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的味道作文

2024-04-27

秋风的味道作文(共17篇)

篇1:秋风的味道作文

就把香蕉吹香了。

秋风,你是香的吗?

秋风一吹,

就把梨子吹甜了。

秋风,你是甜的吗?

秋风一吹,

就把橘子吹酸了。

秋风,你是酸的吗?

啊,秋风,

请你告诉我,

你到底是什么味道的?

上海杨浦区上海小学二年级:e小白

篇2:秋风的味道作文

秋风来到芦苇丛旁,拂一下袖子,芦苇们瞬间穿上了金衣。夕阳也随着跟来了,配合着芦苇们轻歌曼舞。颜色转变,由白到金,再到橘色。秋风围着它们,苇杆在风中摇曳,芦花在空中飞舞,簌簌地落下来,飘到微波流动的小河里,离开充满秋意的家乡。

秋风又来到池塘边,试图唤起快要沉睡的残荷,可它们怎么也不肯抬起头来。荷,容颜已老,不再是那粉嫩的脸庞,而是老去沧桑。荷叶也不肯理它了,泛黄残破的叶向里蜷缩着,裹得紧紧的,羞涩得不肯见人。池塘里的鱼儿,也对它爱理不理。风儿没有兴趣,离开了。

秋风又来到麦田边,望着一张张金灿灿的地毯,它的激情一下释放,朝着麦田呼啸而去,麦田立刻翻滚起来,犹如一条条活生生的金龙在玩耍、嬉戏。一颗颗麦穗饱满、精神,屹立在肥沃的大地上。一粒粒的籽被黄色的外衣包裹着,像是一个个在襁褓里酣睡的婴儿,随着风慢慢晃动。这时,飞来两只金色的蝴蝶,忽上忽下,为麦浪又增了一份色彩。稻草人虽不会动,但也含着拍子,哼着小曲儿,青蛙们“咕咕”地叫着,充满着秋天的乡村风味。

留恋的味道,在整个秋天里回荡。

教师点评:真是一篇难得的写景美文,用排比段的形式写出了秋天来到三个不同地点:芦苇丛,池塘边,麦田,通过地点的变换写出了秋天令人留恋不舍的味道。

作者:六年级 赖逍

篇3:秋风的手

何其准确的手!

那是秋风游荡的时刻,

那是秋风的手……

立冬之前, 秋风游荡着, 匆匆赶往每一棵树, 就像是一个摘棉花的农妇, 急着去摘掉最后的叶片, 仿佛她要是不摘干净, 冬天就会埋怨她怠惰。

她是那种手脚利索但是性子有些急躁的农妇, 她一点儿也不衰老, 相反, 她的精力总是显得非常充沛。她应该大约三十岁多一点, 还应该是一个北方农妇, 她的手指掠过丛林, 叶片纷纷飘落。

这时, 大地上的一切成熟事物的芬芳正在天地间浓郁地弥漫着, 闻起来像是秋天肉体散发出的气息, 像是那农妇身上的气味, 非常健康, 非常饱满, 夸示着无穷无尽的生育力, 但是也含着这位厉害女人的一股凉意。

秋风这个女人啊, 有多么好啊。

对每一棵树, 她都采取有枣没枣打三竿的北方式作法, 泼辣得近乎粗暴;但是对于有些独悬空枝的叶子, 她却表现出细腻、顽皮的态度, 她有足够的耐心和丰富的情感, 手指轻盈极了, 似有无限留恋。她轻轻弹拨着那叶片, 似乎舍不得让它坠落, 但她无意间叹一口气时, 叶片落了。

繁华一季, 终归于凋谢。

那个美好农妇的手指间并不含有一丝伤感, 她自己不懂得什么悲凉。一切都是自然的、准确的, 一切都恰到好处, 包括凋谢和败落, 都是至美至善。

一切的一切在于, 真正是繁华过了。

此刻, 千“金”散尽, 夫何如哉!

何其美妙的时刻,

何其准确的手!

那是秋风游荡的时刻,

那是秋风的手……

篇4:尝尝作文的味道

第一关:触摸也科学

路路通和童路路跟着大鼻子教授继续在博物馆里参观。

前面的展品是一盆仙人球,说明牌上写着:“这是人造标本,请触摸,不要害怕。”

但是,童路路看到那些长长的尖尖的像毛毛虫身体一样的刺刺,叫了起来:“哎哟!我怕!”

路路通却说:“你怕,我来!”。

他轻轻地用手指触摸着这些仙人球表面的小刺刺,一边描绘道:“尽管仙人球表面的刺很尖,很硬,但是如果小心地接触它们,手指并不会被扎痛。”

路路通话音刚落,就在自己的口袋里摸到了新得到的巧克力糖!他把糖拿出来,又要分给大鼻子教授和童路路吃。

童路路说:“谢谢你,我,袋里的两颗还没有来得及吃呢。”说着,摸了摸自己的口袋,但是奇怪了,她口袋里的糖不见了!

大鼻子教授说:“刚才你害怕,不敢摸仙人球,所以博物馆收回给你的巧克力糖啦!孩子们记住了,如果你要知道那样东西的确切性质,就应该用手去触摸它们。”

路路通和童路路连连点头。

正在这个时候,大鼻子教授的手机喷出了“芬达”。大鼻子教授尝了尝“芬达”说道:“啊哈!芬达芬达,有事传达。我得到办公室去一下,有信息要传给我。你们就在休息室等等我吧!”

路路通在休息室闲得无聊,看到了休息室的电灯开关,又想到了大鼻子教授的话,于是他将电灯开关的罩壳打开,想摸摸电的感觉。

童路路连忙阻止:“不行,不行!电很危险,摸不得!”

这时童路路发现大鼻子李教授的休息室的桌子上有一架顶刮刮的照相机!童路路看着它那蓝蓝的镜头,说道:“这可是正宗的高级光学仪器!能不能摸一摸?”

路路通说道:“你摸,你摸!这不是电,没有危险。”

童路路一边摸一边感受着这滑爽而阴冷的镜片。

哭然,童路路发现,在镜头上留下了自己的手指印!路路通连忙抢过照相机,吐了点唾沫在镜头上,用手指狠狠擦拭起来……

这时大鼻子教授走了进来,看到他们在触摸照相机镜头,急得大叫起来:“哎哟!我的老天爷啊!我的小捣蛋啊!我的糊涂虫啊!你们疯了吗?!”

路路通和童路路却理直气壮地说道:“您教导我们,要了解事物的性质,应该用手触摸它们。我们最听您的话……”

大鼻子教授叹了口气,说道:“唉!孩子们,具体的事情要具体对待,这才是科学的态度。任何危险的东西,是不能随便摸的,任何精密的仪器,也不能随便摸的,再说,在触摸东西之前,还应该把手洗洗干净。”

第二关:闻+尝

大鼻子教授又把他们两个带进了博物馆里的“甜酸苦辣咸涩淡展览室”。

打开大门的时候,大家首先看到的是许许多多的梅子挂在梅树上。

大鼻子教授用他的大鼻子嗅了嗅,说道:“啊哈!好酸啊!”只是这一个酸字,就把路路通和童路路的口水给逗出来啦!

大鼻子教授顺手采了两只梅子交给他们,说:“啊哈!闻闻看!”两个小家伙把鼻子凑到梅子前,连连说:“好酸!好酸!”大鼻子教授又要他们放到嘴巴里试试看,路路通酸得,水都掉出来了。童路路酸得眼泪都冒出来了。

大鼻子教授又分给他们一人一个苹果,要他们仔细观察后说说这个苹果的特点。

路路通用尺量了量苹果的“高度”,说道:“报告大鼻子教授,这个苹果有4厘米高。”“啊哈,不错!”大鼻子教授点点头。

童路路还用尺量了量苹果的腰围。说:“报告大鼻子教授,这个苹果的腰围有2 5厘米。”“啊哈,不错!不错!啊哈!”大鼻子教授点点头。

路路通闻了闻这个苹果,说道:“嗯,很香很香!”童路路咬了一口,说道:“但是和梨子的香味不一样。”

路路通看见童路路动了嘴巴了,馋坏了,拿起苹果咬了一,说道:“嗯,和橘子的味道也不一样。”童路路看到路路通也动嘴巴了,赶紧又咬一口,补充道:“和猕猴桃的香味也不一样。”路路通看到童路路嚼得有滋有味的,连忙补咬一口,说:“和香蕉的香味也不一样!”

大鼻子教授说:“做得对,就是应该用鼻子和嘴巴闻一闻、尝一尝水果的味道。否则怎么能知道它们的特点呢,怎么能写得好文章呢?”

第三关:把观察进行到底

路路通和童路路很快就把苹果吃完了。他们各人捏着苹果核,准备丢到废纸篓里去。

“慢!”大鼻子教授说,“你们用小刀把苹果核切开看看,都有些什么可以观察和注意的?”

路路通和童路路将苹果核切开,看到了苹果核的横截面。

大鼻子教授问道:“啊哈!苹果核和梨子的核是一样的吗?”

路路通说道:“不,不一样啊!”

大鼻子教授又问道:“啊哈!苹果核和桃子核是一样的吗?”

童路路说道:“不,不,肯定不一样!”

大鼻子教授说:“所以,你看,虽然都有核,但是各种水果的核都是不一样的呢!我们一定要看出这不一样的地方来,这才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呢!”

这时,路路通忽然想到了什么,他把苹果核里面的籽一粒一粒地剥出来,把它们包到一张白纸里面。

“你这是干什么啊?”童路路问道。

路路通不回答,拿来了一个榔头,对准这些包着的籽儿,就狠狠地捶打起来。大概捶了四五下,他把包着的纸打开,里面的籽已经捶烂了,捶出了汁水。

路路通用食指蘸了点苹果籽的汁水放在嘴里,说:“不好吃!”

这时,大鼻子教授举起了大拇指,说:“路路通,做得对!有的时候,就应该把事物破坏了进行观察!”

离开博物馆,大鼻子教授把路路通和童路路带进了“眼耳鼻舌手指作文学校”的一间叫做“阿哇丝古如木”的教室。

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吗?请关注下次闯关!

篇5:萧瑟的秋风作文

对于秋天,第一印象总是那一树一树的黄叶,仿佛是秋天到来的信号。秋风吹过,天气逐渐转凉,没有了夏天的那股燥热,却也不及冬日的严寒,虽没有春日那般和煦,却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是的,秋天像一个小姑娘,眼眸里有着流水一般的柔情。

对于落叶,有人伤感,有人哀叹。我却觉得落叶又何尝不美呢?倘若能漫步在林间小路,脚下踩过金黄温暖的落叶,感受着阳光的温度,看前方扑簌落下的树叶:宛如断了线的风筝,跌跌撞撞地投入大地的怀抱;又宛如一叶孤舟,在空气的海洋里徜徉。看它们飞舞着,打着转儿,在空中舞蹈,像亭亭的舞女跳跃着,翻转着。阳光为它们披上一层新衣,大地张开怀抱迎接他们的到来,在这微寒的秋日里,不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吗?

对于鲜花,在这萧瑟的秋风里,百花争奇斗艳的时节早已远去,唯有“宁可枝头抱香死,不曾飘落北风中”的菊花依然盛开。菊,耐得住寂寞,扛得住寒冷,在这悠然的时刻,静静绽放。不争斗,不炫耀,静待懂的人路过,欣赏它的美妙。秋天,萧瑟亦饱满,单调也丰饶。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秋的美,秋的意境与姿态是无论如何也领略不完的。古时的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许多赞颂秋的文字,大概是秋带来的感觉总是深情的,给人一种不自主抒情的冲动。

站在秋日的阳光下,站在秋日的微风里,感受着秋的宽厚温暖,便会对明日有着无数希望;站在林荫大道旁,站在遍地枯叶上,也不免感慨:秋也萧萧,人也萧萧……在这萧瑟的秋风中,感叹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这大概便是伤春悲秋的情感在作怪。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洗尽铅华,秋是最本真的季节。它平心静气地与天地坦诚相待,在这个淡季,也是个美丽的季节,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蓝的天色,感受得到秋天独一无二的深情。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写道:“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可见秋之美,人人动容。

篇6:秋风伤感的作文

秋风萧瑟,落叶纷飞,万物萧条,许多东西在经过秋天的萧条,冬天的严寒以后都死气沉沉,可是它们在冬天过后,就会春意盎然。可是我的感情似乎也在这个秋天变得萧条了,没有以前的情意浓浓,没有以前的你侬我侬。让我这几天都在迷茫中度过,可是我再也不想这么迷茫了,不想这样了。

我不知到为什么我们怎么会如此淡定,淡定的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天天这样的吵,你的淡定,让我不得不佩服,我吵不起来,我不知道自己是在和你吵还是和心里的那个自己吵。每次吵架都是我的无理取闹,我有这么的差劲哦,有这么的让你厌烦哦,厌烦的你无论我怎么吵,怎么闹,你都不会给我点反应,不管是你的不对,还是我的不对,你都不会给我一个可以让我心服口服的说法。很多时候吵完以后,我都期待着你给我不一样的说法,给我一点在乎的感觉,可是你每次都只会说:“老大,我错了”。这样的言辞,让我觉得很假,让别人觉得是在我的欺压下才会这样,我就是一个母老虎,我做人做的如此悲哀!

人家走路一步一个脚印,我俩一路走下来留下的不只是脚步,还有一路吵架的眼泪,挥洒着这一年的青春。吵吵闹闹中,我们也这样走了一年了,你的容忍,是对我的疼爱,可是你不知道,我的无理取闹也是因为我的在乎。我对你的要求是很高,我是啰嗦了一点,可是说来说去,那是因为我对你有期望。可是你的一句我是不是要把你给逼死才开心。我的心冷了。我是真的管多了,是我太自以为是了,一味的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你,希望你变成我心中那个完美的王子,可是我忽视了人无完人,金无赤足这句千古名言了。

这样的秋天,我不希望它影响我的爱情,我更不希望,我的爱情就此萧条,所以,我真的很希望,哪怕你给我一次坐下来好好谈心的机会,不要让我每次都觉得我自己跟自己吵,吵的这么可笑,而且每次都是为些鸡毛小事。给我你的爱,让我感受你的爱,知道你也同样的在乎我,同样的希望我们的前途是更加好。

篇7:秋风的开学作文

浓浓的白雾,包裹着田野,脱去以往的青装,换上了一件金黄的秋衣,衣服在秋风的吹拂下,时起时落,总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

瞧这些田野和万物,我不禁觉得自己十分弱小,身边的一切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而我却在世界里沉默,我不希望这样,我不能被困难所压倒,我面临的困难好比秋风,总有一天,它会像秋风一样过去的,,我要站着对秋风进行挑战,人生不能太悲观,不然就会被时间的车轮展个粉碎,困难处处有,要用平常的心态去勇敢的面对,扔掉一切烦恼,用最美好的笑容面对生活。

秋风不断的前进着,似乎想要征服全世界,但每一片树叶,每一根草儿,每一朵花儿,都在顽强的抵抗着,连它们都不怕,我又有生命好怕的?我站起来,我自信的说我不怕,我要与它们一起克服困难,成为乐观者之一!

篇8:校园的秋风

你看,那芒果树换上了柠檬黄的衣裳,伴着秋风优美的旋律,像仙女散花似的不停地把黄黄的树叶一片一片地洒落下来。凉亭边的花坛里,一簇簇大红色和金黄色的美人蕉像一群亭亭玉立的少女在翩翩起舞。走廊前那些色彩斑斓、品种各异的菊花正在争奇斗艳,抢着向我们展示它们的新时装呢!而生物园里的小动物们就更有趣了,它们都在热火朝天地比试着各自准备迎接寒冬的本领。通往教学楼那条路的两旁,修剪得平平整整的常青植物像两排接受检阅的士兵队伍,依然墨绿诱人,旺盛有活力,像是在和秋风执拗着:“我就喜欢这绿油油的外套,别的颜色我根本不稀罕……”

秋风送走了夏日的炎热,同学们在凉爽的空气中尽情地嬉戏着:有的踢足球,有的打篮球,有的踢毽子,还有的在跳绳……那开怀的笑声和着秋风欢快的节奏不停地在湛蓝的天空中回旋着。

篇9:秋风:儒者的战争

那时,秋风还未到不惑之年。他正在向学者转型,但一只脚仍踩在媒体里。他撰写的时评文章,是许多年轻人关于民主、法治的启蒙。他的锐利、洞察力,还有极具表达力的文字,令许多人大呼过瘾。那些年,他是一个高产写手,一周写六七篇稿子,甚至有過一天写三篇时评文章的超人纪录。

秋风说,现在学界里有人对他批评指责,有部分原因是因为当年在媒体里趟过。在仍然讲究所谓正统的学术圈里,这确实是一个不成文的偏见。不过,围绕秋风的争议远不止这些。这位长期研究“自由主义”“宪政”等问题的学人,自从加上一个定语“儒家”,就引来无休止的追问与质疑。

去年夏天,秋风带领青年学子在孔庙行跪拜大礼的照片在网上流传,让争议更是达到了高潮。“一个鼓吹民主的学者,居然公然向封建专制跪拜。”有评论如是说。而此间秋风在网上与各路人马打起口水仗的盛况,也一时令人瞠目结舌。

甚至一位与秋风相熟多年的同事,也给《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发来短信:“你说,秋风这是怎么了?”

如今坐在记者面前的秋风,仍是一头标志性的白头发。他身着青色中式布衫,脚踏黑色布鞋,肩上挎着一个布包。秋风从不穿西服,但以前穿中式衣衫的时候也不太多。只是从近几年开始,他显然在刻意凸显自己的儒者身份,于是穿中装甚至汉服便成为修身常行的一部分。当然,他自己也觉得中式衣服“舒服极了”。

熟悉秋风的人知道,他性格直率;自负,但并不傲慢。与秋风合作过的编辑知道,他是一个极好沟通的作者,对编者的要求和修改有超乎一般学者的包容与忍耐。

这和许多人眼里那个咄咄逼人的秋风是有一定距离的。

问道以寻根

今年4月的一天,秋风被北大人文高等研究院邀请去参加一个关于《易经》的研讨会。面对在座诸位儒学、经学大家们,秋风谈起他是如何从《易经》中读出治国之道和秩序构建之道:

“我们从屯卦开始,基本上是一个建国的方案,建立一个政治秩序的一套完整的路线图。我们看物质始生也,其实这个就是一个类似于某种假设的一种自然状态,这个时候政治秩序还没有产生。接下来一卦是蒙。蒙卦就是开蒙之道,我这个还专门写了一篇解读的文章,就是《中国式的启蒙观念》,里面阐述了一个非常完整的启蒙之道。这个国家、这个政治体最基本的元素就是人,而人必须要开蒙才能进入到政治生活去……”

近两年来,秋风在学术上主要是做这一研究——从中国古代经典中发掘、提炼思想根源,为构建现代社会治理之道寻找凭据和依托。这是一条极为艰难的道路,作为一个“以自由主义起家”的学者,秋风选择这个路径,而且打算一条路走到底,这个决定背后的初衷其实并不复杂。

在他看来,当今中国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其实是处在一个“无根”状态。“中国引入现代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已经100多年了,但我们任何一个学科,任何原创性的东西都没有提出来过,没有任何创造力。我觉得这其实是非常可悲的一个状态。”秋风说,“为什么?因为我们都使用了一套跟我们自己文明脱节的概念和方式。比如,我们去看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等,所有这些学科里使用的概念和我们思考问题的概念完全没有任何联系。这就会造成非常大的问题,你只跟在别人的后面跑,但永远都超不过他,由此导致人文与社会科学与社会的脱节,实际上变成了中国社会的一个扰乱性因素。”所以,他认为,中国当今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应该回到它的本源上去,这个本源就是经学。

也就是说,秋风想要解决的是一个“自由主义”“民主法治”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的问题。他用“儒家宪政”来概括自己的追求。这个词并非他所创造,却被他推到了风口浪尖,从而被更多的人所知悉。秋风有很多同道,他的事业也有很多支持者。著名儒学学者杜维明在为秋风的讲座作开场白时说:“这些工作必须有人去做。”

但反对秋风的人和支持他的人一样多,甚至更多。从经学本源上寻找治理秩序理念,秋风有时候会走得很远,甚至会颠覆经典几百上千年来的解读。所以,秋风的反对者不仅包括儒家的批判者,更有来自于国学、儒学阵营的同仁。在北大高研院的研讨会上,秋风对“履”卦别具一格的解释,既非历史解读,也非文本解读,而似乎是将自己的逻辑和理念注入周易这一卦中,让周易来说他的话,当场招致几位学者的质疑。其中一位研究易经的权威专家,毫不掩饰地批评他“过度诠释”“过度发挥”,甚至严厉指称,“你这样做,不但不是在推广《易经》,而且还毁了《易经》!”

秋风解释称,他这是对《易经》进行政治哲学的解读。他坚信,自己所做的事情对中国社会治理和精神重建具有重大意义。

也有许多人质疑,秋风近几年从哈耶克追随者的道路上急转,奔向儒家宪政,是不是太急于创造自己的理论体系,太想建功立业了?

“我就是想建功立业。试问哪个有追求的学者不想建功立业呢?”面对这个问题,秋风是一种“君子坦荡荡”的态度。而对于哈耶克,他从未觉得自己背叛过,他们同为保守主义者,同为古典自由主义者,在心灵深处,他仍将哈耶克视为学术和思想上的灵魂伴侣。

至于儒家精神,秋风说,这一直是在他血液里的。

儒者的自觉

秋风生于上世纪60年代,家在陕西关中农村,本名姚中秋。父亲是一位农民,念过高中,是村里最有文化的人之一。读书改变命运的观念在中国乡村古来有之,于是,在父亲的督促之下,1984年秋风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

像那个年代众多大学生一样,秋风也受当时反传统思潮的影响,“胡乱看了许多萨特、海德格尔、弗洛伊德的书籍”。但他没赶上那个年代的大事件,将近毕业之时,一场大病让他不得不休学,回到关中老家休养。

对于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而言,这是一次重大的挫折。在命运无常和死亡焦虑中,他开始用另外的角度思索人生,这时他读了好些佛经和古书。虽然多年以后,这些书的名字他都记不住了,但传统经典在脑海里留下了印迹。

记得那年冬天,天灰蒙蒙的,每天要早起煲汤药。虽然想起前途备感凄凉,但回到家人身边,回到乡村,他看到以前没有发现的温情。“那个普通的乡村,也都保存了很多朴实的传统,即使是文革也没有给它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在那样一个艰苦的生存环境中,那种传统给贫苦的农民提供了一个安身立命的东西。”

1989年秋天,秋风病愈返回京城。他考上了人民大学历史系的研究生,钻研一个相当生僻的专业:中国史学史。为此,他在中国大陆以外寻找学术资源,最后找到了身在臺湾的钱穆先生的著作,并将这位国学大师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每天,秋风从人民大学坐公共汽车到国家图书馆,在港台图书阅览室里,一边读书一边做笔记,用了一年时间,基本把钱穆先生的著作都读完了。后来撰写了硕士论文,标题是《钱穆历史文化思想评述》。

日后,秋风又认真读过许多传统经典和一些国学大家的著述,陈寅恪、钱钟书、周作人的学问和思想都对他有过深刻启发,但在整个求学过程,尤其是国学和国史领域,钱穆的影响无人可替代。钱穆曾写下对中国历史“同情与敬意”五个字,其内涵颠覆中国大陆多年以来“封建专制”的中国史史观,对秋风影响巨大而深远。

大学毕业后,秋风留在北京度过好几年“颠沛流离”的北漂生活。先是在机关里工作,几年后发现自己性格不适合那里,就辞职下海跟着朋友做生意。生意没做成,也就不了了之。1995年的时候,秋风受朋友邀约,进了一家杂志当文化记者,但没多久这个摊子也散了,接着他又辗转于几家媒体,最后落脚于一家报纸,当夜班编辑。

这份工作给秋风带来相对稳定的收入和安定的生活,他也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阅读。多少是受了知识精英圈子当时的风潮影响,加上天生的亲近感和价值倾向,他那几年系统地读了古典自由主义理论和奥地利学派的论著,大学时曾经读过的哈耶克,此时已经成为他的精神导师。

1997年,历史学者朱学勤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自由主义浮出水面》。这篇堪称中国“自由主义宣言”的文章,当时激励了许多人。秋风也读得心潮澎湃,“既然自由主义已经浮出水面,那我就去游游泳吧!”

秋风开始专注于时评,针砭时弊,由此成名,一步步成就他在公共议题上的影响力。新世纪到来之时,他也辞去了在报纸的职务,作为自由撰稿人给媒体写时评。此时,虽然阵地还在媒体,但他心中早已立誓成为一位独立学者。

秋风说,大概是从2002年开始,他便开始有了儒者的自觉。人们发现他有时会穿上中式服装,开始有意识地参加一些儒家学者组织的活动。这个时候,他的文章里还没有多少儒家式的措辞和思维,只是,与他合作多年的编辑多少读得出文字背后的一些意味,将他称为“文化保守主义分子”。

对于外界指称的“思想转变”,秋风并不认为这是什么实质转变,更多是一直潜藏着的儒学基因开始显性作用了。这是思想上的一种自觉,一种精进,还有部分原因也许亦是年龄使然,“到了这个年纪了。”

直至近几年,秋风开始高调宣示自己的儒者身份,大张旗鼓地带领弟子拜孔子、穿汉服,凡事必称儒。于是引来众人侧目。

治学与修身

如今的秋风,印证了人红是非多那句老话。这句话反过来说也成立,非议越多他越红。

秋风有许多职务—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弘道书院理事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由茅于轼等经济学家发起成立的天则所,被称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民间智库,专注于支持和推进经济学理论和前沿性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作为理事长,秋风需要负责内部管理和与企业家之间的协调沟通。

弘道书院则是一所推广儒家文化的平台,秋风在此牵头举办了多次儒家修身营和文化体验营。去年他率领一众年轻人跪拜孔子,就是弘道举行的活动。秋风说,他希望通过这个平台的推广,能够让儒家参与社区的建设,让儒家价值进入社区,在社区里有一个有形的存在,比如建立一个礼乐中心,社区居民可以在此研读经典,婚丧嫁娶的仪式可在此进行。“就是具有某种宗教性的职能,但它又不是宗教场所。”

而在北航,秋风教本科生两门课,一门是《中国文明文化史》,一门是《论语研读》,一周各两个课时。接下来,他将在北航招收博士生。

在学术方面,秋风有一个庞大的计划,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个工作是解经,也就是重新诠释中国传统经典。“我的理想是接续汉代的经学传统,通过解经来理解中国之道。”秋风说,他组织了一个读书小组,“这个读书小组非常显著的特征就是,汇通中西。我们会依据传统的注、疏,但同时还会利用西学知识,用现代的科学人文知识来解读这个经文。”

另外一个计划是述史。按他的想法,就是通过解经的方式,从尧舜开始,还原古代中国整个社会治理秩序和封建制。这将由他一个人完成,预计十卷本的量,可能要写一辈子。

第三个工作,则是根据上述两方面研究,讨论观念和制度,以及两者如何互动从而塑造了人们生存的秩序,从而构思现代中国的治理之道,学以致用。

除了抱怨时间不够用以外,秋风对自己雄心勃勃的各种计划充满信心。这是一个精力极其充沛的人,每天被各种学术研讨会、跨界交流会、上课、读书、写字、唱戏塞得满满的,还能抽出时间和精力上微博,甚至在那儿拉开阵仗与人吵架。

说起吵架,秋风脸上突然露出一点不好意思的神情。“网上那些人的言语太粗鄙了,而我也没有达到圣贤境界。我是个性情比较强烈的人,在那种情况下就选择了一个比较激烈的回应方式。”秋风说。他承认,发火之后也会感到后悔,“所以经常出现这么一个情况--出现了这么一个帖子之后,我很激烈地回应,然后过了两分钟我又把它删掉了。”

谩骂攻击,确实是近几年在公共话题的讨论中,许多人对待异见的方式。秋风深知其害,却又不免卷入其中。

此时的秋风,对批评早已习以为常。在北大的研讨会上,尽管在座儒生同仁严厉批评,但秋风始终面带微笑,甚至时而颌首。

秋风说,他对自己的立场与理论充满信心。

秋风

本名姚中秋,60年代生于陕西关中,独立学者。早年研究集中于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普通法宪政主义,近年来学术研究集中于儒家义理及其现代运用、中国治理秩序演变之历史。

秋风的著作

秋风主要著作有《立宪的技艺》《现代中国的立国之道》第一卷《以张君劢为中心》《华夏治理秩序史》第一卷《天下》、第二卷《封建》《中国变革之道:当代中国的治理秩序及其变革方略》《重新发现儒家》《为什么是市场》《政府的本分》《寻找中道——当自由遭遇传统》等。

篇10:美丽的秋风作文

可秋天吹来的阵阵清香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秋天是色彩的季节,秋风也是有颜色的。

走在公园的小路上,桂花还有着淡淡的清香。在我眼中桂花那阵阵清香仿佛是金黄色的。在学校的画廊边,一排排桂花树每天都会随风而落。夜晚皎洁的月光照在桂花树上,风还没停息。“呼——呼”的吹着。桂花树就像“桂花雨”一样,朵朵落下。虽然花儿小,但像雨一样密集。

除了桂花的清香,还有红色的落叶。寒风无情地吹来,它仿佛在告诉我们秋天快走了,接下来陪伴我们的是寒冷的冬天。风一吹,掉下片片落叶。可叶片宝宝似乎都不想离开大树妈妈的怀抱。它们像蝴蝶一般在空中飘着。拥抱着最后一丝秋天的气息。但我想告诉它们:“请好好休息吧,来年你们会变得更繁茂、更美好!”

篇11:写秋风的作文

这天妈妈去上班,爸爸没回来。于是我独自走到平台上散步。

我慢慢走着,觉得秋天的风,一阵阵吹来,吹闭了我的眼睛,吹慢了我的脚步,吹出了我的笑容,把我吹进了秋风世界。秋风,你继续吹,最好能把我甜蜜的梦吹出来,吹出一辆小汽车,吹出一百个鸡腿......

秋风,秋风,你能带我去美丽无比的天堂吗?能把我的童年变得更快乐吗?秋风没有一丁点儿回答,可是我知道秋风能做到。

秋风你是什么呢?你是秋天的儿子吗?你是大名鼎鼎的魔术师吗?你有父母吗?你为什么对我那么好呢?

秋风,春天、夏天、冬天,你到哪里去了呢?是在秋妈妈的怀抱里吗?你能住在我家吗?如果能的话,那就通知我一声吧!我会把我的小床给你睡,还给你一个枕头,一张暖烘烘的棉被给你盖上,你要吃些什么就尽管说,我会叫妈妈烧给你吃的。

秋风,你的家在哪里?是住在南方吗?还是在北方?带上你的妈妈,或者我们来你们家。

篇12:写秋风的作文

秋风娃娃,穿着洁白多彩的衣服,来到果园,掉了很多衣服。胖娃娃苹果选了一件鲜红色的外套穿上。她只是穿上衣服,变成了一个红色的洋娃娃。她高兴得脸都红了。梨子穿着淡黄色的连衣裙,变成了黄色的洋娃娃。乐得手舞足蹈,这一跳,衣服破了很多洞,露出了皮肤上的黑点。石榴也穿上了红色的外套,笑了笑,露出了红红的整齐的牙齿。

秋风娃娃又来到了树林里。当她大口地吹着的时候,杨树叶立刻变黄了,然后慢慢地落了下来。她又吹了一口气,枫叶变红了。枫林就像一片火海,吓得鸟儿大叫救命。秋娃娃看到绿色的松树很开心,以为松树那么壮,就又吹了吹松树,松树变得更绿了。

秋娃娃来到农田,庄稼很开心!玉米穿着金色的衣服。黄豆也穿黄毛,几乎全身金黄。高粱也兴奋的变成了紫脸。

秋风娃娃吹在孩子们身上,他们穿上冰冷的厚衣服,让他们感到温暖。

篇13:秋风:追求自由的精神

七岁的姚中秋站在村口,张望着什么。

关中平原的蒲城,冬天很有些冷。他在等“他们” 。

“他们”一来,他就得飞奔回家中,告诉家人停止手中的工作,把编到一半的芦苇席子藏好。

“他们”不许农民从事副业,因为那是资本主义尾巴,抓到就要割掉。

“当时的自己,就像现在的小摊贩一样。”他笑着告诉记者。

30多年以后回头看,“站岗”的童年经验,竟然在无形中影响到他若干年后的学术研究,“对计划经济、市场管制深恶痛绝”。

没见面之前,读署名“秋风”的文章,会以为作者是位不食人间烟火的学者,忧国且忧民。继而在网上搜到他的照片,仍是表情严肃,双目瞥向斜前方,带着一丝不屑。

结果……发现他相当爱笑。

“周围对我影响最大的人?好像也没什么人……”就笑开了。

“作品?好象我没有特别满意的…… ”便又笑了。

“秋风有变”?

姚中秋同学从小就不服管,这样的学生自然不讨老师喜欢,不过,自称“就没信过教材”的他,1984 年倒是顺利地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

在人大一待就是7 年,同一楼道的新闻系男生整天逍遥作乐,他却迷上了哈耶克,并在后来惊喜地发现,哈耶克的自由理论,和农民很朴素很本能想要干一些事的精神,有契合之处。

“他们想有自己的土地,自己的产业,自己的孩子,这不是自由散漫,这是追求自由的精神。他很直接地理解 —— 我本来就该这么做,离自然法、人的一些自然权利反而更近。所以基层民主乃至中国的改革,会从农村开始。”

这自然是日后的思索。在此之前,他先进了北京的“正阳门管理处”,看管文物,“住在前门楼子上,其实就是看城门的”。

接着去了某机关,难以忍受,又下海经商,山穷水尽,终于在1995 年成为《首都经济新闻》(现《北京商报》)的一名夜班编辑,编编稿,写写评论,“秋风”这一笔名就是那时候开始见诸报端的。

到了1999 年,知识界掀起了“学人办网站”的热潮,秋风便也参与其中。

6 年间,“秋风”为更多的人所熟知,而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也让他结识了不少志趣相同的朋友。他现在名片上印的是“九鼎公共事务研究所研究员”,这其实只是挂名。

在知识分子圈子中,他是“独立学者”;在陕西老家,乡亲不太理解一个“没有单位”的人,他便说自己供职于北京某周刊(该刊的社评由他撰写)。

给四份报刊开专栏,时常接到其他编辑的求救电话,平均每周写五六篇评论,秋风在媒体保持着高曝光率。

“很多知识分子,当他想影响公共事务时,他的第一个想法是上书,而现代政治已经是公共性的事务,媒体有很大影响。政府政策要获得正当性,必须对民众通过公共舆论反映出来的诉求作出回应,这不一定是民主,但至少是个公共的事情。”他说。

“我还是希望讨论怎么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正确地’这个限定词很重要,比如说,出了事,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骂政府不干好事,接下来就是希望政府把这件事管起来,这就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你要考虑如何限制这个政府的权力……民粹主义和威权主义只是一线之隔。”

秋风的研究方向是奥地利经济学派,与芝加哥学派不同,这个学派关心的不是人的行为,而是交易的制度环境、规则,是否能保证每个人自由地交换。

所以,2001 年前后,秋风的研究范式“很自然地”从经济理论转向了政治理论与法律理论。

“你有了一个稳定的分析框架,碰到问题,马上就能看到症结在哪儿——当然这只是我心中的症结”,这或许是他时评高产的原因,不过也正因为如此,几家出版社希望将其作品结集出版,最后都不了了之。

“所有的作品都有一个基本的框架,这个框架完全是指向宪政和法治的。”

他的转向一度被人冠以“秋风有变”之名。他自己则说,要理解中国面临的问题,已超出了经济学的能力。

他批评那些信奉自由市场,以弗里德曼信徒自居的经济学人,他们拿着西方理论比照中国现实,可以得出“中国的市场比美国还要自由”的结论;

他们把增长体制理所当然地视作自由体制,似乎推进政治民主、增进劳工权利就是在妨碍这种增长体制……

他们“食洋不化”了吗?

“知识分子通常总是最固执的人,他的观念有时会变成一种本能的东西,变成一个信仰,比生命更重要。”

“市场化就有这个好处,饿不着”

今年是王小波逝世十周年,媒体上关于他的纪念文章连篇累牍。秋风的评语相当别致:王小波、李银河他们那是“愤青的自由主义”。

在他看来,王小波的价值是启蒙,但他的自由主义,还是继承了欧陆(而非英美)的传统,过于反传统反权威,强调一种怀疑和反叛的常识。

“当年的新文化运动就是全盘破坏,导致文化空虚,结果各种极端意识形态趁虚而入。”

他更欣赏已过世的李慎之先生。“你可以感觉到他的人格魅力,老一輩人待人接物的那种气质,这跟士大夫的文化精神是相关联的。”

“这在我们现在 60多岁的知识分子身上看不到,当然他们学问可能也很好,但他们没有这种精神气质,毕竟是在粗鄙的文化环境生长起来的……包括新儒家,也不行。” 他又笑了起来。

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大儒,与英国式的自由主义在气质上是一致的,“黄宗羲或者顾炎武,若在当代,肯定是一个自由主义者”。

秋风的儿子8 岁了,他希望他接受一些传统的教育,但计划总是不能实施,“他不感兴趣”。

他有时还试图把一些不同于教材的想法告诉儿子,但这会导致家庭冲突—— 妻子担心影响孩子在学校的机会。

于是他只好偶尔简单地对儿子说,“某某某是个坏人。”“也不知道他听懂了没有,反正这是我比较郁闷的一件事儿。”

至于他自己,生活得挺满意,“想说的话基本也都能说”。

万一哪天说不了了,“我去开个小饭馆总可以吧,陕西面食我都会做,可以卖个包子什么的。市场化就有这个好处,你饿不着。”他第N次笑了。

秋风答记者

人物周刊:你对现状满意吗?

秋风:基本上算满意吧。

过去就一直想过一个知识分子的生活,读读书,有一点业余爱好,写一点文章。

人物周刊:对你今天的成绩,你有何心得体会要和他人分享?

秋风:(笑)没有什么心得。

如果非要说的话,就是有一个大体上的目标,不要放弃,想尽办法接近它。

人物周刊:对你父母那代人和他们的时代,你了解吗?有没有代沟?

秋风:我对父母还是满了解的,我认为我能理解农民的生活,而且我十分尊敬他们追求自由的本能。

我和父母基本没有什么代沟,我尽可能设身处地地替他们想。

人物周刊:在你的专长领域之外,你对这个时代有什么话不吐不快?

秋风:(笑)真的很难回答。

我觉得最大的改变还是,我们这个社会有很多规则、习俗、惯例被遗忘得太快了,这样对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来说不是一个好事情。20 世纪灌输的东西,从政治思想到文化教育,有太多批判性。

人物周刊:你觉得自己幸福吗?有没有不安?最大的担忧是什么?

秋风:还算可以吧。对个人来说没什么担心,但对未来总是有一点点担心,具体来说,就担心哪天天下大乱。

一个正常的社会总是稳定的,而现在有一些不稳定因素。

人物周刊:你怎么理解责任?你怎么看责任、权利和个人自由?

秋风:其实履行责任就在获得自由。

篇14:秋风的墓园作文

——题记

当我置身于那些墓碑之中,我的心中没有预料中的恐惧,有的是浅浅的微笑,淡淡的心情。我站在他的`墓碑前,颔首,轻吟一句:“我来看您了”。

他,就这么去了,像秋风拂过脸颊,悄无声息地走了。我想躲避现实,可现实是残酷的,我只能把这段留有记忆的秋风安葬在无情的墓碑下。每天,记忆在脑海里闪过,情不自禁地落泪,泪水模糊了双眼,好像他又在我的面前。

他,是我的外祖父,我的姥爷。他在那一年去了,永远的离开了,我没有伤心,没有落泪,因为我想让他看到我的笑,让他看到我过的很好。可是想笑,心却觉得被生生的撕扯开,钻心的痛。

葬送记忆的墓园,是秋风的墓园。其实,应该去接受现实的,亦或是让记忆在风中飘荡。

篇15:秋风的感觉作文

儿的尸体,总有一个恐怖的感觉,这就是秋风。

吹散了一份手足情,两棵心,吹散了儿时的欢笑,吹散了一切的笑声。

那时正是枯黄的落叶翩翩飘下之时,大雁南飞的日子,是那个下午,我们各自知道要分开了,这是一个沉重的、悲伤的傍晚,夕阳落下时的那个河边——

我和哥哥在河岸边,他坐着专注的看着夕阳,我则是站着用力的抛出一块块石头,溅起的水花,也被夕阳染红,美丽中透出一丝凄凉之意。

我先开了口:“哥你必须走吗?”这个问题显然十分幼稚,却满怀希望。哥哥也是漫不经心的回答:“应该是必须”,他将头转了过来,脸上显然有一丝忧伤,接着又是一段沉默。

“为什么结局总是凄美的,过程却快乐?”哥哥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老天再让我们再来一次会好好一起吗?不打不闹吗?”我问道,哥哥将头转向了夕阳,陷入了沉思,我也很相宜的躺在了石滩上静静的,也不知道在想什么。

“可能还是那样过,必竟那样才是生活嘛!”又是哥哥打破了沉思,站起来拍了拍裤子,用力抛出了块石头,我也站了起来,也抛出了块石头问:“那以后呢?”“以后?”哥哥说反正又不是生死离别,我不就去读大学,你去读初中吗?再说——”我打断了他的话,毕竟这三年我们是行影不离,分开后我会不太习惯,半年才见一次太长了;“那就将就嘛!”他又有些心烦了:“是不是男的哦!婆婆妈妈”,我也不好意思再说下去了,又是沉默,好漫长啊——

当夕阳收起最后一缕阳光之时,我们回了家,这一夜哥哥没有睡而是一直玩着PSP,而我却呆呆想着往事,渐渐入睡了。

我没有送哥哥走,也没见那最后一面,他则是孤独的上了车,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

那个星期回家时,我在桌上看见了一张照片,是那次过年时我们配合打牌分钱时打闹的照片。窗外飘过几片黄叶,照片上却多了几颗晶莹的水珠——

秋风吹得散我们,但吹不散我们心与心的距离,这份情我终生不忘。

走在街上,刮过一阵秋风,我竖了竖衣领,低声道:“好冷啊!”身旁是飘落的黄叶。

篇16:温柔的秋风作文

秋风起,仿佛时间在那一刻凝固了,落叶满天飞舞,像一只只彩蝶迎着秋风飞起;水里的落叶像金黄色的小船,扬帆挺进;地上的落叶微微翘起,像五颜六色的小地毯,装点大地妈妈美丽的面庞。金黄色的落叶,金黄色的秋风,金黄色的秋天。

秋风起,人们的烦恼随之飘去。迎着秋风,轻松的事突然想起,金黄色的烦恼,金黄色的秋风,一股脑地飘去。

秋风起,菊花正到旺季,“看我多美啊!”“我比你更美。”金黄色的菊花,金黄色的秋风。

秋风起,农作物金灿灿的,饱满的麦穗,红脸的高粱,个个绽放自己最美的笑。金黄的收获,金黄的秋风,金黄色的秋天。

秋风起,太阳公公瑟瑟发抖起来,“冻死我了,冻死我了。”我要回暖被窝,不东升西落了。金黄色的太阳,金黄色的秋风,金黄色的秋天。

秋风起,小草已顽强到极限,可还是输了,金黄色的小草,金黄色的秋风。

篇17:秋风里的诗意

“日照前窗竹,露湿后园薇。夜蛩扶砌响,轻蛾绕烛飞”(北齐阳休之《秋诗》)。这是写秋天早晨的幽静,夜晚的热闹,动静结合,和谐融洽。“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唐王维《山居秋螟》)。这是描写秋天雨后傍晚,山中空旷而宁静。“今朝好风日,园苑足芳菲,竹动蝉争散,莲摇鱼暂飞”(北周瘐信《咏画屏风诗》)。又是写初秋秀丽景色。“欲挽长条已不堪,都门无复旧毵毵。此时愁杀桓司马,暮雨秋风满汉南”(明高启《秋柳》)。这是写深秋时的秋风里枝叶零落的柳树,描述了作者悲秋的心情。

这些激荡人心的诗篇,是秋风里情意浓浓的诗意。而秋风最早是出现在《诗经》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一下子就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秋意,虽然没有看见秋风的字样,但却看见了白露为霜的清晨,悄立于秋风及蒹葭中的伊人,看到了阵阵起伏的芦苇在几千年的诗经中吟唱。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是两千八百年前《九歌》里的秋风,屈原对着秋风中的洞庭,看树叶纷飞飘零。风刮起屈原的衣襟,霜天冷峭,汩罗江远远看去像一条长长的衣带。在秋风里,“众人皆醉我独醒”,不知有谁知道诗人在秋风里的悲悯情怀?

秋风总是和高高的天空、飘零的树叶连在一起。同样,秋风在三国时代的天空中也吹得那样强劲。曹植的两句“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秋意在诗中是这样的骨气充盈,淋漓悲壮,一下子就让我们过目不忘。

曹操是一个富于理想、人文怀抱的政治家、诗人。在曹操的秋风里,人们只看到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胸襟,却丝毫没有凋衰感伤的情怀。倒是在这位先人的秋风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不能忘记的意象:“东临竭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首诗叫作《步出厦门行·观沧海》,写作背景是公元207年,曹操击败袁绍得胜归来,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在秋风中涌动的大海,心情也像洶涌的海浪一样澎湃,浩渺接天,其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杜甫和秋风又让我们感受到另一种复杂的心情。“风急天高猿啸衰,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这样的秋风里,我们不禁扼腕叹息。杜甫在公元767年寄居夔州,也就是重庆奉节县,在江边的高山上,诗人面对的是瑟瑟的秋风,滚滚的江涛,耳边是风声、猿啸,长年漂泊,老病哀愁,杜甫不得不把自己的一腔无奈寄寓在秋风里。

如果说杜甫的秋风给我们的印象是悲凉的,那么宋代陆游的秋风却是壮志未酬的感慨:“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白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那两次胜仗,一次在大雪纷飞的瓜洲渡,宋军击溃了金主完颜率领的企图南下的大军,而另一次则是在陕西宝鸡西南。在阵阵秋风中,同仇敌忾的宋军所向披靡。然而,秋风依然,却只有两鬓飞白,只有秋风浩荡的时候,心中才涌起千军万马的铁骑。秋风里的陆游是那样豪迈,那样雄健。

而秋风里的秋瑾更是令人难以忘怀。1907年7月13日下午,秋瑾被捕,7月15日凌晨被杀于绍兴府闹市轩亭口。秋瑾被押到绍兴知府衙门后,在知府衙门大堂上受到严刑,秋瑾挥笔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大字,在绍兴慷慨就义,时年31岁。

在当代,郭小川在极端岁月里写下的《团泊洼的秋天》让我们在黑暗中看到了曙光,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秋风象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飘飘扬扬地在平滩上挥洒。………,秋天的团泊洼啊,好像在香甜的梦中睡傻;团泊洼的秋天啊,犹如少女一般羞羞答答。……”古人为诗最重意境,今人也是如此。读这样的诗句,如同在听一个极其高明的乐师吹箫。我们的感情一下子被带到当年团泊洼那个特殊的秋天里去了,境界空而辽远。这一行行诗句,看似写秋天团泊洼的寻常景物,其实句句都饱含着诗人的思想感情。诗人心里充满的深深情意全都寄托于这绵绵的秋风里了。

不知是何故,离丽日蓝天下的桂树的梦很远。而在秋风里,纯真的情感的故事已经凝固成了一片落叶,沉睡在记忆的心海里。可我的思绪却常常飞越迷的烟水、苍翠的群山,停落在魂牵梦绕的秋风里那一棵丹桂树上:“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往事越千年。秋风劲吹了这么多年,我们在诗人毛泽东的秋风里,得到了新意。那年的秋天,毛泽东在上杭指导闽西根据地的土地革命运动,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采桑子·重阳》:“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毛泽东登高远望之际,面对秋天的景色,充满了豪放乐观的豪情,折射出超越古人的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境界。在劲吹的秋风里,一切都是生机勃勃。而如今,“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正是祖国的写意。我们伟大的祖国,六十多年来,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从1952年国内生产总值仅有679亿元,到1978年为3645亿元,到2008年30万亿元,平均每年增长8%左右。让世人刮目相看!

上一篇:全款买房可以只写夫妻其中一方的名字吗?下一篇:学大学生村官.让梦想与现实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