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社会救助实施办法

2024-04-09

昆明市社会救助实施办法(通用9篇)

篇1:昆明市社会救助实施办法

昆明市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实施办法

昆政发〔2003〕1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委、办、局,人行昆明中心支行,三个开发(度假)区管委会:

为鼓励支持我市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或合伙经营,减轻社会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经市政府领导同意,现将《昆明市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三年九月二十八日

昆明市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实施办法

为鼓励支持昆明市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合伙经营或组织起来就业,减轻我市社会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的《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工作机构及职责

成立昆明市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市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制定具体措施,安排相关工作。市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作为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负责具体日常工作。

昆明市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市担保公司”)负责运作昆明市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实施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担保。市担保公司应建立贷款担保基金专门账户,担保基金的运作与市担保公司的其他业务必须分开,单独核算。市担保公司按担保贷款本金的1%(以1年计算)收取担保费,担保费由市财政承担,按季度结算拨付。

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协作银行由市财政局指定,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必须存入指定的协作银行。

二、贷款条件与程序

我市行政辖区内的中央、省、市、县属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凡持有昆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核发的《再就业优惠证》,年龄在60岁以内,身体健康,诚实信用,并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合伙经营或组织起来就业的,自筹资金不足部份,可向市担保公司及协作银行申请小额担保贷款。

小额担保贷款金额一般在2万元以内,还款方式和结息方式由借贷双方商定。对下岗失业人员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可根据人数,适当扩大贷款规模。

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2年。若借款人提出展期,市担保公司同意继续提供担保的,银行可以展期一次,但期限不得超过1年。

三、利率与贴息

小额担保贷款利率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利率水平确定,不得向上浮动。从事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由中央财政全额贴息(展期不贴息)。微利项目是指由下岗失业人员在社区、街道、工矿区等从事的商业、餐饮和修理等个体经营项目,具体包括:家庭手工业、修理修配、图书借阅、旅店服务、餐饮服务、洗染缝补、复印打字、理发、小饭桌、小卖部、搬家、钟点服务、家庭清洁卫生服务、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婴幼看护和教育服务、残疾儿童教育训练和寄托服务、养老服务、病人看护、幼儿和学生接送服务等。

每年年底,市担保公司汇总贴息发生额度报市财政局审核同意,并经财政部驻昆专员办核准,再由协作银行上报其总行汇总,总行汇总后报财政部审核拨付。若协作银行为股份制商业协作银行,贴息额度先经市财政局审核并报财政部驻昆专员办核准,再由市财政局报省财政厅,省财政厅报财政部审核后拨付。

四、担保资金的筹集

我市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担保基金的来源,按分级负担的原则,由省、市、县三级财政共同承担(县市区财政应承担的具体比例和金额,以及具体的操作程序,另行研究决定)。担保基金以放大3倍为限,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小额担保贷款。

五、担保资金的管理

小额担保贷款不良率达到20%时,市担保公司应暂停担保业务,协作银行停止发放新发生的贷款。由市担保公司用担保基金代为清偿,在降低贷款不良率并采取进一步的风险控制措施,报经市领导小组批准后,再恢复小额担保贷款业务。

市领导小组确定贷款担保基金代偿率的最高限额,对限额以内的代偿损失,由市财政局审核,报市政府批准后予以核销。

贷款到期不能归还,而由担保机构履行代为清偿责任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3个月,这期间,小额担保贷款质量考评情况不纳入担保机构及协作银行不良贷款考核体系。

六、为贷款人提供的服务

市担保公司要为申请贷款担保的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便利的服务。贷款担保申请应在15个工作日内予以回复。对不符合贷款条件或担保条件的,应向申请人说明理由,提出改进建议。

协作银行为申请贷款的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开户和结算等便利,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确保发放小额担保贷款所需的资金和额度。

在贷款期间,协作银行和担保公司应定期与借款人联系,了解其资金使用和经营情况,提供必要的财务指导。

七、附则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在市属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中试行,各县(市)区可参照本办法制定实施意见。

本办法由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注:该文件已在2003年第6号《昆明市人民政府公报》上刊登,现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新的文件精神对原文做了调整,请以此件为准)

篇2:昆明市社会救助实施办法

实施办法(试行)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精神,进一步改革科技资源配置方式,转变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投入与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对配置科技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支持和引导我市企业持续加大研发(R&D)经费投入,使之成为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的主体,促进我市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文件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一条 补助原则

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市场导向企业研发活动、转变财政经费支持方式、鼓励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为原则,全面支持企业开展研发创新活动,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第二条 补助范围及对象

(一)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的范围,是指企业在开展研发活动所实施的研发项目中,专项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研发的经费支出的总和,并扣除政府投入部分(以下简称“研发经费支出额”)。

(二)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的对象,是在昆明市行政区域内设立、登记、注册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积极开展研发活动、实施研发项目且有研发经费投入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第三条 补助方式及依据

(一)根据企业向昆明市科技局申请备案或确认的研发项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须申请备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须申请确认,下同),由市级财政对其上一的研发经费支出额按一定比例、以一次性拨付经费的方式给予后补助。

(二)对不同类型企业上一研发经费支出额的核定途径分别为:

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通过“昆明市统计联网直报平台”依法填报《企业科技项目情况表》和《企业科技活动及相关情况表》,以国家统计部门最终核定的研发经费支出额,作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的依据。

2.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纳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按照上述“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方式核定研发经费;其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依法填报《昆明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项目情况表》,昆明市科技局会同昆明市财政局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中介机构对其研发经费支出额进行审计,以中介机构审计核定的研发经费支出额作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的依据。

第四条 补助标准及经费来源

(一)企业上一年研发经费支出额在500万元以下(含500万元)的,按照支出额的4%给予补助。

(二)企业上一年研发经费支出额在500万元以上至1000万元以下(含1000万元)的,对其中的500万元给予20万元补助,500万元以上的部分按照支出额的3%给予补助。

(三)企业上一年研发经费支出额在1000万元以上至1亿元以下(含1亿元)的,对其中的1000万元给予35万元补助,1000万元以上的部分按照支出额的2%给予补助。

(四)企业上一年研发经费支出额在1亿元以上的,对其中的1亿元给予215万元补助,1亿元以上的部分按照支出额的1%给予补助。

(五)市级财政给予的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经费主要用于企业的后续研发活动和创新平台建设等的相关工作,企业须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专账管理,统筹使用。

(六)在市科技局部门预算中安排资金对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给予后补助。

第五条 工作程序

(一)企业所实施的研发项目须在每个的12月31日前先行向昆明市科技局申请备案或确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按照相关规定加强研发项目经费管理,依法列支和填报研发经费支出额。

(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按照统计部门要求通过“昆明市统计联网直报平台”依法填报上一《企业科技项目情况表》和《企业科技活动及相关情况表》。

(三)昆明市科技局向社会公开发布《昆明市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申报通知》,受理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申请。

(四)所有申报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的企业均通过“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进行填报,提交本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申请和相关绩效,经各县区、开发(度假)园区科技行政部门审查推荐后提交市科技局。

(五)昆明市统计局每年在国家统计部门最终核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一研发经费支出额的一个月内,将核定的企业名单及其研发经费支出额反馈给昆明市科技局。

(六)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所申报上一研发经费支出额的确认,昆明市科技局将会同昆明市财政局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中介机构进行审计。中介机构在规定时间内向昆明市科技局和昆明市财政局出具审计报告。

(七)昆明市科技局会同昆明市财政局、昆明市统计局对企业上一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申请审查完成后,向社会进行公示,公示期为10个工作日。公示期满无异议,按照审批程序报批,编入下一财政科技经费预算,按财政经费使用程序向企业拨付补助经费。

第六条 申报材料

(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1.《昆明市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申请表》 2.《昆明市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产出绩效表》 附件材料: 1.企业营业执照

2.《昆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项目备案表》 3.已通过“昆明市统计联网直报平台”依法填报的《企业科技项目情况表》和《企业科技活动及相关情况表》 4.其他说明材料

(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1.《昆明市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申请表》 2.《昆明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项目情况表》 3.《昆明市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产出绩效表》 附件材料:

1.经税务部门审定的上一《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及其相应的企业财务报表 2.企业营业执照 3.高新技术企业证书

4.《昆明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项目确认书》 5.其他说明材料 第七条 监督管理

(一)企业必须自觉遵守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原则,严格区分生产成本费用支出和研发经费支出,单独设立研发经费支出明细账,依法真实填报企业研发经费支出额,保证所提供信息和材料的真实性与合法性。自觉接受审计、监察、财政、科技、统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对采取弄虚作假手段骗取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资金的企业,经查实后将对其追缴相关补助经费,取消未来三年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和各级科技项目的申请(推荐)资格,计入昆明市信用体系不良信用“黑名单”,并依法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受聘请的中介机构必须依法依规开展企业研发经费支出额审计工作,对所出具的审计报告负责,并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

对违反审计工作相关规定,协助企业以不正当手段套取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资金的中介机构,取消未来三年昆明市科技管理审计工作的资格,计入昆明市信用体系不良信用“黑名单”,并依法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由昆明市科技局会同昆明市财政局、昆明市统计局对企业和中介机构进行监督检查,通过随机抽查和专项审计等方式,加强对企业和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

(四)向社会公开管理流程、公开研发投入、公开补助经费,接受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监督。

第八条 其他事项

(一)各县区、开发(度假)园区科技行政部门要进一步改革科技资源配置方式,转变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投入与管理模式,支持企业大力开展研发创新活动,做好辖区内企业的宣传与培训工作,鼓励企业积极申报。

篇3:昆明市社会救助实施办法

2010年3月以来, 我们对昆明市某一级完中的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跟踪和调查, 下面是该校高一年级必修3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4月21日, 该校高一年级组针对刚学习完的必修3进行了期中检测。考试内容涉及算法、统计和概率, 知识点涉及程序框图、算法语句、辗转相除法、秦九韶算法、进位制、随机抽样方法、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用样本数字特征估计总体数字特征、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线性回归分析) 、古典概型的概率、几何概型的概率、应用概率解决实际问题。

这次测验共有22道题, 满分为150分。其中重点班的平均分为96.7分, 及格率为63.1%;普通班的平均分为91.3分, 及格率为62.3%。从统计分析的结果看, 必修3的教学情况总体上是令人满意的。测验也反映出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章“算法”: (1) 对于程序框图, 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对赋值语句的循环替代掌握不牢固, 中途终止迭代, 导致错误;看不懂框图符号。 (2) 对于算法语句, 有40%的学生对算法语句符号的理解有误;程序框图题, 涉及程序语言的编写, 显然是一个难点, 这是大学内容的下放, 要高一学生学习编程语句确实有一定难度, 建议此部分的题目不宜过难, 能体现出设计程序框图的思想就可以。 (3) 关于进位制, 主要考察把一个两位数化成五进制数, 学生答题正确率为58%, 错误较集中地体现在对概念的理解不透彻。

总体来看, 学生对第一章“算法”内容掌握程度较好, 教学目标基本达成。虽然是新增内容, 涉及很多计算机的语言, 但因为在初中就已经接触过框图, 且这部分内容难度适中, 学生较感兴趣。

第二章“统计”:考察的知识点有: (1) 随机抽样方法 (系统抽样, 分层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 , 学生答题正确率为65%, 19%的学生仍然混淆分层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 (2) 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 用样本数字特征估计总体数字特征, 正确率为51%, 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平均值和方差的数学符号、公式理解不到位。 (3) 对于茎叶图问题, 测查题目是根据茎叶图判断两组平均数的大小, 有43%的学生出错, 反映出学生在对茎叶图的理解和把握上还存在问题。 (4) 在计算方差时, 学生对公式基本能掌握, 但由于计算量偏大, 导致最终结果五花八门。计算随机事件的概率, 正确率仅为11%, 大多数学生没有读懂题目, 不知道要求什么, 基本事件是什么, 总事件怎么求。 (5)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线性回归分析) , 学生答题的正确率为49%, 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凭借主观猜测选择, 说不出理由。对于求回归直线方程的表达式, 画出散点图, 99%的学生都能画对散点图, 掌握较好;由于回归直线方程的公式复杂, 大部分学生坦言不知其意, 是依葫芦画瓢, 代公式做出来的, 有22%的学生放弃了答题。

第三章“概率”:考察的知识点有: (1) 古典概型的概率, 学生对“互斥而不对立”事件的理解, 正确率为40%, 做错的学生大部分对“互斥而不对立”事件并不清楚, 片面做出判断。 (2) 对于典型的古典概型题, 答题的正确率为84%, 学生的错误反映出他们对基本事件数的计算比较模糊, 对于不能用列举法求解的题目束手无策, 对分步计算原理和分类计算原理记忆混淆。 (3) 几何概型的概率, 既有知识的难度, 也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学生答题正确率为29%, 这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可见,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非常重要。 (4) 对典型的几何概型计算题, 学生答题正确率为35%, 大多数学生能够算出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的区域长度 (总面积) , 但在计算构成事件A的区域长度时错误很多, 如题意理解存在问题, 公式用错。这反映出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牢固, 对概念理解不透, 公式的灵活应用能力较低。

在经历了近一年的新课程教学后, 一线教师普遍反映: (1) 新教材内容的容量偏大, 而相应的课时不足, 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2) 教材的编写体系还不够合理, 教师们对教材的满意程度不高; (3) 练习和习题的配备值得商榷, 因为不知道高考怎样考, 教师还是沿用以前的教学方式, 大量的习题训练还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环节。 (4) 对于新课程的培训工作, 绝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培训的理念过多, 实质内容较少, 实用性不强。

二、省外学校数学新课程实施情况简介

2009年11月9日~23日和2010年3月14~17日, 我们先后到广州市和山东省考察了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情况。

1. 广州市的情况

对于必修1, 广州市的数学教师普遍认为, 必修1是整个必修课的基础。函数的概念是很难讲透的 (函数属于知识性难点) , 教学时可采用:“解析式—作图—性质 (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最值) ”的顺序展开。此外, 应尽量联系初中学过的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内容, 逐步加深高中生对函数的理解。北师大版的实验教材可以作为参考。

对必修3教学的看法有两种:一种看法认为必修3最好上, 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有兴趣,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学生学会数学思维有帮助, 许多学生在学完算法后, 会画框图帮助思考。另一种看法则截然相反, 认为必修3内容抽象, 最难上。

接受访问的广州市高中数学教师反映, 虽然经历了两届高考, 但老师们仍然不适应, 还没有把握住必修系列和选修系列中知识点的增、删、拔高、降低, 感觉自己的教学离课标的要求还远。接受调查的老师普遍反映, 实施新课程后, 学生的运算能力令人担忧。课堂教学强调教学内容重于强调数学能力, 计算器 (机) 进入课堂,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大幅下降。对于文科生究竟从新课程中学到了多少数学, 心存疑虑。华南师大附中一位老师反映, 必修课 (每周6课时) , 讲得掐头去尾, 教学内容与物理教学不匹配、不同步。

2. 山东省的情况

对山东省高中课改调查主要是在山东省教育学院进行的, 调查的侧重点是高考改革和教师培训。山东省目前高考改革方案为:3+X+1 (其中1为高考不考, 但是高中课改中有的内容, 如研究性学习。) 高考命题的变化是:使用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 尽量体现应用, 高考命题目标定位在县级高中, 以能力和素质为依据命题。各高级中学网上提交过程性评价方案, 供高校录取时参考。

山东省高中教师培训的做法是以网络平台培训为主, 根据不同年级设置学科培训。山东省的教师培训, 首先是课标解读, 其次是教材研修, 在培训初期, 教师反映通识培训的意义不大, 但是, 自2009年以来, 山东省一半以上的高中教师和教研员又认为通识培训很重要, 因为要深刻理解新课程, 关键还是通识培训。要把新课程的理念内化为对新课程的思考和实践离不开通识培训。从2004年到现在, 山东省高中教师培训的特点是: (1) 行政组织到位, (2) 培训专家团队总体水平高, (3) 课程资源开发好 (先引进, 后开发) , (4) 网络平台开发、组织、管理, 技术保障好。通过“专家引领”、“网上互动交流”、“建立指导教师团队”、“反思与交流”等措施, 有力地保证了新课程的实施。

篇4:昆明市社会救助实施办法

据了解,今年,为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减轻家庭经济困难群众的教育支出压力,保障困难群体享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昆明市教育局先后出台了《考入高校贫困生资助》、《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等6个资助管理办法,并起草了《昆明市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儿童资助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征求意见。

听证代表谭玲媚表示,《办法》的制定和实施,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高度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前儿童的关心,但第八条中规定提交的相关证明材料需要具体化;另外,《办法》是否与计划生育挂钩也需明确。听证代表阮鸿雁指出,外来务工子女是否也可以享受该资助,在《办法》中没有明确,希望明确。

“城镇及农村低保家庭儿童;孤儿、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父母残疾家庭子女或本人残疾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儿童,HIV感染或患者子女;无稳定收入的贫困家庭儿童;因突发事件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儿童;因其他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儿童6类对象可接受资助。”昆明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坚对16位听证代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作了解答。

篇5:昆明市社会救助实施办法

【发布文号】昆政发[1983]190号 【发布日期】1983-10-14 【生效日期】1983-10-1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昆明市煤气输配工程中、低压干管建设集资实施办法

(1983年10月14日市政府

以昆政发〔1983〕190号文公布)

兴建煤气工程,对发展生产,方便人民生活、节约能源,减轻环境污染,有着重要作用,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由于煤气工程建设耗资很大,虽然大部分资金已由国家拨款,不足部分仍需采取社会集资办法解决。为此,市人民政府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第一条 本市煤气的供气对象应具备下列条件:

1、房屋座落地区必须在计划供气范围之内;

2、安装用气设备的建筑物,必须合乎《城市煤气建设设计规范》的安全要求。

第二条 第二条 凡具备上述条件,自愿申请使和煤气的单位和个人,均应按本办法规定交付煤气输配工程中、低压干管建设费(以下简称干管费)。

第三条 第三条 集资的原则:自愿参加,谁集资,谁受益,先集资,先供气。

第四条 第四条 交费标准。

1、居民生活用气,每户设一灶(单眼煤气灶或双眼煤气灶)交250元;

2、公共服务事业用气(包括职工食堂、饮食业、幼儿园、托儿所、医院、旅馆、茶馆、理发店、浴室、洗衣房等),每使用一标准立方米煤气,交200元;

3、工业、企业生产用气,每使用一标准立方米煤气,交140元。

第五条 第五条 交费办法。集资收费统一交市煤气建设指挥部,其中:公共服务事业和工业用户,由单位交付;民用户,经住户与所在单位商定后,由单位交付;无工作单位的,由户主直接交付。

属下列情况的民用户,交费办法为:

1、租住房管局直管公房的,由户主所在单位交房管局,再由房管局统一煤气建设指挥部。

2、本单位宿舍内住有外单位的职工,应由户主所在单位交给房屋产权单位,再由房屋产权单位转交煤气建设指挥部。职工搬出时,所交干管费不予退还。

3、私有房产或租住私房的,由户主所在单位交付,无工作单位的,由户主直接交付。

4、确系社会救济的五保户,本人提出申请,经区以上民政部门证明,报煤气建设指挥部审查批准后,可以减交或免交干管费。

第六条 第六条 供气顺序。原则上按煤气管网建设顺序和参加集资的先后,分期分批安排。其中:

1、一期供气十九万标准立方米,集资从83年起到85年止,分三年平均征收,供气时间从86年开始;二期供气达到四十二万标准立方米,集资从84年起到86年止,分三年平均征收,供气时间从87年开始。

2、如一、二期气量分配完后,用记须等气源厂扩建后再申请用气。

3、能提前付清全部干管费,或对煤气建设贡献较大的单位,可优先安排用气。

第七条 第七条 集资收费一律存入建设银行,开列专户,专款专用,任何人不得挪作它用。

第八条 第八条 集资户参加集资后,保证有权使用煤气,但资金不予偿还。煤气工程建成后的固定资产及管理权归市煤气公司。

第九条 第九条 各单位交付的干管费,可分别由下列项目解决资金来源:

1、属职工生活用气。可从企业留用的福利基金中开支;

2、属生产用气或公共服务事业用气,可从企业留用的生产发展基金中开支;

3、行政事业单位和部队,凡有预算外收入的由预算外收入中提交;无预算外收入的,由预算包干节余资金中开支;

4、新建单位或新建住宅,经市煤气指挥部审核后,可列入基建费开支;

5、使用煤气后在节能、改善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有显著经济效益的单位用户,交付干管费有暂时困难的,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可向银行贷款解决。

6、参加集资的单位,可以和煤气建设需要的设备材料作价交纳干管费,也可以采用劳务补偿方式参加集资。

第十条 第十条 已参加集资的单位,中途不得退出,如坚持退出者,只退户,不退款。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集资手续:

1、凡申请使用煤气的单位,需持介绍信到煤气建设指挥部索取《煤气用户申请表》,填写盖章后,经煤气建设指挥部审查批准,并签定有关合同后,好按规定向银行交付集资款。

2、煤气建设指挥部接银行已付款通知后,三日内即通知用户或单位领取《煤气使用证》,并列入使用煤气范围。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本实施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行。

昆明市人民政府

一九八三年十月十四日

篇6:昆明市社会救助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员(以下简称指导员)的管理,充分发挥指导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根据《中共昆明市委办公厅转发市委组织部、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农业局〈关于下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和指导员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昆办通〔 2007〕 13号)的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选派指导员与新农村建设试点、挂钩扶贫、干部锻炼等结合起来,采取市、县、乡“多级联动”方式,从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中具有较高政治素质、有一定协调能力、作风踏实、责任心强、有两年以上工作经历、年龄在 45周岁以下的中共党员干部中选派,实行一年一轮换。指导员派驻期间,派出单位不得要求其提前返回。如有特殊原因确需提前返回,须经同级党委组织部批准,并派出接替人员。

第三条

指导员在乡(镇)党委的领导下协助所驻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开展工作,帮助、支持、推动所驻村的建设和发展。驻村期间,党组织关系转至所驻村,参加村党组织生活,其党员民主评议在村党组织进行。

第二章

职责任务

第四条

指导员主要职责:立足乡村实际,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努力当好“村情民意调研员、政策法规宣传员、富民强村服务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制度建设督导员、组织建设指导员”,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推进科学发展,办实事、促进社会和谐,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有较大作为。通过扎实工作,努力使所驻村的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实现新提高,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乡风民俗形成新风尚、民主管理形成新机制。

第五条

指导员主要任务:

(一)抓好有关政策法规的宣传贯彻,督促检查涉农法律法规和支农、惠农、护农政策的落实;

(二)抓好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完善经济发展思路,编制发展规划,培育发展支柱产业、特色经济和集体经济,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促进扶贫开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千方百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抓好以农田、水利、道路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以学校、卫生室、文化室、广播电视“村村通”等为主的公益性社会事业设施建设,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实现农村“九有”目标;

(四)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促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指导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督促完善村“两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推进村务公开;

(五)抓好和谐农村建设,协助做好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精神文明建设、禁毒防艾、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矛盾纠纷预防和化解、完善“村规民约”等工作,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塑造文明新风尚,创建“文明村”;

(六)监督检查各级援建项目和资金的使用情况,认真完成各级党委、政府交办的工作任务,协助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第六条

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队长(以下简称工作队长)从指导员中选定,在具备指导员基本素质的基础上,还须同时具备熟悉农村工作相关政策、有农村工作经验、有全局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等素质。主要职责是充分发挥带头人作用,在认真做好驻村工作的同时,经常到各村点检查指导工作,帮助指导员分析情况、制订工作计划;协调解决指导员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定期召开工作例会,组织学习、研讨工作,交流经验与体会;配合乡(镇)党委、政府做好对指导员的管理工作。乡(镇)党委要为工作队长开展工作创造条件。

第三章

管理制度

第七条

建立“市统筹协调、县(市)区主抓、乡(镇)具体管理、部门配合”的管理机制。市、县两级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专门人员,专司指导员管理工作。市委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市指导员工作的统筹协调、工作指导、督促检查等管理工作;市委组织部负责各级下派指导员的牵头协调、市级下派人员的组织选派,组织、安排指导员培训和评比表彰工作;各县(市)区委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本地区指导员工作的组织协调、综合管理及日常工作;各县(市)区委组织部负责县(市)区、乡(镇)下派人员的抽调和省、市、县、乡四级下派人员派驻建制村的统筹安排,牵头开展指导员培训工作和督促检查工作。

第八条

乡(镇)党委具体负责指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要认真组织指导员开展学习,帮助指导员了解乡村基本情况和发展思路;认真落实工作队队长、副队长列席乡(镇)党委召开的重要会议,指导员参加乡(镇)党委、政府召开的有关工作会议和村“两委”会议的有关规定;围绕农村工作的重心,结合工作实际,对指导员任期的不同阶段提出具体的工作要求,明确阶段工作目标和任务,细化工作重点;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听取指导员工作汇报,共同研究工作,解决指导员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建立指导员工作档案。村级党组织要积极支持驻村指导员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

第九条

指导员派出单位要配合县(市)区、乡(镇)做好对本单位派出人员的管理工作,做到在政治上关心、思想上关注、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照顾。把指导员所驻村作为本单位结对联系村进行帮扶,主要领导每年到联系村帮助指导工作不得少于两次,其他领导要经常实地考察了解工作,实实在在地帮助所驻村解决实际问题。

第十条

指导员的食宿安排按有安全整洁的宿舍、相对固定的用餐地点的要求,原则上安排在所驻建制村,条件不具备的,在确保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可适当就近相对集中安排在有条件的村或乡(镇)机关、单位吃住。

第十一条

指导员每月驻村开展工作的时间原则上不得少于 20天,可按节假日正常休假,也可以根据工作、交通等情况相对集中安排休假时间。

第四章

工作制度

第十二条

教育培训制度。按照分级培训、先培训后驻村、边工作边培训的原则建立培训制度。市委组织部负责工作队长、副队长培训,县(市)区委组织部负责对全体指导员的培训。乡(镇)党委要围绕新农村建设主题,采取集中授课、专题讲座、实地调查、观摩学习、召开座谈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强对驻村指导员的培训,帮助指导员尽快了解情况,熟悉工作。

第十三条

调研制度。指导员要经常深入农户,深入农业生产、农村工作的第一线,了解掌握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就建设发展和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认真记好《民情日记》,及时报送动态信息,向党委、政府反映群众的思想动态和村情民意,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把《民情日记》列入指导员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十四条

工作例会制度。市委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季度召开一次指导员工作会议,听取各县(市)区的汇报、总结经验、分析问题、研究工作;县(市)区委领导小组办公室每两个月召开一次工作会议;乡(镇)党委和工作队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掌握工作动态,加强工作指导,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第十五条

工作汇报制度。指导员、工作队长、乡(镇)党委和县(市)区委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则上每季度向上级汇报一次工作,遇紧急重大事项要及时上报,不得瞒报、谎报。建立信息报送、交流、反馈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编发、报送工作简报(信息)、情况反映、工作总结等材料。

第十六条

巡视督查制度。市、县(市)区委要经常督促检查下一级党委对指导员管理的情况,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多方听取加强指导员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市委督导组是市委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巡视督察工作的队伍,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做好对各县(市)区工作队、指导员工作的督促、指导、检查和评估,及时向市委领导小组反映情况、汇报工作。各县(市)区委组织部要会同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指导员工作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督促检查,做到及时发现情况、及时解决问题。

第十七条

请销假制度。指导员驻村期间,如有特殊情况需要请假的应提出书面申请,按规定报批。请假 2天以内(含 2天)的,由工作队队长、村党总支(支部)书记审批;请假 5天以内(含 5天)的,经乡(镇)党委分管领导审批;请假 5天以上(原则上不得超过 10天),由乡(镇)党委提出意见,县(市)区委组织部审批。工作队队长要请假的,须先与乡(镇)党委沟通,再向县(市)区委组织部请假。指导员驻村工作期间,原则上不得休年假(可在驻村工作期满后调整休假),确有特殊情况需要休年假的,由乡(镇)党委提出意见,县(市)区委组织部审批,并送派出单位备案。指导员请假到期后,应及时回所驻村工作,并向批准人销假。

第五章

保障、考核、奖惩

第十八条

指导员派驻期间,实行脱岗专职驻村,只转党组织关系,不转行政关系,编制保留在原单位,原任职务、级别保持不变;享受原单位的工资、奖金、福利等待遇,不影响正常的工资调整和职称评定。

第十九条

市、县(市)区财政要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为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工作队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认真落实省、市关于下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有关文件提出的,指导员驻村工作期间由派出单位给予生活补助的政策规定。

第二十条

指导员的考核由各县(市)区具体安排,乡(镇)党委负责实施,每考核两次(半年考核、考核),半年考核作为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指导员的履职表现、工作业绩、工作纪律和群众的满意度等,具体考核办法由各县(市)区制定。考核按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评定档次(优秀按比例评出)。考核结果报县(市)区委组织部审核,视为派出单位工作人员考核结果,被评为优秀的不占派出单位指标。每组织一次评比表彰,县级表彰人数控制在指导员总数的 30%以内,市级表彰人数为县级表彰数的 30%;给予受表彰者精神和物质奖励,并作为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一条

指导员要服从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尊重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和乡风民俗,执行村“两委”和村民代表会议作出的决定,不越位、不随意表态、不盲目行事。

第二十二条

指导员要严格执行廉政纪律,做到“五个不”,即:不得在所驻乡村报销应由个人负担的各种费用;不得用所驻乡村的公款吃请;不准收受乡村发放的各种补贴;不准私自使用机关和企业的车辆;不得参与有损党员干部形象的活动。

第二十三条

对工作不力、表现不好、违反“五个不”规定、群众不满意的指导员,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整改和撤换处理。对旷工或擅自离岗连续超过 15天或累计超过 30天、半年工作考核结果为不称职的指导员予以撤换。对指导员的上述处理,分别由乡(镇)党委和县(市)区委组织部作出决定,处理结果报送市委组织部和市委领导小组办公室,抄送派出单位,在适当范围内进行通报。对违反党纪国法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二十四条

各级各部门、各单位选派指导员驻村及帮扶工作情况,要列入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工作成绩突出的部门和单位给予通报表彰,对选派的指导员驻村期间被撤换的部门、单位予以通报批评。

第二十五条

指导员的管理工作要列入各县(市)区委组织部和领导小组办公室考核的重要内容。对指导员管理不善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负责人的责任。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适用于省、市、县、乡(镇)各级选派的指导员。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市委组织部、市委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

篇7:昆明市社会救助实施办法

办法的通知

明政办„2010‟13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单位:

•三明市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实施办法‣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予以印发实施,请认真遵照执行。

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〇一〇年九月二十八日

三明市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实施办法

为增强工伤保险基金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保障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和•福建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闽政„2004‟12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工伤保险实行设区市统筹实施意见>的通知‣(闽人社文„2009‟32号)和•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明政文„2004‟80号)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统筹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各类企业,非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民办非营利组织,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参加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参加省行业工伤保险统筹的除外。

二、缴费标准

工伤保险基金根据“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筹集。工伤保险费由用人单位按工资总额为缴费基数缴纳。职工月缴费基数最低不得低于三明市上职工平均工资的60%,职工月缴费基数超过三明市上职工平均工资300%的,按300%计算征缴。

工伤保险缴费费率暂按各县(市、区)原规定执行。

三、基金管理

(一)工伤保险基金实行“核定收支、风险共担”的原则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办法。

(二)工伤保险实行市级统筹后,每年由市政府向各县(市、区)下达工伤保险基金征收和支出计划。征收目标任务纳入市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工伤保险基金征收和支出计划由市劳动保障局和财政局根据各县(市、区)参保人数、职工工资水平、工伤保险支付情况编制,报市政府批准后执行。

(三)当年工伤保险基金征收任务未完成的县(市、区),不足部分由当地财政负责补足。各县(市、区)基金收支余额扣除按规定上解省级调剂金后结余部分,50%上解市财政工伤保险基金专户,50%留作各县(市、区)历年结余基金。县(市、区)基金收不抵支的,由县(市、区)劳动保障和财政部门提出拨补申请,经市劳动保障和财政部门核准,首先从留存当地的历年工伤保险基金结余中支付;仍不足支付的,由市里再统一拨付。

(四)各县(市、区)历年结余的工伤保险基金是市级工伤保险统筹基金的组成部分,实行市级统筹后历年基金结余暂留在县(市、区)工伤保险基金财政专户管理,需要动用历年工伤保险基金结余的,需经市劳动保障和财政部门批准。

(五)工伤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

(六)工伤保险基金实行上解制度。市、县(市、区)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保留基金收入户和支出户。市、县(市、区)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每月月底前将当月征收的工伤保险基金上缴市、县(市、区)财政工伤保险基金专户。县(市、区)财政于每月月底前上解市财政工伤保险基金专户;县(市、区)社保中心每月5日前向市社保中心上报当月支出计划及上月支出情况,市社保中心根据县(市、区)上报情况统一向市财政申请当月工伤保险费用款计划,由市财政于每月 15日前向县(市、区)财政下拨工伤保险费,市、县(市、区)财政于每月20日前下拨市、县(市、区)社保中心工伤保险支出户。

(七)市财政与劳动保障部门每年对各县(市、区)工伤保险基金收支进行结算,对于违规或不合理的支出,统筹基金不予支付。

四、工伤认定管理

工伤认定工作按•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明政文„2004‟80号)执行。

五、劳动能力鉴定管理

劳动能力鉴定工作按•福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做好工伤保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闽劳社文„2004‟7号)执行,即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负责全市劳动能力鉴定工作。

六、经办管理

工伤保险业务经办实行市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各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负责承办辖区内的工伤保险业务。

(一)职工工伤治疗实行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管理。情况紧急时可先到就近的医疗机构急救,待脱离危险生命体征稳定后,应转到工伤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

(二)工伤人员经协议医疗机构确认需转往三明市境外医疗机构就医的,由用人单位申报,当地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审批并报市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备案。

(三)工伤医疗费用单例支出超过5万元的,经当地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审核后报市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审批。

(四)工伤职工需配置辅助器具或安装辅助器具在保修期满后需维修或更换的,由用人单位或本人申请,报三明市劳动能力鉴定机构审核同意,经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审批,到定点配置机构维修或更换,所需费用按国产普及型标准,从工伤保险基金支出。

(五)市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按规定负责上解省级工伤保险调剂金。

七、机构管理和监督

(一)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管理体制暂保持不变。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根据当地工伤保险工作任务,增加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所需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确保工伤保险业务经办工作的高效、顺畅运转。

(二)工伤保险业务工作由市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统一管理,对基金的收支情况进行检查稽核,对业务工作进行考核,由市财政拨出一定经费根据考核情况给予经费补助。具体经费补助办法由市财政局、劳动保障局另行制定。

(三)各级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要切实履行职责,严格执行基金管理规定,不得降低收费标准或变相降低收费,不得减免收费,确保应收尽收。要严格控制支出,不得擅立名目增加支出,确保工伤保险基金收支平衡。

(四)劳动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工伤保险基金的监督管理。审计部门要定期对工伤保险基金收支情况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要加强对工伤保险基金的监督。

(五)工伤保险基金的征缴管理、监督检查及处罚办法等,按照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259号)有关规定执行。

八、其他

(一)建筑企业农民工工伤保险管理参照本办法。

(二)本办法未规定的,依据国家、省、市等有关文件规定执行。

(三)本办法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四)本办法从2010年10月1日起实施。

篇8:昆明市社会救助实施办法

昆政发„2009‟45号

━━━━━━

━━━━━━━━━━━━━━━━━━━━━━━━━

昆明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

治理实施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

《昆明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九年七月二

昆明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办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预防和减少各类事故发生,建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国家安监总局第16号令)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的决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市生产经营单位对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和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对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监督管理。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以下简称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第四条 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应当遵循政府部门监管、人民群众监督、企业排查整改、分级组织实施的原则。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组织领导,把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投入力度,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

第六条 各有关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负责监督管理本行业和领域内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重大事故隐患,有权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或者各级人民政府举报。相关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迅速派人调查核实,督促隐患所在单位落实整改措施。

第二章 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第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责任主体。必须按照“谁生产经营,谁负责排查,谁负责治理”的原则,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负主要责任,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组织建立经常性排查、定期分析、治理监控、登记、档案管理、举报奖励、统计上报、排查治理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等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第九条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生产经营活动合法性情况;

(二)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履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定的安全生产职责情况;

(三)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管理人员履行管理职责情况;

(四)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建立及执行情况;

(五)安全生产费用投入情况;

(六)安全教育培训考核情况;

(七)应急救援预案的建立、演练等应急救援管理情况;

(八)岗位操作人员持证上岗及掌握安全生产知识情况;

(九)安全设施、设备的配备及维修检测检验情况;

(十)危险作业场所及设施、设备安全情况;

(十一)警示标志设置情况;

(十二)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及使用情况;

(十三)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标准规定的其他情况。

第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要严格落实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相关规定,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排查本单位的事故隐患。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应当按事故隐患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登记台帐和事故隐患信息档案,并按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实施治理。

第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每季度、每年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分别于下一季度10日前和下一年1月31日前向企业所在地乡(镇)、街道办事处的安全监管部门报送书面统计分析表,统计分析表应当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乡(镇)、街道办事处的安全监管部门应当在接到统计分析表后的3个工作日内,汇总后向上一级安全监管部门报送,同时应当抄送有关行业主管部门。

对于重大事故隐患,生产经营单位除依照前款规定报送外,应当及时向企业所在地乡(镇)、街道办事处或者县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报告,并抄送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报告内容包括:

(一)单位名称、地址、主要负责人及联系方式;

(二)隐患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

(三)隐患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分析;

(四)隐患的治理方案。

第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结束后,应当组织本单位的技术人员、专家或者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后应当及时向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书面报告,经审查合格后予以核销。属停产整改的,审查合格后,方可恢复生产。

第三章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监督管理

第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监督管理,每年集中开展一次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全面督查。

(一)要针对本辖区实际,确定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重点建设项目等高危行业重点监管企业,积极探索向重点监管企业派驻安全监督员制度,原则上安全监督员由取得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的人员担任,安全监督员的主要职责是监督重点监管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

(二)要建立安全生产巡查机制。应当成立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和民爆物品安全生产巡查组。巡查组分别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相关领域的隐患排查治理巡查和安全生产检查。乡镇巡查组每月对相关领域的每个生产经营单位巡查一次;县级巡查组每月对重点乡镇的重点生产经营单位巡查一次;市级巡查组每季度对重点县(市)区的重点生产经营单位巡查一次。

第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对本地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监管负总责,应当每半年召开一次常务会议,研究、解决安全生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分管领导对本地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监管具体负责,组织对本地安全生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部署、督促、检查和落实。

第十五条 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能配合做好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要建立信息通报机制,要设立专门的事故隐患举报电话和电子邮箱,建立并完善举报信息收集、核实、受理和查处的办事程序的规章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完善举报奖励机制。

第十六条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做好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逐级报送工作。县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应当于每季度结束后的5个工作日内,将上季度本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和统计分析表进行汇总,分别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市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备案;对于重大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和统计分析表,市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应当每季度报市人民政府和省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 对企业上报的、监督检查中发现的或者举报的重大事故隐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组织安全监管人员进行认定,出具认定报告,并逐级上报,认定报告的内容包括:

(一)隐患的类别;

(二)隐患可能造成的影响范围、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三)隐患等级认定;

(四)对隐患的监控保障措施、治理内容、治理方式和治理期限等提出建议。

第十八条 经认定的重大事故隐患,各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应当及时向隐患所在单位下达重大事故隐患整改指令书。指令书的内容应当包括:

(一)隐患概况;

(二)隐患的类别、等级;

(三)隐患的整改要求和整改期限;

(四)隐患整改的责任单位及责任人;

(五)隐患整改的监督管理部门及责任人。

第十九条 建立重大事故隐患整改分级挂牌督办制度。需要挂牌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经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后,施行挂牌督办。其中,一级重大隐患由市安监局报省安监局由省人民政府挂牌督办,二级重大隐患由市人民政府挂牌督办,三级重大隐患由县级人民政府挂牌督办。对挂牌督办的重大隐患,要明确隐患治理责任单位、督办责任单位、整改时限和责任人,并在当地媒体上、有关网站上公布。隐患治理责任单位要在每月底前向督办责任单位报送隐患治理进展情况,整改时间原则上不得超过半年。挂牌督办的重大隐患涉及2个以上单位的,由相关单位主要领导共同承担隐患治理责任。

挂牌督办的一、二、三级重大事故隐患,分别由省、市、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建立重大事故隐患管理档案。

第二十条 挂牌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结束后,符合要求的,由治理责任单位向督办责任单位及所在地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出摘牌申请,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收到申请后,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组织不少于2人的安全监管人员,必要时聘请有关专家进行现场审查,并认真做好审查记录。审查合格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经挂牌督办的人民政府同意后予以摘牌。审查不合格的,责令限期改正或者下达停产整改通知;对无法整改或者生产经营单位拒不执行停产整改通知的,依法实行行政处罚;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依法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予以关闭。

第二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每年组织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行回头看,重点检查隐患治理工作落实情况和重大隐患消除情况。对挂牌督办的重大隐患,在摘牌的第2个月,治理责任单位要组织检查,有关督办单位要组织复查,并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挂牌督办重大隐患治理的复查情况。

第二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与电视、广播、报刊、网站等新闻媒体的联系,及时报道、推广安全生产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加大对重特大事故和重大事故隐患典型案例的曝光力度,适时发布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章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责任追究

第二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未履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职责,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第二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据《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给予警告,并处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建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等各项制度的;

(二)未按规定上报事故隐患治理统计分析表的;

(三)未制定事故隐患治理方案的;

(四)重大事故隐患不报或者未及时报告的;

(五)未对事故隐患进行排查治理,擅自生产经营的;

(六)整改不合格或者未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审查同意擅自恢复生产经营的。

第二十五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未依法履行职责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六条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落实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不力,在本行政区域内一年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县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

(一)发生1起重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的;

(二)发生2起较大生产安全事故的或者发生1起较大非煤矿山事故的;

(三)发生2起1次死亡5人以上道路交通事故的;

(四)各类事故死亡人数突破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或者年终安全生产责任状考核为不合格档次的。

第二十七条 国有控股企业对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不落实,1年内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实行绩效考核一票否决:

(一)下属生产经营单位发生1起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二)职工千人死亡率突破控制指标;

(三)煤矿百万吨死亡率超过控制指标;

(四)事故死亡人数突破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或者发生事

故造成经济损失超过1000万元的;

(五)年终安全生产责任状考核不合格档次的。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三个开发(度假)区管委会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监督管理实施细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所称三级重大隐患是指:

(一)一级重大事故隐患,指可能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中毒,下同)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事故隐患;

(二)二级重大事故隐患,指可能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1亿元以下5000万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隐患;

(三)三级重大事故隐患,指可能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隐患;

本条所称“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篇9:四川省社会救助实施办法

第286号

《四川省社会救助实施办法》已经2014年12月22日省政府第7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3月1日起施行。

省长 魏宏 2014年12月30日

四川省社会救助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等相关工作,适用本实施办法。

法律援助、司法救助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社会救助工作,将社会救助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工作计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构建综合性社会救助平台,整合优化社会救助资源,实现资源信息共享,统筹城乡各项社会救助政策和标准。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统筹本行政区域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卫生计生、教育、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相应的社会救助管理工作。

—1—

前款所列行政部门,统称社会救助管理部门。

第五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在便民服务场所设臵统一受理社会救助申请的窗口,具体承担有关社会救助的申请受理、调查审核、转办等工作。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有关社会救助工作,及时发现并帮助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和个人提出救助申请。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完善社会救助资金、物资保障机制,将政府安排的社会救助资金和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社会救助资金实行专项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挤占挪用。

第七条 县级人民政府及其社会救助管理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根据社会救助对象数量和社会救助工作情况明确承担社会救助管理职责的机构,配备与工作相适应的工作人员,推进本行政区域内社会救助工作。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标准建立社会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社会救助管理部门之间信息互联互通;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将社会救助对象基本情况、救助申请受理办理情况上网公布,实现部门之间资源共享。

第九条 申请社会救助的家庭、个人,应当向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经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调查核实提出审核意见后,报县级人民政府社会救助管理部门核准并公示。有专门规定的,按照专门规定办理。

符合条件的外来常住人口可以在居住地申请社会救助。

第十条 鼓励和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

第二章 最低生活保障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家庭给予最低生活保障。

—2—

第十二条 省人民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必需费用确定、公布全省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市(州)人民政府确定的本行政区域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得低于省人民政府确定的标准。

第十三条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以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采取多种方式核查信息,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实行动态管理,并将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姓名、保障金额等情况,在其申请地和居住地的村、社区定期公示。

第三章 特困人员供养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对符合条件的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给予特困人员供养。

第十五条 特困人员供养的内容包括:

(一)提供基本生活条件;

(二)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

(三)提供疾病治疗;

(四)办理丧葬事宜。

特困人员供养标准,由市(州)人民政府按照当地居民生活必需的费用确定、公布,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情况适时调整。

第十六条 特困供养人员可以在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也可以居家分散供养。特困供养人员可自行选择供养形式。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可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确定符合条件的供养服务机构,为智力残疾或者精神障碍的特困供养人员提供供养服务。

第四章 受灾人员救助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救助机制,对基本生活受到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的人员提供生活救助。

—3—

第十八条 省、市(州)人民政府和自然灾害多发、易发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自然灾害特点、居民人口数量和分布情况,设立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库,保障自然灾害发生后救助物资的紧急供应。

第十九条 受灾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为受灾人员提供必要的食品、饮用水、衣被、取暖、临时住所、医疗防疫等应急救助;对住房损毁严重的受灾人员进行过渡性安臵;对受灾人员开展心理抚慰,做好遇难人员善后事宜。

受灾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统筹研究制订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规划和优惠政策,组织重建或者修缮因灾损毁的住房。

第二十条 自然灾害发生后,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应当为因当年冬寒或者次年春荒遇到生活困难的受灾人员提供基本生活救助。

第五章 医疗救助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供养人员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医疗救助对象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对需要急救但身份不明或者无力支付急救费用的急重危伤病患者给予救助,符合规定的急救费用由疾病应急救助基金支付。

医疗救助和疾病应急救助应当与其他医疗保障制度相衔接。

第二十二条 医疗救助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救助资金以及救助对象、救助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调整和公布。

第二十三条 对救助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个人缴费部分,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补贴。

第二十四条 医疗救助对象患病住院的,其医疗费用经各种医疗保险报销后,个人及其家庭难以承担的符合规定的基本医疗自负费用,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补助。

医疗救助对象患有重大疾病、慢性疾病需要长期门诊治疗,且本人及家庭支付困难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给予一定金额的

—4—

救助。

鼓励定点医疗机构对医疗救助对象的医疗费用给予优惠或者减免。

第六章 教育救助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各教育阶段教育救助制度。

对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学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特困供养人员,给予教育救助。对不能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教育救助。

对在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含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阶段就学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特困供养人员,根据教育资助政策给予教育救助。

第二十六条 教育救助类别、标准,按照家庭经济困难在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中确定的资助类别、标准分类公布。

第二十七条 鼓励各类社会力量通过捐款、设立奖学金、成立教育助学基金会等形式,开展教育救助。

第七章 住房救助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住房救助制度,对符合规定标准的住房困难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给予住房救助。

第二十九条 住房救助通过配租公共租赁住房、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农村危房改造等方式实施。

第三十条 对住房救助对象中的残疾人、老年人等行动不便的救助对象,应当根据其身体状况给予房源、楼层等方面的优先选择,并完善其居住小区的无障碍设施。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施家庭无障碍改造。

第三十一条 住房困难标准和救助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住房价格水平等因素确定、公布。

—5—

第八章 就业救助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就业救助制度,加强就业救助制度与失业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最低工资制度之间的衔接;鼓励和引导就业救助对象主动创业就业。

第三十三条 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有劳动能力的成员均处于失业状态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发布招聘信息、开展招聘活动、搭建求职平台、开发公益性岗位、提供技能培训、给予培训补贴等针对性措施,确保该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

第三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应当优先安臵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有劳动能力但未就业的成员。对符合公益性岗位补贴条件的,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

第三十五条 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有劳动能力但未就业的成员,应当接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介绍的工作;无正当理由,连续3次拒绝接受介绍的与其健康状况、劳动能力等相适应的工作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决定减发或者停发其本人的最低生活保障金。

第九章 临时救助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按照应救尽救原则,对因火灾、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家庭成员突发重大疾病等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或者因生活必需支出突然增加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以及遭遇其他特殊困难的家庭,给予临时救助。

第三十七条 临时救助对象认定、困难类型和范围、救助标准等事项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

临时救助可以采取发放临时救助金、实物,提供转介服务等方式实施救助。

第三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

—6—

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及时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供养人员、优抚对象以及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等发放临时价格补贴。

第三十九条 市(州)、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遵循自愿受助、无偿救助、依法救助原则,为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临时食宿、急病救治、协助返回等救助。

第四十条 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的,应当告知其向救助管理机构求助。对其中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其他人员,应当引导、护送到救助管理机构;对突发急病人员,应当立即通知急救机构进行救治。

第十章 社会力量参与

第四十一条 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捐赠、减免收费、设立帮扶项目、创办服务机构、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社会救助。

各类慈善组织应当公开救助申请的条件、程序。

第四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并公布社会救助政府购买服务目录,将社会救助中的具体服务事项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并建立社会救助项目社会化运作的绩效评估、准入、退出机制。

第四十三条 县级人民政府以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在社区服务机构设臵社会工作岗位,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作用,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导等服务。

第十一章 救助对象经济状况核对

第四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对象经济状况核对机制。

全省建立统一的跨部门的社会救助对象经济状况核对信息平台,落实工作人员和经费,对申请或者已获得社会救助对象经济状况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核对。各级民政部门负责本级信息平台建设和维护,相关部门根

—7—

据职责共享相关信息。

第四十五条 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根据社会救助申请对象的请求、委托,可以通过户籍管理、税务、社会保险、不动产登记、工商登记、住房公积金管理、车船管理等单位和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代为查询、核对其家庭人口、收入和财产等状况。有关单位和金融机构应当予以配合,及时提供相关信息。

第四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通过社会救助对象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对辖区内已获得社会救助对象的经济状况进行定期复核或者抽查核对。有关单位和金融机构应当予以配合。

第四十七条 申请或者已获得社会救助的对象,应当主动配合调查和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如实申报家庭人口、收入和财产等状况并及时报告变化情况。

救助对象申报的家庭经济状况与核对结果不符并且明显超过有关社会救助标准的,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应当将相关情况载入核对系统,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当将相关信息载入个人征信系统。

第十二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社会救助工作的监督检查,完善相关监督管理制度。

第四十九条 履行社会救助职责的工作人员对在社会救助工作中知悉的公民个人信息,除按照规定应当公示的信息外,应当予以保密。

第五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应当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宣传社会救助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健全社会救助投诉、举报受理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部门间投诉、举报处理转办流程,建立监测通报制度。

县级人民政府及其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应当通过公共查阅室、资料索取点、信息公告栏等便于公众知晓的途径,及时公开社会救助资金、物资的管理和使用等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十一条 履行社会救助职责的工作人员行使职权,应当接受社会

—8—

监督。

任何单位、个人有权对履行社会救助职责的工作人员在社会救助工作中的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投诉。受理举报、投诉的机关应当及时核实、处理。

第五十二条 申请或者已获得社会救助的家庭或者人员,对社会救助管理部门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十三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实施办法规定的行为,国家法律法规对法律责任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四条 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救助管理职责,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责任。

第五十五条 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社会救助资金、物资或者服务的,依法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有关信息载入个人征信系统。

对无理取闹、采用威胁和暴力手段等方式强行索要社会救助待遇,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四章 附 则

第五十六条 本实施办法自2015年3月1日起施行。

上一篇:杨兰银行柜员服务礼仪下一篇:教态变化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