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研究论文

2024-05-14

食品研究论文(精选8篇)

篇1:食品研究论文

功能食品法规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功能食品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欢迎,在一些国家已制定了相应的功能食品法规,对保健食品的发展给予规范,本文通过对国际、国内立法情况的研究,提出了我国功能食品法规建设的建议。

关健词:功能食品,法规,研究

几个世纪以来,中国的“药食同源”理论影响着世界。随着人们对食物成分生理活性的认识逐渐加深,特别是在食物分析方法达到分子水平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资料证实一些食品具有饱腹和营养功能以外的保健作用,这类产品成为食品与药品交叉的类别,一般称为“功能食品”或“保健食品”。由于这类产品面向特定消费人群,市场潜力大,不仅在中国蓬勃发展,而且在亚洲、欧洲、北美等地区的国家不同程度地兴起热潮。

1国际功能食品法规状况

关于功能性食品的法规,目前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国际通用法规,一些国家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制定了各自的法规。

1.1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对于“功能食品”没有法定定义。政府承认在食品和药品之间确实存在着一类在安全和功效方面与药品有交叉的产品(food-drug interface),在管理上把这类产品归类为“补充药品(Complementary medicines)”,属《疗效产品法(Therapeutic Goods Act)》调整的范围。它是低危险性的产品,包括草药、传统药品、维生素等。它的形式有片、胶囊和粉剂等,可以有保健声明,作为药品进行管理[1]。

1.2美国

在美国,功能性食品被称为“膳食补充剂”。由于曾一度受到三高膳食(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的影响,膳食补充剂受到美国民众的普遍欢迎。

美国于1994年10月在国会参、众两院通过了《膳食补充剂健康与教育法案》

(Dietary Supplement Health and Education Act.DSHEA),1997年修订通过了《食品与药品管理修正法案》(FDAMA)。《膳食补充剂健康与教育法案》中有关营养增补剂的法规要点为:把草药、植物性物质与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等同视为膳食补充剂,可以补充到食品中,或是以上成分的一种提取物、浓缩品、代谢物、组合产品等;这类产品如按使用说明使用,对人体必须安全、无害,并不能用于诊断、治疗或预防疾病;产品可以任何形式,如片剂、粉剂、胶囊、软胶囊等上市[2]。产品上市前提供包括文献资料在内的证据,须经FDA认可。

据美国某市场调查公司报告,自1991年以来,每年膳食补充剂的销售额以20%的速度递增。FDA对膳食补充剂的管理比较宽松,由于受监测力量的限制,FDA的监测重点是进人市场的违例产品,从一定程度上说,这给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提供了便利,也使有些人对其持怀疑态度,如某些产品出现用浅水鱼油冒充深海鱼油的情况[3]。另一个原因是FDA对膳食补充剂不进行评价,不做临床实验,强调产品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必须由企业负责。

1.3日本

日本从战后到1991年,功能性食品自由发展,管理缺乏规范,弊端较多,时常有假冒伪劣商品出现,并存在着虚假宣传、市场混乱的现象,在此期间主要由民间团体“则‘团法人,日本健康食品协会”作为政府外的行业自主管理体系,制定健康食品标准,办理许可手续。

1991年修改通过了《营养改善法》,在特定营养食品中的第二大类第四类中,将功能性食品正式定名为“特定保健用食品(Foods for Specified Health use;FSHU)”。日本厚生省发布的“卫新第72号文件”将特定保健用食品定义为“凡符有特殊标志说明属于特殊用途的食品[4],在饮食生活中为达到某种特定保健目的而摄取本品的人,可望达到该保健目的食品”。

通过实施营养改善法细则,日本将特定保健食品的管理纳入了法制轨道。日本特定保健用食品的审批要经过从申请者、保健所、都道府县(或政令市或特别区),最后到厚生省(并委托特定保健用食品委员会和国立健康营养研究所讨论)的程序[5]。由于日本政府对特定保健用食品要求较严,以致在研制生产方面投人资金较多,企业收益并不大。

2我国功能食品法规状况

“药食同源”深植人心。1995年前,那些含有传统上不作为食用成分(如螺旋藻、人参、银杏、蚂蚁等)的食品被称为“新资源食品”,这类食品需进行上市前审批,并且不允许宣传功效。1995年后,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的相继出台,允许食品“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并将这类食品定义为“保健食品”,这是以宣称来划归产品类别的定义方式,包含的内容较广泛,无论该类产品是否与传统食品有所改变,只要宣称保健功能,不以治疗为目的,具有适宜特殊人群的均称之。营养素补充剂作为保健食品的补充剂类型(如,补钙、补铁、补充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等),并入保健食品管理[6]。

为做好保健食品监管工作,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陆续发布了一系列规章规定。1996年卫生部制定了《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开展了保健食品注册审批工作,随后陆续公布了《保健食品标识规定》、《保健食品通用卫生要求》、《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程序和检验方法》、《卫生部关于规范保健食品技术转让问题的通知》和《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规定。200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了《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随后陆续制定了《保健食品现场核查规定》、《营养素补充剂申报健品与化妆品保 与审评规定》等8个相关规定,以及《保健食品命名规定》等保健食品注册管理的配套文件。2009年,《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颁布实施,《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正在制定过程中。

对于那些通过改变食品天然营养素的成分和含量比例,以适应某些特殊人群营养需要的食品被作为“特殊营养食品”进行管理。它包括婴幼儿食品、营养强化食品和其他调整营养素的食品(如低糖食品、低钠食品、低谷蛋白食品)。这类产品一旦进行保健功能的宣称也需按保健食品管理[7]。

在我国功能(保健)食品发展过程中,由于个别生产商法制观念淡薄,利益熏心,欺骗坑害消费者,致使一些质量低劣、假冒功能(保健)食品也混杂其中,混淆保健与治病的概念,以及夸大功能宣传产生的负面效应,使功能(保健)食品产业自行产生了“信誉危机”,从1993年到2002年,期间出现了两次萧条回落。如一家功能食品有限公司申报和生产的产品功能是“免疫调节”,但在产品包装上还宣传具有“滋补养颜、固肾壮阳、延年益寿、补精养血、养颜润肤”的作用,以此误导和欺骗消费者,从而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违反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8]。

3功能食品的监管部门

1995年,《食品卫生法》确定了保健食品的法律地位,卫生部负责保健食品的监督管理。2003年,保健食品的注册职能移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同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展了保健食品注册工作。2008年,保健食品的卫生监管职能由卫生部移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9年《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进一步明确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保健食品实行严格监管。4我国与其它国家在功能食品法规方面存在的差别

我国与其它国家在功能食品法规方面存在的差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制定法规的历史来看,我国与美国、日本制定功能食品法规的历史都比较短。

(二)从制定的功能食品法规的种类来看,我国较美国、日本制定的法规种类多,并比较齐全。

(三)从法规内容上看,美国、日本非常重视试验科学,强调功能(保健)食品的科学性、真实性,强调第三代功能食品的开发。如日本对特定保健用食品,规定获得批准的必须条件为:食品以及有关功效成分的保健用途需有医学、营养学的科学依据;食品以及有关功效成分最适摄人量可依据医学、营养学进行设定;功效成分必须具有明确的理化性质、实验方法和定性的、定量的实验方法等[9]。

(四)从质量监控来看,美国管理较宽松,强调企业负责,中日两国质量监控较严。美国是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企业特别讲究信誉,视为企业的生命,并且自律性较强。我国在功能(保健)食品生产经营的某些方面还存在着监督管理部门执法不严,企业有法不依的现象[10]。

5对我国功能食品法规建设的建议

国家功能食品法规具有强制性、监督性、产业导向性的作用,加强功能食品法规建设对我国功能食品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逐步限制、减少第一、第二代保健食品的审批数量,积极引导功能(保

健)食品向第三代发展,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我国目前的功能食品审批包括补审与终审。初审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终审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国产功能食品的申报需经过检验、整理申报材料、申请初审、初审、申请终审、终审等程序,进口保健食品的申报经经过检验、整理申报材料、申请终审、终审等程序[11]。建议国产第三代功能食品的审批要享受进口保健食品的待遇,不经过初审直接进人终审,并减少相关的申报审批费用,一方面可以节省简化审批时间和手续,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国家对第三代功能食品的扶植和支持力度[12]。

(二)在申请功能食品的27种功能的审批上,要整体筹划,合理组合。限制、避免出现申请的功能种类相对集中,导致企业之间恶性竞争的现象发生。如上市的保健食品中,集中在免疫调节、抗疲劳、调血脂的三个功能方面的功能食品约占三分之二左右[13]。

(三)进一步健全功能食品的功能评价和科技规范体系,加强功能食品的安全性检验,保障和提高功能食品质量,维护消费者利益[14]。

(四)加强进口功能食品在我国运行经营和国产保健食品出口的立法工作,并鼓励国产功能食品专利申请的国际化,从申请我国专利到向美、日、欧盟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申请专利,以利于我国功能食品进人国际市场,并在将来可能出现的贸易争端、知识产权争端中处于有利地位[15]。

参考文献

[1] 马玉霞,张志强.我国保健食品的现状和管理对策的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0,12(5):12—17.[2] B L Smith, M Marcotte.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regulatory framework affecting functional food development and commercialization [R].http:///articles 17822.htm.[12]Jurgen lucas.EU-funded research on functional foods: Functional Foods-Scientific and Global Perspectives [R].Paris.2001.[3] Ilene Ringel Heller.Functional foods: public health boon or 21stCentury quackery

[R].CSPI Reports.http:///reports/functional-foods.[14] 马玉霞,张志强.我国保健食品的现状和管理对策的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0,12(5):12—17.[15] 保健食品管理办法[Z].1996-03-15.

篇2:食品研究论文

1、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大的半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国家重点发展的项目。其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以海洋产业为主要支撑,因此海洋食品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海洋食品含有丰富的脂肪酸和生物活性成分,对于人体健康极其有利,符合现在的绿色消费潮流,市场需求逐步扩大。因此,其发展前景十分乐观。

2、近几年在市场上可见的海洋休闲食品逐渐丰富起来。其中知名的有宁波渔传公司推出的“海鲜珍”,烟台新海水厂推出的泡椒味鱿鱼丝,獐子岛推出的系列 “珍稀海洋休闲食品”。另外,还包括好当家、东方海洋等上市企业也都纷纷将目光投向海洋食品的开发。但从行业整体形式来看,海洋食品品种仍较单一。

3、市场上常见海洋食品的加工方式多为粗加工和精加工食品。但受到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等问题的影响,沿海粗加工食品的出口受阻;原始精加工的方式受其高成本的制约,主要面向高端市场,也较难实现大范围的普及。因此,海洋食品的发展亟需向更符合市场的方向——休闲化进行调整。

4、目前,针对海洋食品的研究集中于对海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运营情况和政府政策的支持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对该行业的整体观望,并没有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以确保海洋食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发展和扩张。

5、海洋食品相对其他种类有其独特之处。针对物流、保鲜技术欠发达的内陆城市,产品休闲化方向发展是必然趋势。另外,市场上普遍采用的“买一赠一”的营销方式也给海洋食品的直接销售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这种现状需要整个行业提高对海洋休闲食品的重视程度使其不断得到改善。

篇3:食品研究论文

有机产品研究中心科学项目部主任Jessica Shade博士评价这项实验时说道:“这是一项开创性的研究成果, 它能够消除消费者在选购有机产品时的疑问, 让他们能够深入了解有机产品的营养价值。”

Shade博士说:“传统食品和有机食品营养价值的区别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课题, 这项重要的研究成果以一种更加全面、更为准确的角度重新审视了这一个问题, 并提出了具有说服力的结论——那就是有机水果和蔬菜绝对比普通植物和作物有着更高的营养价值。”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学者们对343项科学实验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有机作物以及有机作物制成的食品中抗氧化物含量比普通生长的作物高出60%, 而有机作物的农药残留和有害重金属含量远远低于普通生长的作物。完整的报告于2015年7月刊登在《英国营养杂志》上。

Shade博士介绍到, 抗氧化物可以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生。他认为这项关于有机作物和抗氧化物的研究对于市场走向具有重要意义和指导性。对此, 他说道:“基于该研究, 如果消费者在选购中更倾向于有机食品, 这将意味着在摄入热量不变的情况下, 在日常饮食中他们将会获得比普通食品高出20%~40%的抗氧化物。也就是说, 在食量不变的情况下, 有机食品将会为他们补充更多健康的抗氧化物。”

对于关注健康的人来说, 在增加营养摄入的同时不增加饮食热量很重要。这也意味着每天食用5份推荐量的有机食品将会为他们带来额外的抗氧化物补充。然而同样情况下, 他们要吃多于有机食品1~2份推荐量的普通食品才能获得相同量的抗氧化物。

同时, 经纽卡斯尔大学的研究发现, 有机作物中的农药残留和有毒重金属的含量远低于普通作物。普通作物的农药残留量是有机作物的4倍。农药残留对于少年儿童的大脑发育有害, 同时对孕妇和生育期的男女也有很大的健康影响。研究表明, 有机作物的镉含量比普通作物平均低48%。而镉是一种有毒的重金属, 它能够引起肾功能衰竭, 软化骨质, 造成肝损伤等。镉能够长期积聚在体内, 即使是少量的镉也能增加慢性病的风险。

华盛顿大学的Charles教授说, “这项研究成果有力地表明了有机食品和饮料的多种健康益处。我们的课题有着很强的相关性和重要性, 它能够使消费者注意到有机食品所含的营养成分普遍高于普通食品。”

2012年, 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报告引起了学界的讨论, 它声称有机食品并不比非有机食品具有更高的营养含量。其实, 这个研究正是延续了2009年英国食品标准局的关于有机食品的报告结论。

篇4:食品营养与营养食品问题研究

【关键词】食物结构;食品营养;食品发展

营养食品本身就是人类生命需要而又籍以提高体质、延长寿命、繁衍与提高后代素质的物质基础。从微观上来看,食品中的各种营养物质要满足人类生命与生理的要求。现代食品科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食品中营养物质如何能科学合理平衡配合,研制并生产出“营养、卫生、科学、合理”的食品。当然,食品中的色香味是食品中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决定因素。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七十年代之前,曾经单纯迫求色香味,生产出各种高脂、高糖、高人工添加剂的食品,致使美国在那个时期,心血管病糖尿病等所谓“富贵病”几乎占其总人口的10%以上,特别是一味追求“精粉、精米、精油”的前提下,癌症患者、遗传基因病人数也随之居高不下。上述疾病一度达到总人口的15%。为此,美国动用官方、半官方、民间各个有关研究结构进行研究并提出发展营养平衡食品,功能食品以期将一食物结构调整,经过近20年的努力,才使这种状况得以遏止和改善。回顾我国改革开放十多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生活改善。

一方面出现了膳食不平衡或营养过剩所造成的“富裕疾病”并正在高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食品品种单一或营养不全或单纯强调色香味又造成了一方面儿童的营养不良症,儿童缺铁、缺锌,缺乏多种维生素症。据2012年哈尔滨市小学生调查材料表明,儿童检出缺缺维生素C达40%,缺维生素A的达70%,缺钙的达60%,北方地方佝偻病率日益增高趋势。

另一方面从当前老龄人群的健康状况看,70%以上的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病、老年痴呆、糖尿病、骨质病,而且仍呈上升趋势。当然,致病因素很多,但食物中营养的不平衡是致病的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人进入老龄阶段,其整个机体代谢都进入新的平衡调整,需要符合老龄生理阶段要求的各种营养物质,不仅有营养物质的质和量要求,而且营养物质之间的平衡供应尤为重要,破坏了这种营养物质之间的平衡配合,膳食中某种营养物质的过多过少都会引起老龄人的代谢失调,而产生相应的疾病。如现在风行的精米、精面、精油、精糖、精盐等各种精制食物,在精制过程中,使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铬、锌等大量损失,有的可达85%以上,相对地,又使一些有害元素如铅、锡、钒、铝超标。因此,老龄人代谢病、心血管病、糖尿病、痴呆病就会越来越多。目前市场上的各种强化食品,暂且撇开假冒伪劣不谈,也只是针对患有某种营养缺乏或过剩而造成机体不适出现某种特殊症状才会有效,如缺钙引起的骨软化症,缺锌引起的皮肤不全角化症。因缺铬引起的心血管病或糖尿病,我们可生产富钙或富锌或补铬的专门食品来满足这些相应疾病的人群需要,不能像标以富含氨基酸、微量元素含糊其词宣传的所谓营养食品可治百病、永葆健康那样。其实,任何一种食物都含有蛋白质、氨基酸与微量元素。但不同的在于量、种类和其相互之间的配合比例,只以量、种类就可标明什么高营养物质,食品也就没有什么营养科学而言。

科学地强化食品,实质上是对某种或某些营养物质缺乏或过多的人群,协助其自身进行平衡代谢调节的食物。因此,它具有生物学功能,我们称之为功能性食品,既是功能性,它就有特异性,不能随便应用到各个方面去,否则,就会造成人们不只是经济上,精神上的损失,而且适得其反,对身体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有人提出“回归大自然”,这句话本意是正确的,从食物的角度来看,也不能不加以分析地认为凡是出于自然界的食物都可不加选择,不经科学调配大食特食,尽管有些自然食品含有较高的营养物质,不等于是高营养物质。高营养物质应该是人体能高度吸收利用,大大促进人体的代谢平衡,提高人体健康与体质,这种食品应该称高营养价值食品。高营养物质不等于高营养价值。有些自然食物含有较高的营养物质,但它也含有拮抗人体对营养物质吸收的有害成份,如菠菜是一种色、香、味较好而又富含维生素的蔬菜,但其草酸含量较多,吃多了,就会影响人体对钙、铁、锌的吸收,孕妇、儿童和老人要注意食用。虾是一种含有大量卵磷脂、矿物元素而又味美质优的食物,但它含有一种五价砷化物,单独食用不会有多大害处,如与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同时食用进入体内,可将五价砷转为三价砷而使人中毒。自然食物或称绿色食物(泛指未污染),其所含的营养成份随地区水源、季节、气候、环境、植被与培植条件等因素影响不同而不同。所含的营养成份不都是平衡的,有的自然食物中某些营养物质多而另外一些少,比例也不可能那样恰当,而且不少食物中含有各种各样对人体吸收呈拮抗作用的物质。为此,在重视采用自然食品的同时,应注意科学添加适量添加剂,过多或片面采用自然食物既不经济又不科学。结合食品成份的多样化,相互配合,可使食品中的营养产生生物学的互补作用,有益于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食品的最高目的是被食用后,其所含的营养物质能被人体很好地吸收利用,以满足机体平衡代谢的需要,促进机体各项机能正常运转。而食品在生产加工、原料与成品运输及贮存过程中须高度重视卫生,避免有害病原体、寄生虫、啮齿动物、空气有害成份以及尘土与其它污染物的污染,保证食品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这是促进食品有效进入人体内的必要条件。为了保证食品的营养成份不受损失,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而且色香味都能符合要求,食品中的食物组合搭配,加工工艺又必须科学,合理,这是保证食品质量的前提和手段,四者缺一都不可能形成一个符合人们与现代化生产所要求的食品。因此,食品工业应该在发展日常必需要的大众营养食品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开拓功能性食品的生产。在满足人们对色香味要求的基础上,补偿它们在精制过程中损失的营养成份,以提高其营养价值,促进人体健康。同时,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生产出不同的营养食品或功能食品。

营养食品或功能食品,是根据不同人群的生理营养需要生产的营养食品。这种食品既是保健食品又是提高体质加强免疫效能的食疗食品,其功能主要是促进人体的生理平衡代谢。遵照科学的平衡营养理论,根据不同人群不同营养需求的特点,进行科学的调配,应用相应的加工工艺生产出的营养食品它既是功能性的,当然就有其特异性和针对性,这种食品受到国际上普遍关注,国外投入了相当的力量进行研制和生产,已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美国近十多年来的心血管病、糖尿病人数明显下降,日本、德国人的平均寿命提高了3-5岁,与其重视营养与功能食品的研制有很大关系。

由此可见,食品工业今后特别是在面向21世纪,应该向科学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以功能食品与发酵食品为主攻方向,结合我国国情与自然资源,生产“营养、卫生、科学、合理”,能满足我国广大不同人群需要的各种功能与档次的食品,对发展我国经济,增强人体健康,保证子孙后代繁荣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科]

【参考文献】

篇5:食品研究论文

地沟油,红心蛋等是前段时间报导得极为火热的食品安全问题,而最近致癌酱油,喂药鸡,敌敌畏鱼干又相继进入人们的视线。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我国人民日益关注的问题。从200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后,关于中西方食品安全法的比较就从未停止,而通过两方法律的比较,探讨加强食品安全的政策与法规,可为提高我国食品的安全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一、食品的定义

中国最新颁布的《食品安全法》对食品的定义为:“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而西方国家如新西兰在食品法规《New Zealand Parliament,2010》对食品的定义为:“生的或者熟的,被用来,能够被用来或为了被用来供人类消费并食用的物品叫做食品,包括植物、动物,供人直接食用的和添加到其他食品的原材料、营养素及其他成分,和用于添加到食品中的物质,以及其他法规中特殊规定的物质”。

这里我们看出中西方对于食物的理解有所差异,中国自古就有“药食同源” 的理念,食品在中国人的理念里往往被赋予了药品的作用。“食补”作为治疗的重要环节,有着辅助人体的系统调节,功能协调,身体恢复的循序渐进等功能。而西方国家对于食品和药品的界定非常清晰。药品是指针对人体器官修复,用生物化学的有效成分对病变进行干预的物质。

二、食品标识 西方国家:

欧盟食品标识法规突出了可追溯原则,部分要求如下:(1)所有在欧盟销售的食品上市前都应加施便于追溯的标签;(2)各成员国建立识别和登记牛以及牛肉产品标签体系规定,(3)通过转基因标识制度对转基因食品实行可追溯管理。此外,欧盟食品标签法规强调了对优质农产品的保护,如规范标识“有机”产品的生产和管理。

美国是世界上食品标识法规最为完备和严谨的国家。1990 年出台的《营养标签和教育法》规定几乎所有食品都应标注营养标签, 并要求对食品标签法规进行修订。根据这一要求,美国于1994 年5 月正式实施新的食品标签法规,新法规突出了营养和健康的主题,将食品标签版面分为主要展示版面和信息版面,要求所有预包装食品加贴内容复杂的强制性标签。

日本对食品标识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其《营养改善法》规定, 除肉禽以外的加工食品都应强制性标注营养标签。近年来,日本对食品标签标准进行了持续而广泛的制修订工作,颁布了《生鲜食品质量标签标准》、《加工食品质量标签标准》和《转基因食品质量标签标准》等系列标准。这些严格的食品标签法规及标准维护了消费者的权益, 同时也加大了国外食品进入日本市场的难度。中国:

我国从1995 年颁布《食品卫生法》规范定型包装食品标识以来, 我国对食品标识管理的力度正在逐步加大, 相继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 逐步规范食品标

识管理。2002 年, 农业部颁布《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 规定列入标识管理目录并用于销售的转基因食品, 应当进行强制性标识。同年, 卫生部颁布《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 要求凡是上市销售的转基因食品都必须进行标识。2006 年, 农业部《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出台, 明确规定对畜禽及其产品进行标识管理。2006 年11 月开始实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 填补了我国农产品标识管理专门法律依据的空白, 标志着我国农产品标识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此外, 在食品认证信息标识方面, 我国已实施《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管理办法》、《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等相理办法;在食品营养信息标识方面, 我国于2008年9月1日起施行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的《食品标识管理规定》,新的《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也将于2013年1月1日起执行。

尽管我国食品标识法规及标准体系已初步建立,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法规及标准内容不够全面,尺度不够严格;二是法规及标准之间未能有效衔接,存在内容交叉重复甚至相互矛盾现象;三是部分法规及标准条款实用性不强,贯彻实施的难度较大。

三、食品添加剂 西方国家:

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美国以每个添加剂品种为一小节,包括对其规格标准、使用规定以及标签标识要求。一种新的食品添加剂或色素上市前必须先向F D A 申请,申请中必须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该添加剂可发挥预期的作用,必须进行高剂量的长期动物试验,证明在人的食用剂量下不会引起有害作用。可能还要向FDA 提交添加剂的人体试验资料。随着科技进步和毒理学资料的积累,以及现代分析技术的提高,每隔若干年后,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会被重新评价和公布。

欧盟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是食品中只能含有欧盟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和成员国允许使用的香料,即使用食品添加剂必须符合欧盟的相关规定和一般卫生法规的要求。欧盟食品添加剂立法采取“混合体系”。即通过科学评价和协商,制定出能为全体成员国接受的食品添加剂法规,以肯定的形式公布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使用特定条件及在某类食品中的最高限量等。中国:

为了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和使用的监督管理,防止滥用添加剂造成的各种健康危害,中国政府自20 世纪50 年代就已经对食品添加剂进行监督管理,如卫生部对进口的致癌性油溶黄、罗丹明B色素的查处。随着法制化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涉及食品添加剂卫生监督管理的各项法规标准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卫生部食品添加剂申报与受理规定、《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卫生规范》、《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11)、《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 - 2004)等。这些法规标准均在以下方面对食品添加剂提出了严格要求:不得对消费者产生急性或潜在危害;不得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不得有助于食品假冒;不得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

中国在添加剂新品种审批和卫生许可证发放时,对添加剂的质量标准进行严格审核,但由于使用标准和质量标准的制定分属于不同部门,对该项工作的研制

投入不足,协调不够,存在质量标准的制定相对滞后的问题,往往一种食品添加剂已经批准使用多年,但仍无相应质量标准或标准老化,而采用国际或国外先进标准的法规依据和优先顺序不够明确,影响了对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产品标准的规范,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

四、监督管理 西方国家:(以美国为例)

当前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按照食品的种类和产品种类进行职责分工,由不同的政府监管部门管理。主管部门主要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有三个,它们分别是农业部(USDA)、食品药品监管局(FDA)和环境保护署(EPA)。农业部(USDA)负责掌管食品安全检验署(FSIS)和动植物健康检测中心(APHIS);食物和药品管理局(FDA),在FFDCA等法律的授权下,负责大部分食品的安全监管;环境保护署(EPA)负责农药的管理使用和标准制定。除了上述三个主要部门外,至少还有十二个联邦机构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中扮演辅助或者支持性的角色。如:农业部的农业市场服务局,农业部的谷物、打包机和畜栏管理局;农业部的风险评估与成本收益分析办公室;商务部的国家海产品服务局(NMFS),联邦贸易委员会(FTC)以及美国海关等机构。

美国“塔式结构”垂直管理系统形成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四大部门,从饲养场一直管到民众餐桌上的成品,由农业部监管;从“农田到餐桌”的一揽子管理,由食品和药品局(FDA)监管;环保局(EPA)管的是保护公众免受环境污染伤害,如食物中农药残留限量等;美国疾病防治中心(CDC)的监管,则从调查食源性疾病爆发、治理直至研究防治后期工作。这样垂直管理一管到底,无监管间缝之处。中国:

我国在《食品安全法》施行后,设立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对监管部门设置问题进行了调整。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统一负责其他部门具体监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各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并且在《食品安全法》附则第103条规定“国务院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作出调整”。

中国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平行管理式”。食品安全的监管由处于同一权力水平的不同部门分段管理。如:农业部管种植养植归;工商部门和卫生部门等主管生产和流通领域;国家质检总局则负责进出口检验。所以,造成了农业、卫生、质检、工商、食药等众多部门“块状责权划分”方式。在这种方式的监管形式下,十分容易出现各个部门的责任重复和监管环节的脱节问题,造成职能错位、缺位、越位和交叉重叠。其中只要有一环监管不力就会造成整个行业全盘都出问题。这就是食品安全专家所称的“木桶效应”,意思是“只要有一块木板短去一截,不论其它木板有多高,木桶永远装不满水,即从最短那块处漏掉了。”可见,中国的食品监管体系存在着不足。

五、小结: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食品加工水平低、产地环境不理想,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不够,加之生产方式落后、滥用投入品、制假售假严重等问题的影响,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着繁重的任务。而通过比较研究中西方食品安全法在以上几个方面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在食品安全的立法及监督管理等方面都与西方国家存在

篇6:烘焙食品行业研究报告

烘焙制品,特别是一些糕点,早已受到人们的欢迎,成为饮食业销售量很大的品种。尤其是在一些大中城市,烘烤食品已成为人们外出旅游、节日庆贺的必备食品。可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烘焙制品的质量改进和制品的品种增多,很多烘培食品业也在不断进化,如华美烘培食品业,无论在产量、制作技术、质量和机械化、自动化方面都将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伴随市场经济的崛起以及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烘焙产品从上世纪80年代传进中国市场以来一直蓬勃发展。近几年我国烘焙业一直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8年烘焙食品行业达到778亿元的产业规模,产业利润率在30%左右。

篇7:研究员岗位职责(食品)

2.根据营养学和人体健康原理,利用各种天然资源和人造原料开发新勒食品。

3.研究罐头食品、烘焙食品、发酵食品、饮料等食品的营养卫生知识。

4.研究、设计食品加工工艺,并进行加工技术指导。

5.进行食品营养、卫生检测和分析。

6.研究开发食品包装机械和材料。

篇8:食品研究论文

绿色食品产业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它是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 经国家机构认可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总称。我国绿色食品始于1990年, 它是有别于常规产业的一种新兴产业, 它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环境、技术密切相连。绿色食品产业开发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 绿色食品是食品行业一次新的改革和创新。绿色食品产业是以低耗能、低污染、高产出为理念的, 它的发展不仅使一大批食品产业提高了档次, 同时也提高了我国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1.1 发展速度快

自1990年以来, 绿色食品就以较快的速度发展着, 并且每年都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截至2003年, 全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达到2047家, 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总数达到4030个, 再加上“十一五”国家对绿色食品的规划与支持, 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局面。近期, 国家以及各地区又制订出了符合自身发展的“十二五”计划, 相信我国的绿色食品产业会有更好的发展。

1.2 专业化和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进入21世纪以来, 绿色食品的发展与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 一种表现为农产品实现了从短缺到盈余的转变, 另一种表现则是实现了农产品的出口, 这两个方面表明我们不能再单单谈绿色食品产品, 而是要把绿色食品产品与农业经济相结合, 实现绿色食品产业的专业化和产业化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作为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壮大农产品优势以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1.3 绿色食品市场已初步形成

现阶段, 绿色食品已经进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 每个地区的超级市场几乎都有绿色产品的存在, 绿色食品凭借自己的质量和优惠的价格赢得消费者的一致好评, 市场占有率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同时, 绿色食品也呈现出良好的出口前景, 一部分绿色食品已经成功进入了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2 与传统食品产业比较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传统食品的加工方法也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断进步。虽然绿色食品的发展晚于传统食品产业, 但是与传统食品产业相比, 绿色食品产业在很多方面都优于传统食品产业。

2.1 利润优势

与传统食品相比, 从事绿色食品产业的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2003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比传统食品产业的增收状况表明, 这一年, 水稻、小麦、大豆、马铃薯以及其他类产品分别增收1400万元、1290万元、2608万元、9840万元、2800万元、62162万元, 共计92700万元, 农民人均增收35.9元, 约占农民增收的30%, 其他省份也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2002年, 湖北省累计出口绿色食品3500吨, 创汇982万美元, 部分出口产品与认证前相比提高了10%~23%。山东省绿色食品出口至日本的花生制品等达1200~1400美元。比普通出口产品的价格高80~110美元, 提高幅度8%左右。利润优势是绿色食品产业优于传统食品产业并使自己生产规模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2.2 安全优势

绿色食品是对具有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总称, 绿色食品的研发旨在提高食品的安全性, 以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的食品为目标, 绿色食品总体上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食品卫生安全标准。

绿色食品是通过特定的方式生产的, 它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两个方面, 通过对生产过程的监督和指导, 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 (比如化肥) 的使用, 并控制其他可能产生的危害。最终体现在绿色食品产品上, 就是减少或去除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残留等, 将食品中的重金属量、生物自身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毒素或有害物质的含量都控制到最低限度, 从而保证人的使用安全。

这些过程都是传统食品产业所不具有的, 透过绿色食品产业的生产方式我们真正的了解到绿色食品的安全性。

2.3 环境保护优势

绿色食品的发展是从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入手, 以不污染环境为宗旨, 促进环境、经济、社会、资源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公众素质的普遍提高, 消费者的环保意识的增强, 绿色食品的环保型正好迎合了人们的喜爱, 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了绿色食品的存在。为了环境的发展, 人们宁愿以较高的价格购买绿色食品。在国际贸易中, 发达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限制不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出口, 而以环境保护为宗旨的绿色产品正符合了出口的需求, 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竞争力。

传统食品产业在这一方面做的远远不如新兴食品产业, 2007年被人们广泛议论的食品的过度包装以及继承传统烹饪方法的烧烤等都足以说明传统食品产业存在的弊端。

2.4 政策支持优势

对于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 我们国家是持支持态度的。我国财政部门专门拨款支持绿色食品产业基地的发展, 并且制定了一些扶持地方绿色食品产业的政策, “十一五”、“十二五”又把绿色食品产业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方面。

我国发展绿色食品实施“环境有监测、操作有规程、生产有记录、产品有检验、上市有标识”的全程标准化生产模式, 推行“以品牌为纽带、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农户为基础”的产业发展模式, 倡导“保护环境、清洁生产、健康养殖、安全消费”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创建了“以技术标准为基础、质量认证为形式、标志管理为手段”的质量保证体系, 推行的全程标准化生产和监管模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目前, 全国绿色食品企业超过6000家, 产品超过17000个, 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2亿亩, 生产总量接近9000万吨。 (数据摘自阿里巴巴农业频道相关专题)

2.5 消费者接受程度的优势

在消费者收入一定的前提下, 绿色食品占同类产品的比重代表消费者的接受程度。据2003—2004年全国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状况调查结果显示, 消费者对绿色大米、面粉、食用植物油、水果、茶叶、液体乳及乳制品的接受程度分别增长了27.46%、4.92%、79.09%、46.36%、177.27%、77.87%, 相对于传统食品产业, 绿色食品更受消费者的欢迎。

3 绿色食品产业与传统食品产业的协调发展

虽然绿色食品产业较传统食品产业有很大的优势, 但传统食品产业也存在自身的优势, 我们可以推崇绿色食品产业, 也不可以完全否定传统食品产业的存在。所以, 在两者共存的条件下, 我们应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使得两者可以相互促进, 相互协调, 共同发展。

3.1 传统食品制造技术的无可替代性

酒类产品的酿造、调味品、发酵产品制造都是传统食品产业特有的技术, 绿色食品产业所无法替代的。在这些方面, 绿色食品产业仅仅是对传统食品的改进, 并不是对传统食品产业的完全替代。

传统食品产业应在坚持自己原有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技术, 使自己的发展更加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应该学习和继承传统食品产业的优秀方面, 在用新技术武装自己的同时不断用传统技术丰富提升自己。

3.2 传统食品产业的知识产权应受到保护

中国许多传统食品世代相传, 延续至今, 源远流长, 经久不衰, 长期为一定的人群食用, 具有习惯成自然、被人们接受的市场, 像一些农村的传统的小型菜市场, 虽然人们食用的并不是我们所说的绿色食品, 但我们却不能否定它的存在。

中国传统的食品总会渗透出浓厚的文化底蕴, 一些小吃的背后大多会藏着一个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 这些东西体现出了中国丰富的饮食文化, 是值得我们保留和继承的。

我们的祖先通过了很多的尝试才有了现在我们所喜爱的不同的饮食文化, 这是老辈的智慧和创新的结晶, 我们应该继承并推陈出新。在传统食品起源时, 由于各个地区文化环境、地域的不同, 每个地方的食品又带着各自的特色, 随着民族风俗的演化, 延展为民族的特色。所以, 我们应尊重传统食品产业, 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这样才能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元素, 使我们国家的发展经久不息。

总之, 绿色食品产业和传统食品产业在发展中各自都有自己的优势, 二者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 在发展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节, 使二者在发展中相互促进。它们都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必然可以促进我国的快速发展, 使我国立于世界不败之地。

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传统食品产业日益显露出自身所存在的弊端, 它的发展不仅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而且降低了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 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我国的绿色食品产业逐渐成长起来, 并拥有了自己的优势产品和区域。绿色食品产业旨在以较短的时间最有效的获得人类所需要的产品, 但是由于人们对绿色食品产业缺乏一定的认识以及绿色食品产业市场体系不健全,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大的障碍。

关键词:绿色食品产业,传统食品产业,博弈

参考文献

[1]张萍.浅议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 2011 (5) .

上一篇:医学生的个人自我鉴定下一篇:大学生入党自传范文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