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逝的童年作文

2024-04-30

远逝的童年作文(共8篇)

篇1:远逝的童年作文

摘要:我渴望那种与风追逐,与风纠缠的自由,我宁愿只在自己的世界里飞翔,所以我选择了孤傲、偏执、只相信自己,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是的,我只看到了翩翩的风筝,却忽视了那根柔弱却柔韧的线。

正文:远逝的风筝 远逝的梦

又到五月,如火的蔷薇热热闹闹开满一地,郁郁芊芊,浓郁芬芳,草地上,田野里,一只只美丽而轻盈的风筝飞起,载着童年的欢笑,也载着儿时的梦想。

我——已是高四的我,望着那些纯真的笑脸和那些真实美丽的梦,那些在体内蕴藏已久的液体终于痛快地流淌出来。

曾那么痴爱着风筝,痴爱着天空,风筝的梦注定在天上,朵朵白云是它的翅膀,活在自己的梦里就是飞翔。

我渴望那种与风追逐,与风纠缠的自由,我宁愿只在自己的世界里飞翔,所以我选择了孤傲、偏执、只相信自己,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是的,我只看到了翩翩的风筝,却忽视了那根柔弱却柔韧的线。

朋友无数次地给与我笑脸,无数次的忍让,无数次的安慰,只为换取我的知心,我的真诚地接受,但都被我的漠视扔在风中的道口,一次次的劝说和建议,都被我的偏执遗忘在耳旁。最终,朋友离我远去,我看到那固执的迎风而上的风筝猛地晃了晃,虚弱不堪。

父母苦口婆心的教导,丝丝柔情的感化,大发雷霆的怒脸,还有夜半无人的哭泣……一切都不能将我改变,我喜欢那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他们的教诲被我遗忘,我沉迷于小说,徜徉于网吧,满足于一次次虚无的自我陶醉。

友情,我舍弃过,又渴望过。

亲情,我厌烦过,又珍惜过。

我生命中的阳光就这样失去,因为我的不信任而苍白、无力,那载着梦想的风筝远逝了,因为线断了。这是生命的一次华丽的放逐。

那看是柔弱的线实际上维系的是自我与他人。不可不信己,也不可不信人。

我失败过,我猛醒了,坐在高四的教室里重新再来,用一份别样的成熟重新打量生活,为自己生活,也为他人生活。

虚幻的梦想已随自我的风筝远去,可我把握的还有理想,更现实的未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一路采撷他人的鲜果琼浆,未来的天空会更加广阔与明朗。

篇2:远逝的童年作文

寂静的寒夜,在温暖的被窝里,我又一次回到了儿时的故乡。

宽敞的牲口屋内,围满了前来烤火的人。正中间,点燃着一堆湿麦秸,此刻,正冒着浓浓的黑烟。过了一会儿,湿麦秸被底下的火烤干了,终于冲破了湿的禁锢,“呼”地一下冒出了火头。于是,有人又不失时机、恰倒好处地抱了一抱早就准备好的湿麦秸压在上面,于是,复又冒出浓浓的黑烟。不少人开始咳嗽。先是一两声,然后,变成了咳嗽大合唱,在屋内此起彼伏。屋内,散发着干草、麦秸用水浸泡过的淡淡的酸味,混合了牲口的.粪尿味,和人们抽的旱烟味,组合出一种让人说不清、道不明的奇特味道。这味道,却让这些庄稼人闻得如痴如醉。

此刻,人们正神情专注地听一位老人在神采飞扬地讲三国。时而,有人惊呼一声。这时候,孩子是闲不住的。他们先是在人堆里串来串去,一会儿,悄悄地趴在哪个老人的耳边突然大叫一声,老人先是吓了一跳,而后,便善意地笑了。

屋外,飘着纷纷扬扬的大雪,宽广的场地一时间变得白茫茫一片。一个个高大的麦秸垛在白雪的覆盖下成了一座座洁白晶莹的小山。有几只麻雀躲在麦秸垛上被喂牲口的人掏出的洞里唧唧喳喳地不甘寂寞地叫着。

孩子们推开牲口屋的木门跑了出来,随之出来的还有一股浓烟和一只小黄狗。他们嘻嘻笑着弯下腰在雪地上滚雪团。冷不防,扬手扔在同伴身上,炸出一团白雾,于是,也招来同伴的还击。原本寂静的雪地上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谁家勤快的大嫂,用扫帚哗哗地从院里扫出了一条羊肠小道,一直蜿蜒到大街的远处。她的手被冻得通红通红的,俊俏的脸上却已冒出了细汗。

不一会儿,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扫出了这样的通道。人们高声叫着,相互打着招呼,兴奋地夸着这场大雪:瑞雪兆丰年啊,来年的麦子收成肯定孬不了,老天爷这是下的白面啊!

……

我翻了个身,嘴里嘟囔了几句呓语,复又进入了童年的世界。

……知了在浓密的树叶里吱吱地不知疲倦地叫着,人们三五成群地躲在树荫下乘凉。谁家的媳妇,略显羞涩地看了看四周,悄悄地把奶头塞进了宝宝的小嘴里。几个小媳妇和大闺女嘻嘻哈哈地笑成了一团,说不定又是哪个说了什么傻话,引起了这场暴笑。

孩子们自然又是这些人们中最不甘寂寞的主角。他们叫着,喊着,从街上跑过,扑扑通通全都跳进了村南的那个大水塘里,像青蛙一样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他们的突然降临,吓得原来在水面上悠然自得的一群鸭子嘎嘎乱叫,好像在不满地抗议这群捣蛋鬼入侵了它们的领地。调皮的孩子们一个猛子扎进水里,掏出一把紫泥,呼地投向鸭子,鸭子只好不情愿地飞上岸,又重新去寻找属于它们的乐园。

我也是这群孩子中的一个。正玩的兴起,远处忽然传来娘的呼喊。苍老的声音透着慈爱,透着焦急,让我不得不马上乖乖地爬上岸……

窗外几声鸟鸣,我懒懒地睁开了眼,发现天已在不知不觉中大亮了。于是,我才想起我的母亲早已在十五年前去世了。

泪水在不知不觉中流了下来。

篇3:远逝的童年作文

一、李甲背是使杜十娘梦想破灭的始作俑者

小说的开头部分便交代说“两下情好愈密,朝欢暮乐,终日相守,如夫妇一般,海誓山盟,各无他志”。由此可见二人情深似海,再加上十娘早有从良之志,在对李甲进行了一番考验之后,毅然决然地托身于他,做一对真正的夫妻。杜十娘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她虽为最底层的妓女,但仍敢于追求爱情,追求幸福。她的从良就是向着自己的心,源于内心的情,所以十娘是大胆的有情之人。而李甲最开始是为美色所吸引,其中含有“性”和“欲”的成分,文中交代李甲不肯回家的原因,其中一个便是“迷恋十娘颜色”。他帮助十娘逃离苦海并非出自其本意,而是由于十娘的决心和催促,但是并不能因此就否定李甲付出的真情,在四处筹钱无果,柳遇春劝其“早早开交为上”时,他心中又割舍不下。由此看出,从一开始计划离开,李甲就是被动的,是听命于十娘的,这也成为了李甲后来变心的一大原因。

十娘沉江之前对李甲的一番控诉,直指李甲的无情背叛:“谁知郎君相信不深,惑于浮议,中道见弃,负妾一片真心。”“妾不负郎君,郎君自负妾耳!”十娘对李甲是一片真心,谁料中道见弃,不仅如此,更让十娘绝望的是,她被李甲当成了物品出售。孙富那一千金就是十娘的身价,有了这一千金,李甲可以将十娘倒卖给任何人,全然不顾十娘的感受,没有把十娘当成人来看。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发展最为充分和繁荣的时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引起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老鸨与十娘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利益关系,李甲与其借贷的亲戚之间也存在利益关系,当然,最初十娘与李甲也是金钱与肉体的买卖关系。就是在这种金钱利益至上的社会中,人的价值也可以用金钱来衡量,那么人的尊严和感情也可以用来交易,更何况十娘只是当时阶级的最底层。作者将她比做“误落风尘花柳中”的“一片无暇之玉”,以生动的描写刻画出她纯洁高尚的内在的灵魂美。十娘在李甲囊空如洗之后,仍愿委身于他,在李甲四处借贷无果之后,又倾囊相助,都可以看出十娘对李甲的爱情超越了金钱。她拥有了独立的人格,还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崇高的人生追求,她渴望活的像一个真正的人。从当时的社会来看,杜十娘争取了做人的尊严,尽力摆脱作为工具的境地,想成为一个普通的女人,哪怕只是“收佐中馈” ,具有进步的思想意识。所以,李甲的背叛行为是对散发着人格魅力的杜十娘的毁灭,是十娘沉江的始作俑者。

二、孙富是十娘沉江的导火索,他的意外现身,使悲剧提前

孙富的出现,带着一丝天意的成分。首先是杜十娘高兴而歌,引起了孙富的歹心,接着是风雪阻渡,孙富移船得以靠近李家之舟,最后孙富假装看雪,又正碰上十娘开窗泼水。这一切看来像是巧合,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这也是十娘命运的必然性,孙富只是起到了一个加速毁灭的作用。孙富是对现实看得最清楚的人,他正处心积虑地利用现实夺取十娘。孙富开头就问李甲:“兄携丽人而归固是好事,但不知尊府中能相容否?”一语击中李甲的要害,足以见得他对现实的认识之深。孙富非常清楚地看到,李布政的威胁,是他可以利用来离间李甲、破坏杜十娘爱情,以达到夺人之美目的重大力量。接着又说:“今日岂容兄娶不节之人。”点明了李甲对十娘身份的顾虑。最后一句“资斧困竭”,正点中李甲当时的捉襟见肘。因此,与其说孙富是以一千两银子作为手段去破坏杜十娘的爱情幸福,毋宁说他是以封建礼教作为武器打倒了孱弱自私的李甲,从而置杜十娘于死地的。或者更准确地说,孙富杀人的物质武器是金钱,精神武器是封建礼教。

一位是有许多顾及,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没有坚定的意愿和信心的李甲,一位是生性风流,处心积虑地想夺得十娘的孙富,两人一拍即合,于是私下达成了买卖协议。十娘对孙富的控诉是“汝以奸淫之意,巧为谗说,一旦破人姻缘,断人恩爱,乃我之仇人。”由此看来,杜十娘对孙富的恶行十分清楚,而她的主要矛头并非指向孙富,因为在十娘看来,在这桩买卖中,李甲才是罪魁祸首。

由此可见,孙富虽然品行恶劣,毁人姻缘,但是他不过是起到了催化作用,加速了十娘的沉江自杀。就算没有在江中遇见孙富,也会在其他地方出现孙富这类人,因为这不仅仅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现象了,是无论如何也逃不过的。所以孙富的挑拨并不是最重要和最深层的原因所在。

三、以李布政为代表的封建势力才是杜十娘沉江的幕后黑手

在整部小说当中,有一个人从未露面但却被反复提及,这个人就是李布政,李甲的父亲。李布政没有出场,却影响和支配着整个矛盾冲突的发展,决定了事件必然的、不可改变的结局。通过这样巧妙的艺术处理,小说有力地突出了控诉礼教杀人的主题思想。在小说开头介绍李甲之后,马上提到了他的父亲:“父亲李布政所生三儿,惟甲居长”,这里不仅点明了李甲排行老大,为家中长兄的情况,还交代了李甲父亲的职位——布政使。所谓布政使,就是一省的民政长官。

可见李甲出身官宦家庭,在阶级社会里,属于上层,而十娘所处的是被踩在最底层的歌妓群体中,单从这一点看,就是门不当户不对。所以文中才说“老布政在家闻知儿子闝院,几遍写字来唤他回去”。如果说之前都未曾挑明二者之间的身份地位悬殊,那么孙富的话,就像是当头一棒,直露的揭示出了这一残酷的现实情况。“尊大人位居方面,必严帏薄之嫌,平时既怪兄游非礼之地,今日岂容兄娶不节之人”。首先提到是是李布政的地位权力,掌一方之重任,后又提到李甲留恋烟花之地,用“非礼”二字直戳痛处,指责其违反封建礼教与十娘结合,最后直接点名十娘是不节之人,一般的家庭都不能忍受娶此女子,更何况是官宦之家呢?

以上所说有门户之见,有阶级之分,有对妓女群体的歧视和践踏,这些都是封建思想的组成部分。十娘用“发乎情、止乎礼”这六个字控诉李甲、孙富、以及以李布政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同时也宣告了她的决绝,于是将百宝箱里的千金散尽。杜十娘是冷静、刚强而又坚决的,李甲的背叛行为让十娘的理想和希望彻底破灭,更使得十娘的思想得到了升华和飞跃,她看清了现实,看到了在这样一个残酷的社会中,没有自己的容身之处。最终的跳江而逝,表现了她的坚强不屈以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抗争精神。十娘是以她的理想作为殉葬品,以她的觉醒作为墓志铭,埋葬了真挚的爱和高尚的人格。杜十娘光辉形象的陨落,是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势力无声的控诉,就是这样一股强大的社会势力,成为了十娘沉江的幕后黑手。

四、杜十娘是情理相抗的牺牲品,她用鲜活的生命控诉了整个封建礼教对美好情感的抹杀

如果说《牡丹亭》中的人情战胜了天理,那么《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人情则代替了天理的位置。这里的人情是现实之情,诡谲多变,所谓“不会风流莫妄谈,单单情字费人参”。

1、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明代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启蒙思潮。弘治、正德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王守仁继承和发展陆象山的心学,他也是李梦阳“古学复兴”的唱和者,对盛世中隐藏的危机充满忧心。他提出的“心即理”和程朱理学中的“性即理”是对立的,反对理学束缚人性的教条。嘉靖、万历年间,出现了以王艮为代表的泰州学派,发展了王守仁反道学的积极因素。李贽的出现,更掀起了一股猛烈抨击理学、要求人性解放的思想启蒙。

在上述思想的影响下,明中叶起,文学创作也开始了崭新的一页。人在天地之中,生命活动不仅受到“吾心之理”的作用,还受到情感的支配。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反对台阁体;归有光的唐宋派反对复古派、李贽和三袁的公安派,提出“童心说”,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这一股人性解放的思潮,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再比如徐渭的《四声猿》,提倡男女平等、妇女解放,有浓厚的反传统反封建色彩。汤显祖的“至情”理论及其《牡丹亭》更是个性解放的最高点,在人性与礼教的斗争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冯梦龙当然也受到了当时思想潮流的影响,特别是受到了李贽思想的影响,在文学思想上主情、尚真,重视民间文学,再加上他年轻时常出入烟花之地,对下层市民生活非常熟悉。根据冯氏的人格特征,重情是贯穿其一生的核心思想,并已融入其自身的生命情调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情与理”的理论。他在署名“詹詹外史”所作的《情史叙》中指出:“《六经》皆以情教也。”在署名“龙子犹”所作的《情史叙》中又说:“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这里的“情”指人间的各种情感,而“情教”是在借人情来改造社会、感化世人。他把“情”提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在冯梦龙的“三言”当中,大可以看到他“情教”理论的呈现。出自《警世恒言》的《卖油郎独占花魁》,名妓莘瑶琴突破了当时的门第、等级、贫富等观念,爱上了卖油郎秦重,并毅然决然地嫁给了他。这是情战胜了理,是爱情婚姻观上的新突破。再如《喻世明言》中的《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打破了传统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观念,却将爱情放在了第一位,最终也因为爱情原谅了一切过错。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在“三言二拍”中,对女性贞节的要求并不严格。同样是《喻世明言》,当中《闲云庵阮三偿冤债》的官宦小姐打破了深闺重门的阻碍,抛弃了门当户对的传统观念,爱上了商人的儿子。这里的深闺小姐勇敢地抛弃了门第和礼法传统,具有进步意义。将男女真情用作评判假道学的工具,是身处吴中的冯梦龙的独特之处。可以说,在“三言”当中,有许多描写情与理矛盾冲突的故事,或者强调“礼顺人情”,以情战胜礼告终,以喜剧的结局来否定礼而肯定情,或者以悲剧的结局来揭露和控诉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就是后者的杰出代表,是一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爱情悲剧,揭露了情与理的矛盾,最后是理扼杀了情,对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提出了有力控诉。冯梦龙将情与理统一起来,要以人间之真情,补名教之罅漏,他要追求的乃是所谓的“真道学”,亦即通情达理、体贴人情的道学。

3、《牡丹亭》的杜丽娘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后来更是为这样一份情而死,又为这份情而生,生生死死皆有情定。因此,汤显祖将“情”置于生命之上,被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冯梦龙笔下的杜十娘却没有如此幸运的活过来,再次拥有人间的幸福,这样的悲剧可以说比杜丽娘的生生死死更符合现实,更发人深省,更耐人寻味。

首先,杜十娘的爱情是建立在互相了解,互相爱慕之上的,是通过朝夕相处而沉淀下来的感情。不同于杜丽娘的游园而触情、做梦而深情的肤浅。其次,虽然杜丽娘因对柳梦梅的情而返回人间,但是之后也要求他取考取功名,所以在她的思想深处同样有着门第和夫贵妻荣的观念。杜十娘却不同,他虽知李甲在京坐监,但是她从未提及过考取功名之事。二者之间对待功名的态度,就像是《红楼梦》中的宝钗和黛玉,前者是满口仕途经济,后者是追求共同理想。所以,杜十娘在情的追求上,表现得更为深刻,在反对封建传统礼教的斗争中,表现得更为彻底。

之前已经提到,杜十娘追求个人独立和自由幸福的生活,当然也包括了对爱情的向往和期望,身为妓女的她,要求活得像一个人,过上普通人的生活,摆脱赚钱工具的境地。十娘在从良的道路中表现出了坚决与机智,三百两是对李甲感情的考验,表现出她对爱情的认真和谨慎;柳遇春称她为“女中豪杰”,后人称之为“千古女侠”;老鸨是“贪财无义”,而十娘是“轻财好义”。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十娘的人格魅力。十娘是美好的,也是执着的,她为情而死,她是“情”忠实的追求者。

以李布政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在当时社会的各个角落都发挥着作用。李甲的懦弱、柳遇春的误解以及孙富的挑拨,无一不渗透着封建思想的力量。再加上金钱的作用,最终美好的爱情被摧毁,美好的生命被残害。“发乎情、止乎礼”这六个字是十娘在生命终结之时对社会清醒的认识。具体说来,李甲的前途利益,和他出身的那个阶级和家庭紧紧联系在一起,决定了他不可能彻底背叛礼教、背叛家庭而跟十娘结合。所以李甲对十娘说“老父位居方面,拘于礼法,况素性方严,恐添嗔怒,必加黜逐。……夫妇之欢难保,父子之伦又绝”。最后李甲选择了父子之情,抛弃了夫妇之恩。所以,在评价李甲生性懦弱的时候,还应该看到他的性格是由社会造成的,是受当时的社会思想和意识支配的。当然柳遇春刚开始对十娘的偏见也是由于长期的社会意识形态造成的,认为妓女没有真情,直到十娘拿出一百五十两,才大惊道“此妇真有心人也。”当然,就是因为孙富对封建社会的一切了如指掌,才见缝插针,有了可趁之机。孙富正是拿起了封建思想这一强大的武器,再加上一千两白银的金钱力量,终于彻底破坏了十娘与李甲的夫妇之欢,当然也终结了十娘的生命。所以,无论是李甲的背叛,还是孙富的挑拨,都不是单一的力量,他们都是受到了封建思想和礼教的支配,共同将十娘送上了不归路。

篇4:远逝的情怀

翻红线

关于翻红线的最早记忆该追溯到四五岁吧。那时候家里并不富裕,唯一的玩具小汽车早已被我弄得支离破碎。实在没什么可玩了。姐姐拉我到一边,取下她发梢上的红头绳,打了一个结,然后绷在手腕上,和邻居的姐姐你一下我一下地翻了起来。看着细细的红头绳在她们手里上下翻飞,我不禁深感一双灵巧的手对一个女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至少,对于一个爱玩的女孩是如此。

翻红线这种游戏是需要合作精神的,一个人不行,两个人若没有默契也不行。迄今为止我始终觉得“最佳搭档”的帽子该送给我的师傅——姐姐。我们总能不停地把一根简简单单的红线翻过来绕过去编成各种不同的图案,直到她喊手酸了为止。

上学以后常和同学玩这种游戏。有一段日子特别流行,一进教室便可看见满满一教室人相对而坐,低着头反复绕着一根细细的红线。那热火朝天的场面很有些当年延安大生产的感觉。我们还曾设想一个经典的画面,夕阳西下的小村子里,小男孩和小女孩搬着小板凳坐在大门口,专注而又虔诚地翻着红线,仿佛是在翻着自己的未来。

每次在家翻红线让外婆看见了,一定会急急地阻拦:“快别翻了,翻红线是要下雨的。”我信以为真,也明白了那时姐姐为什么要把我单独叫到一边教我。但偶尔实在忍不住了,又会偷偷地躲到房里翻起来。后来有没有下雨我倒是记不清了。

直到今天,每逢下雨天我都会想,这又是哪个调皮的孩子背着外婆在翻红线吧。

抄歌本

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身边的同学开始有了自己的抄歌本,大家私下里互相传阅。本子一定要很漂亮,里面都抄了许多流行的或流行过的歌,还配有一些自己设计的插图呀什么的,总之是倾注了主人的心血的。

我终于按捺不住了,跑到商店里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下了生平第一个抄歌本。那是个天蓝色的抄本,纸张透着一股淡淡的幽香。我把这个本子夹在了书包的最底层,小心翼翼地不让它弄皱。一有时间我便会把那些自己最爱唱的歌曲工工整整地抄在里面。那时我们常抄的有《祝你平安》呀,《九月九的酒》呀等等。有许多歌明明已经记住了歌词,但还是要抄下来才安心。大家在传来传去中也传递了一份快乐。

老师怕影响我们的学习,开始在班里明文规定不准带抄歌本来学校,否则一律没收;在家里爸爸妈妈盯得更紧。无奈之下,同学们只有把心爱的歌本深埋箱底。复习太累的时候,就会有人狠狠地说:“等考完以后我一定要抄一暑假的歌。”我们都把这当成一种自我安慰。考完以后,回到家便迫不及待地从箱底翻出抄歌本,拂去上面的灰尘,却发现手开始变懒了,许多以前老想抄下来的歌也懒得去动了。再后来上了初中,繁重的作业挤去了我那仅存的一点点抄歌时间。一次碰到一个小学时代的同学,她那时最爱抄歌,整整抄了厚厚的四大本。我问她现在还抄不抄歌,她笑着摇摇头,又说现在有了磁带和CD,方便得很,谁还那么笨去抄歌呀。看来,属于我们的抄歌年代已经远去了。

那几个抄歌本我一直留着。阳光灿烂的午后,我会泡上一杯清茶,一边品茶一边细细地回味过去的那些老歌,回味自己逝去的童年,在阳光下翻晒昨日的心情。

篇5:远逝的乡村作文1800字

每次回老家之后,我都越来越感受到我的乡村离我渐远,海市蜃楼一样,缥缈的若即若离。我觉得我是村庄的过客,村庄是岁月的过客,我们不期而遇,很快擦肩而过。

我不知道皖北我的叫王井的村庄建于哪朝哪代,里面没有诞生唐宗宋祖人物,和绝大多数的村庄一样,默默无闻的以一个千年的姿势存在着。第一个人为何在这里定居生息,也许是一条小河,也许是无垠的平原,也许是一棵树,也许是一个神秘的梦,他不再漫长的旅途流浪,接受了挽留。

村庄曾给我太多的美好记忆,就像失去童贞的初夜那样,刻骨铭心。在岁月的鞭子下,在油盐酱醋的腐蚀下,铭心的感觉在消弭,我甚至怀疑我生命中有过那样的悸动。

远离了家乡,一个人在寂寥中总是想念村庄的美,家乡的好,让人一腔柔情,让人泪流满面。想念村人拉着长秧呼儿唤女的声音,如今那感人的声音让岁月的风撕成碎片,想念那唱戏和说书艺人给与的快乐,想念温暖的炊烟,想念含着母亲手泽的布底鞋,许多,每一样东西都让人充满凄美的哀怨和悠长的叹息,磨砺着一颗粗糙的灵魂,更加玲珑剔透。

当一个游子宁愿漂泊于异乡,而不敢和不愿回到家乡时,那个游子就是真正的游子,不是长相思的`麻木和疲惫,游子是完美主义者,容不得一点瑕疵,那就相忘于江湖吧。

我产生逃离家乡的念头是看高考分数归来,落榜了。在炫目的日头一头撞在西天,溅起一片血海时,我从黄河大桥下的桥洞里钻出来,如同一只受伤的狗,在桥洞里短暂的独自疗伤。我走出了昏暗的桥洞,人生的隧道,在夜色的掩护下,我走进村庄。从那以后,我体会到夜色的亲切和宽容,并喜欢上黑夜。在夜色里行走,所有的痛在夜色里脱落,所有的火热在夜色里冷寂。

初离家乡时,想着有朝一日成为富可敌国的沈万山,寻得桃花源,像刘邦一样为了慰其父的思乡之苦,在陕西克隆出一个颇似徐州丰县的“新丰”。房屋可以重建,可是人心呢?数千年用淳朴善良点燃的乡村的灯将要油枯灯灭。

欲望的风无孔不入,在村庄蔓延发酵。我见一个叫艾忠的养鸡专业户,平静的将一包包添加剂倾倒在鸡饲料里。鸡房里灯火通明,一行行流水线似的鸡笼排满,在耀眼的灯光下,鸡们被剥夺了睡眠权利,很像那些奔波在外加班加点的打工者,机械的吃食下蛋,一天两个,当他们生儿育女能力下降时,当艾忠的票子增加到一个满意的数字和高度时,鸡们被喂下掺了沙子的饲料,一笼一笼的拉到集市上卖掉。艾忠曾是个很憨厚的汉子。

我目睹村里一个猪贩子天才的发明,把收买来的猪,熟练地用自制的专门工具撬开猪嘴,然后把一跟塑料管子捅进猪的胃里,把一桶水顺着管子灌进去,尽管猪们在被收来之前已经被主人像对待赴刑的犯人一样填饱肚皮。灌过水的猪装进汽车里,风驰电掣,又要去受下一番不可预测的劫难。这个猪贩子曾经是我的好朋友,曾经也是个文学爱好者。我有一次不再呼他的名姓,直接喊他“猪贩子”。他看了我一会,笑了,说:“你随便”。

过去喂养一头猪,要一年时间,在尿素激素铜铁金属的帮助下,现在猪们茁壮成长,三个月就跑上饭桌。

树上的果子,地里的西瓜,青涩的番茄,只要在果柄上涂上一种神奇的药物,果实比自然生长的要大许多,而且很早就成熟。

到处演绎着拔苗助长的事实,曾经的寓言。人们在获取着,也在丧失着,许多高贵的品质等闲抛弃。

欲望不回头的走出村庄,追寻更大的欲望,姑娘不在乎贞操,小伙子不再善良。村庄像个蚀空的牙齿,破烂不堪。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才智的时代,这是愚昧的时代,这是充满希望的春季,也是失望的冬季”。一百多年前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篇就为我的村庄写下了伟大的预言。

我的四大爷一百多岁,一个干瘪的小老头,目光炯炯,手抱羊鞭,行走在黄河岸边,飘然若仙,三十多年以放羊为生。一次听他闲聊。他说不要说人,现在我眼看着羊都变精了。以前的羊,吃不到杨树苗,看看就放弃了,低头肯草,后来有的羊围着小树苗兜圈子,用两只前腿把树苗压倒,骑着树身子走过去,把树叶子吃个精光。我说这是进化。并非所有的进化都是圣洁的都是羽化为蝶的都是脱胎换骨的。

村庄数千年凝聚的魂魄在短暂的时间里消耗殆尽,滋生着幸灾乐祸勾心斗角唯利是图麻木悲哀性病梅毒。想到村庄的人事,我的心如同看着我的可爱的孩子长久的哭闹后噙泪而眠,我心已碎。我的少年的乡村在哪里?

篇6:读懂一颗远逝的心初二作文

事隔很长时间了,回想起那时小学的她,还是像当初那样,不觉袭来满心的伤感与内疚。

她是我们班上最沉默的女孩了,除了上课被老师点到,她一般也就不说话,连下课都只是坐在围子上静静地看书。但我也不得不承认,或许,那时的她,是我们整个年级里最无助、最孤独的人了。她走后,我但觉上苍对她的不公和我们对她的几许愧疚。

脑海中记忆最深的便是毕业的那个学期初班委的选举。下午,就是那个刺痛了她的心,并且使我们全班都感到内疚的下午,始终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那个下午,我们开始唱票。

“××——”“哈哈……”教室里一阵哄笑,最让老师头痛的学生居然有人选他作班长,或许,这在整个学校都是“史无前例”的吧。

“×××——”笑声更厉害了,一向被我们认为沉默寡言、默不作声的她,竟然被人选作文娱委员。哼,大概这就是我们班的“逆返思维”吧。

评选结果,当班主任念到“文娱委员——×××”的时候,教室里一下子静了许多。再也没有人笑了,她真的当选了。

“同学们,”此时,班主任发话了,“你们充分发挥了民主权利,选出了自己信任的班干部,以后要积极支持他们的工作……”

我垂下了头,我竟投了她一票。唉,这玩笑开得实在不该。突然,她站了起来,神色异常激动:“谢谢你们选我,我……我一定尽力把工作做好……”她哽咽了。教室里无声,同学们无语,而我,竟感到眼角有些湿润。

半个学期后,她突然没有再来上学,一下子音讯全无,几个同她比较要好的`同学去找过她,但是她已经搬走了,只留下那间空荡荡的屋子刻满了岁月的沧桑,班主任也从不曾在我们面前提到她。于是,她便这样茫然地从我们身边无声无息地离开了。

毕业典礼的时候,教室里到处洋溢着蛋糕与百合花混合的香味,还有堆满整个教室的紫丁香。在这欢乐的气氛中,就偏偏有那么一束夺目的黄菊花侧躺在讲台上,看上去很不协调,让人觉得不舒服。然而,我们谁也不知道这束不合群的花到底意味着什么。

毕业典礼快结束的时候,班主任冷不丁走上讲台,说在我们离开之前,要告诉我们关于消失的她的一些事,也好圆了她临走前一个未了的心愿,全班哗然。接下来,我们感到诧异,因为,她母亲走进了教室,霎时,我竟感到一种悲凉的气氛从心头掠过。她母亲说,原来,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动过两次大手术,那次她突然发病,因抢救不及,在送往医院的路上就走了。她生前所做的最后一件事竟是请她的母亲转告我们,说是谢谢我们那一次选她,她爱我们……她母亲哽咽了,我们再也说不出什么……

这时,班主任把那束不协调的黄菊花递给她母亲,而她母亲早已泣不成声。我们这才明白这束花所代表着的含义,这意味着一个被我们大家捉弄过的女孩带着一颗包容了我们所有人的宽容的心随风远去,永远消逝在这虚无缥缈的空气中。此时,不知是谁轻轻哼起了《同一首歌》,大家也不约而同地跟着唱了起来。我们都希望它能带着我们深深的歉意,就像那旺盛的紫藤萝抹去了宗璞当时的焦虑一样,可以稍稍抹去一点在她母亲心头的悲痛。

我无法原谅我自己,无法原谅自己当初的幼稚和叛逆,更痛恨自己再也无法向她表示心中的歉意,向她说一声“对不起”。我很想再为她做些什么,而我现在唯一能做的,便是祈祷心中这迟到的忏悔可以由清风捎给已经远去的她。

我们都懂了,读懂了一颗远逝的心。

篇7:远逝的风陵渡

黄河,古渡,长桥飞架。

宛若一位丹青高手,黄河,执一管如椽的巨笔,流泻群山跌宕起伏的才情,一个简练而磅礴的“几”字,御风飞翔,烙印在炎黄儿女心的版图上。“立马风陵望汉关,三峰高出白云间。西来一曲昆仑水,划断中条太华山。”倏尔间,笔锋顿挫,陡转东提,舞动神韵,天然呵成“大河东去第一渡——风陵渡”!

金人赵子贞《题风陵渡》:“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

在这弯弯曲曲的生命走廊里,鸡鸣一声闻三省,晋陕豫,毗邻而居,先民们聆听天籁之音,迎送日落日升,放牧雾起雾落……一首《风陵渡口风陵汉》回荡在河谷两岸:“风陵渡口哟,风陵汉哟,黄河在这里拐了个大弯弯呦……黄土地哟,黄河人哟,先先辈辈是一条根。风陵渡口哟,风陵汉哟,五千年的业绩写在这黄土地上……”

以心为船,以情为篙,载一船相思的红豆,赴风陵古渡之约而来!那渡口的垂柳,是朝霞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那石阶上的青苔,在眼前绿莹莹地招摇;风起,生涟漪,惊了河中的鱼儿探头探脑,倏尔间,向河水更深处漫游;观览船上,满载穿红着绿的游客,喧一河欢声笑语,激满船锦口妙谈;轻盈的小舟上,情侣相伴,依偎船头,摇翩翩折扇,撑圆圆绣伞,渡一水鸳梦正圆……

风陵古渡,是一种古典的辉煌,是一种别致的风度,是一首唯美的史诗。

遥望古渡,水天一色。云彩中的女娲娘娘,架一叶小舟轻轻向我摇来,在桨声泛起的轻波中,摇醒了古渡悠远的梦……坐在渡口,从早晨到黄昏。脚下大河奔涌如一条金色的绸,河那边是绵延起伏的伏牛山和傲然峭立的华山。回眸身后默默无语的吕梁,西望月光下闪闪发亮的泾渭秦川。我真的不明白:“黄河为何在此突然拐了个弯?”是对这方渡口情有独钟,抑或还是有割舍不下的幽幽心事?任我费尽心思猜想,大河还是去了遥远的东方,只留下一个飘渺的背影……

唐古拉雪山的融冰,从那古老荒蛮的悠遥历史中而来,带着冰的清透,雪的清冷,草的清绿,纤弱的身姿冲破世俗的阻挡,呼朋唤伴,风流倜傥,水样的丝绸,掩裹水底黄金的忧伤,滋润了岁月,滋润了田畴,滋润了江海,也滋润了生生不息陶古醉今的画意和诗情。夏商歌韵,春秋琴音,在我的心田里潺流淌;秦关烽炬,秋月汉宫,在我的眼眸里联翩闪现;唐诗宋词,元明风情,在我的笔管下尽情吟诵……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渡,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年头了。没有一座桥,靠木船来回摆渡,终年无绝。在曾经过往的日子里,它总是充满生机和喧哗,如同古渡的流水一样。人来人往。商旅匆匆。离岸靠岸。上船下船。正是“挽输今正急,忙煞渡头部”。摆渡人,换了一茬又茬;南来北往的旅客,来回一遍又一遍。几番潮起潮退,多少日出日落,这风陵古渡,帆樯云集,承载了人间多少梦想与激情、忧伤与欢乐!古渡苍老,河水悠悠,连同纯朴的生活悄悄流逝……

寂寞风陵今无渡,那饱经风霜的渡船,已消失在历史的岁月里;那声嘶力竭的号子声,已融进了远去的波涛里;唯有那年年岁岁接受河水亲吻拥抱的石阶,还在孜孜不倦地聆听大河东去荡漾的旋律;还有那曾寄情于纤绳缠绵的石柱,如今仍在这里始终如一地守望着久远的渴望。这充满诗情与遐想的古渡啊!

古渡夕照美,长河落日圆。在古渡边,就这样站着,看那迎风拂动的柳梢轻轻滑过水面,品味那落日熔金时心里涌起涟漪的阵阵感动。明月映古渡是一道何等美丽的风景,渔舟唱晚是一首何等动人的歌谣!夕阳金色的光芒几乎平射在无边无际的河面上,没有波澜,只有微微细涟。那一刻,黄河一定屏住呼吸,再不轻易发出哪怕一点细微的声响。只有那兴奋的鲤鱼儿倏地跃起,激起一串清脆的鼓响。斜风里,寂静的村庄,正在袅袅的炊烟里慢慢浮现。远山静卧成一头老牛,还没开始反刍,夕阳就悄悄隐身在了后面……

伫立残存的古渡,虽寻不见当年的渡舟,但那曾于烟雾缥缈、河水粼粼中演绎的古渡故事,却能在想象的空间中萦绕。那女娲娘娘,虽已化作岸边的一抔黄土,神话的传说溅起河面浪花朵朵;汉代名将韩信曾在此以木罂渡军,袭安邑,俘魏豹;烟波浩渺的黄河滩头,漫天飞雪,神雕大侠杨过飘然出现;洪洞大槐树的移民们,渡口登船的那一刹那,含泪将故土最后回眸,从此羁旅天涯何时再归途;抗日健儿,凭借黄河天险,浴火卫国,决战渡口,那连天的烽烟,弥漫在渡口的上空……黄河默默流淌,带走了多少豪情,多少悲壮,多少忠烈……河水深深深几许?残阳点点点幽情。看着飘浮在渡口的千姿百态的云彩,我猜想莫不是壮志未酬的英魂幻化而成……

往事越千年,立马凤凰咀,站在黄渭洛交汇处,对着夕阳古渡,我生感慨;对着古渡风景,我心沉吟。天堑变通途,高桥飞架,一声火车的鸣笛,划破古渡的长空。于是古渡的戏收场了,另一出戏拉开帷幕!所有春的风情,夏的灿烂,连带秋的喧哗都将远走,只留下无尽的寂寞。那搁浅了渡船,兀自在沙滩孤独地思考。尽管我知道古老渡头的命运,将何去何从!月下的渡口,茕茕而立,无语目滞,拼命把那遗失在岁月深处的繁华寻找,寻找。什么也不用说,你把那浓重的心事慢慢丢掉,只把一行浊泪交给了那渐行渐远的河水!我竟有点不知所措了,不知拿什么安慰你——我的风陵古渡?

篇8:远逝的记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写的是一个关于英雄成长的故事。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苏联,是个需要英雄同时也产生了英雄的时代。时代造就了奥斯特洛夫斯基,也造就了保尔·柯察金。这不是个人主义的英雄,而是能体现群体精神的英雄。也就是说,在主人公人格确立的过程中,一个核心的命题就是“我”和“我们”,所谓“小我”与“大我”。在主人公由“小我”而“大我”的成长中,充满了许多诱惑与考验。主人公一步一步地克服这些诱惑,终于成长为无产阶级的一个坚强战士,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在保尔的成长历程中,最耐人寻味的莫过于他的三次情感经历了。小时候读小说,最让人心仪的就是美丽的冬妮亚。刘小枫的《怀念冬妮亚》可说道出了整整一代人的心声。但是,最让人惋惜的也是冬妮亚。因为她终于没能跟上保尔前进的步伐,却回到“小资”的老路上去了。现在回想起来,才意识到保尔与冬妮亚的感情,其实带有一种阶级征服的意义。保尔第一次引起冬妮亚的注意,是跟机务段段长的儿子、中学生舒拉打架之时。面对比他大两岁的舒拉的挑衅,保尔一拳就击中舒拉的下巴,把他打到水里去了。这引起冬妮亚的欢呼:“太棒了,太棒了。打得真漂亮!”在阶级对立中,不驯服的被称为“小流氓”的保尔,反而有了独具的魅力。“他属于另一种类型,来自另一个社会。他的生活圈子是冬妮亚从未接触过的。”正是这种对“异类”生活的好奇,吸引了冬妮亚。这种情感模式,其实在各类艺术作品中屡见不鲜。无论是《红与黑》中于连对德瑞那夫人、玛特尔小姐的征服,还是《泰坦尼克号》中穷小子杰克的艳遇,都是“贫贱”、“粗野”战胜了“高贵”。而保尔最终与冬妮亚的分手,也是因为冬妮亚的“庸俗的个人主义”终于使保尔“难以忍受”(其实也不过是冬妮亚参加保尔的同志们的聚会,喜欢穿得雅致、讲究点,无法融入到“同志们”中)。当保尔劝导冬妮亚“把束缚你的一切统统抛开了,站到我们这边来,让我们一起去消灭那些老爷”,冬妮亚却没能听从这“神圣”的召唤,从而宣告了保尔对冬妮亚的阶级拯救的失败。当修铁路时保尔与冬妮亚再一次相遇,小说对“酸臭”的冬妮亚及她那位身为铁路工程师的丈夫,则完全是一种丑化、漫画化的笔调了(小说对知识分子阶层,从来就没有好感)。

面对革命与爱情,革命似乎永远是第一位的,所谓志同方能道合。“如果你认为,我首先应该属于你,然后才能属于党,那我只能做一个坏丈夫,因为我必须首先属于党,然后才属于你和其他的亲人。”对此,冬妮亚只能“惆怅地凝视着蓝色的河水,双眼泪水盈盈”。

尽管保尔虽然很遗憾没能成功地拯救“小资”的冬妮亚,但也毕竟避免了被对方拉过去的危险。保尔的哥哥便是一个生动的反证。阿尔青作为“世代相袭的血统工人”,不知为什么竟同已相爱三年的“缝纫厂的漂亮女工加琳娜”断绝关系,而娶了一个“很丑的”、出身“贫穷的农民”的女人。阿尔青每天从机务段下班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农活上,想重整衰败的家业,结果却像“甲虫掉在粪堆里越陷越深”,用一句曾经时髦的话说,就是掉入了小资产阶级的汪洋大海之中。后来当阿尔青要求入党,同志们提出的疑问就是:“他为什么去种地?农业劳动会不会使他的无产阶级意识变得淡漠呢?”

这正所谓处处是陷阱啊!小资、小农……都有可能使人陷入到“小我”、“自私”的牢笼中,影响无产阶级的“纯洁”性。对保尔来说,“钢铁”便是在献身革命、献身社会、不断将“小我”融入到“大我”之中炼成的。当在骑兵军中浴血奋战时,保尔深深体会的便是:

保尔已经完全忘记了他个人,每天都在狂热的激战里。保尔·柯察金已经熔化在群众里面了;他像每个战士一样,已经把“我”给忘记了,只知道“我们”——他们说:我们团,我们骑兵连,我们旅。

把一切的一切——生命、家庭、个人的幸福——都献给伟大的党,这就是保尔所昭示的人生之路。为此,甚至不惜走向革命的禁欲主义。保尔曾经几次与爱情失之交臂。例如,与冬妮亚,曾经有过少男少女的纯洁的情感。保尔离开家乡、投身革命的那一晚,他俩相拥着过了一晚:“多么柔顺的身体!……然而,青春的友谊超过一切。”其实手稿被删节的部分有更详细的描写:

是的,熟悉的,火一样的热吻封住了他的嘴。她那如弹簧般柔软的身体是那样顺从……但是青春的友谊高于一切,比火更明亮。要抵挡这种诱惑是困难的,难于上青天。但只要性格坚强,友谊忠贞,那也可以做到。

这是典型的诱惑与考验。无论是骑士传奇中的寻找圣杯,宗教徒的寻找天国之路,抑或浮士德的寻求人生的永恒的美的瞬间,情欲,常常构成了寻求的最大考验。浮士德是在积极迎受各种欲望的诱惑的同时,又不断追求新的超越。这也许典型地代表了源于古希腊文化的一种人生态度。保尔的选择,却更多地带有宗教色彩。就以保尔与丽达来说,他们应该是志同道合的战友了,但面对激情时,保尔还是逃跑了。“爱情给人带来许多的困扰和痛苦,难道现在是谈情说爱的时候吗?”在保尔看来,只要全世界的资产阶级没有肃清,他就不找女孩谈情说爱,他要把世界革命的大火烧到美洲去。这种殉道精神、道德纯洁感、对待革命的朝圣般的情感,向世界传播革命“福音”的弥赛亚意识,使保尔既成了无产阶级的英雄,又是斯拉夫民族的精神产儿。

俄罗斯民族是个具有浓厚宗教意识的民族。人道主义、东正教、村社文化的混融,注定了这个民族更注重人的灵性、精神追求、道德完善,而非感性、人欲、享乐式个人主义。这种道德追求与自我牺牲精神,不仅体现在十九世纪一批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知识分子和革命者身上,也在二十世纪的新型主人公中打下了烙印。俄国宗教哲学家别尔佳耶夫在《俄国共产主义的根源和思想》中认为:“俄罗斯的心灵是由东正教形成的,它获得了纯粹的宗教形式。这种宗教形式一直保持到当代,到俄罗斯的虚无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保尔,便成了这样的一个革命的殉道者。

当然,在保尔对丽达的逃避中,固然有受牛虻似的革命的苦行、殉道精神的影响,但同时也可能与保尔骨子里的“拯救”意识有关。在丽达面前,保尔仅仅是一个在政治与文化水平上都需要启蒙的学生。也就是说,保尔完全是被动的,他似更愿意充当一个启蒙、教化者的角色。当保尔疾病缠身,有可能被“集体”遗忘时,他向组织提出的要求就是:“派些年轻人来吧,就是那些还不成熟的小青年。”这些小青年都是属于需要教育的对象。

而保尔与达雅的婚姻,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需要把达雅从那种凡俗卑微的生活中拯救出来:“我注意观察她,看到一个新人正在不断成长,我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她。”有意味的是,小说结尾,保尔以其圣徒般的“救世”意识,终于将达雅从小资产者的包围中拯救出来,开启了她的革命意识。他们婚后,失明了的保尔从事写作,“觉悟”了的达雅将自我的个体人格也融入了群体之中,“经常晚上很迟才从工厂里回来”,一回来,就躺下睡觉了。保尔一方面把这一切看做是意料之中、理所当然的事:“以前,达雅把她的每个晚上都给了他,对他有更多的照顾、更多的温存。但是,那时她仅仅是他的朋友和妻子,而现在她则是他的学生和党内的同志。”另一方面,在他与写作助手加莉亚的相处中,反而产生了“人之常情”:

工作越接近尾声,他越难控制自己,那些平时被他用坚强的一直禁锢起来的各种感情都蠢蠢欲动,力图摆脱控制。忧伤,以及各种感情,他必须加以控制。他要是屈服于其中任何一种感情,那么事情就会以悲剧而告终。

这又是新一轮的诱惑与考验。而这诱惑常常并非来自身外,而是来自人的内心,来自作为普通人的凡俗的情感。这才是最令人防不胜防的。

尼古拉耶夫在其主编的《二十世纪俄罗斯作家辞典》中认为,尼·奥斯特洛夫斯基是在真实事件与意识形态的强制、个人体验与革命者的道德律令之间的难以察觉的“缝隙”中创作出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文学问题》2001年7、8月合刊上发表了伊·孔达科夫的《我们苏联的“一切”: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是一个统一文本》。该文详尽分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认为它复兴新东正教,寄希望于多灾多难的人民;它叫人什么都能忍受,什么都能创造,尽管历经磨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体现了新的历史语境下的东正教、专制主义和民族性。保尔也就成了一个俄罗斯圣徒式的形象。

但是,理想主义走向极端,却可能成为乌托邦。乌托邦作为高昂人类精神的一面旗帜,设计者可能是崇高的,而实施它的人却往往要付出痛苦的代价。特别是当把理想社会的实现建立在人人大公无私的这样一个假设上,或者寄希望于通过对人的思想的改造上,社会往往难免走向宗教式的乌托邦,走向禁欲主义。保尔往往把正常人的生活看做庸俗的生活。就像有的同志喜欢说点带浑的笑话,年轻人在跳舞中玩点爱情游戏,保尔把这一切都当做小市民趣味,认为“不成体统,荒唐可笑”。小说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了革命者也需要“凡俗”的情感,正像丽达最后的那封信对保尔的劝导:“你不应当对自己过于苛刻,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仅有斗争,而且还有美好的感情带来的欢乐。”但另一方面,这一切又都要被置于革命的道德律令之下。身为外交人民委员部特派员的奥列申斯基,“了解西方,在巴黎住过多年”,追求过丽达,丽达则认为奥列申斯基不可能成为好朋友,因为“他首先把我看做一个女人,然后才是党内的同志”。保尔第一次碰到丽达同志的时候,首先产生的也是“丽达是个女人”的欲念,但他马上反省自己,与这一“错误欲念”进行了斗争。

在阶级观与人生价值观上,作者可谓立场鲜明,但小说的局限也就在这里。就像那段关于人生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如何度过?小说却只提供了惟一的一种选择:“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而解放者与被解放者之间,是不平等的。这是一种上帝与羔羊的关系。解放者有一个预设的前提:“羔羊”们都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并且,解放者也从来无须考虑:被解放者是否愿意?这是一种“真理”的话语霸权。福科曾经说过:我们不要把真理当作谬误的对立面去努力寻找,而应该着手解决尼采提出的问题,即在我们的社会中,“真理”是如何被赋予价值,以致于是如何把我们置于它的绝对控制之下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展示的恰恰就是“真理”是如何一步步控制人的过程的。保尔不属于那种思想型的主人公,正像董健先生在《“保尔热”下冷思考》一文中所说的那样:保尔“苦大仇深”,“爱憎分明”,迷信政治领袖,一切服从“集体”,这些性格上的特点是有可能被政治上的专制主义用作培养“驯服工具”、宣扬奴隶主义的道德“资源”的。因此,小说对领袖的神化,对自我、个性的压抑,为斯大林主义提供了一个合法性的语境。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算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经典文本,它与《母亲》、《铁流》、《恰巴耶夫》等作品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模式:作为一种“成长—启悟”模式,主人公处在两个时代的边际,时代的发展启发了主人公的思想,而主人公的成长又成了他自己所依附的那个阶级的一种象征。这些小说对发展中的现实的揭示,它们所体现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及其所担负的文学的教育与拯救功能,使其一度成为苏联文学的主导话语。

正因为这些经典作品处在“中心”,便会不断有处在“边缘”的其他作品,与其“对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一个情节:写保尔为了将自己的个性融在集体之中,曾参加到一个五个人组成的“公社”之中,大家同吃、同住,薪水、口粮和任何偶尔收到的包裹,都必须平均分成五份。在保尔对这消除了一切“私有性”的共产主义充满憧憬时,在这之前或同时代就有一些作家看到了“乌托邦”的荒谬的一面。如扎米亚金的《我们》(1921),普拉东诺夫的《切文古尔》(1928)、《地槽》(1930)等。《我们》(1921)所写的那个“大一统国”,“大恩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所有的国民都没有名字,而只有代号。“号码”们全部住在通体透明的玻璃房间里,彼此没有任何隐私可言。连做爱,都必须持人手一份的粉红色分配卡,在四十八小时前提出申请,而后才能在规定时间里领到一个性交伙伴和一张聊作短暂遮掩的窗帘。就这样“我”全部被置换为“我们”。而《地槽》,写一群工人被指派建造一座可供全世界无产阶级居住的大楼。这些瘦骨嶙峋的工人疯狂地劳作,惟恐“被新生活拒之门外”。但他们中的任何人都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也可以住进这栋楼中,因为他们谁也不能代表“全体无产阶级”。他们属于抽象的“人民”,但并没有作为“个人”的权利。苏维埃工会主席跟他们说:“社会主义没有你们不要紧,而你们没有它就白活了。”

当个人完全依附于共同体,个人的价值也就只能体现于“我们”中。保尔因为生病、瘫痪、失明而痛苦,但最痛苦的就是自己有可能掉队,被摒弃于集体之外,完全处在“个人”状态中。所以他一次次隐瞒病情,请求给自己分配工作。最后终于在另一条战线上他找到了自己的岗位:写作。当听说小说即将出版,保尔为此欣喜若狂,“现在他又拿起新武器,回到队伍,回到了生命”,其生命重新获得了价值。而像《静静的顿河》、《日瓦戈医生》的主人公,在新旧交替的时代,却始终处在风雨飘摇中,不肯将个人交给某一个群体。在日瓦戈看来,将个人完全献出去,像安季波夫一样,便有可能成为时代的传声筒,某种思想原则的化身,因此宁愿做时代的零余者、流浪汉。保尔一心向往代表革命的城市而跟乡村决裂,葛利高里和日瓦戈却始终有一种回归土地的冲动。日瓦戈在瓦雷金诺的农作生活中,曾经获得暂时的宁静与安详,而葛利高里始终战战兢兢地紧抓住土地。小说结尾,葛利高里孤身一人,回到故土,“站在自家的大门口,手里抱着儿子”,多少个不眠之夜幻想着的愿望终于悲剧般地实现了。

如果说以上作品都不过是跟主流文学的潜对话的话,那么索尔仁尼琴写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癌病房》,却在直接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话。《癌病房》第一个提到保尔·柯察金的是新潮少女阿霞。她是一个中学生,时装、跳舞、享乐、性交是其生活的全部乐趣。谈起老师出的作文题《人为什么活着》时,老师提示他们“你对保尔·柯察金的功勋怎么看,对马特洛索夫的功勋抱什么态度”,阿霞对此颇为不屑。她向病友说起自己和同学的态度:“什么态度?那就是问:你自己会不会这样做。我们都写上:我们也会这样做,都快毕业考试了,何必把关系搞坏?”叙述者暗示读者:保尔·柯察金的崇高形象在阿霞们的心中,只是一种来自上面的强制。而对于那些患了绝症处在死亡线上的人来说,“活着,还是不活,这是一个问题”。那么,究竟如何活法?小说中的一个病人曾说:“学校里是这样教的,‘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对不对?那就是说,该不惜任何代价抓住生命不放,是吗?”理想主义的壮志豪情,就这样稍稍一引申,便被消解了。年轻的保尔为了保持自己的纯洁,在牢房里曾毅然拒绝了一位姑娘合乎情理的请求,因为那姑娘不愿让那些当匪兵的畜生首先来享有她的贞操。而在《癌病房》中,一位姑娘因患乳腺癌,左乳马上要被割掉,她敞开晨袍,请求同病房的焦姆卡最后吻她一回。“嫩红色的乳头”如太阳般滚来时,焦姆卡“怀着感激、狂热的心情像猪崽用急切的嘴唇拱向这弯溜溜、沉甸甸地悬在他脸上的整个乳房”。在这动物性的狂吻、“嫩红色的冲击”中,保尔·柯察金所构建的神圣大厦,转瞬间便轰然倒地。

面对《癌病房》,我们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处在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所昭示的一切,曾经激励过一代代的有志青年,去为之献身、奋斗。如今,仍有人对保尔·柯察金的故事和他的献身精神怀有崇敬感,我们从中似乎看到了人也应有理想主义的激情,这是任何时代都不会消解的。但我们也看到,面对价值选择的多元化,正像人面对最宝贵的生命,你既可以全身心投入“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的事业甚至献出生命,也可以“不惜任何代价抓住生命不放”,甚至苟且偷生,更可以为了不碌碌无为而抓紧每一分钟的时光孜孜以求,还可以及时行乐跟着感觉潇洒走一回,因为生命只有一次嘛!

注释:

〔1〕(苏)奥斯特洛夫斯基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曹缦西、王志棣译,译林出版社1995年版,第41页。本文有关作品的引文皆出于此。

〔2〕(俄)尼古拉耶夫:《二十世纪俄罗斯作家辞典》,莫斯科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26页。

〔3〕(俄)孔达科夫:《我们苏联的"一切":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是一个统一文本》,俄罗斯《文学问题》2001年第7、8月合刊。

上一篇:何时该看心理医生?下一篇:丑小鸭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