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积水处理措施

2024-05-10

基坑积水处理措施(共7篇)

篇1:基坑积水处理措施

基坑内有积水混凝土浇筑措施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基础工程只要一天不回填就存在安全隐患,无论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都希望尽快将基础工程施工完毕。但是我们发现有好多施工单位在基础施工的时候,特别是存在柱下墩结构形式的混凝土,不将基坑内的积水排除完毕就开始浇筑混凝土了。

当基坑内有积水的时候可以浇筑混凝土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问如果基坑内有积水对混凝土的质量或者是对混凝土有没有影响?根据GB/T14902《预拌混凝土》

规范中第7.5.2条规定:搅拌运输车在装料前应将搅拌罐内积水排尽,装料后严禁向搅拌罐内的混凝土拌合物中加水。同时DB21/T1304《预拌混凝土技术规程》规范中第7.2.5条规定:泵送过程中严禁加水。从这些条文中可以看出来,预拌混凝土在浇筑前或浇筑时是不允许加水或者存在积水的,也就是说基坑内有积水的时候,是不允许浇筑混凝土的。

预拌混凝土在浇筑前或浇筑的过程中有积水对混凝土的直接影响就是将原预拌混凝土的水灰比变大了,那么水灰比变大了将带来哪些隐患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更改了试验单位出具的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的强度、抗渗等级、坍落度等都将受到影响,也就是说混凝土的质量无法保证,这是严重的质量隐患。

(2)水灰比过大将增大混凝土的流动性,即混凝土的自流性将增加,混凝土的流动性增大,将使混凝土出现离析现象,混凝土出现离析现象,质量肯定无法保证。

(3)由于混凝土的密度比水的密度要大得多,在浇筑混凝土的时候,浇筑的混凝土将把积水“赶”到混凝土的表面,在个别地方会出现“凹坑”。在凹坑的地方由于积水将混凝土中的胶凝材料给稀释了,有凹坑的地方混凝土几乎没有强度,导致混凝土会出现应力集中的现象,同样对混凝土浇筑质量影响巨大。

从以上种种情况及原因分析来看,存在积水的时候是不允许浇筑混凝土的,那么我们该如何杜绝这种现象发生呢?

(1)加强管理。在出现有积水的地方,必须将积水排放完后,才浇筑混凝土。

(2)注意天气的变化。有降水天气的时候,尽量避免浇筑混凝土,不能因为追求工期,而影响混凝土的质量。

(3)加强沟通。在浇筑混凝土的时候,遇到下雨时应及时与预拌混凝土的商家联系,如果能够留置施工缝就留置施工缝;如果不能停止浇筑的话,应该立即与预拌混凝土的技术人员沟通,及时调整配合比,将雨水对混凝土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4)尽量采取两次振捣的方式进行浇筑混凝土,可在混凝土将要初凝时,用平板振动器复振液化混凝土,或用铁滚筒滚压混凝土,消除表面存在的积水,减少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纹。

(5)混凝土浇筑完毕之后,应加强养护。有条件的采取覆盖塑料薄膜的方式或喷雾养护,如果浇筑的混凝土满足大体积混凝土条件,应按照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要求进行施工。

从上述现象可看出,在基坑内有积水或者在浇筑混凝土的时候遇到雨雪天气,应尽量避免浇筑混凝土。由于种种原因无法避免的时候,应充分准备、合理组织、精心施工,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把一个个合格工程交到建设单位手中。

篇2:基坑积水处理措施

一、组织措施

施工负责人: 安全负责人:

二、施工项目

地下室查找漏水源,并处理。

三、技术措施

1、必须先将地下室水抽出排空。

2、人员身穿雨裤,带好矿灯,方可进入地下室。

3、人员进入地下室时,必须拿安全绳索,每位进入地下室人员间隔五米处抓好绳索。进入房间内有10分钟,确认无误后才能进入下一间,逐步排查。

4、通风不好处,人员不要随意进入。

四、安全措施

1、进入现场的人员,必须执行有关安全生产法规,遵守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作业人员必须培训学习本安全措施后方可参与作业。

2、明确现场安全责任人:

4、患有高血压、风湿病、心脏病、癫痫、手脚残疾、深度近视者,不得参与此项作业工作。

5、作业必须穿雨裤、戴安全帽和矿灯等照明用具。

6、作业期间,作业人员必须听从施工负责人统一指挥,不得私自进行作业。

8、作业期间,应当注意周围环境,发现有危害作业人员安全的,必须立即停止工作汇报处理后,方可继续作业。

9、进入现场,施工人员要求劳保穿戴齐全,安全帽必须系牢。要认真检查照明工具完好,通风正常确保安全可靠。

10、工作现场设专人看护,对周围卫生进行彻底清理,做到文明施工。

11、施工期间一律实行停电挂牌制度。

12、工作完成后,经负责人验收合格后,施工人员清理现场,清点工具,撤离现场。

五、组织规定

1、作业期间不得迟到早退。

2、作业期间施工人员听从施工负责人统一指挥,不得私自进行作业。

3、作业完成后必须由施工负责人验收合格后方可收工。

六、培训学习培训人: 施工负责人: 现场安全负责人签字: 作业人员签字:

处理地下室积水安全技术措施

厂 长: 生产厂长: 总 工: 安 全 科: 机 电 科: 调 度 室: 生 产 科:

单 位:重介车间 编 制:杜 文 杰

篇3:基坑常见事故分析与处理措施

1勘察、设计不当引起的事故及相应处理措施

1.1 事故原因

1) 勘察报告提供的资料与实际不符, 造成基坑支护方案与降水方案不合理。2) 基坑支护设计人员未深入施工现场了解基坑周围环境状况, 造成基坑支护方案不合理。3) 挡土结构入土嵌入深度不足, 导致基坑失稳。4) 挡土结构断面设计不合理, 抵抗能力设计偏大, 主动土压力计算偏小。5) 锚杆竖向间距设计过大, 造成挡土结构抗弯能力不足。6) 锚杆直径、长度及注浆水泥浆配合比设计不合理, 影响锚固体的强度。7) 第一道支撑位置设置过低, 致使支护结构顶部位移过大。8) 支撑水平间距过大或长细比过大, 使支撑杆件产生过大的弯曲变形。9) 基坑平面不规则或支撑两端高差较大等, 造成支撑系统内力不平衡。10) 支撑体系的基础或持力层选择不当, 造成支撑体系下沉而引起整个基坑的失稳。11) 挡土结构未设止水帷幕或止水帷幕设计不合理, 引发流沙或管涌现象。12) 基坑降水方案设计不合理。

1.2相应处理措施

1) 提高地质勘探的精确度, 为基坑支护设计人员提供一份科学合理的地质勘察报告。2) 基坑支护设计人员应进入施工现场进行认真的踏勘, 了解基坑周边的第一手准确资料, 避免基坑设计工况不合理而使基坑出现险情。3) 通过科学的土压力计算, 合理的选择挡土结构断面形式、入土深度及外露长度。4) 选择力学结构性能合理的锚杆附属部件, 避免其变形过大。5) 合理的确定锚杆竖向间距、锚杆倾斜角度、锚杆直径、锚杆长度及注浆水泥浆配合比, 确保锚杆体系的抗拔力。6) 正确选用安全系数和锚杆锚固土层。7) 根据基坑的各种不同工况对比后选用结构稳定性能高的基坑内支撑系统, 并科学的确定各道支撑间的竖向间距及水平间距。8) 基坑支护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各种不利影响因素, 比如温度应力对基坑支撑系统的影响及冬季施工时基坑周边土体的冻胀效应对支护结构产生的挤压力。9) 当基坑的平面不规则或平面尺寸较大时, 要科学的选用支撑平面结构布置形式及支撑系统的基础持力层, 确保支撑系统内力平衡和自身结构的稳定性10) 当地下水水位较高且基坑土体性能受承压水影响大时, 设计方案应该采用有效的止水帷幕方案, 避免流沙或管涌的发生。同时设计方案中应选用合理的基坑内部降水及基坑外回灌方案。

2施工不当引起的事故及相应处理措施

2.1事故原因

1) 土方开挖较深, 放坡不够或没有按照土的特性分别放坡, 致使边坡失稳而坍塌。2) 在有地表水、地下水作用的土层开挖基坑时, 未采用有效的排水、降水措施, 土层受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而使粘聚力及内摩擦角降低, 造成边坡在土体重力作用下失稳。3) 土质松软, 开挖次序方法不当造成边坡失稳。4) 挡土结构嵌入深度不足, 使结构内倾或基脚不稳, 地下连续墙或灌注桩出现严重蜂窝空洞、灌注桩缩径断桩、钢筋笼长度不足、钢板桩咬合不良及搅拌桩入土深度不足。5) 基坑周边不合理的动荷载及超荷载引起挡土结构侧压力过大。6) 挖土时未按照有关规定分层分段开挖而出现超挖, 挖土时未预留坡肩或集水坑沟开挖过深造成基坑失稳。7) 锚杆成孔时清孔不彻底, 致使锚杆抗拔力降低8) 注浆压力不足、浆液流失, 使固结体强度不足, 降低了锚杆的抗拔力。9) 支撑系统的围檩背填不密实, 致使围檩被压坏、扭曲变形或翼缘局部失稳, 从而引起挡土结构失稳。10) 施工时违反施工规程, 在支撑系统上随意增加施工荷载或施工机械, 任意碰撞支撑系统而引发支撑系统失稳。11) 钢筋混凝土支撑混凝土质量不好或强度不足而被压坏。12) 止水帷幕施工质量有缺陷而致使基坑产生管涌或潜蚀现象。13) 集水坑设置在透水性大的土层上, 从而导致流沙现象。

2.2相应处理措施

1) 根据现场土的种类、力学性质确定适当的边坡坡度。对永久性挖方边坡, 应按设计要求放坡, 一般在1∶1.0~1∶1.5之间当基坑深度较大时, 放坡开挖不经济或环境不允许放坡时, 应进行可靠的支护。2) 根据场地和水源特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好地面排水和降低地下水的工作。3) 先撑后挖, 分层分段开挖, 支护桩附近留土台, 不使基坑卸载过快而造成支护变形过大。特别注意不要使基坑暴露时间太长, 因为监测数据表明, 基坑暴露时间越长, 支护结构变形越大, 该变形一直要延迟到基坑回填后才会停止。4) 降低地下水位能疏干坑内土体, 改善施工条件, 也可以固结基坑底土体, 有利于提高支护结构的安全度。5) 科学合理的进行施工现场平面布置, 建筑材料、大型机械设备尤其是施工作业时产生振动的设备应该远离基坑;一定要注意基坑周边的堆载不得超过基坑工程设计时考虑的附加荷载。6) 基坑支护采用性能可靠的锚杆成孔钻机, 定期对钻机进行维修及校准确保其正常机械性能, 避免孔壁土体受扰, 同时加强成孔的直线度和清孔质量的控制, 以确保锚杆的抗拔力。7) 锚杆清孔时一定要注意适度性, 避免挡土结构背面土体流失, 如在清孔时出现土体流沙, 应该立即停止清孔并将水玻璃注入孔内, 孔口加堵纤维性材料, 待土体稳定后再行钻孔。8) 采用合理的注浆设备及工艺, 避免浆液流失, 如浆液的水灰比应该控制在0.45~0.5之间, 注浆压力不低于0.4 MPa且注浆应由孔底向外注, 直至水泥浆液从孔口溢出时才停止注浆并将孔口堵住, 待一次注浆初凝 (3 h~5 h) 后进行二次劈裂注浆, 二次注浆的压力应控制在1.2 MPa~3.0 MPa, 通过高压注浆将一次注浆锚固体劈开、膨胀后形成新的锚固体, 从而提高锚杆的抗拔力。9) 选用适当的锚片材质和锚片型号, 根据设计要求和实际受力情况选用合理的腰梁并加强腰梁与支座的连接, 避免锚杆抗拔应力的损失。10) 科学合理的安排基坑施工期限, 避开冬季施工带来的土体冻胀对支护结构的影响。11) 加强支撑系统的围檩背填土密实度的监控, 避免围檩被压坏、扭曲变形或翼缘局部失稳。12) 严格按照施工规程组织基坑土方开挖, 加强施工监管力度, 严禁在支撑系统上随意增加施工荷载及施工机械任意碰撞支撑系统。13) 加强钢筋混凝土支撑混凝土原材料及浇筑质量的控制, 确保基坑支撑结构的安全性能。14) 采用合理的基坑降水方案及合理的选择集水坑设置位置, 避免基坑水位差过大或集水坑设置在透水性大的土层而引发流沙及突涌事故。15) 选用过滤性能好的深基坑降水滤管设备, 严格控制出水含砂量, 避免基坑周边建筑物产生不均匀沉降或倾斜。

3监测不到位引起的事故及相应处理措施

3.1事故原因

1) 基坑监控目的和监测项目不明确。2) 监控报警装置陈旧3) 监测方法及监测精度不符合有关要求。4) 监测点的布置不合理。5) 监测周期、工序管理和记录制度以及信息反馈系统不合理。

3.2相应处理措施

1) 相关单位及负责人应该端正态度, 因为基坑监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险情排除方法, 一旦基坑出现险情, 应该及时发出警告并督促施工单位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 从而避免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2) 监测点的布置应满足监控要求, 在基坑边缘以外1倍~2倍开挖深度范围内需保护的结构与设施均应作为监控对象, 具体范围应根据土质条件、周围保护物的重要性等确定。3) 位移观测基准点的数量不应少于两点, 且应设置在影响范围以外。4) 监测项目在基坑开挖前应测得初始值, 且不应少于两次。5) 基坑监测项目的监控报警值, 应根据监测对象的有关规范及支护结构设计要求确定。6) 各项监测的时间间隔可根据施工进程确定, 当变形超过有关标准或监测结果变化速率较大时, 应增加观测次数;当有事故征兆时, 应连续监测。7) 采用可靠实用的监测仪器, 在监测期间内保护好测点。8) 基坑开挖监测过程中, 应根据设计要求提交阶段性监测结果报告, 工程结束时应提交完整的监测报告。

摘要:针对基坑工程的重要性, 结合工程实践, 从勘察、设计、施工、监测等方面分析了基坑常见事故的产生原因, 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 以完善基坑施工工艺, 避免基坑失稳事故, 从而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深基坑,失稳事故,处理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志新, 卜晓翠.深基坑支护的设计与施工[J].山西建筑, 2007, 33 (9) :112-113.

[2]GB 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

[3]JGJ 120-99,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S].

篇4:基坑积水处理措施

关键词:基坑支护;支护桩;设计;施工措施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显著提高,高层建筑物以及地下空间更是得到了广泛的利用。由于我国土地资源逐渐紧张的现状,如何更好的利用空中和地下空间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发展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由于高层建筑以及地下空间的广泛开发与利用,极大地促进了基坑支护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只有合理利用基坑支护的自身特点才能保证深基坑支护技术能够城市的发展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特点

基坑工程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综合性的技术。基坑的开挖、支护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施工条件较差,周围环境的变化会对基坑的施工造成不可估计的影响;第二,高层建筑通常建在闹市区和主要街道的两侧,由于施工场地的限制,约束了深基坑支护作用的正常发挥;第三,地下基坑逐渐加深的深基础施工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小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基坑的设计与施工时必须借助安全可靠的支护结构来保证施工的安全。选择科学合理地支护结构与施工方案,可以有效保证工程施工的安全性的同时,能够为基坑工程安全顺利地按计划施工提供有效的保障。

三、工程设计

工程建筑物是18.5层框架结构楼体,建筑物总建筑面积约为9293.94m2,工期为500天,地下室基坑的宽度为44.8m,长度为89m,地面的净深度为6.8m,最大开挖深度为8.6m,承台深2.1m。建筑物周边环境如下:东面距离市区4.0m,南方距12m处有一幢办公楼,西方18m处有一大厦正在施工,北方与城市主干道相距8m。

3.1、围护桩的设计

本工程采用悬臂桩式的围护结构,基坑悬臂式的围护桩是现阶段比较常用的支护形式。土的重度γ=18.2kN/m3,内粘聚力c=19.2kPa,内摩擦φ=11.2°,地面超载q=γh1=36.4kN/m3;据此来选择悬臂桩的入土深度,进而计算出此悬臂桩的嵌入深度,计算简图见图1。

图1  悬臂桩计算简图

计算如下:

被动土压力系数:

则沿墙体的深度方向,主动土压力的应力为:

代入公式,求得:

经计算可以得出:x = 10.45 m

因此悬臂桩的埋置深度为:t = 1.2x + μ = 16 m

根据公式可以求出最大弯矩:

=1532.4kNm

因为桩的中间距为1.1~1.3 m,所以该悬臂桩的最大弯矩是1532.5~1838.8kPa.

由于受到现场条件的限制,且悬臂式的支护结构很容易受到开挖深度的影响,很容易出现变形的现象,这样就给相邻的建筑物造成不利的影响和安全隐患。因此,此项工程无法根据计算结果采用最小埋置深度16m的标准,这样的做法不仅会对施工造成很大的困难,且在施工上并不经济。所以,此次设计选择采用打入式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圆管桩(Ф=500mm)支护的办法,设计共使用387根11m长的桩,89根9m长的桩,实际入土深度是6.3m;短桩悬臂为3.6m,埋深5.4m,净挖深6.7m,最大挖深8.7m的设计方案

3.2、设计施工方案与相关措施

可以看出,真实的入土深度只有6.3m,远远没有达到最小埋置深度16m的要求,这样就很容易导致桩的倾覆以及边坡滑动的现象,所以通常会采取以下几种措施以保证桩的支护达到标准。

(1)设计科学有效的土方开挖方案。具体施工时土方开挖一般是以机械为主,首先从西北角开挖,将围护桩外围3.1m范围内的土方挖到-4.2m,并以1∶2的比例将其放坡到边缘;在挖到-6.8m时桩的高差就会达到2.6m,为了防止施工过程中出现有些支护桩向坑内逐渐倾覆的现象,因此最常采用钢缆拉锚的形式来起到稳定的作用。

(2)在桩的顶部设置一个压顶梁锁口。采用在坑的顶部顺着基坑的顶部设置一个500mm×600mm的压顶梁锁口的方法,可以将管桩连接成一个整体,进而起到加强支护桩稳定性的作用,这样可以极大程度的提高基坑周围地面的承载能力。另外,还可以在基坑的四个角土压力相对较大的部位做一些对角支撑,或者设置一些坑内支撑,设置这些有效的支撑可以使支护桩保持在一个平衡状态,进而保证土体的稳定性。除此之外,应用这种方法还可以有效减少由于维护结构出现问题而导致倾覆的情况发生。

(3)在维护桩的外部设置一些必要的辅助桩。在一些外软土很厚的区域进行支护工作时,通常选择在支护桩的外部设置很多深层的搅拌桩,这些搅拌桩不仅可以起到挡水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有效改善基坑周围土层的性能,可以进一步提高维护桩的支护作用和边坡的稳定程度等。

(4)使用沉井法和中心岛法进行施工。使用沉井法进行施工可以有效保证边轴线的承台土方的安全性,有效减少坑底出现隆起的现象;而中心岛法的施工方法的具体做法就是先留一个没有开挖的开间的土方,使其形成一个东西方向的支撑岛,等那些已经开挖完成的开间承台全部完成后,在将其作为支撑点然后设置一个钢支撑,将围护桩上端的土体全部撑起,在土体撑起的同时在围护桩的外侧增加钢缆锚位,这些工作完成后再开挖剩下还未开挖的土方。

四、制定合理的支护方法

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不仅可以保证工程的质量,还可以有效加快工程的施工进度以及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在设计与实施基坑工程时,必须依据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法,施工标准完全符合相关规定,并可以熟练掌握先进的施工技术。另外,还要事先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支护方法。

(1)如果施工场地不大且充足的空间进行放坡的条件下,施工单位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放坡进行开挖工作,在对地梁进行施工时要采用地板加

内支撑的方法,还要注意合理应用沉井法以及中心岛法进行施工,以保证施工的质量以及安全性。

(2)如果处在软弱地基且场地允许以及坑底在4.1m左右的深度的条件下,如果使用开挖较为经济的放坡,承台相对较深、没有对放坡进行开挖的条件下,一般采用沉井的方法,地梁的部分则可以采用沉板法;如果坑底不深,一般的做法是采用砖胎膜来做支护,可以达到十分明显的效果。

(3)在对深基坑进行开挖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基坑的支护结构、周边土体和临近的构筑物进行整体的监测。在进行施工时,要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对施工方案进行不断修改与优化,以保证工程能够安全、顺利地进行。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城市发展的脚步也逐渐加快,高楼林立的现象普遍的同时必然会导致地下施工的不断进行。在进行地下施工时,要想保证施工工程的质量,有效缩短施工的工期,相关施工人员必须不断提高深基坑支护技术的水平。由于深基坑支护技术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所以在使用时要结合施工工程的具体情况合理的使用,这样才能保证深基坑支护技术能够城市的发展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文君,马辉.多形式基坑支护方式在某基坑中的应用[J].新疆有色金属.2014(01)

[2]李国辉,甘晓燕.四个基坑加固工程案例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S2)

[3]徐家成.西气东输二线渭河定向钻双向对穿中间连头基坑支护施工方法[J].石油工程建设.2014(05)

篇5:基坑积水处理措施

连墙渗漏水的处理措施

工程概况:天津地铁2号线建国道站车站主体位于建国道与民族路交叉路口附近,呈西南―东北向横跨建国道。车站标准段选用12m站台双柱三层三跨矩形框架结构型式,总长度为134.5m,标准段宽度为20.7m,结构外包尺寸为20.7m×19.96m,盾构井为双柱三层三跨矩形框架结构型式,结构外包尺寸为25.3m×21.66m。本车站计算站台中心位置顶部覆土约为2.5m。基坑标准段开挖深度23m,盾构井处开挖深度24.6m。车站两端区间均为盾构法施工,车站大里程端为盾构始发井,小里程端为盾构接收井。建国道站上方架设了一座军便桥与一座管线吊护桥,约50m范围内相当于盖挖。基坑土方约7万方,标准段设置6道支撑,端头井段设置7道支撑,第一道及便桥下第四、五道支撑为混凝土支撑,其余部位为钢支撑。

1前言

随着国内各大中型城市地铁建设规模日趋庞大,尤其是地铁交叉换乘以及地下空间开发等原因出现了很多超深基坑工程,现在国内基坑最大深度已经超过了50m。在软土地区,随着基坑深度的不断增加,围护结构——地下连续墙施工难度加大,同时由于地下连续墙施工不当、接缝处理不当、承压水的危害、周围特殊地质等原因导致地连墙渗漏问题时有发生,因此引发墙后地表沉降的变化是个突变的过程,且变化量较大。而且一旦漏水后,若不及时加以处理或者处理不当,轻者造成基坑报废、围护结构倒塌,重者还会危及周边的环境的安全,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目前国内大多地铁基坑为对称长条形,基坑开挖的方式主要采用“台阶法”进行开挖,要求分层分段开挖。此开挖方式对全部采用钢支撑普通的明挖车站适用,既能满足规范要求,又能加快施工进度。但是,由于本工程基坑处于城市中心,周边环境复杂,施工过程中可能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仅采用台阶法施工肯定是无法满足复杂环境要求的。因此,我单位对以往的施工经验进行了总结,采取了预留反压土开挖的施工工法。本工法有效地解决了开挖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问题。2地下连续墙漏水的原因分析

2.1 地下连续墙夹泥、内部窝泥

地下连续墙槽孔地步的淤积物是墙体夹泥的主要来源,混凝土开浇时向下冲击力大,混凝土将导管下的淤积物冲起,一部分悬浮于泥浆中,一部分于换不同掺混。处于导管附近的淤积物,随混凝土浇筑时间的延长,又沉淀下来落在混凝土表面上,当槽孔混凝土面发生变化或呈覆盖状流动时,这些淤积物最容易被夹在混凝土中,由于混凝土的流线呈弧形,拐角处的淤积物不可能完全挤升向上,所以拐角处绝大多数有淤积物堆积。当为多跟导管浇筑时,除了端部接缝处夹泥外,导管间混凝土分界面也可能夹泥;另外导管埋深影响混凝土的流动状态。埋深太小,混凝土呈覆盖状态流动,容易将混凝土表面的浮浆及淤积物卷入混凝土内。另外当浇筑速度太快时,混凝土向上流动速度快,对相邻混凝土的拉力也很大,有时会将其拉裂形成水平或斜向的裂缝,成为渗漏水的质量隐患。导管提升过猛,或探测错误,导管底扣超出原混凝土面,涌入泥浆;导管发生堵塞,拔出后重新下管浇筑,当导管插入已浇筑混凝土内继续浇筑时,导管内的泥浆被带入,夹在混凝土内。若重新下入的导管未插入混凝土内,而继续浇筑,则新老混凝土面上形成一条水平缝,缝内夹泥。混凝土浇筑时局部塌孔也会造成夹泥。

地下连续墙在采用传统接头管的施工中,液压抓斗在开挖紧靠墙体街头一侧的槽孔时,不可避免的会碰撞或啃坏墙体接头,使墙体接头凹凸不平;尽管在成槽后进行刷壁,但是在刷除墙体接头凸面上土渣泥皮的同时,也将泥浆搪进了接头的凹坑之中。因此,成墙之后,墙体接缝处的渗漏水现象仍然很常见。

2.2 地下连续墙接缝处理

①接头未清刷干净。只要施工中队先浇槽段接触面的清刷工作稍有松懈,或因为泥浆护壁效果不佳,清刷和下笼过程中不小心碰塌了侧壁的土体,都会使槽段接头处滞带沉渣或局部夹泥,从而导致渗漏水。

②钢筋笼偏斜。某些槽段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采用跳跃式施工,只能顺序施工相邻槽段,致使后施工的槽段钢筋笼不对称,吊放时因偏心作用产生偏斜;由于接头处未清刷干净,留有前期槽段留下的混凝土块,仍强行吊放钢筋笼,从而产生偏斜。

③支撑架设不及时。由于基坑开挖过快,支撑架设不及时,地下连续墙变形较大造成接头处渗漏水。尤其是对接头管接头,由于接头刚度较小,对基坑变形更为敏感。2.3 特殊地质条件的危害

由于勘察遗漏或者勘察不到位,导致地下连续墙在成槽期间,遇孤石或地下木桩等特殊地质原因将导致地下连续墙成槽困难,严重者成槽无法进行。在遇到特殊地质原因的情况下,施工单位将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回填后重新成槽、上下窜动等),进行第二次成槽。然而一旦这些处理措施不适当,这些部位将是以后地下连续墙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易漏水的隐患部位。2.4 施工过程中的其他原因

地下连续墙在采用传统接头管的施工中,在两幅墙之间的接缝处进行旋喷加固止水,或者搅拌桩加固止水,以防止成墙后基坑开挖的过程中接缝处漏水。如果施工单位对旋喷施工时候的压力控制不好,加固体会形成不同直径的柱体,这将会给未来基坑施工时地下连续墙漏水埋下祸根。在地下连续墙钢筋笼内设置了大量与主体结构相连接的接驳器。由于接驳器数量较多,间距较小,并且集中在一个层面上,容易形成一个隔断面,混凝土的骨料难以填充至两层接驳器间。在这些部位,常由于混凝土不密实而产生渗漏水现象。

2.5 新老地连墙接缝为冷缝

本站较为特殊,在大里程端头井地连墙施工完毕后,基坑整体向大里程方向平移约30米。造成老端头井新老地连墙之间为冷缝。

3开挖及渗漏水处理措施

3.1 开挖前处理措施

①地连墙内施工三重管高压旋喷桩。引孔至50m深,开始进行高压旋喷。②在大小里程端头井阴角处注双液浆。由于三重管高压旋喷桩桩机较大在阴角处个别地方无法进行施工。

③天津地铁基坑开挖几乎没有不发生渗漏水的情况,故在开挖前必须做好以下准备:引流管、水玻璃、水泥、引孔机、土工布、土袋等 ④事先在各个地连墙接缝处引孔。在发生渗漏水的时候可以第一时间注浆。

⑤基坑降水要求坑内井点降水应在开挖前20天进行,降水深度应达到设计要求,并不得少于基底以下2m。降水期间应按设计要求布置水位观测孔,对基坑内外的地下水位变化及邻近的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的沉降进行监控,当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的变形速率或变形量超过警戒值时,可用回灌水法或隔水法来控制降水对周围环境的有害影响。3.2开挖及架设钢支撑

①挖掘机就位后便按照设定的挖槽位置与尺寸向目标方向进行挖槽。基坑挖槽前20天开始降水,确定水位降至目标开挖面以下1m后方可开挖。开挖时,槽壁两侧及前后方开挖面都必须进行放坡,放坡坡度约1:1。

在预设出头口位置的地面设置一台垂直土方运输设备,如吊车、长臂挖掘机等。一般的如果长臂挖掘机的臂长能满足要求,则可采用长臂直接自侧面出土,若臂长不够则可在出土口位置设置一个土堆,由长臂挖出,最后才使用吊车,以保证施工速度。严禁超挖。开挖中每一层开挖底面标高不得低于下一道支撑的顶面或设计基坑底标高。

②清反压土

当挖至指定位置时,开始挖除两侧预留的反压土,先挖离出土口最远位置,向出土口方向依次挖除。清反压土时先清理有危险源测的反压土。当无危险源时,可以对两侧反压土同时进行清除。其次清理时注意先清理架设钢支撑位置处的反压土,以便钢支撑能后及时架设。

③架设钢支撑

反压土清理后应立即架设钢支撑。钢支撑安装必须确保支撑端头与地下连续墙或围檩均匀接触,并设防止钢支撑端部移动脱落的构造措施,支撑的安装允许偏差应符合规范规定。钢支撑架设完毕后应第一时间施加预应力。3.3发生渗漏水时处理措施

首先在坑内确定渗漏点,对漏水部位进行棉絮和土工布进行封堵,分水引流防止进一步涌砂涌泥,埋入引流管,用早强水泥逐步补实;待24小时后,用手压泵从引流管中压入聚氨酯水溶性堵漏剂,使早强水泥与原有地连墙混凝土内形成隔水带。为了防止漏水漏砂后墙后出现较大的漏空导致基坑周围以后出现较大面积的塌陷,同时也为了割断渗流路径,采取坑外压密注浆。在距离漏水点正后方2m左右钻孔,钻孔深度比漏水点深2m,孔径大约为100mm。然后插入注浆管,开始注浆压密。4地下连续墙渗漏水分析中得到的启示

①地下连续墙漏水后各个测量项目之间都有连锁反映。水位观测孔和地下连续墙测斜首先予以表现出来,然后就是周围管线和建筑物的沉降;稳定的时候也是地下连续墙测斜先稳定,然后周围环境监测数据稳定。这一点,在判断地下连续墙渗漏水的基坑数据时,需要引起注意。

②地下连续墙漏水时,各个测量项目监测数据突变的先后顺序以及堵漏完成后各个测量项目数据趋于稳定的回复过程都说明在地下连续墙漏水事故发生的过程中,地面和房屋沉降对维护墙体变形的响应有一定的滞后,同时也说明基坑抢先于基坑开挖一样,具有一定的时空效应。

③施工原因影响地下连续墙渗漏水的因素在众多基坑事故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所以在以后地下连续墙施工过程中、基坑开挖时以及基坑开挖后我们应该注意:地下连续墙施工时注意接缝、接头位置、浇筑混凝土时的处理,防止夹泥、窝泥,给将来漏水埋下隐患;基坑开挖时,地下连续墙不均匀沉降导致了接缝处的对滑动。如果此接缝漏水,必然导致漏水程度加深。

④随着基坑开挖越来越深,承压水所带来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在基坑开挖和施工过程中,承压水容易冲破地层薄弱处形成管涌和流砂。在基坑施工前,应做好勘察工作,必须搞清场区及附近各含水层的特征、含水层间与地表水体间的水力联系,并做好降水设计。在施工过程中,要确保地下连续墙的施工质量,并按照设计方案进行降水。

⑤地质因素是我们判断、处理基坑事故的主要依据之一,在进行某个基坑或者隧道数据异常的判读前,对该工程场区的地质勘察资料的详细了解是不可或缺的。5质量控制

5.1 质量控制组织机构

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以总工为具体负责的质量控制组织机构,组织机构应由项目技术部、安质部门、试验室、资料等相关部门组成。5.2 质量控制要求 5.2.1 支撑安装要求

开挖前必须备齐经检验合格的钢支撑、围檩、预应力设备、支撑配件以及支撑轴力量测组件等所需的器材和设备。严格按设计要求打设格构柱,柱的垂直度偏差应小于1/300。5.2.2 土方开挖要求

基坑纵向放坡不得大于安全坡度,必须进行人工修坡,并应对暴露时间较长或可能受暴雨冲刷的纵坡采用坡面保护措施,严防纵向滑坡。对设计坑底标高以上30cm的土方,应采用人工开挖,局部洼坑应用砾石砂填实至设计标高。应设集水坑以及时排除坑底积水。集水坑距基坑挡墙内侧应大于1/4基坑宽度。挖至设计坑底标高后,应立即定时量测坑底的土体回弹情况,并确定为保证浇筑底板达到设计标高所需额外开挖的土方量。在开挖到底后,必须在设计规定时间内浇筑混凝土垫层。垫层所用混凝土的强度以及达到强度的时间必须满足设计要求。必须在设计规定的时间内浇筑钢筋混凝土底板。6安全措施

基坑开挖施工的安全重点措施为:做好危险源的预控措施和事后的应急措施

6.1 基坑开挖的预控管理

对基坑的重点风险源,如:周边建筑物、管线、地面沉降、基坑渗漏、支撑架设等进行日常巡视,并做好记录。对每天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判定各项控制项目是否处于安全状态。对日常的应急设备、物资(水泵、引孔机、水玻璃、水泥土工布等)进行检查,对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演练。6.2 基坑开挖及渗漏水的应急措施

施工前,对工程所处范围内的各种风险源进行评估,确定重大风险控制项目,制定专项应急预案,并组织专家进行评审。

篇6:岗度煤矿老巷积水防止措施

老 巷 积 水 防 止 措 施 及 地 面 水 监 控 防 范 措 施

二00八年十月 大 方 水害是煤矿五大自然灾害之一,防治水害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矿井水害的防治工作,有利于安全,有利于生产。特编制防治水害的安全技术措施。

一、对矿井水害原因的分析:

1、明华煤矿井下水害主要来自井田范围的老窑积水,大气降水,裂隙水,地面渗透水等。

2、水患类型及威胁程度:

①、矿井生产过程中,井田西翼和东翼地质构造复杂,断层、裂隙、褶曲相应出现,地表流沿着裂缝渗入井下,而且比较大。②、老窑水:在煤层露头线上分布的小窑及废弃老窑均在浅部51#断层,通及整个井田范围,而且有些老窑与矿井联通,隔水煤柱遭受破坏,大量的老窑积水都沿着采空区流入矿井。③、老空水:随着开采深度的加深和开采面积的增大,浅部老空水及覆盖煤尘的老空水部导入井下,甚至在开采原11#18#煤时,根本没有留设隔水煤柱,加之开采深度离地表很远,大气降水,地表水流源源不断的往井下流。老窑水、老空水是该矿井的主要水害的源头。

④、矿井周边(包括井田内)的废弃小窑均有不同程度的积水,且小窑开采煤层及采空区范围不祥,开采接近小窑采空区时,应注意老窑积水情况,加强小窑采空区的调查,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坚持钻机探水原则,并要留设足够的各种隔水煤柱。

二、矿井水害防治安全措施:

矿井水患虽然对安全有所威胁,只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各类事故都是能够避免的,安全生产就有可靠的保证。

(一)矿井开拓,开采布置要同时考虑水害防治:

1、明华煤矿在开采布置采掘工作面对,在上采段以上水平尽可能少开采或不开采。留设隔水煤柱(因离地表远、几乎都处在废弃小煤窑的包围之中)。应该从安全着想,以防万一。

2、在生产活动中,要定期收集,调查和核对相邻煤矿和废弃的老窑情况,掌握各种资料数据,并在井上、下对照图上用红笔标出位置,开采范围,积水情况等。

3、每年雨季前,必须对防治水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制定“雨季三防”安全技术措施,并组织抢险小分队,储备足够的抢险物资等。

4、查清矿区地面水流情况,渗漏情况,如果查出有地表水向井下充水或渗漏,要采取措施,进行疏水,防水和排水系统,明华煤矿的地表水向井下充水和渗漏都较为严重,特别是山洪水沿侧水前面的溪沟汹涌向下游倾泻。到了煤石矸石山后,水峒不通。就漩涡式的往主井老空区中流入井下,导致淹井现象。其次还有3号井(老窑井)山洪泛滥时通过3号井直接进入井下。风井侧边也有一股水,长年累月都向井下渗漏,这些水患必须彻底根治。否则,是矿井水害隐患。

以上所谈到的这几处水患,要修筑一条300米长的水沟,水沟必须是宽1.0米,深1.2米,必须用料石沙浆砌筑,底坡要水泥沙浆 抹底,防止漏水渗漏到井下。矸石山堆下的水峒要及时修筑,必须在四月份前就要修好,水峒设计宽1米,深1.2米,用料石沙浆拱成水峒,并在峒口的上端修建栏碴堤,防止洪水冲沙或其它杂物堵住水峒,影响山洪来时排水。

(三号井)老窑井必须用泥充填,包括地面矿区范围内的所有老窑煤井都要用黄泥充填。防止雨季来时山洪通过老窑井进入井下。

4、在矿井开采中,在受水害威胁的地方,要预苗一定宽度和高度的煤层不采,使工作面和水体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防止地表水或其它水源涌入井下。不同的区段,不同的水平,根据不同的情况要苗设防水煤(岩)柱,做到有备无患。明华煤矿此项工作没有做好,矿井周边隔水煤柱及各水平隔水煤柱全部遭受破坏,导致各种水源涌入井下,致使矿井遭受严重的水害,后患无穷。

(二)井下探放水措施:

1、探放水原则:采掘工作面必须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坚持钻机探水的原则,根据本矿井的具体情况,遇到下列情况时必须坚持探水,才准进行掘进。① 接近水淹区段或情况不明的井巷,老空时。② 接近含水层,导水断层时,或通过他们之前。③ 打开隔离煤柱放水前。

④ 采掘工程接近其它有可能突水区段时。

2、探放水设备(钻机): ① 作为私人企业,资金总是有限,要求购买先进的设备是不可能。但没有设备(钻机)也无法探放水。为了安全,我矿决定筹积资金,购买一台Txu-75型钻机用来探放水。(煤电钻探放水很不安全)。

② 钻机技术特征:钻孔开孔直径/mm59,终孔直径/mm50。最大钻深75m,钻机旋转角度360°,钻机功率4kw,立轴扭距/min330。③ 探放水工作,:在掘进过程中,按安全技术措施操作,按探放水钻孔设计布置图施工。

3、排放水设备(水泵、水管)

① 矿井根据2004年井下涌水量实测计标,矿井正常涌水量30m³/w,最大涌水量54 m³/w,按最大涌水量计标,一天最大涌水量为840 m³。

② 根据明华煤矿井下具体情况,井下采取集中排水方式,按现有水仑容水量很少。特别主井本场水仑,建议选一个比较理想的地段,掘一个700 m³的水仑最好。

③ 排水设备技术特征:现离心式水泵三台、其中22 kw二台、揚程90m,每小时排水量46 m³。37 kw离心泵1台,揚程80 m,每小时排水量100 m³。另外还有2台7.5 kw潜水泵。排水设备能满足矿井排水能力。

④ 明华煤矿为了保证矿井不淹井,必须在雨水未来之前,要全面地把排水系统安装好,而且是双套设备,排水管中3对水管工路:120开关4台、供电线路两趟,要做到一台运转、一台备用。⑤ 明华煤矿的自备电源是75KW柴油发电机,不能满足通风和排水用电,必须在购置一台120KW的柴油发电机才能满足供电。

(三)搞好防透水预兆的观测工作。

矿井透水前都有不同的预兆出现,只要我们掌握了各种数据,征兆变化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就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

1、煤尘变潮湿,松软,煤邦顶出现滴水,淋水现象,且淋由小变大,有时煤邦出现铁锈色迹。

2、工作面气温降低,或出现雾气,或硫化氢气味。

3、有时听到煤部中发出水的嘶嘶声。

4、矿压增大,发生片邦,冒顶及底鼓。

5、工作面压力增大,底板起,底板产生裂隙,并逐渐增大。

6、沿裂隙或煤邦向外渗水,并逐渐增大,水量增加。水色时清时浊,底板活动时水变浑浊,底板稳定时水色变清。

7、底板沿裂缝有高压水喷出,并伴有“嘶嘶”声或刺耳的水声。有时地板发生“底爆”出现压响,地下水大量的涌出,水色呈乳白色或黄色。突出部分发潮,滴水,且滴水现象逐渐增大,仔细观察,水中含有少量细砂。

8、顶板发生溃水,溃沙,这种现象可能影响到地表,致使地表出现塌陷坑情况。

9、煤层出汗、挂珠、挂红、冒水泡、水味涩、有腐臭味、臭鸡蛋味、水质变红黄色、出现浑浊状。

10、迎头温度下降,煤邦,煤壁向外鼓起垮塌。根据以上预兆是典型的情况,在所有的透水事故中都不一定表现出来,所以应该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判断。

(四)搞好雨季“三防”工作

1、成立防洪领导小组: 组 长:周学智 副组长:王米生

成 员:严达学 旺振东 宁千义 张志树 易会望 林高友

2、成立抢险小分队

队 长:周学智(负责现场指挥抢险)副队长:王米生 旺振东

成 员:严达学 宁千义 易会望 林高友 张志树

3、及时编制(根据当时情况)雨季抢险措施和“三防”措施。

4、提前安装完善矿井排水系统,并且是专用电缆,专用开关,要安装好备用的一整套排水设备,必须做到一台运转,一台备用。

5、做好水文地质工作,探明地表水和井下水体,调查清楚井田范围内的小煤窑和废旧小井。

6、明华煤矿要着重把工业广场的排水沟修通,水峒要修好,主、副井口周围要挖出排水水沟。

7、对水害的防治方法,采取疏、排、放、堵、截、等措施。

8、准备有充足的抢险物资

① 购进柴油3桶(600kg)作为停电后柴油机发电用,按三天发电的 用油量计标备用。

② 购进排水设备方面所需配件、工具等。③ 装黄泥100袋,用于抢险堵水。④ 安装好井上下联络通讯。

⑤ 备齐瓦石、细砂、土砖、水泥等堵水材料。⑥ 矿上小事随时听从调遣,为抢险所用。⑦ 提前把现有水仑清理干净。

⑧ 抓紧时间把联络巷的水仑掘出来备用。

⑨ 井下必须安装Ф3寸的排水管两趟(不包括主井的一趟)。

(五)建立报警系统

开采水患威胁的煤层,采掘工作面设专职水情监视员。水情监视员的责任心要强,有专业的防治水经验,采掘面要建立水情变化记录表,设置专用电话和报警器。一旦发现透水征兆,能及时发出信号,采取应急措施,组织人员撤离险区到地面。

(六)标明应急撤退避灾路线

在开采水患煤层时,特别是在险区作业,应在井下巷道中标明避灾路线,路线要标在避灾路线图上,巷道分岔点应设有明显标记,使入井人员能够平安顺利撤到地面。

三、矿井透水事故的应急措施

水灾发生后,受害者就全吸入大量的水进入肺部,造成呼吸困难,窒息死亡,所以,应采取以下应急措施。

1、转送:把溺水者从水中救出后,要立即送到比较温暖气流通畅 的地方,松开腰带脱掉湿衣服,盖上干衣服。

2、检查:以最快的速度检查溺水者的口鼻,如有泥沙堵塞,应迅速清除干净,以保持呼吸道畅通。

3、放水:使溺水者俯卧,用木料,衣服等垫在肚子下面,把左腿脆下,把溺水者腹部放在右侧大腿上,使其头部朝下,并不断压其背部,把灌入胃里的水挤出来。

4、人口呼吸:把溺水者胃里的水例出来后,要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如心脏停止跳动,要做心脏按摩,但必须连续进行,直到无效时才停止。

5、伤口包扎:要采取临时的包扎止血,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6、在进行抢救的同时,要立即汇报调度室,及时派医师到现场抢救。

此措施在执行中遇有变化,及时补充,并认真组织职工学习落实。企业法人:张家和 矿 长:周学智

措施编制:王米生

(附探放水钻孔布置图)

篇7:土钉支护基坑破坏原因与处理措施

一、工程概况

某建筑物是一综合办公楼工程, 建筑物总共为九层框架结构, 地上部分为八层, 地下一层;总建筑面积15019m2, 其中地下室长约60m, 宽约30m, 建筑面积为1800m2, 基础采用冲孔灌注桩。基坑东离城市马路人行道侧基石约5m, 北面相距6m左右为一4.5m~8m高的毛石挡土墙, 挡土墙后是一土坡小高地, 南面相距约20m为市政马路, 西面相距6m为一幢学校办公楼。

二、基坑支护技术方案及基坑破坏情况

基坑实际开挖深度5.6m, 设计4排锚杆, 排距1.2m, 水平距离1.0m, 梅花型布置, 锚杆头部钢筋横向焊接, 上二排锚体采用d=28mm钢筋, 长度L=15.0m, 打入角5°向下;下二排锚体采用d=25mm钢筋, 长度L=12.0m, 打入角10°向下。同时为进一步改善锚杆的力学性能, 采用二次注浆, 首次注入水泥砂浆, 水泥∶水∶砂=1∶0.6∶1, 注浆压力为0.5Mpa, 待达到初凝状态时, 采用二次注浆 (纯水泥浆) , 注浆压力为1.2Mpa。钢筋坑壁面采用间距200双向钢筋网片布满, 采用100mm厚C25细石喷射砼封面。基坑边每隔15m设水平位移监测点。

基坑开挖于2005年7月份开始, 首先从西侧进行施工, 方向由南向北进行, 然后在南北两侧分别由西向东进行, 当施工层面达到基坑深4.0m左右, 西、北两侧的学校办公楼与毛石挡土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纹, 而在东侧靠南约20m范围内发现地坪上距离基坑水平6m处有一条宽6~12mm平行于基坑的裂缝, 并发现这侧的挡土墙向基坑方向发生倾斜, 基坑底部土体向坑内滑移约0.16m, 且有继续发展势头, 施工单位立即研究决定临时采用土方回填措施, 并加打钢管桩以加固基坑边坡土体。第二天下雨后发现基坑壁渗出少量雨水, 基坑土体水平总位移已达52mm, 接近预警值60mm, 随即联系有关部门研究控制措施, 下午地表裂缝宽度达30mm, 挡土墙出现裂缝, 地表出现下沉, 施工单位随即采取场地卸载措施, 情况仍未得到控制, 隔天凌晨, 西侧部分基坑坍塌, 基坑地表几米范围内土体倒入坑内, 造成大量断桩。为了防范更大的安全问题的出现及后续施工的顺利进行, 技术部门对塌方的原因作了详细的分析。

三、基坑边坡塌方原因分析

经现场调查后表明, 基坑边坡塌方的主要原因是:

1. 设计原因:

由于本工程的淤泥层较厚, 且第二层淤泥质粘土厚度变化大, 而设计认为基坑较浅, 而使用单一的支护办法。采用理正深基坑支护F-SPW软件进行计算, 计算中选取软土层最厚的剖面计算, 结果显示 (如图1) , 原来设计较粗糙, 该部位的土钉偏短。

2. 地质原因:

(1) 由于场地地质条件复杂, 根据分析, 土体主要是力学性能效差的淤泥质粘土, 在挡土墙及土层上部的荷载作用下滑向基坑内侧; (2) 由于挡土墙后边又是土坡小高地, 原毛石挡土墙地基浅, 所以地下水及大量雨水渗入土层, 土体自重增加, 水的渗流使基坑边坡土体产生一定的动水压力, 土体竖向裂缝中的积水则产生一定的静水压力。另一方面, 土体内含水量增加使土颗粒间产生润滑作用, 原有土体的内摩擦角大大减小, 从而使基坑边坡土体下滑力增加而抗剪强度降低; (3) 土钉支护特别适合于有一定粘性的砂土、粉土、硬塑性以上的粘土, 对于软土, 在采取一定措施后也有可能采用。但从本工程实际开挖后的土质情况看, 西侧土层多为饱和软粘土, 原设计方案又无其他加强措施, 软土的蠕变使支护结构或土体整体位移显著是必然的。

3. 施工原因:

(1) 施工单位在基坑开挖的过程中, 未能完全根据土钉对软土基坑支护的施工特点进行施工。根据要求, 基坑应分层、分段开挖土方, 分层高度在1.2m以内, 分段长度也应控制在15m内, 开挖后及时封闭土体, 施工土钉, 在采用机械挖土后, 该预留300mm的土体人工修坡, 边坡修整后及时喷射一层混凝土, 以防雨水冲刷。而在本工程中, 施工作业速度快, 土钉墙支护土体部分开挖一次性长度达50m, 致使开挖土体后暴露时间过长, 未根据土体的特点及时进行有效的加固处理。 (2) 打桩结束后, 土体中存在超静孔隙水压力, 施工时, 土体中的水压力还来不及消散。 (3) 注浆的水灰比过大, 造成多余的水渗入原始土层, 从而在消极方面影响了土层的物理性能。 (4) 喷射混凝土没有完成很好的养护, 从而使混凝土壁出现一些小裂缝, 加剧了地下水及雨水渗漏的同时也减小了混凝土壁的强度和刚度。

四、事故处理的措施

1. 采用土方回填措施, 待土体稳定, 土钉墙局部位置加打临时松木桩支护。

2. 基坑主要土层为软土, 对于已破坏部分的基坑采用坑外3排花管注浆, 以改善软土, 提高土钉的抗拔能力和基坑的局部及整体稳定性。注浆工艺:钻头钻至设计标高后, 将钻杆上部 (钻杆为Ф50无缝钢管) 与注浆泵连接, 从底部开始注浆, 通过液压注浆泵将水泥浆液注入土中;钻头呈花管形式, 顶端封闭, 四周开直径8mm注浆小孔。每层注浆完成后, 将钻杆提升0.3m, 边拔边注, 直至注到孔口, 拔出钻头, 封孔候凝。

3. 加固锚钉与加强筋间的焊接。加密第一层、第二层锚钉数量, 且把锚杆加至16m长, 增加其摩擦力, 以减少坡顶水平位移;有裂缝处用压力灌浆填实, 防止雨水渗入。

4. 基坑四周采用有效的明沟排水措施, 即在沿基坑四周, 在基础平面范围以外挖明沟, 在基坑角落再设置集水井。在塌方处加设2排10m深软式透水管以排除该处的地下水。

5. 在高水位的软土地层中, 因其自立性差, 易产生流砂和管涌的可能, 尤其在饱和粉质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等层面, 单纯的土钉墙不能满足基坑围护的安全性。而应采用复合型土钉墙支护, 复合型土钉墙支护主要是水泥土搅拌桩与土钉墙的结合应用。通过水泥土搅拌桩对边坡土体进行土体加固, 解决土体自立性、隔水性以及喷射面层与土体的粘结问题;以水平方向压密注浆及二次压力灌注解决土体加固及土钉抗拔问题;以相对较深的搅拌桩插入深度解决坑底的抗隆起、管涌和渗流问题, 形成防渗帷幕、超前支护及土钉等组成的复合型土钉支护。

五、基坑施工的处理效果

按上述措施进行施工后, 对整个基坑及邻近建筑物的位移进行了监测, 随着施工的进展, 边坡变形逐步得到了控制, 基坑西侧建筑物墙体裂缝上所贴测试纸条没有再发生断裂, 裂缝宽度无变化, 而西侧挡土墙在塌方段经处理, 出现极小水平移位后也趋于稳定。所有施工完成后, 基坑又经过了几场大雨的考验, 边坡均无明显位移。基坑变形的数据如下:

1. 基坑边坡的监测:

沿基坑周边布置水平位移观测点和沉降观测点30个。测得最大积累水平位移为25mm, 最大沉降值为12 mm。位移及沉降量在土钉墙施工完成5天便趋于稳定。

2. 周边建筑物监测:

共设置12个观测点, 最大沉降值为5mm, 水平位移量为2mm。

六、结语

土钉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和方便快速的施工特性, 在浅基坑中的应用很广泛。但在基坑开挖设计、施工中应用土钉支护技术时, 应认真分析场地的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 对于软土层较厚地质条件应用土钉支护时, 可以采用复合土钉的方法加固土体, 能保证基坑的整体和局部稳定。同时要确保基坑排水的合理性与高效性, 防止土钉失效;当然, 加强对基坑的监测和对事故应急措施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做到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地进行设计、根据工程特点进行施工、根据周边环境合理地布置监测与控制, 才能保障基坑支护的顺利完工。

参考文献

[1]程良奎, 张作瑂, 杨志银.岩土加固实技术[M].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4.

[2]陈肇无, 崔京浩.土钉支护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3]曾宪明, 黄久松, 王作民, 等.土钉支护与施工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上一篇:外贸采购流程下一篇:近年高考倒计时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