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校园法律相伴

2024-04-17

和谐校园法律相伴(通用9篇)

篇1:和谐校园法律相伴

简讯4

增强法律意识,构建平安诚信和谐校园

为进一步贯彻“六五”普法规划,加强安全教育,诚信和谐音符奏响校园。9月10日周一我校举行了本学期第一次升国旗,之后大队辅导员赵国立老师,为全校师生作了一场生动的普法知识讲座。

讲座中,赵老师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就小学生骑车、搭乘车、行走过程中以及娱乐活动时应注意的相关事项进行了深刻讲解。并透析了诚信是立人之本,和谐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基本原则。活动大大提高了广大师生的法律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及诚信和谐的重要性。深受大家欢迎。

我校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通过校红领巾广播站向广大师生大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将法律普及到校园每个角落,切实增强了每一个同学的法律意识,构建平安诚信和谐校园。

高甸子小学

张玉磊

2012年9月10日

篇2:和谐校园法律相伴

构建和谐平安校园

双溪镇中心小学开展法制与安全教育活动汇报材料

为了进一步增强全体师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推进依法治教治校的实施,构建平安、和谐校园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我校深入开展法制与安全教育活动。通过这个活动,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安全意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切实保障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做个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一)法制专题

邀请法制校长与干警来校,给四、五年级同学进行法律讲座。

1、观看警示片《警钟在黎明前响起》。

2、学生阐述观后感,向法制校长及民警咨询法律问题,交流看法。(在互动的过程中,不仅能深入了解学生的想法,在潜移默化中宣传了法律知识。)

3、用案例说法。

出示具体案例,让学生判断它是否违法,应接受什么惩罚。(通过学习和讨论使学生的法律意识更强,能够运用法律去解决实际问题,做到知法、懂法、用法。)

4、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学生的人身安全,事关他们的健良成长,事关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为了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学校全方位地引导他们树立安全意识,让他们掌握遇到紧急情况,如何采取法律手段进行自救,可以机智地处理遇到的各种情况或危险,从根本上减少、杜绝学生的意外伤害。

5、宣誓

我宣誓: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争做遵纪守法的合格小公民”。

二、在全校范围内,选拔志愿者,组织法制宣传队。

志愿者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站、宣传橱窗、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开展普法宣传;通过在学校张贴法制宣传标语,举办法制手抄报比赛等形式,在全校营造浓厚的宣传声势。(不仅自己做到知法、懂法、用法,还鼓励学生为宣传法律出份力。)

(三)安全自救实战演习

1、针对部分学校发生的踩踏事件,学校每月组织一次模拟演习。假如发生地震、火灾等突发事件,学生如何在老师及部分学生干部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疏散到安全地方。

2、演示老师在消防兵来之前,能正确使用灭火器,控制火势蔓延。

3、如有受伤的学生,情况比较紧急,老师与部分学生能运用急救措施进行救治。其他学生不仅做到不围观,还能迅速为救护车让道。

篇3: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法律探讨

1 我国医患关系紧张的法律原因分析

1.1 医患法律关系不明确,存在较大争议

在医疗纠纷中,正确选择医患之间的法律关系有时是诉讼成败的关键因素,我们经常会听到患者起诉时由于法律关系选择不当而遭败诉,或者主张的赔偿数额得不到支持,加剧了医患之间矛盾。在我国医患之间的法律关系一直是法学界争论的焦点,笔者认为二者之间主要存在三种法律关系,即行政法律关系、医疗服务合同关系和医疗消费服务合同关系。

1.1.1 行政法律关系

我国调整医疗行为的法律法规很多都带有公法的性质,如《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了医生对甲类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患者必须实行强制治疗和强制隔离,另外《执业医师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都规定在发生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紧急情况时,医师应当服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调遣等等。2003年非典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此类性质的医患法律关系,不是民事法律关系,而是医疗机构受委托在行使国家的行政管理权力,医患之间不具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如果患者认为医疗机构在对其进行治疗时,损害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依据《国家赔偿法》主张自己的权利。

1.1.2 医疗服务合同关系

患者到医院为治病、预防疾病等目的请医生提供技术服务时,所形成的医患关系是一种平等主体之间的合同关系,本质上属于民事法律关系,无论是作为医方的医疗机构,还是作为患方的自然人,依民法角度,均为平等的民事主体,符合《合同法》上民事合同的诸项特点,即医疗服务合同关系,医生作为医疗机构的代理人与患者共同构成医疗服务合同的法律关系。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对医疗服务合同未做出规定,但是各地人民法院已参照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来评判医疗服务合同。

1.1.3 医疗消费服务关系

许多人主张将患者明确界定为消费者,进而用“消法”调整医患关系,似乎随着患者的“消费者”名份得到确认,也就为进一步保障其合法权益奠定了法律基础,在广东、福建等地已经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将医患纠纷纳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范围。但卫生界的专家学者强烈反对将医患关系纳入消法调整领域,认为将患者界定为消费者,在目前的医患关系中对患者的法律地位不但不是提升反而是降低,在实际操作中将不但起不到保护患者权益的作用,反而会恶化医患关系,从而将患者置于十分尴尬的境地,比如医院就可以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自愿、公平原则而“见死不救”,可以随市场变化随意调整医疗收费等等,不能体现其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福利事业性质,从而加剧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

1.2 患者知情权、同意权保护不到位

患者在就诊时依法享有知情权和同意权,医方负有告知的义务,但我国至今没有制定关于病人权利的专门性法律或一部法律中将病人的权利、医方的义务作为一个章节集中加以规范。虽然在《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33条、第62条以及《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中第10条中将患者的知情权和同意权做了规定,但规定不明确,缺乏可实际操作性,应对病人知情权、同意权涵盖的内容、受制约的情形、能否由他人代为行使等作出更为具体、统一的规定,尽量缩短医患双方在信息提供和信息获取间差距,增强医患之间的交流,缓解医患关系。

1.3 我国医患纠纷法律适用混乱,赔偿标准“二元化”

医患纠纷的基本解决途径有医患双方协商、医政部门调解、民事诉讼三种方式,随着人民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特别是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后,诉讼的方式解决医患纠纷占据了主要地位。但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规范医疗领域中医患行为的法律法规,使我国司法部门在审理医患纠纷的实践中,由于法律适用不明确,产生了医患纠纷的“二元化”赔偿标准:一个是“医疗事故”侵权适用《条例》规定的低标准,一个是“因医疗事故以外的其他医疗行为引起的医疗纠纷”适用的《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的高标准,赔偿标准的“二元化”可谓天壤之别,经济赔偿额相差悬殊,不仅加大了诉讼解决医患纠纷的难度,而且增加了医患双方的争议,使医患双方诉讼的道路更加漫长。

2 缓解医患关系的立法建议

目前,我国人民法院在审理医疗纠纷一般根据《关于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审理医疗纠纷民事案件的通知》、《民法通则》以及《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人民法院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管理规定组织鉴定》等法规,但由于对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相关司法解释的不同理解,司法界在审理医疗纠纷案件中产生了很多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应修改完善现行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建立一套完整的医事法律体系,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

2.1 明确医患之间法律关系

由前所述,医患之间法律关系不明导致在发生医疗纠纷产生很大争议,如法律适用不当、赔偿数额得不到支持等,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矛盾。因此,应尽快将建立一套完整的医事法律体系纳入立法日程,明确规定出医患之间的法律关系,确立医患双方的权利义务,在发生医疗纠纷时有法可依。

2.2 加强患者的知情权、同意权的保护,加强医患沟通

总体上我国对于患者知情权、同意权的规定不明确、不完整,法律层面上规定的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在规章层面上虽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也是支离破碎。建议进行专门立法,或者对患者的权利进行立法将知情同意权列专章,系统的规定知情同意权概念、权利的内容、权利行使的方式、什么情况下构成权利的滥用、知情同意权和其他权利的关系、医方如何患者保障知情同意权行使及侵犯知情同意权的法律后果等等。

2.3 确定统一、合理的赔偿标准

由前所述,我们国家现在采取“二元化” 的赔偿标准,增加了医患双方的争议。因此应明确对不同医疗纠纷案件赔偿标准的计算标准,确定合理的赔偿数额,建议参照我国在2005年出台的《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1条确定赔偿数额。另外,还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如美国1975年《医疗损害赔偿改革法》(MICRA)和2003年《The Health Act》,它们分别提出将精神损害赔偿数额限制在25万美元以内和限制医疗责任赔偿范围,建立弹性律师费制度以及分期赔付制度等,我国可以根据具体国情,建立一套既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又有利于保障双方利益的司法赔偿机制。

2.4 (四)明确医方侵权的责任要件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患方举证劣势的地位,但同时过于加大了医方的责任,因此要在法律中明确规定出确定医方侵权的责任要件,保护双方共同的利益。

2.5 明确医疗事故的鉴定单位

现在很多医疗纠纷案件在鉴定是否属于医疗事故时,有的委托法医鉴定,有的委托医学会组织鉴定,有的先委托医学会鉴定,如不属于医疗事故,再委托法医鉴定,造成一个案件重复鉴定,延长医疗纠纷的处理时间,不利于缓解医患矛盾。应在法律中明确规定统一的医疗事故鉴定单位,明确鉴定单位的责任和义务等相关细则,保证鉴定机构的中立性、专业性,从而保障医疗纠纷案件的合理审判。

3 加强医疗卫生法律的宣传,提高全社会法律意识

医疗卫生法律与每个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尤其现在医疗卫生领域正在进行改革,产生了许多新问题,对调整日益复杂的医患关系日趋重要,政府等各部门应加大对医疗卫生法律的宣传力度,积极开展法律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的公共卫生法律意识,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依法维护自身的健康权益。同时,还要加强对医疗卫生系统及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法制培训,树立依法行医、依法行政的观念,规范医疗行为和执法行为,使医患双方都能做到依法处理医疗纠纷,重新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医疗卫生事业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近年来,医患关系不断恶化,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因素。本文从分析我国医患关系紧张的法律原因入手,具体分析我国存在的医患法律关系,医疗纠纷的法律适用等法律问题,提出以保护医患双方利益为目的、重构和谐医患关系的法律新机制。

关键词:举证责任倒置,医患关系,医疗纠纷,法律关系,和谐

参考文献

[1]高强.医患携手,共建和谐[N].健康报,2008-01-03(3).

[2]雷志春,姜积禄.浅谈如何构成和谐健康的医患关系[J].中国医院,2006;10(11):74~75.

[3]李祖全.医疗纠纷与相关法律适用[J].中国司法鉴定,2007;(6):53~56.

[4]欧运祥.关于医患关系的法律制度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06;26(11):23~25.

[5]王艳.医患关系的法律定位[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22(9):546~549.

[6]何勉.维护患者知情同意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中国医院,2003;10(11):68~69.

[7]吴晓萍,周俊亮.浅谈如何运用法律手段调整医患关系[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6;23(3):144~145.

[8]向守明,王官朴,万国秀.破解医患关系紧张的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7):498~499.

[9]钱矛锐.医疗侵权损害赔偿“双轨制”法律适用原则的困惑与反思[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9):57~60.

[10]丁书琴.从法律角度谈医患关系的和谐构建[J].中国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7;5(9):1~3.

篇4:和谐校园法律相伴

【关键词】法律法规 ; 教育 ; 发展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073-02

在新课程的不断推进下,教育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法律知识广泛的普及、法治宣传工作的不断深入。这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保障作用。近年来,我校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办学、依法管理在我校已形成共识。我校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又认真开展各项普法活动,师生参与率达到100%。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了师生的法律意识,转变了观念,师生学法、知法、守法的意识不断增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成功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领导带头,形成依法治校管理机制

依法管理学校各项事务是依法治校的核心内容,我校根据《教育法》及相关法律、明确了学校的办学性质、办学宗旨、发展目标、培养目标,建立和健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学校成立了依法治校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法制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团委书记、年级主任等为成员。认真落实责任制,做到校长亲自抓,分管副校长、法制副校长具体抓,构建形成由教导处、总务处、党团工等部门分工负责的网络,各司其职,分工合作,责任到人。每年开学初我们都要召开依法治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总结上年工作,制订本年工作实施方案,把依法治校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让依法治校工作与学校各项工作计划同步实施,并把任务分解到各个部门和具体人员,形成了一级抓一级的工作格局和层层抓落实的高效运行机制。学校党政领导率先参加普法学习,当好教师学法、守法的榜样,在领导小组统一组织下,各部门分工负责,形成齐抓共管的运作机制。学校依照上级的普法工作和依法治理总体规划,认真制定学校各阶段的实施方案,精心构筑“共育”工程,做到了有计划、有检查、有评比、有总结,使依法治校工作日趋规范化、制度化、日常化。

二、加强宣传,打好依法治校扎实基础

我们在校内加强了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将法制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学年都制定了法制工作计划,坚持每周两小时的学习时间,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学习学习《教育法》、《教师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法律法规,坚决按教育法规管理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管理学校的设施与经费。学校明确办学目标,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严格按要求开设各门学科,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在学生中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真正做到依法治校。学校加强对教师的普法教育,在学习方法上,采取了自学与辅导相结合,教师与学生各有侧重。同时,充分利用板报及班级宣传栏进行宣传教育。此外,每学期还对师生进行法律知识竞赛,加强记忆理解,增强师生知法守法护法的意识,自觉规范思想行为,推动了良好校风校纪的形成。

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还开展一系列的德育活动,让德育工作占领学生活动的一切“时空”。学校各年级围绕每年普法宣传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活动和“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学校每年都邀请交警大队、派出所等执法人员到校作法制、交通法规、安全常识讲座。

学校利用家长会、发送假日《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法律知识,特别是宣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有关监护人的责任。宣传家庭与父母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责任和良好的示范作用。让家长懂法,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子女遵纪守法,远离犯罪。要求家长留意子女的行为,做好预防教育工作。要求家长与学校密切配合,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三、常态管理,依法实施校园安全化

首先,统一思想,强化责任,提高认识,每周我校都要召开全体教师安全工作会议,向全体教师介绍了当前安全形势,对消毁前学校安全工作提出严格要求,明确了责任,强化了意识,进一步落实安全责任制,加强安全教育宣传,学校还组织了教师值日值宿制度,做到认真排查,及时预防。

其次,完善学校重点区域的安全管理,学校对名项安全制度进行了认真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外来人员进入学校的具体要求,制订了安全制度,以宣传版面形式长久在大门口展示,规定闲杂人员一律禁止入校,严把校园安保第一关,封闭小门,排除安全隐患;同时要求班主任对学生的各项安全工作进行认真监管,提高广大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

再次,加强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为提高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学校聘请公安部分、交警部门、消防部门人员到我校开展法制教育专题讲座,班级还制作了一期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板报,学校政教处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安全教育,强化学生的安全保护意识,提高了自我防护的能力。

四、强化民主,依法坚持校务公开制

首先,坚持校务公开,发挥教师艰苦创业的精神。学校坚持:责任公开、财务公开、奖惩公开、评先评优公开、收费及使用公开、考核干部发展党员公开、聘用干部,教师公开、重大建设项目公开等校务公开制度,教师对学校的发展建设看得清,想得细,做得好,全体教师对学校的各项事物,感到都是在公开、公正、公平的基础上进行,工作起来有信心,有干劲,心往一处想,劲向一处使。

其次,实行民主管理,加快学校建设步伐。实行民主管理是学校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学校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学,综合治理在学校民主管理上花功夫,下力气,在全校大力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观念,让每个教师都把学校的发展兴衰与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密切联系起来,为学校发展齐心协力发奋工作。

总之,我校在依法治校的管理方面取了很大的成就,我相信,在校领导的正确謀划和全校师生积极努力以及社会的关心下,一如既往地推进依法治校工作的深入开展、更加规范依法治教行为,让依法治教工作向着规范化、制度化方面推进,向着“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的目标继续努力,促进教育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曹秀芹.法的渗透爱的教育[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11)

篇5:和谐校园法律相伴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增强法律意识 创建和谐校园》。

自从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天真无邪,并快乐地成长着。那蓝天上悠悠的白云,那远山含黛的美景,那浩瀚大海上永恒的波涛,一切都让我们感到生活的美好。沐浴着阳光,吮吸着甘霖,感受着博大的亲情,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成长的脉搏——原来世界是这样的丰富多彩。然而,成长的道路上并不总是铺满娇艳的花儿,生活上的风风雨雨也在考验着我们。这时,我们就应该用法律来为我们遮风挡雨。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受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要求社会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社会准则。或许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还比较抽象,但实际上遵守法律并不难,因为法律就在我们身边。

邓小平爷爷曾说过:“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确,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是一个极其单纯而特殊的团体。所以,我们要从小培养法律意识,养成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良好习惯,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不以恶小而为之”。可能在我们身边就存在违法犯罪现象,比如:有些同学不遵守学校纪律,爱小偷小摸;有些同学不听老师教导,爱骂人打架等。

借此机会,我特别向同学们提出几点希望:

范文网

1、认真学习、贯彻和执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它是规范我们行为,提高我们素质的最好教材,如果能完全按照《规范》和《守则》来做,就是一位好学生。

2、认真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3、每位同学要增强法律意识,认识到法律无时无处不在。遵法、守法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我们的左手握着健全的人格;右手握着法律的武器,那么,我们将是永远的胜利者。让我们携起手来,真诚相待,和谐共进,共建文明、健康、平安、和谐的美好校园和美丽家园。

篇6:爱我校园,文明相伴作文

放眼望去,那锃亮的红瓦,那标准的塑胶跑道,那宽敞明亮的教室,那娇艳欲滴的花儿,那葱茏苍翠的青竹……让我一次次无限地憧憬。但随着离她越来越近,越来越多地感受着她的美丽,她的青春时,我突然发现在那些小角落里,似乎又被忽视了些什么……

过道上,果皮纸屑、零食袋随处可见;走廊里,学生刚拖好的地早已被点缀成另一翻景象;卫生间一点也不卫生,水龙头忘了关,水就这样哗哗的流着,地上也都是水;中餐也不节约粮食,哗哗的全被倒进垃圾桶里;时常也可以“欣赏”到打架的火暴现场……仔细端详,我发现“她”也时常皱紧了眉头。

时间一晃,如今的我已端坐中学课堂,那段情结此刻又涌上了心头。闲散之余,我和“她”的亲密接触越来越多。突然之间,我发现“她”的眉头舒展开来了。那曾经的角落已寻找不到旧日的斑驳,那一阵清风吹绿了这片土地……

此刻的校园,过道上,干干净净,没有任何杂物;地面上,同学会主动捡起垃圾,放到垃圾桶里;走廊里,四个同学徘成一行,像一群小鸭子似的,四把拖把从湿到干依次摆开阵势;卫生间里,也同样打扫得十分整洁;中餐后,我也再没有目睹那一粒粒白白胖胖的米饭跌入垃圾桶;当同学打架时,大家都会努力调节,让双方都冷静下来;有时还会有爱劳动的同许积极参加值日……

校园里的点点滴滴,都会以它们各自那纯洁的绿,朴实的绿,激情的绿来点缀这以绿为背景的校园画。

仰望,是蓝蓝的一片天空;俯视,是青青的一片草地;这边,有我们一片挚热的爱;那边,更有我们一片眷顾的爱。

篇7:和谐校园法律相伴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大大小小的车辆日渐增多,交通事故频繁发生,而学生发生交通事故也屡见不鲜,我们看到那些惨烈的案例,毁掉了几多幸福的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因此,如何做好学校交通安全,使之养成文明交通的教育工作已成为重中之重。

XX学校位于XX县XX镇中西部,地处一、二、三道街及河南路交汇处,半径200米内有客运站、宾馆等单位、企业十几家,更有大大小小的商店、小吃部。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学校周边过往车辆繁多,交通环境极为复杂。面对如此复杂的环境,要保证400多名学生以及70多名教职工的交通安全,实在得下狠功夫。

领导重视、组织健全、考虑全面

组织机构健全。我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大队部、教导处、总务处相关责任人为成员的交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指挥学校交通工作,建立了相应的《交通安全应急预案》和管理网络。并通过“小手拉大手”,将文明交通教育向家庭、社区辐射,逐步形成学校、家庭、社区齐抓共管的格局。

考虑隐患全面。由于学校所处地区位于高寒带,一年中积雪时间有半年多,一到冬春季节,大小道路上不是积雪就是冰。因此,学校极为重视季节性因素带来的隐患,除了反复强调师生的出行安全,还把学生租车的司机情况调查掌握,甚至细化到了年龄、爱好以及车辆状况,实行租车随时报告制度,且明令禁止师生不坐报废、超员车辆,还协助交警部门定期对接送学生的车辆司机进行调查,并进行安全知识教育,排除一切不安全的因素。

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增强意识

校长每次的大会、小会上讲的第一件事一定是安全教育,特别强调的就是师生的文明交通行为。老师和学生们的耳朵都已经听出了茧子,大家真感觉是耳熟能详。用校长的话说:就是让学生们根深蒂故,在他们的心里扎下“安全”这颗种子。

利用媒体宣传。学校利用红领巾广播站中午播音,向全校学生宣传交通安全法规和交通安全常识。LED大屏幕、板报宣传橱窗定期刊出有关规范学生文明交通行为的信息。班级黑板报则围绕交通安全主题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少先队也把文明交通教育当作一种主题教育来实施,不定期组织学生观看有关规范交通行为方面的录像,并要求学生写出心得。并在学生中发起“致家长一封信”的倡议书,开展“带安全回家 带文明回家”活动,得到家长及社会的积极响应。

文明交通进课堂。每年学校都会组织两次“文明交通进课堂”活动,今年青年教师XXX所授《安全常伴你我——道路交通文明》这一课,学生搜集了大量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识和一些交通事故的惨痛案例,请交警走进课堂协同教师共同教育学生,请家长来课堂共同学习。这生动给力的一课,得到了师生、家长的一致好评,也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加强督查、长效管理、行为养成路队成风景线。路队是学校对学生文明交通的一种行为养成教

育,是保障学生安全的最有利因素,也代表了一个学校的形象。大家都知道,有路队并不难,难的是怎样把路队走好走远。为了保持路队的可持续有效性,我们在路队上下了真功夫。学校特意给各班级印制“路队旗”,以旗帜划分学生住区,分为几路,委派各路队“路队长”监督管理路队成员,学校定期与不定期的派出教师或学生干部对路队明查暗访,对有违反队规和不好好站路队的学生和班级进行全校通报,把学生路队的评比情况纳入教师、学生的考核之中,让路队的队风与评优晋职挂钩,学校还与交警大队沟通,让他们在上学、放学期间派交警上路执勤,设置路障封锁学校南北巷道,严禁车辆通行。辛苦就有收获,因为长期的监督和有效的管理方式,在学生中养成了自觉上学放学站好路队的良好风气,就连在楼里走路靠右侧通行也成为了学生们能自觉遵守的规定。每到学校上、放学时,看学生们那一排排整齐的路队,实为小镇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净化校园环境。学校严令禁止无论教师还是学生,一切机动车辆不准驶入校园,骑自行车的师生必须到校门口下车后推车进校园车棚;接送孩子的家长一律不准进入校园。学校还专门安排值班值周带班领导、值周老师放学时在交叉路口值班,疏导交通,避免发生交通事故。

对于每个人来说,有平安,才有快乐,孩子们更是这样,在看到孩子们快乐学习、快乐游戏的时候,我们感受到:那是大家付出努力结出的硕果。几年来,我们在创建“文明单位”的同时,更在“平安校园”的创建中,本着“保护生命,平安出行”的宗旨,逐步探索出

了一条适合我校交通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构建了安全的校园育人环境,师生们养成了规范、文明的交通行为,校园内形成以人人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为荣的良好风气。历年来,我校没有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没有因为交通安全造成财产损失,我们将继续保持下去,让文明交通之花开满校园,让学生享受安全快乐的校园。

XX学校

篇8:和谐校园法律相伴

[关键词] 高校师生 法律意识 和谐校园 培育途径

一、和谐校园本质上是法治校园

1.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法治的保证

(1)民主需要用制度来保障。在法治校园,可以避免人治和漠视人权的悲剧。“法不禁止即可为”的法理要求,是保证高校师生(以下简称“师生”)“各尽所能”和“各得其所”的法治基础。

(2)教育行政官员的行为需要用法治来规范。法治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治理行政权力的问题,所以,科学设计制衡机构,保证司法独立;创建法治政府,使各种官员依法行政,是确保校园和谐实现的保证。

(3)多种利益的诉求需要用法治来整合是现阶段校园和谐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处于校园转型期、经济发展黄金期、社会冲突高发期的中国,其自由与正义都需要法治来保障,以维护现代校园的“和而不同”,为校园和谐奠定基石。

2.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法律的支撑

(1)依法保障人权是实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的根本途径。

(2)运用法律协调各校园主体的利益关系,有利于建立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又充满活力的和谐校园。

(3)以法律为保障是实现校园公平正义、培育诚信友爱的校园风尚不可或缺的手段。

二、师生的法律意识是推动和谐校园建设的巨大精神力量

1.民主法治的校园是要以普遍健全的师生法律意识为精神支撑

法律意识既为民主的产生、发展和健康运行提供理论支柱,又为师生参与政治活动提供内在驱动力。师生只有意识主体人格的养成,权利义务的秉持,才会有能动参与意识的产生,政治参与活动的兑现;师生只有对法治信赖,才会自觉地制度化实践。即“民主的信念和政治文化”是任何一个校园实现民主法治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2.公平正义是具体的、历史的、相对的、阶级性的

我们要树立科学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正义观和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公正观,要求把指导分配的正义原则法律化,制度化,并具体化为权利和义务,实现对资源、社会合作的利益和负担进行权威性地、公正地分配,实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利益与责任的统一,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没有师生法律意识的提高,正义观的改善、进步,就难以推动法律精神的进化,难以促进法律地位的提高,难以推动法律内部结构的完善,难以提高法律的实效,所以,法律意识中的权责统一意识是公平正义校园实现的心理基石。

3.诚信友爱的校园要以普遍的诚实守信、崇高人道主义的道德意识为基础

民主法治只有在取信于民、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才能茁壮成长,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竞争经济,更是人才经济,它需要诚信来抵御各种风险,只有彼此树立良好的诚信道德意识,并合成一种好的社会风气,才能建立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进而共同迸发强烈的责任感和合作感,汇聚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必将激活各种有生的社会力量来繁荣创新型校园,一并推动我国教育的快速发展。

4.充满活力而又安全有序的校园要求人的主体性和理性力量的张扬

校园活力是校园和谐的基础条件,它集中表现在校园成员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上。没有人的主体性意识的觉醒和弘扬,在经济上难破障碍观念和体制弊端;在政治上难促师生的积极性;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则降低人的道德责任。安定有序是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它意味着校园稳定发展、校园关系良性协调和师生的心理平和,这些只不过是师生心灵深处内在的秩序与和谐———法律意识、自律精神、理性力量等的外化而已。

5.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是指人能动地适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界互利互惠、生荣与共

要求人类处理好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与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促进自然界遵循自身发展规律的关系;要求人类必须从观念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二者放在平等的地位上,赋予自然以道德关怀。没有普遍责任意识和生态意识的形成是不可能开创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而责任意识和生态意识正是现代师生法律意识的主要内涵。

所以,和谐校园要求和谐的师生法律意识,要求有一个使师生法律意识健康培育与成长的环境。认清、破除各种影响师生法律意识形成的病源因素就迫在眉睫。

三、和谐校园建设中影响师生法律意识形成的病源因素

1.精神文化病源

(1)欠缺的法律知识。我国是在政府主导下的“两课”教育的硬性主义外,尤其表现为新型后起的文化人之法律知识匮乏、结构单调、层次低、陈旧而不成体系无法满足相关的基本的法律需要,更谈不上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性法律知识及技能。

(2)低迷的法律情感。学术界习惯所归结的“法律观念淡漠、惧法厌讼”之类,是不能正确而全面反映民众法律意识的。当前主要是消极的法律现象的负面示范造成法律情感消极低沉和法律偏见,已从单纯的“惧法厌讼”演变为“惧怕法律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怀疑法律本身,对诉讼抱侥幸心理”。

(3)脆弱的法律意志。法律意志一般是指维权护法之心理品格性的应激敏感系数的大小。当前却普遍存在担心麻烦、恐惧报复、利益易感、权利麻木等情况,而没有达到耶林所说的“维权的感受力和护法的实施力”这两个指标。

(4)扭曲的法律态度。法律整体态度表现为强调个人权益忽视社会义务,怀疑法律的有效性和抵触法律机关的适法执法行为。甚至将法律作为其他救济渠道不通后的一个保底性选择。甚至出现了“炒作诉讼”和“投机法律”的非个别现象。而权力主体往往奉行法律工具主义理念,不自觉地导致法律虚无。

(5)感性化的法律思维方式。纠纷解决的法律取向机率偏低,法律思维的层次浅且不彻底,法律行为不到位,行为调整倾向于自律或是私了,甚至运用不法方式。法律因素难以介入成为思维或决策中的主导。

(6)畸化的法律意识形态。表现在:将传统理论改头换面后以现代性的姿态出现、将现代法治之艰难简单粗暴地迁怒于文化传统和经济落后、经过粉饰的西方化理论和民族虚无情绪抬头、法学理论界的学术腐败、简单的经济决定一切论和滑稽的“第三条中间之路”理论缺乏实际意义和可操作性;在转型期,法学教育界仍停留在纯粹概念法学层次的单向教育灌输的方式、学生以对知识概念的完整再现为考核之最高追求、培养出拥有法律技术却乏法律人格的法学人才只能苟生在变通了的现实与法律的夹缝中,都加剧了法治的畸化走样变形。

2.政治经济病源

(1)从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经济利益角度来讲,近二十年来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孕育了经济成分多元和利益主体分化的经济利益格局。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是我国法治的第一推动力,由于体制的问题,孕育出了“既得利益集团”的怪胎,它的投机性、保守性、排他性的不正当逐利方式导致其他经济利益主体之正当逐利行为和法律救济的比较高成本,以至于与既得利益集团一同卷入非法律机制运作的漩涡;在校园中,结构单一的教学领域缺乏对法律亲近的经济利益的有效刺激,导致师生缺乏对法律利益的感受。因此法治最有力的推动力被异化和弱化了。

(2)从转型时期的政权政治体制运行角度来看,中国历史上的官僚政治传统和家长式的政府依赖型体制,导致民主的先天不足,近二十年来的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改革,为提高民主所做的努力被强大的政治异化消解了,主要表现为以权压法、部门或地方保护主义、权力与民争利、权力个人化或地方化、权力侵蚀权利、权钱交易、欺上瞒下的“土政策”、“领导拍板说了算”、“人情裙带关系”部分地替代了法律(法律成了政权的工具,法官成为国家利益的绝对代表,政策指示替代法律,法律甚至有时成了不法行为的遮羞布);政府为自己进行利益调整和改革的过程未能有效实现利益回避,又导致政府机构改革进入怪圈。在这新旧规范和各种权势纷纷介入对社会政治经济调整制衡的情况下,终究形成了道德滑坡,法律疲软的“青黄不接”、“礼崩乐坏”的形势和矛盾冲突。总之,这些病源因素既催生了被扭曲、高成本、低效益、形式化的中国法治,也同时不断恶性循环地泛滥生成着这些病源因素本身,威胁着和谐校园的建设,有良知的师生焦急的期盼着与和谐校园相适应的法律意识的培育。

四、培育师生与构建和谐校园相适应的法律意识的途径

针对如何尽快提高师生与和谐校园相适应的法律意识的问题,提出如下三个基本方面的对策性途径:

1.对非法律专业师生要力戒法律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努力探索法律教育的新途径

(1)应当实现法律教育观念上的三个转变:在对法律教育功能设定上,应当从原来主要是“普及法律常识”的定位向全面提升师生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除必要知识以外还应包括信赖、情感、能力和行为等)的定位转变;在法律教育的方法手段上,应当从原来浓重的行政指令式、整体运动式、统一答卷式的做法向深入社会化、启发自愿化、手段多样化、机制制度化的方向转变;在对法律教育口径的理解上,应当从原来习惯上窄口径的狭义理解向更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宽口径的广义理解转变。

(2)应当认真贯彻好法律教育中的四项原则:师生利益原则,即法律教育必须贴近师生生活、吻合师生根本利益;专业需要原则,即法律教育必须针对专业特点满足专业需求,这是完全符合实践逻辑的现象;亲和力原则,即法律教育必须充满人文关怀的亲和力,只有充满着人文关怀亲和力的宣教方式才最易于为师生动情,才最易把法律的人文精神传递给的每个受众,也才最能产生深入持久的内化效果;二元契合原则,即法律教育必须始终注意引导人们处理好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有机契合,促成法律特有的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双向机制在规范和调处个人与社会基本关系上的应用,以实现个人与社会关系高度和谐。

(3)必须改变“上面发动一阵,下面运作一时”的法律教育模式,代之以常规化、制度化的四条途径: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特殊作用,将其作为法律教育的最日常化、大众化和常规化的重要手段;高度重视和充分运用考证和考公务员机制,将其作为职业法律教育的正规化、制度化的强力手段;高度重视和发挥“两课”的作用,将其作为确保全民族法律文化素质得以尽快提高和实施法律教育的最为基础性、长效性的措施保证;高度重视和发挥专职教师、班主任建设的重要作用,将其作为把法律教育渗透于班级和宿舍的重要支撑。

2.注意完善师生法律知识结构,针对薄弱环节重点在五个方面强化法律意识与法律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1)应继续提高师生普通法律意识并强化师生宪法宪政意识的培养与提高。因为高度的政治文明首先要有宪法宪政(包括相应宪法宪政意识)的文明,依法治国也首先要依宪治国,因此必须把宪法宪政意识作为公民法律意识的统领和灵魂来看待。很难设想,一个公民宪法宪政意识淡漠的国家可以建设起高度的政治文明和现代法治的大厦。

(2)应继续培育师生民事维权意识并强化师生对公共权益的维护监督意识。改变维护民事权益是自私表现的观念,因为:师生的维权意识(特别是民事权益方面)比较强,是商品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民事权利是整个人权存在的基础,它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师生权利意识的觉醒,是建构我国新型校园的必要条件。只有当校园的每一个师生不但能够理性自觉的充分关心和维护自己切身的私权利,同时也能够主动自觉的来关心和维护公权利(权益),并随时把握和调处好二者之间的有机平衡的时候,该校园才可能是一个健全、和谐、美好的校园。

(3)应继续培育师生实体法意识并强化师生现代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提高。因为维护法律的实体正义,历来离不开程序正义的保障,甚至程序正义往往是实体正义的必要前提。因此,对于程序法律意识培养与提高的重要性决不亚于对实体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提高,应当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来对待。

(4)应继续增强师生权利意识并强化师生责任义务意识的培养与提高。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师生的权利意识在不断的增强,另一方面在相当一部分师生中的公民责任义务意识又很差,这违背了权责统一的法理要求,不利于师生法律意识的健康成长。

(5)应继续学习法律知识并强化师生法律意识和综合律素质的提高。因为知识的多少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意识素质,相反有了好的意识和素质却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则法律制定得越来越多,知识越来越细化,事实上很难做也没有必要去要求法律的完全普及,而应突出强化师生法律意识和综合法律素质的提高,即要求层次更高、范围也更宽的理性法律信赖、积极的法律情感以及遵守法律的高度自觉和运用法律的必要能力等的提高。

3.努力改善政治经济、精神文化状况,营造良好法律氛围

根据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可以说,有关人们法律的社会存在必然决定人们的法律意识。这里的“有关人们法律的社会存在”,一是指法制系统状况本身的存在(构成法律意识的中微观存在环境),二是指整个社会状况的存在(构成法律意识的宏观存在环境),将二者结合在一起,以激发师生的法律情感、以增强师生的法律意志、以端正师生的法律态度、以纯洁师生的法律思维意识、以提升师生政治经济上的法律信心、共同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而提出一些原则性的对策要点:要千方百计地提高立法质量,让师生有良好的法律可信赖;要切切实实地依法行政,让师生有廉洁政府可寄托;要认认真真地司法改革,让师生有维护公正义的最后保障;要持之以恒地坚持教育教改革,让师生能与时俱进地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始终不渝地发展经济,让师生法律意识有坚实的物质基础;要毫不含糊地从严治理权力,让师生有可依靠的信心和希望。

参考文献:

[1]熊博晖.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EB/OL].

[2]葛洪义.法律与理性——法的现代性问题解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3]房宁等.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学出版社,1999.

[4]武志国.论我国当前法律意识领域的阻却性因素[EB/OL].

篇9:和谐校园作文 校园,让和谐作主

和谐校园作文 校园,让和谐作主

郭朝霞

春秋袅袅,百家争鸣,思想碰撞、学说交锋。在这个大分裂、大融合的时代里,孔老夫子游历诸国,目睹时局民生,思绪庞杂,提出了影响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从此,华夏子民便与这“和”字结下不解之缘,一个“和”字就牵扯中国老百姓纵横五千年的神经。

“八年之中,九(纠)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左传。襄公十一年》)如乐之和,彰显出无限魅力,蕴涵着博大境界。“异音相从,谓之和。”(刘勰《文心雕龙・声律》)和谐,一种巨大的包容杂多的统一。

万物相谐,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审美理想。“皆若空游无所依”,是鱼与水的和谐;“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是声与静的和谐;鸟是树金黄的心跳,树是鸟翠绿的.羽毛,这又真可谓天地相融的境界。和谐的境界真乃妙不可言。“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这情景多么像一幅凝聚了闪亮灯火的浮雕,温馨而沉静,涌泛着恒久的内在的光芒,让人脚下生根,企盼成为树,甚至石头。

浑成之美,全在和谐。《决不向一个提裤子的人开枪》,王开岭这篇散文,单是题目就能足以感动我们的心灵。和谐,让本来对立的水火变得相容相济:如果扣动扳机,这一声枪响引发的将是一次地震或者火山爆发,使蜜蜂离开花丛,老人离开长椅,灵魂离开躯体。

和谐之美,就叫音乐。柏拉图说:“相反相成的声音协调统一产生了音乐,音乐就是和谐之美。”赫拉克利特有言:“一与本身相反,又复与它本身和谐,正如弓弦与琴弓。”晚年双耳失聪的贝多芬,前无古人地在《第九交响曲》的结尾加入了合唱《欢乐颂》。乐曲终了,身着燕尾服的维也纳人全都起立鼓掌,眼里漾着热泪。“和谐”最能打动人心,“和谐”最能使灵魂归于永恒,这是音乐的使命,譬如一曲人类的祈祷。

和谐就是物物相谐,和谐就是天人合一。城市说:禁止鸣笛;闹区说:限速行驶;绿灯说:平安前行。自己生活,让别人也生活,哪怕是一堵老墙,一叶新绿。和谐社会,将因我们内心世界的和谐得以构建。

“和谐校园”不仅是符合时势、顺应了时代主流,它更像是一场等待已久的及时雨,在大学师生当中产生了极大共鸣,是切中民心的一项举措。

“和谐校园”,就是充满创新精神,充满时代活力;就是彰显独特个性,就是尽情地展示才华。

“和谐校园”,就是充分激活授业解惑的热情,就是激情高扬尊师重教的风帆。

“和谐校园”,就是充分地调动大学生们学习创新的积极性,就是充分保障和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真正体现平等融洽、以人为本。

“和谐校园”,就是文明有德,但又不乏法治;就是及时解决各种问题,不断协调各方利益,真正体现公平、公开又公正。

“和谐校园”,就是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就是去除有损环境、破坏校园的不良行为。

“和谐校园”,就是充满诚信奉献、团结互助的精神;就是杜绝学术腐败,消灭考试作弊。

“和谐校园”,就是关爱生命、帮扶弱小;就是充分保证师生平安、财产安全。

“和谐校园”是社会文明的集散地,是学术交流的良好平台,是思想碰撞的连接点,是培育时代精英的理想场所,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一台昼夜轰鸣的发动机。

和谐校园,令人向往;和谐校园,带给我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谐校园,将有助于我们正待放飞的绚丽理想……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期待,不去构建呢?

上一篇:亲兄弟关系确认申请书下一篇:悔改小学优秀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