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探究教学法”浅谈

2024-04-13

初中语文“探究教学法”浅谈(通用11篇)

篇1:初中语文“探究教学法”浅谈

初中语文“探究教学法”浅谈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化,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 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主渠道。本文就特征、目标、策略等三个方面来论述“探究教学法”的情况。

[关键词]:探究教学法、特征、目标、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规定: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不特别注重创造和谐的环境,与发展和完善师生间的共同合作。更不能不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热情满怀地鼓励他们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以期盼达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本文试从特征、目标、策略等三个方面来论述“探究教学法”的情况。

一、特征

﹙一﹚紧扣文本确定教学目标; ﹙二﹚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 ﹙三﹚重视整体把握文本; ﹙四﹚重视品味 文本语言; ﹙五﹚紧扣文本作拓展研究; ﹙六﹚扣紧文本教字词。

二、策略

首先,应重视“智力背景”。语文教师应重视班级“智力背景”的建设。诸如:教室内外环境文化性布置,语文课外活动的社会化统筹安排,将社会性问题有选择、有计划地带入课堂;培养学生合宜地进行某种“社会角色”的锻炼;多方面地沟通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广泛联系„„

其次,告知学习课题。语文教学中的导言也象白居易《琵琶行》中所描写的那样,虽然仅仅三言两语,“转轴拨弦三两声”,但却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时的导言:

同学们,你们听到过大自然的讲话吗?你可知道大自然每时每刻都在含情脉脉地向你倾吐着内心的秘密吗?你可知道这些会给你带来多大的好处吗?那么,怎样才能听到听到大自然的讲话呢?这好象斯芬克斯的谜,只有辛勤劳动的人,才能找到谜底。现在就请大家认真阅读《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吧。

这位老师的语言 具有探索性、情感性、思辨性,是设计得多么的精巧啊!

再次,创设问题情景。教学工作极为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求,组织他们进行积极的认识活动。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好奇心是对不确定性和摸棱两可的情况的一种反应。”相比之下,学生更乐意讨论自己的问题,这是好奇心驱使的缘故。

在上述基础之上,我们再来精心设计教学策略,以体现探究学习的特征。

﹙一﹚紧扣文本确定教学目标

1、明确教与学的基本内容,做到师生皆心中有底。

如教学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一诗时,可确定以下层次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余光中的文学常识;理解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着重理解诗人的乡愁是怎样升华为家国之思的。

﹙3﹚情感与价值观:感受诗中蕴含的诗人思念家乡故园之情,使我们更加 热爱祖国,更加热爱家乡。

2、突出文本特点,有利于抓住教学重点,使教学环节能围绕文本集中展开。

如《乡愁》一诗中,“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着重思考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3、教与学的思路清晰,有利于提高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务必将自己教学的思路、学生的思路与作者的思路三者有机地贯穿在一起,力争达到“三路合一”的最佳境界。

4、利用学习任务驱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力,提高学习效力。

例如江苏省洋思中学的老师们,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设置几组问题,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展开几组抢答赛,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效力,这一种做法,也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二﹚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

1、在课堂上要保证学生阅读的时间,引导学生专注地、潜心地阅读文本,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并让学生真实地记录下自己的初始阅读体验。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带着问题去思考。

2、要强化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提出问题,并根据学生的阅读体验来调整教学思路。

例如,指导学生学习《杨修之死》后,对杨修为什么会被杀?学生可能有三种认识:一是由于杨修 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留他在身边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罪名将他杀掉;二是杨修为人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行收拾行装,扬言曹操要退兵,扰乱军心,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继承权的政治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得情况下,他只能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的接班人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对于以上三种认识,尽管角度不同,却都能成立—这是就解读小说而言。如果从历史上说,那就恐怕只有第三种是正确的。不过,在教学过程中,不管学生说出以上三种中的任何一种,我们都应该给予肯定,给予鼓励。

3、要把握好文本理解的“度”。

根据语文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情感性较强的特点及学生认识水平和思维特征,处理好感性和理性的关系,纠正过去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过度阐释倾向,重视感性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注重让学生感性地揣摩课文—体验情感,触摸语言,以感悟作为理解和探究的基础。

例如:我们在教学黄蓓佳的小说《心声》时,要引导学生分析程老师这一人物形象:程老师和许多好老师一样,工作认真,爱荣誉,因此为了公开课而精心准备。但他又和许多老师一样,有着代代相因的缺点,搞一种虚假的公开教学,重视优秀学生,而忽略一般学生。他的公开教学不应该那样做,因为公开教学与演戏毕竟不一样。不过,小说还表现了她难得的优点,随机应变,勇于改正错误。这也是许多老师难以做到的。我们设想,假如公开课上没有发生意外,从严格的教学意义上来说,那是一次失败的公开教学;而惟其出现了意外,公开课才取得了预想不到的成功。小说给我们展示的,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公开课。她在公开课上的果断处事,证明她基本上是一个好老师。

(三)重视整体把握文本

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如教学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时,要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对长妈妈怀有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的。

2、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意思。如《论读书》一文,论述了读书的态度、方法和作用。《谈骨气》一文,论述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3、对课文标题进行研讨、评论,如《心声》、《孤独之旅》等。

4、创造性地复述课文。此法可针对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如《杨修之死》、《我的叔叔于勒》、《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等。

5、编写提纲或画结构图(示意图),如为《我的叔叔于勒》编写提纲,为 《故宫博物院》画结构示意图等。

6、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纲》、《故乡》等课文。

7、联系全文理解关键语句。如杨绛的《老王》一课:“这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此外,对课文主旨句的理解,也必须用此法。

(四)注重品味文本语言

叶圣陶先生说过:“一篇文章,学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繁琐,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词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郑愁予的《雨说》一诗中“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中“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等语句老师应引导学生做深入的领会。

(五)紧扣文本作拓展研究

1、要抓住文本的“空白点”向内拓展文本的内涵。如教学《背影》一课时,针对课文表达情感深沉内敛初中生难于深刻体会的特点,可利用老师、同龄人及学生自己的故事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理解课文故事中父亲复杂的内心世界。

2、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可重点举行参考阅读、比较阅读或专题阅读。如指导学生学习了《智取生辰纲》及《香菱学诗》之后,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一下与课文相关的一些情节。

3、拓展研究的设计要以向语文本身(听说读写)的拓展为核心,跨学科、搞活动等类拓展要适量,不可喧宾夺主。

(六)扣紧文本教学字词

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说:“以文释词,词不离句。”“从课文来,到 课文去。”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课堂凭借文质兼美的课文加速理解、积累一定数量的典雅的书面词语。

例1: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填写汉字。

(1)“富贵不能yí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现了大丈夫的英雄气gài()《谈骨气》

(2)白杨树是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仍然保持着jué()jiàng()tǐng()立的一种树。《白杨礼赞》

例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括号内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1>()区域优势,长江三角洲地区迅速融入世界大市场. <2>青少年要学会以适当的方式()心中的烦恼。<3>霞光里的故园,在蓝天碧水的()下更加妩媚动人。

<4>依法()个人所得税,是国家从宏观上调控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A、依托 排遣 映衬 征收 B、依赖 排放 陪衬 征收 C、依托 排放 陪衬 征集 D、依赖 排遣 映衬 征集

探究教学法已成为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主渠道,研究探究教学法的策略也不止以上几种,作为当代的语文教师,我们必须牢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一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潜心研究,大胆创新,让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发挥它巨大的潜能。从而再铸我们 语文教育教学更加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冯善亮《以读为本,回归文本》 李杏保、陈钟梁《纵论语文教育观》

篇2:初中语文“探究教学法”浅谈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是初中生获取语文知识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对学生而言,也是学习语文的一般目的和要培养的第一能力。阅读能力不只表现在解答阅读理解的试卷当中,他是对学生理解能力、词汇运用能力、知识灵活运用能力等等语文综合能力的一个考察,也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全面培养。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新理念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绝不能代替学生在阅读中的地位。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阅读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如何搞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倍受众多语文教师的高度关注。阅读教学到底是要“授之以鱼”还是要“授之以渔”,值得广大语文教师深思。一 深入文本;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的文本具体分析过程中,不必完全依据教参或相关资料设置问题,应该紧扣文本,于无人研究探讨处挖掘出新的触发点来,引导学生深入地、独立地、有效地思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叶圣陶所言:“阅读是写作 的基础”,阅读教学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要以读为本,正确流利地读,读出语感,读出感情,读出学生自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教师的导读方法应正确、灵活,要精心设计启发语、过渡语、铺垫语、提示语,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通过联系自身的原有知识和生活实际,去认识文本、感悟文本。通过读,学生会发现问题,借助工具书和已有的知识解决部分问题。更重要的是,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终身学习,终身益,因此教师要在思想上让学生喜欢学语文,知道语文不仅是升学的工具。作为教师阅读教学中要适时地挖掘

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并在快乐的过程中体会更深层次的含义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兴趣等,渴望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同时,在教学中,我们教师不应死抠术语,不大谈文学现象、文学理论,尽可能切合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若长期坚持,学生综合语文素养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大提高,给语文阅读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兴趣决定阅读效果,这是不争的事实。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师在课的开始时精心设计新课的导语,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别具魅力的导语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乃至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始。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如教师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语言亲切精练幽默,并适当辅之形体语言;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学生,经常性地让学生品尝发现的快乐;教师要能灵活运用变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要灵活多变等。总之,教师要能调控课堂节奏和情绪,力求让学生在亢奋状态下完成阅读任务。二引导对文本的感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学生对文本的领悟是形成语感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是语文教学中的主导者,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如何去领悟。学生要通过自己的阅读积累,实现“自悟”,才能形成强烈的语感。引导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投入,由情入境,与作品的情感融为一体。如教学高尔基的《海燕》一文时,作者除了对海燕作直接描写外,还通过暴风雨来临前夕大海海面变化的描写来烘托,并以海鸥、海鸭、企鹅等来作对比。第一部分写海鸥、海鸭、企鹅的呻吟、飞窜、恐惧、躲藏,与海燕那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恰成鲜明的对比,正好突出海燕的英勇、乐观。第二部分写海浪与狂风生死拼搏的激战场面,正是以壮阔背景来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第三部分写风、云、雷、电一齐出动,以此背景来烘托海燕那战斗豪迈的精神,振奋人心。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即将来临之际勇敢欢乐的形象描写,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可使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还有品德、情感、审美、心理价值观多方面素养全方位的发展。从朗诵、吟诵到背诵的过程一般是语感积累的过程,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揣摩,要重情感领悟。语感积累的过程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而这个过程不能缺乏想象力的参与,无论自读还是教师领读,学生都必须投入情感,展开想象,自己领悟语言的美和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情感内容。想象能展开形象的画面,在诵读过程中,这一形象画面不但有益于理解,也有益于记忆,记忆的最终结果是掌握语言的规律和法则。三 激活读者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进行阅读训练不可缺少的智能因素,也是达到阅读目的的必要手段和有效方法。想象是在改造记忆表象的基础上产生的。而阅读中的想象,主要是“再造想象”,即读者按读物中的描述在脑子里构成的想象。这种再造想象体现着学生的知识能力,个人生活阅历和丰富的联想能力,它是进行阅读教学的必要途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按作者的思路去想象,作者在构思各类文体文章时的思路是不相同的,阅读时要按作者的思路去想象。由于作者思路的独特性,随着作者独特的思路与想象,就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特点,同时又更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如果没有这样的想象力训练和再造想象,任凭教师怎样解释,学生们是不会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的。所以说想象力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

篇3:浅谈初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

一、初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特点

1. 突出问题意识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主体的作用, 学生只是一味被动接受知识, 而缺乏自身的探索, 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高分低能。探究式阅读教学突出的是学生的问题意识, 没有问题也就没有研究, 只有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才能使其加深对于问题的认识, 从表层深入到内在, 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 更好地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2. 具有开放性

探究式阅读教学重在交流, 而不是灌输, 由于存在众多的交流对象, 这样就决定了观点上的多元化, 所以在探究式阅读教学中, 开放性是一个重要的特征。其锻炼的不是学生做出标准答案的能力, 而是加深学生的感悟, 使其具备充分的理解能力。

3. 强调互动性

探究式阅读教学是为了探究问题, 每个人对于同一问题的理解并不相同。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的形式, 将自己心中的设想及时表达出来, 这样不但能够锻炼学生思维的维度, 还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通过对教学互动性的把握, 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长远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二、实施探究式阅读教学的措施

1. 创设情境, 以情入境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 情境是十分重要的, 只有充分了解情境, 才能对阅读中语句的情、用、意等进行充分的了解。所以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究式教学, 教师需要创设必要的情境, 使学生在探究式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以情作指导, 这样才能在阅读中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2. 锻炼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里所说的问题意识, 就是学生在充分了解课文的基础上, 对文中的相关信息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探究式阅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学生会做答案, 而是要懂得如何去思维, 去理解作者的感情。学生只有具有刨根问底的意识, 才能更快地从文章的探究式学习中获得更多的“营养”。文字表现的只是文章的外衣, 文章更深层次的东西需要学生亲身体会, 这样才会情境交融, 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质疑, 对答案的由来要有所好奇, 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3. 加强合作交流

探究式阅读教学发挥的是集体的作用, 采用合作的方式,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还能够使学生之间达到互补, 使得学生的能力水平能够获得整体性的提高。在进行谈论的时候, 每个学生都可以坚持自己的观点, 但是通过不断交流学习, 学生自然而然会对他人的言辞有所感悟, 这样也就达到了互相促进的目的。如在《花的话》一文中, 二月花赞美的是默默无闻的老师, 如果学生对此有不同看法的话, 就应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这样宽松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获得快速的进步。

4. 及时进行总结

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崭新的平台, 学生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种方法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加明显, 但是也不能忽视总结的作用。教师应该对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总结, 这样才能够积累经验, 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进步。

随着探究式教学思想的不断深化,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 探究式阅读教学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要发挥这种方法的重要作用, 就需要对探究式阅读教学的特点进行及时的分析, 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实施, 这样才能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慧青.浅谈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J].网络科技时代, 2008 (17) .

篇4:浅谈初中语文探究式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方法作为新型教学方法的一种,对于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基础教育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探究式教学方法越来越多的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其积极作用也日益凸显。为了全面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笔者对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施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

一、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前提——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受旧有教学模式的束缚,传统的课堂上总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课堂教学往往变为“一言堂”,讲台成为教师个人的专场演讲台。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这样的教学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依赖性,不愿意多动脑、多思考,总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而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首要的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方面,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性。初中生个性比较强,对事物有自我的独到见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个性,允许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愚公移山》这一课程的学习,课文本意是要教诲学生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要拥有坚韧不拔的毅力。但有的学生会认为愚公搬家才是合理的选择,有的学生认为愚公把山体“投诸渤海之尾”是破坏环境的行为。语文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一个死板生硬的标准来禁锢思维,因此只要言之成理,教师都应当予以肯定。

另一方面,教师要转变落后的观念。要想真正践行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就要转变观念,不能把自己当成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要以引导为主,不能把现成的答案往学生脑袋里灌。为着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做到“亦师亦友”,在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中,使学生的学习个性和主动性、创造性得到真正的发挥。

二、探究式教学的基础形式——发挥教师的提问引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问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形式。教师的提问引导往往有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的思维被启发,可使课堂气氛得以活跃。仍以《愚公移山》为例,在教学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愚公为什么要搬家?他又是如何克服困难的?这样做有现实意义么等。通过教师的提问,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到课文中寻找答案,使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探索的过程。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提问,要学生发扬质疑的精神。对于课文,无论是从语言角度,或是内容方面,都不能一味的盲从。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说明了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动脑、多思考,敢于质疑、勇于质疑。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同时可以组织大家积极探讨,在讨论中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激发。

三、探究式教学的有效途径——把课堂教给学生

1.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索欲。针对部分学生在大家面前发言会紧张反而影响了思维的发挥这一现象,教师可先通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们自由发言,自主思考,以此锻炼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研究知识的内在联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最终实现课堂效果的最大化。

2.要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也许学生的很多看法是不成熟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作为教师,一方面要给与纠正和完善,另一方面一定要多鼓励、多支持。知识上的不足可以通过教学予以弥补,但主动思考、自我探求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教师的肯定与鼓励,对于发扬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创造性思考的潜能是大有裨益的。

3.可以针对课文组织一场小型辩论赛。仍以《愚公移山》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两组,讨论愚公该不该移山。学生们为辩题搜集资料、准备提纲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学习过程、一个发散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维、自主探索都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而在辩论中,由于要应对对方的各种问题,学生需要不停的思考、不停的探索,这又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的开拓,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四、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组成——以课后小论文等形式巩固学生的思维成果

思维的火花虽然绚烂但也易逝,作为教师,应当珍视学生的思维成果。在课堂讨论或是辩论之后,教师要让学生以小论文等形式将讨论、辩论的成果记录下来,并加入自己的总结思考、心得体会。在小论文中,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深刻全面分析课文,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探索分析能力。同时,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小论文加以指导,对不成熟的思想予以完善,对有创造性的思维给予充分肯定。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思维,并将之扩展、升华,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目的。

总而言之,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大背景下势在必行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探究式教学需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人文素养,增加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从而实现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金林.《新课程下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误区与对策》.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10年第03期.

篇5:初中语文“探究教学法”浅谈

建昌县药王庙镇初级中学 朱秀艳

【摘要】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的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的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必须是学生有自主性,教师要坚信学生的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读和探讨”出来的。只有学生自己“读”出来的能力,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性体现。

【关键词】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探究性阅读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那种“要我学”的陈旧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充分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充分开展自主探究性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是初中许多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下面我就自己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来谈一下肤浅的看法和认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倡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初中学生心理上有较强的自主性,但行为上对教师有一定的依赖性。他们对这个世界已经有一些初步的朴素的认 识,有潜在的主动探究的动力,但由于学生的认识比较肤浅,学习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走“自主探究性阅读”之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

“自主探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运用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通过能动的创造性学习的活动,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自主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实现自主性发展,使自身素质优化。

“自主探究性阅读”以变“教我学”为“我会学”为核心目标,它的教学理论建立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职责是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之上。自主探究性的阅读,是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的有效途径。它以激发学生兴趣为起点,以创设学习空间为载体,以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以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自主体验、自我发现、自我选择、自我教育。

在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我想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激发探究兴趣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中,一堂课里占去绝大部分比重的是老师在教学生如何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很狭小,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其实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他们就会乐意去学习,并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敏锐的感知。托尔斯泰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堂阅读教学课,如果一味的是老师在唱主角,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 间,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从何而来?当然也就不会有什么自主探究的意识了。从这点上看,我们应给学生足够的自主阅读空间,用以激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自主探究意识。而给足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并不是说不要教师,让学生放任自流,漫无目的的小和尚念经般的去阅读。恰恰相反,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此时就显得十分重要,那就是如何去激发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探究兴趣。如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多种激励的机制的运用,多角度、多方位的问题的设计等等,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而设计疑问,提出问题,要结合新旧知识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些激疑性、探究性、迁移性、发散性问题,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或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为“自主探究性阅读”作充分的心理与智能准备。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就有多高,就能收到既立足于文本,又跳出文本而进行迁移性、发散性的多角度的探究性的阅读效果。

二、授之以渔而不授以鱼,创造自主探究性阅读的条件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效率,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在阅读方法上对学生加以指导,而不应该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学生有了老师提供的一些阅读方法和技巧,就为他自己的自主探究阅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学起来也就会信心十足,得心应手。

如在《春》教学中,我就摒弃了过去教授它时的方法,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大家回忆一下,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你们用自己的方式独立或合作完成,然后把这部分内容汇报一下。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美景的同学,可以说一说,讲一讲;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春的美景;喜欢搜集资料的同学,可以交流课前查找有关春的图片资料;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一读。如果还有什么别的方法也可以。几分钟后有几个个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收获。有语言绘声绘色描绘春花、春草的;有用画的方式画出五幅图画;有五名同学到前面表演孩子们的嬉戏。有同学到前面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和资料。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师给了学生方法方面的自由选择,这是尊重认知风格和学习方式的体现,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

三、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享受自主探究性阅读的乐趣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既要“了解作者说些什么”“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叶圣陶语),又要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跃出纸面,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熏陶感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重视学生自主的朗读文本,会使学生享受到自主探究性阅读的乐趣。

学生的朗读可以是自读、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等等。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学生通过形象思维,将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感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逼真的情境,同时,也体验到自主探究的乐趣,走进作品博大而精深的世界,从中发现与自己人生息息相关的地方,也能饶有兴趣地读出自己的感悟。

四、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思考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主体的个性差异决定了他们在自主探究性阅读过程中的差异性。在自主探究性阅读中,我们既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思考。因为自主探究性阅读将感受、领悟、欣赏、批评的权利交给了阅读的主体——学生,让他们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从而体验创造的乐趣。

实际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应有层级性,评价的语言应有鼓励性。可设计适合个体阅读需要的问题:你喜欢文中哪一句或哪一段?说说你喜欢的原因。你觉得哪句诗有言外之意?蕴含怎样的哲理?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受最深的一点?文中对“ - 的描写”,你能分别联想到什么?你觉得这篇文章(或这首诗)应该怎么读?请为文中介绍的风光画上一幅画,看哪一组同学画得最好等等。这样的问题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差异,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探究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这也是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五、自我总结、自我反思,培养自主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总结是一大环节,而这个环节基本都是老师来做。其实这 种总结是学生一种极好地自我反思的机会,这种反思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因为学生的阅读活动,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的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式。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撞击,若因势利导巧妙的给学生搭建与自我对话的平台,就会促发他们心灵的火花,在类比联想中,会出现顿悟的境界,思想感情得到升华。让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思,它会使学生自主探究得到深化,产生质的飞跃,会使自主探究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和精神品质,而最终成为一种创新学习的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我想只要围绕学生“学会学习”这一核心目标,以学生为本位,从学生阅读的视角去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得积极,学得主动;教师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地阅读,指导学生策略性地阅读,逐步学会阅读,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小组交流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性阅读这座桥梁走向更广阔的研究领域,探索更博大的未知世界。

篇6: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探究性阅读教学是提高初中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逐渐在观念上接受了探究性阅读的先进理念,并且运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一、探究性阅读的概念

探究性阅读这个概念是由“探究性”和“阅读”两个关键词构成的。其核心是阅读,探究性是阅读活动采用的一种方法。阅读是“阅读者从书面语言获取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是个体内化意义的过程,学生阅读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经验,学会阅读方法和技巧,从而增长智慧并培养能力”①。阅读是读者和文本、作者之间独特的沟通方式和对话过程,过程和效果与读者自身的能力、采用的方式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初中生由于各种能力尚在提高之中,需要老师的引导、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这恰好是探究性阅读的特点。

按照《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探究是一种搜寻研究、调查和检验、提问和质疑的活动。《辞海》的解释是“深入探讨,反复研究,即探求学问、真理和探求本源,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所以,探究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研究活动。

阅读活动综合体现了学生的语文赏析能力,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探究性阅读更重视研究性、个性化和体验性阅读等要素,是贯彻新课改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因此,探究性阅读是教师积极引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讨论学习方式。

二、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特征

探究性阅读教学因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需要更重视个人的知识储备、理解力、感受性、生活体验等因素,必须清晰地把握探究性阅读的基本特征讲,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1.把握好探究性阅读教学的问题性。将教学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让学生在思考问题中阅读文本并尝试回答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活跃性,以创造性思维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

2.重视教学的过程性。重视探究性教学法的过程分为两方面:一是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方位参与,一是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计划、执行、反思、评价和改进。过程是结果的有效保障,因此,探究性教学法更重视过程。过程体现学生的阅读体验、讨论积极性、理解和阐释的准确性、个性化的阅读快乐性等,是考评学生参与探究性阅读的重要指标。老师真正掌控这个过程是教学自评的关键。

3.保持教学的开放性。探究性教学法是对知识能力、认知能力、情感体验、个性表达、独特思考等诸多个体因素的一次考验,教师务必充分开发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以多种形式参与,真正检验能力,促进提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探究性阅读教学法对教师有着极高的要求,必须讲究一定的策略和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这一教学任务。

1.转变师生角色,打破常规教学模式。一般教学活动中,老师是教学主体、知识权威,学生是被动的学习者和知识的接受者。探究性阅读教学中,老师更应该扮演教学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指导者、评价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是整个活动的主要执行者②。这种角色转变更好地让学生从被灌输和被接受中解脱出来,在共同探讨和相互交流、讨论、分享中获得知识、阅读体验和审美享受。所以,探究性阅读教学活动体现了问题性、开放性和过程性的特征,要求老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精心组织教学过程,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将讨论活动组织得张弛有度,使教学活动更自由、平等、有序。教师还是阅读的榜样,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能使指导、评价和塑造更具说服力。

学生的角色实现了转变与重塑,在积极主动的探究性阅读中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不但探究和实践老师指导的学习方法和理念,以此完善自身的学习习惯和知识结构,还成为主动的学习者、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初中生的学习惰性应该由此进行修正。

2.深入挖掘文本,制订教学计划,做好教学准备。初中生的阅读水平有待进一步系统开发,按照教材要求和已有材料,老师深入研究教学文本,结合学生各方面条件制订教学计划,为教学做好准备。

(1)有意留白,造成问题和惊喜。

文学作品中本身就有艺术性的“留白”,老师能否有意识地抓住这些要素,在探究性学习中给学生思考留下空间和必要线索,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在前两句的景物描写之后,接着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结尾,让读者拥有更大的联想空间,作者和元二的友谊,西出阳关之后为什么没有故人了等问题都值得学生深入探究。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想,才能让教学生动,让学生兴趣盎然。

(2)寻章摘句,抓住文眼和结构。

抓住文学作品的文眼,充分把握好结构,是探究性阅读的重要方法。

首先,对关键词句的探究。阅读教学应该对文本的意义进行有价值的理解,分析文本离不开对关键词句的品析。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探究关键词“直”、“圆”等字,是理解诗句的钥匙。

其次,比较探究出新意。比较阅读是探究性阅读的重要方法和策略。如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把《少年闰土》、《风筝》作为延伸材料,让学生对比分析。在比较中发现问题、享受审美是探究性阅读的重要特征。

需要指出的是,探究性问题的提出不仅是教师的任务,既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探究问题,由学生自由挑选,又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与教学目标相关的问题,然后明确界定,还可以完全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然后师生共同选择最有价值的问题。当然这三种方式各有利弊,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主题难易度灵活选择。

探究性阅读教学法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对初中学生基础及阅读中出现的问题的分析,针对性地设计阅读教学中的探究性问题和方式,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以此深化探究性阅读教学法对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这是教学任务,也是研究任务。

注释:

篇7: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四法”探究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四法”探究

文/李华胜

摘 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完成语文课堂教学任务的重要方式,是促进初中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为进一步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成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四法”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篇8:浅谈初中语文的自主探究阅读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

阅读习惯的养成对于人的一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初中正是一个学生培养阅读的重要时期。目前我国的人才向着创新型发展, 所以自主探究阅读教学是目前社会所需要的一种教学方式, 但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压力, 目前我国的初中语文在自主探究阅读教学方面还存在比较多的误区。

1 初中语文的自主探究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目前, 我们的自主探究阅读教学要求是, 改变以往的千篇一律的语文学习模式, 主动地引发学生, 让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发挥主观能动性。初中是一个学生在人生中各个方面全面发展的一个时期, 这个时期形成的习惯将伴随我们终身。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 很多初中的语文老师在复习的时候一般会忽略阅读这个方面, 因为, 阅读是需要时间的积累的, 在复习的时候, 因为阅读提升的效果不明显的原因, 所以很多初中的老师一般将阅读这个模块忽略转而去提高得分比较高的模块。还有一种情况, 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经历不同, 所以即使学生读的是同一篇文章, 他的感悟也不会一样, 但是现在教学模式要求的是标准的答案, 所以很多学生的思想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被扼杀了。再者,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 我们进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 所以仅仅靠我们所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需要的是学习知识的方法, 而不是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 自主探究阅读教学势在必行。

2 关于初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的概念

学生是阅读教学中的主体, 教师在进行备课时, 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阅读的自主性, 并培养学生独立阅读, 独立探究问题能力, 培养分析问题及质疑精神, 进行探究性阅读。在阅读教学中, 讲求学生主动、自主, 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这是符合教学的特点、教育心理学规律的。阅读并不是一件统一的事情, 所以老师在统一讲解一篇文章的时候, 本身就是把学生的思想给扼杀了。阅读是一种利用文字来经历人生的方式, 这种阅读的过程会因为每个人的人生经历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思想。这个过程是因人而异的。在阅读的时候老师要做的并不是将一篇文章详细的讲解, 而是应该给予学生独立的空间, 让他们在阅读的时候得到充分的思考, 在阅读完之后, 再慢慢地诱导学生去思考涉及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本身的性格得以充分的体现, 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增加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目前初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的现状

3.1 对于阅读的理解统一化

本来阅读的过程便是学生思想不断发散的过程, 在阅读的时候, 每个学生会因为自己独特的经历而产生对于文章的独特的理解, 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 一般在阅读的时候, 我们都有所谓的标准答案, 这种答案一般出自教材的参考书之中。一般情况下参考书只是一种思想意见的参考, 但是很多初中的语文老师便会将它当作标准答案进行讲解。而且, 对于初中的学生而言, 他们面临着中考, 而中考只是注重成绩, 导致他们认为, 老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 才能够得到高分, 而忘记了自己独立思考。这个过程便会使学生本身的思维烟消云散。

3.2 语文的阅读教学面临着严重的应试压力

本来对于数理化而言, 应用题海战术无可厚非, 但是面对语文的阅读也应用题海战术的话便显得无法理解。这种题海, 占据学生时间, 遮蔽学生视野, 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阅读教学, 已经形成一种思维枷锁, 形成一种强大的牢狱。凡是与考试题型有关的内容, 就会在课堂上被无限地放大。而所谓与考试题型无关的语文基本能力训练, 就会草草收场,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只会写答案, 缺乏真正的实际语文能力, 不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模式化的题海, 单调乏味, 甚至使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习的逆反心理。

3.3 语文的阅读教学模式化

语文教学出现了模式化的现象, 例如在阅读完一篇文章以后, 老师一般会让学生分段, 然后让学生总结一下, 每一段的中心思想, 这种模式化的思想很多初中的语文教师都存在。我们应该意识到, 初中生不是小学生, 不需要这样的模式去教会他怎么阅读, 初中生的语文阅读需要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样的模式化教学知识会束缚住他们的思维。这种模式化的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 使学生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 才提出了自主探究阅读教学。我们应该意识到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更是变化莫测, 教师如果一味地按照一定的模式向学生传授知识, 只顾自己的教学程序, 而不注意学生的反馈, 不注重语文教学过程中随时出现的问题, 必将造成教与学的脱节, 这样是不利于学生对语言的把握的。忽视语文能力的转化。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这门语言艺术, 提高我们的语言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初衷, 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唯一目的。然而, 目前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而没有“致用”, 这就是能力转化的问题。

本研究主要探讨了初中语文的自主探究阅读教学。初中是培养学生习惯的一个重要阶段, 语文的自主探究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 发散思维, 积极思考, 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之下, 增加另一种形式的人生阅历, 而不是一味的教师讲解学生记忆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篇9:浅谈初中语文探究式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 探究式教学

1.探究式教学的探究重点

初中语文探究式课堂设计,是围绕着怎样提高课堂教学实践和加快新型人才培养这一主题展开的。探究的重点放在两大问题上,即:①要探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应该怎么“教”;②要探究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和学习者应该怎么“学”。

探究教师怎么“教”:①要着重探究如何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语文课教学实践;②要着重探究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③要探究怎样处理和加工语文教材更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④探究如何从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出发给学生以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进行学法指导,要深入探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要真正知道学生需要什么,二要知道能使学生探究的问题达到“最近发展区”,三要知道学法指导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关于学生“学”的探究,学生的探究是在教师的激励、启发和诱导之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他们暂时还未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学生遵循的规律是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从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和会用知识,再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就是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经验,去解决教材中包含的未知因素,通过“学、思、疑、问、探”等多种方式,去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既获得新知,又增长能力。

2.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模式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其基本教学模式如下:

2.1 明确目标,自学探究。明确目标是指一节新课前,教师为学生布置明确的自主学习目标,要求边读边提出问题,这个阶段实际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当然出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差异,提出的问题也会各不相同。简单的能识记、理解的内容,学生通过自读就能够完成。而无法理解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材料尽力寻求答案。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

自学探究阶段是通过学生思考提出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长期以来,语文课都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我们试想,在我们将来的生活中,无论我们看一本书,了解一种社会现象,综观语文风云的变换,分析一下案例……是没有人给我们提出现成问题,让我们来回答的,而为什么有的人思想敏锐,能够探求更深一层次的内涵,有的人却只能看到表面现象呢?这当然与他平时的知识积累有关,更重要的是他知道怎么思考问题,懂得如何自己给自己提问题。人只有在探究的过程中,给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他的思想才能够不断的深入。而我们的学习又怎能只靠老师提出问题,来思考答案呢?也就是说,提出问题往往要比解决问题要难得多。语文课采用探究式教学就是从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始,培养学生从有意识的提出问题到形成无意识的创造性思维习惯。

2.2 解疑导拨,合作探究。学生通过自觉探究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包括三种形式:①生生合作探究;②小组合作探究;③大班集体探究。学生通过讨论的形式,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讨论,各抒己见。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讨论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刃,两相砥砺将使思想锐利。”讨论中师生的信息交流频繁:学生在极短时间里从多角度、多方向去分析、解决问题,寻求尽可能多的答案,思维的发散量大,效果高;同时,在讨论中,学生积极动脑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并通过对各种见解的分析、比较去抓本质的东西,选择最佳的方案和结论,这些对于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无疑是极好的训练。教师要总领全局,在鼓励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基础上给予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包办代替。学生能够讲解清楚的问题,要鼓励学生自己讲解。

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积极的讨论回答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相互模仿、带动、提高。学生在讨论中还会发生争论,不肯退让,这是正常的,是好现象。在合作探究中,除了实现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外,学生还学会了认真观察,分析判断,模仿优点,并在模仿的基础上提高,最后完善为创新。通过讨论无法解决而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可以作为学生课后探究的课题,绝不能不了了之。

2.3 明理强化,实践探究。这一步既是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实践探究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时机,方法形式一定要灵活多样,只要有利学生扩大知识和发展能力,怎么有利就怎么做。学生通过报纸、刊物、网络、社区调查、专业咨询等途径探究答案。学生通过活动课把自己实践探究的成果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活动课实施中要充分考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需要。杜威说过:“兴趣就是自我和某一对象的主动认可”,皮亚杰也说:“如果儿童对他做的事情是有兴趣的,他就能够努力做到他的耐心的极限”。由于学生的实践活动的课题是本组经过讨论普遍关心而无法解决或是想进行实践检验的问题,所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而把自己探究的成果在活动课上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出来,不仅是一次明理强化的过程,而且通过活动,学生可以模仿优点相互学习,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实现创新。

2.4 激励评价,引申探究。这一阶段既要总结前三步探究活动的基本收获,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指路。

对于学生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评价。针对某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学生也可自由地谈感受,谈新问题,或者对前边组的问题展开辩论,把问题推向深入。教师和学生要对各组打分,通过评价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

篇10: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问题探究

江苏省涟水县前进中学程琦

【摘要】

作又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但同时也是众多初中语文教师感到棘手的难题。特别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下,作文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本文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问题进行探究,旨在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篇11: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方法探究

南丰中学 钱绿瑜

摘要: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大难题,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学生,阅读量少,词语积累基础差,自小又缺乏适时适当的观察体验训练,因而农村中学学生作文水平普遍较低。所以我认为要想在初中三年里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须针对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以及认知能力水平设计一些具体的系统的作文训练方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

文字表达

写作习惯

认知能力

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最大的难度莫过于学生怕作文,厌作文,学生觉得写作太难,咬半天笔头,才蹦出百来个字,要凑够要求字数,那已经是“白头搔更短”了。教师又总觉得学生写出的文章幼稚,不堪入目,评改时就简单随便。因此在作文的教学中形成了一个学生不想写,教师也不悉心指导帮助的恶性循环。经过这几年的作文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作文教学进行尝试。

一、降低写作要求,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任何学习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不能单凭讲过一两遍写作的方法,就要求学生能写出高水平的文章来。特别是对于刚上初中的学生来说,一篇文章得写那么多字,花的时间又多,他们往往会缺乏写下去的耐心,而跑去看电视或玩手机了。因此在小升初的开始阶段,不妨对他们作文要求降低些,凡是能流畅地表达,能有详有略,较为完整的叙述一件事,就应该得到高分,提出表扬。这个很重要,多次的表扬与鼓励能激发起学生写作的积极性。钱梦龙认为:学生作文不是文学创作,要在作文训练中区分开来。在习作过程中教师要降低作文要求,多通过表扬与肯定,使他们能在写作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起写作的欲望与兴趣。兴趣就是最好的方法。兴趣使得学生能主动的写作,甚至主动找老师请求指导评析,这个时候教师再对他们的写作方法上进行指导,逐步提高对学生习作的要求,这样就进入到一个学生乐意写,教师喜欢教的良性的教学循环中。现在在我任教的两个班级中,常有学生在课间或是放学后来找我点评他们的习作,他们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任务之余,还自觉进行课外练笔,他们会在教室里一起分享阅读体验,一起交流写作的心得体会,他们的作文水平在不断的提高,这一切得益于他们内心对写作真正的喜爱。

二、日记式片段习作,养成学生写作习惯

很多教师会要求学生每周写两篇周记进行习作训练,无疑这是一个能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好方法,作文要多写多练才能得到提高,单纯依靠每一单元的一篇大作文训练是不够的。但这并不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事实上是两篇等同于大作文的周记占去学生大量的时间,他们在周末苦苦构思写作,很多学生并没有能按时完成周记,即便是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常常抱怨,要写好两篇周记已是绞尽脑汁,黔驴技穷。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和厌恶其实就源自于写作要求篇幅长,需要很大的耐性,这个刚好是初中学生最缺少的。因此在日常写作训练中,我主张要求学生每天写一片段,以日记体的形式呈现。片段式习作训练字数要求200字左右,内容要求自由,可叙事,可抒情,可写景,可议论,还可以进行专项训练。比如我会在初一上半学期选5-6周要求学生的片段写作训练以写景为主,教会他们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的方法,我会带着同学们走进自然,到操场、生物园、学校荷花池,让他们感受自然,领略美景,引导他们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把身边的美好事物与自己的心绪结合转变成文字记录下来。这种训练非常有效,如今我两个班的学生作文景物描写往往是亮点,为整篇作文增色不少。而当学生进入到初二,有了初步判断的能力,我会在上半学期选取4-5周要求学生的片段写作训练以评议为主,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就生活中身边发生的小事,或社会上的某些现象,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说理议论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方式能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恐惧,有利于养成学生写作的习惯,叶圣陶说过:“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但凡做一件事,形成了习惯,即事半功倍,离成功不远了。学生在片段习作中,慢慢摸索到了写作的方法,习惯于每天用文字去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情感,习惯于把每天观察到的生活中的点滴,把每一天对生活的思考写下来,使写作变成了自己每天必须做、不做不舒服的事情。这样我们就不用愁学生作文写不好了。

三、自改自评,互改互评

传统的作文评改方法都是学生交上来,教师在本子上写下自己的意见与点评,这种方法的缺陷在于学生往往只关心分数而不在乎作文出现了什么问题,需要怎么改?这样教师的评改所起的作用就不大了。因此教师可作出这样的要求,学生在完成习作后,要求学生自己先作出点评,对自己的习作做一个简单的分析,也可以同学间互相写评语。可能有些老师会质疑学生的能力,学生能评?我们要信任学生,把好文章的标准告诉学生,比如好文章是要有鲜活的人物形象的,于是就要求学生在自评或互评时要留意这篇文章对人物的描写是否详尽细致,又使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我相信这些学生是能做到的。当然,在开始的时候,教师要教会学生从哪些方面去审阅自己的习作。我刚开始施行自改自评,互改互评的时候,也听到了学生的抱怨:不会改,写都不会,怎么改?正因为不会,才学。我鼓励学生,只要按照老师给的方法去评阅,你也能品评自己的或别人的文章。我开始的要求是学生不写自评或互评的,老师就不对你的文章进行点评,逼着学生去学会自己审阅自己的文章。学生一开始写的自评或互评相对简单,但一个学期下来,不用我要求,他们写好作文后都会自己写下点评意见,或叫同学帮忙写上互评意见。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自我检视写作的目的与态度以及所运用的写作技巧,他会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而同学间互改交流不仅能扩大学生写作的角度与视野,还形成班级良好的写作氛围,这些都会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致与水平。

作文教学虽然难度大,但只要能注重方式方法,多从学生实际情况,包括语文知识基础,个体接受能力水平等出发,关注学生学习习作的过程,多鼓励,少责备,循序渐进,悉心教导,我相信我们能在初中三年里,能把学生的作文能力水平稳步地有效地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参考文献:

上一篇:劳模座谈会主持词下一篇:学校政教处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