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挫折的优秀作文

2024-05-01

谈挫折的优秀作文(精选8篇)

篇1:谈挫折的优秀作文

生活中“挫折”和“停留”是不可避免,也是不可缺少的,想起夏日的这件事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题记

常常听老师、父母对我们说“停留”是好事,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它会给我们很多启示。可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认为“挫折“就是我人生不可前进而只有停留的绊脚石,它使我们在“停留”中迷失了方向。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懂得了从失败面前去发现启示,可每次都很难得到启示。没想到它就出现在这个夏日的一件平凡小事中。

记得那天我报了补习班,那天阳光明媚、烈日炎炎,我来到了补习班准备要考试,在考试中老师一站在我的身边,我就有一种不详的预感,仿佛我自己犯下了滔天大罪似的:手不停地抖擞,连字也写不出来,就像是照猫画虎般糊涂,汗水却像一颗颗珍珠般大的流了下来,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我抖擞不停?为什么连字也写不出来?我心里忐忑不安,不停地鼓励自己:“别紧张,我要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到底,加油!我一定能行。”心态决定情绪,一会儿我仿佛感觉心情变得明朗,老师也已经离开了我的身旁。这时我鼓足了勇气拼尽了全身的力量完成我的心愿,拿起神奇的笔一眨眼的工夫试卷完成了。我满怀信心地交了试卷像一只快乐的小鸟飞奔出了教室。我为自己感到无比的自豪

过了几天,试卷发下来了,放在我眼前的竟然是我意想不到的成绩:语文72分,太少了!我含泪看看外面的天空,发现窗外阴云密布,不久下起了倾盆大雨。我不由得流下了泪水。老师走到我旁边拍着我瘦小的肩膀严厉地说:“你把我们做过的题都错了,你能考出好成绩吗?要知道学习是为我们自己,而不是为了父母。我们要养成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只要努力拼搏,为梦想而奋斗就能成功!加油,老师相信你。”这时我才知道自己的不足,开始自我反省,因为老师的话语就像暴风雨一般冲击着我的心;同学们的嘲笑就像把利剑一样刺通我的心。此时此刻,我就像驾驶着一艘船碰到了海盗的侵略,他们打破了我梦想的飞船,使我无法前进。这个夏天的这场雨、这场考试让我难以忘怀。

现在我终于懂得了:挫折是成长中一个必经的`岔道口,有挫折就会有“停留”。停留的时间需要自省自己,如果你不去面对挫折、挑战挫折,甚至还逃避它,那么永远也不会有人生的下一步旅程。挫折和停留是生活中不可避免也是不可缺少的,挫折和停留能锻炼人,成就人的意志。

这个夏日我遇到了“挫折“,有过“停留”,也懂得了许多人生的道理!夏日,我感谢您!

篇2:谈挫折的优秀作文

学生们考试考差了叫挫折;商人们投资亏本了叫挫折;当官的被贬谪了叫挫折;战场上打了败仗同样叫挫折。挫折是所有人都必须直接面对的问题,而如何面对挫折便成了人生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

当挫折来临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如何去战胜它,而不是想方设法去躲避它。

苏格拉底曾说过:“屈服于不幸的人才是真的不幸。”请让我们站在这位古希腊哲学家的角度思考一下,对于任何人,不幸的遭遇都是极其不幸的,若是一味听从天命,上天又怎能让你逃出不幸呢?唯有勇敢面对,方显英雄本色。

宋朝的苏东坡便是一个典型的英雄。他一生被贬数次,先后到过杭州、黄州当地方官,最后,可怜的苏轼甚至被贬到了岭南。可是,在我的印象中,苏轼绝对是一个豁达乐观的人。不然,又何来的流传千古的“三赤壁”呢?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样的佳句,何来那令我唾涎三尺的东坡肉呢?

人们都说,十六、十七世纪是人类苏醒的时期,欧洲的“文艺复兴”与“工业革命”纷至沓来。我想,在这期间为人类的觉醒作出最大贡献的,还属伽利略。他倡导新科学,为教会所不容,被黑暗的教会势力软禁,他该何去何从?他选择了斗争。于是,一个理性的时代出现在我们眼前。

篇3:浅谈幼儿的挫折教育

一、客观引导,帮助孩子正确面对挫折

1、孩子对挫折正确的认知和理解是挫折教育的关键,是我们进行挫折教育的第一步。幼儿年龄小,对事物的认识是具体形象的。我们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时,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经历挫折而后成功的影视作品,或者是家长、教师的亲身经历,甚至包括身边的小朋友经过失败而成功的小故事,幼儿通过这些真实可感的事实直观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真实感知挫折,认识到生活有顺有逆、有苦有乐,从而对挫折有初步的认识,只有让幼儿在克服困难中充分感受挫折,正确理解挫折,才能培养他们不怕挫折、勇于克服困难的能力和主动接受新事物,承认并敢于面对挫折的信心。挫折经历有利于儿童的社会化进程, 培养现代人的良好素质.社会化是指个体形成适应于生存环境的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

2、幼儿挫折教育其次要破除幼儿的依赖性。作为教育者应该给孩子面对现实的机会,让他们意识到成功是建立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的。如有一次,班里小朋友要上厕所,我请她去小班借个厕所,她当时就显得有些胆怯但还是去了。我用双眼余光瞥着小家伙只见她径直往小班走去,快走到门口时,妞妞终于忍不住回过头来搜寻我。眼看着她几乎就要退缩了,我故意别过头去,假装没有看见。徐老师满面笑容地招呼着妞妞,她犹豫了片刻,终于鼓起勇气说了要小便。她回来时很开心的排到位置中我轻轻拍拍她的头,随后又给了她一个肯定的眼神。无论是快乐、失望,还是痛苦,都要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去经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会做错事、说错话,那不要紧,我们要告诉他们,人在小时候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就是那些有名的科学家小时候也常犯错误,他们也会遭遇失败、挫折,如爱迪生、爱因斯坦……重要的是在遇到困难、失败的时候要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样才能使孩子有足够的能力去面对未来各种各样的挑战,去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的变迁。

二、创设情景提供机会,训练幼儿耐挫性

幼儿的活动范围有限,许多挫折是现实生活中不常遇到的。教育者在利用自然情景进行挫折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景和机会,让幼儿得到各方面的锻炼。为了提高幼儿对挫折承受能力,我们可设置难度不等的情境,让幼儿逐步经受磨练,有目的地去培养幼儿的耐挫力。比如说远足、劳动、竞赛、批评、延迟满足等活动和手段,可以锻炼幼儿的意志,增强他们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待失败、打击的能力。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最喜欢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容易让幼儿接受和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在游戏时可设置一些人为的障碍,让幼儿自己解决……如让幼儿到暗房子里去取东西;和小朋友闹矛盾怎么办;户外游戏时引导幼儿走“独木桥”爬障碍物,在角色游戏中可安排幼儿分别扮演人际关系冲突中排斥和被排斥的角色,让他们体会不同的心理感受,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冲突的原因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等等。

三、树立榜样增强信心,树立孩子必胜的信念

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性,生动活泼的形象往往更容易打动幼儿。因此,要善于利用生活中那些活的事例来教育孩子,树立榜样。如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幼儿摔伤,擦伤等情况。这时,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平静地对幼儿说:“没关系,老师和你一起到保健室包一下好了,下次注意一点就行了。”或者说:“没关系,很快就会好的。”老师这样的行为给幼儿很好的暗示,使幼儿自然而然地学会怎样坦然地对待挫折,怎样勇敢地面对未来。

四、为幼儿创设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学会友好相处

与同伴交往可以使幼儿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克服自我中心。在同伴群体中,幼儿往往会经历一些挫折,如观点不一致,屈从于被领导的地位等,这样他必然要在不断的磨练中学会如何友好相处,如何合作,从而更好地在同伴中保持自己的地位,而这种磨练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耐挫力。另外,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指导,也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在班级的自主性游戏中一直会看到一个现象就是由一个小朋友带着一群小朋友们在教室里走来走去,偶尔还会争吵争抢着为了某件事,知道最后演变成“我不跟你玩了,我要去找谁谁谁玩了……”的情况。这样子的情况不就是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面对意见不一面对困难不能够很好的解决的例子么,在当幼儿们的意见出现分歧时,他们不能屈于被领导的地位从而变的不欢而散,这时候教师就要对于这样的情况进行分析,并且适时的介入引导,帮助幼儿学会如何能够友好相处如何合作,从而磨练他们的耐挫性。

五、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挫折

孩子在遇到困难和失败时,往往会产生消极情绪,表现出畏缩、退却、逃避等行为,因此,作为我们就应该在平时有意识的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跳一跳就够得到的任务,让孩子去完成。在孩子遇到困难退却、逃避的时候可以有一些批评,以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不是因为不忍心、舍不得孩子受委屈,就不愿意对孩子的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当然,在孩子承受挫折的时候,我们还是需要给孩子适当的鼓励,给他们面对挫折的勇气。在班级中就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一个很聪明的小女孩平平,由于一个上课老师邀请能干的小朋友作为榜样,既想能够鼓励那些平时不怎么上台表现的小朋友让每位幼儿都能够得到锻炼,因此没有让平平上台带领。当活动进行到一半时平平坐在位置上哭了,于是我耐心的问她为什么哭,她竟然跟我说不想上课了,我问了一系列的问题她都不愿意回答我,或者是答非所问,表现出了很紧张的感觉。直到第二天平平没来,第三天妈妈把哭着的平平抱到了班级中,还跟我们交流了为什么哭的原因。我恍然大悟,原来上课时没请平平带领,平平最喜欢的就是唱歌了。因为这样的小挫折她就哭了,也不愿意面对出现了逃避的情况,后来我与平平沟通了很多,让她自己意识到了面对这样的情况要给别的小朋友一个机会,让别的小朋友得到锻炼。这样的一个例子很显而易见的就是平平这个小女孩的耐挫能力还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

篇4:浅谈幼儿的挫折教育

关键词:挫折教育;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140-01

现今的孩子大都是在万千宠爱中长大的,任性、脆弱、自我,依赖性强,独立性差。而不少独生子女的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衣、食、住等,而忽视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吃苦耐劳和向困难挑战精神,而这些“精神上的东西”,正是适应社会高速发展,培养跨世纪人才所必须的,也是孩子心理发展所需要的;如果不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可能会缺乏某些对他们终生发展都具有极重要意义的心理素质。因此我们要重视挫折教育。

所谓挫折教育,是指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创设或利用某种情景,提出某种难题,让幼儿通过动脑、动手来解决矛盾,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出一种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对于孩子来说,他的一生是漫长的,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将面临许多的挫折和挑战。因此,他们必须具备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增强自信。

现在的孩子在优裕的环境中生活,缺少对失败和挫折的尝试,一个个都很脆弱,受不得一点点委屈,甚至连一句不顺耳的话都听不得。

还记得我班高雨婷小朋友唱歌非常好听,每次都受到我们的赞赏。但有一次,新学的歌她没唱好,我们也没说什么,只是少了往日的赞许。但她很伤心,回到家里还不停地流泪,连接几天不肯上幼儿园。从她这些表现可以看出,她只能成功,经不起挫折。由此看出,要使孩子成长,既要让她们在赞扬声中树立自信心,又要让她们在挫折中,成为一个胜不骄、败不馁的人。

我们的幼教工作者或者家长们都不要轻意满足孩子的某一要求,因为过度地满足他们,他们就感到生活中没有什么可努力的。一旦不能如愿,便会承受不起。

比如,家长和孩子在逛商场,孩子看到了玩具,闹着要买。但家长们觉得家里已有很多玩具,不想给他买。这时,如果孩子要耍赖就不能迁就他。让他受到一两次挫折后,孩子就会明白,不是随意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渐渐地就学会了克制自己的欲望。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最喜欢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容易让幼儿接受和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在游戏时可设置一些人为的障碍,让幼儿自己解决。我们要时时培养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自信心。角色游戏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活动。但在游戏中,时常会出现争抢玩具、争当角色等交往困难。当他们出现这些问题时,他们往往喜欢告诉老师,请求帮助。

比如,两个孩子在争抢一个娃娃,我们可以用小碗的口吻对他们说:“呜——你们把我拉疼了,我想和你们两个都做好朋友,怎么办呢?”他们听了会感到不好意思。这样他们就会克服这个困难,能够再次合作地进入到角色中去。

在平时生活中,我们要为孩子树立榜样,增强其自信心。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提高他们应付挫折的能力,是做父母的有远见、爱孩子的表现。挫折反映在人身上是一种体验,叫挫折感,它是指当一个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往往会产生沮丧、失意或紧张的情绪反应。

家长在对待幼儿挫折教育的问题上,首先要意识到幼儿期是个体个性形成的关键期,有意识地让孩子品尝一些生活的磨难,让孩子懂得人生的道路是坎坷的,学会在挫折中接受教育,这对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独立意识、应付困难的勇气和心理承受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要了解挫折教育是贯穿在每一天中的,那些成人看起来是不起眼的小事中进行的。如孩子摔倒了,有些家长会赶紧跑上前扶起幼儿,还对孩子说:“这个地面真不好,让宝宝绊一跤,我们打地面。”这样的结果是使孩子把跌跤归因于外因,不敢正确地面对挫折。正确的方法是帮助他了解产生挫折的原因和应付的对策。比如告诉幼儿“走路看地面才不会绊到石头。”

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孩子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即让幼儿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在体验中学会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苏格拉底对待打破玻璃的孩子的做法是:让犯错误的孩子独自呆在房子中,让其体验寒冷、体验孤独,使其发现自己的错误继而改正。

作为家长,应大胆地放下“保护伞”,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都要让他自己去做,哪怕是衣服穿得一塌糊涂,哪怕是饭粒洒得到处都是。幼儿挫折教育首先要破除幼儿的依赖性,要让幼儿在各种学习活动中自己感受困难,并为克服困难做出自己的努力。例如,当幼儿摔倒后,应让他自己爬起来,成人不要大惊小怪地赶紧去扶,否则,幼儿很容易形成"摔倒就等人扶"的依赖心理。例如,有的孩子新买的鞋不会系鞋带,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让老师帮忙。但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我只帮他系一次,并让他看着我是怎样系的,第二次我就不再帮忙,而是让幼儿自己动手,如果幼儿的确有困难就再指导一下。幼儿在经历了由不会到会,由别人帮助到自己干的过程后,心理上会得到一种满足,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自理能力。只有让幼儿在克服困难中感受挫折,认识挫折,才能培养出他们不怕挫折、敢于面对挫折的能力。

幼儿只有不断得到鼓励,才能在困难面前淡化和改变受挫意识,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成人要多鼓励幼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一旦进步,要立即予以表扬,强化其行为,并随时表现出肯定和相信的神态。成人的鼓励和肯定既能使幼儿的受挫意识得以改变,又能提高他们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无论孩子做事是取得成功还是失败,都要给予正确的评价,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错在哪里,怎样改进,使孩子逐渐明白是非标准,提高心理承受力,从容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

篇5:浅谈挫折防卫方式的论文

挫折是指个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时,由于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实现,其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它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谁都不是一顺风顺的,都难免遇到一些困难和失败,甚至饱经风雨和坎坷。一般有工作的失败,生活的穷困,家庭的离散,身体的疾病等,面对人生中可能遇到的这些挫折,我们应如何进行自我防卫及战胜挫折呢?笔者就此谈谈看法。

一、自我防卫挫折方式

1、正确认识挫折,将不如意视为人生常态。

古语云:不如意十有八九。在人生道路上,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随时都会遇到大小、轻重不同的挫折,比如事业不成、身染病疾,工作事故、家庭变故、生死离别、自然灾害等。它是社会生活的正常现象,几乎每个人都无法逃避。能认识到这点,一旦遇到挫折,思想就会有报准备,不致于惊慌失措,同时还应该认识到,一个人一生中经受一些适当的挫折,英国心理学家布朗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任何挫折,则将永远保持其平庸状,既愚蠢又糊涂,像母牛一样怡然自得。”可见,遭受挫折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必要的,挫折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激励因素,挫折可以磨砺人的意识,提高扭转逆境克服困难、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有这样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把一只青蛙突然扔进热水锅里,这只青蛙在生死关头,竭尽全力跳出热水锅,死里逃生;把另一只青蛙放在凉水锅里,并在锅下渐加热,青蛙在锅里怡然自得,最后一命呜呼。人也是这样,在舒适安逸的生活中,往往不求上进,平庸无为,而在逆境中能发奋图强,终成大器。

2、改变自我。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过这样一段话: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改变可以改变的才是明智之举。客观环境是不随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改变外在环境,那只有改变自我。让我们来看看列宁的一件小事,列宁在一个漆黑的冬夜要越过芬兰边境回国领导革命,在路上,一条冰河横在他面前。河里的冰已经开始融化成许多冰块浮在水面,踩着冰快过河一点也不能迟疑滞留,否则就可能掉到河里。列宁没有丝毫的胆怯和犹豫,他果断迅速地踏着浮冰很快到达了对岸,面对浮冰,过河人要么返回原路,要么像列宁那样毫不犹豫地走过河去,但不管你是退缩还是过河,冰河是不会改变的,而改变的应当是过河人自己。看来,挫折的关键在“自我”,要消除化解挫折,就要适当地改变自我。

如我在单位入党一事,为了向党组织靠扰,我自愿填写入党申请书,与一起写入党申请书的还有另外三个同事,都成为了入党积极分子,可是转入考察程序时,组织没有被批准我,其他人已批准,我想想我又没有犯错误,且能积极出色做好工作,为什么不批准我,是不是因为领导对我有偏见,总觉得很委屈,夜深人静的.时候,我自己反思,可能是我离入党要求还有差距吧,需加倍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争取早入日入党。

3、幽默。

身处困境或尴尬时通过含蓄、俏皮、双关等语言来解决。比如林肯在竞选总统演讲时,其中一反对者在台下大喊:“狗屎、狗屎、垃圾、垃圾。”林肯非常机智幽默地说:“刚才这位先生提到的环境问题我下面会论述到。”一句话化解了尴尬,何来挫折呢?

二、战胜挫折的方法

1、升华。

将痛苦、愤懑等情绪转化为奋发图强、争取上进的积极情绪,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天才来说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人一笔财富,而对于庸人却是万丈深渊。别林斯基曾说过: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贝多芬在面对人生的不幸时喊出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创出了激励世人的《命运交响曲》。我国古代也有很多伟人将挫折、不幸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仲尼厄而作《春秋》;司马迁受腐刑而著《史记》。他们之所以成为伟人流芳百世就在于他们能以积极的态度战胜挫折,化悲痛为力量,让挫折成为自己前进的阶梯。

2、转换目标。

挫折总是跟目标连在起的,挫折就是自己的行为受阻,心中的目标暂时没有实现。因此当受到挫折后,要重新衡量一下,目标是否订得过高,是否符合主客观条件,如果确属目标不切合实际而造成挫折,那就要毁灭原有的目标,重新寻找一个方向,确立一个新的目标,这就是转换目标法。

20xx我任基层信用社负责人,年初制定了计划,其中不良贷款指标是绝对额比年初要下降100万元,可到十月份才完成21万元,离计划相差很大,上级领导下来批评我,为什么不良贷款清收任务相差这么远,领导的批评很不是滋味,当天晚上我结合这几年不良贷款清收情况、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的不良贷款余额才210万元,剩下不良贷款的都是硬骨头,都是一些钉子户,还有一些收违章贷款,要通过行政、司法手段进行清收,司法程序需要时间,觉得年初制订计划没有把各种因素考虑,目标计划制订太高,所以我向上级打报告,清收不良贷款计划目标调整为60万元,通过调整目标,到年底完成不良贷款计划任100%。

3、适度宣泄。

一个人遭受挫后,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这种不良情绪必须通过某种方式宣泄出来,才能保持心理平衡,维护心理健康。如果这种不良情绪得不到宣泄,那么随着不良情绪的增加,会破坏心理平衡,危害心理健康。因此,当一个人受到挫折后,应当设法宣泄不良情绪。例如,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在他的每个工厂都设有“出气室”,出气室很简单,一间房子,里面坐着一尊公司经理松下的橡皮塑像,哪位职员有了挫折,有委屈,有不良情绪,就可以到出气室向橡皮经理发泄,你可以大声斥责,也可以拳打脚踢,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什么时候把你心理怨气出完了,什以时候罢休。这样既有利于职员的身心健康,又能大大减少因不满情绪而破坏设备、破坏产品所造成的损失,痛哭倾诉也是很好的宣泄方式。

篇6:浅谈我国中学生的挫折教育

浅谈我国中学生的挫折教育

10031022 闫彩虹

摘要:中日少年夏令营较量的有关报道见报之后,“挫折教育”一时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的热门话题,对中学生开展挫折教育既是个体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针对我国中学生受挫力低下的现状,我国教育工作者主要从青少年自身、家庭、学校、社会这四大方面系统性地为挫折教育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实施途径,为促进我国中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中学生 挫折教育 实践意义 原因分析 开展途径

一、挫折教育提出的背景

“挫折”一词,在中国古代是分而言之的。“挫”为屈辱、受挫之义,“折”为断、曲、弯之义,可引申为坎坷、死亡等。《后汉书·冯异传》中将两字合二为一,其意为“失利、挫败”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挫折”可解释为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实现目标的活动中,由于遇到无法克服或者自认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而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内心所产生的紧张状态的消极的情绪反应。①

其实早在我国古代文学乃至哲学著作中,就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关于挫折磨练、挫折教育的论述,而所谓的“挫折教育”就是提高人们耐挫能力的教育行为。《周易·乾》记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也曾在《孟子·告子下》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还有中国近代改良主义者、教育家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论毅力》中也对挫折教育有了精辟的论述。而西方学者对挫折问题也有专门的研究,比如英国著名的策动心理学派创始人麦独孤、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美国心理学家米勒和多拉德都提出了诸多有关挫折的理论,(1)但他们都以挫折产生的原因作为研究的重点,而对挫折教育却极少论述。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从整体上看,我国青少年与美、英、日、德青少年在身 ① 李海洲,边和平.挫折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8.学年论文

体素质、心理素质、知识水平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日本青少年的俭朴和吃苦的训练、美国青少年的国家意识和自立精神、英国青少年的“绅士风度”、德国青少年的动手能力,以及他们的挫折承受能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加之,在1992年,77名日本孩子和30名中国孩子一起举行了草原探险夏令营,其中中国孩子所暴露出来的许多令人吃惊的弱点,使众多的人感到当头一击,于是在1993年

学年论文

难与磨难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应该是脆弱的铁屑,煅成的将是锋利的钢刀。”风平浪静的人生没有成功的喜悦,只有当水与礁石相碰撞才有浪花的激情,所以苦难也是一种来之不易的宝贵财富,请让我们的中学生在自由与约束的天空中翱翔,让他们不仅采摘到胜利的甜果,也要尝到行为结局的苦果。

现在大部分的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养尊处优,被父母过分地溺爱和娇惯。父母生怕孩子受一丁点委屈,让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让孩子参加任何劳动锻炼,生活地无忧无虑,就如同生长在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稍稍遇到一点挫折,就只想着逃避,缺乏严重的意志力,心理障碍问题非常突出,抗挫折能力不容乐观。“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对着如此巨大的重任,不能坐以待毙,而是要想法设法地去解决好这个突出的问题,积极地对中学生开展挫折教育,提高他们的挫折承受力,这已成为德育工作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它也将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之,挫折教育既是个体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又是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重要基础;既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又是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任务。(3)

三、我国中学生受挫力低下的原因分析

1.学生自身的原因

孩子天性就喜欢被表扬、赞许,他们习惯听好话,一味的鼓励滋长了他们的“自以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成长的过程中,自尊心、成人感日见膨胀,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不愿别人把他们的意志强加在自己身上,有的过分强调自我,唯我独尊,不愿接受老师、家长的善意的批评、帮助,有意反其道而行之,用反抗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当别人的思想认识与自己的相冲突时,就想与之抗衡,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极端的心理。他们一旦遭遇挫折,就表现出很无助的样子,很难从挫折中走出来。这足以说明了青少年没有正确认识挫折的一种表现,是值得我们帮以引导和改正的。

2.家庭教育的缺失

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往往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到他们,只好把他们交给爷爷、奶奶照顾,这样不但不能给予正确的教育,反而更多的是溺爱和娇宠。

学年论文

家长缺乏应有的交流与沟通,使他们容易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甚至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处于焦虑、抑郁状态,惊慌失措,甚至精神崩溃。

另一方面,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愿望导致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对孩子的缺点看多而优点看少,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心,甚至产生对自己的能力的怀疑。(4)家庭教育的缺失,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大大折扣,同时也容易造成家长与子女的紧张关系,得不偿失。

3.学校教育的错位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然而这种学习状态已经被扭曲了,现在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他们不想学习,也不愿学习,学习成为他们的负担、压力。虽然我国一再倡导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升学率、学生成绩仍然是衡量学校、教师的硬性指标,所以在“一分决胜负、一考定终身”的强大压力下,教师的眼睛只盯在学生的成绩上,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围绕考试进行的。成绩一旦不好,学生的挫折感就“油然而生”,表现出焦虑、失意、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导致厌学、逃学等严重后果。

4.社会环境的熏染

青少年思想尚未成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同时青少年好奇心及模仿性强,使他们很容易受到同伴或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极易养成不良习惯和沾染不良嗜好。在社会这个“大染缸”下,需要社会尽可能净化社会风气,还青少年一个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

四、如何开展我国中学生的挫折教育

(一)中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加强自我教育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挫折对于人生来说,既是必然性、普遍性,又具有两面性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曾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首先具有自然属性,它以本能的需要为基础,与大自然进行抗争,向大自然索取,来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而这一活动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然而,人又是社会上的人,他的种种需要也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可避免的存在

学年论文

矛盾与冲突,所以挫折的产生就是必然的。②挫折是客观存在的,是普遍存在的,关键在于我们怎么认识它、对待它。大文豪巴尔扎尔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确实如此,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并不都是坏事。平静、安逸的生活,往往使人安于现状;而挫折和磨难却能使人在磨难中得到历练和考验,变得坚强起来。

中学生要学会清醒地认识到挫折的普遍性、客观性以及两面性,如果我们对它缺乏正确的认识,又没有必要的心理准备,一旦遇到挫折就会痛苦、绝望。请青少年不要被挫折所吓倒,树立勇敢面对挫折、战胜挫折的正确态度。遇到挫折时,中学生要保持好良好的心态,可以采用转移法、宣泄法、补偿法、升华法、幽默法等来调节不良情绪,不要让失望、自卑、焦虑等情绪主导自己,(5)让自己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

(二)挫折教育应该是家庭、学校、社会的系统工程

1.家庭教育是中学生挫折教育的首要课堂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作为挫折教育的先行者,父母的责任重大。在我国,许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只是唯有读书高,而忽视孩子的心理和体格素质教育,这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家长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主动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创造和谐关爱的家庭“软实力”,并讲究挫折教育的方法和艺术,在孩子成功时,给予适时的鼓励;在孩子遭遇挫折时,可运用说教法、鼓励法、榜样示范法等,及时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孩子明白:失败并不可怕,只要努力,成功就在前方。

然而现在的家长不忍心让孩子吃一点苦,觉得自己曾经吃了那么多苦,更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再有这样的经历,而是万般呵护,其实这是一种溺爱的表现。他们应该让孩子去碰钉子,给孩子足够的空间,放手去让孩子自己去做,让他们划出拼搏的痕迹。然而挫折教育也并不是家长们简单理解的“故意让孩子去吃苦”,而是适量的让孩子在挫折的情境下可以很好的应对,不至于惊慌失措,束手无措。家长应有意识地让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及家务劳动,鼓励孩子参加军训、义务劳动等社会活动,还让孩子接受一些心理考验,如人际交往中的误 ② 李海洲,边和平.挫折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8.学年论文

解、委屈、冷落,学习或比赛中失利等,增强孩子心理耐受力,让孩子在困难和挫折中锻炼成长。

2.学校应将挫折教育贯穿于整个课堂和学校生活

新课改的要求,中学课程教育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课程中,都包含了挫折教育的内容,教师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挫折教育的计划,如思想政治教师在讲授辩证法时,可以融入辩证地看待挫折教育的两面性等内容。

学校也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现成的磨练机会,让教师在实际磨练中提高学生抵御挫折的能力。如开展难度较大的体育活动,教学中提高梯度,设置学习障碍,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毅力,坚韧不拔的品质和顽强不懈的恒心。提供适度的挫折情境,利用节假日和双休日组织学生到社区做义工,参加一些体力消耗较大的劳动,让学生在实际磨练中体会生活的艰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3.社区、社会在中学生挫折教育中发挥辅助教育的作用

中学生的挫折教育不仅是家庭、学校的教育内容,也需要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辅助。社区可组织中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活动,开展青春期心理教育课程等,帮助中学生培养健康向上的心态。良好的社会风气、正面的榜样教育,可为中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和正确的社会认知。(6)

(三)挫折之后的正确引导、争取预期效果

中学生遭受挫折之后,是进行挫折教育的最好时机,此时应该及时正确引导,正确引导是实施挫折教育最终目的的催化剂。(7)在引导过程中,语言要亲切,态度要温和,方式要灵活。在取得学生心理认同的基础上,针对产生挫折的不同原因,给予具体行之有效的建议。当然了,挫折教育不是打垮学生,而是要让学生从挫折中重新站起来,要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能在克服挫折过程中变得更强大。

古诗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一个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不经历风雨怎会见彩虹。哲人也会说:“灾难是一所大学校,在这所学校里可以让人快速成长。”所以,面对挫折,我们即不必害怕也不必回避,而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和勇气迎难而上,在征服困难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健康快乐成长。中学生的挫折教育是一项艰巨而系统的工作,学年论文

也是时代进步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8)只有扎实做好挫折教育的工作,切实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引导他们克服挫折的心理,才能帮助他们成为国家未来的身心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篇7: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

所谓挫折是指挫败、阻挠、失意的意思。在心理学中,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消极的情绪反应。中学生受挫后的消极情绪反应主要表现在:①焦虑。受挫后的个体陷入长期不良情绪的困扰,导致生理失调,学习成绩下降,甚至产生自卑心理。②攻击。受挫后直接攻击他人,损毁东西或转向攻击迁怒他人、迁怒自身,严重的导致犯罪或自杀。③退缩。受挫后不敢面对现实,陷入幻想。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他人对学习态度冷漠,与同学不合群,造成性格孤僻,形成心理障碍。④固执。受挫后寻找各种客观理由,一味埋怨或者破罐子破摔,失去对未来学习生活的信心和动力。受挫后的不良情绪反应给学生本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对当代中学生进行正确的挫折教育,帮助同学建立有效的挫折防卫机制以实现人的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中学历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在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优势。历史课在对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探讨中,在对国家兴衰成败和对个人命运的关注中进行挫折教育,更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和震撼力。笔者认为历史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学史以明志

一个人是否具有远大的志向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往往关系到意志品质的高低,而意志品质的高低又和一个人的耐挫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关系一个人是否具有正确对待挫折的态度。一个人有了坚定的远大理想和信念,面对困难和挫折就能够百折不挠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奋斗和努力。如学习孔子时,他的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中首推颜回,赞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正因为对儒学学习的信念,颜回能藐视贫寒,忍受寂寞而成为孔子三千弟子中的第一人。明代的戚继光因倭寇危害东南沿海一带,立下宏志:“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在遭谗言陷害入狱后仍不改其志。出狱后招募农民和矿工组成一支纪律严明、作战勇敢的戚家军,相继肃清了浙江、福建、广东沿海的倭寇,为东南沿海一带社会的稳定、生产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我们伟大的导师马克思1835年9月从特利尔中学毕业时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说:一个人只有立志为人类劳动,才能成为真正的伟人。正是为人类解放而奋斗的远大理想,使马克思能够忍受政治上的迫害和经济上的极度困难,历经40年写成煌煌巨著《资本论》,揭示了工人阶级被剥削的实质,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这表明一个人不仅要立志,而且要把个人的命运和时代、祖国、人民联系起来考虑。用理想来提高挫折的承受能力,消除挫折所产生的消极情绪。有了崇高的理想信念作支撑,个人的荣辱得失、恩怨矛盾不再成为心理的重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如19世纪美国诗人朗费罗所礼赞:“伟大人物的生平把我们提醒/我们也能够使生命变得高尚/在离开人间时,我们也能够/将足印遗留在时间的沙滩上。”

二、学史以自信

要保持良好的挫折承受能力就必须维持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是情绪健康,而情绪健康的特点之一是自信、乐观、有主见。国家教育委员会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历史教学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

豪感起着积极作用”。2000年教育部制订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规定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是我们进行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从心理学和成才的角度来看,自信心是成功的前提,是超越挫折的内在动因。一个有信心的人会在挫折中反省,在挫折中崛起;丧失信心的人在挫折面前自暴自弃、畏缩不前,从而蒙蔽了自己的智慧之门。学习中国近代革命史,当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面对反动派的腥风血雨,革命队伍中有人提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反动派的屠杀所吓倒,抱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开创了一条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领导革命取得胜利。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对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作用非常明显: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南朝祖冲之对圆周率数值准确地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比欧洲早1100多年;唐朝的长安是国际大都会,各国仰慕中国文化、派遣留学生来华学习……。灿烂的文化不胜枚举。每每学到这些内容,同学们总是深情地流露出对祖国的热爱,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三、学史以明智

在无处不存在竞争的社会中,个体对知识的储备,对社会对自我的认知程度越高,获得成功的概率越高,可能遭遇的挫折和烦恼就会越少。我国古代先哲历来重视智慧的培育。孔子认为智慧的培育是“天下之达德”,“智者不惑”。《淮南子·主术训》中指出:“智圆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在智慧的支配下,人们有所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历史是一门智慧之学,是对人类活动的总结。在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提高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对挫折的认知能力。如阐述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思想时,可以启发同学认识挫折的两重性。一方面是它的消极作用,给我们带来烦恼和痛苦;另一方面是它的积极作用,即适度挫折的增力作用和超限挫折的减力作用。如某次考试失败,是一次挫折,如果能总结失败的原因,对症下药奋起直追,就能获得进步,这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是挫折在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前文谈到耐挫能力强的条件之一是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的又一标准是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的人受挫后攻击别人或者伤害自己或者冷漠,这都是一种不尊重生命价值的表现。我们也可以在历史学习中提高认识能力。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政治思想学说的核心是“仁”。当马棚失火时,他关注的是人的生命而不是匹马束丝可以换取5个奴隶!多么了不起的思想!二千多年前的先哲都有这种认识,那么社会进化到今天,当自己遇到挫折时,是没有权利去伤害别人以渲泄自己的痛苦。世界史也有许多这方面的内容,如资产阶级革命时代颁布了《独立宣言》、《人权宣言》等一系列法律文件,构筑近代的法治社会,规定每个公民享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强调每个人的平等地位。借此我们教育同学:尊重别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维护自己的权利;将有助于我们协调好人际关系,从而在一个轻松有序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正如400多年前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言:“读史使人明智”。通过历史的不断学习,丰富我们的智慧,增强战胜挫折的能力。

四、学史以自强

按挫折教育理论分析,个体受挫后理智性的积极反应主要表现在:①坚持目标,矢志不移。即受挫后经过分析思考,认为自己的目标是正确的就坚定不移地奋斗追求,以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达到预定的目标。历史课本中这类自强不息的例子俯拾即是。西汉的司马迁,因为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获罪被处以腐刑,他承受了在当时士大夫阶层看来比死都还难受的奇耻大辱,秉笔直书,写下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留下了富含哲理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千古名句。司马迁笑傲生死,以顽强的意志拼搏,获得了生命的升华。又如唐高僧鉴真为东渡日本,不顾海波恶浪途程艰险,经历5次东渡失败后已双目失明,但他坚定不移。至65岁高龄时第6次东渡获得成功。②调整目标,继续努力。即个体受挫后对原来的目标作适当的调整,以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如鲁迅在21岁时就表达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决心,要当人民的孺子牛。为实现终极目标———救国救民的理想,鲁迅几次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从入军校、学矿业、攻医学,最后选择了文学创作的道路,用战斗的笔来唤醒民众被麻痹了的心灵,即使面对国民党的子弹,他也毫不畏惧,战斗不息,成为一代思想巨人、文坛泰斗。

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是一种挫折学习、挫折教育。历史上每一个成就事业的人,无不经历挫折。但他们都有共同的一点:在经受磨难、遭遇挫折时,表现了一种积极的、理智的情绪反应,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仿效的。人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挫折也许来自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许来自于个体生理缺陷、知识能力的不足、生活阅历的简单、人生观念的不当等等。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我们要具有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即面对失败的不屈性,面对厄运的刚毅性和面对困难的勇敢性。我们应该发挥历史学科的优势,引导同学以历史上的优秀人物为榜样,以一种博大的胸怀容纳百川,以一种大无畏的气慨战胜自我,战胜挫折。

篇8:谈挫折的优秀作文

一、大学生择业期挫折感形成的内在因素

目前, 择业期内有限的阶段性就业优惠政策已无法满足数量庞大的毕业生的实际需求。从查找内在原因的实际出发, 分析大学生择业期挫折感形成的原因,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挫折耐受力。大学生择业挫折感形成的内在因素主要包括自我认知能力、挫折与失败归因、自身能力及情绪、意志控制力等。

1. 自我认知失调

大学生因社会经验有限, 自我了解并不充分, 无法客观、准确地搞好自我定位, 实现自身与社会的有效对接, 这就导致部分毕业生产生自负或自卑两种不良认知倾向。比如:一些毕业生认为自己学习好、人际关系融洽, 便盲目自信, 要求优厚的待遇和福利, 但又不愿从事艰苦的工作, 而用人单位则强调社会适应能力、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精神, 这就造成这些毕业生入职后无法适应工作;另一些毕业生, 因为不是名牌高校及热门专业毕业, 或受自身形象、户口、经济条件等因素所限, 过于自卑而失去求职应聘、竞争上岗的勇气, 最终导致就不了业。

2. 对挫折与失败归因错误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的归因理论, 人们对成败的归因有三个维度:控制点 (内部或者外部) 、稳定性和可控性。对归因分析可归为四个方面因素:能力 (内部稳定性不可控因素) 、努力 (内部不稳定性可控因素) 、任务难度 (外部稳定性不可控因素) 和运气 (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因素) 。根据该理论, 大学生将就业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时会产生羞愧的感觉, 归因于外部因素或不稳定因素时会愤怒, 归因于稳定因素或者不可控因素时会绝望;将成功就业归因于外部因素或者不稳定因素时会产生侥幸心理, 归因于不可控因素时则不会产生多大的动力。不少毕业生的就业挫折感, 都产生于错误归因。

3. 自身能力及情绪、意志控制力较低

受应试教育影响, 不少大学生入学时知识结构单一, 而我国大学教育严进宽出的模式并不能让学生在毕业时证明自身的综合能力得到明显增强。突出的问题是:高素质人才缺乏, 而多数毕业生专业能力不强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无法满足社会的实际要求。宽松的大学教育环境对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大部分学生由于意志薄弱, 缺乏有效监督, 抵挡不住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诱惑, 对目标追求急功近利, 最终导致在自身综合能力不高的情况下去就业, 并将各种问题带向就业市场。

二、大学生择业期挫折感形成的外在社会因素

1. 人力资源供需矛盾

许多高校师资力量不均衡、专业设置不合理, 导致有些专业学生数量严重过剩, 而急需专业的人才数量较少, 无法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同时, 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科学性, 不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和求职心理培养, 仅仅在面试技巧、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发布方面提供指导和支持, 导致学生在校期间目标缺失, 盲目跟风, 出现考研热、考公务员热等现象。

2. 就业市场不成熟

许多城市的就业服务中心管理不规范, 招聘组织部门不负责任;一些用人单位存在性别、年龄、学历、户籍等方面的就业歧视;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信息不畅, 各地市劳动力市场与高校就业中心未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无法做到就业指导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统一。

3. 我国尚未建立系统化的就业保障机制

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从“统包统分”到目前的“双向选择”, 中间过渡的时间较短。落后的“铁饭碗”观念还在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在一部分人的就业观念里, 去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才是最理想的就业选择。有的毕业生靠长辈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 靠不正当的招聘手段, 获得好的就业机会, 助长了不良择业观在学生中的传播, 使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挫折时将原因归于外部因素而陷入苦恼、愤怒和绝望的情绪中。

三、择业期挫折耐受能力的培养

1. 开展挫折理论教育

当前, 与挫折相关的重要理论包括:精神分析学派、策动心理学派的弗洛伊德、麦独孤等人的挫折本能论, 勒温的需要和紧张心理系统论, 韦纳的归因理论, 新精神分析学派沙利文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罗杰斯的社会文化论, 艾利斯的情绪ABC理论, 多拉德、米勒的挫折-攻击理论, 巴克的挫折-倒退理论, 蔡尔德、沃特豪斯的挫折-效应理论等。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给挫折教育提供了启示, 其中挫折归因理论为大学生的积极情绪控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比如:在控制点和稳定性维度上, 引导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和稳定因素, 会产生自豪感, 增强成就动机;在控制性维度上, 提示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可控因素, 会引导学生积极争取成功, 而将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 则会激励学生继续努力。

2. 提高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发展战略, 要求搞好大学生素质教育,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培养具有自我效能感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具有组织和执行达到特定成就能力水平的信念, 是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一种主观感受, 而不是能力本身;创新实践则是学生利用创新思维去动手操作的过程。能力的获得需要优良个人品质与内在动机的有机结合, 而在能力形成过程中所得到的快乐体验与幸福感将会帮助大学生坚定信心, 取得成功。

心理调适能力是指大学生面对压力时所表现出的正确的认知及情绪、意志调节能力。其内容包括:学会改变看问题的角度, 目标期望值要与自身能力及社会就业环境相匹配, 摆脱盲目从众的功利心理;能正确面对负面情绪, 培养宽容、幽默的心理品质, 既拿得起, 也放得下;增强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 与人为善懂得尊重、关怀、理解、支持他人, 善于协作共事, 深谙互惠双赢的道理。

3. 指导学生搞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现在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重视指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在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学生在自我评估上存在偏差, 容易造成对其职业能力的高估与低估;二是一些学生在确定职业目标时, 过分关注自身需要而忽视了职业要求与自身素质的匹配;三是有些学生个人生涯设计的主动性有待提高;四是如何兼顾个性指导和全程指导;五是如何加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 增加学生职场体验与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六是在学生择业期之前如何开展创业创新教育学校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教育, 引导学生把将来的职业发展前景与当下就业环境结合起来。

4. 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由校企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家庭关系所组成的社会支持系统对学生就业非常重要它能让学生感到自己是有价值、被人认可的。因此, 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协调好社会支持系统内的各种关系, 可以对大学生心理产生良好的调节作用, 帮助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马海军.大学生就业挫折教育的社会学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 2011, (7) .

[2]刘春雷, 于妍.大学生就业压力和就业挫折研究概述[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2011, (1) .

上一篇:八德乡乡村学校少年宫舞蹈室管理制度下一篇:焊接缺陷及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