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从“大国”走向“强国”

2024-04-19

《瞭望》:从“大国”走向“强国”(精选6篇)

篇1:《瞭望》:从“大国”走向“强国”

《瞭望》:从“大国”走向“强国”

2012年02月28日 08:40:43 来源: 《瞭望》新闻周刊

从“大国”走向“强国” ——需要中华民族同舟共济的梦想

两会特别报道:强国征程

中国转型的科技支撑

《瞭望》:冷观国际金融危机与世界格局

创造条件使人民更努力地学习,更智慧地工作,更积极地创业,更大胆地创新,在创造个人财富、社会财富、国家财富的过程中走向共同富裕。

新世纪第二个十年正在展开的此时此刻,注定是一个“大时代”(GreatTime)。

2011年,中国GDP达到47.2万亿元人民币,约合7.45万亿美元。2012年1月27日,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GDP占美国GDP比重近半,达到49%。相比较,奥巴马上台的2009年这个比重为30%,十年前的2001年为13%,二十年前的1991年为7%。

为此,2011年2月,在与美国硅谷头面人物的晚餐会上,奥巴马询问苹果公司老板乔布斯,“要想在美国制造iPhone都需要什么?这些工作为什么不能在美国进行。”苹果公司2011年出售的7000万部iPhone、3000万台iPad和5900万件其他产品,绝大部分都在中国制造。苹果公司创始人直言不讳地告诉奥巴马,“这些工作机会不会回来了。”

已经持续了3年多的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快了全球经济体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对比的变化。2010年,中国制造业以1.995万亿美元的产值,有史以来首次超过当年1.952万亿美元的美国制造业产值,从而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这是自1885年美国制造业产值超越英国以来,世界经济格局的又一次重大变化。

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11年美国货物对外贸易总额3.734万亿美元;按中国海关统计,中国货物贸易总额为3.642万亿美元,中美差距已经缩小到区区920亿美元。商务部研究院外资部主任马宇就此预测,2012年,中国将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这意味着,在全球经济的三大“制高点”——全球制造业总额、全球对外贸易份额和国际储备货币,中国已于2010年在制造业领域和今年将在对外贸易领域超越美国。

2月11日,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罗伯特·卡根在《华尔街日报》上撰写了一篇题为《为什么世界需要美国》的文章。这位受到奥巴马欣赏的国际政治研究者直言,“现行国际秩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国塑造并且反映美国利益的。如果力量的重心开始向别的国家转移,那么国际秩序也会相应向有利于这些国家的利益方向转移。”

事实上,2011年,美国的一连串战略举措,已经诠释了其不惜一切代价全力阻止这一力量转移的动向。

“60多年的新中国建设还只是刚刚确立了中国的大国地位,中国实现‘强国梦’还有相当长的道路要走。”2月19日,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慎明认为,此时此刻,“中国的民族复兴大业正处在关键时刻,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面临何去何从的历史拷问,执政党带领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选择什么样的方向,决定着13亿多国人的前途和命运。

资本主义大变局

1月25日,2012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在瑞士召开。这次国际会议变成了“资本主义大辩论”。第一天第一场讨论一开始,主持人问,20世纪的资本主义制度,能否适应21世纪的现实?将近一半在座者认为,资本主义无法应对21世纪;两成左右觉得资本主义并无大碍;余下的是谨慎的游离派。

讨论中,美国凯雷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大卫·鲁宾斯坦警告,“我们现在还有3~4年的时间来改进我们的经济模式,如果不尽快行动,我们会输掉这场战争,而我们的制度也会终结。”全球工会联盟总干事长巴罗女士抨击说,“高失业率和贫富差距拉大,显示资本主义制度正在失效。”在现场亲历这一幕的FT中文网总编辑张力奋,转述了FT资深同事对这场“全球资本家俱乐部”内部争议的评价:资本主义碰到了百年来的大变局。

李慎明认为,对于这场危机的根源,不仅仅是金融家的贪婪、银行监管制度的缺失和公众消费信心不足等,更不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所说的美国消费方式和中国汇率与外贸政策的联姻,“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为主导的以新自由主义为主要推力的新一轮经济全球化。”

因特网的广泛使用,使国际资本流动速度以几何级数加快。现在,全球GDP为70万亿美元,而债券市场则为95000万亿美元,是全球GDP的1000倍以上,各种金融衍生品的价值则达到466000万亿美元,是全球GDP的6657倍还多。世界上每2.4小时流动的资金总额,就相当于一年全球GDP的总值。

“如此庞大和名目繁多的金融衍生品,不通过生产环节便能将其盘剥的触角伸往世界各国、各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直至家庭直接攫取金钱。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和金融产品的大发展,从本质上讲,只是为贫富两极分化提供便利的工具罢了。”

李慎明指出,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出现这样一个最基本的经济现象:极少数富人愈来愈富、愈来愈少,绝大多数穷人其中包括中等收入阶层愈来愈穷、愈来愈多。而且,包括发达国家在内几乎所有国家都愈来愈穷,其标志就是各国主权债务都在急剧增多。比如,仅仅30万平方公里、6000万人口、2011年GDP为2.04万亿美元的意大利,目前竟然积累了1.9万亿美元的主权债务。

2007年9月12日,英国《卫报》报道,联合国协会世界联合会的一份报告显示,现在,世界上最富有的225人的收入与最贫穷的27亿人的收入相等,相当于世界所有人口收入的40%。即使美国,其国内贫富差距更甚。2011年10月24日,德国学者托马斯·舒尔茨在《明镜》周刊撰文称,目前,美国400个最富的美国人占有的财富超过1.5亿底层美国人占有的财富总和。

“什么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就是在积累财富的同时积累贫穷。”对于这种全球范围急剧扩大的贫富差距,北京大学教授韩毓海向本刊记者引用了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的这句名言。在他看来,在资本社会里,无论银行家、企业家还是工人、消费者,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缺钱,每个人都被深刻的“贫困感”所驱动,“而这种贫困感正是市场社会的产物,它就深深地植根于对人永不能满足的财富积累欲望的制度性肯定之上。”

李慎明给出的结论是:从一定意义上说,目前这场正在深化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是对美国这种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特别是其中金融霸权肆意泛滥的绝地“报复”,是对新自由主义政策理论的一种“清算”,还是对美国基本制度的根本挑战。

“美国秩序”的逻辑

2009年5月9日,奥巴马通过电视镜头向全世界明确宣布,“如果十多亿中国人口也过上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同样的生活,那将是人类的悲剧和灾难,地球根本承受不了,全世界将陷入非常悲惨的境地。美国并不想限制中国的发展,但中国在发展的时候要承担起国际上的责任。中国人要富裕起来可以,但中国领导人应该想出一个新模式,不要让地球无法承担。”

奥巴马此言后的注解是,不到全球5%的美国人口,消耗着全球20%的能源、16%的淡水、15%的木材,同时排放10%的垃圾和25%的二氧化碳。奥巴马的潜台词非常明确,美国将会千方百计运用各种手段维持乃至扩大这个比例。也因此,罗伯特·卡根这位同时受到美国两党领袖青睐的美国新保守主义学者,对中国的未来不以为然。

在那篇《为什么世界需要美国》的文章中,他的分析是,中国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但距世界最富有的国家还有非常大的距离,“中国庞大的经济总量是庞大的人口所创造,在人均方面仍然属于比较贫穷的国家。美国、德国和日本的人均GDP都超过4万美元,而中国只有4000多美元,与安哥拉、阿尔及利亚和伯利兹大致相同。即使根据乐观估计,中国2030年人均GDP也只能达到美国的一半,也就是斯洛文尼亚和希腊现在的水平。”

“过去我们总讲‘地缘’,现在应该加上‘货币’、‘信息’、‘军事’和‘资源’。可以说,‘地缘’、‘货币’、‘信息’、‘军事’这前四种都是手段,最终是为掠夺和占有资源服务的。”李慎明告诉本刊记者,现在看来,只有这五种因素相加,似乎才可以解释现在世界上所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

他的判断是,由于新一轮金融危机在未来几年内可能存在的进一步激化,在今后一些年内,各种国际力量特别是世界上一些大国和强国,将会围绕金融、能源、粮食、主权等根本性问题,既有多样的合作与竞争,更有着激烈的博弈和较量,“其手法和手段将是多种多样甚至是十分残酷的。历史的经验反复证明,经济危机发展的结果必然是政治危机。”

2011年11月1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澳大利亚议会的讲话中明确表示:“作为美国总统,做出了一个深思熟虑的战略性决定:美国作为一个太平洋国家,将通过维护核心原则及与盟国和伙伴的紧密合作,为亚太地区的发展和未来发挥更重要且长期的作用我的国家安全团队将把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存在和任务视为重中之重。”

几乎同时,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上撰写了题为《美国的太平洋世纪》的文章,“从印度洋经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太平洋的海上狭长地带包括了世界最重要的能源和贸易途径”,“全球一半商品都要经此运输的南中国海”则是美国全球战略的焦点之一。为此,“美国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和泰国等5个主要区域伙伴签署的结盟协议构建起美国在亚太的战略转变的未来”,印度将是美国“在经济和政治上南方轴心和亚洲中心的结合”。

由于天文数字般的金融衍生品在今后一些年内将要破灭,全球GDP将必须回归以实物经济为主。从这一视角出发,美国推行“重返亚太战略”也就顺理成章。前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研究员、美国战略学家托马斯·巴奈特曾说,“美国用美元这种‘小纸片’换取亚洲的巨量产品,这当然不公平。所以,美国在美元之外提供了真正的有用之物,这就是太平洋舰队。”

极力维护“美国利益优先”的罗伯特·卡根,在其新著《危险国家》一书中坦然承认,美国历史上就是一个危险的国家,扩张成性,“今天,当大多数的美国人了解到,世界视美国甚至幼年时的美国为一个非常危险的国家,将会感到惊讶在南美大陆、西半球和欧洲的人民和国家出于多种原因认为美国是危险的。首先是美国人侵略成性,对领土和占统治地位的追求欲壑难填。”

然而,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的逻辑在道义上难以成立。“今天的主要势力,美国和欧洲,尤其缺乏关于未来的创见,它们试图维持已经不再现实的想法,缺乏理性精神。”接受本刊记者采访中,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赵汀阳否定了“美国利益优先”的逻辑,“美欧试图维持肥水如百川入海似的流向美欧的世界秩序,以便维持高消费高福利的奢华社会。这种单边主义思维是非理性的和无效的,它无法超越的难题是:他人不同意。这是最朴素的事实。”

中国道路

1992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莱斯特·瑟罗在其《21世纪的角逐》一书中做过统计,在1870年至1988年的118年间,世界上以人均收入为标准排名最富的国家几乎变动不大,仅有两个人口很少、自然资源却十分丰富的石油输出国——阿联酋和科威特进入这一行列,而自然资源丰富但资源价格较低的新西兰、阿根廷、智利甚至从富国行列中消失。他由此得出结论:“穷国要想挤进富国行列几乎没有可能。”

李慎明就此向本刊记者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现在世界上共有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192个国家),搞社会主义制度的仅有5个国家,即中国、越南、朝鲜、古巴、老挝。除此之外,其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搞的都是资本主义制度,但富国却只有20多个。而其中许多富国遭遇到严重的债务危机。这说明什么?”他的结论是,穷国挤不进富国,也就是资本主义救不了穷国。

“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包括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的、举世瞩目的成就,靠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他将其简称为“中国道路”。

基于新中国建设60多年的经验和探索,采访中,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为本刊记者总结了“中国道路”的三个决定因素:

其一,不断增加现代化因素,最大限度扩大生产、创造财富,最大限度利用现代知识、科技、教育和信息要素。

“从本质上来看,中国作为现代化的后来者、落后者,其现代化过程是一个不断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包括经济追赶、教育追赶、科技追赶、信息通信技术追赶等。”这位拥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国情研究者描述了中国的雄心,“凡是发达国家所具有的现代化技术,中国都要拥有,并普及于全国城乡。凡是发达国家正在创新的现代化技术,中国都必须创新,成为领先者,同时惠及于中国和世界。”

其二,不断增加社会主义因素,共同发展、共同分享、共同富裕,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资本主义因素可以使人们富裕起来,但是不能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因素不仅使人们更快地富裕起来,而且使人民共同富裕起来。”胡鞍钢认为,社会主义在中国本身也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不成熟、极不发达阶段,80年代不发达阶段,至今才形成了比较适应、比较成熟、比较成功的阶段,“但还不完善、还不均衡、还不平等,今后还要走向更为成熟、更加均衡、更加公平的阶段。”

他强调,只有不断增加社会主义因素,才能真正凝聚十几亿人民,有效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充分激发人民的创造力,共同分享发展成果;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才能保证政治上实现民族团结、多元一体、国家统一、长治久安。

其三,不断增加独特的中国文化因素,对构建中国特色的理想社会有重大创新,如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共同富裕社会、学习型社会、健康型社会、安居乐业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等。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发展现代文化,增强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为增进世界丰富多彩文化作出贡献。

“这三个基本因素的发展,也决定了中国道路的路线图。”从发展水平及阶段来看,胡鞍钢认为将分四步走:第一步(1978~1990)从绝对贫困到温饱水平;第二步(1990~2000)从温饱水平到小康水平;第三步(2000~2020)从小康水平到小康社会;第四步(2020~2030)从小康社会到共同富裕社会,“大体经过四个阶段完成占世界五分之一的十几亿人口的现代化。”

“中国道路的原创性决定了这条道路不是一条笔直的大道,而是一条曲折复杂的、历经艰辛的万里长征之路。”这位中国国情研究领军者30余年如此分析判断。

“不过,历史与未来都将证明,中国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他说。

世所罕见的挑战

莱斯特·瑟罗不相信。这位被《纽约时报》称颂为“经济论辩中,极具说服力的分析家及优秀的阐释者”认为,作为一个不发达的经济体,中国要在人均收入上追上美国,至少需要100年的时间。”

瑟罗给出的理由之一就是人口。中国人口在不久的未来,将呈下降趋势,然而美国与此相反,到22世纪初,其人口将是目前的两倍以上,两国目前巨大的人口差距将会持平,“并且,美国并没有止步不前,经济增长仍快于其他许多大国。一个人口规模正在拉近中国、仍在发展的美国,怎么会被中国超过呢?”

这的确是一个巨大的挑战。2011年8月24日,美国企业研究所发布的《世界人口前景与全球经济展望》显示,到2040年时中国的老龄人口比例将由目前的8.3%提高到22.6%,老龄化程度可能超过美国,“中国在未来二十年可能将要经历的人口老龄化轨迹,在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上几乎是前所未有的。尽管日本正在经历这样一个人口老龄化的快速节奏,但日本是未老先富,而中国将是未富先老。”这毫无疑问会降低中国经济的增长水平、加大社会负担。

与此同时,在能源方面的挑战更为激烈。2月14日,在《BP2030世界能源展望》发布会上,BP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鲁尔告诉本刊记者,美国“页岩油气革命”正在大大降低美国能源进口依存度,到2030年,美国对石油的进口依存度将由2010年的50%下降到32%,将成为天然气净出口国;而中国2030年石油进口依存度将达到80%,天然气达到42%,并成为煤炭净进口国。

“2030年,美国可以依靠加拿大油砂和墨西哥石油完全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鲁尔向台下的中国记者问道,“20年后,美国总统会关注什么?不知道,但毫无疑问,世界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他的潜台词是,如果这一重大战略调整完成,一个难以回避的局面将形成:一面可能是中国对中东能源的日益依赖,另一面是毫无能源负担的美国可以放手在全球施展自己的意志。

事实上,在李慎明眼中,未来中国面对的挑战远远多于此,“我个人认为,在未来一些年内,我国所面临的所有新情况、新困难中,可持续发展的七个资源可能出现相对匮乏的情况,这是最重要、最基础性的挑战。”

土地资源。2020~2030年,我国人口可能达到15亿~16亿,每年需要粮食5.6亿到6亿吨,但若无大的科技进步,每年我们仅能生产5亿吨左右,而现在国际上每年商品贸易粮不过是2亿吨。如果出现极端困难的情况,粮食就会成为比黄金还要珍贵的物品。我国这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其粮食的生产与供应必须立足自力更生。因此,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政府性投入资源。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在相当多的时期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发行长期国债、银行直接贷款,绝大部分已经贷出,并且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有的项目回收投资可能需要二三十年时间。这一资源在今后也会明显减少或受到限制。

物质资源。今后,粮食、石油、水、矿产等各种战略性资源都将受到很大制约。我国经济主要是粗放型的增长。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600多个城市有2/3供水不足,其中1/6的城市严重缺水。现在国内石油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度仅在40%左右,对外依存度将逐年提高。在已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可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仅有21种。

环境资源。全国七大水系约有一半河段存在严重污染问题。全国90%以上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的退化,草原退化、沙化和碱化的面积达1.35亿公顷,占草原总面积的1/3,并仍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大气环境处于严重污染水平。过去不少地方可以先污染,后治理,现在不仅不能这样做,而且对过去已形成的污染治理需要大量的投入。

国际国内市场资源。目前,国外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中国可以占领的已经基本占领,今后中国进出口再继续高速增长的潜力有限。在多年30%以上投资率的推动下,国内市场中基础设施投资已趋于饱和,未来高投资率很难维持。当前我国经济上最大的隐忧就是城乡居民内需相对不足。在初次分配中,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是消费最终决定生产。东西卖不出去,谁还敢投资?投资得少,较高的GDP增长率就很难较长久地维持。

劳动力资源。目前,我国已进入准老龄化社会。到2015年,劳动年龄(15~64岁)人员将明显减少。已经或正在进入劳动年龄的“80后”、“90后”,有的可能要两个人抚养两个孩子、四个老人。此时,我国的廉价劳动力将不复存在。按照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届时我国商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将明显下降。

外资资源。过去30年,由于以上六个资源充裕,加上我国各项政策到位,外资进入我国后其利益能够得到保证,中国吸引外资水平继续提升,连续19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如果未来上述六个资源都有明显萎缩或受到限制,赚钱难度增大,外资也可能逐渐乃至大量减少。因此,在近些年内,要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在特定的条件下外资大规模撤离时给我国带来的金融及社会等风险。共同富裕之路

采访中,一位相关部门研究人士告诉本刊记者,保守估计,到2015年底,中国国内消费市场规模可以达到4.8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消费市场规模的90%;到2020年,中国国内市场将远大于美国市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买方市场。

“只要我们下定决心,彻底将‘扩大消费’这扇大门打开,如此庞大的中国消费能力,将对全球经济乃至国际政治产生巨大的影响力。”这位人士指出,目前全球不少跨国公司已经看到了这种趋势,正在将过去“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模式向“一头在内”、“两头在内”、“三头在内”乃至研发、生产、销售全产业链转移向中国市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与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的‘合体’,将焕发出无与伦比的市场想象力。”

李慎明对此抱有强烈的信心,“创新的主体,首先是国家,只有国家才可以有财力、物力、人力集中起来办大事。如果能够拿出‘两弹一星’的精神,在新能源上实现突破,不但能大大缓解未来发展中能源约束的压力,更将一举占领决定国家命运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制高点’。”

事实上,在胡鞍钢的观察中,60多年的探索,就是不断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国家建设创新史。这其中,他认为最具挑战也是最具历史创新的壮举,就是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第二个目标——共同富裕。

未来中国将从小康走向富裕,从中低收入走向中高收入,共同富裕成为社会主义中国最重要的发展主题、最核心的发展目标和最大的发展任务。”胡鞍钢将这个目标具体为三方面内容:

一是中国的共同富裕社会。胡鞍钢指出,“共同富裕”并不是平均富裕,其核心是“共同”,使十几亿人能够共同拥有发展的机会,共同提高发展的能力,共同提升发展的水平,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只有具备这四个“共同”,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而且,“共同富裕”的底线是防止出现贫富两极分化,消除各类绝对贫困人口,使他们也能富裕起来。

“‘共同富裕’是我们社会主义的旗帜”,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基础,也是中国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保障。他认为,我们不仅是唯物主义者,客观承认社会差异,而且还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创造条件使人民更努力地学习,更智慧地工作,更积极地创业,更大胆地创新,在创造个人财富、社会财富、国家财富的过程中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二是中国与世界共同繁荣。在胡鞍钢看来,日益开放的中国与日益一体化的世界,谁也离不开谁,“只有世界特别是南方国家(指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发展了,中国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只有世界特别是南方国家繁荣了,中国才能得到更大的繁荣;只有世界特别是南方国家富裕了,中国才能得到更大的富裕。”

为此,需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不但要“引进来”,也要主动“走出去”,特别是投资南方国家提高发展能力;不但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也要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特别是帮助南方国家尽快富裕起来;不但要参与全球化,还要推动全球化朝着更加公平、合理、均衡的方向发展。努力促进同世界各国在政治上的平等互信,共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挑战,共同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和持续发展的绿色世界。

三是人与自然共生共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生态安全、减灾防灾既是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之一,也是中国长期发展的基本国策。”胡鞍钢强调,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优先发展绿色产业,投资绿色能源,倡导促进绿色消费,将大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社会福利,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安全、适应气候变化的“多赢”,为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重大贡献。

胡鞍钢感慨地说,毛泽东50年前曾经说过,21世纪中国应该对整个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什么才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胡鞍钢为本刊记者给出的回答是,除了经济贸易方面和扶贫方面的巨大贡献,中国还应该在以下关键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人类发展、科学技术、绿色革命和文化传承,“这四个方面的贡献代表了中国在国内和国际意义上的现代复兴。”

“当然,考虑到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事务中最大的利益攸关方之一,中国不仅要兼顾自己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选择发展模式时,也需要考虑到发达国家的利益。”胡鞍钢最后补充说。□《瞭望》新闻周刊 王健君 王仁贵 牟婉君

篇2:《瞭望》:从“大国”走向“强国”

今年年初,中央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在这个小组成立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做了三个重要判断: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中国要建设网络强国。上述论断,对中国未来的网络和信息化发展具有战略引领的意义。那么中国为什么要提出建设网络强国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在哪里?

网络强国的六大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要建成一个网络强国,不仅提出了未来的战略目标,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那就是什么是网络强国?如果概括地讲,网络强国至少有六大标志:

一是网络信息化基础设施要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句话应该有很多内含,比如网络规模以及宽带的普及率,与网络相关的信息产业的竞争力,网络安全的承载能力等都要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二是要有明确的网络空间战略和国际社会中的网络话语权。美国发布了网络空间国际战略,第一次提出如果美国的网络受到攻击,他们可以像政治、军事和经济受到国外攻击一样动用武力对对方进行打击。这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可以说,未来我们能不能在网络空间战略方面有明确的目标和话语权,将直接影响中国在网络空间的.国际地位。

三是关键技术上要自主可控,特别是操作系统和CPU技术。目前世界上衡量现代信息技术的高低,说到底就三个标准:即运算速度、网络带宽和存储能力。在这三个方面,中国目前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如何使上述关键技术实现自主可控,是我们迈向网络强国的最大短板,必须迎头赶上。

四是网络安全要有足够的保障手段和能力。包括国家网络安全、网络经济安全、网络社会安全、个人隐私权保护以及文明和谐的网络空间秩序等。

五是网络应用在规模、质量等方面要处在世界领先水平。现在电子商务、网购发展非常快,但我们的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六是在网络空间战略中,要有占领制高点的能力和实力。未来在军事领域的战争极有可能是一种信息战、网络战,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没有能力占领网络空间的制高点,就很难说我们已经是一个网络强国了。

走向网络强国的路径

未来中国如何由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我想至少有三个可以思考的维度:即国家层面、市场层面和个人层面。

首先应该制定国家网络强国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领导。这次中央为什么下这么大决心成立网信组,其重大战略意义就在于要从组织领导层面,加强对未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的决策和领导,也为中国走向网络强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其次,要组织国家力量打信息技术翻身仗。如何借助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市场两种力量来打好国家信息技术翻身仗,不仅是摆在领导面前的一个大问题,也是所有中国IT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可以预见,随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建立,必将在这方面采取重要举措,组织国家力量打好信息技术的翻身仗。第三,加大与网络强国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宽带建设。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广泛应用等。第四,完善和建立与网络强国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和制度框架。由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如果没有制度和法治体系来保障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不管从立法还是制度建设等方面,都要系统考虑如何由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的问题。

市场的主体是企业,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大突破就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将为我们利用市场走向网络强国提供重要的制度支撑。

第一,国家要营造良好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给各类IT企业搭建创新竞争的平台,鼓励创新,鼓励合作,避免过多的行政干预,尽量用市场化方式和手段思考和解决问题。第二,要推行信息产品的国产化战略。在同等条件下,政府采购要尽量采用国产的信息产品,逐步推进国产产品的替代战略。第三,要鼓励IT企业自主创新,用市场化手段实现国家的扶持政策。未来在国家组织力量进行信息关键技术攻关时,国家的投入肯定不会少,但我以为这个投入不应该像过去完全都给国有的IT企业,要把各种资源向确实有创新能力的、有可能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的企业倾斜,不管是国有的还是民营的,用市场化手段体现国家的扶持政策,不要走传统的老路。第四,鼓励有实力的IT企业进行重组兼并,培植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

篇3:从社保大国转变为社保强国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尽管如此, 经过长期的社保改革与发展, 特别是“十二五”时期在社保领域深化改革与超常发展, 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健全和非常庞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基本上涵盖了国际劳工组织的上述公约所涉及的各类社会保障项目。目前, 我国已经形成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 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 以慈善事业、商业人身保险为补充, 并且包括社会优抚、军人保险、住房保障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在社会保障法制建设方面, 我国已经形成以《社会保险法》《收养法》《职业病防治法》《军人保险法》为基本法律, 以《失业保险条例》《工伤保险条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廉租住房保障条例》《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等相关法规和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为配套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正在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核心是社会保险。我国早在2009年就已经基本实现全民医保, 各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包括新农合) 覆盖人数总计达到12.31亿人。到2015年末, 全国各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的总人数超过13亿人, 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 全民医保继续得到巩固和发展。同时, 参加各项基本养老保险的总人数达到8.56亿人, 参保率达到82%以上。此外, 城镇职工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13亿人, 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73亿人和1.78亿人。全年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4.7万亿元, 基金总支出3.9万亿元, 基金累计结余超过5万亿元。就覆盖人数和基金规模而言, 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保大国。

与此同时, 我国在社会保障发展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在社会保险领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近年来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增长率持续超过基金收入增长率, 不少统筹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养老保险当期征缴收不抵支, 需要依靠财政补贴和动用历年累计结余确保养老金发放。在今后一段时期内, 基金收支失衡状况将进一步加剧。

二是中断缴费或蓄意少缴费现象相当严重。近年来, 每年都有3000多万参保人员中断缴纳养老保险费;在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员中, 实际缴费人数占比85%左右;还有一些用人单位少报缴费基数和参保人数、逃避或拖欠缴费的问题也相当严重。

三是由于改革初期没有妥善解决转制成本或历史债务问题, 导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率过高。

四是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包括新农合) 的筹资与待遇之间失衡。80%以上参加城乡基本居民养老保险的人选择最低档次缴费, 过度依赖政府发放的基础养老金;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筹资结构中, 80%左右来源于财政补助, 个人缴费占比过低。

五是城镇职工退休年龄较低, 提前退休的现象比较严重。同时, 在职人员与退休人员之间的抚养比逐年提高。

六是尚未建立兼顾各类群体、合理的养老金调整机制。

七是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在绝大多数企业都没有建立, 成为养老保障体系中的一个短板。

八是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仍然处于制度分设, 不仅出现重复参保、重复补贴的现象, 而且加大了政府管理成本和负担, 不利于社会公平, 不利于人口跨城乡流动。

九是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的压力增大。目前, 由于不少企业生产经营比较困难, 企业以及政府都迫切要求降低人工成本, 包括降低社会保险费率。但是, 在目前不少地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基金当期收不抵支的情况下, 如果降低费率, 将进一步加大基金收支失衡的压力。

十是失能、半失能人员老年人口不断增多, 对这类人员的长期护理问题日益突出, 目前还缺乏相应的保障制度。

上述问题反映了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运行质量并不高, 在多年来追求外延式的大规模扩张过程中, 在某些方面一定程度上未遵循社会保障发展的客观规律, 出现超常规发展、超能力保障的现象, 不利于社会保障公平可持续发展。

在“十三五”时期, 我国应当从社保大国逐步转变为社保强国。作为社保强国, 应当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健全和比较完善, 并且全面纳入法制化轨道, 实现依法参保和依法管理。二是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覆盖法定人员, 基本实现全覆盖。三是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基本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特别是养老保险基金能够实现长期收支平衡, 保持必要的基金累计结余, 具有较强的基金支撑能力。四是筹资来源多渠道, 形成合理的筹资结构和水平, 能够实现稳定的筹资保障和可持续发展。五是统筹层次较高, 特别是基本养老保险全面实现全国统筹, 各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统一, 各项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畅通便捷。六是保障待遇基本满足社会需求, 并且随着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 形成合理的待遇确定机制和调整机制。七是社保经办管理服务体系基本健全, 全面实现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 社会保障卡基本普及, 依托“互联网+”运行系统的网上经办管理服务模式成为主流, 社保经办管理机构实现法人化、社会化, 并从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八是建立强大的社保基金监管体系, 以行政监管为主, 并与内部监控与社会监督相结合, 实现智能监控、实时监控、阳光监控, 建立基金运行预测预警系统, 建立严密的反欺诈机制, 并依法惩处违法行为, 确保基金安全。

为实现从社保大国转变为社保强国的发展目标, 在“十三五”时期, 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关于社会保障发展坚持实行“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 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 根据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全国人社工作会议精神, 在“十三五”时期要全面推进实施各项社保改革措施, 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 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使全体国民都能依法公平享有社会保障。

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 要重点推进以下工作:一是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 进一步加大扩面征缴力度, 促进各类符合社保覆盖范围的法定人员都能依法参保。二是全面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妥善解决改革所涉及的各种实际问题。三是制订比较合理、周密的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方案并发布实施, 进一步扩大基金调剂范围, 提高基金使用效率, 增强基金承受能力。四是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五是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六是积极推动城乡医保制度与管理的整合, 各级政府要依法将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进行整合, 由人社部门统一管理, 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七是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与待遇调整机制, 适当调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结构。八是大力加强医保支出总额控制, 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并积极倡导和推广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类 (DRGs) 付费方式, 严格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同时, 通过建立医保智能监控系统, 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行为实行实时监控, 努力实现医保基金收支的基本平衡。九是通过加大财政对职工养老保险的投入、探索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加快推进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市场化的投资运营和提高基金投资收益率。十是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篇4:中国如何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

【关键词】 中国对外贸易 贸易大国 贸易强国

1.中国对外贸易现状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进、出口总量突飞猛进,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78年,中国在世界贸易量的比重仅为0.78%,贸易排名为32位,在2009年中国已经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国,约占全世界出口额的10%,进口额则为10059.23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8%,位居世界第二。从种种统计数据来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

但需要指明的是,我国对外经贸的迅速增长在很多情况下并没有带来应有的效益,存在以下问题:

1.1制造业整体竞争实力不强。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但2010年9月份“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各国和地区竞争力排名中,中国排第27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国际专利申请量仅为美国的27.5%,在国际专利申请公布量全球百强中,我国企业仅3家。2009年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中国出口企业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有34.3%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我国出口贸易直接损失574.32亿美元。

1.2出口产品层次偏低,不少产品仍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低端环节,附加值不高。2011年4月,海关总署发布了“2010年中国外贸200强”,其中外资企业占152家。2010年我国对外贸易额约为29000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进出口占48.55%。这清晰地显示了我国作为全球生产基地的地位,表明加工贸易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路径,也突显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劣势地位。

1.3缺乏自有品牌和营销网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产品还比较少。我国在参与全球化的工程中,利用比较优势,却忽视推动技术的进步,落入了所谓的“比较优势陷阱”。打着外国品牌的“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布世界各地,而属于本国自有的品牌和核心技术寥寥无几。由国际权威机构《世界品牌实验室》公布的2010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世界著名品牌中中国只有4家入围(CCTV、中国移动、中国工商银行、国家电网)。

1.4尚未形成一大批管理水平高、综合实力强、能够深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企业。2009年公布的《跨国公司排行榜》,中国仅有18家企业进入榜单,而中国的跨国公司本土化指数平均仅为15%。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滞后于急剧变化的世界经济形势,不仅投资规模和发展速度未能反映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跨国企业的竞争力也与我国已经具有的整体经济实力不相适应。

综合以上对中国对外贸易现状的分析,不难看出中国是世界贸易大国,但与世界贸易强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2.中国从“贸易大国”进入“贸易强国”的途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分析认为,对外经济贸易强国应具备如下四个方面的特征“经济高度发达;对外经济贸易规模大,其影响力强,辐射面广,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世界贸易和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化,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占居明显的竞争优势;对外开放度大。”中国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将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而这种转变又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其现状分析有以下途径:

2.1转变比较优势,出口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经济全球化虽然从全世界的角度使资源得到更优的配置,从而使各个国家都能够更充分的利用其現有的比较优势。但是,这种得益并不是均等的分配给各个国家。中国加WTO后更深入的参与到国际大分工中,使劳动力等现有的比较优势得到发挥,然而作为别人加工产品的贸易大国,从长远看并不利于经济增长与福利水平的提高。为防止我国经济边缘化,沦为跨国公司的打工者,我们必须要转变这种静态的比较优势,以资本、技术作为主要的要素投入,不断提升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

2.2以科技创新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的决定性因素,而科学技术的巨大创造潜力和可能性,使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实施“科技兴贸”的战略,可见目前国家已经对依靠科技来发展对外贸易的战略给予高度的重视。但有三点仍需强调:加大对科研方面的投入、完善贸易政策与法律规章、重视科研成果的应用。

2.3加快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增强我国微观主体的竞争力。要强化我国贸易增长的自主体制和机制,实现外贸出口以自主增长为主导。主动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国内外两种市场、两种资源,看重“微笑曲线”的后端,增强获利能力。加快国内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培育传统企业在国际范围内的独特优势,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品牌。

2.4从国家层面完善国际贸易的安全保障系统,在WTO等国际组织中发挥更大作用。我国由贸易大国向强国进发的时期,正是世界经济贸易全球化和自由化进程加快发展的时期,国际贸易争端、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的多发,既给我国贸易强国的建设带来了机遇,也潜伏着一定的风险和挑战,因此我国应不断加强贸易保护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贸易强国的一个突出特征表现在它不仅是贸易规则的参与者,更重要的他是贸易规则的制定者、主导者,参与贸易游戏规则的制定,是应对摩擦、创造良好的外部贸易环境的根本方法。

2.5加强我国服务贸易的规模和出口比重。在服务业的国际分工中,仍然是发达国家以高新技术、金融、信息和资本密集型的服务分工居于优势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以建筑工程承包、劳务输出等劳动密集服务处于相对劣势。中国2010年贸易顺差1961.1亿美元,然而服务贸易逆差219.3亿美元,此外,我国的服务贸易内部也呈现不平衡态势,依然为传统服务贸易作为拉动力量,逆差主要集中于运输服务、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及旅游等新型服务类别。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是贸易强国的一个重要增长点,所以我国要加大高新技术、信息等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的规模与出口,使服务贸易成为拉动我国贸易增长的主要力量。

中国迈向国际贸易强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敢于直面外贸发展中的问题,加快落实科学合理的发展理念,营造良好的国内外发展环境,把握住实施我国对外经贸强国战略的经济风向与政治取向。只要我们能抓住世界经济一体化为我们带来的机遇,发挥我国的优势的同时加以创新,中国终会迈入国际贸易强国的队伍。

参考文献:

[1]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编辑出版委员会论文集,《形势与对策--中国外经贸发展与改革》,中国商务出版社.

[2]苏科五主编:《国际贸易》,人民教育出版社.

[3]苏科五、苏晓红:《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4]王韶玲主编:《入世与中国外经贸发展战略调整》,经济日报出版社.

[5]尹翔硕著:《中国外贸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山西经济出版社.

[6]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http://

www.mofcom.gov.cn/).

篇5: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心得

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心得一:

中国接入互联网短短20多年,便呈现出网民数量迅猛增长、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斐然的态势,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随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成立,“网络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当前我国网络建设的重大战略。XX年12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再次指明建设网络强国的重大意义。

下面,一起回顾中国互联网的建设和治理如何践行网络强国这一重大战略。

顶层设计加强网络强国战略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多中国人民,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XX年12月16日,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发表主旨演讲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

--XX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

从便捷民众社交生活到推动社会管理进步,互联网在我国发展的20多年间,作用在一步步地得到提升,影响在一步步地得到扩大,互联网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为此,国家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发展,成立了以习近平为组长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将“建设网络强国”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已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习近平主席也在不同场合提及建设网络强国的重大战略意义,这些无疑会对我国互联网发展起到强大的加强和推动作用。

法律法规保障网络强国战略

要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网络行为。

XX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要抓紧制定立法规划,完善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等法律法规,依法治理网络空间,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XX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

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十二五”中国互联网发展十大亮点》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网络立法进程明显提速。制定出台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共76部,同比增长262%;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以来,颁布实施了47部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占“十二五”期间立法总量的62%。

其中,XX年7月1日习近平签署第29号主席令发布的《国家安全法》;7月6日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网络安全法(草案)》;11月1日正式生效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九)》,都是XX年影响力较大、影响面较广的法律法规。

而近年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也都从各自领域规范网络主体行为,保护我国公民合法安全上网的权利。

与此同时,各部门也根据互联网对各行业的深刻影响,颁布实施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条例。XX年以来,国家网信办接连出台被称为“微信十条”“账号十条”“约谈十条”的三个管理暂行规定,规范治理网络空间存在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保监会等部门相继出台《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商务部也于XX年出台《无店铺零售业经营管理办法》,用以规范“微商”的经营,维护消费者权益。

此外,与互联网发展密切相关的《电子商务法》《电信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电子政务条例》等法律法规也将加快制定。

习近平主席指出,“互联网这块‘新疆域’不是‘法外之地’,同样要讲法治,同样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因此,近两年来密集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正是为我国“依法治网”提供了必要前提,也必定会给我国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的迈进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基础设施牢筑网络强国战略

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

XX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据CNNIC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XX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亿,互联网普及率为%,我国已是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而习近平主席指出,“我国互联网和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发展成就,网络走入千家万户,网民数量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网络大国。同时也要看到,我们在自主创新方面还相对落后,区域和城乡差异比较明显,特别是人均带宽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国内互联网发展瓶颈仍然较为突出。”

为此,XX年国务院接连印发《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 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 推进网络提速降费的指导意见》《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政策文件,将加快发展相关互联网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的目标放在重要位置。

在国家顶层设计的推进与相关部委的推动下,CNNIC发布《“十二五”中国互联网发展十大亮点》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固定宽带用户数超过2亿户,同比增长%,规模居全球首位;8M以上接入速率宽带用户占比达到%,20M及以上占比达%,国际出口带宽已达4,118,663 Mbps,同比增长倍。与此同时,我国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移动宽带(3G/4G)用户累计达到亿户,公共及家庭Wi-Fi无线网络环境日益普及,WLAN公共运营接入点(AP)总数达到万个。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奠定我国互联网发展实现“弯道超车”、信息流通安全高速、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飞跃的坚实基础。

清朗空间助推网络强国战略

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XX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

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传播正能量。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环境。

XX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XX年以来,我国相关部门先后开展“净网XX”“剑网XX”“打击伪基站”“护苗XX”“铲除网上暴恐音视频”“整治网络弹窗”移动即时通信工具治理等20余项专项行动,整治网络乱象,规范网络行为。

据CNNIC发布的《“十二五”中国互联网发展十大亮点》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网上暴恐音视频、淫秽色情、网络暴力、网络欺凌、网络诈骗等违法、不良内容的蔓延得到有效遏制,网上造谣传谣现象得到遏制,网络整体环境明显改观,人民群众网络安全意识明显增强。相比“十一五”,%网民认为网络舆论环境明显好转,78%的网民认为网络文明水平发生改观,%的网民认为网络正能量信息日渐增加,%的网民对我国网络健康发展充满信心。

网络空间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网络环境纷繁复杂,互联网不应成为违法不良信息的聚集之地。正能量信息占据网上主流,不仅能让网络空间风清气正,更能带动网络文化全面繁荣,提升我国互联网发展的“软实力”与国家凝聚力。同时人人争做“中国好网民”,传递正能量,营造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进而为建设网络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外合作提升网络强国战略

国际社会要本着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原则,通过积极有效的国际合作,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

XX年7月16日,习近平在巴西国会发表《弘扬传统友好 共谱合作新篇》的演讲

互联网真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同时,互联网发展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国际社会认真应对、谋求共治、实现共赢。

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携手努力,本着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原则,深化国际合作,尊重网络主权,维护网络安全,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

XX年11月19日,习近平向世界互联网大会致贺词

一个安全稳定繁荣的网络空间,对中国乃至世界和平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所以如何治理互联网、用好互联网都是各国的关注,各国也在研究这个问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

中国倡导的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主张各国制定符合自身国情的网络公共政策,我们重视发挥互联网对经济建设的推动作用,实施“互联网+”政策,鼓励更多产业利用互联网实现更好发展。

XX年9月23日,习近平会见参加第八届中美互联网论坛的双方代表

秉持“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的理念,在互联网领域的对外交流合作中,中国取得了丰富而卓越的成果。

从巴西到西雅图,从亚欧到美洲,中美互联网大会,全球互联网治理联盟,中英、中韩互联网圆桌会议„„中国倡导建立多边、民主、透明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的影响遍布世界;从互联互通到共享共治,从对外贸易到维护网络安全,中国东盟网络空间论坛,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网上丝绸之路论坛,中美打击网络犯罪„„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互联网的繁荣也永远需要中国。

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是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我国社会变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繁荣富强的必然之路。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我们在路上!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心得二:

XX年2月27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2月27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以下是本人学习领导讲话后的几点体会,理解不到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首先,要站在新高度去理解信息化。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

信息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我们在推进信息化的时候,不是讨论“要”与“不要”的问题,也不是讨论“值”与“不值”的问题,而是要考虑“信息掌握的多寡”问题,它是软实力的标志,是重要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

其次,基于互联网思维考虑信息化

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现代企业生来是国际化企业,也是互联网企业。这句话有两层含义,第一,现代企业不只面临国内市场的竞争,也面临着国际市场竞争。第二,现代企业生来就是互联网企业,必须按照互联网的规则和思路发展,即“开放、平等、协作、分享”。

第三,安全与建设并重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必须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做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要处理好安全和发展的关系,做到协调一致、齐头并进,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努力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

第四、信息化发展水平取决于“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

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程度决定着信息化发展水平,要加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采集、处理、传播、利用、安全能力,更好惠及民生。

因此,在推进区域信息化发展的时候,要切实考虑好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协同发展。企业在考虑信息化的时候,要从信息信息采集、处理、传播、利用、安全能力的更为本源的角度考虑其建设,目前考虑得更多环节的是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如ERP、MES、PDM等),未来需要考虑传播(“产品”与“媒体”的界限在模糊)、利用(提供决策更为全面、及时、准确和可视等)、安全能力。

第五,在实施上要立足自主创新、夯实信息基础

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自己的技术,有过硬的技术;要有丰富全面的信息服务,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化;要有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形成实力雄厚的信息经济;要有高素质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要积极开展双边、多边的互联网国际交流合作。

要出台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让他们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成为信息产业发展主体。要抓紧制定立法规划,完善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等法律法规,依法治理网络空间,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通过自主创新,拥有核心技术,从而壮大信息产业、夯实信息基础;同时通过高素质的人才来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

最后,网络强国建设,人才是关键。

建设网络强国,要把人才资源汇聚起来,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强大队伍。“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要培养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网络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水平创新团队。

要创造条件,加强人才的培养工作,尤其是领军人物CIO的培养,更多的懂战略、精管理的高素质人才将参与到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中。

总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成立预示着我国的信息化进程将步入一个新起点,因此也需要从新的高度上去理解和领悟,同时也为信息化从业者们带来了新的要求与新的机遇,四化同步将再掀高潮。

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心得三:

网络强国的六大标志

总书记提出中国要建成一个网络强国,不仅提出了未来的战略目标,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那就是什么是网络强国?如果概括地讲,网络强国至少有六大标志:

一是网络信息化基础设施要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句话应该有很多内含,比如网络规模以及宽带的普及率,与网络相关的信息产业的竞争力,网络安全的承载能力等都要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二是要有明确的网络空间战略和国际社会中的网络话语权。XX年美国发布了网络空间国际战略,第一次提出如果美国的网络受到攻

击,他们可以像政治、军事和经济受到国外攻击一样动用武力对对方进行打击。这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可以说,未来我们能不能在网络空间战略方面有明确的目标和话语权,将直接影响中国在网络空间的国际地位。

三是关键技术上要自主可控,特别是操作系统和CPU技术。目前世界上衡量现代信息技术的高低,说到底就三个标准:即运算速度、网络带宽和存储能力。在这三个方面,中国目前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如何使上述关键技术实现自主可控,是我们迈向网络强国的最大短板,必须迎头赶上。

四是网络安全要有足够的保障手段和能力。包括国家网络安全、网络经济安全、网络社会安全、个人隐私权保护以及文明和谐的网络空间秩序等。

五是网络应用在规模、质量等方面要处在世界领先水平。现在电子商务、网购发展非常快,但我们的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六是在网络空间战略中,要有占领制高点的能力和实力。未来在军事领域的战争极有可能是一种信息战、网络战,在这个过程中如果

我们没有能力占领网络空间的制高点,就很难说我们已经是一个网络强国了。

走向网络强国的路径

未来中国如何由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我想至少有三个可以思考的维度:即国家层面、市场层面和个人层面。

首先应该制定国家网络强国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领导。这次中央为什么下这么大决心成立网信组,其重大战略意义就在于要从组织领导层面,加强对未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的决策和领导,也为中国走向网络强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其次,要组织国家力量打信息技术翻身仗。如何借助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市场两种力量来打好国家信息技术翻身仗,不仅是摆在领导面前的一个大问题,也是所有中国IT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可以预见,随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建立,必将在这方面采取重要举措,组织国家力量打好信息技术的翻身仗。第三,加大与网络强国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宽带建设。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广泛应用等。

第四,完善和建立与网络强国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和制度框架。由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如果没有制度和法治体系来保障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不管从立法还是制度建设等方面,都要系统考虑如何由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的问题。

市场的主体是企业,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大突破就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将为我们利用市场走向网络强国提供重要的制度支撑。

第一,国家要营造良好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给各类IT企业搭建创新竞争的平台,鼓励创新,鼓励合作,避免过多的行政干预,尽量用市场化方式和手段思考和解决问题。第二,要推行信息产品的国产化战略。在同等条件下,政府采购要尽量采用国产的信息产品,逐步推进国产产品的替代战略。第三,要鼓励IT企业自主创新,用市场化手段实现国家的扶持政策。未来在国家组织力量进行信息关键技术攻关时,国家的投入肯定不会少,但我以为这个投入不应该像过去完全都给国有的IT企业,要把各种资源向确实有创新能力的、有可能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的企业倾斜,不管是国有的还是民营的,用市场化手段体现国家的扶持政策,不要走传统的老路。第四,鼓励有实力的IT企业进行重组兼并,培植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

篇6:《瞭望》:从“大国”走向“强国”

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学习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每一个社会成员不可或缺的事物。但是,我们在充分享受网络所提供给我们的便利和高效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当前的网络安全情况着实不容乐观,诸如网络诈骗、病毒攻击等多种负面现象层出不穷,社会公众对打造“安全网络”的呼声越来越高。笔者认为,要想真正打造“安全网络”,就必须要读懂习近平的网络安全观,特别是其中的“法、管、智”理念,更值得深入解读。

以法奠基,方能固本。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各领域能够不断取得进步的重要保障。对于互联网来讲,虽然其无形无疆,但也要坚持“依法治网”。也正因此,在习近平的网络安全观中明确提出,要抓紧制定立法规划,完善互联网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治理网络空间,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这一重要论述,无疑指明了打造“安全网络”的基础在于法律的完善与执行,根本在于所有的网络行为必须要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出“圈”就要受罚,在“圈”内就会受到保护。要真正以法治之力为互联网的安全和净化奠定坚实基础,将法律法规作为互联网的安全边界。

以管图强,方能有序。网络安全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大局,这一点众所周知。但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网络上出现的一系列新闻造假、泄密造谣事件,让网络安全的现状实在让公众难以认可。而习近平正是看到了这一现实问题,也感受到了社会公众的强烈诉求,所以才在他的网络安全观中明确强调了“管”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提出,要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有效应对网络发展所带来的新的安全挑战。这就告诫各级管理部门,必须以习近平的“管”理念为参照,详细对照检查自身管理行为,革除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权责不一等明显弊端;要对互联网的媒体属性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整合相关机构职能,形成从技术到内容、从日常安全到打击犯罪的互联网管理合力,确保网络的正确运用和安全;同时,所有的党员干部也要积极行动起来,以各种网络平台为“战场”,开展好互联网上的舆论工作,确保永远掌握主动权,严密防范和抑制网上攻击渗透行为,组织力量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批驳。诚然,这些管理工作并不轻松,但需要强调的是,对于互联网来讲,以管图强,方能有序。如果没有有效、有力的管理,那么互联网不仅自身安全难以期待,甚至连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大局也会深受其害。

以智求盛,方有未来。互联网的优势不言而喻,它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毋庸置疑,尤其是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当下,打造一个安全、向上并对社会有益的互联网,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面对这种情况,习近平高瞻远瞩,将互联网的建设统筹到了全局发展之中。他强调,建设网络强国,并将这一战略部署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笔者要呼吁的是,要想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智取”。具体来讲,就是要着力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使其成为世界看中国,中国看世界的窗口;同时,要坚持网络技术、网络文化、信息经济齐头并进的互联网发展理念,实现对网络安全的全面保障;最为关键的是,要强化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最坚强的智力保障。

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学习心得体会

4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总要求和大趋势,我国网信事业发展要适应这个大趋势,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推动我国网信事业发展,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

通过学习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社会大众的一份子、作为全国7亿网民中的一份子、作为新时代中国人中的一份子,我感到了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同时,还更多了一份责任感,正如习总书记提的“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社会共同责任,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广大网民共同参与,共筑网络安全防线”,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不是一个机构、一个科学技术者等个体的工作与责任,这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持之以恒奋斗的目标。忠诚 作为中国人,人们常说“我感到自豪、我热爱我的祖国......”,我却认为仅仅说说是并不够的,我们还应该从思想上、行为上忠诚于自己的祖国。每个人都不能保证自己是十全十美的,然而一个忠诚于自己国家的人的人格就是最高尚的,他的意志就是最坚不可摧的。在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有时候我们甚至会发现跟不上节奏,网络空间中的种种信息、技术为大家的生活带来新奇、刺激、质疑、恐惧,正能量种种,负荷量却也不居小数。面对网络空间纷繁多彩的信息,不能盲从,要具备分辨是非与正谣辟谣的理性,要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事实,不应该因为一条来源不明的信息的出现而动摇自己,或是轻易质疑国家的决策与发展方向,甚至是为了“一解私愤”而在网络上发布、传播虚假或是不文明信息。

忠诚也是一种信任,在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发展不断受到新挑战的时代,以忠诚为首就是对网络发展最大的信任与支持,就是为网络良好的生态空间种下的“小树苗”,是为网络安全发展设定安全密码锁。干净 一个人想要得到人格的升华,就应该要干净做人,具有干净的思想、干净的灵魂、干净的行为,所谓高尚、磊落都无疑要干净。推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是与实体经济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相同步的课题,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过程中要维护网络安全发展,构建文明生态的网络空间,是大众的共同责任,就需要大众从思想上就干干净净的参与网络信息交流,干净做人干净做事,在网络交流平台上不颠倒黑白、不制谣传谣、自觉抵制不文明信息与网络犯罪行为,从自我做起、从人人做起,将会迎来整个网络发展空间的干净。担当 作为90后的一份子,自己是新时代的一类人,身上无疑有着我们这一代人的阳光、热情以及时代的责任,积极响应习总书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推动我国网信事业发展,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的号召,让自己奉献出微薄之力,我们需要有担当。或许我们懂不了核心技术,或许我们做不了经济学家,或许因为我们的稚嫩而会受到大众的质疑,那又怎么样呢?我们要的是坚持自己的追求与信仰,担当自己的社会责任,甚至说在建设网络强国的过程中我们只能做网民的角色。那么,我们就好好做网民,不抹黑不添乱不危害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传播与发展,通过规范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去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带动普遍人积极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安全的网络强国建设。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学习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深入科研院所、企业和高新技术园区,立足国内、放眼全球,以历史视野把握时代脉搏,从多个层面论述了科技对中国发展的决定性意义,并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谋篇布局。深刻学习领会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对于我们充分认识科技在深化改革全局中的决定性作用,对于落实中央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各项部署意义重大。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看,科技革命常常是改变国家力量和世界大势的转折点。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导致了世界中心的转移,同时伴随着大国的兴衰交替。正如总书记所说,“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能单就经济总量大小而定,一个民族是否强盛也不能单凭人口规模、领土幅员多寡而定。近代史上,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中华民族并不缺乏创新禀赋,历史上也不乏闻名于世的创新成果。18世纪后,因为夜郎自大、因循守旧的心态,科技创新被视为奇技淫巧,创新的活力被扼杀,致使中国与一次次的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失之交臂,同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渐行渐远,屡次错失富民强国的历史机遇,最终沦落到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地步。

历史的发展证明,国家的创新能力决定国家的综合实力,科技水平的高低决定国家力量的强弱。正如总书记所说:“16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多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力量格局。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科技实力赢得话语权

总书记指出:“当前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放眼全球,世界各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动科技创新,争取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的发展主动权。美国强调“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是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力图保持领先优势和对全球经济的领导地位;欧盟提出要建立创新型欧洲,探索欧洲复兴之路„„在群雄逐鹿的国际竞争中,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据先机、赢得优势。

从科技发展史来看,科学进步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变得越来越短。相关统计表明,19世纪科技成果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中叶每10年增加一倍,现在每35年增加一倍。近30年来,人类所取得的科技成果超过了以往两千年的总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19世纪时为50年,20世纪中叶是7年,近年来这一周期在某些领域中大幅缩短。当前,高能物理、生命科学等基础科学领域有望实现革命性突破,大数据、3d打印、新能源等已经拉响了商业和产业变革的前奏,这些颠覆传统认识的创新技术,不仅将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甚至将改写人类文明的进程。

面对即将来临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我国应把握机遇,在关键领域掌握一批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争取在产业变革和新的市场竞争规则形成之际参与其中,用科技创新赢得话语权,参与竞争规则的制定甚至主导市场的建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与传统科技大国一较高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赢得先机。

“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是成功转型的必由之路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此前依靠要素投入驱动的传统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从国内看,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已由较长时期的两位数增长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在这个阶段,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进,赋予我国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只有依靠创新驱动,我国才能有效克服资源环境制约,完成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创新驱动发展是对过去粗放型发展方式的超越,是对集约型发展的升级版。与过去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实现的粗放式发展,以及强调生产要素质量及利用率实现的集约型发展不同,创新驱动发展是以知识和技术创新为核心要素,通过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在全社会的推广和扩散,改造物质资本,提高劳动者素质,催化管理创新。继而提高生产效率,并创造出新的增长要素,从而实现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可以说,科技创新关乎中国经济转型的成败。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科技潜能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定性阶段,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地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但是,我国科技创新要实现爆发性发展还面临着体制问题,如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应用开发项目与需求脱节、科技评价导向问题导致产学研结合不紧密„„这一系列问题制约了科技创新潜力的充分释放。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要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需要做的事情很多”。

第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目前,我国产业结构落后、高产值而低收益的症结在于,我们在许多领域中没有核心技术而受制于人。要实现弯道超越,我们就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发展往往要经历一个从跟跑到并行再到领跑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做了30多年的“跟跑者”,积攒了丰厚的物质基础,现在要通过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保护知识产权、实行税收优惠等方式,为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强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闭门造车,在创新的同时还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这样才能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第二、确保创新成果的推广、扩散。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市场是社会需求的风向标,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就是要让市场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根本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市场竞争之中激发有价值的科技创新,推动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使之转化为强大的社会生产力。政府是科技创新这艘巨轮的掌舵手,在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性交汇的今天,要求政府在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命脉的领域积极作为,优先支持那些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可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科学技术,重点突破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在市场失灵之时准确把握社会需求,以长远而敏锐的视角确定总体技术方向和路线,抢占未来科技创新制高点。

上一篇:小班幼儿园家长工作计划下一篇:个人简历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