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

2024-04-10

社会主义新农村(精选8篇)

篇1:社会主义新农村

塑造新风貌是新农村建设中带根本性的工作,是提高农民现代化素质的关键。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要求,其中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都包含了新风貌的内容;**提出建设“五新一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把塑造新风貌作为一“新”的内容,这足以体现塑造新风貌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为此,赣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整体推进“

五新一好”的基础上,对塑造新风貌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明确六条标准,把握农村新风貌主要特征塑造农村新风貌,是意识形态的范畴。如何塑造好,必须有明确的标准。联系赣县实际,我们认为,塑造农村新风貌,必须坚持六条标准:即:干部勤、民风正、邻里和、文体兴、村容美、村规明。干部勤,我们要求干部要当好“四员”:村庄规划的操作员、产业发展的技术员、发展生产的示范员、民事纠纷的调解员。民风正,具体来说就要达到“四无”标准:无封建迷信、无小偷小摸、无“黄赌毒”、无违法乱纪。邻里和,就是要按照“四有”的要求为农村弱势群体提供保障,即贫困农户有人帮、村民大病有钱医、孤寡老人有人敬、小孩上学有保障。文体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薄弱在于农村文化、休闲娱乐活动的匮乏,解决这一问题要做到“四有”:有图书室、有健身场所、有文化活动、有信息网络。村容美,遵循“原生生态,自然和谐”的原则整治村容村貌,关键要做到“四化”:环境美化、路网硬化、用水净化、卫生洁化。村规明,即广泛收集民意,制定贴近实际、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村规民约,引导农民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管理机制。

二、坚持四措并举,塑造农村新风貌

在塑造农村新风貌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以村容整洁为着力点,以乡风文明为支撑点,以民主管理为立足点,以和谐惠民为落脚点,着力塑造农村新风貌。

1、落实长效机制,保持村容整洁。以“三清三改”为突破口,狠抓村容整治。一是落实资金来源,建好投入机制。主要采取上级争取一点、政府补助一点、社会捐助一点、农民自身投入为主体的形式,落实资金,搞好村庄整治。在财政投入上,我们主要采取以奖代补、以物代资、实物补助等方式,发挥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农民的长期投入。比如去年赣县通过政府集中采购水泥的办法,用75万元资金采购水泥3000吨,共吸引群众投资投劳折人民币1210多万元,解决了资金投入问题。二是抓好村庄规划,防止乱搭乱建。我们把规划作为村庄整治和建设的依据。去年全县完成了123个村2145个居民点的规划编制,村庄规划编制率达72.6,今年全县所有的村庄都将完成规划编制工作,规划区内的建设一律按规划执行,规划区外建房的一律不审批。三是落实卫生制度,防止时冷时热。一方面建立村规民约,约束村民的行为。另一方面建立了垃圾集中堆放、聘请保洁员管理卫生等制度,使卫生有人抓、有人管。四是公开办事制度,防止暗箱操作,保证农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

2、构建保障体系,提高幸福指数。我们注意完善农村的保障体系建设。一是老有所养。一方面建立了“五保”集中供养、社会养老保险等制度,加大了乡镇敬老院的建设力度,使农村老人生活有保障,能安度晚年。另一方面,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对农村老人进行生活补助。如梅林镇红金村,在村集体收入中拿出部分资金,对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补贴50元生活费。二是贫有所帮。建立了农村低保、扶贫救济和优抚安置制度,对贫困户生活、灾民实施救助。如去年赣县湖江、古田等地发生洪涝灾害,受灾农民达几万人,我们及时给受灾户送去慰问金,还帮助灾民规划建立灾民新村,全倒户在春节前都搬进了新房。三是病有所医。我们通过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服务网络建设,强化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行业管理,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农民看病贵、看病难,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有所缓解。现在,我们又着手在一些村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试点,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病有所医的问题。四是学有所教。建立了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生制度和助学基金,让贫困学生上得起学。特别是全面实施了“留守孩”关爱工程,组建“留守孩”托管中心28个,负责全县19642名“留守孩”的生活、学习、思想教育、课外辅导等。

3、繁荣文化事业,活跃村民生活。繁荣的文化是塑造农村新风貌的基石。为此,赣县积极探索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的有效形式,比如我们结合农村实际,推出了“小书屋、小影院、小课堂、小商店、小黑板、小剧团”等农村“六小阵地”建设。这一做法也得到中央、省、市的好评。同时,农村的文化阵地和队伍建设也得到加强。全县乡镇建立了“精神文明活动中心”和“社区服务中心”36个,村建立了“六小阵地”以及篮球场、健身场1269个。组建了东河戏团、唢呐队、龙灯队、高跷队、篮球队等各种文体活动团体336个;建立“农民知识化工程”培训基地194个。今年我们又在新农村建设中提出“五有”的目标,即:乡有

篇2:社会主义新农村

然而,虽然出现“民工荒”,却并不代表农民工随随便便就能找到一个好工作。不少企业“招工难”,但不是什么人都缺,最缺的还是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报告也表明,企业招工非常重视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83%的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53%的岗位需要达到初级工以上的技能水平。这无疑对农民工的培训,对农村人力资源的挖掘,提出了一个新课题。

近年来,面对城市对农民工的大量需求,许多地方开始改变“就农业而抓农业”的思路,尝试用“减少农民”的办法,彻底摆脱“三农”困局。实践证明,这的确是一个好办法。一些现代化国家的.经验表明,农业人口大大少于从事工业、服务业的人口,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工业化的前提。但是农民自发向外流动,却面临种种困难。首先是观念转变难,全国除个别地方因为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奇缺,农民有外出经商、务工的习惯外,许多地方的农民,对外面世界更多的是感到恐惧和无奈。其次是技能获取难,农民本身没有资金,又不知到哪里学习技术,因此对政府部门组织培训就有了更多的期待。

齐齐哈尔通过“换位”思考,给农民“换脑”,正是因应这一新变化推出的新举措。转变干部和农民观念,是发掘农村人力资源、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第一步。同时他们又加大投入,打造农民工培训、市场对接、服务、信息四个平台,使大批农民工掌握了一技之长,成为人才市场上抢手的“知名品牌”,提高了农民工的竞争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拓展了空间。

篇3: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 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是推动农村“生产发展”的根本保障。

农业发展的关键在科技, 科技发展的基础在教育。我国是农业大国, 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总体不高。“盼致富, 无思路;想致富, 无技术;求致富, 无门路”是普遍状况, 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低下已经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瓶颈制约。发展职业教育将可为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根本保障。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城乡一体化、产业结构多样化、生产劳动智能化等都对农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必须强化农村职业教育的支撑。

(二) 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有效途径。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不足, 大量人口和劳动力还滞留在农村,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但长期与生产技术相脱节的应试教育, 将农村学生培养成了一批“功能性文盲”, 缺乏实际就业的应有技能。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 拓展农民转移就业途径, 增强他们的致富本领。

二、农村职业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多方面的人才, 如农业科技人才、农村管理人才、农村经贸人才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 农村职业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相比而言, 农村职业教育体系还相当薄弱, 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 主要表现在:

(一) 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 责任主体不明确。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和制度建设就已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但在多年的发展中, 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管理体制。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后, 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 而农村职业教育则没有提出相应的管理办法。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主体的缺位, 至使农村成人教育逐步弱化。随意撤销成教机构、占用校舍、减少经费的做法时有发生。

(二) 农村职业学校师资力量弱, 教育教学设备匮乏。受政策、资金投入及“厌农弃农”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多数农村职业学校缺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 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设备简陋等问题长期难以改善。许多农村职业学校缺乏必要的教学生产实习基地, 农业优质品种的开发、试验、示范和推广等教学活动难以开展, 教室里讲养猪、黑板上搞科研的现象比比皆是。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不高, 专业师资严重缺乏, 大多数专业教师从学校毕业直接到职业学校任教, 没有实践经验, 而一些老的专业教师又无法适应新专业的教学要求, 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三) 农民职业培训内容脱离实际, 缺乏实用性。一是专业设置单一, 涉农专业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专业设置不灵活, 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多元化格局的需要;三是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需要。专业设置的不合理不仅弱化了农村劳动力的市场竞争力, 也直接影响到农民对职业技术培训的需求。

三、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 转变政府职能, 理顺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各级政府应重新定位其在农村职业教育中的职能, 加强宏观指导、调控和管理。一是加大各级政府支持力度, 切实保障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二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升级完善县乡农村职业培训学校教学手段及教学设备, 确保职业教育质量。三是提高从事农民教育培训人员的待遇, 激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基层为农民服务。四是推进“先培训, 后上岗”的劳动用工制度, 对接受培训教育的农民给予补贴, 鼓励农民自觉接受培训, 把好就业市场入口关。

(二) 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体系。

一要继续做好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工作, 重构县、乡、村三级农村职业教育网络, 扩大农村地方办学的自主权。要充分利用农业院校、农业广播学校、农村中小学、中等农业学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培训中心等各类学校及培训机构现有的培训场所、设备、师资等资源, 开展包括学历教育、远程教育、短期培训、专题讲座等形式的农村职业教育。其中要重点培植农村职业中专, 使其重心由职业技术培训向劳动力全面素质培训和适应劳动力转移培训转移。二要抓住国家开展的农民培训“五大工程”的机遇, 结合各地实际, 制定培训计划, 拨付专项资金, 认真组织实施。三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 引导企业等社会力量投资办学, 实现教育资源和教育对象的最佳结合。

(三) 以市场为导向, 科学设计教育培训计划。

新时期的农民培训工作, 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适应劳动力市场和产业结构变革的要求, 大胆探索新的办学模式, 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对象分别提出不同的培训要求。一要了解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情况, 科学确定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 增强针对性, 突出实用性, 提高培训效率。二要围绕县域经济发展, 科学设置培训专业。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要围绕县域经济的发展、城市化以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等现实情况, 改变农村职业教育以农业类专业为主的状况, 坚持培训与转产转业紧密结合, 在专业设置上, 既要开设农业类专业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更要大量增设适应第二、第三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

(四) 加强骨干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 促进农村职教发展。

要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实施强县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切入点, 以县为主体, 整合教学资源, 每个县组建培育一所规模比较大、培养能力比较强, 能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教中心 (中等职业学校) , 服务于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要通过政府的投入, 给农村职业学校配备先进的实验实习设备, 建设适应教学要求的实验实习基地, 使实验实习设备和基地建设在技术应用和生产管理方面具有先进性和示范性, 把职业学校建设成为教育培训、技术引进、试验示范、生产服务的多功能综合性基地, 增强学校的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为农村人员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余祖光.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 2004, 5:40~43

[2].郭召志.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 2005, 4:9~10

[3].许开录.农村职业教育滑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1:26~27

[4].张春, 黄育云.试论政府在加强职业教育经费保障中的作用[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22~23

[5].叶波.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农村经济, 2006, 3:113~114

篇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牛变秀(北京农学院政法系副教授)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赖于高效借用、开发和推广农业技术,并提供特定的制度保障,进而有赖于适宜的观念文化基础和土壤,即制度安排必须植根于特定的文化土壤中,与人们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相适应——“技术推广一制度创新一文化制约”三者互动关联。

必须立足于“农民、农业、农村”实际,探讨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与农业技术借用、开发和推广所必需的制度创新之间的内在关联,在制度创新与文化进步的张力互动中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刘德中(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

在我国,新农村已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成为活生生的现实,如江苏华西村、河南刘庄、广东南岭等。他们在发展中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不仅改变了物质面貌,而且改变了精神风貌,焕发出勃勃生机。若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往往在解决温饱后陷入“温饱陷阱”和精神沙漠,即使物质上富裕了,也不可能有持久的和谐,不会保持充足的后劲。

建设一个好班子、选拔一个好班长是他们成功的奥秘。通过当前的第三批先进性教育,要重点培养造就大批的好班长,带出好班子,从而改变旧农村的面貌。

刘选启(河南省平顶山市湛河区政府副区长)

“三农”问题,基础打在农业,重点放在农村,关键落在农民小康社会,最紧要的是必须不折不扣地解决好农民问题。

如今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很多,得狠下功夫加以解决。首先要选好“领头人”,让农民信任你。其次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脱胎换骨,真正变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再次要形成和谐共存的局面,让农民“公平地吃饭、自由地讲话、尽心地干活”。最后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使农民尽快走上小康之路。

高文峰(山东省汶上县白石乡党委书记)

新农村的“新”,不仅在于发达的城市反哺还不发达的农村,强大的工业反哺尚很弱小的农业,更在于全面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篇5:社会主义新农村

与新时期我国政府在“三农”问题上陆续出台的各项重大举措相联系,人们可以发现,经过前几年的经济实力、政策实践的积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从单个部门、单个领域局部解决“三农”问题,而是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以增强农业农村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为政策指向,试图根本上重塑中国的“三农”。

建设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尽管诸如“乡村建设”、“农村建设”这样的语汇,在20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话语中并不鲜见,然而,与上个世纪20年代的知识分子更多地出于个人理想主义和激情的“乡村建设”运动不同,“新农村建设”背后是强大的国家公共政策背景和全社会的共识;与新中国成立后历次“农村建设”运动不同,“新农村建设”有着我国重启现代化进程以来20余年的经济积累,有着新时期领导层对当代“三农”问题深刻的定位、清晰的思路和全面的政策措施。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国重启现代化进程以后,尤其是8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家改革的重心一直放在城市的各个领域,而这次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反映了我国面对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的新形势,所进行的国家宏观公共政策重心的又一次调整。可以预见,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我国公共政策议程上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业农村的综合改革,增强我国农业农村的生存与发展能力,以有力促进我国现代化进程向更高层级发展。

纵观世界各国,尤其是采取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的东亚新兴工业国家,大多数在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适当时机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农村改革,以提高农村农业的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从而有力促进国家现代化进程更上层楼。今天,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历史情境。因而,我们很有必要借鉴一些国外成功的农村建设经验:明确政府在农村建设当中的角色与作用,及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和时机。作为后发国家,政府在农村建设的启动阶段确实应当较为深入地介入其中,但也应仅限于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公共制度;当未来农村已经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自主、自治机制时,政府的地位和作用当与时俱进,顺时而变。

以务实态度开展农村建设。地方政府在推动农村建设时,不应以此作为获取政绩的手段,从而推行华而不实的项目,要针对具体情形,帮助农民寻求能够突出自身特长、赢得市场差异竞争力的项目。关于这一点,在《意见》中也有明确体现。

后发国家开展农村建设运动,就是要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而这一点必须通过教育提高人的素质来真正实现。今年我国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这些对提高人的素质十分重要。

篇6: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废除城乡文化交流的制度性障碍,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加强城乡文化交流与融合。

一方面,要加强城乡文化交流,加快现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村文化的融合。人口流动可以促使城乡文明的碰撞与交流,这有利于冲击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改变农民的精神生活、价值观念,进而引发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而这种交流与碰撞得发生关键是需要政府打破限制城乡文化交流、人口有效流动的各种制度性障碍,构建城乡文化交流的机制和平台。另一方面,要根据城乡不同的文化需要,正确处理农村传统文化与城市现代文化的矛盾,采取不同的文化推广形式和推广运行机制来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在农村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与碰撞中,把推广现代文明与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创造性地改造。

(二)强化政府文化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增加对农村文化产品的供给。

各级政府应从城乡和谐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进一步强化政府的文化职能:政府作为文化产品的供给者,应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财力投入和转移支付,用于文化建设的财政资金增量应向农村地区倾斜;改变过去重经济、轻文化的政府职能,强化农村文化产品投入;建立和完善政府农村文化建设监督制度,纠正农村腐朽陈旧落后的文化,传播积极向上的新农村文化,为新文化的传播培育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三)大力发展和推广农业科技教育,向农村传播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综合素质。

篇7: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讲稿:怎样通过深化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

怎样通过深化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现在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大的热门,和财富有密切的关系,我就把我们自己的体会跟大家探讨一下。去年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今年的3月份两会都提出来,新农村建设作为全党重大历史任务,大家的压力一定很大,我们回答,恰恰相反,我们的压力小多了,为什么呢?因为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识,在两会期间几千名代表委员从不同的角度和专业、不同的领域谈新农村建设,从报上、电视上、很多,几千名中国的高层专家都在谈新农村建设和不同的角度,而且谈得非常具体和深入翔实,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搞农村研究压力就小多了,有这么多同志在提。

新农村建设在很多情况下,似乎社会主义新农村好像在一个晚上一个早晨就会出现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长期的、艰苦的、伟大的历史任务,它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艰苦努力。对社会主义建设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保持一个清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醒的头脑,农村工作一号文件经常在谈,农村工作“三农”问题已经取得很大的成绩,但是深层次的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的矛盾并没有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还是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是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而且有一些制约农业农村发展深层次的矛盾或没有得到解决。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怎样通过深化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应该提到2005年是中国的改革年,有的同志说可以说中国改革回顾年或者中国改革反思年。在2005年我们有一个重大的改革措施,在农村领域取消了农业税。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上讲,2006年开始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我国实行长达2600年的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具有划时代重大意义的改革,这个改革确确实实是一个重大的改革。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取消农业税只是税费改革迈出的第一步,取消农业税之后面临的任务更重,挑战更严峻,取消农业税之后,以农村税费改革委中心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否则的话,取消农业税的成果很可能付之东流。

取消农业税确实惠农利农的巨大筹措,由此引发和凸现一些问题和矛盾,有些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引发,原来不明显的问题矛盾凸现出来。农业税一共三四百亿,占整个税收里边占很小的收入,但是农业税本身的取消标志着什么呢?关键的问题不是农业税,而是和农业税联系在一起的搭车收费村提留、乡统筹加在农民上的负担,这部分负担到底有多少呢?一是国家税务总局曾经做了一个估算,财政部门有关一个估算,最保守的估算,连农业税加上村提留乡统筹加起来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最保守1500到1700亿,取消农业税本关键和农业税捆绑在一起村提留乡统筹搭车收费是大头。把这个都取消了,就取消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搭车收费的平台,有些矛盾就凸现出来了。温总理在今年两会讲,2006年中央取消农业税之后,中央对地方的财税支付780亿,地方配套的转移支付250亿,加起来1030亿,需小农业税本身如果说农业税加上搭车收费远远超过1500亿甚至到1700,这样的话1030亿的转移支付和最保守估计1500亿还有一个缺口,这部分钱怎么办?如果说这个缺口不通过深化改革,不通过其他措施弥补的话,存在很多的问题。

另外,取消农业税之前,乡镇和村这几级有很沉重的债务负担,退养这个数字也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农民的负担是多少,究竟有多少,谁也说不清楚,农民负担是一个无底洞。农民负担现在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农村到乡镇到村的债务也同样没有一个非常准确的数字,有的说三千多亿,有的说现在已经六千多亿甚至七千多亿等等,这部分债务怎么来的呢?都是多少年积累下来的。包括九十年代之后我们搞的乡镇企业,村村点火、乡乡冒烟,不换思想就换人,当时盲目决策的情况下,有很多的乡镇企业搞起来,搞完经营部善,负债累累。消灭土牌子,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很多地方借钱搞农村的校舍,校舍搞起来有的学校合并,很多是欠的债。前几年在农村清理整顿又欠下一笔债,包括地方干部,基层干部为了完成上层的税收和摊派的任务,借钱完成税收和债务,这些债务也是非常沉重的负担。取消农业税之后,债务摆在这儿,怎么办?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取消农业税之后,很多地方原来落后地区和中部地区包括农业主产区或者农业税比较大的产区,取消之后财政很多完全是要靠上级的转移支付,有的地方讲,原来是吃饭财政,到现在到要饭财政,在整个的财政收入当中,从上级转移支付80%甚至90%完全从上面下来的。

取消农业税之后,可能有些搞企业的同志不知道,在底下的工作很多都是围绕中心工作转,什么呢?是什么就是什么工作,原来讲叫催粮催款,要钱要粮要命都是底下敢不敢的活,但是活里边有一个重要的活儿就是税收和各种负担,各种负担不是靠乡镇财政所来收,靠乡村两级干部收,如果原来把乡村两级干部上去的话,中国油世界上最庞大的一支收费队伍,几百万,甚至更大的队伍。取消农业税之后,搭车收费的平台也拆了,任务也就没有了,乡镇和村转换职能为老百姓服务就提供了依据。原来我们也这么写的,现在也不能过于乐观。

如果在底下真正吃饭揭不开饭的话,即使把农业税取消,会出现新的办法,有各种其他的收费,包括超生子女社会事业费的收入,包括原来应该火葬土葬的罚没收入,现在把学生的义务教育免交学杂费但是有一些自愿性的交费收入,建房的注册费、耕地费等等,在收入当中显示出来,并没有真正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是这里边我们讲,免税兴费,税免了,也可能有新的费,为什么讲温家宝总理一再讲,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有能力走出怪圈,历朝历代每次减免税隔一段时间反弹,变本加厉恶性循环,把所有税免了,过一段时候又加码了,4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我们应该有能力走出这个怪圈。

取消农业税之后,很多地方最后饭都揭不开锅,挤占挪用专项资金,应该有严格的用处和监督的,有的镇长讲,我们实在经济运转不开,最后没有办法,只好斗胆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不用斗胆,这个事情在很多地方都是这样做的,这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这本身是犯错误的。

在这个前提下,取消农业税之后,实际上给乡镇包括县各方面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我们的治理结构怎么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怎么改革?如果不改革的话,取消农业税支付的成果很可能付之东流,取消农业税之后乡镇这一级基本上没有财政,一级政府没有财政收入,政府存在的依据在哪里?有财才有政,没有财怎么回有政呢?老百姓讲,取消农业税,拿收费收费卡我们,原创文秘材料,尽在网络网络.m网。现在不用交费交税,我们现在不怕你了,干部就讲,原来拿收费收费作为筹码,取消之后老百姓不怕我们,我们也没事干了,老百姓讲,如果在这个前提下,该你做的事不做,水库漏了不修,该做的事不做,我要你政府干什么?这样的话,如果说我们取消农业税之后,乡镇或者村,包括县各级政府的转换职能,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这个功能的话,不能履行的话,显然取消农业税的初衷也是相违背的。凸现和引发的问题,我认为它是现实深层次矛盾的反映,为什么这么呢?这几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否能够顺利进行,伟大的历史任务是否能够顺利完成有明确的关系。到目前为止,国民收入格局没有根本的改观。两个趋向,工业范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更加自觉地5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到目前为止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有序的格局没有根本的改观。现在的条条和块块的关系实际上是严重失衡的,条条是各级部门,块块是地方的,条条和块块的矛盾是永远存在的,一对矛盾本身有一个相对均衡的状况,我个人感到,现在条条和块块的关系本身是一种失衡的状况。1994年的时候,当时搞分税制,分税制的目的想集中财力,中央财力太弱,但是从1994年分税之后中央的财力得到了加强,但是分税制之后,当时造成很大的情况就是说,财权上手,事权下放,在基层财权和事权严重不对称,包括到乡镇和县都可以讲,我们的责任是无限的,但是乡系的财力是有限的,有限的财力,无限的责任,为什么摊派问题那么严重,因为很多的从上面布置的任务和工作都是往下布置作为政策布置下来的,但是光给政策不

给钱,人民的学校人民建,人民的道路人民建,人民的厕所人民建,光有任务没有钱,怎么办?只好从老百姓这儿摊派,造成老百姓负担的加重。

另外作为公共产品并不是老百姓所需要的,比如到乡镇、村,摊派各种报纸报刊,完全就是垂直体系布置下来的,有的时候到下班根本没人看,搁在那儿,就成为农民和干部的各级政府的负担。这样财权事权农区的局面在94年分税制凸现出来。到02年几个主体税种省市县共享,进一步降低县一级的税比例,县级政府从国税得到的比例从25%降到20%,从地税得到的分成比例营业税从百分之百降到50%,个人所得税从50%降到15%,企业所得税从50%降到15%,给一个人的感觉,凡是有些潜力的,有发展的税种或者上划或6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者比例往上更高,留给地方没有什么潜力没有什么油水的税种,从基层到县到乡镇财政方面税收基础更加薄弱。

从基层反映,现在的垂直管理是越来越厉害,很多的部门被条条框到上面,国土、工商、供电等等,凡是有些权力的部门,省对县的垂直管理,部门垂直上去了,但是这些部门的工资从县里来发,部门都上去了,工资还是我这儿发,作为地方的自助行,从垂直部门来讲有它的考虑,我为了防止地方保护主义,我为了执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等等,用垂直体系和垂直管理把东西都框上去了,对整个经济的发展来讲,到底利大还是弊大,这个问题我现在还没有考虑清楚,我只提出来跟大家一块商讨。

现在很多地方县里头讲我们是吃饭财政和要饭财政是讨饭财政的情况。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说县域经济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各主战场和平台,县域经济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枢纽和连接点。

新农村建设也好,五个统筹也好,县这一块是一个关键点。我们讲两个反哺,城市支持农村,工业支持农业,这一块主要在县这一块体现出来,一个县一两千平方公里,几百万人,相当于欧洲的小国,卢森堡2500多平方公里,44多万人,这跟我们一个县的规模差不多,卢森堡2000年GDP是189亿美元,相当于1600多人民币,最好的县,2003年GDP500多人民币,相当于卢森堡的三分之一,中国有10%的县达到卢森堡的水平,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包括中国经济的发展有非常稳固的基础和底蕴,现在看来县域经济本身还7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存在很多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滞后,不能既得利益划分更进一步加强。从底下把钱收上去,钱都到那儿去了呢,新农村建设基本建设重点向农村倾斜,新农村建设是两头热,中央热、老百姓热,我们这头夹在中间,老百姓讲,中央也说了,我们也看报纸了,看了电视了,有3000多亿用于三农,你们不见动静,要到这个钱,这个钱来了之后都贪污挪用了,县委书记说,五中全会开完一个月带着我们县的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到发改委去了,我们是第一个跑到那儿去的,到那儿就说没有什么具体的步骤,两会期间又去了,3月1号到15号,呆了15天,把我们的规划报到发改委,这个问题还没有统一,老百姓一说中央给了那么多钱到哪儿去了,三个高于,2006年国家财政增量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比重要高于上年,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这三个高于本身是有很大的余地,这种政策语言本身设计得是非常好的,本身就有很大的空间,为什么呢?用于三农的2005年2975亿,2006年是3397亿,比重从04年到05面逐步降低的,04年用于三农支出的资金占整个财政支出比重是9.2%,到05年是降到8.8%,用于三农资金确实增加了,财政支出增长幅度比三农资金增长幅度更快,比重是下降的。政策语言有一定的弹性。

我们讲三农支出,本身口径是非常含混的,到底什么真正用于农业、农村、农民的支出,包括一部分事业费、人头费等其它的费8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用,有的专家说,真正直接用于三农的不到40%。老百姓说几千亿,第三个问题,实际上中央提出在新农资金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从现在的分析来看,存量调整是调不动的,增量重点倾斜,到目前来看也没有重点倾斜,因为增长幅度并没有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快,3000多亿,实际上从中央十几个部门,每一个部门一道一道把的,现在涉及到支农一共有16、7个部门,财政部到农业部、科技部、文化部、民政部等都涉及到一块资金,16各部门把着三千多亿,从中央到省市到县到到镇到村到农户,这样的资金下来之后,真正的农户能得到多少,很大程度靠专项资金解决农业农村的问题。

专项资金有挪用的问题,专项资金实际转移支付中,专项资金2004年只占57%,一般性的财力性转移支付占43%,在财力性转移支付中,完全是制度性的转移支付不到750亿,只占财力性转移支付29%,占实际转移支付的12%,六千多亿的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占了50%。专项转移支付里边又分16、7个部门,通过这么多渠道往下走。另外一点,在以前很大程度上由一些专项转移支付本身存在一些问题,不透明性、随意性、不确定性。给哪个地区也很大程度上,决策并不是很确定的。所以,我们为什么说,底下的同志深有感触讲,现在干部从下往上调,项目从上往下跑,一到年底北京外地车牌特别多,交通特别挤,很多外地进京跑部公关要项目,专项转移支付很大程度上成为寻租的根源,造成很多地方和中央寻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腐败的原因。有的地方县委书记讲话是很沉重的,跑项目学问太大了,但是不跑又不行。我们去跑项目,我们是个贫困县,9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跑项目的力度不够,力度是什么呢?我们也很清楚,贫困地区就这么点力度,都使也不行。有时候跟我们的同志讲,我们只有把眼睛盯着项目我们才能活,没有项目就得死,跑不过来项目我们连犯错误的资格都没有。如果新农村建设都去跑项目专项资金,出现这样情况的话,显然我们的钱最后能不能真正用在老百姓身上,是不是真给老百姓带来实惠,这又是一个问题。

新农村建设如果说几千亿倾斜,最后出现国家出钱,部门分肥,老百姓得不到实惠或者很少得到实惠,出现这样的局面显然是和新农村建设的初衷相违背,解决这个问题不在于农村,这是深化改革的问题,为什么存量调整,为什么增量重点倾斜不了,因为我们想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背后调整现有既得利益格局,从各个部门也好各个集团也好,谁都愿意自己兜里钱越多越好,所以这种调整很难,新农村建设资金捆绑使用,各司其职,各尽其工,共同使用,这个钱归你,我们用,但是大家共同整合资源,最后功劳是你的,在目前解决问题的权宜之计,因为更深层次的矛盾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才能解决。

第三个问题,新农村建设广泛农村群众需求导向型的重大战略举措。最后给人民群众带来实惠,满足人民迅速最紧迫的需求,现在新农村建设本身,包括这些年取消农业税之后,转换政府职能,政府更多从直接干预经济活动退出来,尊重农民的住体地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政府应该从原来通知型管理型的政府转项服务型的政府,从全能的政府转向有限责任的政府,现在很多事布置下来还是自上而下的传统的管理模式,我们把任务布置下来,分解、定指标、下10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任务,指标层层分解,一票否决,把这些作为指标的权重,还是从上到下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一有新农村建设,把所有的任务分解了,达标评比,满分140分,120以上是优,80以下是差,当年能够见成效,能够极早见成效的村,新农村试点首先在公路边,沿着公路沿线比较方便的,为什么呢?这是以往搞下来,任何地方有一个样板,重点倾斜,交通比较便捷的地方,领导和所谓专家到那儿一看,马上很方便地看到,欣欣向荣,欢欣鼓舞,看完以后警车一开道又回去了,新农村建成几个样板是好办的,全国65万多个行政村,使广大的农村地区都能够实现中央提出来20个字是几十年的努力,现在要出成效,报样板,和中央原来的意图和新农村建设也是相违背的。原创文秘材料,尽在网络网络.m网。县里同志跟我谈,如果我们没有一个指标体系,不考核,不布置任务,这样的话,我们怎么监督和检查呢?但是你只要有一些指标,必然围着指标转。县委书记跟我讲,一个月不开会,下面没事情干,思想就反掉了。“五要五不要”,讲得非常好,本身系良好的愿望,但是背后取决于体制,传统的管理模式、政绩观和干部考核机制不改变的话,我们所说的“五要五不要”很难落实的,五要五不要最后是五不要的东西最后就成了五要,这个事情也是涉及到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干部考核机制的改革。

我刚才讲的这几个方面的问题,深化改革本身光靠深化农村改革是解决不了的问题,我谈的问题都不是的问题,光靠农村解决不了,要靠深化整个宏观体制改革才能解决的,要跳出三农看三农,农业靠发展非工产业发展,农村靠工业化城镇化解决,农民靠转移剩余1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劳动力解决,真正所说跳出三农看三农,三农深层次的矛盾,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重中之重的问题,最终靠深化整个宏观体制的改革才能最终解决,只有深化宏观体制改革,深化农村改革才有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和农村农民,多予少取放活。新农村建设五句话20个字,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基础设施,光搞村不行,必须要和整个县的整体规划结合,而且现在目前为止,经济发展快,社会事业发展落后,我们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经济事业发展又落后于城市,但是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也落后于其它的大城市、中城市,为什么这么说呢?有的村一看挺好,村里说村里垃圾遍地都是垃圾,现在我们搞垃圾集中,乡镇处理,现在我们村比较大,弄了三个保洁员,垃圾到底哪儿,到乡镇,我问镇长,垃圾怎么办呢?垃圾就地掩埋,我们没有别的办法,问县里,县里也只能填埋,不能干别的吗?上一套现代化的垃圾处理设施几千万,上几千万的设施每年搞垃圾发电几百吨垃圾,一个县没有那么大的量,要把周围弄上的话涉及到运输成本、管理协调的问题,县本身没有这个力量,老百姓就说,垃圾收完之后,最后填埋,闹不好要二次污染。改厕所,搞污水处理,有的地方,离乡镇比较近的村,搞抽水马桶,化粪池、楼房,搞楼房怎么样,化粪池有两三层过滤,过滤完之后,水还是不行,旁边只要盖了楼之后,水晶的水不好吃,有怪味。县的管道透到乡镇、通到村怎么弄,好像新农村建设改厕也好、垃圾处理也好,没有整个的系统,没有整个的规划,没有整个的投入,最后搞出来很难持续,调整收入分配收入格局,重点倾斜,很重要发展县域自1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身的经济活力,把蛋糕做它,使它自己成为实现两个反哺,真正为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平台。

篇8:社会主义新农村

1 农村民间组织已成为农民经济社会生活的重要组织形式

农村民间组织主要是指我国农民自愿组成、自主管理、自行服务、自我受益, 活跃在农村经济社会生活领域的各类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1.1 农村民间组织在结构和数量上已初具规模

近些年, 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许多农村地区, 各类民间组织迅速发展。一是主要面向农民提供农林牧渔业生产、销售、技术推广等服务的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二是各类农村民办非企业单位, 如学校、卫生所、科研组织、敬老院等。三是农民自发组织的公益性社会文化社会团体, 包括老年协会、计生协会、红白喜事协会、文化演出协会、体育协会、环境保护协会等。这些农村民间组织已涉及农村经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是当前我国农民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 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1.2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势头良好

在当前农村, 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分布面最广、最具有生机和活力、带动辐射人数最多、发挥作用最突出, 成为农村民间组织的主体。农村专业经济协会采取“一品一会”、“一业一会”、“一技一会”等多种组织形式, 已广泛分布于种植、养殖、林果、加工、技术信息服务、销售经营等各个领域。一批组织结构完备、自律机制健全、功能作用到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已然出现。

1.3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培育和管理探索出新路子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自1980年代中期发轫。2003年民政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发展和登记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探索了发展农村民间组织的新路子:紧紧抓住依法及时赋予合法地位这个核心, 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举, 通过必要的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促进健康成长, 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和非营利组织基本属性加强规范运行, 从而引导、规范其在法制轨道上良性发展。

2 农村民间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独具地位

农村民间组织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2.1 农村民间组织在农村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

一是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 实现千家万户农民与千变万化大市场有效对接, 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助推器”。二是较好地解决那些政府部门“包”不了、基层组织“统”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难题, 推进农村公共治理机制的创新和完善。三是可以有效对基本政府社会服务职能提供补充, 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2.2 农村民间组织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独具优势

农村民间组织土生土长, 是农民自己创造和选择的组织形式, 是我国农民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关系领域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它来自于农民群众, 服务于农民群众, 与农民群众有着天然的亲和力, 容易取得农民的认同, 农民愿意参与, 具有强化社会纽带的凝聚优势。它以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组织形式, 具有实现互助合作的组织优势。它贴近农民, 可以承担政府做不好做不了的事情, 具有满足农民需要的服务优势。

2.3 培育发展农村民间组织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重要任务

发挥好民间组织的作用, 让群众享受民间组织带来的服务, 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紧迫任务。首先基层行政体制改革, 对培育发展农村民间组织提出了需要。其次农村社会服务机制创新, 对培育发展农村民间组织提出了需求。第三乡村治理机制的变革, 对培育发展农村民间组织提出了需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 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将面临一个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3 农村民间组织进一步发展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农村民间组织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受一些因素的影响, 农村民间组织外部发展环境还不完备, 自身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其积极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

(1) 受认识上限制, 有些地方对农村民间组织的地位和作用仍不够重视。有的地方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地位、作用认识不足, 没有把这项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 缺乏必要的扶持政策, 一些地方的财政扶持资金对其没有考虑, 因而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在有的地方遍地开花、迅速发展壮大, 而有的地方处于空白。

(2) 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限制了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空间。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和发挥作用, 需要建立在“小政府、大社会”的现代社会治理结构基础上。一些地方的领导或部门对农村经济组织的运作规律缺乏深入研究, 习惯传统方式, 搞强制推行, 以包办和命令等方式对民间组织的内部活动进行干预。

(3) 农村民间组织的自身建设还存在不少需要规范和提高之处。相当一部分组织规模偏小, 结构松散, 代表性不够, 缺乏必要的经费和人才, 带动发展的能力不强。不少组织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 未能建立合乎法律规定的理事会, 民主参与度低, 资产管理混乱。

4 关于下一步农村民间组织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的政策建议

4.1 进一步提高农村民间组织发展与管理在党和政府工作的地位

农村民间组织农民自己创造和选择的组织形态,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缺失的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历史任务中, 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业结构战略调整、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农村社会建设等统筹研究, 综合规划, 在中央文件中进一步明确其地位、性质、作用和职能, 统一全党、全国的认识, 对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工作作出总体部署。

4.2 积极建立扶持农村民间组织发展的公共政策体系

农村民间组织要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仅靠自身是不够的, 需要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当前一些涉农部门给予的资金、项目和服务上的支持, 限于职能和能力不成系统、不很稳定。因此需要积极研究和探索建立政府政策扶持的长效机制。建议在国家相关惠农政策倾斜的基础上, 探索设立国家发展项目, 通过中央财政给予一定专项资助, 引导地方建立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基金或财政专项, 对重点发展、急需发展、必须发展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给予资金扶持或信贷支持, 并以政府购买服务、资助项目等方式拓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筹资机制, 提高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自我发展能力。

4.3 积极引导农民民间组织加强自身规范化建设

指导和帮助农村民间组织健全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治理结构, 规范会议、决策、财务等内部管理制度, 完善自我约束、独立运行、诚信自律机制, 提高农村民间组织社会公信力。增强农村民间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积极主动地为农民、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本文阐述了农村民间组织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农村民间组织进一步发展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关于下一步农村民间组织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的政策建议。

上一篇:禁牧调研报告下一篇:高二我的寒假计划期末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