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客家人的祭祖习俗

2024-04-12

广西客家人的祭祖习俗(精选11篇)

篇1:广西客家人的祭祖习俗

一.地理环境

1.1临山而居

村落两面环山,一面山上都是松树,另一面是桉树,中间有条小河。山顶有两处天然的泉水,是全村人的日常用水来源,一处随着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另一处常年不衰。

1.2依河而处

河里有很多种类的鱼,罗非鱼,芭蕉鱼,石头鱼较多。每年的冬天,到外边打工的青壮年回来过年时,就会撑着竹筏,带上捕鱼设备到河里捕鱼,拿到河岸上卖,全村人都买。

河两边有两种竹子,一种叫黄竹,它的用途很多,一是做竹筏;二是织成鸡笼,篓子等竹制品,但是这种工艺就我爸爸这一辈肯学了;三是做竹笋,每年的雨季之后都有大量的嫩竹笋,那个时候我们就采很多回来,一部分当家常菜,另一部分做成腌制做成酸笋。

以前河岸上有许多沙石,近两年来由于建房的较多,基本被采完了。再往高一点就是田地,离村庄比较远的都承包给了一个老板种橘子,现在已成规模,每年他都请我们村的人去帮他剪橘子。

二.交通状况

2.1陆路

今年夏天刚铺了水泥路,村里离去集市的马路有五公里左右。

2.2水路

以前走三十分钟的山路到河下游的村庄就有船到集市,现在水泥路修好了,有车进来,所以基本没人坐船了。

三.主要经济来源

传统的是松树脂,每家每户都分到一小片的松树林,一直以来都是靠松树脂维持生活,所以现在能割松树脂卖的松树已经不多。现在有点悲哀的是很多人砍了松树直接种上桉树。目前能出去打工的年轻人都出去了,都是过年了才回来。

四.生活习俗 4.1节日祭祀(要庄重)

每当节日来临,全村的人都会到祭祖庙堂里祭拜祖宗,传统的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鬼节。4.1.1祭祖庙堂

祖宗符前有一个较高的祭祖桌。桌上摆着四个祭祖用的香炉,最前面用来插放蜡烛,后面两个大的用来插放香。接着事两排杯子,俗称三茶五酒。桌子平行的左方有一个祭位,桌子底下也有一个祭位,每个祭位都有一个插放香的香炉。大厅的中间依次排列四张八仙桌,用于摆放祭品。4.1.2大年三十 4.1.2.1祭祀物品

两碗阉鸡肉,一碗猪肉,三碗米饭,三双筷子,酱油一小碟,茶酒各一小壶,八个小杯子,爆竹一卷,香十二支,大红蜡烛两支,纸钱若干。4.1.2.1祭祀前

十二点钟开始家家户户准备杀鸡,鸡只能用阉鸡而且是越肥越好,接着是煮熟。煮好的整鸡先拿去拜伯祖宗,不比祖宗隆重,这里不多讲,讲究的是煮的过程中要把鸡头和脖子煮成2字,鸡嘴用刀稍微隔开使它微微张开。拜完伯祖宗后把鸡切成块状,只要鸡肉部分并且在整碗肉的上方放鸡胸脯肉,两个鸡腿分别放在两侧,猪肉上要稍微放点盐。4.1.2.2祭祀中

祭祀都争着第一个到,讨一个好的彩头,先到的要恭恭敬敬地把香炉酒杯等用品刷洗干净,摆整齐。家长把祭祀物品按规则摆放在八仙桌上:最前面是三个茶杯接着五个酒杯,之后是三碗米饭配有三双筷子,最后是两碗鸡肉和一碗猪肉;在这期间年轻人也就是自家的青年负责点香点蜡烛。除桌底下的香炉插一根外,庙堂内的每个香炉各插三根,庙堂两边门各插一根,插香时要事先一鞠躬三拜,插完香后要给祖宗敬茶酒并叫“祖宗吃晚饭”。随后来的人依次如此。

纸钱和炮仗放在堂外,由几岁的小孩来把纸钱一张一张的分开,堆成一座小山。等所有的人都到齐后,大家相互拜年,都是一些客套话。闲聊十几分钟后,村里的长者带领刚成家不久的年轻人叩拜祖宗。长者在中间,年轻人两边,地上铺着草席,一跪一扣头一站,做三组。跪拜完后长者大声叫唤,拜祖宗咯,所有的人都停下谈话,家长叫唤小孩拜祖宗,不一会儿四面八方都有小孩跑来拜祖宗,大家齐刷刷地站在庙堂前一鞠躬三拜做三次。之后点鞭炮,炮声震天,响得越久越大声越有喜庆。鞭炮烧完后就烧纸钱,等纸钱烧完后再拜祖宗,祭祖结束。4.1.2.3祭祀后

祭祖完成后,祭祀信仰的诸神,如石神,树神。我家信仰的是石神,那是一块靠近河边的石头,石头很高很大。村里几乎都有自家要祭的诸神,据说可以保佑自家的孩子健康成长。祭石头神的祭品与祭祖的一样,把茶酒换新的,在石头神的左上角点燃三根香即可。在这期间也要敬茶酒,就过三巡后点燃鞭炮,鞠躬三拜。

回到家后,家家户户都要在庭中祭天,祭祀逝去的亲人,小孩要敬酒,感谢上天祖宗及亲人的恩德。4.1.3大年初一 4.1.3.1祭祀物品

三碗糖水糕,三双筷子,茶酒各一小壶,八个小杯子,爆竹一卷,香十二支,大红蜡烛两支,纸钱若干。4.1.3.2祭祀前

六点钟起床做糖水糕,主要的原料有糯米粉和红糖。4.1.3.3祭祀中

流程与大年三十的一致。4.1.3.4祭祀后

与大年三十一致。值得一提的是这天早餐全家人吃糖水糕,直到中午才能开荤。之所以要在大年初一吃糖水糕,流传说法是全家人生活要从年初一开始甜甜蜜蜜,和睦相处。4.1.4大年初二 4.1.4.2祭祀物品

两碗阉鸡肉,一碗东坡肉,三碗米饭,三双筷子,酱油一小碟,茶酒各一小壶,八个小杯子,爆竹一卷,香十二支,大红蜡烛两支,纸钱若干。

祭祀流程与大年三十一致。4.1.5大年初三 4.1.5.1祭祀物品

三个大粽子,用红色的纸贴在粽子的表面,祭祀一天。这一天不用全村人去祭祀,只把粽子敬祖即可。4.1.6清明节 4.1.6.1祭祀物品

发糕两碗,瘦猪肉一碗,香一包,蜡烛一包,祭祀用的红纸一袋。4.1.6.2祭祀前

准备工作要做好,村长组织大家去扫墓,联系本村有车的人开车载全村人去扫墓,家家户户带上镰刀和铲子,发糕多带点在路上吃,一出去就是一整天,持续时间为三天左右。

来到墓地时要把祖宗的坟墓上的旁边的杂草统统清理掉,在外围边上做一条水沟,防止水浸到墓地,沿着圈放红色的纸,用泥巴压住不让风吹走。再换一块泥巴做的圆圆的坟头并在中间夹着一张红色的祭祀纸。4.1.6.3祭祀中

村长先在墓前鞠躬祷告,说我们子孙来看望祖宗,感谢祖宗的恩德。然后点上蜡烛两支和香若干柱,各家依次把祭祀用的发糕,猪肉摆敬放在坟前。年老的展开纸钱点上,嘴里念念有词为全村人祈祷,希望祖宗保佑我们子孙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子孙平安,生活美好。我们围成一个大圈虔诚地鞠躬三拜,做三次。点爆竹,放烟花。待到纸钱烧尽后集体再次鞠躬叩拜,祭祀结束。

朝下一个墓地前进,流程基本一致。

五.调研感受与总结

祭祀祖宗是我们村里头等的大事,大凡村里的红白大事都要祭祖,例如,嫁娶,建房,小孩满月,丧事等都要求祭祀,但是要求不一样,准备的祭品也不一样,流程更不一样了。村里的人对祭祖也很看重,尤其是节日,不论多远能回来的一定要回来,不然你自家有事要全村人帮忙时没有人会帮忙的。大家都会说那人连个年都不回来,忘了祖。

作为新一代接班人,作为新青年,我们这一代有必要将这种传统的习俗传承下去,感谢祖宗的恩德,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篇2:广西客家人的祭祖习俗

为了中午的祭祖,除夕那天早上,全家人都忙得不亦乐乎。奶奶、婶婶、妈妈都钻进了厨房,洗菜的洗菜,切肉的切肉,蒸鱼、炒虾、炸鸡腿……香味儿熏得女人们心里美滋滋的。爷爷、叔叔、爸爸也不闲着,带着我们小孩把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红彤彤的对联也贴上了,好让祖先们清心地回来一趟。

转眼就快中午了。厨房里,祭祖的供品也准备得差不多了,奶奶叫我们把供品端到楼上的大厅。哇,供品可丰富了,有酥汁排骨、螃蟹粉丝煲、红烧肉、三明治年糕、炸鸡腿、五粮液酒、虫草白鸭汤……看着这些供品,闻着香喷喷的味儿,真让我们垂涎三尺。不过,为了表示对祖先的敬重。祭祖前,我们可不能先动口吃这些供品的。

我们把供品摆放在一块大方桌上。大方桌的前面摆放着祖先的灵位和烛台、香炉。香炉的前方,可看到大厅的正墙上挂着祖先的遗像,供品上齐了,爸爸在方桌前排了十个酒杯,倒上酒,又列了十双筷子。然后,挑出芋头、年糕、面包和鱼四道菜摆在最面前。我看着好奇,窃声问爸爸,爸爸笑着说:“这是希望祖宗保佑我们全家多子多孙,年年高,年年发,年年有余。”原来还有这深一层的含义,难怪每年都会把它们摆到最前面。

篇3:广西客家人的祭祖习俗

天等县是位于广西西南部一个小县城, 农历三月初三前几天, 这里的集市热闹非凡, 街上摆满了三月三各种祭祖用品, 包括一些象征物、食品、供香等物件。上街购置祭祖用品是这个隆重节日的第一步准备工作, 第二步是扫墓, 扫墓的工作十分重要, 到了墓地, 首先烧一些火, 在坟前上供香, 然后放一些鞭炮, 这是一种沟通方式, 跟祖先打一声招呼, 表明子孙前来打扫墓地。坟墓的前面一般是一块比较大的平整的土地, 一年的时间, 这块土地上有很多杂草和落叶, 扫墓的人需要锄掉这些杂草并且把落叶堆在一起并将其焚烧。这些工作之后, 还要在坟墓及其周围的石头撒上白色的石灰水, 这种石灰水是平时建房子或装修所用, 扫墓之前的几个小时用水把石灰泡在水桶里, 以便扫墓的时用上。撒完石灰水后, 整个墓地焕然一新, 一看俨然一个“家”的模样。这里的人说, 每个步骤都要做得认真、仔细, 他们认为祖先们住得好了, 子孙才能享受安宁的生活。

初三清晨, 家族里的妇女会用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等植物和浸泡好的糯米蒸成五色糯米饭。她们把糯米饭捏成一团一团, 装在碗里捏成一个凸凸的小山丘模样, 装得满满的。然后准备一只煮熟的土鸡, 另外弄好猪头、扣肉、酸肉等日常生活食品, 把其他祭祀用品一起装好, 放在平时用的箩筐或菜篮里, 就可以前往墓地扫墓了。

二、隆重的仪式过程

到了墓地, 首先要生火, 然后在坟前点上供香, 随后摆放祭品。祭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食物, 包括土鸡, 烤乳猪、扣肉、酸肉、五色糯米饭和米酒等等, 这些食品有一些是壮族传统节日的特色食品, 比如酸肉, 五色糯米饭、米酒。还有一类祭品是白色消费品, 如鞭炮、供香、冥币、锡箔做的元宝、纸质器皿等。按照壮族人的观念和信仰, 他们认为这些东西能够方便祖先在阴间使用。这些祭品中, 比较有特色的是纸质的铜钱串子, 有些学者称为“清明吊子”, 当地人则称为“纸钱”, 其制法和用法是由各种颜色的沙纸折叠、裁剪成串状, 祭祀的时候按一定步骤一串串慢慢撕开, 它就会变成树杈型蓬松的一长串一长串, 然后绑在一根树枝的顶端挂着举起来, 就像旗幡一样, 插在坟头后面, 除了在石头上泼洒的白色石灰, 这种纸钱也是坟地的标志之一, 也表示今年的节日该家族有子嗣前来祭拜, 以向当地人表明家族后继有人。

整个仪式过程, 约一炷香的时间, 期间祭祀者会时不时在坟地周围燃放鞭炮, 每隔五或十分钟还要往摆放的五个或者七个陶瓷调羹上洒一些米酒, 洒米酒时有些人也会用方言对祖先说一些话, 大致意思是“来来来, 祖先 (方言读音“公佐”) 喝个够, 喝醉了保佑我们”等等祈福之类的话语, 祭祀者敬酒时的态度要真诚, 敬酒一般由家族的晚辈执行, 表示对先人的敬意, 也代表传承之意。

祭祀结尾, 年长者口中振振有词念叨“祖祖先快来领钱和衣服, 吃好穿好保佑子孙后代”等祝祷词, 然后将祭拜的纸质物品焚烧, 焚烧的纸质物品中不包括“清明吊子”, 它常年挂在那里, 作为坟墓的一种象征。焚烧纸质物品完毕, 代表祭祖仪式结束, 随后所有人聚在坟地共同分食祭品, 也有些家族回家后才共同分食祭品。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得到祖先赐予的恩泽, 同时相聚分食祭品, 也增进了家族和谐, 进一步巩固家族关系。

三、丰富的文化内涵

壮族三月三隆重的祭祖仪式, 献祭的场所、祭祀用品和祭祀过程三个方面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供解读。

首先是献祭的场所。坟墓的设置十分讲究, 这里实行的是二次葬, 墓地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初葬时的坟墓, 这种坟墓设置在平坦的农田里, 死者的尸体埋得比较浅, 其上方隆起土堆, 并且盖上竹片、草席或者草泥混合物之类的东西, 表示为死者造房建屋, 以免风吹日晒, 也表示对死者的尊敬。第二种坟墓在山上, 即初葬三年或五年后进行捡骨葬, 遗骨会被装进称为金坛的瓮中, 然后搬到山上, 用石板围成一个小屋的模样, 上方有一块石板, 左边和右边各自一块石板。整个坟地周围会有一些比较大石头, 旁边有一棵或几棵大树, 表明这里水土肥沃, 象征着生命的栖息和繁衍。捡骨葬后的墓地位置对于这里的人来说十分重要, 这是风水问题, 坟墓一般面向大山, 据说是有龙脉可以滋养, 保佑家族繁荣, 运势昌盛。

其次, 祭祀用品。这个节日的祭祀用品中, 首推五色糯米饭, 五色糯米饭的来源, 传说有好几个版本, 一说以前有个当官的壮族人韦达桂, 十分关心壮族百姓疾苦。有一年大旱他因劝谏皇帝免征粮赋, 皇帝怀恨在心下令把他抓起来。韦达贵逃回家乡山上的一个枫树林里, 官兵找不见他便放一把火烧山就走了。那天是三月初三, 乡亲找到他的尸体, 把他葬在枫树旁并用酒和糯米饭等祭奠, 顿时狂风大作, 枫叶、红兰草等纷纷落在祭品上, 糯米饭就呈现了红、黄、蓝、白、紫五种颜色。后来壮族人民在每年三月三这一天就用这种五色糯米饭纪念韦达贵, 表达他们心中的感激之情。也有说五色糯米饭深得仙女们的青睐, 她们降甘霖于人间, 也有说是为纪念三圣母与沉香的故事, 总之有好几种不同的说法, 而这些说法的主题都是感念祖先的功德或者孝敬父母、祈求丰收之意。

第三, 祭祀过程。火, 是生命的一种符号和象征, 烧火、燃放火堆一直贯穿着整个祭祀活动, 如仪式前的扫墓过程, 祭祖的子孙会用坟墓周围的一些枯枝、落叶等燃起一场大火, 他们认为用大火可以把所有不干净的东西焚烧掉, 把过去一年的时间里积累下来的晦气冲走。火的作用还可以点供香, 在献祭的结尾还要焚烧祭品。火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而火本身也具有原始崇拜的意义, 火象征着热烈的生命力, 壮族人祭祖时在坟墓周围燃放着强大的生命火焰, 可见他们对火的崇拜和对生命的珍爱。

又如放鞭炮, 这个节日, 放鞭炮有它独特的意义。放鞭炮用当地的话来说叫做点炮仗, 在壮族人眼里, 放鞭炮除了是要给整个村的人听的, 表示某某个墓地的祖先有他的子孙前来拜祭, 表示后继有人, 同时, 鞭炮也是和祖先沟通的媒介。祖先生活在无形的空间, 在遥远的天上, 可能在美丽的远方旅游也可能在坟墓中熟睡等等, 三月三这一天借助点炮仗的巨大声音通知或唤醒祖先来享用祭品。而整个祭祖过程, 伴随着轰隆隆的鞭炮声, 也增加了节日的气氛, 彰显隆重和家族的兴旺发达。

摘要:本文以广西壮族天等县三月三祭祖仪式为例, 通过对其传统祭祖风俗, 包括祭祖仪式准备过程、仪式用品、仪式过程等进行深入解读, 从而挖掘出这种祭祖仪式丰富的文化内涵。

篇4:春节祭祖习俗

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先人,春节也不例外。

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中国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篇5:关于春节习俗的作文:踩祟、祭祖

关于春节习俗的作文:踩祟、祭祖

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声,称为“踩岁”,亦叫“踩祟”。由于“碎”与“祟”同音,取新春开始驱除邪祟的意思。

篇6:清明节祭祖习俗作文

早上,爷爷就关照我下午别出去玩,早点到他家来祭祖宗,让我多磕几个响头,说是能保佑我们活着的人一切安好呢。在下午一点半,我到了奶奶家,正好看到爷爷在那里把给祖宗吃的东西,一样一样地往桌子上摆放。呵,那些可都是让我垂涎三尺的东西哦,真是鸡鸭鱼样样俱全哪!看着这些,我不由得想:这些菜祖宗能吃吗?

一会,祭祀活动正式开始了,只见爷爷先把蜡烛给点上,然后拿来几支香点上。顿时,屋里香味弥漫。接着爷爷走到门口,把门打开,叽里咕噜地说了一些什么。我想,也许是爷爷在请祖宗们到家来吧。我目不转睛地盯着板凳,心想,祖宗们坐下来的时候,板凳总该“动一动”的吧,可是,就在我眨眼的一刹那,只见爷爷已经跪了下来,双手作揖,向着祖宗们磕头呢。咦,祖宗们来了啊,那我得赶快磕头的啊。于是,我赶紧向着祖宗跪了下来,双手作揖,嘴里嘟囔着:“祖宗保佑,祖宗保佑,保佑我们全家健康平安!保佑我学习进步!”其实嘛,虽然我的嘴里在这么不停地说着,可直想发笑,心里面也直犯嘀咕:“祖宗真能保佑我们?还没有这么灵验吧?”待我们都磕完头,爷爷又去给祖宗们洒了一回酒,再让我们磕,如此反复几次,一轮祖宗请完了,再进行第二轮。嗨,就这样,整个活动过程进行了一下午,我和弟弟两人磕头都磕得腰酸背疼的了。但愿祖宗们能保佑我们哦,哈哈!

迷信,这纯粹是迷信!不过,也算是对亡灵的一种最好的怀念吧。虽然祖宗们是不可能来吃这顿祭祀饭的,然而作为他们的下辈能经常怀念起他们,也是对他们的一种安慰啊。这么想着,也就觉得这祭祀活动还是比较有意义的了。

篇7:客家传统医药卫生习俗述略

一、传统治病习俗

客家人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 不断摸索总结, 保留了大量的验方、偏方和特色疗法, 保证了客家人的身心健康和繁衍生息。受楚越文化和畲瑶等少数民族的影响, 江西客家巫文化盛行, 在疾病诊治方面亦是如此。康熙《瑞金县志》记载:“瑞之俗, 颇不近古, 多信巫觋, 凡有疾病, 则用巫觋架刀山, 闭黄泉门, 杀牲狼, 借子胆, 所谓人俱 (惧) 毙者是也。”[2]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 赣南客家形成了独特的病因观, 他们认为, 人之所以生病, 是遇到妖魔鬼怪等“乱七八糟”的东西而受到惊吓。小孩受到惊吓会丢失魂魄, 魂魄不在身导致生病。所以家人通常会请道士帮小孩子“叫夜” (也叫喊魂) , 把丢失的魂魄找回来, 这样病就好起来。抑或请巫师在小孩子熟睡时, 用米检测是否受到惊吓, 受到什么样的惊吓, 然后除之。

大人受到惊吓而生病, 通常会找巫师问诊, 俗称“问仙”。巫师会配置“仙水”, 病人喝之治病。或到各大寺庙找各路神明问诊, 抽药签, 找相应的药方用于治病。如果病情严重, 则要请道士“做法”, 捉拿妖孽;更有甚者, 请道士“上刀山”、“闭黄泉门”等, 用以治疗恶疾。这些封建迷信的东西, 现在已经被剔除了。客家人在长期的实践中, 根据我国中医药原理在医疗上总结出许多偏方、验方, 创造出许多特色疗法。如“挑积”, 是赣南客家民间中医先辈们根据中医针灸学中的挑刺疗法, 摸索总结的一套专治小儿疳积的民间医术。历经师徒世代相传, 盛行一方。挑积, 专治小儿消化不良、疳积等症及小儿腹胀、便秘、烦躁不安、眨眼、咬手指过于频繁均可用挑积疗法医治。

客家人还利用当地资源, 创造出许多药方、验方。兴国解毒剂系兴国县一民间医生捐献方, 曾用于国内某集体食物中毒的抢救治疗, 获得满意疗效而得名。其组方为:鲜小叶鸡尾草、青木香、田七、鸡血藤、茜草、香附子和冰片。兴国解毒剂的主要功用是解毒、凉血、化瘀。主药小叶鸡尾草是常用解毒草药, 当地民间有用其鲜品捣烂外敷治疗虫蛇咬伤、疔疮疖肿的传统, 临床中用其干品煎服也有较好的解毒之功。

二、预防保健习俗

客家人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 发掘了许多医疗保健知识, 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预防保健习俗。

1. 端午药俗。

每年的端午节前后, 赣南各地集贸市场都会聚集大量的草药摊, 有的甚至整条街都是。农村集镇、大街小巷中草药亦篮担成市。赣南客家人几乎每家每户都会买些草药, 或煎汤沐浴, 或泡茶饮用, 抑或晒干保存, 以备不时之需, 逐渐演变成赣南客家一大习俗。赣南农村集市和篮担卖的草药主要以鱼腥草、夏枯草、艾草、桑枝、枫枝、节节草 (俗称驳节草) 、海金沙 (俗称蛤蟆藤) 、金银花、野菊花、白花蛇舌草、黄荆、石菖蒲为主。这些药都生长在房前屋后, 非常常见, 也比较容易采集, 普遍价格低廉。赣南客家人会把市场上买来的或自己采来的海金沙、艾草、桑枝、枫枝、节节草、痱子草、忍冬藤等煎水沐浴, 可祛风除湿, 消毒止痒, 对关节痛, 皮肤病如痱子、疖子、湿疹、风疹等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也会买或自采金银花、野菊花等泡茶, 用于清热解毒, 疏风平肝。也会单独买白花蛇舌草用于凉血消肿, 祛瘀散气;会买石菖蒲, 用于端午泡药酒, 据说饮之能“通血脉、治骨痿, 久服耳目聪明”。赣南客家人还将艾草、辛夷、薄荷等置于家中以防时疾, 秆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用于消毒止痛、温通血脉、消肿止痛等。农历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从现代医学角度看, 这一时期确实是赣南各种传染病、流行病易发期。由于空气闷热潮湿, 很容易滋生细菌, 食物也极易腐败, 饮食不洁可使细菌及其毒素进入体内而导致急性胃肠炎、腹泻、消化道出血等胃肠道疾病。

2. 月子药浴。

坐月子是指胎儿、胎盘娩出后到产妇机体和生殖器官复原的时期, 一般需要6—8周。医学上称之为产褥期或产后期。客家妇女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 是家庭的传后人, 所以对坐月子非常讲究, 认为坐月子是女人的一次重生。月子做不好, 将来会落下病根, 会得“月子病”。有些客家妇女身体不好, 甚至会再生一胎补做一次月子, 以求把身体养好。客家妇女坐月子期间主要有“食补”和“药浴”两大特色。食补水分的补给以糯米酒 (酒娘也叫月子酒) 为主, 把糯米酒放在锅里煮沸, 渴了当水喝。在酒里除了勾兑水外, 还可以放生姜、枸杞、红枣、鸡蛋等一起煮。动物蛋白来源主要以土鸡为主, 月子期间一般要吃20—30只鸡。赣南客家人还会把酒娘和土鸡一起煮, 做成鸡子酒。鸡用油和姜一起炒, 再加上酒娘, 用文火煮熟。产后的当天要吃一只能祛风驱寒化瘀活血的大公鸡, 此后一般食用子鸡。酒娘的作用是活血, 有助于排恶露, 同时可以温暖子宫, 帮助子宫内膜调理。

药浴是指客家人坐月子期间 (产后的第三天开始) 要用草药进行沐浴, 擦洗身子。通常的做法是在端午期间把药采回、晾干, 然后一扎扎捆好备用。月子期间将药材放至大锅里煎熬, 待冷却至与人的体温相仿时, 产妇进卫生间坐在椅上洗浴 (一定不能坐在盆里洗, 亦不能洗太久) 。洗的次数因人而异, 有些产妇整个月子期间都洗, 一个星期洗一到二次的占多数。药材主要包括:艾草、姜苗、枫枝 (叶) 、菖蒲、勾藤、九节茶 (赣南叫白节风) 。这些药物合用具有温散寒邪、祛风除湿、舒筋活络、强身健体的作用。可治产后感受风寒湿邪所致的恶寒头痛、全身酸胀、手足麻木、关节不利、腰膝无力等症, 也可以预防由于产后体质虚弱所致的其他各种病症, 增强肌体抗病能力。凡产后坐月子进行药浴的客家妇女, 大多身体健强, 面色红润, 不易感受外邪, 少生疾病。

三、食疗养生习俗

食物对人体的滋养作用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合理饮食, 保证机体有充足的营养供给, 人体气血充足, 五脏六腑功能旺盛。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主张:“为医者, 当晓病源, 如其所犯, 以食治之, 食疗不愈, 然后命药。”饮膳为养生之首务, 饮食养生是我国中医重要的传统理论。客家人也积累了丰富的食疗养生经验。

客家人饮食偏咸辣。中医认为, 咸能补肾, 且能软坚散结;辛能散风除湿。这与当地气候潮湿, 疾病多发的环境特点是相适应的。同时也喜欢食酸, 他们会把萝卜、豆角和白菜等腌制起来, 制成酸菜, 逐渐演变成为当地的开胃美食。在蔬菜缺乏的季节, 普通人家又不容易吃到肉, 这时赣南客家人往往会炒几升大豆, 既作小孩的零食, 又补充蛋白质。客家人通常就地取材, 青蛙、泥鳅、鳝鱼、鳖、蛤、蚌、田螺、小螃蟹等水中之物, 无不成为餐桌上的美食, 也是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在米酒里放鸡蛋煮熟就变成了家喻户晓的酒娘蛋。酒娘蛋是客家人招待贵宾的必需品, 是对客人最尊敬的表达形式。酒娘蛋滑嫩爽口, 滋阴补阳, 对哺乳期妇女通利乳汁效果明显, 对女孩子丰胸、缓和痛经亦有一定的疗效。客家人亦有“补夏”、“冬补”的习俗。补夏以鸡蛋为主, 并有“立夏不食蛋, 上墈滚下墈”的谚语。冬至食狗肉, 据说冬至吃狗肉, 可以消灾祛病, 亦可以御寒、大补元气之功效。

四、起居卫生习俗

客家人笃信风水, 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周边环境的和谐, 并有着自身的和谐观[3]。赣南客家人勤劳简朴, 恬淡为上, 早睡早起, 辛勤劳作, 形成了自身的起居习惯;热衷宗族民俗活动, 积极参与民俗体育健身运动;一生无求, 知足常乐, 身心健康, 延年益寿。

赣南客家人爱洁净、讲卫生。同治《安远县志》在“风俗”中描述安远客家人“嗜好:沙明水净, 人生其间, 好洁几于成癖。”[4]著名客家研究学者罗香林先生在《客家的特性》中对客家人爱干净、讲卫生为“一般汉人留意”的良好习惯颇有好评:“客家人是最勤劳的民系……他们最爱洁净, 虽以经济限人, 饮食居住, 不能纯合卫生原则, 然其对于身体及衣服器用的洗戳, 实较一般汉人为留意。”[5]千百年来, 这种讲卫生、爱洁净的习俗得以延续。赣南客家人庭院收拾整齐, 人畜分离, 讲究卫生。我们在江西赣方言区和客家方言区田野考察时, 也深刻感受到这一点。

摘要:客家人在恶劣的环境和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客家特色的医药文化。本文以赣南为例, 从传统治病、预防保健、食疗养生、起居卫生等四方面阐述了客家传统医药卫生习俗。

关键词:赣南客家,医药卫生,习俗

参考文献

[1]安远县志:卷一之八一.地理·星野.

[2]瑞金县志:卷二.风俗.

[3]李晓文, 叶金莲.试论客家人的和谐观——以生态美学为研究视角[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6 (4) .

[4]安远县志:卷一之八.风俗.

篇8:客家人的“尚红”习俗

红色给人留下绚烂、热情、兴奋、活力、张扬、饱满、成熟的印象,红色又是欢乐、喜庆的象征。中国人的尚红习俗,反映了中国人热情、赤诚、向上的民族性格和热爱生活的民族传统,这种性格和精神代代相传,流淌在每一位中国人的血液里,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在潮汕民间的各种民风民俗活动中,几乎无一不与“红字”相映。客家人特别垂爱红色,认为红色有驱邪、压惊、镇妖之功能和逢凶化吉、祈福纳祥的作用。因此,事事都与红色联系一起,演绎了别样的客家风情。

贴红。百节年为首,过年是客家人最隆重、热烈和最红色的节日。挨家挨户都要贴红色对联,红色楣联,主要生产工具如打谷机、拖拉机等贴上红纸。主要附属设施如猪栏鸡舍、水井粮仓都要贴上红纸。主要交通工具如摩托车、汽车都要贴上红纸。房前屋后的树木花卉都要圈上红纸。操办喜事如婚嫁迁居都要贴上红色对联,走亲访友的所有礼品都要贴上红纸。探亲访友的礼品、鸡笼、箱盒都要贴上红纸。这样贴红,虽然没有细致的雕琢,没有精美的装饰,但有着别样的意义,不仅图个吉利,还对他人盼个吉祥。

挂红。无论是乔迁、婚庆,还是建房封顶、居家做灶,都要挂红,客家语叫“攀红”,娘家或主要亲戚都会送“红”表示祝福。这红就是一条普通的红布,可表达的情义深长。把这些红布横着挂在大门上方和厨房门上的时候,要燃放鞭炮,喜气冲天。宾客同贺同乐,红红火火,喜气洋洋。

吃红。客家人逢年过节,请客做酒,都要加工红烧猪肉,都要添加食红或红曲,这道鲜红的菜称“桌心”,意含好事好头,大吉大利。婚宴,娘家来的客人每人都要吃红蛋,意指人逢(红)喜事,团团圆圆、美满幸福。谁家添新丁时,要请大家吃新丁米反,以食红添色,红红顺顺,长命富贵。办丧事,来烧香吊念的亲朋好友每人吃两个红蛋,主家会对客人念念有词:健康长寿,带子带孙。真所谓“肚里有红,其乐融融”。

穿红。客家人认为逢自己生肖的这一年是本命年,十二年一遇。这属相年,有“本命年犯太岁,太岁当头坐,无喜必有祸”的传说。为了消灾免祸,趋吉避灾,要穿红色衣服,度过平安岁,迎来好运年。

篇9:关于客家人冬至的习俗

一、冬至进补

冬至日,也是客家人的“进补”日。“冬至至长长也短,夏至至短短也长。”冬至日是一年白昼最短的一天。客家人认为冬至是最佳的进补时令,此日进补最有效用。

“冬至羊肉夏至狗”,冬至前后,梅州客家人都喜欢吃羊肉。广东三大民系中,唯有客家人有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人们认为羊肉温补,在冬至时节食用对身体大有裨益,因此羊肉煮酒成了客家人的冬至时令美食。这是客家人对中原饮食习俗的“保留”,同时也突出体现了客家人注重“食疗”的观念,羊肉比较燥热,但经过烹饪处理,在寒冬常吃羊肉,可益气补虚,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御寒能力,强身健体。

二、酿冬至酒

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用它酝酿的酒可久藏不坏,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后劲颇足,所以,客家人酿冬至酒已成习俗。

三、祭冬至祖

“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飨祀先祖”,客家人祭祖分春冬两次,祭冬至祖虽不如清明祭祖那样隆重,但一年两次是必须进行的,因有说“关冬至门”,所以祭祖又必须在冬至前进行。

四、冬至晒萝卜

客家人都有冬至晾萝卜丝的传统。这习惯由来已久,它是怎么形成的已经难以考证,但是,无论如何,时至今日,这已然成为客家人的一种习俗。

篇10:客家人的传统婚嫁习俗

写庚帖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也叫“大扎”,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方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大扎”前,有的在“大扎”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送菜和抬嫁妆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俱等带回男家。

迎亲 也叫接亲或过门。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有鼓手乐队,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轿的,有烧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庙宇、社公烧香),一个挑担的,一头挑带路鸡(一公一母),另一头是酒和松明,一个女的要带上新娘穿的衣服,还有扛木箧的二人,要扛去鱼、肉、酒、糕饼、香烟、鞭炮、蜡烛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轿,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权代表,随带红包一、二十个。

接亲的人到女家后,先吃点心,然后由女家二人带着到祠堂烧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设宴请客。

新娘动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时或卯时,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门,也不会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亲队伍前面是打灯笼的,接着是吹鼓手,花轿在中间,后面是接亲的人。

新娘到达男家,如还不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就要在大门口坪上或在门外旁边房子等候。入门一般是早上七、八点或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门时辰,新娘要踢轿门,由男方的伴娘将新娘牵出轿,然后在大门口“过火堆”,新娘从用杉树枝烧起的火堆上跨过,才进大门。

拜堂 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拜堂前,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口念:“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郎。”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

最后是亲戚见面,要给新娘红包。拜堂毕,伴娘用红罗将新娘牵进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声中从房门口向大厅撒喜糖。然后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盘捧上一只鸡,边端酒边讲:“团团圆圆,壁合珠联”,“观音送子,早生贵子”;“夫妻和好,白头到老”。

中午办酒席,吃婚宴,用高声地炮邀客,每半小时放一次,酒席开始入席时放三响。接着由礼生报名单,一桌二个上席,按辈份和亲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后其他人随便入席。男女宾客分开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闹房闹房一种在大厅闹,一种在新房闹,也有先在大厅闹,后到新房闹。闹房期间,鞭炮隔几分钟放一次,一直闹到午夜方停。

回门也叫“转门”。一般是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来请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罢午宴,当天回来。

送满月结婚后一个月,新娘娘家要来送满月,同时送来小鸡、蔬菜、种子、谷种、豆子等,示意五谷丰登,财丁兴旺。

篇11:广西客家方言综述

客家方言, 在广西又称为客家话或新民话。广西客家方言是随着客家先民的迁入而逐渐形成的。它流通范围很广, 几乎遍及汉族聚居的各市 (县) 。比较集中的有以下三片: (1) 以陆川、博白及玉林 (南部) 为中心的桂南片; (2) 以贺县、昭平及钟山 (南部) 为中心的桂东片; (3) 以柳城、柳江及柳州市郊区 (北部) 为中心的桂中片。其他市 (县) 也有一些村镇通用客家方言, 形成客家方言小片或方言岛。

刘村汉先生的《广西客家话的使用人口及其分布》以客家话为基础, 采用摸底调查的方法, 用图表说话, 介绍了2000年广西客家话的人口及分布。广西使用客家话的人口为480万多人, 占全区4744.2万总人口的10.124%。在广西90个市县单位中, 80个单位有客家话, 分布面广, 没有客家话的10个县是:隆安、兴安、资源、全州、西林、乐业、东兰、凤山、那坡、巴马。在广西所有语言和方言中, 客家话分布地域之广是数一数二的;分布范围上, 多寡不均。50个县市不足万人, 占客家市县的63%, 除了宾阳之外, 都在湘桂铁路以东。超过20万的仅6个县市, 占客家市县的7.5%, 几乎全部靠近广东;另外, 县密城疏。即县份比较密集, 传统的城市比较稀少。

二、广西客家方言语音特点

1、声母特点

(1) 声母的组成大致相同, 个别地点不一。广西客家话的声母一般为22个:p ph m f v t th n lɬʦʦh sʨʨhɕk kh hǾ。主要差异为塞擦音、擦音的多少以及边擦音、半元音的有无。和梅县话相比, 广西客家话普遍多了一套塞擦音, 在边擦音的有无上, 广西各地情况不一。

(2) 送气音丰富, 广西客家话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基本送气, 和梅县话基本一致。

(3) 桂东片、桂南片都存在古知精照混读的现象, 另外, 庄组和章组和分化情况存在差异, 个别地区存在“古无舌上音”的现象。

(4) 像大多数客家话, 古非敷奉微母字今有重唇音读法, 保留了“古无轻唇音”的特点。

(5) 广西客家方言古心生两声母字今读声母不同。玉林沙田、象州妙黄、宾阳王灵等地今读声母一般为ɬ, 而贺县沙田、昭平樟木、博白凤山等地今读声母一般为s。个别地方, 如柳城大浦, 古心母字今读声母一般为ɬ, 生母字一般为s。

2、韵母特点

(1) 普遍没有撮口呼, 或只有一个撮口呼韵母。

(2) 广西大多数客家方言区保留了相对完整的古阳声韵尾-m–n–和入声韵尾-p–t–k。

(3) 古蟹摄开口一二等见系字按等分读[ɔi ai]韵, 一等字读[ɔi], 二等字读[ai]。帮组二等字全读[ai]韵, 端精庄组字不甚规律。

3、声调特点

(1) 声调基本上是6个, 古平、入按清浊分阴阳, 上、去不分。古平声、上声以及去声全浊声母字有部分读成阴平, 和梅县客家话一致。

(2) 还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声调特点。比如, 博白县沙河镇客家话去声不读高降调而读中平调, 在广西客家话中很特殊;宾阳大桥客家话全浊去声不少字今读上声;浦北张黄镇部分浊音上声今读平声, 少数浊音今读阳平, 部分浊音去声今读上声, 相当部分浊音入声今读阴入 (高调) 。

三、广西客家方言词汇特点

总体上说, 广西各地客家方言都保留了典型的客家话语词, 以区别与其他方言或语言。但是, “文化认同和语言的稳固性决定了词语传承的一致性。在多种方言共存的环境里, 相互影响、彼此吸收是必然的, 也是语言发展的正常现象。广西是一个多民族人口的聚居区, 有着丰富的语言和方言, 在这种环境下, 必然会受到当地语言或方言的冲击, 产生广西客家方言的本地特色。

广西客家方言保留着客家方言的一些典型特点, 如:

词源上:

1、保留了较多的单音节词。

2、保留了一批古汉语词。

3、保留了一批典型的客家方言词语。

4、有少量少数民族词语的同源词。

5、有一批与兄弟汉语方言相同的词语。

6、有相当数量的自创词。

词汇形式上:

1、单音节词多。

2、构词词素与普通话或前同后异, 或前异后同, 或构词词素完全不同, 或构词语素位置颠倒, 或表示动物性别及大小的词素位置不对。

但是广西客家方言受到当地语言或方言的影响, 产生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语词。如, 宾阳县大桥客家话中, 新舅 (儿媳妇) 、担竿 (扁担) 、狗公/狗牯 (公狗) 、狗嫲 (母狗) 、雕 (鸟) 、春 (蛋) 、鼻 (嗅) 、食昼 (吃午饭) 、巷床 (起床) 、分 (给) , 都是典型的客家方言词语。

四、广西客家方言语法特点

1、有性、数和格的语法范畴

区别性别的词的结构上, 陆川、贺县客家话表示一般动物的性别时, 一般四脚动物用“牯”和“麻”, 一般两脚动物贺县用“公”和“麻”, 陆川用“公头”和“麻”。从词的结构看普通话属偏正式, 表示性别的成分前置, 客家话恰好相反, 表示性别的成分后置;区别人的性别时用“公”和“婆”, 并且往往在前附加“老”、“阿”等, 对年轻人也有用“牯”和“麻”区别性别的 (这与有些地方用阿猫、阿狗称呼小孩子有相同的意义) 。

2、名词的前缀可分为前缀和后缀

玉林片名词的词缀可分前缀和后缀。前缀有“第、初、阿、老、小”, 后缀有“头、公、佬、嫲、婆、子、儿、哥、仔”。“子”尾出现可能是普通话的影响以及同出一地的粤、客方言长期互相接触的结果。

3、被动句的被动标志略有差异

玉林客话的被动句如同其他客家方言, 与普通话被动句的区别在于, 一时引起施动者的介词是“分”而不是“被”, 二是施动者一定要出现, 绝不能省略。如果难以说清施动者是谁, 则须选取较含糊的词语来表示施动者。浦北张黄、宾阳客家话中, 引进施动者介词是被动化标志“着”, 梅县客家话表被动时用“分”。

4、其他特色广西客家话语法研究

邓玉荣《贺州莲塘客家话体助词“典”和“倒”的区别》中, 北京话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和状态的持续可在动词后用状态助词“着”, 贺州 (莲塘) 客家话与“着”相当的动态动词有“典”和“倒”。文章凭借语感分析二者语义不完全等同, 按叙述句和祈使句进行细致分析, 看出它们的潜藏意义和侧重点, 较为细致、深刻。

五、广西客家方言衰变

客家方言是客家文化的重要标志。各地客家人有一个共识, “宁卖祖宗田, 不忘祖宗言”!这几乎成了客家人的“戒律”。客家人从广东逐渐迁徙到广西各地, 定居客家群体经过长期与周边强势群体的融合, 使得客家人的实际人口数和统计人口数逐渐减少。客家人文化特征受周边人群文化的影响而逐渐磨灭, 除了风俗习惯逐渐改变之外, 客家话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受当地强势方言的影响逐渐削弱和消亡。这个“戒律”不得不慢慢被打破。

综上述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 可以看出, 客家方言的典型特点都不同程度的体现在广西客家方言中, 体现着广西客家话的本质属性。但是又都或多或少的受着周边方言或语言的影响, 语音的影响最大。在当地强势方言的影响下, 勤劳的客家人不得不在外面交际的时候使用当地强势方言, 在家族内部才使用客家方言。刘村汉先生的《前途堪忧的广西客家话》中介绍“2000年钟文典教授统计的广西客家人为560.623万, 也是在2000年, 我们统计的广西说客家话的人为481.242万”, 从这两个数字可以看出, 就在2000年, 已经有79万多人不再说客家话了, 客家话的衰落可见一斑!

在《前途堪忧的广西客家话》中, 刘村汉先生深刻的介绍了导致客家话衰落的三个主要原因:时代的原因, 心理的原因以及条件的原因。并从拯救中华文化的角度对客家方言的流失表示惋惜, 并提出挽救客家方言的一些有效对策。

参考文献

[1]赵彦行.论博白地老话与新民话[J].广西社会科学, 1994 (03) .

上一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生读书心得下一篇:企业委托书格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