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痴养成记散文

2024-04-26

花痴养成记散文(精选8篇)

篇1:花痴养成记散文

花痴养成记散文

朋友看了家里摆设,说太单调。还说家里总得有些花花草草,才显得生机而温馨,才有生活的味道。否则,总跟寓居似的。

别人不说倒还好,就像一个一直被忽略的缺陷,突然就无限放大开来。进进出出,总觉哪里不协调。似乎原有的东西,突然被人挪走了的空空荡荡。

以前,总自我标榜家就是放松心情,卸下一身戒备的舒适港湾。视规整家务井井有条、纤尘不染为浮云,总觉太过刻意反而违背了生活的本真。花花草草就更麻烦,一不小心让它“香消玉殒”,可不也是暴殄天物!

话虽如此,但喜欢花草之心,却也跟普通女人无二。惯常也会生了羡慕和贪婪之心,偶见亲戚朋友家有盆好看的花儿,便央了抱回家。跟着施施然窃喜一阵子,便在担忧焦急、殷切无奈中,看着花儿慢慢枯萎凋零。一直在纳闷,难道它们也遵循“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迁徙法则?

最终只剩了一盆芦荟,无论怎样冷落漠视,都衔着一抹绿,不肯退却。即便是在万物萧条的冬,它亦绞扭着、别着劲儿似的竭力生长。心里好生过意不去,犹如一个盛情难却的邀约,偏偏你又注定了要辜负。

有时候也会偷偷念及,它生在这里,可真是明珠投暗了,白白虚耗了生命热情。可是这春刚来,仿佛一夜之间,它便嗅出了味道,原本干瘪灰涩的躯干无声无息地敦厚圆润起来,犹如一个眉眼染春的俏人儿。

受了芦荟的鼓舞,我又从办公室姐妹那里搜罗了三个品种的吊兰:

(一)金边吊兰

这种吊兰最特殊之处,是长长宽宽的叶子,通身泛着淡淡地嫩绿,唯独叶子边缘叶色稍浅,呈淡淡黄色。看上去像是镶了一道金边儿,别致而雅道。虽名为吊兰,可并不真的垂下来,相反,它的新叶都是直直地、心无旁骛地往上长。只有老叶铺展开来,似乎正擎托着在自己的天地里竞争上游的新生力量。一代又一代,一茬儿又一茬儿。

如果细心观察,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老叶略显深绿,且都铺展着;而新叶嫩嫩地绿,姿态昂扬,竞向伸展。心中淡淡感慨,花草的世界,也像人生啊。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青春总是神采飞扬、无所畏惧,拼了命地向往那未知的方向,拼尽了一切力量蓬勃向上。而经历了一定的岁月和世事的中年人,则平和沉稳了许多,不事张扬。敛去轻易写在脸上的情绪,低调而静默。一如着花盆里的吊兰,周而复始,新叶到老叶,稚童到中年。

(二)翡翠吊兰

呵呵,这是我给它取的名字,只因它的叶子,除了刚出土的嫩芽儿外,都是深深地翠绿。这种吊兰的叶子,相对颜色较深,叶片较厚较宽,给人感觉比较饱满。叶片很少垂下或平着铺展。他们似乎对生活怀着十二分的热情,片片力争上游,竞相繁茂。如果养得好,通常蓊蓊郁郁一丛,远远看上去,像一团翡翠琉璃球,格外喜人。

养到一定程度,它还会长出长长的茎杆,伸出盆外,匍匐着垂下来,末端通常会顶着一小簇吊兰叶片,宽度和莹润度都要略逊于盆中的。如果这种茎杆伸出来的多的话,在花盆四周绕成一圈儿,和盆中风景遥相呼应,颇有些众星捧月的意味儿,也是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

(三)金鱼草吊兰

不太清楚,为什么叫了这个名字。但它却是这三个品种里我最喜欢的。和前两种吊兰不同的是,金鱼草吊兰的叶和茎泾渭分明。细细脆脆地茎杆伸出来,小小的骨节上往往对生着薄薄脆脆、略呈椭圆、顶端稍尖细的叶片。

它极易成活,随手折一截儿茎杆儿,随便插在泥土里,只要保持湿润,它都可以生机蓬勃,有时候甚至超出了你的期待。这种吊兰最好用高一点的`白色或红色的盆栽种,它可以一路迤逦蜿蜒、曲折延伸,远远瞧去,颇有些如瀑秀发或依依垂柳的味道,婀娜多姿,风情万种。尤其是冬天,当室外一片萧条冷寂,进得屋来,迎面花架俨然一堵翡翠墙,一片绿意葱茏、娇翠可人。真可谓室外品类荒芜瑟索寒,屋内翠色葳蕤如春暖。

喜欢它,没有别的理由,只因它总是茁壮繁茂的,有可以成林成瀑的壮观与豪情。那两种吊兰如果是小家碧玉的拘谨与羞涩,那么它便是大家闺秀的端庄与大方。仿佛它的生命热情就是那“黄河之水天上来”,波涛汹涌而势不可挡。只要温度适宜,水分充足,它便忘我的疯长,内里孕育的生命热情总是让人感动而又始料不及。正如一个纤纤弱弱的柔女子,秀外慧中、外柔内刚。在你担心岁月的风尘,会淹没了她生命的活力与热忱时,她总是给你柔韧蒲草般顽强惊喜。

人也好,物也好,总是日久生情。闲暇之余,不知不觉大多时间都给了这些“绿”来。每当它们绿意勃发、精神抖擞时,都会跟着欣喜雀跃;每当它们略有小恙时,又跟着揪心揪肺,生出丝丝缕缕不安与忧虑。自嘲自己也做起“花痴”来。

但细细想来,恋上这些名不见经传的花草,亦是生命中一件幸事:花草虽无语无言,但它们却用自己看似柔弱的身躯,散发出生命的奇迹和蓬勃热情,轻轻拂过你的心门,给你躁动,亦给你超脱;给你柔软,亦给你力量。

窗外春雨淅沥,正是年味微余中的春寒料峭。但在这新年的伊始,我仿佛也随春增长了新的希望。

篇2:花痴养成记散文

自呱呱坠地到满地乱跑,我娃已经一岁九个月了。出了月子就是我一个人亲力亲为的带着,毫无经验,几乎是两眼一摸黑,各种手忙脚乱,哭了也不知道他为什么哭,只能各种检查纸尿裤衣服,喂奶抱抱,往往一套程序做下好不容易把孩子哄好,就把自己累出一身汗。做妈妈后要学的事情真的很多:怎么给娃洗澡,怎么泡奶,怎么拍嗝,怎么换纸尿裤。一开始几乎是每天两三小时一个循环的伺候着他的屎尿奶,慢慢长大,又要开始研究辅食,要培养他的睡眠习惯,要带着他读绘本讲故事听儿歌。再长大又得陪着他满世界乱跑去探索新事物……做妈妈前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姑娘简直立刻变身成全能的小能手,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能歌善舞还能筑起高墙把孩子保护。

除了吃和睡,最怕的就是孩子生病。经历过娃生病的时候,我一直守着一天一夜几乎没合眼,后来实在困急,定个闹钟倒头就睡;又有娃大半夜多哭了几句,担心得匆忙起来就赶往医院,医生都无奈得只能安慰:没关系注意观察就可以。孩子的一点风吹草动的变化,都得让我一惊一乍。

而好不容易把孩子哄睡着了,作为新手妈妈又开始了给自己充电,沉迷于各种育儿论坛、公众号,有事就各种妈妈群经验。自己的吃饭睡觉放佛都只是为了身体机能生存的勉强敷衍,这时候如果有的选择,是恨不得卸掉吃饭睡觉的功能,实现24小时超长待机分分钟要围绕着孩子的一切转。

还好,慢慢熬着挨着终于积攒了一定的经验了,再也不手忙脚乱,可以规律的跟着孩子吃饭睡觉玩玩具,看着他牙牙学语蹒跚学步,满足于他一天天一点点的进步。

新的问题却也慢慢浮出水面:他不再满足于呆在你给他规定的安全范围,抓住时机总是蠢蠢欲动地想要跑向更宽广的.世界。他开始对你的束手束脚表示不满意了,用言语行动表示抗议。这时候,焦急的情绪让你无所适从:明明我是对你好啊,你却不能理解。

原来小小软软的乖宝宝,开始长成了有自己意愿的小小个体,不受你的控制了,反而时常跟你对着来。于是你经常性的开始对娃发脾气,一次次地把你眼里的垃圾、被娃当宝贝的东西,扔得远远的。然后看着娃哭得失心裂肺你也伤心落泪。

只是慢慢发现,孩子其实是很懂事的。在你伤心时他也会一脸焦急,在你对他发脾气时他眼里都是伤心,为了让你开心他也会偶尔违背自己的意愿去顺着。小小的人儿就开始会隐忍,当你不再生气和他交流,他模糊的三两语里传递着清晰的意义,开心的依赖着你。

一次次的与娃斗智斗勇,慢慢的醒悟,带娃不只关心他的衣食住行,更要走进他的内心。你是他在这个世界上最依赖的个体,是他人生最初的老师、朋友,对他以后的成长将会产生很深远的影响。你要有足够的耐心,去了解孩子,跟着他一同成长。

篇3:效率达人养成记

职场达人的记事本

王兰毕业于一所职业学院的企业管理专业,凭借扎实的文字功底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她成功地被一家公司聘用,从事行政文员工作。

每天走进办公室,王兰第一件事就是拿出一个笔记本,对一天的工作内容做个计划,并按照工作的重要程度、时间进程,在工作内容后面做上标记。每项工作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她都简要写上关键词,提醒自己不要出现疏漏。

这天早上,总经理把王兰叫到办公室,把她一天的工作任务布置出来:上午10 点钟,他要去参加一个谈判,和客户商讨合同事宜,让王兰拟定合同;中午,他要参加分公司成立揭牌仪式,让王兰写致辞;下午3 点钟,他要到南方的一个城市参加展会,让王兰预订机票。

接到工作任务后,王兰立即理清思路,第一时间打电话预订了下午的机票,然后协调各部门商讨合同的相关条款。把写好的合同送交总经理审阅后,她开始着手写中午的致辞,凭借着良好的职业素养,只用了四十分钟时间就写完了。这时总经理正好修改完合同,开始审阅致辞。等总经理审完后,王兰又认真地把合同和致辞检查了一遍。随后,总经理带着合同和致辞去会见客户。下午1点,预订的飞机票送到公司,王兰给总经理的司机打了电话,让他取走了机票。看似繁杂的工作,王兰却思路清晰,处理得井井有条,每项工作都完成得非常圆满。

这年年底,公司的人事部经理另谋高就,王兰被提拔为新的人事部经理,实现了在职场上的一次跨越。

别让工作出现“短板”

李宏远毕业后应聘到一家广告公司做美术编辑,主要负责对文字稿件进行排版设计和修改。因为学的是平面设计,他设计和排版的能力很强,但文字处理能力却有些不足。主管曾提醒过他,他却没有放在心上。

进入公司一段时间后,公司接到一个广告设计的大单业务。策划部确定广告方案后,主管把排版设计和文字修改的工作交给了李宏远。李宏远根据方案要求,加班加点完成了排版设计工作,策划部的同事非常满意。

但接下来编排文字内容时,李宏远因文字处理能力不强,工作效率直线下降,直到客户要求交单的最后一天,他才勉强完成排版。

交单后,客户很不满意,因为李宏远的疏忽,有一段广告内容缺少了部分文字,而且广告中的联系方式也不突出。这些使得客户对整个设计都不太满意,并提出:如果不立即进行修改,将终止合作。

收到客户的反馈意见,主管、经理大发雷霆,不断质问李宏远:“图片的设计都非常到位,但你为什么不在文字处理上用心一些?”李宏远也很惭愧,面对主管、经理的质问无言以对。

工作思路决定职场出路

张静和赵爽同一年毕业,又是同时被招到同一家证券公司做秘书,还在同一个办公室工作。虽然有这么多相同之处,两个人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结果却截然不同。

在年终,公司要举办两个晚会,一个是公司内部的辞旧迎新晚会,另一个则是邀请一些老客户参加的晚会。两个晚会相隔一天,总经理让赵爽负责公司内部的晚会,张静负责另一个晚会。两个人接到工作任务,立即着手开展策划准备工作。

张静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拟定受邀请客户的名单,和老板确定了名单,又经过周密思考,不断征询同事的意见后,她认真拟定了活动方案,确定了“真情相聚、合作共赢”的主题,并把晚会的每一个流程都策划得非常详细。她还与财务部进行了有效沟通,把晚会所需要的物品、奖品列了一个清单,作了详细的预算。张静把活动策划情况向总经理汇报,并根据总经理的要求对晚会流程进行了简单调整。随后,总经理进行了明确分工,让张静负责布置晚会现场,撰写晚会上的领导致辞、主持稿和条幅等文字材料。最终,整个晚会开得非常成功,得到了总经理和客户的一致好评。

公司内部的晚会,工作程序和内容要比张静负责的晚会简单得多,可是赵爽却分不清工作主次,眉毛胡子一起抓,效率低下。在筹备过程中,赵爽先是在制定节目单的过程中耗费了很多时间,随后又把心思完全放在了互动游戏的设计上。到晚会开始的前一天,他还没有备齐晚会所需物品,更别说为经理撰写新年致辞了。晚会的效果,自然不理想。

篇4:最佳高校养成记

理查德·维德:很高兴能和你一起,贾森。主持人:那么,在我问你有关你们调查中排名最高的学校之前,你能不能将你们的排名与《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排名做个简要的比较?着重从方法论出发。

维德:好的。《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排名很大一部分是基于声望的。排名的很大一部分是根据高校领导人对什么是好学校等的看法,来自于我们可以称为对教育过程中的“投入”,像是教职工的工资,一个班级的人数等等这类的事情。相比之下,《福布斯》的排名可以说是基于“产出”以及客户满意度标准,如学生们是不是喜欢他们的课程,他们毕业后有没有找到工作,他们在求学期间有没有背上一身债之类的。

主持人:嗯,你是从对学生的评估这方面着眼的。我的意思是,这难道不会形成受欢迎程度上的攀比或是导致分数膨胀吗?

维德:嗯,会,但我们着重的是两所学校相比之下的分数,并不是单一的评估。所以,如果达特茅斯学院的学生们都很一致地给他们或他们的老师们很高的评价,比起一般高的评价,你知道,那我们给的分数自然会更高。实事求是而言,整个学生评估过程确实有可能是造成分数膨胀的部分原因,分数膨胀又是现时高等教育的弊病,但这只是众多弊病之一。

主持人:好的。现在很多大学非常不喜欢这些排名,尤其是《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排名,因为他们觉得这些排名很容易作假,尤其这会影响包括择校在内的种种决定。你们的排名会受这种指责影响吗?

维德:我觉得远远不会。我们的排名很难作假。也许现在你可以贿赂你所有的学生,让他们在“给我的老师打分”网上给他们的老师打高分,但你没法改变参加评估的学生人数或是美国高校毕业生名人录,还有一个可以说在我们的分析中占很大比例的因素就是毕业生们毕业后的薪水,你也无法改变。我们有这方面的数据,而且这些因素是没办法作假的。所以我觉得我们的排名在这方面是经得起考验的。

主持人:好的。现在我想问问关于这个排名的问题。在你们排名的前十名名单里,我注意到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你们只有两所常春藤盟校,而《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排名中有七所。另一个问题就是,你们前十名中有两所军事院校:西点军校和空军学院,而《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排名的前十名并没有军校。能解释一下吗?

维德:嗯,前十名之所以有军事院校,你知道,也是由数据调查得出的。首先,上军事院校的学生们不存在背上债务或者拖欠债务这些问题,包括这些因素在内的类似因素都被纳入了我们排名的考虑范围。其次就是上军事院校的人毕业后的成功率很高。当然,他们中的很多人最后成为了将军或是将领,但也还有很多人最后成为一些大公司的董事会成员或是退役后成为一些公司的执行总裁,这也是因素之一。有一些常春藤盟校确实在研究与声望上都做得很出色,但是在本科生教学这方面,似平又有着很多不足。因此,有些常春藤盟校在我们的排名中只是勉勉强强过得去,……没有一所是很差劲的,只是有一些没那么好。举个例子,耶鲁大学就未进入前十名。

主持人:是的,是的。那么,感谢你分享自己的看法。

篇5:德艺双馨养成记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开始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认识了解这个世界的起点,我们不仅要强调知识的灌输,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阳光品格和独立能力。小学阶段的德育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由于目前学生多来自于家长娇惯的独生子女家庭,也存在一些自我意识强烈、缺乏集体意识、不懂感恩等方面的问题。

教师常被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只有言传身教、甘为人梯、乐于付出才能对得起这个称谓。基于小学生的天真童趣,对于他们的教育更应该慎之又慎,在充分保护其自尊心的前提下,使其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让孩子们变得更加独立、有集体意识并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首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生成长的摇篮,童年时期是人许多良好个性品格、行为习惯的养成时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是提高教育整体效益的需要。我们应积极主动与家长协调沟通,希望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有选择性地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锻炼其独立能力,体验劳动的乐趣,享受劳动成果,了解家人的付出,懂得感恩并学会关心别人。唯有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学生才能得到全方位的呵护,全面健康成长。

其次,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思想也要从“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转变为“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并重”。在已有的教学体系下,教师应多组织并参与一些学生的课外活动,以实际行动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积极协调学生建立良好的团队关系。课外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而且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有效形式。

最后,定期开展班会也是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重要方法。以表扬、奖励为主,批评、惩罚为辅,对学生品德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积极传播学生中的正能量,让更多的学生受到积极乐观、勇于助人、无私奉献等优秀品质的熏陶,促使其品德健康发展。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以“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的奉献精神指导自己,在注重学生知识接受度的同时,不断加大对学生道德教育的投入。家庭的温暖、老师的疼爱、同学间的诚恳善意让学生们在浓浓的爱意的包围下,茁壮成长为德艺双馨的祖国栋梁!

篇6:工作狂人养成记

在过去的20年里,他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平均工作12小时以上。王志荣这个工作狂人的人生像是开了外挂。

MONEY+记者|夏垠摄影|范永恒

如果告诉他的下属,23岁前的王志荣读大学时基本是“上不上课随便你,基本没人管你”,拍拍拖,也会经常参加派对,并且和一堆老外朋友混在一起四处游玩的状态,大概所有人都不会相信。

因为现在的他,不管是同事、下属甚至是⋯⋯他的老板都会经常拍拍他的肩膀跟他说:“别工作啦,别那么拼,多休息一点。”

王志荣2012年的工作从1月3日结束元旦假期后,从香港飞回北京开始。

在他的工作安排时间表上,1月4日全天有7个会议。1月5日全天,有8个。这张表上的每一项安排都以半小时为单位来计算,其中还不包括午餐和晚餐,以及参加的客户及朋友聚会的时间。当然,这个时间表也不是绝对固定的,因为经常会有临时性的事件需要王志荣抽出时间来处理。

同事们私下称他为“Workaholic”,王志荣知道这件事,但他更倾向于将这个词理解为不带负面意思的“工作狂热”,“我对工作狂热,精力很充沛。”

即便出生和成长在香港,王志荣也需要在中学阶段没日没夜地看书学习,花十分的努力去走过高考的独木桥。但随后,他就像每一个突然进入了宽阔世界的大学男生一样,过起了悠闲的大学生活,忙着享受眼前的青春,从不会想得太多和太远。直到大学毕业,王志荣对自己未来的职业也没有什么规划,本科学习统计及电子计算的他抱着“有一份工作就去做”的心态,进入了鹏歌富达(PKF)会计事务所,从事咨询业务。

轻度症状

工作性质激活了工作狂的基因

在会计事务所的日子可比在大学时候的难混多了,除了必须要考CPA(注册会计师)执照之外,工作内容也让王志荣略感吃力。很多时候,那些事情他只懂得一些皮毛,而客户又有各种不同的问题随时抛过来咨询,他需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想出最合适的解决办法。而且那些问题还是非定向性、没有规律的,不是今天解决了这个,明天就可以套用到另一个问题上的那种解决方案。没多久,这种半懂半不懂的状态就让王志荣开始觉得工作起来底气不足,“很(心)虚,就像自己是一粒小沙,掉到大海里面,完全不够分量,但只能拼命去抵抗。”

有些人的生活状态可能一辈子都是“9点上班、5点下班,把手机关掉,回到家有自己的天下”,但第一份工作的性质就决定了,王志荣的工作和生活不可能是这样一个模式。他不去解决问题,不用比较快的速度解决掉问题,问题就会像傍晚海边见涨的潮水般一浪接着一浪地涌来,让他焦虑不已。

从那时起,王志荣就意识到,想要在这个领域顺畅地工作,他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曾经热爱参加派对,喜欢四处游荡的王志荣像变了个人,或者说,他的基因里原本就蕴藏着的一些能量开始爆发了。他决定先系统地去学习两个CPA课程。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始了后来每天只睡4至5个小时的生活,至今已经长达20年。他说:“这让我比常人有更多的时间来工作学习。在咨询行业工作,我的知识总是不那么够。”

有时候,不知道是行业的工作性质和模式激发了更多人变成工作狂人,还是工作狂人们发现这个行业最适合他们的工作模式,并从中找到挑战和刺激。反正王志荣在第一份工作中逐渐养成的工作、学习和思考的习惯,也将他留在咨询行业,越走越远。

自那以后,他就拥有了传说中的那种“开了外挂”的人生。每过三四年,王志荣都会为了让自己的知识储备及时更新,满足咨询工作的需要,而去攻读一个新的学位或是考出新的资质证书:为了从事会计事务方面的咨询,他取得了两个CPA的证书;为了晋升到商务管理的职位,他去读了MBA课程;2000年,电子商贸是当时最红的专业,他也认为自己有必要去学一下;最后,终于是博士学位了,因为他需要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咨询业务─在这个阶段,王志荣不惜辞职,花了一年半时间里的总共约4000个小时写完了一本10万字的论文。

现在,王志荣每封邮件的签名都将自己的全部证书名字缩写附在下面,而自己的署名不论在聊天软件或是简历中都会加上“Dr.”(博士的英文缩写)的前缀。这是他引以为豪的东西,所以他觉得当时暂停手头的工作,为了这个更高的目标冲刺是一件十分值得、性价比很高的事情。

“毕竟这个世界上拿到Doctor学位的人不多,我在这部分花了很多的力气,当然会对这个事情格外关注。”现在,尽管办公室里同事都喊他的英文名字Lawrence,但他显然更喜欢Dr.Wong或是Dr. Lawrence这样的称呼。“大家叫我Lawrence显得很亲切。当然,能叫我Doctor Lawrence会更特别一些。有些人喜欢叫王总,我不喜欢,现在一个小经理都叫‘总’,叫Doctor就很特别,毕竟这个世界上博士还是很少人能拿得到。”

中度症状:

工作狂程度加深给下属带来压力

“我是一个目标清晰的人,就是喜欢设定好目标,然后尽自己的一切所能解决问题。”王志荣的这些目标不仅是他自己一个人的,还需要依靠周围人、策动他们和自己一起前进、协助一并完成一个目标。

所以他的下属们也不得不被纳入他的工作模式中。王志荣是一个推崇多任务工作的人,除掉他为了全力完成博士论文才暂停工作的一年半时间,其他的一切学习在他看来都是穿插在工作之中就能解决掉的目标,不值得停下来。对于现在十分流行的Career Break或是Gap Year(职场间隔年),他也十分不赞成,觉得对个人的发展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要停三个月?三个月你可以继续念书啊,没必要停下。一个硕士学位一边工作一边念书的话,两三年就能获得,我觉得这太容易了。明明可以一手做三个事情为什么要一手只做一个呢?浪费时间。”

当他的一个下属顺利完成1、2、3、4的任务之后,王志荣就会立刻给他增加5、6、7的部分。同时,他还会为员工设置安排各种培训的环节,甚至是团队建设活动─打保龄球,唱K或者是吃饭─这样的活动如果被安排在一天满满的工作结束之后,而且必须参加,会是什么感觉?但这些都是王志荣将工作上的一些大目标打碎融合到每天工作中去的小目标,很多时候,员工被推动着向前去完成这些目标,这让他们感到非常疲惫。

现任埃森哲咨询GTIN全球咨询业务中国区主管的王志荣对自己之后的规划是希望公司的咨询队伍能在接下去的四年内扩展到1000个人以上,并且能在大中华区真正组成一个国际化的咨询队伍。这些任务被分摊到每一年的过程就像是细胞的有丝分裂,一个大目标被不断地细化成小的目标,一个接一个。

在自己直接领导5个下属作为Team Leader的工作过程中,王志荣还会接着跟踪工作流程:跟谁合作,要找哪方面的人才,去哪里的市场找。任何一个部分要是少了关键的人,他都会亲自去处理。甚至细化到一个会议,他都会亲自设定好目标:和谁开,开会要解决的问题和讨论的主题分别是什么。总之,目标清晰地摆在眼前,即使一时间感觉到疲惫,想到目标就在那里只要去解决掉它们就可以了。

但是,除了眼前这一小时的目标、这一阶段的目标,每个目标之后还紧跟着细分下来背后更多的小目标─要完成整个大任务需要坚持这种状态长达四年,这对其他人并没有那么容易,王志荣可能忽略了这些。

如果查看他一天的全部日程,除了要见客户、见候选人和面试者、开各式各样的会,王志荣还要出席同事的培训会。这是他引进到公司里的一个制度:在某方面有专长的员工需要对另一些员工进行指导和补习。这整个制度的实现是他的另一个长远期目标,他时常需要去那些培训课程转一圈鼓励那些愿意付出额外时间的“员工导师”─这是除了公司的常规工作之外,员工们需要多付出时间和精力的部分。

nlc202309022217

相比较这些工作安排,他的员工可能更害怕每天听到自己邮箱的“新邮件提醒”的声音。他的合作伙伴或是员工常常会在半夜2点的时候收到他的一封邮件,上面列出了关于进行中的项目的十几个问题。不久之后,邮箱又响了,还是来自于他—他已经自己思考或者是查证,解决了其中的一半。而早上起来,他们的邮箱里常常会有十多封来自这位工作狂老板的邮件,因为王志荣通常6点半就起床了。

王志荣每天至少要阅读100多封邮件,回复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些,此外,写50到80封出去。从事全球咨询业务,考虑到不同工作对象都处在全球不同的时区,不管在哪里,他起床的第一个习惯总是躺在床上先用iPhone刷一下邮件,睡前也是。他说:“如果是要我做决策,或是别人来咨询我意见的邮件,我一定马上会回。因为这就能尽快、早一点推动这件事情往前走那么一步。”

重度症状

试图把身边所有人传染成工作狂

尽管公司的制度规定是9点上班,但遇上加班或是特殊情况,员工在9点半或10点到公司也不算迟到。但王志荣不管前一晚工作到几点,第二天早上9点前必定已经坐在办公室里了。作为老板,他觉得自己必须这么做。

晚上,王志荣通常都要到11点左右才离开办公室。以前在香港工作的时候,他还会赶在晚上7、8点左右回家和家人一起吃晚饭,然后在家里继续处理一些工作。但这几年他长期在上海或是北京工作,与家人分居两地,所以他过了下班时间也宁可待在办公室继续处理工作,按他自己的话说:“办公环境还相对好一些。”

所以这样算下来,王志荣现在每天平均有12到15个小时花在工作上,要是有各种预约或是会议,这个时间还会拉得更长一些。此外他还需要经常出差飞往中国区四个办公室的所在地上海、北京、深圳和成都。因为亚洲区的另一个决策中心在印度,他也常坐跨国航班,而在机场候机的时间,都被他都用来处理邮件,或是看书学习。以前,飞机上的那些碎片时间也是王志荣不愿意浪费的,不过这位“铁人”最近发觉自己每一次长途飞行之后常常有一段时间状态不佳,加上航班飞行时机组人员经常要求乘客关闭电子设备,让他无法处理邮件,所以王志荣现在终于“舍得”在坐飞机的时候休息一会了。

由于他很希望周围的同事、手下的员工都拥有跟他一样的工作状态,因此对员工,王志荣也有强烈的偏好。他喜欢的员工一定要聪明,能够独立思考和做事,并且有板有眼、有规律可循。如果没有规矩或是规律可以让他掌握,他就难以信赖对方,宁可自己做一半,另一半派给对方。“否则你今天前进,明天后退,没有规律可循,我没法把握啦。”这种有板有眼的性格还会体现在一个项目的时间安排上,甚至是手下员工当天佩戴的领带和西装的配色问题。总之,得要有规律,否则,他一天会和员工说三次“你的领带和你的西装不太配”。

其实王志荣也并不愿意长期保持现在这样疯狂的工作状态,他看来其实不算一个“控制欲”过强的老板,也希望能有可以帮他分担的下属,让他从细节的过度掌控中解脱出来,而把时间更多地花在规划公司未来和任务分配上。“能多找到几个我就更好啦!但一个公司的员工总是有分A、B、C三种的,不可能每个人都很好,都是A。会有30%的人是在被赶着往前走,也总得有10%的人是要去拼命的,比方我。”

他不觉得现在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有任何问题:每两周从内地飞回香港一次和家人朋友相聚;每半年全家人去一个地方旅行一周左右,当然,这期间他也仍然会收发邮件和打工作电话;剩下的时间,他的全部心思都在工作上─他说,这就是他向往的生活。

关于工作狂的辩论会

工作狂是积极的

法国鲁昂商学院(Rouen Business School)的一份研究报告说,工作狂─其界定因素包括对工作的投入程度、被强迫工作的感觉以及工作所带来的快感─实际上是积极的。许多工作狂人在生活中还是感到了平衡,只不过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的比例与多数人不同。在某些方面,工作狂和巧克力狂一样,经常吃点巧克力对健康有益,可以提供能量和满足感。工作对工作狂人也是一样,工作给了他们活力,成功地完成一个任务让他们感觉良好。除非巧克力狂或工作狂损坏了他们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否则就应该让他们自在地吃或工作。

工作狂是心理疾病

美国心理学家斯宾塞教授指出,“工作狂”属心理变态,在各单位的低、中级管理人员中尤为常见。“工作狂”与对工作有热情者有本质区别—前者往往并不热爱自己的工作,一般很难从工作中得到快乐,而只是拼命地工作以求某种“心理解脱”,此外他们在工作中还常常强迫自己做到“完美”,一旦出现问题或差错便羞愧难当、焦虑万分,却又将他人的援助拒之门外;而后者则十分热爱自己的工作,从工作中能获得巨大乐趣,出现失误时既不会怨天尤人,也不会懊恼不已。同时也注意与同事和上司协调、配合,因而人际关系相对融洽。

工作狂自我测试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张西超指出,压力成瘾症最突出的表现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你也可以借此判断自己的“压力瘾”究竟有多重多深。

无工作不亢奋:工作时有使不完的劲儿,回家后却提不起精神玩乐,也无法忍受脱离工作过于休闲。

对加班加点习以为常:认为只有玩命地工作才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加班加点永远值得。

忙碌过后感到空虚:一项工作完成后茫然不知所措,唯有借下一段忙碌来寻找“存在感”。

一定要把工作带回家:始终无法割舍未完成的工作,致使在家“加班”成为一种习惯。

时间永远不够用:从没有时间陪伴家人,没有时间与朋友约会,到最后甚至发展到没有时间吃饭和睡觉,于你而言,工作的时间永远不够用。

篇7:老二养成记

乐居

老二宣言:电商化逆袭老大

今年3月,在易居中国决定分拆乐居上市后,腾讯宣布,以1.8亿美元入股易居中国旗下全资子公司乐居控股购买15%的乐居股份,乐居在此次投资中估值12亿美元。

通过与电商的合作,乐居电商收入超过搜房近50%,成功实现老二的逆袭。迫于乐居电商全面超越和渠道势力的崛起,搜房网被迫转型。

点评:老二要想跟老大一拼,独辟蹊径,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最大或许还有一点机会。

智联招聘

老二宣言:早已不是自己的时代

今年,智联完成惊险一跃,在美国纽交所上市。苦熬十年终于上市的智联招聘,却再也回不到当年在线招聘网站三足鼎立的时代了,现在是猎聘、拉钩等新兴网站的时代。

点评:智联也是一家慢公司,但熬到胜利的时刻却已不是自己的黄金时代,这是一种悲哀。

乐蜂

老二宣言:卖身不得只好委身

2014年,乐蜂自感实力不敌对手,同时唯品会、京东等平台也开始发力美妆电商业务,销量开始超越乐蜂。2月,红杉投资的唯品会战略入股乐蜂。本次交易中,乐蜂(电商业务)估值仅为1.5亿美元。今年第二季度,乐蜂仍处亏损状态,受其拖累,母公司唯品会利润环比下降。

点评:这又是一个老大被老二逆袭的案例,是典型的战术上的勤奋战胜了战略上的游移不定。

猎豹移动

老二宣言:借势巨头完成救赎

过去几年,猎豹在360阴影下成长,多次展开较量,猎豹迎来发展转机。猎豹CEO傅盛抓住了移动互联网这波机会,在海外安卓市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国际化成为猎豹撬动上市窗口的砝码,并顺利完成老二的救赎。

点评:猎豹真是运气好,但运气也是一种实力。

易迅

老二宣言:傍了腾讯也不安全

2014年初,京东递交赴美IPO申请后,它的对手易迅网慌了。京东IPO后,迫于资本压力,创始人卜广齐态度骤变:“联合京东对易迅来说,是全新的发展机遇”。

事实并非如此,被合并后数月,创始人卜广齐辞职,易迅员工也遭变相裁员,之后的易迅每况愈下。

点评:在如德国战车般推进的京东战队前,易迅显然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对手,苏宁易购、阿里都难以言胜。易迅可以“自豪”地说,不是自己太弱,而是对手太强。

土豆

老二宣言:被逼与优酷合并

2010年,土豆创始人王微递交IPO申请,希望在上市时间点上战胜优酷。不料,由于前妻诉讼,加上上市时机并不成熟,让投资人早已失去耐心。

不久之后,优酷与土豆合并,接着王微辞职出走,视频老大老二之争结束,对手变成了有巨头在后面撑腰的搜狐视频、腾讯视频和爱奇艺。

点评:赢家未必赢,输家又何尝输。如今的土豆虽然与优酷合并看似更强大了,却始终逃不掉视频行业大洗牌的命运。

篇8:特产养成记

包装出来的特产

不过,在商业社会下,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新晋”特产或者说被包装出来的特产。厦门鼓浪屿这个封闭式的消费小岛可以算作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相比于在厦门已经有 170 年历史的老牌特产“黄金香”肉松和鼓浪屿馅饼,游客似乎更愿意消费带有“赵小姐饼店”“张三疯奶茶”“陈罐西式茶货铺”标示的“特产”,即便“赵小姐饼店”包装里面其实也还是传统的馅饼。但你会看到这个更具商业元素的“新概念特产”所生发出来的市场。

“陈罐西式茶货铺”到今年已经是第4 年了,它在龙头路的第一家店几乎已经成为鼓浪屿本地文化符号之一。“相比于厦门的那些传统的特产,我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变’。对于商业市场的把握使我们的生意实现了不断的攀升。” 它的老板钟鸣说。这个以胭脂盒包装的茶叶为主打产品的”陈罐西“已经在鼓浪屿拥有 2 家门店、曾安厝 1家门店,它在最近半年的时间里还把店开到了厦门的商场里面,并且连续开了 3 家。

最初,钟鸣只是想做针对年轻人的茶产品,他们的目标群体是有独立判断、不喜欢跟团游的 80 后、90 后。“我们是通过创造‘供给’来创造‘需求’ ,而不是用‘需求’来导出‘供给’。” 2010 年,“陈罐西式茶货铺”在旅游市场渐渐升温的厦门鼓浪屿开业。

从店面、包装到产品的选配上,钟鸣和他的团队都花了一番心思。“原本我们做了十几个名字来选择,现在的这个‘陈罐西’就是其中的一个。我个人虽然不喜欢它,但还是坚持用了。”钟鸣说道。在他看来,这个有点浮夸的名字能够轻易地抓住年轻消费者的目光。而在名字之外,茶罐和包装字体上的设计,模仿咖啡馆的布置也都是为了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为了让产品本身更适合年轻人口味,2012 年底,“陈罐西”开始推出花草茶,它后来也直接促成了业绩上的增长。

“我们不会把鼓浪屿看得太重,它只是一个流量入口。”但钟鸣不得不承认,在鼓浪屿以年轻人群体占主体的实际情况下,茶铺的确是享受着旅游市场爆红所带来的丰厚红利。“赵小姐饼店”也同样如此。

他们做生意的路径也相似:一个听上去不那么“正经”的名字,一个看上去还算体面的包装,味道可能是最不重要的,但却依靠口碑效应在鼓浪屿上创造出了“品牌”化的新特产。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一番场景:越来越多从厦门回来的游客,开始提着印有流行品牌的传统食物。消费一种新特产的习惯也慢慢被培养了起来。

传统特产的线上交易

除了实体店,“陈罐西”也一直在淘宝网经营着自己的电子商务,在钟鸣看来,淘宝店这样的线上服务,只能属于服务性的配套,是售后服务。但在物流高度发展的今天,在线上完成特产的选择和支付,然后依靠物流投递也同样能够实现特产交易。不过,这需要一个能够足够说服你消费的理由。

把文翰的理由是“地道”。这也正是特产的价值。相比于鼓浪屿上的“新特产”,传统特产也越来越多的走出“当地”,被集中放置在网上售卖。

“可以成为特产的东西肯定需要有一个很长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肯定是不止 5 年或者 10 年的。”产于达州渠县望江乡的黄花菜就是他所售卖的历史悠久的食材之一。把文翰在淘宝上经营的店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开业至今已经三年。一直以来,他都以像《舌尖上的中国》里拍摄的那样,亲自到四川各地寻访本地特产。

作为一个甘肃人,他对于四川特产判断标准:查阅历史和借助当地人的判断。他发现,渠县的黄花菜早在唐朝就开始种植,以独特的七根花蕊闻名。由于世代都与黄花菜为伴,居住在渠县的乡民也有了丰富的黄花菜知识,并一代代的传承下来。“所谓特产,一定得是在当地生产,并且品质不错的产品。”把文翰说道。物资的丰沛,历史的传承和地道的做法,这些方面的标准都使得一件产品值得被称为特产。

然后,即使是在黄花菜丰富的望江乡,如果人们只是自己食用它,而不进行流通。特产也无法成为真正意义的特产。“本地有地道的特产,外地人想吃又吃不到。为什么不用现在物流的方式解决它呢?”把文瀚说。

温东龙所经营的食材店“故乡车站”也主要是卖特产,他所经营的品种更丰富,从福建特产武夷山熏鹅、岚谷白鹅肉到黑龙江完达山的椴树蜂蜜和野生蓝莓酱。与把文瀚不同的是,他强调将特产带给那些因为乡愁而想念家乡味道的人。“我们所售卖的特产除了地域自然条件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就是对于某种食物自小就有的情感。”

温东龙是一个生活在北京的江西赣州宁都人。十几年在外奔波的日子里,他始终十分想念自己老家的霉豆腐。在温东龙心中,一块霉豆腐是足够承载游子心中的故乡,因此他相信有许多人跟他一样,希望依靠特产来消解乡愁的。

2010 年,温东龙开始向朋友打听最想吃的老家食物,然后去四处吃吃看看。比如,他一个曾在长白山当过兵的同事对他说,野生蓝莓是很多人记忆中的食物,于是温东龙就去当地寻找,在和本地的王姐建立了联系之后,就开始售卖由她手工晒制的蓝莓干所制作的果酱。2012 年,这家定位为“知根知底的故乡美食”店正式开张,最早选择的第一批特产只有 8 种,而在一系列的积累后,现在售卖的食物大概有 20 种。

“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在大的节日到来前,不少老客户会二次购买。除了买产品之外,他们还会买布包。”温东龙所提到的布包算是“故乡车站”在包装上的创意,曾经做广告业的他设计了像包袱一样的包装。“传统包装不够好,大家都卖的太随便。好东西要做出好的样子来。”温东龙说。

如今,在陈罐西式茶货铺周围就已经有了四五家“如有雷同不是巧合”的茶叶铺,在《舌尖上的中国》之后,在淘宝上如把文翰、温东龙这样经营特产食材的店铺也越来越多,同质化的业务开始分化那些属于某些品牌独特的口碑。

上一篇:岭南美术集体备课记录下一篇:品国学读人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