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廉政建设研究分析

2024-05-16

关于廉政建设研究分析(通用6篇)

篇1:关于廉政建设研究分析

基于改善民生的社会建设研究与分析

消防指挥系十八队孙 强

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里,我们似乎是一直在认为经济目标优于社会目标,经济发展几乎成为现代化建设、社会发展的代名词。好像只要是能把经济效益搞上去,其他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一时间,经济效益问题成为一切事情的判断尺度和评价标准。在这样的情形下,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其协调发展也开始被许多人所关注。

一、社会建设滞后带来的严重后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但由于社会发展同经济发展之间的严重不平衡,即同经济发展相比社会发展的明显滞后,由于只是重视经济建设而轻视了社会建设,从而使社会建设严重缺位等原因,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从1978年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可以说中国只搞经济建设,没有社会建设。在此期间,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了追求效率或整体经济增长速度的最大化,当时的当务之急是通过效率机制把社会财富的总量迅速积累起来,加速经济发展。但在市场发展的实践中,投机取巧、坑蒙拐骗、制造伪劣产品、偷税漏税、粗放经营、破坏环境、地方保护等屡有发生,这实际上是长期单一地追求效率所致,是对市场经济的严重破坏。

进入90年代,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急剧扩大。尤其是东南沿海与中西部之间的地区差距大幅攀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与此同时,城市内部和农村内部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快速拉开。到90年代中期,中国的总体基尼系数已上升到0.45的高度。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已达到严重不平等的地步。

90年代中期以后,情况就更为严重。正规部门(指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2004年全国国有单位在岗职工数比1995年减少了3908万人,下降了37.8%;城镇集体单位减少了2698万人,下降了76%。两者合计减少6606万人,下降了47.5%。随着大量人员下岗失业,贫困问题也凸现出来。现在中国的贫困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人以上。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中国贫困问题尤其是

城镇贫困问题的严重程度尚未达到最高值,中国的贫困问题尚未达到“充分化”的状态。

上述严重的社会问题必定会对中国社会产生大面积的负面影响。一方面,会使发展丧失应有之义,使发展成果不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共享,从而形成一种“无发展”的增长的情形。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另一方面,会引发大量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产生,并进而有可能形成社会的动荡,从而使发展失去最为基本的前提条件。显然,要想保证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建设,这是历史对于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时代课题。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经济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社会建设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目的,也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对于一个健全的现代社会来说,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缺一不可。经济建设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如果只是强调经济建设而忽略了社会建设,以经济建设取代了社会建设,那么,这样的社会只能是一个少数人受益、多数人的基本尊严和基本生活水准无法得到保证的病态社会,是一个社会焦虑不断加重、社会问题迅速增多、社会整合程度不断降低的低质量社会。经济建设关注效率,社会建设注重公平,二者好比社会这驾马车向前推进的两个“巨轮”,不能偏废。而我国现阶段社会建设已明显成为滞后的一个“轮子”。中国人已经不再仅仅是温饱性生存问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并开始追求生活的品质,“小康意识”已真正觉醒。不符合时代需要和民众诉求的短期“纯数量增长”开始面临挑战,不少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解决。所以我们必须在经济建设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建设,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总之,要坚持合理统筹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使二者相互适应、协调推进。

三、关注民生问题,加快推进社会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大为增强,人民生活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让经济发

展的成果更多体现在改善民生上,近年来,党和政府以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社会管理,维护公平正义,社会建设取得全面进步,在重大民生问题上发生了明显变化。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仅仅靠经济的增长,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人、对自然的尊重,可以有市场经济但不能有市场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所追求的,不单是经济增长,而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从本质上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需要政府从过分强调经济建设到平等关注社会建设的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效率和公平的统一,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政策取向应更加关注增长的均衡,机会的均等和社会的公平。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民生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群众生活要求的提高,利益群体诉求多元,民生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都决定了解决民生问题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决定了我们依然要用更多精力和更大努力关注和改善民生。从十几年前的“经济、政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十六大提出的“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位一体”,到今天十七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共同发展”,其变化体现出我们党和领导人能不断注重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科学发展。这种变化势必将逐步改变我国长久以来注重经济发展,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相对不平衡,从而引发了更多的社会矛盾的现状,实现群众现实利益和根本利益的有机统一,让亿万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在谈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社会建设被第一次正式提高到国家建设和发展目标的高度上来,使之不仅成为十七大的新亮点,更折射出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注民生,关注科学发展的高瞻远瞩。大力发展社会建设,我们的国家将会越来越和谐,越

来越强大。

篇2:关于廉政建设研究分析

一、关于我市专业市场发展的现状

据调查,目前,全市现有各类商品市场112个,经营面积70万平方米,年成交额近100亿元,从业人员6万人。具体呈现以下特点:

1、市场集聚效应增强。随着城市扩容、产业扩张,我市专业市场逐步向328国道、江淮公路沿线集聚,初步形成了城东市场经济带。主要经营交易皮革皮鞋、花木、建材、钢材、家具、二手设备等门类,现有市重点市场12个,年成交额近70亿元。

2、市场辐射范围扩大。专业市场初步形成了“买全国、卖全国”的格局。苏中商贸城现有凯森、魅之源中国驰名商标2个,江苏省著名商标3个,国家真皮标志14个,皮鞋皮革制品辐射全国20多个省市,年成交额突破30亿元。阿波罗花木市场营业面积5万平方,吸引来自辽宁、山东、福建等10个省市知名花木落户,同时,花木销售遍及10多个省市。

3、市场建设档次提升。经过几年发展,我市市场正朝着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扬州国际五金城总投资5亿元,建筑面积40万平方,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首期工程5万平方交付使用。**万德隆家居投资1亿元,经营面积3万平方米,顺利开业,成为苏中高档家具的重要集散地。家德福建材家具广场引进浙商投资1亿元,经营面积6万平方。

4、市场发展呈多元化。基本形成专业市场与综合市场兼有、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市场并举的格局,且呈现出多元化投资的发展态势。全市规模化的专业市场大多数是由民间资金和外来资金投资建设。

应该说,我市专业市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要看到市场发展中亟待正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区域辐射力不够强劲。市场规模偏小、档次偏低,与产业集群相配套,能主导一方经济的专业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没有一个市场能够在全国、全省同类市场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发展后劲不足。不少市场缺乏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和管理人员,业主对现代流通认识不足,经营方式陈旧,品牌意识不够强,绝大多数专业市场缺乏高起点打造自己品牌的思路、举措,制约了市场的做大做强。部分农贸市场环境有待改善。

二、下一步发展思路

我觉得,下一步,我市专业市场建设总体定位要立足苏中、辐射华东、面向全国,进一步整合资源、挖掘特色,建设培育一批能在全省起主导地位的专业市场,达到“建一个市场、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 的目的,真正把**建成区域的重要商品集散地。

1、围绕重点产业建设专业市场。坚持“以产业为依托、以优化结构为主线、以社会需求为目标”的发展方向,强化专业市场对产业的带动,形成产业与市场互动,推动产业的集聚。当前,重点围绕促进我市皮革、船舶、花木、五金等产业的集聚和配套,建设专业市场。推进东部鞋都建设。依托传统皮革产业,通过改造苏中商贸城,形成集研发、展示、检测等为一体的高品位、多功能皮鞋皮革交易中心。加快阿波罗花木市场发展。以阿波罗为节点,打通花木通道,南联曹王花市、雅典娜盆景,北联丁伙苗木,形成十里花木长廊。加快国际五金城建设步伐。重点围绕沿江千亿船舶产业集群,突出船舶五金、农用五金,建设船舶配件中心、五金产品交易中心、仓储物流中心、电子商务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建成集展示交易、物流配送、商务信息为一体的大型五金交易中心。加快培育宝盛钢材市场和沿江木材市场。

2、围绕发展需求提升专业市场。建设一批能有效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百姓生活质量的农产品专业市场,适应新的消费趋势的消费品专业市场,满足生产需求的工业品专业市场。对现有农贸市场有步骤地进行改造提升,引导发展连锁、代理、配送、贸工农一体化等新的经营方式。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直接向超市、社区菜市场、便利店等配送产品,更好地为群众生活服务。

3、围绕体制创新培育专业市场。打破目前仍然存在的市场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投资主体单

一、运行机制僵化的状况,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体制,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通过股份制改造,使市场向多元化投资主体转变,真正实现市场公司化运作。当前要对重点专业市场等进行公司化改造,按照现代运行模式进行管理和经营。对民营资本投资市场,通过成立行业协会,引导项目业主引进具有新理念的国内外知名连锁企业,入驻市场经营,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三、工作措施

在实施中,我市专业市场建设要遵循科学发展,引进先进理念,细化规划,合理布局,在重视量的扩张的同时,更要注重质的提高,控制过度竞争,提高市场建设效益。

篇3:关于堤防建设问题的分析

关键词:堤防建设,生态保护

前言

自古及今, 人类文明的发展都与江河等水源息息相关, 世界上人类文明的形成无疑不是出现在大江大河流域。而江河的防洪工作在管理方面作用极为重要, 而堤防的建设是防洪的重要手段, 值得进行针对性分析。

堤防建设应根据具体的地理环境以及当地的气象条件来具体分析, 并且需充分利用江河本身这个天然的纽带对流域内的各种资源进行综合配置, 实现地方文化、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三位一体。堤防的建设不但有利于综合性地开发和发展农业现代化及其新型旅游业, 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

1 堤防建设安全问题及其应对

目前我国堤防工程建设问题突出, 非常令人担忧。1998年的特大洪水至今让人难忘, 其暴露出我国堤防工程弊病, 值得所有人深思。堤防建设问题主要表现在:堤防建设标准低、堤身建设质量不均匀、地基地质状况考虑不充分以及险工线段等多种方向。种种问题的出现, 给堤防设施的新建、扩建等要求更高, 必须进行认真分析, 综合考虑。堤防建设的首要问题在于其安全性, 其建设的目的是对河流的安全防护, 那么在建设过程中必须保证施工安全, 建成后需保障使用安全, 经得起大水的考验, 从而充分保障居民的财产生命安全。因此从堤型选择、堤线布置以及岸坡防护等多方面入手, 对堤防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堤防是江、河、湖沿岸地区抗御洪水的基本手段。只要堤好才不失事, 则区内人民生命财产便可以得到充分保障。在长期的分析研究后为提防建设的安全问题综合了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1.1 堤型选择中的安全问题

堤防建设过程中对堤型的选择要高度重视, 这是施工前设计的关键环节。堤型的合理在保证堤防建设质量安全等因素的同时, 还必须结合特殊地貌, 流域内具体的生态环境等客观因素。对堤型的选择同时还要合理选择筑堤材料。与此同时, 在堤防建设具体施工中, 由于浆砌石或钢筋混凝土等堤型, 难以与具体环境相协调, 因此尽可能防止浆砌石或钢筋混凝土堤型的大规模使用。在某些特殊的地方, 可以考虑选择既安全又环保的土堤堤型, 从而促进堤内外生态系统的协调。

1.2 堤线的布置中的安全问题

堤线的布置是堤防建设时安全性考虑的重要方面, 在实际操作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首先需对天然河道要进行具体分析, 在堤线布置时, 维持河道原有形态, 包括蜿蜒弯曲形态以及分汊散乱状态, 在实际布线过程中, 堤线的走向需与河流的实际走向相吻合, 尽量防止采取“裁弯取直”等措施, 对原有河道进行破坏。为确保整个堤防设施有符合规定的行洪断面、并能保证堤身的安全与稳定, 可适当使堤线与岸坡的坡顶维持一定的距离, 不应当低于岸坡的坡顶就近进行堤线的布置工作, 在确保安全性的同时, 结合河道具体因素综合考量, 才能有效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

1.3 岸坡防护中的安全问题

岸坡的防护也与堤防建设的安全性密切相关,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充分保障岸坡的安全可靠。在进行岸坡规划防护时, 需充分考虑岸基的地质情况, 以及当地的具体环境, 乃至气候或者天气情况, 从而为岸坡的安全提供充分保障。岸坡的安全隐患主要在于水土流失、滑坡甚至崩塌等异常状况。首先, 建设施工人员必须对造成岸坡土壤流失的原因深入考量。综其原因, 水土流失是源于土壤的抗侵蚀能力降低。为避免此类状况而造成的水土流失, 避免因水土严重流失而造成岸坡的进一步造成安全隐患, 诸如滑坡或崩塌等状况发生, 建设施工人员必须对上游坡岸侵蚀和下游坡岸沉积这两类主要的侵蚀形式作综合分析与研究, 避免坡岸因侵蚀和沉积带来的安全隐患以及对环境的破坏。除此之外, 建设施工人员必须尽可能为岸坡大规模种植绿色植物, 并且努力对岸坡的植被进行合理的保护。通过植被的大规模种植有效降低河流的侵蚀力或是极大的增强土壤的抗侵蚀力。只有采取这样的防护方式, 才能有效防止岸坡水土流失, 消除岸坡安全隐患, 保障居民人身与财产安全。

2 堤防建设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应对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 堤防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要促进种种问题的合理解决, 必须加大力度倡导生态堤防建设的理念, 将生态建设理念充分发挥到堤防的初期设计、堤防实际施工建设、地方后期防护等多个方面, 确保生态堤防建设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态堤防建设的具体操作办法主要有:

2.1 大力倡导生态建设理念

在堤防建设设计施工等各个阶段, 要加大力度倡导生态堤防建设理念, 始终坚持“资源节约, 环境保护”的原则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将努力促进“绿色、健康、环保”的生态堤防建设。

2.2 堤线和堤型选择时的生态问题

在布置堤线时, 要认真分析整个河道具体的生态状况, 尽最大可能保留其自然分布的状况, 保证期原有自然植被不受破坏。保证河道的堤防的原始生态环境, 防止过分追求美观对环境的极大破坏。在堤型的选择过程中, 除了坚持安全原则以及工程建设质量外, 还要认真考虑生态环境因素, 为生物正常的生长创造条件。

2.3 认真处理岸坡防护中的生态问题

传统的岸坡防护措施往往采取“硬处理”的办法, 而很少采取“软处理”的办法。“硬处理”是指利用浆砌石或者混凝土等硬结构对岸坡进行防护, 这种方法对植被破环严重, 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而“软处理”主要是指利用大量种植生态植被等方式, 采取生物防护方法, 对岸坡进行有效的防护。对比“硬处理”办法与“软处理”办法, 发现“软处理”办法优势明显。所以在实际施工中, 采用“软处理”办法对岸坡进行合理防护, 促进软硬两种方式相辅相成极为关键。

在进行具体施工种, 促进软硬两种处理方式相结合需注意以下两点:

(1) 建筑施工过程中需尽可能的降低浆砌石、干砌石以及混凝土护坡等“硬处理”办法的使用量, 而更多的增加植物护坡“软处理”的使用。也即是说在岸坡上尽量种植适宜于当地地质特点以及环境特色并且能增强土地防侵蚀能力的的植物, 从而有效达到固坡以及绿化岸坡等目的;

(2)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充分保护岸坡坡脚附近的深潭和浅滩, 主要原因是深潭和浅滩的存在体现着河床多样化的特点, 可有效促进水陆两大生态系统的和谐。为了让施工人员要做好环境保护建设工作, 对岸坡坡脚旁的浅滩与深潭要合理保护, 努力维持河床原有的多样化地貌特征, 为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创造有力的条件。

2.4 堤防建设过程中的生态问题

在生态堤防具体建设施工时, 要努力提高施工单位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并且制定相关措施, 有效防止植被破坏等状况的出现, 同时, 在施工结束后, 要及时对围堰进行拆除, 尽量降低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三废”污染及其他不当施工措施带来的环境污染。注意在现场清理过程中, 建设施工人员要对施工时遗留下来的废渣和废土等彻底清理, 对建筑垃圾处理完成好, 防止其破环河道生态环境。建设施工人员需按要求种植适宜与当地土壤相适宜生长的植物, 以便能增强土壤抗侵蚀的能力, 尽最大可能恢复原有河道植被状况, 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环。

3 结束语

地方建设施工在河道保护以及防汛防洪等诸多方面影响重大, 在采取具体的堤防建设方式时, 需针对具体的地方生态环境以及地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合理规划。面对多样化的地貌, 不应盲目进行堤防建设, 不应对其他堤防建设方式一味移植。根据具体情况, 需充分考虑安全性、经济条件以及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 采取有效、安全、经济、且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堤防建设方式, 从而保障人民的人身安全、生产安全以及居住财产安全等。

参考文献

[1]涂文强, 丘益志.关于堤防工程施工工作的探讨[J].江西建材, 2011, 02.

[2]黄琼珠.浅析堤防工程的堤线布置及堤型选择[J].水利技术监督, 2008, 03.

篇4:关于廉政建设研究分析

关键词:廉政风险;意义;问题;思考

1.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及其重要意义

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就是将现代管理学的方法特别是量化指标、质量管理、风险控制的方法运用于反腐倡廉工作,通过风险防范管理,实现内部监控与外部监督、廉政工作与业务流程、自律与他律的有效结合,将预防腐败工作落实到具体的人和岗位,达到风险防范的目的。

(一)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是有效规范权力运行的客观要求。反腐倡廉关键是对权力的监督管理。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 把预防腐败关口前移, 对权力的监督制约由注重外部监管向注重内部控制拓展。同时,抓住并细化权力运行的每个环节,对制度机制、权力运行和岗位职责等进行风险点的排查,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建立相应的制度机制,从而实现有效的内控监督。

(二)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是促进干部廉洁从政的现实需要。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掌管的权力越大、资源越多,受腐蚀的风险就越大。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通过明确工作中的廉政风险点,使每位党员干部明晰易发生腐败行为的环节和部位,引导党员干部树立起正确的用权观念和从政理念,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最大限度地降低腐败和不正之风发生的概率。

(三)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是坚持中国特色道路的创新举措。走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关键要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推进惩防腐败体系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扎实地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将“风险管理”等现代管理理念和科学方法引入反腐倡廉建设实践,将预防腐败工作落实到权力运行的全过程,具有很强的创新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体现了反腐倡廉正在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推进,从而更有效预防腐败。

2.当前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从局部试点到全面展开,有效促进了廉政建设和预防腐败。但是,通过实践我们可以看到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仍有深化拓展的空间和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 思想认识有偏差。一防控主体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认为查找“风险点”与己无关,那是领导干部的事,或者是纪检部门的事;有的认为查找廉政风险点就是公开腐败点,担心大范围查找和公开风险点会给本企业或本部门的社会形象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会引火烧身。因此,干脆装糊涂少说或不说;有的认为这一机制建设本身就是做做样子“走过场”而已,因此在查找过程中敷衍了事,流于形式。二对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核心价值认识“越位”。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核心价值本应体现为方法层面上的制度创新,但有个别企业或领导干部认为,有了这项建设,反腐败的其他制度就可有可无了。显然,这种“包治百病”的错误认识不仅扭曲了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在“惩防体系建设”中的地位,而且不利于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其他制度变革。

(二)相关机制设计存在缺陷。具体表现为:一信息收集渠道单一。多数廉政风险信息主要来自信访举报和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由于举报人对于国家政策和法律认知与了解的程度不同,以及个人对于重大事项报告的表述存在着主观随意性,导致我们被动接收廉政风险信息的比例过大,往往错过了发现那些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的最佳时机,从而影响了廉政风险防控的实际成效。二举报人保护制度缺乏,容易令公众产生顾虑,不敢轻易拿起检举揭发的武器,长此下去养成的“腐败冷漠症”,对防控机制建设起着消极影响。三检查考核制度缺乏客观具体标准。如在廉政风险防控管理考核相关制度中,对于如何实施监督、检查和考核,以及违反规定怎样惩罚等,没有具体规定;对于检查结果是否公开、怎样公开,以及怎样与党风廉政建设的检查考核相结合等,缺少刚性规定。

(三)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执行效果不佳,监督力量弱化。一些企业、部门通常都是由领导班子引导制定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方案。即使有的部门和单位召开一些座谈会,由于信息不对称,一般职工也很难提出一些合理化意见和建议,无法根据亲身感受指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不足与缺失。这样制定出来的相关制度与机制,理论上讲起来头头是道,实际却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再者,领导班子往往本身作为廉政风险最大的主体,其引导制定的防控措施本身是否真实客观? 如若客观,同级的纪委或纪检组能否真正有效地对其进行监督? 即使能进行监督,又由谁来监督纪委或纪检组? 因此,随着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深入推进,现行反腐败机构分立与职能分散的组织架构已难以适应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的要求,久拖未决的反腐败机构组织变革已迫在眉睫。

3.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几点思考

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创新性工作,面临的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切实加强理论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创造性地推进这项工作。

(一)建立健全机制,保障廉政风险防控工作长效开展。一建立教育机制。坚持教育为先,把廉政教育纳入企业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及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计划,把廉政知识纳入干部职工招录和竞聘上岗考试的内容,同时广泛收集同类岗位发生案例,实行因岗施教、因人施教。通过教育,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廉政风险防控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二建立领导机制。要把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纳入企业生产经营总体部署,列入企业重要议事日程,形成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主管领导具体抓、纪检监察部门协调推进、其他部门各负其责,多方联动、上下协同的推进格局。三建立预警机制。通过构建集廉政风险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反馈为一体的廉政风险全方位预警防控系统,切实做到对廉政风险的超前预警、超前防范, 使领导干部不犯或少犯错误。四建立动态管理机制。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以年度或重点项目管理为周期,及时调整廉政风险内容和防控措施。五建立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职能作用,对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同时, 要积极发动职工代表、群众参与监督,整合监督资源,形成监督合力。六建立考核整改机制。要采取定期自查、年度检查、群众评议等方式,对风险防控各项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评估,根据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结果,明确整改内容,制定整改措施,完善相关方案,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单位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行政执行力考核的重要依据,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抓住着力点,增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实效。应抓住执掌审批权的职能部门、权力运行中的关键环节和具有自由裁量权的敏感岗位,围绕六个方面着力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一职权明晰化。开展权力清理和梳理,编制权力目录或清单;清晰界定权力边界,压缩自由裁量空间;规范权力运行程序,建立科学高效的权力运行监管机制。二制度规范化。形成行政审批、行政执法、内部管理等一整套防控廉政风险的制度体系,配套完善预警处置、动态管理和检查评估等机制。三审批流程化。对现有业务流程、工作程序、管理方式进行认真梳理,改进办事流程,理顺部门职能,严格执行标准,划清职责边界,促使审批流程化、标准化。四决策民主化。在决策前要深入调研,掌握真实情况,保证重大决策始终沿着民主轨道运行。五用权透明化。借助查找廉政风险点的过程,促使权力信息流动公开化,推动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六结果公开化。将绩效考核、责任追究、预警处置的结果及时公开。

(三) 找准风险点,奠实防控工作根本。要突出“三个重点”,确保风险排查不留死角、不留隐患。一突出重点对象。把领导干部特别是掌握人事权、执法权、审批权等权力的领导干部作为重点对象,切实规范领导干部的用权行为。二突出重点领域。着重抓好专项资金管理、工程建设管理等腐败易发多发领域的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三突出重点环节。加强对重要人事安排、重大问题决策、重大项目建设、大额资金分配使用等重点环节的制约和监督。查找风险点的过程中要把握三个环节: 一找准。围绕每项工作中各个岗位的权力运行,找准可能出现廉政风险点的关键点和关键环节;充分发动每个干部职工自己找,辅以群众帮、互相查、领导点、组织评等形式,切忌照搬照抄。风险点找得越细、越实,针对性越强,效果也就越好。二定准。认真分析评估每个风险点,按照风险发生的几率、危害程度和违纪违法的性质等方面确定风险等级,实行风险等级管理。三公开。将查找出的风险点登记造册,建立台账,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公开,在更大的范围内征求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参考文献:

[1]刘盈君. 当前我国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建设问题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12:36-37.

篇5:关于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研究

——————————————————————————————————————————————

2012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作品名称 关于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现状的研究 作品负责人 路建军 联系方式 ***

团队成员 葛元庆 冯利敏 周思雨

赵艺倩 刘冠妍

指导老师 刘秉龙 徐树林

2012年12月20日

关于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现状的研究

——————————————————————————————————————————————

关于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研究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党的各项惠农政策使农村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农民的文化生活却并没有像经济发展一样实现质的飞跃。面对农村文化空洞与经济繁荣的不协调,学术界对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也越来越关注。

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文艺事业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文化发展的关键推力。本文重点从文艺事业建设的角度对农村文化发展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和研究。针对农村文艺事业发展的现状:文艺形式单

一、枯燥,资金支持严重匮乏,政府组织过于形式化,文艺骨干的缺乏与流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没落与消失,提出了对农村文艺事业发展的解决措施:丰富农村文艺生活的内容;多元化的融资支持;建立切实可行的政策与制度保障;培养文艺骨干;以城带乡,共同发展,并突出文艺发展的多元化特色,根据不同区域、不同阶层、不同特色,采取多元化发展之路。以达到繁荣农村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想目的。

关键词: 农村文化

文艺

现状

多元化

关于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现状的研究

——————————————————————————————————————————————

目录

摘要……………………………………………………...…...…………2 一、我国农村文化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5 1.1研究背景……………………………………………………...………5 1.2研究目的及意义…………………………………………………...…6

二、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现状………………………………………….…7 2.1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文化发展概括……………………………..….7 2.2现今条件下我国农村发展的总体描述………………………...……8

三、当今农村文化发展的问题及研究分析............................................10 3.1农村文艺事业发展的资金问题.........................................................10 3.1.1农村天然的经济劣势................................................................10 3.1.2政府投入不足,投入方式有待改进.........................................10 3.1.3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不畅............................................................11 3.2群众参与度不够.................................................................................11 3.3农村演员的流失问题.......................................................................12

四、促进我国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途径..............................................13 4.1增强农村文化资金的多元化与内生性...........................................13 4.1.1发展农村经济依然是当务之急................................................13 4.1.2政府的投入依然要作为发展农村文艺事业的有力支撑.......13 4.1.3引导社会资金推动农村文艺发展...........................................13 4.2加强文化形式的创新......................................................................14 4.3发展农村非物质文化……………………………………………..15

关于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现状的研究

——————————————————————————————————————————————

4.4建立农村文化系统..........................................................................16 4.5多种力量合力进行农村文化建设...................................................17 4.6推进城乡一体化...............................................................................18 4.7以组织推进农村文化发展………………………………….……..18 结束语......................................................................................................20 参考文献………………………………………….…………...………..21 致谢……………………………………………………………………..22

关于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现状的研究

——————————————————————————————————————————————

一、我国农村文化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研究背景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改变,文化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农村文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进入二十一世纪党把农村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八大提出要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农村的文化要发展,中国城镇化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农村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度也在日益提升。与此同时,农村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和内在要求,不仅是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还是丰富农民生活,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国的农村文化水平依然落后,与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水平不相匹配。在这种情况下,关于农村文化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就目前来看,国内外学者对农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已经基本没有太多异议。但他们的研究从农村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入手,范围宽而杂,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指导意义不大。因此,我们从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艺事业入手,对其进行研究与分析便具有了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于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现状的研究

——————————————————————————————————————————————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党的十八大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们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凸显。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同样具有全面提高农民道德素质,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提高农村软实力,增强农村整体实力与竞争力,加强农村凝聚力,促进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农村文艺事业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繁荣农村文艺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展现农村文化活力,防止农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没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总之,我们希望通过对农村文艺事业进行详尽的研究与分析,能够给农村文艺事业的发展带来一些切实的指导,从而促进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进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关于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现状的研究

——————————————————————————————————————————————

二、我国新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2.1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文化发展概括

建国以后我国农村文艺基本保持民国的风貌。但随着我国三大改造和农村的人民公社运动,政治的集权,以及人民劳动形式的集中,文艺也具有了集中化、革命色彩强烈的表现形式。农村文艺宣传队是一支活跃于广大乡村的文化娱乐宣传队伍。各地小到生产队,都有自己的文艺宣传队,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的节目,贴近实际,喜闻乐见,反映真实的生活,深受大家欢迎。文艺宣传队也给群众单调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带来了快乐,成为当时农村主要的宣传方式和文化娱乐方式。

随着我国农村的经济体制的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人们的生产由群体生产变为家庭生产,原来的生产队被村委会所取代,有些地区生产队只保留形式但职能简单。集体的文艺活动减少,人们的文艺形式主要表现为农村重大节日的联欢,平时的活动逐渐减少,文艺的内容也日渐脱离原来的革命色彩。九十年代电视进入了人们的家庭,作为重要的信息平台,电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世界。群体性的文艺形式减少,人与人之间出现隔离。但电视并没有带给人足够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近年来群体活动逐渐增多,人们开始厌倦隔离的生活。文艺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文艺的具体形式也在逐渐变化。例如,部分地区兴起了集体舞。究其原因是人们的集体价值观的诉求,寻求更多的价值感、认同感以及归属感。

关于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现状的研究

——————————————————————————————————————————————

我国地域辽阔,全国共有十三亿人口,其中农民有6.7亿(据 2011年数据)。农村地区发展、人文环境,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开放程度也各不相同。有的地方较为闭塞,有的地方较为开放,对同一文化形式的认识也存在较大差异,我国农村农民有多元化的文艺需求,我们不能忽视这个国情。因此它决定了我国农村文艺发展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2.2现今条件下我国农村发展的总体描述

中国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城市化加快,现代化加快。知识倍增,人与人的竞争压力加大,对于知识的需求量不断增多。而且随着改革开放西方文化不断涌进。西方的文化是一种海洋文明和现代文明的产物,中国文化是大河文明和传统文明的产物。中国内部经济社会的改变以及西方文明的涌进使我国农村居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我国社会还在转型期,发展存在比较大的不确定性。传统的文艺形式因为承载的知识量较少,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不相适应。

在我国转型的大背景下,加上我国各地丰富的农村文化传统,我国农村的文艺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我们民族文化整体体现为内敛型。中国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学会挖掘自己的利益和价值追求。

中国农村文化建设在当今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推动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的力量主要有四种,分别是政府组织、商业组织、农民自发组织以及社会的研究机构或公益组织。

关于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现状的研究

——————————————————————————————————————————————

从政府层面的效果来讲,政府主要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进行资金投入,而在人员配置方面存在不足。目前,河北省基本实现了县县有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和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目标。“十一五”期间,全省共有 1557 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列入了国家“十一五”建设总体规划,共争取中央财政资金2.262 亿元,省级财政配套资金 1968 万元。农民自发组建的文艺团体也有较大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已有成规模的各类农民自办文化机构 1 万多家,其中包括农民自办图书室 2400 多个,民办剧团1000 多个,农民电影队 2400 多个,农民书画院 200 多个,农民博物馆70 多个,农民文化大院3000 多个。商业演出有当地的民间剧团和一些以当地文化为载体而发展起来的商业性文化活动。农民自发成立的文艺组织较少,并且具有很强的随机性、流动性。研究机构和公益组织以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为代表,他们发起建设新乡村的运动,积极组织大学生志愿者进行支农活动,组织村民成立文艺组织。目前大学生志愿者活跃在我国的众多高校,他们利用节假日进行支农活动,在全国许多地方建立了文艺组织,促进了农村文艺的发展。

发挥内生性的农村文化就是要尊重农民在农村的主体地位,将农民组织起来,办农民需要的文艺。农民有其对文化的诉求,要清醒认识到农民的需求,增强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在现今农村条件下,中国农村的封闭性较强,因而农村文艺的发展需要有外部因素的引导。农村文艺的发展应该当作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来建设。

关于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现状的研究

——————————————————————————————————————————————

三、当今农村文化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1农村文艺事业发展的资金问题 3.1.1农村天然的经济劣势

虽然农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就,但就大多数农村来说,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种地收入或外出打工收入,并无其他收入来源。农村的保障水平与城市的保障水平仍有很大差距。因此,农民的收入还是会用于物质上的消费,如:对重大疾病作出的风险预测,对子女高等教育费用的支出。在这样的经济状况下,留出一定的资金来发展文艺事业和提高自己的精神水平成为奢侈消费。因此,农村的经济贫困导致了文艺事业的贫困。3.1.2政府投入不足,投入方式有待改进

在新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中,政府投入能够促进农村文化设施的完善、文艺人才的培养、文艺内容的丰富,是促进农村文艺事业发展的重要资金保障。但是政府对农村文艺事业的支持力度仍停留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层面。

另外,政府对文艺事业的投入多表现为一次性投入。投入的经费主要用在对楼房、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并没有合理的分期规划和预期目标。以致几乎没有维持文艺设施正常运转的多余经费。惠民的目的并没有达到,只留下了一些“形象工程”。这种“重投轻管”的做法,是政府投入的弊病。

此外,设施投入的供需矛盾也比较明显,只是普遍性的提供单一

关于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现状的研究

—————————————————————————————————————————————— 的硬件设施,并没有考虑到当地农民的特色需要,没有达到因地制宜的效果。结果,虽然有了设施,文艺的气氛依然很冷清。3.1.3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不畅

农村文艺事业的发展应该是集众力的一项公益性活动。如果主要是政府支持,力度依然不够。群众自发筹集资金会对农民生活产生一种压力,需要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当地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应该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进行农村文艺的投入,一些公益机构也可以行动起来进行农村资金的筹集。3.2群众参与度不够

观众的支持和需要是农村文艺事业发展的强劲动力,没有观众的艺术是没有前途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文化建设虽然有明显的改善和进步,但广大农村文化生活依然很空洞,不少地方,特别是远离中心城镇的地方,农民群众依然还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状态,虽然物质生活上有了很大改善,但文化生活的仍然得不到提升,很多农村群众农作之余的文化生活只是看电视、走亲访友、串门、打扑克、打麻将、闲聊、抽烟、喝酒等活动。群众文化活动参与度不够的情况还普遍存在。

第一,大量潜在观众的流失。农村文艺的观众本来应该包括人数众多的年轻一代,但是他们随城市化潮流进入城市居住、务工、上学,造成观众的流失,没有一定的观众基础,演员的自娱自乐更无生气;

关于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现状的研究

——————————————————————————————————————————————

第二,农村文化发展的时节性限制。限于农村的经济要求,农村的农业生产有很强的季节性。农忙时期,农民以农业生产为主,文艺事业自然被抛之脑后;

第三,农村文艺形式单一,内容缺乏吸引力,针对人群范围较小,不能调动农民投身文艺的积极性;

第四,“小文化”模式的思想影响。许多人认为农村文化就是放电影、录像、出墙报、逢年过节组织一下群众联欢等文化活动。这种思想导致文化内容单一,对农村文艺的发展设置了无形的屏障。从而使得观众流失,而且丢失了原有的文化阵地。这种“小文化”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的参与度。3.3农村演员的流失

生产责任制前的农村文艺有专门的文艺队,由此,农村文艺的发展不至于后继无人。农村责任制之后,在各自为政的生产方式下,人心涣散,使得文艺事业的发展与个人利益脱节。在个人的经济生活没有保障的时候,很少有人愿意把自己的时间、精力献给文艺事业。

农村文艺事业不仅需要当代人的努力,还需要后来人的继承、创新、发扬。而现在从事农村文艺的人中,大多为中老年人,年轻一代对发展农村文艺事业没有思想上的意识。当老一辈人的成果后继无人时,农村文艺事业自然而然走向了没落和衰亡。

关于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现状的研究

——————————————————————————————————————————————

四、促进我国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途径 4.1增强农村文化资金的多元化与内生性 4.1.1发展农村经济依然是当务之急

只有农民的物质生活达到一定富足,才会考虑精神层面更多的需要,接受政府对自己精神上的正确引导。农民自己也才能有力量去壮大、去建设农村文艺事业。“送文化”不如“种文化”,农民要想自己种文化,就得先使自己有资本种文化。

4.1.2政府的投入依然要作为发展农村文艺事业的有力支撑

第一,农村的财政资金支持必须纳入国家和当地文化发展事业的总体规划,财政列出专项基金,使其发展有一定的制度保障,并确定农村文艺建设投入不低于当地财政增长的速度逐年增长。第二,对农村文艺事业的投入做出一定的估算和规划,在确保前期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对文艺事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也要留有足够的资金,使其后期得以很好的运转和发展壮大。第三,投入前要做好充足的民情民意调查。对村民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多投入、专投入,而那些不符合农民需求的文艺活动可以适当舍弃。4.1.3引导社会资金推动农村文艺发展

在保障政府资金投入的情况下,社会资金也要作为发展农村文艺事业的重要补充。对文化事业的投资,改变观念很重要。投资者应由

关于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现状的研究

——————————————————————————————————————————————

传统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向“经济搭台,文化唱戏”转变。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以文企联办、民办公助、冠名赞助等多种方式投入文化公益事业。吸引有经济基础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资助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艺事业得到发展的前提下,企业的形象也会得到提升,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其中,乡镇的民营企业要拿出一定的资金帮助当地发展文艺事业。城市也要反哺农村,在资金上给予更多的支持。例如,邯郸市的美食林集团听说要在农村搞活动,用80万元取得广告和独家冠名权。“赞助的效果可以用震撼来形容,好比我们在市场里种下一颗芝麻,结果收获了一堆西瓜。” 4.2加强文化形式创新

许多事实证明,哪个地方思想解放、观念新颖,哪里的文艺事业就会得到发展;哪个地方思想观念陈旧,哪个地方的文化事业就滞后不前,甚至倒退。所以,我们必须注重文化创新。

农民是文化创造、文化接受的主体,所以我们必须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一,建立农村文艺人才库,集中汇集农村文艺人才并积极开办民间文学、口头文学、故事、诗朗诵、声乐、美术、摄影、舞蹈、戏曲、器乐等各个门类的文艺培训班、讲座班。培训更多的文艺人才,为搞活文艺注入新鲜血液。形成民间文艺练好市场功、群众文化合上产业拍、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的新格局。

第二,加大文艺形式创新,注重文艺节目的质量,针对不同年龄

关于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现状的研究

——————————————————————————————————————————————

段村民,发展多元化艺术形式,调动村民积极性,赋教于乐。

第三,更新观念,打造创新型文化平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的功能和作用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了大大的丰富和拓展,特别是艺术产品直接进入市场后尤其如此。因此,文艺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

第四,实现农村文化从计划型和福利型向市场型转变,从“小文化”向“大文化”转变。围绕市域经济建设中心,举办大型的文艺活动,开辟大型的文艺产品生产基地,通过办大文化、发展大产业,实现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4.3发展农村非物质文化

农村文化的发展是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基础,是推动农村不断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加强农村文艺事业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文化不仅存在于民俗民风、衣食住行及人们的言谈举止中,更存在于文化典籍、庙堂宗嗣、文物古迹中。当今,我国政府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正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我们要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撬动农村文化。

第一,做好传承,扩大传承范围。要做好“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工作,首先就必须培养新的传承人。要做好培训工作,可以利用假期在农村开办培训班以培养传承文化的接班人。其次,要扩大文化的宣传范围,不局限于村而是扩大至周边的村镇。

第二,积极宣传,打造文化品牌。通过组织大型演出、展览和参

关于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现状的研究

——————————————————————————————————————————————

加赛事的形式扩大特色文化的宣传范围,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并且加强与其他特色文化的交流,不断完善自身,争取打造文化品牌。

第三,整理史料,加强传承基地建设。积极在本村建设文化发展基地,筹建博物馆。凭借文化特色发展当地旅游业,拉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四,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动本村文化队伍建设。结合当地非物质遗产的特色文化组建演出队,组织民间艺术展演。并在重阳、中秋、元宵等节日,组织文艺晚会,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第五,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动旅游业发展。要利用当地的特色文化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发挥文艺特色,广泛开展旅游景点的文艺服务活动,增加旅游景点的文化含量,不断推进群众文化与公园文化、广场文化相结合,大力推广“民俗特色游”,以文化带动旅游业的同时旅游反哺文化,实现农村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4.4多种力量合力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性的工作,仅仅依靠政府力量无法收到良好的效果。社会性的问题应该调动社会力量进行解决。

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主要为政府推动,民间力量调动的不够充分,同时也没有很好的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可以通过糅合多种力量合力进行农村文化建设的形式,由政府搭台,邀请民间研究机构,大学生志愿者以及一些公司企业进行赞助,利用高校和农村的对接,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搭建平台等多种方式进行农村的文

关于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现状的研究

——————————————————————————————————————————————

化建设。现今涌现许多关心乡村建设的研究机构和基金会。代表有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每年组织全国大学生进行支农活动,支农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当地的文化,但缺乏一定的持久性,这就要当地政府部门对农村文化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农村文化能够常态化、持久化地发展。高校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现在我国对农村的智力投入存在一定缺失,高校产生的智力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没有很好的为农村服务,这是造成城乡差距的又一重要因素。那么,组建高校和农村对接的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

河南兰考县新村实验区就运用高校知识分子、政府、大学生志愿者、农村精英等力量联合推进农村的文化建设,积极推动农村成立文艺队,并由农村文艺组织延伸至农村经济组织推进当地经济组织的成立,当地成立了农村互助社,种植协会等,提高农民的组织化,促进当地整体发展。4.5建设农村文化系统

农村文化缺乏系统,原本稳定的文化系统已经碎片化,原本的文化形式存在大量的流失,因为时代的变化原本的文化受到现代经济形式的冲击,城市的文化没有很好的融合进去,原本的文化流失,农村的文化生活凋敝。要建立一个稳定的农村文化系统,塑造每一个村庄的文化氛围,利用价值观的引导塑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构建每一村庄的良好社会风气。

关于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现状的研究

——————————————————————————————————————————————

4.6推动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是促进资源在城市和农村的自由流动,现在城乡差距的原因集中表现在城乡之间资源的配比不平衡。农业属于弱势产业,农村属于弱势地区,农民属于弱势群体。这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无法用市场来自动调节。进行城乡一体化就是要调动政府的力量缩小差距,使社会资源可以在城乡之间流动。中国目前农村常住人口约为6亿多人,完成城市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此必须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在联合互动的条件下进行我国的城乡发展。

只有实现城乡的一体化,才能让人才留在农村,才能使投资自由在城乡之间流动,有利于实现城乡资源的均衡并为农村文化的发展注入活力。使农村拥有文化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资金等资源,以利于农村文化的长远发展。4.7以组织推进农村文化发展

人具有群体性,在群体性的活动中人们能感受到一定的存在感、价值感、认同感。

农民属于弱势群体,只有组织起来才能产生力量。农村的群体性文化活动是现在农村农民的迫切需求,经过长期的分离,农民希望文艺群体的回归。农村现在的劳动力转移量较大,许多农村面临空巢化的问题,农村居民的“空巢”现象也比较严重。组织村民集体进行文化活动,有利于形成乡村互助的良好风气,构建和谐新乡村;利于解决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丰富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对于农村

关于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现状的研究

——————————————————————————————————————————————

文化组织建议由政府引导,农民为主体来进行,建立较为规范的制度。农村的建设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建设,精神层面的建设也非常重要。

因此,要克服这方面的问题,政府就要搭建平台,将农民真正组织起来。此外,文化组织成本比较小,农村的文化具有内在的独特性。农村文化组织在建国前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的代替,而当今农村文化组织的功能更加多元,不仅有利于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而且能够为农村经济组织的成立创造思想基础并且起到良好的社会作用。

关于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现状的研究

——————————————————————————————————————————————

结束语

当今中国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城镇化能否解决我国农村问题一直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在将来一定时期内仍然会很大。在进行城市建设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农村的建设。农村的建设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物质建设,也要进行思想文化建设。我国的农村数量较多,分布地域广泛,发展存在巨大的不均衡性,地区性较为明显,因此农村文化建设的艰巨性较为明显。要针对地区差异,综合各种力量进行农村文化建设。同时农村文化建设不只是建设的问题,还有对传统的继承和优秀文化的发掘,并使其能够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发挥自己的作用。

本文对农村文艺发展的脉络进行简单梳理,剖析文化发展现状,发掘问题,并提出有益的解决方案。一切问题都是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清晰。农村的文化建设要使实惠真正落实到群众的身上,繁荣农村文化建设,对于解决人民日益增强的文化需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现状的研究

——————————————————————————————————————————————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 2012.[2] 梁悍东.王晓瑞 河北省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河北学刊,2011 [3] 高飞.加强业余文艺团体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大舞台,2009

[4] 潘勋科.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山西师大学报,2011 [5] 朱保安.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思考.江西农业学报,2010 [6]何慧丽,温铁军.着眼点在农民着力点在村社[M]//新农村建设:理论探索.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7]徐承英.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时事观察, 2007,(1)·

[8]刘天忠.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学习月刊, 2007,(2)· [9]王斌.略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8,(1)·

关于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现状的研究

——————————————————————————————————————————————

[10]聂辰席.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模式[J]·党建, 2007,(8)·

致谢

篇6:关于廉政建设研究分析

一是少数党员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不强,党性不纯

主要表现在:有的对群众感情冷漠。执政党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如今有的党员领导干部亲近的是老板,疏远的是群众;维护的是开发商的利益,损害的是群众的利益。有的私心作怪,与民争利。凡事先考虑个人利益,置群众冷暖于不顾。有的无视社会公德,生活腐化,热衷于在美容店、洗头坊、按摩院、舞厅里消磨时间,甚至搞婚外恋,包二奶。有的法纪观念淡薄,是非界线不清。

二是对重点行业、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对象监督缺乏

当今社会,由于一些行业特点的特殊性,造成存在一些行业“潜规则”,索要、收取回扣等现象普遍存在,在人们的意识里已见怪不怪,甚至于在有些人的意识里,认为是正常的劳动所得,是合法收入。

三是权力运行的不规范,制度落实不到位

民主集中制在一些地方单位变味。“一把手”的权利普遍比较集中,自由裁量权大。有的“一把手”执行民主集中制不认真、不严肃,甚至独断专行,习惯于搞“一言堂”,我说你听、我定你干,使集体领导流于形式。有的班子成员出于种种原因,对“一把手”的一些错误意见也一再迁就,政务公开落实不力。有的把政务公开仅仅理解成“结果公示”,公开不彻底、不全面、不及时、不规范,避重就轻,避实就虚。有的甚至不够真实,搞假公开,政务透明度依然不高。尤其是在一些重大事项的决策中没有认真实行公开,只公布结果,不公布过程,使决策过程仍然处于暗箱操作之中,群众参与决策的程度有限。廉洁自律制度落实难以到位。近年来,出台制度不少,但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针对当前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我认为,党风廉政建设必须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是坚持不懈地开展树立正确的权利观、政绩观、群众观的教育活动,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着力在构建自律防线上下功夫

教育要有的放矢,注重效果。要不断改进教育的方式,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从侧重群体性的集中教育向加强因人而异的个别教育转变;从侧重一般性的泛泛而谈向注重在特殊时期的有针对性提醒转变;从侧重单边灌输向双向交流转变。在总结少数领导干部犯错误教训的基础上,对新提拔和转任的领导干部,在任前逐个进行廉政教育谈话。谈话时,先由新任领导干部进行述廉,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廉政教育谈话和制度告知,最后由其作书面廉政承诺,并在周年“谈话纪念日”进行回顾。推行公开审理工作,开辟纪律教育新渠道,增强纪律教育的感染力。同时,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以案论纪的优势,建立和完善重大案例通报制度,及时解剖典型案例,加强对党员干部的警示教育,把它列为党员干部培训的必修课,增强其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权力运行,不断减少以权谋私的机会与空间,着力在构建制度防线上下功夫

针对腐败易发多发的环节和问题,不断推进以制度管权、以制度管事、以制度管人的进程。要重点督促职能部门细化工作程序和议事规则,理清集体权限与“一把手”权限、“一把手”权限与其他同志权限的界线,落实好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度,避免在重大事项上“一把手”说了算,从程序和制度层面防止以权谋私的发生。要重点落实好政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度,接受干部群众的监督。要加大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防治制度成为摆设。同时,要着眼于制度创新,从有利于廉政建设出发,积极探索用市场化改革办法,解决公车私用、公款吃喝等“老大难”问题。

三是要坚定不移的查办大要案,着力在构建纪律防线上下功夫

上一篇:加强流动人口区域协作下一篇:写作技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