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启示》四年级作文

2024-04-13

《大自然的启示》四年级作文(精选18篇)

篇1:《大自然的启示》四年级作文

各位同学,你们想过没有,果园里的果农们最大的烦恼是什么?成群的虫子侵害果树,把果树统统害死。就算洒下再多的农药也无济于事,而且也会因为农药残留而导致中毒。森林里的啄木鸟也不会一棵一棵树地吃害虫。想到这儿我有一个启示,听我慢慢给你讲。

我要设计一种和啄木鸟很相似的机器,有着又长又尖的嘴巴,嘴里还有一个弯钩似的舌头。它的肚子里有一个电脑芯片,可以探测到害虫的位置。只要我们按一下按钮,就可以开始工作了。它先从嘴里吐出一个很锋利的钻头,挖一个小洞,然后伸出舌头把虫子钩住吃掉。这样虫子就又会变成电来用,循环使用。

你们是否看见过蚂蚁搬运食物回到巢穴里,这在我们眼里是一件非常小的事。蚂蚁,生来就弱小,被轻轻一压,生命就到此结束了。可是当一只蚂蚁遇到很大的食物,自己搬不动时,就会立刻返回巢穴叫上所有的蚂蚁一起来搬,一定会把食物搬走的。这是多么强大的团结力量啊!虽然一个人的力量很渺小,但是很多人的力量加起来,就会非常强大。

大自然对人类的启示不光有这些,还有如:抗荷飞行服、空对空响尾蛇导弹等等。总之一句话,大自然对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

【大自然的启示四年级作文汇编八篇】

篇2:《大自然的启示》四年级作文

几年过去了,树木的叶子越来越少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是人们异想天开的想法给树木带来了灾难。

原来,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平衡。枯枝败叶,看起来是脏东西,其实,他们腐烂之后,能增长土壤的肥力。这里有许多鸟儿,可是, 人们把树木的野草锄了,鸟儿飞走了,害虫就向森林攻击了,树木就渐渐给毁了。

荷叶的启示

人类自古就能拿着雨伞来遮风挡雨,这都是人类通过大自然的仔细观察而发明出来的。

很久的时候,一些孩子头顶着一片大荷叶,冒着雨走,这种启发让人们发明了帽子。但是,人们每天出门的时候常常被雨水淋湿,这种启发了人们建起了亭子,可亭子不方便人们出行,天气一日三变,人们还是经常被雨淋湿,最后,人们依照亭子给帽子安上了一个架子,装上手把儿,于是世界上就有了第一把“雨伞”。

科学是很难学会的,只要通过仔细的观察和不断的努力就可以成功。

篇3:《大自然的启示》四年级作文

游戏规则:随机请一学生 (女生) 上前, 让她请上自己要好的男生, 上来手拉手。再由该男生请上要好的女生, 继续拉手。以此类推, 请上自己要好的异性同学。最后全班同学绕着桌椅外围, 拉手围成一个大圆。

2. 师生问好后, 请学生说说玩游戏的感受

生:有点不好意思, 不过大家团结一致。

师:讲得非常好。

生:这个游戏让人玩得很害羞。 (生笑)

师:第一次玩嘛, 总有点害羞的。

生:我觉得不好意思, 因为和男的手拉手, 这样不太好。

师:没拉到过, 下次多拉拉。

生:有点恶心, 但为了玩游戏豁出去了。

师:豁出去就好了。

生:我觉得这个游戏很好玩, 看到了大家的害羞。

师:这个游戏会有很多的启发, 但是现在大家还没想到, 学了今天这篇课文之后, 我再请你们说一说, 你们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3. 直接入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师出示课题:大自然的启示)

师:一起读。 (生齐读课题)

师:谁来说一说“启示”是什么意思?

生:它的近义词是“启发”。

师:对。

生:通过某个事物使人们发明、创造些什么东西。

师:想到些什么东西, 对不对?非常好。

师:再增加点难度, “启”是什么?

生:启发的意思。

师:“启”就是“启发”的意思?猜吧, 我估计你们都不知道, 那就猜吧。

生:“开始”的意思。

师:为什么这么说? (该生接不上) 你是从哪个词语当中想到的?

生:启动。

师:“启动”就是开始的意思。

生:道理。

师:道理?不对。

生:事故。

师:不对。所以很多时候, 一个词语的意思我们是知道的, 但要去想一个字的意思就不知道了。“启”的意思, 你们知道吗?

生:发现。

师:也不对。老师告诉你们, “启”的意思就是“打开”。喝酒的时候有一个“启瓶器”。“启示”连起来就是“启发”的意思。

4. 明确学习要求

师:怎么来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来看要求,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呈现略读提示语, 请一生读要求)

师:学习这篇 课文有两 个要求, 第1个要求是——

生:说一说其中的每篇短文主要讲了什么, 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师:对, 这是第1个要求。第2个呢—— (标画两个要求)

生:画出自己感受深的语句, 如果有兴趣, 还可以把它们抄下来。

师:你有一个字读错了。“画”, 我们南方人都读“划出划出”, 其实是错的, 应该是——

生:画出。 (生齐读)

5. 感知内容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要求, 在屏幕上。

(生先自学, 然后教师引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略)

6. 认读新词

师:了解了主要内容, 再来看一看生字和词语。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师:这里有个词语“遭殃”, “殃”是什么意思?又靠猜了。 (生猜)

师:破坏, 猜错了。

生:灾难。

师:猜对了。今后要多预习, 特别关注每一个字是什么意思。

7. 理解课文

师:森林遭了什么殃?请同学们再次打开课本, 把森林遭殃的这段话用笔画出来。你到前面来画。 (呈现《“打扫”森林》的课文, 请一位学生在白板上画, 利于后面校对)

师:对不对? (该生画出了第3段)

生 (齐答) :对。

师:我们一齐来读一读。 (生齐读所画段落)

师:老师有两个问题, 第1个问题, 这段话中把什么比作扫帚?

生:把干枯的橡树和菩提树比作扫帚。

师:讲得非常好。谁再来讲讲?

生:把干枯的橡树和菩提树比作扫帚。

师:第2个问题, 为什么要把它们比作扫帚? (稍等待) 来, 这位同学。

生:因为橡树和菩提树的叶子越来越少了。

师:所以——

生:所以把橡树和菩提树比作光秃秃的扫帚。

生:这样更表现了森林遭了殃, 菩提树和橡树的叶子越来越少了。

师:你是这样理解的。还有没有不同的理解?

生:我觉得这样才能体现害虫的破坏力大。

师:才能够体现出来, 是这个意思对吗?还有没有?你说。

生:因为森林里没有了那些脏东西, 像枯枝烂叶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 现在橡树和菩提树的叶子越来越少, 所以作者把它们比作一把把扫帚。

师:好。我们来看一看这个课题, “打扫”森林, “打扫”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生:它代表反义词。

师:反义词什么意思, 就是不打扫?

生:破坏的意思。

师:你觉得是破坏森林。好的。

生:“打扫”有特殊含义, 它不是真正的“打扫”森林。

生:加双引号含有贬义的意思。

师:就是不好的意思。现在再来想一想, 为什么把它们比作“扫帚”?

生:因为林务官一打扫, 那些树一片叶子也没有了, 所以把光秃秃的树比作扫帚。

生:因为林务官已经破坏了生态平衡。

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再次打开课本, 快速浏览第5、6自然段, 找出这两段当中的一个总起句, 把它画出来。 (师出示要求)

师 (巡视, 指点) :总起句, 不要拿起笔就画, 想一想。画出一句。

师:请一个同学读出来。

生:原来, 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 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师:对不对?

生:对。

师:有些同学画到最后去了, 老师提醒了之后就画对了。“总起句”是在前面的 (白板中红线慢慢标出总起句) , 开始的时候写的这句话叫“总起句”。有的同学画到第6自然段去了, 那个不叫“总起句”。今后一定要听清楚老师的问题。

师:我们来看这句话, “原来” (白板上红笔圈词) , 这个词语是针对哪句话来说的?联系上下文来思考一下。

生:第4自然段中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师:对, “原来”是针对上文的。

师:“互相联系” (红笔圈词) 针对哪里?

生:针对下文。

师:很好。现在请同学们4人小组合作。合作要求, 请看大屏幕。

师:比如说“枯枝败叶”, 它和“土壤”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师边讲解边示范画法、写法) 它是“土壤”的“肥力”。“枯枝败叶”还与什么有联系呢?“土壤”又与什么有联系呢?老师给大家发了一张纸, 4人小组一起完成这个作业。写得越多越快越准确, 越好。你们有5分钟的时间。开始。这条线 (白板时间线) 没了, 就结束了。画好了, 可以贴到黑板上。 (生小组合作。组长张贴合作单)

师:我们叫下面的老师也来参与一下我们的学习, 好不好?选一个老师上来, 选一个小组汇报。 (一位教师主动上台选了一张小组合作单)

师:来介绍一下你们的成果。

生1 :我们小组认为“枯枝败叶”对“土壤”有肥力作用, 它们也是有些动物的食物, 动物也会为森林提供生态平衡。 (学生对着思维导图讲解)

师:你们觉得这组怎么样?

生:很好。

师:鼓掌。请你选一组。

生2 :我们组认为枯枝败叶可以让土壤增加肥力, 土壤为大树提供养料, 大树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排出氧气, 供养人类, 又为小鸟、动物提供栖息地, 小鸟为大树捉害虫。 (学生对着思维导图讲解)

师:好不好? (生主动一齐鼓掌) 再选一组。

师: (对生2) 你觉得比较好的选一组。放投影上。

生3 :我们组从灌木联想到害虫, 从害虫联想到天敌, 由害虫又联想到鸟类, 由鸟类联想到树木, 从树木联想到土壤, 从枯枝败叶联想到肥力, 从兽类联想到栖息的地方, 从兽类还联想到隐蔽的场所, 从栖息的地方联想到昆虫。

师:这个同学的表述有个问题, 没有讲清楚, 对不对?你们组有没有人能讲得更清楚?他就讲了一个词“联想”, 关系没有讲清楚。你来, 能不能讲清楚?

生4 :由兽类联想到灌木。

师:又“联想”了。

生4 :兽类在灌木丛里有隐蔽的场所, 有栖息的地方。灌木丛里有害虫, 就有鸟类来制服害虫, 还给树木捕捉害虫。树木吸收土壤的肥力, 给人类提供氧气, 枯枝烂叶提供肥力给土壤。

师:先回去吧。这张图主要的问题出在哪里呢?为什么两个上来的同学都讲不清楚?

生:没写清楚。

师:对, 他们把作用也写进去了, “鸟类”“昆虫”“栖息地”, “栖息地”应该写在横线上就非常清楚了。这张图虽然看起来很漂亮, 但还需要修改。下课以后可以修改。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句话, 一起读一遍。

师:明白了这个道理, 我们再来学习下一篇课文《人类的老师》。你自己先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然后找最要好的同伴交流, 这次不限男女。时间是3分钟。

(学生自学, 找同伴交流。教师巡视、倾听, 发现一个没有同伴的孩子)

师:你们一起好不好?

师:时间都去哪儿了?都花在学习上了。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 要求是说说你的同伴怎么说的。 (引导互相倾听)

生:啊? (略显意外)

生:我的同伴是这么说的, “如果没有这些动物启示我们人类发明这些、创造这些, 我们的生活不会这么多姿多彩”。 (师示意自由传话筒)

生:我的同伴说:“人类要从大自然中学习, 从大自然中发现。”

生:我的同伴说:“大自然中的奥秘是很多的, 所以, 我们要有所发现, 有所发明。”

师:同学们都有很多的感受, 很好。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 (生齐读)

师:你自己说说学了这篇课文以后得到了哪些启发, 结合课前的游戏, 重新思考一下有哪些启发。

生:我知道了不能破坏生态平衡。

生:我们必须团结友爱。

生:我们认为的枯枝烂叶也有用处, 不能随意清理。

师:我记得你刚才说“有点恶心”, 现在觉得刚才的游戏有没有意思?

生:还是有点。

师:会不会比刚才好一点?

生:好一小点。

生:我知道了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是互相联系的, 我们人类可以从中得到启示, 发明一些东西。

师: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互相联系, 我们同学之间是不是互相联系的呢?我们同学是不是应该联系在一起呢?

篇4:四年级阅读主题:大自然的启示

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的冷淡, 招来了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幼龟,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鸫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

读后实践

1.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叼( ) 幼( ) 淡( )

叨( ) 幻( ) 谈(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句话中的“自然之道”是指:_______________。

(2)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词语可以看出向导救幼龟是他不愿意做的事。

《蝙蝠和雷达》文段选读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蝙(biān biǎn)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bǔ pǔ)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bì pì)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ruì yuè),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试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读后实践

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2.写出近义词。

灵巧( ) 敏锐( ) 启示( )

3.照样子写四个含有数字的四字词语。

横七竖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4.按要求,给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

(1)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蝙蝠到处乱撞。

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科学家做了_______________次试验,目的是弄清楚_______________这个问题,最后得出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苍蝇与宇宙飞船

令人讨厌的苍蝇,与宏伟的航天事业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仿生学却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苍蝇是声名狼藉的“逐臭之夫”,凡是腥臭污秽的地方,都有它们的踪迹。苍蝇的嗅觉特别灵敏,远在几千米外的气味也能嗅到。但是苍蝇并没有“鼻子”,它靠什么来充当嗅觉的呢? 原来,苍蝇的“鼻子”——嗅觉感受器分布在头部的一对触角上。

每个“鼻子”只有一个“鼻孔”与外界相通,内含上百个嗅觉神经细胞。若有气味进入“鼻孔”,这些神经立即把气味刺激转变成神经电脉冲,送往大脑。大脑根据不同气味物质所产生的神经电脉冲的不同,就可区别出不同气味的物质。因此,苍蝇的触角像是一台灵敏的气体分析仪。

仿生学家由此得到启发,根据苍蝇嗅觉器的结构和功能,仿制成功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这种仪器的“探头”不是金属,而是活的苍蝇。就是把非常纤细的微电极插到苍蝇的嗅觉神经上,将引导出来的神经电信号经电子线路放大后,送给分析器;分析器一发现气味物质的信号,便能发出警报。这种仪器已经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

这种小型气体分析仪,也可测量潜水艇和矿井里的有害气体。利用这种原理,还可用来改进计算机的输入装置和有关气体色层分析仪的结构原理中。

读后实践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紧密——( ) 立即——( ) 启发——( )

2.在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表达下面句子的意思。

(1)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 )

(2)名声败坏到了极点。 ( )

(3)追逐奇臭的人。 ( )

(4)肮脏、不洁净。 ( )

3.苍蝇的“鼻子”——嗅觉感受器分布在头部的一对触角上。 这句话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A.解释说明 B.语音的延长 C.意思的递进

4.仿照下面的句子,用加点的词造句。

这种仪器的“探头”不是金属,而是活的苍蝇。

大自然是个无穷的宝库,你有没有从周围的动物、植物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呢?想一想,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篇5:四年级作文大自然的启示

有关大自然的作文:我爱大自然!看那睡饱的小狗好像刚生出不久的小孩.也喜欢四季就像魔术师,一下忽冷“有关大自然的作文”

四年级作文自然景观

四年级作文自然景观:篇一天空被夕阳染上了血红色,桃红色的云彩倒映在江面上,整个江面焕然一新,此时此“四年级作文自然景观”

篇6:四年级作文大自然的启示

我与大自然作文:我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今天白天天气:雨加雪转晴。”一大早起来,灰蒙蒙的“我与大自然作文”

想像作文大自然

想像作文大自然:自然界中,雨是一抹绚烂奇丽的色彩,有蒙蒙的细雨,有狂风怒吼的暴雨,有闪电雷“想像作文大自然”

篇7:大自然的启示-四年级作文

一粒种子,在泥土中醒来,抖动着腰肢,睁开睡意朦胧的双眼,它等的是春意;一条蚯蚓,在泥土中穿梭,在它的身后翻起层层叠叠的泥浪,它等的是雨意;一片落叶,在泥土上睡着,似乎不愿醒来,它等的是母意;一枚蒲公英,在泥土上摇摆,带着依依的不舍,它等的又是风意。

泥土用它黝黑的身躯承载起万物,万物有灵也是泥土所赋予的。当我们脚踏泥土时,有谁想过它就那样默默的任我们践踏,从未吭声?当它被埋在高楼大厦的脚底下时,有谁想过,它用自己厚大的胸膛在承受着这万斤之重?当我们路过草坪时,又有谁想过它一直在孕育着草地,却不炫耀?泥土就是这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它平凡却也执着。但是它同时又是无中生有的奇迹,是浩瀚万物的奇迹,是无处不在、最不奇迹的奇迹。它用万物存亡、万物进化、万物生长的史册,承载起世界的变迁,引导着人类的发展。

泥土,它见证了春的盎然,夏的悠扬,秋的收取,冬的凛冽。它总是带着谦卑,却不失朴实。它躲在植物底下呼吸的,噙着清晨的泪水,借着花草的手语表达着自己的感情。每当黑夜潜入大地,照看那些野花的总是它;每当阳光撒向大地,也是它为世界增添几分蕴彩。它在为什么呢?或许只有它自己知道。

泥土,带着些许诗意。在静悄悄的时候,它会打开心的盒子,它听洗净的鸟语,听盛开的花朵,听叮咚的河流,听哭泣的树木。在这个时候,它有一点小自私了,它不想把这些分享给别人,因为这是属于它的,它把这些锁在心的盒子里,带上一个小锁,或许藏在哪个深处,我们又怎么知道呢!

没有了泥土,整个世界都将失去母性,变得如地狱般的狰狞。如果泥土远走他乡,就会变成尘土,变成世界的奴。所以啊!即使是变成泥土,变成一座水泥墙,也能在高高的墙上看到未来。不要变成泥沼,那就是误入歧途,只会成为陷阱。

泥土是爱的堆积,是时光的积累。百年之后,我们都将归入尘土,我们的一生都将变成一颗草,在风中摇摆,那个时候,我们在看着下一代人。在四季的风里,我们沙沙作响,就像现在的草一样。

篇8:自然给我的启示

“大树, 早啊!”早晨, 当第一缕清气弥漫在空中时, 我旁边的小溪吸了一口空气, 跟我打招呼。我伸了一个懒腰, “小溪, 你早!”“啊!这儿真美, 我真喜欢生活在这里。”小溪自豪地说。我才注意环顾四周:一轮金色的太阳从东方徐徐地升起, 它尽情地释放出身上所有的光辉, 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子;湛蓝的天空朵朵白云, 它们簇拥在一起, 好像在商量如何把天空打扮得更加美丽。等到风伯伯来下命令, 它们立即散开, 各就各位, 开始做起了装饰天空的工作。你瞧, 这几朵白云变成了柔柔的棉花, 那几朵白云变成了可爱的白兔, 还有那几朵又变成温顺的绵羊……白云下面是一座座连绵起伏的青山, 山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花草和树苗。远远望去, 真像一块块紧挨在一起的翡翠, 美丽极了。山下有一片片形态各异的稻田, 田里种满了各种庄稼。从高处俯视, 简直就是一幅五颜六色的画卷。而这画卷里的庄稼都显得那么的茂盛, 那么的生机勃勃。我想, 这全都是小溪的功劳啊!是她, 每天都记得往稻田里输送甘甜的乳汁, 才把这些庄稼喂得饱饱的。使他们快快乐乐、自由自在的生长。

此时此刻, 一切都是那么的静谧, 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我和小溪早已被这些美景给陶醉了。我俩纷纷闭上眼睛, 呼吸着新鲜的空气, 尽情地感受世界的宁静、和谐……不知不觉, 几只小鸟停落在我身上, 欢乐地歌唱道:“这里的环境真漂亮, 这里的生活真美啊!……”能生存在这天堂般的环境中谁会有烦恼?谁不沉浸在喜悦里呢?

然而, 好花不常开, 好景不长在。一年之后, 变了, 一切都变了———只见污水从西边的工厂排出, 它就像一个张牙舞爪的魔鬼, 瞪着大大的双眼, 飘在小溪上面, 好像要把溪水吞掉似的, 溪水奋力地挣扎着, 翻滚着, 可怎么也挣脱不了它的魔掌, 最终小溪再也发不出昔日耀眼的光芒, 鱼儿也白着肚子与垃圾漂浮在溪面上了。

远处郁郁葱葱的山林变成了光秃秃的小山包, 到处都是黄色的泥土, 只剩下我们这几棵生了病的树, 在奄奄一息地流着泪。天空、白云、阳光也不再迷人, 鸟语花香的日子也不复存在……

曾经使人流连忘返的“人间仙境”顷刻间化为乌有。

“这一切是怎么了?”“是人类乱倒垃圾造成的, 是人类贪婪, 不断向自然界索取资源, 是他们乱砍滥伐造成的。”毫无疑问, 所有箭头都指向了人类。是的, 我也觉得一切都是人类惹的祸。

人类啊!自然界无私地给予了你们那么美好的东西, 你们为什么还要那么狠心的破坏自然?人类啊, 为了你们自己, 也为了我们, 请你们从现在做起, 好好保护环境, 与自然和谐相处。赶快拯救你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吧!

篇9:《大自然的启示》四年级作文

游戏规则:随机请一学生(女生)上前,让她请上自己要好的男生,上来手拉手。再由该男生请上要好的女生,继续拉手。以此类推,请上自己要好的异性同学。最后全班同学绕着桌椅外围,拉手围成一个大圆。

2. 师生问好后,请学生说说玩游戏的感受

生:有点不好意思,不过大家团结一致。

师:讲得非常好。

生:这个游戏让人玩得很害羞。(生笑)

师:第一次玩嘛,总有点害羞的。

生:我觉得不好意思,因为和男的手拉手,这样不太好。

师:没拉到过,下次多拉拉。

生:有点恶心,但为了玩游戏豁出去了。

师:豁出去就好了。

生:我觉得这个游戏很好玩,看到了大家的害羞。

师:这个游戏会有很多的启发,但是现在大家还没想到,学了今天这篇课文之后,我再请你们说一说,你们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3. 直接入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师出示课题:大自然的启示)

师:一起读。(生齐读课题)

师:谁来说一说“启示”是什么意思?

生:它的近义词是“启发”。

师:对。

生:通过某个事物使人们发明、创造些什么东西。

师:想到些什么东西,对不对?非常好。

师:再增加点难度,“启”是什么?

生:启发的意思。

师:“启”就是“启发”的意思?猜吧,我估计你们都不知道,那就猜吧。

生:“开始”的意思。

师:为什么这么说?(该生接不上)你是从哪个词语当中想到的?

生:启动。

师:“启动”就是开始的意思。

生:道理。

师:道理?不对。

生:事故。

师:不对。所以很多时候,一个词语的意思我们是知道的,但要去想一个字的意思就不知道了。“启”的意思,你们知道吗?

生:发现。

师:也不对。老师告诉你们,“启”的意思就是“打开”。喝酒的时候有一个“启瓶器”。“启示”连起来就是“启发”的意思。

4. 明确学习要求

师:怎么来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来看要求,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呈现略读提示语,请一生读要求)

师:学习这篇课文有两个要求,第1个要求是——

生:说一说其中的每篇短文主要讲了什么,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师:对,这是第1个要求。第2个呢——(标画两个要求)

生:画出自己感受深的语句,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它们抄下来。

师:你有一个字读错了。“画”,我们南方人都读“划出划出”,其实是错的,应该是——

生:画出。(生齐读)

5. 感知内容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要求,在屏幕上。

(生先自学,然后教师引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过程略)

6. 认读新词

师:了解了主要内容,再来看一看生字和词语。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师:这里有个词语“遭殃”,“殃”是什么意思?又靠猜了。(生猜)

师:破坏,猜错了。

生:灾难。

师:猜对了。今后要多预习,特别关注每一个字是什么意思。

7. 理解课文

师:森林遭了什么殃?请同学们再次打开课本,把森林遭殃的这段话用笔画出来。你到前面来画。(呈现《“打扫”森林》的课文,请一位学生在白板上画,利于后面校对)

师:对不对?(该生画出了第3段)

生(齐答):对。

师:我们一齐来读一读。(生齐读所画段落)

师:老师有两个问题,第1个问题,这段话中把什么比作扫帚?

生:把干枯的橡树和菩提树比作扫帚。

师:讲得非常好。谁再来讲讲?

生:把干枯的橡树和菩提树比作扫帚。

师:第2个问题,为什么要把它们比作扫帚?(稍等待)来,这位同学。

生:因为橡树和菩提树的叶子越来越少了。

师:所以——

生:所以把橡树和菩提树比作光秃秃的扫帚。

生:这样更表现了森林遭了殃,菩提树和橡树的叶子越来越少了。

师:你是这样理解的。还有没有不同的理解?

生:我觉得这样才能体现害虫的破坏力大。

师:才能够体现出来,是这个意思对吗?还有没有?你说。

生:因为森林里没有了那些脏东西,像枯枝烂叶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现在橡树和菩提树的叶子越来越少,所以作者把它们比作一把把扫帚。

师:好。我们来看一看这个课题,“打扫”森林,“打扫”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生:它代表反义词。

师:反义词什么意思,就是不打扫?

生:破坏的意思。

师:你觉得是破坏森林。好的。

生:“打扫”有特殊含义,它不是真正的“打扫”森林。

生:加双引号含有贬义的意思。

师:就是不好的意思。现在再来想一想,为什么把它们比作“扫帚”?

生:因为林务官一打扫,那些树一片叶子也没有了,所以把光秃秃的树比作扫帚。

生:因为林务官已经破坏了生态平衡。

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再次打开课本,快速浏览第5、6自然段,找出这两段当中的一个总起句,把它画出来。(师出示要求)endprint

师(巡视,指点):总起句,不要拿起笔就画,想一想。画出一句。

师:请一个同学读出来。

生: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师:对不对?

生:对。

师:有些同学画到最后去了,老师提醒了之后就画对了。“总起句”是在前面的(白板中红线慢慢标出总起句),开始的时候写的这句话叫“总起句”。有的同学画到第6自然段去了,那个不叫“总起句”。今后一定要听清楚老师的问题。

师:我们来看这句话,“原来”(白板上红笔圈词),这个词语是针对哪句话来说的?联系上下文来思考一下。

生:第4自然段中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师:对,“原来”是针对上文的。

师:“互相联系” (红笔圈词)针对哪里?

生:针对下文。

师:很好。现在请同学们4人小组合作。合作要求,请看大屏幕。

师:比如说“枯枝败叶”,它和“土壤”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师边讲解边示范画法、写法)它是“土壤”的“肥力”。“枯枝败叶”还与什么有联系呢?“土壤”又与什么有联系呢?老师给大家发了一张纸,4人小组一起完成这个作业。写得越多越快越准确,越好。你们有5分钟的时间。开始。这条线(白板时间线)没了,就结束了。画好了,可以贴到黑板上。(生小组合作。组长张贴合作单)

师:我们叫下面的老师也来参与一下我们的学习,好不好?选一个老师上来,选一个小组汇报。(一位教师主动上台选了一张小组合作单)

师:来介绍一下你们的成果。

生1:我们小组认为“枯枝败叶”对“土壤”有肥力作用,它们也是有些动物的食物,动物也会为森林提供生态平衡。(学生对着思维导图讲解)

师:你们觉得这组怎么样?

生:很好。

师:鼓掌。请你选一组。

生2:我们组认为枯枝败叶可以让土壤增加肥力,土壤为大树提供养料,大树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排出氧气,供养人类,又为小鸟、动物提供栖息地,小鸟为大树捉害虫。(学生对着思维导图讲解)

师:好不好?(生主动一齐鼓掌)再选一组。

师:(对生2)你觉得比较好的选一组。放投影上。

生3:我们组从灌木联想到害虫,从害虫联想到天敌,由害虫又联想到鸟类,由鸟类联想到树木,从树木联想到土壤,从枯枝败叶联想到肥力,从兽类联想到栖息的地方,从兽类还联想到隐蔽的场所,从栖息的地方联想到昆虫。

师:这个同学的表述有个问题,没有讲清楚,对不对?你们组有没有人能讲得更清楚?他就讲了一个词“联想”,关系没有讲清楚。你来,能不能讲清楚?

生4:由兽类联想到灌木。

师:又“联想”了。

生4:兽类在灌木丛里有隐蔽的场所,有栖息的地方。灌木丛里有害虫,就有鸟类来制服害虫,还给树木捕捉害虫。树木吸收土壤的肥力,给人类提供氧气,枯枝烂叶提供肥力给土壤。

师:先回去吧。这张图主要的问题出在哪里呢?为什么两个上来的同学都讲不清楚?

生:没写清楚。

师:对,他们把作用也写进去了,“鸟类”“昆虫”“栖息地”,“栖息地”应该写在横线上就非常清楚了。这张图虽然看起来很漂亮,但还需要修改。下课以后可以修改。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句话,一起读一遍。

师: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再来学习下一篇课文《人类的老师》。你自己先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然后找最要好的同伴交流,这次不限男女。时间是3分钟。

(学生自学,找同伴交流。教师巡视、倾听,发现一个没有同伴的孩子)

师:你们一起好不好?

师:时间都去哪儿了?都花在学习上了。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要求是说说你的同伴怎么说的。(引导互相倾听)

生:啊?(略显意外)

生:我的同伴是这么说的,“如果没有这些动物启示我们人类发明这些、创造这些,我们的生活不会这么多姿多彩”。(师示意自由传话筒)

生:我的同伴说:“人类要从大自然中学习,从大自然中发现。”

生:我的同伴说:“大自然中的奥秘是很多的,所以,我们要有所发现,有所发明。”

师:同学们都有很多的感受,很好。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生齐读)

师:你自己说说学了这篇课文以后得到了哪些启发,结合课前的游戏,重新思考一下有哪些启发。

生:我知道了不能破坏生态平衡。

生:我们必须团结友爱。

生:我们认为的枯枝烂叶也有用处,不能随意清理。

师:我记得你刚才说“有点恶心”,现在觉得刚才的游戏有没有意思?

生:还是有点。

师:会不会比刚才好一点?

生:好一小点。

生:我知道了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是互相联系的,我们人类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一些东西。

师: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互相联系,我们同学之间是不是互相联系的呢?我们同学是不是应该联系在一起呢?

师:最后做一个作业,把老师提供的词语之间的关系图画出来。画好的就下课。

篇10:大自然的启示四年级作文

一到回家,我马上开始查找关于“大自然启示”的资料,网上的资料让我目不暇接。我仔细挑选了几条对人类有很重要意义的启示,我马上把这些资料给抄了下来星期四下午的阳光体育,我们把自己找的资料说给全班的同学听。很多的.同学们说了一些我没有查到了的资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同学说的:人们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已研制成功一种电子蛙眼。这种电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样,准确无误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物体。把电子蛙眼装入雷达系统后,雷达抗干扰能力大大提高。这种雷达系统能快速而准确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飞机、舰船和导弹等。特别是能够区别真假导弹,防止以假乱真。

电子蛙眼还广泛应用在机场及交通要道上。在机场,它能监视飞机的起飞与降落,若发现飞机将要发生碰撞,能及时发出警报。在交通要道,它能指挥车辆的行驶,防止车辆碰撞事故的发生。别的同学也说了一些让我印象深刻。当可惜的是老师没有让我上台把我自己的资料说给全班同学听,我觉得应该是我抄的资料没有别的同学抄的好吧。

篇11:大自然的启示四年级作文

科学家在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了启示,在令人讨厌的苍蝇身上也能得到启发。昆虫学家经过仔细研究发现,苍蝇的后翅其实是用于保持平衡的。当苍蝇飞行时,它就会有规律地振动,这样就能使苍蝇的身体平衡。而且它还能起到导航仪的作用,控制苍蝇飞行的原理,发明了新的导航仪——振动陀螺仪。

我们都知道在苍蝇、蜻蜓等昆虫身上长有复眼。苍蝇的复眼长在两个大眼睛上,由四千多个单眼组成,几乎能看清理三百六十度范围内的所有物体。科学家由此受到启发,发明了由许多小透镜组成的蝇眼照相机,在许多领域被广泛应用。

大自然不仅启发我们发明创造,还给了我们精神上的启示。当火灾来临时,山上的蚂蚁就迅速聚拢,形成一个巨大的、黑色的蚁球。飞速地山下滚动。我们能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那是最外层的蚂蚁被烧焦了,但仍然紧紧地抱在一起,用身躯保护里面的蚂蚁,开拓救生之路。蚂蚁让我们学到了要勇于牺牲,甘于奉献。

篇12:大自然的启示四年级作文

田野里满目都是开得正艳的油菜花,一簇接一簇,让人目不暇接。淡黄色的花朵微微下垂,带着淡淡的清香,就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勤劳的小蜜蜂围着油菜花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嗡嗡欢唱,久久不肯离去。是什么如此地吸引它们呢?

我忍不住凑上前去一探究竟。一株油菜花上整齐有序地开着数十朵黄花,有的含苞吐萼,有的半开半合,有的纵情怒放。我轻轻地用手指掐下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放在手心,4片黄绿色萼片紧紧包裹着4片对称的黄色花瓣,原来这就是十字花科啊。掰开萼片和花瓣,里面的花蕊便露了出来。花蕊分为两种,短的是雄蕊,长的是雌蕊,共有7根。6根雄蕊围绕着1根雌蕊,散发出极淡极淡的幽香。小蜜蜂最喜欢的莫过于雄蕊上的花粉了。

油菜花的花期不长,只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一般三月开花,清明后就结籽了。

我喜欢朴素、淡雅的油菜花。

★ 四年级作文400字大自然的启示

★ 大自然的启示作文100字四年级

★ 小学四年级作文:大自然的启示

★ 四年级写大自然的启示单元作文

★ 小学四年级下册大自然的启示的作文

★ 小学四年级下册大自然的启示作文

★ 大自然启示读后感

★ 大自然启示范文400字

★ 大自然启示作文450字

篇13:毛泽东的自然观及其现实启示

关键词:毛泽东的自然观,人与自然关系,现实启示

毛泽东的自然观是毛泽东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认识自然界中的运用和具体体现, 其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上, 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 毛泽东也形成了具有其特色的、富有其时代气息的自然观。

一、毛泽东自然观的形成背景

1.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毛泽东的自然观, 是毛泽东通过将马克思生态思想和中国实践相结合, 从而建立起自己的自然观。1920年, 毛泽东从读第一本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共产党宣言》起, 就始终坚持不懈地阅读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中, 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人与自然的和解是人与人和解的前提, 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属于自然并受自然法则的制约, 这一思想在毛泽东自然观中体现为人类是自然界的奴隶。另外, 毛泽东非常注重实践的运用, 始终将实践作为贯穿自然观的基本红线, 由实践开始最终达到时间的目的终点, 如毛泽东自己所说, 如同现实的客观世界的运动状态不会产生终点一样, “人民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是永远没有完结。” (1) 这正是面对世界, 人类的积极能动性所在。

2. 经验基础:毛泽东的个人经历

毛泽东的自然观形成也与他个人的主观经验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他本人既是一位伟大的理论家, 又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和实践家。他一方面重视科学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重视社会调查研究。毛泽东在青少年时代就接触过农事, 从小在乡村务农, 利于接近大自然。他胸怀天下, 熟知地理, 读书期间四处游学, 考察民情。他革命以后更加注重实地考察, 关心农业的发展, 对林业、水利有过深刻地研究。

毛泽东不仅勤于学习, 而且勤于实践。这是其独特的生态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民主革命时期,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军政第一线的高级干部, 他每到一处都十分重视当地的风土人情, 搜寻地志, 关注生态问题, 以稳固解放区政权和安定民心。1982年12月出版的《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收集的主要是毛泽东同志从1926年到1941年的有关调查研究的论述和农村调查报告, 从农村到城市, 从干部到群众, 深入了解各行各业的情况,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实际情况, 给出相应的建议和主张。正是由于毛泽东持之以恒地进行调查研究, 才使他对中国国情的了解更为熟悉、分析更为透彻、认识更为全面, 从而能够为中国的发展提出独到的、难能可贵的见解。

3. 现实基础:中国的时代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后, 西方列强入侵中国, 各帝国主义列强与中国封建势力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相互勾结, 把中国一步一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横行无忌, 为所欲为, 近代中国四分五裂, 积贫积弱, 国家和民族陷入了深重的灾难, 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百余年来, 中国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如何生存问题。国门被打开, 在一定意义上, 也意味着近代中国处于一个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然而当时社会极其动荡, 军阀混战, 战争频发, 民不聊生, 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致使中国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他国。面对如此恶劣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中国人民一方面反抗外国的侵略与统治, 一方面四处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毛泽东认为只有进行革命, 实行土地改革, 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建设社会主义, 形成一个良好稳定的大环境, 才能救中国。在艰苦的条件下,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后就坚定地带领全国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推翻了头顶上的三座大山, 建立了新中国。要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就要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这就必然要涉及环境问题。毛泽东的自然观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并逐渐形成的, 毛泽东的自然观是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二、毛泽东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1. 积极开展对自然界的斗争, 通过斗争的方式取得人与自然的和谐

毛泽东的这一思想实质上既有时代因素, 也是受当时斯大林思想的重要影响, 但是毛泽东从来都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全面论者, 不会以片面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毛泽东认为, 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来存在着两面性, 既有和谐的一面, 同时也有斗争的不和谐的方面。所谓人与自然和谐的方面是指, 人类历史来源于自然史, 人类必需依靠自然生活, 这是人类得以延续的基础所在。而人与自然不和谐的斗争方面主要是指, 自然并不是简单地提供人类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因此, 人类只有通过生产实践的斗争, 才能达到向自然索取必备的物质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目的。因而, 总体来说, 人类历史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斗争的历史过程。毛泽东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视为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其中斗争贯穿于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 在其过程中和谐与统一又自始至终存在。1957年,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 毛泽东强调了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对于当时中国的意义, 而这在实际上反映了中国人民在近代以来实现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向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的历史趋势。毛泽东指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开展, 发展我们的经济, 发展我们的文化, 使全体人民比较顺利地走过目前的过渡时期, 巩固我们的新制度, 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2) 毛泽东认为, 在较为落后的现代中国, 运用革命的斗争思维对待自然是中国人民的不可避免的选择。他进一步号召要向地球宣战, 向自然界宣战。应当承认, 尽管毛泽东的这些思想存在着局限, 但是这不应当成为否定毛泽东自然观的决定性的依据。在毛泽东看来, 人与自然的和谐不过是在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中实现的, 对人与自然斗争的基本形式, 毛泽东则强调科学实验和生产斗争是人生存斗争的不可或缺的形态。因为只有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生产实践和斗争, 人们才能实现人定胜天的理想。当然, 不可否认的是, 毛泽东对人定胜天的强调并不是否认人与自然和谐的实现, 他只是将侧重点放在了人与自然的改造关系上。

2. 人类不仅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奴隶, 同时又是它们的主人

毛泽东对这一观点的强调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两重属性, 反映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不可避免的遵循, 而非盲目跟从, 否定人类就不能成为自然的主人。早在青年时期, 毛泽东就认为, 人可以影响自然。“吾人虽为自然所规定, 而亦即为自然之一部分。故自然有规定吾人之力, 吾人亦有规定自然之力;吾人之力虽微, 而不能谓其无影响自然。” (3) 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发展毛泽东进一步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 盲目的必然性往往是自由的祖宗。人类同时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奴隶, 又是它们的主人。” (4)

在毛泽东看来, 人之所以是自然界的奴隶, 是因为受现有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限制, 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认识不完全, “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人类社会、人类本身 (即人的身体) 都是永远认识不完全的” (5) 对很多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甚至自然灾害无能为力, 不能阻止其发生。人之所以是自然界的主人, 是因为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可以逐步认识自然现象, 把握了自然规律, 改造自然的能力将大大提高。人在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之前是自然界的奴隶, 在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之后就能够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3. 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自由和必然范畴

毛泽东曾指出, 自由不仅是对必然的认识, 而且是依据这一认识对自然进行的成功的改造。1962年, 毛泽东对自由和必然的关系做出了进一步的研究。他说:“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6) 这反映了认识和改造的辩证关系, 人们只有获得了对自然的把握, 进而通过实践活动, 人民才能到达自由的彼岸。毛泽东强调, 人类在认识自然界的前期是盲目的, 因为前期人类并不明白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但是, 通过对自然的认识, 这种盲目性得到克服, 人类得以在改造自然中获得自身的自由, 但是这种必然性规律对人类来说又是长期的。人类认识对象具有无限性, 因此这就规定了人类对人类社会、人本身等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不能穷尽的。毛泽东强调人类对于生产实践的依赖作用, “人的认识, 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 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 (7) 毛泽东这些思想解释了人类知识对于生产实践的依赖作用, 反映了毛泽东认识到了实践是人与自然联系的中介, 同时毛泽东也认识到了“人类的历史, 就是一个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 (8)

三、毛泽东自然观的当代启示

1.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毛泽东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 总体上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基础上。但是, 在实践上, 毛泽东过分夸大了人的因素特别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革命年代, 由于熟悉掌握了战争的规律, 他能运筹帷幄, 发动人民战争, 取得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提到:“按照对立统一这个辩证法的根本规律, 对立面是斗争的, 又是统一的, 是互相排斥的, 又是互相联系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的。” (9) 他认为,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斗争关系, 他的这一认识忽视了统一与和谐的倾向。由于他没有完全掌握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 又过分相信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试图以群众运动的方式从事经济建设, 以致于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上步入了误区, 结果使我们遭到了经济规律的惩罚, 经济建设欲速而不达。

2. 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强度,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报告明确提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10) 。”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 生态文明建设被放在突出地位。因而, 我们可以借鉴毛泽东的自然观, 坚持马克思主义,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均已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 而中国目前尚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中期, 因此, 其某些理论方案和政治主张不适合中国现实。目前中国面临着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 必须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 把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放在首位。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和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在包容性经济增长的基础上, 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 只有通过工业化和现代化, 中国才能够解决民生问题;也只有通过工业化和现代化所积累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 中国才可能够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才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建设全人类的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环境保护提供动力, 资源环境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制约与瓶颈。中国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不仅期望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 同时也希望有一个和谐美丽的生活环境。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需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 总结历史给我们带来的经验启示探索出一条绿色发展道路。

注释

11毛泽东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296.

22毛泽东著作选读 (下册)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770.

33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79:48.

4456毛泽东著作选读 (下册)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846, 833.

57毛泽东选集 (合订本)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4:259.

68毛泽东著作选读 (下册)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845.

79毛泽东文集 (第7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194.

篇14:《大自然的启示》四年级作文

在生活中,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有很多,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一写“大自然的启示”。我们可以介绍搜集到的有关大自然启示的资料,也可以写自己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还可以写一写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了哪些启发,想发明什么,等等。写完后,同学之间互相修改。

【互动空间】

小伊:老师,这次习作比较难,我不知该从何处下笔。

老师:细读本次习作要求,结合本单元学习内容,我们发现本次习作是写“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

小涵:我们要怎样来拟题呢?

金老师:这次习作要求题目自拟,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考虑:如写发现,就可以用《有趣的观察》《我们的搜集发现》等为题;如果写自然界的动植物给人类的启示,那就可以用《大自然的启示》《从?菖?菖身上得到的启示》《神奇的?菖?菖》等;如果写自己根据动植物的启示而产生的想象发明,就可以用《水面行走鞋》《植物吸尘器》等为题。

玮玮:大家一起来搜集一下素材吧!

小涵:我来说有关天气方面的启示: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久雨大雾必晴,久晴大雾必雨……

小伊:我来说动物、植物的构造、生活习性给人的启示:利用蛙眼的特殊构造能制成电子蛙眼;利用萤火虫的发光原理能制成日光灯;利用鲨鱼皮的特点设计了比赛用的游泳衣……

小君:我来说说有关环境方面的启示: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启示我们要爱护环境,保护大气层;洪灾与旱灾启示我们要加强植被保护,不要乱砍滥伐……

老师:大家说得真好,相信你们一定能写出精彩的作文。别忘了,写完以后,多读几遍,将文章修改得更加精彩。

篇15:大自然的启示四年级作文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五,我和姐姐一起在小区的花园里玩耍,无意间看见路旁地面上一粒玉米粒在移动,难道是我的眼睛错觉吗?好奇心驱使我和姐姐走到近前,突然,在一块石头下发现了蚁巢。

他们原来在搬运东西,我和姐姐仔细地观察着,忽然一直蚂蚁一不小心摔在了地上,其他的蚂蚁仿佛也乱作一团。不一会,一只大蚂蚁从蚁巢里爬了出来,身后还跟着几只小的蚂蚁,姐姐和我异口同声地说:“大概是援兵吧”在大蚂蚁的指挥和小蚂蚁的帮助下,有的拉着、有的在后面推着,一起用力向蚁巢前进,速度快了许多。我猜也许它们一定是像我们在体育课玩毛毛虫游戏一样,喊着左右,左右…… 它们突然爬的缓慢,原来前面有个小土坡,看着蚂蚁艰难地爬着,非常吃力,但是蚂蚁们还是永不放弃,勇往直前。我和姐姐看的有些于心不忍,姐姐说:”要不咱们用小树枝帮帮它们吧,”我说:“好”于是,我们用小树枝小心翼翼地推了它们一下,真是推得恰如其分,转眼间小蚂蚁就爬上了土坡到了巢口,最后经过齐心协力,蚂蚁们终于将玉米粒运到了蚁巢内。

蚂蚁虽然是小小的昆虫,但是这不起眼的小家伙却给了我启示:“人生遇见困难只要坚持就是胜利!”

篇16:大自然的启示四年级作文

如果有人问你:“你是否敬佩过蚂蚁呢?”可能会有百之八十的人会回答:“没有,从来没有敬佩过。”大家肯定会不约而同地认为蚂蚁是一种弱小,且又微小的动物,轻轻一捏,便会丧命,我以前也这样认为,但它们那一种团结的精神,改变了我对它们的看法。

在一个平淡的星期六,我正在院子里一边吃着面包又一边看着书。我心里美滋滋的享受着这美好的一切。风儿静静地吹着我,吹得我心旷神怡。正当我完全放松警惕时,表妹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还朝我做了一个鬼脸。我被吓了一大跳,连手上的面包都掉了下来,我气得火冒三丈,生气地说:喂!你给我走开!动不动就来吓人,想把我给吓死呀!“表妹听了,满怀伤心地走了。我心想:好不容易才有一个愉快的日子,全被你这个小精灵鬼给泡汤了。我正准备把面包屑捡起来扔掉的时候,发现有一个面包屑在轻轻地移动,吓得我魂飞魄散,惊慌措施的大叫:“救命啊!救命啊!面包屑成精了。”但我仔细一看,发现面包屑下面隐藏了一个黑色的小斑点,居然是一只小小的蚂蚁。我心想:你这只臭蚂蚁,今天就让我好好地收拾你,谁让你吓唬我呢?哼!我随手拿起了四块大石头,堵住它的去路,看它能怎么办,可我万万没有想到,它竟然逃之夭夭的走了。我哈哈哈大笑!蚂蚁就是弱小啊!待我心情慢慢地平静下来,坐在那里继续看书,就在我要回家吃中午饭时,看见了一支蚂蚁大军,它们齐心协力地搬运着面包屑,不一会儿,面包屑便快没有了,我伸手阻挡它们,可它们毫不留情,张嘴就咬我。原来,那只蚂蚁知道:靠自己一人之力是不够的,需要更多的同伴协助。于是,它就赶紧跑去叫了一支“大军”过来协助自己。它们连一点面包的残渣都不留,全搬走了。我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团结的力量可真是太强大了。”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敢小瞧蚂蚁了,如果我们人类之间也能像蚂蚁一样和平相处,团结友爱,那世界上又哪来的战争呢?

篇17:大自然的启示四年级作文

夏天,天气很热,我和朋友们来到了小区下面,我们看到一群蚂蚁在搬家,我们好奇地想:“为什么蚂蚁要搬家呢?”我们带着一连串的问题跟着蚂蚁,决心要看个究竟,我们不知不觉地跟蚂蚁来到了一座山,它们在山坡上的一个洞住了下来,我们把头向上一望,看见了有许多大树的枝叶遮挡着。这么隐秘的地方,谁会发现呢?在回家的路上,竟然下起了大雨!我觉得这事有蹊跷,我迷惑不解地回到家问妈妈,妈妈说:“这事我也不清楚,要不明天上学的时候问下老师?”我想:“唉,也只好这样了。”

第二天早上,我吃过早饭,急忙奔向学校,向老师问道:老师,我昨天看见蚂蚁搬家了,为什么蚂蚁搬家会下雨?这不可能是巧合!”老师回答:“没错,蚂蚁搬家说明马上就会下雨,因为蚂蚁对天气很敏感,送你一句话:“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我听了这个回答十分满意,蹦蹦跳跳地回了教室。

篇18:自然律动对舞蹈教学的几点启示

1.“发展幼儿的艺术潜能”是否是让这些幼儿掌握比别人多一些、难度大一些的舞蹈技能?

2. 跳舞究竟是为谁而跳的? 父母、老师还是欣赏舞蹈的任何人? 幼儿舞蹈中带了多少的功利色彩?

3. 幼儿在舞蹈中究竟得到了一些什么? 而什么才是幼儿真正需要的?

4. 怎样让幼儿乐于参与到舞蹈活动去, 怎样使舞蹈活动更具有吸引力? 更易于幼儿接受?

同属于韵律活动的自然律动却又给人们展示了艺术的另一个方面。

自然律动是在瑞士音乐家达尔克洛兹的“体态律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它指人在音乐的感染下, 身体随着旋律的起伏自由地, 富于个性和创造性地再现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动态。自然律动鼓励幼儿对音乐做出自然的反应, 并在此基础上诱导, 启发幼儿以身体动态感受和表现音乐, 是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和音乐舞蹈的潜能得以发展。

比较自然律动和舞蹈, 虽然它们同属于肢体艺术的范畴, 但它们的侧重点不同。前者更注重自然地运动, 体现了个体对于音乐的本能的反应后者则更侧重于人为的灌输, 通过技能的传授和提高使幼儿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统而言之, 自然律动侧重于感性的体验与表达, 舞蹈则更侧重于理性的分析与概括。在对比自然律动和传统的舞蹈教学中我获得了众多启示。

启示一: 提供均等机会, 促进幼儿平衡发展。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景象: 孩子们在听音乐时总是摇头晃脑挥手顿足, 很难让他们安静下来。这是因为他们在无拘无束的条件下, 将本能反应音乐节奏的肌体内在运动自然扩大至外在运动的结果。这也是自然律动所倡导的“唤醒肌体本能”。

由此可见孩子对音乐的敏感性是天生的, 他们渴望用肌体动作来表现心中的情感, 以此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但实际上在幼儿园中并不是所有的幼儿都能获得这种满足的机会, 有些被教师划定为平衡感和协调性较差的幼儿往往失却了这种机会。一是因为教师在舞蹈活动中对于动作过多的理性分析会使这部分幼儿出现畏难情绪从而对舞蹈活动不自觉地抵触二是因为教师也会不自觉地忽视这部分幼儿感受, 使他们也得不到来自外部的感情支持。所以, 在不知不觉中这部分幼儿的发展机会就被剥夺了长此以往, 他们就会对音乐无动于衷, 再也提不起兴趣来, 这对一个孩子无疑是残忍的。

在舞蹈活动中教师要考虑到不同条件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的实际情况, 设计富于弹性动能活动方案, 对不同层次的幼儿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舞蹈的快乐, 得到情感的满足。

启示二: 提供适宜的创造空间, 给予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

在传统的舞蹈教学中, 总是教师事先编排好舞蹈, 然后再一招一式地教给幼儿, 幼儿也依葫芦画瓢, 最后也不知所云, 更别提情感的体验和感情的共鸣了。

在自然律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另外一种情景: 音乐声响, 幼儿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节奏性的运动, 陶醉在自我的表现中。为什么幼儿在舞蹈活动中显得木讷, 在自然律动中却都活灵活现呢? 这是因为自然律动具有自由性、个性和创造性。

舞蹈活动中教师往往为了追求完美的效果, 事前就进行了分析和构建, 让幼儿进行模仿, 并且要求动作规范、整齐、划一。在一遍一遍枯燥无味的练习中使幼儿失去了对音乐的个性的; 理解和对动动作的兴趣。其实, 对于艺术活动来说, 感性和直觉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它们是人们在艺术活动中可以不经过理智的分析、判断直接进行艺术创作。实验证明, 幼儿具有超乎成人想象的平衡感和秩序感, 它们完全有能力理解音乐并能用动作表现, 所以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幼儿自己体验和创编, 但这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空间和条件。

1. 合适的音乐。并不是所有的音乐都适合幼儿去理解的, 教师必须提供一些主题鲜明, 音乐形象较为具体的音乐, 如: 欢乐的、安静的、雄赳赳的、柔美的等等。另外, 一些富于情节的叙事性音乐, 或者用乐器本身的音色来表现相应表现主体的特点鲜明的音乐也适合幼儿创作。

2. 创造特定的情绪氛围, 诱导幼儿联想、想象。在进行舞蹈活动前, 教师应唤起幼儿的情绪 ( 包括肌体) 的反应, 肯定他们的正确反应, 带动幼儿与音乐、同伴的交流。

3. 体验与技巧的结合。幼儿的创编往往很即兴, 之后便不易再现, 而且幼儿的创作缺乏一定的技能或技巧, 显得有些朦胧的凌乱, 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提炼幼儿的动作并加以技巧化, 把幼儿的自由创作的技巧的目标相结合来进行再创作。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幼儿自由体验和自我愉悦的愿望, 又可以体现幼儿的成就感。例如, 在小班幼儿学习小碎步的时候, 教师无需一遍一遍地分析和强调碎步的要领, 让幼儿模仿教师的示范。教师只需提供背景音乐然后加以提示, “一群小鸟飞来了, 它们飞得又轻又快”, 幼儿便能自然地踮起脚来表现小鸟飞上天的样子。这时教师只需稍加点拨, 幼儿便可以掌握碎步的要领了。

启示三: 从幼儿的审美情趣出发, 用童心创作作品。

幼儿在自然律动中表现出来的肢体动作往往带有个性色彩, 它是与个体的不同经验相联系的。比如在提供了同样一段音乐《花儿与蝴蝶》后, 幼儿表现的花朵姿态万千, 各不相同。有的幼儿将双手举过头顶并踮起脚来, 因为他要表现的是开在大树上的花; 有的幼儿将身体缩成一团, 因为她要表现的是还没开花的小花苞; 一名幼儿的脑袋不住的晃动, 因为他向表现的是被风吹动的花。你能否定任何一个幼儿的想法吗? 虽然他们的舞姿不甚漂亮, 但在他们自己看来真的是既真切又有趣。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 教师在创编舞蹈时要从幼儿的审美情趣出发, 充分考虑到幼儿的感情需要, 用童心去创作作品, 这样才能时幼儿产生共鸣。例如, 舞蹈《郊游》中, 为了表现孩子们春游的情景, 教师用积木作为道具, 一会儿将大积木搭成桥, 上桥、下桥; 一会儿搭成山洞, 钻来钻去; 然后搭成曲线, 模仿小溪上的大石头, 在石头上过小溪; 最后又搭成一条直线, 一人充当小司机, , 大家排排坐, 表示玩了一天, 开着汽车回家去了! 这个舞蹈选取了幼儿园孩子们最常见最喜爱的大积木最为道具, 深深地吸引了幼儿, 同时又显得那么的自然和天真。

这样的舞蹈才能引起幼儿兴趣, 这样的舞蹈才能得到幼儿感情上的共鸣。

启示四: 转变教师的角色, 鼓励幼儿大胆表现。

在自然律动中, 幼儿是主体, 他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 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而在舞蹈活动中, 幼儿完全是受教师控制的, 教师是舞蹈的编排者、传授者、组织练习者, 他们往往不顾孩子的体验和需要, 一股脑儿将成人的东西硬塞给孩子, 这样, 不仅使孩子失去了对舞蹈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抑制了孩子的艺术潜能。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角色, 由一个技能的灌输者转变为一个幼儿艺术潜能的激发者, 在舞蹈活动中不再将幼儿看作一个技能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一个具有艺术潜能的、积极的参与者。

摘要:自然律动鼓励幼儿对音乐做出自然的反应, 并在此基础上诱导, 启发幼儿以身体动态感受和表现音乐, 是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和音乐舞蹈的潜能得以发展。比较自然律动和舞蹈, 虽然它们同属于肢体艺术的范畴, 但它们的侧重点不同。在对比自然律动和传统的舞蹈教学中笔者获得了众多启示。

上一篇:夏日清凉祝福语下一篇:我的发现作文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