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作风建设经验材料

2024-05-06

乡镇作风建设经验材料(精选8篇)

篇1:乡镇作风建设经验材料

XX乡机关作风建设经验材料

乡镇干部身处基层,贴近百姓,队伍庞大。是党和政府的面子,是服务群众的主力。加强乡镇干部的作风建设,事关社会稳定的大局,事关民富国强的大局,事关干群关系的大局,事关成为一名尽职尽责的合格的人民公仆的大局。在谋求和谐发展的进程中,XX乡党委、政府始终把干部作风建设作为推进全局的首要工作,用制度管干部,以机制聚人心,有效营造了一个风清气正、激情干事的良好氛围,促进了XX乡党委、政府在换届工作中工作作风不虚反实。

一、抓住根本,完善制度约束人

良好的干部作风,制度保障既是其前提条件,也是其根本因素。我们结合乡情及工作实际,相继制定和完善了中心工作督察制度、乡村干部考评制度、机关管理制度、工作绩效保证金制度、干部轮流讲学制度、工作考勤制度等一系列涉及干部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纪律约束制度,保证了干部作风有章可循、有矩可依。

二、提高素质,干部讲学勤学习

贯彻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落实干部轮流讲学制度。由乡主要领导带头进行讲学,题目自拟、题材积极健康与工作相关、限时15分钟以内、脱稿演讲,此项干部轮流讲学从去年5月份开始至此已有24人次进行了轮流演讲,干部轮流讲学促使干部积极踊跃地在讲学中学习、在讲学中锻炼、在讲学中提高素质修养。

三、加强管理,三卡两制促落实

活用三送“三卡两制”制度到日常工作中来,把群众反映的问题、纠纷、困难认真登记到民情反映卡,将所反映的问题、纠纷、困难按分村分组分责任片区的原则划分到乡、村干部个人,每个人对自己片区负责,限期对该问题进行排查,能解决的立即解决,不能解决的上报乡政府;每解决一个问题、纠纷、困难就将填写好的问题解决卡进行统一整理归档。

四、制度落实,奖罚分明赢人心

每周由纪检书记牵头对各项制度落实情况至少进行一次督查检查,并向主要领导书面通报检查情况,每周在乡干部大会上通报检查情况。工作时间炒股、玩游戏、上网聊天、打扑克、打麻将、在办公室未开房门;下班后未按时休息、未节约用水用电、未按制度请销假、不注意卫生等情况一律进行经济处罚。

篇2:乡镇作风建设经验材料

——区乡加强作风建设的几点做法

去年以来,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作风建设,按照“欲修民德,先修官德”,以“官风”带“民风”为官原则,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加强考核,使干部作风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有力地促进了该乡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乡镇企业综合排队名列全区第一,全市第二,并由八级乡镇升为九

级乡镇,财政收入超千万元,乡党委再次被中组部命名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群众对乡村干部的评价是“腿脚勤了,说话真了,办事实了”。他们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学中比,访中悟,找准自身存在的差距

干部作风是党风的重要表现,是党群、干群关系的催化剂,是事关改革开放成败的关键。因此,乡始终把作风建设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坚持自醒、自警、自励,促进了干部作风的根本好转。近年来,他们通过学与访等方式,挖掘干部自身的差距,使每个干部在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认识自己,为转变干部作风提供了牢固的思想基础。一是“学”。他们坚持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同工作实践相结合,精心安排学习内容,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从事实践工作多年的市、区级领导干部授课,还组织干部外出参观学习,参照外地先进经验和做法,认识和改进自己作风的不足。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开展警示教育,在全乡干部中开展了一场“如何转变作风”的大讨论,和广泛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认真剖析发展班子和个人作风上的差距。二是“访”。在学教活动中,该乡全体干部沉下身子,认真同群众面对面,心贴心,畅通渠道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一年来,他们专访农户1484户,发放意见卡1534份,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3094条。然后,比照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躬自省找不足。通过“学”与“访”,全乡干部普遍认识到: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工作作风还不够扎实,公仆意识还不够强,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我国加入wto,工作方法的创新还够不上形势的发展变化等等。针对以上的差距和不足,乡村两级组织和全体干部都分别制定了改进措施和进一步开拓工作的思路,使全乡干部形成了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为政理念和扎实工作、甘为公仆、乐于奉献的精神风貌,努力为经济发展创优环境,为群众排忧解难,提供可靠的社会保障,使全乡形成了经济社会蓬勃发展之势。

二、说真话,干实事,在实践中转变作风。

解民所难,干民所盼,帮民所需是广大农村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乡乡班子成员率先垂范,乡村两级干部都把想民、为民、爱民当作自己的天职。把解民忧、排民难、着力办好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实事,作为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举措,为群众办了大量的好事、实事,使干部得到了锻炼,作风得到了转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区政协副主席、乡党委书记马炳建在联系点赵庄村,通过听取群众意见,为该村落实了三件大事:建设高标准肉食加工小区和骨灰堂,推行村民口粮供应制。市区大庆路孙三村段年久失修,遇到雨雪天气,村民及周边市民出行极为不便,村支部从为群众排忧解难出发,联系有关部门,将这一路段整修为高标准混凝土路面;疙瘩头村投资29万元,对全村自来水管道进行了改造;卢村等五个村对村民实行口粮供应制,解除了村民生活上的后顾之忧;马村的马志才等三名特困生,在村乡两级和全体干部的资助下圆了大学梦;东滏阳特困户张立顺、张景堂身患重病,乡村两级和干部群众为他们捐赠约3万元,解决了无钱医病的问题;卢村党支部把原有的一辆轿车让给了企业,作为业务专用车,提高了企业办事效率;村、东康村着眼经济发展,将位于黄金位置的两委办公室搬迁腾出位置发展企业,同时各村还取消了村级招待费,上级来人一律到村民家中吃派饭,受到群众广泛赞誉。去年以来,广大干部共为群众整修街道米,找井8眼,修防渗管道5000米,盖校舍50间,投资300多万元,建成11个高标准骨灰堂,帮助300多户群众找到了致富门路,累计为群众办好事、实事100多件。全乡重点项目开工建设18家,总投资1.5亿元,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投资1500万元,引进入园、入城项目10个,总投资5000多万元,发展苗木420亩,引进肉牛120头,干部作风的转变促进了全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富民强乡的步伐,真正使广大群众切实看到了“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带来的巨大变化。

三、建制度,强措施,常保干部作风好转。

篇3:改善乡镇文化站建设的点滴经验

1 加大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资金投入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提供技术及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强化乡镇群众文化向下进一步延伸的能力;不断增加对各类文化设施的投入, 积极进行网络建设, 尽快开发出适合当地文化特色的群众文化网站;增加农村基层文化服务机构的信息化程度, 提高群众文化宣传的信息化进程, 使群众文化的宣传与信息发布更加方便、快捷。另外, 还可采用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投资的方式, 使农村群众文化事业与社会其它产业挂钩, 有机结合, 互利互补, 形成既具有群众基础又具有品牌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2 力抓农村群众文化网络建设

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方面, 我们应该意识到是一项长期的、艰巨性的任务, 必须受到高度的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无疑是一种最为快捷也最为有效的文化服务工具。在利用网络为农村群众文化事业服务的同时, 我们不但要认识到网络的积极性, 同时也应该意识到网络中存的消极因素, 提高对网络中各类文化的甄选能力, 使群众文化事业能够沿着积极的方向健康发展。在信息技术与网络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 乡镇文化站或基层文化服务机构, 应该重点扶持特色群众文化网站的建设, 使农村群众文化服务网络化、数字化与先进化。从而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与时代特征的网络文化品牌, 使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更具文化底蕴与时代气息。网络的利用可以使地方群众文化资源得到全面的共享, 也可以使地方文化机构能够快速的接收到上级文化部门的相关政策及指示, 上级文化部门也可快速的收集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的反馈信息, 从而使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更加高效、更加透明。

3 积极培养与引进专业人才

建立起稳定的、符合群众文化建设需要的文化服务队伍。农村文化服务人员不但要具备一定的业务能力、艺术修养, 还需要不断充实自己、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积极学会一些基本的信息操作技术, 以方便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乡镇文化机构应该着力培养与选拔一些高素质的文化服务人才, 通过定期培训或高薪引进等方式来提高群众文化服务机构的整体实力。在人才培训方面, 相关部门可以聘请一些在群众文化建议方面经验丰富的人士, 来指导和培训, 从而为农村群众文化培养“能文能武”的多面手。

4 创新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形式

乡镇领导和基层干部应该将农村群众文化网络化建设与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放到战略的高度来抓。不断探索、积极寻找能够满足广大农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新途径, 能够满足广大农村网民多样化、个性化文化信息需求的新途径。全面整合和利用各类优秀的文化资源, 转变原有的群众文化建设理念, 将信息技术作为群众文化资讯传播的有效平台。积极收集网络流行的群众文化活动方式, 了解先进的群众文化服务方法, 并进行合理的取舍, 然后运用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中, 使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切实与城市, 甚至是世界群众文化接轨, 从而全面推动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5 完善乡镇文化站的管理体制

建立顺畅的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对乡镇文化站实行“条块结合”管理体制, 文化员的录用、调配和考核、奖励, 需要经过乡镇、劳动人事部门和文化主管部门共同研究, 充分发挥文化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县政府要完善对乡镇文化工作的考核机制和奖惩措施, 乡镇也要把农村文化工作列入村干部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 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监督。加强对文化工作的专业指导。要配齐配强文化专职干部, 建立文艺特殊人才引进绿色通道, 优化队伍结构, 不断提高农民群众文化生活。

总之, 通过增加文化工作资金的投入, 力抓农村群众网络文化建设, 引进专业人才, 完善管理体制, 整合文化资源, 创新文化活动形势等一系列举措, 提高乡镇文化的服务能力, 能更好地发挥文化站的职能作用, 发展先进文化, 加速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新农村的明天必会更加美好。

摘要:乡镇文化站是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组织者与指导者, 更是农村群众文化的管理者, 它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应充分发挥文化站的职能作用, 繁荣新农村文化生活, 促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本文总结了改善乡镇文化建设的工作经验, 可供借鉴和探讨。

篇4:合理选择材料丰富感性经验

摘要: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尽量为幼儿提供有目的性、趣味性、科学性、层次性以及多样性的操作材料。这样才能在操作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加深幼儿的印象,并使之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基于此,本文笔者就幼儿数学活动中该如何选择操作器材做如下探究。

关键词:数学活动;操作材料;幼儿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65-01

在科学的领域中,数学活动较之其他领域相对困难一些,尤其是幼儿园数学活动更为抽象和枯燥。因此,在幼儿进行数学教学时,我们应充分满足幼儿需求,为其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并通过孩子们的亲手操作,使其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促使其原本具象的思维向抽象性思维发展。那么,数学操作材料该如何选择,活动该如何设计才最合适幼儿呢?

一、活动区域概述

所谓活动区域主要是指幼儿园中的兴趣角以及活动区角,大部分是在幼儿园活动区域外进行设置,让幼儿在自由活动和主动练习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知识经验,从而促使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其中,创设活动区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鼓励幼儿积极探究,让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获得情感、认知水平以及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1]。因此,活动区域并不是进行简单的环境装饰,而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是当前幼儿教育课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2]。

二、幼儿园数学活动中选择操作材料的途径

(一)具有目的性

在幼儿进行数学教学时,我们应充分满足幼儿需求,为其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并通过孩子们的亲手操作,使其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促使其原本具象的思维向抽象性思维发展。幼儿在学习中能获得什么样的经验,那些方面能得到发展是由材料本身结构以及特点所决定的。因此,选择活动材料应以包含教育目标,并对幼儿关键经验获取有帮助为主。如:在小班開展物品分类活动时,可以向幼儿提供“图形宝宝找家”、“喂小动物”等立体及平面图片的材料;在中班教幼儿认读十以内数学活动中,以数字棋、接龙卡片等材料为主进行教学。

(二)趣味性与启发性相结合

好玩、热爱探究是幼儿的天性,对遇到的新鲜事物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都想弄明白。因此,数学操作材料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特点来选择,并且操作方便、形式多样以及色彩鲜艳,将数学内容融汇到操作游戏中,让幼儿主动参与其中,在玩乐中学习。如在教幼儿“按形状分类”时,可以将贴纸中动物的嘴巴制作成各种形状贴在纸盒上,小朋友则根据形状喂小动物吃饼干,以此形式进行分类教学,会让幼儿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所提供的材料不仅能吸引幼儿,还为幼儿进行探索发现提供了帮助。其次,要选择蕴含规则的操作材料,便于保存结果,利于教师观察并记录。这样才能在操作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加深幼儿的印象,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操作性和探究性结合

幼儿园应有规范的设置数学区角,并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幼儿的数学经验与技能,数学区角活动材料的应用是数学教师可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如果只是一味的关注活动材料的操作性,也无法对幼儿数学思维进行有效的发散性培养。因此,材料的选择在体现操作性的同时,其探究性也要得到体现。以上述目的为目标,就要求教师应选择多样、灵活的材料作为数学区角活动的器材。例如,教师可以为幼儿理工细绳、泡沫板、扭扭棒等材料,并引导幼儿在泡沫板上用扭扭棒与细绳摆出蜘蛛结网的形状。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使幼儿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对相关空间、与单位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

(四)材料的层次性

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将其核心的概念进行转化,变为自身经验的过程便是科学。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幼儿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尤为明显。不同的环境导致每位幼儿之间都存在其个体差异,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发展水平的不同,在科学区投放材料时,要分层次投放。同样的游戏材料,针对不同的认知水平,合理科学的摆放,以帮助在速度与准确度上存在差异的个体,让先操作完的幼儿能尝试探索更深的层次,给孩子反思消化留下足够的空间,从而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并使之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遵循科学性

幼儿最初的数学认知主要是建立在对实物的认识上,通过内化数学概念的需要来发挥表象的作用。其中,幼儿数学概念主要经过“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对认知能力的巩固主要依赖于练习的活动。因此,在幼儿园活动过程中,选择操作材料主要从具体到一般,从三维到二维,再到图画,再到纸笔,坚持遵循幼儿的数学认知规律,从而促进幼儿更好的向前发展。

例如:组织大班幼儿认识单双数活动时,老师便可以从家里带一些石子、玉米粒、花生粒等多种物品,然后再组织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操作活动,引导幼儿正确理解10以内的单双数意义,从而加深幼儿对单双数的认识。

(六)针对性、计划性原则

在幼儿园开展活动区域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幼儿各个年龄阶段的实际情况,坚持针对性和计划性的原则。例如:在建构区,便需要根据小班幼儿具体的发育功能,以及幼儿的模仿心理特点,坚持选择投放体积大和便于取放的建构材料;针对大班幼儿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敏捷的思维,便需要在投放建构材料的过程中,充分突出多样性和精密性的特点,从而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有效提升幼儿的独立操作能力。但是,在选择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合理开展区域活动。

三、结论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幼儿教育改革的推进和不断涌入的国外先进经验使得活动区域已逐渐成为我国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教育工作者还需在日常时间活动中继续深入对幼儿园活动区域材料投放的原则进行研究,以全面提高我国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使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岳慧兰. 城市幼儿园户外活动区域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湖州市某区为例[J]. 教育探究, 2008(4).

篇5:乡镇“平安村居”建设经验材料

我们xx地处xx开发区北部,xx铁路穿境而过,是xx的第二大村。全村总户数1800多户,总人口6100多人,外来人口1500多人,有26个村民小组。在xx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紧紧围绕年初既定的工作思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签订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建设工作责任书,落实各级有关“平安建设”活动的一系列实施意见,积极履行“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在“平安村居”建设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我村能自觉地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纳入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做到统筹规划、统筹安排、统一部署、统一落实,切实把建设“平安村”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一是建立了以“综治例会”为形式的综治、“平安创建”工作汇报、研究制度。综治领导小组坚持每月度召开综治例会一次,主要是通报当月的本村社会治安情况;研究解决落实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动员部署下一阶段的综治工作。我村“平安创建”领导小组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平安创建专题会议,总结分析本村阶段性的“平安建设”工作开展情况,并对阶段性“平安建设”工作进行研究部署。

二是建立健全综治领导机构。按照上级综治部门的统一要求,我村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蚂,蚁范文网 收.集整.理,免费提供#配备了分管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的村委会副主任两名,综治办、调委会有固定办公地点,办公设备齐全。

三是落实综治目标管理责任制。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坚持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一岗双责”共同抓,形成了目标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具体的工作机制。今年以来,我村在合理制定综治任务、要求的同时,以具体量化为标准,通过与各村民小组签订《综治目标管理责任书》、《治安安全责任书》等,真正把综治创安工作落实到具体人身上。

二、宣传教育,强化意识

按照镇党委、政府《关于开展建设“平安江口”活动的实施意见》和镇综治委《关于加强建设“平安江口”宣传工作的意见》要求,村党委、村委会及时召开了平安创建动员大会,研究制定建设平安村的实施方案和宣传计划。我村已设立了法制宣传栏,每年不少于10期,在村主要干道路口设立了警示牌和有综治、“平安建设”内容的5幅固定标语,并充分利用标语、横幅标语、广播等宣传工具,在辖区范围内,掀起了综治宣传月、“平安建设”活动高潮;我村在综治平安宣传月活动开展中做到有计划、有部署、有活动、有总结。认真搞好“五五”普法工作,建立了村民法制学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普法领导小组,制定的普法工作计划,开展了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公民守法教育、依法治村等为内容的普法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

3、常规巡逻和重点时间段巡逻相结合。针对我村的流动人口多、不稳定因素多的特点,我村的治安巡逻队制定了常规巡逻和重点时间段巡逻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在日常的巡逻中突出重点,任务明确。针对不法分子会在上下班时间进行“飞车抢劫”这一特点,治安巡逻队在上下班时间更是加强巡逻,积极协助公安机关开展治安巡逻,充分发挥了巡逻队员在发现犯罪、打击犯罪、预防犯罪诸多方面的作用,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加强社会控制面,打击现行,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开拓一方“企业放心,群众满意”的净土。

4、协助民警加强暂住人口与租赁房屋规范化管理。我村也在警务室设立了租赁房屋和暂住户口申报站,认真落实“谁用工谁负责”、“谁租赁谁负责”的原则,积极配合派出所切实做好暂住人口与租赁房屋规范化管理。对村内的外来人员的基本情况登记造册,督促其办好暂住证和私房出租户办理相关手续,今年以来,全村共登记外来流动人口共1500人次,已发证1500人次,登记率达100%,登记私房出租户123户,登记率达98%。

5、协助民警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我村的巡逻队积极配合派出所抓好经常性破案和打击工作,配合开展打击和遏制违法犯罪活动,进一步净化了全村的社会治安环境,近年来,协助派出所侦破刑事案件1起,协助处理治安案件2起,确保了社会的安定。

6、服从领导调度,全心全意为民办实事。除了做好巡逻、外来人员日常管理等常规工作,我村的治安巡逻队还积极配合上级领导做好防汛、救火、群众纠纷调节等工作。今年来,全村无发生重大刑事和治安案件,无发生群众性事件和重大安全事故,群众的社会安全感明显提高。他们积极负责,热心实干的态度也赢得了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篇6:乡镇平安工程建设经验材料

评为“平安乡镇“。我们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落实“四个到位”,打造平安创建坚实平台

一是领导到位,全面落实工作职责。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平安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综治办。指导各村加强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治安组织建设,健全了融治保、调解、普法、帮教、巡逻为一体的综治网络,各站所社加强了内保组织建设,全面落实了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二是宣传到位,确保平安创建活动深入人民。全乡粉刷永久性墙体标语120幅,制作平安宣传栏17余个,悬挂宣传横幅5幅,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并采取宣传车、广播喇叭等形式,广泛宣传平安创建的目的意义,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营造了“上下联动千家创,万人防范保平安”浓厚氛围。

三是制度到位,确保平安创建活动有序开展。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平安建设工作,并把构建“平安延寿,和谐延寿”纳入到“十一五”规划中,使这项工作达到党委有决定、政府有规划、办事有机构、落实有依据的“四有”要求。同时,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落实了村、站所社、个体工商户在“平安创建”活动中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实行了乡驻村干部包村责任制,制定了考核奖惩细则,实施综治风险抵押金制度,乡村干部分别向乡政府交纳800元、100元风险抵押金,抵押金的退还直接与该村的综治工作挂钩。每月对“平安创建”活动进行检查,对措施得力,创建活动开展好的村、站所社和个体工商户,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对达不到要求的,实行“一票否决”,在全乡通报批评,向党委政府写出书面检查,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真正做到了分解责任,传递压力,确保条条有压力,块块有责任,上下有信心。

四是投入到位,确保有钱办事。乡党委、政府从“稳定也是发展”的思想和“花钱买平安、投入保稳定”的高度出发,确保了平安创建的经费投入和硬件建设。近年来投资10余万元专设了平安创建办公室,并配齐办公设备和巡逻车、彩电等设备。投入3.4万元用于平安创建宣传经费。同时,各村从办公经费中对巡逻队员进行生活补贴每人每年120元,提高了巡逻队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强化三大网络建设,健全平安创建防控体系

一是强化了信息监控网络建设。建立健全乡治保主任、中心户长制度,全乡共配有17名治保主任、400余名中心户长,及时向乡综治办、派出所报送各村可能存在的治安隐患和信访苗头。二是强化矛盾纠纷调处网络建设。加强了调解中心力量,做到了人员、制度、报酬三到位,并实行法庭向乡调解中心派驻指导员制度,设立民事纠纷调解庭,由文明法庭2名法官和乡调解中心2名调解员组成,进行诉前调解,实现了化解矛盾走在诉讼前的目的,并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答疑服务,真正让调解中心发挥应有作用。各村成立调解委员会,配齐了17个村61名调解队伍,利用村干部和无职党员、老党员、老干部担任矛盾纠纷调解员,发挥民间调解优势,解决民间矛盾纠纷。对调委会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上报乡调解中心,为解决问题赢得时间,真正织起了一张组织建设走在工作前,预测工作走在预防前,预防工作走在调解前,调解工作走在激化前的调解网络。2007年,全乡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30余起,未出现一起集体上访案件。

三是强化治安网络建设。全乡17个村全部建立了治安联防组织,全乡共组织140多人参与治安联防,并实行治安承包责任制、十户联防制、党员治安联防制、站岗巡逻制、邻村治安防范联动制管理,织密了防控网络,有效预防了各类案件的发生。

三、夯实基层基础建设,提升平安创建竞争能力

一是深化“平安进万家”活动。家庭是最大的基础,社会是由千千万万个家庭细胞组成的,只有将平安工作延伸到每个家庭,抓好群众基础,形成“人人关心治安、家家参与防范”的良好局面,才能真正抓住平安创建的根本,提高平安创建的核心竞争力。为此我们确立了以提高家庭成员的文明素质、道德素质、法制意识和科技素质为重点,以宣传教育为主线,以家庭的平安促进社会平安的“平安家庭”创建工作思路,建立了从乡到村的创建“平安家庭”活动组织网络,开展了内容为平安意识、治安防范、矛盾调处、法律知识、致富技术、文明新风、安全知识进家的“平安进万家”活动。全乡92%的家庭达到和谐文明户标准。

二是加强对平安家庭的管理。对已命名的3772户平安家庭进行张榜公布,实行动态管理。结合村规民约,以村民小组为

单位,每月对平安家庭进行一次评定,对存在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有家庭暴力等十个问题之一的,经村民指出连续3个月仍不改正的,经村两委班子研究,建议乡平安创建领导小组给予摘牌处理。对未被命名的农户,通过举办培训班,采取集中学习教育的方法,加大面对面教育力度,促其逐步符合平安家庭标准,尽量减少不稳定因素。

三是提高平安创建队伍素

质。基层队伍是创建的最大保障,在警力和综治人员较少、稳定工作任务日益繁重的形势下,我们对综治办的同志政治上高看一眼,经济上多补一点,既在政治上关心,又在生活上体贴。坚持素质强队伍,政治建队伍,大力加强队伍全方位建设,切实加大了综治干部使用和职级配备力度。使广大综治干部政治上有奔头,工作上有干头,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综治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四、齐抓共管,形成平安创建强大合力

平安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智慧与力量,努力营造全民发动、全社会参与、齐抓共管、共建平安的强大合力和浓厚氛围。

一是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露头就打。2007年通过“禁毒、打六”等集中整治活动,抓获违法人员4名,治安处罚7人,刑事案件6件,始终保持了对刑事犯罪的主动进攻和高压态势,全乡的治安、刑事犯罪案件明显下降,经公众群众安全感大幅提高。

二是抓好综合治理,集中解决突出治安问题。组织精干力量,着重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突出抓好刑释解教人员、出租房屋及流动人口、校园周边及网吧、盗窃等专项活动的治理,最大限度地封堵违法犯罪的空档和缝隙。

三是点面结合,积极开展系统创建。在抓好平安家庭、平安村创建的基础上,该乡将创建平安校园作为连接平安家庭与平安村、平安乡的纽带,加大创建力度,着力提高教师学生的安全文明素质,全乡创建平安校园11所。通过扎实开展系统创建,全乡初步形成了纵到底、横到边的平安创建工作新机制。

篇7:乡镇党委基层组织建设经验材料

锻炼队伍树形象夯实基础聚民心--**镇党委积极探索基层组织建设新途径

**镇幅员面积91.03平方公里,总人口53115人,共有党员1460名,33个基层党支部。近年来,**镇党委把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有机融合,从配齐配强班子着手,通过“五抓”促进“五力”,不断创新机制,完善制度,基层

组织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抓能人治村,提升班子活力

要建设一个“政治坚定、思想解放、工作得力、作风过硬”的高素质班子,选好找准“领头雁”是关键。镇党委在选拔村干部时,严格按照“五个好”标准,拓宽选人用人渠道,确立了“先富型”、“先进型”能人村官标准,增强班子活力。去年,镇党委在村居规模调整和换届选举中,通过“招贤用能”、“两推一选”的办法,从一批素质好、有思路、带动致富能力强的建筑老板、致富能手中任用了23名优秀中青年担任村居主要干部,其中资产超过百万元的民营企业家有3名。目前,能人型村居干部占全镇57名村居大三职干部总数的40,全镇133名村支两委成员平均年龄由56岁降至42岁,文化程度在中专及以上的有83名,占62。全镇村居干部的结构得到优化,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

二、抓素质工程,提高干部能力

一是建立了学习制度。**镇党委以实施村干部“素质工程”为抓手,把抓学习、强能力作为村干部教育培训的重点,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工程,组织村居干部每季度集中学习培训一次。同时通过编发资料自学、办班集中学、技术人员指导学等方式,为村干部练就“富身功”和“富民本领”打好基础。在村居规模调整和换届选举刚结束就进行了村级干部队伍岗前培训,学习《村民组织法》、《计划生育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处理农村复杂问题、推进各项工作的基本方法。二是结合实际,搞好交流学习。组织村干部先后到茅谷、万河、中坝等村居参观学习,把阵地建设有新意、制度完善顺民意和结构调整出特色的典型经验推向全镇。三是建立了科技下村制度,由村居选点,致富能手、广大群众参加,涉农部门讲授养殖、种植、果树栽培等多项农村实用技术,年培训达2000人次,使每位村干部掌握了1至2门实用技术,增强了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的能力。

三、抓规范管理,凝聚基层合力

镇党委以制度建设为根本,坚持以“三级联创”和“五个好”党支部创建为着力点,督促村居落实了三会一课、党支部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争先创优”等系列制度,把村务、党务公开和财务管理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实行奖优罚劣、分类管理,提高村级管理水平。一是定期考查。采取百分制考评村居干部的实绩,每半年对大三职干部量化评分,每年对小三职干部业务考评,对得分在80分以下的村级组织进行谈话诫勉,限期改正。对茅谷、万河、抗建等强村典型,镇党委在“七·一”表彰会上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使其他支部学有榜样、干有目标。二是随机抽查。凡党委政府交办的工作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镇督查办列入督查重点,随时抽查办结和解决情况,凡办事拖沓、作风漂浮的,镇党委予以通报批评,年底考核减少分值。三是民情调查。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的方式进行测评,凡群众满意率达不到80的,停职进入党委举办的“提高班”学习,增强他们的危机感。如董家居委会三职干部思想僵化,在为企业服务和维护一方稳定工作方面不力,受到集体诫勉谈话,并被勒令找准症结,限期整顿。目前,通过强化管理,全镇村居党支部基本都能达到“五好”标准。好范文版权所有

四、抓观念转变,增强经济实力

在基层组织建设中,镇党委围绕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引导村居干部转变观念,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该镇各村居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制定了建设新农村的规划和近期目标,进一步明晰了发展思路。茅谷村支部打响生态农业牌子,以200亩贡桃基地为核心,发展农家乐15家;万河村做起“大山”文章,制作盆景假山、种植花卉,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大团村利用栽植经果林的传统,建成300亩无花果基地和1000亩柠檬标准示范园;老岩村引进业主建起了1000亩的朝天椒基地,使村民不出大山走上了致富路;陈家、小湾居委会与太白酒厂签订协议,发展了1000亩酿酒高梁基地,亩产在400公斤以上,人均净增收入178元;绿茶村1000亩油桐种植基地顺利实施。在生产发展的同时,不忘群众的文化生活,全镇19个村居分别成立了各具特色的秧歌队、莲箫队、腰鼓队和乐队,不断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

五、抓民心工程,激发和谐动力

篇8:乡镇作风建设经验材料

一、乡镇企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关系

乡镇企业的概念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 到90年代末期, 全国乡镇企业占到农村经济总量的2/3, 约占整个国民经济总量的1/3。2005年, 乡镇企业创造的增加值突破46000亿元, 年平均增长11.5%, 占到了全国GDP的25.6%。“十一五”期间, 预计乡镇企业增加值以年均9.6%的速度增长, 2010年将达到67400亿元左右。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在这四个方面, 乡镇企业起着重要作用。

1.乡镇企业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

中共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十六字方针中, 首要的是生产发展, 没有产业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就没有经济基础。发展乡镇企业是发展农村产业的重要途径。首先, 乡镇企业充分利用了农村的各种资源, 延长了产业链, 改变了单一的农村经济结构, 奠定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其次, 乡镇企业安排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 目前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劳动力达到1.4亿人, 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第三, 通过补农资金, 支持改善了农业基础条件,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据统计, 乡镇企业“十五”期间每年补农资金达到156亿元, 加上农民从乡镇企业所得工资中用于补农的部分, 每年补农资金可达到300亿元。第四, 增强了地方财力, 扩大了财政支持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能力。2005年全国乡镇企业实缴税金达到4200亿元, 约占全国工商税收的20%左右, 在地方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更高。

2.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集聚和小城镇发展。

改善农村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之一, 但是, 从长远眼光来看, 改善环境要与农村城市化结合起来, 特别是发展小城镇。近几年, 全国各地以特色产业为主体, 以骨干企业为龙头, 与延长产业链相配套的企业不断聚集, 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区域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目前, 全国乡镇企业各类园区有近3万个, 入园企业136.8万家, 园区实现增加值已占乡镇企业增加值的20%以上。例如, 目前, 浙江有年产值超亿元的产业集群601个, 其中10亿元以上的285个, 100亿元以上的37个, 这些产业集群共涉及28个工业部门。在山东沿海的青岛、威海、烟台等城市, 水产品加工、蔬菜和水果等农产品加工已具有相当规模, 成为我国对日、韩等国农产品出口的基地。在河北, 年营业收入5亿元以上的特色产业集群就有167个, 实现增加值1500亿元以上。北京郊区农村工业园区的发展一方面加强了原有中心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了中心城镇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 工业园区又逐渐形成新的人口集中地, 孕育成为新的小城镇。目前, 京郊65个重点乡镇工业区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第二产业的聚集地, 并充分发挥聚集效应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 促使工业区周边乡镇商业、餐饮业、服务业的发展, 为第三产业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有力的推进了京郊小城镇的发展。乡镇企业产业集群化趋势已成为带动乡镇企业增长的骨干力量, 同时带动了小城镇的发展,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困难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农村公共产品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公共卫生、农村社会保障、农村水利设施、广播电视、农村道路建设等方面的内容。毫无疑问, 政府在使用财政力量为农民提供公共产品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是, 单纯依靠政府财力对于近8亿农村居民来说是杯水车薪, 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而通过发展乡镇企业, 可以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供有力的支持。《乡镇企业统计年鉴》等统计资料显示,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 20多年来乡镇企业直接在农村社区内部支援农业投入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基金高达2000多亿元, 相当于国家同期对农村投入的80%。农业部制定的《乡镇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改善农民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保健等生活条件。支持和鼓励乡镇企业投资农村交通、通讯、供水、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乡镇企业通过制定和完善厂区规划、改善厂区环境等方式带动所在地乡村面貌的改变;支持乡镇企业投资农民的住宅建设, 改善农村的居住条件;支持乡镇企业加大环保投入, 开展清洁生产, 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

4.乡镇企业的发展培育了新型农民。

乡镇企业吸收了1.4亿农民就业, 改变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把科技意识、合作意识、民主意识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导入千家万户, 帮助农民破除小农经济思想, 树立市场意识和专业化、社会化大生产观念, 增强农民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培育了一批农民企业家和具有现代生产和经营知识的新型农民。

二、乡镇企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相促进的典型经验

1.典型经验一:

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 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是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典型。华西村现有人口30340人, 面积30平方公里。40多年来, 走出了一条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发展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的华西特色发展之路,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示范和表率。几十年来, 华西村一直坚持走集体化、工业化、城镇化的道路, 到2005年底, 已拥有70多亿元的固定资产, 年销售额超过300多亿元, 华西村民资产最小的人家有100万元, 最多的人家有1000万元, 走上了从“三农”到“三化” (农业工业化、农民知识化、农村城市化) 的康庄大道。

华西村成功经验的首要之处在于立足自身实际, 积极壮大集体经济。但是, 华西村所搞的绝不是“一大二公”的传统集体经济模式, 而是既保留集体经济精华, 又吸收现代股份制经济优点, 形成了一种以集体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型经济形态。

其次, 华西村坚持依法治村、民主建村, 运用法律手段和民主程序, 做到依法办事, 制度管人, 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方式, 广泛调动村民积极性和创造性, 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规范有序、协调稳定、人心所向的社会局面。从制度建设的层面保障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和谐发展。

第三, 在发展生产的同时, 华西村始终没有忘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知识教育, 使村民始终遵守不赚不义之财、不干违法之事, 不断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做到了村民与村庄的共同发展, 培养了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2.典型经验二:

北京市房山区韩村河村。北京市房山区韩村河村位于首都西南40公里, 全村总面积2.4平方公里, 粮田1360亩, 共有910户、2700多口人, 党员460人。改革开放以来, 韩村河村艰苦创业, 走出了一条以建筑业为龙头, 集体经济全面发展, 实现村民共同富裕, 三个文明建设显著提高的发展之路, 创造了年产值达30亿元, 上缴国家税金2亿元的辉煌业绩, 昔日贫困落后的韩村河村已经被建设成为一个基础设施完备、各项产业蓬勃发展、村民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韩村河村成功经验的首要之处是坚持产业先行, 艰苦创业。在改革开放初期一无资金二无资源的情况下, 由村里仅有的30多名泥瓦匠组成了韩村河建筑队, 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之路。多年来, 韩村河村根据集团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 不断调整企业生产结构、拓宽企业经营领域, 由单一的建筑施工向多种相关产业和特色产业延伸。目前, 韩村河村的经济发展已涉及建筑设计、施工、房地产开发、装饰、安装、市政、水利、水电、旅游、特色农业等多种产业, 实现了以建筑业为龙头, 带动一、二、三产业连锁共振, 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目前全村实际拥有总资产28亿元, 可支配流动资金10亿元。韩建集团经济的迅猛发展, 有力地保证了韩村河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项工程的巨额投入。

其次, 韩村河村把企业发展与建设富裕文明的新农村结合起来。韩村河村与韩建集团互相依托、互相促进。到2004年, 韩建集团累计投资5.3亿元, 建成了581栋别墅楼、21门公寓式多层住宅楼, 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 全村910户2700多口人全部住进了新居, 人均住房约68平方米, 旧村改造全部完成。新村建设使韩村河村节余出的土地全部恢复为耕地或苗圃园, 使原来村民住宅参差不齐, 村内环境脏、乱、差的韩村河村变成了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现代化花园式的新农村。

第三, 培养新型农民, 提高村民文化素质, 坚持办好教育。当年, 韩村河建筑队挣得的第一笔钱, 就投在了村小学的建设中。1993年到1995年三年间, 村里又投资3000多万元, 建成了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专为一体、可容纳3000多人的村教育中心。这些年来, 韩村河村通过岗位培训、业余进修、正规专业培训等多种形式, 共培养各类人才1000多名。

3.典型经验三:

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兴十四村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 甘南县城东南17公里处, 西临内蒙古自治区, 是1956年由山东临沂地区移民响应党中央开发北大荒号召组建起来的移民村。刚建村时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垄, 固定资产一分钱没有的最贫困村。现已发展成为幅员3.3万亩, 其中耕地1.68万亩、树林1.13万亩、草原4000亩, 198户村民、956口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兴十四村的成功经验的首要之处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1985年, 兴十四村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经验的情况下, 建起了一座加工鲜奶的乳品厂, 投产当年就盈利65万元。终于在荒滩上探索出了一条农副产品就地转化的发展新路。目前, 该村已发展成为拥有35家企业、1800多名员工、10亿多元总资产, 集农、林、牧、机、加、旅游和房地产开发于一体的国家级大型企业集团——黑龙江富华集团。2006年, 全村总收入达到7亿元, 总资产达到10.5亿元, 年人均纯收入实现1.5万元。

其次, 引进人才, 依靠科技创新, 发展乡镇企业。为了引进科技留住人才, 兴十四村不惜花大血本, 几年来, 他们先后以10万元到20万元的年薪从哈尔滨、上海、浙江等地聘请了26名生物、化工专家, 作为村里的科技顾问, 使兴十四村村办企业形成以生物工程产品和精细化工产品为主的高科技产品系列, 多项新技术和新产品, 填补了国内空白。

第三, 在富裕农民的同时, 实施民主管理。兴十四村制定了全面细致的村规民约, 印制成小红本下发到户, 村干部带头执行, 违反规定一视同仁、一律处罚。村级班子长期坚持走访制度、民主决策、村务公开、党员服务区制度, 定期向村民公布村级政务财务情况, 让村民参与村级管理。

三、乡镇企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规律分析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 经济基础薄弱, 近期不可能完全依靠国家财政投入和城市工业的投入来建成新农村, 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反哺乡村将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因此,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只有增强农村自身的造血机能, 通过产业的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通过上述乡镇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的典型经验, 可以看出乡镇企业与新农村建设之间客观存在一种互动的规律。因此, 建立乡镇企业与新农村互动的机制是乡镇企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1.互动规律一:

乡镇集体企业是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支柱。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就是“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从以上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来看, 成功经验不拘一格, 但途径却很一致, 即通过发展乡镇集体企业转移农业劳动力,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财力支持。可以说, 没有乡镇集体企业的发展, 就不可能有农村的新面貌。乡镇集体企业的发展一方面拓宽了生产领域,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另一方面, 为农村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在以上三个典型村中, 农民居住条件、富裕程度甚至超过了城市居民的水平。农村的社会保障也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但是, 在典型村的事例中, 我们也看到一个重要的问题, 就是这些村一直坚持走集体经济的道路, 乡镇集体企业的收入可以通过村企间转移支付的方法用于新农村建设。这一方面说明农村集体经济对于发展非农产业还有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又提出一个问题, 就是对于许多地区农村没有集体企业的条件下, 如何发挥乡镇企业对于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支柱作用。

2.互动规律二:

乡镇企业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载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 对于大多数农户承包土地, 分散经营的农村来说, 组织是一件困难的事, 既不能退回到传统的集体经济中去, 又不能靠一家一户进行新农村建设。从典型经验来看, 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 可以建立新型的农民合作组织。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龙头的农业产业链是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形式, 农产品加工企业在乡镇企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类企业以农产品为原料, 整合农村各种资源, 与农业有着天然的联系。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分散的农户, 实现农业产业化, 可以使农业取得规模效益、技术效益、深加工效益。同时, 通过龙头企业在基地建设、农民技术培训、基础设施改造等方面的投入, 一方面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另一方面, 通过一定的利益连结机制, 保证农民的利益。

3.互动规律三:

新农村建设为乡镇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 进入新世纪以来, 乡镇企业的运行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是市场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市场需求结构迅速升级, 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广泛流动, 更多的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市场, 企业面对更多更强的竞争对手, 使得多数乡镇企业处于不利的发展地位。二是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宏观上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逐步实施, 微观上私营企业已成为乡镇企业的主体, 使得乡镇企业越来越难以借助城乡分割和集体优势发展。三是企业运行的政策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 由于国家制定严格的资源和环境保护政策, 乡镇企业不能再依靠粗放经营, 滥采资源和不顾环境的发展路径。

由于环境的变化, 乡镇企业的传统发展空间被大大压缩了。但是, 新农村建设却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包括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新能源工业和环保材料工业;承担农村基本建设, 建材、建筑、水利设施、园林绿化等工程。

4.互动规律四:

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导向是对乡镇企业发展的新要求。建设新农村这一指导思想是统管三农工作全局的指导思想, 改变了过去的单纯经济观点。目前, 乡镇企业的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制约, 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乡镇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未能承担起它的社会责任, 以至于环境破坏严重, 劳资问题突出。这与早期发展阶段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有关。上述典型经验都是在乡镇企业经济发展的同时承担了大量社会责任, 强调并突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

所以, 新农村建设为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乡镇企业改变过去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观念, 要注重综合发展, 主动承担其应尽的社会责任, 树立良好的形象, 既要在宏观农业经济发展中起到作用, 又要符合微观和谐发展的要求, 这是新农村建设, 也是新时代对乡镇企业发展的新要求。

[本文是北京市教委课题《乡镇企业在京郊新农村建设中的产业支持作用研究》课题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周立群, 许清正.工业反哺农业若干问题述评.经济学家, 2007 (2)

[2].刘景章, 彭少斌, 郑仕华.普宁模式:一个新农村建设的样本分析.经济透视, 2006 (12)

[3].宋柄坚.长三角新农村建设实证分析和经验启示.浙江经济, 2007 (2)

[4].陈铭勋.初创新农村建设雏形.发展研究, 2007 (4)

[5].余树华, 官欣荣.从湛江经验谈新农村建设工作面临的问题.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2007第九卷

[6].钟智利, 纪韬, 邓春辉.韩村河村的发展经验对辽宁省新农村建设的启示.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6 (12)

[7]林汉川.华西村:中国新农村的方向.新华网, 2006.2.4

[8].徐璞英.国外农村建设的有关经验和做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资料专集.资料通讯, 2006 (4)

上一篇:错题本整理下一篇:外语艺术求职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