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2024-05-03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精选11篇)

篇1: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大计,事关人民幸福安康。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政治品格。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只有坚持以人为本,自觉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着力解决执政为民意识淡薄、对民生问题特别是困难群众的疾苦关注不够、对群众合法权益维护不够的问题,才能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以工业化、城镇化为重点的现代化建设生机勃勃,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没有变。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排在全球100位左右,仍有4000万农村贫困人口、7000多万城乡低保人口,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迫切需要我们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也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越是在困难 的情况下,越要注重社会发展。既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突出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我国经济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投资、出口与消费之间的不平衡日益突出。投资是派生需求,消费才是最终需求,而要发挥消费的作用,就要重视民生问题。没有民生的改善,国内消费需求很难持续扩大。只有依靠消费拉动,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内需循环与良性互动。因此,我们必须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居民收入,合理引导居民消费转型升级,以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要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必须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促进充分 2 就业。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努力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真正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把保障性住房作为重要的民生问题,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有效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健全农村社会保险的各项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始终是民生改善的基础,而经济发展的目的又是为了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只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才能使党和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而调动起一切积极因素自觉投身现代化建设,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民富国强的美好愿景。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五中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十二五”宏伟目标上来,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持续和谐稳定。

篇2: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大计,事关人民幸福安康。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顺应全国各族人民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必将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有力的基础。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政治品格。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五中全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十二五”规划建议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和必然选择。只有坚持以人为本,自觉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着力解决执政为民意识淡薄、对民生问题特别是困难群众的疾苦关注不够、对群众合法权益维护不够的问题,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才能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增进人民的福祉,更好地形成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我们已经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以工业化、城镇化为重点的现代化建设生机勃勃,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没有变。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排在全球100位左右,仍有4000万农村贫困人口、7000多万城乡低保人口,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迫切需要我们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也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越是在困难的情况下,越要注重社会发展。既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突出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我国经济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投资、出口与消费之间的不平衡日益突出,部分产能过剩和对外部市场过度依赖的问题十分突出。投资是派生需求,消费才是最终需求,而要发挥消费的作用,就要重视民生问题。没有民生的改善,国内消费需求很难持续扩大。只有依靠消费拉动,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内需循环与良性互动。因此,我们必须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居民收入,合理引导居民消费转型升级,以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民群众对衣食住行、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环境等方面的质量要求会更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要按照五中全会精神,更加注重社会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更好地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必须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促进充分就业。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着力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必须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有效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更加重视教育公平,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努力健全覆盖全国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真正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把保障性住房作为重要的民生问题,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有效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和各类棚户区家庭的住房困难。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健全农村社会保险的各项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快社会体制改革,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切实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篇3: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渭南市民生工程实施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 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 始终把民生放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的位置, 认真落实各项民生政策, 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实施一系列得人心、暖人心、聚人心、稳人心的民生工程, 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劳有所得等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各项民生工程扎实推进, 民生政策执行到位, 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一) 系列化民生工程框架基本形成

渭南市民生工程内容包括工程建设和政策补助两大类。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 民生工程从无到有, 由点到面, 由最初的八大工程60个项目, 扩展到2011年的促进就业、收入倍增、全民社保、教育提升、卫生健康、文化惠民、住房保障、消除贫困、改善环境、生产服务工程十大领域146个项目, 基本形成了涵盖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民生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完善了六大体系:以保障性住房和农民安居工程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以渭河综合整治和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体系;以教育、卫生、文化设施建设和政策补助为主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以培训和公益性岗位开发为主的就业再就业援助体系;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 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 以及以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家电下乡补助为主的强农惠农富农补贴体系。

(二) 民生工程推进机制逐步建立

实施民生工程以来, 各县 (市、区) 分别成立了民生工程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办公室, 将民生工程推进工作纳入干部政绩和机关效能考核体系之中, 层层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 夯实责任, 助推落实。实施过程中, 坚持做到资金与项目、财政与部门、市级与省县“三对接”, 做到争取中省资金、落实市级配套资金, 落实县级投入资金“三落实”, 实行项目实施、资金拨付、配套到位情况“三考核”。持续开展了以“公共财政惠民生”为主题的系列民生政策宣传活动, 让民生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大部分县 (市、区) 还开展了为民办实事活动, 实行了报告承诺制度, 通过政府网站、电视台、报纸等媒体, 向人民报告, 对群众做出承诺, 接受群众监督, 推进民生工程实施。

(三) 民生工程投入快速增长

各级各部门始终把加大投入作为实施系列化民生工程的关键环节来抓, 综合运用多种方式, 优化支出结构, 确保民生支出;积极汇报沟通, 争取上级支持;加强项目管理, 节约建设资金, 有力保障了民生工程顺利实施。据统计, 2009年至2011年, 渭南市累计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达到408.6亿元, 其中, 信贷投入、单位筹资和个人出资42.2亿元, 占民生投入的10.3%;财政投入366.4亿元, 占89.7%, 年均增幅近40%, 财政投入民生领域支出占一般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由2009年的74%提高到2011年的80.11%。市县财政累计投入民生配套资金142.8亿元, 并将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民生, 民生财政格局初步形成。

(四) 民生工程监管水平不断提高

严格执行中省民生资金和项目管理制度, 坚持用制度管项目、管资金、促进度。建立完善了“三农”、教育、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一系列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基本做到了有项目计划, 有管理办法, 实行项目库管理。制定出台了《渭南市民生工程资金财政考核办法》, 切实加强民生资金监管,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确保资金安全;初步建立了民生工程资金动态监控系统, 通过实时监控和开展项目观摩, 掌握民生工程实施情况和资金使用落实情况;不断深化惠农补贴资金“一折通”发放方式改革, 包括粮食直补等在内的24项惠农补贴逐步纳入“一折通”发放, 实现“一体化管理、一折通发放、一站式服务”;通过上下联动、部门联合等多种检查方式, 对资金分配和拨付、项目实施运作实行全过程监督。有些县 (市、区) 还聘请有关方面代表为工程监督员, 设立民生工程监督举报电话, 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渭南市惠农补贴资金“一折通”发放方式改革走在全省前列, 重点民生工程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得到省纪委充分肯定, 民生资金监管工作连续三年被省财政厅评为一等奖, 保障性住房建设被评为全省二等奖。近年来, 渭南市先后被国务院和省政府授予“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和“全省就业先进市”荣誉称号。

(五) 民生得到较好保障和改善

三年来, 渭南市实施的一系列标志性的示范工程和民心工程, 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深受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主要有:促进就业工作成绩显著, 每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7万人以上, 转移农村劳动力100万人次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跨入全国创业型城市之列。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政策惠及37万困难群众, 建立了困难家庭生活补贴动态调整机制,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 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教育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学前一年免费教育、“两免一补”、“蛋奶工程”、贫困学生资助政策惠及近60万人, 新建和改造中小学校102所, 中心城区就学环境显著改善。住房保障工程稳步推进, 三年共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4万余套, 有效解决了部分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展顺利, 市中心医院、中医医院及5座县级医院住院楼相继建成, 新增床位2 779张, 三年为1 194.7万人次的城乡居民报销医药费19.29亿元, 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逐步缓解。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秦岭北麓移民搬迁工程累计有5 600户22 000名群众受益, 农资综合补贴、家电下乡、粮食直补以及农机购置补贴等各项惠农补贴惠及440万群众,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9年的3 584元增加到2011年的5 571元, 增长55.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 652元提高到18 768元, 增长37.5%。

二、存在问题

(一) 组织协调机制不健全

县 (市、区) 均未成立牵头负责民生工程的职能机构, 城乡分割、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现象突出。考核没有牵头机构, 资金难以有效整合, 信息资源不能实现共享, 影响了民生工程的顺利实施。调查发现, 一些来自不同渠道, 而用途相同或相近的项目, 在实施中缺乏有效协调、衔接和整合, 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这种现象在“三农”、教育、农民安居工程、社区建设等领域都有不同程度地存在。社保经办机构和工商、民政、公安、卫生等部门之间尚未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一定程度上造成重复参保、多头救助和缺失救助等现象。

(二) 资金配套压力巨大

渭南市人口位居全省第二, 而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规模均位居全省第六, 按总人口计算的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 民生工程资金配套压力大。2012年, 全市可用财力115亿元, 用于保工资、保运转等基础性支出105亿元, 民生工程市县配套30亿元, 财力缺口达20亿元以上, 其中市本级缺口达6亿元以上。以高龄老人补助政策为例, 从今年5月1日起, 补助对象由80周岁扩大到70周岁以上, 补助人数由8.2万人增加到35.2万人, 新增27万人, 共需补助资金3.12亿元, 其中省级负担9 742万元, 市县负担2.15亿元, 平均每个县市区2 000万元左右, 绝大多数县 (市、区) 反映配套压力太大。

(三) 实施管理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

从调研情况看, 民生工程在落实过程中还存在效率不高、措施不力, 落实不到位等问题。部分群众反映, 一些政策补助类项目缺乏切合实际的实施办法, 影响了政策的实施效果, 如个别县市尚未出台村卫生室药品“三统一”资金补偿办法, 村医无论看病多少、服务优劣, 都是一万元的补助, 有失公平。部分县市反映, 一些民生工程建设类项目受立项、规划、土地等因素制约, 工程进展缓慢。部分群众还反映, 已纳入“一折通”发放的生产类惠民补贴领取确实方便, 希望能将低保、高龄老人补贴、残疾人生活补贴和养老金等生活类补贴也采取“一折通”形式发放。

三、对策建议

民生工作涉及千家万户, 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 是建设陕西东大门的重要目标。各级各部门要通盘考虑, 整体推进, 着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组织、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 进一步健全科学高效的组织领导机制、投入保障机制、实施落实机制和监督检查机制, 推动民生工程规范化运作、高标准建设, 促进各项惠民政策全面落实。

(一) 建立健全完备的组织领导机制

市县两级分别成立由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 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民生工程建设领导小组, 下设综合协调办公室, 统筹协调民生工程建设。继续推行市县领导包联重点项目责任制, 将民生工程建设纳入市级领导包联范围, 完善领导联系基层、部门联席会议、重点督查督办、工作统计台账等制度, 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继续将系列化民生工程作为对市直各部门和各县 (市、区) 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之一, 完善考核内容, 细化考核办法, 强化责任落实, 定期召开民生工程现场会、推进会和总结表彰会, 强力推进民生工程。

(二) 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保障机制

一是壮大财政实力。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加快推进园区、城区、景区建设步伐, 着力引进大项目, 催生大企业, 培育新财源, 不断壮大财源基础, 增强财政实力, 为实施民生工程奠定坚实基础。二是争取上级投入。采取切实可行的考核激励措施, 调动各级各部门争资金积极性, 争取最大限度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三是落实配套投入。及时调整财政预算, 优化支出结构, 建立市县财政对民生工程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确保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民生工程建设。四是强化引导投入。有预期收入的公共产品或公共设施, 如市政、医疗文教设施等, 政府更多地采取以奖代补、贴息、配套等形式, 鼓励和吸引金融、企业、民间组织、个人等社会资本投入。五是加强整合投入。坚持以整合提效益, 针对民生工程一些性质相同的项目多头管理、分散使用、影响资金效益发挥的实际, 本着“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记其功、整合使用”的原则, 通过项目捆绑、计划衔接、资金引导、社会融资等模式, 整合各类专项资金, 建立项目资金分类整合长效机制, 集中财力办大事、解难题、惠民生、促发展。六是确保重点投入。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急事先办、务求实效”的原则, 制定全市民生工程规划, 建立民生工程备选项目库, 把教育作为民生之基, 就业作为民生之本, 社保作为民生之依, 住房作为民生之需, 医保作为民生之要, 稳定作为民生之盾, 逐步推进公共服务全覆盖。对涉及城乡居民个人的补助政策要全额保障不留缺口。

(三) 健全科学有效的实施落实机制

进一步夯实民生工程建设责任, 完善制度体系, 着眼长远发展, 严格规范管理, 统筹推进实施, 全力促进系列化民生工程的落实。一是注重调研, 有效实施。对各项民生工程进行深入调研, 科学合理地制定符合市情县情的实施办法, 提高民生工程落实环节的可操作性, 确保民生工程实施效果。二是提高效率, 加快实施。不断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 进一步加快资金拨付进度, 做到文到即转, 款到即拨, 提高资金划拨效率;对基本建设类项目, 县 (市、区) 和市级部门要不断完善重点项目“绿色通道”, 规划、土地、环评、安评等四项审批制度实行限时办结, 集中力量抓开工、抓进度。三是严格制度, 规范实施。严格执行投资评审、政府采购和工程预决算审计制度, 不断深化工程类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资金报账制、竣工验收制“六制”管理, 进一步健全民生资金动态监控系统和“三对接、三落实、三考核”机制。建立部门联动、上下互通的民生信息共享平台, 加快推进民生工程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步伐。四是深化改革, 统筹实施。坚持以改革强管理, 继续深化惠农资金“一折通”发放方式改革, 将所有能够纳入的生产性和生活性资金全部纳入“一折通”发放范围, 简化操作程序, 整合发放渠道, 减少中间环节, 缩短资金运行过程, 不折不扣落实惠民政策。五是着眼长远, 长效实施。建立健全民生工程的后续管理机制, 合理配置资源, 避免短期行为与重复建设, 将后续管理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对已经建成的乡镇文化站、安全饮水设施、公租房、乡镇卫生院等项目, 不断健全完善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制度, 确保民生工程项目长期发挥效益。

(四) 建立严格规范的监督检查机制

篇4: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热点综述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其具体表现有:

1、2亿多城镇居民受惠医保,梦想的阳光照进现实。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全国约有2400个县(市、区)开始建立这一制度,约7亿农民参加。在城镇,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2、就业:扶持创业、帮扶零就业家庭构成互补。2007年1-10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已超过1000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3%。

3、逾2000万农民纳入低保,城乡一体化再提速。2007年7月11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要求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4、义务教育名至实归,基本走向全部免费。2007年春季学期开始,国家免除全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农村1.5亿中小学生家庭普遍减负;2008年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5、收入分配:财产性收入有了坚实保障。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6、调整休假制度引发全民关注,带薪休假有了法律保障。2007年12月1日,面向全民公开征求意见后的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公布实施,同步出台《职工带薪休假规定》,为全面落实职工休假权利提供法律保障。

角度分析

1、解决民生问题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着力解决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体现了我们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2、解决民生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是基础,改善民生是根本,社会和谐是保障。

3、解决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解决民生问题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解决住房、就业、社会保障、医疗等民生问题是维护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只有不断改善民生才能促进社会和谐。

4、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只有关注民生问题,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才能促进共同富裕。所以说,解决民生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5、解决民生问题,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些措施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确保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使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在稳定的环境下顺利进行。

6、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国义务教育基本走向免费、师范生实行免费教育等重大举措,说明我们党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有助于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

7、树立公平正义意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医疗、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物价上涨等民生问题属于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而改善民生问题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

典型题例

(2007年山东济宁市中考试题)关注民生,是2007年全国“两会”的一大热点。从代表和委员的建言中,从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随处可见民生的细节,感受到民生的重量,体味到民生内涵之深刻,感知到其外延之宽广。民生正成为当下中国的主流话语。

(1)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为解决民生问题而努力,并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举措,请你列举两例。并结合其中的一例,谈谈这样做的重要意义。

(2)列举你所观察或了解到的当地的民生问题。(至少两个)并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你的解决建议。

(3)“民生关系你、我、他。”请你写出一句有关民生的感言。

分析:该题取材于民生这一“两会”的热点话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考查了学生观察生活、概括总结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答好该题,学生只有关注时事、留心生活,才能列出党和政府采取的解决民生问题的举措,知道当地存在的民生问题;同时,学生只有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善于思考,才能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1)举措:废除农业税;通过《物权法》;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两免一补”;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城市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在全国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重视食品安全,为百姓严把“入口”关;治理环境污染;加强安全生产,等等。意义:应结合具体举措来谈,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两免一补”的意义:保障公民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废除农业税的意义: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缩小城乡差距,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视食品安全的意义:有利于依法规范经济行为,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2)①劳动就业任务依然艰巨;食品安全问题;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医疗卫生价格超出群众实际承受能力;教育乱收费;执法、司法不公问题;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等。②解决建议:可从加强立法、执法力度;强化政府责任,加强监督管理;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等方面回答,如食品安全:国家有关部门应完善立法,加大检查监督管理;生产者应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生产合格产品;销售者应诚信经营,杜绝假货;消费者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配合执法部门与制假售假行为作斗争。环境污染:强化政府责任,严

格执法;有关部门要坚持环境保护的原则和制度;公民应行动起来,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落实环保行动。(3)如“关注民生,和谐发展”“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等。

备考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就业是民生之本,就学是民生之基,就医是民生之急。在我国现阶段,要解决这三大难题,最根本的途径是坚持()

A、艰苦奋斗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

C、以人为本

D、改革开放

阅读漫画《加高门槛》,回答2-3题。

2、漫画主要反映了()

A、各级学校始终把办学质量作为自己的生命线

B、阶层差距正在影响教育公平

C、农民工子女普遍存在厌学情绪

D、城乡之间的差别无法消除

3、如果漫画中反映的现象长期存在()

①可能导致社会的不公平②能鞭策农民工子女奋发进取③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前进步伐,埋下城乡人际关系矛盾、冲突的隐患④必将提升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质量

A、①③B、①②③C、②④D、①③④

4、顺口溜:“种田不缴税,上学不交费,盘古开天地,这是头一回。”“上学不交费”这一举措()

①彻底改变了农村儿童的生活和命运②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③保障了农村儿童的受教育权利④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2007年9月,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的第一批免费师范生正式入学。他们享受到了免缴学费、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的优惠政策。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说明()

①党和政府关注教育公平②党和政府努力践行“三个代表”③贫困家庭的孩子也有了同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④党和政府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

①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客观要求②体现了执政为民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③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需要④有利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7、公平正义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为此,党和政府采取了很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做法。下列能直接体现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是()

①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实行社会低保制度②完善和改革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③2007年7月4日,中国和欧盟官员在布鲁塞尔举行第三次财金对话④抑制房价,实行廉租房制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8、“2007年共同关注·希望工程圆梦行动”自启动以来,截至8月31日,“圆梦行动”捐款突破1.6亿元人民币。这一活动()

①帮助农村贫困地区的大学新生圆大学梦②“共享一份爱,同圆一个梦”是“圆梦行动”的口号③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④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近年来,百姓关心的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都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这个主要矛盾是()

A、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物质文明之间的矛盾

D、东部发达地区同西部落后地区之间的矛盾

10、近年来,教育成为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财力,采取各种措施,力补教育“欠账”。之所以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方针,是因为()

A、尊师重教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

B、教育决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最根本的事业

C、发展教育事业是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

D、教育优先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11、2007年8月20日,我国第一份国家级地区性发展规划《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正式出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振兴东北经济,因为它关系到()

①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②建设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③东中部经济发展差距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④确保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繁荣成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党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收入差距的调节问题,明确提出了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等一系列政策。这表明()

A、我国不允许劳动者之间存在收入差距

B、我国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的

C、我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

D、收入上存在差距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13、下列做法不能体现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是()

A、税务部门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大收入调节力度

B、公安部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保障社会安定

C、环保部门组织开展“爱鸟周”“护林日”“植树节”等活动

D、某些地方政府纵容、包庇制假、贩假行为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上作报告时说,“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他还强调,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据此回答14-15题。

14、现阶段,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的分配制度是()

A、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B、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C、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15、以下有关“公平”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公平是绝对的②公平与否的判断没有标准③公平具有相对性④公平总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16、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县(市、区)要扩大到80%左右,中央财政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在原来每人每年10元的基础上再增加10元。这体现了()

A、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C、市场经济具有生机和活力

D、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二、简答题

17、党的十七大于2007年10月15日在北京开幕,浏览报纸网络,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走进村庄厂矿、百姓家中,到处会强烈感受到民众灼热的目光和热切的期盼。一位来自辽宁的新华网友感慨地说:“十七大的热度,显示了百姓的信任度。这种热度来源于十六大以来一系列民生承诺如期得到兑现,来源于百姓对十七大提出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期待!”十七大报告也充分体现了“民生特色”,所提出的一系列民生政策涵盖了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社保、食品安全、司法公正、安全生产、环境污染等方方面面,件件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1)漫画《紧紧拥抱》主要反映党和国家十分关注解决民生问题,它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哪一方面?

(2)近年来你们当地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做了哪些实事?(请你就“三个代表”的每个方面各列举一例)

三、实践与探究题

18、某学校九年级(2)班决定召开一次辩论会,要求同学们围绕当前有关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探究交流。该班“时事报道小组”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手段收集到以下信息:

信息一:某市委和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改善民生问题,在2007年重点工作和建设项目中,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均位居前五名。同时,该市确定今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5%,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8.3%的目标,从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

信息二: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从阜阳的假奶粉到上海的瘦肉精案件,从让大家闻之色变的“苏丹红”到“红心鸭蛋”事件,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我国于2006年11月1日起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结合上述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假若你是该班中的一员,请确定一个探究交流的主题。

(2)如果你代表小组发言,请说出确定主题的依据。

篇5: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课后测试

∙ ∙ ∙ ∙ 课后测试

课后测试

如果您对课程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可以点击这里再次观看。测试成绩:10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单选题

1.两会的重大成果包括: √ A B C D 通过了《物权法》 落实科学发展观 落实和谐社会的行动 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2.中国发展的两个历史性跨越是指: √

A 用改革开放30年的时间跨越了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道路200到300的时间 B C 中国跨越了5000年的历史 以上都包括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C 3.党的建设的根本是: √ A B C D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B 4.经济快速的发展产生了哪些问题: √ A B C D 环境污染问题 公平问题 高耗能问题 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5.当今社会群众所关心的“新三座大山”包括: √ A B C D 住房 教育 医疗 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6.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是: √

A B C D 人民收入水平提高 工业、农业的辅助发展 政府的政策性帮扶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A 7.两会中国家对于大专院校学生的优惠政策包括: √ A B C D 国家奖学金逐年投入增多

教育部指定院校的师范生进行免费教育 重点扶持职业教育 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8.当前和谐社会需要形成以下哪种局面: √ A B C D 各尽其能 各得其所 和谐相处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D 9.社会给人民提供施展自己才华的舞蹈,这是和谐社会的哪种局面: √ A B C 各尽其能 各得其所 和谐相处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A 10.对社会劳动,有付出、有贡献,就应当得到应有的回报,这是指和谐社会的哪种局面: √ A B C D 各尽其能 各得其所 和谐相处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B 11.目前社会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 A B C D 城乡之间发展差距过大

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就业难,劳动和权益保护得不到充分实现 以上说法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12.基尼系数超过多少表示收入差距比较大: √ A B C D 0.1 0.2 0.4 0.5 正确答案: C 13.社会保障问题包括以下哪些方面: √

A B C D 教育 住房 医疗

以上说法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14.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是什么 √ A B C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最高人民法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治协商大会 以上都正确

篇6: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我们推进发展的根本目的是造福人民,必须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现代化客观上是一个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的历史过程,也容易出现机器排挤劳动、资本所得挤占劳动所得的现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前又处于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时期,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处理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在生产和分配两个环节都要正确把握资本、技术、劳动之间互相替代、互相依存的特点,实现技术进步和扩大就业的有机统一,妥善处理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提高劳动参与分配能力,促进创造财富和公平分配的协调。只有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形成安定团结的和谐氛围,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党和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举措,办成了一些多年想做而没有条件做的大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但是,当前一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食品药品安全、土地征用、城市拆迁等方面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促进社会和谐任务还很艰巨,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并按照中央的部署,投入更大的力量,扎实加以解决。民生问题涉及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安危冷暖等方方面面。对各类民生问题,我们必须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逐步加以解决。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上要着重抓好这样几项任务: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夯实社会和谐的制度保障;大力发展教育卫生事业,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完善社会管理,维护安定团结。

篇7:保障和改善民生

2013-06-07 民生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总结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可以看出,个案式的努力和一事一议的方式虽然可以解决一些眼前问题或局部问题,但难以收到持久成效。这就要求从制度设计的角度考察和研究民生问题,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建立健全与民生相关的各项制度,可以将政府及其他主体的行为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有利于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科学设计制度。民生问题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需要科学的制度设计。如果制度设计科学合理,即使不能一下子解决所有民生问题,也能得到人们的支持和理解。比如,当前我国正在逐步建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尽管不能解决农民看病的所有问题,但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学设计制度,应坚持正确的价值理念,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以人为本理念,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二是公平正义理念,做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协调运行制度。民生问题大都是影响面广、牵涉面大、关联度高的问题,不可能依靠某一项制度就得到解决。就业、教育、收入分配、住房、社会保障等各项民生制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不能割裂开来。如果缺乏统一协调的制度体系,就很容易产生不同制度之间的脱节甚至冲突,影响制度运行成效。比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绝不仅仅是医疗制度本身的问题,而同时牵涉到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问题。如果不能有效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人民健康素质、提升社会保障能力,恐怕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协调运行制度,一方面应加强统筹规划,做到通盘考虑,避免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各项具体制度之间相互脱节;另一方面应加强沟通交流,做到密切配合,及时解决制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认真落实制度。再好的制度如果无法落实,也等于一纸空文。当前,一些好的民生制度之所以没有收到应有成效,主要是受官僚主义、地方保护主义、既得利益群体阻挠等因素的干扰,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变形或者落实不到位。比如,经济适用房制度是面向我国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制定的一项制度,目的是满足这一群体的基本居住需求。但在制度运行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出现了拥有多套房产者购买经济适用房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这项制度的公正性,也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损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应进一步加大对制度运行的监督力度,提高制度运行的透明度,严惩各种干扰和影响制度落实的行为,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篇8:保障改善民生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关键词:民生,和谐社会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 就是一部为中国人民的民生而不断奋斗的实践史, 就是一部不断推动民生建设的历史。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永恒主题, 是中国共产党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建国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近30多年来, 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大为增强, 人民生活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 发展不足的局面完全改变了, 中国的民生确实得到了极大改善。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社会建设相对滞后, 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方面的问题还比较多, 特别是收入差距拉大、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买房难买房贵、就业难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难、社会保障面窄水平低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还非常突出。这些问题不解决, 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社会就难以和谐, 而且也必将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因此, 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就是发展, 民生就是政治。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扩大公共服务, 完善社会管理,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 应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 要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要靠发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同样要靠发展。邓小平说发展是硬道理, 只有经济发展了, 才能把财政收入这块蛋糕做大, 国家用来解决民生问题的财政资金的比例都会提高, 才能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政府才更有能力解决与人民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要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调整经济结构, 转变增长方式, 依靠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手段, 处理好速度、质量和效益, 投资、消费和出口, 以及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尽最大努力把经济发展好。

第二, 要转变政府职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民主政治的发育, 政府的职能也处于不断调整之中。在强调政府的经济、行政职能外, 要更加突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使之更好的担当公共服务者的角色政府。必须强化责任, 对于政府“失位”或“错位”的地方要赶紧“补位”或“正位”, 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 在大力发展经济、重视效率的前提下, 要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和公正问题, 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诸如分配不公、弱势群体、下岗失业等公共问题, 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

第三, 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民生的安全网, 是社会运行的”稳定器”, 是人民群众的”生命线”,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我们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加大扶贫工作力度, 保护和改善劳动生活环境,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我们尤其要在三农问题、减灾救灾、城乡低保、医疗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对象抚恤优待、义务教育、大学生就业等保障方面下功夫, 出台强有力的政策措施, 切实解决当前民生的热点问题。

第四, 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一方面, 政府要加大对社会事业的财政投入, 完善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为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法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 要建立合理的政策制度安排, 促使个人、企业与社会团体等参与社会事业发展,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把资源转向民生领域, 减轻政府负担, 同时形成发展社会事业的合力。

第五, 要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 不但要把经济政绩、社会政绩、指标政绩作为考核的范围, 更要把民生政绩作为极其重要的考核内容。要建立考核的公示制度, 扩大群众对干部政绩考核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奖,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 要把群众对干部的评价作为干部考核的一个重要标准。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促使各级干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重视民生问题, 做到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篇9: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快西部新发展

基于这一点,我认为榆林市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当汲取区域发展失衡的历史教训,真正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促进东西部平衡和协调发展。这一点很重要,不然就会变成恶性的区域冲突。正如北大的一位历史学者所说的那样,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如果资本、劳动力和服务都涌向了沿海地区,长久下去,中西部的腹地就会成为不稳定的滋生地或动乱的摇篮。

就榆林市来说,矿产资源富集区改善和保障民生工作,就必须高度重视地质塌陷问题。神木县2010年12月28日晚发生的地震使我们对生态环境问题更加关注。这就再一次引出了一个资源型地区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采空区和塌陷区如何治理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无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良好型社会。

据研究人员测算,我国煤炭采空区平均塌陷系数达0.24公顷/万吨。2008年,神木全县因煤矿开采形成的塌陷区面积达56.16平方公里,6700多农村人口成为“生态灾民”。根据2010年12月地震后的报道,全县目前塌陷面積72.67平方公里,受灾人口达8213人。也就是说,在两年期间,塌陷面积扩大了16平方公里,受灾人口增加了1400多人。这种由于矿产开发的采空塌陷目前遍布我国,造成的损失和后果极其严重。

总之,地质塌陷不仅严重威胁煤矿的安全,进而导致地表生态环境恶化,甚至会出现土地沙化加剧的趋势,其结果必然制约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篇10:保障和改善民生

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一、这一制度体现了我们国家的阶级本质,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宪法规定,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宪法的这一规定,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体现了我国的阶级本质。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结成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共同执掌政权,对极少数人民的敌人实行专政。国家的这种阶级本质,要求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通过自己选出的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国家权力。

二、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议行合一”的制度,国家权力统一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全国人大是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它的常设机关,它们行使国家立法权,讨论和决定全国性的重大事项;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县级以上设立常委会,它们讨论和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事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由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这说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机构体系中,居于全权性的首要地位。它除了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以外,不受其他任何国家机关的制约。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民主集中制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必须坚持的原则,是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国家制度的根本标志。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这一原则的实现,宪法第3条作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规定:一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表明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高度民主的人民代表机关;二是“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即人民通过代表大会集中统一地行使国家权力;三是“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这三点,规定了人民与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中央与地方的正确关系,把高度民主与高度集中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得到充分体现。

篇11: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丁守庆

所有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民生问题。是稳疆兴疆之本。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大意义

1、是科学发展的核心价值。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以人为本。发展是手段。保障民生对落后地区意义突出。群众的要求更为迫切。

2、是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打造“四个认同”需要民生支持。思想教育是一个大系统,由社会福利、社会意义和社会组织等三个系统所支持。

小平:单纯的思想教育对少数人可以,对大多数人不行;短时间可以,长时间不行。

维护社会稳定需要民生保障。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扩展就业渠道。少数民族一次性就业率20%,全国为70%。

3、是社会和谐的直接目标。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综合思维、统筹摆布。和谐社会必须最大程度防止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人力资本失灵。防止人力资本失灵,是解决不同群体电入差距,防止弱势群众被边缘化。屁股指挥脑子?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贵在贯彻落实

1、实施富民安居工程。安居是民生之基。2020年完成牧民定居任务。对口援疆的资金用主要用在民生方面。张春贤

2、大力推进教育事业。教育是民生之始,双语教育也是民生工程。双语教育有利于增强四个认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中职教育发展。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

3、积极拓展就业机会渠道。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贫困人口问题根本还是解决就业问题。重点解决:零就业家庭群体,末就业大学毕业生,农村富裕劳动力三个群体就业问题。

4、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是民生的依托。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收入分配的调节器,经济波动的减震器。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善人口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对承担守边任务边民的补助制度。

5、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是贫困地区民生之路。坚持开发式扶贫。抓好连片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产业化经营三项扶贫重点工作。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不能让边远地区同志既守边又守穷。

三、保障改善民生必须夯实责任

1、转变观念、更新工作思路。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执政理念、发展思路的深刻变革。切实关注平均数字之后的民生实情----有多少人没有达到平均数字。

2、切实脚踏实地、追求务实效果。一步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民生工作的成效既是各级党政执政理念、能力、效果的标准。也是衡量各级干部对群众是否真有感情的标准。

上一篇:给李老师的一封信下一篇:重阳节老人聚会的优秀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