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比心理作文

2024-04-18

攀比心理作文(精选11篇)

篇1:攀比心理作文

【推荐】攀比心理作文

班上有一个女生很爱慕虚荣还喜欢跟人攀比,我一个朋友家里很有钱父母经常会买一些比较贵的`奢侈品给她,然后那个爱慕虚荣的女生就经常问她,你妈又给你买了什么?多少钱?给我看看,看完后又会说你这算什么啊,我的什么什么多少多少钱一类的。

有几次我朋友跟我说那个女生看完她的卡西欧手表就往桌子上一摔,她的华为的手机也被摔过,她一直很爱惜她父母买给她的任何一件东西,被那个女生那样摔很生气,她们当场吵起来了。

班上没有人去拉架,他们都讨厌那个爱慕虚荣的女生,又没有人和她比过奢侈品之类的,她非要往上凑。何必呢,有没有人想跟别人比,遭人厌了还不自知。

人不能有攀比心理,你比成绩没问题但是你比奢侈品就不对了,父母赚的钱是想让你生活的条件能更好一点,不是让你拿去和其他人去攀比的。

你用自己赚的钱去和人家攀比没问题,但是那钱又不是你赚的,你凭什么去和人家比。我们需要学会控制自己不正确的攀比心理,尽量做到不爱慕虚荣。

篇2:攀比心理作文

Do not keep up with Joneses Recently, a record which is created by short for Credit Lyonnais Securities Asia shows that the growth of China’s luxury-goods market is booming.There will increase 60% at least in the China’s market ion the ten years.It’s good to have money and the things that money can buy, butt it’s good, too, to check up once in a while and make sure that you haven’t lost the things that money can’t buy.Why China’s market is so crazy? I think there are some reasons.Frist of all, China’s economy has developed a lot.In the past years, people are so busy trying to make a living that they didn’t care what the Joneses were doing.With the economy developed, more and more people started feeling they are not good enough.And then, they started to but luxury-goods to show that they are fashion and rich.I think it’s so stupid that I cannot say any words.So, the ad infinitum vicious cycle stated.It’s not good, and miserable.I think these words are true.Money never made a man happy yet, nor will it.The more a man has, the more he wants.Instead of filling a vacuum, it makes one.

篇3:攀比心理作文

一、认识“攀比”

1. 正性“攀比”

正性攀比指正面的积极的比较,是在理性意识驱使下的正当竞争,往往能够引发个体积极的竞争欲望,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

2. 负性攀比

负性攀比指那些消极的、伴随有情绪性心理障碍的比较,会使个体陷入思维的死角,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极端的自我肯定或者否定。负性攀比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理性分析,只是一味地沉溺于攀比中无法自拔,对人对己都很不利。

二、小学生攀比心理的原因分析

1. 小学生虚荣心、表现欲强

小学生普遍争强好胜,喜欢表现自己,炫耀自己,喜欢引人注目,不愿比别人差。因此,他们一有好看的衣服、好玩的玩具,就会向同学显示;如果看到人家有比自己好的东西,却又有不服气,要去买比他更好的,以争一口气。

2. 小学生自我认识能力不够

由于年龄太小,他们往往不能正确、全面地评价自己、认识自己,他们不能分辨什么才是自己最大的拥有,常常缺少自信,特别是学习成绩不大好的学生,因此便追求外在的物质方面的满足,以此寻求自己的骄傲。

3. 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随着人们经济生活逐渐富裕,一些腐败奢侈之风油然而生。不少大人无意中流露出了互相攀比的思想与行为。他们并没有顾及到小孩子,没有注意自己的行为会对小孩子产生什么影响。

4. 家庭教育的不当

现在不少家长溺爱之风很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愿孩子受一点委屈,只要孩子开口,他们都会无条件地满足,而且千方百计地想比人家的孩子好。这样便助长了孩子的攀比心理,造成教育的困难。

三、小学生攀比心理的引导与教育策略

小学生的“攀比”心理有负面的影响,因此对“攀比”现象因势利导,使这种“比”指向积极方面,避免其中负面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比”的内容,选择正当合理的“比”的方式是大有必要的。

1. 把攀比引向良性竞争

在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要求的指引下,以知识、能力和品德为比的主要内容;以促进滋生问题的改善和促进自身精神的成长为主要目的,这类攀比是积极的,值得提倡。

要引导小学生学会比。要引导小学生在攀比中找到最佳的参照点,在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的基础上进行比,在比中求进。

2. 转移不合理的攀比兴奋点

小学阶段的孩子表现的欲望都很强,都具有与人“比”的欲望。要抓住小学生这种上进的心理,改变他们攀比吃穿、消费的倾向,引导孩子在学习、才能、毅力、良好习惯等方面进行攀比。

转移小学生不合理的攀比兴奋点的目的在于引导和生成正向的攀比内容。攀比是一种不满足现状、不甘落后的心理,在特定情况下能对孩子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应当努力引导小学生把眼光放到比学习、比进步、比能力、比努力、比好的行为上,这才是有意义的。

3. 鼓励小学生自己与自己比

孩子们在攀比的时候,最典型的理论就是“别人都有,所以我也应该有”。对付这样的孩子,比较快速生效的办法是实行反攀比。此时,父母再给孩子讲些道理,告诉孩子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别人所有的东西,每个人的条件是不同的,所获得的东西、所具备的能力也不是相同的。这样,孩子心里会平衡一些。

4. 引导小学生保持一颗“平凡心”

攀比现象在小学生中间愈演愈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部分的小学生没有一颗“平凡心”。因此,培养小学生的“平凡心”,对遏制小学生的攀比心理有着极其深刻的价值。

总之,在引导小学生保持一颗“平凡心”的过程中,作为家长和教师树立好形象是关键。首先,家长和教师必须对名利,对孩子现在的成绩、未来的从事职业等问题上保持一颗平凡心,降低对孩子的预期,实事求是地帮助孩子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其次,是让小学生学会爱和理解,教育和引导小学生爱同学、爱自然、爱劳动,提高他们爱与感受爱的意识和能力,在爱中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小学生有了一颗“平凡心”,减轻了小学生身上的心理负担和学习任务,他们就容易从平凡的生活中、从点滴的小事中发现快乐、感受快乐,创造快乐。从而走出攀比心理的阴影。

参考文献

[1]何艳如.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2]郑雪.人格心理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3]魏惠忠.坚持独立思考克服攀比心理[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03):31-34.

[4]关颖.使人沮丧的攀比要不得[J].中国健康月刊,1994(05):15-17.

[5]刘媛媛.孩子爱攀比怎么办[J].少年儿童研究,2003(09):23-25.

[6]林昭棠.攀比心理也有积极作用[J].探索与争鸣,1988(03):8-10.

[7]臧琪琳.浅谈思想工作对象的消极性心理及其矫正[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1989(01):5-7.

篇4:攀比带来心理阴影

很多人在攀比之后,会在心理上造成阴影,让阴影一直笼罩自己。攀比得越高,摔得越重。人和人之间的差别,生活环境之间的差别,造成了人在差别中情不自禁的攀比。而盲目攀比,总是让人们习惯性地将自己所做的贡献和所得的报酬与别人进行比较。如果两者之间的比值相等,那么就会有公平感;反之,心理就会失衡。失衡的心理,会使一个人走向极端,在认死理儿的胡同里走不出来。

心理学教授丛媛在菲律宾访学期间发现一个现象:菲律宾人的生活水平和经济状况远远低于我国,可他们的幸福感很高。经过调查,丛媛发现他们的生活理念与我们大相径庭。菲律宾家家户户的生活,都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他们从来不与他人攀比。他们不管做什么工作,不管在哪个单位,周末一定会休息。马尼拉东方大学教授马克,有三个孩子,大儿子在超市当保安,女儿开了一个打印室,小儿子则是汽车修理工。马克教授说起孩子时真心地为孩子们自食其力而高兴。

说到这,丛媛教授感叹道:“相比之下,我们有些人的心态就大不一样了。”今年春节期间,丛媛教授见到一个朋友的儿子,是公务员,原本过着安分守己的平静生活,可自从参加一个朋友的聚会后,心态变了,逢人就诉说心中的烦恼。原来这位朋友做生意发了财,开着奔驰、带着娇妻,聚会后豪爽地埋单。他心理失衡了:“我的薪水攒一辈子也买不起一辆奔驰车。”从此,心理失衡就一直折磨着他:“他当初学习比我差多了!”就这样,看看别人,比比自己,比出了怨恨,比出了愁烦,比出了阴影,失去了自己原本宁静的生活状态和好心情。于是,整個假期,他都郁郁寡欢。有几个人甘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攀比心理,是自己和自己较劲儿。像孔雀一样,总是打开美丽的羽毛,在人们面前展示。丛媛教授说这叫“孔雀心理”。这类人不在乎是否真的幸福和满足,只在乎自己在攀比中能否获胜?为确保自己各方面胜于他人,必须不停地比较、争胜。胜出还不行,还得让别人都知道,力争孔雀开屏!

小说《项链》中,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为参加一次晚会,向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来炫耀自己的美丽。不料,项链在回家途中不慎丢失。她只得借钱买了新项链还给朋友。为了偿还债务,她节衣缩食,为别人打短工,整整劳苦了十年。最后,才得知所借的项链原来是假的。浮躁和攀比,就是这么可怕、害人。

欲望无止境的人,爱浮躁;爱浮躁的人,会产生攀比心理。从此,快乐和幸福离他远去。

(编辑/张金余)

篇5:如何纠正儿童攀比心理

幼儿是正发育的幼苗,需要家长、教师的灌溉培育,浇水过多会使幼苗淹没,营养过剩会停滞不前,因此,家长、教师要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把握程度,适时给予鼓励,保护其童心。例如:幼儿刚上幼儿园怕陌生人、新环境,不愿上学,家长就可采取买与小朋友同样的书包来鼓励其上幼儿园,要抓住幼儿攀比心理适可为止,鼓励向上。

2、年轻父母不要过分疼爱独生子女,防止出现攀比惯性。

作为父母不要给孩子一切他想要的东西,这样很容易养成幼儿过度的自我中心的`心理,不能对孩子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姑息迁就很容易造成攀比惯性,以致变成贿赂幼儿,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育。

3、从家长、教师自身做起,从小培养幼儿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俗话说:大狗爬墙,小狗学样。这说明了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长、教师的正确教导。幼儿的成长是在你的身边开始的,你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影响,因此,作为家长、教师应从自身做起,自己不要存在着攀比别人的心理,要时刻为幼儿做表率。

4、运用合理的方法来处理攀比问题。

当幼儿出现攀比现象时,作为家长、教师应当视其情况做出合理的教育,用巧妙的方法来处理幼儿的攀比问题。

篇6:浅析罪犯的攀比心理

攀比,在心理学上被界定为中性略偏阴性的心理特征,即个体发现自身与参照个体发生偏差时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通俗地讲,就是个体刻意将自己的智力、能力、生活条件等方面与别人进行比较,并希望超越别人的一种心理状态。通常产生攀比心理的个体与被选作为参照的个体之间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如同学、同事、邻居等),导致自身被尊重的需要过分夸大,虚荣动机增强,甚至产生极端的心理障碍和行为。监狱是一个小社会,它必然也受到“大社会”的影响,攀比现象依然。盲目的攀比异化了罪犯的思想和行为,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心理负担,影响改造质量,同时又给罪犯家庭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因此监狱对罪犯的攀比现象不能掉以轻心、任其发展,应加强对罪犯的正确引导。

一、罪犯攀比的几种形式

比消费。看每个月的消费水平谁低谁高;看亲人接见时送的接见物品谁多谁少。比家庭。比谁家最有钱,官最大;比谁家小孩最有出息等。比过去。比谁过去官大,钱多,开的车高档等。比面子。比谁长得帅气、靓丽。

比荣誉。比谁在监区里当骨干,比谁最受警官欢迎,比谁最有召唤力等。

二、罪犯攀比造成的危害

1、加重罪犯的心理负担,影响改造质量。

有句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事实上,人比人不要紧,要紧的是人比人而生气的人。手指各有长短,人各有不同,盲目攀比会让人活得很累,会让人的心理失去平衡,有时人的思维会进入死角而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罪犯如果在攀比上想得多了,就会有浮躁的情绪,容易产生小团体,同犯之间矛盾加深。我分监区两名犯人发生冲突,整整吵了一天一夜,民警在进行教育时,其中一名犯人委屈的说:“某某说我没人要了,老婆和我离婚,家人不来接见。其实我出去是有人要的,当年我在外面两万一桌的饭也吃过,他有什么了不起〃〃〃〃〃〃”听起来十分好笑的话,却真实的出现在年近40岁的犯人身上。

2、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

罪犯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衣食住行、日常花费完全依赖政府和家庭。政府给予每个罪犯的东西是公平的,罪犯想要满足自己的攀比心理,就会想尽办法向家里索取。在接见时,我曾亲耳听到一位年轻的犯人向年迈的母亲哭诉:“外面的人是不知道里面的人是怎么生活的,我有多苦多累,你知道吗?我要的东西你为什么不带给我,下次你不要来接见我了,让爸爸来,让他给我带8条内裤,4套保暖内衣,一双黑色的耐克旅游鞋〃〃〃〃〃〃〃”还有一名中年犯人跟家人讲:“里面的人太复杂了,平时就喜欢风言风语,我以前一个月消费很高,现在突然什么东西都不订了,他们到处传我家里发生变故,连看我的眼神都怪怪的,害得我很没面子,你们想想办法给我存点钱,反正我刑期也不长了〃〃〃〃〃〃〃”这些罪犯本应该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可是现在他们却成了家里的负担。

三、罪犯攀比心理的成因

1、过分看重面子

攀比,说白了就是一个面子问题。同样是犯法,同样是犯人,你家庭幸福儿女孝顺,我却妻离子散;你出去后能吃香喝辣,我却什么都没了;你当维纪拿高分,我辛苦赶产量,分数还不及你〃〃〃〃〃〃于是罪犯觉得处处不如人,产生许多消极

情绪。

2、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攀比是一种社会比较,比较一般分向上比较、向下比较和相似比较,可是生活中更多的人会选择向上比较,从而产生攀比心理。其实,这种比较偏好是受社会影响的结果。

“胜王败寇”的现代社会,不断向上比较让人迷失了自我。家长从小就会为孩子提供一个又一个向上比较的对象,邻居家成绩优秀的孩子,同事家多才多艺的神通,电视上的小英雄,这就是塑造比较方式的第一个场所;学校通过也会树立一个个榜样为学生们提供向上比较的对象,通过区分学生优、良、中、差的方式将学生臵于社会比较中。现代社会的竞争使每个人的行为不再能够孤立存在,一个人的行为要在大家的行为背景下才有意义,传统社会中的“中庸”之道难以适应所谓“赢者通吃”,“胜王败寇”的现代社会,社会在迫使人们选择向上比较。

我们的罪犯来自社会,他们身上有着社会人的共性,所以也不难理解他们的攀比心理了。

四、罪犯攀比心理的应对策略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一个人要追求幸福是很容易的,而要攀比别人的幸福却极其不易。”因此,我们要让罪犯除去他们的攀比之心,减少他们的“面子”观念,教育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作为监狱民警,我们首先要以豁达乐观、奋发向上、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的言行去教育和引导罪犯。其次,最主要的是加强罪犯的自我调节能力,具体方法有:

1、引导罪犯通过自我暗示,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暗示是一种强有力的心理调节技巧,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心理预期,增强

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具体表现为带有鼓励性质的语言、符号以及动作。比如,当看到别人比自己好时,在心中默念“其实我也很好”之类的语句,久而久之,盲目攀比的习惯就会有所改善。

2、教育罪犯尽可能地纵向比较,减少盲目地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是指让罪犯和自己的昨天比较,找到长期的发展变化,以进步的心态鼓励自己,从而建立希望体系,帮助罪犯树立坚定的信心。横向比较是指罪犯与同犯的比较。

3、鼓励罪犯积极改造,增强自身实力。因攀比而产生负面情绪的罪犯往往是因为现实中的我与期待中的我达不到均衡水平,或者自己和同犯有差距,导致自信心的缺失,从而产生抱怨、憎恨等情绪。因此,我们要引导罪犯积极改造,多学文化知识,多掌握劳动技能,不断地强大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改造积极分子。日后回归社会能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不成为社会的累赘。

篇7:消费中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的比较

东莞实验中学吴子成一.含义不同

从众心理主导的消费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受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趋向于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

消费者的攀比心理是基于消费者对自己所处的阶层、身份以及地位的认同,从而选择所在的阶层人群为参照而表现出来的消费行为。

二.形成的原因不同

(一)从众心理的成因

1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压力是从众的一个决定因素。在一个系统内,谁做出与众不同的判断或行为,往往会被其它成员孤立,甚至受到严厉惩罚,因而某个系统内的成员的行为往往高度一致。因此,任何一个人冒犯了众人,都有可能被抛弃。为了免遭抛弃,人们就不会去“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只会采取“随大流”的做法。社会心理学认为,在不少人的心目中,随大流、跟着大多数人走,总是比较安全的,可以少惹麻烦、少担风险,所以他们就喜欢采取从众行为,以减少内心冲突,求得心理平衡。这是从众心理产生的心理基础。

2从众心理效应的形成与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中庸”封建思想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古代历来就推崇“中庸”之道,“枪打出头鸟”等禁锢,这一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中还有很大影响。由于前辈的言传身教,孩子幼小的心灵也就打下了从众的烙印,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从众的心理。这是从众心理产生的历史条件。

3从众心理的自然基础在于动物具有明显的从众本能。动物群体这种一致行动的趋向性是长期进化形成的,具有一定的进化优势。人类的这种心理特征也是一种进化过程中的产物,是与生俱来的。集体狩猎成功的概率大于单独狩猎成功的概率,和别人做相同的事可以节约大量时间和精力。

4是人群中的沟通会产生传染。人类学家认为,群体内信息的传递机制包括谈话分析和社会认识两种方式。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人类形成了以集体为单元共同行动、共享信息的机制,这种机制也具有一定的进化优势。但同时,它也存在着不恰当之处,最主要的方面是它限制了自由思想的交流,限制了谈论的话题。从众行为的产生可能是因为沟通方式对人的思考能力和对回忆的限制,使得群体行为发生收敛。

5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从众能获得某种报酬。由于任何人都是自我利益的最佳判断者和最佳追求者。所以,某人从事某种行为,肯定符合某人的效用最大化法则。既然别人的行为都是对自己负责,所以我模仿别人的行为很大可能是对自己有利的,除非别人是傻瓜,而这种可能性又是较小的。

6从众使个人减少了信息搜寻成本。任何人在从事某一行动前,总得付出一些信息成本,包括时间和金钱等方面。决断本身就需要时间,在情况不明的条件下,用于决断的时间就会相应较长。对于一些优柔寡断者,会更是如此;但对一些果断者,相应用时就会少些,但此时

有可能会造成较大失误。要进行正确决断,就得搜集信息,并且搜集的信息越多会越有利于决策。但搜集信息需要付出成本,这时,其他人的行为选择本身就构成了一条重要的信息。

7人们追求时尚的心理,往往能引发对某类、某种风格的商品的追求,并形成流行趋势。

(二)攀比心理的成因

1经济因素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有了迅速增长,由此使社会财富大量增加。这使许多人都以为,社会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于是,一种主张人们可以任意占有和消耗财富的攀比思想便产生出来,并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产生了日益广泛深刻的社会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有相当一部分人成为改革的直接受益者,腰包鼓了起来,这成为攀比消费在中国流行开来的物质基础。

2政策因素为了缓解通货紧缩,国家鼓励和刺激消费的经济政策就相继出台。有了来自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推动,攀比消费就有了更为适宜生存发展的环境和土壤。

3哲学因素在西方哲学看来,人是一种真正的“理性动物”,人类的使命就是以其体力和智力了解世界,进而征服和控制世界,成为自然万物的主宰,并使其为人类服务。这种哲学思想,不是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一种和睦相处、互助互利的朋友关系,而是看作一种征服与被征服,剥夺与被剥夺的对立关系。表现在消费领域,它主张人类有权无限地占有和挥霍物质财富,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感官需求。所以,西方哲学思想是消费攀比的理论基础。有了这一指导思想,消费攀比的产生与发展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4市场因素销售分析家维克特·勒博宣称:“我们庞大而多产的经济„„要求我们使消费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要求我们把购买和使用货物变成宗教仪式,要求我们从中寻找我们的精神满足和自我满足。我们需要消费东西,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去烧掉、穿坏、更换或扔掉”。许多人对勒博的号召做出了反应——也可以说,是生产商和销售商在为消费攀比推波助澜。我们面前一个可以说明问题的数据是,2004年国内市场手机换机周期是18个月,2005年5月份的调查显示,该周期已经缩短到1年。

5心态因素 暴富者心态在当前国人心态中表现地比较明显。刚刚富起来的人们对财富还没有树立起正确恰当的观念,表现欲强烈,这也为消费攀比的流行提供了合适的土壤。家庭教因素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长辈的溺爱之下,任性、刁蛮、懒惰、贪图享受,而家长总怕孩子受什么委屈,心想:日子越过越红火,手里又不是拿不出,何必苦了孩子呢?于是孩子不开口则已,一旦开口,要“星星”绝不给“月亮”,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孩子的要求。有时家长明知孩子的要求是无理的,可还是咬咬牙答应了。这种放纵孩子的行为,促成了孩子的攀比心理。

7消费宣传因素 过去,那种过于保守的消费观念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而现在盲目宣传“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透支消费和负债消费观念,也正在误导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突出表现在,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没有确定的收入预期,就敢大举借债消费,小到购买家用电器,大到买车购房。

三.特点不同

1追求的目的不同

有从众心理的消费者在乎别人的印象、评价,追求的是时尚。有攀比心理的消费者,在消费商品上,多表现为产品带给消费者的心理成分远远超过实用的成分。对消费者来说,攀比重在“拥有”——你有我也有。

2性质不同

消费是否应该从众,要做具体分析。从众性是人们与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品质。从众性强的人独立性差,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并付诸实行。就从众所造成的结果而言,从众行为也显示了一种较为理性的特征。一般而言,从众所造成的结果无非有三种一种情况是别人吃亏。这时由于“我”与别人采取了一样的行为,所以“我”也跟着吃亏。但这种情况对“我”造成的结果是虽然改变了“我”在社会中的绝对位置,但对“我”的相对位置影响并不大,因为别人都吃了亏。另一种情况是别人占便宜。这时对“我”而言,由于“我”采取了与别人同样的行为,所以,“我”也会跟着占便宜。这种情况对“我”造成的结果是虽然相对位置变化不大,但绝对位置提升了。第三种情况是别人既不吃亏也不占便宜。这种情况对从众的个人而言,其结果是既不会改变社会的绝对位置,也不会改变社会的相对位置。上述三种情况总体的结论是从众的选择对个人的行为目的而言,总体上呈现一定的理性原则,并非都是非理性特征。

攀比则是不健康的心理。中国的消费者有很强的面子情结,在面子心理的驱动下,中国人的消费会超过甚至大大超过自己的购买或者支付能力。从小的方面说它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从大的方面看会造成社会的通货膨胀,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消费者应该采取的态度不同

对待从众行为要辨证地看。在特定的条件下,由于没有足够的信息或者搜集不到准确的信息,从众行为是很难避免的。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来选择策略并无大碍,有时模仿策略还可以有效地避免风险和取得进步。因为人们生活于社会之中,从社会联系的意义来看,群体构成了人类社会生活基础,每个人都是一定社会群体的成员。群体的内聚力来自对其成员的感召力和组织力。因此当群体代表进步潮流时,个人服从组织,作出从众行为,这是应该的。但是由于从众心理是一种缺乏自信和主见的盲从和向压力屈服的心理状态,而不是自觉地有明确目的的对外界事物的反映,一味盲目地从众,可以扼杀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所以应尽可能克服这种心理。

而由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是不健康的消费,消费者应摒弃之。

当然,二者也有某些相同点,比如都是以别人为参照物,都追赶消费的时代潮流等。

联系地址广东省东莞实验中学

篇8:浅谈幼儿的攀比心理

所谓攀比心理是指一种不甘心落后于他人、争强好胜、物欲性强的内心综合流露, 这种心理在某些情况下也能够起到积极性作用, 但如果引导不好, 在某些情况下也会有很多负面的影响。家长和教师应该用正确的态度看待幼儿的这种攀比心理, 用一些相对较为合理、健康的方法来处理幼儿的这种心理。

一、攀比心理存在的主要原因

⑴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可以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 是孩子最亲密无间的伙伴。父母的一言一行, 这孩子都可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对孩子性格的塑造和品质的形成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些父母在孩子面前肆无忌惮地说贫比富时, 不能分辨是非的孩子很快就学会了, 如“妈妈说这样最漂亮”“爸爸说有钱人开奔驰”等。孩子们就学会简单地重复成人的话, 模仿成人的语气去评价自我和他人。

⑵有些幼儿园老师的师德存在问题, 作风不端正。对一些家境比较好的孩子特别关注, 对他们百般照顾, 而对一些家境不好的孩子比较冷淡, 不理不睬。作为老师, 同样要注意言行, 不能作一些不恰当的比较, 促进孩子的攀比心理。

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为幼儿攀比心理提供经济基础。过去生活条件差, 对很多人来讲, 吃的就是一些粗茶淡饭, 穿的也是一穿再穿的衣服, 也没有什么玩具可以玩, 更多的是自制玩具。现在不一样了, 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 父母都想让自己的小孩打扮得漂亮一些, 玩得开心一些, 都不想输给别人。孩子想要什么都尽量的满足, 自然会给幼儿的攀比心理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

⑷家长的溺爱, 也是造成幼儿攀比心理的原因。现在很多都是独生子女, 都是2+2+2的家庭。一家六口人就围着一个小孩转, 生怕饿着了、凉着了。小孩子想要吃什么就买什么, 想要玩什么就买什么, 小孩子想到哪里去玩就带到哪里去玩。小孩子成了掌上明珠, 握在手心怕丢了, 含在嘴里怕化了。过分的溺爱与迁就、娇生惯养, 会让幼儿之间产生互相攀比心理, 产生依赖。

⑸幼儿天真幼稚的天性为攀比提供心理基础。幼儿天真无瑕, 心灵纯洁, 模仿能力、好奇心较强, 易教易懂易模仿, 是学知识学本领的时期, 但幼儿未能辨别是非曲直, 真善美丑, 什么都跟着学, 因此, 这种幼稚的天性为幼儿攀比提供了心理基础, 常为父母所忽现。

很多小孩都有互相攀比的心理, 但是每个小孩形成攀比心理的原因和状况都不太一样, 对孩子的攀比, 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例如, 很多情况下, 小孩子只是模仿了爸爸妈妈的一些言语, 或只是看到老师对穿得漂亮的小朋友特别照顾, 自己也想得到, 等等。因此, 引导小孩的攀比心理往好的方向发展, 我们一定要因人而宜。

二、攀比心理的积极性与消极性作用

1. 攀比的积极性

实际上, 在攀比的后面, 是孩子好强的心理在起作用, 它包含着孩子对外界事物敏锐的观察和注意, 从这些方面来讲, 这种出于竞争意识的攀比是正常的, 值得保护的。但这里关键在于应该告诉孩子应该和别人比什么, 怎样比。我们应当让孩子去比身体、品德、习惯、学习、理想、志气, 等等。同时应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勤劳、节俭之类的作品教育孩子, 并引导他们去利用废旧物品自制玩具, 使他们有各种物品“来之不易”的亲身体验, 从而为孩子具有健全人格打下好的基础。

2. 攀比的消极性

⑴不愿上学。当别人有什么, 而自己却没有的时候, 有些幼儿就出现了不愿上学的现象。他们一定要在自己也拥有同样的东西后才愿意去上学。

⑵嫉妒、盗窃行为。在同伴之间, 因为互相攀比而造成的教育问题也不少。有的孩子看到别人有新式玩具、好看的书本, 自己也想拥有。有的家长会根据孩子的要求买来玩具、故事书之类的, 有些家长则无法满足小孩的要求, 再加上没有对小孩的情绪和想法做一定的疏导, 有些小孩就会想法设法去破坏别人的东西, 或者直接就据为己有。这种情况虽然不会是主流, 但是确实也给小孩子的身心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如果中间没有做一些调整, 长大以后对她的价值取向等等也会有所影响。这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结果。

⑶孩子越来越没有自信。直截了当地拿孩子互相比较, 往往会使在攀比中“落败”一方的孩子受到家长责难、同伴嘲弄等不公平待遇, 必然会使孩子产生“处处不如人”的想法。这种比较显然是不够合理的, 拿己短处比人长处。于是, 在家长们一次又一次的攀比过程中, 孩子的自信心已经不知不觉地被逐步削弱, 并最终失落了。自信心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意志品质, 赏识教育之所以被广为推崇, 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是通过赏识孩子从而强化了孩子们的自信心。

⑷自卑心理的产生。攀比本身是幼儿为表现自己的优越感, 但在攀比过程中, 部分幼儿得到了优越感, 而部分幼儿在攀比中“落败”。长期的“落败”使幼儿对自己缺乏自信, 从而产生了自卑心理。

⑸学习重点的偏离。部分幼儿为了在攀比中得到满足, 开始偏离了自己的学习重点, 而是关注怎么穿衣服, 怎么打扮自己, 怎么花钱, 想尽办法使自己的外表和物质享受上与同伴的不同。

长此以往, 攀比心理会给幼儿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事情的演变总是会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如果说在小孩的整个成长过程中, 我们的家长和教师没有注重这一块的引导, 给他们一些良好的教育, 就会给小孩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今天小孩子一定要买一件漂亮的衣服才肯去上学, 明天要求去香港迪斯尼游玩, 后天又有其他更多的要求, 如此种种, 家长势必无法长期地满足这些要求, 而且给自己和小孩都带来很大的烦恼。

三、解决幼儿的攀比心理的对策

1. 改变家长的消费观

消费观反映着人的健康心理和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消费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和高档化, 社会与家庭的消费观念影响着孩子的消费心理与行为。儿童的消费价值观尚未形成, 对不良的消费心理与行为缺乏辨别能力, 因此, 需要从改变家长观念做起。在家长论坛活动中, 我一一举例孩子身上的攀比消费的现象, 又举出小学生、中学生的品牌消费现象。这些攀比心理若得到父母错误的支持, 会使孩子的消费欲望不断膨胀, 虚荣心不断增强, 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因此, 我和家长共同分析了孩子这种不健康的消费心理的形成原因, 共同商量改变这一现象的策略, 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家长们也感觉到了高消费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应提倡适度消费, 对于幼儿攀比消费的要求不能有求必应。在选择玩具时要考虑玩具的教育价值和发展价值, 为孩子购买衣服时要考虑衣服的实用价值, 为孩子购买吃的东西时则要考虑营养价值等等。

2. 转移攀比的支点

孩子有攀比的心理, 说明孩子的内心有竞争的倾向或意识, 想达到别人同样的水平或超越别人。我们就要抓住孩子这种上进心理, 改变孩子攀比吃穿、消费的倾向, 引导孩子在好习惯、好行为、动手能力、为班级做好事、帮助别人等方面进行攀比。比如:当我了解到茜茜小朋友用自己的旧娃娃攀比邻居小朋友的芭比娃娃, 也要妈妈买时, 我就和她一起用纸巾给娃娃做了一条“纱裙”, 又用漂亮的布料给娃娃设计了好几套可以拆换的衣服, 茜茜剪衣服样板, 妈妈再把衣服缝好。就这样茜茜再也没有提起要买芭比娃娃了。茜茜妈妈说:“还是老师有办法!”

3. 扩展游戏的材料

购买自己喜欢的玩具在孩子的消费愿望中占了很大的比例。现在, 市场上幼儿价位颇高的游戏材料、消费广告良莠不齐, 不断地刺激孩子的购买愿望, 驱使孩子产生从众心理、攀比心理。我们仅仅有这方面的认识和忧虑是不够的, 应该以自身的渲染力引导孩子理解、感受并不是高价位的活动材料才是最好的, 一些不起眼的废旧材料同样可以变成好玩、好用的东西。因此我鼓励孩子和家长一起收集自然材料、废旧材料, 投放、运用到了孩子的活动中。如用食品袋、包装盒开“娃娃超市”的游戏;用各种废旧纸盒制作汽车、小动物住的房子;又如和爸爸妈妈一起用废旧布料做沙包、布棒;用可乐瓶做保龄球、酸奶瓶装上橡皮筋做“拉力器”等等。我们的孩子在参与收集、参与制作、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认识、感受到了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的游戏材料会玩得更开心, 才是最有价值的。

篇9:“攀比心理”要摈弃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晓虹同学总喜欢拿自己和别人做比较。同班的王芳花800元买了件名牌服装,她就花1000元买件更好的;看到别的同学有了MP3,她就缠着父亲买了一个最新上市的MP4;午休时,同寝室的同学有事向家里打电话声音高了些,她也故意拿出手机,扯着嗓门打电话。同桌期中考试数学考了个满分,可她只在及格的边缘,晓虹的心情失落了好几天,甚至趁同桌不注意将人家的满分试卷撕了个稀巴烂……

心理分析

晓虹的这种心情和状态其实是一种“攀比心理”,这是中学生非常普遍的一种心理疾患。一个人待人接物一旦出现攀比心理,就容易陷自己于不停地比较,争胜的境地,而且常常为强出头而盲目攀比。就像自大的另一面是自卑,攀比心理其实源于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而学校和社会又太强调成就,这就更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浮躁心理,急于争胜求赢,惟恐自己落于人后。

攀比心理归根到底也是一种膨胀的虚荣心。虚荣心是指一个人借用表面的或他人的荣光来弥补自己内在的,实质的不足,以赢得别人的注意与尊重。它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现象。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曾经这样说过:“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当然,人免不了都有些虚荣心,但虚荣心太过,就会出现心理失衡,即攀比心理。这时,不妨检查自己是不是脱离现实,才够得上自己心目中的完美形象。

心理处方

每个人都会面对挫折,打击和种种压力,攀比心理很容易引起心理失衡,进而导致身心疾病。因为炫耀,攀比是没有止境的,所以快乐永远离自己遥遥无期。

要改变认知。认识到虚荣心带来的危害

虚荣心强的人,在思想上会不自觉地渗入自私、虚伪和欺诈等因素,这与谦虚谨慎、光明磊落及不图虚名等美好品德是形成鲜明对照的。

不对自己过分苛求

有人把奋斗目标定得太高,非能力所及,于是终日郁郁不得志,这无异于自寻烦恼;有人做事要求十全十美,对自己近乎苛求,结果受害者还是自己。为避免挫折感,晓虹最好还是明智地把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懂得欣赏自己的成就,自然会心情舒畅了。

端正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自我价值的实现不能脱离社会现实的需要,必须把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建立在社会责任感上。正确理解外表、地位,荣誉的内涵和人格自尊的真实意义。晓虹不要陷在自我的小圈子里,要有比较远大的理想和精神追求,同时,还要用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和积极的学习来充实自己。

摆脱从众的心理困境

晓虹要有清醒的头脑,面对现实,实事求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去处理问题,摆脱从众心理的负面效应,形成独立的人格,做生活中真实的自我。

多找同伴,少寻对手

有些人心理不平衡,完全是因为处处与人竞争,常常迫使自己处于紧张状态。其实人之相处以和为贵,在心理上不要把别人看成对手。每个人头上都有自己的一片天空,晓虹不一定要和别人活得一样,自己过得轻松。是你最大的福气。

调整心理需要

篇10:如何引导孩子的攀比心理

开学了,中小学校园里,不少同学正在叽叽喳喳地互“晒”出游成果,无形间也刮起了虚荣攀比之风。如今,很多孩子不比成绩好坏,而是比谁的爸爸厉害、谁的书包高档、谁家的车子豪华……这一现象引起了学校的注意,据了解不少中小学正尝试一些新举措,淡化校园虚荣攀比之风。

攀比之风刮进中小学

当读六年级的芊芊想和同学们说说寒假里全家去香港旅游的感受时,身边同学的出国游让她开不了口。“我爸妈带我去了日本看雪”、“我去了欧洲十国游”……芊芊说,班里很多同学寒假都会出国见世面,有的参加出国游学,有的和父母一起到国外游玩。“同学们都去国外旅游了,就我仅去了香港。”女儿的抱怨,让芊芊妈很苦恼。

丫丫就读于一知名民办初中,身边同学大多家境不错。有一次放学时,丫丫爸把车停在了学校正门旁边。见到爸爸的车后,丫丫迅速小跑起来,一下钻进车里就要求爸爸快点离开。丫丫爸一脸纳闷,“着什么急呢?”“你的QQ车档次太低,同学都笑我是QQ妹,下次停远一点。”丫丫很正式地跟爸爸说。

孩子爱攀比,父母有责任

“孩子本身物质概念不强,攀比习性大多受父母影响。”某小学班主任陆甜乐老师说,他观察过个别爱攀比的学生,其实背后多是受父母的影响。因为这些父母谈话比较物质化,喜欢在孩子面前谈论车子、房子、名牌衣服之类的。

某小学的洋洋妈认为,孩子就是我们的影子,说孩子物质,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经常有意无意间给孩子灌输物质概念,“你给我好好读书,长大了给我买好车别墅”、“你们班长的老爸是老板,家里有好几套房呢”、“张三今天一身名牌,得花好几千吧”……

学生从一张白纸到爱慕虚荣,该反思的是整个社会。网友“双宝爸”认为,如今从网络上的“炫富女”“高富帅”,到父母之间的虚荣攀比,虚荣心泛滥,一些“炫富”的反面典型,甚至成为未成年人争相模仿的“牛人”。

将虚荣心转换为进取心

虚荣心和攀比心,这个孩子成长中无法绕过的问题,老师们又会如何引导呢?一名中学老师介绍,攀比风气在中学校园里比较普遍,比如有的家长喜欢把好车开到学校校门旁,有些低端车就停得远远的;有些家境好的学生穿戴名牌,看不起家境普通的学生。

为此,一些学校在孩子吃、穿方面尽量标准化,比如,学校要求学生统一穿校服,每个住校生的伙食是一样的,学生不能带手机、MP3进学校,不提倡学生使用名牌书包、自行车等。出于安全和避免攀比的考虑,家长开车接送孩子的,不能将车开到学校正门旁。

广西南宁师范大学附小副校长曾东玲说,过去郊游时,她发现不少同学都喜欢带很多零食,一大包的零食开封后,吃不完就扔进垃圾桶。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们学校主张学生郊游“带合适的零食”,把过去“看谁带的多”的比较,转换为现在的“看谁不浪费”。

篇11:幼儿攀比心理的反思与透视

【内容摘要】我国教育界流行这样一句话:“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我们都想给孩子创造最好的物质条件和教育条件,也正是这个“最”字不断地刺激孩子日益膨胀的攀比心、虚荣欲。当然,攀比心理有它的两面性,即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幼儿园老师和家长要学会矫正幼儿的错误攀比心理,一是培养幼儿正确的价值观,二是引导孩子正确攀比,比能力,比优点,变攀比为动力,三是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引导和教育幼儿正确攀比,共同关注幼儿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攀比;刺激;反攀比 【正 文】

一、幼儿攀比现象透视

镜头一:

家家小朋友哭闹着不上幼儿园,妈妈问她为什么?他说丽丽小朋友的衣服穿得很漂亮,而自己却是很难看的衣服,不想上学,妈妈为哄她上学只好答应买新衣服给她。几天后,家家小朋友又不愿上幼儿园,原因是平平小朋友有一双很漂亮的鞋子,而自己却没有,疼爱子女的妈妈无耐只好顺从之。

镜头二: 区域活动时,幼儿A指着地面上的积木说:“我以前搭过大卡车。”幼儿B说:“我搭过变形金刚。”幼儿C说:“我还搭过超级迪迦奥特曼呢!”幼儿D说:“我还搭过„„

镜头三:

班上有两个小朋友,什么都要比,今天谁得到老师表扬了而另一个没有就会生闷气。有一天幼儿A吃了两碗饭,幼儿B只吃了一碗,这下幼儿A不服了,硬撑了一碗下去,当时就吃吐了。幼儿为什么喜欢攀比?我们来找找原因。

(一)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异地文化的侵蚀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进而对物质的要求也出现了价值的失衡。我国现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来文化来势汹汹,如:电影、漫画之类的引进,其中的故事内容、服装以及消费观念在不断影响着幼小的一代。而且都以幼儿喜欢的动画人物来命名,像MICKEY、SNOOPY这些,惹来孩子们争相抢购,不断刺激着这种高消费。

(二)家庭教育的不当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茁壮成长,超凡脱俗,于是孩子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部分家长还常告诉孩子,自家用的某某东西是名牌,哪个小朋友家的东西不如咱们,这样无形中就造成了孩子之间的攀比。有些家长经济不太宽裕,担心自己的孩子让人瞧不起,受人欺负,当孩子说其他孩子有什么东西时,便迫不及待的也给自己的孩子买一份,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毫不犹豫,这也是导致孩子产生攀比心理的重要原因。

(三)学校教育的失衡

现在的幼儿园越来越多,逐渐分化出了贵族的、公办的、民办的等多种幼儿园。在幼儿园,常常听到老师这样说:“果果的头发梳得真漂亮”、“悦悦的衣服真好看”„„教师的这些话语有意无意地令幼儿萌生了不良的攀比心理。

(四)幼儿自身的心理因素(1)爱美心理

据心理学家研究,幼儿具有视觉偏好。幼儿感觉其他小朋友的东西美观,自己也想拥有;感觉自己的东西美观,就要拿出来给别人欣赏。

(2)自尊心理

幼儿从小就有表现欲望,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和赞赏。当看到同伴被表扬而自己被忽略时,心里会感到极不平衡,认为自己只有在某一方面超过同伴,才能在同伴中找回尊严、受到尊崇。

(3)从众心理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有爱与归属的需要,幼儿只有与其他小朋友一致,才能获得团体的认可与接纳。从社会学角度看,幼儿园这一组织形式是一种小社会,小社会中的集体趋向,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每一个成员的价值取向,这在社会心理学中叫作从众。

三、攀比心理的两面性 攀比的心理有其两面性,即积极性和消极性。

(一)攀比心理的积极性

攀比心理在特定的情况下能起到积极作用,攀比是不满足于现状,不甘落后于他人,而想达到甚至超越他人的心理意识。在现实生活中,幼儿看到其他小朋友回答对了老师的问题,受到了表扬;看到其他小朋友主动帮保育员阿姨收拾饭桌,当上了今天的小班长„„很多幼儿觉得自己也很棒,也该得到这些荣誉,所以他们会去学习答对问题、收拾饭桌,从而得到老师的肯定。

(二)攀比心理的消极性

孩子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在判断、分析、自我调节能力等方面还不成熟,盲目攀比往往会演变为模仿和盲从,直接引发幼儿不正常心理品质的产生。于是形形色色的攀比应运而生:一是穿着上的攀比,争穿名牌;二是玩具上的攀比,你有我也要;三是家境的攀比,比生日的排场、家庭汽车的品牌等。攀比的结果自然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无论何种结果,过分的攀比都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

四、矫正错误攀比心理的对策

(一)培养幼儿正确的价值观

幼儿生来好模仿,其攀比心理大半源自成人,而现代社会兴起的拜金主义热潮,使成人的审美情趣变得低下。因此,避免孩子形成不良的攀比心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至关重要。我们都应明白:物质的优越在精神的优越面前是微不足道的。在幼儿园里,最受欢迎的孩子,不是最富有的,不是最漂亮的,而是个性完整、有所追求、与人为善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成人要因势利导,矫正孩子的攀比习气,发觉孩子的独特性,把爱比较这一心态,转化成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动力,鼓励孩子发展与众不同的自我价值。

(二)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引导和教育幼儿正确攀比

1、家庭教育方面

家长应严格把握“度”的原则,在满足孩子基本需要的同时,应将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对孩子的过分要求坚决说:“不!”

让孩子和自己比,变攀比为动力

当孩子攀比的时候,家长不妨多鼓励孩子自己和自己比。让孩子今天和昨天比,本学期和上学期比,告诉孩子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实现攀比的条件。家长也可引导孩子将攀比变为动力,如,图图刚上幼儿园害怕陌生人、哭闹着不想去。家长就可采取买与其他小朋友同样的书包来鼓励其上幼儿园,抓住幼儿的攀比心理,并让这一心理得到满足,淡化新环境带给他的焦虑感。

2、幼儿园教育方面

作为老师,要关注每个孩子的进步,若注意力总是集中于个别孩子,就容易引起其他孩子的不平衡心理。老师的夸奖和鼓励要兼顾儿童成长的各个方面,让他们明白好孩子的表现是分好多种的,进而转移幼儿攀比的兴奋点。教师不要夸奖与幼儿外在穿着相联系的方面,避免其获得攀比的最初动因。对幼儿的夸奖应集中体现在谁最遵守规则、谁最爱劳动、谁最爱帮助别人等方面,使幼儿在努力获得教师表扬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良好的“攀比”风气,以集体的力量带动个体的健康成长。

3、社会方面

反攀比、改变攀比兴奋点

孩子攀比时最典型的理论就是:“别人有,我也要。”对付这种现象,比较快速有效的办法就是实行反攀比,用孩子有的东西比别人没有的东西,用孩子进步的一面比别人退步的一面。另外,及时改变孩子攀比的兴奋点也很关键,如:孩子看到别的小朋友在吃冰棍,也要吃,但孩子最近总拉肚子,便可对孩子说:“你正在拉肚子,吃过冰棍可就要打点滴了!喝点凉白开,暖暖的,可舒服了!”让孩子明白不一定要模仿别人,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

玉不琢难成大器,我们的孩子就是这样一块块晶莹剔透的璞玉,要想把他们雕琢成器,靠幼儿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合作共育的模式,共同探讨策略,引领幼儿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化,用心去雕琢,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成为璀璨的美玉!

【参考文献】

上一篇:2022年四川省公务员考试题型常识判断练习题下一篇:线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