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水中芭蕾

2024-05-12

大班科学:水中芭蕾(精选7篇)

篇1:大班科学:水中芭蕾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发现芭蕾演员在水中上下浮动的秘密。

2.乐意参加探索活动,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以及措施

重难点:在不断的操作中探索发现小瓶子上下浮动的方法

措施:通过幼儿自主的三次操作,来探索方法。

学习者分析

大班幼儿已有独立操作的能力,通过此次活动激发他们探究的乐趣。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媒体使用及分析

导入部分

谈话,回忆水中芭蕾表演,导入活动。

师:孩子们,看过水中芭蕾表演吗?演员们是在水中的哪个位置表演的呀?

借助已有经验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课件首页为课题名称,制作者资料。

学习部分

(一)

初步探索如何让芭蕾舞演员竖着浮在水面上。

1.教师介绍材料,幼儿初步探索让芭蕾舞演员浮在水上的方法。

2.幼儿介绍操作结果,教师小结。

教师课件演示,小结原理。

课件演示,讲解原因。

3.幼儿用正确的方法让芭蕾舞演员在水中跳舞。

小演员的瓶中装好一半水后,将小演员放到水中,随后用手指一拍一放,小演员就在水中一上一下跳起舞来了。

1.通过材料的介绍,幼儿的初步尝试,幼儿探索让芭蕾舞演员(小瓶)在水中上

2.借助课件演示小瓶中装水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到芭蕾舞演员沉浮。

3.幼儿第二次操作,自己动手操作,探索芭蕾舞演员在水中上下浮动的方法。

1.课件第二页从左向右依次点击屏幕右下方箭头,课件中会出现瓶子旋转的画面。

2.课件第三页右侧三个圆形按钮分别会显示装有不同水量的小瓶。单击后小瓶显示,可直接拖动小瓶往下至水中对应位置。

学习部分

(二)

进一步实验,探索让芭蕾舞演员在矿泉水瓶中上下跳舞的方法。

1.教师提出要求,示范操作步骤:芭蕾舞演员要在装满水的矿泉水瓶中跳舞,怎么做呢?先把大瓶装满水,再把芭蕾舞演员放进去,最后盖上盖子。

2.幼儿猜测如何跳舞,教师可适当的进行验证。

3.幼儿带着疑问进行操作实验,教师可从旁进行指导。

4.交流操作结果,演示课件,揭示原理。

5.幼儿再次操作,成功后带着瓶子到座位上坐好。

幼儿第三次操作实验,探索小瓶在大瓶中上下浮动的方法。

尝试过后教师利用课件演示操作原理。

最后再让没成功的幼儿再去操作一下。

课件第四页,右侧从上往下四个按钮。首先点击 ,待小瓶到达大瓶底部之后再点击下面的圆形 ,接着点击 ,待小瓶到达大瓶顶部之后最后点击最下面的 。即完成了原理的演示步骤。

结束部分

1.欣赏课件,知识拓展,结束活动。

课件展示潜水艇上浮下潜的原理。

2.幼儿带着自己的瓶子玩游戏。

潜水艇两边有蓄水仓,当它需要浮出水面的时候就会把水排掉,当它需要沉到水下的时候,就开始蓄水。

1.课件第五页聚光灯效果找到潜水艇,随后关闭聚光灯,单击潜水艇隐藏。观察右侧沉在水中和浮在水面上的潜水艇两边蓄水仓的情况。

2.课件第六页演示水中芭蕾原理,点击右下角芭蕾舞演员,播放音乐,幼儿听音乐自由玩。

篇2:大班科学:水中芭蕾

【活动目标】

1、对导电现象感兴趣。

2、能自主动手操作探索灯泡发亮的方法。

3、初步感知金属能导电的特性。(重点)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灯泡与单节电池的连接图示、小兔子情景图片。

2、每组一套实验材料:毛线、塑料绳、回形针、铁钉、铁丝、电池、小灯泡、记录纸、水彩笔、裸漏的电线。

【活动难点】

自主探索用电线等物体连接电池使灯泡发亮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出示情景图片,谈话引出主题,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师:今天老师的一位好朋友小兔子,它呀搬新家了,可是到了晚上屋里就黑乎乎的,怎么回事呀?(出示图片)(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那么安装电灯需要些什么呢?(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初步了解使电灯亮起来的条件。)

小结:要想让黑黑的屋子里亮起来,需要安装电灯。安装电灯需要有电线、灯泡,还要有电源,比如:电池。这些就可以让灯泡亮起来了。

二、探索活动怎样让灯泡亮起来。

引导幼儿合作实验,探索电线与电池连接使灯泡发亮的方法,大胆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师:今天老师要就请你们来做实验,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电池和一头缠着灯泡的电线,想一想,你们怎样让灯泡亮起来呢?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步骤与方法。

师:在实验之前我想先请孩子听清楚操作要求,每两个人一份操作材料,不要讲话,安安静静地动脑认真操作,当听到老师结束活动的口令后,要及时放下材料,然后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实验结果,说一说你的灯泡亮起来了吗,你是怎么做的,听明白了吗?(听明白了)好,现在就请孩子们把小板凳轻轻地面向小桌子,开始操作吧。

3、幼儿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关注能力弱得幼儿完成操作。)

4、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师:好了,孩子们,大部分小朋友已经完成实验了,通过实验让灯泡亮起来的小朋友请举手。(观察幼儿完成情况)哇,这么多小朋友都成功了,孩子们表现非常棒!(快思 )那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看,这些成功让灯泡亮起来的小朋友他是怎么做的?

小结:(出示灯泡与单节电池的连接图示)将连着电线丝的灯泡按在电池的凸起的一头也就是电池的正极,将另一段的电线丝按在电池的另一头也就是电池的负极,这样电就接上了,小灯泡就亮了。

三、探索活动“接电线”。

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的导电现象,初步感知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鼓励幼儿鼓励幼儿探索实验并记录。

1、设置问题情景。

师:孩子们,小兔子又遇到麻烦了,它家的电线不够长,灯还没有接上,用什么材料可以接上这段电线通电让灯泡亮起来呢?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提出要求。

师:今天,老师给孩子们准备了许多材料,除了桌子上孩子们刚才操作的电池、灯泡、电线以外,还有毛线、塑料绳、回形针、铁钉和铁丝,这些东西里面什么能接上电线导电呢?想不想亲自试一试,帮助小兔子家通上电呢?(想)

师:(出示记录表)这是什么?(记录表)用你们桌子上的材料和小盘子里的物品连接起来,看看什么材料能让灯泡亮起来,如果能导电让灯泡亮起来你就在记录表上相应的图片下面画一个“对号”,不能导电的材料,你就在记录表上画一个“错号”,把结果都记录好。还有把能导电材料放在一起,把不能导电的材料放在一起,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操作的时候要保持安静,听明白了吗?(听明白了)好下面,先把你们的小板凳轻轻的面向小桌子,我开始发材料。把记录表和彩笔在盘子里拿出来,开始操作和记录吧。

(1)幼儿动手操作并做记录,老师巡回指导。

(2)交流经验,分享实验结果。

师:刚才,孩子们玩得很开心,你们发现了什么?哪些材料能导电,哪些材料不能导电,请举手说一说?(请2-3个小朋友回答)

(3)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再次实验分享结果。

师:我们根据记录的答案再来进行一次实验,看我们验证的对吗?一起再来实验一次。

小结:回形针、铁钉、铁丝都是金属制品,而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这些材料接触电线和电池后,能让灯泡亮起来,说明这些金属材料制品是能导电的。而像毛线、塑料绳等材料在接触电线和电池后,没有让灯泡亮起来,说明毛线、布条、塑料绳制品是不能导电的。

四、出示裸露的电线,教育幼儿注意用电的安全。

师:和老师的实验结果一样的小朋友都帮助了小白兔把灯亮起来了,小白兔到了晚上就再也不担心看不见东西了。小白兔要我代它谢谢大四班的孩子们。老师这里有一段电线,仔细观察一下这段电线怎么了?(破了)露出了里面的金属,我们实验后已经知道了,金属能导电,那当你看见这种裸露的电线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不接触,尽快告诉大人)

小结:孩子们回答的非常正确,今天实验活动中小电池里的电流和这种裸露的电线接触都在我们使用的安全范围内,但当你在生活中看见这种裸露的电线的时候,是一定不可以用手去触摸的,而应该及时告诉大人来处理。

活动延伸:

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材料,什么东西可以导电,什么不能导电,我们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说一说、试一试。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极大的探索欲望,乐于参与到活动中来,刚开始时孩子们并没有实验成功,但每个孩子都在轮流的努力尝试着实验,并且期待着成功,在实验中孩子们都能体现出合作的精神,最后大家在一个小朋友尝试成功中收到了启发,各组中都纷纷让小灯泡亮了起来,孩子们很开心也很兴奋,有的鼓掌有的都发出了赞叹的声音,但我知道这并不是课堂“失控”了,是孩子们对于活动的热情和兴趣来了,不足的是材料的投放还是有些欠缺,如果能够多准备些材料对幼儿的探索更加有利。

篇3:大班科学:水中芭蕾

数据处理类实验是小学科学探究的常态模式。数据是实验、测量、观察、调查结果的呈现,蕴含着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通过整理和分析数据,我们可以揭示规律,形成结论,建构概念。因此,数据处理类实验是指利用探究活动获取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揭示事物规律,推导探究结论,验证实验假设,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极为普遍。获取、呈现、分析实验数据,是小学科学探究的重要过程,其主要的探究活动形式是利用实验数据揭示规律,在学生数据意识提高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这一切都需要有数据处理类实验的教学情境。“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一课的核心活动是测量橡皮泥实心团沉浮时的排开水量。通过对三种状态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橡皮泥上浮时排开水量大,橡皮泥下沉时排开水量少,进而讨论排开水量和物体沉浮之间的关系。本文以此课内容为例,探讨学生在做数据处理类实验时进行数据获取与分析时常常会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基本教学策略。

一、数据处理类实验存在的问题

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数据的获取和分析看似水到渠成,其实内有玄机。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获取数据时常会出现纰漏,难以得出结论,或得出错误的结论,这会阻碍探究活动的有序进行。

1.数据无理

在初次小组分组教学时,教师会发现部分小组测得的数据不符合常理,可能会发现第二小组测得的上浮状态数据相同,但下沉状态数据显著大于上浮状态,第五小组测得的数据呈递减规律,第六小组所有的数据相同。我们会发现这些数据违背物体沉浮的自然规律,如采用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无法得出正确结论,探究活动也会戛然而止。

2.数据偏差

数据偏差往往会干扰学生思维,这会给分析带来困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小组测得的数据基本上能够反映沉浮规律,但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更为直观,要让他们理解误差,寻找数据蕴含的规律,就显得更为困难。数据有所偏差,学生在分析时,就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偏差上,利用偏差数据得出的结论,就会显得牵强,不够有说服力。

3.呈现繁乱

数据蕴含着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排列无序,就很难得到内在规律。对认知发展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小学生来说,用数据分析揭示规律本身就存有困难。数据无序,容易导致学生思维停顿,陷入茫然之中。面对大体一致的数据,弄明白都存在一定的难度,更谈不上进行分析。这会导致学生不知从何下手,虽然会进行多次尝试,但效果可能均不佳,结果只能草率了事。

4.规律难寻

在课堂上,我们会尝试让学生聚焦一组数据自行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简单的结论,但要想让学生进一步地挖掘数据中的规律,就显得更为困难。虽然有教师的多次“点拨”,但依旧困难重重,最后费尽“千辛万苦”得出的数据,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二、数据处理类实验问题归因分析

1.探究目标不清晰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在探究时出现失误,自然就无法获得真实数据。在测量橡皮泥排开水量的活动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小组会把橡皮泥一分为四,每次试验橡皮泥大小不同;也有小组当橡皮泥浮起时,会往中间添加橡皮、笔套等小物件,再测量其排开的水量;还有的小组压的橡皮泥过宽,卡在烧杯的内壁上,无法判定其沉浮状态。这些都是因为学生对探究目标了解得不够清晰,所以无法测得准确数据,无法进行数据分析。

2.实验操作不当

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向抽象运算的转变阶段,容易忽视细节,在把橡皮泥浸入水中后取出,难免会带出一些水,使原有的水量已经发生变化。如此一来,所有的实验数据都会偏小,且会越来越小,如果在教学中没有强调这一环节,就容易导致测量结果出现偏差,无法得出正确结论。此外,不恰当的材料也会让实验误入歧途,费时费力,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采用实验室烧杯(250毫升)进行测试,我们会发现这一烧杯的最小刻度为25毫升,但橡皮泥沉浮状态排开水量的差距往往低于25毫升,使得学生只能用“估”的方法获取数据,自然也就不够准确。

3.关注线索过多

小学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处于起步阶段,过多关注线索会影响他们思维的发展。教材中记录了5种数据,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实心排开水量最少、空心下沉排开水量略大、上浮排开水量最大”的结论,进而得出“橡皮泥排开水量越大,越容易上浮”。此外,教材中也希望学生比较上浮橡皮泥的3种不同状态,从而得出“橡皮泥上浮时,排开的水量相同”这一结论。这么多的线索,即使是成年人都需要一一理顺,何况是小学生呢?

4.数据分析不力

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是得出探究结论的重要因素,但是让小学生从抽象数据中获取结论存在不小的难度,需要不同组、不同行数据之间的比较,从而得出橡皮泥沉浮状态排开水量不同,或者橡皮泥上浮时排开水量不变。数据分析的过程是比较复杂的,学生若不会看数据、比较数据,在发现规律、得出结论方面就会遇到不小的困难。此外,还有时间问题。教学过程中,需要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讨论方法,实验操作,收集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使得时间很紧张,最后只能匆匆忙忙地写出结论。

三、数据处理类实验的基本教学策略

在教学“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时,教师要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分析,从而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明确过程—求简

学生是否明确了解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这是获得准确数据的关键。他们越明确地了解探究目的,其获得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就会越简单。

第一,强化问题。问题是探究的起点,强化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明确方法。教师设置情境,让学生快速聚焦问题,引发思考,进而明确问题,推进探究。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初就呈现出透明玻璃杯,把橡皮泥放入水中,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水位的上升。然后,把橡皮泥做成船形,再放入水中,再一次让学生观察水位上升。之后,直接抛出本课核心问题:对比两种情况,哪一次排开的水量更多。这就让研究问题得以强化,基本上也确定了本节课的探究流程。此外,教师还可以在随后的探究活动中,把橡皮泥切开测试,或把其他物体放入进行观察。

第二,简化环节。整合环节,让活动变得精致,既节省时间,又提高课堂效率。40分钟的课堂时间,承载内容较多,要想让学生有充足地获取与分析数据的时间,必须简化环节。在改进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教材中“观察橡皮泥沉浮”和“让橡皮泥浮在水上”这两个环节合并,以一个演示实验引入课堂,让学生猜橡皮泥在水中是沉是浮,然后观察橡皮泥沉入水中的水位变化,从而引出探究问题,时间控制在5分钟,并将猜测和讨论实验注意事项时间控制在8分钟,探究活动用时12分钟,最后进行数据观测和分析的时间大约为15分钟。这样,在时间上有了保证,才有可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第三,演化过程。在探究活动展开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演示或述说这一探究过程,对他们明确探究方法大有裨益,能使学生的想法外显化,而且教师也不需要过多讲述注意事项。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橡皮泥浸入水中排开的水量,学生就会出现不同的想法,或是说将橡皮泥放入水中后观察水位上升情况,或是说要知道之前水位情况才会了解上升情况。通过演示,发现学生的认知差距,及时进行补充和丰富,避免他们在探究活动中出现疏漏,防患于未然。

2.关注细节—求精

细节决定成败。探究活动的细节决定这一实验数据是否准确,也会影响探究规律的发现。教师可以在下列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改进教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合适的教具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关注细节。本次实验采用实验室烧杯(250毫升)进行测试时,发现不能准确测得数据。在改用量筒进行实验时,又会发现量筒口径比较小,而橡皮泥又比较大,则容易卡住筒壁。通过不断的尝试发现,我们可以对烧杯刻度进行改良,自制刻度表,使500毫升的大烧杯能精确到两毫升,这样我们就能够观察到细微的变化,提高实验的精度。

第二,精选材料。我们在做实验时可以采用带颜色的油性橡皮泥,通过杯壁清楚地看到橡皮泥在水中的状态。此外,也要对橡皮泥的大小做出严格设定,其上浮和下沉时排开的水量就会有显著差异,同时不会卡在杯壁。之后,为学生准备一小杯水,随时调整大烧杯中的水位,并提醒学生进行实验时,将每次实验前的水位严格控制在500毫升。由于材料比较完备,学生的探究过程会更为顺利,数据获取也更为准确。

第三,巧用演示。润物细无声。合适的演示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引导他们关注细节,提高数据获取的准确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水放在讲台高处,演示实验时,小心取放橡皮泥,减少从杯中带出的水量。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他们也会按照教师取放橡皮泥的方法,大大地提高实验数据的精确性。

3.聚焦呈现—求晰

数据呈现要简洁、合理,这样学生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时就会比较顺利。

第一,改进表格。教师可以对教材中的表格进行改进,决定其舍弃内容,如可以将空心且下沉的部分内容去除,便于数据的收集和对比,而且物体的沉浮状态也不需要再次重复。削减相关环节可以让探究活动更加深入,能够有时间进行多次实验,从而提高数据的精确度。仔细推敲表格,对其进行合理优化,不仅便于我们进行数据填写和统计,还能迅速地从数据中发现规律,得出结果。

第二,精选数据。俗话说,贪多嚼不烂。小学生的注意力分配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把所有的数据呈现给学生,会干扰他们的思维,效果不佳。教师要对全班学生的实验情况进行全面了解,选择有针对性的数据给予呈现。在汇报数据时,有意识地把有针对性的数据排列在一起。轻松突破本课的核心概念,且形成深刻的印象。

第三,前后呼应。小学生的注意持续性较弱,经历长时探究后,其对探究目的会有所遗忘,会造成面对实验数据无从下手的情况,陷入僵局。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呈现一些数据,让学生尝试发现其中的规律,在学生茫然无措时,要引导他们回顾探究活动的目标,打开他们的思路,形成数据分析的方向,得出结果。前后呼应,不仅会让数据分析变得轻松,也有助于提高科学概念的建构速度。

第四,醒目标示。适当的标示是引导学生“看”数据的好方法。标示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规律变得更为突出。对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学生来说,运用不同颜色的横线、图标,或借助电子设备进行展示,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让他们对数据有所侧重与取舍,提升数据分析的效率。

4.深入挖掘—求拓

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数据的作用,并利用实验数据拓展学生的思维,拓宽他们的认知,实现用数据说话,让他们养成实证意识和科学精神。

第一,及时追问。学生的想法有时很难表达得很清楚,教师应抓住学生发言的精髓,进行引导和追问,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形成认知。例如,在本课中,有学生就会说他发现各组的实心团排开的水量是一样的。这时教师要及时追问这说明什么问题,并层层引导,让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归纳探究结果,最后形成结论。

第二,穷举原因。如何让学生感受误差、直面误差、理解误差,穷举原因是一种合适的手段,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看问题,最终形成科学的实验数据观念。通过穷举原因,学生会列举更多的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他们的思维严密性和完整性都会得到很好发展。

第三,聚焦分析。合理的方法可以快速地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当数据数量增加后,学生往往会茫然而不知所措。如何教会学生合理观察分析数据呢?聚焦是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只关注一组的数据,聚焦比较橡皮泥上浮和下沉时排开水量的不同,再观测其他组是否有相同的规律。学生学会聚焦后,这一探究活动就可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轻松找到规律,得出结论。

第四,关注异常。对于异常数据,很多教师会选择放弃或遗忘,以免带来“麻烦”。异常数据的解释是验证意识培养的契机,不可轻言放弃。合理的解释可以加深学生探究意识的发展。在课堂巡视时,教师如果发现有小组的数据与众不同,或者该数据得出的结论和其他小组的正好相反,要把该小组的数据呈现给学生,引导他们分析原因,通过分析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深入挖掘数据,真正达成实验效果。

篇4:制作“水中芭蕾”

关键词:水中芭蕾;物理教学;反冲原理

火箭是如何冲上云霄的呢?泄了气的气球为什么会乱窜呢?他们两者之间有什么关联?蒸汽机是将蒸汽的能量转换为机械功的往复式动力机械,那么,又是如何将能量转换为机械能,从而使蒸汽机运转呢?为了使学生能了解蒸汽机的运动原理,更直观地观察和学习反冲原理,我在教学中制作了“水中芭蕾”,以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一、“水中芭蕾”的主要结构

“水中芭蕾”主要由易拉罐、铜管、蜡烛、金属棒等制成。易拉罐用来制作蒸汽船的船身,易拉罐两边各锉对称的洞,可使铜管穿过。铜管中部弯曲成螺旋状,使其受热面积增大,且铜管导热性好。蜡烛被截成小段,放置于船内,点燃加热铜管。当向铜管内注满水,点燃蜡烛加热铜管螺旋部分,便能观察到蒸汽船旋转起来。

二、“水中芭蕾”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第一,拿一个铝饮料罐,从底部切1/3成一个小杯。

第二,用钳子将铝罐边缘尖锐部分卷曲,形成一个整洁光滑的边缘。

第三,拿一根蜡烛,将蜡烛截成适当长度,蜡烛应当能正好放进铝罐,并且没有露出。在铝罐底部中央滴上几滴蜡油,将蜡烛固定在铝罐底部。

第四,取一根较长的铜管,把中间部分弯曲成螺旋状,弯曲铜管末端来对应铝罐上的穿孔。将末端分别穿出小孔。

第五,弯曲铜管末端,使它们成直角,但是两端的直角弯成方向相反的直角。在铝罐内部粘上三根细金属棒用来支撑上方的盖子。金属棒要长出船身一截。

第六,取三块正方形玻璃,其中两块分割成相同大小的四块长方形,将四块长方形玻璃依次用玻璃胶接在正方形玻璃的四边,这样,一个正方形的玻璃水槽就完成了。

第七,为了增强观赏性,在盖子上粘上一个小娃娃,这样,在蒸汽船旋转时,娃娃恰似在跳舞。

三、“水中芭蕾”的性能及用途

“水中芭蕾”原材料易得,大部分可从生活废弃物中找到,如易拉罐、铜管、蜡烛、金属棒等;适合教师使用,向学生解释热胀冷缩原理以及反冲运动,有广泛的意义;可以运用热胀冷缩的原理以及反冲运动来解释身边的现象(火箭发射原理等)。

四、模型会旋转的原理分析

铜是很好的导热金属,铜管里灌满水,再把它放进水槽里,点燃蜡烛,火焰会把螺旋段铜管里的水加热成蒸汽,蒸汽体积膨胀,铜管内的压强大于外界大气压,蒸汽让铜管一后端里的水向外喷出;但是另一后端的铜管没有那么热,蒸汽在里面遇冷重新凝结成水,体积缩小,铜管内压强降低,外界大气压大于铜管内部压强,水槽里的水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倒流回铜管。这些水的一部分重新被加热成蒸汽,再次推动另外的水向外喷出,产生推动力……循环往复,小船就能得到持续的动力,于是就动起来了。

那么蒸汽船为什么会旋转呢?这其实是利用到了反冲原理。反冲运动是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如果一个静止或运动中的物体在内力的作用下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向某个方向喷射运动,另一部分必然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如一个充满气的气球,我们将气球松开,会看到气球放气,在空中舞动。当气球放出一部分气体,气球则向放出气体的相反方向运动,气球持续放出气体,气球不断运动。蒸汽船模型中,后端的铜管里的水向后喷出,使蒸汽船向相反方向运动。这里将末端铜管弯成九十度角,使蒸汽船旋转起来。

热胀冷缩在生活的应用十分常见,温度计就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再如,当我们打乒乓球的时候,不小心把乒乓球踩瘪了,会用什么方法解决?对,泡热水。将踩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很快就可以看到它重新鼓起来。其原理也是应用了热胀冷缩。

反冲现象在生活中也十分常见。将气球吹大后,用手捏住吹口,然后突然放手,气球内气流喷出,气球因反冲而运动。可以看见气球运动的路线曲折多变。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吹大的气球各处厚薄不均匀,张力不均匀,使气球放气时各处收缩不均匀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不断变化;二是气球在收缩过程中形状不断变化,因而在运动过程中气球表面处的气流速度也在不断变化,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所以气球表面处受空气的压力也在不断变化,气球因此而摆动,运动方向也就不断变化。

火箭升空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牛顿原理。利用燃料燃烧时产生的巨大推力,即反冲的原理,使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运动,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作用一定时间t。在物理学上,力F和时间t的乘积叫作力的冲量。要使火箭发射,就必须有冲量作用在火箭上。这种冲量是通过燃气的爆炸而产生的。

篇5: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水中的发现

1、利用幼儿园玩水池为幼儿提供玩水的机会,感知水的特点,巩固对水的认识。

2、引导幼儿用各种材料投放水中玩耍,感知不同物体的“沉”与“浮”现象。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

3、让幼儿感受水中发现的乐趣,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4、培养幼儿勇敢、自信、合作、交往的良好品质。活动准备

1、提前几天告诉幼儿星期×下午我们到“玩水池”玩水。老师、幼儿及家长共同搜集玩水的材料。塑料制品:果奶瓶、塑料玩具、小水桶等;木制品:积木、树枝、冰糕棍、树叶等;纸制品:硬纸壳、皱纹纸、报纸、作业纸、纸盒等;泡沫制品以及小石块、鹅卵石、小铁块等。并让幼儿用塑料袋将材料装好,作上标记,放在玩具柜里。

2、活动前,检查水池的安全、卫生。池底是否有异物,池水是否清洁,池水高度是否适当。活动重难点:感知物体的沉浮现象。活动过程

1、感觉游戏。鼓励幼儿同老师一起到水池玩水(个别胆小不愿到水池玩的幼儿暂不强求,允许他们在水池边玩)。引导幼儿看看水中的小脚丫或凉鞋;试试用双手捧水;体会把手掌平放在水中与手指插入水中的不同感觉;体验水中走路的感受。帮助幼儿回忆、再现过去所学知识,如:能看见水中的小脚丫,是因为水透明、无色,捧着的水一会儿没有了,是因为水会流动等等;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或发现,如:把手掌平放水中用的力比手指插入水中用的力更大,在水中走路比在地上走路慢。

2、听觉游戏。请幼儿将塑料袋里的材料一一投入水中。让幼儿听一听、比一比不同材料投入水中声音的大小;再试一试、听一听、比一比不同材料从高处、低处投入水中声音的大小。幼儿反复对比实验,相互讨论,得出结论:从高处将材料投入水中比低处将材料投入水中声音大,重的材料投入水中比轻的材料投入水中声音大。让幼儿闭眼想象:夏天的暴雨和秋雨(毛毛雨)打在水里的不同声音;回忆的故事《咕咚来了》,想象木瓜掉在水中的声音,理解小兔为什么会吓得惊慌失措。

3、观察、比较、归纳游戏。观察不同材料投入水中的沉浮现象;比较材料的轻、重、厚、薄;感知材料的轻、重、厚、薄和“沉”、“浮”的关系;归纳那类材料会沉于水中,那类材料会浮于水中。

4、触觉游戏。用手触摸、感知那些材料吸水,那些材料不吸水;那些材料遇水会烂,那些材料遇水完好如初。

篇6:鸡蛋的水中芭蕾作文

只见老师拿出一个水杯、一袋盐、一杯水、一枚生鸡蛋和一把勺子,原来老师要带我们做实验。实验开始了,杜老师首先把鸡蛋轻轻地放入水中,鸡蛋像跳水运动员一样跳入水中,但它好像累了,沉入水底睡着了。鸡蛋不但没有跳起舞,还沉入了水底,我们都觉得杜老师在吹牛。这时,杜老师用勺子舀了一勺盐放入水中,并用勺子搅了搅水,水中顿时纷纷扬扬下起了鹅毛大雪。就在这时,水变浑浊了,奇迹也发生了,鸡蛋终于睡醒了,开始慢慢上浮。但它像个害羞的小姑娘,迟迟不肯露面,只露出一个小脑袋。同学们惊叹不已,有的张开了嘴巴、有的瞪大了眼睛,感觉这不是世界该发生的事情、有的同学感觉自己在做梦……这时,杜老师又放入了一勺盐,搅拌后水由浑浊变清澈了,鸡蛋再也没有下沉,即使用手指向下按也沉不下去,反而在水面跳起了芭蕾。

你们知道为什么鸡蛋会浮起来吗?因为盐水含盐量变大,咸度升高,密度加大,所以浮力就变大了。当密度大于鸡蛋时,水的浮力大于鸡蛋的重力,鸡蛋就浮起来了。

篇7:大班美术:大家来跳芭蕾舞

大班幼儿经过两年的美术活动学习,在构图、设计、动手操作及想象创作方面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我设计了“大家来跳芭蕾舞”美术创作活动,针对大班幼儿年龄特点,给孩子们一个敢说、敢画、敢创作的空间,采用生动形象的舞蹈视频片段、轻松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获得创作灵感,发展孩子的创造力。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观察芭蕾舞优雅的舞姿,了解芭蕾舞演员身材瘦高,腿和胳膊的比例等特点及跳舞时的动态。

2.初步掌握画面构图,人物之间疏密、大小对比关系等。

3.利用皱纹纸剪剪贴贴装饰芭蕾舞服装,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及趣味性。

活动准备:

1.芭蕾舞视频片段、芭蕾舞动作照片若干张、《天鹅舞》音乐一段。

2.活动用的材料人手一份(黑水彩笔、彩色卡纸、剪刀、白色水粉颜料、水粉画专用笔)

3.彩色皱纹纸若干(供幼儿任意挑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你们看过芭蕾舞吗?芭蕾舞和别的舞有什么不同?(她们都是用脚尖在跳舞)

今天老师带来了芭蕾舞演员跳的一段舞,一起来欣赏。(看视频)

二、欣赏几组芭蕾舞动作的照片

1.老师把她们跳舞的照片拍下来了,来看看。看一张芭蕾舞演员的舞蹈动作。

问:她们跳的好看吗?她们的身体怎么样?腿和手怎么样?

2.看一组芭蕾舞演员的集体舞照片

问:这么多人在跳舞,她们的动作一样吗?都靠在一起跳吗?

幼:有的是一群人跳的一样的动作。

幼:有一个领舞的跳得不一样。

幼:她们有的在中间、有的在旁边跳。

3.你们愿意也上来试试跳跳芭蕾舞吗?

4.看芭蕾舞演员的服装、裙子照片

问:她们的服装美吗?女孩子的裙子怎么样?

三、结合照片,示范讲解

1.请小朋友说一说你看过照片后印象比较深的动作。如果是你在跳芭蕾你会用什么动作?

2.要求幼儿在创作芭蕾舞演员动作的时候用黑色记号笔勾勒芭蕾演员的外形特征及动态,并全部涂上黑色,注意线条的流畅。

3.装饰裙子和头饰:注意用皱纹纸装饰的时候进行有序的折叠,让裙子立体感更强,裙子要短、篷开。头饰可以自己任意创作。

4.用白色水粉颜料和水粉专用笔画出眼睛、嘴巴、鞋等。

四、幼儿操作

1.老师巡视指导。

2.提示幼儿可以在头上、手臂上也进行一点装饰。

五、展示、评价作品

1.让幼儿通过自评、同伴互评、老师的综合评价获得成功的体验。

上一篇:保健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总结下一篇:四年工作计划于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