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稽查考试征管法案例分析题

2024-04-11

税务稽查考试征管法案例分析题(共3篇)

篇1:税务稽查考试征管法案例分析题

建立税务稽查与征管良性互动机制

促进税收质效提高

为积极落实上级局强化稽查、加强征管的指示精神,结合当前稽查工作实际,为满足征管对稽查的信息需求,进一步畅通稽查与征管的信息交流渠道,及时向征管传递稽查信息,实现稽查、征管互动对接、查管协调、以查促管,建立起征管与稽查部门之间的互动机制。我局认真探索,建立稽查与征管互动新模式,加强征管与稽查部门间的信息互动和工作协作,发挥以查促管的震慑打击效应,进一步推进了稽查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模式,完善地税稽查工作体系。同时利用以管带查的有效性、准确性、提高税务稽查工作效率,进一步明确纳税评估、日常检查与税务稽查之间的关系,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加快信息反馈,逐步形成了稽查与征管机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相互监督的良好局面,增强了依法治税合力,税收征管质效明显提高。我们的试点工作成效显著,充分展现了稽查与征管互动的强有力的生机和活力。

首先,建立健全稽查与征管互动保障制度。一是建立责任分工制度。我局确定了“畅通互动渠道、完善互动内容、建立互动制度、确保互动效果”的多方整体互动工作思路,按照“工作职责明晰,工作不缺位、不越位、不交叉”的原则,对分管局长、各职能科室及岗位人员进行责任分工。二是建立信息传递制度。按照“准确、清晰、齐

全、及时”原则,充分依托“一户式”征管软件系统,对信息采集、筛选、分析、审核、分发,以及信息反馈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出具体要求,实现了稽查、征管信息的高度共享。三是建立互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为保证互动的效果,由稽查局组织、稽查局长主持,每月定期召开由各分局、稽查局和征管、税政科室负责人参加的“查管互动”联席会议。该会议分析讨论“查管互动”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以及所反映的征管工作中的问题,并据以研究制定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推进依法治税的措施和办法。四是建立监督制约制度。通过稽查对征管部门税源监控、税款征收、片区管理等各项工作的信息数据进行全面检查,以稽查结果反映各单位的征管工作情况;征管、税政部门对稽查的案件查处,特别是对加滞加罚情况进行监督。五是建立互动工作考评制度。制定了《互动工作考核办法》,采取日常考核为主、集中考核为辅的方法进行,每月开展一次自我评价,每季进行一次考评,考核结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与奖惩挂钩。

其次,界定稽查与征管互动双方工作职责。为解决稽查、征管在日常工作中重复检查,相互推诿等问题,我局首先对稽查、征管的工作职责范围重新进行了界定,确定了稽查局主要实施重点稽查,做到每查一户,都查深、查透、查全面。如登记信息是否准确,企业有无欠税,房产土地等财产行为税是否按规定缴纳等,为征管质量考核提供依据。确定了税收管理科负责定期抽调人员,对稽查局办结的案件,按一定比例进行复查,解决了过去稽查工作好坏缺乏监督的问题,对外防止了人情稽查、关系稽查,对内解决了考核指标不实,使整个管

理工作有监督、有考核,形成了一个内部循环闭合体系。

再次,确定稽查与征管互动的内容。一是检查工作互动。稽查局每检查一户,都要及时填写《稽查情况分析评价报告》,每季汇总制作《稽查查补税款统计表》,并分送有关科室或征收分局。一方面能够督促征收分局及时组织整改,采取措施防止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并按照目标管理的要求,对直接责任人、分管领导进行工作考核;另一方面征收分局能够通过稽查信息发现日常管理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和个性问题,为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征管质量提供第一手资料。二是执行工作互动。征收分局对执行不了的案件转给稽查局,稽查局执行不了的案子按程序转交司法部门。这样使得稽查工作户户都能落到实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运行体系。三是监督考核互动。按照《互动工作考核办法》,利用稽查结果对征收分局进行考核,利用税收管理科的复查结果对稽查局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整个目标考核。在考核过程中,改变了过去粗浅的、表面的考核,实行了量的考核、质的考核,提高了税管员、稽查人员的责任心、上进心,使各项责任真正落到了实处。另外我局还加强与公安部门的互动,针对涉税案件的特点,充分发挥公安机关在协税护税工作中的职能作用,在依靠公安机关适时加大协税护税的力度,建立和完善了涉税案件移送制度及对纳税人约谈制度等。依法明确了案件的受理与管辖、移送标准和程序,规范案件处理办法及责任追究,该移送的案件坚决移送,防止以罚代刑,杜绝了税务机关的行政违法行为。我局对这些措施的实施已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已与公安机关联合查处涉税案件

4起,涉税金额4万元,并全部追缴回来。

通过试点及探索,验证了稽查与征管互动工作是适应当前税收新形势,促进建立征管查一体化的良性工作机制,是推进税收工作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精细化的一项新的重要举措,有力地推动了税收征管工作的不断完善和开展。

第一、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及时、准确、翔实的信息。局领导和职能科室可以根据征管和稽查报送的日常征管数据以及重点税源监控情况、案件检查分析评价等信息,从宏观上把握全局税收收入总量增减变化情况,并针对税收政策执行和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制定相应的措施。

第二、促进了稽查与征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双提高。征管工作:一方面,通过稽查局进行的登记信息核查工作,消除了征管中的“盲点”、“死角”;另一方面,根据稽查局提供的《稽查情况分析评价报告》,加大了重点税源、重点税种、重点行业的日常监控力度,预防了税款流失,2006年1月至9月份,查补税款收入48万元,罚款及滞纳金收入4万元,各项征管指标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稽查工作:一是拓宽了稽查选案信息源。丰富的征管信息大大提高了稽查选案科学性和针对性、准确性。二是确保了案件检查的信息需求。“一户式”征管软件中的大量信息,既有助于检查人员了解情况,制定检查计划,又有助于检查中进行数据比对,把涉税问题查深、查透、查全面。三是稽查力量得到整合和加强,加之征管部门有力的支持和配合,有助于对大案、特案的检查。

第三、稽查与征管关系更加融洽,实现了和谐统一。一是稽查和征管部门之间理解和信任度有较大提高,能够从互动对方服务的角度出发,协作配合、支持帮助,对对方的工作有了充分的理解和信任,双方关系和谐融洽。二是信息互动促进了征管措施的改进和征管水平的提高。如稽查局坚持的检查案件分析评价制度能够定期按行业、区域对所查案件的偷逃税特点进行汇总分析,总结出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纳税期间偷逃税行为的规律,提出加强征管、预防偷逃税的意见和建议。制作《稽查征管互动建议通知书》,有针对性地向县局领导、有关科室以及征管单位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第四,科室职能得以延伸。稽查与征管互动工作的开展,使县局科室能够依据稽查、计会等指标进行量化考核。如计会部门根据稽查局对纳税人做出的《税务处理决定书》、《税务处罚决定书》,督促、考核征收单位的征收情况和执行情况,保障了查补的税款、罚款及时入库。

篇2:税务稽查取证问题的法律分析

税务稽查, 是税务机关依法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扣缴义务情况所进行的税务检查和处理工作的总称, 稽查工作必须以事实为根据, 以税收法律、法规、规章为准绳, 这是税务稽查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近年来, 随着依法治税力度的不断加强, 以及纳税人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 对税务稽查证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稽查人员对税务稽查证据研究不透, 认识不清, 以致取证的针对性不强, 操作不规范, 致使案件质量不高, 被诉风险较大。因此, 进一步加强税务稽查取证的研究, 是税务部门依法稽查、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

2 税务稽查证据概述

2.1 税务稽查证据的概念

从汉语的字义来理解, 证据就是证明的根据。法律角度确定证据的定义, 证据就是证明案件事实或者与法律事务有关事实的根据。[1]证据是科学认定案件事实的基础, 是对过去发生的案件事实的再现的工具, 在诉讼活动中, 诉讼主体围绕其证明责任内容而提出的证明自己主张的材料。[2]

税务稽查证据是税务稽查人员在日常执法检查、专案检查当中依照法定的程序搜集到的事实根据, 它是用以认定税案事实的基础和依据。[3]我国《行政诉讼法》和《税务行政复议规则 (暂行) 》将稽查证据分为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现场笔录等七类证据。

通常, 证据具有以下属性或基本特征。真实性:真实性是指提出证据方在提出证据时是肯定其真实性、客观性的;合法性:这是所说的证据合法性, 是必须为法律容许, 不包含立法上所规定的排除规则, 才可用于证明案件中的待证事实;关联性, 又称相关性, 指的是诉讼证据必须与需要证明的案件事实或其他争议事实具有的实质性的客观联系。[4]

2.2 税务稽查证据的证明标准

“以事实为根据”是我国税务稽查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原则, 它要求稽查人员在办理案件中必须以证据来证明案件事实。证明的意思在汉语中解释为“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这个“可靠”就是证明标准, 证明标准“是为了实现法定证明任务, 法律规定在个案中诉讼证明必须达到的程度”。[5]由于《行政诉讼法》、新《税收征管法》等明确了纳税人同税务稽查机关发生争议时的司法救济, 以及从法律层面上确认了司法机关对税务行政诉讼的管辖权, 纳税人对税务稽查最终形成的稽查处理决定和处罚决定均可以提起行政诉讼或经行政复议后提起行政诉讼。因此, 税务稽查证据的证明标准应依据行政诉讼证明标准进行衡量判断。行政诉讼证明标准介于刑事诉讼证明标准与民事诉讼证明标准之间, 而且行政诉讼中可以根据案件的客体、程序和举证责任的不同, 灵活地把握证明标准。

3 税务稽查取证工作存在的问题

由于过去行政强势的习惯使然, 许多税务稽查人员取证意识不强, 再加上稽查人员业务素质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等多方面原因, 导致在稽查工作中存在着取证意识薄弱、证据收集不全、操作程序不规范等诸多问题。由于证据缺乏或不规范, 引起税务行政复议或诉讼的发生, 造成行政效率的低下和行政资源的浪费。

3.1 税务稽查取证主体问题。

税务稽查取证主体--税务稽查人员的法律水平、证据意识与税务稽查取证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许多税务稽查人员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 缺乏足够的法律知识和应有的调查取证技巧, 其业务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稽查工作的实际需要;观念上存在着证据意识不强、对证据收集工作不重视等问题。出现该取的证据没有取, 能定案的证据被忽略, 无关的证据取得多等情况, 往往造成证据不确实、不充分, 对正确定案产生不良的影响。税务稽查人员对税收法规和证据法规的熟悉程度, 是解决税收违法证据收集的“需要”方面问题的关键所在。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对税收法规理解不够深入全面, 致使税收法规所规定的各个事实要件的证据材料没有全部取得, 遗漏了某一方面的证据材料;或是因对证据法规不够熟悉, 取得的证据无效或不够充分, 不足以证明税收法规涉及的各个事实要件都能成立。因之造成稽查部门在税务行政诉讼中败诉的情况也十分常见。

部分税务稽查人员对各种稽查取证方法和稽查取证经验的欠缺,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税收违法证据的成功取得。如不能及时排除非相关证据, 稽查证据间没有形成完整的链条, 证据相关性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税务稽查取证手段和方式相对单一, 对于视听材料、实物证据等证据类型的使用还仅限于个别案例, 其它如现场笔录、鉴定结论、电子证据等证据类型, 由于主、客观等方面的原因, 则运用得更少, 取证角度狭窄, 证据类型单一, 对案件事实的证明力相对比较薄弱。

3.2 税务稽查取证程序问题。

税务稽查取证程序不规范甚至不合法。依法定程序取证是税案证据真实、合法、有效的保障。但在稽查实践中, 这些规定往往被稽查人员所忽略, 从而使证据的合法性受到影响。比较突出的情况有:

强行搜查获取证据。在实际工作中曾有过这样的案例, 稽查人员在有充分理由怀疑企业设有两套账簿的行为时, 进行突袭, 趁企业财务人员没有反应过来直接打开办公室抽屉寻找证据。此案例中, 由于法律未赋予税务机关类似公安、安全、检察机关所享有的搜查权力, 稽查人员超越了法定权限, 因此收集的证据不具有合法性。

延期调账。在取得证据的程序合法性方面, 延期调账是目前出现较为频繁, 但又极易被忽视的一类问题。《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规定税务部门调账检查必须在调账之日起3个月内退还所调以前年度账簿。一些特殊案件, 如多部门联合稽查的案件, 经常难以在3个月内完成, 退还账簿等资料的时间超过了3个月, 程序的不合法将导致证据无效。

收集证据程序不严谨。在查帐过程中, 对不能提取原件的有关帐目、凭证进行复制时, 没有复制时间、地点、复制人员、复核人的签名及原件持有人的认同签名等有关内容;在提取有关的收据、发票、物品等其它证据时, 不办理提取手续或手续不完整, 有时甚至拿了材料就走, 以至无法证明材料的来源, 使被复制、复印、提取、扣压的材料缺乏证据效果, 无法在案件中起证明作用。

3.3 税务稽查取证权限问题。

税务稽查取证权限不足, 取证工作难度大。由于现行税法滞后的原因, 稽查取证工作受到权限、手段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我国税法关于税收检查权的规定, 文字较多但非常笼统, 比如虽然规定了税务稽查人员可以到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场所和货物存放地检查纳税人应纳税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 但对生产经营场所和居住场所往往难以界定;比如对纳税人经营场所的电脑中的数据是否可以检查, 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将该电脑或硬盘扣押或领置;比如税务稽查人员能不能强行打开保管账簿、凭证资料、商品货物的办公桌、保险柜、仓库进行检查。如果纳税人不配合税务稽查人员的执法, 拒不提供有关资料, 由于稽查取证权限的不足, 税务稽查人员无法取得有效证据, 难以定案。

税收征管法第五十六条规定纳税人拒不提供或隐瞒有关资料是逃避、拒绝和阻挠税务机关检查, 税务机关可以根据税收征管法第七十条的规定进行处罚, 行政处罚力度过低。往往在税务人员要求企业提供某些资料时, 企业回答我们没有该资料或者该资料已丢失, 这种做法已经成为纳税人偷税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税务机关只能按照税收征管法第六十条规定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

4 税务稽查取证工作的完善

税务稽查取证是指税务稽查局派出的检查人员在法律、法规赋予的权限内, 为查明涉税案件事实, 按照法定程序, 采取合法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获取税务稽查证据的活动。税务稽查取证是税务稽查工作的关键, 也是当前稽查工作的薄弱点, 必须通过全方位的完善提高来进一步推进稽查案件质量和效率质的提升。

4.1 完善行政证据的立法工作。

首先应在现有税法体系的基础上制定一部税收基本法, 对各税种的共同要素和税法的基本原则加以规定, 以解决各税种之间的衔接协调问题和弥补税法漏洞;对税收征管的一些基本问题加以规定。税法在规定纳税人义务时, 应同时规定不履行这一义务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因为没有规定法律责任的法定义务在实践中往往是一纸空文, 是法律的漏洞。税法及其解释应当明确、清晰、具有可操作性。

4.2 调整和规范税务机关的证据收集权限。

由于权限的限制, 税务稽查取证工作往往不能到位, 导致对部分纳税人的涉税违法行为不能及时查处, 税收法律得不到有效维护。但是税务机关的执法权限不能无限扩大, 从保护纳税人合法权利的角度处罚, 税务机关的证据收集权限必须加以限制。目前最需要最迫切的就是应赋予税务机关有条件的侦查、搜查、扣押权。

由于税务机关没有侦查、搜查和扣押权, 对于一些隐蔽得较好的偷税案件, 虽然有能力查清, 却无相应的权力。这就造成了对这样的税务案件无能为力的后果, 造成了税款的大量流失。实际上, 在查处一些大案、难案中, 必须通过侦查、搜查和扣押才能有所突破。对于没有相应权力这个困境, 在实际操作中一般是采用与公安协商的办法, 请公安一起协作破案。其实, 税务机关需要的并不是公安的经验或技术, 而是公安的相应的权力。也就是说, 税务机关有能力查清税收违法案件, 缺少的仅仅是权力。但从目前《税收征管法》和《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的规定看, 税务机关只有发现了纳税人有犯罪嫌疑, 并且对纳税人进行了补税罚款处理后才能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 而在税务稽查过程中是否能请求与公安机关配合进行税务稽查, 税法未作规定。另外, 税务机关查处的往往是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严重刑事犯罪案件, 需要通过扩大税务机关的检查权限来加大对涉税刑事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同时这种权力的赋予也不能是无条件的, 必须要取得某一级别的税务局长的批准或者当地法院的许可。

4.3 改善税务机关内部的法治环境。

首先应提高税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证据意识。加大税务人员法律知识方面的培训, 安排税务稽查人员学习行政诉讼法规, 特别是行政诉讼法规中的有关证据收集和取得的规范程序、方法和形式等内容, 强化税务稽查人员的证据意识, 提高税务稽查人员的取证业务水平;引进法律专业人才和具备一定的业务理论水平和实战经验的业务骨干, 充实到税务稽查队伍, 以使税务稽查队伍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

其次应准确把握税务稽查证据的“三性”。税务稽查证据的“三性”是证据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 是证据是否有用的基本前提, 必须在税务稽查取证工作中予以准确把握。我们在收集证据时, 应运用逻辑推理和生活经验, 进行全面、客观、公正地分析、判断和认定证据是否具有关联性;并从证据的取得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司法解释的要求, 是否有影响证据效力的其他违法情形等方面审查证据的合法性;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和逻辑判断, 核实证据的真实性。

三是坚持全面客观公正原则。税务机关查处税务案件时, 必须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收集相关证据。全面, 要求与税收案件有关、能证明有关涉税事实的有关证据, 均要收集, 并通过数个种类不同、内容一致的证据组成完整的证据链;客观, 要求稽查人员在收集证据时要采取事实求是的态度;公正, 要求稽查人员在收集证据时应本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公道正派, 不带个人偏见, 不故意遗漏对稽查对象不利或有利的证据。

四是不断改进税务稽查取证方法。税务稽查取证的方法, 不仅关系到取证工作能否得到有关个人、单位、部门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而顺利取得所需的证据, 而且还关系到证据是否合法有效、工作是否富有效率等等。税务人员在税务稽查工作开展之前应先制定书面的税务稽查方案, 争取在实施检查的第一时间迅速取得最有价值的证据材料;加强对行业相关数据和工艺流程的了解与掌握, 对取证工作也大有裨益;要适应电子帐簿和财务软件在企业核算中迅速普及的形势发展, 重视和加快对电子记帐、财务软件、电子商务等新鲜事物在税控方面的研究, 善于利用现有设备和查账软件, 提高税务稽查办案和调查取证工作中的科技含量。

参考文献

[1]高家伟, 邵明, 王万华.证据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6.

[2]何家弘.新编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 2000:9.

[3]李文燕.税收犯罪证据调查与运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2:51.

[4]汤维建.关于证据属性的若干思考和讨论——以证据的客观性为中心.政法论坛2000 (6) :141.

[5]房士辉.论行政诉讼证明标准.河北辛集法院, 2003-11-24发布于中国法院网.

[6]段书臣, 刘澍.证明标准问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7, 7 (第1版) :323.

[7]李萍.案件检查证据运用.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8, 9.

[8]段书臣, 刘澍.证明标准问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7, 7.

[9]何家弘.证据学论坛 (.第十三卷) , 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2.

[10]刘东亮.行政诉讼中的法律问题和事实问题.浙江学刊, 2006, 2.

篇3:税务稽查执法风险的分析与控制

【关键词】税务稽查;执法风险;原因;策略

税务稽查是税务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其有序开展对打击涉税违法行为、规范税收程序、保障税收收入、推进依法纳税意义显著。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逐步推进,纳税人的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对税收政策也了解的更为深入,税务稽查工作受到的关注度也日益提升,与此同时,税务稽查执法风险也逐渐凸显。在这样的形式下,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税务稽查风险愈发紧迫。

一、税务稽查执法风险的涵义和类型

税务稽查执法风险指的是税务稽查风险指的是税务稽查人员在合理执行公务时产生的一系列风险的集合。税务稽查执法风险具体包含三种类型:一是在合法执行公务过程中,税收稽查人员受到对方暴力抗法的影响,身体乃至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二是税务稽查人员在公务执行过程中,執法违法或者错误导致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纳税人申请法律救助,败诉或者在复议中其行为被撤销,导致稽查人员声誉或者财产受损;三是稽查人员在公务执行过程中,因徇私舞弊或渎职导致税收流失。

二、税收稽查风险的产生原因

1.稽查人员风险意识淡薄

稽查人员风险意识薄弱是税收稽查风险产生的基础,其风险意识薄弱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①税务稽查工作专业性和政策性都比较强、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加之目前信息管理方法广泛运用,部分人员难以适应,在工作中出现失误的几率日渐增大,出现有岗难尽责、出工难见效的问题。②稽查队伍实行垂直管理机制,干部的入口和出口均较小,晋升空间有限,干部成长和待遇诉求不能得以妥善解决,导致队伍缺乏活力,甚至导致个别人员的价值观脱轨,最终发生以权谋私等行为。

2.稽查执法环境不良

造成执法环境不良的因素主要包括3个方面:第一,现代企业的经营活动发展变化快、经济主体多元化、交易方式多元化、管理手段信息化,涉税违法活动智能化、复杂化、专业化,导致其难以定性、难以查证,稽查风险随之加大。第二,稽查工作环境日渐复杂,纳税人的法制观念增强,自我维权意识增加,执法纰漏产生的执法风险增加。第三,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利益至上的价值观盛行,部分纳税人为了谋取私利拉拢腐蚀稽查干部,在监督缺失的情况下,稽查人员存在廉洁执法风险。此外,部分地方政府以保护和发展地方经济为理由,对稽查执法进行干预,从而导致稽查执法风险增加。

3.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目前,各地的稽查工作普遍实行的是省、市、县三级模式,以《税务稽查工作规程》为依据,通过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环节相互制约,但是受到稽查力量的局限,各环节无法分离,监督制约得不到有效实现。在稽查管理体制方面,重收入、轻执法、重查处、轻服务、重检查、轻促管等思想较为浓郁,部分单位对重点税源户稽查的力度大,对小企业却无人问津;部分单位将结案作为稽查任务完成的标志,对其中的漏洞不能提出意见,从而产生稽查风险。

三、税收稽查风险的防范策略1.提升人员素质,强化风险意识

提升税务稽查执法人员的素质,强化其风险意识,是防控税务稽查风险的基础。首先,要优化整合税收稽查执法队伍,剔除低素质、低水平人员,纳入高素质、高水平人才,保持税收稽查队伍的先进性和活力;其次,要定期对税收稽查队伍开展培训,培训方法为分级负责、分层次培训,并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考核过关者方能继续开展工作;再次,强化风险教育,根据稽查工作的特点开展专题讲座,组织专家学者对稽查风险的防范措施进行专题讲授,增强稽查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防范风险的能力。

2.为税务稽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不良的外部环境是税务稽查执法风险发生的沃土,因此防控环境性风险意义重大。首先,要构建一个以政府为主导、以税务部门为主管、部门协作、齐抓共管、成果共享的协作机制。同时,加强与经济部门的合作,形成协税网络。其次,加强与司法部门的协作,构建执法合力;再次,加强与执法监督部门的合作,完善执法后盾。此外,当前税务稽查风险防控工作的重点是加强和政府部门、工商、公安、银行、法院、媒体、检察院等的配合,加大力度打击税务违法行为,排除干扰因素,保证税务稽查执法的顺利进行。

3.完善稽查执法管理体制

首先,完善稽查组织建设。充实稽查部门力量,若稽查单位的人员较少要收回一定的稽查选案、审理职能,减少监督制约弱化引发的风险。其次,完善稽查指标体系,推进执法型稽查、服务型稽查、促管型稽查建设,引导各级稽查部门公正、公平、规范地开展稽查执法工作,防止执法不公、倚轻倚重的现象发生。再次,实行分级分类稽查与风险管理相结合的案源管理制度,加大统一调配人力资源统筹保障稽查案件查处的力度。最后,建立“稽查综合考核”机制。实行稽查人员信用等级管理制度,对稽查人员德、能、勤、绩、廉建立档案,对执法过错率、稽查规范落实等情况进行全面考评,增强风险管理持续改进的能力。

四、结语

税务稽查是税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执法的过程中受到内部人员、外部环境、管理体制缺陷和法制体系不健全的影响,导致其税收稽查执法存在较多风险。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通过提升内部人员的风险意识、完善稽查执法管理体制,做好外部环境的优化工作,从而做好税务稽查执法风险的防控工作,提升税务稽查执法风险的控制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贵.我国税务稽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8):76-77.

上一篇:”迎接十八大、保持纯洁性”教育实践活动下一篇:用经济学理论分析是否要生二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