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日记小学生优秀作文

2024-04-29

读日记小学生优秀作文(通用15篇)

篇1:读日记小学生优秀作文

“叮铃铃”,上课铃声响了,葛老师笑眯眯地捧着一大叠日记本走进教室,说:“这次日记大部分同学都写出了真情实感,有十几个同学写得特别棒,请他们上台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向他们学习。”葛老师开始发日记本了。当老师响亮地报到我的名字。我心想:真是谢天谢地,幸亏星期天我仔细观察“八哥鸟”,认真写,才又有了一次上台读的机会。

台上的同学一个接一个地读,台下的同学聚精会神地听。我印象最深的是魏俊南同学写的日记《我的手表》。日记开头很新颖,她观察得很仔细,把手表的样子写活了。我听了,情不自禁地向她投去佩服的目光。

终于轮到我了,我迫不及待地走到台前,鼓足勇气,大声地读起日记来。可只读了一会儿,“叮铃铃”上课的铃声就不知趣地想起来。“尤玮婕,明天接着读吧。”葛老师发话了。我只好不情愿地回到自己的座位,暗暗下定决心:晚上把日记读读熟,明天再读给同学们听。

通过今天读日记,使我懂得了要写好日记并不难,只要留心观察,写出真情实感就行了。

篇2:读日记小学生优秀作文

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不遇到一些暂时的困难,这些困难的实质,“纸老虎” 而已。

问题是我们见虎而逃呢,还是“遇虎而打”? “ 哪儿有困难就到哪儿去,”——不但“遇虎而打”,而且进一步“找虎而打”,这是崇高的共产主义风格。

篇3:读日记小学生优秀作文

一、建立学生学习日记

新学期已经过去一半了, 班里大部分的学生都已经适应了高中的新生活, 在学习和人际关系上都比较顺利地完成了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作为有一定教龄的高一班主任兼英语老师, 我的经验告诉我, 高一新生一定会遇到非常多的学习和生活上的不适应和苦恼。因此, 在第一个星期我就连续召开了几次主题班会, 介绍本校的学习生活特点和特色, 教育学生如何尽快地与周围的人特别是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 如何尽快地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尽管做了这么多的铺垫, 还是有很多学生没有进入高中生的角色。为了更好地了解个别学生存在的特殊问题, 以便对其作针对性的指导, 我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来和教师进行沟通, 其中学习日记是学生最喜欢的方式。他们把生活和学习中的困惑写在日记上, 我细细阅读, 并采用书面点评或者当面指导的方式, 慢慢地帮助他们打开心扉。

二、推广听说读英语学习策略

在学生的学习日记中, 张莉莉同学的学习日记清晰地记录了她在英语学习中从最初的茫然苦恼到现在的积极乐观的转变。记得在第一天的英语早读课上, 我来到教室巡查, 惊讶地发现班上的读书声寥寥无几。我心里有点纳闷:昨晚我已经指导英语科代表如何带领并鼓励大家早读了呀!于是我课后向他了解情况, 他说:“老师, 我已经叫同学们一起读书了, 可是他们都不读。”晚上当我翻开张莉莉同学的学习日记时得到了答案。她这样记录了她的早读:

2012年9月2日晴

今天终于可以翻开香喷喷的课本了, 呵, 一个假期过去了, 高中的新生活来了!可是, 我看着英语课本却不敢开口读书。同桌读得真好听, 跟美国电影里的发音一样纯正。可是我, 唉, 小声一点读吧, 不然会被人笑话的……

读到这里, 我立刻想到张莉莉同学来自比较偏远的一所初中。原来如此!部分学生不敢开口朗读, 是因为害怕发音不好而被笑话。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想到了李阳的疯狂英语, 能不能在学生中推广听说读英语学习策略, 让学生敢于开口读书, 最后促进英语学习呢?于是我制定了一个计划, 让学生克服不敢开口读书的恐惧。计划如下:1.向学生介绍听说读英语学习策略。2.运用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 播放疯狂英语的一些录音材料。3.给有条件的学生拷贝一些语音材料到他们的MP3或MP4里, 让他们课余时间好好听练。4.鼓励有心理顾忌的学生到校园里晨读。5.在教室书架上添加一系列的英语学习资料, 如《疯狂英语》《英语广角》, 供学生阅读。计划在我的指导下顺利开始了。一个星期之后, 我看到了张莉莉同学的日记:

2012年9月9日晴

明天是教师节了, 祝我的老师们节日快乐!

今天我也跟着李芬去操场边的草坪上晨读了, 那里人好多呀。一开始, 心里好紧张, 还是不敢大声读书, 生怕旁边的人听到。李芬对我说:“大声读吧, 我也读不好, 慢慢来嘛。反正旁边的人也不认识咱们。”听了她的话, 我也放开来读了。老师说, 李阳就是敢于丢脸, 大声读书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的。我也要努力!

看了她的日记, 我心里很高兴。不少学生都开始采用听说读英语学习策略了, 至少他们敢开口读书了。同时, 英语科代表也很兴奋地向我汇报:早晚读我们班的读书声变大了。

三、培养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心理应对能力

学生完成从“哑巴英语”到开口说英语的转变后, 要真正巩固他们的学习习惯和成绩, 必须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应对能力。为此, 我在推广听说读英语学习策略一段时间后, 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 举行了一些能刺激学生敢于独自在他人面前开口读书, 展现自我的活动, 如英文朗诵比赛、英文歌曲比赛、英语小品等。这些活动也被学生记录在学习日记中。李芬同学的日记这样写道:

2012年9月28日晴

今晚就要进行朗诵比赛了, 我好紧张。虽然这个星期每天晨读都在练, 但还是没有把握。不过老师说了, 敢于开口读书就是一种胜利。我今晚一定要正常发挥……

通过这些活动, 不仅丰富了班级文化, 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更帮助他们建立了学习英语的信心。

篇4:读《狂人日记》有感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天,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这实在太令人毛骨悚然了。”在“狂人”臆想的世界里,他看到的是在封建礼教地束缚下,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残害,人吃人的恐怖世界,他认识到,原来几千年来的封建文化,教给人们的实质,其实就是“吃人”二字。“狂人”所看到的“仁义道德”,是封建礼教下的道德,而他已经觉醒的民主意识让他看到封建思想中极力提倡与膜拜的道德,其实是活生生的“吃人”。

现在看来,“狂人”其实说的并不只是主人公本身,而是生活在那个黑暗的世界里,在封建思想的压迫下,人性逐渐觉醒的国民。文章最后说:“救救孩子。”多么微弱、悲壮又无奈的呐喊,救救孩子,救救下一代吧,被侵蚀的思想和头脑,到你们就停止吧,让封建社会的假仁义、假道德侵害到你们这一代就停止吧,别让下一代的孩子们还像你们一样。

生存的意义是打破这种局面?还是苟且偷生,沦为这个年代的战利品?还是力挽狂澜,用生命的薄弱去挑战时代的高度?那无疑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被时代缴获,被命运折磨,忍受莫大的耻辱,最后酿造一幕幕悲剧!将灰色的天空染上鲜红的血迹,以唤醒支撑灵魂的血液,忘却坚持生命的理由。被灌以污水的幼苗,被摘取花瓣的蓓蕾,变得扭曲,变得丑陋。被侵蚀过的肉体,留下蛆的痕迹;被打碎过的内心,留下玻璃的足迹。

《狂人日记》让我明白了不要墨守成规,在新的时代,新的环境下,我们应创造出符合这个时代的新规则。

篇5:小学生读《雷锋日记》有感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这首《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人人都会唱。

《雷锋日记》里写到: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愿在暴风雨下——艰苦的斗争中锻炼自己,不愿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写的真好呀!还有: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迎着困难前进,这也是我们革命青年成长的必经之路。有理想有出息的青年人必定是乐于吃苦的人。我们一定要像他一样,成为有用之才!

篇6:读日记小学生优秀作文

听到了这些话,大家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吧!没错!他就是那位革命烈士——雷锋!说起雷锋,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雷锋——他是一位革命烈士。雷锋不满岁七时,从小就失去了亲身父母和兄弟,由六叔奶奶和乡亲们养大。而小雷锋也是一个十分懂事的好孩子!他想:六叔奶奶一家,还有乡亲们,家家都是那么穷困,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还要养活自己,这是多么不容易啊!于是,雷锋小小年纪,就上山砍柴、拾草,或下地挖野菜,有时还帮着去放牛、运送秧苗什么的。

上山去砍柴,对他这么小小的年纪,可是十分不容易的!……唉!小雷锋真是可怜啊!从小就失去了亲身父母和兄弟,由六叔奶奶养大,而且总是吃不饱、穿不暖,生活十分困苦,十分穷苦。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生活条件,各个丰衣足食,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将来一定要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雷锋虽然牺牲了,但是他那种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记在我们的心中。今天我们“学雷锋,树新风”争做雷锋的接班人。

篇7:小学读《猫笑日记》有感精选

笑猫和老老鼠在路上见识了很多的事情,有舍己为人的女老师、英雄的搜救犬公爵和黑骑士,还有废墟上的婚礼等。我特别感动的是一只气质高贵的搜救犬,它的名字是“公爵”,它身穿黑色漆皮背心,脚穿黑白相间的漆皮鞋。它有极其灵敏的嗅觉,英勇救出了30多名幸存者,最后为了救人自己却受了重伤,然后它的训导员为了让它少受痛苦,击毙了它的故事。从这本书的故事中,让我懂得了动物和人一样也是有爱的。它们也会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本书写的很感人,在大地震中动物和人都面对天灾,表现出了自己的真性情,伟大、英勇、善良!

篇8:读日记小学生优秀作文

诗人的眼睛

也许当我们第一次睁开眼睛时, 每个人所看到的便是不同的世界, 但随着时光的流逝, 我们的眼睛渐渐趋同了, 这对于艺术家来说并不亚于一场灾难, 个性的丧失导致了我们后期用一生的时间去探寻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 我们的观察方式改变了。如果我们及早的认识了这点, 也许是另一种状况, 正如克利, 正如他眼中的世界:“此时今年第一场雷雨在外面咆哮, 西方来的鲜风轻触着我, 散发百里香的芬芳和火车的汽笛声, 舞弄我的湿发。大自然真正爱顾我, 她安慰我, 对我许下诺言。”“太阳酝酿出挣扎着要脱离它而上升的水蒸气。”“桦树振奋了我。”我们可以看到:在克利的眼中这个世界是鲜活而充满生命力的。现实世界的嘈杂和繁琐在经由眼睛的过滤之后显得格外明净, 这就是诗人的眼睛, 诗人的观察方式。这也是克利绘画当中充满诗性化语言的原因。观察方式决定了思维方式, 我们不得不去反思, 作为艺术家, 是否该从源头上来改变自己。克利是极聪明的, 他用诗人的眼睛看世界, 这使得他与其它画家迅速区别开来, 拥有鲜明的个性, 而且贯穿其一生, 他都有意识的保护着这种观察方式:“我本该写下许多描述我新获创造力的诗。当然这计划并未实现。然而, 我一直珍惜那股活力和稳静, 我不打算去嘲弄它。”也正是这双诗人的眼睛, 让他的作品一直充满活力, 即使老年时期的作品也依然保持了孩童般的天真。

音乐家的耳朵

克利不仅仅是一个画家, 他是一个艺术家。当我好奇的“打开”克利这架“时光机器”时, 我发觉还有一个零部件是不一样的——耳朵, 这是一双音乐家的耳朵。克利是一个音乐家, 他酷爱小提琴, 而他的妻子是钢琴家, 因此他的耳边充斥的往往是音乐而不是嘈杂的“时间机器”所发出的声响。他有更多面对自我的机会, 接触到更多美妙而富有想象力的声音, 所受到的干扰也会更少, 这对于画家的克利来说是一个隐形的优势。我们在他的日记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记录:“愈来愈多的音乐与版画之间的相似性强烈地映入我脑海。但是我无法提出精辟的解析。无疑两种艺术都是变化无常的。”克利在音乐与诗人的世界里无限生长, 这种滋养是绘画最喜爱的肥料, 好的作品不仅是画出来的, 更是养出来, 它需要的不仅仅是线条与色彩。克利说过:“一个画家, 应当也是一位哲学家, 诗人, 音乐家。”

克利狂热的喜爱戏剧, 我们可以看克利钟爱一切富有想象力的东西, 在戏剧中, 他也吸收了不少营养, 例:“除了体验闹酒狂歌的调调之外, 艺术家于此能学到不少东西。如果你不仅要感受更要了解动作的法则, 那当然还需要另一个舞者。论点唯在于如何掌握肢体休息期间犹然存续的线条关系。这个问题成为我

——读克利日记选

目前的研究课题。”在此我们可以感受到, 克利成功的另一个原因:艺术就是联系, 而不是孤立。

哲学家的思想

当我们进一步深究这架“时光机器”时, 我发现了克利独特的思想, 当然这不是画家的思想, 而是哲学家的思想。哲学意味着偏激和否定。克利在五岁的时候就已经显示了这点, 他在日记中这样写到:“我不相信上帝, 别的小男孩经常像鹦鹉般地说:上帝无时无刻不注视着我们。我认为这是一种差尽的信仰。”克利从来不盲目相信任何事物, 他始终有自己的主见, 并小心的保护其不受世俗的干扰。在绘画中也是, 我们可以看到他不断的创新, 又不断的否定自我, 这种勇往直前的精神造就了不一样的克里。“我拟好草稿, 要求毁掉现存的一切艺术演练痕迹。我明白它们跟我体会到的潜力比较起来, 何其贫弱何其不足道。”克里始终遵守自己的内心世界, 外面世界很少能够阻碍其内心的成长, 对于学校教育, 他有这样的句子“彼时我怎么也看不出来艺术如何能源自勤勉的研画模特儿, 此番见识是出乎无意识的。我懂的甚微的生命, 比任何东西都更吸引我, 我认为这是我身上的浪荡素质所使然。”

每个人身上都有着独特的品质, 然而, 能够保有这种品质并把他注入作品中的人, 实在是少之又少, 是什么原因?很多人注重保护自己的肉体而忽略思想, 这是一种悲哀, 浪荡汉身上反而有他自己的品质, 教化把我们变成文明人, 但这其中有失掉自我的巨大代价, 如果你不够坚定, 很容易在自我中迷失。克里并不是天生的大师, 只不过在他更懂得怎样保持自己的独立个性。

此外, 文学也给予这位艺术家带来了充足的营养, 泰戈尔的诗集和契科夫的讽刺小说是构成他那带有讽刺意味的画作的一部分, 在此我们可以更明确的看到:画家应该首先是一位哲学家。

稳静的内心

当我们拥有了火热的激情和非常明确的自我的时候, 冷静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任激情蔓延往往会被这股热情冲昏头脑。稳静和克己是激情型艺术家最应该拥有的品质。激情很难长久, 克己可以让我们更冷静, 更好的自省。在克利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每次遇到困难, 克利总会运用这一品质去度过难关。不管在创作还是在爱情中, 他始终保持冷静克己的心态, 面对爱情的痛苦, 他是这样做的:“我已经打定主意宁可逃避自我, 也不完全放弃对她的思念。我认为这是重获活力的便捷方法。我要用克己功夫来打赢这场混战。”纵观克里的一生, 我们可以看到, 每年都有两三个月的时间这位艺术家用来沉淀自我和静思, 他这样说:“我未曾切断与伯恩间的联系, 每年夏天我总回到父母的家渡假二、三个月。” (伯恩是克利的故乡) 回归故乡即是回归自我。孤独无非是沉思的最佳途径, 克利在日记中写到“我孤独在荒野上成长, 谁曾经帮助我?暴风雨来来去去, 扫尽脆弱的东西, 我依然留在荒野上。而后你来到我身边寻求庇护, 而命运严令我们停止, 命运说:你应该借寂寞长的强壮。暂时就让思想来当我的避难所吧。”也许, 我们都应该借助寂寞长的强壮。

勤奋而勇于探索的双手

如果说以上是克利的成功秘诀那显然是不充分的, 作为艺

艺术美的探寻——何多苓艺术生命的河流

李蕾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1980年, 何多苓那幅《春风已经苏醒》用细腻的情感打动了无数的观众, 如今, 当伤痕早已成为尘封的往事, 城市日益侵入人们生活的时候, 我们的艺术家从未停止过前进的步伐。本文通过对何多苓不同时期绘画作品进行分析, 来探讨人性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伤痕艺术;理想主义;写实主义

对于何多苓的作品, 我们很容易从画面中去识别它。初次在接触到何多苓作品的时候, 要回溯到孩童时代。依稀记得有那么一两幅, 但远不如罗中立的《父亲》那么强烈, 或许勤劳朴实的老父亲, 更能拉近人的距离吧!毕竟何多苓的作品, 对于年少不知愁的孩子来说, 是难能体会的……到后来面临升学的压力, 以及少男少女淡淡的情愫, 我们时常会感到莫名的伤感。于是, 我们又重新走近了何多苓的作品。在那个意气风发却颇有些叛逆的年代, 我们习惯用多愁善感, 浪漫诗意充斥自己。“何”的作品, 正好符合我们当时的“审美价值”取向。现在想想, 那时的有感而发, 似有无病呻吟之嫌, 那时的我们大抵只是肤浅的去认识画面所带给我们的感官愉悦。现在, 读“何”的作品, 于感性中, 更多了几分理性的因素。因为看何的作品要融入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去。

95×129cm中国美术馆藏

何多苓1948年5月出生于四川成都, 他是中国当代抒情现实

术家, 最终的落脚点即是你怎么样去表现你的思想, 这是艺术的最终归宿。在这一点上克里借助他那双勤奋的双手不断的探索创新, 摒弃循规蹈矩, 按部就班。他是这样做的:“我重新学习:我开始似乎完全不懂绘画这回事来处理形式。”“现在, 我那直接的同时也是最高的目标, 是要把建筑的与诗意的绘画融合在一起, 或者至少在两者之间建立和谐关系。”不断的探索, 不断的创造新形式, 又果断的变换, 此时的克里二十三岁, 年轻而充满活力, 拥有创造力的季节为什么不享受这一果实呢?没有天生的大师, 没有不可探知的成功秘诀, 前提在于我们有不断探知的心和敢于变换的勇气。聪明的画家善于用眼睛窃取最适合自己的果实, 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别人给你递来的现成实物, 克利在建筑中主义油画画家的代表。他曾经和罗中立是同班同学。若说罗中立早期的作品更注重写实, 那么何的作品则更倾向于对自由主义精神的追崇。他的《春风已经苏醒》 (如图一) 曾被评为新中国美术6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该作品是根据一句诗“春风已经苏醒”命名的。从最初的草图来看, 何多苓原来是想画知青的题材, 几个知青坐在草地上, 看不出明确的含义, 后来作者选择了以农村小女孩为画面主人翁。一个小女孩, 腰间系着蓝色印花布围裙, 静静地坐在枯黄的草地上。她手指放在唇边, 眼睛斜视前方, 若有所思。画面的右下角的一只小狗仿佛也明白了小主人的心思, 默默仰望苍穹。而画面的背后, 一头黑色的老水牛则微微探出身体, 老水牛肃穆庄严, 宛若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按理说小女孩正处豆蔻年华, 理应是快乐活泼的, 而作者刻画出的人物形象却截然相反。整个画面采取三角式构图, 将时令定位在草木萧瑟的秋冬季节, 于朦朦胧胧里透露出冬的枯槁与寒冷, 但作者却取名为“春风已经苏醒”, 大概正如法国诗人雪莱所说的, 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么?无论如何, 该作品以一种伤感的意象和抒情意味开启了中国乡土写实主义绘画的另一个途径——对人和人的生命价值意义的探讨。

多年以后, 在“士者如斯——何多苓展”美术展上, 我们又重新见到《春风已经苏醒》这幅油画。在展览中, 我们可以看到, 何多苓早期的作品受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怀乡写实主义绘画大师怀斯的作品影响颇深。何多玲后期的作品明显有从早期淳朴青涩, 伤感迷茫的气氛里走出来。《春风已经苏醒》、《青春》 (如图二) 这两张他的早期经典作品出现在开头, 带给人一种此处与彼处之间的张力。在80年代的此处, 彼处可以是伤痛的昨天, 也可以是迷茫的明天。对比一下, 可以看到这些年来, 何多苓的画面发生了什么变化。模式没变, 调子变了。从困惑的真实, 到淡定的虚幻。旧作中, 人和背景色调一样, 但是图底分开得清楚。新作里, 人和背景混合在一起, 若即若离。在此次展览中, 五十余幅作品依时间序列, 较好地展示了年逾六十的画家近三十年的绘画实践, 同时也呈现了大量首次面世的新作如“兔子”系列。

发现构图的秘诀, 在音乐中体会线条的变幻, 在绘画中表现他的诗歌, 如鱼得水, 这是一个让人几乎产生嫉妒的自由境界, 我们可以拥有吗?

如今克利这架时间机器蕴含着他特有的零部件随时间而去, 他的日记像秋天的落叶化作标本放在人间这个巨大的博物馆里, 也许我们在观赏之余应该仔细查看这片标本中仍然流淌着鲜活的血液, 就像克利所做的一样, 我们也可以把它窃取进我们的思想之中, 既然他对我们有利。

篇9:读《女生日记》有感

这本书是以日记的形式,写了五年级升六年级的女生冉冬阳从一个小女孩成长为一个少女的细小的心理变化。作者把女孩子渴望长大又害怕长大的这种矛盾的心情写得非常生动,充分真实地表现了现在的我们成长的快乐和烦恼。比如说:考试不打分数,只评等级A、B、C、D,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因为有些同学的家长会因为考试成绩来罚孩子。这本书还幽默地揭晓了女生心中的好多小秘密。

这本书让我脑海中反复出现了两部分内容:第一,我到底有没有能力自己生活呢?我觉得我没有能力,就像《女生日记》里面的林淑媛,她在中国的学习是数一数二的,可到了美国,除了数学,其他都是倒数第一,这是因为美国学生都会用电脑查资料,还擅长手工操作。在中国,林淑媛都不太接触电脑,这些都是父母帮忙做的,如果我到了美国,说不定也是这样的。我听不懂电视上的英语频道,更别说用英语交流了。第二是我们小学生应不应该挣钱呢?我想应该可以挣钱,但不能在上课时想着怎么挣钱,上课就应该好好学习,要想就在课间想。《女生日记》里面的吴缅就在班上卖通讯录,一元一本,他挣钱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梅小雅。就像我们学校开展的“爱心义卖”活动就是一次挣钱的机会,我们把挣到的钱都捐给了希望小学,帮助他们改善了学习环境。

篇10:六年级学生读《女生日记》的感悟

最近,我读了儿童作家杨红樱的《女生日记》,这本书让我感触良多,其中男主角吴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敬佩不已。

这本书以日记的形式生动地描绘了六年级男女生校园生活,把女孩子渴望长大又害怕长大的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深深地吸引了我。

主人公冉东阳有许多好朋友:古灵精怪的小魔女——刘杨惠子;外表开朗内心痛苦的“公主”莫欣儿;永远坚强乐观的男生——吴缅……其中最令我钦佩的人不是倍受关注的主人公冉东阳,而是面对父母离异坚强乐观的.男生吴缅。他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可父母离异就如同晴天霹雳般狠狠地打在这个刚迈入少年时代的孩子头上。是啊,这件事对他有多大的打击?我们又有几个人能承受得了呢?吴缅能,他平静极了,对父母说:“你们愿意离就离吧!分开总比没日没夜地吵好!当父母问他愿意跟谁时,他说他愿意与需要帮助的妈妈一起生活。他的父母就这样很友好地离婚了。吴缅遭受打击后,依旧是原来的样子,敢作敢当、聪明勇敢,与同学们打成一片。他真是一个坚强乐观的好少年,真是我们的榜样!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习吴缅那种永远带着微笑迎难而上的乐观精神。吴缅与我们一样大,可他瘦弱的肩上却挑着我们许多人都难以承受的痛苦与艰辛。当他在做家务活时,我们在做家庭作业;当他开始做家庭作业时,我们早已沉浸在电视、电脑中了;当他在陪体弱多病的妈妈聊天时,我们早已带着微笑进入了甜甜的梦乡……我们这些小公主、小皇帝一有困难,只要没人帮助就不知道如何是好了。我们要学习吴缅不怕困难、永不退缩、永不放弃的精神!

篇11:四年级学生读《笑猫日记》有感

书中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片片黄叶飘落的时候,一个小小的愿望,开始在二丫(一只可爱的小猫,是笑猫和虎皮猫的孩子)的心里悄悄生长。为了帮助一个卖报的聋哑老人,二丫拜鹩哥为师,不分昼夜地练习说人话。终于有一天,二丫实现了它的愿望。圣诞夜降临了,圣诞老人带着它走进了一间陌生的病房。在病房里,一个天真稚嫩的小女孩一遍遍唱着《鲁冰花》,原来,她的爸爸在车祸中死去,她的妈妈为保护她而受了重伤,一直昏迷不醒。最后,她的妈妈在《鲁冰花》的旋律中终于苏醒了过来。

在这个故事中,相信你、我都明白了,二丫,是多么的善良。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像二丫一样善良,那么我相信,世界会更加美好,没有上不起学的孩子,没有吃不起饭的农民,没有人再去捕捉那些在灭绝边缘上徘徊的动物,没有人再去干坏事了。世界就会温暖许多许多……

我相信,我永远都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不会冷酷,会温暖每一个人的心,每一个生命的心灵!

篇12:读日记小学生优秀作文

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孤儿长大成人的故事。孤儿安妮经历种种挫折终于来到了绿山墙农舍。起初安妮并不受那里的人欢迎,反而经常受人责骂。但她一点都不灰心,她纯真善良,热爱生活,越来越讨人喜欢,再加上良好的成绩和美好的品德让人非常敬佩,不但得到了领养人的喜爱,也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友谊。

读了这本甜蜜的长篇小说,让人受到了许多启发:故事的主人公安妮曾经因为自己长相绝望过,但她不放弃。我们就要以这个心态去面对生活。安妮交友广泛,又诚实守信,聪明机灵,还心地善良。我一定要向安妮一样刻苦学习,自尊自强。

篇13:读日记小学生优秀作文

关键词:季羡林,《清华园日记》,阅读记录

《清华园日记》是季羡林先生1932年8月至1934年8月于清华大学学习期间所写的日记, 是青年季羡林对大学生活的真切描述和生动记录, 构成了《清华园日记》独特的价值。回望季羡林大学岁月的印记, 里面人物形象平凡, 并无学界泰斗的登高望远, 只有面对未知未来的忐忑不安, 与今天大学里的莘莘学子一般无二。然而, 清华园的四年学习生活是季羡林迈向未来学术辉煌的起点, 其中的学习和阅读无疑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

《清华园日记》里的季羡林, 是处于大三、大四时期的高年级大学生。由《清华园日记》中的内容可知, 阅读占据了青年季羡林的大部分学习时间。两年的大学生活, 季羡林几乎每天都会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来阅读, 而他的阅读书目数量大、种类广泛。虽然日记内容总是寥寥数语, 但却记录了他阅读的点滴, 从中国文学到外国文学, 他的阅读书目卷帙浩繁。根据《清华园日记》的记录, 季羡林大三、大四期间阅读的书目有近200本之多, 其中外文书籍100多本, 中文书籍60本左右。虽然日记里随处可见他阅读和写作的痕迹, 但不同于一般的日记文学形式, 里面并没有长篇大论的所思所感, 随笔记录的都是他今天在读什么书、简单地描述好与坏、写书评和译作以及计划发表在什么期刊等流水账式的记录。

概括起来, 由于季羡林在清华大学学的是西洋文学, 所以他在清华园里的阅读可分为外国文学阅读 (英文、德文、法文及中文译本) 和中国文学阅读, 其中前者为主、后者为辅, 分别作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贯穿季羡林的整个大学学习生活。

一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

在外文阅读方面, 季羡林阅读英文著作比较多。因为他从小学就开始学英语, 到高中时甚至委托书店代购英文书籍, 英文水平相对较高。在兼容中西文化的清华大学里, 阅读英文图书对他来说是既理想又容易的选择。季羡林的英文阅读范围广、形式多样, 包括经典小说和文学论著, 如英国艾玛和莎士比亚的多数作品, 歌德的《歌德全集》和卢梭的《忏悔录》以及一些意大利经典著作等。与英语阅读相比, 季羡林德语和法语阅读的量并不大, 阅读的过程也比较困难。虽然季羡林的专业是德语, 但是他的德语水平并不好, 法语学习也是半路出家, 两者距离他的英文水平还很远。德文著作方面, 季羡林阅读荷尔德林 (《清华园日记》中称为“薛德林”或原文“Hölderlin”) 和凯勒的作品比较多, 其中荷尔德林是季羡林当时很喜欢的作家, 他甚至几番周折从海外购得《荷尔德林全集》。日记所提到的法语作品也都是经典著作, 如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高乃依的《熙德》和莫里哀的《伪君子》以及普鲁斯特的《在斯万家那边》等。其中《在斯万家那边》的阅读历时漫长, 一个多学期都不曾把它读完放下。另外, 季羡林阅读的外国文学读本中还包括中文译本, 如《浮士德》是郭沫若译本, 《罗密欧与朱丽叶》由徐志摩翻译。

关于外国文学, 季羡林在日记中的评论很少, 只是在读荷尔德林的作品时会多说上几句。例如, 他在1 9 3 2年11月2 2日记道“刚才我烛读Höl d e r l i n……万籁俱寂, 尘念全无, 在摇曳的烛光中, 一字字细读下去, 真有白天万没有的乐趣……”;以及1933年7月16日对荷尔德林书信体小说《许佩里翁》的评价“觉得非常好, 拿抒情诗的笔法来写小说, 他还是第一个”①等。虽然季羡林在日记里评述不多, 但是广泛的外语阅读催生了他的诸多译作、消息小抄、书评或是论文, 开阔了青年季羡林的眼界, 使他逐步走上了尝试写作和发表作品的道路。

《清华园日记》里有很多他发表译作、书评、文坛小抄和论文的记录。如译作《一个守财奴的自传》 (Don Marquis作, 《华北日报》副叶稿上, 1 9 3 2.9) 和《代替一篇春歌》 (H.J a c k s o n作, 《清华周刊》第39卷第1期, 1932.3) ;国外文学消息翻译《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高尔斯华绥》 (北京《晨报》《学园》, 1932年12月15日、16日) , 以及1932年10月10日写到的“早晨作文坛消息两篇, 一关于Faust英译本, 一关于U.Sinclair近著American O u t p o s t”, 不仅如此, 他还就此写了两篇小作文发表在《大公报》文学副刊上。关于读后作文, 1933年4月季羡林为他喜欢的作家荷尔德林写了一篇生平介绍和自身对他的认识, 最后在《文学评论》 (第1卷第2期) 上发表了《近代德国大诗人薛德林早期诗的研究》一文 (1934年8月4日) 。

不管是译作、消息小抄、书评或是论文, 它们的产生都与季羡林广泛的外语阅读密切相关, 日记里呈现的信息只是点到为止, 但却能找到它们的来处和去处。

二中国文学作品的阅读

受小时候阅读兴趣的引导, 季羡林虽然大学主修西洋文学, 但中国文学也在他的阅读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 包括中国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的阅读。在大约60本中国文学作品的阅读中, 他在日记里发出的感想远远多于外国文学。

1. 传统文学阅读

季羡林在中小学时期就打下了很好的古文基础, 那时他喜欢看古典通俗文学作品。《清华园日记》里的书单中有不少是古典文学作品, 其中阅读时间几乎都集中在1934年, 既有《红楼梦》《儒林外史》《诗经》等经典著作, 也不乏稗官野史、奇闻异志类通俗文学作品, 如《西游补》《绿野仙踪》《东游记》《鬼土日记》《岭南逸史》《北史演义》等。

季羡林虽然喜欢阅读古典通俗小说, 但他并非好坏不分, 其中《西游补》得到了他的很高评价, 并在日记中写道“《西游补》读完, 我觉得这是非常非常好的一部书, 完全以幻想为骨干, 利用旧的材料, 写来如行云流水, 捉摸不定, 写幻想至此, 叹观止矣”。而其他作品在他看来则大多乌烟瘴气所读非文。例如, 日记中记道“昨天看《东游记》, 简直不成东西;《绿野仙踪》比较好一点, 不过也不高明”。在看《鬼土日记》时评价“还不坏。不过讽刺太有点儿浅薄, 也太单调。文字很经济”。他对《红楼梦》和《儒林外史》赞赏有加, 《儒林外史》“写的的确不坏, 充满了irony, 几百年前能写这样文章, 真不容易”。读《红楼梦》时, 他更是深有所感、爱不释手, 比起小时候读《红楼梦》的懵懂, 这时的季羡林可谓书中觅知音。他能看到林黛玉的孤独, 感她所感、忧其所忧, 甚至发出“我这次再接着看是拿着刽子手杀人的决心看下去的”这样激烈的情感。此外, 季羡林还比较喜欢读南唐后主李煜的词, 日记记录有他对《南唐二主全集》的短评“后主词真好极了。我尤爱读‘帘外雨潺潺’一首, 我真想哭呢”。

为什么喜欢《红楼梦》?为什么一句“帘外雨潺潺”就能引起他的悲伤而想要哭?“读书是与古人灵魂的对话”, 无论曹雪芹、李煜, 或者说是林黛玉, 孤独、敏感、细腻、苦闷都能引起季羡林的情感共鸣, “才情皆为人生苦”, 也许只有将一腔热情付诸书海, 才会感到被救赎。

2. 现代文学阅读

在20世纪30年代, 中国的文坛可谓百家争鸣, 而当时的北大、清华更是“京派”文学的策源地, 人文荟萃, 各抒己见。在彼时彼地, 季羡林无可避免地受到现代文学的浓厚熏陶, 他在师友的影响下大量阅读, 积极创作。

“活人的书不可读”这一论调在当时的中国似乎并不成立。在《清华园日记》的书单里, 现代作品占据了季羡林中国文学阅读的大部分, 鲁迅、郁达夫、丁玲、郭沫若、周作人等现代作家的作品都在他的拜读之列, 日记中对它们的评价赞赏居多, 非议较少。

从日记里几句简短的话语中不难看出, 鲁迅的作品, 季羡林看得不少, 对其人也极为敬重。他秉烛夜读鲁迅的《三闲集》, 最后说到“此老倔强如故, 不妥协如故, 所谓左倾者, 实皆他人造谣”, 其中的维护敬佩之情显而易见。但在读到《二心集》时, 他却又认同鲁迅思想有些偏“左”了。相比较而言, 季羡林对周作人的文章总是不乏赞美之词。《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让他觉得周作人的思想中庸而健康, 但中间也有让他不满之处, 他因此还打算作一篇批评该文的文章来。而读完《看云集》, 他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认为平时索然无味的事物, 经周作人一写, 都栩栩如生起来, 仿佛一切都有了诗意, 而这种评价在整个日记中极为少见。

当然, 现代作品中肯定也有不少不合胃口之作, 日记中也有明确记录。如丁玲的《母亲》, 季羡林一连几天都在读它, 最后他却觉得不好, 认为背景不足, 主人公的变化来得太快。另外, 日记里还有一处比较直接的否定, 就是读完张露薇的《粪堆上的花蕾》后, 他觉得“简直不成东西”, 评价简单粗暴, 口吻任性纯粹。

此外, 若说外国文学引起了季羡林翻译的热情, 那么阅读中国文学则激起了他在文学评论方面的写作。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 文艺界的思想异常活跃, 不管是大师之间、学子之间或是学子与大师之间都经常出现学术论战的现象。在《清华园日记》中就有多处提到季羡林作文骂某人某作, 如前面提到的周作人, 虽然季羡林对他评价比较高, 但还是忍不住要写一篇文章批上一批。除此之外, 日记中还有两处骂战:一篇是《再评烙印》, 是批评臧克家的, 发表在北晨学园《诗与批评》上;还有一篇是关于《夜会》的书评, 后来还有人在《世界日报》上批评他的这一评论。可以想见, 当时学校的文学氛围是很浓厚的, 骂战是思想的交流, 同时也是如季羡林一般爱读书的学子们写作的动力。

《清华园日记》中展示的季羡林的阅读过程不只是吹毛求疵, 其中还有不少触动心灵的时候。1933年8月20日的日记中记道, 受巴金的《家》的启发, 在感动之余, 季羡林还拟作一篇回忆性散文, 名叫《忆》。在第二天, 他还写了一篇《家》的书评, 发表在《大公报》文学副刊上。不止于此, 季羡林还为李后主作年鉴和传略, 虽然日记中说是为了应付老师吴宓, 但从前面不难发现, 他也是喜欢李煜的诗的。

通过阅读《清华园日记》, 我们可以发现, 大学期间季羡林的学习生活是充实的。与书为伴, 慰藉了他孤寂的心灵, 能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静下心来读书更是可贵可敬。通过持续的阅读, 青年季羡林也是受益匪浅。首先, 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坚持不懈的专业阅读, 是一个学者脱颖而出的先决条件。季羡林先生后来去德国留学, 攻读极为艰深的东方语言文字, 这种持之以恒的阅读毅力必不可少。其次, 青年季羡林通过阅读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季羡林通过阅读发现了德国古典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荷尔德林作品的精神气质, 暗合了季羡林的性格与情感。由于荷尔德林诗集的牵引, 季羡林确立了留学德国的人生目标, 最终实现了人生的飞跃。青年季羡林的奋斗史, 从这个意义上说, 基本就是一部阅读史。而季羡林先生当时的阅读书单和阅读经历, 对于今天的大学生而言无疑有着重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注释

篇14:读《安妮日记》有感作文

。这本书就是――《安妮日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压迫日益加剧。安妮·弗兰克随家人躲藏到了父亲公司的秘密小屋里,同在的人还有父亲的朋友温达安一家人,随后又来了一位医生杜瑟尔。

一家人就开始了躲藏隐蔽的生活。8个人在秘密小屋里生活了长达25个月之久,

 

通过日记,我看到了安妮是一位心地善良、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因为战争,让这位有梦想的安妮死在了德国人手里,每人面对死亡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而她在这样的困境下写出了这样一本书。

我永远不会忘记安妮,透过文字我所能感受到她的丝丝天真和甜美的

读《雷锋日记》有感作文

篇15:读《安妮日记》有感优秀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恐怖的厄运再次降临到这个民族的头上,他们不分男女老少,统统像羔羊一样被塞进奥斯威辛集中营,看着营中那堆积如山的各色毛发,听着幸存者用颤抖地声音控诉令人发指的罪行,所有良心未泯的心灵都在震颤。

纳粹,人性的赤 裸 裸显现,感觉和动物无异。

到处充满死亡的气息,到处是惊恐无助的眼神,到处是绝望的哭喊。

为什么连生存也不允许呢?谁规定了在那个时期犹太人就是老鼠,纳粹就是猫呢?

战争永远是一个黑色的主题,二战无疑是其中沉重的一笔,数以千计的犹太人被成批的杀害,唯一的理由就是“他们是犹太人”!这中间,许多还是孩子,安妮.弗兰克就是其中一脉细微而柔韧的声音。

正如欧思斯特・斯赫纳倍尔所说:“几百万人的声音被压制下去,这个低低的声音只不过是一个小孩子的悄悄话……它比杀人者的嚎叫更持久,比时代的一切声音更响亮。”

安妮・弗兰克,一个犹太少女,1929年6月12日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一犹太富裕家庭,其父为一公司总经理,母亲也是富家闺秀。

安妮自幼备受父母的溺爱,上学后又得宠于老师,真可谓养尊处优。

纳粹兴起后随家人避难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1942年6月12日,她收到一个日记本作为生日礼物,从此开始写日记。

在这一天中,她写道:“我对谁都不曾做到推心置腹,无所不言,但我希望在这里能对你如此,我也希望你能够成为我获得慰籍与支持的一个泉源。

”迫于日益残酷的排犹浪潮,她的一家和另外四名犹太人共八人躲进她父亲公司的密室,八个人藏身阁楼密室25个月。

白天他们不能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包括严禁上厕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们只能依靠父亲公司的同仁帮助供给食品生活用品,和获知外界的一切。

在漫长的25个月内,唯有这位13岁犹太少女安妮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下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

因为突然处于狭小的空间,突然面对每天被发现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八个个性不一的人,对于继续生存的希望都有形形色色的表现,人在最困境下的真实的表现――这种真实本身所传达出的信息与意义就能让所有人感受到一种使人窒息的深刻。

很少能见到阳光呢,因为阳光和实现并存。

躲在秘密的阁楼里,就是为了让自己蒸发,起码在那些陌生人眼里。

在密室度过了两三年的艰苦生活,她终于在16岁那年离开了,因为,盖世太保终于叩开了密室的门。

1944年8月他们因被检举而遭到逮捕。

安妮和其他七个人被送进集中营,经历不断恶化的苦难:艰苦的工作、严寒、饥饿、疾病以及随时面临的被送进焚尸炉的威胁!巨大的焚尸炉的烟囱总冒着浓浓的黑烟,安妮们不但要小心自己不被送进去,还要时刻关注着那里面是否会飘出自己挚爱的人的灰烬。

八人中除她父亲外均遭不幸,安妮和姐姐玛各最终被转移到伯根-伯森集中营,在1945年3月初(被解放的几周前)因伤寒而死。

安妮年仅16岁,尸骨难觅。

上一篇:徐闻电信作风整治收集意见及梳理情况下一篇:我创新我快乐的征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