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用暴力解决道德问题

2024-04-08

别用暴力解决道德问题(共6篇)

篇1:别用暴力解决道德问题

姜珊

4班

2012010919

别用暴力解决道德问题

近日,杭州一辆公交车上发生了这样一幕:一个小伙子因为没给抱孩子的妇女让座,被女子的丈夫连扇五个耳光。事情传出后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人说年轻人不给让座活该,但更多的人倾向于批判女子丈夫的暴力行为。

让座是种美德,不给老弱病残行动不便者让座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道德风气不好的一面,但道德毕竟是一种自律而不是他律,当事人就应该用暴力去要求别人遵守道德吗?不让座就该挨打吗?很显然男子扇小伙耳光这一行为是错误的,让座是小伙的义务,不让座也是小伙的权利,让不让都取决于小伙子的道德觉悟,当然也可能存在小伙子工作太累,想坐下休息这样的情况,这些即使有人批评,那也只是道德层面上的。但男子打人这一行为,就不仅仅道德的问题了,而是违反了法律,大家同样是付了车费坐公交的,男子把别人让座想的理所应当,动手打人,这就不对了。让座只是一种道德上的、内心上的善事,坐着的和需要帮助的都应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一下。

我们的社会道德风气日渐衰败,男子这种靠武力来解决问题的行为,不仅成为不了“道德英雄”,还有违社会公德,更有人身伤害之嫌。挟道德暴力以行,是比不道德行为更加令人厌恶的。道德的问题是不能用暴力来解决的,中国有句古话叫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无有以及人之幼”,这句话要求我们要多照顾老幼,这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中国一直都是一个礼仪之邦,高尚的道德品质一直都是我们所追求的,我们更需要对真善美的道德进行宣传,而不是以一种丑陋的方式来规范道德。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体谅、包容和理解,也需要全社会所有人的共同参与。

男子的暴力行为可以理解为是对小伙子不给妻子让座这一行为的惩罚,但是如果所有的不道德行为都用暴力来规范来惩戒,那么社会将会形成一种什么样的风气呢?这是我们绝对不允许发生的。我们是一个文明的社会,需要通过文明的行为来规范道德,暴力是绝对不能采用的!

我们应当引以为戒,通过合理方式宣传道德文明,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篇2:别用暴力解决道德问题

真的,人只有好了之后才知道原来有多差。

比如你瘦了之后才知道原来胖成那个熊样,但你胖的时候就觉得自己是健康微胖真可爱。

你打扮了以后才知道以前那么丑,但你丑的时候就觉得自己比最丑的好看。

人一定要进步,你不往上走,根本不知道自己现在烂成这样。

这是@一只白-写的微博,超级火,好几万的转发。

我的同事邹丹丹把这条微博转到公司群,她说好有共鸣啊。

她是的。

她是北京人。在北京念的最差的中学,大学都没上过。当过服务员、当过地产中介、做过推销、摆过地摊,今年4月进了我们公司,现在是超有灵气的编剧。

她刚满20岁,月入已经过万。

她很有资格说这个话。

确实是只有变好了,才知道自己以前有多差——不是当服务员这些工作有什么不好,而是她以前没有认真对待过任何一份工作。

以前她就是个彻底的混子。

念超烂的中学,名次还超烂,英语有时候考二三十分——总分150。

那时候她还觉得自己特帅气,混不吝,放荡不羁爱自由。

她觉得勤奋上进的都是傻逼,读书有个屁用啊。

高三的时候,老师特混账,哪个同学送礼多,她就爱谁。她很讨厌那个老师,想要报复她,把自己的成绩考差,给老师一个教训。

她的高考成绩果然如愿以偿——烂到家了,考了一所你绝对没有听说过的烂大学。

她一气之下,大学都不去上了。

父母让她复读,她也不肯,想说,大不了以后就啃老呗。

于是,她就真的摆出了啃老的姿态,天天在家闲着,每天玩到早上五六点才睡觉,下午才起床,昼夜颠倒。

过了一段时间,她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人一辈子总不可能真的没有文凭吧。

她决定要做出一些努力了。

比如,买个假文凭。

说干就干,她打听了一圈,擦,那种高仿真的文凭好特么贵啊,要大几万。

没办法,挣钱买文凭呗。

她去了一家服装店卖衣服,本来销售业绩还可以,但有一天,她身体很难受,想请假,主管不同意,她就跟主管杠上了,当场撂挑子走人,她觉得自己特帅,现在回头看,觉得自己特傻逼,太任性了。

后来她去一个运动品牌卖鞋,做了不到一个月,觉得每天要跟同事撕逼,抢客户,没劲,又辞职了。

之后就更乱来了,搞了几天推销,当了一天的房产中介,还去意大利练摊儿,总之没有一个工作,她干得超过一个月。

那段时间,她还自欺欺人——很多时候,我们会陷入一种鸵鸟状态,骗自己,觉得什么坏事也没发生,一切都挺好的。

她爸已经完全放弃她了,理都不理她,但是她妈对她一如既往地好。

亲戚朋友每次都会跟妈念叨,“你们家丹丹这样瘫在家里不是个事儿啊,这也太没出息了吧,像什么话?”

她妈永远维护她,说,“她爱干嘛干嘛,我都不操心,你操心啥?”

转头还安慰她,说,“丹丹,你别有压力,只要你开心就好,大不了妈养你一辈子”。

别人怎么说她,她无所谓,她不想让她妈丢脸。

她开始认真思考,自己到底要干什么。

从小她就喜欢写故事,各种古灵精怪的故事。有时候把故事给同学们看,大家都觉得她写的故事有点意思。

她一面开始准备自考,一面试图找一份跟写故事有关的工作。

她狂投简历,投给各个公号,每一份面试都认真准备,每一次面试的时候,面试官都跟她聊得特别开心,然后,拒绝了她。

因为她学历不高,又没有经验。

当时她看到我的公司在招聘编剧岗位的实习生,当时我们的要求是,写你最喜欢的电影和电视剧,并简单说明理由。

邹丹丹几天没睡觉,写了上万字,给她最喜欢的电影和电视都写了深度影评。

这一点蛮打动我的。

更打动我的,是她当时在简历上写了一句话,“自考这件事,我自己很当回事,但别人只当个乐子。”

面试那天,她有点吓到了——她没想到面试一个实习生,都要经过三轮,笔试、群面和终面。

她全力以赴去表现,我们当时觉得她脑洞好大,而且情商也很高,群面的时候很有合作精神,就录取了她。

那次招聘有5000多人投简历,只招了5个人,她很珍惜这个机会,来了公司,拼了。

她家住在西五环,每天到望京上班,要横穿6个环,到东四环,单程都需要2个多小时。她为了准时,每天早上6点起床,不管什么天气、什么路况,从来没有迟到过;

每天晚上我们都下班很晚,按规定,实习生8点是可以回家的,但她不,每天都坚持到快11点的时候,跑步去搭最后一班地铁。每次我们给2天时间,让大家写电影提纲,实习生只用交2个,她一口气交5个。

她完全变了。

以前她一沾枕头就睡着了,现在她经常焦虑得睡不着,觉得自己实力不够,着急,晚上做梦,经常都梦见在写剧本;

以前她做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很多份工作没几天就腻了,现在她熬过了三个月实习期,三个月试用期,她爸妈都惊呆了,居然干了这么久,不像她了;

以前她特别娇气,有份工作,要求她上午九点上班,她觉得太早了,起不来,就愤而辞职了,现在她经常为了写好剧本,通宵不睡觉,白天还特精神,聊起剧本就很high。

她回头看以前,觉得自己太挫逼了,太幼稚了,那时候却浑然不自知。

只有你变得勤奋之后,才知道以前自己有多懒散;

只有你变成学霸之后,才知道以前自己学习有多渣;

只要你看过很多书之后,才知道以前自己有多无知;

只有你去过很多地方之后,才知道以前自己见识有多短浅。

可怕的是,曾经的你,自暴自弃,还有种自己挺不错的幻觉。一旦当你真正变得好起来,你再也不想回到以前。

其实,从同事邹丹丹身上,我看到了人生有很多种可能。

不要说什么命运,不要说什么无能为力。

你就是你自己的上帝,一切都在你的选择。

龙应台在《野火集》里说:

在你没有亲身试过以前,你不能说“不可能”!在你没有努力奋斗过以前,你也不能谈“无力感”。

篇3:别用暴力解决道德问题

一、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的原因

(一) 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及完成社会化过程的重要场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1)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家庭教育能够引导青少年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父母的日常行为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青少年的行为, 为青少年做好人生的正确榜样。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父母为了生计忙于工作或出外打工, 抑或父母自身的接受教育程度较低, 对青少年疏于管教。另外, 家庭暴力也会对青少年的身心产生伤害和负面影响, 造成青少年性格孤僻、热衷暴力。因此, 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青少年缺乏正确的行为引导, 极易被暴力行为牵引, 产生不良后果。

(二) 学校校内监管不力、校外指导欠缺

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塑造品格的重要场所, 学校对青少年的教育培养影响决定着他们未来的人生走向。但是, 在追求升学率、唯成绩论的思想影响下, 一些学校只注重对学生的文化学习, 忽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安全教育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使得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极易产生厌学、自暴自弃的错误认识, 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在不良文化、风气的诱惑下, 在学校里寻衅滋事, 对其他同学威胁恐吓勒索财物, 施加暴力行为。同时, 学校对课后的学生行为监管不力, 对一些青少年的不良行为没有及时引导纠正, 以致青少年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另外, 学校只注重对学生的校内培养, 对学生的校外生活缺乏及时的指导, 不能正确的掌握学生的全方面成长信息。

(三) 法律法规存在对青少年校园暴力行为规制的短板

在中国, 只有年满14岁以上未成年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投毒等罪行才负刑事责任, 14岁以下则不负刑事责任。在现实的情况下, 一些青少年实施的暴力行为因为法律规定的年龄原因, 被司法机关责令父母、学校严加管教;但事实上并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 导致惩戒的成本太低, 容易使一些青少年产生误解和侥幸心理, 屡教不改, 最终酿成大祸。法律法规对青少年的暴力行为的矫治手段的规定缺失, 少年司法制度构建不完善。尽管学校和家庭都可以对青少年的暴力行为进行干预, 但严重暴力行为还欠缺专门的青少年矫治机构。

二、青少年校园暴力解决途径

(一) 家庭要承担起预防青少年校园暴力的教育重任

家庭是预防青少年校园暴力的第一道防线。青少年在实施暴力行为前都会有一定的预兆。父母与青少年的相处时间最长, 父母应该及时细心的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 一旦发现孩子有暴力倾向时, 应该及时的与孩子沟通交流, 把问题解决好,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同时, 父母应注重青少年德智体劳的全面发展, 不要把目光仅仅盯在学习成绩上, 以免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导致暴力思想和行为的发生。

(二) 学校应加强对青少年行为的校内监管和校外指导

学校应努力做到对青少年行为管理工作的科学化, 加强对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教育。对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应及时疏导, 纠正错误, 把暴力思想和行为扼杀在萌芽里。对犯有错误的学生, 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 通过心理辅导、改进教育方法等多种手段, 使青少年保持良好健康发展。同时, 学校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校规校纪, 对一些暴力行为要敢管、严管、管好, 杜绝畏难思想。学校应通过加强与家长、社区、政府的联系, 做好校外指导工作。通过做好校外指导工作, 帮助家长、社区、政府科学、合理的处理发生的青少年错误行为, 纠正错误思想, 有效防范青少年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

(三) 完善法律规定, 加大对青少年校园暴力行为的惩罚和矫正力度

当前, 法律法规对青少年的保护力度很大, 但是对于青少年实施暴力行为的惩治手段规定欠缺, 必须努力完善法律的相关规定, 防止青少年施暴者再次实施暴力行为和青少年受害者受到二次伤害。要完善青少年的矫正机制, 使实施严重暴力行为的青少年得到应有的惩处。通过完善少年司法制度, 加强公安司法机关与家庭、学校、社区、青少年保护组织的协调配合, 采取预防、监护、管教、救助等措施, 预防和遏制青少年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

摘要:青少年校园暴力是受到社会民众重点关注的社会问题。当前, 由于青少年群体缺乏自控力、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校内监管不力和校外指导欠缺、法律法规的漏洞, 导致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因此必须重视青少年校园暴力行为, 研究解决途径, 为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关键词:青少年,校园暴力,途径

参考文献

[1]胡依涛.青少年暴力及其对策[J].济宁学院学报, 2010 (2) .

篇4:别用暴力解决道德问题

关键词:岩井俊二,青春电影,校园暴力,教育,成长

电影中,岩井俊二塑造了莲见和星野为典型的男性人物形象,又塑造了久野和津田为代表的女性人物形象,凭借着莉莉周这个偶像的串联,建构于虚拟的以太网世界,将现实与虚构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将青少年成长过程的各个阶段所遭遇的心理问题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校园暴力和霸凌问题的展现。

一、莲见与星野不同的成长轨迹同样的黑暗青春

莲见与星野是好兄弟,二人的成长轨迹截然不同:前者长期作为受欺凌者,后者是实行欺凌的施虐者,可二人的青春却同样黑暗,充满着暴力与欺凌。

莲见逆来顺受的自卑性格源于儿时偷CD被抓,在老师的教育和单亲母亲的辱骂之后,惨遭其余同伙的讽刺与打骂,不仅莉莉周的CD被星野折断,更是被同伴威胁通过自慰来“悔过”。这件事给莲见造成了极其深刻的童年创伤记忆,也为后文莲见得知在现实中对自己百般欺侮的星野就是在网上一直陪伴开导自己的菲利亚时,亲手杀死了星野埋下伏笔。而星野看似是施暴者,可实际上也同样是受害者。他从小学升初中站在年级大会的主席台上发言的优秀学生代表,到抢了小混混抢劫的巨额保护费的“有钱人”,其中经历了学校里差等生的欺凌、父母离异导致的家庭生活的变动。度假归来的星野,面对小混混的挑衅再也不会忍气吞声,而是让他付出了剃去一头“黄毛”和在泥潭里打滚的惨痛代价。昔日里那个追逐太阳的正直、富有同情心的星野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高智商的幕后黑老大。星野既是校园语言暴力、行为暴力的施暴者,同时又是受害者,他将自己身上受到的伤害转嫁到莲见、久野、津田等同学身上以获取自身的平衡。

二、久野与津田相同的悲惨遭遇不同的结局命运

久野与津田都在花一般的年纪惨遭恶势力的胁迫与恐吓,前者被星野等同伙轮奸后又剃成光头,后者被星野威胁走上了援交的不归路。而岩井俊二却用电影的手法艺术化了二者的悲剧过程。

久野凭借合唱团伴奏的才华和出众的外表,成为同龄人中引人注目和爱慕的异类,引来了太妹和混混的嫉妒不满,他们在废弃工厂欺凌久野的恐怖情景,岩井俊二采用了模糊处理的方法,利用画中画的摄影方式,将DV录影机中的画面以一种不确定的二次拍摄展现给观众。久野在学校老师的关怀之下,先是用帽子遮挡住不再完美的外在形象,后又通过儿童合唱团中伴奏的机会,用时间愈合心中的伤痛。与久野的平静截然不同的是津田的绚烂一时,津田与久野的沉寂不同,她厌恶自己受星野要挟、身为援交女的事实,在知道莲见便是星野派来朝自己勒索的小喽啰时,便将仇怨发泄在莲见身上;可另一方面她在发泄过后,又对自己喜欢的莲见默默地关心。津田身上凸显了人格的矛盾性,更彰显了青春期少女独具浪漫却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两面性。所以岩井俊二才为她设计了那样一个梦幻的方式死去:在追逐风筝的脚步中奔向高空。岩井将他的“死亡美学”在津田身上发挥到了极致。

青春期的女性还没来得及享受生命的美好,便枯萎在人生最美好的花季,所以女性在校园中更应该受到特殊的呵护,而不是等到生命不再,才想起追悔。

三、电影中校园暴力的现实启示与解决措施

莲见与星野的悲剧,是理想与现实的悲剧。莉莉周作为莲见的精神寄托,是莲见多年来忍受星野变相摧残的唯一信念。然而,得知星野就是网友菲利亚的事实,就像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般,他想要找寻到一种解脱的方式,便是杀掉现实中的星野。只有这样,菲利亚(星野的网名)才能永远地活在虚拟世界中,与青猫(莲见的网名)的友谊长存。

久野与津田她们遭受了校园欺凌,往往成为众矢之的,津田的自杀是必然的,唯有死亡才能让谣言停止。津田在顿悟了这种现实的残酷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以死来摆脱现实的羁绊,给人以震撼。

反观当下,许多教育工作者在过分追求学生成绩的功利心的驱使下,往往会忽略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将关注点都放在优等生、特长生的身上,忽视了暂时落后的学困生的成长。这种不公平的教育理念,往往催生了后进生的叛逆心理。偏激和狭隘的观念一旦形成,便会萌发报复社会的冲动,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也正因为如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才更应该受到社会的多方面重视,提前及时地对青少年进行心理疏通和调节,缓解青少年的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尹乐.日本新电影运动中的岩井俊二[D].南京:南京大学,2012.

篇5:别用暴力解决道德问题

一、法制新闻传播中存在的道德问题

(一) 报道不公正

首先是被告和原告之间的报道不公正。民事诉讼案件报道中时常出现这种情况。新闻记者在采访阶段要克服自身的主观情绪, 不仅要认真倾听原告的控诉, 还要用心听被告的申辩。在报道过程中, 既要反映被告的要求、答辩理由, 又要反映原告的理由和请求。一些法制新闻记者在报道过程中对自认为正义的一方作详细报道, 而对另外一方的报道则较为简略, 这显然不符合法律的公正原则。其次是被告人和公诉人之间的报道有失公平。刑事案件报道中常出现这种情况, 公诉人在刑事案件中代表国家机关, 而被告则通常是嫌疑人, 这二者在依法维权方面是平等的。因此, 在法制新闻报道中应当维护被告人在法律上的合法权益。且对犯罪事件做出翔实、迅速的报道。但一些记者在报道过程会传播被告以往的犯罪记录或直接界定被告被指控的罪行, 这会在一定程度上侵犯被告接受公正审判的权利。此外, 一些法治报道未能尊重被告的隐私与人格, 随意的歪曲事实和丑化被告, 这不利于公众形成正确的认知。

(二) 侵害隐私权

法制报道是为了扩大公众视野, 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因此, 在报道过程中会涉及报道对象的个人信息, 并将这些信息公布于众的情况, 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同时, 由于我国传统文化视野下, 对个人隐私的关注较少, 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的自然本性, 因此个体的隐私在传统文化中很难找到依据, 这就导致一些法制新闻在采访和报道过程中打破了隐私界限。此外, 新闻媒体还要顾及自身发展利益。因此, 一些法制新闻媒体为了提高经济效益, 吸引读者, 在报道过程中披露报道对象的隐私, 形成隐私权与法制报道的严重冲突。

(三) 品味有待提高

首先, 一些法制新闻过度炒作。为了增强新闻价值, 高度密集的报道法制事实。部分法制报道借助版面、人力和物力, 运用煽情手法, 连续不断地报道法制事实, 过于追求新闻内容的表面性、故事性和煽情性。还有部分法制新闻用以假乱真、无中生有、耸人听闻、小题大做的事件混淆视听。它们或是采用耸人听闻、庸俗不堪或过度细节刻画的标题吸引人的眼球;或是过度刻画死亡的恐怖场景或残酷的犯罪效果;或是对犯罪手段过细描述。一些法制新闻为了增加新闻价值, 对贪污、诈骗等犯罪过程完整描述, 并在报道中呈现犯罪手段的原始记录, 这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犯罪行为的出现。

二、法制新闻传播中道德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 加强法制建设

当前, 我国法制新闻中存在的诸多道德问题已经向《新闻法》的完善提出挑战。我国的法制新闻建设需要法律制度的规范和监督, 但目前我国还缺乏规范的新闻法。因此, 政府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不断完善新闻传播法律, 并对新闻的传播、采集和编辑环节及新闻人员的权利和责任做出具体规定。新闻法规以国家强制力量、国家立法机关、国家行政机关为保证, 对新闻传播的规范具有重要作用。此外, 新闻理论界也应当加大研究力度, 为我国新闻法的完善提供理论依据和保障。

(二) 提高从业者素质

若要解决我国法制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道德问题, 就必须重视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此外, 还要革新法制新闻教育的课程内容。我国的新闻道德教育还处于初始阶段, 当前主要体现在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上, 而针对内容和范畴较为广阔的新闻伦理教育则相对缺乏。同时, 我国新闻道德教育在理论和实际上的结合也不够紧密。当前对法制新闻从业者的道德教育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 很少与其日常报道联系在一起, 难以发挥新闻伦理的指导性与适用性。这也是部分法制新闻报道存在道德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 加强新闻自律

新闻自律主要是指新闻伦理规范和新闻道德约束, 就理论层面来看, 道德约束从属于个人理性自觉领域, 需要个人的认同, 并由个体自觉在行动中践行。但由于法制新闻报道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因此新闻自律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同时, 新闻自律不是简单的道德规范, 也不属于法律规范的范畴, 它不是国家立法机关颁布和制定的, 但应当有专门的部分或机构负责受理投诉、监督执行和制裁。只有建立不断完善的新闻自律机制, 才可以加强法制新闻报道的自律性, 增强法制新闻报道的规范性, 为公众提供更加切实可靠的法治报道内容, 进而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法律认知, 并自觉规范自身行为, 尊重法律的权威性, 进而维持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媒体事业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新闻媒体作为公众了解社会的重要窗口和途径, 具有重要的使命和责任。而法制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法制化的进程。但目前, 我国部分法制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道德问题。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的法制建设和新闻发展。因此, 本文首先分析了在法制新闻传播中存在的诸如报道不公正、侵害隐私权、品味有待提高、内容缺乏真实性等问题, 又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解决这些道德问题的途径, 即加强法制建设、提高从业者素质、加强新闻自律等。希望以此提高我国法制新闻报道的规范性。

关键词:法制新闻,传播,道德

参考文献

[1]罗小萍.法制新闻报道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3 (5) :38-44.

[2]曹文娟.法制新闻报道要体现新闻价值与法制价值的统一[J].新闻战线, 2008 (5) :54-55.

[3]吴卫华.论市场化背景下电视法制新闻节目的道德失范[J].新闻爱好者, 2010 (1) :27-28.

[4]菲利普·帕特森 (美) , 李·威尔金斯.媒介伦理学问题与案例 (第四版) [M].李青藜,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67-69.

篇6:别用暴力解决道德问题

1. 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功利性。

现在多数高校在考虑德育问题时重政治而轻道德。长期以来,学校德育被涂上功利主义的色彩,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完全从属于政治形势的需要,而忽视学生的身心规律,把现实生活中的品德问题政治化,这种学校德育的功利化直接伤害了真正意义上的德育,使人们对政治问题过分敏感,对道德问题麻木不仁,从而阻碍了思想道德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在教育方法的设计上忽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社会的角色和利益关系开始由单一向多元转化,价值观念也随之出现多元化的趋势。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冲突,以及它们对大学生影响的客观存在性,如果让学生仍处在“我说你听”单纯说教的被动地位,忽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很难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如何提高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性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难题。

3. 新经济体制的建立给德育带来的挑战。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也为我们德育的发展开启了新的历程。正是由于这种经济体制的改变,使一些学生的思想仍停留在过去,落后于时代的步伐。他们或迫于升学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或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缺乏艰苦奋斗和拼搏进取的意识;或对社会现实缺乏正确的认识……所有这一切都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发展和心理健康,这就需要德育工作者的疏导,引导他们做一个与时俱进的现代化人才。

4. 角色、环境的转变增加了学生心理的壁垒。

虽然大学生完成了从中学时代进入大学时代的时间跨度,但他们的心理却并没有随着时间的跨越而跟进。随着他们学龄一同变化的还有他们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他们所处的不再是以前老师管教式的环境,与之相反,他们处于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他们更多地感到空虚、迷茫和无所是从。此外,他们自身角色的转变也会引起心理波动。随着环境的改变,学校学生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过渡到大众教育,[1]这种心理的落差可能就使他们走向自闭,导致他们的心理出现一定的缺陷。

二、对当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法探究

1. 实施道德规范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相分隔的方法。

我们应该承认,道德与政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经济利益的集中体现,道德产生于人类社会的需要,并时刻反映着人们经济利益的变化。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认为道德就从属于政治,我们应当在相对明确政治与道德之间的功能区域的前提下,分别实施道德规范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以切实提高高校德育的时效性。

2. 教育方法采用参与和引导选择的双重性。

事实表明,只有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方法,才是有效的教育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人在本质上是主体的、能动的,因此主体性是人的本质。从这一理论观点衍射,科学的德育方法,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方法。只有注重学生主体性作用,从他们身上突破,充分了解学生的渴求,才能真正地发挥德育的思想引导作用。因此,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方法就是好的教育方法。德育工作者应从实际出发,遵循德育规律,加强德育的目标化、系列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研究。

3. 抓住经济全球化这个机遇,对大学生进行观念重塑。

经济全球化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过程。[2]虽然经济全球化给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这种冲击和影响的背后也带来了一个重塑大学生各种观念和人生价值的机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者应抓住机遇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竞争观念、信息观念及法制观念。[3]教育他们从时代的高度找准自己的人生价值坐标,确立敢为天下先的竞争意识,把握具有时效、时事性的信息资源,懂得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德育与心理相挂钩,以促进心理的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提高学生品德水平。例如,高校可以开展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让他们走出精神空虚的泥潭,另外,增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让他们从根本上了解心理问题的危害性,并促使他们自主寻找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法,彻底走出心理缺陷、人格失衡的困境。

在知识经济极度扩张的大潮中,高校肩负着培养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接班人的重任。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实践中,我们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的思想教育方法,利用新的教育手段,才能使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取得应有的成效。

摘要:以往的德育工作往往重社会需要轻人本身的精神需要。特别是在如今, 国内现实生活丰富多彩, 国际的形势复杂多变, 大量信息涌入校园, 常常使学生感到困惑而无所适从, 学生在自身成长中遇到一些实际问题也未能得到教师的充分指导和帮助, 这就迫切需要德育工作者的指引与导行。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正林.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特点及其引导[J].高等教育, 2007.

[2]龚先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教育理论, 2007.

上一篇:魏王欲攻邯郸阅读答案下一篇:认购书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