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朱永新《新教育》心得体会

2024-05-07

读朱永新《新教育》心得体会(精选12篇)

篇1:读朱永新《新教育》心得体会

提到新教育,我对他的了解都是些肤浅的,表面的东西,自己没能真正的走进它,了解它.今年寒假开学有幸拜读了朱永新《新教育》的第一章的一些内容,感觉受益匪浅,这确实是一本可读性很强、很实用的书。文中精彩的思想,磁石一般紧紧地吸引着我,看得我内心激情澎湃,仿佛走进了实验基地,感受到了新教育的魅力。这本书就是一个向导,带着迷茫的我走向了光明。它让我知道了原来自己从事的工作竟然可以如此诗意,如此浪漫。这本书带给我很多的思考。

一、最欣赏的一句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朱教授提出新教育四大基本观点,其中有一个基本观点说要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他引用米卢的一句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并将此改版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他说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能成功。是啊,在人生的旅途中面对太多的理想,一路走过,我们总是实现的少,憧憬的多,人之惰性阻碍着自我的超越。我们不要太多的口号,我们需要的是行动,记住朱教授的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我们的人生也会因为我们的行动而变得异常精彩!哪就让我们从此刻行动起来吧!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二、最需要执行的一句话: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我觉得朱教授的这句话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本身就是一项需要我们坚持的工作。我们也只有坚持才能看到我们意想不到的奇迹。所以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希望自己能持之以恒的去做一些事情,不要急也求成,给孩子,也给自己一个腾飞的时间。蹲下是为了更强有力的跳起!

三、感受最深的是没有教师的幸福,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快乐

《新教育》把教师的发展看作是学校发展的起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一切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让教师和学生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学校管理最最灵魂最最核心的东西就是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则永远不会有学生的成长,如果没有教师的快乐,那就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我都不快乐,我会让你快乐吗?如果教师他不能充满激情地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那么何谈教育幸福?何谈学生的快乐呢?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让我们精神起来!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把阅读当成一个习惯,就像每天吃饭喝水一样。每天读,每天都有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再收获中快乐。自己快乐了,孩子何尝不快乐呢!

为师者,不断提升自己,用“心”阅读,用“心”教学,用“心”总结!让我们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篇2:读朱永新《新教育》心得体会

(花沟学校张文龙)

朱永新先生认为:一个好的教师应该胸怀理想,充满诗意,还要善于认识和发现自己。我们学校多数教师都比较自信,自信使人自强,适当的“骄傲”使人成功。教师的成长,也应该同时是自信的成长。朱永新先生认为一个人的成功有两个重要前提:一是追求成功,二是相信自己能够成功。教师的进步就是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超越自我的过程是学习、实践和反思的过程,在思维的碰撞和智慧的交锋中使自己的认识得到提升,虽然工作和生活很忙,但也应有学习和思考的时间。

书中有一段文字我记忆深刻:我们的不少教师,没有爱心,不是担任教书育人的角色,而是担任“教育警察”的任务;不是肯定成绩,而是发现缺点。当孩子们非常正常、非常优秀的时候,教师不去肯定他们、激励他们,而是将他的问题“放大化”。是的,我们在看孩子特别是后进生的时候,往往看到的是他的劣面,却往往忽略了他们的闪光点。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自尊、有不同个性的人,尊重他们,真诚地鼓励他们,爱护他们,他们就会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事。爱在细节,德在无人处。爱学生,就应该相信每一个孩子,把每一次教育看作是一个互相交往的、心灵相通的过程,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相信学生都是好孩子。

从书中我还体会到,做师德高尚的老师要会付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做一个好教师也要有好的师德,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师德与关怀体现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比如帮助孩子整理红领巾,给孩子欣赏和鼓励的眼神„„这些细节,往往渗透真爱,也最容易感染童心。同样,真正的“德”不是高谈阔论,而是要体现在里里外外,尤其是细节之处、无人之时,在领导看不见,同事不知道的情况下,还能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并能从中感受到教育之乐、教育之美。奉献也会带来收获。如果斤斤计较于眼前得失,恐怕就会失去长远利益。

看了朱永新先生眼中的教育理想,我也构建一下我的教育理想,我理想中的学校应该是孩子学习的乐园,我理想中的校长应该是有着独特办学理念且善解人意的校长,我理想中的教师应该是年轻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教师,我理想中的学生应该是充满朝气努力勤奋的学生。不管怎么说,我还是认为育人是教师的天职,爱是育人的根本。没有爱,便没有教育,“一颗沙子,一个世界;一朵野花,一个天堂”,爱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打开学生心扉的第一把金钥匙。用我们的爱小心地呵护着每个孩子的心灵,让他们在爱的包围中幸福地成长!

篇3:朱永新新教育实验:理念与启示

1 新教育简介

新教育实验始于2000年朱永新教授出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书中提出了“理想教育”的基本思想,朱永新对现行教育的批判、反思及对行动的渴望引发了民间教育思想者的热情响应,通过网络,通过对话与碰撞,一种新教育思想逐渐成形。2002年6月,“新教育实验”的专门网站“教育在线”开通;2002年8月,实验于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启动,提出了核心理念、基本观点、基本原则,并规划设计了“六大行动”实验项目。

1.1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新教育实验的目标是为了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生活。

新教育对话录

教育的原点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小学阶段,学生有较大的课业负担,难度相对较高,上课时数较多,学生学习方式也较为模式化。据调查显示,有近一半学生每天在教室上课的节数超过6节,56%的学生周末参加各种课外补习,城市中参加课外补习的学生比例更是超过70%。这些致使部分学生学习状态出现问题:“一是睡眠时间不足,缺乏运动,有62%的小学一年级学生能保证10小时睡眠,但随着年级的增长,这一比例快速下降;二是基本学习习惯难以坚持,良好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学习效率不高;三是缺乏长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学习十分被动,缺乏活力;四是学习成绩不均衡,学习满意度有待提高”。

新教育提出教育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这里一切的人既包括老师也包括学生,因为没有老师就没有学生的一切。教育是为了追求一种幸福而完整的生活。顾名思义,教育就是一种生活,一种幸福而完整的生活。那么看看我们现在的孩子在读书中是不是真正得到了幸福。幸福而完整的生活带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注重感官体验,完整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理性的思维。一种知性而丰富的生活。如果我们都能从这个理念出发,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不会在繁重,单调的课业之下失去明亮好奇的眼眸和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1]

1.2 教师在教育中应该与学生共成长,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也应该为了教师成长,为了所有人的成长”。[2]

古时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的地位自古以来都是受人尊敬和仰视的,只有老师提高了专业素养,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

新教育采用师生共读,师生共写随笔的方法。新教育开展了教育在线,教师们可以在线交流和学习,不断的进步和提高,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在教育中成长能使学生受益颇多。比如当下学生课业负担重的问题,有些专业采用降低学习难度的方法进行“减负”。其实,学生真正的负担不在于教材的难度,而在于教材被分割,缺乏丰富性,缺乏关联性,缺乏生活经验作为背景。如果智慧的老师,肯思考的老师能够丰富教材,使教材具有关联性,能够以生活经验作为背景,我想那么我们的孩子学习起来会多了些轻松,多了些欢乐。[3]

现在孩子课业负担重,具体表现就是老师给留了一堆堆的作业。学生们整天忙于本命的写作业,而没有了思考和阅读的时间,又怎么很好的成长呢?缺乏经验和不思考的老师,会布置大量的作业。而真正有专业素养和智慧的老师,只会布置适量的有效的作业,这些作业能够基于学生不懂得基本问题;这些作业要有典型性和启发性,难度要适中;作业必须及时反馈,能够让学生了解自身的缺陷和待改进的地方。[4]

1.3 新教育实验书香校园

营造书香校园,不仅使学校充满了书香味,还给学生们带来一个新奇和丰富有趣的世界,更让学生多了一扇认识世界的窗户。阅读改变人生,阅读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有着很大的作用。

晨诵-午读-暮省的读书方式,师生共读,师生共写随笔,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师生共写随笔”就是倡导师生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学习生活,在写随笔(日记)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反思自己,促进超越自我。

读万卷书,行千里路。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我们的教师在阅读中亲近大师,拥有思想,直抵精神;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我们的教师带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融入社会,而不是逃避现实,逃避责任。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有崇高的精神和正义感以及使命感。电视和电脑的普及,给我们带来大量信息和便利的同时,也会给我们的孩子带来很多不宜于孩子成长的信息。有的小学五年级孩子坐在电脑玩游戏,一坐就是十来个小时,这样,其实是非常不宜于孩子的身体发展以及精神成长。阅读,可以让我们的孩子的童年增添更多的色彩。新教育的毛虫与蝴蝶项目,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阅读儿童文学的意义。[5]

1.4 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森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这一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相信学生和老师的潜力,会使我们的教育充满了奇迹与惊喜。人的潜力是无穷大的,只要你相信学生的潜力,因材施教,就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教师相信自己的潜力,不断的努力和成长,就可以创造出很多很多的不可能,创造出很多的精神财富。记得春节晚会看《千手观音》这个节目,深深的被震撼了。如果不是主持人的解说和台下的了解,很难从台上看出演员们与正常人有什么不同。锲而不舍的努力追求,相信学生的潜力,相信老师的潜力,我相信教育终会谱出动人心弦的篇章。

2 新教育:孩子快乐生活的实验田

目前全国开展新教育实验的学校有217所,涉及21个省市,主要推行于农村学校,新教育的基本理念为追寻理想,超越自我。精髓是让老师和孩子们在心中播种理想,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去追寻心中的梦,让他们有信心。它的基本特征是明显的,是注重教师和学生的精神状态、注重行动的理念,非常强调“做起来”,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遵循教育的规律,不是无休止的补课和请家教就能解决根本的问题,最主要的是给孩子一个空间,让孩子可以针对性地根据自己学习上的问题支配好自己的时间,快乐自由的成长。

3 临淄区的新教育实验

临淄区作为全国23个新教育实验区之一,一直是新教育实验的骨干力量。临淄区的新教育实验成效显著,可供全国其他实验区作为借鉴。2003年,新教育刚刚兴起的时候,临淄区的常丽华和于春祥老师成了“教育在线”的铁杆网友;同样在这一年,临淄区的实验小学、齐陵街道中心校率先走进新教育实验,拉开了新教育实验的序幕。

新教育主张“六大行动”———构建理想课堂、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卓越口才训练、创建数码社区。临淄区金茵小学的和悦教育,从班级校园的墙壁文化到校园的一草一木,无不彰显着新教育的特色;从每个学生一个放个人用品的橱柜到每名学生一个成长档案袋,都反映了学校管理的规范;从书香校园到完美教室,从理想课堂到德育课程建设都反映出师生一起书写生命传奇的历程。临淄区实验小学虽然只是用课件展示的一系列活动,但通过活动能看出他们践行新教育的历程。

临淄区的常丽华老师深深打动了我。常丽华,新教育实验晨诵项目“在农历的天空下”课程主创人,山东淄博临淄金茵小学语文教师兼班主任,2008年《中国教育报》“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齐鲁名师、山东省优秀班主任……常丽华老师,很好的践行了新教育,相信学生和老师的潜力这一基本观点,创造了教育的奇迹。

令人感受最深的是常丽华老师的晨诵和绘本阅读课。在通俗有趣的《我和小鸟和铃铛》的诗歌诵读中,二(6)班的孩子们感受着“我们不一样,我们都很好!”的独特生命理念。在《巴特恩的裁缝梦》的绘本之旅中,憧憬着自己美好而奇妙的愿望。特别打动人的是:常老师关于《重构教师生活》的专题讲座。绘声绘色的讲解,使听者在不知不觉中,随着常老师的娓娓讲述,跨越时空的限制,经历了“小蚂蚁班”的命名、成长、卓越的三年历程。

4 新教育创新之处,意义

“新教育实验”体现了一种“乌托邦”思想。中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理想主义的色彩还是较少,缺乏应有的对现实目标的批判和超越;中国教育片面追求与现实的适应和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引领时代、提升社会的功能。必要的乌托邦”对人的纯功利冲动起到平衡和矫正作用。[6]

新教育发展迅速而受到全国的关注,是因为它是一面旗帜,它用理想的方式向当下的中国教育说“不”,新教育实验是一种追求,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营造中国教育的桃花源,新教育是一种自觉,它用行动告诉人们,中国教育到了返璞归真的时候了。

只要对一线老师有所促动,让大家学会了反思和警醒,在心中埋下了理想的种子,那么新教育实验就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每个老师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写日记,学会了读书,学会了求真,这是新教育的进步之处。只有老师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教出好的学生。新教育实验是在民间推广的自发运动,让老师搞好自己家里的试验田,对民间教师有一种推动作用。新教育实验重在行动。

新教育让老师有了激情,有了理想。有很多的一线教师为了理想而奔波,为了理想而努力。他们为了孩子,为了国家的明天,在奔波的旅途上相遇,相互激励,相互学习。智慧的火花往往闪现在观点的碰撞之中,新教育实验是扎根于大地之上、集体之中的一项行动。

新教育是以生命课程为基础,以公民课程(善)、艺术课程(美)、智识课程(真)作为主干,并以“特色课程”(个性)作为必要补充晨诵、读写绘、在农历的天空下、开学一周等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带领学生经历体验、合作探究,建立知识与世界、与自我的内在联系,将所有与伟大知识的遭遇转化为智慧,从而使师生生命更加丰盈。

参考文献

[1]朱永新.回到教育的原点[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3、20.

[2]万继峰.论朱永新的新教育思想[J]科技信息,教育基础.

[3]朱永新.回到教育的原点[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89.

[4]朱永新.回到教育的原点[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92.

[5]朱永新.新教育对话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91.

篇4:朱永新:读图读屏时代更需要读书

童年阅读。终生受益

记者(以下简称记):如今的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纷纷掏高价给孩子报课外班,请家教,买教辅书,却对孩子的课外阅读顾虑多多,害怕课外阅读耽误学习。您认为家长有必要这样担心吗?

朱永新(以下简称朱):家长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不喜欢课外阅读的孩子,知识面窄,生活枯燥,学习兴趣不足,学习成绩自然不会太好;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孩子往往学习越来越吃力,因为他们思维僵化,学习方法刻板。’而喜欢课外阅读的孩子,不但在阅读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发现了很多乐趣,而且可以开阔思维,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开发智力资源,挖掘发展潜力,学习成绩自然会越来越好。这一点,已经被国内外的许多调查、实验所证明。

记:那么,我国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怎样的一种状况呢?

朱:有调查显示,2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图书出版市场繁荣,但人均阅读量增长缓慢,从年人均5.25册增长到5.65册,与经济增长速度极不相称。大部分小学生课外阅读量非常之小,几乎没有课外阅读的小学生占总数的40%左右。对于有课外阅读的学生来说,加强阅读指导是当务之急,因为,如果完全让学生自己找书看,找到什么看什么,他们很可能得不到最好的东西,对他们的知识结构、精神发展等方面可能造成负面影响。

记:许多家长不理解,为什么教科书、教辅书不能代替孩子的课外阅读呢?

朱:教科书是由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精心编写的,根据学科特点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特征科学安排的,是孩子们在特定发展时期的精神主食。教辅书则是对教科书的阐释和补充。不读教科书和教辅书,孩子们就不知道自己的主业是什么,不知道相应的年龄应该构建怎样的知识框架,也就难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但只读教科书和教辅书是远远不够的,长期排斥课外阅读的人,必然会成为精神发育不良的人。因为教科书教辅书只是人类精神文化产品的一部分,大量营养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并没有收入教科书和教辅书。打个比方,孩子们排斥课外书,就相当于排斥营养丰富的蔬菜、水果、蛋奶等副食品。

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一定是大量阅读的人,而人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是从小培养的。当一个人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时,他就有了一种精神饥饿感。有精神饥饿感的孩子,每天都会主动阅读。就像高尔基说的,一个喜欢读书的人看到书,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教科书读得好的孩子,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补充、完善、提升他的知识、技能和境界;教科书读得不好的孩子同样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改善、扭转他的不利局面。既不爱读教科书。又不爱读课外书的孩子,必然是愚昧无知的孩子;既爱读教科书,又爱读课外书的孩子,必然是发展潜力巨大的孩子;只读教科书,不读课外书的孩子,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暴露自身的缺陷和漏洞;不喜欢教科书,只喜欢课外书的孩子,虽然考试成绩不理想。但是,这样的孩子在升学、就业受阻之后,完全可能凭着浓厚的自学兴趣另谋出路。

所以,我要说,大量的课外阅读对每个孩子都是必不可少的。其实,从一定意义上说,学校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读书的场所,如果不充分利用,博览群书,与那些最伟大的灵魂对话,是非常可惜的。

记:小学生缺少课外阅读,与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有很大关系。他们似乎缺乏良好的阅读环境。

朱:确实如此。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小学生阅读是老师、家长,甚至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在许多发达国家,社区、少儿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承担了这个责任,效果很好。我国在这方面还不太成熟,所以家长要主动做一些工作。

家长做这方面的工作是非常值得的。我曾多次讲过,人的一生其实是围绕童年展开的,儿童早期的阅读、体验、经验等,是其成年后建设属于他的世界的基本工具,孩子14岁以前读过的好书,会给他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记:您认为,理想的阅读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应该是怎样的?

朱:著名文学理论家叶舒宪先生曾经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在英国牛津访问讲学时,经常到市内各家新旧书店淘书。有一天看到一个戴帽子的乞丐坐在地上,不顾初冬的寒冷,专心致志地捧读一本书,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感动。他问乞丐读的是什么书。乞丐告诉他,是英国作家凡尔纳的小说。温饱都不能保证,却照样跟随凡尔纳环游地球!事实上,在伦敦,人们对阅读就像对呼吸和吃喝一样,已经成为近乎本能的生活习惯。我多次出国,在火车车厢里、飞机场的候机室里,总能看到许多老外在静静地读书。

反观我国,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们几乎没有时间阅读课外书,就算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读。我担心,这种状况继续下去,中国孩子的精神世界会逐渐枯萎,人生会逐渐黯淡。

什么时候。我们的社会不把读书、学习看成是负担,不把读书看成是一种为得到某种荣誉、获得某种证书的途径和工具,而仅仅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享受的一部分,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的理想的阅读,这样的状态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全民受益的状态。读图读屏。不及读书

记:课外阅读好处多多,家长应该怎样引导孩子阅读呢?

朱:每一本好书都有它相对特定的、最适合的阅读时机和阅读对象。所以,师长的引导必不可少。另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也很重要,因为阅读毕竟不像看电视、玩电脑,不像做游戏那么轻松随意;阅读是一个眼到、脑到、心到的智力过程,重阅读不重兴趣培养不行。家长要意识到,不鼓励孩子阅读,孩子就不会自行寻找、阅读那些经典好书;把一堆好书扔给孩子,不加引导,不调动情绪,也很难使他们爱上这些书。把书和孩子的年龄、性格、爱好结合起来,让他们在玩中品尝阅读的乐趣,在阅读中提升玩的品位,就能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我曾开展过儿童阶梯阅读的实验,为不同年龄的儿童选择不同的图书,效果很好。比如,对小学一至三年级的学生,采取以绘本为主的读、写、绘一体化阅读,同时开展各种各样与阅读有关的活动,其中,给名著画插图很受孩子们的欢迎。另外,演情景剧、续写童话,也大大满足了孩子们的创作欲望。

记:有人说,现在是读图时代、读屏时代,读纸质书过时了。您怎么看?

朱:小孩子都是从读图开始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发展,读文字书是必然趋势。严格意义上的课外阅读,不是读那些消遣、娱乐、搞笑的漫画书,而是读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开发智力、启迪心灵的优质图书。孩子们学习累了,偶尔翻翻那些漫画书不会产生什么负面影响,但是,把课余时间都用来读那些不用太动脑子的、打打杀杀的消遣娱乐书,就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了。

现在是三屏当道的时代,青少年主要通过手机屏、电视屏和电脑屏接收信息,不仅开阔了眼界,也增加了知识和娱乐方式的选择,似乎要颠覆传统的读书读报的生活方式。但是,网络生活的过度化导致了人们浅尝辄止、精神矮化的现象,使人们鲜活的思想失去了积深、积厚、升华的机会,却是不争的事实。读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阅读,它只是一利点击、浏览的方式,不能像书籍那样给读者留下足够的沉思默想的空间。因此,在当下所谓的读图时代、读屏时代,我更要强调读书的重要性。

书有优劣,慎重选择

记:图书市场上儿童课外读物很丰富,家长应该怎样帮助孩子选择呢?不容否认,那些情调委靡的所谓“青春小说”,以及恐怖玄幻、低级黄色的书,对儿童课外阅读构成了一种风险。

朱:是的。我们既要鼓励孩子读书,也要避免孩子滥读,更不能让孩子遭受精神污染。儿童最初见到的东西将成为他的图腾。人的一生是围绕童年展开的,童年见识真善美越多,他心中的真善美就越多,他就会成为真善美的人。

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给他推荐健康、有益的书,孩子就会逐渐形成正确、健康的价值取向,长大后,看见那些低级、劣质的书,自然就会拒绝。所以,对于未成年的孩子,家长要随时强化其精品意识、健康意识,不能放任自流。

2000年7月,时任张家港市高级中学校长的高万祥,在给首届高一新生的录取通知书里就夹着一封公开信。信中写道:“阅读名家名著,可以怡情养性,陶冶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让最好的书籍永远陪伴自己,是善待时间,珍惜生命,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选择。”随信寄出的还有一份《张家港高级中学学生必读书目》,对学生的假期读书提出了具体要求。信末的署名是“你的书友、校长高万祥”。这是学校给学生的第一份礼物,也是第一堂课。从此,同学们与书结缘,与这个爱书的校长结缘,读名著也成了这所学校的特色和风景。

读书正如饮食,不同的饮食往往造成人们不同的营养结构,不同的书籍也同样造成人们不同的精神结构。要培养孩子的高雅情趣,家长不妨向高万祥学习,给孩子弄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小书架、小藏书箱,帮他建立独特的读书体系。孩子有了自己的阅读体系就不会随意滥读,也就不会受不良思想的影响了

记:家长帮孩子选书,会不会束缚孩子的思想?

朱:市场上的图书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还有一些非法出版物,对孩子们的课外阅读构成了威胁,但家长切不可因噎废食,不能因为排斥坏书,让好书也受连累。孩子小的时候,对他的课外阅读多关心,多过问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等他们的阅读步入正轨,有了高品质的阅读需求和习惯,就没有必要再干涉了。

我国儿童图书每年出版近4万种,在琳琅满目的图书馆和书店里,没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积淀,很难选到真正适合各年龄段孩子的好书。鉴于此,我们新阅读研究所推出了“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我认为,这是给家长们的一份礼物。在编制书目时,我们尽量照顾到了方方面面,力图给孩子们各种风格的美的熏陶。这份书目就像一张地图,不是给孩子规定路线,而是使家长和孩子在浩瀚的书海中不迷失方向。

篇5:读朱永新《新教育》有感

“一”就是一个核心理念“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二”就是两个目标:即“追求理想,超越自我”,“只要行动就有收获”;“三”就是三大改变:即“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

“四”就是四重教育境界,即让学校“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成为学生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成为新教育共同体的‘精神家园’和共同成长的‘理想村落’”;

“五”就是五个基本观点,即“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让师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

“六”就是六大行动,即“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双语口才训练,建设数码社区,构筑理想课堂”;

“七”就是七字内涵,即“成长,并且快乐着”;

“八”就是八大理念,即“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成长,品德重于学问、状态大于方法,把童年还给孩子,无限地相信孩子发展的潜力,让孩子有一样属于自己的东西,让读书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让日记伴随孩子成长”;

“九”就是九大教育定律,即“态度决定一切,说你行你就行,体罚近乎无能,读书改变人生,课堂属于学生,性格主宰命运,特色就是卓越,理想创造辉“十”就是新教育在十大领域展开“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以及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新教育实验”十分强调行动,而且把“只要行动,就有收获”作为实验的价值取向。

“新教育实验”的行动,其主旨不是提出多少深刻的教育理念,而是改变我们的教育行为,是一种追求教育行为改变的行动,是群众性、人人可以乐而为之教育实验”所有的理念、观点、追求的目标都将体现和转化为“六大行动”。借用“小苹果”的一句话:种下希望,就有收获!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新教育应该是“爱的教育”。其实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何尝不是为学生的点滴进步而骄傲,何尝不是为了学生的进步而高兴,每一位教师都愿意把每一个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爱!可是现实却是:高考的指挥棒让我们的家长和老师都蒙蔽了双眼,甚至学生自己都错误的以为:只要成绩好,一好遮百丑!这样,我们的教育便不再是“爱的教育”而是“分数的教育”。这样必然造就所有人在教育这个问题上急功近利,只看分数,而忽略了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忽略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忽略了学生作为社会人的这一基本属性特征。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必然是病态的和不完整的。新教育的实践活动就是要改变这一教育问题,让老师们重新关注心灵,重新建构课堂。所以作为一个物理老师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更多的加强物理学史、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注重利用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意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物理的信心!总之,“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走到孩子们的中间去。”

我觉得“新教育”不仅仅应该是“爱的教育”,还应该是“信的教育”。相信学生的内心是善良的,相信学生可以做好他们自己的事情,应该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进步都充满信心!如果,你在校园里听到有学生在叫我们老师的名字,我们首先应该相信孩子们是愿意把我们当作平等的人来对待,而不应该训斥和打骂他们,因为他们绝无恶意;课堂上,相信孩子们的能力,只要他们认真,他们绝对可以自己学好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所以我们要放开手脚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相互交流,而老师只需要适时的点拨;班级管理中,让孩子们自己做班级的主人,小到班级美化,大到班级制度的制定,班级民主生活,都让每一个孩子积极参与,树立公民的意识!

“言必信,行必果。”在我看来新教育还是“行动”的教育。在新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一定不能做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新教育实践活动不是来源于网上拼凑几个案例,几段文章,而是来源于我们教师自身的课堂。我们一定要在自己的课堂中实践新教育,树立新的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新的教学模式,最新的案例,做一个教学的“有心人”,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修正,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更加高效。同时,我们还要让学生行动起来,每天有“晨读,午诵,暮省”的习惯,在每天的常规的学习活动中不断进步。让学生走向生活,积极开展与物理学习有关的调查活动,科创活动,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物理学习的兴趣。

篇6:读朱永新《新教育》有感

在没接触新基础之前,只考虑到我应给与学生什么,而新基础使我意识到这种认识很片面、很肤浅,课堂教学是双向的交流与互动,教师应在学生主动学习上下功夫。怎样的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在课中自己也尝试通过开放式提问导入新课或者操练,但始终局限在点的开放,究竟怎么样的开放才更有效,要开放到什么程度,这样的问题一直都困惑着我。

但认真阅读了叶教授的著作后使我茅塞顿开。要让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考虑课堂结构的开放:(1)课的导入是开放的导入,可采用开放式提问,或者采用发现式学习,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并结合已学知识,引起学生兴趣。(2)开放的教学,例如在新授单词时,每个词都需要学生有理解、记忆、运用的过程,这时教师就可采用小规模的开放,如通过语音归类来读准新词,并通过发散性提问让学生运用新词造句等。(3)综合运用的开放。

但同时通过学习也意识到,开放不等于主动发展,虽然有的教师在课中运用了开放,但他并没有联系学生实际,学生不能举一反三,英语是要通过练习才能达到效果的,因此机械操练决不能缺,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有的环节需要开放,有的环节不需要开放。同时各个环节的练习要有层次性,要有递进性。如果语言的层次性在一节课中不能体现,学生往往就会失去学习的热情,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就会出现疲倦感,也就谈不上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

篇7:读朱永新的新教育有感

——崔瑞峰

近来读了《新教育》——作者朱永新,著名的新教育实验发起人、学者。总的感觉:理念新,更难得的是辅以行动的方案、计划,让人有怦然心动的冲动,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他的三论:即发展论、行动论、潜力论。

发展论———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教育不只是为了分数,是为了发展。是师生的共同发展,不仅是基础知识技能,而是各个方面包括情感体验、方法、个性成长。教师的成长是新教育实验特别重视的,没有教师的发展,如何谈及学生的发展。教师不能有成功的体验,愉悦的收获,学生必然不能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从新教育的观点看,教育的目标绝不是局限于学生的发展。师生共同发展才是教育的本真。

行动论—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的行之有效,需要实践的检验。大浪淘沙,几十年间教育教学理论层出不穷,但是能产生广泛影响的,寥寥无几。新教育实验不只有理论,更了不得的是有具体的实验方案,更有实验团 队,还有超越时空的新教育在线网络平台。通过团队合作去克服散乱克服随意。系统的方法,具体的做法,目标指引行动,行动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经历了,就会有收获,行动了自会有成功,所谓天道酬勤。一位诗人说过这样的话:世界上许多事情都可以等待,唯有孩子的事情不能等待。孩子的“今天是”失魂落魄,是萎靡不振,是痛苦煎熬,是得过且过那么还有明天吗?教师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汲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教师的责任多么重大,改变一个孩子一辈子的命运,多么让人心潮澎湃的事情啊!我们要携手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帮助每个孩子实现自身的价值,叩开智慧之门。

潜力论—无限想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唤醒潜能,激发力量,促进教师和学生走向成功,这是新教育实验的一个主要观点。恰当刺激的条件下则可以解除这种抑制,从而使蕴藏于人体内的潜能充分地释放出来,产生一种神奇的力量。科学家指出,人的能力有90%以上都处于休眠状态,没有开发出来。如果我们能多挖掘自己的一些潜能,那会创造一道亮丽的人生风景线。

在我们的身边,有不少孩子在思想和行动上是沉沦的,没有蓬勃的朝气,没有向上的志向。是不是与没有认识到自身的潜力有关呢?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教师,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告诉每一个孩子,你真的很优秀,千万别武断的给孩子贴上无用的标签,要知道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长久的社会暗示,自然形成一种评价定势。只有自信,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充分开发,才华得到充分展示,从而获得“高峰体验”。

篇8:读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有感

早阳镇包河小学 范运康

学习是我的乐趣之一,为了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教育观念,最近一段时间我读了著名的新教育实验发起人、学者,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这是本很贴近我工作实际的书,读完这本书对我感触很多,也让我对未来的教育,有了新的认识,理念新,更难得的是辅以行动的方案、计划,让人有怦然心动的冲动,使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教育的概念及朱教授的三论

“新教育”是一种富有辩证法精神的教育。“新教育”是一种动态的面向未来的教育。发展论-----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行动论-------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的行之有效,需要实践的检验;潜力论------无限想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

二、新教育的四种精神: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共同前行的合作精神、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

三、新教育的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

四、新教师的教师发展:专业阅读,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专业写作,在反思中成长、专业发展共同体,打造教师成长的生态环境

五、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发掘知识这一伟大食物内在魅力、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篇9:读朱永新新教育之梦有感

深蓝色的背景中荡漾着一轮轮浅灰色的涟漪,让我们想起知识的海洋;海洋上激荡着螺旋式的浪花文字——新教育之梦,朱永新的缩影处在圆心,露出灿烂的笑容,围绕他螺旋式展开的是他的新教育之梦的十大理想,跳跃着思维的闪电;紧挨着的是镶嵌着作者姓名和出版社名的金钥匙,暗示着承前启后的新教育之路。这就是朱永新《新教育之梦》一书封面的“有意味的形式”,它勾画出了书中拼搏、解惑和圆梦的主题——当然圆梦是最为凸现的终极目标,而且梦的花环是由十大理想编织而成的——于是我化用了书上《用爱造句》(P184)的灵感,积蓄了一个“用理想造句”的内驱力。在此,我想借着这句话,重游一下朱永新迷人的“梦之旅”。

一、从现实到理想

古今中外的文化史上,有许多梦的意象,如《红楼梦》、《幽梦影》、《蝴蝶梦》、《廊桥遗梦》、《茵梦湖》、《梦的解析》,“十年一觉扬州梦”(杜牧)、“人生如梦”(苏轼)、“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I have a dream.”(马丁〃路德〃金)。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从心理学角度讲,只有长时间萦绕心头的思绪才会遗留成梦。换言之,只有思考的人、激动的人并且是深入思考和“幸福地颤栗”式的激动的人,才做得出梦。从历史角度讲,也许就是人类的梦想催化了历史的进步。人和动物的区别一定包括人会做梦。黑格尔说“哲学的工作实在一种不断地觉醒”,是符合梦理的。朱永新“新教育之梦”的益处,也由此窥见一斑。

罗丹说过:“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事物,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看出美来。”为什么大师有一双这样的眼睛呢?——因为他执着、动情和拥有美丽的梦想。朱永新的“十大新教育理想”,看似平常最奇崛,他的文字和他的为人一样,返朴归真,敢让别人看懂,敢让别人批评——正因为如此,他的梦想在朴实的叙述中,显得格外耀眼,不知不觉地就强烈地推开了我们的心扉。

一个人会强求其他的欲望,但对于自己的梦是无可奈何的。朱永新的“十大理想”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相当多的精力来完成的——这是一个系统的梦的工程,这是一个新颖的梦的工厂,这是一个苦涩的梦的历程,这是一个理想的梦的源泉!——只有朱永新能做如此从容、大度、坦然、真实、深刻的梦,只有他拥有如此立体的现实、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广阔的科研视野。

二、从理想到现实

“成功靠的不仅是智慧,更要靠努力。”(P164)在朱永新的“理想事业”里,既有横向的理想宽度,也有纵向的理想深度。我们从现实到理想获得提升,从理想到现实则梦想成真。读书伊始,我就有一种困惑:梦就是理想吗?理想就是现实吗?我猜测另外有人可能也会有这样的困惑,所以我们浏览了一下朱永新的思维理想之后,再来梳理一下他的实践理想。

1. 起点:理想的信念

德国大文豪歌德在诗剧《浮士德》篇末这样唱道:“永恒之女神,带领我们走。”三国时荀彧说:“不闻大道,则志不宏;不听至言,则心不固。”说的都是理想的信念可促成智慧的头脑和灿烂的人生。朱永新说:“有了理想,才会有前进的方向;有了理想,才会有前进的动力。”(P223)“理想是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标志。”(P247)“任何教师要想有高的成就、高的水准,首先必须有高的理想。国外有实验专门研究过人的抱负层次和成就的关系,结论是人的抱负层次越高,成就也越大。”(P174)“理想是产生奇迹的源泉。”(P204)一言以蔽之,理想是一股朝圣的力量,是我们从平凡的现实走向辉煌的人生的起点。

2. 思路:理想的基模

新教育的理想信念不是虚无缥缈的空想和梦幻,它体现在我们工作的方方面面。朱永新的“十大理想”就是十座基模,十片愿景,十套方案,十项灵感。如对于劳育,朱永新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剥夺了孩子和学生的劳动权利就等于使他们丧失了成长的机会。”(P129)“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你要记住,劳动不仅意味着实际能力和技巧,而且首先意味着智力的发展,意味着思维和语言的修养。”(引苏霍姆林斯基的话,P130、132)“我热切地呼唤构建劳技教育同其他各育之间的立交桥,尽快地走出劳技教育就是劳技教育的狭窄范围,提倡生活处处有劳育,生活时时有劳育。”(P139)只要我们细心研读,我们就可以认清这些基模,找到参照体系,从而梳理出从理想到现实的大致思路。

3. 行为:理想的系统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提出利用系统动力学(Systems dynamics)为人类找出一条新路,并将系统思考(Systems thinking)作为“第五项修炼”。朱永新的“十大理想”从横向看,呈系统性排布,它涵盖了新教育的全面要素,且各个子系统互相关联、相得益彰。如“教育不光是给孩子们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P189)将智育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从纵向看,各个子系统又自成体系,启人深思。如“真正见功夫的是,你要把差的学生教育好,把差的学校管理好。”(P191)着眼全局,视野开阔,持论公允,分析辩证。由此可见,只有使理想系统化,才具有操作性,否则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4. 目标:理想的事业 “志大则才大,事业大;志久则气久,德性久。”(引张载语,P205)“我希望中国的教育充满理想!我们的教师、校长,充满理想、激情和诗意。”(P193)“理想”在朱永新心中已经化成了一种愿景——一种凝聚着他的激情和诗意的具体的奋斗目标。“理想”这个在全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是朱永新“新教育之梦”的中心意象,是他的新教育思维的核心概念,是他的新教育之旅的阳光事业,是朱永新之为朱永新的人格魅力!

5. 话语:理想的表达

张良田《美国作文教学一瞥》指出,美国人教学生作文提出清楚表达理论,捍卫一种老老实实、生动实用的文风,不是玩弄概念用高深吓唬人,也不是迎合读者降低审美趣味,而是一种结实的透明、熟悉的陌生和举重若轻的话语理想,令人感到平易近人而又语重心长,心中热乎乎的,甜蜜蜜的,美滋滋的。老子曰:“大言若讷。”意思是最深刻的言论也是最浅显的。“这一切都使我深受感动,也增添了我继续用这种相对活泼的文字撰写教育理论著作的信心。”(P267)我读洛克的《教育漫话》,为那种充满耐心、细心、爱心、童心的语言风格所动。今读《新教育之梦》,感觉与其如出一辙。

篇10:读《朱永新说教育》有感

我们知道,今天的中国缺少的不是批评家,不是理论家,而是真正的行动家。而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一开始就自觉地把“行动”二字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

一是营造书香校园。书籍是我们了解历史和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人类的智慧和文明,只有书籍可以保存。书籍是人类经验教训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采掘不尽的富矿,是走向未来的基石。读书是人类重要的学习方式,是精神的提升和传承必须强化的途径。一个养成了读书习惯的人是一个自由而幸福的人。我们坚信没有书香的校园,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没有书香的校园,教育只有一个训练的工具。为扎实推进书香班级建设,各班在教室开设了“图书角”,学生把自己的课外书籍和从学校图书室借来的书籍放在班级供同学交流阅读,并撰写读书心得进行交流,以此养成读书作笔记的好习惯。

二是师生共写随笔。如果说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的话,那么写作其实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往上攀登。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为了写的精彩,就必须做得精彩、活得精彩。慢慢养成习惯后,阅读、思考便成为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将会使他们受益终身。为此,我们学校引导学生养成了写日记和摘抄读书笔记的习惯,鼓励学生天天写日记,日记、日记,一日一记;一日不记,不成日记。鼓励教师在每个学案的后面撰写课堂反思,然后时常整合,撰写教学反思。摘取教师和学生的优秀作品,编写在我校的“春溪”杂志之上。

三是聆听窗外的声音。现在多数学校实行的是一种关门教育,难以点燃孩子的激情。聆听窗外的声音可以引导师生关心社会,形成多元的价值观,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听到真实的声音,寻找到人生和社会的本真价值和意义。为此,学校组织了多种社团活动,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国内外大事记,关心时事,热爱时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学校还时常举办法制报告会,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四是培养卓越口才。愿意讲话、敢于讲话、敢于表达思想、能清晰的表达思想,是具有强烈的自信心的表现。自信心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安身立命之本。没有自信心,就难有真正的竞争力。表面上看来是“说”,其实“说”的背后思想,为了说得精彩就必须研究得精彩,否则拿什么去说?而人际间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恰恰是我们教育里所缺乏的。为此,我们学校启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各抒己见、思维碰撞;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展示自我,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

五是构筑理想课堂。课堂是学校最重要的教育形式,是学校最重要的舞台,是师生生命展现最重要的一个场所。构筑理想课堂就是指通过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在人类文化知识和学生生活体验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实现高效的课堂、追求个性的课堂,从而实现知识、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比如我校推行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六是建设数码社区。信息技术革命是新教育的助产婆,是新教育得以实现的桥梁和通道。而建设数码社区就是指通过学校内外网络资源的整合,建设学习型的网络社区,让师生利用网络来进行学习和交流,在实践中培养师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应用能力。为此,学校很多老师利用QQ建立了学科群,布置作业,讲解练习,与学生互动成为周末和假期的良好形势;学校还通过“名师空中课堂”的建设和推广,让名师教育资源有效快捷的得到了共享。该平台模拟真实的传统课堂,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课后时间,为学生提供特色教育服务,通过优质的师资团队、创新的课程直播模式、强大的课堂管理功能,真正实现“离校不离教”,让教育与爱在空中传递。

七是推进每月一事。什么是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就是伴随他们的良好的习惯,读书的习惯,思考的习惯,遵守规则的习惯,做事情有计划地习惯,锻炼身体的习惯,感恩的习惯等等。根据心理学习惯养成的规律,新教育通过每月重点培养一个好习惯的方式,在整个中学阶段螺旋式训练,帮助学生养成受益一生的重要习惯。为了让学生练就一手好字,将来受益终身,学校推行了“阳光练字20分钟”的活动,每天中午午休后,学生会伴随学校提供的精美音乐下,或是临摹字帖,或是一笔一画,周二练习英文,其它时间练习汉字。

八是缔造完美教室。美国最有影响力的雷夫老师这样说:“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感到局促和狭隘;有的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是什么东西在决定教室的尺度——教师。缔造完美教室,要具有完美的班级“价值体系”,以班级文化构建为总体目标,健全班级价值系统。要有富有寓意的班级名称、班级精神、班风、班级愿景、班训、班规、班级活动计划等等;要有有特色新明的文化符号,如“班歌”、“班徽”等,种种班级文化符号要反映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期待与祝愿,是有文化的。

九是研发卓越课程。教室是河道,课程是水流,两者相得益彰,才会涌现教育精彩。课程以人为中心,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历程。师生共同经历的课程,不是一堆知识的罗列,而是让知识拥有生命的温度,通过一组生命体验的过程,让我们成为具有德行、审美、情感、智慧和能力的人。学校一直倡导:课程即生活。课程的样态决定着学生生活的样态。课程的丰富性决定了生活的丰富性。学习就是生活。课程必须向内扎根,向外开枝散叶,向内向着师生生命的深处,向外迎着周遭的处境。卓越课程应关注现实生活,编织共同生活,实现知识与生活、生命的深刻共鸣,实现“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使命。

篇11:读朱永新《新教育》心得体会

——读朱永新《新教育》有感

(夫子庙小学 刘婷婷)

新教育,意味着一种教育的理想,一股教育的激情,一份教育的诗意,一项教育的行动。它是原来教育的传承,是建立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新的教育,是一种创新、改革与革新意义上的新。

新教育实验,是由朱永新教授发起的一个民间教育改革行动,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的重点课题。它是一个以教师发展为起点,六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这是来自一名即将入职的小学教师对新教育的理解与感怀。

我对即将开始的教师工作充满了期待,为了能胜任我的岗位,在暑假期间我认真研读了朱永新的《新教育》,现将我的一些心得体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汇报:

一、新教育核心理念: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认为,儿童的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儿童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

新教育者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既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也是对当下畸形教育提出疗治的愿望与计划。在越来越多的人高呼“素质教育”的同时,部分学生的童年和青春却是充满失败、没有美好梦想的,早已失去了凝望世界的明眸,失去了追求理想的冲动,失去了淳朴的情怀和感恩之心„„新教育实验所提出“教育幸福”,就是针对这些畸形的教育而言的。

新教育提出的“完整”,首先,指幸福的完整:教育既要满足学生相对低级的内在需要,如安全的需要与被爱的需要;更要促进学生萌发高级的需要,如爱他人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社会认可的需要。同时,还指受教育者“身、心、脑”的完整:当前过于偏重静态学科知识而忽略了心灵与身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即便在智育中,割裂的学科、分裂的知识本身也已经不再是完整的。新教育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全面和谐的成长”,能够让每个受教育者获得成功的智力,整合的智慧,高尚的德性,丰富的情感。

二、新教育实验的基本方法

在当前教育的大环境下,“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仍然只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理想境界,一个必要的乌托邦;而重申教育理想,重建理想教育,恰恰是新教育共同体成员理想的追求。在现阶段,这一追求主要体现在新教育者试图实现的“四个改变”上: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科研的范式。而实现这四个改变的方法与途径,是新教育实验所倡导的“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

三、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新教育认为,一次次改革之所以最终走入形式主义的老路而成效甚微,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专业素养的不足。作为教学的主导者,课程、知识的传递者,教师的态度和专业素养在教育改革中举足轻重,是整个系统中最难突破和改造的部分。所以,新教育实验将行动的起点放在“改变教师行走方式”上:一是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二是教师本身的教育生活也应该是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幸福完整的。

(一)专业阅读

与不同年龄、生活经历的儿童需要不同的阅读材料一样,不同学科与发展阶段的老师,一样需要阅读不同的专业书籍。新教育者认为,存在着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短的木板”,即,可能存在着一个教师专业知识的合理结构(主要是通过经验内化了的默会知识),而可能部分教师在某一方面形成了“短板”,阻碍自身的发展。因此,需要在充分考虑到个体成长的特殊性和序列性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理想的教师知识结构模型,从而更有效解决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

(二)专业写作

新教育实验逐渐将教师的专业写作细化为五种形式:日常教育叙事,教育感悟,师生通过日记批阅、贺卡和书信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教育案例及剖析,教学案例及剖析。这五种形式的教育写作将引导教师从各个层面对教育实验与自身进行反思,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改进日常的教育实践。

(三)专业发展共同体

在实验过程中,新教育者已认识到:个人的摸索往往由于自身的思维假定而无法看清问题的本质,教师的反思往往无法对自己导致问题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而要突破自身的“见障”,最好的办法是利用对话,利用专业发展共同体。所以,新教育实验提倡建立各种同一教研组、教学组的,或者是本校的、校际的,以及利用网络的各种专业发展共同体,在共同体中利用对话来突破个体思维的局限。

四、新教育生活方式

(一)晨读

新教育者认为,晨诵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记忆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不是为了进行记忆力的强化训练,而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在于通过晨诵,既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又能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

(二)午读

午读,代表的是整个儿童阶段的非学科性质的阅读。其中的核心内容就是阅读属于他们自己的童年书籍。共读,就是和读同一本书的人真正生活在一起。实现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同学之间乃至老师和家长之间真正的共同生活,让大家真正地感受到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新教育实验是将共读传统的恢复,视作改良教育的突破口。

(三)暮省

暮省,指的是学生随笔、日记,以及师生通过日记、书信等手段,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用日记记录成长,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用词语相互激励、抚慰,成了新教育实验重要的组成部分,达到了“三省吾身”的效果,引领儿童逐步走向自主与成熟。晨诵、午读、暮省,将教育回归到一个朴素的整体,它既是对学科课程的补充,同时也是对过早精细化的学科课程进行一种矫正。新教育者认为,素质不是知识与能力的拼板,而是一个人的完整的理解力与创造力。通过一种整合的生活方式,并结合学科课程的学习,新教育有望实现素质教育提出的教育理想。

五、新教育的理想课堂

(一)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

新教育者认为:这是成为新教育人进行课堂框架研究的起点。“预习”被称为是这个框架的一个特色,“预习是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不应只是为课堂教学做一些准备工作,而应尽可能地针对所有教学目标,是真正的自主学习。”这就确立“教为学服务,让学生的学习成为课堂的真正核心”的思想,让每一分钟都有所计划、富有成效。

(二)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 这里所涉及到的“知识”,不能理解为静态的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是一个动词,一个有待重新发现的事物奥秘,以及发现这种奥秘的方法和过程。新教育者认为:优秀的课堂教学,就是要重现这一神奇的发现与创造的过程。核心是智力挑战和思维训练。

(三)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朱永新认为,理想课堂不会停留于人与知识的对话这一维度,而要展开三重对话:人与知识(世界、文本)的对话、人与他者(教师、学生、其他读者)的对话、人与自己的对话(反思性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课堂教学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复现,而且也实现了人的复活——师生生命的复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面旗帜,它用理想的方式向当下的中国教育说“不”;新教育实验是一种追求,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营造中国教育的“桃花源”;新教育实验是一种自觉,它用行动告诉人们,中国教育到了该返朴归真的时候了。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新教育的核心价值:为了人的一切,为了一切的人。

从指尖匆匆溜走的岁月 催促我们整点行囊

听从内心的呼唤

跟随自己的使命

站到涨潮的海上

乘风破浪

向着彼岸

篇12:读朱永新的诗教育感想

新教育来了,犹如晴空的响雷挟万钧之势来到了舞钢,也来到了我们的学校,听报告、读书、写感想成了新教育老师的一种标志,我们学校的老师每人发一本朱永新的新教育,闲暇之余捧起了心中的梦想细细入味。

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其崇高建立于对每一颗稚嫩生命的呵护和关爱,对每一份生命尊严和质量的扶植,对每一颗纯洁心灵的理解和尊重。当教育被世俗的功利污染时,许多学校的课桌有了,精神没了,楼房高了思想矮了,纯粹、人文、博爱、----这些教育的本真被滚滚红尘淹没了,新教育就是教育的本质,是应该被还原的教育梦想。

曾几何时,年少的我怀揣着激-情和梦想,从学生跳上讲台去追寻自己的梦,也是从那一刻起,心中的教育梦想就像是被针轻轻的次过的气球,再也无力膨胀,剩下的只是日益被磨灭的激-情还有就是谋生的本能,对教育的人士也停留下来,失去了那股钻研到底的劲头,原来教育就是日复一日的重复抄写与练习,原来心中的神圣地位也被考试蒙上了灰色,也曾深深的发问是什么改变了教育?还是教育改变了什么? 所幸的是在内心的希望并未完全破灭的时候新教育来了,感谢朱永新的新,感谢新教育的新,正是一个新字带来了希望,带来了曙光,是我自己找到了方向,正如新教育人所说的那样,坚持上路,就会收获奇迹,就会遇到庆典。为了心中的梦想,只要学生得到的更多一些,更全一些,更高一些,更美一些,我们不是也会笑得更灿烂一些吗?又有谁会在意那庆典是否隆重呢? 走自己的教育之路,圆自己的教育之梦。

在局长和校长带领下,我们去石家庄市新教育实验学校去学习,听了晨诵课、绘本课、还观看了新教育成果展示,很受启发。之后校长又给我们买了朱永新的《新教育》一书,细读了以后对新教育实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事业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其基本思想是:

一、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二、新教育的价值取向:“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三、四种精神:

1、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

2、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

3、共同前行的合作精神。

4、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四、五大理念:

1、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

2、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3、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

4、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

5、让师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五、四大改变:

1、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

2、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

3、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

4、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六、六大行动:

1、营造书香校园。

2、师生共写随笔。

3、聆听窗外声音。

4、培养卓越口才。

5、构筑理想课堂。

6、建设数码社区。

通过阅读和学校的实验有以下-体会:

朱永新教授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他说,在学校就要读书,读书就意味着教育,学校就是一个师生共同读书的乐园。而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教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教师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晨诵—午读”(包括晨诵、读写绘、整本书阅读)这一儿童生活方式课程是新教育实验在我校开发较早也是迄今为止最为成熟的一个项目,无论是那些开启黎明的美丽诗歌,还是那一本本被反复甄选出来的经典著作,都被孩子们、甚至我们老师深深的喜爱、着迷。让孩子们能在他们的童年和这些美好而永恒的经典相遇,让这些经典为孩子们铺展一个丰厚广阔的智力背景,这正是儿童课程的真正价值所在,也是我学习感受最深的一点。另外,朱永新教授认为,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人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点是人的精神性。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成为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反战的理想空间。人的理想层次越高,成就也就越大。我认为,我们每位老师都应该为自己设置一个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才能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才能不断进行自我挑战,与理想坚守,以智慧的行动、坚韧的行动,追求教育理想。就像新教育说的那样,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上一篇:三农信贷管理部题库下一篇:我是“医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