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组织者策略在历史

2024-04-12

先行组织者策略在历史(共8篇)

篇1:先行组织者策略在历史

举例说明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他所主张的主要学习形式。他特别强调个体的认知结构对学习的重要影响,而先行组织者是改进认知结构和促进新知识保持的主要手段。所谓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示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就在于用先前学过的材料去解释、整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并帮助学习者区分新材料和以前学过的材料)。先行组织者可以是比较性的,也可以是讲解性的,但是在呈现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时,必须仔细解释这些概念或者命题的基本特征。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新课伊始,指一名学生男生(女生)问:我们都多少名学生?(48)多少名男生?(26)多少名女生?(22)你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你占男生(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2、导语:四十八分之二十六、四十八分之二十二都是分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继续研究分数。

篇2:先行组织者策略在历史

题目: “先行组织者”策略应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学院: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班级: 数三班

姓名: 张慧芳

指导教师: 田国萍 职称: 副教授

完成日期: 2014 年 05 月 27 日

“先行组织者”策略应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中文摘要

关键词:先行组织者策略,高中数学,数学命题教学

前言

1960年,奥苏贝尔在第一篇证明先行组织者促进意义学习效果的实验报告中,把“先行组织者”定义为“在正式学习之前,以适当的方式介绍的关于学习主题的前导性材料,这个前导性材料的抽象性,一般性,包容性都高于正式学习材料。”先行组织者是由“组织者”一词演化来的。奥苏贝尔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适当的相关的和包含性较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所谓的组织者。这些组织者是在介绍新的学习材料之前呈现的,所以被称为先行组织者。数学命题教学由于其教学内容特点,长期以来通常采用的是讲授式的教学,被动的学习和形式的成绩测试与评估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常常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落实,进而流于形式。素质教育不能真正的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和培养。学生依靠老师灌溉,缺乏主动发现,自主学习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习惯。通过对先行组织者策略在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的应用的调查,我们对其结果进行研究与分析。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理论概述

“先行组织者”模式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能够进一步的帮助在校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先行组织者”模式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目前现有的知识水平,而避免以往的机械记忆。“先行组织者”模式被广泛的应用于教育领域,已经成为了一种教学策略被各学科的教学实践验证了其有效性。截止到目前为止, “先行组织者”模式的内涵和价值已经得到了长远的发展,并且“先行组织者”模式也会被更加广泛的应用。1.1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概念认识 1.1.1 先行组织者文献研究综述

“先行组织者”原则最早可以追溯到奥苏伯尔在其极具影响的著作《教育心理学:一种认识观》一书中提到。该书中提出的“认知同化论”,经过了进一步的演变提出了更加有意义接受学习的三条原则:逐渐分化原则、整体协调原则和先行组织者原则。其中的先行组织者原则就算“先行组织者”模式的前身。《教育心理学:一种认识观》一书中提到了:只有将新的学习内容的全部关键点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知识点进行有机【1】的联系,才能发挥有意义学习的目的。

阶段一 呈现先行组织者 阐明本节课的目的,呈现作为先行组织

者的概念,确认正在阐明的属性,给出

例子,提供上下文,使学习者意识到相

关的知识与经验。

阶段二 呈现学习材料和材料 使知识的结构显而易见,使学习材料的逻

辑顺序外显化,保持注意,呈现材料,演讲,讨论,放电影,做实验和阅读有关

材料

阶段三 扩充和完善认知结构 使用整合协调的原则

促进积极的接受学习

提示新旧概念(或新,旧知识)的关联。1.1.2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结构特征

“先行组织者”策略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各个学科教学模式的实践当中,“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也被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呈现先行组织者;第二阶段,呈现要学习的材料;第三阶段,通过综合贯通使知识结构得到加强【2】。

在“先行组织者”策略应用的前两个阶段,教师起主导作用,需要将学习材料与组织者进行逐步的联系转换,继而达到协助学生对新旧学习材料的区分和认识,而这一个智力活动路线需要由教师进行组织发起、引导和管理。直到策略的第三阶段,需要教师与学生搭建起沟通交流的平台进行充分的合作,教学是建立于学生的自有的知识储存水平以及学生现有能力基层之上,继而教师对材料进行的组织和讲授。1.2 先行组织者策略与学习迁移

“迁移”这一现象广泛的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日常生活当中的“举一反三”、组织者A顺向迁移当前学习材料逆向迁移组织者B 因而为了更好的发挥设计的组织者对数学学习迁移模式的效果,教师需要通过设计组织者,架设起学习迁移的桥梁,提高学生对所学教材的接受度,让学生轻松地获得新知识。高中数学命题教学理论概述

在实际的高中数学的命题教学中,包括对公理、定理、公式、法则、数学对象的性质等。由于数学命题是由概念组合而成,反映了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因此就其学习的复杂程度来说,应高于数学概念的学习。2.1高中数学概念

随着高中教学体系的逐步完善拓展,高中数学中包含了越来越多的符号和术语。学习内容囊括了《集合与函数》《三角函数》《不等式》《数列》《复数》《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立体几何》《平面解析几何》等部分,更多形式化、符号化的语言应用在数学概念变得简明化、准确化的同时,也使数学概念变得更加的抽象。2.2数学命题教学概念

3“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实践与探索

通过在实际的高中数学教学工作的实际“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当中,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①要以学生认知水平与概念特点为基点原则②以促进学生“先行组织者”为最终目的原则③抽象化与具体化相结合原则④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有机结合原则【5】。下面介绍几个实际的教学案例,有助于更好的理解。3.1案例1:命题的引入-----和角公式问题

在讲授“和角公式”时,可先让学生计算cos30°=____,cos60°=____,cos(30°+60°)=____。通过计算,学生会发现cos(30°+60°)≠cos30°+cos60°。接着教师再提出问题计算cos(α+β)=?是否存在一个公式?于是引导学生去寻求余弦的和角公式。

②让学生观察具体的函数f(x)x和f(x)x2图像的变化特征。

③直接向学生讲解函数单调性的性质。④让学生自主探究。

0

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将多种教学策略一起使用,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如当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时,使用先做后评的探究式教学策略较为有效,尤其对于好学生,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2)“先行组织者”策略不能简单的等同于课堂教学的引入

组织者的呈现可对学生的思维起导向作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利于教师将关键性的思维方法和认知技能教给学生,帮助学生认知结构的有效建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也要看到这种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在培养学生开拓性思维和创造力方面毕竟有其局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将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有效结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素质。

(3)在“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应用过程当中老师的参与积极性不足

经调查数学命题在高中数学知识中的地位很重要,普遍学生对数学命题的学习态度比较消极,或一般,感觉比较枯燥乏味;“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对学生掌握高中数学命题的帮助很大,而且“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数学命题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效果很积极。而有些教师在引入新课的时候经常慧采用复习相关的旧知识的方法,不单单是创设问题情境,或者直接开门见山进入正题。比如,在讲解“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时候,我们如果能够回忆正、余弦函数的性质,引导学生类比得出正切函数的性质,这样,学生可以更好的去掌握理解所学的内容,还能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联系。而不是直接向学生灌溉正切函数的性质,让学生死记硬背,机械的记忆。

在实际调查中,有些教师对“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里哦啊接,经常用到,而有些教师却不怎么用,甚至都不知道何为“先行组织者”策略,对其参与积极性不足。

“先行组织者”策略在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的应用

附录-高中数学教师调查问卷

尊敬的老师: 您好!这是一份关于高中数学命题教学和先行组织者策略应用现状的调查问卷。您的回答将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宝贵的依据。请您花费一点宝贵的时间,仔细阅读题目后按您的实际情况作答!问卷答案无对错,仅作研究使用。因而,您不需要有任何顾虑,请放心作答!我将对您的观点进行严格保密,非常感谢您的参与!

1、您觉得数学命题在高中数学知识中的地位()A.很重要

B.重要

C.一般

D.不重要

2、您在备课的时候,会不会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A.每次都会考虑

B.经常考虑

C.偶尔考虑

D.从不考虑

3、您在引入新课的时候通常采用哪种方法()

A.开门见山

B.复习相关旧知识

C.创设问题情境

D.引入实际生活例子

4、您在讲解“正切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这一节的时候()A.回忆正、余弦函数的性质,引导学生类比得出正切函数的性质 B.直接向学生灌输正切函数的性质,让学生死记硬背

C.直接画出正切函数的图像,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像来总结其性质 D.引入单位圆,引导学生观察正切线变化趋势,得出其性质

5、您在讲解“函数的单调性”的时候是如何引入的()A.呈现24h内温度变化曲线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其变化趋势 B.让学生观察具体的函数f(x)x和f(x)x2图像的变化特征 C.直接向学生讲解函数单调性的性质 D.让学生自主探究

6、您(所教)的学生对数学命题的学习态度()A.很积极

B.积极

C.一般

篇3:先行组织者策略在历史

关键词:先行组织者,历史课堂,运用

“先行组织者”的运用主要是为了降低学生自学的难度而做的支持和铺垫。在历史课堂中, “先行组织者”主要是通过使用材料来体现的。我们知道历史教学中使用的材料主要包括文字、图表、图片、影视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先行组织者”在历史课堂中运用。高效的历史课堂必须要有贴切的“先行组织者”运用作为依托, 才能更好的引发学生的兴趣, 进而去探究问题。在历史教学中要发挥出“先行组织者”的作用,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 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的选择和使用“先行组织者”。下面, 我结合一下自己在研究课中的一些体会, 谈一谈“先行组织者”在“支架式教学”中的运用情况和方法。

“先行组织者”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一、支持性组织者

这是历史课堂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先行组织者”。它是指在学生开展自学活动前, 教师就一些理解困难的学习内容进行必要的提示引导, 以此降低难度, 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支持性组织者就是对学生进行启发性的教学, 使学生尽可能地发挥潜能, 发挥思维个性, 进而达到能力的提升。如我在讲《美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一课时, 有一个问题:1787年宪法, 美国建立了哪几种政治制度?教材中此项内容不全, 且学生很难全面把握有关政治学的问题。我便应用了支持性的材料, 加以引导。

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任期为4年, 副总统任期与总统任期相同。

———《美国1787宪法》

美国历史学家J.布卢姆说:1787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实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的胜利……新的宪法则建议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众议院权力相当的参议院……全世界都说过, 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 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 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10倍, 但依旧对人民负责的政府, 一个其人民不是作为互相对垒的公民, 而是作为一个国家的平等公民联合起来的联邦。

———《美国的历史》

这样, 学生就可以从材料中轻松的找到总统制、共和制和联邦制这三种政治制度, 即降低了问题的难度, 也提升了学生阅读思考的能力。

二、补充性组织者

这种“先行组织者”是针对学生可能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存在断档, 需要补充知识, 以促进新旧知识的连接而做的准备。限于篇幅和编写特点, 教材有时并不能全面反映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问题。这时, 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史料来充实教材内容, 让学生通过这些史料去正确认识历史, 真正做到“史论结合, 论从史出”, 从而培养学生获得知识 (结论) 的能力与方法。

如我在讲《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一课时, 涉及到一个问题“三征噶尔丹”, 可是课本中对于噶尔丹及其准噶尔部得来历未做任何介绍, 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我准备了一段补充性材料:康熙时, 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三个部分。除了漠南蒙古早已归属清朝外, 其他两部也都臣服了清朝。准噶尔是漠西蒙古的一支, 本来在伊犁一带过游牧生活。自从噶尔丹 (1644—1697) 统治准噶尔部以后, 他野心勃勃, 先兼并了漠西蒙古其他部落, 又向东进攻漠北蒙古。漠北蒙古抵抗失败后逃到漠南, 请求清朝政府保护。噶尔丹自以为有沙俄撑腰, 十分骄横, 以追击漠北蒙古为名, 大举进犯漠南。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更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线索, 深入了解问题。

三、方法性组织者

主要是指给予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和时间、标准上的要求, 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对于一些规律性和方法性的问题, 我们往往会给出明确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加以总结。如我在讲《千秋功过秦始皇》一课时, 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对秦始皇的评价。于是, 我给学生出示了“对于历史人物评说的几点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 依据史实。

2.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大背景下, 分析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一分为二, 辩证分析。

同时, 我还出示了“评价古代政治家的一般方法”。

1.是否有利国家统一。

2.是否保持政治安定。

3.是否促进经济发展。

4. 是否促进文化繁荣。

5. 是否促进民族融合。

6. 是否反抗外来侵略。

在以上方法的指导下, 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客观的看待历史问题, 评价历史人物。

“先行组织者”在历史课堂中的合理运用, 可以使历史变活, 使学生更直接地去感受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气息, 激发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 养成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因此, 教师要善于利用“先行组织者”, 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审慎的选择材料, 精心设计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问题,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洪越.历史教育应落脚于“思想”与“现在”[J].历史教学参考, 2007, (12) .

篇4:先行组织者策略在历史

1. 先行组织者概念

先行组织者(advanced organizer)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先行组织者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一个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概念。根据奥苏贝尔的解释,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如果原有认知结构中缺少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上位观念,或原有观念不够清晰或巩固,则有必要设计一个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引导性材料,可能是一个概念、一条定律或者一段说明文字,也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直观形象的具体模型,构建一个使新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这种引导性材料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2. 先行组织者类别

由于原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可以有“类属关系”“总括关系”和“并列关系”等三种不同关系,所以,先行组织者可以分成以下三类。

(1)上位组织者

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所学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类属于组织者,二者存在类属关系。

(2)下位组织者

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低于当前所学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上位观念。组织者类属于新学习内容,二者存在总括关系。

(3)并列组织者

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既不高于、也不低于新学习内容,但二者之间具有某种或某些相关的甚至是共同的属性,这时在组织者与新学习内容之间存在的不是类属或总括关系,而是并列组合关系。

二、先行组织者策略在阅读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实施分成两大步:确定先行组织者、呈现学习内容和材料。

1. 确定先行组织者

教师在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后,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和概念呈现先行组织者。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使之与教师设置的先行组织者及学习的新材料发生联系,以便学生能更好地同化新材料。这一阶段中最重要的是要唤起学生先前与先行组织者有联系的知识和经验以形成综合性的认知结构。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组织者,挖掘提示的价值

《英语(新目标)》八年级下册从第一单元开始就安排了一篇阅读课文,而且在文章前都安排了一段阅读提示(reading strategy)。这些阅读提示既是学习语言知识的学法指导,又是阅读技巧的体会,用奥苏贝尔的理论来分析,它们就是组织者。如Unit 1中的“Look at the title and picture, and predict what you will read about”。看标题和图片,同时预测将阅读的内容。这样能帮助学生为获取信息做准备。

这里首先呈现的标题和图片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2)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组织者,丰富学习的资源

课文中的组织者往往是有限的,因而就需要教师从课外的学习资料中获取有效的组织者。英语的课外学习资料包括图书、电视、广播、报告会、网络等,涉及的面很广,信息量也很大。教师应根据教材的重难点选择最通俗、最能打动学生心弦的材料作为教学中的组织者。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英语(新目标)》八年级下册Unit 4 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时,播放了200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徐本禹大学毕业后去边远山区支教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徐本禹的故事跟课文的内容非常相似,所以有利于学生接受和进行思想教育,且可以顺利地引出与本课有关的新词汇,集中识词,扫除单词障碍,这是很好的先行组织者。

还有一位教师利用自己的中国青年志愿者徽章设置悬念,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徽章,并在课堂结束时给出谜底,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讲述希望工程的大眼睛女孩苏明娟的例子,使学生明白希望工程以及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可以改变他人命运的道理。

如此组织者的出现,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后,有学生说:我想读读关于他的事迹;有学生说:我以后也要做像徐本禹这样的人……可见,教师只要善于选择,精心设计组织者,就会让它发挥“投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3)充分利用学习者的组织者,享受阅读的快乐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组织者的设计。心理学表明,教育中的一切教育因素只有通过主体的参与和内化才能转变为能力,教学要着眼于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愉快主动地接受知识。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料,初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发:教学过程中组织者的设计权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接受知识,形成能力。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英语(新目标)》八年级下册Unit 3 Do you remember what you were doing?时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资料。课上,学生们交流着自己的收获:有学生带来了书籍,有学生带来了图片资料,还有的学生带来了VCD碟片,通过这样参与式的对组织者的交流,给学生带来了无穷的快乐,从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养成了良好的表达愿望和交流习惯。

2. 呈现学习内容和材料

由于有三类不同的先行组织者(上位组织者、下位组织者和并列组织者),所以相应地也有三种不同的呈现组织者的策略:“渐进分化”策略 、“逐级归纳”策略和“整合协调”策略。

(1)“渐进分化”策略

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时,建议对教学内容的组织采用“渐进分化”策略。

渐进分化是指应该首先讲授最一般的,即包容性最广、抽象概括程度最高的知识,然后再根据包容性和抽象程度递减的次序逐渐将教学内容一步步分化,使之越来越具体、深入。

【实例1】2008年杭州市初中英语优质课比赛的阅读材料是“The Giving Tree”,获得一等奖的曹老师的设计如下。

A. When do you show your excitement? How do you show your excitement? (这是两个包容性很广、很抽象的问题,作为先行组织者)

B. What will you do with $20? (这是一个包容性缩小、抽象性减小的问题,作为先行组织者)

C. What did Ginger buy with 20-dollar bill?(此问题提出后,先让学生猜测,然后曹老师呈现给学生半篇文章,学生只能从这半篇文章中找出Ginger花了fifty cents买candy bars。设置的悬念是:还有剩余的钱呢?这就是当前的学习内容)

D. What else did Ginger buy? (还是让学生先猜测,然后把剩余的文章出示给学生,学生能找出:She also bought a doll with clothes and hairbrush for the little girl.这也是当前的学习内容)

E. The title is “The Giving Tree”, what does the title mean?(这是本节课的主题所在)

曹老师采用的就是这种包容性和抽象程度递减的次序逐渐将教学内容一步步分化的策略,即“渐进分化”策略。对于学生来说,为了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这种情况所要求付出的认知加工量是最小的,因而最有利于知识的习得与保持。

(2)“逐级归纳”策略

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时,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可采用“逐级归纳”策略。

逐级归纳是指应先讲授包容性最小、抽象概括程度最低的知识,然后再根据包容性和抽象程度递增的次序逐级将教学内容一步步归纳,每归纳一步,包容性和抽象程度即提高一级。

【实例2】2009年我区教坛新秀评比考核的材料是新概念英语第二册Lesson 16 A Polite Request,第一名获得者陆老师的设计如下。

A. What do these street signs mean?(包容性小、抽象概括程度低的知识,作为先行组织者)

B. Tell the students the story of “My Yesterday”—unlucky experience.

Tell the students the story of “My Friends in Sweden”—lucky experience.

(包容性逐渐加大、抽象概括程度逐渐提高的知识,作为先行组织者)

C. Why am I not happy? — I got a traffic ticket.

Why is my friend happy? — The policeman in Sweden made “a polite request”.

(提高了包容性和抽象性,作为先行组织者)

D. Watch the video, then discuss and find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当前学习内容,包容性和抽象性又一次提高)

E. Read the passage, find all the sentences with “if”, then tell the rules how to use “if”.(当前学习内容,包容性和抽象性再次提高)

如此一步步归纳,每一级归纳都是前一级教学内容的概括与提升(包容性更广,抽象程度更高),直至新知识的包容性与抽象性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为止,这样对于学习者知识的保持和迁移都是很重要的。

(3)“整合协调”策略

组织者为并列观念时,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可采用“整合协调”策略。

整合协调是指通过分析、比较先行组织者与当前教学内容在哪些方面具有类似的或共同的属性以及在哪些方面二者并不相同,来帮助和促进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要素进行重新整合协调,以便把当前所学的新概念纳入到认知结构的某一层次之中,并类属于包容范围更广、抽象概括程度更高的概念系统之下的过程。

【实例3】在我区第二届名师班课堂展示中本人的上课内容为《中学生英语阅读新视野》第1册的“The Leaning Tower”,我在处理本篇阅读文章时采取的就是“整合协调”策略。

A. Guess the meanings of these following words.

先呈现decimeter, centimeter, millimeter。(当前学习内容)

再呈现1 meter(先行组织者)=10 decimeters=100 centimeters=1000 millimeters。

(学生从“1 meter=10 decimeters=100 centimeters=1000 millimeters”来判断decimeter, centimeter和millimeter的意思)

B. Guess the meanings of these following phrases.

先呈现leaning tower。(当前学习内容)

再呈现“We call it ‘the leaning tower becauseit is not straight”。(先行组织者)

后归纳 leaning tower=the tower not straight

(把新内容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C. Find out the right answers about the Leaning Tower of Pisa.

先呈现“It took ______ years to finish the tower”。(四个选项分别为8、80、180和800,当前学习内容)

再请学生阅读,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学生运用原有的阅读策略快速找出对应的数字)

D. What do the following figures represent in the passage?

先呈现1173、180、1、8、54.5、1990、4、1998、2001、45、200。 (先行组织者)

再呈现 “The tower is 54.5 meters tall”等11个相对应的句子。(当前学习内容)

(通过这样有目的地查找带有相对应数字的句子,促进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要素进行重新整合协调,加深对当前学习内容的记忆)

E. Group work: write down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Leaning Tower as much as possible within 2 minutes.

(学生把信息写下来的过程就是当前学习内容整合的过程)

F. Learn to write a poem about the Leaning Tower.

(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格式,学写诗歌。即把新学习内容类属于包容范围更广、抽象概括程度更高的概念系统之下的过程)

三、实施先行组织者策略后的反思

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是奥苏贝尔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尽管已经过了几十年的研究与实践,已经是成熟、可行的教学模式。但鲜有应用于语言教学中,所以会出现一些问题,存在一些误区。

1. 先行组织者要注重整体性

所谓整体性,是指知觉经验的整体性。教师应通过先行组织者引发学生的整体感知,任凭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猜测、琢磨、感悟文章的主旨,甚而有可能产生顿悟,刹那间抓住文章的内蕴。

2. 先行组织者不等同于新课的导入

先行组织者与新课的导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同点。它们都置于新知识的教授之前,都有利于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注意,都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然而,我们更需要注意的是它们之间巨大的差异所在。新课导入的目的更多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则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稳定、系统的知识体系。两者的差异显而易见。

3. 先行组织者需要全面了解学生

先行组织者能否有效利用,关键取决于教师是否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能力和知识状况,是否合理组织教材和控制教学进程。这就需要教师课前精心准备。■

参考文献:

[1] 施良方. 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 张春兴. 教育心理学[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篇5:先行组织者策略在历史

在“探索物质的变化”内容的复习教学设计过程中,笔者试图借鉴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有关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理论,作为科学复习课设计的理论指导,以寻求突破常规,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奥苏贝尔将先行组织者阐述为“在学习的新材料前,给学习者以一种引导性的材料”。先行组织者具有如下一些主要特征,如:(1)一组简短的文字或图解的资料;(2)包含一个例子,有助于学习者注意它与将学习内容的类属关系;(3)提供学习教材的内容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方法;(4)能影响学习者在学习时记忆编码的过程;(5)比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包容性与概括性等等。

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图解资料-碱的化学变化现象”与“简短文字-酸碱盐之间物质变化现象的描述”,作为复习过程中知识点再现及问题解决之间呈现的先行组织者,这两个引领性材料中包含物质变化的实例,提供学习内容之间、问题解决背景之间相互关系,具有概括性、抽象性与包容性,其中“图解资料”从引课部分的“碱的化学变化现象”,到最后演变为问题解决的新情境,可以首尾呼应;而“简短文字-酸碱盐之间物质变化现象的描述”这一问题情境则不断产生新的问题要求,逐步引导学生复习归纳酸碱盐、金属、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及相互反应规律,以达到知识概括与思维发展循序渐进的目的。在媒体设计方面结合“图解资料-碱的化学变化现象”与“简短文字-酸碱盐之间物质变化现象的描述”等先行组织者背景资料的运用,选择以PPT课件形式呈现图片与文字背景,并在问题解决环节运用实验媒体,设计学生两人分组实验对三种物质进行鉴别,体现学生能力的运用。

1.导课的“先行组织者”教学设计

课件展示情境一:化学小魔术(如下四幅图)。

问题设计:你能描述图示中变化发生时的现象吗?这些小魔术主要表现了哪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先行组织者以一幅简单图画的形式出现,以读图方式唤起学生视觉上的注意,唤起学生的前认知,通过现象的再现,给学生提供了复习归纳碱的共性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重温碱的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反应现象的分析比较抽象出物质化学性质,并为下一环节物质间反应现象的文字描述做好铺垫。

2.教学过程中的“先行组织者”教学设计

课件展示情境二:关于物质变化的描述如下图。

问题设计:以下哪几点描述表现了酸的性质?从中找出哪些属于酸的共性,哪些表现出某些酸的个性?

3.结尾的“先行组织者”教学设计

课件展示情境三:化学小魔术变式练习(如下四幅图)。

问题设计:现将情景一的“化学小魔术”做一些变化,请同学们根据下图中描述的现象填写出相应的反应物。同学们互相比较看看答案是否唯一的?

篇6:先行组织者策略在历史

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目的在于用先前学过的材料去解释、融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这类引导性材料与当前所学新内容之间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应符合认知同化理论要求,即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这种引导性材料就称为“组织者”。由于这种组织者通常是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用语言文字表述或用适当媒体呈现出来,目的是通过它们的先行表述或呈现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所以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不仅有助于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而且还能帮助学习者认识到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哪一部分有实质性联系,从而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习得意义的保持。

先行组织者可以分成三类:

(1)上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所学的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类属于组织者,二者存在类属关系。

(2)下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低于当前所学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上位观念。组织者类属于新学习内容,二者存在总括关系。

(3)并列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既不高于、也不低于新学习内容,二者之间具有某种或某些相关的甚至是共同的属性,这时在组织者与新学习内容之间存在的是并列组合关系。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以下两个理论假设的基础之上:

(1)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按层次结构组织,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知识处于较高层次,随着抽象概括程度降低,其所处层次也逐步降低;

(2)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实施步骤

第一,确定先行组织者。

第二,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1)“渐进分化”策略(2)“逐级归纳”策略(3)“整合协调”策略

例如:

历史内容上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可以进行类比。因此可以设计比较性组织者。如:在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节时,在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

片战争有很多相似之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然后将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板书在黑板上。

篇7:先行组织者策略在历史

浅谈先行组织者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论文摘要] 先行组织者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P.Ausubel)于20世纪末6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概念。根据奥苏伯尔的经典解释,组织者是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抽象概括水平较高的引导性材料。它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两种。由于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引导性材料,因此它成为导人新课的一种有效工具。本文主要从语文课堂的导入新课入手,浅谈先行组织者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主 题 词] 先行组织者 语文课堂 导入新课

一、先行组织者的阐述

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P.Ausubel)于20世纪末6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概念。根据奥苏伯尔的经典解释,组织者是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抽象概括水平较高的引导性材料。组织者可以是一个概念、一条定律;或一般概括性说明文字,它是新知识与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组织者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相联系,提供一个能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的一般观念,为学习新观念提供一个“观念固定点”,使新知识顺利地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有效地促进演绎教学,帮助学习者组织要学习的材料。

先行组织者策略是奥苏贝尔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从“组织者”一词演化而来的。奥苏贝尔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的策略,是利用适当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所谓的组织者。由于这些组织者通常是在呈现教学内容本身之前介绍的,目的在于用它们来帮助确立学习的方向,因此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认为,先行组织者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只有把新的学习内容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特别相关的部分联系起来,才能有意义地获得新的知识。

简单来讲,先行组织者是用来引出一个主题的策略。它可以帮助学生预知将要学习的内容,帮助他们在“已经知道的”与“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起认知的桥梁,并且帮助他们储存、分类和整理学习的内容,以便他们记住和未来使用。

二、先行组织者的分类

先行组织者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两种。

陈述性组织者是指可以帮助学生同化新知识的引导性材料,一般在不太熟悉学习材料的情况下使用,它是可以帮助学生同化新知识的引导性材料。例如:在教学《开国大典》一文时,老师考虑到开国大典离现在已经有五十几年了,理解上可能回出现偏差,于是在课前向学生介绍大量有关开国大典的背景资料。通过这些组织者,把同学们带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仿佛身临起境,成为了广场中的一员,亲眼目

浅谈先行组织者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睹了这一盛况,感受到了新中国人民的无限自豪。因而这个组织者为学生学习《开国大典》这篇课文提供了同化新知识的认知框架,有利于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比较性组织者是指可以帮助学生辨析新旧知识异同的引导性材料,一般用于学习材料比较熟悉的情况。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林海》时有这样的这样开场:“同学们,以前你们学过《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课文先概括地写小兴安岭树木成林,几百里连成一片的壮美景致,然后分述春夏秋冬四个不同季节中小兴安岭的不同特点,而且对春天的绿叶、河水,夏天的晨雾、野花,秋天森林中的物产,冬天的风雪、动物,作了具体的描写。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林海》一课,也基本上是这样写的,但它比《美丽的小兴安岭》写得更具体细致,更生动形象,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注意加以比较,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这个组织者既有对旧课知识的复习,又有新课教学目的之明确要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辨析新旧知识异同的认知框架,同样有利于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三、先行组织者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由于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引导性材料,因此它成为导入新课的一种有效工具。导入新课可以广义地理解为一门语文课的导言课、一个语文教学单元的引言部分、一堂语文新课的导入与课堂内先后内容的衔接与过渡。本文主要从语文课堂的导入新课入手,浅谈先行组织者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导入新课即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即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去动用自己的各种感官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技能”。

将先行组织者原理运用于语文新课导入设计,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开篇引趣,诱发好学之乐。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措施。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导入新课,如果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必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师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从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起学生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如教师在执教《金色的脚印》一课时,通过师生交流对话引出话题:“狐狸是不是狡猾的代名词?”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小小的话题,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探知答案的欲望。

第二,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学生由课前玩的状态到真正去接受知识是有一个时间差的,如果教师精心设计导入语,把握好这个时间差的过渡,就能迅速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例如于漪老师在教朱自清散文《春》时,讲了这样一段话:”一提到春啊,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政,鸟语花香,万象更新。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用浓墨重新描绘过春,歌颂过春,现在想一想,我们学习过

浅谈先行组织者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哪些描绘春的诗句?当学生们回忆诗词以后,她接着引导:“我们现在就生活在阳春三月里,但我们自己往往会面不知春。那么我们来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天景物的色彩姿态的。”这样的组织者很自然地将学生的注意与兴趣引入到了新课《春》的学习上,调动了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将教的目标转化为学的需求,从而更迅速的集中了学生的思维。

第三,帮助学生建立认知框架,顺利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生长,而不是由外到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行组织者将学生“已经知道的”和“将要知道的”衔接起来,帮助学生在以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接受新的知识。因此,“先行组织者的运用,能够从外部影响学生的语文认知结构,帮助学生提取旧知识,建立有利于同化新知识的认知的框架,实现语文认知行为或技能的有效改变,因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顺利实现语文课堂教学任务”。

例如:执教《比尾巴》这一课。上课开始,教师出示一组各种动物尾巴的图片。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小壁虎借尾巴》,今天我们再来认一认,这些又是谁的尾巴?

生:壁虎、牛、鱼、燕子------(板书:尾巴)

师:这些动物的尾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引导学生说说这些尾巴的作用)

师:同学们,今天一大早,老师收到了一封来自大森林的信,你们想知道内容吗?让我们打开信看一看。(一年级的小朋友们,大家好!我们是大森林里的小动物。今天,要举行“比尾巴”比赛,为了这场比赛,我们小动物都准备了好久,谁都说自己的尾巴美,都想参加。我们知道,你们都是爱学习的好孩子,对我们动物尾巴的功能可了解了,所以,想请你们来做裁判,不知道你们愿意吗?)揭示课题。

教师用一封来自大森林的信把新旧知识巧妙的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在上新课之前运用适当的导入语,能使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所谓的“适当的导入语”是指“导语要导到新课学习的主要内容上,导到学生心坎上。这样,才能起到敲山震虎,顺风拉帆的作用。”哗众取宠,天南地北,离题万里的导入语,不仅起不到导入新课的作用,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课堂氛围,阻碍教学任务完成,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学习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掌握新课导入的技能显得犹为重要。

四、语文课堂中常见的新课导入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则处于这门艺术的聚焦之处。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般说来,一堂精彩的语文课,语文教师在上课前总会有一段导入语,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新课

浅谈先行组织者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学习的兴趣与注意,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促使学生的语文认知能力实现预期变化。以下笔者将结合本次教育见习例举一些常见的、名师们常用的几种新课导入方法:

1、故事传情

乐意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如在教授《赠汪沦》一诗时,将与本诗相关的资料整理成一个动人的小故事: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有个叫汪伦的人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

精彩的故事作为开场学生很容易就进入了这首诗的学习状态,而且干劲十足!

2、插图导入

插图把文字信息转化作可观、可感的图像,使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运用插图导入课文,使用恰当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插图导入,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的插图,也可以利用精心选取的,或者自己专意创作的画图来进行课堂导入。这种方法在小学低年级,特别是一年级广泛使用。

3、审题导入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学生接触文章的第一步。透过标题,可以看到课文精巧的构思。审题导入主要是帮助学生通过对标题的讲解分析,理清线索,摸清思路,从总体上抓住文章的主旨,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

4、温故导入

子曰:“温故而知新。”回顾过去学过的相关知识,不仅能唤起学生对旧知的记忆,而且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前所举的《林海》就属于这种方式。

5、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是教师在课堂中酝酿气氛,让学生触景生情,诱发出某种情感。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让他们尽快进入课文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可通过语言描绘或者借助于声像技术电教手段,创设出课文情境,激起学生乐学的情趣,使他们带着愉悦的情感步入课文的意境。

浅谈先行组织者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6、引用导入

语文教师恰当地引用与课文相关、学生可以接受的诗词、对联、名言警句,并且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如文德路小学的Y老师在上《匆匆》一课时用多媒体展示出孔子的名言“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学生通过这句名言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时间的匆匆。

7、设置悬念

孩子们天生就好奇,如能够通过设置悬念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激起对新课学习的强烈愿望,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燕子使楚》时,就是用这样一个充满悬念的故事开头的:“春秋末期,齐国有个外交官,名叫晏子。他个子很矮。一天,齐王派他到势力强大的楚国去。楚王想污辱他,叫人把城门关了在城门旁边挖了个洞,让晏子从洞中进去。晏子一听,冷笑一声,说了几句话。楚王听说以后,面红耳赤,只得开了城门。晏子说的是什么话?请翻到第18页„„”设置的问题,成了学生阅读思维的催化剂,将学生引入求知的学习境界。

当然,在新课导入语的设计上,除上述示例外,经常使用的导入方法还有好多,比如音乐激趣、简介导入、描摹景物、板书引路、猜谜激趣、背景导入、作业导入,等等。但是,任何一种导语设计,都要为课堂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都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与教学的主要内容紧密相联。具体说来,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二概括性要高,语言和形式应恰当、准确;三是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

五、结束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先行组织者,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并能促进学习的迁移。因此,作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大胆地应用先行组织者,充分发挥先行组织者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篇8:先行组织者策略在历史

1. 先行组织者概念

先行组织者 (advanced organizer) 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 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先行组织者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一个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概念。根据奥苏贝尔的解释, 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 如果原有认知结构中缺少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上位观念, 或原有观念不够清晰或巩固, 则有必要设计一个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引导性材料, 可能是一个概念、一条定律或者一段说明文字, 也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直观形象的具体模型, 构建一个使新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这种引导性材料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2. 先行组织者类别

由于原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 可以有“类属关系”“总括关系”和“并列关系”等三种不同关系, 所以, 先行组织者可以分成以下三类。

(1) 上位组织者

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所学新内容, 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 新学习内容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类属于组织者, 二者存在类属关系。

(2) 下位组织者

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低于当前所学新内容, 即组织者为下位观念, 新学习内容为上位观念。组织者类属于新学习内容, 二者存在总括关系。

(3) 并列组织者

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既不高于、也不低于新学习内容, 但二者之间具有某种或某些相关的甚至是共同的属性, 这时在组织者与新学习内容之间存在的不是类属或总括关系, 而是并列组合关系。

二、先行组织者策略在阅读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实施分成两大步:确定先行组织者、呈现学习内容和材料。

1. 确定先行组织者

教师在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后, 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和概念呈现先行组织者。然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 使之与教师设置的先行组织者及学习的新材料发生联系, 以便学生能更好地同化新材料。这一阶段中最重要的是要唤起学生先前与先行组织者有联系的知识和经验以形成综合性的认知结构。

(1)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组织者, 挖掘提示的价值

《英语 (新目标) 》八年级下册从第一单元开始就安排了一篇阅读课文, 而且在文章前都安排了一段阅读提示 (reading strategy) 。这些阅读提示既是学习语言知识的学法指导, 又是阅读技巧的体会, 用奥苏贝尔的理论来分析, 它们就是组织者。如Unit 1中的“Look at the title and picture, and predict what you will read about”。看标题和图片, 同时预测将阅读的内容。这样能帮助学生为获取信息做准备。

这里首先呈现的标题和图片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它比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 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2) 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组织者, 丰富学习的资源

课文中的组织者往往是有限的, 因而就需要教师从课外的学习资料中获取有效的组织者。英语的课外学习资料包括图书、电视、广播、报告会、网络等, 涉及的面很广, 信息量也很大。教师应根据教材的重难点选择最通俗、最能打动学生心弦的材料作为教学中的组织者。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英语 (新目标) 》八年级下册Unit 4 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时, 播放了200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徐本禹大学毕业后去边远山区支教的视频, 引起学生的共鸣,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徐本禹的故事跟课文的内容非常相似, 所以有利于学生接受和进行思想教育, 且可以顺利地引出与本课有关的新词汇, 集中识词, 扫除单词障碍, 这是很好的先行组织者。

还有一位教师利用自己的中国青年志愿者徽章设置悬念, 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徽章, 并在课堂结束时给出谜底, 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讲述希望工程的大眼睛女孩苏明娟的例子, 使学生明白希望工程以及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可以改变他人命运的道理。

如此组织者的出现, 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后, 有学生说:我想读读关于他的事迹;有学生说:我以后也要做像徐本禹这样的人……可见, 教师只要善于选择, 精心设计组织者, 就会让它发挥“投一石, 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3) 充分利用学习者的组织者, 享受阅读的快乐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参与组织者的设计。心理学表明, 教育中的一切教育因素只有通过主体的参与和内化才能转变为能力, 教学要着眼于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教学, 让每个学生都能愉快主动地接受知识。课程标准指出, 要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料, 初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发:教学过程中组织者的设计权完全可以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接受知识, 形成能力。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英语 (新目标) 》八年级下册Unit 3 Do you remember what you were doing?时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资料。课上, 学生们交流着自己的收获:有学生带来了书籍, 有学生带来了图片资料, 还有的学生带来了VCD碟片, 通过这样参与式的对组织者的交流, 给学生带来了无穷的快乐, 从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养成了良好的表达愿望和交流习惯。

2. 呈现学习内容和材料

由于有三类不同的先行组织者 (上位组织者、下位组织者和并列组织者) , 所以相应地也有三种不同的呈现组织者的策略:“渐进分化”策略、“逐级归纳”策略和“整合协调”策略。

(1) “渐进分化”策略

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时, 建议对教学内容的组织采用“渐进分化”策略。

渐进分化是指应该首先讲授最一般的, 即包容性最广、抽象概括程度最高的知识, 然后再根据包容性和抽象程度递减的次序逐渐将教学内容一步步分化, 使之越来越具体、深入。

【实例1】2008年杭州市初中英语优质课比赛的阅读材料是“The Giving Tree”, 获得一等奖的曹老师的设计如下。

A.When do you show your excitement?How do you show your excitement? (这是两个包容性很广、很抽象的问题, 作为先行组织者)

B.What will you do with$20? (这是一个包容性缩小、抽象性减小的问题, 作为先行组织者)

C.What did Ginger buy with 20-dollar bill? (此问题提出后, 先让学生猜测, 然后曹老师呈现给学生半篇文章, 学生只能从这半篇文章中找出Ginger花了fifty cents买candy bars。设置的悬念是:还有剩余的钱呢?这就是当前的学习内容)

D.What else did Ginger buy? (还是让学生先猜测, 然后把剩余的文章出示给学生, 学生能找出:She also bought a doll with clothes and hairbrush for the little girl.这也是当前的学习内容)

E.The title is“The Giving Tree”, what does the title mean? (这是本节课的主题所在)

曹老师采用的就是这种包容性和抽象程度递减的次序逐渐将教学内容一步步分化的策略, 即“渐进分化”策略。对于学生来说, 为了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 这种情况所要求付出的认知加工量是最小的, 因而最有利于知识的习得与保持。

(2) “逐级归纳”策略

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时, 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可采用“逐级归纳”策略。

逐级归纳是指应先讲授包容性最小、抽象概括程度最低的知识, 然后再根据包容性和抽象程度递增的次序逐级将教学内容一步步归纳, 每归纳一步, 包容性和抽象程度即提高一级。

【实例2】2009年我区教坛新秀评比考核的材料是新概念英语第二册Lesson 16 A Polite Request, 第一名获得者陆老师的设计如下。

A.What do these street signs mean? (包容性小、抽象概括程度低的知识, 作为先行组织者)

B.Tell the students the story of“My Yesterday”—unlucky experience.

Tell the students the story of“My Friend’s in Sweden”—lucky experience.

(包容性逐渐加大、抽象概括程度逐渐提高的知识, 作为先行组织者)

C.Why am I not happy?—I got a traffic ticket.

Why is my friend happy?—The policeman in Sweden made“a polite request”.

(提高了包容性和抽象性, 作为先行组织者)

D.Watch the video, then discuss and find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当前学习内容, 包容性和抽象性又一次提高)

E.Read the passage, find all the sentences with“if”, then tell the rules how to use“if”. (当前学习内容, 包容性和抽象性再次提高)

如此一步步归纳, 每一级归纳都是前一级教学内容的概括与提升 (包容性更广, 抽象程度更高) , 直至新知识的包容性与抽象性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为止, 这样对于学习者知识的保持和迁移都是很重要的。

(3) “整合协调”策略

组织者为并列观念时, 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可采用“整合协调”策略。

整合协调是指通过分析、比较先行组织者与当前教学内容在哪些方面具有类似的或共同的属性以及在哪些方面二者并不相同, 来帮助和促进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要素进行重新整合协调, 以便把当前所学的新概念纳入到认知结构的某一层次之中, 并类属于包容范围更广、抽象概括程度更高的概念系统之下的过程。

【实例3】在我区第二届名师班课堂展示中本人的上课内容为《中学生英语阅读新视野》第1册的“The Leaning Tower”, 我在处理本篇阅读文章时采取的就是“整合协调”策略。

A.Guess the meanings of these following words.

先呈现decimeter, centimeter, millimeter。 (当前学习内容)

再呈现1 meter (先行组织者) =10 decimeters=100 centimeters=1000 millimeters。

(学生从“1 meter=10 decimeters=100 centimeters=1000 millimeters”来判断decimeter, centimeter和millimeter的意思)

B.Guess the meanings of these following phrases.

先呈现leaning tower。 (当前学习内容)

再呈现“We call it‘the leaning tower’because it is not straight”。 (先行组织者)

后归纳leaning tower=the tower not straight

(把新内容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C.Find out the right answers about the Leaning Tower of Pisa.

先呈现“It took______years to finish the tower”。 (四个选项分别为8、80、180和800, 当前学习内容)

再请学生阅读, 从文章中找出答案。 (学生运用原有的阅读策略快速找出对应的数字)

D.What do the following figures represent in the passage?

先呈现1173、180、1、8、54.5、1990、4、1998、2001、45、200。 (先行组织者)

再呈现“The tower is 54.5 meters tall”等11个相对应的句子。 (当前学习内容)

(通过这样有目的地查找带有相对应数字的句子, 促进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要素进行重新整合协调, 加深对当前学习内容的记忆)

E.Group work:write down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Leaning Tower as much as possible within2 minutes.

(学生把信息写下来的过程就是当前学习内容整合的过程)

F.Learn to write a poem about the Leaning Tower.

(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格式, 学写诗歌。即把新学习内容类属于包容范围更广、抽象概括程度更高的概念系统之下的过程)

三、实施先行组织者策略后的反思

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是奥苏贝尔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尽管已经过了几十年的研究与实践, 已经是成熟、可行的教学模式。但鲜有应用于语言教学中, 所以会出现一些问题, 存在一些误区。

1. 先行组织者要注重整体性

所谓整体性, 是指知觉经验的整体性。教师应通过先行组织者引发学生的整体感知, 任凭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猜测、琢磨、感悟文章的主旨, 甚而有可能产生顿悟, 刹那间抓住文章的内蕴。

2. 先行组织者不等同于新课的导入

先行组织者与新课的导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同点。它们都置于新知识的教授之前, 都有利于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注意, 都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然而, 我们更需要注意的是它们之间巨大的差异所在。新课导入的目的更多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则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稳定、系统的知识体系。两者的差异显而易见。

3. 先行组织者需要全面了解学生

先行组织者能否有效利用, 关键取决于教师是否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能力和知识状况, 是否合理组织教材和控制教学进程。这就需要教师课前精心准备。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上一篇:预算会计作业一下一篇:安运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