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根的启示四年级作文

2024-04-27

树根的启示四年级作文(共14篇)

篇1:树根的启示四年级作文

走在马路上,看着路边那一棵棵挺拔的树,不禁会勾起诗人的诗情,可是有谁会想到隐藏在地下的诗题——树根呢?

树根,自生于世间,便隐藏在地下,不见天日,但却默默地为地上的枝叶无私奉献着。提起树根,我自然会想起我们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老师。

自跨入幼儿园大门的那一刻,我们便开始和老师一起和睦相处了。最令我难忘的老师是我一年级时的王老师。是她,把我从一名对世间充满着好奇的小女孩变成了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

记得我在一年级的时候有一次下雨,我没带伞,而家人又都各忙各的去了,看着同学们都陆续地离开了教室,兴高采烈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感到自己很孤独,趴在桌子上哭了起来。哭声似乎很响,被王老师听见了,她立即走过来抱着我,抚摸着我的`头,说:“没事,别怕,我送你回家。”说完,她便给我披上了雨衣,抱上了自行车。她关上了教室的门窗后,便推着自行车走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乡间小路上的水洼很多,有深有浅。她为了不把我的裤子溅上水,便走在了水洼里。雨,大了。淋湿了她那单薄的衣服,不停地打着冷颤。我想把雨衣脱下来,谁知她却给我整了整衣服,说:“穿好了,别感冒了,感冒可就要打针了!”她把我送回家后,一步也没有停留,就连雨衣也忘记穿了,立即骑着自行车消失在了乡间小路的尽头……

我们的老师为了让我们这些“小树苗”茁壮成长,成为“树中的好女子”、“树中的伟丈夫”,默默地为我们输送“养料”。她们甘于奉献,无怨无悔,勤勤恳恳,这难道不正是根的品质吗?

教师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是辛勤的园丁,无私地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让祖国的的未来更加美好!

篇2:树根的启示四年级作文

那参天大树,头在天,脚在地,蔚为壮观,宛如英雄;美丽的小树,头上戴着小花,散发着迷人的香气,宛如人间仙境;茂盛的灌木,盛开的花蕾,给大地带来五彩缤纷的色彩,就像油画一样。烈日下,树木撑开华丽的雨伞,给路人一个阴凉的地方。风暴会让地球动,山摇,但是有了——棵树作为地球的守护者,风暴就起不到任何作用了。

这些伟大的成就都是树干和树枝创造的吗?不,不是。我们最应该赞美的是树根。

为了找到更多的水,它像蚯蚓一样不停地钻入地下。它用布满皱纹的手抓住土壤,以便抓住土壤中的养分。它的一些尸体暴露在地面上,像饱经风霜的老人一样被践踏,伤痕累累,令人震惊。但它仍然不放弃自己的.职责。——取营养给树干,让它长得更壮更高,给它叶子,让它长得更大更绿,给它花,让它开得越来越香。

虽然根部没有光滑的皮肤和漂亮的外观,也许你说不漂亮。如果美貌意味着美丽的外表,根不是好女人,但没有它,树干会傲然挺立?如果不给树花甜奶,树花会散发香味吗?如果不是深入黑暗的地宫绑土,地球不会震动吗?你还觉得它只是一个普通的根吗?

古往今来,学者们写了多少文章来赞美树干、树枝、树叶和树花,但有多少词属于根?文人是不是对真才实学一无所知?不,是根本身不好出名。面对成绩,它选择做默默的贡献者。它的成就越大,就越深入土壤。它不以自己的功劳为荣,愿意把自己的功劳让给别人。我们身边有没有像树根一样的人?是的。想想看,是谁让我们吃饱了,是谁把我们送上了领奖台?他们是我们的父母和老师。

篇3:树根的启示四年级作文

游戏规则:随机请一学生 (女生) 上前, 让她请上自己要好的男生, 上来手拉手。再由该男生请上要好的女生, 继续拉手。以此类推, 请上自己要好的异性同学。最后全班同学绕着桌椅外围, 拉手围成一个大圆。

2. 师生问好后, 请学生说说玩游戏的感受

生:有点不好意思, 不过大家团结一致。

师:讲得非常好。

生:这个游戏让人玩得很害羞。 (生笑)

师:第一次玩嘛, 总有点害羞的。

生:我觉得不好意思, 因为和男的手拉手, 这样不太好。

师:没拉到过, 下次多拉拉。

生:有点恶心, 但为了玩游戏豁出去了。

师:豁出去就好了。

生:我觉得这个游戏很好玩, 看到了大家的害羞。

师:这个游戏会有很多的启发, 但是现在大家还没想到, 学了今天这篇课文之后, 我再请你们说一说, 你们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3. 直接入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师出示课题:大自然的启示)

师:一起读。 (生齐读课题)

师:谁来说一说“启示”是什么意思?

生:它的近义词是“启发”。

师:对。

生:通过某个事物使人们发明、创造些什么东西。

师:想到些什么东西, 对不对?非常好。

师:再增加点难度, “启”是什么?

生:启发的意思。

师:“启”就是“启发”的意思?猜吧, 我估计你们都不知道, 那就猜吧。

生:“开始”的意思。

师:为什么这么说? (该生接不上) 你是从哪个词语当中想到的?

生:启动。

师:“启动”就是开始的意思。

生:道理。

师:道理?不对。

生:事故。

师:不对。所以很多时候, 一个词语的意思我们是知道的, 但要去想一个字的意思就不知道了。“启”的意思, 你们知道吗?

生:发现。

师:也不对。老师告诉你们, “启”的意思就是“打开”。喝酒的时候有一个“启瓶器”。“启示”连起来就是“启发”的意思。

4. 明确学习要求

师:怎么来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来看要求,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呈现略读提示语, 请一生读要求)

师:学习这篇 课文有两 个要求, 第1个要求是——

生:说一说其中的每篇短文主要讲了什么, 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师:对, 这是第1个要求。第2个呢—— (标画两个要求)

生:画出自己感受深的语句, 如果有兴趣, 还可以把它们抄下来。

师:你有一个字读错了。“画”, 我们南方人都读“划出划出”, 其实是错的, 应该是——

生:画出。 (生齐读)

5. 感知内容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要求, 在屏幕上。

(生先自学, 然后教师引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略)

6. 认读新词

师:了解了主要内容, 再来看一看生字和词语。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师:这里有个词语“遭殃”, “殃”是什么意思?又靠猜了。 (生猜)

师:破坏, 猜错了。

生:灾难。

师:猜对了。今后要多预习, 特别关注每一个字是什么意思。

7. 理解课文

师:森林遭了什么殃?请同学们再次打开课本, 把森林遭殃的这段话用笔画出来。你到前面来画。 (呈现《“打扫”森林》的课文, 请一位学生在白板上画, 利于后面校对)

师:对不对? (该生画出了第3段)

生 (齐答) :对。

师:我们一齐来读一读。 (生齐读所画段落)

师:老师有两个问题, 第1个问题, 这段话中把什么比作扫帚?

生:把干枯的橡树和菩提树比作扫帚。

师:讲得非常好。谁再来讲讲?

生:把干枯的橡树和菩提树比作扫帚。

师:第2个问题, 为什么要把它们比作扫帚? (稍等待) 来, 这位同学。

生:因为橡树和菩提树的叶子越来越少了。

师:所以——

生:所以把橡树和菩提树比作光秃秃的扫帚。

生:这样更表现了森林遭了殃, 菩提树和橡树的叶子越来越少了。

师:你是这样理解的。还有没有不同的理解?

生:我觉得这样才能体现害虫的破坏力大。

师:才能够体现出来, 是这个意思对吗?还有没有?你说。

生:因为森林里没有了那些脏东西, 像枯枝烂叶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 现在橡树和菩提树的叶子越来越少, 所以作者把它们比作一把把扫帚。

师:好。我们来看一看这个课题, “打扫”森林, “打扫”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生:它代表反义词。

师:反义词什么意思, 就是不打扫?

生:破坏的意思。

师:你觉得是破坏森林。好的。

生:“打扫”有特殊含义, 它不是真正的“打扫”森林。

生:加双引号含有贬义的意思。

师:就是不好的意思。现在再来想一想, 为什么把它们比作“扫帚”?

生:因为林务官一打扫, 那些树一片叶子也没有了, 所以把光秃秃的树比作扫帚。

生:因为林务官已经破坏了生态平衡。

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再次打开课本, 快速浏览第5、6自然段, 找出这两段当中的一个总起句, 把它画出来。 (师出示要求)

师 (巡视, 指点) :总起句, 不要拿起笔就画, 想一想。画出一句。

师:请一个同学读出来。

生:原来, 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 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师:对不对?

生:对。

师:有些同学画到最后去了, 老师提醒了之后就画对了。“总起句”是在前面的 (白板中红线慢慢标出总起句) , 开始的时候写的这句话叫“总起句”。有的同学画到第6自然段去了, 那个不叫“总起句”。今后一定要听清楚老师的问题。

师:我们来看这句话, “原来” (白板上红笔圈词) , 这个词语是针对哪句话来说的?联系上下文来思考一下。

生:第4自然段中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师:对, “原来”是针对上文的。

师:“互相联系” (红笔圈词) 针对哪里?

生:针对下文。

师:很好。现在请同学们4人小组合作。合作要求, 请看大屏幕。

师:比如说“枯枝败叶”, 它和“土壤”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师边讲解边示范画法、写法) 它是“土壤”的“肥力”。“枯枝败叶”还与什么有联系呢?“土壤”又与什么有联系呢?老师给大家发了一张纸, 4人小组一起完成这个作业。写得越多越快越准确, 越好。你们有5分钟的时间。开始。这条线 (白板时间线) 没了, 就结束了。画好了, 可以贴到黑板上。 (生小组合作。组长张贴合作单)

师:我们叫下面的老师也来参与一下我们的学习, 好不好?选一个老师上来, 选一个小组汇报。 (一位教师主动上台选了一张小组合作单)

师:来介绍一下你们的成果。

生1 :我们小组认为“枯枝败叶”对“土壤”有肥力作用, 它们也是有些动物的食物, 动物也会为森林提供生态平衡。 (学生对着思维导图讲解)

师:你们觉得这组怎么样?

生:很好。

师:鼓掌。请你选一组。

生2 :我们组认为枯枝败叶可以让土壤增加肥力, 土壤为大树提供养料, 大树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排出氧气, 供养人类, 又为小鸟、动物提供栖息地, 小鸟为大树捉害虫。 (学生对着思维导图讲解)

师:好不好? (生主动一齐鼓掌) 再选一组。

师: (对生2) 你觉得比较好的选一组。放投影上。

生3 :我们组从灌木联想到害虫, 从害虫联想到天敌, 由害虫又联想到鸟类, 由鸟类联想到树木, 从树木联想到土壤, 从枯枝败叶联想到肥力, 从兽类联想到栖息的地方, 从兽类还联想到隐蔽的场所, 从栖息的地方联想到昆虫。

师:这个同学的表述有个问题, 没有讲清楚, 对不对?你们组有没有人能讲得更清楚?他就讲了一个词“联想”, 关系没有讲清楚。你来, 能不能讲清楚?

生4 :由兽类联想到灌木。

师:又“联想”了。

生4 :兽类在灌木丛里有隐蔽的场所, 有栖息的地方。灌木丛里有害虫, 就有鸟类来制服害虫, 还给树木捕捉害虫。树木吸收土壤的肥力, 给人类提供氧气, 枯枝烂叶提供肥力给土壤。

师:先回去吧。这张图主要的问题出在哪里呢?为什么两个上来的同学都讲不清楚?

生:没写清楚。

师:对, 他们把作用也写进去了, “鸟类”“昆虫”“栖息地”, “栖息地”应该写在横线上就非常清楚了。这张图虽然看起来很漂亮, 但还需要修改。下课以后可以修改。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句话, 一起读一遍。

师:明白了这个道理, 我们再来学习下一篇课文《人类的老师》。你自己先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然后找最要好的同伴交流, 这次不限男女。时间是3分钟。

(学生自学, 找同伴交流。教师巡视、倾听, 发现一个没有同伴的孩子)

师:你们一起好不好?

师:时间都去哪儿了?都花在学习上了。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 要求是说说你的同伴怎么说的。 (引导互相倾听)

生:啊? (略显意外)

生:我的同伴是这么说的, “如果没有这些动物启示我们人类发明这些、创造这些, 我们的生活不会这么多姿多彩”。 (师示意自由传话筒)

生:我的同伴说:“人类要从大自然中学习, 从大自然中发现。”

生:我的同伴说:“大自然中的奥秘是很多的, 所以, 我们要有所发现, 有所发明。”

师:同学们都有很多的感受, 很好。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 (生齐读)

师:你自己说说学了这篇课文以后得到了哪些启发, 结合课前的游戏, 重新思考一下有哪些启发。

生:我知道了不能破坏生态平衡。

生:我们必须团结友爱。

生:我们认为的枯枝烂叶也有用处, 不能随意清理。

师:我记得你刚才说“有点恶心”, 现在觉得刚才的游戏有没有意思?

生:还是有点。

师:会不会比刚才好一点?

生:好一小点。

生:我知道了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是互相联系的, 我们人类可以从中得到启示, 发明一些东西。

师: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互相联系, 我们同学之间是不是互相联系的呢?我们同学是不是应该联系在一起呢?

篇4:四年级阅读主题:大自然的启示

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的冷淡, 招来了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幼龟,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鸫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

读后实践

1.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叼( ) 幼( ) 淡( )

叨( ) 幻( ) 谈(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句话中的“自然之道”是指:_______________。

(2)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词语可以看出向导救幼龟是他不愿意做的事。

《蝙蝠和雷达》文段选读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蝙(biān biǎn)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bǔ pǔ)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bì pì)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ruì yuè),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试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读后实践

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2.写出近义词。

灵巧( ) 敏锐( ) 启示( )

3.照样子写四个含有数字的四字词语。

横七竖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4.按要求,给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

(1)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蝙蝠到处乱撞。

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科学家做了_______________次试验,目的是弄清楚_______________这个问题,最后得出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苍蝇与宇宙飞船

令人讨厌的苍蝇,与宏伟的航天事业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仿生学却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苍蝇是声名狼藉的“逐臭之夫”,凡是腥臭污秽的地方,都有它们的踪迹。苍蝇的嗅觉特别灵敏,远在几千米外的气味也能嗅到。但是苍蝇并没有“鼻子”,它靠什么来充当嗅觉的呢? 原来,苍蝇的“鼻子”——嗅觉感受器分布在头部的一对触角上。

每个“鼻子”只有一个“鼻孔”与外界相通,内含上百个嗅觉神经细胞。若有气味进入“鼻孔”,这些神经立即把气味刺激转变成神经电脉冲,送往大脑。大脑根据不同气味物质所产生的神经电脉冲的不同,就可区别出不同气味的物质。因此,苍蝇的触角像是一台灵敏的气体分析仪。

仿生学家由此得到启发,根据苍蝇嗅觉器的结构和功能,仿制成功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这种仪器的“探头”不是金属,而是活的苍蝇。就是把非常纤细的微电极插到苍蝇的嗅觉神经上,将引导出来的神经电信号经电子线路放大后,送给分析器;分析器一发现气味物质的信号,便能发出警报。这种仪器已经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

这种小型气体分析仪,也可测量潜水艇和矿井里的有害气体。利用这种原理,还可用来改进计算机的输入装置和有关气体色层分析仪的结构原理中。

读后实践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紧密——( ) 立即——( ) 启发——( )

2.在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表达下面句子的意思。

(1)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 )

(2)名声败坏到了极点。 ( )

(3)追逐奇臭的人。 ( )

(4)肮脏、不洁净。 ( )

3.苍蝇的“鼻子”——嗅觉感受器分布在头部的一对触角上。 这句话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A.解释说明 B.语音的延长 C.意思的递进

4.仿照下面的句子,用加点的词造句。

这种仪器的“探头”不是金属,而是活的苍蝇。

大自然是个无穷的宝库,你有没有从周围的动物、植物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呢?想一想,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篇5:蚂蚁的启示四年级作文

有一天,我正和伙伴们玩耍,偶然间我发现了一个蚂蚁窝。我正准备用脚把它“填”平时,突然,有一只蚂蚁跑了出来。于是,我就把脚放了下去。去观察它在干什么?这个蚂蚁走呀走,走呀走,最后它围着一些面包渣绕来绕去。哦!原来,它想把食物运到自己的巢穴里去啊!可是,它面对着庞大的面包渣,自己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它不知从何下手。之后,它又到巢穴里。是去叫救兵了吗?我果然猜对了。井然有序的蚂蚁“行军”接连不断从洞口里出来。这些“大力士”搬起面包渣,直奔巢穴里去。

从这个故事中我知道了,做什么事要团结友爱,不能自作武断。

还有一次,与这个故事相似的情景。

篇6:蚂蚁的启示四年级作文

我无精打采地走出了家,坐在门前的一个大石头旁。突然,我发现脚旁有一团黑影在移动,原来是一群蚂蚁,它们好像有什么大喜事,一个个显得神气活现的。仔细一瞧,原来,它们正在把一个饭米粒往家里搬呢,怪不得这么开心。

望着这些快乐的小家伙,我突然生起气来。拿起一个粗木棍就放在它们的面前,看看它们还能不能高兴得起来。只见蚂蚁们在木棍前停住了,似乎在想什么办法。经过一次次的努力,它们竟然越过了木棍。我更来气了。找来一瓶水,在它们面前造了一条“河”。没想到它们又过去了。我惊呆了。小小的蚂蚁竟然有这么大的能耐,这么多困难也没能拦住它们回家的路。

篇7:蚂蚁的启示-四年级作文

我看见地上有一小块面包,大约有 小拇指的指甲那么大。突然一个微小的身影跑入我的眼帘,哦——,是一只小蚂蚁啊!它想搬面包吗?一种有趣的好奇心让我决定再看下去!

小蚂蚁在小块面包边转了转,然后慢吞吞地走了。它要放弃了吗?我疑惑地想,但仔细地想也对,对小小的蚂蚁如何搬比自己大5,6倍的面包呢?在我刚想放弃观看的时候,一群微小的身影跑入我的 眼帘,啊——来了5,6只小蚂蚁,它们一人搬一个角,小心翼翼地搬走了!

这件事告诉我们的启示我想大家也知道了一定跟团结合作有关,对: 可见,成功的合作不仅要有统一的目标,要尽力做好份内的事情,而且还要心中想着别人,心中想着集体,有自我牺牲的精神。现 代社会是一充满竞争的社会,但同时也是一个更加需要合作的社会。作为一个现代人,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篇8:默默的树根

每到了课余时间, 我都会像赴约一样来到校园后面的小树林里, 这里像搭了天篷, 枝叶蔓披, 鸟语花香, 沁人心脾的空气使医药相形见绌。林中明暗相映, 暗的是地上的苔藓地衣, 明的是一排排挺拔的树木。

这片树林可能有些年头了, 有些树都长得好粗了。其间一株老槐树参天耸立, 两个人才能抱住, 高高的枝丫伸向蓝天, 吸吮阳光。那密密的一丛丛绿叶中, 开着一串串白中透黄的花朵, 散发着幽香。它像一个天然的大帐篷, 遮住偏西的阳光, 更像一位年老却不失体魄的勇士, 镇守着这片林海。

我一到这里, 那个守林的老人就像老朋友一样向我说个不停:这些树不用费心, 定期除虫即可, 既不需施肥, 也不需浇水, 仅靠抓住这沃土就足够了! 我品味着这位守林人的话, 目光停留在潮湿的地上。猛然间, 老槐树脚下一段从泥土中撅出的坚实而突 兀的根映 入了我的 眼帘, 不知在泥土中埋了多少年, 暗无光泽, 褶皱纵横;也不知多少次风吹雨打把它冲刷, 伤痕累累, 裂口条条;更不知它有多少子孙。瞧, 那末端分成无数条根, 悄悄潜入土中便不见了踪影, 也许数也数不清吧, 从粗根到细根, 从微根到毫根, 深深插入地下, 密密张满沃土。这不正像一只伸进沃土的饱经风霜的大手吗?

正是这些 不起眼的 根啊, 养育了参天耸立的大树。这些根吸取那蕴藏在泥土中的养料, 源源不断, 毫无保留地输送给干、枝、叶, 让大树永远焕发无尽的青春。但当人 们看到那 大树粗壮 的枝干, 浓绿的叶子, 艳丽的花朵, 硕硕的果实时, 又有谁能想起那深埋在地下的根呢? 可是, 它却毫无怨言, 一如继往地奉献、奉献……

不知什么时候起风了, 树枝也开始摇曳起来, 林中也荡起了浪潮似的歌, 或许是唱给那些根……霎时间, 我的脑中也翻起了这样的浪潮, 一个个熟悉的普通的身影从眼前走过: 辛勤的教师把自己所有的精华无私地灌输给祖国的未来; 煤炭工人整日在黑暗的地下开采, 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动力;朴实无华的农民勤恳劳作, 为城市的繁华奠定根基……

这数不清的树根、默默奉献的树根其实不就像那中华民族的亿万儿女吗? 就是这亿万条根, 紧紧抓住沃土, 默默献出一切, 让中华这棵大树永远繁茂, 永远屹立于林海之峰……

点评:

这篇作文从人们常见但又不引起人们注意的树根写起, 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抒发了对无数无私奉献的中华儿女的赞美之情。

篇9:树根的启示四年级作文

游戏规则:随机请一学生(女生)上前,让她请上自己要好的男生,上来手拉手。再由该男生请上要好的女生,继续拉手。以此类推,请上自己要好的异性同学。最后全班同学绕着桌椅外围,拉手围成一个大圆。

2. 师生问好后,请学生说说玩游戏的感受

生:有点不好意思,不过大家团结一致。

师:讲得非常好。

生:这个游戏让人玩得很害羞。(生笑)

师:第一次玩嘛,总有点害羞的。

生:我觉得不好意思,因为和男的手拉手,这样不太好。

师:没拉到过,下次多拉拉。

生:有点恶心,但为了玩游戏豁出去了。

师:豁出去就好了。

生:我觉得这个游戏很好玩,看到了大家的害羞。

师:这个游戏会有很多的启发,但是现在大家还没想到,学了今天这篇课文之后,我再请你们说一说,你们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3. 直接入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师出示课题:大自然的启示)

师:一起读。(生齐读课题)

师:谁来说一说“启示”是什么意思?

生:它的近义词是“启发”。

师:对。

生:通过某个事物使人们发明、创造些什么东西。

师:想到些什么东西,对不对?非常好。

师:再增加点难度,“启”是什么?

生:启发的意思。

师:“启”就是“启发”的意思?猜吧,我估计你们都不知道,那就猜吧。

生:“开始”的意思。

师:为什么这么说?(该生接不上)你是从哪个词语当中想到的?

生:启动。

师:“启动”就是开始的意思。

生:道理。

师:道理?不对。

生:事故。

师:不对。所以很多时候,一个词语的意思我们是知道的,但要去想一个字的意思就不知道了。“启”的意思,你们知道吗?

生:发现。

师:也不对。老师告诉你们,“启”的意思就是“打开”。喝酒的时候有一个“启瓶器”。“启示”连起来就是“启发”的意思。

4. 明确学习要求

师:怎么来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来看要求,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呈现略读提示语,请一生读要求)

师:学习这篇课文有两个要求,第1个要求是——

生:说一说其中的每篇短文主要讲了什么,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师:对,这是第1个要求。第2个呢——(标画两个要求)

生:画出自己感受深的语句,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它们抄下来。

师:你有一个字读错了。“画”,我们南方人都读“划出划出”,其实是错的,应该是——

生:画出。(生齐读)

5. 感知内容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要求,在屏幕上。

(生先自学,然后教师引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过程略)

6. 认读新词

师:了解了主要内容,再来看一看生字和词语。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师:这里有个词语“遭殃”,“殃”是什么意思?又靠猜了。(生猜)

师:破坏,猜错了。

生:灾难。

师:猜对了。今后要多预习,特别关注每一个字是什么意思。

7. 理解课文

师:森林遭了什么殃?请同学们再次打开课本,把森林遭殃的这段话用笔画出来。你到前面来画。(呈现《“打扫”森林》的课文,请一位学生在白板上画,利于后面校对)

师:对不对?(该生画出了第3段)

生(齐答):对。

师:我们一齐来读一读。(生齐读所画段落)

师:老师有两个问题,第1个问题,这段话中把什么比作扫帚?

生:把干枯的橡树和菩提树比作扫帚。

师:讲得非常好。谁再来讲讲?

生:把干枯的橡树和菩提树比作扫帚。

师:第2个问题,为什么要把它们比作扫帚?(稍等待)来,这位同学。

生:因为橡树和菩提树的叶子越来越少了。

师:所以——

生:所以把橡树和菩提树比作光秃秃的扫帚。

生:这样更表现了森林遭了殃,菩提树和橡树的叶子越来越少了。

师:你是这样理解的。还有没有不同的理解?

生:我觉得这样才能体现害虫的破坏力大。

师:才能够体现出来,是这个意思对吗?还有没有?你说。

生:因为森林里没有了那些脏东西,像枯枝烂叶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现在橡树和菩提树的叶子越来越少,所以作者把它们比作一把把扫帚。

师:好。我们来看一看这个课题,“打扫”森林,“打扫”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生:它代表反义词。

师:反义词什么意思,就是不打扫?

生:破坏的意思。

师:你觉得是破坏森林。好的。

生:“打扫”有特殊含义,它不是真正的“打扫”森林。

生:加双引号含有贬义的意思。

师:就是不好的意思。现在再来想一想,为什么把它们比作“扫帚”?

生:因为林务官一打扫,那些树一片叶子也没有了,所以把光秃秃的树比作扫帚。

生:因为林务官已经破坏了生态平衡。

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再次打开课本,快速浏览第5、6自然段,找出这两段当中的一个总起句,把它画出来。(师出示要求)endprint

师(巡视,指点):总起句,不要拿起笔就画,想一想。画出一句。

师:请一个同学读出来。

生: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师:对不对?

生:对。

师:有些同学画到最后去了,老师提醒了之后就画对了。“总起句”是在前面的(白板中红线慢慢标出总起句),开始的时候写的这句话叫“总起句”。有的同学画到第6自然段去了,那个不叫“总起句”。今后一定要听清楚老师的问题。

师:我们来看这句话,“原来”(白板上红笔圈词),这个词语是针对哪句话来说的?联系上下文来思考一下。

生:第4自然段中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师:对,“原来”是针对上文的。

师:“互相联系” (红笔圈词)针对哪里?

生:针对下文。

师:很好。现在请同学们4人小组合作。合作要求,请看大屏幕。

师:比如说“枯枝败叶”,它和“土壤”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师边讲解边示范画法、写法)它是“土壤”的“肥力”。“枯枝败叶”还与什么有联系呢?“土壤”又与什么有联系呢?老师给大家发了一张纸,4人小组一起完成这个作业。写得越多越快越准确,越好。你们有5分钟的时间。开始。这条线(白板时间线)没了,就结束了。画好了,可以贴到黑板上。(生小组合作。组长张贴合作单)

师:我们叫下面的老师也来参与一下我们的学习,好不好?选一个老师上来,选一个小组汇报。(一位教师主动上台选了一张小组合作单)

师:来介绍一下你们的成果。

生1:我们小组认为“枯枝败叶”对“土壤”有肥力作用,它们也是有些动物的食物,动物也会为森林提供生态平衡。(学生对着思维导图讲解)

师:你们觉得这组怎么样?

生:很好。

师:鼓掌。请你选一组。

生2:我们组认为枯枝败叶可以让土壤增加肥力,土壤为大树提供养料,大树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排出氧气,供养人类,又为小鸟、动物提供栖息地,小鸟为大树捉害虫。(学生对着思维导图讲解)

师:好不好?(生主动一齐鼓掌)再选一组。

师:(对生2)你觉得比较好的选一组。放投影上。

生3:我们组从灌木联想到害虫,从害虫联想到天敌,由害虫又联想到鸟类,由鸟类联想到树木,从树木联想到土壤,从枯枝败叶联想到肥力,从兽类联想到栖息的地方,从兽类还联想到隐蔽的场所,从栖息的地方联想到昆虫。

师:这个同学的表述有个问题,没有讲清楚,对不对?你们组有没有人能讲得更清楚?他就讲了一个词“联想”,关系没有讲清楚。你来,能不能讲清楚?

生4:由兽类联想到灌木。

师:又“联想”了。

生4:兽类在灌木丛里有隐蔽的场所,有栖息的地方。灌木丛里有害虫,就有鸟类来制服害虫,还给树木捕捉害虫。树木吸收土壤的肥力,给人类提供氧气,枯枝烂叶提供肥力给土壤。

师:先回去吧。这张图主要的问题出在哪里呢?为什么两个上来的同学都讲不清楚?

生:没写清楚。

师:对,他们把作用也写进去了,“鸟类”“昆虫”“栖息地”,“栖息地”应该写在横线上就非常清楚了。这张图虽然看起来很漂亮,但还需要修改。下课以后可以修改。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句话,一起读一遍。

师: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再来学习下一篇课文《人类的老师》。你自己先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然后找最要好的同伴交流,这次不限男女。时间是3分钟。

(学生自学,找同伴交流。教师巡视、倾听,发现一个没有同伴的孩子)

师:你们一起好不好?

师:时间都去哪儿了?都花在学习上了。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要求是说说你的同伴怎么说的。(引导互相倾听)

生:啊?(略显意外)

生:我的同伴是这么说的,“如果没有这些动物启示我们人类发明这些、创造这些,我们的生活不会这么多姿多彩”。(师示意自由传话筒)

生:我的同伴说:“人类要从大自然中学习,从大自然中发现。”

生:我的同伴说:“大自然中的奥秘是很多的,所以,我们要有所发现,有所发明。”

师:同学们都有很多的感受,很好。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生齐读)

师:你自己说说学了这篇课文以后得到了哪些启发,结合课前的游戏,重新思考一下有哪些启发。

生:我知道了不能破坏生态平衡。

生:我们必须团结友爱。

生:我们认为的枯枝烂叶也有用处,不能随意清理。

师:我记得你刚才说“有点恶心”,现在觉得刚才的游戏有没有意思?

生:还是有点。

师:会不会比刚才好一点?

生:好一小点。

生:我知道了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是互相联系的,我们人类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一些东西。

师: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互相联系,我们同学之间是不是互相联系的呢?我们同学是不是应该联系在一起呢?

师:最后做一个作业,把老师提供的词语之间的关系图画出来。画好的就下课。

篇10:四年级动物的启示作文

蝉为什么会发声,一直是我的一个谜。为了揭开这个秘密,我经常躲在树下,静静地观察。我发现蝉唱歌的时候总是挺胸翘尾。

这是为什么?有一天,我抓了一只蝉,观察它。我摘下蝉的翅膀,放在地上。它在地上拍打着小翅膀,哭了;我又打断了它的针嘴,但它还是哭了。蝉靠什么发音?反复观察,发现声音好像是从胸腔里发出来的。于是,我抓住它,看到它凹进去的部分两边有一层鳞片状的硬壳,里面像一对透明膜。蝉鸣时,胶片向后移。我用手轻轻按了一下地方,蝉叫了起来。我不断挤压,它不断尖叫。我觉得:这副片子就是它的发音装置!我把片子戳破了,不管怎么捏,它都不叫了。后来我妈告诉我,这是蝉的‘音板’,是雄性蝉的专用发音装置。当发音膜的肌肉收缩振动时,蝉就会发出声音。雌蝉之所以哑,是因为没有‘响板’。

这时我才明白,为什么蝉总是爱挺胸,叫起来就趾高气扬。揭开了蝉发音的秘密,我又一次尝到了思考和学习科学的甜头。

篇11:四年级作文钓鱼的启示

刚接触这段文字的时候,不明白父亲的用意。经过老师的详细分析和我自己的多次仔细阅读,我终于体会到了文章透露的道理:人不能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而不能不动心。

俗话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也许杀人犯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杀人放火,而是小时候拿同学的东西,胆子渐渐长大,坏事越来越多,成了邪恶的杀人犯。

在那些日子里,如果作者的父亲纵容他,在非钓鱼时间把鱼带走,那么作者今天可能正坐在牢房里写忏悔书。

篇12:四年级作文钓鱼的启示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和父亲在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天晚上去河边钓鱼。花了很长时间才钓到一条漂亮的大鲈鱼。后来,父亲让作者把鲈鱼放回湖里,因为离钓鱼还有两个小时。三十四年过去了,作者成为了著名的建筑师,并从中受益终身。

读这篇课文让我想起了我去文具店买钢笔的时候。当我挑选了一支有香味的自来水笔,准备付款的时候,旁边的一个大叔把五十块钱掉在了地上。本来想自己留着,但是脑子告诉我做不到,就把钱退给了舅舅。

篇13:树根桩的施工措施

树根桩施工原理: 采用短钻杆分节钻进方法成孔, 清孔后安放钢筋笼, 然后下注浆管, 投骨料后再用压力灌注水泥浆液。树根桩因压力注浆成桩, 可使桩的外表面较为粗糙, 使桩与地基土紧密结合而提高桩周土的摩阻力; 另一方面, 压力注浆可使水泥浆液充填到桩间土的孔隙中去, 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 适用于各类地基的处理与基础加固, 但也有直接采用商品砼灌注的。

1 工程施工测量

建立精确的测量控制网, 采取先控制后引测, 从整体到局部的程序进行, 控制点兼作标高控制之用; 经常对控制网进行校核。

2 树根桩施工要点

2. 1 施工程序

测量定位、挖槽→钻孔→清孔→安放钢筋笼→安放导管 ( 注浆管) →灌注砼 ( 水泥浆) 。

2. 2 施工措施

采用洛阳铲机械或钻机成孔, 钻孔时采用泥浆或清水护壁, 端承桩时必须下套管成孔, 钻孔到设计标高后清孔。

(1) 场地平整、放样, 钻机就位, 铺好枕木并校正, 保证钻机平稳、牢固; 斜桩倾斜度按设计要求作相应调整。 (2) 开孔。对桩中心点作好护桩工作, 根据场地、桩距和进度情况, 采用单机跳打法、单机双打、双机双打等; 桩尖进入持力层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3) 清孔、验孔取样。每施钻4 ~ 5m验孔一次, 更换钻头前或容易缩孔处; 进入基岩后, 每钻进10 ~ 50cm应清孔取样一次以备终孔验孔。

2. 3 钢筋笼制作、安装

(1) 制作: 钢筋笼分节制作, 外侧设砼垫块, 确保砼保护层厚度; 根据设计和具体情况及吊放机具能力而定; 孔内插入1 根通长的钢筋导向, 下放导管或注浆管; 钢筋笼纵向筋距槽底应有20 ~ 30cm。 (2) 安装: 吊机进行, 借自重保持垂直度, 缓慢落入孔内至设计标高, 避免碰撞孔壁, 用钢管借吊钩搁置在孔口枕木上。

2. 4 砼浇筑

(1) 砼配合比选择。砼等级除满足设计要求外, 还应考虑砼浇筑的施工特点: 和易性好、流动度大和对砼强度的影响, 砼强度提高一等级。石子最大粒径不得大于钢筋笼净距的1 /3; 中粗砂; 砼坍落度宜为18 ~22cm; 砼初凝时间满足施工要求。 (2 ) 浇筑方法。通常用钻机吊砼料斗, 通过串筒或导管浇筑; 分层浇筑, 每层不大于1m, 并用杆状锤夯捣。 (3) 浇筑注意事项: 1连续灌注, 充盈系数不小于1, 4h内浇完, 保证混凝土的均匀; 2搅拌好的混凝土应在1. 5h内浇筑完, 夏季应在1h内浇完, 否则应掺加缓凝剂。

以上是采用砼灌注的树根桩, 当然应用较多的还是采用投石注浆以提高地基承载力的方法。

当采用水泥注浆时的施工要点如下: (1) 注浆管可采用直径20mm铁管, 直插孔底, 预留300 ~ 500mm。施工时应尽量缩短吊放和焊接时间; 2树根桩采用的碎石骨料粒径宜在10 ~ 25mm范围内, 钢筋笼外径宜小于设计桩径40 ~ 60mm。水泥砂浆配比符合要求 ( 重量比) , 砂粒粒径不宜大于0. 5mm。对作为侧向支护和抗渗漏的树根桩, 宜注水泥浆, 浆液水灰比宜为0. 4 ~ 0. 5。 (2) 填灌碎石。碎石应用水冲洗后, 计量填放, 填入量应不小于计算体积的0. 8 ~ 0. 9 倍。在填灌过程中应始终利用注浆管注水清孔。 (3) 注浆。宜采用能兼注水泥浆和砂浆的注浆泵, 最大工作压力应不小于2. 0MPa。注浆时应控制压力, 使浆液均匀上冒, 直至泛出孔口为止。 (4) 拔注浆管、移位。拔管后按质检要求在顶部取水泥浆制成试块, 然后填补桩顶砼至设计标高。 (5) 树根桩施工如出现缩颈和塌孔的现象, 应将套管下到产生缩颈或塌孔的土层深度以下。 (6) 树根桩施工时应防止出现穿孔和浆液沿砂层大量流失的现象。树根桩的额定注浆量应不超过按桩身体积计算的三倍, 当注浆量达到额定注浆量时应停止注浆。可采用跳孔施工、间歇施工和增加速凝剂掺量等措施来防止上述现象。 (7) 用作防渗堵漏的树根桩, 允许在水泥浆液中掺入≤3% 的磨细粉煤灰。

3 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

(1) 孔底虚土过多: 钻孔完毕, 应及时浇筑砼或水泥浆; 钻孔操作中应及时清孔, 提钻时应事先把孔口积土清净, 必要时可二次投钻清理虚土; (2) 塌孔: 注意土质变化, 遇有砂卵石或流砂、流塑淤泥, 采用泥浆护壁钻孔方法成孔; 上层滞水渗漏, 应立即采取降水措施, 如深井降水等; (3) 钻杆跳动: 立即停车检查, 排除故障; 如钻杆或钻头不符合要求时, 应及时更换, 试钻达到正常后, 方可施钻; (4) 缩径: 熟悉地质勘探资料、地下水位情况, 检查钻头直径, 作出确实可行的成孔方案或重新成孔; (5) 钢筋笼变形: 钢筋笼在制作成形堆放、运输、起吊、入孔过程中, 应严格按规定的技术措施和操作规程作业; (6) 钢筋笼下沉: 将钢筋笼放入桩孔后, 应在上部用钢管将钢筋笼架起固定, 使相邻桩振动时钢筋笼不致下沉; (7) 成孔达不到最终控制的要求: 充分分析工程地质条件, 了解硬夹层变化情况, 应预先采取措施, 防止不能穿过硬夹层; 对地下障碍物则必须先清理干净; (8) 桩顶标高不准: 砼或注浆到顶, 及时测量, 控制顶标高, 避免过多截桩; (9) 偏孔处理: 应回填砂砾至偏孔上方30 ~50cm处, 重新钻孔; (10 ) 防止孔壁扰动: 采取有效技术措施, 防止扰动孔壁塌孔、扩孔、卡钻和掉钻等。

4 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1) 建立由项目经理, 技术负责人, 质检员检查质量管理体系; (2) 制定各职能部门、人员、作业层的质量管理责任制, 明确各工作岗位职责, 工作权限和奖罚规则; (3) 配备相应的专职质检负责人, 明确分工, 责任到人; (4) 明确质量管理目标, 质量意识和责任心, 充分发挥质量否决权的作用。

5 原材料质量保证措施

对工程材料供货厂家的材料质量、信誉、供货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不符合要求的厂家或产品不予采用: (1) 掌握材料信息, 优选供货厂家; (2) 合理组织材料供应; (3) 按定额计量使用材料, 避免材料损失; (4) 严把材料质量关, 重视材料的使用认证。

6 结束语

随着工程建设的发展, 我们对软土地基加固处理方法逐步趋于多样化且处理技术越来越成熟, 树根桩已成为处理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或者地基加固等常用工程措施。这种方法现已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 公路, 港口, 码头, 铁路及水电工程基础处理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篇14:从树根中走出的梁山好汉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郑剑夫拓宽根雕的范畴,把古沉木、檀香、坡垒、黄花梨等纳入自己的雕刻对象,并称之为“奇根”,使根雕视野更为宽广。

形形式式的奇异根木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雨,多少曲折,多少颠离,它的质地、纹理、色泽、结构都称得上是一种珍奇瑰丽之根,而且每件奇根均各具特色,均是孤品,让人在鉴赏中获得感悟,因此,收集奇根的本身就是一种寻觅美的过程,而雕刻施艺更是一种创造。郑剑夫找到合适的奇根后,并不急于动刀,而是反复观察,认真琢磨。他认为展示奇根的自然美感是第一要素,然后才是展示自己的刀艺。

从1992年开始,郑剑夫从单个的奇根雕向“组合”型迈步,先后创作了系列作品《十八罗汉》《金陵十二钗》《诸子系列》等,频频获得国家级大奖,引起了收藏界的瞩目。

从1998年秋天开始,郑剑夫把目光瞄向了气势恢弘、个性鲜明的水浒英雄人物,决定以奇根雕刻的形式再现梁山好汉一百零八将的风采。

创作奇根雕《梁山一百零八将》的难度很大,《水浒》是中国古典名著,故事情节家喻户晓,个中人物耳熟能详,而一百零八将的身份地位不同,性格特征各异,稍一不慎,人们便会挑出毛病。

从小听惯《水浒》说书的郑剑夫反复观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碟片,又研读《水浒传》原著。他认为创作《梁山一百零八将》最主要的是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反映宋代的民俗风情,从中要贯穿一股“风风火火闯九州”的英雄豪气。不仅要创作好一百零八将中的武松、鲁智深、林冲、李逵等主要人物形象,也要刻画好时迁、朱贵、萧让、宋清等富有特色的次要人物形象。因为一百零八将中的人物是以一个个同样高大的奇根雕刻组合起来的,倘若其中一个形象塑造不好,便会影响整体的效果,因此,郑剑夫对每个人物的创作都不含糊。

选材是创作梁山一百零八将的第一要素。根雕的选材与木雕不同,木雕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雕琢,根雕却要因人选材,需要用美的眼光去寻觅,去发现。

郑剑夫选材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依照人物的个性和身份去选择。如黑旋风李逵,这个人物粗犷鲁莽,却又耿直忠勇,带有一种野味。郑剑夫挑选了几十个根料都不理想,最后选中了一块深埋在水中达千年之久的深黑色古沉木才满意。又如一丈青扈三娘,体态婀娜,英武娇美,原是扈家庄得宠的小姐,入伙梁山后仍是一位美女。要创作这样一位人物,郑剑夫决定选择珍贵的印度檀香木,这种木材纹理细腻,肌理流畅,透出一股香味,极其昂贵。另一种选材方法是无目的地在树山根海中探觅,看是否有合适的材料符合梁山一百零八将中的人物创作。如创作鼓上蚤时迁的材料便是从树山根海中脱颖而出的,这是一块岩桑,产地在云南,其价值不亚于名贵木材。朱富的材料是水杨柳,表现笑面虎亦是物尽其用的好料。

完成《梁山一百零八将》系列人物雕刻,郑剑夫选择采用了檀香木、紫檀木、花梨木、古沉木、香柏木、榉木、梅树桩、榧木及柞木等50余种奇根,产地来自浙江、福建、海南、云南、台湾、甘肃、广西以及国外的印度、越南、缅甸等。他边选材,边创作,原定在2001年完工向千年新世纪献礼的根雕《梁山一百零八将》,结果到2004年才完工,历时六年之久,足见其创作的认真和艰辛。

形象刻画又是根雕的一大难关,郑剑夫对一百零八将的每个人物进行了梳理,围绕“风风火火闯九州”的主题,罗列出人物最有闪光点的瞬间进行刻画。他懂得,要使作品中的人物活起来,首先要使作品中的人物在自己的心中活起来,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随时随地可以呼之欲出,召之即来。

行者武松是梁山一百零八将中的重要一员,应该突出这个人物的英雄气概。郑剑夫为武松这个人物构思了不少形象,有勇打猛虎的,有擒拿西门庆的,也有醉打蒋门神的,最终他选择了武松大闹飞云浦、砸碎手中木枷、一一杀绝暗害他解差的形象。为能更好地显示武松嫉恶如仇、敢打敢拼的气势和胆魄,郑剑夫选用了一块有硬度的海南古沉木,为能让武松的形象在自己的心目中更为鲜活,他反复看了《水浒》中《武松大闹飞云浦》的电视碟片,再依照木材的自然形态进行构思。一天夜里坐在被窝里再次看了这几组镜头后,创作欲望一下子涌了上来,他披衣而起,来到工作室,拿起凿子便在古沉木上敲打起来,不到两个小时武松的形象便出来了。第二天天一亮,他又匆匆起床进行修整,这件作品经过几天的努力,便获得了成功。你看,武松砸碎了颈上的木枷,挥起了右手,攥紧了拳头,他剑眉扬起,双眼喷火,其气吞万里的气势正滚滚而来。

创作花和尚鲁智深,郑剑夫考虑的时间最长。最后,他一反常态,选择了鲁智深未出家前的提辖形象。郑剑夫认为,鲁提辖为救金老汉父女,仗义拳打镇关西,更能体现鲁提辖的英雄本色。为能刻划好这个形象,他反复阅读原著,不仅体味他“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络腮胡须”的外形,更刻画他嫉恶如仇,替天行道的梁山好汉本色。

郑剑夫在创作“梁山一百零八将”的好汉形象时,十分注重人物头部的神态刻画,并以此来展开人物的内心世界,其他部位则一刀不奏地保留了自然的根材纹理,使原材料中那些固有的树根纹理、疤痕、树瘿及扭曲的形态,转化演绎为人物的衣衫、帽子、发髻、兵器及动作,力求天然成趣,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粗细并存、形神兼备”的美学效果。如豹子头林冲,郑剑夫撷取了林冲雪夜上梁山的情景,并选择相应的根材来进行创作。这是一块榉木残根,从林冲弓腰前倾的身姿,扛在肩上朝前伸出的花枪,飘扬起来的棉大衣以及嵌在坚毅庄重脸色上的那双眯起而又明亮的眼睛上,明显地让人感觉到林冲正迎着风雪在奋勇地负重前进。

上一篇:法律文化节开幕式活动方案下一篇:三兴村廉政文化示范点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