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孩子走向成功讲话

2024-04-19

引领孩子走向成功讲话(精选9篇)

篇1:引领孩子走向成功讲话

自信,引领孩子走向成功

自信是孩子成长进步的重要因素,保护自信,培养自信是幼儿教师不容忽视的职责。记得那次,我组织全班幼儿进行“跳绳比赛”,有的幼儿一次能跳10个,有的幼儿一次能跳50多个。轮到欣欣小朋友跳绳时,她头一低也不吭声也不动。我对她说:“欣欣,该你跳绳了。”她连头也不抬对我说:“老师,我不想跳。”我又问他:“你为什么不想跳?能小声告诉我吗?我不会告诉别人的。”她犹豫了半天才趴在我耳边小声说:“我不敢跳,现在我还不会跳。”噢,我一下子明白了。孩子虽小,但她的自尊心非常强,却很缺乏自信心。于是我用征求的口吻对全班幼儿说:“你们很勇敢,跳得也很好,我非常喜欢你们。但是咱班的欣欣小朋友今天不想跳,你们能原谅她让她明天再跳吗?欣欣、,行吗?”她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为了帮她建立自信心,不伤害她的自尊心,晚上她姥姥接她时,我把事情的经过和她姥姥说了,并希望她姥姥不要批评他,要用表扬、鼓励的方法帮她练习跳绳,使她建立自信心。她姥姥很同意我的做法,直向我道谢。第二天户外活动时,欣欣拿着跳绳向我走过来,高兴地对我说:“张老师,我会跳绳了!”果真,她一下跳了5个。我立即表扬了她。看着她那甜甜的笑容,使我感到童心世界是五彩缤纷的,是令人寻味和咀嚼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教育方法得当而暗暗高兴。

篇2:引领孩子走向成功讲话

刘微是高三的一名女生,爱好广泛,善于交际,喜欢体育运动,会打太极拳、书法、钢琴。每个爱好都小有成就,学习成绩在重点高中也是名列前茅,应该是父母所期望中品学兼优的学生。

刘微从小体弱多病,所以爸爸、妈妈对孩子的培养付出了很大的辛苦。孩子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没有因为工作忙或者其它原因让亲属帮助照顾孩子,他们觉得教育孩子是父母的事,别人替代不了。

刘微从五岁的时候在父亲的陪伴下,天天坚持晨练,风雨无阻,三年从来没有间断过,一直坚持到孩子上了小学,孩子随着锻炼时间的推移体质越来越好。在锻炼的三年里和孩子愉快地沟通,解答孩子的提问,共同学习各门的知识。

孩子十岁时,父母引导孩子开始自学英语,小学毕业期间自学完了初中英语,初中时自学完高中的英语。孩子从小在学习时,我们就不陪在她的旁边,但我们的习惯是在别的房间看书或看电视陪伴她,等孩子学完了睡觉了,才和孩子一起去睡觉。因为上午孩子用脑很多,早餐我们总是做孩子喜欢吃的食物,让孩子早餐吃饱。这些年就是这要坚持下来的,教育孩子贵在坚持。诊断分析:

刘微是个很出色的孩子,刘微的出色不是偶然的,而是与她的父母培养教育分不开的。应该说她的爸妈为她创造的家庭教育氛围适应了孩子成长的需求,促进了孩子的健康发展。

一、父母掌握了家庭教育方法。知道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努力积极创造适应孩子家庭氛围。

二、不宠、不溺爱孩子。刘微是个独生女,但在她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没有去溺爱她,相反家庭成员关系融洽,相互尊重,孩子喜欢和父母沟通交流。

三、孩子有着多彩业余生活。刘微的业余生活丰富,特别是父母从小带刘微坚持锻炼,锻炼增强了身体素质,让孩子的生活起居十分有规律,有了坚忍不拔的毅力。这些都对孩子的性格和学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孩子自己能养就能自己教育。一个父母如果没有决心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难道就能相信别人会把您的孩子教育好吗?教育不能指望他人,这绝对是家庭教育不能动摇的根基。刘庆山夫妇对孩子很有责任心,教育观念和方法一致,在教育上没有指望别人。

五、父母在学习能力上有意识地进行了培养。刘微的父母在孩子的学习上,态度端正、松紧适度,不是只注意孩子的成绩,更注重孩子的自学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英语上付出很多的努力,也取得值得让人羡慕的成果。范例启迪:

一、父母要有家庭教育的意识。好孩子是培养教育出来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个芝麻长不出西瓜来。

二、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成长的沃土。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土壤,父母要用科学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方法,创造一个适应孩子的成长沃土,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三、家庭教育要持之以恒。培养一个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父母应该拥有教育孩子的恒力的毅力,孩子的每个优点和长处是一点一滴培养出来的,不能急于求成。要报着“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突然有一天,您会发现枝头已经硕果累累。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父母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有一些教育方法,但缺少的是教育孩子的毅力和恒心,不能持之以恒,控制不住自己的言行和行为,不能用自身的言行影响孩子的成长,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成长的氛围。

四、良好的习惯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孩子的品德、学习习惯、饮食起居习惯应该从小就培养,这些是孩子一生成长的重要因素。晨炼可以增强孩子的体质,促进孩子坚忍不拔性格的形成,可以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适当锻炼的机会。

五、尊重、平等、互动。沟通是父母引导孩子成长的桥梁,尊重、平等是沟通的基础。锻炼、沟通与学习知识结合起来是一种立体家庭教育互动氛围,在晨炼的散步或慢跑中与孩子交流、在交流中向孩子渗透自然、社会、科学等等知识。这种立体家庭教育氛围给孩子带来效果是体质增强、意志坚韧、学习兴起增加、与父母的关系融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家庭教育互动形式。失败案例:

志宇是一名大学毕业的男青年,在家待业已经近一年了。毕业后也曾去招聘,但大部分公司在面试时,就将其拒之门外,几家公司也试用过,但不久便被解聘回来。如今在家里越呆心情越不好,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不融洽。与其母亲交谈深入了解才得知,家里经济条件比较优越,开个小超市,志宇从小就在幸福呵护中成长。再加上志宇从小体弱多病,因此父母更加疼爱他,家里的活父母一点也不让伸手,想吃什么就有什么。学习上父母也不过多过问,怕造成孩子压力过大,会上火。孩子上大学也是找人花钱上的,在大学期间成绩也不太理想,多科被挂,勉强拿到毕业证。诊断分析:

家庭教育氛围不良,不适应孩子成长的要求,造成志宇在适合能力、劳动能力、学习能力等上的匮乏的主要原因,志宇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也是在情理之中。

一、父母缺乏家庭教育意识。缺乏正确的家庭育儿理念和科学的育儿方法,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没有在家庭成长的环境有意识地去教育孩子。

二、父母对孩子溺爱。志宇从小体质多病,父母只在物质上进行丰厚的供给,使志宇成了物质的富足者,而在精神上却成了贫穷者。

三、缺乏社会适应能力。志宇从小生长在安逸、舒服、宽松环境里,父母为他的生长而创造环境,是环境适应他。走向社会后是每个人适应社会,志宇的父母从小就没有为他创造去适应生活环境的机会,从小在这方面就没有得到过锻炼,从而造成了志宇的适应能力差。

四、缺少动手的能力。志宇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己的事情有时都不会自理,没有自己去劳动获得需求的意识,劳动能力相对自然会比较低下。

五、心理承受能力差。志宇小时候体弱多病,得到了父母在身心上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在这种优越的环境里,身体逐渐强壮,可心理却变得日趋脆弱起来,面对从没有遇到过的困难、问题便很难适应承受。

六、缺乏积极的心态。一个孩子在生活中不断的克服困难,战胜困难才能有一个积极进取的心态。志宇无论是在物质上、学习上、过于宽松,精神上过于空虚,没有目标,缺少斗志,走向社会自然没有努力拼搏,勇于进取的精神,面对来自于社会上的困难自然会选择退缩。案例启迪:

一、做父母的要拥有科学的育儿理念。用先进科学的育儿方法,教育孩子、影响孩子,家庭教育就是父母提前预防和引导孩子的健康成长,不是等孩子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问题后,再想起找家庭教育专家指导教育。确切地说孩子出现问题后再进行教育是再教育,再教育要付出更多的辛苦。

二、不要走进教育的误区。不溺爱孩子,身体上的虚弱,应该增强体质,适当地进行锻

炼,不能因为身体上有病,让孩子在思想也“病”想来。

三、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劳动是人最基本的活动之一,是一个人生存的手段。父母从小就应该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这样做可以增强孩子的有自理能力,以后走向社会很好地适应社会。

刘微和志宇从小都体弱多病,但两家父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培育出孩子的素质也是截然不同的。

篇3:引领孩子由“学会”走向“会学”

一、走向交往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的许许多多的冲突, 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因此, 构建正确的新型师生关系, 将有助于教师协调好自己与学生的关系, 让学生乐于接受老师, 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随着对传统师生关系的反思与批判, 以及现象学、解释学等现代哲学的启示, 我们对师生关系的认识逐渐超越了近代的认识论, 从主客对立走向了交互主体, 力图确立一种两个生命主体交往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 即教师为教的主体, 学生为学的主体, 他们都以完整的人格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 进行着观点的交流、思想的碰撞以及情感的沟通, 达到相互理解、相互对话, 从而实现教育意义的共享和共创。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 双方只是被观察、被分析的对象, 教师对学生观察、分析、归类, 进行控制管理, 以导出期望的结果, 而不是把学生当作面前的“你”来进行对话理解;学生只是把教师看作知识的体现者, 只是为了获得确定的知识。教师的作用是传授知识, 而学生仅仅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师生共同关心的是学习主体的认识能力和知识条件, 并不关心学生的精神在成才期的变化。这样的师生关系, 将导致学生的发展永远停留在起步阶段, 一旦他们离开校园, 步入社会, 他们将是新的“文盲”———不会学习的人。“教育的目的不是告之后人存在什么或必会存在什么, 而是晓谕他们如何让精神充盈人生, 如何与你相遇。”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 对师生关系的定位就不应只局限于知识的教学, 更要“教会学生学习”。所以, 教师除了传授学生知识外, 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同时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乐学、好学, 激发学习兴趣和养成学习习惯。

二、构建智趣课堂

智趣课堂是如东县实验小学推出的一种新型课堂, 它是着眼于开发学生智力、生成学生智慧、情趣与理趣相互交融的课堂;是以智启智、以趣激趣的课堂;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课堂。我所任教的是二年级语文, 二年级的学生正处在活泼好动的年龄, 因此我尝试利用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征, 构建智趣课堂, 在“趣”中生“智”, 即通过有趣并且有意义的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促使学生逐渐成长为智慧型的少年。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著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说明:儿童的头脑不是一块“白板”, 他们是有思维能力的人, 经过精心培养, 逐步发展, 接近成人。而且, 由于儿童对世界充满好奇心, 凡事有疑必问, 常常能提出种种天真却不失哲理的问题。特别在信息技术普及的今天, 儿童在接受正规教育的同时, 通过多种信息渠道, 还能获得大量的知识经验。在这种背景下, 给孩子大脑以足够的、合理的、丰富的、能激起他们兴趣的刺激, 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学习空间, 完全有可能把他们的创造性发挥到最大限度。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提倡民主、合作,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 让学生在讨论中修正、讨论中辨析、讨论中提高。如教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时》, 整首儿歌其实就是“红领巾”对盲婆婆说的话。但如果把这种情景放到生活中, “红领巾”会怎么跟盲婆婆说, 盲婆婆又会怎么回答他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小组合作讨论, 想想盲婆婆和“红领巾”是怎么对话的, 并让学生上台分角色表演, 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评议。在听、说、演、评的小组活动中,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 这些在学生今后的人生路上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 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的确, 要真正能让孩子放手走路, 就要让孩子由“学会”走向“会学”。只有这样, 我们的孩子才能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 才能真正成为装点社会、装点祖国的美丽花朵!

摘要:教孩子“学会”与教孩子“会学”, 是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念, 本文着重于探讨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儿童由学会知识转向自己会学知识, 培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今后的学习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4:引领孩子走向健康人生

一、在活动中渗透网络德育教育

网络以其便捷、大容量、交互性强等新时代特点,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都起着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我们通过网络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成长和学习方面缺乏思路,应对无力,导致学生上网成瘾,沉溺游戏等现象严重。对此,我们除了正面宣传网络有利的一面,还辨证教育学生正确看待网络,设计活动载体,发挥其作用。利用国旗下讲话,积极宣传文明、绿色上网,结合一些案例,讲述青少年由于沉迷网络而受到巨大伤害的真实故事,加强学生对网络的正确认识,知道自己该怎样做是正确的。我们还利用校会、班会、队会等形式对网络道德进行深入探讨。

成立网吧劝导小分队,督促检查学生的行为,利用校园文化,班级活动阵地,发出倡议书,发布网上文明公约,以此为警示,使学生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开设网络心理咨询室,为上网成瘾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二、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利用信息技术课、品德课等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课,通过开展网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健康成长。(1)利用网上阅读活动,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2)利用网上交流活动,丰富学生道德情感。(3)利用网上创作活动,增强学生的道德意志,组织学生制作网页竞赛等,使学生对创作产生浓厚的兴趣,获得新知,培养了能力,锻炼了意志,体验了艰辛,也享受了喜悦,这是他们的人格健康和谐地发展。在品德课中,我们非常注重运用道德情感体验,实现网络道德教育的渗透,要让网络为我们的健康成长积蓄更多的力量!

三、在班级管理中渗透网络德育教育

在一定程度上说,教师是学生的“偶像”,对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由此可见,良好的师德形象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熏陶着学生的思想品质,为此,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教师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做好表率。鼓励学生分辨是非,与学生交朋友,开展与老师说悄悄话活动。

班主任教师还利用开通QQ群,邀请家长,学生加入,不仅放学后,在线辅导,给孩子们答疑解惑,倾听孩子的心里话,还在线为有的家长解决夫妻矛盾,让师生家长打成一片,还向家长推荐一些健康儿童网站,教给孩子上网的一些方法,及时了解学生上网的一些情况。

最近,上网流行一种“偷菜”游戏,大多数孩子长时间沉溺于“偷菜”游戏中,浪费了很多学习时间,久而久之,势必会对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还有孩子现在思想很不成熟,心智幼稚,经常在虚拟的网上“农场”“偷”来“偷”去,时间一长,也许他们慢慢会觉得“偷”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件不以为然的事情。无形中把“偷”这一概念合理化、合法化,这一反主流的价值观对于正处在社会行为意识形成期的青少年,无疑是一种误导。孩子如果长时间迷恋“偷菜”这种虚拟的网络游戏,会对今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不利因素。所以,我们应当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地引导孩子,使之能健康成长。

篇5:读《引领你走向成功》有感

六年一班 赵东旭

这段时间,我读了一本非常好的书《引领你走向成功》,我从中读了许多的名人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主要讲了许多的名人事例,如:爱因斯坦,居里夫人,菲尔普斯,屈仁丽,白岩松,周恩来......我从这些名人身上学到了很多很多。其中我最喜欢爱因斯坦的故事。爱因斯坦是我们众所周知的“科学巨人”但是,他小的时候反应十分迟钝,三岁才会咿呀学语,十岁才上学。爱因斯坦在学校受尽了老师和同学的讥讽与侮辱,但是他毫不在意,在大学时,一直坐着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最后发表了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他的事例使我明白了,不要因为自己笨就垂头丧气,你的潜在的才华可能并没有发挥出来。

这本书中的名人事例让我明白了:做事,不要因为遇到挫折就垂头丧气;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即使用再笨的方法,也要学个明白;A=x+y+z(成功=勤奋+正确的方法+务必少说空话)相比那些伟人,我自己就有许多的不足。

我做事没有那种恒心,做什么事都不能坚持下去,做到一半,就放弃了。比如:我要求自己每天背十个英语单词,结果只坚持了几天就放弃了。过了几天,即使背的几个单词也全都忘光了。

篇6:引领孩子走向成功讲话

我突然感觉压力如千斤大石压在了我的身上,随之而来的是我的忧虑:我会不会忘词,会不会漏词,会不会因为没有感情而丢分?

焦躁的心就像一只小兔子在乱蹦乱跳,让我顿时没有了勇气去面对这场比赛。怎么办,放弃?可下一个就是我了,上去?我现在连勇气都没有,上台以后肯定会被别人比下去的!怎么办?怎么办?我心里有个声音在不停地自问着。

这时,一个响亮的声音打破了我的思想,“下面有请四年级三班的张奕璇上场。”该怎么办呢?正当我犹豫不决的时候,我突然想起赛前爸爸妈妈对我说的一句话:“平时怎么练,现场就怎么比赛,不要紧张,要相信自己,因为自信就是力量,有自信就会有奇迹。”不知怎的`,我立刻信心百倍。

上台后,我竟然非常流畅地朗诵下来了,而且最后还得了“十佳小演讲家”的称号!

篇7:引领孩子走进科学教室

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的主要教学形式。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效率最重要是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怎样才能更好地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呢?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小学目前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的特点,我认为开展小学科学实验活动,应采取以下策略:

一、注重情感投入,提升课堂效率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是孤立的两个行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没有他们的主动探索,教学任务也无法完成,课堂产出自然也会减少。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探索不仅包括对实验现象的探索和理解,还包括对该现象的研磨和持续关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兴趣、需求、愿望与实验探究的内容在同一轨道上向前运行,教学活动的互动性、互变性促使着教师不断与学生取得共识,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验,也会对教师的劳动作出反映,提出某些要求和期盼,这就促使教师去不断充实、改变、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内容和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推动、促进教师的作用,也有助于提高实验教学。

二、实施激励评价,激发实验兴趣

小学科学教学的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学习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同年龄阶段,由于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不一样,所表现的每个侧面程度也不一样。只有评价内容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水平,才是有效的,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中常善用评价激励语如:“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你的回答真是与众不同啊,很有创意,老师特欣赏你这点!”“你真像位小科学家,有这么多重大发现!”等。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恰当与否,教师都应及时做出评价,一个充满赞扬的眼神,一个表扬的轻轻手势,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使学生心潮澎湃,甚至对他们一生都会有影响,“课改”后教师们的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从实践看,实行这种激励性评价,学生心中就会始终涌动一种精神力量,谁也不会自甘落后。

三、借助多媒体,优化实验教学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由于很多的实验现象变化比较细微或者需要长期的观察,给学生顺利进行实验带来了难处,这时一些多媒体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样的难题。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实验教学趋向深入性,更具趣味性和实践性,因此利用多媒体手段是提高实验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一堂40分钟的科学课,是由多个实验活动—问题—实验活动组成的,如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好各种电化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优化了教学环境,拓宽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思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在“寻找北极星”一课的实验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室让学生通过星座软件寻找到北斗七星,再通过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交流各自寻找的方法,在学生对如何需找北极星的方法明确之后,再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会的方法,整节课学生学习的热情度非常高,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把电教媒体应用于实验教学,不仅能摆脱实验条件的限制,提高实验的演示可见度,还能加强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正确性,从而达到优化实验的目的。又如在教如《斜面》一课,首先教师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是:斜面有什么作用?学生设计出对比实验,把竖直提起的物体用的 力与沿斜面拉起物体用的力进行比较,证明用斜面省力。实验中学生还发现虽然每一小组物体的重量相同,斜面的坡度不同,省力的多少不同。学生对此提出了不同的假设:有的学生提出,利用斜面提重物省力多少和与提升的高度有关系;有的学生提出,与斜面的长度有关系;有的学生说,与斜面的坡度大小有关系。同学们根据假设确定不同的实验目的和方法。通过实验学生认识到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篇8:让书香引领孩子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仅局限于教科书, 如果他做完功课觉得任务已经完成, 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学科的”, “那些除了教科书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 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因而, 我们怎能不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呢?

可是, 现实是怎样的呢?就我所知, 对于课外阅读, 好多家长特别是农村家长不理解不支持, 他们只要看见孩子看课外书籍就会视为“不务正业”, 对孩子指责、警告, 我们其他科的老师也认为看课外书是浪费学习时间, 名著和经典是成人看的书, 初中生不适宜看或不会看懂。这样下来, 学生还能看多少书?阅读的兴趣如何才能培养起来?为了学生事实在在的学习成绩, 也为了学生将来不再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 培养中学生阅读习惯的重任还得由我们语文教师担起。

那么, 如何把学生引进书香世界呢?如何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呢?

一、教师必须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

在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指导和干预的同时, 教师自己同样要注重阅读和知识更新。教师广泛的阅读, 不但赋予自身独立思考的信念, 不迷信权威, 不迷信教参, 而且还会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俯瞰语文教育, 从更高的角度来解读教材。“腹有诗书气自华”, 教师的阅读, 不停的阅读, 应该是语文教师教育生命不会衰老的保证。教学中最重要的不是技术, 而是我们是否能把自己作为读者的热情传导给学生, 是否能让孩子保持阅读的激情。教师的阅读积累和阅读热情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品位。教师要以心发现心, 以心点燃心, 让教室盈满书香。这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最有效的方法。

二、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利用课

堂教学的平台, 倡导阅读的新理念, 点燃学生阅读的激情, 提供具体的阅读指导

1、课堂教学中不要用繁冗的讲析取代学生的品味阅读

汉朝学者董遇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虽说是一句不愿回答别人的推口话, 但我认为这也是读书的经验之淡, 实际上强调了文章的味道有时不是讲得出来, 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 只有个人在自读中去心领神会。

但当时, 有大量翔实的数据表明, 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被老师繁冗的讲析与大剂量的训练给占去了。课堂教学改革任重道远, 但不管怎样, 许多人主张, 请先让我们语文教师从管好自己的这张嘴巴开始做起, 让教学方法简单点, 再简单点, 让学生自我阅读思考的时间多点再多点。总之, 学生只有自己读, 才能学会自己读。不然的话, 永远只是教参在读, 教师在读, 永远培养不出真正的读者。

2、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尽量多地拓展学生阅读的空间, 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可就文章节选延伸。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章都是从原著中节选的, 由于篇幅等原因, 学生只能读其中一部分。教师引导学生读原著, 能够有效地链接课文, 便于扫清节选所带来的局限, 更好地理解课文及把握人物形象和文章的主题。

3、指导科学的阅读方法

科学的阅读方法,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清代教育家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曾把书分为五类, 认为“有当读之书, 有熟读之书, 有当看之书, 有当再三细看之书, 有当备以查考之书。”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 例如, 对经典性的书籍和文章, 要品味其中的优美文字, 体会真情实感, 应用细读和精读方法;对于一般性书籍和文章, 只想作一般了解, 可让学生略读, 或选读其中部分章节或片断进行阅读。

同时要指导学生做好课外阅读的积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个人光读书不做笔记, 其效果远远比不上边读边记。初中生应学会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材料, 要写好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的方法不拘一格, 可以分门别类, 也可以是综合性的, 有时摘取书中一二个句子或部分章节, 有时也可以把自己认为是佳作的文章作为精读, 做好摘录并作简单的评价, 对自己订阅的报纸, 也可以作剪贴分类, 做成剪报本。

三、采取多种形式, 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条件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 利用各种机会, 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并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组织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 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 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 课间课余随时借还, 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 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

保证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 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 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 增加阅读作业, 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 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 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 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 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开展活动进行阅读。学校、班级经常开展有关活动, 比如组织朗诵会、图书节、故事会等, 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 大量地“读”。鼓励先进, 坚持阅读。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 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 容易放弃。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 提高阅读质量, 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 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能带动同学们学习, 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 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篇9:引领孩子走向成功讲话

关键词:生活智慧;引领;智慧生活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7-003-3

智慧,“智”,聪明才智,发明创造的能力;“慧”,明心,洞察生活的真善美。所以,“生活智慧”不仅是一种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艺术,还是一种悟性,按照生活之道,心底无私、愉悦、健康地生活的悟性。而智慧生活方式既是由生活智慧构筑起的符合生活道德、生活准则的“合理”的规范性存在,也是满足个体生存、享受、发展需要的“合情”“合意”的创造性的生存方式。智慧人生,不仅是说人们认识生活、改造生活需要智慧,更是意味着人们需要凭借生活智慧走向美好的生活方式,拥有幸福的人生。

儿童智慧生活方式的养成,取决于儿童生活智慧的发展水平。孩子,作为生活存在的主体,在与一定的社会条件交互作用时形成自己认可的生活规则,并形成独特的生活方式。在对我校学生的学习、消费、交往等生活方式进行调查时,我们发现即使孩子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学生的生活方式仍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在学习方式上,有些孩子遇到问题,习惯先自己想办法尝试解决,有很强的主动性,但也有很多孩子还是喜欢依赖他人,喜欢采用直接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对于正处于身体和精神成长发展期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有待成长的生活智慧直接影响着他们对生活方式的规范、调节和创造。

教育的价值在于为孩子可能的完满生活提供服务,唤醒和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和生活智慧,支撑、引领学生走出规范性存在,重新认识合理的生活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建构创造性生存,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新使命。那么通过问卷调查及生活观察,学生的生活智慧缺失主要在哪些方面?学校教育又该如何着力?

一、以欣赏教育涵育积极的生活感受,引领孩子主动悦纳生活

[问题呈现]

有一次听课,看到身旁的一个男孩很认真地和同学们一起读书,并按照老师的要求在书上划划写写,但是一节课却没举过一次手。下课问他为什么不举手,他涨红了脸,没开口,结果,他身边的同学说,他是差生,不敢举手。

“差生”,这个字眼让这位孩子产生了消极的心理感受,也让他采取了消极的学习方式。稍作观察,不难发现类似的例子很多,很多孩子抱怨学习太苦,抱怨父母的干涉太烦,感受到朋友相处太累,感受到做不好事情、学习进步不了太失望,有的甚至感到生活没有乐趣,没有希望。生活感受积极性的缺失又怎能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悦纳生活!

[成因分析]

消极生活感受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孩子心里不成熟,生活的复杂性极易控制他们的情绪,对挫折承受能力差;但另一方面,教育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责任。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采取的是问题解决式的教育,纠错式的教育,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处于一种怀疑式的生活氛围,一有风吹草动,先自我否定,进而消极应对。所以,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关注不能只停留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上,而要引导学生找到自身存在的积极力量和潜能,乐观地迎接生活的一切挑战。

[解决策略]

欣赏教育,它关怀的是孩子可能走向美好未来的正面力量。我们学校在欣赏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孩子生活顺境中的欣赏无疑给孩子更多的积极的力量。但是,孩子消极的生活感受来自于他们生活中的不如意。欣赏教育不同于问题解决式的教育,但也不回避问题,关键是学生面临生活问题时又如何给予积极的生活感受呢?

“显微镜”寻找问题的例外,给予孩子正确处理生活的方式。又是下雨的日子,孩子们放在走廊里的雨伞东倒西歪,让二(1)班班主任周老师很头疼。狠批大家一通?想起以前狠批的结果,孩子们吓得一整天都不敢大声说话。但问题总要解决的。很快,她找到了例外——有两个同学把带着雨珠的折叠伞有序地放在了脸盆中。于是,她大大地欣赏了这两个同学“睿智”的做法。随后的雨天,睿智的同学越来越多。在周老师的欣赏中,二(1)班雨天的走廊成了一道风景,孩子的伞挂在窗台井然有序,不能挂的折叠伞和雨衣,也整齐地放入脸盆中。欣赏问题的例外,让批评可能带来的消极感受化为了积极的心理暗示,也带来了问题孩子自我的“认知——觉醒”,孩子在正向关注和正向思考中,睿智地去处理问题,这不正是悦纳生活的智慧生活方式?

“哈哈镜”包容问题的存在,给予孩子勇于面对问题的自信。“代表居然漏做了作业!”这位老师并未把心中的话立刻出口,而是嚼了又嚼,才开了口:“××同学一向对自己严格要求,我相信她今后不会再有这样的疏忽。”本应是批评的,但老师经过打磨,欣赏了孩子的优点,又用“相信”而不是“希望”,既给了孩子前进的指向,又让孩子有了改正缺点的信心。雪上加霜不如雪中送炭,孩子生活中发现自己遇到问题时,难免会不安甚至恐惧,这时,老师的包容会防止这种恐惧的扩大,而真诚的欣赏和期待,能够重新唤醒孩子直面生活的信心,排解负面的情绪,避免消极感受的产生。

“放大镜”放大问题外的优点,给予孩子积极承担生活的动力。生活中孩子的消极感受大多来自于他的自卑感。之所以自卑,是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光看到自己的缺陷。我班有位学困生,因为成绩太差,他对自己也没有信心。有一次,订正好课堂作业天已经黑了,他妈妈等得很心焦。但是,他看到教室很脏,不顾妈妈的催促,认认真真地把教室打扫了一遍。班主任知道这件事后,在全校的集体晨会上,让他上台讲述他的故事。不久,改变在悄悄发生,他比以往更热爱劳动,他有了朋友,学习上遇到问题也不再闷着,而是主动请教起老师和同学……是欣赏让孩子正视自己的优点,也让积极的生活感受像“雪球”不断扩大,影响到本来的缺陷,产生积极向上的生活动力,并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

二、让生活思辨拓展孩子的生活悟性,引领孩子敏锐把握生活

[问题呈现]

哪种学习方式能让你学得懂、学得快、记得牢,学习效率最好?

如果和你一起玩耍的伙伴落了水,而你刚巧学会了游泳,你会怎么做?

“文明、关爱、变革、进取、遵纪、责任、诚信、主动、合作、创新、机智”,请选择自己认为的最重要的三项生活美德。

被置于生活道德的前五位分别是——诚信、关爱、遵纪、文明、责任。

以上是对我校学生学习、交往方式及生活价值取向调查中的部分数据。从前两项调查发现,一些学生的生活行为并不睿智,认为“听老师讲学习效率”最高的学生人数最多,在学生的观念中,老师的权威地位毋庸置疑,而忽视了自己才是真正的主人。在“救落水伙伴的问题上”,有半数以上的学生选择自己救人,虽然有42.2%的学生也考虑过自身的安全,但却没有考虑自己是否有救人的经验,甚至有8.5%的学生什么也没考虑,全凭自己助人为乐的一腔热血去救人。生活观念造就生活方式,从第三项调查不难发现,“仁”、“孝”、“信”、“诚”等传统生活道德在孩子生活观中占主体,但“变革、进取、主动、合作、创新、机智”这些现代生活元素被忽视了,生活观限制了生活视野,也影响了生活方式。

[成因分析]

显然,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现代生活价值取向的教育力度还不够。教育历来重视传统生活道德对孩子生活的熏陶,的确,作为社会文化沉淀下来的生活道德,并未因为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而失去其价值,相反其生命力具有恒久性。但是,这些是否仍作为智慧生活方式教育的主流价值观?答案是否定的。一方面,这些传递正能量的生活观应该承继,它们指向儿童“合情”“合理”地处理与自我、他人、自然、社会的关系,是智慧生活方式的根基。但是又必须超越。“变通、合作、创新”等现代生活品质却指向儿童改造自我、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创造“合意”的生活,是智慧经济时代必须注入的活力和动力,这些应该成为学生智慧生活的新的主流价值取向。智慧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就要帮助学生建立新的主流“价值轴心”,衡量不断涌现的新观念,拥有智慧生活的内在精神。

[解决策略]

“入境”时的悟理。生活的真谛不是告诉,而是学生的自省自得,当然,也不是空想,生活实践是“理”走向深刻的媒介。现在的生活教育很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但是很多老师让学生做了就完事了,有些老师至多让学生写一写日记。其实,孩子的实践有异有同,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也不一样。例如,我班有“一日值勤岗”,每个同学轮流。到了周末,班主任王老师总要抽时间让孩子就一周值勤作回顾。这不,问题来了,有同学反映某个班干部没戴红领巾,值勤员没扣他生活银行的储蓄币;另一个班干部却生气地说,她某天没戴红领巾,结果值勤员扣了双倍的储蓄币;这时有一个孩子又检举,值勤员包庇了某个普通同学,没戴红领巾也没扣分。而班级的生活银行有这样的规则:不戴红领巾一次,扣储蓄币一分。而这些值勤员显然都有了“变通”。王老师没有批评任何一个值勤员,而是先请他们谈当时的想法,有的认为不扣班干部是想维护他的威信;但有的认为班干部更应该以身作则,所以改扣双倍的;而那位普通同学不扣是因为他是初犯,给他一次机会。针对这些想法,王老师请大家展开思辨:规则能否“变通”,如果随便“变通”会出现什么后果?怎么才能让规则更人情化?生活中什么时候可以“变通”……在对比性的认识思考中,学生用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眼光辩证地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澄清认识,也只有在这样的思辨中,“变通、合作、创新”这些新观念的真正内涵才会深入学生心田。

“察情”时的开慧:生活是万花筒,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每天孩子们耳闻目睹的事物真不少,但真正能引起他们关注与思考的又有多少呢?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注意身边的一切,并用心去思考。优秀班主任张老师的班级每周三的晨会内容固定为“话说身边事”,学生不仅要交流生活中、各种媒体上看到的感兴趣的事,还要交流自己的想法。交流时,张老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深入话题。例如学生在谈到新闻报道中某东北女大学生因助人遇害的事时,大家都觉得对陌生人应该警惕,最好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和陌生人说话,这是班上大多数孩子与陌生人交往的处世观,而这是否就是智慧的?张老师立刻继续组织学生展开了话题:陌生人的请求是否都该拒绝?如果有陌生人请你帮着一起把东西送到某地方,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想热心帮忙,但又要考虑自身安全,你会怎么做?这些问题让学生用慧心去思辨,去判断,在做出合理抉择的同时,学生的心田也会播下“机智交往”的处事观。

“审微”时的豁然:孩子的生活说大并不大,即使学生间产生矛盾,也是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但任何小事也都是孩子生活观的应然反应。抓住这些小事,让学生“审视”这些小事,学生的境界会开阔起来。张老师的班级博客中常常有孩子们生活照的刷新,这个孩子爬上椅子正在主动张贴黑板报上掉下来的画,那两个孩子低头凑在一起合作实验真认真,而这边几个吵架的同学样子真有趣……张老师的手机及时摄下这些镜头。对孩子的这些行为,她也从不说对错,而是上传到博客,让孩子自己发表意见。当孩子们在洋洋洒洒跟帖的时候,他们在思考,在碰撞,他们的生活观也在悄然改变。所以,孩子,尤其是高年级的孩子,他们已经有了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老师不妨放放手,让他们自己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拓宽心胸,获得人生的感悟。

三、让生活体验丰富孩子的生活素养,引领孩子热诚地创造生活

[问题呈现]

学校举行生活达人秀比赛,舞台上,小选手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唱歌的,跳舞的,弹奏各种乐器的,表演武术的、书法的,展示珠心算技艺的……为了活跃气氛,主持人选了一些小选手,穿插生活小技能比赛,比如穿针引线,剥豆子比赛等,结果,小小的针线把刚才能歌善舞的孩子难住了。的确,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多才多艺,这个十级,那个八级,但是,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呢?如果父母一星期不在家,能从容安排自己生活的孩子又有几个?才艺不是生活的全部,甚至不是生活的主体,衣、食、住、行,这些才是孩子最基本的生活方式,一旦这些生活都由别人占主导,自己时时依赖他人,过自己“合意”的生活也只是空话,又怎能去创造自己的生活?

[成因分析]

且不说家长为了孩子适应将来社会的竞争重学业,并让孩子多学几门才艺傍身的教育观,就是学校教育,重学科知识教育、轻生活教育已是不容忽视的事实。即使生活与品德课程中也有生活常识的教育,但是重说教,轻体验,光有书本知识的学生面对生活实际问题也往往束手无策。孩子是生活的主人,生活是他们与社会文化、自然环境及他人互动后不断调整与成长的过程。所以学校教育应该回归学生生活,以生活为主轴,视学生为生活为主体,在生活中探索、在生活中观察,在活动中体悟,拓展学生面向生活学习的视角,给学生以自己经营生活、改造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创造生存智慧的知识、能力、兴趣、品质。

[解决策略]

在细节的打磨中养成生活好习惯。少年居性,习之为常。习惯是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生活习惯支配下形成的生活模式。而习惯又由生活细节构成。我校在一月一习惯活动中,各年级根据实际情况,每月推出学生需要重视的十大生活细节,结合成长银行的储蓄,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的细微之处,让学校建构的校本化的好习惯立体起来,鲜明起来。比如一年级新生开始的第一周,我们把“个人仪表仪态”作为第一个养成目标,坐姿、写姿、穿戴、物品摆放等方面,用让孩子喜闻乐见、朗朗上口的儿歌的形式细化,学生读读、诵诵、做做,久而久之,这些细节就被孩子接受并慢慢稳固下来,而这些好习惯也将让孩子的生活方式健康、优雅起来。

在多样化的实践中丰富生活形式。生活体验是生活感受、思维、行动的有机结合,又借助具体的实践载体展开。孩子生活历练的方法是多样的,参观、访问、探究、应用等等,伴随着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各种让孩子感到新鲜的、新奇的生活方式也会随着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继而进入孩子生活。

在个性化的历练中厚实生活阅历。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回归生活的教育。肯定也不是整齐划一的,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成长所需。或许我们还不能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属于他的生活课程,但是,在课程实施时,我们应该尽可能地给孩子自由体验的空间,比如,让他自己设计活动方案,自己寻找伙伴合作行动,自己策划成果展示。所谓“我的生活我做主”,在个性尽情张扬的舞台上,孩子才能竭尽所能展示才华,积极透过探索和观察来认识人、事、物的特性与关系,学习做事的方法,把握生活的本质,累积生活的阅历。

在探索性的磨砺中锤炼生活品质。生活不是学科知识的加总,生活智慧的提升也不仅仅是生活技能的获取,还包括在体验中生活兴趣的培养,生活意志的锻炼,生活创造力的增长以及生活机智的磨砺。不要把一马平川让孩子去体验,也不要让孩子伸手就能摘到“果子”,而是要让孩子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小手做,用意志去克服困难,更要用大脑去思考问题,去探究,去找到更好地摘到“果子”的方法。所以,我们要经常给孩子出一些生活难题,培养他们探索生活的兴趣,以及在生活中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探究生活、选择生活、改善生活、创意生活的热忱、能力和意志。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健康优秀教案《玩沙为小鸟造树林》及教学反思下一篇:写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