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2024-04-30

《酸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精选8篇)

篇1:《酸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一、学习目标要紧扣课标、教参和教材

学习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要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在制定学习目标的时候,必须依据课标,同时也要深刻挖掘教参和教材,发现隐含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学习目标。

二、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本节课的教学采用的方法是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盐酸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的结论,不仅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在课后发现我在这节课中讲的多,某些环节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不够,整堂课气氛就没有调动起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充分体现。如果多找几组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结果效果可能会更好。

三、评价任务紧扣学习目标,评价方式多样

首先,评价任务的设计要紧扣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组间互评、师生评价的评价方式,根据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推断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情况,了解学生对酸的化学性质的掌握情况。在订正方程式时,我欠缺的是学生互评,应该让学生找出错误,而不是一味的我说而学生听。

其次,教师的评价只能对部分学生,不可能一节课把所有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都了解,所以最关键的是让学生能主动评价自己的学习,对不足能进行及时弥补。

通过这次讲课,我收获很大。目标、评价、教学是相辅相成的,目标是舵,评价是帆,教学是船,三者结合起来,船才能走得更稳更好。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制定更合适的学习目标,挖掘教学内容更深层次的价值,寻找更适宜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让课堂发挥最大的有效性。

篇2:《酸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1、刚开始音乐循环播放,幻灯片展示了我们学校开展的一些活动以及今年我们科学组开展分组实验时的照片,目的是对我们学校做一个正面的宣传,增强我校的知名度。

2、目标制定,本节课是在学习了酸的性质以后,对酸的性质进一步验证,所以目标认定为验证酸的化学性质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小组合作的团队意识。

3、教学流程的设计

①演示实验(一个是把水倒入浓硫酸中,装置做了改进;一个是演示浓硫酸的脱水性,把浓硫酸加入到白糖中,制作黑面包)的设计,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其中第一个实验远距离观察不很清楚,不算很成功,但是考虑到弄成分组的话虽然装置经过了改进,但也存在危险性。第二个实验现象很明显,但可能是浓硫酸浓度的问题,现象好像迟了一点。

②分组实验设计,让学生稀盐酸和稀硫酸同时做实验,然后让学生对比实验现象,从而得出二者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进而给学生从化学式分子构成的角度进一步讲明不完全相同的原因。

③达标拓展的设计,一道关于醋酸的中考题,目的是让学生从盐酸和硫酸的性质拓展到醋酸,更清楚的认识到酸的.性质就是H+的性质。

④课件的设计,一共有五张幻灯片,没有一味的重复导学案上的东西,最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旨在提示学生亲手实践的重要性,在音乐中结束本节课。

二、一点反思

成功之处:

1、顺利完成了本节课酸的性质的教学,并通过分组实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2、学生实验做的都很成功,能从中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乐趣,为以后的科学学习做了铺垫。

不足之处:

1、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酸的性质,对酸的知识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所以在实验时放手让学生去做。在描述实验现象时采用抢答的形式,成了学习好的同学表演的舞台,没有面向全体学生。这种现象导致了课堂生成太少,好不容易回答一个错误,也随即被改过来了,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次理解和掌握。

2、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学生在实验时兴高采烈,但回答时却成为个别学生的表演,从这点来说,看似热闹的课堂,实则没有调动起所有孩子的积极性,如何利用实验这个平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显然没有做好。

3、所作的两个演示实验,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第一个不够明显,学生距离较远;第二个反应慢了点,一点没有想象的学生的惊诧和惊呼的表情。

4、学生操作不够规范,老师只是做到了巡回指导,没有集中强调,仅仅在课件上要求学生要规范。

5、在课堂上酸的性质的实验时一个一个的做,还是一块放手让学生去做,课前也进行了思考。前者教师指导学生方便,学生实验可能更规范,但浪费时间,40分钟内能不能完成是问题。后者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也注重了学生实验的连贯性,但学生操作不够规范,这是在以后课堂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篇3:“酸的性质”的教学设计

通过演示实验了解两种浓酸的物理性质, 学生自学两种酸的用途;通过实验得出浓硫酸的特性, 学会浓硫酸的稀释方法, 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酸的化学性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指示剂与酸的作用, 自己完成用酸除去铁锈的实验, 激起学生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 体验探究的乐趣,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二、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几种常见的酸;认识浓硫酸的特性;掌握浓硫酸的稀释。

(2) 认识酸的通性及原理, 能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3)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自学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酸的性质的梳理, 学习归纳的方法;感悟推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2) 通过自主探究实验, 培养实验技能、分析能力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体会化学与人类有密切关系, 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

(2) 使学生辩证地看待物质的利弊, 掌握其性质, 合理地利用它们。

(3) 提高学生实验过程中的“规则意识”,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三、实验准备及要求

学生分组实验, 每张实验桌上摆放试管若干、滴管、试管夹、酒精灯、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石蕊溶液、酚酞溶液、生锈严重的铁钉。

四、探究方法

复习———实验探究———联系实际———巩固练习

五、教学过程

1. 复习、巩固上节课内容, 引入新课。

2. 实验10-2:

出示浓盐酸和浓硫酸, 引导学生观察颜色、状态;演示打开瓶盖后的现象, 指导学生闻两酸的气味, 观察、思考、回答问题、演示;总结记录, 填写第50页表格。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透过现象寻找本质的探究意识,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2页盐酸和硫酸的用途,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 指导学生做浓硫酸的腐蚀性实验。

实验10-3:在纸条、布条和小木条上分别涂上浓硫酸, 观察变化, 记录现象, 归纳总结, 填写第51页表格。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树立学生的安全意识和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意识。

5. 演示浓硫酸的稀释。

实验10-5:强调操作规程, 观察实验现象, 思考、回答问题, 掌握浓硫酸的稀释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强化严格的实验操作规程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6. 引导学生活动与探究。

严格按照活动要求, 认真做好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填写第53页表格, 总结探究结论并在黑板上板演。适当引申内容, 练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让学生从生动的实践上升到抽象的思维, 从理论的高度来认识酸的性质。引导学生总结本节内容,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并复习本节内容。

7. 布置作业:学生课后完成练习, 使学生学会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达到开拓创新、全面提高的目的。

六、活动反思

1. 课堂的效率取决于教师的准备

我们老师经常说课堂效率不高, 上课老师讲得越精彩, 学生学得越累, 效率越差。我认为我们应该在每一节课的备课上多下工夫, 多琢磨学生的学法和课堂的设计, 使老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满意。

2. 学生的兴趣来自于课堂的主体程度

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位置, 如何将课堂交给学生, 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决定要素。将课堂大胆地交给学生, 会调动学生所有器官, 提高学习兴趣, 对接受的知识理解深入、记忆深刻。

3. 老师的进步来自于交流反思与不断地学习

篇4:《酸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关键词】  初中化学 三重表征 酸的化学性质 分阶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7-079-03

一、问题的提出

化学用语、溶液和酸碱盐经常成为初中化学学习的三个分化点,特别是酸碱盐部分知识因其知识点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紧密,且与此相关的习题综合性强,因此,酸碱盐成为初中化学学习最大的分化点。初中酸碱盐的知识与高中“离子反应”等知识联系紧密,初三学生对酸碱盐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特别是对酸碱盐反应本质的理解,有利于其高中的后续学习。

笔者在参加近5年的广州市教研中,广州市教研员李南萍老师、戴光宏老师和王季常老师都强调要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将化学知识的学习一体化,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要为学生高中化学知识的后续学习服务。

“酸碱盐”的教学属于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对于“酸碱盐”的教学策略,如果运用“三重表征”方式进行教学,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酸的化学性质》是学生认识酸碱盐化学性质的开始,应用“三重表征”方式对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酸的化学性质,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三重表征”的思维方式来学习碱和盐的化学性质。本文以《酸的化学性质》为例,探讨如何运用“三重表征”的思维方式进行酸碱盐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酸碱盐的知识。

二、理论基础

1.“三重表征”的含义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由于化学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物质。毕华林教授认为化学学习的基本领域包括:①可观察现象的宏观世界;②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微观世界;③化学式、方程式、元素符号构成的符号与数字世界。因而,要从宏观、微观和符号三种水平上认识和理解物质,并建立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称之为“三重表征”思维方式。

2.元素化合物教学“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构建方式

“三重表征”是化学中元素化合物教学的重要方法,能帮助学生通过物质的各种表征方式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运用“三重表征”进行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的基本程序是,首先通过阅读材料、观看多媒体素材、观察与分析实验现象或科学探究等活动获得宏观反应事实的认识;接着通过书写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获得符号表征;最后运用理论模型从微观角度分析反应获得微观认识。

三、基于“三重表征”方式设计的《酸的化学性质》的教学案例

1.教学内容

此教学课例选取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化学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3课时“酸的化学性质”为教学内容,包括盐酸、硫酸的化学性质,即盐酸、硫酸能与指示剂作用、能与活泼金属反应和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以及盐酸、硫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

2.教学目标

①知道酸溶液中都存在H+,推测酸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②通过分组实验完成盐酸、硫酸与指示剂的实验,能够说出盐酸、硫酸与指示剂反应的现象,理解不同酸溶液能使酸碱指示剂显现相同颜色的原因,建立酸与指示剂反应的三重表征。

③通过回忆金属与反应的条件,能够说出Mg、Zn、Fe与盐酸、硫酸的现象,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理解不同酸溶液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的原因,建立酸与金属反应的三重表征。

④观察铁锈、氧化铜与盐酸、硫酸反应并说出反应的现象,写出相应化学方程式,理解不同酸溶液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原因,建立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的三重表征。

⑤通过对酸化学性质的学习,感受“组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组成(结构)”的学科思想。

3.教学重难点

重点:酸的化学性质

难点:利用微粒观让学生体会不同的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原因

4.教学过程

【引入】蚀刻工艺:酸吃掉金属

环节1:酸在水溶液中都能电离出H+和酸根离子,推测酸具有一些共同的化学性质

【提问】请同学们观察实验桌上所摆放的盐酸和硫酸两瓶无色溶液,你能说出它们的微观组成吗?

【讨论】展示这两种溶液的微观示意图,并讨论以下问题:

(1)从物质的类别看,它们是否属于同类物质?为什么?

(2)这两种物质是否会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微观表征】阴离子分别是Cl-和SO42-.但阴离子都是H+,故它们都属于酸。两种溶液中都含有H+,所以推测它们可能会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设计意图:创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回忆盐酸、硫酸的微观组成,展示盐酸、硫酸的微观粒子图,分析盐酸、硫酸微观组成的共同之处,使得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盐酸、硫酸这两种物质的“微观表征”的表象。

环节2: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引出酸化学性质之一:能使酸碱指示剂显示不同的颜色,建立酸与指示剂反应的三重表征

【分组实验】盐酸、硫酸分别与两种指示剂的反应。

【宏观表征】学生边实验边记录现象

【讨论】两种溶液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究竟是溶液中的哪种粒子引起的上述变化呢?

【微观表征】盐酸和硫酸两种溶液中都含有的H+,应该是H+引起的变化。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获得盐酸、硫酸与石蕊、酚酞反应的“宏观现象”,通过回忆盐酸、硫酸的微观组成,讨论盐酸、硫酸为什么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实现由“宏观表征”到“微观表征”的转换,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宏观现象。

环节3:通过游戏回忆金属与酸反应的条件,引出酸化学性质之一: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建立酸与活泼金属反应的三重表征

【游戏】“寻找灰太狼”的游戏回忆金属与酸反应的条件

【宏观——符号表征】回忆镁、锌、铁与盐酸、硫酸反应的现象,并书写镁、锌、铁与盐酸、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上述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有什么共同之处?

【宏观表征】反应物都是金属和酸,生成物都有氢气

【教师小结】镁、锌、铁等活泼金属能与盐酸、硫酸反应生成氢气,说明酸能与氢前的金属发生置换反应。

【讨论】盐酸、硫酸都可以与活泼金属反应产生氢气。究竟是酸溶液中的哪种粒子引起的上述变化呢?

【微观表征】盐酸和硫酸两种溶液中都含有的H+,应该是H+引起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灰太狼”的游戏回忆金属与酸反应的条件,回忆镁、锌、铁与盐酸、硫酸反应的现象,书写镁、锌、铁与盐酸、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实现由“宏观表征”到“符号表征”的转换,通过讨论盐酸、硫酸为什么都能与活泼金属反应,实现由“宏观表征”到“微观表征”的转换。

环节4:观察铁锈与盐酸、硫酸的反应,建立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三重表征

【学生回忆】铁生锈会产生哪种物质?化学式是什么?在物质的分类中属于什么?

【教师设问】当铁锈遇到稀盐酸,会发生反应吗?

【学生可能的回答】可能会反应

【演示实验】铁锈与盐酸、硫酸分别发生反应

【宏观——符号表征】请同学们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并试着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师讲述】盐酸、硫酸不仅可以与铁锈发生反应,还可以与氧化铜发生反应

【补充实验】氧化铜与盐酸、硫酸分别发生反应

【宏观——符号表征】请同学们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并试着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上述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可能的回答】反应物都是金属氧化物和酸,生成物都有水。

【宏观表征】金属氧化物能与盐酸、硫酸反应生成水。

【讨论】盐酸、硫酸都可以与金属氧化物反应产生水。究竟是酸溶液中的哪种粒子引起的上述变化呢?

【微观表征】盐酸和硫酸两种溶液中都含有的H+,应该是H+引起的变化。

【讨论】利用上面的反应可以清除铁制品表面的锈,除锈时能否长时间浸在酸中?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不能;当铁钉表面的铁锈被清除完,酸将与铁发生反应。会腐蚀金属。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获得对铁锈、氧化铜与酸反应的“宏观表征”,通过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获得铁锈、氧化铜与酸反应“符号表征”,最后通过讨论为什么盐酸、硫酸都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实现“宏观表征”与“微观表征”的切换。

环节5:总结酸的化学性质,知道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酸溶液中都有H+

【微观——宏观表征】由于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H+,因而具有一些相同的化学性质

1. 酸溶液能使酸碱指示剂显示不同的颜色

2. 酸溶液能与活泼金属反应

3. 酸溶液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练习】“蚀刻”福娃印刷模板

“蚀刻”是制作印刷模板的一种方法.现用“蚀刻”的方法制作“福娃”的印刷模板,制作过程如下:

①用稀盐酸除去金属板表面的“锈斑”,再进行打磨处理;

②在金属板上镀一层防酸材料——蜂蜡;

③在上面刻出“福娃”图象;

④用稀盐酸对其表面进行处理,稀盐酸就能“吃掉”金属;

⑤除去蜂蜡镀层,金属板上显出“福娃”。

根据上述制作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制作印刷模板的金属可选用             (选填“铁”、“银”或“铜”)。

(2)制作此模板依据的原理是                                          。

(3)写出制作过程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酸的化学性质,使得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酸的化学性质的认知图式,建立起酸的化学性质的三重表征。习题的设计呼应课前创设的情景,也是学生对酸的化学性质的巩固。

四、基于“三重表征”方式设计的《酸的化学性质》的分阶段教学

新课的教学是对酸的化学性质学习的第一阶段,学生学习了这节课之后在学生的脑中对酸的化学性质会留有这样的印象:盐酸、硫酸之所以有共同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它们的水溶液中都有H+。例如,2012年广州市中考题第25题就是对酸的共性的考查。题目中首先让学生书写三氧化二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现象,再告诉学生白醋、柠檬酸溶液也能与三氧化二铁发生类似反应,让学生从微观角度解释反应的原因。

例1:实验室有盐酸、白醋、柠檬酸三种溶液,回答下列问题:

(1)向三氧化二铁中放入足量盐酸,充分反应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白醋、柠檬酸溶液也能与三氧化二铁发生类似反应,说明白醋、柠檬酸溶液和盐酸中都含有的离子是       。

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后,对酸的共性的理解并不存在障碍。但是对酸的个性的理解是存在障碍的。因此,酸的化学性质第三阶段的学习就是对酸的个性通过习题进行巩固练习,适合在中考复习课中进行。教师可以设计几道对酸共性和个性考查的题目,学生通过对比来学习酸的共性和个性。例如,2013年广州市中考题第21题就是对酸的共性和个性的考查。题目中首先让学生书写稀硫酸与铁粉、碳酸钠和氯化钡的化学方程式,再让学生选出哪些反应属于酸的共同的化学性质。要正确地解答这道题,学生必须要思考一个问题:硫酸的化学性质是否全部都是因为H+引起的。硫酸在水溶液中不仅可以电离出H+还可以电离出SO42-.其实硫酸与氯化钡之所以能够发生反应中,是因为生成了BaSO4白色沉淀。所以,“SO42-”才是正真的主角。

例2:硫酸、盐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1)浓硫酸在实验室常用作干燥剂,因为浓硫酸有      性。

(2)写出稀硫酸与下列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与铁粉反应:       ;

②与碳酸钠溶液反应:      ;

③与氯化钡溶液反应:        ;

上述反应中,属于酸的共同性质的是       (填编号)

(3)盐酸的下列用途中,不能用硫酸代替盐酸的是        (填编号)

①金属表面除锈②制造药物氯化锌③除去NaCl中的少量NaOH

无论是对酸的共性的分析,还是对酸的个性的分析,学生都可以运用“宏观——微观——符号”的三重表征方式进行。主要的分析过程为:先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符号表征),再描述出反应的现象(宏观表征),再根据方程式和现象,从微观角度来分析产生宏观现象的原因(微观表征)。

五、基于“三重表征”方式设计的《酸的化学性质》的教学思考

酸的化学性质的教学采用“三重表征”的方式进行,让学生通过不同角度对酸的化学性质进行了意义建构,有利于他们对酸的化学性质的整体理解和把握。“三重表征”教学同样适用于“碱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和“盐的化学性质”的教学。

通过第一阶段《酸的化学性质》的新课学习和第二阶段酸的共性的习题巩固,学生初步形成“宏观——微观——符号”的三重表征的思维方式,那么,在碱和盐化学性质的学习中,学生就可以遵循三重表征的思维方式去学习碱和盐的共性。

《酸的化学性质》应用“宏观——微观——符号”的三重表征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碱和盐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是对酸的化学性质学习方式的延续和巩固。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宏观——微观——符号”的三重表征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酸碱盐的知识进行建构,启发学生形成酸碱盐的学习思路,突破酸碱盐的学习难点。

(此论文是广东教育学会2014年度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课题编号:GDXKT2927)的研究成果)

[ 参  考  文  献 ]

[1]毕华林,黄婕.国外关于化学学习水平的界定与研究进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7.

[2]纪新慧.高中生化学三重表征思维方式的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3]叶静怡.“酸碱盐”的分阶段模式支持下的有效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

[4]郭建虹.初中化学酸碱盐教学策略有效性的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

[5]李友银,蒲绪凤.基于三重表征方式设计“铝的重要化合物”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

[6]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篇5:《酸的性质》复习课教学反思

一、《酸的性质》课时安排

这部分知识共分为2课时,第一课时注重基础知识,目的是夯实基础,第二课时为综合训练(即中考链接),本部分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最后的习题为近三年的河北省课改区中的实验探究题。

二、考点要求

1、常见的酸:①浓盐酸、浓硫酸的特性(常考);②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及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必考);③浓硫酸的稀释(常考)。

④酸碱反应规律:酸碱性质的综合实验设计题(必考)

三、针对本部分内容的考点要求,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如下

(1)从知识结构入手切入复习,即先讲后练,讲练结合

(2)从题目带知识,考点知识化,知识问题化,即先练后讲

(3)想要创设一种“问题意识”的课堂模式,即由一道题目带一个或多个问题,大致由教材中的9个问题又带出16个问题。

目的:结合具体题目,问题,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逐步归纳出各种题型审题和解题方法;通过问题意识,使学生由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过度,提高分析,综合灵活应用能力。

(4)习题的.设计分为基础训练一、基础训练二、综合训练、中考链接。

(中考链接本节课只设计了一道酸的化学性质的综合应用题,在第二课时时,重点结合08、中考试题进行专向训练)

三、存在的问题

1、时间分配不合理,致使没有突破重难点

复习目标1大致用了12分钟,还剩余半个小时的时间来解决复习目标2,课复习目标2完成的不好,原本认为时间很充分,在归纳化学性质时用的时间过长,尤其是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如化合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等,以致后面的基础训练二讲评时不细致,有些重要问题没有重点强调,而伊老师在听完我的课后做了稍微的改动,完成效果要稍好些。但突破重难点也不是很理想。

2、应该注意启发思维,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例如我在讲授化学性质时,留给学生思考空间不足,尤其是中下等生,也就是没有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即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其原因可能有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是从我的主观愿望出发,以教材为依据,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主观意志,进行了安排和

策划,其适应性和合理性都较差,而现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所以就要求我们化学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生活应验,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再进行教学实际,包括复习目标,内容设计,学习情景的设计,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设计,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而设计,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老师处于引导的地位。这也是我们理综教师当今面临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

篇6:《酸的和甜的》教学反思

师:通过朗读,你知道课文中一共提到了几个小动物,谁说葡萄是酸的谁认为葡萄是甜的

生:我发现了狐狸说葡萄是酸的。

生:我发现松鼠和小兔子也说葡萄是酸的。

生:我发现了小猴子却说葡萄是甜的。

师:为什么有人说葡萄是酸的,有人说葡萄是甜的呢?你从哪儿看出来?

生:从“一会儿……一会儿”说明狐狸很想吃葡萄。

师:小松鼠、小兔子、小猴子是怎么认为呢?

生:小松鼠认为“狐狸很聪明,它说葡萄不能吃,那一定是酸的。”

生:狐狸和小松鼠都说葡萄是酸的,那一定不能吃,说明小白兔也信了狐狸的话觉得葡萄是酸的。

生:小猴子呢,它望着那一串串紫红葡萄,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摘下一串就要往嘴里送。“迫不及待”这个词说明猴子很想吃葡萄。

生:小猴子尝了葡萄,发现葡萄很甜。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再次朗读课文。)

师:你们最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不喜欢谁,为什么?有什么话对它们说吗?

生:我喜欢小猴子,因为它聪明,自己去尝,没有随便相信别人的话。

生:我不喜欢狐狸,它自己吃不轻易相信别人的话。

到又不想别人吃,太狡猾了。

生:我想对小松鼠、小兔子它们说,以后不要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审美体验是个体行为,是旁人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学生对一篇文章的体验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在本课的朗读训练中,我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以学生原来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自悟自读中感受朗读乐趣。整堂课的教学始终以“读”为本,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学习兴趣很高,实现了读中自得自悟的教学理念,另外,注意把课内课外知识有机结合,让学生更好地领悟了文章的含义,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快乐,求得发展。生字教学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在玩中学习,巩固生字,符合学生的心理,这也是这堂课把握较好的地方。

篇7:《葡萄是酸的》教学反思

《葡萄是酸的》这篇课文是由同一个故事三种不同的写法的寓言组成。这三则寓言故事,三位作者的写作风格迥异,而各有特点,《伊索寓言》中的寓言短小、精练,列夫托尔斯泰的寓言简练又不失生动,克雷洛夫的寓言描写细腻、情节生动。

在实践课中,我有意将三则寓言作为一个整体来教学,不在故事内容上作过多地讲解,而是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感悟;还要依据学生实际,让他们学有所乐、学有所得,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课堂中,我把走近名家,赏读他们不同写法的思想贯穿始终。以检查预习着手导入新课,说说自己在预习时有什么发现,再借助注释了解三位作家,回忆自己曾读过克雷洛夫的寓言或文章,拉近学生与作家的距离。在深入学习时,让学生体会三位作家描写葡萄的诱人、狐狸的语言上的区别,赏读出名家对同一篇内容的不同写法,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最后再让学生分别阅读伊索、托尔斯泰、克雷洛夫所写的同一则寓言,体会三位作家写作风格迥异,而各有特点。通过由局部到整体的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真正有所习得。

这篇课文故事的内容虽浅显,但让三年级的学生从中领会寓意,在理论上有所认识还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学中,我抓住第三则寓言的关键词“遗憾”,请学生们理解,再通过深入地品读、说话训练,师生合作朗读,感悟表演,让学生们走进了故事,与故事中的狐狸共思维。我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直接描写葡萄的语句,从简单到复杂,他们很快就能找到,于是我引导学生先把这些话读好,读出其中的关键词语,为下面的语言训练做准备。我要让学生演狐狸来说葡萄了,这是一个创设情景的好环节,本来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课文语言和自己的发挥来表现出葡萄的诱人。没有想到的是,我们班的同学思维超前,表达的时候已经把得不到葡萄时说葡萄的“酸”说了出来。在惊讶于学生活跃的思维同时,我细心地引导他们,然后再请两位同学上来试试,他们就能把葡萄的诱人,狐狸的嘴谗表现出来。事后反思,其实我直接让学生扮狐狸来“赞美”那些葡萄,起到的效果会更好。正在每个学生沉浸在葡萄的诱人之中时,我顺势搬来文中的“遗憾”一词,让他们用到狐狸的语言中来,再一次说说葡萄,这一次的效果就好多了。之后通过反复让学生读课文中狐狸得不到葡萄后的表现,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狐狸竭力说服自己的眼睛和牙齿,尽量打消自己的欲望,但临走时心里却是依依不舍、无可奈何的心情。

篇8:高中化学酸制酸的规律

一、强酸制弱酸

酸性较强的酸能够制取酸性较弱的酸,是因为较强酸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大于较弱酸,电离产生的氢离子可以跟较弱酸的酸根离子结合,形成较难电离的较弱酸分子从体系中“游离”出去,从而导致化学平衡向着生成较弱酸的方向移动。(依据酸度常数可知常见弱酸的酸性强弱:H2SO3>CH3COOH>H2CO3>HSO3->HClO>C6H5OH>HCO-3)

如:HCl+CH3COONa=CH3COOH+NaCl

2CH3COOH+Na2CO3=2CH3COONa+H2O+CO2↑

H2O+Na2SiO3+CO2=Na2CO3+H2SiO3↓

2C6H5ONa+SO2+H2O=2C6H5OH+Na2SO3 (SO2少量)

C6H5ONa+SO2+H2O=C6H5OH+NaHSO3 (SO2过量)

NaClO+CO2+H2O=NaHCO3+HClO

C6H5ONa+CO2+H2O=C6H5OH+NaHCO3

C6H5OH+Na2CO3=C6H5ONa+NaHCO3

Ca (ClO) 2+H2O+CO2=CaCO3↓+2HClO (CO2少量)

Ca (ClO) 2+2H2O+2CO2=Ca (HCO3) 2+2HClO (CO2过量)

上述反应中次氯酸钠和苯酚钠分别与二氧化碳反应都生成碳酸氢钠,是因为酸性强弱为:H2CO3>HClO>C6H5OH>HCO3-,而次氯酸钙和少量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是由于沉淀物使离子浓度进一步减少的结果。

二、高沸点的酸制取低沸点的酸

酸的制取跟其沸点有相当的关系,一般来说,是高沸点酸制取低沸点酸,不易挥发的酸制取易挥发性酸,原理就是勒夏特列原理。

三、弱酸制强酸

1.非氧化还原反应的复分解反应

弱酸能制取强酸的道理事实上是与强酸制弱酸相同,弱酸能制取强酸,是使整个反应向总的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原因是生成的盐的溶解度很小。

虽然硫酸的酸性比氢硫酸和乙二酸强,但由于这两个反应都生成了一种难溶于强酸的物质,所以反应也可以发生。

2.氧化还原反应

由弱酸制强酸还会因为弱酸被氧化而实现,此反应的发生与反应物和产物的氧化还原性大小有关。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规律:氧化性强的氧化剂+还原性强的还原剂=氧化性弱的氧化产物+还原性弱的还原产物。

上一篇:督政督学校级汇报材料下一篇:与患者的沟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