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春风》教学内容探讨

2024-05-03

《沂水春风》教学内容探讨(精选5篇)

篇1:《沂水春风》教学内容探讨

《沂水春风》教学内容探讨

《沂水春风》教学内容探讨

【中文摘要】《沂水春风》一课教学内容可确定以下六个教学点:1.文言文知识教学;2.文章的线索;3.孔子为什么要“与点”;4.怎样批判地看待孔子对子路的批评;5.人物描写的方法;6.文章结构的层次性。前三个教学点是正确解读文本的必须,第四个教学点是根据《〈论语〉选读》一书的课程理念为了培养学生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最后二个教学点是根据文本特点突出课文的语文味。在实际教学中,以上教学内容可适当取舍。

【关键词】教学内容 课程理念 语文味

语文教学内容该如何确定?这是当前语文教学讨论的热点话题。一篇课文该教什么,这本不是一个问题为什么如今却成了大问题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二个,一是对文本解读上的不同导致了教什么上的因人而异,二是一篇课文的多个教学点,因教材编者、学科指导意见制定者和具体执教者理念上的差异而取舍不同。

《沂水春风》是高中选修教材语文版《〈论语〉选读》中的一篇课文,又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直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文章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全文结构完整,形象鲜明,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本文该教什么?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给出的教学建议是:“这篇课文可以按‘言志’这一线索,从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分析人物形象与分析人物的语言和写作特点结合起来。对孔子思想分析不宜过多。对孔子为什么要‘与点’的问题,也不宜讨论过多。”浙江省教育厅制定的《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给出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孔子的教学风格,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2.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3.背诵重点章句。不难看出,二种教材对同一篇课文确定的教学内容是有差异的,人教版侧重文本写作特点的教学,建议对其思想不宜过多纠缠,而作为选修教材的《〈论语〉选读》,浙江省的《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却强调文本的思想教学。这种差异是两本教材在课程结构中的不同地位造成的。前者是必修课程要强调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后者是“文化论著研读”系列选修课的一种,要突出语文的文化性。但是不管教学哪种教材,这篇课文有二个教学点是必须解决的。一是本文的线索,二是孔子为何要“与点”.线索的教学在本文十分重要。这篇课文以言志为线索组织材料,按照“问志―言志―评志”的`过程结构文章,整篇文章显得思路清晰,文意晓畅。抓住这一教学点就会顺利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也为课文的进一步解读做了必要铺垫。要理解第二个教学点中的孔子为何要“与点”,关键是如何理解曾皙所言之志。对曾皙所言之志的理解,历来是有争议的,通常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曾皙谈的是太平盛世的图景,是礼治的结果;二是认为曾皙的话体现了儒家礼乐治国的理想;三是认为曾皙流露出的是道家的消极思想。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和浙江省的《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都采用了第二种观点,即认为曾皙的话体现了儒家礼乐治国的理想,是礼治的最高境界。相比之下三子之志虽有骄谦之分,却无本质之别,都志在为政,低于曾皙的境界,所以孔子只对曾皙的话深有感慨,大加赞赏。以上二个教学点我们可以用“一条线索,二种境界”加以概括并以此为思路组织教学,笔者试教后,效果很好。

以上内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多数执教者认为教学至此就可以了,但笔者认为这样还是不够的。与人教版不同,从《〈论语〉选读》一书在课程结构中的地位和性质看,《〈论语〉选读》是“文化论著研读”系列选修课的一种,该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以上教学最多是做到了“正确解读”,“批判继承”似未体现。该书前言中特别提出了要“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的学习要求。编者说“如何对待历史文化传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重要课题。学习中应结合具体内容,积极探索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编者这一要求是明确告诉我们教学中应关注文本的现实意义,学会批判地继承。按照这一要求,学习本文时就不能满足于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还要引导学生思考孔子在二千多年前提出的政治思想在二十一世纪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是否过时,哪些我们要继承,哪些我们要批判。我在教学中提出这一问题时,引发了学生的激烈争论,大家经讨论后一致认为,孔子的政治思想不仅没有过时,有些今天我们还不能达到,甚至今天的中国还在践行着三子的为政之道。比如冉有的“足民”思想其实就是要使百姓富起来,这和我国今天正在实行的富民兴国政策竟高度的一致。当然冉有这一思想也是受到孔子的教诲。《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述:“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再如子路的强兵治国之道“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意说子路要培养一支作战勇敢、深明道义的正义之师。公西华的志向在于礼治,即用礼仪教化百姓,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有文明礼仪方面的意思。这些思想和做法都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这需要我们继承。

从批判的角度,学生对孔子的做法也提出了异议。文中子路因说话不谦虚而被孔子轻笑,孔子给出的解释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也就是说孔子是从“礼治”的高度教育自己的学生从政就要做一位谦谦君子,冉有和公西华从老师当时的态度中马上明白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接下来二人的言志一个比一个谦虚。孔子的这种思想对中国人影响深远,谦虚也一直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今天这一传统文化是否时时处处都要提倡呢?《论语》中有这样一章记述。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从孔子对三人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子路并非言过其实,倒是冉有和公西华的话有点过于谦虚了。从适应当今社会的角度看,有些场合我们倒要学习子路的勇于表现,摒弃冉有和公西华的过于谦虚。学生的这种见解不一定十分正确,但我这就是学习中的一种批判继承,应予以提倡。

应该说,这篇课文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到这里既抓住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既训练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既达到了《论语选读》编者提出的学习要求,又践行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但笔者认为以上教学点基本是围绕思想内容展开的,对这篇课文的文学特点没有涉及。《论语》作为语录体散文,每章大都是只言片语,文学方面可讲的似乎不多。因此《论语》教学中一般是强调其思想性、文化性而忽视其文学的。但本文在《论语》中篇幅较长,结构完整,人物形象鲜明,被认为是《论语》中文学性最强的一篇。如果在学习中对本文的文学方面不作涉及是十分可惜的,而且这样的语文课也缺少了语文味,似乎成了思想课。

本文在文学上的突出特点是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和对于人物的不同神态的刻画。评论者认为这一点不仅体现了《论语》蕴藉含蓄、简淡不厌的语言特色,代表了全书的文学成就,而且可以说是魏晋时那种速写式的轶事体小说的滥觞。如此看来,这一教学内容应成为本文教学的又一重点,这也吻合了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的要求。

本文在写作上的另一突出特点是结构的巧妙安排。按照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的说法是“全文以‘言志’为线索组织材料,按照‘问志―言志―评志’的过程结构文章,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枝不蔓,文意明晰。表现力极强”.这句话中值得玩味的是“极有层次”一处,这里当然指的是文章的结构层次,但我们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篇课文内容上的层递性。这一点主要体现在课文第二部分“言志”上,分析这部分内容时我们一般只会注意曾皙与三子志向的截然不同,却不曾注意三子的志向又是三个不同的层次。这里可以引用《论语》12.7章说明。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从上面对话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让粮食充足、军备充足、百姓信任都是为政之道,但这三者是有先后层次的。为政者最重要的是要取信于民,治兵之道当属下策。根据本文得知,三子的志向分别是治兵、富民和礼仪,基本上可对应这里的足食、足兵和民信之三者的范畴。所以三子志向虽都是从政却有层次高低之分,其中公西华最高,其次是冉有,再次是子路。如果把四个人的言志顺序和志向高低放在一起比较就会发现一个规律:四人的志向是按照由低到高依次递增的。这样课文在思想内容的发展上成明显的阶梯式,这就使本文不仅有结构形式上的层次清晰感更有文章思想内容上的顺次发展,具有现代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契合,形成了文章的艺术美感。本文如果不是现在这样的安排,而是按照四人在孔门的长幼顺序言志,应依次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那么文章还没有发展就达到了高潮,是不符合文章的章法的。至于孔子为何在子路发言后没有点曾皙而是先点了冉有,我们不得而知,因为我们已经无法得知当时的真实情景了。也许当时第二个言志的就是曾皙,四人是按照在孔门的长幼先后发言的,甚至真实的情景根本就没有记叙的那样浪漫。有人就对曾皙为何在孔子问志时却独自弹琴,弹琴时为何还不专心而是偷听别人的谈话感到怀疑。最有可能的是文章经过了孔门后学者一定的文学加工,使得这篇文章在《论语》中最具文学魅力的吧。笔者认为,教学本文时就文章结构上的这一巧妙安排不仅可以作深入的分析,甚至可以像上面那样对当时谈话的情景作可能的假设。这样的学习,学生也许会学的更深,更活;这样的内容处理也许更符合新课改的精神。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教学内容安排是把本文当作一篇古文而不是文言文看待的,但这并不是说本文的文言文教学不重要。加上必要的文言文知识教学,本文在教学内容上应该至少有六个重要的教学点,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情做适当的取舍。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语文第一册)

3、《浙江省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4、《〈论语〉选读》前言

篇2:《沂水春风》教学内容探讨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的教学风格,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以及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

2、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文言词语。掌握以下文言字词:居、如、方、作、撰、伤、与。

3、背诵9-13段。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这是一篇关于孔子与其四名弟子谈志的文章。

1、预习过了,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师作补充强调几个字词。

重点词语:

居:居则曰--闲居,平常如:如或知尔【2】如果。

作:舍瑟而作--站起来如五六十【6】或者。

撰:异乎三子者之撰--述如其礼乐【6】至于。

伤:何伤乎--妨碍如会同【8】或者。

与:吾与点也--赞同,同意求!尔何如【5】即“如何”,怎么样。

唯求则非邦也与?--句末语气词,通“欤”

方:可使有勇,且知方也【3】义,道义。

方六七十【6】方圆古代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为方。

2、师补充重点疑难字句(特殊句式):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年长)(而不言)也。否定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

(2)不吾知也否定句宾语前置句

(3)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句以:做

(4)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句(有别国军队来侵略他)以:用

3、一词多义:

乎:以吾一日长乎尔【2】比

摄乎大国之间【3】在

异乎三子者之撰【10】与

4、词类活用:

(1)端章甫名词作动词

(2)风乎舞雩名词作动词

(3)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形容词作名词小司仪大司仪

5、特殊句式

(1)毋吾以也宾语前置

(2)居则曰:“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居:平常,平日里。)

(3)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

(4)比及三年,可使有勇省略句

(5)为国以礼状语后置

二、新课研习:

1、指名五个同学分角色表演。

2、全文思路怎样?首先孔子问,你们都有什么样的理想,然后四名弟子一一陈述,最后孔子点评。即问志--言志--评志,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以及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这里面孔子特别赞同谁的观点?曾皙。

3、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①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争强好胜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谦虚

公西华:“愿为小相” 谦让

曾皙:一副暮春郊游图从容

孔子:教学风格--循循善诱;气氛--师生平等和谐

小结:孔子这四个弟子的政治理想能否可以合并同类项?--前三人三人观点的共通之处都是从如何治理国家的角度来回答,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这一入世精神的。

曾皙的志向与众不同,他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有何才能,胜任何职,而是描绘了一副暮春郊游图。

指名学生想象曾皙描绘的暮春郊游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具体情景,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②孔子如何评价他们的志向的?

针对曾皙:“吾与点也”

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③孔子为何对曾皙的回答由衷地赞同,“吾与点也”?

我们学习前面几篇课文的时候已经知道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很显然,他是主张积极入世的,但这里孔子对三子的`入世精神没有明确而直接的肯定,是不是孔子当时观念有所改变?

重点讨论赞同的原因:

(1)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之叹。曾皙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和孔子此时的心情一致。

(2)曾皙描绘了一副悠闲雅致的太平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第五课仁者爱人p24)的心怀天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3)曾点描绘的是感受沂水春风的快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

(君子之风p29)

(4)曾点志趣高远,已达到极高的精神境界。

孔子“安贫乐道”思想介绍:

颜渊,姓颜,名回,字子渊,鲁国人。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颜渊的一举一动,在孔子看来,都合乎心意。所以孔子常常以颜渊的事例来教育其他学生。

有一次,孔子对学生们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指:颜回,真贤者啊!他住在荒僻的巷道里,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他乘饭用的器皿是竹子做的箪,舀水用的器具是木头做的瓢。这要是落在别人头上,则是不堪忍受的了,但是颜回始终感到满足、快乐。颜回确实是个十分贤德的人啊!(君子之风p29)

这个故事展示的是一种安贫乐道(安于贫穷,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的思想。我们是否可以从“安贫乐道”这个角度来解释曾皙的这段话呢?

【明确】:曾点所描绘的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即感受沂水春风之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补注】:沂水春风:比喻深受孔子(老师)的教育与熏陶。

三、作业:(1)名师导学的练习。(2)背诵9--13段,准备默写。

板书设计:

沂水春风

问志:则何以哉?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争强好胜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谦虚

言志:公西华:“愿为小相” 谦让

曾皙:一副暮春郊游图从容

孔子:教学风格--循循善诱;气氛--师生平等和谐

曾皙:我与点也

评志: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冉有: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公西华:“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篇3:《沂水春风》教案设计

1、学生能翻译课文语句;

2、初步领悟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教学设想

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 教学难点:几个特殊句式的翻译,孔子为何“哂由”。

3、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因声求气

先由老师读一二两段,接着学生齐读。

三、疏通文意

1、同桌互译,左边同学翻译到“愿为小相焉”,右边同学接下去翻译。

2、遇到双方讨论仍翻译不了的句子做好标记,留着集体解决。

四、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的中心话题是什么?――“谈志”

五、问题探究

切入口: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问题一:夫子为何“吾与点也”?

问题二:夫子为何“喟然叹”?

六、拓展

孔子之志现在实现了吗?

七、结束语

八、作业布置

1、把本文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亲友听。

2、选做下面题目

(1)孔子的礼乐治国能取代今天的依法治国和民主治国吗?请查阅相关资料,写篇研究性小论文。

(2)本文既是弟子和孔子的“侍坐”,又是一次颇有情趣的教育活动。作为教育家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仔细研读课文,与同学讨论一下,并写出讨论纪要。

篇4:《沂水春风》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1、掌握以下文言字词:居、如、方、作、撰、伤、与,并背诵9―13段。

2、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重点难点:

1、 重点:目标1;

2、 难点:目标2。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1、音形之辨:

曾皙(xī)长乎尔(zhǎng)率尔(shuài)比及(bì)

哂之(shěn)以俟君子(sì)舞雩(yú)

2、疑难字句: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3)唯求则非邦也与?

3、一词多义:

(1)如:如或知尔【2】如果。

如五六十【6】或者。

如其礼乐【6】至于。

如会同【8】或者。

求!尔何如【5】即“如何”,怎么样。

(2)方:可使有勇,且知方也【3】义,道义。

方六七十【6】古代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为方。

(3)乎:以吾一日长乎尔【2】比

摄乎大国之间【3】在

异乎三子者之撰【10】与

4、词类活用:

(1)端章甫名词作动词

(2)风乎舞雩名词作动词

(3)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形容词作名词

5、特殊句式

(1)毋吾以也宾语前置

(2)居则曰:“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居:平常,平日里。)

(3)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

(4)比及三年,可使有勇省略句

(5)为国以礼状语后置

二、新课研习:

1、引入:

这是一篇关于孔子与其四名弟子谈志的文章。(全文思路)首先孔子问,你们都有什么样的理想,然后四名弟子一一陈述,最后孔子点评。这里面孔子特别赞同谁的观点?曾皙。

那么他为什么会“与点”呢?(幻灯)

2、详解:

面对这么大,以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分解。

我们可以把这个大问题拆成几个小问题。

那么你们觉得我们必须在了解哪些东西之后,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明确】:

(1)曾皙表达观点的语句曾皙的观点。

(2)其他人表达观点的语句他们的观点和曾皙的差异何在?【提示:赞同点,隐含了不怎么赞同其他人这个问题。】

(3)孔子的基本思想倾向是怎样的?

回答以上六小问:

【明确】:(1)第12段。请学生不看课后译文来翻译。

曾皙的观点不明确。(孔子有云:“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我们姑且将这个问题存而不论。)

(2)子路:第3段。请学生不看课后译文翻译。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第6段。请学生不看课后译文翻译。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第8段。请学生不看课后译文翻译。

公西华――“愿为小相”。

思考:三人观点的共通之处?

【明确】: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这一入世精神的。

讨论:我们学习前面几篇课文的时候已经知道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很显然,他是主张积极入世的,但这里孔子对三子的入世精神没有明确而直接的肯定,是不是孔子当时观念有所改变?还是曾皙与其他三人的观点只是态度或表述差异,曾皙态度或对入世精神的表述比前三者更好?

【二次讨论前提示】:

(1)如果是孔子观念有所改变,你是否可以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例证?

(2)如果曾皙和其他三人的观点只是态度差异,那么曾皙的话到底该如何理解?可不可以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到例证?

附:对三子观点评述的含义: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明确】:

(1)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曾皙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和孔子此时的心情契合。

(2)曾皙描绘了一副雍容暇豫(安闲逸乐)的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心怀天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3、延伸:

讲到这里我们这个问题是否解决了呢?

孔子“安贫乐道”思想介绍:

传说,孔子有学生3000,其中最出名的有72人,而颜回又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颜回的一举一动,在孔子看来,都合乎心意。所以孔子常常以颜回的事例来教育其他学生。

有一次,孔子对学生们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指:颜回,真贤者啊!他住在荒僻的巷道里,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他乘饭用的器皿是竹子做的箪,舀水用的器具是木头做的瓢。这要是落在别人头上,则是不堪忍受的了,但是颜回始终感到满足、快乐。颜回确实是个十分贤德的人啊!

这个故事展示的是一种安贫乐道(安于贫穷,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的思想。我们是否可以从“安贫乐道”这个角度来解释曾皙的这段话呢?

【明确】:曾点所描绘的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即感受沂水春风之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

【补注】:沂水春风:比喻深受孔子(老师)的教育与熏陶。

本堂课所研究的这个问题,不仅是要大家进一步接近孔子思想,接近儒家文化,也是希望能引起大家对发散性思维能力的重视,多做这样的分析思考,可定会对大家有益。

三、作业:

(1)课后思考:你觉得孔子赞同曾皙这个问题是不是还会有其他解释?

篇5:《沂水春风》教学内容探讨

南方名家春风沂水——李若晴山水小品展

春风沂水——李若晴山水小品展展览地点: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员村四横路128号(红专厂创意园)E5艺术馆策 展 人:方旭昌主办单位:广东省中国画学会承办单位:新南方艺术、E5艺术馆协办单位:典胜文化推广执行:广州市正典广告有限公司李若晴,1975年生于广东海丰。1994年至1998年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1999年至2002年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3年至2007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美术学报》常务副主编、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论艺委会委员、广东省高校中国画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广州画院特聘研究员。长歌白石涧 34×34cm 2015年李白诗二首 44×34cm 2015年西窗读楚辞 34×34cm 2012年辛弃疾汉宫秋词 20×60cm 2015年闲把心情托去鸿 34×34cm 2012年李白五古一首 44×34cm 2015年人住画屏间 34×34cm 2015年苏轼江城子词 20×60cm 2015年天若有情,青山不老——李若晴山水画读记我结识岭南李若晴兄时间不算太长,然早就知道其大作《玉堂遗音:明初翰苑绘画的修辞策略》,感佩不已。三年前,因一篇名为《关山月东北写生之考察》的小稿,我们相互联络上了,算是订交之始,所谓翰墨因缘矣。去年九月,我应邀赴广州美术学院讲座,兴致浓浓与之相约,然其因病风寒不能相见,颇为遗憾。数日后,若晴兄竟以清代杭世骏主讲越秀书院和文殊问疾维摩诘之典故作赠别诗一首见寄:“欣闻堇浦倾坛席,存问烦劳慰寂岑。惭愧无愁亦多病,文殊未许度金针”,并叹:“岂人生遇合,亦如功名富贵自有定数,不可易得耶!”其风雅之举,的确令我自愧不如。也就在同时,我因有书斋图邀其题跋,他不吝赐墨,洋洋洒洒数百言,着实感动。一切就算是神交吧!今年夏天,我因关山月学术奖再赴广州美术学院,终于得晤若晴兄,把“茶”言欢,海阔天空,酣畅痛快。言语之间,我发现,我们在某种程度上还有许多相似之处,真可谓惺惺相惜,相见恨晚!白云处处长随君 69×46cm 2015若晴兄以“若老”知名于朋友圈,大概因其崇古好古之故,出手就是格律严谨的古体诗,即是明证。在吾辈中,这应该是极为少见的。在朋友们眼里,他绝对是个修古之人。对此,董捷、封治国、庄程恒诸兄在各自的评论文章中多有着墨,皆活脱脱地展示出若晴兄的尚古世界。习古文、临古书、听古曲……俨然是一个旧派的生活方式。总之,他文质彬彬,不事浮言,又不事张扬,往往在不经意中展露出不一般的才华。终须一识罗山面 69×46cm 2015年在我看来,若晴兄应该是个有些旧派的新生代画家。他情系古典,对山水画传统始终抱有敬畏之心和虔诚之情,孜孜不倦地研习古法,期盼从先贤那里得到了诸多的启示。尽管他迷恋传统,但不是简单的追古,也不是纯粹的拟古,而是为自我创新与超越所做的努力。所以,他标举逸品士气,迷信画为心声,一直将写意精神视为个人绘画创作的核心,不再满足于以单纯笔墨来再现某种丘壑山水的状物功能,而力求发现并强化运笔过程及水墨变幻中出现的种种节奏与律动,变传统的惨淡经营为势随意运的笔笔生发。春酒杯浓琥珀薄 69×46cm 2015近年来,若晴兄始终把握住了从传统笔墨中求发展的创作方向,将探索的契入点和突破口投注于黄宾虹身上,而上溯明清文人画诸家,大力彰显笔墨精神。他游山玩水,乐志山林,以笔墨之迹发性灵之情,以纯真之情体味物象,将万趣融其神思,气韵融其笔端,以深刻之哲思写自然之山川、观天地之大道、研艺术之至理,不断钻研,或解构、或重组,延伸与发展传统山水图式。茶瓜留客迟 69×46cm 2015年创作时,若晴兄往往不拘绳墨,意之所至,信笔出之,弱化真实性追求,强调造型的主观性,强化笔线勾皴,小块面构成大块面,突出山水画的视觉冲击力,逐渐形成了重笔墨、重意蕴的风格特色。有目共睹的是,他从黄宾虹山水画中获得启示,试图将传统的笔、墨熔铸在一起而达到骨肉相融。他的山水画作品模糊了以“线”作“骨”、以“墨”作“肉”的功能界限,而以用笔解决山石茂林的团块形象。山形以近于方而直的稚拙线条勾出轮廓和结构,概括、简洁、注重墨线的排比与勾线效果在抽象的符号组合中展现出一种理想化的图式,而皴、擦、点、划亦较为凝练,未有轻佻浅薄之态。在一定程度上,他放大了笔墨的密度,强化了整体的结构,但仍以沉静散淡的用笔而营构天地,呈现出相互裹含、相互交错的笔墨铺陈形态。在笔墨之中,又以枯笔浓墨和湿笔淡墨的交错混合追求画面的笔墨关系,由此具有苍茫浑朴、深秀华滋的笔墨意味。葱倩门前路 69×46cm 2015年所以,欣赏若晴兄的山水画,我们会不自觉地随着其笔墨的律动而进入到他独特的山水境界之中,其笔下丘壑多是他胸中的丘壑而非某种具体山势与云水的状物写真,或峰岫峣嶷、云林森眇,或茫茫川岭、松涛阵阵,或荫荫森林、水流潺潺,或湖山烟雨、水天一色,有时一片氤氲,有时一片清气,有时杳杳漠漠,似无名状,有时磊磊落落,风采飘然,一切似乎都在大气流衍中生成并显露出勃勃生机。这里,山神水韵,松风壑云……主客化一,情景交融,万籁俱寂中见出一种“大音希声”的至高境界来。这种心象,便是若晴兄山水画图式的要旨所在。山水多奇踪 69×46cm 2015年当然,若晴兄目前尚处在整合的过程中,所以他现在的面目还未成熟,有待进一步的探索。所以,我不必讳言其绘画的若干弱点,我也无法预见这个整合过程需要多久能进入语言的集约。但我完全相信,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延伸,若晴兄凭着其不懈的锤炼,必定会取得新的飞跃!乙未冬至万新华于金陵澹庐作者系南京博物院研究员春风沂水,神与古会——李若晴先生的尚古情怀若晴先生,年不足四十,却有“若老”之称,盖因他所好尚者皆古且老,近乎古人,故有此称(当然,也可解作“好像很老,其实不老”),然则这并非他矫情做作,而确实是他性情所在。修古好学,行古仁人君子之道,读古文、作古诗、临古书、习古画、听古曲,在他看来,是与古人心灵沟通、理解古人的一种方式。自古士人皆有崇尚博学雅正之风,若晴先生浸淫古道日久,故流风所及,在他的画中总能寻找到一种来自古人的清雅之气,我想,这和他一贯的尚古情怀是分不开的。晨光映远岫 69×46cm 2015年《论语·先进第十一》曾经有这样一段文字,说的是有一天,孔子态度谦和,让四个弟子各言其志。前三人说的都是经世纬国的大抱负,最后轮到曾皙,却回答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暮春三月,穿着春装,我和五六个成人,还有六七个小孩,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孔夫子听了,不但没有批评他志向低下,反而“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春风沂水,放情自然,享受旷达高尚的生活乐趣,无疑是历代文人士大夫心中一个隽永的梦想。我每次读《论语》至此,对于曾皙的风度、孔子的襟怀,都不禁心驰神往。我想,若晴先生此次画展以“春风沂水”为题,或许正是他对古人理想意蕴的反复品味和自身精神世界的某种追求吧。飘飖紫霞想 69×46cm 2015年神与古会,始终是若晴先生绘画中一个最为突出的追求。身处传统精神与语汇日益式微困境的今天,若晴先生始终坚信传统经典中存在着千古不变的特质。在他的山水画中,无论是选择文征明、沈石田一派细谨沉稳、苍秀婉逸的画风,还是黄宾虹一路水墨淋漓,都不失其对于正统文人笔墨趣味的认可。就题材而论,他描绘的画面或是策杖访寻幽径,或是泛舟云水之间,这些古人诗文中的经典意象都寄托了他对逝去风雅的追怀,同时也是他对曾经的美好生活记忆的感念。他曾经在风光旖旎、古趣盎然的杭州完成博士学业,其博士论文的后记中这样写道:“‘忆江南,最忆是杭州,’或许只有在离别的时刻,才能更好地体味白居易此语的隽永。每当忆起与师友们泛舟西湖、登临山水的情景,我常常情不能自已,一切仿佛就在昨天发生——这实在是一段令我终生难忘的美好时光。”这就不难理解,他选择不同的风格语言描绘着诸如《西泠纪游》之类的主题。至于他闲来几笔的花鸟画,多半取自于陶渊明、白居易、苏轼等诗文意象,画风多得海派余韵,格调清新隽雅,笔墨间也透露出他对于闲适自得诗境的理解和向往。芳幄覆云屏 69×46cm 2015年记得数年前,若晴先生与好友董捷二人策划“点击传统——中青年国画家提名展”时,就从《文心雕龙》拈出数语,提了这样一个主张“还宗经诰,通变则久”。“经诰”在他看来自然是指中国绘画的古老而又优秀传统,同时他也清醒地意识到传统并不意味着仅仅保存过去,更应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一种方式。或许正是这样的理想情怀,使他在寂寥的书斋生活中,寻找到一种足以比附古人精神世界的东西。癸己立冬惠来庄程恒书于二安书屋本文作者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博士生,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副研究员始见寒泉 69×46cm 2015年

上一篇:爱国萨德演讲稿范文下一篇:家乡特产樱桃说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