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落叶教案

2024-05-24

鲁教版——落叶教案(共6篇)

篇1:鲁教版——落叶教案

《落叶》说课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叫 x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贾平凹的《落叶》,本文说的是窗外 有一棵法桐,春天枝繁叶茂,无比温柔和美好,但到了深秋,变得瘦骨嶙峋,作者由此发出 了哀叹。但来年的春上,法桐依然美好。作者忽然醒悟了,明白了: “欢乐到来,欢乐又归 去“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教学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本课中的重点词语。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①感受富于哲理的变化的语言。②学习托物言志的抒情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落叶的伟大:凋落自己,换来新生。

教学中的重难点分别是:

教学重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领会品味文章的意境。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所描绘的意境及蕴含在作品中的感情。教学时间计划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如下:

一 自读课文

1.文章思路 贾平凹的散文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他善于以独特的创作视角,揭示出社会人生 的奥秘和空灵的生命意蕴,作品具有高雅的文学品位。很美的文字,很深的道理。多美的法 桐叶,多么富于哲理的变化。读来很有韵味,在世事沧桑,悲悯多情之后忽地发现原来旧的 凋零是渴慕新的再生,而于这交替中在天地间长成。这篇文章初读觉得清晰、可爱,可是越 往下读越感觉到思想的深邃。作者给我们阐释了落叶深刻的蕴含。人都有珍惜生命的本能,绿叶能使人凡心涌起生机蓬勃的欢乐春潮。法桐重又披上绿的欢乐时,让作者领悟了落叶的 伟大;凋落自己,换来新生。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如果我们都拥有落叶的精神,我们的人生 之旅该会有更多绿的欢乐吧。

2.文章主旨 《落叶》的结尾让我们领悟了落叶的伟大:凋落自己,换来新生。揭示了无论在什么样 的处境中,对生活要始终充满希望,为了理想而不断追求,不断拼搏。在思想内容上,以积 极向上的心态来展示生命和生活的内涵与真谛。写作特点 《落叶》一文中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抒情手法。托物言志是作者在文章中,借助于对 某些特定事物的描绘,表达自己的理想,愿望,以揭示作品主题。本文借法桐树叶的凋落与 新生,揭示出这样的道理:无论在任何处境中,对生活要始终充满希望。作者用词用句的整 饬、比喻拟人的运用、细腻生动的描写等都是值得我们多方面借鉴和学习的。

二 课后练习指导

《落叶》一文就落叶引发的感想与“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的情调有何不同? “无边落木萧萧下”是悲秋情调,但有博大之气象。《落叶》一文具体地写了落叶的景 象,包括“一片一片落去”“法桐变得赤裸裸的,惟有些嶙嶙的骨”,也就是只剩下树干,这就是“落木”景象。因为深秋落叶,作者引发的感思大不同于杜甫,主要为哲理思索。开 始时也有哀伤,但最后是上升为哲理的感悟和对这一哲理的赞美。“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 ——这是哲理的感悟。“我于是很敬仰起法桐来”“它年年凋落旧叶,而以此渴望着来年的,新生”“目标在天地空间里长成材。,”——这是赞美这一哲理。其间有个重要的反衬,那就是对春天里法桐叶子的丰姿美态的细致描写。又有个关键 的转折段,也就是当“看到”这些叶子并不悲伤,欢乐时尽情欢乐,法桐也因此一年大出一 年,长到与屋檐齐平时,“我”忽然醒悟了,悟出了“哲学的命题”。其实,法桐叶子秋去春 来是本来就有的自然现象。“悲伤” “欢乐”是作者赋予的。作者恰切地借助了这一现象,表 达了自己独特的感思。而这个感思又完全不同于前面出现的咏秋诗歌。

三 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落叶》课堂教案

实验中学初四

于玲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仔细体味作者由落叶引发的生命感悟。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3.品味本文生动形象而又富含哲理的语言。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1.3 难点:目标2 时间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搜集以下材料: 1.贾平凹简介 2.法桐的有关知识 3.描写落叶的诗文词句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一)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二)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当地点拨和补充

1贾平凹,陕西人。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美文》杂志主编。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记》、《野火集》等,著有散文集《月迹》、《爱的踪迹》等多部作品,著有诗集《空白》等。其中《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儿》获全国短篇小说奖,《浮躁》获美国飞马文学奖,《废都》获法国费米那文学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当代作家。2.法桐学名悬铃木,原产东南欧、印度及美洲。由于最初由法国人种植于中国的上海法租界内,故称之为“法国梧桐”。法桐株型高大,蔚为壮观,花期4——5月,果实9——10月成熟。伟岸、雄奇、实用性和观赏性极强。有着“行道树之王”的美称。

3.有关写落叶和梧桐的诗句 例如:闾庭多落叶,慨然已知秋

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对梧桐、对落叶倾注了诸多感情,那么著名作家贾平凹又对落叶倾注了怎样的情感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贾平凹的散文《落叶》。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读课文之前,老师想知道对于散文,第一次朗读的时候你应该带着哪些问题去读呢? 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提出初读的要求:(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生词(2)这篇散文写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交流学习结果

(1)生字:绰约

妩媚

忌妒

憧憬

婀娜

凋落

寒伧

嶙嶙

生词:寒伧

风姿绰约

妩媚

婀娜

停滞

憧憬

以上生字老师用一小黑板的方式出示,学生代表到黑板上填写注音,其余学生在下面注音。生词找学生交流自己对此语的理解。

学生质疑:提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让其他的同学帮助学习。(2)学生交流本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课文写了法桐的叶子由繁盛到凋落再到繁盛的过程。作者的思想感情也经历了由喜爱到哀叹到敬仰的过程,并悟出了生命哲理。

2.根据上面同学们的交流,老师继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问题设置如下:(1)作者是如何描写法桐的呢?(2)作者所悟出的人生哲理:“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对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3)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呢?

学生再次读课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利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做好记录。小组交流学习结果,以共享学习成果。

集体交流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当点拨。使学生明确:(1)

这篇文章前六段分别描绘了春天、夏天、秋天、来年春天四个时间法桐的景色。其中写的最详细的是春天的法桐。作者从法桐的颜色、姿态、神韵三个方面描写了春天法桐的盎然生机。同时还采用了侧面衬托的方法,通过鸟夫妻的欢乐来衬托绿叶的温柔美好,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其次较详的写了秋天的法桐,写出了它的枯瘦败落,和前面春天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的哀叹、同情溢于言表。然后作者又由来年春天法桐的新叶明白了,法桐旧叶的凋落换来了新生。正如我们收集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样,自然作者就得到了生命的感悟。(2)

由法桐叶子由繁盛——凋落——繁盛,作者明白了:生活中有欢乐也有痛苦,没有痛苦的付出便不会有快乐的收获,只要勇敢乐观的面对生活,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

这种借某一具体的事务,通过它们的精神抒发自己的感悟及思想的写法就是托物寓意。它的常见思路是状物——寓意。

三、深入研读 1.品味语言

(1)本文篇幅短小,语言凝炼优美,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找出优美的句子进行赏析。在赏析之前,老师想知道,大家打算如何赏析散文的语言?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老师归纳并点明:可以从用词美、修辞美、哲理美写作手法运用美等角度赏析,也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赏析。

学生读课文赏析,并用圈点批注的方式记录赏析结果。小组共享学习成果。集体交流学习结果。例如:“没风的时候,显得很丰满,娇嫩而端庄的模样„„做一个妩媚的笑。”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动静结合,从颜色、姿态、神韵三个方面写出了春天桐叶的美好形象。(2)朗读并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积累优美的语言。2.质疑问难:

学生仔细的品读课文,找寻自己不懂的问题,向同学和老师质疑。

学生交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其余同学帮助解答,老师视情况给与点拨。常见的问题有:

(1)

文章的标题为《落叶》,可是作者却用了较多的文字来描绘“绿叶”,这样的安排是否喧宾夺主了?(2)

第四段中“我觉得这很残酷”的原因是什么?“这”指的是什么?(3)

“凋落的曾经那么悠悠的欢乐过,欢乐的也将要寂寂地掉落去。”如何理解这句话?(4)

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和作用。

四、拓展延伸

1.《落叶》一文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读了本文你有何感受?

2.生活中有许多人和落叶具有着同样的精神,你能试举几例,并简述他们的突出事迹以及你对他们评价? 课后作业

1、搜集并积累有关生命的诗词和名言警句。

2、阅读下面的文章,做一篇读书笔记 野菊花 陈创

野菊花!野菊花开在山野里。

有谁见过这般豪放壮烈的花云?有谁闻过这么沉郁凝重的药香?那样泼泼辣辣地开。一簇一簇,一滩一滩,一坡一坡,灿烂辉煌!

花朵不过一份镍币大小,密密匝匝,重重叠叠,织造出淮河堤畔、大别山麓梦幻般神奇的织锦,分明是太阳和月亮灼目滚烫的合金,让造物主随意倾倒泼在这里,叫人心灵久久震颤。

几番秋风秋雨秋霜,山也早已敛去辽阔的绿氅,只把灰褐的脊背袒露世间;曾经被悠逸的白云衬托得如此高原的天空,也被铅灰压缩了胸臆;紫燕和鸿雁归飞的呼唤,杳然寂灭在江南的路上,留下水牛与山羊的哞咩,在枯草败叶间低回„„纵然是松柏也已减色,纵然是澶竹也已落魄,唯独野菊花,却以她野性的勇敢和进取,在这片天空下,这片山野上,举起开放的扩展的金旗,“欲与西风战一场,便身穿就黄金甲”。

多少墨客骚人奉和酬唱,把菊魂菊意唱彻历朝历代;长的大多是庭院、公园、花盆里的名菊。比起野菊花来,这些被驯化、供玩赏的同类,不免沾染着脂粉气、奶油味,显得矫饰和做作。宁愿入汤入药、成渣成泥,决不任人摆布、供人亵玩——这就是野菊花!

野菊花自有野菊花不惑无悔的性格和气质。她不禁锢自己。有花就尽情地开,有香就尽情地放。这一朵迟迟不肯谢去,那一朵挣出半个脸来就开了,从茎顶,从肋下,一下子冒出那么多花骨朵,仿佛一夜之间被风雨唤醒,就一齐把眼睁开,睁得又圆又亮,再也不想闭去。白天盯住太阳,夜晚盯住星星月亮。那份野性,连日月星辰也只能轮番伺候;她把金子般的本色毫不掩饰的宣泄成河成瀑,又把琥珀色的药香毫无保留地聚散如云如雾。这时,假若你静下心来,你会从袅袅升腾忽聚忽散的浓香里諦听到广东音乐《金蛇狂舞》的活跃,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的壮烈„„

她不固守现状。匍匐的枝条看似软弱,却从不攀援依附。这枝被折去,更多的牙箭立即射出,迅速占领周围的地面,把墨玉般羽状分裂的叶片扩张开来,铺展如苍鹰翼翅,拥护者黄花,风来向凌空而去,云过含不尽向往,活脱是一幅潘天寿饱含金石意味的《鹰膦图》,从大别山巅垂挂到淮河水沿。当霜雪卷藏这轴鸿篇巨著,她的宿根却在这片沉重而冷静的土地下酝酿谋划,将屈原“上下求索”的浩歌冻结在心,但时以窜发。今年崖头岭上的几株,明年一定发展成簇;今年篱前坎下的数从,明年一定繁衍成龙,星散的,要汇集;成块的,要连片。然后,在荒滩野坡,在贫瘠却是自由的土地上,左冲右突,向着四面八方扩张、挺进,步步为营。不知是山野滋育了她的野性,还是她的野性诱发了山野的野味野情。

哦,野菊花,这野性的精灵!这野性的勇敢和进取!想怎么开就怎么开,想在那儿开就在哪儿开。你根本辖制不住她,她也从不约束自己。西风里,严霜下,万花纷谢的境遇中,孤军奋战,单一面嫩金、黄金、赤金锻造的大旗,鲜明如火,嘹亮如歌,浓烈如酒,狂放如战胜者的开怀肆笑。

这是一种怎样野性的美啊!而这野性美又以其烛照天地的光芒,投射在她开放的态势和拓展的行动之中,于生命的运行里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叫人体味出一种人生境界,才有久久的震颤回荡在心„„

《落叶》课后收集的资料整理 实验中学

于玲

★生命是美丽的,对人来说,美丽不可能与人体的正常发育和人体的健康分开。

——车尔尼雪夫斯基

★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共同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灿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

——华罗庚

★人活着总是有趣的,即便是烦恼也是有趣的。(亨利•;门肯)

★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

——[法国诗人]吕凯特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普希金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

★生命苦短,只是美德能将它传到遥远的后世。

——莎士比亚

★能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他人记忆中,生命仿佛就加长了一些;光荣是我们获得的新生命,其可珍可贵,实不下于天赋的生命。

——孟德斯鸠

★生命,如果跟时代的崇高的责任联系在一起,你就会感到它永垂不朽。

——车尔尼雪夫斯基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长短,而在内容。

——塞内卡

★为了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去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巴金

★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

★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最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发一分热,发一份光,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光明。

——肖楚女

篇2:鲁教版——落叶教案

于玲

1贾平凹,陕西人。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美文》杂志主编。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记》、《野火集》等,著有散文集《月迹》、《爱的踪迹》等多部作品,著有诗集《空白》等。其中《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儿》获全国短篇小说奖,《浮躁》获美国飞马文学奖,《废都》获法国费米那文学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当代作家。

2.法桐学名悬铃木,原产东南欧、印度及美洲。由于最初由法国人种植于中国的上海法租界内,故称之为“法国梧桐”。法桐株型高大,蔚为壮观,花期4——5月,果实9——10月成熟。伟岸、雄奇、实用性和观赏性极强。有着“行道树之王”的美称。3.有关写落叶和梧桐的诗句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虞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刘彻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欧阳修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 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唐子西语录 东篱菊酒秋风过,满目唯留落叶频

秋风清 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 此时此地难为情 月团新碾瀹花瓶,饮罢呼儿课楚词。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

西风扬子江边柳,落叶不如离思多。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雨打芭蕉云落叶 风吹杨柳花飞絮 闾庭多落叶,慨然已知秋 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落叶》课堂教案

实验中学初四

于玲

教学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仔细体味作者由落叶引发的生命感悟。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3.品味本文生动形象而又富含哲理的语言。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1.3 难点:目标2 时间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搜集以下材料: 1.贾平凹简介 2.法桐的有关知识 3.描写落叶的诗文词句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一)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二)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当地点拨和补充

1贾平凹,陕西人。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美文》杂志主编。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记》、《野火集》等,著有散文集《月迹》、《爱的踪迹》等多部作品,著有诗集《空白》等。其中《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儿》获全国短篇小说奖,《浮躁》获美国飞马文学奖,《废都》获法国费米那文学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当代作家。

2.法桐学名悬铃木,原产东南欧、印度及美洲。由于最初由法国人种植于中国的上海法租界内,故称之为“法国梧桐”。法桐株型高大,蔚为壮观,花期4——5月,果实9——10月成熟。伟岸、雄奇、实用性和观赏性极强。有着“行道树之王”的美称。3.有关写落叶和梧桐的诗句 例如:闾庭多落叶,慨然已知秋

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对梧桐、对落叶倾注了诸多感情,那么著名作家贾平凹又对落叶倾注了怎样的情感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贾平凹的散文《落叶》。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读课文之前,老师想知道对于散文,第一次朗读的时候你应该带着哪些问题去读呢?

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提出初读的要求:(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生词(2)这篇散文写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交流学习结果

(1)生字:绰约

妩媚

忌妒

憧憬

婀娜

凋落

寒伧

嶙嶙

生词:寒伧

风姿绰约

妩媚

婀娜

停滞

憧憬

以上生字老师用一小黑板的方式出示,学生代表到黑板上填写注音,其余学生在下面注音。生词找学生交流自己对此语的理解。

学生质疑:提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让其他的同学帮助学习。(2)学生交流本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课文写了法桐的叶子由繁盛到凋落再到繁盛的过程。作者的思想感情也经历了由喜爱到哀叹到敬仰的过程,并悟出了生命哲理。

2.根据上面同学们的交流,老师继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问题设置如下:(1)作者是如何描写法桐的呢?

(2)作者所悟出的人生哲理:“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对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3)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呢?

学生再次读课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利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做好记录。小组交流学习结果,以共享学习成果。

集体交流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当点拨。使学生明确:(1)

这篇文章前六段分别描绘了春天、夏天、秋天、来年春天四个时间法桐的景色。其中写的最详细的是春天的法桐。作者从法桐的颜色、姿态、神韵三个方面描写了春天法桐的盎然生机。同时还采用了侧面衬托的方法,通过鸟夫妻的欢乐来衬托绿叶的温柔美好,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其次较详的写了秋天的法桐,写出了它的枯瘦败落,和前面春天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的哀叹、同情溢于言表。然后作者又由来年春天法桐的新叶明白了,法桐旧叶的凋落换来了新生。正如我们收集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样,自然作者就得到了生命的感悟。

(2)

由法桐叶子由繁盛——凋落——繁盛,作者明白了:生活中有欢乐也有痛苦,没有痛苦的付出便不会有快乐的收获,只要勇敢乐观的面对生活,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3)

这种借某一具体的事务,通过它们的精神抒发自己的感悟及思想的写法就是托物寓意。它的常见思路是状物——寓意。

三、深入研读 1.品味语言

(1)本文篇幅短小,语言凝炼优美,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找出优美的句子进行赏析。在赏析之前,老师想知道,大家打算如何赏析散文的语言?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老师归纳并点明:可以从用词美、修辞美、哲理美写作手法运用美等角度赏析,也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赏析。

学生读课文赏析,并用圈点批注的方式记录赏析结果。小组共享学习成果。集体交流学习结果。

例如:“没风的时候,显得很丰满,娇嫩而端庄的模样……做一个妩媚的笑。”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动静结合,从颜色、姿态、神韵三个方面写出了春天桐叶的美好形象。(2)朗读并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积累优美的语言。2.质疑问难:

学生仔细的品读课文,找寻自己不懂的问题,向同学和老师质疑。

学生交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其余同学帮助解答,老师视情况给与点拨。常见的问题有:

1)

文章的标题为《落叶》,可是作者却用了较多的文字来描绘“绿叶”,这样的安排是否喧宾夺主了?

(2)

第四段中“我觉得这很残酷”的原因是什么?“这”指的是什么?

(3)

“凋落的曾经那么悠悠的欢乐过,欢乐的也将要寂寂地掉落去。”如何理解这句话?

(4)

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和作用。

四、拓展延伸

1.《落叶》一文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读了本文你有何感受? 2.生活中有许多人和落叶具有着同样的精神,你能试举几例,并简述他们的突出事迹以及你对他们评价? 课后作业

1、搜集并积累有关生命的诗词和名言警句。

2、阅读下面的文章,做一篇读书笔记

野菊花 陈创

野菊花!野菊花开在山野里。

有谁见过这般豪放壮烈的花云?有谁闻过这么沉郁凝重的药香?那样泼泼辣辣地开。一簇一簇,一滩一滩,一坡一坡,灿烂辉煌!

花朵不过一份镍币大小,密密匝匝,重重叠叠,织造出淮河堤畔、大别山麓梦幻般神奇的织锦,分明是太阳和月亮灼目滚烫的合金,让造物主随意倾倒泼在这里,叫人心灵久久震颤。几番秋风秋雨秋霜,山也早已敛去辽阔的绿氅,只把灰褐的脊背袒露世间;曾经被悠逸的白云衬托得如此高原的天空,也被铅灰压缩了胸臆;紫燕和鸿雁归飞的呼唤,杳然寂灭在江南的路上,留下水牛与山羊的哞咩,在枯草败叶间低回……纵然是松柏也已减色,纵然是澶竹也已落魄,唯独野菊花,却以她野性的勇敢和进取,在这片天空下,这片山野上,举起开放的扩展的金旗,“欲与西风战一场,便身穿就黄金甲”。多少墨客骚人奉和酬唱,把菊魂菊意唱彻历朝历代;长的大多是庭院、公园、花盆里的名菊。比起野菊花来,这些被驯化、供玩赏的同类,不免沾染着脂粉气、奶油味,显得矫饰和做作。宁愿入汤入药、成渣成泥,决不任人摆布、供人亵玩——这就是野菊花!野菊花自有野菊花不惑无悔的性格和气质。

她不禁锢自己。有花就尽情地开,有香就尽情地放。这一朵迟迟不肯谢去,那一朵挣出半个脸来就开了,从茎顶,从肋下,一下子冒出那么多花骨朵,仿佛一夜之间被风雨唤醒,就一齐把眼睁开,睁得又圆又亮,再也不想闭去。白天盯住太阳,夜晚盯住星星月亮。那份野性,连日月星辰也只能轮番伺候;她把金子般的本色毫不掩饰的宣泄成河成瀑,又把琥珀色的药香毫无保留地聚散如云如雾。这时,假若你静下心来,你会从袅袅升腾忽聚忽散的浓香里諦听到广东音乐《金蛇狂舞》的活跃,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的壮烈…… 她不固守现状。匍匐的枝条看似软弱,却从不攀援依附。这枝被折去,更多的牙箭立即射出,迅速占领周围的地面,把墨玉般羽状分裂的叶片扩张开来,铺展如苍鹰翼翅,拥护者黄花,风来向凌空而去,云过含不尽向往,活脱是一幅潘天寿饱含金石意味的《鹰膦图》,从大别山巅垂挂到淮河水沿。当霜雪卷藏这轴鸿篇巨著,她的宿根却在这片沉重而冷静的土地下酝酿谋划,将屈原“上下求索”的浩歌冻结在心,但时以窜发。今年崖头岭上的几株,明年一定发展成簇;今年篱前坎下的数从,明年一定繁衍成龙,星散的,要汇集;成块的,要连片。然后,在荒滩野坡,在贫瘠却是自由的土地上,左冲右突,向着四面八方扩张、挺进,步步为营。不知是山野滋育了她的野性,还是她的野性诱发了山野的野味野情。

儿开。你根本辖制不住她,她也从不约束自己。西风里,严霜下,万花纷谢的境遇中,孤军奋战,单一面嫩金、黄金、赤金锻造的大旗,鲜明如火,嘹亮如歌,浓烈如酒,狂放如战胜者的开怀肆笑。

这是一种怎样野性的美啊!而这野性美又以其烛照天地的光芒,投射在她开放的态势和拓展的行动之中,于生命的运行里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叫人体味出一种人生境界,才有久久的震颤回荡在心……

《落叶》课后收集的资料整理

实验中学

于玲

★生命是美丽的,对人来说,美丽不可能与人体的正常发育和人体的健康分开。——车尔尼雪夫斯基

★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共同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灿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华罗庚

★人活着总是有趣的,即便是烦恼也是有趣的。(亨利•;门肯)★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法国诗人]吕凯特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普希金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

★生命苦短,只是美德能将它传到遥远的后世。——莎士比亚

★能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他人记忆中,生命仿佛就加长了一些;光荣是我们获得的新生命,其可珍可贵,实不下于天赋的生命。——孟德斯鸠

★生命,如果跟时代的崇高的责任联系在一起,你就会感到它永垂不朽。——车尔尼雪夫斯基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长短,而在内容。——塞内卡

★为了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去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巴金

★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

★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最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发一分热,发一份光,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光明。

篇3: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指瑕

第一册

1. P4第二节第1行:

“宇宙是无限的, 但人类所认识的宇宙都是有限的。”这种表述将科学上的宇宙与哲学上的宇宙相混淆。科学上所讲的宇宙 (科学家认为它起源为137亿年前的一次难以置信的大爆炸。这是一次不可想象的能量大爆炸, 宇宙边缘的光到达地球要花120亿年到150亿年的时间) 是时间与空间的总和, 有一个发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 这个概念不同于哲学上所讲的宇宙概念, 即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结合下文内容, 这一句话宜改为“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或“人类认识的宇宙是有限的”。

2. P31:

关于条目“内力作用的‘足迹’”。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而课本上只介绍了地壳运动的“足迹”——地质构造中最常见的两种基本类型, 即褶皱和断层。严格地说, 地质构造包括水平构造、单斜构造、褶曲构造和断裂构造。建议将条目“内力作用的‘足迹’”改为“地壳运动的‘足迹’”。

3. P37第二节第1行:

“由实验得知, 物体的温度越高, 辐射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这句话未能全面、准确地叙述辐射定律的相关内容。建议将其改为“由实验得知, 物体的温度越高, 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4. P48倒数第6行:

“水循环对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热量传输起着重要作用。”这句话叙述不够全面, 漏掉了岩石圈。因为水循环联系四大圈层, 热量传输不可能没有岩石圈。因此, 建议该句改为“水循环对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热量传输起着重要作用。”

5. P48倒数第5行:

“水循环过程中, 还不断进行着势能和动能的转换, 由此产生了流水侵蚀作用, 改造着地表形态。”水循环过程中, 不仅产生流水的侵蚀地貌, 还产生流水的堆积地貌。建议将该句改为“水循环过程中, 还不断进行着势能和动能的转换, 由此产生了侵蚀作用, 并通过搬运、堆积作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

6. P53: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图》下方将亚热带气候分为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 这与教材中气候类型判断教学的内容不一致。建议将亚热带气候仍分为两种, 即地中海气候与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或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 , 将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分别归入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 并建议换上相应的《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图》。另外, 为体现气候与自然带的对应关系, 建议将P58《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下方的亚热带荒漠和草原带分别归入热带荒漠带和热带草原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用不同的图例分开, 并换上相应的《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7. P60第3行:

“受这种降水空间分布的影响, 自然带表现出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表述不科学, 因为海岸线不一定就是东西向延伸的。建议该句话改为“受这种降水空间分布的影响, 自然带表现出大致呈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的地域分异规律”。

8. P64“活动”第3行:

“由于秘鲁寒流和沿岸上升流作用强烈, 将富含磷酸盐等营养盐类的下层冷海水带到表层, 导致海洋浮游生物繁衍迅速, 大量鱼群来此觅食, 因而形成了世界著名的渔场。”渔场成因说法欠妥。秘鲁渔场的形成得益于沿岸上升流, 而非秘鲁寒流。因此, 建议第一句改为“由于秘鲁沿岸上升流作用强烈”。 (秘鲁沿岸有强大的秘鲁寒流经过, 在常年盛行南风和东南风的吹拂下, 发生表层海水偏离海岸、下层冷水上泛的现象。这不仅使水温显著下降, 同时更重要的是带上大量的硝酸盐、磷酸盐等营养物质。)

9. P84第二节第1行: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人类要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首先要强调的是适度开发, 即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这种说法只适用于可再生资源, 对非可再生资源显然不合适。建议最后一句改为“即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第二册

1.P4:从“人口增长模式图”可以看出, 原始低增长阶段的出生率波动大, 死亡率波动小。但这与实际不符, 在原始低增长阶段, 由于受灾荒、战争及瘟疫流行的影响, 死亡率的波动应很大, 而出生率则相对稳定。建议该图作适当修改。

2.P23第二节第1行:“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很多, 例如, 资源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此外, 环境人口容量还与技术水平、资源基础和环境变化趋势等有关。”前面已讲过环境人口容量与资源、科技等因素有关, 最后一句又说:“此外, 环境人口容量与技术水平、资源基础等有关。”前后重复叙述。建议文中的最后一句话改为“此外, 环境人口容量还与社会分配制度、环境变化趋势等有关。”

3.P57第1行:“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样叙述不够完整, 因为如蘑菇等微生物的生产显然属于农业生产的范畴。建议将“动植物”改为“动植物和微生物”。

4.P90倒数第2行:“在商业活动中, 生产是起点, 消费是终点, 交换是联络生产和消费的纽带”, 并以“商业活动的主要环节图”作形象化说明。这种叙述将生产、消费作为商业活动的环节, 显然扩大了商业概念的内涵。因为商业是专门从事商品收购、销售、调运和储存的行业, 所以收购为起点, 销售为终点。建议将该句改为“在商业活动中, 收购为起点, 销售为终点, 交换是联络生产和消费的纽带”, 图中的“生产企业”和“消费者”也应删去。

第三册

1.P42:关于“稳定战略”的叙述:“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前提, 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切入点和归宿点。”《现代汉语词典》对“归宿”的解释是“人或事物最终的着落”, 因此, “可持续发展的归宿点”应理解为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但在可持续发展的系统中,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 社会可持续发展才是目的, 也就是说社会可持续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或归宿点。因此, 建议将文中的“归宿点”删去。

2.P77倒数第1行:“长江流域森林资源和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这句话本身没有错, 但将旅游资源放在长江流域自然资源的条目下叙述就欠妥了, 因为长江流域许多旅游资源属于人文景观资源。建议将其改为:“长江流域森林资源和自然风光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3.P97“知识窗”中第1行:“湿地是指沼泽、湖泊、河流、河口及海岸带的滩涂等。它在调节气候、蓄洪防洪、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等方面具有特别的功能, 被称为‘地球之肾’”。这样叙述将湿地的防旱功能漏掉了, 应将文中的“蓄洪防洪”改为“蓄洪防旱”。

篇4:鲁教版——落叶教案

1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成因、类型及其危害。

2让学生明白诱发自然灾害的种种因素,揭示自然灾害的诱发机制和发生规律,明确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危害,寻求防灾减灾的方法、措施。

教学重点:

使学生明白洪水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及预防措施。

教学处理:

通过合理运用图片、文字等资料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布置学生多方面收集有关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的种类、成因、危害及防护措施等材料,便于在课堂的探究活动中使用。

教学过程:

[由图导入]教师出示1998年我国百年不遇的洪水图片资料,接着让学生思考问题:我国洪灾频发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引发思考]1通过了解,你们知道什么是自然灾害?

2通常自然灾害都包括哪些?

教师讲述:自然灾害,是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需要注意一是在自然界发生的,二是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危害。

[课堂训练]略。

[教师说明]认识洪水和洪灾。

洪水:是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的统称。

洪灾:洪水溢出或者冲垮河岸、湖岸,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损害,形成洪灾。

洪水的危害:有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洪水致灾的两个基本环节:洪水的形成、对人类造成损害。

[板书]成因洪水形成损害

洪水的成因分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课件演示]PPI展示图片、文字资料,学生讨论得出洪水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1文字材料:长江流域自6月11日进入梅雨期后,各地暴雨频繁。7月份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出现的次数最多。长江进入主汛期后,上游和中下游同时出现降雨,洪水并发,洪水量激增。

2出示图片:长江流域水系简图、四川地震堰塞湖。

[教师总结]洪水形成的自然原因:强降水;冰凌、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堤坝溃决(“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炸毁黄河花园口大堤……);还与流域的汇水速度和排水速度有关。

影响排水速度快慢的因素有:地面坡度、土壤含水率、植被覆盖率等。

影响流域排水速度快慢的因素有:河道的顺直程度、通畅程度、纵向坡度等。(通过实例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结论。)

“把庄稼种到山顶上,把水稻栽进湖中央”导出洪水形成的人为原因——破坏植被、围湖造田。

占据河道的建筑物降低河道排水速度,也会形成洪水。

过渡:洪水形成是不是就一定形成洪灾?

发生在无人区的洪水不能形成洪灾。

洪水造成的损失不仅和洪水的大小相关,还与人口和经济有关,人口越密集、经济越发达,损失越严重。

[小组讨论]针对洪灾的形成原因,我们又该采取哪些防治措施呢?

[课堂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探究,我们初步了解了自然灾害的概念和类型,理解洪灾的成因和防治措施。

[实践与探索]学生根据上述分析洪灾的方法,探索寒潮、台风等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向父母长辈咨询,当地有没有发生过洪灾,多发生在什么时候?灾情怎么样?近些年来为什么没有发生过洪灾?

教学反思:

学生经过前三个单元的地理学习,对高中自然地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具有简单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为现阶段的地理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学生在地理空间概念方面、读图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初中地理基础知识严重缺乏,读图识图的基本方法欠缺。

篇5:鲁教版 燃烧与灭火教案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中学□小学 1,面向学生: □

学科:化学

2,课时:

1教学准备:

教学用具:酒精灯,蒸发皿,水泥块,棉花球,石块,木块,烧杯,蒲扇,火柴,白磷。

电子白板

二、教学课题

第四单元第三节燃烧与灭火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山东教育出版社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鲁教版第四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用途和碳、铁等物质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既是对化学变化中具体知识传授模式的继承,又是对其的丰富和完善。本节知识位于第四单元第一节(鲁教材P84-87第一自然段),上承上单元第三节氧化反应,下接第三节化石燃料,对于以前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以后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化学研究的就是我们身边的物质,同时对于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了解燃烧的概念。

(3)会运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能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乐趣,激起对化学的学习欲望;通过对燃烧利弊的分析,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通过对实验的再设计,开阔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

四、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初中化学鲁教材第一单元第二节《化学之旅》P13-15对蜡烛燃烧探究已有一定认识,对蜡烛燃烧现象和它燃烧产物有一定的认识。

(2)第三单元第三节《性质活泼的氧气》学习炭在空气和氧气燃烧、铁丝在氧气燃烧及石蜡燃烧的的现象,能写出它们与氧气反应的反应式。不过该部分石蜡燃烧着重让学生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对燃烧的本质是没有深入的学习究。

(3)学生对火的认识不足。不能从正反两面认识。对生活观察力不强,导致对燃烧与灭火的经验上认识有偏差。

五、教学策略1.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实验探究”“对比分析”“情境创设”等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增大课的信息量。图片可PS,视频不能嫁接。新闻报道视频比增加事实的可信度,磷的燃烧视频可减少对教室对污染。2.学法

(1)实验探究;(2)分析归纳;(3)合作学习。

六、教学流程

八、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通过对通过小组讨论和小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通过对吸烟有害的视频和火灾场景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据个人对新课标的理解并把付诸于教学活动中。其中关键一点是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变教师的角色,老师能做的是纠偏、点评、释疑、总结。不足没有充分地让学生展示、暴露出学生的不足。对发展学生能力和学生自主创新方面做得不足。附录

1、奥运圣火,火灾等 李宁空中飞人点燃奥运火炬

2、新间报道:火灾损失

篇6:鲁教版九上《陌上桑》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和能力

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读这首民歌。

2、通过咀嚼民歌的语音,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乐府和乐府诗的有关知识。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对“汉乐府”常识的了解和语言文字的品味,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2、通过对诗歌的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一定的想象能力。

3、学习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4、学习本诗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目标

1、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热爱,赞美我国古代劳动妇女对封建官吏的卑劣可耻行为的可恨。

2、通过领会诗歌的语音,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了解汉乐府诗的特点。

2)学习诗中用种种修辞手法来刻画罗敷形象的写法。难点:

1)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2)本诗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学具准备:多媒体

五、师生互动活动的设计

1、反复朗读,从朗读欣赏罗敷的美,憎恨官吏的丑。

2、学生自学,老师质疑点拨。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学生掌握一定的汉乐府的常识。

2、反复诵读,课堂上能够背诵。

(二)整体意识

这首诗刻画了罗敷这一形象,她美丽、善于劳动、言辞锋利、对于不轨之徒敢于斗争且善于斗争。人民通过她的口说出了他们的愿望和要求。

(三)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隅(yu2)敷(fu1)笼系(ji4)倭(wo1)堕(duo4)

髻(ji4)缃(xiang3)绮(qi3)襦(ru2)捋须(lv3)

髭(zi1)著媜头(zhuo2 qiao4)踟蹰(chi2 chu2)妹(shu1)宁可(ning4)千余骑(ji4)骊(li2)鬑鬑(lian2)2,查字典,参照课文注释,理解文意。

二、导入

1.乐府及《乐府诗集》简介:

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机构,后人把这个机构所采集的诗歌都称 为“乐府”。它既包括采自民间的诗歌,也包括那些文人制作的诗歌。这些诗,一般都配乐歌唱。

《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辑的乐府总集。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 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内容丰 富,题材广泛,多方面反映社会风貌。有描述征人思乡的痛苦,暴露战 争罪恶的;有鞭挞封建婚姻制度,沤歌男女爱情的;有披露封建统治阶 级横征暴敛,敲骨吸髓欺压百姓的。这些诗,都有较深的思想意义。在 艺术创作上,乐府诗格律比较自由,杂言、五言、七言兼而有之,其余有 些是不用韵的。叙事性强。最突出的特点是刚健清新、质朴自然、文辞 优美。

2.关于《陌上桑》

这是一首在东汉时期民间广为流传的诗歌,诗中的故事带有浓厚 的传说性。过去有人对诗里的故事做过猜测,认为:《陌上桑》讲的是赵 王的家令王仁妻子罗敷的事。罗敷出门采桑被赵王看见,赵王想把她 霸占为妾,于是罗敷作《陌上桑L以表明自己的态度,制止了赵王的卑 劣行为。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语音准确,节奏分明,读出感情。2.请学生翻译全文。3.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品是怎样表现罗敷美貌的? 讨论并归纳:

1)写罗敷出场的环境美“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渲染,烘托了 罗敷之美。

2)写罗敷采桑工具精美“青丝为笼系,桔枝为笼钩”,陪衬产托了 罗敷之美。

3)写罗敷服饰的华美“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 绮为上襦。”借服饰描写罗敷的外貌美。

4)写众人为罗敷的容貌美所倾倒,借助他人的反应,从侧面写出 罗敷的美。

5.提问:课文第2段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使君被光艳照人的罗敷所吸引,打起了鬼主意,仗 着权势,想诱使罗敷跟他走。

先写使君权势显赫,坐着五马大车,带着随从,威风凛凛地从南方 而来,一见到美貌的罗敷就徘徊不前了。接着派出随从去打听,得知罗 敷正值青春妙龄,更是想入非非,按捺不住荒淫之心,急忙亲自走向前 去对罗敷提出无理要求,要罗敷跟他一道回去。这段诗歌形象地表现

了封建官僚使君这个好色之徒的丑态,揭露了他肮脏的灵魂。

6.提问:课文第3段写罗敷面对使君,怎样痛斥他的无理,表现罗 敷的什么性格?

讨论并归纳:“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

夫”‟斥责、嘲讽使君的愚蠢,贪婪,表现了罗敷不慕权势、不畏威逼的勇 敢性格、高贵的品质。

7.提问:罗敷盛夸自己夫婿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无耻的使君依仗权势戏诱罗敷,罗敷则针锋相对,以 夸耀夫婿椰输压倒对方,使他自形惭愧。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 身”的策略。

8.提问:罗敷运用这种策略表现了她什么性格特征? 讨论并归纳:表现她机智勇敢,善于斗争。9.提问:请概括本诗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本诗叙述一个采桑女严词拒绝使君戏诱的故事,深刻 地揭露了封建官僚的丑恶,赞美女主人公忠贞、机智和反抗强暴的精 子。

10.提问:本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

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罗敷热爱劳动,对爱

情忠贞不二,这是罗敷的美好性格,也是真实可信的现实主义的描写。但描写罗敷的美貌和对夫婿的盛夸则是理想化的夸张的,富有浪漫主 义色彩。作者把现实主义的描写和浪漫主义的夸张结合起来,使罗敷 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从而突出了中心。

2)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诗中写使君是用正面描

写,写罗敷的美貌基本上用侧面烘托的方法,这样既丰满了人物形象,又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七、总结

《陌上桑》这首诗它通过封建官吏妄想霸占农家采桑女罗敷的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揭露了酷吏的罪恶行径,歌颂了劳动人民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精神和聪明才智。这首诗在艺术上也是很有特色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正面描 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八、课文延伸

回忆原来学习的汉乐府诗,找出其共性,总结汉乐府诗的艺术特点 l.汉乐府民歌有什么艺术特色?

两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是:(1)叙事性强,出现了第三者叙述的故事,出现了有性格的人物和比较完整的情节。(2)能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来描写人物,如个性化的对话,人物行动和细节描写等。(3)形式多样,有四言、五言、杂言、少数承继四言,大多数采用杂言和五言。杂言体句式自由,长短不拘;五言则更是乐府民歌的创新。(4)不少作品有丰富奇特的幻想,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并完成课后习题。

2、展开想象,增补一些情节,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

板书设计: 陌上桑 汉乐府

居住环境美位高 使用器物美富贵 众人反应美功名

上一篇:管理能力提升方案下一篇:番茄西红柿说明文四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