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局作风建设报告

2024-05-05

工商局作风建设报告(共6篇)

篇1:工商局作风建设报告

汤阴县工商局效能建设自查报告

县纠风办:

根据《汤阴县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实施效能问责深化效能建设集中活动的通知》安排部署,汤阴县实施效能问责、深化效能建设工作推进会召开后,汤阴县工商局领导高度重视,迅速行动,成立了集中活动领导小组,局长徐龙海任组长,县局其他副局长任副组长,相关股室所负责人为成员,制定下发了活动实施方案,并按照方案要求开展了具体工作,现将我局效能建设工作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效能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一)县局迅速召开了全县工商系统效能建设工作会议,进行了发动动员,及时贯彻落实县效能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对我局的效能建设集中活动进行了具体安排。

(二)积极组织开展了学习活动,组织系统干部职工重点学习了《公务员法》、《行政监察法》、《行政许可法》、《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以及《汤阴县工作效能问责暂行办法》,做到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还利用“二五”学习日,组织系统干部职工进行学习《安阳市公职人员六不准》、国家工商总局六项禁令、安阳市工商局十项禁令等文件。使大家深刻认识在当前新形势下深化效能建设的目的、意义、任务和要求,增强责任感和紧

1迫感。

(三)坚持完善提高,进一步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对我局的去向牌制度、着装制度、请销假制度等进行了完善,对效能建设档案材料进行了认真整理,更新了效能建设和政务公开版面,在单位显要位置设置了服务承诺栏,向社会公开承诺,并采取向社会公开投诉电话、设立投诉意见箱等形式让群众了解、参与,加强社会监督。同时制定了文明服务、热情服务、便民服务、依法服务的具体措施,对每名工作人员应承担的职责进行明确,确保权责统一。

(四)对各股室所的效能建设情况进行了督导检查,严格按照活动要求,采取了听取相关负责人汇报、查看资料、明察暗访等方式进行了督导检查,主要查看工作人员效能问责档案是否健全,工作服务质量是否高效快捷,群众是否满意。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整改措施

经过了学习动员阶段、完善提高阶段和总结阶段之后,我局深刻剖析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单位、部门宗旨意识不够强;二是政冶学习,业务学习不够;三是督查、督办不够严,跟踪不到位。

针对以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局制定了具体的整改措施:

一是突出思想教育,进一步提高效能建设的认识。将解

决思想问题作为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的第一件事来抓,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民本位思想。从提高机关人员的综合素质入手,建立健全学习制度,每月开展专题学习,营造“时时讲学习、处处讲学习,人人讲学习”的良好氛围。注重干部的理论学习和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积极提高干部的服务水平和办事效能;坚持学习党内监督条例、党纪处分条例、部门党风廉政等规章制度,认真深入学习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有关文件,积极开展讨论,切实加强对规章制度的了解和掌握。

二是转变职能,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明确责任,力求职能到位、责任到人。切实提高工作即办率,进一步完善工作人员之间的分工协作,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提高运转效率。

三是完善制度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以创优质服务为主题,采取有效措施,着力解决存在的问题。完善服务配套制度建设,确保服务承诺的实现,强化服务过程监控,建立以限时办结率、当事人满意率为主要指标的考核体系,建立健全服务承诺制、政务公开制等内容的服务体系。

四是强化监督机制,进一步遏制不讲效能、不讲廉政行为。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对照效能建设的各项要求,组织人员对工作人员进行多次检查,并听取有关单位的评价和意见;通过内部考核和外部监督有机结合,形成监督合力,切实找

准存在的问题,推进机关效能建设。

五是强化日常管理和职责的履行,进一步健全绩效考核制度、学习制度、上下班考勤制度和内务卫生制度,凝聚人心,增强工作干劲,树立“创一流队伍,建一流业绩”的精神风貌。

汤阴县工商行政管理局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

篇2:工商局作风建设报告

一、加大力度,促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落实。

1、上下联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今年年初,我局党组书记、局长与各工商所、直属单位和机关股室(协会)负责人签定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了“一把手负总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责任,要求各单位负责人要“两手抓,两手硬”,做到了目标细化,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奖罚分明。各单位根据市局部署,也与工作人员也签订了《责任书》,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落实到基层,分解到每一个干部职工。全局共签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责任书》141份,做到了人人知晓,人人负责。

2、领导带头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职责。在全面落实责任的基础上,我局领导带头,按照上级要求和责任制规定的职责,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党风廉政建设4次;党组书记亲自讲授廉政党课1次;班子成员开展廉政谈话25人(次);各工商所和直属单位负责人开展廉政谈话150余(人)次,有效推动了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的深入开展。

3、统一标准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检查。我局按照“年初签订、半年检查、年终考核”的要求,认真督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全年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检查考评2次,检查基层单位9个。通过查阅学习笔记、会议记录及有关活动资料和对各单位班子成员进行民主测评,提高了干部队伍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各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意识和履职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4、严格考核开展责任追究。我局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的检查考核,通过专项督察和明查暗访,对工作人员工作纪律、工作作风、服务态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规范。全年因违规违纪问题等批评教育7人(次),专题廉政谈话2人次。

二、创新形式,深化廉政教育和风险防控。

2013年,我局一是在原有基础上,对廉政文化阵地进行了巩固和加强,更新了设施,充实了内容,突出了主题,以更加新颖的形式吸引了广大干部职工职工自觉学习廉政知识;二是邀请市纪委领导为全体干部职工讲授党风廉政课,特别是讲授党风廉政制度的内容和违反制度的后果;三是请党校专家为全体党员讲授党史和党和政府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任务;四是从领导干部开始,用“正反结合,上下联动,内外兼修”的方式,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洁从政教育,落实了学习制度,健全了监督机制,促进领导干部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五是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参与,开展了廉政知识测试活动,全系统142人参加测试,平均得分97分,使广大干部职工重温了党的廉政法规和廉政纪律,进一步绷紧了廉洁从政这根弦;六是组织新招录公务员进行了廉政基础知识培训,用党的廉政建设理论和鲜活的正反典型促使他们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

在廉政风险和履职风险防控方面,我局一是对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中央“八项规定”,发动全体干部职工查找和防范行政执法和廉洁从政风险;二是充分运用风险预警机制,在节假日等关键时段和关键环节,及时向系统工作人员发布风险迹象警示;三是加强对各级纪委和工商机关警示、通报的传达学习,以反面典型为教材,查找原因、剖析危害,结合我局实际制定防范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教育结果;四是及时掌握党风廉政建设动态,有针对性地对干部婚丧嫁娶、公车驾驶、午餐饮酒等违反“禁令”和影响部门形象的问题进行警示,提高了干部职工反腐倡廉的自觉性,有效防范了不良苗头和现象在我局出现;五是组织窗口执法人员观看央视《焦点访谈》播出的《证难办、脸难看》等视频,进一步教育干部,积极强调热情服务和规范执法,为彻底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突出重点,全面落实反腐倡廉工作任务。

1、高度重视,认真开展第十四个党风廉政宣教月活动。

根据上级安排,我局认真分析党风廉政建设的形势,站在增强领导班子凝聚力、提高干部队伍战斗力和提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社会形象的高度,把第十四个党风廉政宣教月活动当作我局今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开篇之举,成立了工作专班,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了具体措施。一是向领导家属发送了《致全市工商系统领导干部配偶的公开信》,促进了领导干部及其家属自我约束、互相约束,营造了廉洁和谐的家庭氛围;二是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开展依法行政和廉洁从政学习,增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主动性;三是召开民主生活会,组织党员干部围绕作风建设深入开展自查自纠和自我剖析,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四是重点针对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六条意见的规定和要求,以廉政风险警示的形式,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使我局的社会形象有较为明显的好转,得到了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2、健全制度,建立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根据党中央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我局围绕党委政府和上级工商机关部署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重点,从干部队伍作风纪律入手,开展了纪律作风整顿。一是对我局制定的“请(销)假制度”、“着装规定”“上班签到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进行了修订和规范,用制度规范干部行为,为考核干部作风提供了依据;二是在全系统统一实行了电子指纹签到。我局投资一万余元,为各单位配备了指纹签到设备,由监察室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抽查,并将结果向全系统通报,有效解决了个别工作人员上班签到存在的问题,使全局干部工作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三是在全系统干部职工中开展了会员卡清理工作;四是对公务车辆驾驶进行了规范。由各单位根据工作需要进行申报,办公室、监察室进行审查,局长办公会研究批准,并以文件形式进行公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杜绝了私驾公车和公车滥用现象。五是对干部职工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进行了规范。根据各级纪委的规定,对干部及其子女婚丧嫁娶、出国等个人重大事项严格实行了审批制度,按照本人申报、分管领导审查、主要领导批准、监察室和纪检监察员监督的流程严格执行。符合规定的允许在审批的范围内进行,并接受组织监控;对不符合规定的个人行为及时制止,由单位纪检监察人员监督。一年来,我局干部职工没有出现违反纪律和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现象,为社会风气的好转作出了贡献。

3、源头治理,扎实开展反腐纠风工作。

按照各级纪委和工商机关的反腐纠风总体部署,我局及时分解工作任务,落实了反腐纠风责任。按照对内和对外两大工作责任范围,将社会反腐的工作分解到各职能单位,将系统反腐的任务分解到纪检监察部门。一年来,我局对外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市场监管,在农资市场管理、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监管、汽车驾驶员技能培训和资格考试监管、金融服务行业监管、电信服务行业监管、食品安全监管以及环境保护工作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工作业绩,促进了社会反腐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得到了社会各界群众和党政部门领导的一致好评,我局在市场中介机构清理整顿中的创新做法还得到了市纪委的肯定和推广。

在系统内反腐纠风工作方面:一是遵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安排,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以“反对‘四风’、服务群众”为重点,认真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群众监督和群众评议的方式,促进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转变观念、端正作风。二是认真执行党内监督制度,严格执行重大事项报告、礼品礼金登记等一系列党内监督制度;把单位负责人上廉政课和开展廉政谈话纳入考核;要求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并规定挂点领导必须参加,保证了党内生活的正常开展。三是全面推行政务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通过办公网及下发文件等形式,对财务收支、人事任免、晋级奖惩、工资福利、物资采购及领用、基础建设、领导班子廉政勤政情况予以公开,确保广大干部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取得了较好的反响。四是开展工作督察监察,加强干部队伍管理,专门对工作人员作风、纪律和工作效能进行考核评价和督办落实,并对督察情况进行了通报,对认识不到位、工作不主动、落实不力的单位和个人提出了整改要求。五是从来强调年检验照、办照和执法办案工作纪律,在组织全体工作人员学习上级文件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严防出现乱收费、滥罚款和搭车收费现象,全年没有出现因执收执罚出现的非正常信访。

4、围绕大局,认真开展信访维稳工作。

我局高度重视新形势下的信访维稳工作,一是领导重视,亲自接访、亲自签批、亲自参与、亲自督办信访案件。二是严格按照工作规范制定处理程序,形成了反映迅速、回访及时、工作慎重、处理高效的工作机制,做到了信访案件“件件有回复、件件有结果”。三是落实“领导包案”,重点案件做到了有干部接访、有领导指挥、有专班办理、有责任追究。今年我局共受理处理信访案件51起,没有发生重复上访和非正常上访事件,特别是今年我局通过长期工作,利用多种渠道和多种办法,成功化解了长期缠访的“曾庆国股权纠纷案”,得到了市委和市群众工作领导小组的好评。

篇3:工商联动助推品牌建设

一、工商矛盾的两种情况

1. 供应商强势下的工商矛盾。

零售商与供应商谁居于强势地位主要取决于以下三方面:市场占有率、品牌知名度、企业规模。在供应商强势下, 供应商主要采取以下手段使零售商利益受损:

(1) 惩罚性断货:当工商冲突发生的时候, 供应商有可能会停止向零售门店供货, 如格力拒绝向国美、苏宁供货。

(2) 最少起订量:对于零售商来说, 供应商要求的最少起订量加剧了零售商的库存积压;对于供应商来说, 通过促销补贴及额外折扣等方式, 以很少的成本将想要清仓的商品全部转移给零售商不仅减少了物流成本, 还加快了供应商的资金周转, 从而更有利于供应商扩张市场。

(3) 不退货条款:例如索尼公司就是不退货的典型供应商, 当产品质量有问题的时候索尼公司只接受调换商品, 拒绝接受退货。新老产品接替的时候, 零售商只能自己施行各种促销手段清理老产品库存, 与索尼公司无关。另外, 无论产品是否卖出, 索尼公司要求零售商必须在七天之内付清全部货款。

2. 零售商强势下的工商矛盾。

(1) 零售商压低进货价格。即零售商通常以增加采购量为由要求供应商提供更低的进货价格。通过这种方式, 零售商从供应商身上攫取利润为扩大自身利润做铺垫。

(2) 零售商从供应商那里获得返利。返利即在零售商销售商品之后, 要求供应商向零售商返还一部分货款。返利的比例占货款的百分比不等, 有时候可高达30%以上。随着零售毛利的减少, 返利成为零售商收益的主要来源, 因此零售商重视返利超过重视价格。

(3) 零售商拖延付款期限。不少零售商以各种理由拖延付款, 把账期延长至90天甚至更长。通过延期付款, 零售商就可以占用供应商资金, 迅速扩张规模开新店, 这成为零售企业赚取收益的诀窍。但有的销售方由于经营不善或盲目扩张造成资金断裂或突然倒闭, 使供应商血本无归。

二、工商矛盾的内在机理

1. 目标和利益矛盾。

零售企业的目标是做大。大型零售企业 (尤其连锁企业) 具有压价、收取通道费和占用供应商资金的能力, 零售企业规模越大, 这种能力越强, 越能从供应商那里压榨更多通道费和采购数量折扣, 从而获得竞争优势。而供应商的目标是做强。只有强大的供应商在与零售商进行谈判时才有更多优势。如果零售商为了自己变强大而损害到供应商的利益, 这是供应商不能接受的。

零供双方利益冲突表现在多方面, 如零售商经常在节假日和店庆搞超低价的促销活动来吸引消费者扩大销售业绩, 增强影响力。但供应商这时必须提供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 也就是做亏本买卖。

2. 品牌矛盾。

零售商看重自己的公司品牌, 而供应商看重自己的产品品牌。零售商既希望供应商品牌有一定知名度, 能够热销, 又不希望供应商品牌过于强大以至于无法约束。对于强势的供应商, 零售商自有品牌对供应商来说很有威胁。因为自有品牌有价格优势、促销优势和货架优势, 而且一旦零售商扶持自有品牌, 那么对供应商的订货就减少了, 进货价格也会压低, 货架摆放位置也会遭受冷遇。

3. 市场结构引起的矛盾。

我国商品供大于求, 国内供应商大多是低水平重复生产, 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可替代性强, 对于消费者来说选哪个产品都无所谓, 这就造成零售商对供应商具有充分的选择权利。我国近年来流通渠道中由于大型零售商快速崛起, 在有些城市, 这些大型零售商已经形成寡头垄断之势, 而绝大部分供应商规模偏小, 行业内竞争激烈, 造成零供双方市场势力明显不对称。

三、平衡工商矛盾与工商联动创建品牌

由于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存在以上的各种矛盾冲突, 所以要有一套平衡工商矛盾的运作机制, 从而协调工商关系, 达到工商联动助推品牌建设的目的。国内学者李骏阳从供应商、零售商及内外部平衡的三个角度提出了九种平衡工商矛盾的机制。

1. 提高供应商的抗衡势力。

首先, 优化中小供应商的组织化程度, 促进中小供应商联合形成有组织的大型供应商联盟, 增强与零售商的谈判能力、增加进入大型零售商采购系统的机会并优化供应商市场结构。

第二, 促进供应商通过提升品牌知名度等方式提升中小供应商的市场势力。我国目前大部分供应商都是中小供应商, 这些供应商提供的产品缺乏品牌知名度, 因此在进入大型零售商货架上存在障碍或者要交更多的通道费导致恶性循环。所以这些中小供应商应该发展自身, 打造自己的强势品牌, 抑制大型零售商滥用市场势力。

以下两个机制是从零售行业的角度出发形成的抑制大型零售商滥用市场势力的平衡机制。

首先, 提高中小零售商的组织化程度, 促进中小零售商联合, 形成零售市场多元化。我国目前的零售商强势主要表现在占零售商比例极小的少数大型零售商强势上, 而绝大部分中小零售商因为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缺乏自身品牌, 在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因此, 提高中小零售商的组织化程度是供应商摆脱对少数大型零售商牵制的有效途径。

2. 零供交易中的内外部平衡机制。

内部平衡机制首先是账期付息机制, 即对拖延付款的一方收取滞纳金, 按同期利率计费。第二是信用评级机制, 即对零售商的收费、账期, 对供应商的交货时间、产品质量等实行信用评级并公示。第三是收费征税机制, 即相关部门对不合理的通道费进行征税。政府通过推动零供双方进行自我调节, 缓解工商矛盾, 协调双方利益。

外部平衡机制即工商双方进行战略联盟, 通过信息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的合作方式, 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推进工商双方公平交易、协调发展。合作带来的双赢效果要好过双方各自争夺渠道资源。这就是促进零供关系和谐发展的外在平衡机制。

3. 工商联动与品牌建设。

通过以上平衡工商矛盾的作用机制, 工业企业与商业企业就实现了联动。工业企业的成长离不开商业企业的支持, 商业企业的发展壮大也同样需要工业企业品牌的支持。品牌需要一个平台来帮助其成长。品牌是为消费者服务的, 因此品牌必须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否则品牌就无法成长。商业企业与消费者进行直接接触, 商业企业将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反馈给工业企业, 对品牌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工业企业以加强营销、生产中心建设为重点, 推动工商联动品牌建设;商业企业要突出服务, 培育品牌, 关注变化, 关注供求关系, 积极应对, 把握机遇。

搞好工商联动, 实现双方共赢, 首先要搞好市场研究、货源执行和库存管理, 商业企业要与工业企业一起探讨销售品牌的市场动态, 协调货源数量及发货时间等情况, 保证商业企业库存既不短缺又不积压, 同时工业品牌稳定健康发展;第二, 要搞好信息共享。工业企业与商业企业共同研究分析消费者行为特征, 以提高品牌适应市场的能力。第三, 联动实施品牌营销。工商双方应该在品牌定位于目标市场选择、广告宣传、品牌上市、品牌维护、品牌评价、品牌推出、产品供应及库存、培训人员等方面进行联动, 打造高知名度、高美誉度、高忠诚度的强势品牌, 从而扩大市场份额和销售量, 达到品牌增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龙龙.流通产业组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谭国富.纵向约束的经济理论[J].产业经济评论, 2004 (2) :1—23

[3]童春艳, 张闯.渠道权利结构与进场费的作用关系[J].中国工业经济, 2007 (10) :119—126

[4]王磊.零售商和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04

[5]王涛.供零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6]岳中刚, 石奇.零售商主导的纵向约束及规制研究评述[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8 (3) :3—8

[7]袁丽秋.工商品牌战略助推品牌经济发展[N].青岛日报, 2005-10-28

[8]汪旭晖.零售国际化:动因、模式与行为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9]唐志睿.论产销战略联盟[D].广东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2000

篇4:从政商博弈到建设现代工商文明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是世界上工商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是世界经济的发动机。早在十世纪的宋代,我国的GDP总量就占到了全球的三分之一,到明清时期,中国仍然保持着经济规模第一的地位,拥有最高的粮食产量,棉纺织业的生产规模是英国的六倍。如此早慧而发达的工商经济不但没有发生工业革命,还保持了长达千年的“高水平停滞”,不能不使我们扼腕叹息。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权与官僚资本为了保持对经济的垄断和支配地位,限制民间资本,视之为异己和离心的力量。所谓“抑商”政策从来都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二是政府与民间从来就没有形成对等的契约关系,私人财产权没有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民间资本的积累既缺乏制度激励,也缺乏制度保障。法国年鉴学派的费尔南·布罗代尔在《世界史纲》中就很简捷地说:“中国社会,政府的权力太大了,使富有的非统治者不能享有任何真正的安全,他们对任意征收的恐惧始终挥之不去。”三是在高度集权的统治模式下,国家机器对商业的控制、干扰及盘剥,阻碍了工商文明基因的形成。我国著名学者王亚南、傅衣凌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也断定:“秦汉以后的历代中国商人都把钻营附庸政治权力作为自己存身和发财的门径”;四是在私有财产权没有法律保障、财产权随时有可能受到统治权力侵犯的情况下,民间商人不时出现强烈的恐惧心理和财富幻灭感,产业资本从生产型向消费型转移,经济成长从而缺乏动力;五是权贵经济、官商勾结、权力寻租增加了经济运行的交易成本,降低了经济运行的效率,阻碍了工商文明基因的形成。

我国历史上商人与政权博弈成就了事业辉煌,最后又身败名裂,结局凄惨的大有人在,最著名的莫过于明朝初年的沈万山、清朝徽商胡雪岩等。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认为,在高度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下,政府与工商阶层的对立、紧张关系,贯穿于两千余年的帝国时期。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国企业史归根到底是一部政商博弈史。

权贵经济是中国经济史一大特色。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天下水利、碾硙、场渡、市集无不属之豪绅,相沿以为常事矣。”顾炎武所提及的这些产业无一不是公共事业,且与公权力有关,他指出了中国官商模式的一大特点——“渡口经济”:大凡国营或权贵资本,一般不会直接进入生产领域,而是寻找流通环节的交易节点,以政府的名义和行政手段进行管制,然后以特许经营(牌照、指标)的方式加以“寻租”,这类节点好比一个“渡口”,占据其点则可以雁过拔毛,坐享其利。所以,官商经济的获利不是通过创造价值,而是通过增加交易成本来实现的。

晚清政府持续了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是典型的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存在三大支柱:庞大的国有部门、强行的要素控制及广泛的产业干预。国家资本主义必然导致政商博弈,究其原因,一是国家资本主义时代是不可能对私有财产权进行有效的保护,民营企业为了保护自己的企业和财产免遭政府的掠夺,必然要与政府进行博弈;二是国家资本主义时期,政府必然控制着大量的资源,而企业要获取这些资源,必然要与政府进行博弈;三是国家资本主义时期必然会进行广泛的产业干预,为一些产业设置进入门槛和壁垒,而民营企业要进入这些产业也必然要与政府进行博弈。政商博弈的直接结果就是裙带资本主义、权贵经济。

自洋务运动开始,中国商人大致经历了这样的身份转变:官商、买办、绅商、传统商人到民族企业家,再到民族企业家兼“公务员”。所谓“公务员”,即到政府做官。也就是说,这些民族企业家在商界事业有成之后,他们便开始“不务正业”,开始热衷于政治。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情结——政治。要让中国商人破除政治情结,成为真正的企业家,仅靠商人个人远远不够,根本上需要中国社会形成一种真正认可企业家价值的观念,并构建起杜绝“权力寻租”的公平市场秩序。

民国经济大概分为三个阶段:民族企业的“黄金岁月”(1911年—1927年)、国民政府的“黄金岁月”(1928年—1937年)、国民政府的“崩溃时期”(1938年—1949年)。可以说,民族企业的“黄金岁月”(1911年—1927年)是中国自由经济发展的十六年,好景不长,国民政府的国家主义就让民族企业的“黄金岁月”戛然而止。没有经历充分的自由经济发展,民营企业的力量就非常有限,就难以逃脱与政府博弈或被政府任意宰割的命运。这个国家的财富创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就会积弱积贫。

1949年解放以后,中国政府没收官僚资本、改造民族资本,逐步建立了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时代,没有公司、没有企业家、没有市场,计划经济把整个国家变成了一个超级大公司,把全体社会成员变成了国家公司的雇员,消灭了私有产权,取消了市场交易,意识形态掌控了一切。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是我国私有产权逐步受到保护的三十多年,是市场经济逐步发育、不断完善的三十多年,也是政商博弈的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以后的“苏南模式”的核心就是政府主导企业发展,实际上就是政商不分、政企不分。从实际效果看,这种政商不分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的确可以产生比较积极的作用,在资源整合、市场开拓、社会关系等方面,政府参与能带来效率的提高,但是,这种关系持续时间长了,必然会产生腐败,同时,也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形成桎梏。

针对政商关系过于密切所蕴藏的风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提出,恰当的政商关系是“一臂之距”。他说,在政商关系问题上,“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中国历史上并不缺乏优秀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也不缺乏具有商业智慧的商人,但缺乏把科技成果和发明创造转化为社会需要的产品的优秀企业,而缺乏优秀企业的根本原因又在于没有优秀企业成长的土壤——现代商业文明。那么,什么是现代商业文明呢?我们认为,现代商业文明应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关键基因。

财产权。威廉·伯恩斯坦在《繁荣的背后:解读现代世界的经济大增长》中搭建了一个可以被称之为“四位一体”的理论框架:财产权、科学理性主义、资本市场、交通和通讯技术改善。在伯恩斯坦看来,一国繁荣的关键是制度,其中财产权制度居首。所谓财产权,是指保障个人财产的权利,是所有其他权利的基础。在两千年的帝制下,所有的产权、所有的财富、所有的资源几乎统统垄断在帝国政府的手里。而一个社会对私有产权的保护程度又会影响人们对于职业的选择。当私有产权被明确界定并受到保护,政府无法轻易没收私有财产时,做企业家就更有吸引力。否则,做政治官僚就更有吸引力。由于我国历来缺乏对私有产权的有效保护,所以做官成了历代很多聪明人为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毕生追求。

nlc202309010045

文化。在帝制和科举制的环境下,个人的前途都与当官连在一起。要当官就必须参加科举考试。因此,对个人尤其是普通老百姓来说,只有科举考试这条路能让他当官。在这个激励机制的引导下,知识分子只求仕途,不求信仰。科举制在根本上就是帝制的工具,而在科举制考试中,基本内容就是儒家思想、孔孟之道。因此,科举制度把读书人都塑造成了依附于政府的大小官僚,培养不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学而优则仕”。

自由。自由是天赋人权。什么是自由?十七世纪英国著名思想家约翰·洛克认为“自由是在他所属国家相关法律的允许下,按照自己的意愿或授权他人处置拥有物及其所有财产的自由,不受制于他人的随意性意志。”他还认为,社会真正的自然状态是和谐的,而不遗余地“夺走自由”,与社会为敌的,正是那些成为专制主义的人。人们选择接受管理并不完全是出于畏惧。作为一个“理性动物构成的社会”,其成员会为共同的福祉而努力。在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共和国中,只有“公民社会”才能将权力委托给一个立法机关。“人归于共和国的最大、最重要的目的在于保护其财产权”。约翰·洛克所强调的是财产权的自由,它是一个人真正自由的前提和基础,可以说,没有财产权,就没有自由。

平等。日本维新初期,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的《劝学篇》开篇这样写道:“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这句话告诉日本人: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人可以凌驾在别人头上,也没有人天生活在别人脚下。这与市场经济应有的商业文明如出一辙。商业文明的重要内容就是必须遵守合约,而合约的签订和执行必须建立在交易双方平等的基础之上。平等签订合约的前提是产权明晰,只有产权明晰,才能平等交易、实现双赢。平等还表现在不同的产权主体都享有平等的法律权利、承当相同的法律义务,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不能在一些行业独享垄断特权,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要公平竞争。

法治。法治,即法的统治,是一种源于古代、到近代才逐步完善起来的治理理念和治理制度安排。它最基本的内容有以下三点:1.法律是决定对人进行惩罚的唯一依据;2.没有人能够凌驾于法律之上;3.法庭的决定是维护个人权利的最后防线。在历史上,法治和民主两者的进程是有先有后的。以英国为例,1216年的《大宪章》开始了法治的进程,而1688年的“光荣革命”才是建立民主制度的开端。但是法治与民主是相互依存的,确立民主制度才是实现法治的根本保障。财产权及人与人之间在平等的条件下订立的合约都需要相关法律的保护。

信用。商业文明另外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信用。因为现代商业活动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分工与合作,尤其是陌生人之间的合作。分工与专业化是与交易联系在一起的。人类有交换的意愿,才使分工与合作成为可能。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在传统社会中,合作往往只是在熟人之间、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进行,比如兄弟姐妹、左邻右舍等。而人类今天的合作,早就超越地区,超越国界,走向全球。今天我们所消费的商品,绝大部分的生产者你不认识。一个企业的产品卖出去,绝大部分消费者它也不认识。正是这种大规模、大范围的分工与合作,才使全世界的财富以惊人的速度增长。陌生人之间要进行合作,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信任。一个人越注重自己的信用,他的声誉就会越好,才会有人愿意与他合作。一个企业越有信誉,其生产的产品才会更有市场,银行才会愿意给其提供更多的贷款,这个企业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创新。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赢利。创新是企业获得利润的一种手段。创新是企业通过管理和技术上的优势,通过提供新产品或创造新的赢利模式增加利润。但创新又不是企业增加利润的唯一手段,尤其是在政商博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可以通过收买政府官员或欺骗他人来增加自身赢利。1932年就到了中国的美国学者费正清,一生以中国为研究对象。他在《中国与美国》一书中就曾提出这样的疑问:“一个西方人对于全部中国历史所要问的最迫切的问题是,中国商人阶级为什么不能摆脱对官场的依赖,而建立一支工业的或经营企业的独立力量?”为了更形象地描述看到的现象,他用了捕鼠的比喻:“中国商人具有一种与西方企业家完全不同的想法:中国的传统不是制造一个捕鼠器,而是从官方取得捕鼠的特权。”因为没有获得捕鼠的特权,再高效的捕鼠器都无法工作,而特权又在政府之手。企业经营者都是理性决策者,如果从官方取得捕鼠的特权比制造一个捕鼠器并开展工作来得快,当然会选择搞定政府。因此,企业要有动力创新,需要一些社会环境和条件。一是政府不能控制太多的资源;二是政府不能控制市场准入;三是必须有一个有利于企业创新的稳定的政治、法制和政策环境。

我们要建设现代工商文明,必须进一步激活中国的民营企业,特别是占比达到百分之九十九的广大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他们是中国经济未来的希望所在。许多巨无霸的国有公司,即使再赚钱、上市再成功,在其背后也有政府之手、行政特权和行业垄断,是政商无休止的博弈,缺乏激发个人创业的机制,也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更看不到源自现代工商文明的伟岸力量。

中国社会能否由过去的政商博弈转化为建立现代工商文明,关键要看能否形成现代工商文明的基因。能否形成现代工商文明的基因又关键看中国未来是否能沿着完善市场经济的改革道路前行,限制行政权力,走向法治的市场经济。如果政商博弈的局面不能改变,不能建立现代国家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不但经济不可能平稳发展,而且难以摆脱民权不彰、规则扭曲、秩序混乱、官民关系紧张的状态。

从中国的现实来看,政商博弈的基础不但存在,而且还很牢固,主要表现在:第一,国有经济对一些重要产业的垄断依然存在。国有经济的垄断既表现为经济性的垄断,即国有企业凭借由政府倾斜政策所支撑的巨大经济实力,足以压制竞争对手;也表现为行政性的垄断,就是政府利用行政权力保护国有企业(也包括某些本地的非国有企业),排除竞争对手或者限制竞争,这对建立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是一个威胁。第二,政府对市场还存在过度干预,自由、平等、法治等现代工商文明的基因面临威胁和破坏。第三,政府仍然控制着一些重要的资源(特别是土地和资本)、行业准入,民营企业要获取这些资源,除了与政府博弈,别无选择。有些民营企业不是通过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来赚钱,而是通过讨好政府官员来赚钱,这是违背市场逻辑的。第四,政府还没有很好地保护产权,推动竞争。近年来,一些民营企业家的财产权利得不到保护甚至被剥夺的案例时有发生,而且不在少数,这无疑会破坏市场竞争秩序,影响公民创造财富的信心和积极性。

要真正建立现代工商文明,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建立和健全竞争性的市场体系,使市场能够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同时,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民主、法治国家。具体来说,必须加快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一是从国有经济的总体层面来进行改革,在确保国有经济在质的支配地位的前提下,降低国有经济的比重。政府与大型国有企业的治理边界不清晰,首先必须进行产权制度方面的改革,一般的国有企业应通过股份转让,改变国家控股的地位,从而进一步大幅降低国有经济的比重。

二是要降低行业门槛,引入竞争机制,改变大型国有企业的行业垄断地位。对一些目前大型国有企业处于垄断地位的行业,应该尽快对民营资本放开,降低民用资本进入门槛,逐步形成竞争,通过竞争的外部环境,建立和完善大型国有企业有效的外部治理机制。同时,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等的监督机制作用和新闻舆论对公司治理的社会监督作用。

三是政府必须从发展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从全能型政府向有限型政府转变,权力和资本必须分开。政府长期居于资源配置的主导地位,并且将其控制的经济资源主要用于经济建设领域而非公共服务领域,这使政府充当了经济建设主体和投资主体的角色,形成了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实践已经证明,这种模式是低效率和不可持续的。那么,哪些事该政府管,哪些事不该政府管呢?一句话,就是政府要最大限度地缩小自身的经济人角色,扩大公共服务的范围和力度。

四是要把政府的权力放在法律之下,没有任何人、没有任何组织可以超越法律。这样,我们的自由才可以得到保证,企业家创造财富就更加充满信心,才会更有安全感。

五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民主主要是指政府的决策和程序以及作决策和制定程序的人均受到民众及其所选举代表意见的制约。所谓“法治”说到底就是政府官员的自由裁量权得到明确的界定,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而且必须受到有效约束。

篇5:工商局纪律作风个人自查自纠报告

根据《**地区工商系统开展纪律作风整顿实施方案》的文件要求,我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工作态度和工作绩效的重要手段。同时,结合本人实际情况,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自查自纠,使自己看到了存在的缺点及产生的原因,努力做到自我检查,找准问题,对症分析,以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反省的目的。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存在的的问题

1、政治理论、业务学习不够深入。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掌握一些基本观点,而缺乏系统深入的学习。由于理论学习不够,思想不够解放,创新意识不够强。

2、工作不够有耐心,工作繁忙时会出现烦躁情绪。表现在:有时工作安排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时,个人会出现急躁情绪。

3、做好全局信息宣传工作不够。表现在:办公室的信息报道上去了,而其他科室信息上报不积极,质量不高,对工作亮点、创新点挖掘不够。

4、对外协调能力不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阻力和难题时常常感到本领和能力上有欠缺,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二、今后的整改措施

(一)加强学习。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提高对政治理论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学习的自学性、时刻保持清理的政治头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加强对党的先进性、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等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学习,在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理

论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理论与业务工作实际相结合,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提高动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二)树立开拓创新的思想,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增加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对各项工作的落实要敢想敢为,积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闯出新路子,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增强服务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

(三)积极开拓进取,提高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对学习业务知识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自觉、刻苦地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工作的能力,多向领导、同事请教,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灵活运用合理的方法和措施,开展工作,处理问题,把工作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四)进一步做好全局信息宣传报道工作。抓好我局在信息宣传报道方面制度落实力度,多与各科(室)、队、所负责人和一般干部在信息方面的联系勾通,交流思想,对工作中的亮点、创新点,及时进行总结提炼,及时宣传报道我局的最新战果和先进事迹,对涌现出的好人好事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宣传出去,起到振奋人心、鼓舞工商士气的效果。

篇6:工商局作风建设报告

今年以来,市工商局规范化建设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一、规范化建设取得的新成绩

近年来,我局领导班子始终把规范化建设作为统揽全局的工作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扎实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机关及工商所规范化建设有了新的成绩。

(一)按照“内务管理标准化”的要求,统一配备了办公桌椅、文件柜、饮水机、铁皮柜、空调、窗帘等;

购置了服务器、台式微机、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数码照相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对机关各股室及工商所进行了固定资产清查登记,对固定资产实行统一的管理。

(二)按照“机构场所设置规范”的要求,在机关政务公开栏内设置了领导班子成员、科室及工商所负责人照片、姓名、职务、办公电话、机关股室设置示意图和办事指南;

机关显要位置摆放了考勤跟踪牌;各机关科室和工商所普遍设置了服务承诺,收费项目、标准、依据,执法依据、职责、工作纪律、责任追究流程图和政务公开栏;进一步完善了一站式首办责任厅的服务功能。在办公场所,统一制作了工商所门牌;统一了公示牌、工作人员桌牌、胸卡、去向牌等办公用品;将岗位职责分工等统一上墙;统一规范各类档、册、卡、簿、本,推进“经济户口”、企业和个体户信用信息系统建设。

(三)加快信息化建设。

机关各科室全部配齐了微机,各工商所配备微机均达2台以上,组建了局域网,为各工商所铺装了网络线路,并实现市、分局、所三级联网;开通了分局、工商所之间的办公内部电话网;自动化办公系统、12315申诉举报、企业分类监管、工商所管理等软件有效整合,基本实现了网上办公,提高了机关效能。

(四)加强目标管理,突出绩效考核和岗位目标管理。

实行考核项目归口管理,由各业务科室根据市局工作要点,确定考核内容及标准,细化量化考核。实行考核结果与奖惩紧密挂钩,根据各单位考核得分情况兑现奖惩,考核排名在前的基层所和机关科室评为先进单位,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考核不达标的单位给予批评和惩戒。

(五)加强制度管理,规范工作运作流程。

按照“按规章办事,靠制度管理人”的原则,我局每年都结合体制改革的实际需求,对原有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梳理、归并、精简和新内容的补充修订,印制成《规章制度汇编》,使之成为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准则。

(六)加强文化建设渗透,为机关规范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活力之源。

一是加强“学习型工商”建设,近年来开展了党员先进性教育、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每年上一个新台阶。定期组织干部参加多种形式的培训,开展了全员业务知识培训和岗位大练兵活动,不断提高干部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购置了电视机、dvd等娱乐设备,组织干部开展健身、娱乐活动,保持队伍活泼、向上的活力。

二、今后一段时间规范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坚持软件抓提高、硬件抓完善,总体上实现硬件达到规划布局合理、建设标准一流、功能设施齐全;软件达到组织机构设置合理、内务管理规范有序、规章制度健全完善、工作程序合法有效、市场监管职能到位,班子作用明显、队伍作风和业务素质过硬,工商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三、加强规范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一)完善两新建设

1、建设全新的登记大厅

一是完善注册登记服务功能,落实完善“一审一核”制度,完善实施分层分类登记管理工作,完善注册窗口硬件设施、工作流程,开展行政提速、服务发展各项活动和再就业工程,为提供便捷优质服务创造有利条件。

二是创新注册登记服务体系,将现代科技手段延伸到登记程序中来,深入推行网上年检和名称核准网上查询。

三是打造服务窗口精品工程。

在提升服务形象方面要统一服务文明用语,统一办事规程,统一着装和桌牌;在完善配套服务上要继续加强对企业数字化和办事程序的解释和引导,特别要做好网上年检和网上申请的事前指导服务工作;在优化服务质量上要坚持简便、快捷、满意的办事方针,要将注册登记窗口创建成党员示范岗位和巾帼建功岗位,提升和优化工商对外形象。

2、建设全新的档案室

一是完善“两件”设施,档案柜、电脑、打印机等硬件设备,室内温度、湿度等均按照一级档案室的标准配备;

引进电子档案管理软件,实现档案管理无纸化。

二是建设一支训练有素的兼职档案管理员队伍,加大对管理员的档案工作制度、业务操作培训。

三是整理历年老档案,按照现行档案管理的有关标准要求,对公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档案、案卷等老档案重新整理、归档,存入规范化档案室。

四是健全档案管理工作各项规章制度,使档案从存入到借阅,都能遵循规范的流程,防止档案泄密及流失。

(二)建立健全制度规范,增强行政执法效能。

加强制度建设,通过实行政务公开,完善行政执法服务机制;强化规范管理,通过职责明确的岗位工作流程规范工作人员的具体作为;规范执法行为,通过实行执法责任制、执法过错追究制和执法质量考核制,规范执法行为。

(三)规范办公环境,加强内部管理,树立良好形象。

一是要求工商所外部标识规范化,在工商所建筑外观形象、内部装饰、公用物品、对外宣传设施,专用执法装备等方面使用工商所统一形象标识。二是要求内部环境人性化,坚持以服务对象为本,设置办事指南、书报阅览架、饮水设施、等候休息区,摆放咨询投诉、登记办照等明显引导标识。三是要求工作人员着装要统一整齐,言谈举止文明,遵守工作纪律。四是要求工商文化建设多元化,以学习型工商建设为载体,设置图书阅览室,配备教育培训音响影像资料,建立学习园地,编发内部交流简报,组织开展干部职工集体活动,引导干部职工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培养精诚团结的团队意识、开拓开放的创新精神和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

(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执法装备水平。

一是按照服务型工商建设的要求,建设规范化服务大厅,建立敞开式服务受理平台。二是按照综合监管的需要,加强执法装备建设。逐步配备手提电脑或掌上移动电脑、摄像机、录音笔等监管执法调查取证设备以及专用执法监管交通工具,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执法办案效率。三是按照现代办公的要求,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和完善工商综合业务系统、12315综合监管平台、经济户口管理系统和案件管理系统,构建市局、县(市)局、工商所三级监管网络;通过建立政务管理系统,完善oa办公系统,实行网上无纸化办公;通过建立远程信息管理系统,实施干部远程教育培训及电视电话会议;通过电子政务查询系统和“12315”投诉举报系统,方便群众进行电子政务查询,受理消费者投诉、举报、咨询。

上一篇:乡镇法律援助工作方案下一篇:集团股票投资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