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描述举例

2024-05-06

案例描述举例(通用9篇)

篇1:案例描述举例

案例:馄饨怎么包的?

案例描述: 游戏前,因为班级来了几个客人老师,教师提出了请餐厅做些地方风味小吃给客人老师吃。游戏开始前,餐厅的幼儿很积极地做起了营业,有幼儿忙于写菜谱,有幼儿忙于寻找活动室中的替代物,按照旧的菜谱准备食物,有幼儿忙于布置餐厅。

厨师则追在教师后面:“老师,馄饨要怎么做呀?”教师说:“我也不知道,你自己想想办法吧?”

厨师在活动室转了一圈,找不到合适的替代物,看到盥洗室门口的一包抽式面巾纸,灵机一动,抽了两张,团成一团,开始做起了馄饨。

看他做得差不多了,教师坐到餐桌前:“来一碗馄饨。”看到有人在吃馄饨,厨师一高兴,端出了他的一大锅馄饨。教师边“吃”着馄饨,边说“这馄饨也太大了,实在不好咬呀。”厨师着急地说:“我很使劲地把它们团在一起了,可还是团不紧。”教师说:“肯定有办法的,你再想想办法吧。”

第二天,教师又看到那孩子还在当厨师,他正用劲地“包”着馄饨,教师问他“你想到好方法了没有?”他说:“我还是没有想到办法,我已经很用劲捏它了,可还是会散开。”教师说:“我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什么办法?”他急切地问,教师告诉他,每只馄饨只要用一张面巾纸,半张当皮,半张当馅,就可以包出小馄饨了。他恍然大悟,很高兴地把原来的馄饨一一解开,重新包了起来,边包边喊“新鲜的馄饨,有大的有小的,快来买噢——” 分析: 1.案例反映了幼儿对馄饨的经验? 2.案例中幼儿的表征水平? 3.案例中幼儿的游戏水平? 4.教师的指导价值? 案例中幼儿的已有经验及发展? 1.幼儿已有水平?(1)会当厨师,角色意识强(2)做事执着,有坚持性(3)会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2.教师的指导价值(1)宽松的环境(2)不包办

(3)重视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案例中,第一次游戏,教师似乎以过于简单的方式回应当厨师的幼儿“怎么做馄饨”的求助,但这能促使幼儿自己想办法,以餐巾纸制作馄饨,解决了问题。

当幼儿解决了问题时候,教师又提出进一步的要求“馄饨太大了”,提高问题的难度。

而当教师发现幼儿确实无法解决问题时,适时给予点拨,帮助幼儿突破思维定势,让游戏得以更好进行。

篇2:案例描述举例

申请人应将出入境特殊物品情况做详细描述,包括且不限于特殊物品的中英文名称、类别、成分、来源、用途、主要销售渠道、输出/输入国家/地区、生产情况。为便于对特殊物品风险的判别,描述性材料中应对中英文名称、类别、成分做准确描述,成分中不应包含不能明确具体内容的字词,如缓冲液、质控品、培养物质等,必须对这些内容的确切成分进行描述;对特殊物品的采集来源、生产原料、已知的制备工艺等应详细描述,包括是否直接来源于人或动物,工艺过程中是否采取了对病原体的灭活等操作方法的描述;如制备工艺采取重组DNA技术的,应对插入的DNA序列、表达的载体以及目前的生物安全风险作者详细描述;对特殊物品入出境用途(原料)应按试剂用途做详细说明,销售用途应明确销售用于哪些领域及销售对象,研究或生产加工用途应明确研究、生产加工内容以及过程。

企 业 申 明

河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卫检处:

我公司是一家基因技术有限公司,本次由于科学研究需要,申请从英国入境一批试剂用于科研实验使用,具体信息如下:

中文名称:重组蛋白

英文名称:Recombinant protein 成分:5%蛋白,95%磷酸缓冲液 来源:

加工工艺:在大肠杆菌中发酵合成,随后经金属螯合层析纯化后冷冻干燥后提取。

用途:请注明做何实验,此试剂在试验中起何种用途,并简单阐述实验目的和过程。

此特殊物品不存在任何的传染性、污染性、放射性。以上情况属实,我公司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XXXX公司

(公章)年

注:

此样表仅为格式说明,各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详细填写,重点描述产品的具体情况、来源、用途及使用单位、存在或可能存在的传染性、污染性、放射性以及预防和控制措施,运输、拆检及储存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其他事项,其中来源要描述清楚从何处提取,用途部分有多种情况,列举如下:

1、医学院校的实验或科研项目,需简单说明。

2、销售诊断试剂、血制品、生物制品到其他医院、院校实验室或医疗研发企业的,需列举销售对象名称及所在省市。

篇3:《愚公移山》教学案例描述与反思

我在教寓言名篇《愚公移山》时, 对作品进行了又一次认真的解读, 虽不到位, 但作品的主题内涵还在我的预设之内, 在解决了课文的疑难词句和文意后, 我问学生:《愚公移山》这篇课文通过“愚公移山”这一事件, 向我们揭示了怎样一个主题?联系课后练习三说明理由。起初, 学生的反应不是很热烈, 只有寥寥几个人举手, 而且这几个学生的答案早已在我的预料之中, 因为他们手中都有一本《课课通》, 对课文有关的导读和解释都已经写在课文的空白处, 但我还是叫他们回答。

学生:“赞美了愚公知难而上、坚韧不拔、有决心、有毅力、不怕困苦的精神。理由是他九十高龄了, 还想把两座大山移掉。”

确实回答的不错, 但理由没有讲完整, 我便启发道:主旨概括很好, 理由也较充分, 这个主题还有其他理由支持吗?学生陷入了沉思, 认真看起书来。不一会儿, 一学生举起手, 我示意他补充回答:“愚公有远大抱负, 为了实现愿望, 遇到智叟等人的流言蜚语不为动, 不言弃, 乐观积极地去努力, 直到完成。”我简单评价:这样理由就完整了, 以后思考问题要尽量全面些。《愚公移山》除此之外, 还有其他方面的主题吗?我接着问。学生面面相觑。我启示道:可以从课文里的其他人物去思考, 其妻为何“献疑”, 遗男为何“跳往助之”。稍做讨论就有学生回答:“愚公是个无私的人, 他修路并不是只为他自己一家人, 也是为了同村的人, 他为了自己和同村的后代而带头造路, 为子孙谋出路, 是个无私有远见的人。所以会得到家人的支持和邻里的帮助。”

我面露微笑, 对学生的回答较为满意, 于是又提第二个问题: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你有何看法?怎样看待他们的“智”和“愚”?

生1:“愚公不愚, 因为他九十高龄了, 还有远大理想, 从“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可以看出, 还能有清晰的头脑来分析“人”与“山”的关系, 是个大愚若智的人;而智叟就看不到这点, 只知道取笑人家。”

生2:“愚公不愚, 他驳斥智叟有理有据, 令智叟‘无以应’。”

生3:“我觉得愚公是愚的, 智叟是智的, 愚公这么大把年纪了, 还去挖山, 住这里交通不便可以举家搬迁啊;智叟是智者, 这么大的工程很难完成, 且年纪这么大了, 应该对自己好点, 万一受了什么伤, 还不是拖累儿女吗?为了保险起见, 不拖累儿女, 不挖山是明智之举。”

学生的回答很令我满意。我继续提问:“那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后有什么思想意义呢?我们可以从中学习点什么?”生答:“要学习愚公精神。”此后教室里学生面面相觑, 一片寂静。我想, 教完这篇课文, 并不仅仅是这点收获吧, 应该打开他们的话匣子, 再次品读课文的内涵和现实意义。于是我又布置学生朗读, 让四人小组合作探究, 可以自己说自己的看法, 也可以在别人的基础上补充, 请组长组织好, 并做好记录。四人小组讨论非常热烈, 我在下面巡视, 不时停下做提示指导。8分钟后, 讨论结束, 全班交流, 我要求发言人代表小组发言, 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言。

组1:“我们要学习他做事要先树立信心, 再要有恒心有毅力, 遇到困难时不要气馁, 不能放弃, 找理由鼓励自己, 要持之以恒、全力以赴, 成功一定会属于我们。”

组2:“面对别人的流言蜚语要不为所动, 你说你的, 我干我的。以自己的行动和成果来予以回击。智叟的打击和冷嘲热讽不仅没有打消愚公的信心和勇气, 反而更突出了愚公伟大实干家的精神, 显然不智的是智叟。现实生活中像智叟这样的人为数不少, 巴不得别人每件事都失败以显示自己的英明伟大。但正是因为智叟的打击, 才使愚公更激发了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豪迈之气, 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现实生活中别人的阻挠和不屑, 可以把它化解为激励我们前进的动力。”

组3:“愚公移山的精神之所以可贵, 就在于他想了常人不敢想的事, 做了常人不能做的事, 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努力, 并且还是自力更生, 不靠别人。愚公精神在当今仍值得我们学习。”

组4:“要学习愚公妻子的为人, 为了丈夫事业的成功, 默默地关心、付出, 忍受丈夫和儿子长期远离自己的挂念。”

生1补充:“要学习愚公儿子孝敬父母的孝心, 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 子子孙孙不辞辛劳去挖山造路的壮举。”

生2补充:“要学习邻居孀妻和遗男, 为了正义事件邻里之间要义无反顾地帮忙。”

组4和两学生的补充回答, 敢于提出与工具书不同的见解, 实在令我刮目相看, 我给予了他们很高的评价。说真的, 我自己备课时也不曾想到这几点, 只是关注要学习愚公精神。是啊, 我们提倡的“向珊溪街头群众学习孝文化”, 在这里也得到了体现, 我再次鼓励他们向愚公的妻子、儿子学习, 要和睦相处, 孝敬父母, 为了大家的公益事业, 要同心同德, 齐心协力。

看着学生的思维很活跃, 我再次生成一问题 (这不是我的预设问题) :如果愚公是生活在我们现代, 要移掉两座大山, 该怎么去做?学生又进行了讨论, 几分钟后, 相继有学生回答。

生1:“不能搞父权主义, 自己去挖山了, 还要求子子孙孙也去挖山开路, 而且一年只能回家一次, 限制了子孙的自由, 剥夺了子孙们对自己人生选择的权利。”

生2:“要做好安全工作, 不能带遗男, 太小了, 这是使用童工现象;要有怜悯之心, 连寡妇之子也带去挖山, 而且还那么小, 刚刚换牙。”

生3:“不能挖山, 否则就破坏了生态。要挖也要征得政府批准同意, 让政府出面, 叫工程队的人来挖山造路。”

生4:“带上自己的家人和同村人搬迁, 离开这里是最明智的选择。”

生5:“做事要讲究方法, 实干固然重要, 但还要巧干, 要讲效率, 重方法。”

二.案例反思

1、努力学习, 提高综合素养。

作为一个新课程背景下的现代语文教师, 应该具有基本的现代理论素养, 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与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教师必须走专业化成长的途径。在忙碌的教学之余, 应该不断的充实自己, 夯实自己的专业素质, 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 惟有这样教学机智才有丰厚的生长土壤, 才能使寂静的语文课堂教学变得异彩纷呈, 精彩无限。

2、钻研教材, 深入了解学生。

语文教师在平时语文课堂教学中, 要学生做到不要尽信“书”, 自己要率先垂范, 不要照抄照搬现成的教师教学用书的观点或现成的教案, 人云亦云, 要深入解读文本, 对文本有自己独到或独特的理解和感悟;要深入研究学生的有关情况, 要深入细致地备课, 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案。对课堂教学进行专业化的预设, 以便调控课堂教学, 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生成。并能应用教学机智, 抓住稍纵即逝的“生成”, 引领学生, 通过思维的多向交流, 演绎出精彩无限、创意无限的语文课堂教学。

3、多元解读, 尊重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又是多元的。因此,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多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来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并积极提倡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不同见解, 敢于提出与“书”不同的观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搞“一言堂”, 把备课时事先设置好的“书”灌输给学生就算, 应该搞“群言堂”, 要善于捕捉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生成”问题, 并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对话,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 对学生独特的感受与体验应加以鼓励。这样的课堂教学更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 教师必须机智地引导学生精彩生成, 最终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4、激励评价, 增加学生自信。

活跃学生的思维, 培养创新性阅读能力, 要采取激励性的评价机制。阅读活动中, 我们对学生的学习结果都要给予肯定, 多肯定少否定, 多鼓励不批评, 因为课堂就是犯错误的地方, 宽容他们的错误, 对于他们的哪怕是细小的发现, 都要及时加以表扬, 以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同时, 多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 让他们在展现自我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的乐趣。实践证明, 学生每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 自信心就会提高一步, 体验的成功越多, 自信心就越强。

三.案例结语

篇4:议论文应如何举例说理案例

关键词:议论文;如何;距离;写作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240-01

一、教学设计

指导学生如何举例并说理,从而增强说理性散文的说服力。

二、教学实录

今天我们学习说理性散文如何说理,了解一些具体的说理方法,并尝试完成一些练习。说理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类:1、反向假设法2、因果分析法3、例后解说法4、正反对比法5、经典阐释法6、揭示实质法。

先介绍第一种方法。(出示多媒体)

1、反向假设法。这种方法,就是列举事实论据后,从相反的方面进行假设分析,从而揭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例如:“欧立西为了发明一种新药,坚持进行实验,失败了,总结教训再干,一直实验了606次,才获得了成功,制出了以实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

可以对这个例子再进行一点假设分析:“新药的问世是坚持的结果。假如欧立西仅仅实验一次,失败后就撒手不干了,新药当然不会问世。即使他实验了605次,失败了以后不再坚持,也绝不可能有新药的制成;正因为他坚持了606次,才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可以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再如:“陈景润为了攻下哥德巴赫猜想的难题,几十年如一日勤奋遨游于数学王国,最终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发表了著名的“陈氏定理”,一颗耀眼的新星闪烁于数学界的天空。

请一位同学做一些假设分析。

学生:如果陈景润不是孜孜不倦、勤奋不辍,不是演算了一麻袋又一麻袋的草稿纸,他是不可能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下面介绍第二种方法。(出示多媒体)

2、因果分析法。这种方法,就是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分析产生这一事实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而原因就是所要证明的观点。例如:“缪贤心胸开阔,他发现蔺相如的才德,并不因为他出生卑贱而瞧不起他,不怕群臣嘲笑,把蔺相如推荐给赵王,得以使他出使秦国。”

文章写到这,如何进行因果分析呢?

“蔺相如此去吉凶难料,虽然他有勇有才,但未必能旗开得胜。若是此去非但没有换回秦国的城池,连“天下所共传宝”的和氏璧也被秦国夺走了,辱没了赵国的威名,那么赵王一怒之下,恐怕不只是杀了蔺相如,连缪贤也将因此而受到牵连。但缪贤识才敢用,信任蔺相如,把蔺相如推荐给赵王。倘若不是出于对国事的关心,是难以做到的。”再学习第三种方法。(出示多媒体)

3、例后解说法。这种方法,就是在列举完事例后,再把此事例解说一下,或者解说它的中心是什么,或者解说这个例子跟中心有什么关系。

例如:“从前有一种导致人死亡病,在当时几乎是不治之症。一位化学家也得了这种病。一天他路过一个村子,村里的人告诉他,村里一口井里的水能治他的病。化学家就去喝那个水,结果病好了。化学家想:为什么这个水能救我啊?就是这么一个村里的人从来不曾想过的问题,促使化学家去研究,最后化学家发现水里含有芒硝,他发现了芒硝的药用作用。”

用这个事例能证明哪个观点呢?请一位学生归纳。

学生:“在别人没有产生疑问的地方,你产生疑问了,你这就是比别人前进了一步了。村里的人只知道能治病,却从来不想为什么;化学家想了,发现了芒硝。这正说明‘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疑’是发现矛盾的钥匙,是发现解决矛盾的开端。”在介绍第四种方法。(出示多媒体)

4、正反对比法。这种方法是先列举一个正面或一个反面的例子,再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对照性分析。

例如:“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二人都精于谋略。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展其才志。但是,齐王听说了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终于有了马陵道之胜。”

此例是论证“好环境不会埋没人才”,但是没有就此而止,下面做对比性分析。“孙膑为何处于不同境遇呢?是因为他效劳于两个不同的环境。在魏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而齐王任贤用能,孙膑在此,可说是计出即行,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可见,好环境不会埋没人才。”这个例子,跟增加了对于事例的对比性分析,说服力就更强了。

小结:我们学习了如何为说理性散文说理,既增加了理性认识,增加了感性经验,同学们的习作也完成得很好,下课后大家可以自由交流。

三、课后反思

这是一种十分实用且行之有效的方法。看上去不花哨,但对那些不懂得如何说理的学生确实有帮助。

教师讲解示范过多,学生活动较少,学生练习的时间相对也较少,如果安排两课时,学生的活动会更充分。

篇5:护理重大案例举例:农药中毒

护理专业重大案例举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抢救1例

患者女性,28岁,外来民工。因“自服敌敌畏农药(约100ml)左右,后被同事发现意识不清,呼之不应10分钟”于 2009年3月14日12:05急送本院急诊室。抬入观察床查体: P60次/分,R16次/分,Bp90/60mmHg,闻呼气有大蒜味。面色苍白,双瞳孔针尖样,对光反射未引出,口角流涎及白色泡沫。全身汗湿,四肢温暖,颈软,心率60次/分,律齐,无杂音。两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湿罗音。腹软,肠鸣音亢进,四肢无肌颤。急查血胆碱酯酶值:184单位。门诊初步诊断“有机磷农药重度中毒”。在体检的同时口头医嘱立即给予长托宁针2mg、氯解磷定针0.5肌注,并予温水洗胃、开放静脉通路、吸氧等处理后,将患者收住本院重症监护病房。入室时查体:意识模糊,双瞳孔直径2.5mm,对光反射存在。无出汗、流涎、肌颤情况。T35℃,P98次/分,R15次/分,BP126/70 mmHg,双肺闻少量湿罗音,全身皮肤温暖干燥。医嘱予特级护理,病危通知家属,吸氧,留置导尿,严密监测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并立即予阿托品2mg静脉注射。入室后患者时有恶心呕吐,为白色泡沫样液体,即予去枕平卧头侧位,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遵医嘱予禁食、胃肠减压、继续予长托宁、氯解磷定针肌注解毒,常规补液、护胃支持对症治疗,监测全血胆碱酯酶活力结果,做好给药、输液及药物疗效和副作用的观察记录。指导责任护士除了加强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皮肤粘膜、呼吸频率、呼吸道分泌物情况、肌张力、腹部症状体征、呕吐物、排泄物情况及观察阿托品化的表现,注意与阿托品中毒的鉴别外,还应密切观察有无胸闷、流涎、出汗等反跳先兆症状,若出现上述症状,应迅速通知医生及时进行处理。此外,特别强调注意“中间型综合征”(即在急性中毒后24~96小时可突然发生以呼吸肌麻痹为主的症状群)的观察,若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迅速建立人工气道,维持有效通气功能等。意识清醒后注意加强心理护理等。3月17日患者意识转清,生命体征平稳,面色微红,无恶心呕吐、流涎、肌颤等,查血胆碱酯酶值升至2606单位,遵医嘱转至内科病区继续治疗。3月18日查房时发现患者情绪抑郁,沉默寡言,不愿与家人交流,也不愿进食,责任护士予心理护理,但效果不佳。我在了解中毒具体原因及患者家庭情况(子女尚幼)的基础上,以真诚同情的态度,应用同理心方法,站在同为女性和母亲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予以耐心开导劝慰,引导她认识到女性特别是作为母亲,对于家庭及子女成长的重要性等,鼓励她自尊、自爱,正确对待人生的种种困难挫折,做一个坚强、负责任的母亲。经过半小时的心理疏导,患者在大哭一场后,负面情绪得以宣泄。同时认真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让家属多陪伴病人,关心体贴病人,多与之进行交流沟通,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后患者情绪渐趋稳定、开朗,食欲良好,并愿意与家人交流。3月24日,查血胆碱酯酶值4346单位。3月25日,患者治愈出院。指导责任护士做好出院指导,教育患者学会应对应激源的方法,提高心理应激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出院后1月内电话回访,患者情绪开朗,无其它后遗症发生。

篇6: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反思举例

关键词案例与反思自主合作与探究主体式教学

摘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这是对话的基础。为学生创设主问题有层次地探究文本。这是对话的关键。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语文能力。探究式阅读让合作学习的思想得到最好的实践。

小说,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学体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小说教学,更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主题的潜蕴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我们语文教学必须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和创造性,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以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我的操作流程如下:

第一课时:学生自读课文。谈阅读印象与初读感受。

第二课时:四步阅读法,完成小说赏读。

一、寻读,辨析主要人物。

亮点探究一:从标题上看,这篇小说写的是谁?(于勒)从小说的内容看,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吗?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1、讨论前,教师提示:如何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呢?有三个角度,首先看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这种带着一个主问题进行阅读的方式叫做寻读,寻找发现,大家开始阅读,发现后做好记录,然后分组活动。并确定发言人。

2、学生寻读课文。开始思考批注。

3、分组活动,确定本组发言人。

4、确定四个小组开始交流汇报各组的发现。

5、教师归纳小结。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这样出现的,一是全家人的谈话,二是插叙介绍,三是在游船上,真正的主人公则是菲利普夫妇。1

亮点探究二:于勒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可老师感觉于勒这个人物在文中无处不在。大家的意见是怎样的?从文中寻找信息谈谈你的理解。

1、学生寻读课文,整理相关信息。

2、相互交流,明确:于勒显然着墨不多,但很重要,它的命运决定着菲利普夫妇的变化,并在他们一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澜。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我们带着第一个问题阅读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小说的线索,这就是寻读的效果。

二、理读,体会精妙构思

刚才我们一起弄清楚了小说的线索,下面请大家据此梳理本文的情节,对课文进行梳理式阅读,就是理读。并通过理读情节,各提练一个字概括情节内容:从课文顺序上看:[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从小说情节上看:[赶]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亮点探究三:作家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情节:①为什么将“赶于勒”以插叙方式安排?②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我可以这样设计:于勒来过几次信,再以写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吗?改后效果有什么不同?

1、分组活动,确定小组发言人。

2、相互交流,一人发言,其它同学可作补充。讨论明确:①巧设悬念,开头反复渲染盼归的气氛与心情,埋下伏笔;②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构成情节的曲折美,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③安排船上相遇给人物亮相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展台,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具有一种较强的讽刺意味。

3、教师小结:概括后板书:小说的情节美。

三、品读,评说人物形象

本文除了以精妙的构思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其丰满的人物形象而经久不衰。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读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品析。这篇小说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骂于勒,高潮部分)

首先,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几个精彩片段,请大家在我的提示下朗读课文片段。①在游船上,父亲被太太高贵的吃法打动了,于是请家人吃牡蛎,他故作高

雅,摆架子爱慕虚荣的高峰,同时也是不幸的开始。母亲的一番话别有情趣:(读23段)

②当父亲朝那年老的水手走去时,突然发现那人很像于勒,神色不安,骤而紧张,以至失魂落魄:(读25段)

③在母亲的要求下,父亲再一次向船长走去,在极度的担忧与恐慌中终于证实那就是于勒。这一消息对于母亲如同晴天霹雳,怒火如同火山爆发,他们虚幻的幸福峰巅一下子跌入了现实的悲苦深渊:(读38段)

④也许是对叔叔不幸的一丝同情与怜悯,我给了于勒叔叔10个铜子的小费,但母亲仍不忘作了最后一次精彩的表演,让其卑劣自私的灵魂再次曝光:(读46段)

亮点探究四:对人物的描写中,哪些词句最有表现力。抓住这些具有表现力的词句评说人物形象。

1、品读示范:第25段,品析“不安”,“瞪着眼”,“赶紧”,“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低声”等词语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学生读句品析,评说人物形象。

3、教师小结:通过品析,我们看到了一个唯利是图,虚伪,自私冷酷的形象,他们以贫富为兄弟相认的原则,在他们眼中,情不如钱!(板书)

四、说读,对人物说话。

赏读完这篇小说,大家有没有什么话想对小说中的人物说呢?或者对作者有什么话说吗?例如:老师读完后,我想对作家说:莫泊桑,谢谢你的一支妙笔,向我们勾画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人性泯灭的现实,在这样的现实中生活,是人类的悲哀!大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说几句好吗?

1、学生练习用“读完这篇小说,我想对____________说„„”句式说话。

2、结束语:用一幅对联来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正是:

十年思盼同胞好比摇钱树

一朝相逢兄弟形同陌路人(板书)

附:教学板书

教学在合作讨论与交流表达中结束了,回顾这篇文章的教学,我觉得三种构想的实施是成功的:

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这是对话的基础。通读文本,并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才是自由的阅读,有效的阅读。而我们平时的教学,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读出感受的更少。上课伊始,学生还未开口读书,学生未及进入作品之中体验,教师就已经强加给了学生,表现出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体验的充分不相信。我在教学中,给学生一节课自由读书(自习除外),并要求在读完后能谈自己对作品、人物的认识。事实证明,这个目标实现了。

二、为学生创设主问题有层次地探究文本。这是对话的关键。作为世界文学的精典名篇,既有内容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这篇小说怎样教学才能实现耗时少、效果好,我设计了四个主问题和四个亮点探究活动:寻读,解决主要人物和线索人物的问题,这是打开文本的钥匙;理读,解决作品的思路,这是学生最易获得的感性认识,并通过理性探究体会构思精美;品读,通过品读细节认识人物形象,并进而学习人物塑造的方法,这是小说阅读的中心任务;说读,表达自己对文章主题、美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这是阅读的更高层次。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义和阅读活动的乐趣。

三、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语文能力。探究式阅读让合作学习的思想得到最好的实践。小组探究活动中,谁发言,谁记录,谁补充都有明确的分工。而在表达中,要求学生努力达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提练整合小组的观点,说句意连贯、层次清晰、语言精美的话的目标。从一句到几句,再到一段,有理有据,切近题旨。

还记得《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根据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实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语言探究,并跳出课文读课文,可以让语文课教学呈现新的生机。

学生“唱戏”,老师搭台。把时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形成整体,让三者交流、碰撞、沟通。学生可以挑战文本权威,教师也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阅读教学课堂成了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舞台,也成了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的舞台。

题目《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案例与反思地址麻城市龟山镇单位牛占鼻中学姓名雷立胜

篇7:案例描述举例

作为一个合格的项目经理,切记要准确控制好项目范围。孙子兵法中提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一个项目中我们应该知道对方需要什么,自己要做什么,这是项目成功的基础所在。做过项目的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经历:一个项目做了很久,感觉总是做不完,就像一个“无底洞”。用户总是有新的需求要项目开发方来做,就像用户在“漫天要价”,而开发方在“就地还钱”。

实际上,这里涉及到一个“范围管理”的概念。项目中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做到什么程度,都是由“范围管理”来决定的。那么,到底什么是“范围管理”,请跟我们一块来揭开谜底。

几年前,我和一位同事在外地共同参与一个软件项目的开发。项目本身并不算很大,开始的需求调研进行了很长时间,期间不但几乎拜访了所有部门,还与用户反复讨论,征求意见,需求文档几易其稿。即便这样仍然有许多不确定因素,搞得人心烦意乱。当时我牢骚很多,总觉得又花时间似乎还没真正做事。

我的同事经验比较丰富,他给我说了一个他自己的亲身经历。那时候他在深圳参与一个证券项目,当时软件开发管理非常不规范,基本上是了解需求后就编程序,根本没有太多的交流,需求文档就更没有了。系统开发出以后,用户不断提出新需求。每天追着开发人员解决问题,项目实际是一个无底洞,没完没了地往下做,按他的说法是项目成员“肥的拖瘦,瘦的拖死”,实在做不下去只能跑了。

这个故事刚听起来感觉非常可笑,当我自己真正做项目负责人时才体会到这其实是一个项目范围管理的问题。上面提到我所参与的项目中花费大量时间用于需求调研也是为了确定项目范围。那么,首先要明确的是项目范围管理中的范围是如何定义的?

1、什么是范围?

我们知道项目是为完成产品或服务所做的一次性努力。因此在这里,范围的概念包含两方面,一个是产品范围,即产品或服务所包含的特征或功能,另一个是项目范围,即为交付具有规定特征和功能的产品或服务所必须完成的工作。在确定范围时首先要确定最终产生的是什么,它具有哪些可清晰界定的特性。要注意的是特性必须要清晰,以认可的形式表达出来,比如文字、图表或某种标准,能被项目参与人理解,绝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在此基础之上才能进一步明确需要做什么工作才能产生所需要的产品。也就是说产品范围决定项目范围。

举例说明可能会更好理解一些。假设你在一家培训公司做培训专员,负责组织一次PMP(美国项目管理专业人员认证)考前培训。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把这项工作当成一个项目来管理,如何确定产品范围和项目范围呢?培训产生的不是有形的产品,而是无形的服务。组织PMP考前培训的目的是讲授项目管理体系基础知识,提高学员的项目管理理论水平,为参加PMP考试做准备,这就是产品范围。如果学员突然提出想获得如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很明显此内容不在本项目的产品范围之内。有了明确的产品范围,接下来就可以确定为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做哪些工作,即项目范围。首先要聘请知名的项目管理权威专家,拟订授课内容,根据授课内容准备学员教材,联络舒适的培训地点,安排好学员食宿。开始培训也并非万事大吉,每天都要与学员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并反馈给老师,甚至学员的日常起居都要过问。由于PMP考试是英文试题,而模拟习题都是中文,假设某些学员希望讲解一些英文题以避免翻译带来的理解偏差,这时老师就要多讲一些内容,产品范围有所扩大,但从总的培训目标看是合理的。

2、如何做好范围管理?

范围管理保证项目包含了所有要做的工作而且只包含要求的工作,它主要涉及定义并控制哪些是项目范畴内的,哪些不是。范围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项目启动、范围计划编制、范围核实、范围变更控制等等。以下所讨论的是其中比较重要的部分。

(1)编制范围计划

“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个项目经理要想真正管理好项目范围,没有必要的技术和方法是肯定不行的。国外曾经有人对项目失败原因进行调查,其中计划被放到了首位,可见它在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性。

我们这里首先强调的就是周密地做好范围计划编制。范围计划编制是将产生项目产品所需进行的项目工作(项目范围)渐进明细和归档的过程。做范围计划编制工作是需要参考很多信息的,比如产品描述,首先要清楚最终产品的定义才能规划要做的工作,项目章程(典型的例子是合同)也是非常主要的依据,通常它对项目范围已经有了粗线条的约定,范围计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和细化。

范围计划中究竟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不同的计划详尽程度自然不一样,其中范围说明和范围管理计划必须包含在内范围说明在项目参与人之间确认或建立了一个项目范围的共识,作为未来项目决策的文档基准。范围说明中至少要说明项目论证、项目产品、项目可交付成果和项目目标。项目论证是商家的既定目标,要为估算未来的得失提供基础;项目产品是产品说明的简要概况;项目可交付成果一般要列一个子产品级别概括表,如:为一个软件开发项目设置的主要可交付成果可能包括程序代码、工作手册、人机交互学习程序等。任何没有明确要求的结果,都意味着它在项目可交付成果之外;项目目标是要考虑到项目的成功性,至少要包括成本、进度表和质量检测。项目目标应该有标志(如:成本、单位)和绝对的或相对的价值(如:少于150万美元等)。不可量化的目标(如:“客户的满意程度”)要承担很高的风险。

范围管理计划是描述项目范围如何进行管理,项目范围怎样变化才能与项目要求相一致等问题的。它也应该包括一个对项目范围预期的稳定而进行的评估(比如:怎样变化、变化频率如何及变化了多少)。范围管理计划也应该包括对变化范围怎样确定,变化应归为哪一类(当产品特征仍在被详细描述的时候,做到这点特别困难,但绝对必要)等问题的清楚描述。项目管理

(2)范围分解

计划明确了,然而该做哪些事情似乎还是一把抓,因为完成项目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须采取分解的手段把主要的可交付成果分成更容易管理的单元才能一目了然,最终得出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WBS)。恰当的范围定义对项目成功十分关键,当范围定义不明确时,变更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很可能造成返工、延长工期、降低团队士气等一系列不利的后果。

比较常用的方式是以项目进度为依据划分WBS,第一层是大的项目成果框架,每层下面再把工作分解,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结合进度划分直观,时间感强,评审中容易发现遗漏或多出的部分,也更容易被大多数人理解。Microsoft的项目管理工具Project就可以自动为各个层次的任务编码。

(3)范围变更

篇8:案例描述举例

新课标指出:“几何知识的教学, 要通过观察、测量、动手操作等实际活动, 加深对几何形体的认识, 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所以, 我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 注意引导学生适时摆脱实物, 发挥想象, 让学生的思维插上“飞翔”的翅膀, 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下面是我在上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由三视图描述几何体》的教学片段.

课前, 我让同桌的学生准备好若干个完全相同的小立方体.……通过前面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要想比较准确地了解一个物体或一件事情, 必须从多个方面同时去看.接下来我们来看几道题目, 小试身手.

问题1:我们有名同学在课余用小立方体建造了一个“建筑物”, 然后画出了“建筑物”的三视图如下, 你能根据他的三视图还原出他的“建筑物”是什么样子的吗?他一共用了多少个小立方体呢?

学生开始思考, 2分钟后, 不少学生已经有答案了, 有些学生则仿佛有点感觉但又说不出具体答案.

这时我说:如果大家觉得有困难的话, 可以利用手上的正方体模型, 亲自动手来搭建一下, 看看能不能得出答案, 或者来验证一下你的答案.

同桌学生之间开始动手操作起来, 1分钟左右, 基本上都完成了“建筑物”的搭建, 问题也就随之解决了, 一共由9个小立方体构成.

我又接着问:大家搭建得很好, 借助于手上的小立方体模型通过动手很快把问题解决了, 而且非常直观, 看来动手操作真的是个好方法!但是, 如果我在搭建的时候发现手头没有足够的小立方体了, 那么还能不能得出答案了呢?我们同学能不能通过理性分析的方法解决一下这个问题呢?让手休息一下, 让你的大脑去构建立体建筑图形.

思考了一会后, 有同学跃跃欲试, 我立刻叫他起来说说看:我觉得只要把这三张图联系起来看就可以了.首先看俯视图, 它决定了这个“建筑物”的最底下一层的格局, 然后看主视图可以确定每一层上的高度, 最后结合左视图可以找到那些藏在背后的小立方体, 我用这种方法把三张图结合着起来看, 得到了准确的答案.

我赞扬道:非常好!大家觉得呢?

有些同学若有所悟, 有些同学则大声附和:是啊, 就是这种想法!

我适时补充:我们同学其实发现了很关键的一点, 三个视图之间的联系, 其实就是画三视图的九字原则“长对正, 高平齐, 宽相等”对解题真正的应用.具体解答过程中, 我们还可以利用在俯视图上面标数字如图1-1所示, 形象化空间思维.

接下来, 我出示了问题2:另一名同学也用小立方体搭建了“建筑物”, 并画出了主视图和左视图, 但他却没有画出俯视图, 你能根据这两个视图确定该同学搭建的“建筑物”需要几个小立方体吗?如果不能确定, 那么你能估计搭成这样视图的“建筑物”最多需要几个小立方体吗?而最少呢?

大多数学生领悟了问题1的解决中分析的方法, 较快地有了解决问题2的思路, 首先得出了最多需要13个小立方体, 部分没有找到解题思路的学生则再次通过动手操作搭建模型去寻找答案……

一段时间后, 我请同学来谈谈结果, 学生回答道:由于只有主视图和左视图, 所以没有办法确定最底下一层的情况, 也就是不能确定俯视图, 所以有很多种情况, 最多可能有13个立方体, 最少好像只需要5个.

我向他竖起了大拇指:说得真好!大家接受这两个答案吗?你是怎样得到的呢?

通过动手验证了答案后, 师生一起共同总结了一下用思维想象的解题过程.我们首先根据主视图与俯视图“长对正”、左视图与俯视图“宽相等”的原则, 可以确定小立方体在最多情况下的俯视图, 如图2-1所示.然后根据主视图的情况, 在俯视图上可以最多标注数字, 如图2-2所示.但是再结合左视图去看, 则需删减掉其中2个, 如图2-3所示, 因此得到最多需要小立方体为13个.

在求最少立方体个数的时候, 我们可以利用标注着数字的最多小立方体的俯视图 (图2-3) , 将不会引起主视图和左视图变化的小立方体个数都删去, 最后成如图2-4所示, 得出最少只需5个小立方体.

初中阶段空间观念的建立是一个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抽象分析, 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直接感知基础上的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的过程.因此, 我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 注意引导学生适时摆脱实物, 发挥想象, 具体说来需要注意两点:第一, 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想象空间.第二, 操作活动要适量、适度.所谓适量就是不能动辄就操作.所谓适度则是指学生的直观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就应该让学生在丰富的表象的基础上及时抽象, 由直观向抽象转化.总之, 只有不断完善教师的活动设计, 不断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不断鼓励学生合理想象, 插上“飞翔”的翅膀, 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被焕发, 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被激活!

篇9:《孔乙己》教学案例描述

语文新课标倡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生本之间的交流和对话,而这种交流与对话往往是围绕与文本相关的一个个问题来进行的。问题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从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密度上设计问题,以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的阅读思路,使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

2009年5月,中央教科所重点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研究交流会在甘肃酒泉召开,笔者执教的《孔乙己》获得一等奖。下面以这节课为例,谈谈自己在问题设计方面的一点探索。

[案例描述]

一、把握要旨,拈精提要。

成功的课堂问题设计,往往能“四两拨千斤”,通过“一斑”而引出“全豹”。这里的“一斑”可以看作是整堂课的精华,是最具营养,最有嚼头的。抓住这一点进行提问可以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提高学习兴趣。《孔乙己》两千多字的篇幅,浓缩了深广的现实内容,我从课文第⑨自然段切人,着重扣住“快活”两个字提问设疑,变“全盘授予”为“拈精提要”,从而突破板块式的段落界限,使学生能很好地把握孔乙己的迂腐性格与悲剧命运。

教学片段一:

师:大家把课文翻到24页,把课文第九自然段读一遍。

生:(齐读)孔乙已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师: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一段落,探讨四个问题。

1、孔乙己使哪些人快活?

2、孔乙己的哪些方面使人快活?从中看出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征?

3、孔乙己这样使人快活,他本人生活得快活吗?

4、鲁迅先生写这些人的“快活”用意何在?

师:下面请同学围绕这四个问题,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二、由浅入深,连贯追问。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化大为小,由易到难,由表到里,启疑开窦,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追问,这样的追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片段二:

师提问:从文中找出描写孔乙己语言的句子(自由读,分角色读),想一想,他的哪些语言“使人快活”?(学生发言略)

师追问1:孔乙己这些“使人快活”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书面语,即读书人的语言。)

师追问2:孔乙己作为读书人,说这些读书人的语言,为什么就使人快活呢?

(他虽然是读书人,但是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没有任何功名,因此他说书面语人们就笑话他。)

师追问3:你能就孔乙己的一处语言进行评点吗?这些语言反映了孔乙己怎样的性格?(学生发言略)

这些追问由点到线再到面,逐层深入,为学生理解文本搭建了一座桥梁。而且这些提问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人人享有锻炼的机会,都能收获成功的喜悦。

三、投石激浪,师生互动。

课堂是一个开放、变化、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有许多问题是可以预设的,但也有许多问题是在课堂中生成的。我力求抓住契机,巧妙设问,为学生提供展示思维、交流观点的时空。

教学片段三:

师:孔乙己这样使人快活,他自己快活吗?

众生:不快活。

师:为什么说他不快活呢?请大家在文本中找理由。

生1:第10自然段中,他又去偷东西,被打断了腿。被打断了腿的孔乙己不会快活。

生2:他被丁举人打了后,去咸亨酒店买酒,还被周围人嘲笑,人们一点也没有关心他,这种情况下孔乙己不会快活。

师:丁举人、孔乙己同为读书人,遭遇却截然不同,人们对他们的态度也不同,谁能就此谈谈吗?

生1:丁举人中了举,得到了人们的敬畏。孔乙已被打折腿,人们不但不说丁举人残忍,反而嘲笑孔乙己,这样的对比,突出封建制度的罪恶。

生3:人家总是念叨他欠了十九个钱,而不是关心他。在别人眼里,他连十九个钱也不如。

生4:“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说明他很容易被人忽视,社交关系很不好,几乎没有朋友。

生5:他没考上秀才,而别人以为他什么也不值,连十九个铜钱也不如。

生6:他内心十分空虚。一直沉浸在内心高人一等的幻想中,不敢正视现实。

生7:从前面“青白脸色”到后面的“黑和瘦”,从前面的“长衫”到后面的“破夹袄”,可见他不快活。

生8:从原来“排出九文大钱”到后面的“摸出四文大钱”可见他经济拮据内心痛苦。

生9:他原来可以“睁大眼睛争辩”,可后来掌柜说他又偷了东西,他却“不十分争辩”了,可见他内心十分颓唐。

生10:他最后是用“手”走来的,可见他以后的生活都会十分悲惨了。

生11:他原来“品行最好,从不拖欠”,可他最后竟欠了十九个钱还没还清,说明他生活已经窘迫到了极点。

生12:孔乙己的生活是悲惨的,最后说“大约的确死了”,说明结局也不为人所记挂。

师:“大约”又“的确”,他死了没有?这个矛盾吗?

生1:不矛盾,“大约”是一种推测。而“的确”说明在那种社会下,孔乙己是很难生存下去的。

生2:从孔乙己这方面说,他是一个落伍的人,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是不会活得很长的,而这个社会,是一个利益至上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几乎没有温情,孔乙己只是一个笑话,一个故事,在社会的夹缝中求生存,最终只有被夹缝夹死了。

四、欲擒故纵,变直为曲。

每个人都具有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中学生则更盛。因此,一些比较难的问题,我不是“直奔主题”,而是换成“曲问”的方式提出,让问题带有一定的曲折性和神秘感。以吸引学生探究和发现。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教学片段四:

师:孔乙己在人们的快活声中出场,在人们的快活声中走向死亡。面对如此可怜的孔乙己,鲁迅先生为什么还写这些人的快活呢?其用意何在?

生1:抨击了封建文化教育对人心理方面的摧残。

生2:显示出当时人与人关系的冷漠。

生3:用“快活”这个词贯穿这个悲剧,使人感觉更加悲凉。

生4:“快活”也是一种讽刺。他们的“快活”是建立在冷酷无情基础上的。

生5:鲁迅弃医从文是为了唤醒我们民族的良知,他写“快活”也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人性的批评,以及他对我们民族劣根性的思考。

生6:这种“快活”其实是当时劳苦大众的心理,他们对比自己更悲惨的人不是关心,而是加以嘲笑,这不是孔乙己一个人的悲哀,也是当时整个社会的悲哀。

生7:鲁迅先生通过孔乙己这一形象的描写,揭示了科举制度的腐朽。人民的麻木不仁等旧社会的弊

病。

生8:从孔乙己这一方说,鲁迅先生揭示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从社会这一方说,鲁迅先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普遍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麻木不仁,以金钱利益为纽带的社会关系等严重的民族劣根性。

师:听了同学们刚才对第四个问题的解读,可以看出我们对这篇课文理解还是比较深刻的,下面老师把第四个问题归结一下。

鲁迅先生以乐写悲,用众人的“快活”来贯穿孔乙己令人悲酸的故事,烘托加强了悲剧效果。众人的“快活”建立在一个可怜人的痛苦之上,如此冷漠如此残酷,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悲剧,而是社会悲剧。透过“快活”的表层,我们似乎听到作者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痛惜,对不公平社会的深刻批判。

[案例反思]

其一,从问题设计的数量上说,要重视预设,精简问题。一节好课往往是由一串有价值的问题组成的,教师要力求在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前提下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使之既能高度概括和提炼文本,又能引发对全篇的深入阅读和理解,并且关注语文学习的读、写、说、思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力求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对话与交流。

其二,从问题设计质量上说,要尊重学生,激活思维。教师要有意识分解若干个层次提问,使其从易到难,形成梯度,让每个学生都有信心参与探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做到因人施问,提问要形式多样,处理及时(包括问题的解答及对学生回答的评价等),这样才能大面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思维容易堵塞的地方要巧妙设疑。创设“愤”“悱”情境,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然后开通思路,释疑解惑。

其三,从问题设计的过程上来说,要力求转换,引发深思。要力求旧问题的终结转换成新问题的产生。我们不能期望在课堂内解决学生关于课文的所有疑问,我们设计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将对课文表达的情感、价值观的思考一直延伸到生活中,以期随着认知的深入,学生会站在新的起点上从新的视点思考问题。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案例描述举例】相关文章:

描述性调查案例范文06-14

运动的描述教学案例09-03

案例分析举例05-24

精细描述05-20

标准描述范文05-15

描述英语范文05-17

行业描述范文05-17

职场描述范文05-18

自我描述范文05-18

运动的描述06-21

上一篇:一年级后进生转化方案下一篇:廉政准则测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