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背诵篇目

2024-05-17

国学经典背诵篇目(精选6篇)

篇1:国学经典背诵篇目

国学经典背诵篇目

1、《楚辞・山鬼》 战国・屈原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

留灵修兮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采三秀兮於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

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f。

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

君思我兮然疑作。

雷填填兮雨冥冥,j啾啾兮又夜鸣。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2、《楚辞・湘夫人》 战国・屈原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X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O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獭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鳎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薜蕙≠饧日拧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兮澧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3 、《楚辞・涉江》 战国・屈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

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

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G秋冬之绪风。

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

乘z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

朝发枉兮,夕宿辰阳。

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入溆浦余{葙猓迷不知吾所如。

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之所居。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接舆髡首兮,桑扈I行。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

怀信髻眩忽乎吾将行兮。

4、《左传・隐公元年》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於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 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 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於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於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 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於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 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 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5、《孙子・计篇第一》 春秋・孙武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 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6、《战国策・魏四》(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 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 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 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 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7、《归去来辞》 东晋・陶渊明

归 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摇摇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

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 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於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乎矣!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8、《别赋》 南朝梁・江淹

黯 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况秦吴兮绝国,复燕宋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於水滨,车逶迟於山侧。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掩金觞而谁御,横玉柱而沾轼。居人愁卧,U若有亡。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 霜。巡层楹而空掩,抚锦幕而虚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

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

至若龙马银鞍,朱轩绣轴,帐饮东都,送客金谷。琴羽张兮箫鼓陈,燕赵歌兮伤美人。珠与玉兮艳莫秋,罗与绮兮娇上春。惊驷马之仰秣,耸渊鱼之赤鳞。造分手而衔涕,感寂寞而伤神。

乃有剑客惭恩,少年报士。韩国赵厕,吴宫燕市,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血相视。驱征马而不顾,见行尘之时起。方衔感於一剑,非买价於泉里。金石震而色变,骨肉悲而心死。

或乃边郡未和,负羽从军。辽水无极,雁山参云。闺中风暖,陌上草薰。日出天而曜景,露下地而腾文。镜朱尘之照烂,袭青气之烟薄E侍依钯獠蝗瘫穑送爱子兮沾罗裙。

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左右兮魂动,亲宾兮泪滋。可班荆兮赠恨,唯樽酒兮叙悲。值秋雁兮飞日,当白露兮下时。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河湄。

又若君居淄右,妾家河阳,同琼之晨照,共金炉之夕香。君结绶兮千里,惜瑶草之徒芳。惭幽闺之琴瑟,晦高台之流黄。春宫s此青苔色,秋帐含兹明月光。夏簟清兮昼不暮,冬G凝兮夜何长!织锦曲兮泣已尽,回文诗兮影独伤。

傥有华阴上士,服食还仙。术既妙而犹学,道已寂而未传。守丹灶而不顾,练金鼎而方坚。驾鹤上汉,骖鸾腾天。暂游万里,少别千年。惟世间兮重别,谢主人兮依然。

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歌。桑中卫女,上宫陈娥。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

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虽渊云之墨妙,严乐之笔精,金闺之诸彦,兰台之群英,赋有凌云之称,辩有雕龙之声,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者乎!

9、《文心雕龙・风骨》 南朝梁・刘勰

《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

端 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其为文用,譬征鸟之 使翼也。

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思不环周,牵莫乏气,则无风 之验也。昔潘勖锡魏,思摹经典,群才韬笔,乃其骨髓也;相如赋仙,气号凌云,蔚为辞宗,乃其风力遒也。能鉴斯要,可以定文,兹术或违,无务繁采。

故魏文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故其论孔融,则云“体气高妙”,论徐郑则云“时有齐气”,论刘桢,则云“有逸气”。公忠嘣疲骸 孔氏卓卓,信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并重气之旨也。夫翟备色,而Q翥百步,肌丰而力沈也;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文章才力,有似 于此。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若夫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 新意,雕昼奇辞。昭体,故意新而不乱,晓变,故辞奇而不黩。若骨采未圆,风辞未练,而跨略旧规,驰骛新作,虽获巧意,危败亦多,岂空结奇字,纰缪而成经 矣?《周书》云:“辞尚体要,弗惟好异。”盖防文滥也。然文术多门,各适所好,明者弗授,学者弗师。于是习华随侈,流遁忘反。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 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能研诸虑,何远之有哉!

赞曰:情与气偕,辞共体并。文明以健,璋乃聘。

蔚彼风力,严此骨鲠。才锋峻立,符采克炳。

篇2:国学经典背诵篇目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篇3:国学经典背诵篇目

强化经典美文的背诵,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对所读的课内外一部分文质兼美文章或片段、古典诗词、名言警句、精美语句等,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熟读至诵,深化学习的内容。强化经典美文的背诵,好处多多。

一、提高学生语言文化素养,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荀子说:“少不讽诵,壮不议论,虽可,未成也。”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青少年时不背诵,壮年时不对所背的内容进行研究论证,既使品质好,也不可能在学业上有所成就。在我国两千多年的传统教育中,历来强调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背诵,进行大量的诵、读、背等严格要求,“博学强记”被认为是读书人成功的条件之一,因而留下了“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凿壁借光”等许多勤奋苦读的佳话,积淀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源远流长,一代代历史文化名人,灿若群星,光照环宇。虽存在着死读硬背等一些弊端,但那是教育制度本质上的问题,这当然不足取。就丰富储存知识、培养学生语言的运用、提高文化素养等方面来说,是毋庸置疑的。现在的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风华正茂,记忆力强,正是诵读的大好时机。背诵是他们积累知识的主要手段和方法,由此奠定他们一生的语言功底与文化底蕴,若缺乏背诵的积累,会造成“根底浅”“腹中空”,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造成不良的影响。

强化背诵训练与发展学生智力也并不矛盾,即使存在着一些死记硬背也不足怕,正如著名学者朱光潜所说:“我现在所记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的领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从学生学习的过程看,学习实际上是一个信息输入-加工-输出的过程。背诵积累知识是信息的输入,加工和输出就是发展能力、培养智力。在中学生的信息仓库中,输入规范性语言存得越多,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就越强,智力与思维能力自然就提高。若无知识的积累,培养能力将是空中楼阁,成为师生作秀而共同制造的“戏”。

二、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载道的工具,“文”与“道”总是相互交织,有机统一在一起的。语文课文蕴涵着丰富的思想资源与人文内涵,有着得天独厚的德育教化功能。特别是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的名人名篇、古典诗词、名句警言等。思想深邃,富于生活哲理,是人类智慧与生活经验的结晶,达到人文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学生通过读背铭记于心,对其高尚道德情操的形成、健全人格的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树立,起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如当身处逆境时,只要我们想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句子,或吟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的诗篇,无不使人产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情怀,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在民族大义面前,我们就会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类名言以自勉,从而爱国爱民、舍生取义。名篇经典的背诵将积淀于学生精神之中,成为学生人格品味和人生境界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理解力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目标。为达到学生理解课文的目的,教师往往耗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分析课文,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学生却兴趣寡然,昏昏欲睡,导致语文教学效率低下。与其这样,不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稍加点拨引导,让学生多读读背背。因为背的过程是一个异常复杂的心智活动的过程,是各种能力的综合,是理解课文的结果。所以在教学工作中要大力提倡学生背诵课文,于诵读中潜思体味,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进而领会文章的文采及写作技巧。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四、为学生的写作积累材料,提供范式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文选烂,秀才半”,说的是读背经典的重要。如读得不熟,理解的内容会渐次淡薄,阅读的价值就大为降低;只有熟记了,才能活跃于脑际,流之于笔端,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背诵是沟通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桥梁。文学巨匠巴金在回顾自己学习写作的经历时说:“老师平日讲得少,而且讲得简单。他唯一的办法是叫学生多读书,多背书。当时我背得很熟的几部书中有一部《古文观止》,这是两百多篇散文的文选集……这两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我后来写了二十多本散文,跟这‘启蒙先生’很有关系。”足见背诵对写作的重要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背诵积累,虽然一时见少,但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达到一定的数量后,精美词句蕴藏于心中,谋篇布局的章法储存于脑际,便形成各种各样优秀的写作范型。一旦作文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来,跳将出来供其所用,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更生动、完美,这样自然而然地摸到文章的调子,把握文章的“架子”,悟得了文章的“路子”,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

五、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为语。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在“听”“说”“读”“写”四项语文能力中,“说”居于基础地位,对其他三方面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特别是当代社会,对人们的说话交际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语言往往不规范、不精练,说话含糊不清,结结巴巴,不能很好地表情意,甚至出现污言秽语。背诵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对一些千锤百练、脍炙人口的名篇经典的背诵,头脑中积累了一定量典范的语言信息,这些信息在脑中形成定势以后,就有了衡量其他语言信息的规范尺度,同时也具有了衡量其他语言信息的基本能力。久而久之,富有表现力的正确优美语言就会脱口而出,错误的、“丑”的语言便会得到改造。背诵要求把无声的文字变成声音,琅琅上口,表情达意,学生就会养成说话响亮,不结结巴巴的习惯,课堂上讨论发言就会大大方方,声音宏亮。背诵对语感的强化,表达能力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六、为学好其他各门课程奠定基础

语文课具有基础性、工具性的特点。语文学得好,对学好其他学科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上海复旦大学校长、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先生在上海举行的语文教学研究会上说:“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的话,我建议第一堂先考语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背诵经典,学生领悟到了记忆的方法,锻炼提高了记忆能力,其他各项语文能力也相应得到培养,学习成绩自然大幅度提高,从而为学习其他功课提供了方法与经验,同时也养成了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背诵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大数量的记诵内容,学生就养成了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的习惯,背诵要求无错字、添字、倒句和跳句,学生就会养成读书要仔仔细细的习惯;熟读背诵多了,文字多过目,加强识记,写错别字的习惯也没有了。

综上所述,背诵经典美文是中学生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与经验,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应充分发挥我国传统教育的优势,大力强化背诵训练,使学生乐读善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摘要:经典美文的背诵是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的方法与经验, 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 在课程改革中, 要充分发挥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优势, 大力强调背诵训练, 使学生乐读善背, 推进素质教育。

篇4:从高考背诵篇目借鉴论述技巧

一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习排比举例

譬如此文开头语句“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就属于排比举例。这种排比举例,显得思路十分开阔,论据十分充足,论述气势强悍,极富文采,说服力强。完全可以模仿。假设文中能有一段或者两段这样的排比举例,势必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作文得分肯定不低。

二看《鱼我所欲也》,学习因果分析和假设举例

譬如“鱼,我所欲也……所恶有甚于死者。” 这段文字,最大层次为因果分析。前面为因,因是推理,因分为三层,第一层是一组比喻,以鱼和熊掌作比,第二层是一组对比,由生与死相对,第三层是一组假设,“如使”“使”字可见;最后为果,由“是故”可以得知。这种因果分析,层层推理,丝丝相扣,逻辑性极强,论述推理水到渠成,说理十分自然,没有丝毫勉强,显示很强的论辩色彩。

三看《劝学》,学习比喻论证

读罢《劝学》,不能不感叹作者对比喻的妙用。譬如“故不积跬步……用心躁也。”

这段文字都是比喻,句句作比,共有七次,运用不同的句式,从不同的角度集中论述了学习要重积累、重坚持、重专心的道理。

至少给我们三点启示。第一,我们要观察生活,熟悉生活,因为联想到的比喻都是现实生活之所常见。第二,我们要学会联想,联想要丰富,不能单一化,可从正面反面联想,也可从不同角度联想。第三,我们要注重比喻的运用,要主动运用比喻,让说理变得十分亲切通俗,十分生动富有文采。为何有人写议论文论述内容空洞,语言乏味,主要原因为论述技巧欠缺,比喻论证从来没有运用过。

四看《师说》,学习对比分析

《师说》以运用对比分析而见长。全文多处运用对比分析,譬如“古之圣人……愚益愚。”又如“爱其子……吾未见其明也。”

这两组对比,十分有力,非常典型,问题在对比中,不言自明:今之众人耻于学师,结果是“愚益愚”;于其身耻师,只能是“小学而大遗”。这样的今古对比,对待他人与对待自己的对比,增强文章的批判性和讽刺意味,使道理变得十分显豁。我们在写议论文时,完全可以结合实际,运用对比手法,把道理讲得更充分,更鲜明。

五看《六国论》,学习假设分析

譬如:“今日割五城……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是假设分析。“向使三国各爱其地……或未易量”也是假设分析。

何谓假设分析?有两点必须把握:一为论述中的情景并非真实发生,而是作者的一种估计,一种推断,一种想象,在想象中,在推断中,把道理说清;二为从否定、从反面的角度分析论述,与前面正面的肯定的分析相对比,丰富论述角度,使论述更详细,更透彻。我们完全可以学习这种假设分析,在正面做了重点阐述后,勿忘从反面作出假设分析,或者在反面阐述后再从正面假设,或者推测一种荒唐可怕的结果,让论述变得充实饱满,避免单瘦。

六看《逍遥游》,引用寓言故事

如果我们能在文中有机地安排寓言故事,使说理变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我们的文章自然会在众多文章中脱颖而出,不愁拿不到高分。

篇5: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一)国学经典:注音版的《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三)简要说明:

“三百千”及“人文成都专题”所选的诗文,要求以普通话注音,“不求甚解、但求熟背”,让孩子从小就把“三百千”完整地记忆,准确地诵读,获得基本的文化熏陶,得到规范的语言训练,对祖国对家乡有基本的感性的认识和爱。

二 小 学 阶 段小学一二年级:

(一)国学经典:

有计划地诵读完注音版的《弟子规》有计划地复习诵读注音版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二)古典诗词:《咏鹅》、《草》、《静夜思》、《春晓》、《清明》、《一去二三里》、《悯农》(其一)、《江上渔者》、《江南》(汉乐府)、《江南好》(词)、《风》、《咏柳》、《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村居》、《悯农》(其二)《游子吟》、《游园不值》、《枫桥夜泊》、《春日》、《回乡偶书》、《敕勒歌》、《山行》、《梅花》、《江雪》、《长歌行》(汉乐府)。

(三)人文成都专题诵读

(四)简要说明:

有序重复,循序渐进,要巩固幼儿阶段诵读成果和强化其记忆的基础上,完成注音版的《弟子规》的诵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渐悟词义句义,但不讲解,不分析。古典诗词的诵读要特别注意“口诵心惟”,要学生能背诵,还能够大概地理解其意思,以“三看三抓三品”的原则指导学生诵读。“人文成都专题诵读”中成都名胜联的诵读,不仅要让学生背,还要让其实地地去走走、议议。三 小学三四年级:

(一)国学经典:

有计划地诵读完注释版的《弟子规》的诵读理解。有计划地诵读完成校订版的《朱子童蒙须知》有计划地诵读完成校订版的《对韵歌》

(二)古典诗词:《江雪》、《忆江南》、《绝句-迟日江山丽》、《小池》、《江南春》、《塞下曲--林暗草惊风》、《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早发白帝城》、《九月九忆山东兄弟》、《滁州西涧》、《寻隐者不遇》、《题西林壁》、《夏日绝句》、《望天门山》、《秋浦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乐游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七步诗》、《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送元二使安西》、《题临安邸》、《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芙蓉楼送辛渐》、《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鹿柴》、《赠汪伦》、《宿建德江》、《古朗月行》、卜算子【宋】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浪淘沙【南唐】李煜“帘外雨”、虞美人·听雨【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魂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

(三)人文成都专题诵读

(四)简要说明:

有序重复,循序渐进,要巩固一二年级诵读成果和强化其记忆的基础上,完成注释版的《弟子规》的诵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通晓其义,可以适当讲解,适当讨论。古典诗词的诵读要特别注意“口诵心惟”,要学生能背诵,还能够大概地理解其意思,以“三看三抓三品”的原则指导学生诵读。“人文成都专题诵读”中成都历史名人诗词的诵读,不仅要让学生背,还要应当讲讲他们在文化上的成就,他们的一些动人的故事。比如,我们诵读了诸葛亮的《诫子书》,就可以讲讲有关的故事。小学五六年级:

(一)国学经典:

有计划地诵读完成《弟子规》、注音版的《孝经》有计划地完成《颜氏家训·风操第六》、《颜氏家训·勉学第八》

(二)古典诗词:《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竹枝词》、《泊船瓜洲》、《望湖楼醉书》、《春江晚景》、《题西林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赠花卿》、《示儿》、《石灰吟》、《竹石》、《过零丁洋》、《黄鹤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天净沙--秋思》、《渔歌子》、《独坐敬亭山》、《春望》、《别董大》、《竹里馆》、《春夜喜雨》、《乌衣巷》、《望岳》(杜甫)、《观书有感》(朱熹)、《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满江红》、《如梦令》(李清照)、《念奴娇o赤壁怀古》、《关雎》(诗经)、渔家傲 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江城子·密州出猎【宋】

全国注册建筑师、建造师考试备考资料历年真题考试心得模拟试题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鹧鸪天·西都作【宋】朱敦儒、扬州慢·【宋】姜夔、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宋】文天祥“乾坤能大”、临江仙·夜登小楼记洛中旧游【宋】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

(三)人文成都专题诵读

(四)简要说明:

篇6: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一、《弟子规》

二、《三字经》

三、《百家姓》

四、《千字文》

五、《老子 大学 中庸 庄子》11段

《老子》节选

1.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 其私。

2.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3.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大学》节选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2.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 其心。

《中庸》节选

1.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3.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庄子》节选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2.《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

六、《孟子》6段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4.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5.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6.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七、《劝 学》荀子(战国)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戢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八、《杂说四.笠翁对韵一东》

《笠翁对韵一东》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鱼翁。

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云叆叇,日曈朦。腊屐对渔蓬。过天星似箭,吐魂月如弓。驿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荷花风。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

山对海,华对嵩。四岳对三公。宫花对禁柳,塞雁对江龙。清暑殿,广寒宫。拾翠对题红。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北牖 当风停夏扇,南帘曝日省冬烘。鹤舞楼头,玉笛弄残仙子月;凤翔台上,紫箫吹断美人风。

《杂说四》韩愈(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九、《笠翁对韵二冬》

《笠翁对韵二冬》

晨对午,夏对冬。下晌对高舂。青春对白昼,古柏对苍松。垂钓客,荷锄翁。仙鹤对神龙。凤冠珠闪烁,螭带玉玲珑。三元及第才千顷,一品当朝禄万钟。花萼楼前,仙李盘根调国脉;沉香亭畔,娇杨擅宠起边风。

清对淡,薄对浓。暮鼓对晨钟。山茶对石菊,烟锁对云封。金菡萏,玉芙蓉。绿绮对青锋。早汤先宿酒,晚食继朝饔。唐库金钱能化蝶,延津宝剑会成龙。巫峡浪传,云雨荒唐神女庙;岱宗遥望,儿孙罗列丈人峰。

繁对简,叠对重。意懒对心慵。仙翁对释伴,道范对儒宗。花灼灼,草葺葺。浪蝶对狂蜂。数竿君子竹,五树大夫松。高皇 灭项凭三杰,虞帝承尧殛四凶。内苑佳人,满地风光愁不尽;边关过客,连天烟草憾无穷。

十、《岳阳楼记.笠翁对韵三江》

《笠翁对韵三江》

奇对偶,只对双。大海对长江。金盘对玉盏,宝烛对银釭。朱漆槛,碧纱窗。舞调对歌腔。汉兴推马武,夏谏著尨逄。四收列国群王服,三筑高城众敌降。跨凤登台,潇洒仙姬秦月玉;斩蛇当道,英雄天子汉刘邦。

颜对貌,像对庞。步辇对徒杠。停针对搁竺,意懒对心降。灯闪闪,月幢幢。揽辔对飞艎。柳堤驰骏马,花院吠村尨。酒量微熏琼杳颊,香尘没印玉莲双。诗写丹枫,韩夫幽怀流节水;泪弹斑竹,舜妃遗憾积湡江。

《岳阳楼记》范仲淹(宋)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上一篇:互联网教学模式下一篇:UCTD系统及其关键技术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