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并轨带来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

2024-04-10

养老金并轨带来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精选8篇)

篇1:养老金并轨带来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

养老金并轨带来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

养老金“并轨”重在转机制,而非降待遇,改革可能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适当调整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水平,弥补因个人缴费而增加的支出,维持改革前后职工的基本生活水平。双轨制——企业养老金和事业养老金,现在的事业养老金比企业养老金高出3倍左右,人们的呼声很高,一致要求双轨制并轨,也就是企业和事业养老金差不多。

一、养老金并轨带来的影响

(一)差距逐步缩小

在养老金并轨前,由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不用缴养老保险,但退休后的养老金标准却远远高于企业退休人员,因此,“待遇差”问题一直备受诟病。

有统计显示,中国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金替代率(养老金占退休前工资收入比例)超过80%,个别甚至达到100%。而目前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则在50%以下。那么,在养老金并轨后,企事业单位职工之间的养老金待遇差距会缩小吗?

随着改革的实施,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养老金替代率必将逐步拉近,但二者差别过大,立即趋同并不可能。此外,两者之间养老金待遇的差距缩小不在于降低公务员养老金,而在于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要通过“提低”的办法来缩小差距。

决定提出“根据职工工资增长和物价变动等情况,统筹安排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调整”,当前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每年涨幅差不多在10%左右,公务员可适当降低涨幅,这样增幅一大一小,过几年两者之间的差距就会变小。

(二)初期或分三类养老基金

养老金并轨初期或分三类养老基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缴费标准不尽相同。三个“池子”的资金并不相通。从理想状态或最终目标来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既然要建立与企业相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最终就应使三者统一使用一个社会保险基金,实现养老制 度一体化,并由统一基金同时为三类人员发放养老金。在统一制度下,三类人员完全根据缴费年限、缴费比例的多寡,来计算最终应得的待遇。

但 从实际看,并轨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养老金替代率在改革初期预计不会统一,缴费标准也会不尽相同。因养老保险目前还存在个人缴费是小头,基金支付 和财政补助才是养老金构成大头的情况。再考虑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参保初期个人缴费积累少的问题,为避免出现职工养老保险基金背上新加入的机关事业单 位退休人员待遇这一沉重包袱的情况,李实认为,还是应分别设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三个养老保险基金。并轨初期,三个“池子”的资金并不互通,只为 所属人员发放养老金。

(三)公务员新老有别

根据报告,机关与事业单位同步改革,且改革在全国范围同步实施。即将退休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新入职人员、在职人员,会否区别对待?

采取新老有别的政策,是改革顺利推行的重要措施。“老人”和“中人”都有社保,视同缴纳的阶段,继续认可这一缴费工龄很重要。而新人则需要全程自己交费。至于缴费工龄在并轨后如何折算退休待遇,还需要有关部门后续出台相关细则加以 明确。

(四)公务员工资或普涨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进,是否意味着公务员即将普涨甚至大涨工资,变成由财政买单的局面?

对于完善工资制度,由于无法直接介入企业的工资发放问题,这应该主要针对的是公务员群体。当前我国西部地区公务员和基层公务员确实存在工资水平相对较低的问题。一些基层公务员2000余元的收入,自己负担各项社保缴费相对困难。对此,一方面应优先提高西部公务员和基层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另一方面 应整体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使得升迁无望的基层公务员起码可以得到收入的上升通道,名正言顺地涨工资。

建议在结合各地物价和社会平均工资的基础上,为各级公务员进一步制定更明确的工资标准,严禁地方随意为公务员增发津补贴。预计改革后公务员工资有可能实现普涨,但大幅增长的可能性则较小。

(五)职业年金强制推行

职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因养老双轨制并轨而缩小的养老待遇差距,是否会因职业年金被强制推行,企业年金则自愿建立,再次拉大?

无论职业年金还是企业年金,其定位都应是一种补充养老保险。职业年金一旦采取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的模式,因预计其主要由财政拨款,可能 不仅会普遍建立且会具强制性。这会使职业年金不再具有补充养老保险的定位,建议有关部门不要在机关事业单位中全面推行职业年金,而要设置准入条件或明确只 有部分符合相关条件的特殊对象才能享受职业年金。

二、养老金并轨还存在的问题

养老金双轨制改革方案已经拟定,并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今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将建立与企业相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双轨制走向“终结”,养老保险改革终于迈过一大道坎,但仍然面临养老金待遇差距矛盾突出、养老金支付压力大等难题。

篇2:养老金并轨带来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

a 摘 要:2015年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制度正式开始实施,在养老金并轨制度推行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事业单位退休费与企业养老金待遇差别较大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消除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之间的人才流动问题,并利于合理配置社会人力资源,是我国一项极为重要的制度改革。文章分析了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对人力资源配置产生的影响,同时提出了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改革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 养老金 人力?Y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9-248-02

2015年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制度正式开始实施,在养老金并轨制度推行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事业单位退休费与企业养老金待遇差别较大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消除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之间的人才流动问题,并利于合理配置社会人力资源,是我国一项极为重要的制度改革。笔者在本文中拟对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的内容与人力资源配置的主要因素、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影响以及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改革措施等问题进行探讨,旨在抛砖引玉。

一、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与人力资源配置

(一)养老金并轨改革的主要内容

1.改革的范围。适用于按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及其编制内的工作人员。

2.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单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下简称单位缴费)的比例为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下简称个人缴费)的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由单位代扣。按本人缴费工资8%的数额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

3.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该决定实施后参加工作、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本人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

(二)人力资源配置的主要影响因素

从我国人力资源配置的影响方面来看,收入福利、社会地位、工作强度以及权益保障等会对社会人力资源配置产生影响。在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企业与事业单位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扩大。以教师为例来说,教师具有灵活的工作时间,两个长假期,社会地位较高,各项福利较为完善,这些福利条件是普通单位所不可比拟的,因此,学校成为高端人才的理想去处。

从现阶段来看,我国正处于中期工业化阶段,具有贫富差距大、二元体制等问题。随着近些年来,房价、医疗费用以及教育开支费用的攀升,居民增长的收入要小于物价增长的幅度,在生活压力不断增大的同时,工薪阶层追求生活的稳定性,从这个方面来看,我国社会人力资源配置会受到养老金并轨改革的极大影响。

二、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影响

(一)有利于改变事业单位人员超编问题

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制度的实施,不但能够改变人员超编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转变人浮于事的现象。与机关单位相比来说,事业单位的工资还具有一定的差距,然而事业单位的客观优势较为明显,不但福利优,收入稳定且养老金有保障,这些都对人才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事业单位在进行招聘的时候,往往不会进行统一公开的严格考试,其人员的聘用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这样会导致事业单位人员超编的问题。因此,将事业单位员工的养老金与企业保持相同的水平,会降低事业单位对人才的吸引力,起到防止事业单位进一步膨胀的作用。

(二)有利于合理分配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

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有利于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同时也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事业单位的竞争力。以高校为例来看,其人员待遇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三点,分别是岗位、职称以及工作年限,其人员待遇具有年限越长越值钱的特点,但是这样并不一定与高校对人才的要求相符合。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的实施,使得达到退休条件的老教师办理退休,从而促进了人才的更新换代,尤其是在当前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大力发展聘用年轻人才,加速人才的更新换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工作效率

养老金并轨制度改革,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与企业相比来说,事业单位人员的收入与工作效率的相关性较小,很多事业单位成果较为突出的人员,其收入与贡献不够匹配,导致这部分人员的积极性以及创造性降低。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改革,有利于减少事业单位负担,实现按劳分配,从而大大提高了人力资源的效用,激发事业单位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作效率以及质量。

三、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改革措施

(一)积极构建养老保险制度的激励约束机制

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改革,需要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一方面需要对个人账户的统一管理水平以及记账积累功能进行提高。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必须要提高账户管理水平,从而为参保者创建一个良好的参保以及养老预期信息的平台,同时要完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信息管理系统,并实施公开、透明的社会保险信息,包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信息。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还需要整合个人参保信息,从而统一管理个人账户。另一方面要拓展账户功能。从现阶段来看,基本养老保险账户中包括了个人账户,以至于账户中的资金除了用于养老,并没有其他可以运用的途径。因此,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这方面的优势,例如美国的个人退休账户或者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将个人账户养老金的使用用途进行拓展。除了基础的养老之外,还可以运用在教育、医疗、购房等多方面。拓宽养老金个人账户使用用途,在实现参保人的养老保障时,还能够提高参保人对账户资金支配的自由度。

(二)优化养老保险制度的待遇调整机制

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改革,需要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待遇调整机制进行优化。调整机制的制定,其基础是社会统筹与经济水平,最需要考虑的是退休之后的情况。在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中,在职人员的工资水平往往会随着经济水平发展而提高。因此,养老待遇的调整机制应当与物价水平变化相符合,在二者之间建立相关的联动机制。同时,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消费水平,要综合考虑根据不同的情况来不同的对待,这是体现(下转第250页)(上接第248页)养老保险制度公平的主要方面。在进行调整过程中,其具体的思路是建立完善基础养老保险的调节机制,具体来说,从以下两点入手:一是需要改革当前落后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转变为社会化模式,这种模式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相同,较为健全完善。同时,需要优化与完善现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机制,在这个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不同时期的经济水平。另外,也要对物价指数以及工资指数等变量因素进行充分考虑。二是要对变量之外的差异化因素进行考虑,从而实现统一调节的基础上,能够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区别对待,从而实现整体平等基础上的实质性公平。

(三)扩大养老保险基金的资金规模

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改革,需要对养老保险基金的资金规模进行扩大,具体来说,主要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资金来源,二是基金资产增值保值。从资金来源方面来分析,在养老保险基金筹措方面需要从更多的方面来入手。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主要有两方面问题,一是账目亏空,二是贬值缩水。账目亏空是由于资金挪用而造成的,这属于历史欠账,跟个人没有关系,因此需要政府对这方面进行弥补,具体实施方面可以将部分国有资本划入到社保基金中。但是根据实际情况来看,这一措施实施的难度较大。而贬值缩水问题,也存在历史遗留问题,其问题的解决也是以解决历史问题为主。从基金资产增值保值方面来看,需要转变投资理念,促进养老保险基金的资本化以及市场化投资运营。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对基金的投资运营渠道进行拓宽,其实质是将养老保险基金资产投入到风险更高的领域与投资标的上,从而实现高收益;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基金资产投资运营主体的专业性。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因此需要运营主体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确保资金运营的安全性与专业性,从而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与保值。

(四)完善配套措施助力改革深化

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改革的实施,需要对配套措施进行完善。一方面是实行延迟退休制度,从当前养老金并轨制度来看,延迟退休是一项与之配合的配套措施与制度。在养老金并轨改革过程中,其经济成本是巨大的,而延迟退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养老金支付的压力起到缓解作用,从本质上来讲,其经济成本从时间上发生了转移,在短期内巨大的财政压力随着延迟退休的推行而有所缓解。在延迟退休的过程中,其基本原则是社会统筹,需要对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实行渐进式退休,从而起到推动养老金并轨改革实施,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并深入推进并轨制度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培养社会大众对商业保险的认同感。商业保险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险的补充,已经在全球多个国家被作为基本投资理财方式,同时,商业保险也是重要的多层面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从我国当前情况来看,在社会大众心里,商业保险没有良好的口碑。因此,需要提高商业保险在民众心中的认同感。不但要建立与完善行业的相关规范以及规则,确保各方的切身利益,同时还要将商业保险理念进行推广以及普及。另外,政府还可以根据养老保险来补充推出有针对性的险种,从而为广大民众提供更为切实可行的保险补充。

四、结束语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作为一项重要的改革制度,事?I单位养老金并轨的实施,对于我国社会人力资源配置产生了重要且深远的影响,不但有利于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运行的效率与质量。在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实施中,需要采取以下方面的措施来助力并轨制度的实施:一是积极构建养老保险制度的激励约束机制;二是优化养老保险制度的待遇调整机制;三是扩大养老保险基金的资金规模;四是完善配套措施助力改革深化。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制度的推进,实现公平化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优化我国人力资源配置,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秉文.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改革:从“碎片化”到“大一统”[J].中国人口科学,2015(1):2-14.[2] 李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3] 董剑.事业单位如何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管理[J].经济期刊,2015(1):80-80.[4] 徐静.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企业养老保险比较研究――兼论2015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J].人力资源管理,2016(12):320-322.(作者单位:1.安阳市道路绿化管理站;2.安阳市游园管理站;3.安阳市环境应急投诉受理中心;4.安阳市游园管理站 河南安阳 455000)

篇3:养老金并轨遇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长期以来, 我国实行养老金双轨制:党政事业单位养老金由财政统一支付, 企业养老金由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支付。养老金双轨制一直被认为养老制度的不公平。2014年12月23日上午养老金并轨方案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该方案规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相同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 拉开了养老金并轨改革的序幕。2015年初,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 使养老金并轨改革进入了实质性实施阶段。机关事业单位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将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单位缴纳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0%, 个人缴纳本人缴费工资的8%。个人工资超过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00%以上的部分, 不计入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低于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的, 按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个人缴费工资基数。机关事业单位建立职业年金。职业年金由单位按工资总额的8%和个人工资的4%组成, 职业年金基金实行个人账户管理, 工作人员退休时, 依据其职业年金积累情况和相关约定按月领取职业年金待遇。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等城镇从业人员统一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都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 都实行与缴费相挂钩的养老金待遇计发办法, 从制度和机制上化解“双轨制”矛盾。养老金并轨克服了养老金双轨制存在的养老金待遇不公平、加重财政负担、妨碍人才流动等缺点, 是我国养老保险历史上一个历史性突破, 但此次养老金并轨要求之高、涉及之广、影响之远都是前所未有的。

二、养老金并轨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 谁承担高昂的养老金并轨成本

在养老金并轨改革实施后, 财政将为机关事业单位缴纳工资的20%作为社会统筹基金和工资的8%作为单位缴纳职业年金。养老金并轨成本主要涉及三部分:过去已经退休的“老人”的养老金发放、“中人”的养老金补交、改革以后事业单位缴费28%。养老金并轨改革之前, 机关单位的养老金主要来自财政预算, 事业单位养老金既有自筹也有来自财政预算。养老金并轨改革事业单位自筹养老金将有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负责承担。“中人”已经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了几十年, 工作期间视同已经缴纳养老保险。养老金并轨改革后, 机关事业单位需要为中人补交养老保险金。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需要补缴的养老金大约是1年财政收入。养老金并轨改革后, 机关事业单位缴纳工资的20%作为社会统筹基金和工资的8%作为单位缴纳职业年金, 这也增加了机关事业单位的财政支出, 这样增加机关事业单位的经济负担。综述所述, 养老金改革成本十分昂贵, 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将面临巨大的压力, 如何负担养老金并轨成本值得思考。

(二) 职业年金可能引起的养老金不公问题

《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应为本单位人员建立职业年金, 并对单位人员进行全面覆盖。而已经建立职业年金的企业不足0.5%, 统计资料显示约有2000万名企业职工拥有职业年金。部分人认为职业年金可能导致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的养老金不公, 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企业不能实现制度和理论上的平等。

(三) 通货膨胀导致的养老保险基金缩水问题

养老保险基金收益率均低于同期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际处于严重贬值状态。例如, 1997~2012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缩水将超过7000亿元。因此, 如何在保证投资安全的情况下, 打破投资渠道匮乏困境, 使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能够稳定增大不贬值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养老保险基金进行投资运营, 无疑对我国资本市场是重大利好。但鉴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特殊性, 安全性和适度的流动性, 应比收益更加重要。实现养老保险基金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 是其重要目标。智利和美国的实践表明, 养老保险基金在推动资本市场发展方面能够起到积极作用, 体现在促进金融市场竞争、监管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等方面。养老保险基金不应坐等资本市场的完善方才进入, 而是要融入市场发展的全过程。对于我国而言, 资本市场确实存在金融产品相对较少、上市公司行为不规范、市场层次结构单一等诸多缺陷,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长期以来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严格限定在买国债、存银行。

(四) 如何保证机关事业单位的待遇不降低

《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指出对改革前已退休人员, 保持现有待遇并参加今后的待遇调整;对改革后参加工作的人员, 通过建立新机制, 实现待遇的合理衔接;对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 通过实行过渡性措施。采用“新人新办法, 老人老办法, 中人中办法”, 可以减少改革阻力, 还可以避免由于待遇降低引起机关事业单位的人才大量流失, 可以保证养老金改革的顺利开展。

(五) 如何不出现“延迟退休”的不公平

养老金并轨改革后, 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希望延长退休年龄, 他们更希望在工作岗位上多留几年。而在企业工作的人员 (尤其外资企业) 工作需要相对较多的劳动力, 身体虚弱的企业工作者更希望能够按时退休。普通劳动者辛苦工作了一辈子后不愿意接受延长退休, 同时延长退休也给青年人就业带来压力, 延迟退休会使青年人就职和升职带来不利影响。

三、养老金并轨改革存在问题的对策

养老金并轨改革目前还处于政策推进阶段, 养老金并轨改革存在改革成本高昂、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困难、是否延迟退休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该文给出以下对策:

(一) 合理分担改革成本, 政府财政开源节流

在不增加税赋负担的前提下, 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应该合理承担养老金并轨的改革成本,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压缩运行管理成本, 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作为资金准备。精简机关事业单位的编制, 压缩机关事业单位的人数, 提高行政效率, 进而可以减少养老金并轨改革的成本压力。实行机关事业单位的延长退休, 将延迟退休人员缴纳的养老金用于支付已退休人员养老金, 也可以缓解养老金的支付压力。

(二)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多元化投资, 促进其保值增值

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细则, 制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运营规范建设规范, 确保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利用一部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购买国债和参与基础建设, 参与能源、交通、电信和国防等民间资本难以进入的基础领域, 确保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稳定收益, 采用分散投资的策略, 探索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市场化的投资道路, 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绩效评价和责任追究机制, 提高基金投资的整体收益率, 进而增强养老金基金的支付能力。

(三) 利用政策引导, 逐步实现养老待遇上的相对公平

虽然养老金并轨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也需要交纳养老保险金, 但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养老金还不能流通, 机关事业单位强制性设有职业年金, 而企业单位大多数没有建立企业年金, 短期内不能实现两大群体养老的总体政策一致。应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和进行税收政策引导, 使更多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 逐步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养老金待遇上的相对公平。

四、结束语

世界上不存在最优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 我国的养老保险并轨改革应该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 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 采取前瞻性措施解决养老金并轨改革遇到的问题, 防患于未然, 夯实养老金并轨改革的道路, 制定合理的政策与措施, 促进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公平, 最终实现我国职工群体范围内的公平养老。

参考文献

[1]张霞, 丁岩.关于养老金并轨的风险与对策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5 (1) :19-22.

[2]孙冬梅, 李松晓, 王倩.养老金“并轨”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 2015 (16) :48-49.

[3]杨燕绥.中国老龄社会与养老保障发展报告 (2013)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

篇4:养老金并轨带来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养老金并轨 渐进式改革 措施

一、我国养老双轨制及其改革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面临越来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而且,我国的老龄人口规模大、比例高、增速快,未富先老。为了更好的保障退休者的合理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改革养老金制度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议题。

经过多年的研究,中国养老保险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新制度逐步得到认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逐步扩大,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也开始起步。然而,每一个新制度在运行过程中总会出现一定的新问题。因此,对我国的养老金制度进行调整、健全完善我国养老金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养老金并轨旨在减轻国家财政负担、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人才优化配置、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然而这一措施实施不会一帆风顺,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引发诸多困难。

二、养老金并轨实施存在的有关问题

养老金并轨是对中国现行的养老金双轨制的一项改革,并轨则是要将双轨制变为单轨制,缩小企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的差异,提高经济效率。养老金并轨重在转机制,而非降待遇,适当调整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水平,弥补因个人缴费而增加的相关支出,维持改革前后职工的基本生活水平改革,这就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因此养老金并轨在实施过程中将会存在诸多困难。

(一)养老金收支存在缺口

对养老金是否存在缺口的问题,社会各方向来众说纷纭。有关数据显示:2013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8791亿元。其中:保险费收入15501亿元,财政补贴收入2669亿元。养老保险基金支出达到16460亿元。剔除财政补贴,养老保险已经陷入收不抵支的境地,缺口近千亿元。

(二)养老体系本身存在地域差异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鉴于自身地理位置及政策优势,经济水平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带来了收入分配之间的差异,进而使地区之间养老水平存在差异。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就越大,该地区就会有较丰富的资源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像养老保险覆盖面较高的上海、天津、北京、江苏等经济发展实力较强的省市,这些地区的人均GDP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相对较高。而老工业基地及中西部地区的省市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相对较低,失业人口众多,养老负担较为沉重。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地方财力严重不足,保障水平由显匮乏。

(三)人才流失问题

养老金并轨可能引发事业单位人才流失。中国劳动学会薪酬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吕井海表示,在3100多万事业单位人员中,有67%是专业技术人员。由于工资待遇偏低等问题,高校、医院、科研类的事业单位近年来已经发生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就连一些新招聘到的应届高校毕业生,也往往会在落实户口后,跳槽到薪酬更高的企业。因为担心养老金金改革的影响,当年广东先行推行事业单位改革时,广东高校就有六成骨干教师要求提前退休,有的中年教师甚至提出,要自己出钱买断工龄,来达到早日退休。如今养老金并轨从而带来的人才流失问题若不加以解决以致扩散至全国,对于我国科教、医疗和公共服务领域等事业单位可能会带来巨大的冲击,整个社会经济、社会秩序的稳定性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三、应对改革中问题与困难措施

应对并轨过程中的困难,不仅要站在不同主体的角度寻求解决办法,更要在并轨实施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一)从不同的主体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1.站在国家的角度,应对新旧制度的衔接及资金缺口。一是国家应做好全国统筹的工作。既要考虑到全国养老金制度改革实施情况的共性,也要把握各个地区自身的个性,从而在改革过程中不断的进行修正完善,实现改革进程渐进式的上升。此外,应当统一推进的基本保障制度就只能由中央统一管理,地方对社会保障的改革措施需要经过中央部门的批准,全力提高转型时期各个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政策统一性,增强主管部门对制度变革的控制。

二是国家一方面需要通过财政拨款弥补养老金缺口,另一方面需要实现制度化,分成制。将中央企业上缴利润的一定比例划拨到社保基金,通过基金收益弥补剩下的养老金缺口。收不抵支的办法只能是依靠财政支付。同时,提高这些省份养老保险的财务支付能力。比如,扩大缴存覆盖面,加强征缴力度等。

三是国家应大力推进建立多元养老机制,大力加强社会基本养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多元养老机制。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通过各方努力,确保养老金的资金安全和资金来源,以充分发挥多元养老机制保障来源、优化渠道、增益基础、促进和谐的作用。

四是国家应适当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有研究表明,中国退休年龄如果各提高5岁的话,当前退休人口会减少1000万,在支付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养老金的支出可以减少1/3。另外,国家还可以建立弹性退休制度。允许劳动者在退休年龄、退休方式和退休收入方面具有某种弹性、较为灵活的退休制度。比如在知识经济领域工作的人,退休年龄可以适当延长一些;从事体力劳动的人,退休年龄则可以适当提前。这样为每位劳动者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退休年龄留出了充足的空间,这也与世界退休制度的发展趋势相符合。

2.站在事业单位的角度,应对新旧制度的衔接及资金缺口。事业单位应在基本养老金部分实行统账结合,政府缴费20%,个人缴费8%,具体制度与企业单位制度类似。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在领取基本养老金的基础上,需要建立补充养老金账户“职业年金”。与企业年金不同的是,职业年金必须具有强制性,所有的机关事业单位都要建立职业年金账户,这样才可以保证养老金替代率不会太低。

职业年金基金可由政府缴费、个人缴费及基金收益构成,政府缴费和个人缴费率合计一般不超过本年机关事业单位员工上年度工资总额的1/6。短期内政府需要增加养老保险缴费支出,从长远来看会进入收益期。只要缴纳的养老保险基金保证专款专用,短期的养老基金支出相较于长期的双轨制中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额度更少。

3.站在公民的角度,应对新旧制度的衔接及资金缺口。鉴于当前我国不同养老制度的特点,以及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最多,发展时间最长,制度最完善的特性,在现有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基础上改造,形成一个新的养老保险三层体系:

第一层次是新建一个所有人都强制性参与的国家级个人养老储蓄账户,由个人单独缴纳,以保障个人的基本养老问题。

第二层次是在企业事业单位之间实施社会统筹账户,由雇主单位缴纳,独立的社会统筹部门统一管理。

第三层次则是建立一个可供所有人自己选择的个人养老储蓄组合计划,在该层次中提供各种方案,供不同条件和特点的人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个人养老计划。

(二)从养老金改革各个阶段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1.养老金改革初期新旧制度衔接及应对措施。养老金改革初期存在的主要问题应该是社会民众的态度反应以及舆论压力。养老金双轨制运行多年,此时进行养老金改革会使已形成的利益分配机制改变,当前制度下的既得利益群体会产生相当强烈的抵触心理。此外,对于及得利益群体之外的人员而言,养老金改革给他们带来的是一种不确定性,容易产生营造焦虑、恐慌氛围。

应对措施在于国家需要适时的发布明确的政策信号,向社会群众解释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安抚社会群众的恐慌心理,同时不断收集并逐步采纳群众的合理建议和意见。

2.养老金改革中期养老金缺口及应对措施。养老金改革中期可能会面临国家财政负担过重、养老金缺口难以弥补、中央与地方之间在改革的问题上职能模糊等问题。应对措施在于国家一方面需要通过财政拨款弥补养老金缺口,另一方面需要实现制度化,分成制,将中央企业上缴利润的一定比例部分划拨到社保基金,通过基金收益弥补剩下的养老金缺口。同时,做好全国统筹的工作,明确中央与地方在改革各个环节上的职能作用。

3.养老金改革后期养老体系的完善及应对措施。养老金改革后期可能会存在多元养老金体系的完善问题,养老金改革到了后期阶段,主要的制度体系已逐步成熟,接下来的就是如何完善一个多元的养老金体系,促进社会群众更加适应经过改革的养老金制度。

应对措施在于继续大力推进及宣传多元养老机制,加强社会基本养老。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通过多方努力,确保养老金的资金来源和资金安全,以充分发挥多元化养老机制的作用。

六、结论

总之,养老金并轨是一项渐进式的改革,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各式各样的困难,也会接受来自各方的舆论压力。然而,改革本身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只有经过尝试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检验方案,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每一套制度都是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状况、促进社会进步而修订的,制度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养老金并轨改革至今遇到的问题不少,但并不代表今后不会出现新的问题,养老金问题始终是关乎社会民生的重要议题,值得每一个人去思考。

参考文献

[1]盛晓洁.养老金并轨探析[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年第五期.

[2]胡晓荣.“无知之幕”视角下养老金并轨改革的价值及其路径选择研究[J].金融经济,2014年10期.

[3]王会玲.养老保险双轨制的影响及未来路径探讨[J].经济师,2014年04期.

[4]王斌.对我国两种退休金制度“并轨”的几点思考[J].中国劳动,2014年09期.

篇5:养老金并轨带来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从90 年代起, 我国开始对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尝试改革, 然而在《决定》出台之前并未有实质性改变。纵观整个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确立历程, 从2012 年3 月在两会上得热议到2013 年12 月确定并轨方案, 再到2014 年12 月改革方案的通过, 最终, 在2015 年1 月国务院发布《决定》预示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终于要实施。

二、现行改革中可能会存在的问题

与以往相比, 本次发布的最新《决定》可谓是一套较成熟的改革方案, 但这一改革方案在未来的推行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

( 一) 职业年金可能会维持待遇“双轨制”, 进一步引发公平问题

在我国私营企业没有职业年金, 企业年金也是自愿建立的, 而从国务院发布的《决定》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来看都要求改革后的机关事业单位要建立职业年金制度, 这似乎是在建立新的不平等。另外, 职业年金的缴纳也是有弹性的且可能会和津补贴一样, 成为一种隐性福利。我们不免怀疑建立职业年金的真实作用是否只是改革的“买路钱”, 因此, 并轨改革所带来的公平似乎只是表面的。

( 二) 缺乏法律制度的支持, 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

虽然我国近几年出台了一些关于对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决定以及办法, 但这些都不是具体的法律法规, 缺乏制度的强制性。另一方面, 改革的理想状态是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以及企业三者之间建立起统一的基本养老金制度, 最终达到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但实际上, 个人缴费只占养老保险缴费的小部分, 基金支付和财政补助才是大头且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在初期参保中的个人缴费基数很小, 预计短期内, 三者的养老金替代率、缴费标准都无法统一。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 可能不利于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 三) 国家支付改革的初始成本造成财政负担

《决定》指出改革要与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行, 在增加工资的同时实行个人缴费。国家为使改革能平稳进行的确应该支付改革的初始成本, 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的增涨无疑会加大国家财政压力。另外, 改革中提到“视同缴费年限”这一新词, 那么“视同缴费”背后的钱到底由谁出? 最终可能还是由财政拨款, 这无疑又增加了财政的负担。

三、关于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问题的完善建议

( 一) 为职业年金设立一个准入门槛, 逐步下调职业年金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职业年金的建立可能会维持待遇“双轨制”这个问题, 建议相关部门可以通过设置准入门槛或采用明文条件规定有条件有限制地享受企业年金。另外, 相比突然大幅下调职业年金缴纳比例而言, 采用逐年下调的方法逐步降低“替代率”更为可取。

( 二)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初期分立, 后期逐步统一

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法律制度建设以及相应配套惩罚措施的完善, 用法律法规确立该制度的强制性, 这样不仅能为改革提供强大支持, 还能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随意性问题。另外, 在《决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专款专用基础上联系我国实情, 建议改革初期, 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各自区分、为各自所用, 待改革取得一定成效时再开始逐步统一三者的替代率与缴费标准从而缩小理想目标与实际之间的差距。

( 三) 有针对性提高待遇, 积极推动事业单位人员市场化、社会化

首先, 所谓“完善工资制度”并不是要求突然大幅度覆盖所有人员, 可以先提高欠发达地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基层人员的工资水平。其次, 可以通过明令禁止地方随意发放津补贴以及明确制定不同级别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标准来减少财政上不必要的浪费。最后, 可以将养老金并轨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制度得改革同时开展, 让他们实现市场化、社会化从而更加主动、有效地缓解改革带来的财政压力。

四、小结

虽然在改革实行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 但这些并不能否定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对事业单位改革产生的诸多积极影响, 相信随着改革的不段深化, 我国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会更加健全完善!

摘要: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养老金并轨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大家所热议的焦点。本文在对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现行我国改革政策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对“并轨”改革提出建议。

关键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改革

参考文献

[1]樊琳.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的可行性研究[D].吉林大学, 2014.

[2]褚安世.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J].北方经贸, 2015 (03) :20-21.

[3]张启元.准确理解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J].共产党员, 2015, 04:32-33.

篇6:养老保险并轨对职工收入的影响

据统计,截至目前,各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已经全部出齐,办法除确定改革范围和缴费基数外,还提出依据“视同缴费年限”长短向“中人”发放过渡性养老金,部分地区明确在过渡期内实行新老待遇计发办法对比,“保低限高”等政策。

在国务院2015年发布《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后,各省份陆续出台实施办法,对缴费和待遇、改革的范围、改革前后待遇衔接、基金管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职业年金等政策进行了明确。

1 养老并轨: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结合

根据安排,机关及参公管理单位、行政类、公益一类二类事业单位及其编制内的工作人员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单位按本单位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人员的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之和的20%、个人按本人工资收入的8%缴费。同时建立职业年金制度,个人、单位分别按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4%、8%缴费,全部计入职业年金个人账户。

此外,各地实施意见对于改革范围也做出界定。要求按照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管理规定确定参保人员范围,编制外人员应依法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对于编制管理不规范的单位,要先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清理规范,待明确工作人员身份后再纳入相应的养老保险制度。

对于资金的筹集问题,各地的方案表述基本一致,均要求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社会保障资金投入,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同时为建立职业年金制度提供相应的经费保障。云南等地更进一步明确,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所需财政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按行政隶属关系和现行经费保障渠道解决。

不过,由于各地实际情况的差别和省级以下地区具体贯彻意见拟订进度的不同,启动改革实施工作的时间也将有所差别。

2“中人”待遇:从社会统筹基金中支付过渡性养老金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改革实行“老人”(办法实施前为编制内工作人员且已经退休的)老办法、“中人”(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且累计缴费年限满15年的)中办法、“新人”(办法实施后参加工作的)新办法。相对于“新人”和“老人”,“中人”的待遇如何过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此,各地实施办法均明确提出,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依据“视同缴费年限”长短发给过渡性养老金(图1)。不过,对于过渡性养老金的具体计发等问题,一些地区尚未给出具体过渡办法,未来或将另行制定。

事实上,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过程中也做出了过渡期的安排,对改革中的“中人”,从社会统筹基金中支付过渡性养老金。随着“中人”逐渐退休、“新人”越来越多,过渡性政策安排逐步弱化,新制度逐渐居于主体地位,体现了平稳过渡的改革方针。

对此,专家表示,通俗来讲,“中人”退休后待遇将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职业年金和过渡性养老金4部分组成。并轨时职工的年龄越大,在其实际领到的退休金中基本养老金占到的比例就越小,过渡性养老金占到的比例就越大。“改革不会一蹴而就,毕竟有很多人在机关工作多年,如果退休金与工资相差很多,可能会引发社会问题,同时也会给改革带来更大阻力。职业年金和过渡性养老金可以充当平滑剂的作用,填平改革前后养老金待遇鸿沟,实现平稳过渡。”上述专家说。

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认为,过渡期结束后,“中人”养老待遇会因人而异,但是差距不会太大。因为到那时不仅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有了一定的缴费积累,而且养老金还随着待遇调整机制会不断上调,再加上累积的职业年金,几项相加之后的养老金绝对额可能还会增加。

对于过渡期的时间长短问题,多地在实施办发中提出设立10年过渡期,并在过渡期内实行新老待遇计发办法对比,“保低限高”。未来,随着改革推进,各类人群的养老待遇也将平稳过渡。

3 各地养老保险并轨具体做法

以北上广3个地区为例,分析各地养老保险并轨改革的具体做法。

3.1 北京

北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主要从3方面加以细化(图2)。

3.1.1 工资基数包括津补贴年终奖等

北京发布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办法明确,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单位缴费比例为参加养老保险工作人员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之和的20%,个人缴费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基数的8%,由单位代扣。

个人工资超过北京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300%以上的部分,不计入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低于北京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个人缴费工资基数。

机关工作人员的个人缴费工资基数包括本人上年度工资收入中的基本工资、国家统一的津贴补贴、规范后的津贴补贴、年终一次性奖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个人缴费工资基数包括本人上年度工资收入中的基本工资、国家统一的津贴补贴、绩效工资。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按本人缴费工资基数的8%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只能用于养老,不得提前支取,免征利息税。

3.1.2 设10年过渡期和过渡性养老金

办法实施后参加工作、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即“新人”,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北京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一年发给1%。

办法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且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即“中人”,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依据视同缴费年限长短发给过渡性养老金。

办法实施之日起设立10年过渡期,过渡期内退休人员实行新老待遇计发办法的对比,保低限高。换言之,新办法(含职业年金待遇)计发待遇低于老办法待遇标准的,按老办法待遇标准发放;新办法计发待遇高于老办法待遇标准的,超出部分则分年度按比例予以限制。

nlc202309020120

办法实施前已退休的人员,即“老人”,继续按国家和北京市规定的原待遇标准发放基本养老金,同时执行基本养老金调整办法。其中,符合规定的待遇项目及标准,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其他待遇项目仍从原渠道列支。

3.1.3 职业年金个人缴4%单位缴8%

办法明确,机关事业单位应为其工作人员建立职业年金。职业年金所需费用由单位和工作人员个人共同承担。单位缴纳职业年金费用的比例为本单位参保人员缴费工资基数之和的8%;个人缴费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基数的4%,由单位代扣。

职业年金是一种补充养老保障制度,属于单位福利制度。工作人员退休前,本人职业年金账户的累计储存额由同级财政拨付资金记实;对非财政全额供款的单位,单位缴费实行实账积累。

3.2 广东

3.2.1“中人”将加发过渡性养老金

根据“广东版”的方案,养老并轨改革将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过渡”,改革前退休的“老人”保持原待遇水平不降低,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原待遇标准发放基本养老金。改革后参加工作的“新人”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 “中人”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加发过渡性养老金。

3.2.2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单独建账

在本次改革中,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建立“职业年金”也成为改革的一大焦点。而在“广东版”方案中,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为机关事业单位改革范围内的所有工作人员(不包括已退休人员)建立职业年金。其中,个人、单位分别按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础的4%、8%缴费,全部计入职业年金个人账户。工作人员退休后,按月领取职业年金待遇。

“广东版”方案中,也对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进行了规范,其中要求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单独建账,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分别管理使用,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专款专用。此外,参保人跨统筹范围流动或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动的,其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随同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并按改革后各年度本人缴费工资之和的12%转移。转移后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个人账户储存额累计计算。

3.3 上海

上海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方案主要内容均与“国家版”的规定一致,即:从2014年10月1日起,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与企业职工相同的单位和个人养老保险缴费制度,所有机关事业单位都按照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0%缴费,个人按照本人缴费工资的8%缴费。

改革的范围适用于:按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及其编制内的工作人员。

4 养老金并轨的几个关键问题

4.1 并轨后,加工资是怎么回事

人保部新闻发言人李忠表示,本次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标准,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同步进行,增加的基本工资大部分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个人缴费的改革成本。他分析,按全国平均水平计算,月人均实际增资300元左右。

4.2 到手工资的变化

每个月工资中有8%的养老金+4%的职业年金是要被扣除的(图3)。

4.3 退休金能拿多少

退休后养老金领取公式为

每月领取总额=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

假设25岁的工资为5000元,60岁退休,且35年来每个月的工资都是5000元,假设上一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5451元。

按照公式,退休后每月领取的养老金为3037.5元,每月领的补充养老金1812.95元。最终每月能领取到的养老金为3037.5+1812.95=4850.5(元)。退休后能拿到的养老金是4850.5元,并没有比在职时5000元的工资下降多少。

收稿日期:2016-02-17

篇7:养老金并轨带来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

1. 基建会计的基本内涵

基建会计又称为建设单位的会计核算, 它在我国会计类别的划分, 它不属于企业会计的类别, 也不属于预算会计的类别。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会计审核计算和基本的财务管理是把建设单位和项目接收的单位分成两个主要的会计主体, 单独地完成会计审核预算和会计阶段性的工作任务。施工建设单位负责审查基础设施建设基金的使用, 项目的接收单位负责完成资产交付后的项目核算和使用工作。然而, 虽然在会计, 施工单位和企事业单位不同的会计实体, 基本建设会计核算和企业及机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为基础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 办理过户手续, 建成后将成为各类资产转移的生产单位。如果建设项目是属于非商业性的项目, 就移交到企业完成了企业的资产转移, 如果建设项目是一个非盈利性的项目, 完成了单位资产转交。

2. 基本建设收支单独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会计的主体结构被分解

根据现存的会计制度有关规定, 单位会计主体分为大类:基建会计和经费会计, 一般的财务收支, 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完全反映一个会计科目内, 明显不符合我国会计相关法定的要求, 就是会计信息资料的完整性。

2.2 会计审核信息不全面

由于有两个不同的会计主体、两种账目、两种财务报表, 无论哪一种核算报表仅仅只是单位经济往来业务的一个部分而已, 不能反映单位整体经营状况的全局, 这明显是不符合我国会计相关法律规定的, 基建会计长期脱离经费会计进行工作, 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一般在经费会计很难反映资本账户, 这样是很难以完全形成反映固定资产。在基建会计账户预算内对预算投资进行核算, 对与基础建设的相关费用直接算作经费的预算支出, 费用支出没有明确的分类, 会计信息审核不全面, 所以导致一些财务报表有重复的现象出现, 无法正确全面地反映单位的财政状况。

2.3 不利于资产的归纳管理

对基建投资和支出比重, 都是由基建会计来审核, 并不需要通过财务部门的这一关, 单位自身筹集的经费项目管理也要经过基建会计的审核, 所有有关财务的会计手续记录, 都由基建会计自己保管。随着基建工程项目竣工以后, 又不能准时地向单位的相关的财务部门提供相关的资料, 单位的财务部门对基建项目的完工和具体的情况关注度不够高, 就有可能导致单位的账面总资产低于实际的资产不合理现象的发生, 使账目的实际情况不符合预算的要求。

3. 基建会计与经费会计并轨的策略

3.1 推行权责发生制, 取消实际收付制度

在现代经济会计制度中, 会计审核是主要是以收付实现制作为基础, 就是把最后收到款项作为收入, 把实际支付的资金作为支出。但是实际情况中, 一些相关的会计事项并不能及时得到确认, 根据实际收付制的方法对账目进行会计审核, 这样很难以表现单位具体的经济状况, 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虚假结语的现象发生,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会计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得不到表现, 随着现代经济中公共的财政制度引入, 这就要求企业单位既要保证社会效益的实现, 还要强调经济的效率, 所以一定要改良会计核算原则, 引入权责审核发生制度, 也就是将已经出现的收支项目情况进行实时记录和划分, 不管资金是不是收付, 用来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单位的收支财务的情况。

3.2 添加相关基建审核制度

把基础的建设收纳支出划入到单位总财务预算工作中来, 容易造成财政资金链发生不合理的变化, 企业的会计制度很难做到全面地反映公司单位的实际发展情况。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使基建会计与费用会计并轨的功能发挥充分, 满足实际公司单位的发展的需求, 建立相关的基建审核制度, 增加关于基建方面的财务信息加大对会计科目的资金投入建设, 就是基本基建项目的使用资金和补助的款项包括自筹的资金和上级部门拨款等, 在关于支出类的财务工作, 应该清点核算的资金支出, 这样能更加完善地表现经过制度改造之后的财务状况发展的具体效果。

3.3 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督,

(1) 对固定资产采用合理的折旧制度。一般情况下, 固定资产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 会产生一些损耗, 它的价值就会相应地减少。为了将真实的固定资产的净值反映出来, 必须采用固定资产进行一定的折旧, 并根据实际的情况来选择较为合理的折旧方法。

(2) 建立固定资产的清算制度。对一些已经出售的物资, 亏损的情况, 通过待处理财产性收入的方法对固定资产账户进行核算, 表现出固定资产的具体价值和清算后的净利润或亏损, 增加或减少其净损益金额, 这样有利于固定资产损失负责情况责任化。

参考文献

[1]卢曼黎.基建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并轨核算的设想[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4)

[2]殷芳.基建会计纳入行政事业会计的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J].魅力中国, 2009 (33)

篇8:养老金并轨带来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养老金,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与对策

一、养老金会计信息披露概述

(一)养老金会计报表的构成

养老金的会计主体和其他报告主体披露的会计信息的方法类似,主要是通过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三大主表来反映其披露的会计信息内容。养老金的会计主体通过资产负债表来反映养老金在某一个会计时点的财务状况。但是养老金与其他会计主体不同的是养老金的资产是由现金、准现金或不同投资形态的现金等价物两部分组成。养老金的所有权不一定属于养老金的投入者,养老金的余额只表示投入者投入资产的余额,此时的会计静态恒等式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变为“资产=负债+基金余额”,养老金的资产所代表的含义就变成了某一养老金在某一会计时点所拥有的资源,养老金的负债与基金余额就揭示了这些资源的来源渠道与性质。

任何一个经济体都需要通过与外部环境进行资源交换,将资金转换成不同形态的资产,再将增值的资产换取资金,这种资金循环获利的情况可以通过现金的净流量来体现。但是养老金管理机构与其他组织机构的运转情况不尽相同。养老金管理机构的目的是保障养老金的安全,使人们在将来养老时能够及时支付资金。因此会计的收支表代替了养老金的损益表,它是采用现金收付制进行核算的,其主要是由收入、支出和收支平衡情况三部分组成。在养老金的收支表中可以详细地反映出养老金的收入是由谁缴纳或运营获得的,支出都用于什么方面,是否符合相关部门的法律法规。

(二)报表附注披露相关信息

养老金的会计主体披露的会计信息所采用的途径不仅仅通过三大财务报表,而且还能够在附注中披露相关的信息。养老金的信息披露中还应包括:如养老金的筹集方式、缴纳比例、支付方法、运营情况等非财务信息,这些非财务信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养老金会计信息及时、精确披露的重要前提。在实践中,我国企业每期统一对养老金在管理费用中进行提取核算,并没有单独列示,而且对于企业养老金的运营管理也没有具体反映,这与国际惯例不相符,最终也不能有效地规避养老金投资所带来的风险。

二、我国养老金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金会计信息需求者缺位

由于企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个人账户积累”的模式不同,企业年金实行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模式,不会导致空账问题。企业年金账户管理透明化,账目清晰,且实行市场化运营,因此广大利益相关者对其是非常关注的,不存在信息需求者缺位的问题。基本养老保险的信息需求者缺位主要表现在:广大雇主和雇员作为养老保险基金的委托人,主人翁意识不强,对养老保险基金会计信息需求意识不强烈。

(二)养老金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

社会养老金的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会计信息披露渠道单一。这主要是养老金的会计信息披露方式采用的是封闭式的渠道,一般的养老参保人也无法了解到养老金的收入、支出及运转等情况,这也不利于审计部门对其监督鉴定。其次,养老金没有表外披露的补充信息。会计报表的表内数据只能反映以货币形式表示的会计信息,同时由于篇幅的限制和通用性的要求,一般表内的数据只能反映某一类信息的总体情况,因此为了正确、全面地理解养老保险基金的情况,必须辅以相关的说明。

(三)缺乏养老金会计个人账户信息披露

养老金会计报表没有反映基金结余的明细情况。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由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组成,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不仅代表资金的不同来源,还代表不同的所有权。社会统筹账户资金的所有权属于全体社会劳动者,它没有明确的归属人;而个人账户的资金属于参保人个人所有,所有权的归属很清楚。这两个账户资金的会计信息没有分别披露,既不能反映养老金所有权的情况,也不能反映社会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的对比情况。

(四)养老金会计信息披露鉴定者弱化

作为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即养老金管理机构,主要的职责是向社会公众公布养老金管理机构履行其职责的情况。对于养老金管理机构而言其必然要回避对其不利的信息,因而鉴定养老金管理机构所出具的会计信息是否客观真实,是养老金会计信息披露作用能够发挥的关键前提。国家审计署是会计信息的鉴定者,但对于养老金的会计信息审计时却存在一定的缺陷。这是由于审计部门与养老金管理机构都隶属于各级地方政府,而养老金被挪用等违规行为往往是地方政府批准实施的,在某些方面审计部门与养老金管理机构的目标利益是趋同的,这就导致鉴定者所起的作用被弱化。

三、提高我国养老金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建议

(一)完善我国养老金会计信息披露法律法规和制度安排

1. 完善法规制度

目前,我国养老金管理机构披露的会计信息是在信息提供者约束下进行的。所以,我国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养老金会计信息披露准则和法规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披露是十分紧迫的任务。我国的养老金会计法规通常是由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参照国外的准则,并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出的行之有效的养老金会计准则,以取代目前所遵循的养老金相关法规。同时,对于养老金会计准则的实施情况时刻进行监督,无论什么性质的单位都要严格遵循养老金会计准则进行核算和会计信息披露。

2. 规范资本市场投资环境

中国保障资本市场的法律主要是《公司法》和《证券法》,其中对信息披露的要求较低,对违反信息披露规定的处罚较轻,也未规定应当承担的刑事责任,信息的发布者和鉴定者也不必因重大过失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处罚力度较轻很难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不利于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更为企业养老金的运营增加了风险。我国应当加强对证券投资市场违规操作的处罚力度,并提高证券和基金投资操作的透明度。主要对为企业养老金提供受托、投资和账户管理的基金公司、证券公司、银行和保险机构在审计、定期核查和报告、关联交易事项的披露、收费的合理性等方面加强规范。

3. 提高公众意识

我国养老金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缺陷主要的因素是信息需求者的缺失。因此,目前应培育我国养老金会计信息主要需求者(企业主和雇员),激发他们自身监督和获取养老金信息的积极性。要完成此目标,设计一个良好的会计准则制度是必需的。我国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将养老金实施分权式管理模式,将社会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进行分别管理,对于这两种类型的账户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这样两者就可以相互监督、相互制衡,避免出现多头交叉管理和个人账户透支等问题的发生,披露的养老金会计信息就会更加清晰。

4. 健全养老金会计信息披露外部监督制度

为了提高养老金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要从会计准则的完善入手,还应该强调会计信息的监督者所应发挥的作用,主要是应该引入第三方中介机构。例如,运用会计事务所来辅助政府的审计部门,分别对于养老金管理机构的运作情况进行监督,这是因为会计事务所是非政府机构组织,其作为第三方具有独立性,监督会计信息的视角与审计部门有所不同。只有结合审计部门和会计事务所等各种类型的组织多角度、多方面来剖析养老金会计信息,才可以得出更加客观的监督结果。

(二)健全养老金会计核算体系

1. 改善养老金会计核算科目单一的现状

为了使企业养老金会计信息更加透明,企业可在原有会计科目的基础上,增设“养老金费用———基本养老保险”(损益类)科目,用于核算企业全体员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用;在“其他非流动资产”项目下,增加“养老金资产”和“当期服务成本”项目,具体核算养老金会计信息;在“应付职工薪酬”项目下,增加“应付养老保险费用”项目,及时反映企业的养老金负债。

2. 规范养老金会计处理

养老金制度实施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劳动报酬观”下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及配比原则对养老金费用进行会计核算,在会计报表中正确反映各期养老金费用及相应资产与负债。我国养老制度经历了从社会福利观到劳动报酬观、从收付实现制到权责发生制的转变。应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及国际会计准则的形式,建立我国自己的养老金会计准则,将养老金相关的内容通过一项具体的会计准则予以规范,对企业养老金相关的定义、确认、计量、会计处理和披露等问题,在具体会计准则正文中以简洁的条文做出规范,再辅以内容较为详实的指南,对正文予以解释。在具体会计准则的指南中,我国企业养老金会计准则应当分别规定企业对基本养老保险的会计处理与报告。

3. 改革会计核算办法部分采用权责发生制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资金是直接由企业缴纳的费用,部分企业存在着消极甚至逃费的倾向。按照养老金会计基础理论,也为了加强社会保险基金债权、债务的会计监控力度,应当采用权责发生制,当期核定的应收数或应支数,不论其款项的收付是否实现,都应当作为当期收入和支出;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支出,即使款项己经实际收付,也不得作为当期收支进行会计处理。同时,通过编制现金流量表来恰当地反映基金在货币形态上的运行结果。这样既反映了基金的债权、债务情况,加强了对基金的会计监督,也充分体现了基金运行的实际结果,弥补了现行会计制度的不足。

4. 加强养老金会计培训

精算技术不论对养老金制度安排还是对企业年金计划的筹划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精算师行业人才缺乏,国家需要积极扶持行业的发展,重视精算师的职业技能和道德建设。在国家完善社会中介机构有关养老金的专业技术服务的同时,企业会计人员也不应局限于熟练记账、算账以及会计电算化技术等传统会计操作能力的提高,还要有较强的独立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养老金业务处理过程中预测和分析能力。只有这样,企业相关养老金业务的会计信息才能公允产生与反映。

(三)充实养老金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养老金会计信息披露时,企业账户养老金会计信息中的“职工薪酬”不但应包括我国传统的短期职工薪酬方式,还应该顺应时代发展,包括一些新兴的长期职工激励薪酬方案,如企业主办的设定提存养老金计划和设定收益养老金计划。明确区分我国混合养老保险制度下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在设定提存养老金计划和设定收益养老金计划下的区别。“预付养老金”应在资产负债表流动资产项目下列示,“应付养老金”应在资产负债表短期负债或长期负债项目下列示。此外,还应在损益表的附注中,对本期养老金计划已确认的成本金额进行表外披露。表外披露还应包括企业年金计划的详细说明、计量养老金费用的会计政策、以及对本期内影响可比性的任何重大变更的性质和影响的描述。由于养老金是一种“递延劳动报酬”,企业对养老金负债及拨付的基金资产经常会由于一些不确定事项的发生而加以延期确认。有必要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对这类信息进行披露,如尚未摊销的前期服务成本、尚未摊销的利得和损失以及摊销的方法等。

以个人为主体进行养老金会计信息披露时,个人账户养老金会计信息需要包括以下内容:个人账户基金是否安全,管理单位是否按规定的用途支出;个人账户基金的投资运营风险如何;个人账户基金是否能够实现收支的纵向平衡;管理单位是否按法律的规定管理个人账户基金;运营是否按照规定进行;资金是否被挪用;职工个人需要了解自己的个人账户基金余额和利息收入。

参考文献

[1]李桂春.关于完善我国养老金会计的探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1(5):52-53

[2]刘玉红.我国养老金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国际借鉴[J].会计之友,2011(7):32-33

[3]陈文军,袁敏.全球老龄化条件下企业养老金存在问题及相应对策[J].会计实务,2011(5):67-68

[4]陈爱伟.浅议我国养老金会计信息披露[J].齐鲁珠坛,2010(12)

上一篇:烃和卤代烃知识点总结下一篇:柔和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