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了托物言志的作文范文

2024-05-03

作用了托物言志的作文范文(精选6篇)

篇1:作用了托物言志的作文范文

蜡烛

一个普通的圆柱体,披上了红色的外衣,头上长着一根“天线”,这就是蜡烛。

蜡烛是一种非常普通的物品,相信大家都见过蜡烛吧!它非常便宜,满世界到处都是。看到这,你一定会感到奇怪吧,蜡烛这么普通,我为什么要介绍它呢?的确,蜡烛很普通,但是它那种默默为他人付出的精神却深深吸引了我。它点亮了自己,照亮了他人,不求一丝回报。想到这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祖国花朵的培育者、祖国栋梁的支柱、为我们默默付出的老师。每天,老师早早地回到学校,教我们做人的道理,传授我们丰富的知识。大家都说老师是园丁,是茫茫人海中的指明灯。可我却要说老师是一支蜡烛。“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师用辛勤和汗水培育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使我们成为祖国的贡献者,对自己从来没有一点儿私心,不求一点儿回报。如果生活中没有了老师,就如停电时没有蜡烛,人生会陷入一片黑暗。这时,我想起了上学期背的一句古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用在老师身上再适合不过了。老师直到白发苍苍,也还在坚持上课,就如蜡烛一样,为照亮别人牺牲自己。

蜡烛,它是那么平凡,又是那么伟大。以后,我也要像蜡烛一样,为社会默默付出,无私奉献!

篇2:作用了托物言志的作文范文

一、观察下面几幅图片,特别注意图片中心的这棵树。

二、描写这棵树的外形。描写角度:

1、形状

2、高度

3、大小

4、颜色

5、质地

6、光泽

7、气味

8、姿态

分别从树干、树枝、树叶、树皮等方面多角度描写。

三、写这棵树的精神。

1、设想他的遭遇: 怎样受伤而成为畸形 受伤后的痛苦 受伤后的抗争

再度受伤的悲惨(关节处的疤痕、洞眼等)自我疗伤、挣扎 长大时的自豪、欣慰等。

2、写这棵树发挥的作用:遮风挡雨、撑起绿荫、吸收废气、制造氧气、为鸟儿提供安家休息的地方、为昆虫提供食物、巢穴等。

3、点明这棵树的精神品质:顽强坚韧、积极进取、无私奉献、谦卑憨厚等等。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走上辩论台”指导

本单元要求以“上网利弊”、“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吗”、“克隆利弊”为题开展辩论。这三个题目要么太容易,要么太难,学生难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辩论不好展开。建议换成“练字有无必要”、“中学生是否应当勤奋读书”、“严肃处理不文明行为该不该”等题目,可能更切合学生实际,有话可说。

辩论前要做好准备,两个方面的道理和事实都要找充分,事实要有代表性,最好找历史事实,找名人名言,名人事迹。不止要证明自己一方正确,还要证明对方错误或不完全正确,可以举出反例驳对方。辩论语言要有气势,有力量,采用排比句、反问句、祈使句增强力量。辩论时不要再同一个角度纠缠不休,注意找对方破绽或变换角度证明,不被对方牵着走。参考意见: “练字有必要”

有必要:练好了字,考试成绩可以提高。字写得好是一门才艺,可以以此谋生。

字写得好是一项找工作的有力条件,好单位招聘常常要求应聘人手写本人资料。

字写得好是一种优雅的仪表。字写得好是一种良好的修养。练字可以修炼身心,陶冶情操。练字可以培养审美能力,享受生活。练字可以学习更多的中国文化经典。“练字无必要”:打字更快,更美观。练字浪费时间,耽误学习其他功课。练字属于机械劳动,影响智力发育。练字会损害身体。练字让人郁闷自卑。

“中学生不应当勤奋读书” 勤奋读书扼杀想象力。

篇3:如何写好托物言志的作文

所谓托物言志, 就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 或叫感物抒怀, 又叫咏物抒怀。中学语文课本上, 选择了大量优秀的托物言志的文章, 诸如那些题为“咏怀”、“咏史”、“感遇”、“感怀”的作品, 通过描写客观事物, 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根据笔者多年的研究心得, 托物言志的作文, 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训练, 提高认识, 学生才能写出优秀的托物言志的作文来。

一、探究优秀作品

中学课本有多篇著名作家写的托物言志的文章, 如 《陋室铭》, 《白杨礼赞》等。在这类作品中, 作者往往只是借助常见的平凡的事物就能把自己所言的“志”托出来。通观几篇文章, 妙笔生花的作者都不约而同遵循一个思路:即先设定一个特定的背景, 接着把所要写的事物放在这个不利于物成长的环境中, 进行一番全面细致的叙写和描绘, 然后对这个事物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进行赞美感叹, 同时进行相关的联想, 完成由物到人的转化, 进而来赞美这类人或赞美这个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精神, 最后进行号召或表明自己向它学习的愿望。语文老师在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时, 要有的放矢, 引导学生反复读诵这些经典的名家佳作, 细细品味和揣摩, 认真探究, 学会方法, 对托物言志的文章, 有了认识和基础, 再让他们动笔写, 至少他们不陌生, 容易上手。

二、细致观察事物

在对中学生进行托物言志的作文教学时, 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事物。观察是学生作文前的重要准备, 也是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素材的重要途径。学生不去观察, 得不到材料, 作文当然就写不好, 进行托物言志方面的作文写作时, 容易陷入空洞, 肤浅, 事物写不好, 缺乏精彩和亮点, 要想言志出彩, 要想整篇作文浑然一体, 那是不可能的。写作就是写生活, 要想写出好文章, 尤其写出托物言志方面的好作文, 观察是第一课, 一定要学会观察。如《白杨礼赞》中对白杨树干、枝、叶、皮的描写, 对其颜色、形状、性质, 进行细致描写。这些都是建立在作者仔细认真观察的基础上的。

观察的时候, 一定要认真仔细, 对任何细小的地方都不能放过, 要进行多次观察, 了解事物的特征。比如说我们观察一只猫, 对猫的大小、颜色、形貌, 要有大体上的认识, 再观察它的头、耳朵、眼睛、鼻子、嘴等五官特点, 它的叫声有无变化?它在来生人、外出、进食、睡觉时, 又是什么样子的等等, 这些都离不开学生的细致的观察。在描写的时候, 就要对观察得来的材料, 根据文章内容需要进行选择, 把最生动具体, 最有用的材料写进文章里, 这样写出来的托物言志的作文, 就内容详实, 为言志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入笔饱含感情

描写的事物, 一般都是自己熟悉的或是家乡的特产、小吃。所以要求学生要带着感情去写, 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为此, 我们可以巧妙使用一些修辞方法, 尽量使所写的物品生动形象。最好能用人物或事例, 以情感人, 以情取胜。

在进行托物言志的作文的写作时, 学生要把自己的感情表现出来, 如果只是描写细致具体, 而看不出作者感情态度, 那还不能算是好文章。一般首先可以在文章开头、结尾, 通过叙述和抒情, 表达自己的感情, 但重要的还是要在描述当中, 自然融入自己的感情, 使文章声情并茂, 分外生动。没有感情, 写出的作文就干巴巴的, 不容易感染人, 连作者都感觉写出的文章不好读, 更别说影响别人了。

四、中心积极乐观

在对事物进行一番有计划、有目的、饱含情感的描写之后, 就要展开联想。

篇4:托物言志的名篇——《陋室铭》

文章开头用古人常语:“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接着写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说明房屋虽简陋, 但它的主人却有高尚的情操、安贫乐道的情趣, 就不会觉得其“陋”。

文章对陋室的环境、交往的人物和日常生活的描述:“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写陋室环境 (景色之雅) 一“上”一“入”, 生动传神, 化静为动, 一“绿”一“青”衬托陋室别致宁静。写人际交往 (交往之雅) , 前句实写, 后句虚写, 一“有”一“无”对比, 虚实相映。写陋室中的日常生活 (情趣之雅) , 前两句实写, 后两句虚写, 一三句相照应, 二四句相照应, 一正一反, 虚实相生, 相映成趣。

文章最后写道:“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收束全文, 说明“陋室”不“陋”。文章境界至此突然升华, 令人拍案叫绝。

同学们学完课文除了要能背诵、能翻译、有感受, 更主要的是需要领会“托物言志”这种写作方法的高明之处。

篇5:作用了托物言志的作文范文

高考诗歌专题复习中, 托物言志与象征手法这两个概念使用的频率很高, 但有些学生却常把二者混淆起来, 甚至有些教师有时也分不清这两个概念。二者同为诗歌的表现手法, 都需要借助具体事物来寄寓某种情感, 那么, 它们又有哪些细微的区别呢?

一、从内涵理解上来看, 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作品内涵易于理解, 而运用象征手法的作品内在含义却委婉曲折

要理解托物言志的内涵, 无需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活经历及特定的环境, 往往只需明确所咏之物 (意象) 的特点即能揣摩到作者的用意, 其目的是为某种情感或哲理寻找寄托的载体, 形象地表现出来。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 非是借秋风。”这里物象 (蝉) 的自然属性很容易把握:生性高洁, 啜饮清露, 居高声远。作者借咏蝉所抒发的情感就是:贤能之人, 并不需某种外在的凭借, 自然能声名远扬。这种物象的自然属性与诗人情感的内在联系和推断是很明显的, 所咏之“志”往往在字面上就有所提示。

象征是通过某一具体事物表达一种概念、思想和感情。它贯穿在一个句群、一个段落甚至整篇文章中, 是含蓄深沉的, 它着重于阐明内在含义, 对内在含义的理解, 必须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文章所描绘的特定环境和具体形象, 而且这种内在的含义一般不出现, 需要读者展开联想才能委婉、曲折地表示深远的思想意义。如郑思肖的《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从, 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要想得知“菊”的象征义, 非得联系此诗的写作背景不可, 非得对诗中的一些形象展开联想不可:诗人郑思肖生活在宋元之际 , 这首诗写于宋亡之后, 文中的“百花”象征丧失民族气节, 依附新朝的人们;“疏篱”象征恶劣的政治环境;“抱香”寓指坚持民族正义;“北风”象征元朝统治者。这样一联想, “菊”的象征义就明确了, 它象征着坚守大义、宁死不屈的崇高民族气节。再如, 鲁迅《药》的结尾、茅盾《风景谈》的结尾, 整个段落是象征。高尔基的《海燕》、陶铸的《松树的风格》、茅盾的《白杨礼赞》等更是象征贯通全文。

二、从形式运用上来看, 运用托物言志侧重于形似而抒情, 而象征却重在神似而明理

托物言志的特点是由实到虚, 由所咏之物的自然属性到社会属性 (情感、意趣) , 不苛求“神似”, 只在乎物之特点与人之情感的相通。如梅花, 它最先开放、傲雪斗霜 (自然物性) , 表达着敢为人先, 不畏权贵的情感 (意趣) 。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 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 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写梅花因风布远, 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梅花反映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 言浅而意深。

象征则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通过某一特定形象表达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情感, 特点也是由实到虚, 以物示义, 但却苛求本体与象征体之间的“神似”。如杜牧的《早雁》:“金河秋半虏弦开, 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 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 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萧湘少人处, 水多菰米岸莓苔。”诗中“早雁”象征了遭射四散, 流离失所, 欲归不得的征人形象, 表面写“雁”, 实际句句写人, 婉曲细腻。

三、从运用范围上来看, 二者也有细微的区别

篇6:作用了托物言志的作文范文

一、抓住关键

意境创造的关键是“意与境合”, 即作者的主观内情与客观外物的相融互化。其情与景的关系, 也就是意与境的关系, 说得通俗些, 就像一对至纯、至真、至爱的恋人或夫妻, 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这个里头蕴蓄着那个, 那个里头蕴蓄着这个”;也可以说像爱情的结晶, 将父亲的基因和母亲的基因融于一身, 已不能明确分出哪些是父亲的, 哪些是母亲的。正如王夫之《薑斋诗话》所言:“情景名为二, 实不可离……巧者则情中景, 景中情。”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 表现的是作者在1927年对社会现实有所不满, 有所不为, 但又拘于个人生活的小圈子那种矛盾复杂的心理产生出来的“难得偷来的片刻的逍遥”的恬淡的情绪。作者在文中缘情造境, 又即境孕情, 顺着一路行来、伫立凝思这条线索, 用饱蘸这种情感的笔触描绘了小路、荷塘、月色, 展现出一幅幅优美、恬静的图景。文中徐徐展开的荷塘月色的景是同逐步展现的作者内心感情的复杂变化紧密融和在一起的, 情景交融, 处处体现出恬淡的韵味。作者就是这样把内情与外景水乳交融地相融互化, 创造出诗情画意的恬淡幽静的意境。读后使我们体味到作者那深沉的情思, 他那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和高寒孤洁的明月那样不愿跟恶浊的社会势力同流合污的高洁的性格, 使我们得到美的享受。

二、深味图景

散文在做到意与境合的同时, 要缘情造境, 即境孕情, 着力描绘出一幅或几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图景, 力求以文作画, 以画传情, 鉴赏这类散文必须从文中生动形象、活灵活现而又含而不露, 蕴藏深厚的图景入手, 反复阅读, 深切体味, 才能感受并领悟其意境之美。如刘白羽的散文名篇《日出》。作者是在飞机上看日出的, 飞机起飞时, “黑夜沉沉, 满天繁星。”飞临上空, 则:“已游动着一线微明”, 这一线微明随着时间的推移, 变得“像一片红云了, 像一片红海了”。它“把夜空愈抬愈远, 而且把它们映红了。”再俯看下面, 犹是“黑色无边”。这时一个思想亮光闪过作者的脑海, 他立即捕捉住, “这是晨光与黑夜交替的时刻, 这是即将过去的世界与即将到来的世界交替的时刻, 你乍看上去, 黑夜似乎还强大无边, 可是一转眼, 清冷的晨曦变为磁蓝色的光芒。原来的红海上簇拥出一堆堆墨蓝色云霞。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接下去作者就用细描的手法展现了太阳冲破云霞飞跃而出的宏伟壮观的情景……一眨眼工夫, 满天红霞。一个宁静的早晨降临了。宇宙充满了清新、幸福之感。“再向下看, 云层像灰色急流, 在滚滚流开, 好把光线投到大地上去, 使整个世界大放光明……黎明时刻的种种红色、灰色、黛色、蓝色都不见了, 只有上下天空一碧万顷, 空中的一些云朵, 闪着银光, 像小孩子的笑脸。”这是对明媚晨光的生动描绘。

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 通过描绘暖、冷两类色彩的变幻、交织, 展现出光明战胜黑暗的系列画卷, 其中寄托着以日出象征祖国的哲理情感。在这里, 我们不仅看到了宏伟壮观的日出情景, 作者的诗情和深刻感受也传给了我们。其意境的焦点是:经过光明与黑暗的激烈搏斗, 才迎来光辉灿烂的新世界, 才迎来充满生机的明媚的早晨。这种富有诗情画意和哲理的深邃动人的意境, 使人既得到强烈的美的享受, 又获得深刻的富有哲理的思想, 并启发人们奔驰起想象的骏马, 产生无尽的思绪。

三、展开联想

“想象即深度”。为了达到形神兼备、虚实相生的境地, 使意境蕴涵深邃的思想, 闪耀哲理的光辉, 作者总是要展开联想的翅膀, 借助丰富而独特的联想由眼前之景引发开去, 描绘出比实际见到的丰富得多的图景, “倚太行而咏峨眉, 见蘅潭而赋沧海。”同时, 由眼前之景深入开掘下去, 进行由感性到理性, 从自然属性到社会意义的开拓升华, 并把它寓于意境画面的描写之中。

《社稷坛抒情》是秦牧的散文力作。他游中山公园, 穿过古柏参天, 处处都是花圃的园林, 来到社稷坛前, “突然有一种寥廓空旷的感觉”, 于是他展开联想的翅膀, 邀游于宇宙的天际之中, 从亿万年前地球的形成, 土壤的造就看到几千年前古代的思想家, 看到中华民族文化流驶的长河, 最后他又回到现实的土地之上, 向读者倾诉着他的情思;作者凭借“神与物游”的联想, 极大地拓展和升华了意境, 引领读者跟他一道去回溯历史, 纵观天地, 从中得到广博的知识, 而靠这知识的媒介, 使人的思想和情感跨进了一个崇高的境界。

刘白羽的又一名篇《长江三日》, 作者在第一日中描写“江津号”黑夜里与江涛水浪搏斗中前进, 在猎猎江风, 闪闪电光中穿行时, 就景触生情, 根据自己的深刻感受进行升华, 笔锋一掉, 直抒胸臆:“曙光就在前面, 我们应当努力。这时一种庄严而又美好的情感充溢我的心灵。我觉得这是我所经历的大时代突然一下集中地体现在这奔腾的长江之上。是的, 我们的全部生活不就是这样战斗, 航进, 穿过黑夜走向黎明吗……想一想, 掌握住舵轮, 透过闪闪电炬, 从惊涛骇浪中寻找一条破浪前进的途径, 这是多么豪迈的生活啊!”视野远远超出浩浩江流之外。而到第三日。当“江津号”在“舵手”的掌握下, 绕过暗礁, 闯过险滩, 穿过激流, 在平静的江水中行驶时, 作者又托物言志, 通过用“红色的罗莎”——卢森堡《狱中书简》的两段书信, 进一步抒发内心的激情和深刻的哲理, 写下了一段抒情式的议论文字, 把前面的寓意集中概括起来, 好似响亮的号角, 号召人们不忘前驱者的鲜血, 不忘先辈的英勇斗争, 为了创造人类更加灿烂的新世界, 接过先辈的旗帜, “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文章意境深邃, 哲理寓于其中。

上述三种方法不是孤立进行的, 在具体鉴赏分析过程中, 一般是结合起来共同使用的。利用这三种方法不断地进行鉴赏分析实践, 定能够不断地提高鉴赏分析能力, 从而充分享受作者为我们创造的意境美。

摘要:以描景状物为主, 托物言志的散文讲究含蓄蕴籍的意境创造, 本文通过对几篇以描景状物为主托物言志散文的简析, 介绍了鉴赏这类散文意境的三种方法。

关键词:鉴赏,意境,把握关键,深味图景展,开联想

参考文献

[1]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

上一篇:幼儿老师寄语下一篇:沈楼小学2014年春德育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