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骨气的作文

2024-04-22

谈骨气的作文(通用11篇)

篇1:谈骨气的作文

谈骨气的作文800字

在《谈骨气》一课中,作者通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一句话,从三个方面论证了人要有骨气这一点。其中,作者在论证“贫残不能移”这一句的时候,用了《嗟来之食》这么一个例子:“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俄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暖!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暖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就算在生活贫苦潦倒的时候也不能失掉了一个人的骨气,应该始终保持做人的尊严。=

我认为这个观点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正确的,但我认为讲骨气有的时候也应该看情况。就像《暖来之食》中的那个穷人一样,施舍者一开始对他说“暖!来食!”的时候,穷人就拒绝了,这就充分体现出了他的骨气,但后来施舍者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理并向他道了歉,这就说明他向穷人施舍食物并没有侮辱的意思。所以,我认为这时候,穷人就应该把食物吃掉,而不应该再固执了。当我们在尊严和生命两难全的.时候,应该选择维护尊严;但当两者可以兼得的时候,我们同样应该保全生命,不能像那个穷人一样,为了他所理解的“骨气”而付出生命的代价。这并不是有骨气的表现,这是愚蠢的行为。

那么,什么是骨气呢?骨气的意思就是骨相气质,现在多指刚强不屈的气质与人格操守。如果硬生生地把穷人接受富人的施舍理解为没有骨气,而不看看具体情况是什么样的,这才是生搬硬套,没有真正理解骨气所包含的意思。

也许有人会说,没有骨气,怎么对得起中国人这个称呼!这句话十分有道理,但我的意思也并不是说有骨气是愚蠢的行为,我的意思是歪曲理解骨气的含义而付出惨重代价,却还以为自己这是有骨气的表现,这才是愚蠢可笑的。

其实我认为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曲解了这个例子的意思,才会这样说。《暖来之食》的原文应该还有最后一句,课文中没有写进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暖也,可去;其谢也,可食。”,连曾子都认为当别人呼喝你来吃的时候,是应该拒绝的;但人家既然道了歉,你就应该吃了,就说明那个穷人是有骨气的,但心胸未免太狭隘了。

所以,我们应该有骨气,保持应有的气节,但是在做到了这一点的时候,我们也不应该放弃生命或是其他同样重要的东西,否则就会像那个穷人一样,落得那样本可以避免的下场了。

篇2:谈骨气的作文

古来贤人文天祥,多么伟大的人啊,“富贵不能淫”可是最后还不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过他为了不背叛自己的国家,我还能理解。

可是贫者我就不懂了,你都快死的人了,别人的施舍为什么不要呢,别人不就是横了点儿吗,再说你自己的处境已经是如此的不堪了。

过分重视骨气骨气等于爱面子,如果在面子和生命中间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哪一个?我想这样的问题应该不需要回答,因为谁都会选择生命。

就算你怕你吃了别人的东西,被别人利用,那起码你先要把自身问题解决了,你再去报恩,到时别人要你做坏事,你完全可以选择不干,到那时你自杀也行啊,那才叫骨气。正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嘛。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那么多年。到最后东山再起,一举击败了吴王夫差。他才算的上是有骨气的人,是真正的大丈夫。

篇3:“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之辨析

《谈骨气》一文结构比较简单, 因而初中教材常用。该文开篇第一句就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作为中国人, 我们读这句话的时候, 可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自豪感, 仿佛自己就已经是一个有骨气的人了似的, 脑袋会不自觉地抬高一些, 腰板会挺得更直一些, “骨气”这东西就像一股灵气附了身, 浑身这么一抖, 高人一等的感觉便油然而生。高谁一等?我们是“中国人”, 自然是高外国人一等了, 似乎外国人都是没骨气的人似的。这就如同当年我们中国人夸耀我们地大物博时一样, 作为中国人就会不由自主地认为外国地小物少, 自然不能与我们中国相比。虽然我们不是那文中所夸赞的三个人, 至少我们不是外国人, 我们就是骄傲的有骨气的中国人中的一份子。因此, 反复诵读这篇文章, 还真有点儿瞧不起外国人。虽然我们心底下也明白, 中国也有汉奸、卖国贼、地痞、流氓、大坏蛋, 自己也未必真有多少骨气。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常选入高中教材, 该文中主要讲了这么几个道理, 这些道理在别人看来或许是显而易见的, 可鲁迅还是仔细地作了分析。其一, 曾经拥有过的东西, 才有“失掉”的可能;从没有过的东西, 是谈不上“失掉”不“失掉”的。这个好懂。其二, 鲁迅说与“自信”相对的还有“他信”, 信鬼信神信外人都属于“他信”的范畴。那么, 我们作为读者, 信老师信父母信名人信书本等等, 也该属于“他信”, 如果我们还有点儿“自信”, 那至少不能百分之百地信老师、父母、名人和书本。自信的人是应该有点儿怀疑精神的。其三, 那就是在抗日时期“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句话另外的意思是:我们也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我们也有没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我们”可以指所有的中国人, 但“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只是指其中的一部分。鲁迅并没有像《谈骨气》一文那样说“我们中国人是有自信力的”, 或者“我们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 而是在告诉我们, 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是有自信力的。只有那些一边在抗日一边却正在“被消灭”、“被抹杀”、“被摧残”而仍然“前仆后继”的“中国的脊梁”才是有并且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古往今来那些“舍身求法”、“为民请命”、“拼命硬干”的中国人也是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其他人就难说了, 有些可能有自信力, 有些则可能本来就没有或者起初有后来又失掉自信力了, 比如求神拜佛希望神佛来帮助我们赶走日本侵略者的那些中国人。从古到今失掉或从来就没有过自信力的中国人大有人在。

这么一比较, 我们不难看出,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命题难算正确的了。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不可能人人都有骨气, 更不可能人人都没骨气, 这是客观现实, 我们中国人何尝不是如此呢?中国历史上, 哪朝没有昏庸之君、奸佞之臣?哪代没有愚昧百姓、无耻之徒?中国人怎么可能个个都是有骨气的呢?不食嗟来之食的饥饿者、拒绝高官厚禄的闻天祥、为了正义宁死不屈的闻一多的确是有骨气的, 可这并不等于说我们所有的中国人都是有骨气的, 中国人中没骨气的人大有人在。

篇4:谈骨气的作文

关键词:《谈骨气》;骨气;含义

我上学的时候,老师将吴晗先生的《谈骨气》当做议论文的典范之作、样板,来让我们认识、学习议论文。多年来,一提到议论文就会想起吴晗先生的《谈骨气》。从教以后,我同样延续老师的教诲将这篇文章当做议论文的典范之作,样板,来让学生认识、学习议论文,随着时间的历练,慢慢地感觉似乎不太对头了,产生了疑问。今天提出来与各位同仁商酌探讨。

吴晗先生在《谈骨气》中,首先提出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继而引用战国时代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话,阐释了骨气的含义。之后引用了“文天祥拒绝降元”的事例论证了“富贵不能淫”;用“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论证了“贫贱不能移”;又用“闻一多怒对敌人的枪口”的事例论证了“威武不能屈”,三个事例比较典型。从纵的角度,三个事例中的人物代表着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中国人”。从横的角度看,三个事例中的人物又囊括了上至绅士大夫,中至文人学者,下至平民百姓的各个阶层的“中国人”,从而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

但细思量,笔者认为在本文中“骨气”的含义值得商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吴晗先生是选了三个人物的三个事例来分别论证的,即:文天祥拒绝降元是“富贵不能淫”;“不食嗟来之食”是“贫贱不能移”;“闻一多怒对敌人的枪口”表现了中国人的“威武不能屈”,笔者试问,这三个人物的三个典型事例究竟论证了什么?是说明做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中的任何一条就叫有“骨气”吗?中国人每一方面都有做到的人,所以说“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恐怕与孟子的大丈夫的含义,对“骨气”的理解大相径庭了吧!

试想:如果一个仅仅怕受辱而“不食嗟来之食”,就能代表中国人的骨气的话,古代曾卧薪尝胆而成就复国大业的勾践;曾受跨下之辱终成大器的韩信;忍辱偷生完成巨著《史记》的司马迁,是否就丧失了“骨气”呢?如果单论某一方面的话,开国第一贪污案的罪魁刘青山、张子善,在战争年代也曾是“威武不能屈”的人物,但在“富贵”面前却做了金钱的俘虏。如果单用“威武不能屈”就是有骨气的观点“测量”,刘、张二人是否也代表中国人的骨气呢?这恐怕会令人啼笑皆非,难以信服了吧。

篇5:谈骨气议论文作文

徐悲鸿曾今说过:“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骨气,骨气是一个人可以在他人面前堂堂正正刚正不阿地挺胸抬头的资本。我们中华民族上至尧舜下至当今,从不乏有骨气的仁人志士。

中国人的骨气,体现在不屈于外侵,忠于自己的民族。古有“识时务者为俊杰”多少人打着如此的幌子,在国家危难之际,弃国而去,另择所谓明君。然也不缺一些矢志不渝坚贞不屈的有骨气的中国人。明末明家黄道周,不受清朝高官利诱,至死也未屈服于满族,用人生书写了“史笔流芳,虽未成功终可法;皇恩浩大,未曾报国反成仇”的千古名句。他们的骨气,不再单单属于自己更是象征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气节,不凌的骨气。

中国人的骨气,也体现在不附权贵,对人格的尊重。东晋时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绝然地罢官回乡,绝不肯对乡里巴人颔首低眉。他便是有骨气的。不愿只为生活而降低自己的人格,敛起自己的骨气。现在,在平等的关系下,仍有人一味攀权附贵,早将自己的骨气抛弃了,仍至放弃了人格,与陶渊明相比,他们的屈服是屈辱的,可耻的,更是没骨气的。

中国人的骨气,还体现在不违与灵魂,对国格的维护。骨气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后,便是一个国家整体的气节的体现。广州的孙天帅。为了自己的骨气,更为了国家的国格,宁愿放弃自己家庭唯一的收入来源,也要坚决拒绝向韩国女老板下跪。他的行为,便不知是只滞与个人的骨气,更是提升了整个中国的高度,从而体现了所有中国人的坚贞的骨气。

篇6:语文 -谈骨气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1、 文天祥拒绝降元

篇7:谈骨气教学反思

导火线就是那位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的穷人。分析完课文后,我引导学生互相探究,展开讨论,有位学生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当务之急是活命呀,管它是什么之食,先拿来吃了活命再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呀!”我正想反驳他,他以不客气地“扔”出一个“重磅炸弹”:“当年,越王勾践兵败之后,屈尊向战胜者吴王求和,替吴王喂马,回国以后,忍辱负重,每天卧于薪草之上,饮食前必先尝苦胆,以磨砺意志,思考制胜对策。如果他兵败之后,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如何做到振兴越国而不再受人欺侮呢?”

听了学生的话,我哑然。我笑了笑对他说:“你说得很有道理!听你这么一说,别说你想不通,连我也想不通了!”

从以上课例中我明白,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建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我们的学生敢说。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无法行使民主权利,仅仅想要对课本发表一点个人见解也不能,更不敢让学生去左右我们的教学管理工作,选择自己的学业发展趋势!这种缺乏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为学生筹划一切,包办代替,表面看是教师事事关心,实质上是忽视学生的独立性,不让学生履行自己的义务。学生只需在“满堂灌”的课堂上记好笔记,下课后再背好笔记,稍不听话就被定义为“坏小孩”。

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新型的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

如何创建这种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呢?我想教师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具有为教育事业奋斗献身的精神。

新型教师对自身价值有充分的认识,他们能意识到教师是传递人类文明,促进和创造人类文明的使者,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负有极为重要和难以替代的使命。新型教师不甘做平庸的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要做塑造美好灵魂的工程师。

二、具有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科学态度,努力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无数事业成败的实例证明,非不能为,乃不敢为。只有敢想人所未想,敢做人所未做,敢言人所未言,不守旧,不从众,不随俗,具有大无畏的创新精神,才能冲破旧的理论、观念的束缚,才能有所创新。

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魁力。

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四、具有坚定自信、百折不挠、努力拼搏的顽强意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要构建成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可能会遇到困难和压力,只有坚信自己所做事情的价值,即使受到阻挠,也勇往直前,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例如,升学的压力,社会的偏见,不开明的领导者有意无意设置的各种障碍,常给教师以极大的压力。能够顶住这种压力,需要一种精神,那就是为事业无所畏惧、奋不顾身、坚持不懈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因此,新型教师要具有乐观、自信、顽强的心理品质,顶住种种压力,创建融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说敢做。

总之,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我们需要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这种交往是民主、平等、实质上的,而非形式上的。师生在教学交往中不仅获得了知识,还陶冶了情操,锻炼了意志,做到了真正的教学相长。为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需要全身心的真情投入,我们既要努力完善教学活动,也要努力完善个性。

篇8:谈骨气的作文

球员时代的五连冠带领中国女排走上世界之巅;执教以后再次率领中国女排重回世界之巅。这三十年来,中国女排的所有荣誉,几乎都和郎平息息相关。这种三十年如一日,一念执着一生坚守的专业精神,正是“工匠精神”淋漓尽致的体现。

郎平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要看到我们努力的过程。每天的付出和汗水,都是人生赋予我们的金牌。”这是“铁榔头”的硬道理,郎平就是用这种永不言弃,追求职业极致的态度,打磨出了女排无与伦比的技艺,正可作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深刻注解。

篇9:《谈骨气》教学设计

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为课文理解和议论文相关知识教学;第二课时主要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气节。

2、教材分析

《谈骨气》是中学教材中一篇古老而又常新的课文。它从形式上属于非常规范的议论文,很适合于对学生进行议论文教学。从内容上来说,骨气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之本,它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爱国情感的名篇佳作。文章开篇即提出中心论点,接着引孟子的三句话揭示骨气的含义,并用文天祥拒绝降元、饿人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怒对国民党手枪的事例分别加以证明,结尾发出号召,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含义。可以说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清晰明了,议论文有关知识学生也能一目了然。为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本人认为本课宜做“老课新教”的典范,在教学时除了必要的议论文知识教学外,应重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增加课文的难度,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3、教学分析

《谈骨气》一文具有典范的议论性文体的示范性作用,因此要让学生认真学习把握有关议论文的论点提出、论据使用、论证结构安排的常识知识,以提高学生议论文体的写作能力,并通过分析提高学生运用材料说理论证的能力,学会合理有序进行结构布局的方法。在准确把握文章结构内容的基础上,即完成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目标之后,重点落实情感这一目标。在这一环节中,主要设置三个重点问题,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加以完成,并借此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4、教学对象分析

初三年级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较强,能很顺利地理解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及论证层次,因此可作简单的指导即可。在这一环节中,重点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阅读、复述等来品味作者的情感态度。针对初中学生发言积极主动的特点,设置一些较开放性的可展开探究的问题。另外针对初三学生思想认识、世界观均不完善的实际特点,加强对爱国主义这一情感目标的落实。

5、教学方法设计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还应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本课采用以自学为主,合作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学生自读、质疑的基础上,组织全班讨论,加深学生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断的理解。作业采用探究法,要求学生在搜集、筛选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再就“中国人的骨气”问题发表议论并积累有关名言警句或名人事例。最后结合课后练习三“孙天帅事件”再次展开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保持民族气节的重要性,懂得民族尊严至高无上的道理。

6、教学媒体设计

利用电教平台、音像、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节省时间,增大课堂容量,并通过教学媒体的使用,增强趣味性、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7、教学流程

(一)导入:用《甲午风云》中的人物的豪迈气节激情导入。

(二)感知教材,体会作者的自豪之情。

(1)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字里行间洋溢的自豪之情,并画出能体现自豪之情的词语或句子。(2)师生交流体会重点语句。

(三)再次感知课文,整体把握议论文的要素和结构。

(1)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究的学习品质。就本课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中“中国人”这个概念是全称还是特称,大多数同学都会存在疑问,借此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结合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的有关材料,进行对比辅证,最终使学生认识到语境中的特殊内含,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细心发现——大胆质疑——认真思考——参与辩论的喜悦,最终有所收获。(2)就本课三个事例的层次顺序,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论证的结构层次问题。通过讨论,对比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的不同效果,使学生从中认识说理文章结构的严谨性、说理的严密性。

(五)深层探究:(1)搜集交流有关我国古代有骨气之人的言行事迹,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感染熏陶和教育,使他们从古代仁人志士的言行中获得美的享受,提高审美能力。(2)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物欲高涨,金钱至上的思想严重,为此结合“孙天帅事件”,让学生讨论“谈骨气”的现实意义,并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认识到保持民族气节的重要性,懂得民族尊严至高无上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六)布置作业:结合“孙天帅事件”写一篇短小的评论,展示交流。

篇10:谈骨气教学反思

(一)九上语文第二单元前两篇课文是两篇演讲稿,属于议论文范畴,我们组在教研时研究决定,把议论文的常识教给学生,然后结合论文常识来学习文章。学完《敬业与乐业》后,我们发现后面的文章都不是太典型的议论文,为了巩固议论文常识,让学生学会分析、写作议论文,我们组在下一次教研时又有大胆举措,决定增学吴晗的《谈骨气》,以达到让学生会读会写议论文的目的。

决定的事就马上行动,这是宋老师的一贯作风,她先找到《谈骨气》的原文,然后印发学生。我们用了两节课的时间,认真、细致地学习了《谈骨气》这篇文章,收获很大。

首先,关于议论文的拟题

议论文的题目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揭示论题,一类是揭示论点。懂得这一点,对我们拟议论文的题目很有帮助。

其次,关于议论文的结构

我们在写议论文时,可以参考《谈骨气》这样的结构:先提出论点,然后证明论点,最后总结全文或重申论点。这样的结构对于初学者来说也很实用。

第三,关于论据的筛选

从《谈骨气》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论据的挑选是多么的精心。文天祥、齐国穷人、闻一多三个事实论据不但分别照应了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三句话,而且涉及古代、当今和封建士大夫、穷人、知识分子等社会的各个阶层,不但全面而且非常具有代表性,从而使得自己的论证严密,无懈可击。

第四,论证方法。

写议论文时,一定要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这样的论文才会详实生动,论证有力,最终使自己的论点站住脚。《谈骨气》不但有事例概述,而且有精当点评,名言引用,这就运用了两种论证方法了。如果再从正反两方面举例,就又运用了对比论证,若再运用比喻深入浅出的说明白道理,就又运用了比喻论证了。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多方面、多角度论证论点,也是写好议论文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五,道德教育

这篇文章本身就有鲜明的历史印记,德育性很强。讲完课文,我又给学生出了一道题:“请你为课文补充论据,也按孟子的三句话涉及到的三个方面来补充。”同学们思考积极,发言踊跃,有补充面对国民党反对派高官利诱而信仰不改的革命先烈方志敏的,有补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民主战士朱自清的,有补充毛泽东亲自为之题词的女英雄刘胡兰的等等。尤其是补充女英雄的,论证更为严密。是啊,《谈骨气》中,吴晗列举的事例全是男的,让人质疑是不是有骨气的都是男人,而中国的女人是否有也有骨气呢?令人打问号。更为重要的是,这补充论据的过程,本身对学生就是一次很好的德育过程。

谈骨气教学反思

(二)吴晗的《谈骨气》历来被大家誉为是一曲荡气回肠的正气赞歌。但是,这样一篇万人仰视的文章在我的学生那里都遭遇了一次滑铁卢。

导火线就是那位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的穷人。分析完课文后,我引导学生互相探究,展开讨论,有位学生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当务之急是活命呀,管它是什么之食,先拿来吃了活命再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呀!”我正想反驳他,他以不客气地“扔”出一个“重磅炸弹”:“当年,越王勾践兵败之后,屈尊向战胜者吴王求和,替吴王喂马,回国以后,忍辱负重,每天卧于薪草之上,饮食前必先尝苦胆,以磨砺意志,思考制胜对策。如果他兵败之后,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如何做到振兴越国而不再受人欺侮呢?”

听了学生的话,我哑然。我笑了笑对他说:“你说得很有道理!听你这么一说,别说你想不通,连我也想不通了!”

从以上课例中我明白,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建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我们的学生敢说。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无法行使民主权利,仅仅想要对课本发表一点个人见解也不能,更不敢让学生去左右我们的教学管理工作,选择自己的学业发展趋势!这种缺乏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为学生筹划一切,包办代替,表面看是教师事事关心,实质上是忽视学生的独立性,不让学生履行自己的义务。学生只需在“满堂灌”的课堂上记好笔记,下课后再背好笔记,稍不听话就被定义为“坏小孩”。

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新型的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

如何创建这种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呢?我想教师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具有为教育事业奋斗献身的精神。新型教师对自身价值有充分的认识,他们能意识到教师是传递人类文明,促进和创造人类文明的使者,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负有极为重要和难以替代的使命。新型教师不甘做平庸的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要做塑造美好灵魂的工程师。

二、具有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科学态度,()努力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无数事业成败的实例证明,非不能为,乃不敢为。只有敢想人所未想,敢做人所未做,敢言人所未言,不守旧,不从众,不随俗,具有大无畏的创新精神,才能冲破旧的理论、观念的束缚,才能有所创新。

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魁力。

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四、具有坚定自信、百折不挠、努力拼搏的顽强意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要构建成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可能会遇到困难和压力,只有坚信自己所做事情的价值,即使受到阻挠,也勇往直前,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例如,升学的压力,社会的偏见,不开明的领导者有意无意设置的各种障碍,常给教师以极大的压力。能够顶住这种压力,需要一种精神,那就是为事业无所畏惧、奋不顾身、坚持不懈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因此,新型教师要具有乐观、自信、顽强的心理品质,顶住种种压力,创建融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说敢做。

总之,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我们需要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这种交往是民主、平等、实质上的,而非形式上的。师生在教学交往中不仅获得了知识,还陶冶了情操,锻炼了意志,做到了真正的教学相长。为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需要全身心的真情投入,我们既要努力完善教学活动,也要努力完善个性。

谈骨气教学反思

(三)《谈骨气》是吴晗先生的一篇文章,被选入了中学生的课本,基本上人人读过,是一篇很有名的文章。直到现在,很多老师会用这篇文章来讲议论文的写法,我想是值得讨论一下的。

作为议论文,就要说下写作目的。我们辅导学生写作,往往忽视这一点。所以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浮光掠影,不知所云。要明确告诉学生,写作是一种个人思想和情感的表达。特别是议论文写作,是要针砭时弊的。就算是写个“论毅力”,其实也是在进行批评别人(或自己)的缺点。

那么《谈骨气》一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呢?这篇文章写于1961年,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内忧外患,民不聊生。这时候讲“骨气”,是要让老百姓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但是,如果再细想一步,老百姓有了骨气就行了吗?有了骨气就能不被饿死了?三年困难的原因不是老百姓没有骨气,而是决策者的重大错误。也就是说,吴晗这篇文章开错了药方,简直是在愚弄蒙骗老百姓。

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这篇文章的原稿和选入教科书的文本是有差别的。差别在于删去了第四节“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删了这一句,就是为了泯灭这篇文章的时代性,也动摇了这篇文章的结构。

从原文我们可以知道,吴晗举出了三个例子,这三个例子是装在“为当时进步事业服务”这个大口袋里面的。也就是说,吴晗不是在空洞地谈骨气,而是把骨气定义为:“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大题小做”,一个大的题目,从一个小的切入口去做文章,这点是值得学习的。

但是吴晗的第二个例子,却不能证明 这一点。第二个例子是“不食嗟来之食”。这个例子无关于“当时进步事业”,举这个例子是不妥当的。这点是文章的重大败笔,不能不引起重视。

按照现在议论文写作的一般要求,是要有例子,然后要论证。学生最大的失误就是只有例子,没有论证。是不是议论文一定要这样写呢?其实未必的。但是因为学生不会论证,只有例子太空洞了,所以老师不得不下了死命令,一定要论证。但是这篇文章,是没有论证的。也就是说,这篇文章不是个指导议论文写作的好例子。

篇11:《谈骨气》教案1

(2003-05-31 12:32:2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以我们伟大先人为榜样,从他们勤劳、智慧、勇敢的美德中吸取力量,从

而更好地建设我们的祖国。

2.指导学生弄清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的不同之处。

3.积累词语有:

折磨 屈辱 嗟 吆喝 痛斥 隐蔽 拘囚 吴晗 高官厚禄 拍案而起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

能移 威武不能屈

教学设想:

1.关于议论文的知识用讲授法。

2.指导学生弄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采用问答式。

3.讲解三个具体事例,可指导学生提前查阅有关资料,在课堂上由学生复述。

4.本课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作者和课文背景介绍。

2.理解议论文怎样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

3.理解在议论文中怎样记叙。

教学过程:

1.介绍作者和课文写作背景。

作者吴晗,生于1909年,浙江义乌人,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曾担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等职。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把他关进监狱,进行百般摧残和折磨,但他大义凛然,宁折不弯,表现了革命者刚直不阿的骨气。1969年10月1

1日含冤逝世。

本文写于1961年,当时我国正处在经济暂时困难时期,吴晗为了让广大人民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学习先人勤劳、智慧、勇敢的美德,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做有骨气的人,去

克服困难,奋勇前进,撰写了这篇杂文。

2.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嗟:jiē 吆(喝):yāo 拘(囚):jū(吴)晗:hán

3.引导学生解释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

拘囚:拘,逮捕或拘留;囚,囚禁。高官厚禄:古代官吏的俸给。拍案而起:桌子。

富贵不能淫:惑乱。贫贱不能移:改变。威武不能屈:屈服。

4.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读音准确。5.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提问:(1)作为一篇议论文,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本文也分为三部分,这三部分

关系怎样? 议论文的结构一般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本文前四段是提出问题部分;中间五段是论证部分(即分析问题部分);最后一段是解决问题部分。三部分论述,完全符合议论文结构规律,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分析第一部分

提问:(2)开头第一句,单独成段,在文章中起着什么作用?

这是破题第一句,把高度概括的题目扩充成中心论点。这个判断句,既是第一部分的概括,又是全文的总领。提问:(3)第2段引用了孟子的几句话,其含义是什么?在文章中起着什么作用? 孟子的话,意思是说,高官厚禄不能惑乱他的心,贫穷困苦不能改变他的行,强暴的武力不能屈服他的志,这就是大丈夫的气概。作者用孟子的话来解释“骨气”的含义,并与

下文列举的三个例子相照应。

提问:(4)第3、4两段的内容是什么?与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

第3段从历史的角度,指出有骨气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这是对论点的肯定。第4段从继承的角度,指出学习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的意义,骨气总是为进步事业服务的,这是对论点的支持。并由此领起下文三个具体事例的记叙。这是提出论点部分。文章先开门见山,提出论点,随即解释了论点的含义,逐层展开阐述,侧重从历史传统方面突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

分析第二部分

提问:(5)文天祥的例子是怎样论证“富贵不能淫”的?这个例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怎样? 文天祥的例子完全是围绕论述中心论点展开叙述的。文天祥组织南宋武装力量抵抗元军,由于力量相差悬殊,兵败被俘,被送去见元军统帅张弘范,文天祥誓死不肯跪拜,表现了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后来,元军押送他经过珠江口外零丁洋时,张弘范让他写信去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挥毫写下了《过零丁洋》这首律诗: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章引用了最后两句,作者还作了通俗具体的解释。“汗青”指史册,为民族利益而死,就要把这片忠心记录在史册上。但元朝统治者还不死心,还想利用他的声望,收买南宋人心,并许以高官厚禄,文天祥却不为所动,敌人毫无办法,于是便把他移送到燕京(北京)兵马司衙门,拘禁在一间阴湿的地牢里。文天祥在狱中写出了气壮山河的《正气歌》。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高官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辞拒绝。文天祥历受折磨坚拒高官诱降,而忠贞之心毫不惑乱。从容就义,从而论证了“富贵不能淫”。

此例也就从“富贵不能淫”的角度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提问:(6)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是怎样论证“贫贱不能移”的?这个例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怎样? 这个故事引自《礼记·檀弓下》:原文的意思是:齐国遇上了大饥荒,富人黔敖在路旁准备了食品,等待饥饿的人前来就给他们吃。有个饥饿的人来了,黔敖左手拿着食物,右手拿着水,对他说:“喂,来吃!”饥饿的人答道:“我就是不吃‘嗟来’的食物,才饿成这样的。”他拒绝了施舍,终于饿死了。文章对原文作了生动的解释和描绘,用“穷人”来表明“贫贱”,用拒绝“嗟来”的施舍表明“不能移”,还用推理的方式指出,如果“移”(吃)了,那结果“就要替他办事”,这正是贫贱者不愿做的事。这一层以有名的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论证了“贫贱不能移”,并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

有骨气的”。

提问:(7)闻一多的例子是怎样论证“威武不能屈”的?这个例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怎样?

闻一多是诗人、学者,也是民主战士。1943年,作者和闻一多一起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从此,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共同目标,把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1946年7月11日,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闻一多也遭到各种卑鄙下流的诬蔑和恐吓,处境十分危险。别人劝告他暂时隐蔽,他却表示:“事已至此,我不出,则诸事停顿,何以慰死者?”“万一怎样,我也顾不了。”7月15日,闻一多在云南大学礼堂亲自主持会议,请李公朴夫人报告李先生殉难经过,两三千听众潸然泪下和一小撮特务抽烟说笑形成强烈对照。闻一多压抑不住心头悲愤,“拍案而起”,即席发表演讲。在回家的路上,闻一多也被反动派暗杀。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了闻一多:“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

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文章用敌人的凶残表明“威武”,以“拍案而起”、“不愿屈服”表明“不能屈”。这一层以闻一多横眉怒对敌人暗杀的故事,论证了“威武不能屈”,并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这一部分围绕论述中心,选取了文天祥、不食嗟来之食和闻一多三个典型事例,来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选例精当,论证严密。

这一部分板书设计:

富贵不能淫—文天祥(做大官—坚决拒绝)

贫贱不能移—不食嗟来之食(行将饿死—拒绝嗟来之食)

威武不能屈—闻一多(敌人凶残—拍案而起)复习课文;体会写作特点,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议论文怎样在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2.了解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

1.概述上一课时学习内容。

文章第1到4段,提出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然后用孟子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解释“骨气”的含义。第5到9段是举例论证部分:第5、6两段举了文天祥拒绝降元的事例,第7、8两段举了古代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第9段举了闻一多怒对国民党手枪不愿屈服的事例,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的这个论

点。

2.引导学生继续分析课文。

提问:(8)最后一段话是怎样总结全文,解决问题的?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两千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的积极意义。”这是过渡句。前半句“孟子的这些话”照应了前文,后半句转入总结,强调到现在它还有积极意义。第2句即引出对无产阶级骨气的阐述,那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最后号召我们克服困难,奋勇前进。

3.总结归纳。

(1)这篇议论文说理的脉络十分清晰:开头四段提出论点,并以孟子的三句话来解释论点;中间五段论证论点,所选的三个事例是经过精心安排的,三个事例的顺序,与孟子的三句话顺序一致,先举古代的,再举现代的,既条理清楚,又表现出“有骨气”是我们中国人的优良传统;最后一段总结归纳,结束全文。

从内容上看,课文对骨气的分析是逐层深入,并贯串始终的。第1段提出论点后,第2段用孟子的话来具体解释“骨气”的含义,第3段从历史的角度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有骨气的人,第4段进一步从继承的角度指出不同时代骨气有着不同的含义。中间五段列举三个事例,分别从三个角度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经过举例论证之后,最后一段才明确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本质特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号召,要求我们“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说理透彻,理由充分,也使读者乐于接受了。

(2)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的有什么不同?

记叙是记叙文的基本写作方法,记叙出事件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并在这过程中描写人物,把人物的经历表现出来。在记叙文中,运用记叙方法是为了使读者对文章所写的人和事获得清晰的印象和正确的理解。

在议论文中,记叙常作为论据,用它来论证观点,它与记叙文中运用记叙的目的不同。因此记叙的事例必须以能论证论点为准。如本课中所选三个事例中的人物,代表了从古到今,从士大夫阶层到平民百姓、到现代知识分子中有骨气的范例,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很广,有很强的说服力,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议论文中的记叙只强调选择性,不强调完整性。有关文天祥、闻一多的事迹很多,这里只根据需要、选择有关部分记叙,而其他方面则概不涉及。另外,议论文中的记叙一般都是概括的,以说清楚事例为准,而不必像记叙文中的记叙,靠详细描述来打动读者。4.引导学生用关联词语造句。

①虽然„„但 ②宁可„„也 ③只要„„便„„但„„

答:①虽然这里没有花草点缀,但也清爽宜人。

②他宁可自己吃点亏,也不叫亏了人。

③这活只要细心,便能干好,但他总是马马虎虎,结果出了问题。

5.引导学生完成课后语法、主谓短语练习一。

(1)“主人” 回来了。

(2)他来(他)观察 桃花开 柳絮飞 布谷鸟叫(3)面容清瘦 精神矍铄 老人进(老人)出去(4)1973年5月27日是 燕子归来 布谷鸟报到

(5)他恼

6.引导学生完成课后语法·主谓短语练习二。

(1)爸爸出差 游子归来 军队进攻(2)学习优秀 意义深远 颜色漂亮(3)谁说话 我们唱歌 他们跑步

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议论文中的记叙的作用。

《谈骨气》教案

(2003-05-31 12:32:2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以我们伟大先人为榜样,从他们勤劳、智慧、勇敢的美德中吸取力量,从

而更好地建设我们的祖国。

2.指导学生弄清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的不同之处。

3.积累词语有:

折磨 屈辱 嗟 吆喝 痛斥 隐蔽 拘囚 吴晗 高官厚禄 拍案而起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

能移 威武不能屈

教学设想:

1.关于议论文的知识用讲授法。

2.指导学生弄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采用问答式。

3.讲解三个具体事例,可指导学生提前查阅有关资料,在课堂上由学生复述。

4.本课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作者和课文背景介绍。

2.理解议论文怎样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

3.理解在议论文中怎样记叙。

教学过程:

1.介绍作者和课文写作背景。

作者吴晗,生于1909年,浙江义乌人,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曾担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等职。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把他关进监狱,进行百般摧残和折磨,但他大义凛然,宁折不弯,表现了革命者刚直不阿的骨气。1969年10

月11日含冤逝世。

本文写于1961年,当时我国正处在经济暂时困难时期,吴晗为了让广大人民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学习先人勤劳、智慧、勇敢的美德,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做有骨气的人,去克服困难,奋勇前进,撰写了这篇杂文。

2.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嗟:jiē 吆(喝):yāo 拘(囚):jū(吴)晗:hán

3.引导学生解释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

拘囚:拘,逮捕或拘留;囚,囚禁。高官厚禄:古代官吏的俸给。拍案而起:桌子。

富贵不能淫:惑乱。贫贱不能移:改变。威武不能屈:屈服。

4.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读音准确。5.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提问:(1)作为一篇议论文,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本文也分为三部分,这三部

分关系怎样?

议论文的结构一般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本文前四段是提出问题部分;中间五段是论证部分(即分析问题部分);最后一段是解决问题部分。三部分论述,完全符合议论文结构规律,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分析第一部分

提问:(2)开头第一句,单独成段,在文章中起着什么作用?

这是破题第一句,把高度概括的题目扩充成中心论点。这个判断句,既是第一部分的概括,又是全文的总领。提问:(3)第2段引用了孟子的几句话,其含义是什么?在文章中起着什么作用? 孟子的话,意思是说,高官厚禄不能惑乱他的心,贫穷困苦不能改变他的行,强暴的武力不能屈服他的志,这就是大丈夫的气概。作者用孟子的话来解释“骨气”的含义,并

与下文列举的三个例子相照应。

提问:(4)第3、4两段的内容是什么?与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

第3段从历史的角度,指出有骨气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这是对论点的肯定。第4段从继承的角度,指出学习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的意义,骨气总是为进步事业服务的,这是对论点的支持。并由此领起下文三个具体事例的记叙。这是提出论点部分。文章先开门见山,提出论点,随即解释了论点的含义,逐层展开阐述,侧重从历史传统方面突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

分析第二部分

提问:(5)文天祥的例子是怎样论证“富贵不能淫”的?这个例子与中心论点的关

系怎样?

文天祥的例子完全是围绕论述中心论点展开叙述的。文天祥组织南宋武装力量抵抗元军,由于力量相差悬殊,兵败被俘,被送去见元军统帅张弘范,文天祥誓死不肯跪拜,表现了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后来,元军押送他经过珠江口外零丁洋时,张弘范让他写信去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挥毫写下了《过零丁洋》这首律诗: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章引用了最后两句,作者还作了通俗具体的解释。“汗青”指史册,为民族利益而死,就要把这片忠心记录在史册上。但元朝统治者还不死心,还想利用他的声望,收买南宋人心,并许以高官厚禄,文天祥却不为所动,敌人毫无办法,于是便把他移送到燕京(北京)兵马司衙门,拘禁在一间阴湿的地牢里。文天祥在狱中写出了气壮山河的《正气歌》。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高官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辞拒绝。文天祥历受折磨坚拒高官诱降,而忠贞之心毫不惑乱。从容就义,从而论证了“富贵不能淫”。

此例也就从“富贵不能淫”的角度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提问:(6)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是怎样论证“贫贱不能移”的?这个例子与中心论

点的关系怎样?

这个故事引自《礼记·檀弓下》:原文的意思是:齐国遇上了大饥荒,富人黔敖在路旁准备了食品,等待饥饿的人前来就给他们吃。有个饥饿的人来了,黔敖左手拿着食物,右手拿着水,对他说:“喂,来吃!”饥饿的人答道:“我就是不吃‘嗟来’的食物,才饿成这样的。”他拒绝了施舍,终于饿死了。文章对原文作了生动的解释和描绘,用“穷人”来表明“贫贱”,用拒绝“嗟来”的施舍表明“不能移”,还用推理的方式指出,如果“移”(吃)了,那结果“就要替他办事”,这正是贫贱者不愿做的事。这一层以有名的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论证了“贫贱不能移”,并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提问:(7)闻一多的例子是怎样论证“威武不能屈”的?这个例子与中心论点的关

系怎样? 闻一多是诗人、学者,也是民主战士。1943年,作者和闻一多一起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从此,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共同目标,把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1946年7月11日,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闻一多也遭到各种卑鄙下流的诬蔑和恐吓,处境十分危险。别人劝告他暂时隐蔽,他却表示:“事已至此,我不出,则诸事停顿,何以慰死者?”“万一怎样,我也顾不了。”7月15日,闻一多在云南大学礼堂亲自主持会议,请李公朴夫人报告李先生殉难经过,两三千听众潸然泪下和一小撮特务抽烟说笑形成强烈对照。闻一多压抑不住心头悲愤,“拍案而起”,即席发表演讲。在回家的路上,闻一多也被反动派暗杀。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了闻一多:“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文章用敌人的凶残表明“威武”,以“拍案而起”、“不愿屈服”表明“不能屈”。这一层以闻一多横眉怒对敌人暗杀的故事,论证了“威武不能屈”,并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这一部分围绕论述中心,选取了文天祥、不食嗟来之食和闻一多三个典型事例,来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选例精当,论证严密。

这一部分板书设计:

富贵不能淫—文天祥(做大官—坚决拒绝)

贫贱不能移—不食嗟来之食(行将饿死—拒绝嗟来之食)

威武不能屈—闻一多(敌人凶残—拍案而起)复习课文;体会写作特点,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议论文怎样在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2.了解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

1.概述上一课时学习内容。

文章第1到4段,提出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然后用孟子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解释“骨气”的含义。第5到9段是举例论证部分:第5、6两段举了文天祥拒绝降元的事例,第7、8两段举了古代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第9段举了闻一多怒对国民党手枪不愿屈服的事例,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的这个

论点。

2.引导学生继续分析课文。

提问:(8)最后一段话是怎样总结全文,解决问题的?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两千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的积极意义。”这是过渡句。前半句“孟子的这些话”照应了前文,后半句转入总结,强调到现在它还有积极意义。第2句即引出对无产阶级骨气的阐述,那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最后号召我们克服困难,奋勇前进。

3.总结归纳。

(1)这篇议论文说理的脉络十分清晰:开头四段提出论点,并以孟子的三句话来解释论点;中间五段论证论点,所选的三个事例是经过精心安排的,三个事例的顺序,与孟子的三句话顺序一致,先举古代的,再举现代的,既条理清楚,又表现出“有骨气”是我们中国人的优良传统;最后一段总结归纳,结束全文。

从内容上看,课文对骨气的分析是逐层深入,并贯串始终的。第1段提出论点后,第2段用孟子的话来具体解释“骨气”的含义,第3段从历史的角度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有骨气的人,第4段进一步从继承的角度指出不同时代骨气有着不同的含义。中间五段列举三个事例,分别从三个角度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经过举例论证之后,最后一段才明确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本质特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号召,要求我们“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说理透彻,理由充分,也使读者乐于接受了。

(2)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的有什么不同?

记叙是记叙文的基本写作方法,记叙出事件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并在这过程中描写人物,把人物的经历表现出来。在记叙文中,运用记叙方法是为了使读者对文章所写的人和事获得清晰的印象和正确的理解。

在议论文中,记叙常作为论据,用它来论证观点,它与记叙文中运用记叙的目的不同。因此记叙的事例必须以能论证论点为准。如本课中所选三个事例中的人物,代表了从古到今,从士大夫阶层到平民百姓、到现代知识分子中有骨气的范例,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很广,有很强的说服力,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议论文中的记叙只强调选择性,不强调完整性。有关文天祥、闻一多的事迹很多,这里只根据需要、选择有关部分记叙,而其他方面则概不涉及。另外,议论文中的记叙一般都是概括的,以说清楚事例为准,而不必像记

叙文中的记叙,靠详细描述来打动读者。

4.引导学生用关联词语造句。

①虽然„„但

②宁可„„也 ③只要„„便„„但„„

答:①虽然这里没有花草点缀,但也清爽宜人。

②他宁可自己吃点亏,也不叫亏了人。

③这活只要细心,便能干好,但他总是马马虎虎,结果出了问题。

5.引导学生完成课后语法、主谓短语练习一。

(1)“主人” 回来了。

(2)他来(他)观察 桃花开 柳絮飞 布谷鸟叫(3)面容清瘦 精神矍铄 老人进(老人)出去(4)1973年5月27日是 燕子归来 布谷鸟报到

(5)他恼

6.引导学生完成课后语法·主谓短语练习二。

(1)爸爸出差 游子归来 军队进攻(2)学习优秀 意义深远 颜色漂亮(3)谁说话 我们唱歌 他们跑步

布置作业:

上一篇:半壁山学区研训室2015上半年研训活动下一篇:一群二流子童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