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权力的名言

2024-04-15

与权力的名言(通用12篇)

篇1:与权力的名言

关于权力的名言精选

1、在不其位者未必没有权。——塞·约翰逊

2、权力和纲纪是不能同存共荣的。——恺撒

3、权力应该被用来限制权力。——孟德斯鸠

4、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子可以拉着它的鼻子走。——莎士比亚

5、无限的权力会毁掉它的占有者。——威·皮特

6、想要凭权力和怒火确立其主张的人,却发现他的理由非常虚弱。——蒙田

7、要想知道掌权的痛苦,就该去问那些当权者;要想知道它的乐趣,就应该去问它的追求者。——查·科尔顿

8、一定量的权力,必然以某种名义存在于社团中,存在于一些人的手中。——埃德蒙·伯克

9、一切世俗的权力都会使人成为无赖。——肖伯纳

10、用赢得的权力的品质来维护权力,就很容易获得成功。——萨卢斯特

11、用罪恶手段得来的权力决不会被用于正当的目的。——塔西佗

12、有权即有理。——塞内加

1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权力不易确定之处始终存在着危险。——塞·约翰逊

14、子孺避权,明哲保身;杨李弄权,误国殄民。盖权之于物,利于君,不利于臣,利于分,不利于专。——许名奎

15、只有傻子才把他们的幸福放在他们的权力之外。——法朗士

16、强权是衡量公理的尺度。——卢卡努斯

17、没有能力使用权力的人等于没有权力。——菲·贝利

18、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少遇到抵抗。——塞·约翰逊

19、过分喜欢权力就会不择手段。——哥尔德斯密斯

20、处于权力顶峰的人不再向上看,而是向四周看。——詹·拉·洛威尔

21、出身卑贱的小人一旦大权在握,就会比谁都凶残。——克劳德兰纳斯

22、财富知识荣耀,不过是权力几种类型。——霍布斯

23、财产会随着权力的增加而增加。——威·柯珀

24、不在其位者未必没有权。——塞·约翰逊

25、权力把受害者的百般苦恼看作忘恩负义。——泰戈尔

26、权力高于你尽全力扞卫的权利。——韩寒

27、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28、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德。——伯克

29、权力可以被看成存在于人或个人的身上,第二种形式不存在于个人的身上,它存在于此人所占据的职务或地位中。——韦帕

30、权力是工具,权势是巨鸩。——字严

31、权力是在他人反抗时下达的.一个他所服从的命令的可能性。——韦帕

32、权力越大,滥用起来就越危险。——伯克

33、上帝说过,你要么享有权力,要么享有乐趣。两者不能兼而有之。——爱献生

34、什么是气派?什么是权力?更重的劳动,更深的痛苦。——托·葛雷

35、世间没有一种无娄罗的权力,也没有一种无臣仆的尊荣。——雨果

36、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韩非

37、稳坐权力宝座的人很快就会学会思考安全问题,而不是图发展这一治国的最大的课题。——詹·拉·洛威尔

篇2:与权力的名言

1、无限的权力会毁掉它的占有者。——威·皮特

2、权力和纲纪是不能同存共荣的。——恺撒

3、什么是气派?什么是权力?更重的劳动,更深的痛苦。——托·葛雷

4、出身卑贱的.小人一旦大权在握,就会比谁都凶残。——克劳德兰纳斯

5、不在其位者未必没有权。——塞·约翰逊

6、权力越大,滥用起来就越危险。——伯克

7、不在其位者未必没有权。——塞·约翰逊

8、过分喜欢权力就会不择手段。—— 哥尔德斯密斯

9、财产会随着权力的增加而增加。——威·柯珀

10、权力把受害者的百般苦恼看作忘恩负义。——泰戈尔

12、处于权力顶峰的人不再向上看,而是向四周看。——詹·拉·洛威尔

13、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少遇到抵抗。——塞·约翰逊

14、权力是工具,权势是巨鸩。—— 字严

15、想要凭权力和怒火确立其主张的人,却发现他的理由非常虚弱。——蒙田

16、只有傻子才把他们的幸福放在他们的权力之外。——法朗士

17、世间没有一种无娄罗的权力,也没有一种无臣仆的尊荣。——雨果

18、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子可以拉着它的鼻子走。——莎士比亚

19、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21、权力高于你尽全力捍卫的权利。——韩寒

23、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韩非

25、权力应该被用来限制权力。——孟德斯鸠

26、有权即有理。—— 塞内加

27、强权是衡量公理的尺度。——卢卡努斯

28、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德。——伯克

35、没有能力使用权力的人等于没有权力。——菲·贝利

37、用罪恶手段得来的权力决不会被用于正当的目的。——塔西佗

29、用赢得的权力的品质来维护权力,就很容易获得成功。——萨卢斯特

30、一切世俗的权力都会使人成为无赖。——肖伯纳

31、财富、知识、荣耀,不过是权力几种类型。——霍布斯

32、上帝说过,你要么享有权力,要么享有乐趣。两者不能兼而有之。——爱献生

34、权力是在他人反抗时下达的一个他所服从的命令的可能性。——韦帕

22、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权力不易确定之处始终存在着危险。——塞·约翰逊

24、一定量的权力,必然以某种名义存在于社团中,存在于一些人的手中。——埃德蒙·伯克

20、子孺避权,明哲保身;杨李弄权,误国殄民。盖权之于物,利于君,不利于臣,利于分,不利于专。——许名奎

11、要想知道掌权的痛苦,就该去问那些当权者;要想知道它的乐趣,就应该去问它的追求者。——查·科尔顿

36、稳坐权力宝座的人很快就会学会思考安全问题,而不是图发展这一治国的最大的课题。——詹·拉·洛威尔

篇3:权力监督与权力制约的差异分析

一、区别权力监督和制约的必要

从古汉语中来看,监督和制约二词是有明显差异。首先看“监督”:监,自上临下,监视之意,《说文》“监,临下也。”;《诗·大雅·皇矣》中有“监观四方,求民之莫”;《国语·周语上》中也有“得卫巫,使监谤者。”。督,本义为察看。《说文》:“督,察也。”。监、督二字连用,意为监察督促。如:《周礼·地官·乡师》中有“大丧用役则帅其民而至,遂治之”之句,汉郑玄注曰:“治,谓监督其事。”;《后汉书·荀彧传》中有:“臣闻古之遣将,上设监督之重,下建副二之任;所以尊严国命,谋而鲜过者也。”

考监督一词之义,即为统治者利用国家权力自上对下式的监察检查,翻译成英语为Supervision,即上位对下位的观察,其中“super”来自拉丁语,是“上”的意思。“Vision”是“看”的意思。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英语中有对应的词汇,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在西方国家不存在称为“监督”这样的公法意义上的制度。“除了在个别国家称市镇长官为Supervisor之外,Supervision或Supervisor都是在非国家性的场合使用。《牛津法律大辞典》中几乎找不到一个与汉语“监督”对应的英文词汇。”

再看“制约”。约,形声字,本义是绳索,引申为拘束、限制。制,会意字,本义是裁断;控制;节制。如《淮南子·修务训》:“翘尾而走,人不能制”;《孙子·虚实》“水因地而制流”。制、约二字合用,为控制约束之义。

从两词的词源词义来分析,制约和监督二词的涵义中并无任何交集,更谈不上相同,根本不会产生混用和替代使用的可能。但是为什么又会存在前文所述现象?考察其原因,那是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在控权的制度安排中,确实既存在集权模式下的自上而下依赖科层制的单向监督,又存在分权模式下多权力中心的横向的相互制约。单就我国以“监督”这个统摄性概念大而化之地指称的控权制度,其中也有相互制约的成分,如检察权与审判权和侦查权之间的制约。虽然仅以“监督”的概念来概括我国控权制度与我国政治生活的实践有些名实不符,但是公开辨明又有接近西方三权分立之嫌,有悖政治正确,所以只好监督制约混用。但是这种含混态度妨碍了我们深化对控权制度的认识,影响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推进,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两个概念,实有厘清之必要。

二、监督与制约的差异

对公共权力的监控,是权力的所有者(君主或人民)和行使者产生了分离,由此产生委托代理关系,为了保证被授权者按照权力所有者的意志和目的行使权力,由此就有监督和控制的必要。综观中外控权制度及其发展历史,作为公共权力的监控的两种基本方式,权力监督和权力制约,有各自不同的特征:

1、二者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不同:

监督行为的是权力结构中上位权力对下位权力的监控,必须有双方的地位不平等为前提,监督者占主导地位,被监督者处从属地位。因此监督多存在于有一元化权力中心的集权结构的权力体系中,权力所有者依托通过逐层授权建立的科层制组织或曰官僚队伍,监督者根据级别和隶属确立的命令服从关系,对权力运行过程进行督察检查。级别越高,越有权威,监督越有效,越可靠。这就是为什么告状要告御状,上访须进北京,为什么会有市长热线、市长信箱、领导接待日的原因。

制约行为存在于多权力中心的分权结构的权力体系中,以双方地位平等为前提。此种分权不仅仅是权力的职能分工,还必须分立、分置、分属,另一套机构,另一班人马,分属不同的权力系统,无命令服从的隶属关系,有不同的利益,不会产生相互勾结、“自己监督自己”、“左手监督右手”、“共穿一条裤子”的共同腐败行为。总之,有集权无制约,要制约需独立。

监督依赖于权力,所以监督越是有力越要集权;制约依赖于程序,制约越是有效越要重视程序。监督重权力权威,轻正当程序,依赖手段是层级密报,内参,双规等,不公开,容易导向人治。而制约重程序,依靠制度建设,与法治相洽。

2、二者作用的方向不同:

监督是上对下的单向行为。监督者可以监督被监督者,被监督者无法监督监督者,中央可以监督地方,地方无法监督中央。人民群众在宣传话语中也可监督政府,但人民群众作为被管理者,无法命令政府提供权力运行的信息和知晓权力运行的状况,实质上是无法监督。虽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作为主权的享有者,人民群众的监督有法理依据,但无制度基础。上访是寄希望于上级来监督,打行政诉讼官司是借助司法的力量,把政府拉进诉讼的法律关系中,使双方暂时在诉权上地位平等。一旦脱离这个法律关系,处于平等地位原告和被告立即变成行政关系中不平等的被管理者和管理者。

而制约是交互的行为,功能各自不同的权力主体在权力运行程序中的不同环节或不同阶段独立承担不同的任务,只有制约的双方彼此协作才能完成这个运行过程,因此制约双方没有地位的上下之分,只有在程序中各自制约行为启动的先后之分。

3、二者作用的方式不同:

监督是对权力运行状况的检查察看和反映,监督主体并不参与其中,不干预被监督主体的具体决策和执行行为,而是把监察的反映给被监督主体及其授权者,或让上级主管来追究问责进行奖惩;或督促被监督主体自身修正,因此监督主体自身并不负决策和执行的责任。民主政治中任何公权都要受到限制,监督权也不例外,因此监督者不能越俎代庖,直接替代被监督者去行使决策执行权,会导致监督取代了管理,使监督权最终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中国历史上监督机构演变为行政机构的:“内外朝的循环”和“中央巡视员与地方诸侯的循环”是典型的例证。

制约恰恰相反,职能不同的制约主体参与权力运行,各是其中一个环节或一个阶段,它既制约其他权力主体又被其他权力主体制约。只有当程序运转到各自所司职权范围内时,制约行为才会启动。所以监督是主动的行为,制约是被动的行为,监督是持续的经常性的,制约是间断的,阶段性的,监督类似于驾驶室里的各种仪表,制约则类似于刹车和离合器和档位。

4、二者作用的效果不同:

上对下的监督是全方位的,范围广泛,因而对公共权力的控制社会总成本高。制约是有限的,只在制约主体所司职责范围内行事,越权即为别人所制,因而对公共权力的控制社会总成本低。监督是事后控制,是发现了滥权与渎职后再去处理,是“反”腐败的控权措施。制约因为参与权力运行,是事前或事中控制,是“防”腐败的控权措施,因此监督有滞后性,制约有超前性。监督依靠权力系统内部的上下隶属关系,发现问题立即能处理——当然处理得怎样是另一回事,保证了行政效率,虽然往往牺牲了行政正义。

制约是互相牵掣,一个环节不通则全盘运作皆停,虽然牺牲了行政效率,但保证了行政正义。监督主体因为是在权力运行之外,所以困难在于如何发现问题,层级越多越难发现问题,仅属黑龙江省主管的鸡西市委曾在国务院总理三次批示的情况下反复造假欺骗党中央中央国务院,底下的更不用说了。制约主体参与权力运行,较为容易发现问题,因此对公权的控制来说,监督的效率相对较低。如2003年跨海铁路高层私分国有资产和受贿的窝案,对之进行的审计监督前后竟达十四次才发现问题!

5、二者的哲学基础不同:

权力监督制度这种事后控制的前提是主信臣忠,用人不疑。它建立在“人性善”的思想基础上。“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人具有先天的善性,具有可向高尚道德发展的潜在因素,只要加强修养,扩充善端,自可达致“贤人之治”,因为客观外部环境会蒙蔽人的善根,一些偶然因素会造成错误甚至罪恶,所以需要上面督促。但是性善论这种过分乐观的人性假设容易导向人治。对于科层制的权力体系来说,权力的链条越长,对下级的监督控制力越弱,上级越容易被下级欺瞒,因此越容易被监督者观察到的下级越值得监督者信赖。监督者的判断依据是是政治忠诚程度,感情密切程度,这些主观因素又没有客观标准,没辙的情况下只好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

权力制约的思想基础可以近似地言之是“性恶论”,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对人性负面特别警觉的怀疑意识,借用张灏先生的说法叫“幽暗意识”。如果与“性善论”作相对应的理解,认为“性恶论”就是指人的天性就是绝对的恶,则权力制约的思想基础非此“性恶论”。权力制约的所谓“性恶论”只是一种预设,理论上假定人的本性中有贪婪自私的因素,但又在价值上否定人性之幽暗,认为人的自私之心必须受到约束。因此权力制约的制度只是一个底线的制度,规定人们都不能去做的底线要求,它假定人人都是戚戚小人而非坦荡君子,掌权者若不做小人,他不会成为制度的障碍,制度也不会妨碍他的手脚,两不相妨,而且正是制度的存在保证了他成其为君子;但掌权者若不做君子,设若没有制度防线,权力就会变为魔兽。正是这种对人性的审慎和制度理性导向了法治。

总之,监督与制约是两个明显不同的概念,作为公共权力的监控方式,二者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存在前提,比较而言,制约是更好的控权方式。选择哪种控权方式,与权力体系的结构有关,与国家的阶级性质无关。

三、加快权力制约机制建设,实现公共权力监控制度的转型

中国现代化的动力不像欧美那样来自社会,是政府主导,靠政府的强力推进,并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型”战略。为了实施这个战略,国家必须通过意识形态、政府体制和干部队伍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渗透,以动员和提取全社会的资源进行工业化,从而国家权力不受限制无远弗届地渗入和控制到每一领域、每一阶层、直面每个人。这样一种国家全能主义的总体性、一元化的社会,权力不仅“构成了一个社会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并且左右着经济运行方式,经济发展及其动力机制”,而且是整个社会的发展的动力机制,对这样的权力进行限制和削弱是不可思议的,整个社会高度的同质同构,根本不存在分权的社会基础。在这种权力结构下,建立了适应其需要的权力监督制度。

在计划体制时代,国家控制了几乎所有资源,连劳动者自身的劳动力资源都是国家计划的一部分,私权不发达,社会主要关系还不是商品交换关系,像现在这样公权侵夺私权,与民争利等许多腐败情况没有发生的可能,权力监督体系的缺陷没有充分体现。而在市场经济时代,社会关系已商品交换关系为主,国家与社会有了适当的分离,私权发达,公权有了行动的边界,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权力监督体制的缺陷逐渐显露,腐败日益猖獗是它的表征。

中国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就是完全由行政力量配置资源转向了主要由市场力量配置资源,国家统管一切、包揽一切的情况已经成为历史。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以权力分化为主线的政社分开、政企分开、党政分开、国家和社会分开的改革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权力主体从一元走向多元,各种权力主体在博弈中开始相互制约,日益分化的社会结构体系引发了中国社会权力关系的深刻变化。因此,必须根据权力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适时实现公权力监控机制的转型。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确保权力正确行使,需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这指明了公共权力监控机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突破原来只是从监督来思考防止权力被滥用的单一路径,强调了权力的相互制约性。当前,我国已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任务,国务院也出台《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十年内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无论是建设“法治国家”还是“法治政府”,核心在于建立合理的权力制约制度。因此,权力制约的制度化建设已具成熟的政治条件。

摘要:监督和制约是两种主要的公共权力监控机制,在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作用的方向方式和效果、哲学基础上,二者有很大的差别。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我们选择了与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相适应的权力监督机制。但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体制的建立,中国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权力监督机制日益显露出它的缺陷。要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有效地控制公共权力,就要加强对权力制约机制的研究和建设。

关键词:权力监督,权力制约,控权机制

注释

1[1]孙笑侠、冯健鹏:《监督,能否与法治兼容?——从法治立场来反思监督制度》[J],《中国法学》2005.4

2[2]秦晖,《传统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第192-194页

3[3]张灏,《幽暗意识和民主传统》[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第24-25页

篇4:权力的运河与运河的权力

在20世纪50年代冷战时期,英国为了保持住这个殖民时期的禁脔,不惜与法国出兵保卫运河,避免被埃及国有化,但由于最后关头没有美国的支持,功亏一篑,从此失去了运河的掌控权。

因而苏伊士运河的争夺战也是大国利益交换的筹码。1967年以色列与埃及爆发“六日战争”,埃及惨败,也导致苏伊士运河的关闭,影响国际航运达八年之久,直至1975年才恢复。

巴拿马运河的历史,也见证了死亡与枪声。法国人在19世纪末参与兴建,投下巨资,但却面对工地上疫病丛生的痛苦,高达两万名法国工人死亡,技术上又挫折重重,最后被迫将开拓权卖给美国,历经波折,导致美国幕后导演了一场革命,支持巴拿马独立建国,脱离哥伦比亚,从此受美国“保护”。运河在1914年通航,俨然美国的属地。直到1977年卡特当选美国总统后,在美国自由派的鼓吹下,才将运河归还给巴拿马政府。

但到了1989年,美国的老布什政府以巴拿马总统诺列加涉嫌贩毒为名,出兵巴拿马,不仅将总统逮捕,还占领了运河区域,尽显美国“牛仔”的强悍作风与世界警察特色。后来美国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美军终于在1999年退出运河区,但确保运河的管理权牢牢地掌握在美国机构的手上。?笏(摘自《亚洲周刊》)(编辑/立原)

篇5:与权力的名言

刘宁,张江依,刘亚臣

(沈阳建筑大学,辽宁沈阳110168)

摘要:针对地方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划分模糊的问题,分别归纳了研究生招生入学阶段、学业培养阶段、综合管理阶段及毕业答辩与学位授予阶段的重点工作与各个环节的制度设计。理清负责学术事务和行政事务的执行单位与主要责任,以期最大限度地避免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滥用与错位。

篇6:项目经理的职责与权力

1.独立带领工作组人员完成项目的勘查、方案、开通、验收工作;组织落实施工组织设计、质量计划和质量措施要求,检查监督落实情况。

___组织协调各专业、工种、工序的配合,协调工程进度、质量、安全的关系,确保工程正常进行。

3.能独立完成从前期的项目方案到项目实施到后期项目验收整个环节。负责道路交通监控、弱电工程、户外LED屏的安装施工管理。

___组织落实施工中进行各工序书面技术交底;协调售前方案和售后施工。

5.参加各工序的检验和工程验收,对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进行质量检查和评定工作

项目经理的职责与权力21、协调、沟通施工期间与总包及甲方之间的关系;

2、建立各个领域中的社会关系、客户资源(包括投资方、设计院、总承包方,工程项目部等等);

3、预付款催要、并配合项目部门、经营部门办理增减款项及工程款预算工作。

4、部门内部管理工作。

项目经理的职责与权力31、配合项目前期的市场开拓和负责工程施工的组织实施;

2、指导施工安装和工程管理现场控制;

3、能进行现场工艺调整方案建议、施工图现场变更方案的绘制;

4、制定项目工作计划和进度,根据工程合同确定项目的节点时间,分解制定详细的项目工作计划;

5、执行项目工作计划,控制项目总体进度,指导、监督和考核项目团队的工作,对项目安全质量进行监督和控制,定期向公司汇报项目进度。

6、保证工程工期、质量、安全、成本、技术要求等各项指标的实施;

7、负责协调甲方、监理、总包单位及政府部门的关系;

8、负责竣工验收和工程移交。

9、项目催款及费用控制;

10、工程实施及技术研发的保障支持;

11、完成上级交予的其他工作。

项目经理的职责与权力41、负责医药行业的进口设备在国内的销售。

2、主动制订自己的销售计划,开发新项目。可独立操作项目。

3、负责客户的项目信息跟踪,投标报价和商务谈判,促成合同的签订,完成销售目标。

项目经理的职责与权力51、全面负责当期项目的各项管理工作,是当班作业区安全生产责任人。

2、负责召开施工前的班组动员会议。

3、负责保质保量按进度计划完成工程项目任务。

4、负责监督检查当班工艺纪律、劳动纪律执行情况,有权对违反纪律提出考核意见。

5、负责按操作规程正确使用设备、工器具、吊具,防止出现事故

6、对当班出现的质量问题,造成返工的,必须向维修经理汇报。由技术部门出具分析报告,并落实。

7、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工作

项目经理的职责与权力61、负责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项目投融资全过程咨询业务,包括但不限于项目尽职调查、投融资结构设计、财务测算分析、项目合同谈判等工作内容;

2、根据项目工作计划和要求负责项目组织实施,针对自身负责项目的进度、质量和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

3、进行项目方案汇报,与客户方保持畅通的沟通,维护公司品牌及客户关系;

4、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项目经理的职责与权力71、全面负责公司项目从接单到交付的整体进度管理工作,与公司内部及客户保持良好互动,确保按时、按质完成项目交付及回款;

2、参与项目前期设计评审工作,如订单/合同的评审,沟通图纸问题、优化可行性评估等;

3、把握项目组成员的工作进度、工作方式,促进项目成员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篇7:与承担责任对等的权力

对于“包青天”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嘉佑元年(1056)年12月,朝廷任命包拯治理开封府,他于次年3月正式上任,至嘉佑三年6月离任,前后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但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把号称难治的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他敢于惩治权贵们的不法行为,坚决抑制开封府吏的骄横之势,并能够及时惩办无赖刁民。

由于包拯在开封府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敢于碰硬,贵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听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妇孺们都知道包拯之名,亲切称呼他为“包青天”。那么他有什么高招能使人们称其为“青天”呢?

①三口铡刀。这是任何包公戏中决不可少的一份道具。

②尚方宝剑以及各色圣旨。这是包公戏中包拯的又一大法宝。

这几样东西都是“御赐”的。这就是一种授权。当时的包拯,因为惩治坏人有功而被皇上连升数级,成为了开封府知府,皇上为了保证其在执法过程中的公正、迅捷,更赐予他上斩昏君、下斩谗臣的尚方宝剑与先斩后奏的利器——龙头铡、虎头铡与狗头铡。有了这几样利器后,包拯连续瓦解了多个恶势力,同时也遭到了奸党的陷害,为了加快剿灭奸党与强寇,包拯更抛开传统,与江湖上有志之士结交并委其要职,一时间上下同欲,群起抗敌。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四品带刀护卫“御猫”(展昭)、师爷公孙策等。在这些人的帮助下,包拯终于向大奸臣——国师“庞太师”发动了总攻。民间也因为包拯办案公正廉明,称其为“包青天”。

篇8:与权力的名言

关键词:学术权力,行政权力,关系

《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对权力的解释是:权力是人际关系特定的影响力, 是根据自己的目的去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在社会生活中, 凡是依靠一定力量使他人行为符合自己的现象, 都是权力现象[1]。德国社会科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 权力意味着在一种社会关系里哪怕是遇到反对也能贯彻自己意志的任何机会, 不管这种机会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2]。由此可见, 权力应该是一种影响力, 这种影响力来源于对某种资源的占有与控制, 通过对该资源的分配实现对别人思想和行为的支配。大学的权力体系错综复杂, 纵向来说, 有系、院各层次的权力;横向来说, 有学术权力、行政权力等。学术权力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伯顿·R·克拉克 (1978年) 提出, 指学术治理的权力, 是一种法定权力。高校学术权力主要表现为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师资培养、学位授予以及就业、招生等方面的权力。行政权力是指由高校各级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所拥有的权力, 主要表现为校长、处长、科长等行政治理人员的权力。

1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

从根本上说, 高校是一个由学科和事业单位组成的组织结构, 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都有其合理性。但由于两者的性质不同, 权力行使的主体不同, 在运行过程中必然会导致二者的失衡和冲突。

(1) 高校中行政权力泛化、学术权力弱化的现象比较普遍。大学内部管理的官僚化、机关化倾向, 以行政权力干预或取代学术权力的现象仍然存在。诸如应当由学术系统做的事情基本由行政系统包办, 行政权力对学术事务介入频繁, 忽视教授、专家对学术事务的管理。行政权力泛化的结果是官本位意识进一步强化, 使更多的人关心权力而不关心学术, 甚至有些教授、专家、博士都将“学而优则仕”作为自己的信条, 希望谋个一官半职。举一个例子, 我同学读研究生时, 有一位导师被提升为省教育厅的副厅长, 在学校仍然兼职当导师, 每次论文答辩, 这位具有行政级别的兼职导师说话总是很有分量, 其他评委对他也是言听计从。诸如此类已经成为高校屡见不鲜的现象, 由此导致有些具有学术和科研天分的人才, 宁愿不惜一切代价混个一官半职, 既清闲, 又体面, 更受人仰慕。

(2) 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在高校中的分配不合理。从理论上说, 我国高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界限已经模糊难辨, 权力配置的重心往往偏向行政人员。虽然国家法律明文规定了学术委员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在高校管理中的地位, 但现实中学术委员会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只是作为咨询机构被置于其外。各种学术权力委员会中党政管理人员占据绝大多数, 以致学术权力运行的结果仍然是行政权力占主导。学术权力系统沦为行政权力系统的附庸, 代替执行某些行政权力。有调查显示, 高校学术组织的成员基本上由校院系的主要行政领导构成, 或由行政领导负责, 也就是说学术委员会成员大多具有行政和学术双重头衔, 从成员的构成上带有强烈的行政色彩, 因而在学术决策中也必然更多地从行政取向和行政利益出发, 而一般的学术带头人很少有参与重大学术活动和项目的资格和机会。

2 正确处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

正常的大学运转需要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通力合作, 正如伯顿·克拉克所言“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利益是共同的而不是对立的, 两者都是大学的工作人员, 应该像同事一样分享权力”[3]。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 理顺二者的关系对高校内部治理和对外提升知名度日益重要。

(1) 权责明确, 协调发展。没有学术权威高校就不能称之为高校, 同样没有行政部门, 高校难以正常运转。对于高校而言, 二者不能或缺。只有合理规范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 建立一种有机的分工、合作与制约关系, 明确各自的职能分工, 协调互助, 高校才能良好运行。首先要把泛化的学术权力回归到适合的位置上去。也就是说, 掌握行政权力的各级人员都必须真正了解高校行政管理是在“学术”这个特定的情境之中的管理, 不能“越级”挤占学术权力的空间, 其核心的意义是贯彻行政权力为学术进步服务的管理价值观念。在学术权力回归的同时, 也要避免“学术权力寻租”现象的发生。

(2) 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学术自由是大学的灵魂, 是大学得以生存的基础, 是锤炼学术大师的土壤。42岁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大师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只要看看北京大学建校之初对人才的选聘原则、制度和方法, 就能真正感受到大学的魅力所在。众所周知, 大学的存在性在于教书育人, 学术理所当然成为大学的核心内容, 与之相应教学科研人员本应是实施主体, 而行政人员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如果行政权力高于学术权力, 或包办代替学术权力, 大学的文化底蕴无法积淀、大学精神无法形成, 没有学术权力的尊严, 就没有现代大学。要牢固树立“师生为本、学术至上、有限行政、优质服务”的理念, 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3) 加强制度创新建设。从制度上确保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主体的利益, 加强学术民主制度建设, 强化以教学、科研人员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保障师生权益, 彰显师生的主体地位。针对近几年学术道德失范的现象, 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学术规范体系与学术诚信系统, 适度引入社会中介机构参与学术事务, 以真正实现学术规范的制度化。也可适度改革当前的管理运行机制, 杜绝和制约集权化倾向, 转变管理方式, 强化咨询和服务功能, 扩大基层学术权力, 达到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均衡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K].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2.

[2]文学权力:一个社会学的阐释[EB/OL].http://www.paper800.com/paper122/1647A7D1/.

[3]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7:40.

[4]胡保利, 赵惠莉.冲突理论视野中高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4) .

[5]蔡文伯, 高芳.高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回溯与反思[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 (4) .

[6]康君奇.高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关系辨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1.

篇9:与权力的名言

关键词:高校;学术权力;行政权力;合理配置;调节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质量始终是人们最关心的话题。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冲突在高校中时刻存在,这两种权力的科学配置对于高校作用关键,对其生存和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探索学术权力占有的主导地位过程中,一定要对行政权力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本文试图探究学术与行政这两种权力的运行范畴,浅议高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合理配置与调节,以期为学术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高校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无法充分发挥效能的原因

1.历史发展变革

高校学术权力指具有学术能力的专家在教学、科研、师资、学位授予等方面进行学术管理的权力。高校行政权力是指由大学各级行政部门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在其职责范围内对有关行政事务或活动进行管理时行使的权力。新中国成立之后,高校管理经历了中央集权管理、中央统一领导、中央与省二级管理的领导制度变革过程。这种体制背景下,高校成为事业单位,沿袭行政管理体制,套用政府机关行政级别,实行长官负责制,建构了一个金字塔式的科层结构。高校的学术权力是一种特殊的权力,它存在的基础是专家的学术背景及水平,是学术自由与自治的充分展现。而高校的行政权力是组织任命,要按照高校制订的法规或制度行事,强调不同的职位行使不同的权力。学术权力在处理学术事务时要依据学术标准,不受行政干预。而行政权力在行使的时候也不能干涉学术权力的自由。但是,事实上,高校学术组织拥有的自主权极少,教师也几乎不加入到学校管理工作当中,学术权力没有真正发挥学术作用,因此学术权力有一种内在的力量抵制行政权力,两者之间存在严重的冲突。随着多种“运动”的开展,高校行政化趋势逐渐明显,使用行政管理替代学术管理,完成的是行政目标,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和影响了高校学术发展以及总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2.行政权力替代学术权力的情况普遍存在

随着高校改革不断深入,我国逐渐重视学术权力在高校主要事务,特别是学术性事务的决策当中发挥的作用,但是我国学术权力组织的构建和运作并不规范,很多高校学术部门不管是形式还是职能方面权限不大,学术权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加强。大部分学术部门组织活动较少,其民主管理方面还不是十分标准,给人一种可有可无的感觉。多数高校的学术部门只是在学位授予、职称评定、人才引进、科研项目、教师奖励等环节中起到咨询或审议的作用,最终的决策权还是行政部门。这样,学术部门就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行政部门的附庸。基层院系在招生名额、专业设置、职称评定、科研立项等学术性较强的学术管理问题方面缺乏决策的权利,这种情况消弭了很多专家学者的工作热情,而行政权力涉及的诸多资源分配优势却诱使部分专家“学而优则仕”,走向所谓“仕途经济”路径。另外,行政权力在大学的绝对强势,破坏了权力间的制约和监督,容易滋生官僚主义和腐败。

3.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跨界”“混搭”

高校目前依然存在专家与官僚相互“跨界”的现象,校级、院系级学术委员会成员大部分是由院长、书记或者是处长担任,几乎所有教授委员均拥有行政职务,这就导致学术部门从根本上就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以及显著的学术部门行政化现象。这些具有行政职务的教授,如果将学术活动(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与学术事务(如学科规划、课题选择、经费使用、成果评价、职称评聘等)相互混淆,那势必将产生“掌握管理学术的权力”的意识,进而在履职过程中,居高临下地首先体现与贯彻其自身所处的行政层级的长官意志。

4.行政权力控制资源配置导致官本位现象严重

高校学术权力在处理学术事务方面相对缺乏对各类资源进行配置的权利,而行政权力却恰恰能在资源配置方面长袖善舞,左右着诸多教师的教学科研环境,甚至是与职称职级挂钩的生活条件。因此,高校教师“为五斗米折腰”,或“学而优则仕”,或先求仕途,再以仕途去谋求学术资源的曲线发展路径比比皆是。这一发展路径无疑推动了高校官本位的恶性发展,违背了教学科研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管理原则,破坏了高校崇尚学识,注重人才培养的良好风气,扼制了教师的工作热情,难以稳定教师团队,提升教学效率。

二、高校学术和行政权力的调节

1.努力摆正行政权力的位置

目前,高校学术权力的管理运行日趋扁平化,垂直层级减少、管理幅度增大,但行政权力机构则牢牢盘踞着科层制的金字塔,基本上两种权力是处在高校的上下两端。地位的不同决定了管理理念的差异。高校的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活动均是在相关学科或者是专业领域当中实施的,教师以及科研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决定其必定在高校职能活动中占有主导地位。高校行政管理者应该掌握和尊重教育发展、学科建设、学术发展及教育管理的规律,为学术活动与学术事务提供全方位服务,将行政权力摆在“管理就是服务”这一辅助位置之上,以高效率的沟通协调功能连接分散性的学术权力,制约和弥补崇尚个人自由和协商决定的“教师文化”难以跟随急速变革的时代,影响决策和行动的效率等瑕疵与缺陷。这种依靠实质需求来支撑其正当性、合法性的行政权力才能赢得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的认可和拥护。

2.构建学术权力为核心的管理运行制度

学术活动与学术事务管理当中行政权力的存在和实施,其最终的目的是确保学术活动能够正常稳定的开展,它的运行要符合学术权力的要求并为实现学术权力的意志提供行政保障。学术管理当中的所有行政决策若离开学术权力内部支配而只是单纯的长官意志,将与学术发展客观特点相悖,且不符合高校本身的特性,难以获得支持与落实,对于学术自身和高校的稳定快速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在高校组织管理制度设计中要确定学术权力的权威性,同时还要明确由学术权力当作核心的权力制度中行政权力发挥功能的领域与范畴,让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能够构建一种有效分工协作和限制的关系。在实施学术权力主导管理的过程中,其核心功能并非丝毫不受限制,既要确保其合理运行,还要防止其随意性、无序性和绝对性。这也是目前我国高校制度设计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合理配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教育质量是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人们极为重视的问题之一,同时也是高校的生命线所在。高校的管理首要的是学术管理,使学术权力占有主导地位,有利于高校学术资源的汇聚,能够确保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但同时要避免高校当中出现学术“寡头”现象,还必须让学术权力处于一个科学的范围当中,而行政权力的合理运用对提高高校人、财、物资源的运用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术权力属于一种内部力量,主要起到支配的作用,而行政权力属于一种外部构造方式维护着高校组织的存在以及发展。保证其配置的科学性应关注以下几方面:

1.正确认识学术管理的概念

人们对于以学术事务为对象和以学术事务为内容的管理称为“学术管理”。学术管理既涉及学术权力背景又涉及行政权力背景,二者都不能笼统概括学术管理。学术管理中不能仅有行政权力,但如果以为学术管理就是学术权力,势必导致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混淆和相互替代。在学术管理活动中,行政权力不应承担本应由学术权力承担的事情而扮演学术权力的角色;学术权力亦不应跨界扮演行政权力的角色。学术权力属于一种内聚力,而行政权力则属于是维持力,内聚力作为高校的主导力,是知识与创新的源头所在,维持力发挥着保障的功能,构建一个合理的学术管理氛围,两者绝非二元对立的关系。

2.注重学术权力的持续支配力

知识更新与学术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导致依赖学者学术地位以及威望作为支撑的学术权力缺少持续的支配力,前辈学者学术生命的终止是晚辈学者的出发点,因此,这属于比较显著的后浪推前浪模式。但是行政权力拥有相对稳定的持续性,可通过换届进行沉淀,行政权力应注意在各方面保证学术权力的持续支配力,以确保学术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保证高校的无形资产不至于贬值。

3.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均应该在相应的范围当中运作

如果学术权力超出它自身学术事务的范畴,那么将会出现异化的现象,对于学术事务的公平和公正性造成严重的影响,产生学术腐败的情况,对于整个学术资源的完善整合造成阻碍,极有可能导致学术资源的大量流失,这样也就无法保证高质量的教学和科研,进而无法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行政权力若超出自身的运行范围,将会对学术自由造成极大的限制,导致学术权力没有办法充分发挥其作用,并且,还有可能导致学校有形资产流失,无形资产无法保值和增值的情况。

总之,正确认识高校学术管理机制,科学配置并调节各个环节的运行机制,让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根据教育发展规律以及管理流程的需要高效率地发挥其功能,并且在学校的各方面的建设当中创造出最大化效益,才能促进高校内部管理改革,保证学术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提升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邹晓红. 高校内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关系[J]. 社会科学家,2013(11):32-34.

[2]黄国铭,翁瑞珠. 论高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合理配置和调节[J].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4):53-55.

[3] 崔卓兰. 高校决策管理法制化研究——以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均衡配置为视角[J]. 社会科学战线,2012(5):169-174.

[4]秦惠民.学术管理中的权力存在及其相互关系探讨[J]. 中国高教研究,2002(1):50-51.

篇10:项目经理的职责与权力

2、建立各个领域中的社会关系、客户资源(包括投资方、设计院、总承包方,工程项目部等等);

3、预付款催要、并配合项目部门、经营部门办理增减款项及工程款预算工作。

篇11:项目经理的职责与权力

2、根据项目工作计划和要求负责项目组织实施,针对自身负责项目的进度、质量和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

3、进行项目方案汇报,与客户方保持畅通的沟通,维护公司品牌及客户关系;

篇12:首相与责任内阁的权力

首相的职权虽然绝大部分没有法律正式规定,但根据惯例首相拥有非常广泛的权力。英国政治制度上首相的地位由宪法惯例产生,其权力也由宪法惯例决定。

根据宪法惯例,首相享有下述各种权力:1.代表政府向英王汇报全部情况。2.代表政府在议会中为政府的重大政策进行辩护。3.向英王提出任命内阁成员和其他部长名单,也可要求他们辞职或变更他们的职务。4.主持内阁会议,决定内阁议事日程。5.向英王推荐高级法官、主教和对某些其他官员的任命。6.决定各部职权的划分,决定部的成立、合并和废除。7.对各部业务进行总的指导,解决各部之间的争议。

8、内阁必须接受议会的监督,因此首相有责任回答议会的质询,向议会报告政府的工作。但是,首相作为议会多数党领袖能操纵议会,并且有权建议英王解散议会,宣布重新大选。1742年沃波尔内阁因失去议会支持而集体辞职,由此开创了组阁政党必须在议会中占多数并集体负责的先例。1784年,小皮特内阁因得不到下院支持而提请国王解散下院,并提前大选,获胜后继续组阁,这一作法也成为惯例。实际上,英国首相的权利比美国总统的权利都大。美国总统对内阁人员只有提名权,而英国首相有任命权。

内阁权力分配:内阁既参与立法,又负责行政,实际控制着下院立法程序,控制着下院及其决策权,宣布提前大选权等,实际上使议会和君主都从属于自己,从而操控着立法权。首相是内阁政府首脑,主持内阁会议,总揽政务,拥有任免内阁成员和所有政府高级官员的权力,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对内对外的重大方针政策。由于各国的情况不同,宪法赋予首相(或总理)的权力大小也不尽相同。对提交议会讨论的政策作出最后的决定。按照议会规定的政策行使最高行政权力。协调和确定政府各部的职权。议会与内阁的关系是:最高的立法机关议会产生内阁,阁员大都由议员兼任,内阁必须集体对议会负责,因此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首相、内阁和政府的产生与组成的法定程序:英王任命首相→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英王批准后内阁和政府便告组成。在英国内阁制中,首相一身二任(政府首脑和多数党领袖)是掌握国家实权的关键人物,但是以首相为首的内阁和政府都必须接受议会的监督,如首相有义务向议会报告工作,有责任回答议员的质询。内阁首脑拥有决定性发言权:是政府首脑,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同时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是事实上的国家最高领导人(拥有大臣与主教的提名权,高级文官的任免权,内阁会议的主持权,政策决策权)。内阁大臣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内阁制与首相相辅相成,内阁首脑(首相或者总理)是下议院多数党的领袖。

内阁成员组成:

内阁制的内阁是以议会为基础产生的。内阁首相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首相从政见基本相同的议员中挑选阁员人选,提请国家元首任命,组织内阁。

国家元首对内对外名义上代表国家,但并无实际行政权力,由内阁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全权负责。元首颁布法律、法令和发布文告时,都必须由首相或有关阁员副署。内阁接受议会的监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如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其阁员必须集体辞职,或由内阁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举行议会大选。新议会如果仍对内阁表示不信任,内阁则必须总辞职,由国家元首任命新首相组织新政府。

内阁的成员由内阁的首脑从与其政见相近的议员中挑选,或由参加内阁的各党派协调分配名额产生,然后提请国家元首任命。内阁主要作用:

政府中的高级大臣组成的英国内阁是英国政府的最高决策机构,既操纵立法,又管理行政,被看作是对“国家行政的最高控制”,“政府的主要工具”以及“大多数立法和行政主动性的来源”,总之,它是国家的行政之巅。它的作用可以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它是政府的最高决策机构。包括内政、外交、防务、教育、科研等各项决策。

第二,控制立法。现代社会中由于立法量的增加及其复杂化,议员个人既无设备又缺乏全面的知识和足够的信息来准备复杂的议案,导致政府逐渐加强对立法的控制,政府提出公议案,这种议案都是由内阁提交下院通过的。而且在准备议案中,内阁委员会越来越多的参与其中,即先由内阁列出议案原则,再由他组织有关大臣、文官、专家等一起磋商议案细节,然后交内阁审定。最后提交下院通过。

第三,作为政党的领导。首相是执政党领袖,内阁大臣都是由执政党领导组成的。内阁除了对国家、政府进行行政上的领导外,同时也对其政党行使着领导权。如讨论决定党的方针政策,竞选宣言等,在下院和公众中,为其党的政策、行动进行宣传,解释和辩护等。

上一篇:庙沟镇蚕桑观摩会经验介绍下一篇:胡敏,给雅思考生的五种学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