关闭了心扉。一旦对父母敞开心扉,不仅会得到父母的理解,自己心中许多阴云都会飘散。这是很好的心理调节方法。不信你试试,许多心事和父母谈过之后都会天开云散。

谈了这些,你一定想到,现在关键的是有一个好心态面对高考复习。是的,这是最重要的。就你的情况说,怎样才是面对高考复习的好心态?最好的心态是:不管结果,只管过程。谁要是拿起书本就想是否考上理想的大学,他一准学不下去了。所以,最好的心态就是,不管是否考上理想的大学,只管是否完成眼前的学习活动。具体说来,就是把高考结果扔到九霄云外,只管眼前的这一节课,这一刻钟,这一道习题,这一首古诗,这一个单词……这样,眼前的目标具体了,学习起来才能平心静气。“心静书能入”,沉静的心态下,读书学习才能入耳,入眼,入脑,入心,才能有理想的效果。你不妨现在就试试看,一定感觉很好。

我工作的确很忙,今天抽空给你复信,希望你能仔细领悟。但愿我们的沟通能帮你调整心态,也希望听到你的好消息。

篇8:愿意改变自己为话题作文

偶尔从缝隙中飞入的微风,却变得如此的珍贵,在混合的车厢中。

车厢内的沉静与喧闹,在不停的对碰着,矛盾着。咸咸的汗味纠结着诱惑的香水味,在鼻尖变成了游丝,挥之不去。偶尔瞥在了透明的窗上,窗外的繁花似锦、花红柳绿,羡煞死人了却不是唾手可及的。那隔着窗的眺望,望着窗外风景,心中突然间泛起了苦涩的涟漪,在心口间钝钝的泛痛。寂寥的无语在车厢中漂浮着,化成了微小的尘烟,在血液中缓慢的蠕动着。

裂开了结的把手,被一双又一双的手心温热着,还留有着一丝淡淡的暖意,在手心间传递着,落出了细小的汗滴。

在拥挤的车厢中细细的呼吸,倏然间发现原本拥挤的空间变得空荡,还带着淡淡的凉意。

原来时间是这么的快,转瞬之间,已到了终点。

乘上了另一辆拥挤的车,又寂寞的感受着那份淡然的平凡,在四周划下一个又一个原点。

拥挤的车厢依旧是闷热的,可是在心中的那一份感受却渐渐的不同。

心慢慢的变得冰冷,在碰撞的空间中,慢慢的改变。

篇9:以改变为话题作文

那是什么样的力量,使虫成蝶?改变!通过努力改变自己。

有一座庙前的联是“问菩萨为何倒坐,叹众生不肯回头!”好一句“叹众生不肯回头!”当下,多少青年人,他们安于现状,满足与长辈们的安排,他们为了房子,车子,票子去拼搏,拼搏不到了,开始埋怨这社会的黑暗,不公。为何不回头呢?为何不回头看看自己究竟是一块沙粒,还是一颗无人赏识的珍珠。然后,改变自己,使自己化虫为蝶,变成珍珠。

改变自己,首先要有鲲想要化为“其翼若垂天之云”,“装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鹏的雄心与决心。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每一个想要改变的人一定是有一个让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的,那个目标不是梦想或是理想,他是你的转折点,只有完成了,才能有下一个更加想要完成的目标,一个人所处位置的改变,会改变它本身,改变他的视野与气质。所以一个人一生倘若只有一个目标,即使完成了,他也从未改变过,如流星在历史中一闪而过。

改变自己,还要有坚韧的毅力,倘若决心是弓,毅力就是箭,箭能飞多远,不仅取决于一张好弓,而且要手提供足够的力,就像粗糙丑陋如丑小鸭的可可豆,要经过烘焙及无数次的融化,凝固,才能达到可以在37°时,在舌尖融化的巧克力,所以想要改变自己,要有坚韧的毅力,做到任他八风狂悖,任他颠倒颇僻,我自巍然不动,我自心如磐石,就像爱迪生,用了无数次的实验,换来了人们对它的看法的改变。

改变自己,一定是想真善美靠齐的。就像武侠中,正义总战胜邪恶一样。正义可以输无数次,只要赢一次。而邪恶只要输一次,便永无翻身之地,所以心存善念就像一把剑。

所以一个人只要有一把好剑和一张好弓,才能射中自己的目标,从而改变自己。而弓・箭雨手的形成更要经过无数次的改变。

“我曾经想要改变世界,我失败了,后来我试着改变国家,我又失败了,接着我试着改变家人,我还是失败了。最终我发现如果我可以改变自己,就会影响家人,国家,乃至世界。”

篇10:以改变思路为话题作文

我读这本书时,最喜欢的还是易发久举的一些成功学的例子,特别是讲述他自己遭遇挫折的那段经历——当他在海南创业失利后,1995年底背着沉重的债务和从朋友那里借来的一点盘缠,来到陌生的大上海,以求东山再起。但刚来上海的头两年,5次尝试白手创业均告失败,最后连生存下去都成了问题。有一天晚上,他从上海新客站回家,用尽身上仅有的5角钱坐完一趟车后,已身无分文坐另一趟车了,于是,不得不步行两个多小时才到家。在那种艰难的时刻,他总是不断地告诫自己:会有办法的,只要两样东西还在:身体和意志。最后,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取得了事业的成功。

这位在困境里成长起来的成功学培训师,自称是失败促使他苦苦地探寻成功的经验,也是失败教会了他明白,在这个人人渴望成功与追寻成功的年代,如何追寻成功?

在《成功一定有方法》中,他给成功下的定义只有一句话:成功就是达到预期目标。成功是梦想,再好的梦想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就不算成功。于是,他首先告诉人们实现成功梦想的方法。而在《不是不可能》这本书中,作者将成功的方法又向前跨越了一步。那就是在实现预期目标之前,如何在思想、行动、管理上做好战术的准备,因为书中的许多原始观念和案例来源于作者服务过的数百家企业客户、数百名学员提出的3000多个问题,易发久也将这本书的另一种含义定为“39套职业生涯管理战术方案”。

篇11:以改变为话题的作文

我的第一个“女朋友”是在开学时认识的。她活泼开朗、热情大方,我深深地被她吸引住了。从此,我们俩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形影不离。

每当我写作业时,她都在我耳边怂恿我说:“随便写写得了,千万别累坏了身子!你瞧,其他同学都在玩游戏、打球呢,我们也去和他们玩吧!”她的话说到我心坎里去了,于是,我胡乱地写完了作业,就出去玩儿了。每当我考试时,她也在一旁嚷道:“哇!题目好简单!你要快点写完,咱俩比比,看谁更快。”我马不停蹄地写呀写,不一会儿就写完了,心中不免有些飘飘然:果然很简单,连草稿纸也没用,一百分拿定了!我自信满满地交了试卷,然后得意洋洋地走出教室。

可是好景不长,我竟落入了差生的行列,常常一天之内被老师找N次。“你看看你的作业,满页叉叉,你再看看你的试卷,47分!你再这么马马虎虎下去,干脆退学算了……”放学后,我垂头丧气地回到了家。刚进门,爸爸妈妈的责骂声就铺天盖地而来:“你啊,真是越长大,越不让人省心!”“我们辛辛苦苦供你念书,你却在学校里虚度光阴,你对得起我们吗?”“啪”的一声,爸爸一巴掌打醒了我。我知道,我不能再和她在一起了,于是我毅然和她“一刀两断”了。

后来,我又交了一个“女朋友”。她成熟稳重,也不乏温和,从此,我们俩形影不离,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每当我写作业时,她就在我的耳边细语:“细心点,认真做好每一道题,不管别人怎么玩,你都要保持一颗上进心,让我们共同进步吧!”我点了点头,一心钻进了题海。每当我考试时,她也在旁边鼓励我:“细心细心再细心!不仅要有速度,更要有质量,加油,我相信你!”听了她的话,我握紧了拳头,心中燃起了一股无形的力量。不管试卷是难是易,我都尽全力去做,写完后,我又从头到尾仔细检查一遍,直到老师收卷才离开教室。

不久,我又被老师叫进了办公室。这一次,老师满脸笑容地说:“你这段时间有了180度的大转变,老师很高兴。你的作业做得工整、完美,而且考试还拿了满分!快告诉老师,是什么让你进步得如此之快?”放学后,我迈着轻快的步伐回到家,望着桌上丰盛的饭菜,一天的疲倦顿时无影无踪。“儿子,听老师说你最近很细心,进步很大,真不愧是我的好儿子!”

篇12:以改变为话题的作文

可是老一辈却不懂,时常说我们年少轻狂,其实不然,我们只是在变化,仅此而已。我们身处于的时代本就是一个变化巨大的时代,这也正是他们无法接受的主要原因。但事实上,我们真的只是在变化而已。

老一辈的人们总说,他们吃过的盐比我们吃过的米还多,走过的桥比我们走过的路还多,他们总是固执的认为,他们是对的,他们有着丰厚的经验,我们应该听他们的以便于少走弯路,可是他们是否注意到了时代在进步?在这个电子器材网络光纤横流的时代,在这个与之前相比焕然全新的时代中,他们老一辈的经验论真的还可以实用吗?

他们就真的固执的认为年轻人创造的新的方法无法超越他们之前的观点吗?答案是肯定的。很多的老一辈都不想承认,其实这没什么,这是时代进步必然产生的,老一辈无需担心也不用抗拒。这并不是文化的反哺,而是时代的进步,只有这样人类才可以进一步迈向世界的巅峰,如果一直遵循老一辈的观点想法而行事的话,那么社会将无法前进,就像落入了轮回一般,没有创新的人类,等着的只有灭亡。

在他们的那个时代,本分安逸已是满足,而我们却是喧闹的,我们喜欢狂欢的感觉,喜欢追逐这个时代最顶尖的潮流。

在他们的那个时代,成绩优异便是样样精通,我们去不止步于此,在我们看来成绩固然重要可是去不可以说明一切的问题。

在他们的那个年代生活稳定便是福气,而我们明白,我们的血液并不适于平静,我们的生活也需要起起落落的情绪。

诸多不合,为何?因为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

我们会在高兴的时候放声大笑,我们会频频光顾着各种小店,我们会在一起玩游戏,刷装备,升级,会成群结队的出去玩看电影……这一切的一切在他们的眼里看来都是特别疯狂的也正是他们没有经历过的。

篇13:以改变为话题的作文

在十岁以前,我的心灵之舟一直在想象的圣地里停泊着:那里的蓝天永远都是那么清澈,好像只要轻轻一碰就会荡漾起来,白色的帆船在悠悠飘荡,飞翔的快乐在乘风旅行;明亮的太阳拥抱着湛蓝的天空,注视着熟睡的大海,将金色的花瓣轻柔地洒遍生机勃勃的大地,大地在微笑着。姹紫嫣红的幸福在舞动,绿油油的笑声在奔跑,诗意的蜜蜂流连,妩媚的蝴蝶翻飞,真实而自由的空气中洋溢着喜悦,金色的阳光使它慢慢发酵……

这就是精神的伊甸园。

我的精神在想象的怀抱里沉睡得太久了,以致我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只要辛勤播种,这粒生命力旺盛的种子就能撑破现实的土壤而茁壮成长,最终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直至有一天,很偶然的,我在班级图书角里发现了一本《复活》,我以前一直没有注意到它。起先我饶有兴趣地听着那位陌生的客人的冷峻的叙述,才几分钟,当“沙皇的专制”、“贵族的虚伪”和“社会的腐朽”等词犹如连珠箭般直射进耳朵里时,我吃惊地瞪着那张冷漠的脸,他仍在用一种深邃而冷冰的声音说:“我就是托尔斯泰艺术上的遗嘱……”我蓦然觉得有一只寒冷的手无情地撕裂了脑海中的世界,那碎片茫然地从我的指尖跌落,“啪”,碎了。

我“砰”的一声把书合上,把它塞到抽屉里。

之后的两天里,我努力地克制住自己,静静地倾听着来客抑扬顿挫的话音,觉得自己好像面对着一道丰盛的大餐,它只有一种菜,那就是思想。起初,我先用好奇的筷子慢慢地夹起一块儿来,让它与欣赏的嘴唇亲密接触,我感到了苦涩的无奈与压抑;让思考的味蕾与它热情相拥,我体会到了揭露与批判。我的精神已然苏醒,它毅然拿起追求的船桨,拨开迷茫向前追寻理想的大陆,而我也终于明白了:让梦想实现的唯一方式就是醒来并奋斗再奋斗。毕竟,只有有了思想的浇灌,种子才能撑破现实的土壤茁壮成长,它也许只能长成一棵苇草,却能在大树倾倒之时笑对狂风。

这是半命题“

篇14:以改变为话题的作文

你改变了我梦中你笑靥如花

凉风送走了夏天最后一丝热气,吹在身上有点儿凉。阳光下,我看见你眯着眼睛,细碎的短发,是柔和的棕色。你黑色的瞳里倒映着我的脸,那浅浅微笑的样子。

你还是那样套着肥大的校服外套,松松垮垮的样子,里面却穿着我最喜欢的蓝色格子衬衫。明明已经很服帖的短发,你又伸手将它揉乱,嘴角上扬成一个刚好的弧度,不张扬,不热烈,在这个秋天里,有一种别样的温暖。一如,你当年的模样。

你有着男孩般的性格,却拥有女孩子精致漂亮的笑容。你的笑容近在咫尺,这是梦吗?

只有在梦中才能奔跑过大街小巷,停下来大口大口地喘气。微微抬起头,遇上了你含笑的目光。仿佛时间静止,我就这样望着你,醉在你的笑容里。

告诉我,这是梦吗?

你说,我们是被上帝遗弃的孩子

和其他孩子不一样的是,我的左腿有些跛。

那是三岁时一场车祸留下的。

我已经记不清当时撕心裂肺般疼痛的腿伤,我只记得,当我懵懵懂懂理解了我以后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奔跑的时候,我哭闹不止,奋力撕扯摔碎身边的任何东西,试图能换来一个不一样的结局。直到我嗓子都哭哑了,浑身没了力气,但眼泪,还不停地流着。

我无法跑步、跳跃,那些在阳光下我像一匹小马一样奔跑的画面,只能出现在梦里。

邻家孩子学我走路的样子,在背后大声地嘲笑我、捉弄我。委屈和痛苦,我只能苦涩地往心里咽。渐渐长大,我敏感、懦弱,越来越容易流泪了。常常把自己锁在黑漆漆的屋子里,用手臂环抱住自己,默默地哭。

为了不被同学嘲笑,我每天很早到教室,等到同学们都放学了,我再悄悄走回家。空荡荡的校园里,我一重一轻的脚步声显得格外清晰,我突然蹲下来,难过得哭了。

头顶,一只失群的孤雁凄惨哀鸣,划破了天空的寂静。它黑色的阴影,从我肩膀上掠过。

体育课,同学们都出去上课了,唯独留下了我和你——落。你总是安静地坐在角落里,捧着一本厚厚的书,专注地读着。你和我不一样,你有许许多多的朋友,每到课间,你爽朗的笑声萦绕在我的耳畔,而我,只能孤独地坐在窗边,看着窗外枝丫上,那些摇摆的树叶。

操场上他们飞奔的身影和不停的笑声,我不服气地想着,如果我有一双健全的腿,一定能比他们跳得更高,跑得更快,可是„„窗外摇摆的树影,轻轻遮住了我暗淡的眼神。

“嘿,我说你课间怎么不离开座位呢?”你合上手里的书,不经意地问我。突然响起的声音吓了我一跳,但比起你说的话,我觉得那真的不算什么。你漆黑明亮的眸子,平静如水。

仿佛是一把锋利的刀割伤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愤怒地吼着:“不用你管!”手紧紧攥着笔,指关节瞬间苍白。

你突然笑了,指了指自己的腿:“我早就发现了,这是不是你不能上体育课的原因啊?”

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如同最尖的针刺进我的肌肤,渗出一滴一滴的血。

“其实,我们都是被上帝遗弃的孩子。”你苦笑着。

你是我身处黑暗,指引我的一道光线

“我们都是?”我疑惑了。

你小心卷起右裤腿,小腿上绑着两块厚厚的钢板。

“骨头严重错位,怕是治不好了。”我听见你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无奈。

你站起了身,向我慢慢走了过来。一瘸一拐的样子,仿佛让我看见了自己。

一瞬间,我的眼眶红了。所有的委屈都涌上心头。像决堤的洪水吞噬着心,苫涩一点一点蔓延开来。

“我们和他们没什么不一样,只不过是走路有点儿困难而已。”你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你从来不笑,从来都是默默坐在那里,因为你总是惦记着,我和别人不一样。别人的轻视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轻视自己,自己先把自己看特殊了。相信我,我们和他们,真的没有什么不同。” 我紧紧握住了你的手,任眼泪在脸上肆意流淌。

落,我发誓我不会冉哭了。

请让我,最后一次痛痛快快地哭吧。

冈为有你,我发誓,我再也不懦弱地哭了。抬起头,我看见窗外的天亮了许多,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模糊的泪光。天边的鸟儿,雪白的羽毛擦着云朵的边飞过,那羽毛干净纯洁的颜色,如同天使翅膀的光泽。

那天下午,我第一次在刚打下课铃的时候,和你一起背着书包走出教室。身后的议论声不时传入耳中,我颤抖着挺直了腰。在他们的眼里,定是我摇摇晃晃而又倔强的背影。

你是我身处

黑暗时,指引我走向光明的光线。

你是我痛苦挣扎时,领着我逃离荆棘的天使。我开始和你一起大笑,聊天,同学们似乎习惯了我的特殊,看见我行动困难的时候,有时还会帮上一把。没有人嘲笑我,再也没有人嘲笑我。

我不自卑,因为我相信我们和他们没有什么不同。上帝让我失去了飞向天堂的翅膀,但他让你用信念带着我飞翔。“骗”,也是善意的初中毕业后,虽然常收到你的节日祝福,却很少见面。

记得毕业后的某一天,我和一个朋友聊着天。

“不知道落走路是否还方便,听说她现在读的高中离她家有点儿远呢。”我有些担忧。

“她?”女生清脆的声音里带着些惊讶,“她腿上的钢板不是早就拆掉了吗?”

“拆了?”我愣住了,“什么时候?” “初三就拆了嘛。骨头长好了为什么还要绑着那重重的钢板啊?哎,我跟你说啊,那次„„” 她后面说了什么,我一概没有听进去。我还一直想着,毕业那天的事。

你像往常一样拉着我的手走出校门,夕阳下,我们的影子不时参差颠簸着。我们一边笑一边走,一瘸一拐地走了好远好远的路。

原来,你骗了我那么久。

只是为了让我每天和你一样开心。

那天,你说你不愿意看见我悲伤的眼睛。

那天,你说我笑起来有酒窝,很好看。

那天,你说我们会成为很好的朋友,因为我们都是被上帝遗忘的孩子。

即使,我们无法去选择世上的是是非非。

即使,不是面对所有的困难都有足够的勇气。

即使,和别人有一点点不一样。

即使,你是骗我的。如果今生不能遇见,我下辈子也可以为了你,像今生你为我一样,真心付出一次。

因为,你是我坎坷的生命中,不灭的光。

佳作点评

文学的魅力在于表现人性的善良和情感的纯美。这篇作文打动人心之处也就在于这一点。当你因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而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的时候,有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却呈现出和你完全不同的生存态度,你一定感到无比羞愧无比汗颜,并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真的替“我”庆幸,遇到了“落”这个善解人意的好同学,把“我”从深深的自卑中“骗”了出来。人性在这里绽放出一朵无比瑰丽的鲜花。

上一篇:[精品]2015学年小学教师年度考核表下一篇:《侵权责任法》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