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改写作文六年级

2024-04-28

《如梦令》改写作文六年级(通用18篇)

篇1:《如梦令》改写作文六年级

我一个人靠在窗前,时常想起那一天的那件事:

我坐在一条小溪边的亭子里,我环顾着四周,远处的青山连绵起伏,近处的池塘波光粼粼,岸边那一丛丛一簇簇的鲜花绿草,为这烦闷的夏天填上了一丝生机。我举起酒杯,一边欣赏着没经,一边品尝着美酒。一杯接着一杯,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喝的醉醺醺的我,竟忘了回家的路。

我的兴致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我划着小船,尽兴的摸索着回家的路。可是一不小心,我错误的闯入了荷花塘深处。我放眼望去,碧绿的荷叶与粉红的荷花交织在了一起,几只小青蛙蹦到了荷叶上唱起了欢快的歌。荷花则散发出了淡淡的清香。看,这儿的荷花害羞的还没展开花瓣;瞧,那儿的几朵荷花早已绽放了自己最美的笑容,像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立在了池塘中央……碧绿的荷叶更加衬托出了荷花的高贵优雅的气质,我不由得赞叹了一声:“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夜幕悄悄的降临了,我不由得着急起来,不知该如何是好,我奋力的划呀划,但却无济于事,我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一下子瘫坐在了船上,可却惊动了河滩边正在栖息的水鸟,它们“扑棱,扑棱”的展开翅膀,向天空飞去。水面泛起了阵阵涟漪,几条小鱼儿也好奇的探出了小脑袋,偷偷的打量着我,我看着这梦幻般的美景,倚靠在船头,睡着了!

篇2:《如梦令》改写作文六年级

终究人死云散。

茫茫人海中,

始究苦练不中。

为何?为何?

篇3:《如梦令》改写作文六年级

在小学六年级语文学习过程中, 作文水平对小学生的语文整体成绩具有较大的影响, 在实际对小学六年级学生进行作文指导的过程中, 由于缺少写作素材、缺失写作技巧, 造成小学生的作文写作缺乏新颖性, 而且写作的水平也较低。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加大对作文指导的重视, 采用有效的方法促进指导效果的提升, 促进小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一、小学六年级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不足

在以往的小学六年级语文作文课堂教学中, 主要教学方式就是传授给学生写作技巧、分析文章结构, 这种教学的弊端就是对学生个性发挥产生的严重的制约, 如果长时间的使用这种教学方式就会导致学生产生固定的思维模式, 对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非常不利。小学六年级语文作文指导教学中学生的主要表现为:某些学生即便可以顺利的写出作文, 但是却存在较多的语病、语序混乱等问题;某些学生在对写作的内容确定之后, 在表达的时候却存在不知道该如何下手的问题;某些学生虽然想要写作, 但是却没有明确的写作内容;某些学生对作文指导教学存在排斥和畏惧的心理, 害怕写作。这些问题都直接造成了小学六年级语文作文指导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强化小学六年级语文作文指导效果的方法

1.对作文的点评、指导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实际写作过程中, 语文教师应当结合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 进行针对性的作文指导, 采取适合学生特点的指导方式, 使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并适当的对学生设置自主写作活动, 不对学生设计固定的写作题目, 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自由的发挥, 在学生的写作中教师也不会采取任何的指导行为, 让学生自己最作文的写作进行大胆尝试, 在表达方面拥有足够的自主权, 对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给予极大的尊重。

但是在学生作文写作完成之后教师应当及时的给予点评, 对学生的作文认真品读, 并对作文的整体结构和写作形式进行全面的分析。最终对学生作文的语言表达、写作主题等做出合理的评价, 对作文写作较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 促进学生作文写作自信心的增强。

2.对学生学习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迁移。首先对写、读进行紧密的结合, 在教师进行作文指导时可以采取知识迁移的方法, 将学生们在阅读中学习到的知识技能, 应用到语文作文写作中, 引导学生利用学习到知识技能解决写作中的实际问题。或者采用大声朗读、默读等方式, 引导学生对文章大意进行深入的了解, 从而建立属于自身的写作架构, 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其次指导学生对优秀的作文范文进行分析总结, 作文的整体水平往往依靠作文的开头决定, 所以教师可以采取指导学生对优秀作文范文进行分析的方法, 将范文中的优美片段背诵下来, 应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

3.对学生的表达给予足够的鼓励。写作的重要基础就是表达能力, 在表达的过程中可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还可以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而在以往谈到语文作文写作的时候, 文字表达能力是人们普遍想到的, 但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 这种表达能力会产生一定的限制作用, 所以在作文写作之前, 教师应当及时的进行指导, 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主动地交流, 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借鉴写作技巧和方法, 而且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 有利于学生对自身的不足进行清晰的认识, 使其作文写作能力可以得到不断的提升。

如教师作文指导教学中, 教学模式可以选择小组写作, 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其分为几个小组, 然后根据小组学生的特点设置符合其写作能力和写作意愿的主题, 然后让每个小组根据该组的作文主题进行讨论, 使用口头表述的形式, 从而针对谈论的结果学生们选择出自己感兴趣的写作内容进行实际写作。采用这种进行教学, 可以促进内向、胆小的学生进行更多的交流, 使其得到充分的锻炼, 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表达能力的训练。

总结:综上所述, 通过对小学六年级语文作文指导效果的深入研究, 从中可以了解到为了有效的提高小学六年级语文作文指导效果, 可以采取引导学生知识迁移、鼓励学生进行表达等方法, 从而实现理想的语文作文指导效果, 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

摘要:在全面推进新课改的背景下, 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而作为小学和中学的重要转折点——小学六年级的作用非常大, 不但可以对小学阶段所学的语文作文知识进行总结, 还可以为更好的融入中学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对小学六年级语文作文指导效果进行强化。本文主要研究小学六年级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不足, 并提出有效的提升作文指导教学效果的方法。

关键词:指导效果,语文作文指导,小学六年级

参考文献

[1]张荣华, 朱家珑, 方明生.关于小学“调查作文”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1:148-153.

[2]吴红耘, 皮连生.语文教学科学化, 路在何方?——评章熊先生的《我的语文教学思想历程》[J].课程·教材·教法, 2013, 02:50-58.

篇4:《如梦令》改写作文六年级

[关键词]古典诗词 想象 体验 比较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78

传统教学中,古典诗词教师将诗歌大意的理解作为教学的重点,逼迫学生将意境深远的诗词进行不切实际的肢解,而忽略了隐藏在诗歌背后的诗人。通过实践研究,笔者发现,古典诗词的教学要将学生的精神与诗人的内心世界连接起来,才能使诗词教学由机械肤浅的层面逐渐走向丰厚灵动的境界。

一、在逐层诵读中明晰故事,感知词人

诵读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策略。很多古典诗词传达情韵的不仅仅是文字本身,更是通过诵读过程中的音律、声调营造出相应的意境。因此,读得正确、流利、富有节奏是古典诗词教学的保底工程。在诵读过程中了解词人的故事,是学生读出古词韵味的重要方法。

在执教《如梦令》时,我引导学生经历了以下诵读过程。

1.在最短的时间内读正确流利,教师相机教学“兴”“藕”的读音。

2.以《人间词话》中“词之为体,要眇宜修”的论述引领学生感受宋词的精妙和韵味。

3.标出此词节奏,依托注释掌握词中的故事。

纵观以上三个步骤,学生对宋词的诵读并不只停留于篇数的累积,更不是枯燥单调地重复,而是有较强针对性、层次性、趣味性的诵读。

二、在想象体验中再现画面,揣摩诗人

每一首诗词都是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古诗词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对诗词中的画面进行想象体验,让学生逐步朝着诗词的内蕴出发。在《如梦令》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想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李清照笔下生动的画卷。

1.词人乘着小船,欣赏到了怎样的美景?(通过对“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等关键词进行想象)

2.组织学生交流。

“溪亭日暮”:突出溪水潺潺和黄昏的景象,引导学生借助插图描述,并激情诵读第一、第二句。

“藕花深处”:借助“深”字想象词人被各种形态的荷花所包裹的画面,体悟“人陷荷花中”的景象。

“一滩鸥鹭”:引导学生从鸥鹭齐飞的壮观景象入手,感受别样的动态画面,并想象鸥鹭齐飞、双桨划水、词人叫笑的各种声音。

经历了这样的想象过程,学生才能深刻品悟词中的语句,才能还原词人真实直观的经历。

三、在资料介入中掌握背景,体悟诗人

古诗词由于其用词的语法习惯和蕴含的情感思想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给诗词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怎样才能让天真烂漫的孩童,洞察诗歌中蕴藏着的丰富的情韵,真正感受词人独特的心境呢?笔者在执教《如梦令》一课时,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将词人的生平事迹,尤其是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进行整合处理,将其运用在课堂教学的关键之处。

1.紧扣“兴尽”“沉醉”感受词人当时豪放豁达、开朗乐观的心境,从而推测感知词人是个怎样的人。

2.教师补充李清照的资料:少年家境富裕,且在父母的影响下能诗善词,生活优越自在,可在“靖康之耻”后,李清照背负着国亡家破的阴影,生活陷入孤苦凄凉之中。

3.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感受朗读这首词作,特别指出由于作者年轻时的惬意悠闲已经不复存在,才用“常记”一词。

此时,词作中的语言文字已经不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蕴含着作者生命气韵的有血有肉的文字,从而为学生体验诗歌内在的情韵提供了帮助。

四、在比照阅读中辨析异同,洞察诗人

对比是生命个体认知事物发展过程的思维方法,是确定事物本质属性的最佳方法。在诗词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就是让学生补充相同主题或者内容相近的诗词、同一作者不同时间的作品,在学习教材诗词的基础上,通过对这些补充诗词进行比照性学习,从而触摸诗人的情感变化,明晰诗人生命的特质,真正与词人实现精神对话的过程。在执教《如梦令》时,笔者引出了李清照的另一首词作《武陵春》。

1.教师出示《武陵春》,要求学生对比两首词不同的行数以及每行的字数,以强化学生对不同词牌名下词作的文体格式的认识。

2.扣住关键语句“载不动许多愁”引发学生对《武陵春》情韵的体验。

3.列举两首词的相同因素:舟——有乘兴之舟与载愁之舟;花——有勃发之花和败落之花;词人——一个是开朗豁达的少女,一个是愁绪满腹的老妇。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感受到同样的事物,在人物不同的背景之下,蕴藏着不同的人生故事。

古典诗词的教学应该拨开文字的藩篱,让学生直接与作者对话,实现精神的有效对接,从而更好地从诗词中汲取营养。

篇5:《如梦令》改写作文

我划着小船来到来到溪亭。周围一个人也没有,看来是我来早了,不过也可以欣赏一下这美景。我拿出自己带的酒来,先把自己的酒杯斟满了。我一边喝着洒,一边欣赏着这景色。太阳正当中午,阳光十分刺眼。阳光照耀在小溪上,波光粼粼。远处的荷花也摆弄着纤柔的腰枝跳着舞呢!偶尔有几条小鱼儿“咚”地一声跳出水面淋浴阳光,又有两只野鸭游过,它们用自己的的嘴巴搔着自己的身体,有时又翘起肥嘟嘟的屁股,低下头喝水,这种境界,有时候连白鹭都站立不动,乐在其中。

突然,远处有几条小船过来了,一定是我的好姐妹来了。小船渐渐划过来,终于到岸了。我走下亭子去迎接,说:“你们可来了。”“嗯,不好意思啊。”“实在抱歉。”两人说。我们坐在亭子里边,一边喝洒一边聊天。“这儿景色真美,来这里饮酒作诗也是人生一大乐趣啊!”“是呀。”我附和道,“这儿的景色实在是美,我们家的花园都不能与之媲美呢!”我们就这样说啊说啊。。。。。。

“天色已晚,我看我们俩要回去了,改日再聚吧!”我的姐妹向我道别。我有点不舍,“好吧,那下次再聚,再见!”她们告别了我,各自坐着小船回家去了。我实在舍不得这美景,便想留下来再待一会儿。夕阳逐渐下山,收敛了原本刺眼的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它的光泽是如此的鲜亮,它始终都歪着红扑扑的脸蛋,多么顽皮,多么可爱。夕阳调皮地把天边的云彩都染成了红色,它又把亭子染得多么金碧辉煌。树木郁郁郁葱葱,远处的山早已看不太清,只有看见一片一片连绵起伏的黑影。溪水也被染红了,但是依然看得清河底。鱼儿在水底嬉戏,涟漪随着鱼儿的游动一圈一圈地荡漾开来。多么美的景色啊!如诗如画,幻如仙境。

我觉得头有点昏昏沉沉,这才发现太阳已经渐渐落山了,只露了半个脸庞,我该回家了。我踏上小船,拿起船桨,刚想划。可是,回家的路在哪儿呢?我的家好像是在东边,可东边是哪儿呢?我四处张望,这吧,太阳落山的地方应该就是东边了。

我划呀,划呀。总感觉有些不对劲啊。当我渐渐清醒过来,认得清路时才发现自己的走错了。我四处观看,自己竟然在荷花丛深处,周围到处都是大片大片的荷花。瞧!我面前这朵荷花正在怒着,粉红粉红的花瓣,细细的根茎,多么像一个妙龄少女啊!看那一朵,一两片花瓣合拢着,好似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捂着自己的小脸蛋。怎么是害羞吗?还是长得太漂亮了才捂着脸,是为了不让其它荷花姐妹而自悲吗?细细一闻,一股香味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这种香味,如果说它跟百合花差不多吧,不太恰当。因为这种香味还要比百合花的香味淡一些。要是说它跟玫瑰花差不多吧,也不恰当。玫瑰的香味还要比这淡一些。这种香味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形容了。但是它就是荷花的香味,只有荷花才配得上这种味道。

放眼望去,到处都是荷花和荷叶,密密麻麻。荷花一朵挨着一朵,荷叶一片挨着一片,。碧绿的荷叶衬托着被夕阳染得更红的荷花,格外的美。我陶醉于这种香味,这美景。

夕阳已经下山了,呀,时候不早了,我要回去了,再不回去爹娘该担心了。我拿起船桨用力划呀,划呀。

就在这时,“哗”一群鸥鹭全都飞了起来,是我把它们给惊到了。它们哗啦啦飞上了天空,天空中都是一点一点的白色,飞起时浩浩荡荡。它们在空中不停地拍打翅膀,到处乱飞,碰碰撞撞。真有点儿担心它们洁白的翅尖会被夕阳给蘸红了。

篇6:如梦令改写作文

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夏季,不只是谁惹了太阳,让整个大地变得炙热无比,正当我被这热气弄得心烦意乱时,许久不见的好友来到了我家,带上几瓶美酒,我们一同划着小船去了溪亭。这一去可是好不热闹!溪亭里歌声环绕,舞姿翩翩。几个好友的热意似乎去了,也微微醉了,一改往日的素静,喝着美酒,弹着古琴,哼着小曲,周围的一切似乎都被我们忘怀了。

时光悄悄的溜走,丝丝凉风吹拂到我们的脸上。我们似乎都乏了,个个趴在石桌上,互相望着对方,殊不知,正在笑对方的同时,自己也是大汗淋漓,发丝粘在额头上,全无平日的冰清玉洁。其中一人弯过头一看:“啊,好美!”一身赞叹蓦然打破了寂静。残阳如血的夕阳美妙绝伦,虽然活跃了一天,却依然歪着红扑扑的脸蛋,毫无倦态,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天边,潇潇洒洒的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旁边原本如牛乳般的云彩似乎也被它的笑颜感染了,在余晖的映照下,它们时而黄,时而红,时而紫,变化的那样自然,瑰丽无比。眺望远方,原来连绵起伏的山峦也一改往日绿色的装束,穿上了亮闪闪的金衣,显得分外壮丽。渐渐往下看,波光粼粼的湖面也想被撒上了金片似的,微波荡漾,吐露出温馨与浪漫。湖中的鱼儿也不时跃出水面,也许他们也想看一看这落日之美吧,整个世界金红一色,热烈一片。“清照,时间不早了,走吧!”但在好友的催促下,我还是依依不舍的上了小船。

不知不觉,泛起的微波将小船推得摇摇晃晃的,我们也可能是醉了,划着划着,竟如了藕花深处!好友门惊慌失措,但我却欣赏起了荷花的美。瞧!那碧绿的荷叶都一片片的挨在一起,像无数个大圆盘,走到船头,呵!这荷叶还像打了蜡似的,亮得刺眼。拨开荷叶,呈现在眼前的真可谓是“世外桃源”!一朵朵亭亭玉立的荷花挺立在湖泊中——哟!这还是个花骨朵呢!粉红的花苞鲜嫩可爱,却依然饱饱涨涨的,似乎在下一秒就会开放,展现自己的美丽;再看看周围,那有一朵已经全开了!每一片半透明的花瓣朦朦胧胧,却都揭开了荷花的芳容与羞涩。淡淡的粉红色朴素却又让人赏心悦目,柔嫩的就像婴儿的脸蛋;但有的菏花虽然凋谢了。莲蓬却还在,上面嵌满了绿翡翠般的小颗粒。风一吹过,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和一杯小酒,使我心旷神怡。

“不对,往这走。”“不不不,我记得是右边。”好友还在为回家的路线而争执呢!不知是不是我们的声音太大了,荷叶丛中霎时间飞出千百只鸥鹭,那洁白的翅尖将水珠拍打在我们脸上,又一同飞到空中,这浩大的队伍似乎要把天遮了!

篇7:如梦令改写作文

那也是在盛夏时节,受到好友邀请的我于傍晚时分来到溪亭。此时夕阳已快西沉,它的半个身子已经沉入水中,残余的另半部分在水面上留下长长的倒影。水面被映红了,波光粼粼。“喂!”远处传来一声呼叫,我连忙转身,原来我的好朋友们已都来了。于是,我和她们一起来到溪亭就坐。

“我们每个人想一句诗的上句,由下一个人来答。答不出来罚一杯酒。”有人提议道。大家都赞成了。“近种篱边菊!”“……”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人被罚。我饶有兴致地听着。“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到我了,我紧张地听着。“春潮带雨晚来急。”太简单了,我暗想。“野渡无人舟自横。”……一番“接诗”之后,大家或多或少都喝了点酒。此时的我,也有些醉了。“我们回去吧。要不然父母该骂了。”大家都点头称是。一句句告别语随即响了起来,朋友们都三三两两回去了。

兴致既尽,我也准备划船回去了。但一番玩乐、一点酒,加上这美丽的景色,竟使我把回家的路给忘。唉,怎么办呢?这是传来一阵扑鼻的清香,我抬起头,之间远处一大片粉色的荷花正在向我招手呢!我来了兴趣,把船划到荷花旁。她们姿态万千:有的刚刚打开一点儿,似乎在小心“扫描”这一切;有的紧紧闭着,仿佛说什么也不愿意离开那温暖的摇篮;有的则风华正茂,尽情展示着自己的美……“真美呀!”我由衷赞叹道。突然间我想到了一句唐诗:“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把荷花比作“水中芙蓉”再合适不过了。我边划边欣赏着这美景,渐渐地被包围在了田田荷叶之中。“惨了!惨了!”我忽然发现我已经被荷花围住了。我只好用力地划呀,划呀,划桨声惊动了栖息在河岸上的水鸟。顿时一阵振翅声:“扑棱棱!扑棱棱!”我眼前也是一片雪白……

篇8:《如梦令》改写作文六年级

一、 简洁而有效的发表模式, 增加改的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注意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 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 (1) 平时作文教学中, 学生先打好草稿, 再稍作修改, 最后誊写到作文本上。学生写得累、改得烦, 所以出现了学生“见到作文就头疼”的不良现状。而校讯通平台的使用简便、快捷, 随时可以让学生的作文与全班同学和家长见面, 增强了他们写作的动力与活力, 提高了他们作文写作的目的性, 所以在写作的第一环节——打草稿阶段, 学生就不再是随便应付、草草了事, 而是积极地调动内驱, 按课堂老师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实践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因为他们期盼着其他同学羡慕的眼光, 期待家长衷心的赞许。在草稿完成之后, 他们查阅字典去补写不会的生字、错字、别字。通过反复朗读、体味, 改写文章不通顺和有语病的句子, 这些看似简单的修改既锻炼了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也给教师后期的作文批改减轻了不小的压力。因为一个人写作水平的提高, 跟写的数量虽有一定的关系, 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所悟;如果是应付、敷衍地写, 写完不改也不想, 一交了事, 写得再多也不会有多大的长进。 (2)

二、 生动而新颖的交流平台, 丰富改的方式

家长是孩子每天陪伴的对象, 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 很少有老师能够巧妙又合理地运用这一“关系”。要想调动家长的积极参与, 老师经常通过“校讯通”发送信息展示孩子们的优秀作文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家长会对孩子作文中不够细致和深入的描写进行修改和指导, 甚至会关注到人物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心理活动。家长还会对生活中的场景在现场给予指导讲解, 对孩子作文中的想象活动进行引领。如在写“我的爸爸”“一次特别的晚餐”这样题材的作文时, 家长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孩子认真观察爸爸生活中的习惯、爱好, 在吃晚餐时仔细品味家庭成员的动作、语言、神情, 然后及时对当时的场景和状态进行真实而详实的记录, 这样就为孩子的作文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也体现了课标中“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的理念。

三、 扎实而灵动的展示窗口, 增强改的深度

作文的精批细改是不可或缺的, 但教师修改和批语的大话、套话比较常见, 就算有一些针对性的评语和修改意见, 对于大多数学生也相当于视而未见。因为他看评语就是习作的末尾环节, 离下次习作还有较长的时间, 不经意间就会淡忘教师的修改意见和方法。

每次习作批改结束时,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3 至5篇从选材、语言、描写、抒情、想象等方面突出的文章再次进行“雕琢”, 对详写的环节进行进一步细化, 对冗长的语言进行削减甚至完全删除, 对描写的顺序进行合理有效地调配, 对画龙点睛的部分进行适时地点出和补充……

这样让学生的习作脱胎换骨, 并通过“校讯通”转发到家长手中, 既让家长感觉到老师对孩子的倾心关注, 又使家长感受到教师的敬业态度和扎实作风。此时, 家长如有需要再适当进行调整和完善, 学生的习作才真正“大功告成”。最后家长很乐意地把这些书写的文字用键盘转化成铅字, 通过邮箱或U盘发给老师, 教师检查无误后依靠“校讯通”平台转发到每位家长的手机中, 当他们看到自己孩子的“大作”终于也能对外展示的时候, 喜悦之情定当溢于言表。当家长的激情也被充分调动之后, 以后的习作指导队伍中又增添了一枚甚至多枚“砝码”, 对孩子作文水平的提高将大有裨益。

随着校讯通平台的合理使用, 学生写作状况较之以前有了较大的改善, 无论是写作态度和作文质量都是如此, 甚至字迹也有了焕然一新的感觉, 因为通过家长手机呈现的“作品”也让他们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当“作家”的感觉, 让他们在写作的路上不断地收获成功和喜悦, 有效地提升了习作素养, 为他们敢于写作、乐于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第31页。

篇9:改写《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于是,李清照划着小船,徐徐前行,沿途的风景也美不胜收:几位身手矫捷的渔夫站在船头,撒网捕鱼;孩子们在河边嬉戏玩耍,不时传来欢笑声;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三三两两的荷花在风中摇曳……看着这美丽的风景,李清照的心情也渐渐舒展开来。

不知不觉中,李清照就看见不远处有一座亭子,只见亭子飞檐翘角,古朴典雅,上书“浣溪亭”三字。真是很有诗意的亭子,她心里暗自欢喜。

她将船停靠在岸边,走进亭子,倚着美人靠,欣赏眼前的美景:溪流中的荷叶则好像一个个大圆盘,又像一把把撑开的油纸伞轻轻摇曳,上面的水珠正调皮地滚动着。一阵微风吹来,漾起一片绿波,一朵朵荷花摇曳着婀娜的身姿。荷花千姿百态,有的含苞欲放,宛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有的微微张开,好似羞涩的少女;有的已经盛开,则好像观音脚下的莲花座……正如宋代诗人王安石所写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水面上时不时地掠过几只归鸟,水中的鱼虾也欢快地游着,远处的青山下还有几处人家,点点茅屋在暮霭中若隐若现,屋顶上正冒着缕缕炊烟……

李清照完全置身于这难得的美景中了,她的内心似乎有一朵含苞的莲花悄然绽放,近日的不适和内心的忧郁渐渐舒展开来,吐露心事,酣畅淋漓,今日的野游为她带来了不一般的内心体验。

天渐渐黑了,李清照仍旧陶醉在溪亭的景色中。当看不清荷花时,才突然醒过神,环顾四周,眼前一片漆黑,李清照急忙划着小船回家。可是慌不择路,一不小心将船划入了一片荷花的深处,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她有些惊慌,几分焦急,拼命划着船桨,想找到荷花丛的出路。只听见一阵阵“哗哗”地划桨声,溅起阵阵水花,在寂静的野外分外喧闹。突然,栖息在沙滩上的鸥鹭被水声惊醒,“呼呼”——纷纷振翅飞起,不知去往何处了。

李清照终于从荷花丛中划了出来,顺着来的路向家的方向不紧不慢地划去。偶有青蛙的鸣叫,为她孤独的归途添上了几笔生气。

回到家后,已是掌灯夜深,李清照灵感如泉涌,匆匆步入书房,就今日出游的野趣,提笔写下了《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篇10:如梦令_六年级优秀作文400字

入睡前,久久回味佳词。半晌,昏昏欲睡时,竟一下清醒,朦朦胧胧地感觉自己好似化身为“词国女皇”李清照――

常忆起那次和同伴在溪边的亭子游玩,忘了回家的时间,直到太阳落下,射出万丈金光。花香、酒气,使吾心情甚好,暂时退却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少女特有的开朗与活泼。吾玩得不亦乐乎,流连忘返,甚至忘了怎么回去。玩得尽兴了,时间也不早了,吾只好往回划船,却不慎闯入了荷花池深处,不过却令吾惊喜不已。深处的荷花多数含苞欲放,透着晶莹与淡粉,似刚出浴的娇羞少女;少数荷花微微打开,微露出一点罄黄蕊儿,水灵脱俗;还有些盛开的荷花,吐露幽兰,似亭亭玉立的姑娘家,又似妩媚婀娜的人儿,惹人喜爱……吾深深陶醉其中,欣赏着这只有天上人间才有的美景,大饱眼福。吾只觉身子飘飘悠悠,仿佛来到了人间仙境,真是快活似神仙!

待吾从美景中回过神来时,天色已暗,不免焦急。吾用力划呀,用力划呀,一不小心,惊动了栖息的水鸟,它们拍打着翅膀“扑梭梭”飞向天空。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吾似乎也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

篇11:《如梦令》改写作文500字

这时我起身拿起一壶酒和一个酒杯,踉踉跄跄地走到小船上,像一个在学步的孩童。我奋力地划船,划了许久,才发现自己迷路了,现在我不知道家的方向在哪里了。我在思考中,小船已经随着流水来到了藕花深处。我环顾四周,发现这荷花荷叶都长得有齐人高了。有的荷花中不时还飞出一两只蜜蜂,原来河面上漂满了浮萍,小船走过的地方,留下水波荡漾。

我想:这里的景色就好像是世外桃源,景色使我陶醉。天渐渐暗淡下来,可我不能再流连此地,要快点回家,否则我的亲人会焦急。

我尽力使自己清醒过来,辨认回家的路。可我还是醉醺醺的,不知东西南北,我拼命的摇着船橹,可这荷花比我人还要高,怎么划也无济于事。小船在荷花丛中来回穿梭,惊得水里的鱼儿东奔西串。

这时我越发焦虑了,更加奋力划船,船橹撞击在船弦上,激起的水波把荷叶摇摆起来,惊动了栖息在荷叶丛中的一群水鸟,它们有的飞上云霄,有的飞到我的船头,好像要为我带路。

篇12:《如梦令》改写作文500字

那天的天色傍近黄昏,雪白的云突然遁去,西边烧起一片彩霞。鱼白色的、淡青色的、桔红色的、紫色的,一层一层重叠着、环结着。

我们划着小船,一边欣赏着湖上的美景,一边饮酒作诗,心情十分舒畅。满湖田的荷叶碧绿如翠,小金箭荷花正在盛开,红玉般的花瓣光艳诱人。那含苞欲放的,真像一位腼腆的小家碧玉,不肯轻易向人们露出笑脸;半开的,像一位纯洁的少女,用白嫩的手捧托着脸庞;那完全盛开的,像一位成熟的少妇,她开朗地向人们露出美丽的笑容。

黄昏的朦胧,醉酒的兴致,再加上这美景的陪伴,使我们长时间陶醉在这如诗如画的境界中,竟然忘记了回家的时间。

太阳已经悄悄地躲到地平线以下了,那一团团红晕已经褪为淡红。上面的天空已经从青苍色渐渐变成湖绿色,一种幽静而可怕的暮色暗暗向我们四面围拢。这时,我们才意识到天黑了。该回去了,但是船已到了湖中央!我们顾不得窈窕淑女的身份,相互大声地叫喊,急切地划着小船,寻找正确的路径,可怎么也出不去!那船桨拍打水面的水花声,惊得一群正在觅食的水鸟,发出“扑啦啦”的一声响,匆匆地飞向天空。我们情不自禁地停下了手中的船桨,痴痴地欣赏起这可遇而不可求的野趣。全然忘记了孤独,忘记了恐惧,忘记了父母的担心——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篇13:《如梦令》改写作文六年级

我们注意到, 《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述课程新理念时, 十分突出“体验”一词。作为新课标的直接实践者, 在作文教学中, 如何去理解“体验”, 实施“体验”, 进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获得实质的突破, 则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关注体验:作文学习的一个背景

传统语文教育始终围绕着课本下力气, 在课堂的小天地里“打转转”。实际上, 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是人生体验的浓缩,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脱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 学生就不可能培养出丰厚的语文素养。因此, 《语文课程标准》大力倡导开展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

体验, 使现实世界和文本世界得以沟通;体验, 使文体在孩子的内心成为鲜活的形象;体验, 使现实世界在孩子笔下成为富于个性的习作。

二、唤醒体验:作文学习的一种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主题活动或开展语文专题活动, 如演讲, 办学习报, 开展主题队会、班会、辩论赛, 当小记者去实地进行各类采访活动等。这些活动都体现了以语文学科为依托的综合课程教学的目的。

综合性学习并不是一种具体的学习方法, 而是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并列的一门独立的课程, 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的一种综合课程。综合性学习改变了过去单纯依赖于教师传授知识的弊端, 为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 提供了多渠道、多层面的学习实践机会, 为培养具有开放的视野、全面的素养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奠定了基础。

三、强化体验:作文学习的一条通途

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伴随着体验, 其教学的过程, 无疑是将这些体验加以细腻化、精致化的过程。阅读时, 读者将文字转换为体验, 在头脑产生鲜活的表象;作文时, 又将平时最有触动的体验用文字记录下来。强化了体验, 能提高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强化了体验, 可以使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更深, 保证文本的互动质量更高。在实施作文教学的时候, 我们要摒弃以往的那种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观念,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学习的主题、范围、策略和方式, 培养学生自己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为了参加惠州市小论文比赛的活动, 在教师的支持下, 六 (1) 班的学生策划了几个综合性学习的课题就说明了这一点。

1. 激发兴趣, 开展调查活动

(1) 集思广益, 拟定调查方案, 开展调查活动。

组号组长课题题目

第一组黄晴惠州市住宅小区调查报告

第二组周一冠南坛小学学生饮食习惯调查报告

第三组李婧琪惠州城市景观调查报告

第四组钟正达电脑的产生与发展调查报告

第五组肖丹惠州变化调查报告

(2) 老师提出成果要求: (1) 每组须完成一份调查记录表; (2) 每组须完成一篇调查报告。

(3) 学生分组调查, 明确分工。一周时间完成调查, 一周时间完成调查报告和成果展示的准备工作。

2. 初步反馈, 指导成果展示

(1) 交流调查情况, 各组组长简要汇报调查对象、目的、过程、结果等, 组员补充谈调查中自己印象最深的事及感想, 教师简评。

(2) 汇总意见, 形成总报告, 并针对所调查的情况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3) 师生总结学习情况, 重点关注调查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得失。

在这次比赛活动中, 周一冠组荣获区级一等奖;肖丹组荣获区级二等奖;钟正达组荣获区级三等奖。

综上所述, 在这次学习活动中, 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学习的主人。自主的探究活动使得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社会环境中, 学会了合作、增长了社会知识、提高了语文素养。这也是强化体验学习的优势所在, 语文学习因亲身体验而精彩。这些走出课堂的孩子们, 当他们自觉地使用语言文字去完成自己的调查报告时, 当他们在做调查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时, 当他们体会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责任感时, 语文便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统一。

篇14:《如梦令》改写作文500字

那日,我与朋友们约好在溪湖旁的一个小亭子中会面,掐指一算,已有许久未见面了,趁这大好时光叙叙旧又何尝不可呢。我与朋友们划着小船一一碰面,我甚是喜悦,情不自禁竟拿起了酒杯与朋友们像男儿一样,豪爽地喝上了几杯,大家闺秀什么的完全抛之脑后,即兴中与朋友们玩上了对句子,谈上了家常,直至黄昏。

由于我们女子身份卑微,只得常日呆于家中刺绣,这一别,又不知何时才能再次重聚,可时间不等人,大家纷纷挥手告别,可我已醉,迷迷糊糊得竟忘了回家的路,就又独自在小溪中徘徊,一边欣赏黄昏下亭亭玉立的荷花与守卫她的荷叶,一边兴致满足准备回舟,可不知不觉竟划进了荷花深处,此时太阳也只有半张脸了,可它的余晖倾洒在荷花上,宛如一位恬静的少女披上了一件橘黄色的披风,微风徐来,在舞台上翩翩起舞。荷叶也稳不住了,给荷花当起了伴郎。我立刻从美景的忽悠中走出,努力地划呀划,可怎么也划不出去,怎么办,我急速划桨的声音,惊起了满滩鸥鹭,它们都张开翅膀,成群结队地从我头顶飞过……

篇15:如梦令改写作文600字

荷花上的水珠灿烂地升华,接天的荷花便就点满了不计其数的思绪。怡然的日月星辰,悄然地飞奔流逝。激起的层层浪花尖儿腾着欢乐的水花,岸边的翠柳飘拂出嫩叶纤枝。嬉笑而划追,浸湿的锦绮绣紧裹住了玉体胴身,优柔的曲折舞动在这天地的舞台。

酒兴正高,便就饮尽而醉。朦胧的昏黑使得其仿佛瞧见了氤氲的烟炊,绕身而上,轻抚住了纤腰。托其身,似扯其人,醉生梦死,独上天之宫阙,独唱婵娟之寒。

江山如此多娇,却尽为她折了腰。

又在亭中,只身抚琴,弄指引弦,拔弹唱打,锁目紧眸,抿唇止齿,独善其身,自享其悠。轻步,轻步,莫等不闻其路。

又在藕花深处,一人慌忙寻路。水花阵阵洒过,错将鸥鹭怔住。满天鸟鸣,遮云蔽日,怎得可曰?只怕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篇16:如梦令改写作文400字

烈日炎炎,火红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正当我在家闲的无聊的时候,几个姐妹约我去溪亭游玩,我马上就答应了。我们来到那儿,在溪亭的一个八角亭里坐了下来。一阵凉风吹来,顿时感到凉爽至极。我拿起酒壶,品起了酒,和姐妹们畅谈起来。优雅委婉的琴声萦绕在我的耳畔,使我感到飘飘欲仙。沉浸在这如痴如醉的人间仙境中,那还想得到回家。

忽然,一位小姐用娇嫩的声音对我们说:“姐妹们,天色不早了。我们是不是也该回家了?”我这才从沉醉中醒来。环顾四周,只见夕阳美若天仙。云在夕阳的映照下,红得如火烧一般。夕阳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给连绵起伏的山峦披上了金色的铠甲,夕阳把湖面映照得波光粼粼,红光闪闪,池塘中的鱼儿欢快地在这清澈的池水中嬉戏,时不时还会浮出一些小水泡。余晖把姐妹们的连映得红彤彤的。天地之间除了赤朱丹彤,在没其他颜色了,真是一派蔚为壮观的景象啊!

天渐渐地暗了下来。自己的.兴致也被时间的流逝消耗得所剩无几了。我匆匆忙忙地走上木质小船,拼命地摆动着小桨,池水发出了“哗哗”的声音。“停!”我大声喝道,“你看我们是不是走错路了?”瞧着四周全是藕花,我们竟然走到了藕花深处!不过这儿的风景可真美!一张张翠绿、墨绿的荷叶光滑油亮。凉风吹来,一股沁人心脾的芳香扑鼻而来,令人感到心旷神怡。是荷花!我不由地摸了一下那微微上弯的粉红花瓣,滑得就像婴儿的皮肤,白皙柔嫩。美极了!放眼望去,整片池子都挨满了荷花、荷叶。这儿一丛,那儿一簇。正所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啊!

“不对,应该往这儿走。”“往这儿,往这儿……”这下可得了?玩得太高兴的我们竟然把回家的路给忘了。急得姐妹们直跺脚。“扑棱扑棱……”这是什么声音?抬头一看,原来是我们说话的声音太大了,把正在栖息的鸥鹭都吵着了。它们从翠绿的荷叶上飞起来,纷纷抖动着洁白的羽翼,往另一个安详的地方飞去。欢笑声,池水声,琴声响成一片,交织成一首动听的歌。

篇17:《如梦令》改写作文六年级

《如梦令》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课文, 系“词中女皇”李清照的一首流传千古的宋词佳作。全词以“醉”为眼, 因日暮溪亭边的“酒醉”而“沉醉”误入藕花深处, 因身处藕花丛拍桨激浪惊起鸥鹭而“迷醉”。一幅幅静态画面似因这力拨千钧的“醉”字而活跃起来, 成为了流动的画。

作为李清照早期的作品, 这首词词风清新、内容浅显, 但其间的语言却是鲜活而又跳跃, 极富画面感。如何让文字产生画面, 让画面流转出情感, 让情感升华为共鸣, 这是品词、赏句时需要教师努力发掘的。

达成目标发掘

达成目标是教学目标的转化形式, 反映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到掌握学习材料的维度和程度。它能有效引领在家面对微视频和自主学习任务单进行自主学习的孩子, 起到目标管理的作用。

这首词的内容浅显易懂, 六年级的学生通过自学微视频能很好地理解词意。因此, 我充分利用文本, 创设各种学习情境, 引导学生知词、读词、解词、想词、悟词, 使其得到文体意识和语用意识的双重培养。

达成目标设计的作用:首先, 这与新课标中的“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乐于参与讨论, 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等要求保持一致。其次, 强化语用意识的培养。传统的诗词教学更多的是“字字必较”深入分析, “句句翻译”满堂“灌情”, 虽关注了诗人要表达的意与情, 却忽视了应由学生自主品读出的意与情。学生看似理解了一首词, 但是不会举一反三, 进行迁移性学习。采用加停顿、标平仄、想画面等语言运用活动, 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自己品读古典诗词的方法, 能有效弥补语文能力培养方面的欠缺。最后, 破解写作难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最怕的就是写作, 究其原因是课堂训练少, 课后写作缺乏系统性的反馈与分析。而在翻转课堂中, 用“读词、想画、造境、说景”的方式设计课程, 有效解决了学法的迁移与语言的运用。学生在想、写、说的过程中, 走进了词人的内心, 感受到词人想表达的意境, 为有感情地读词、背词奠定了基础。同时, 课堂上的练笔也有效减轻了学生课后的作业负担。

课前准备

1.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

自主学习任务单是微课程教学法三大模块中的第一模块, 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形式。在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时, 我始终秉持“任务驱动, 问题导向”的原则, 让学生明白在自主学习中要做什么, 该怎么做。我从达成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方法建议、课堂学习形式预告四个方面作如下设计:

达成目标:通过观看微视频、朗读词, 写出词的作者、词牌名、题目这些相关知识;会写生字、读准多音字、读通词;根据提示写出词意, 借助停顿符号读出词的节奏, 并试着用“平仄法”读出韵律;充分想象画面, 积累四字词语、短语和诗句, 有条理地描绘词中的画面, 感悟词人之“醉”。

学习任务:写出词的作者、词牌名、题目及其与诗的区别;正确书写“藕”字并组词, 正确读词;初写词意, 尝试节奏读词;给词标平仄, 尝试“平长仄短”读词;积累与词景有关的成语和诗句。

学习方法建议:加停顿法和标平仄法。

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1) 课堂检测。检查对词的概念性知识的掌握及是否能将词读正确。 (2) 进阶作业。有条理地说出整首词意, 根据停顿读出节奏。 (3) 协作探究。小组合作, 想象画面并写出来。 (4) 展示质疑。小组展示, 读出词境, 并根据不同时期的词人感受, 读出词“醉”。学生只有认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 才能成为第二天课堂的主人, 有效地衔接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同时, 课堂学习形式预告采取流程图的形式, 清晰明了, 能培养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

2.微视频设计

微视频是支持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脚手架”。在自主学习中, 它的引路必不可少。本课微视频有如下四个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了解词的作者、题目、词牌名及其与诗的区别。微视频通过清晰的画面和教师有条理的讲解, 引导学生动笔, 记录下这首词的相关知识, 同时也形成了对宋词的一般性知识积累。在认真 (反复) 观看微视频的第一部分后, 学生便可以轻松地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的第一题, 体验自主学习的成就感, 更有兴趣地投入接下来的自学。

第二部分:了解词的内容, 用加停顿法尝试读出词的节奏。学生继续跟着微视频自学, 在解决生字词的基础上, 初步了解并写下词的大意 (任务单第二题) , 以便第二天的课堂交流。同时, 结合词的内容, 用加停顿法尝试读出词的节奏。加停顿法是指学生在初步理解词意后可以对词自行完成断句。因此, 教师可以在视频中进行节奏朗读的示范, 让学生反复聆听、模仿, 使其读出词的节奏。从实际情况来看, 学生对自学过程中的朗读非常感兴趣。

第三部分:想象词的画面, 用标平仄法尝试读出词的韵律, 并积累好词佳句。学生已经能有感情地读课文, 但对如何读出词的韵律还不太明了。微视频中便尝试教给学生标平仄的方法, 通过示范指导学生练习“平长仄短”。当然, 标平仄只是读出韵律的手段, 要想真正读好词, 入情入境的体悟不可少。学生通过反复地读词, 逐渐看到了词中流动的画面, 感悟也逐渐加深。此时, 让学生搜集一些描写画面的四字词语、诗句等便也顺理成章, 能为第二天的课堂“入境写话”作铺垫。

第四部分:说课堂预告, 为翻转课堂作铺垫。在微视频的结尾, 我通过预告课堂上的话题, 引发学生思考与质疑:区区33个字的词能不能再读短点?足足六行的词能不能变更长?提前预告话题, 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使其带着思考走入课堂, 让学习更有深度。

课堂教学

1.设计思路

在翻转课堂中, 根据“四步法”, 首先, 一上课就检测自主学习成果;其次, 全班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一起读出节奏;再次, 小组合作, 想象画面, 描绘画面;最后, 小组展示读出画面意境, 并了解词人跌宕起伏的生平与词风转变, 入情诵词。

2.教学过程

(1) 自学检测:了解词、通读词

课堂伊始, 就进入快节奏的自学检测环节, 了解学生观看微视频的自学情况。让学生通过平板电脑完成选择题, 同时随意指名学生进行朗读汇报, 检测其是否能正确、流利地读词。

《如梦令》是学生在课本上接触的第二首宋词, 更是学生了解、学习更多宋词的载体。因此, 对该词一些概念性知识的检测, 能帮助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宋词。作者、词牌名、题目这些内容, 看似是“授之以鱼”, 实则是通过一首词, 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的“授之以渔”, 有效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事实证明, 有了微视频的引领, 学生对概念性的知识都掌握得很好, 不仅能正确完成任务单上的相关题目, 而且通过平板电脑实时反馈统计, 在课始检测中只有一名学生因粗心错了一题。可见, 这一类文体知识完全可以放在课前, 让学生通过微视频进行自主学习。同时, 由于微视频中有易错字音的提醒和教师的范读, 学生均能将词读正确、读流利, 这能节省更多的时间, 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2) 进阶作业:理解词、巧读词

在课前的自主学习中, 微视频已经通过对难词的释义引导学生自主理解词意, 学生也在自主学习任务单上进行了初步了解。因此在课堂上, 组内交流、代表发言以及全班补充的方式, 能轻松地达成有条理说词意这一目标。

学生理解了词的大意, 便能根据词的内容进行停顿, 再配以微视频中学习的加停顿法, 读出词的节奏就不再困难。到了高年级, 语文课堂上的朗读环节较以往变少, 教师往往将注意力放在单个字词的品读上。殊不知, 文本是一个整体, 纯粹割裂的讲解不利于学生全面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尤其是诗词, 要体会那年、那人、那情、那事, 非得投入到整个文本中。因此, 学生不仅要正确读词, 还要根据停顿读出节奏, 这样才能更深一层地认识词的内容、大意。在这一环节, 理解与朗读是相辅相成的。

(3) 协作探究:想画面、“长”读词

(1) 第一步:想。《如梦令》之所以能流传千古, 是因为其源于“意”, 更源于“境”。意境由画面而生, 画面则藏在词中。学生通过前一天的自主学习, 很快就能找到词中带有画面感的词语, 如“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等。在这些浓缩的词语背后, 是流动的画面。要想让学生有抽象的输出与表达, 就要先给他们具象的输入与体悟。在这里, 我播放了一系列与这三个词语有关的优美图片, 让学生在啧啧赞叹中情不自禁地产生想表达的欲望。此时, 巧妙的铺垫开始了。

我并没有让学生先说, 因为从冲动的表达欲到流畅的表达还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看着“溪亭日暮”图, 我告诉学生:当我想发出赞叹时, 一般会采用四字词语短语以及经典诗句来表达。然后, 轻声地给学生示范, 醉翁之意并不在于让学生记住我所说的词句, 而是让他们运用规范的表达方式, 使刚才的表达欲在脑海中慢慢发酵……待到时机成熟时, 源源不断的思维火花就会迸发。在公开教学中, 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发言, 妙语连珠, 甚至已不满足于我给出的表达方式, 还用上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2) 第二步:写。对于小学生来说, 这可谓一桩难事。如果教师在学生写之前不加以指导, 那最后形成的文字很可能是简单的词语拼凑, 干巴巴的, 缺少情感, 更别说表现出画面的流动之美了。因此前一步的“想”必不可少, 这在传统课堂上也是很难实现的。

如果说“想”是碎片的生产与堆积, 那么“写”则是碎片的归类与整理。学生在充分表达的时候, 其实已经在脑海中慢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字与句式。因此, 他们现在写的时候, 已不再眉头紧锁, 而是行云流水。他们会根据自己课堂学习任务书上所分配到的画面, 加上教师的引导, 尝试把脑海中流动的画面变成笔下唯美的文字。当然, 对于小学生来说, 写景容易, 写好景却不易。因此, 在写之前, 学生可以先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讨论怎样把景写美, 然后在此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把一个个思维火花串联成有条理的“写景小贴士” (如图1) , 使他们知道, 如何才能更好地表达出心中的美景, 让读者产生同理心。

学生用五分钟的时间, 写下自己心中最美的画面, 再用一分钟的时间进行组内交流, 然后推选出代表在全班细说美景。

(3) 第三步:说。歌德曾说过:“心灵最深切关注的一切, 只能经由嘴唇吐出的言词讨论。”因此, 学生在心中品味出的画面, 需通过交流获得认同。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 只有“言”吾之所想, 才能体现“语”之魅力。同时, 写作的进步也在于有效的反馈与点评。翻转课堂给语文提供了这样的表达与点评的时间, 让学生能倾注情感地说、专注仔细地听、关注切实地评、神注适切地改, 从而有效指向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育。

学生在台前说美景的同时, 其他学生可以关注教师实时发布的文字。每组代表讲完了, 还主动征求其他同学的建议。

(4) 课堂展示:悟“醉”意、美读词

学生说着说着, 慢慢地与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共情”了, 能体会着她的快乐, 焦急着她的焦急, 惊喜着她的惊喜, 最终沉醉着她的沉醉。至此, 课堂展示便顺理成章, 水到渠成了。

对于小学生而言, 由词想象、表达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 回到词的本身, 通过诵读将自己的感悟与沉醉表达出来。因此, 要想真正地读懂《如梦令》, 还是要回到李清照的“原稿”。这样的展示, 不再是课堂初始的“小和尚念经”, 而是萃取出的灵魂的共鸣。

这里的展示读, 看似不经意, 实则是有层次、有梯度的。

(1) 与此人共情, 读出平仄。

在将词读“长”后, 教师稍作引导, 学生就读出了词眼——“醉”。在此, 学生便可拿出在微视频中学到的“法宝”——标平仄法, 将学到的平长仄短用到诵读中 (如图2) , 想象画面, 读出词的意境与韵律。学生对古人的音律美很感兴趣, 读得兴致盎然。

(2) 小组合作展示, 读出个性。

学生在学会“平仄”读之后, 会以小组的形式选择自己喜欢的诵读方式, 个性化地展示朗读。齐读、分句读、男女读、轮读、跟读等形式纷纷出现, 学生展示得兴致盎然, 也把课堂气氛又一次推向高潮。同时, 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之中, 这首词更是深深地刻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自然而然地形成背诵。

(3) 了解词人生平, 读出变化。

众所周知, 李清照一生经历的跌宕起伏带来了她词风的变化。因此, 我紧紧抓住“常记”二字, 带领学生了解李清照一生情感的变化, 用不同时代的心境读出《如梦令》的美, 读出词人的“乐愁”对比。至此, 就不仅仅是读词, 而是出示各种时期的词, 来激发学生了解李清照更多的词的愿望, 引领他们走进“婉约派”词人, 走进宋词。

教学体会

从2014年“试水”翻转课堂至今, 我对翻转课堂带给小学语文的“颠覆性革命”已深有体会。课堂上, 师生之间不再是传统的“主客”关系, 而是借助文本形成了“主体—客体—主体”的行为范式。教师依然是主体, 却退居到了“幕后”, 把课堂这一“舞台”还给了学生, 只做一个穿针引线者, 点化学生于无形之中。事实证明, 只要教师敢于尝试, 学生就会还你惊喜:课堂上的他们不再沉默是金, 而是跃跃欲试、渴望表现自己。“乐于学习、有效合作、大胆表达”的良好氛围在翻转课堂中已然呈现。可以说, 翻转课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中“交往实践与主体间”的“课堂式出场”。

1.教师主体

必须强调的是, 无论传统抑或翻转, 教师永远都是课堂的主体。一旦丧失了主体的“调控”, 另一个主体 (学生) 便会“失控”。然而“翻转课堂”的精妙在于, 作为学生, 没有在传统课堂上的“被调控感”, 而是满满的“我的课堂我做主”的主人翁体验。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作为“主演”, 常常带着“了然于胸”的教学预设进行讲授, 尽显个人风采。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似乎更多地取决于教学过程是否流畅, 教师的语言是否优美。而翻转课堂对教师这一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将对教材的研究变成自觉行为, 在教学设计时根据重难点进行自主学习任务单和课堂学习任务单的设计。这样才能让教师更加关注有生命的、开放的、个性的、充满灵动的教学过程, 使研究范围越来越大、研究内容越来越多。

在《如梦令》这一堂翻转课的准备中, 为了更合理地分配“课前”与“课中”的内容, 我深入地研读了教材, 提取了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自行摘到的“苹果”——字形词意, 并将其放入前置性学习中;而将更重要的“想象与表达”“感悟与诵读”放在课堂上进行内化与拓展。

在课堂上, 我不再是有着厚厚“台词”的演员, 摇身一变成为“导演”, 以“四步法”中的四大模块为指引, 组织、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对《如梦令》的探究与学习。课堂上, 我以从容的心态把时间还给学生, 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想象与表达。

2.学生主体

实践翻转课堂, 学生的课堂任务从传统的“听讲”变成了如今的“主讲”。他们先自主学习教材, 然后通过视频帮助解决疑难问题, 主动合作交流, 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课堂上, 他们不再是被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而是主动地探索, 通过想象、交流等方式描绘《如梦令》的美好意境, 并通过小组合作将这一意境以诵读的方式呈现。他们在合作中提升了能力, 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越来越高。学生在每节课上都始终处于思考、分析、探索、提高的状态中, 思维活跃, 认识深刻,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逐步提升, 语文学习能力也得以大大提高。

与此同时, 许多扰乱课堂的行为不再发生, 课堂管理的重点也不再是维持课堂秩序, 因为每个人都有了“课堂任务”:一次“想”的合作、一次“写”的合作、一次“说”的合作、一次“读”的合作。合作学习让每位学生都获得了平等参与的机会, 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当然也让教师关注到了学生个体差异。课堂上没有一位学生“开小差”, 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这得益于“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 它把个体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结合起来, 让教师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地给予肯定和奖励。教师的关注点在于怎样更好地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参与学习, 由此课堂管理方向和重点发生了重大变化。

3.学科 (文本) 客体

有效串联起教师与学生的客体便是每门学科的教学文本, 抑或说这是翻转课堂得以拓展与延伸的载体。在《如梦令》的教学中, 这33个字的词承载起了40分钟的师“导”生“演”。学习语文、学习经典的目的在于感受祖国流光溢彩的传统文化, 在于让经典一代又一代地传承, 在于让每一代不仅知经典, 也会用经典。因此, 我在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和合理地研制教学内容上下足了功夫。如果仅仅把这首词定位在“理解词意与词人情感”上, 会让词沦落为学生厌恶的知识记忆。而思维发散、下笔成文与口头表达的多样化训练, 让词的意、情、境深深地扎根在了学生的脑海里。多年后, 当学生再次读起这首词, 或许会模糊了某个字的解释, 却永远不会忘记这首词曾经带给他的美妙感受。无论任何经典, 说起来, 让人觉得美丽;读起来, 让人觉得美好;想起来, 让人觉得美妙;如此, 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便是真正得到了发展。我想, 这才是语文教学上真正的“道”吧。

此次翻转课堂的公开教学, 我采用了与时俱进的“双板”技术, 不仅能实时地通过大屏幕反馈学生的答题情况, 还能同时呈现不同样的幻灯片, 使学生有一个“前后勾连”的过程。先进的技术手段使检测更高效、教学更便捷。当然, 偶尔出现的设备问题也让人感叹:人脑终究胜过电脑, 许多技术, 若有, 最佳;若无, 粉笔与黑板也能呈现出最精彩的翻转课堂!

篇18:《如梦令》改写作文六年级

记得就在不久前,李清照和她的伙伴们在小河的中间一座小亭子里饮酒赏花。她们又聊又说,可高兴了!不一会儿,天黑了。于是李清照就急切地催促伙伴们,伙伴们在李清照的催促下,终于划起了小舟,但是她们迷路了,因为天黑再加上她们有些醉,便迷迷糊糊地把小舟差点弄翻了。这下非但找不到家,连亭子也不见了。

所以她们只能向着太阳的方向划去。但是不到一会儿工夫,她们又陷入了荷花丛的深处,突然,河面出现了一个大漩涡,正拍打着荷花,把船吸了过去。

于是李清照她们就拼命地把船划呀划,一不小心,她们惊动了河边的小鸟,水鸟把水溅了她们一身。仿佛在说:“嗯,你们太过分了。竟然打乱了我们的美梦。我和你们势不两立。”说完,就急匆匆地飞走了。

上一篇:少先队德育工作总结5则范文下一篇:云门寺二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