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手舞教案

2024-04-21

摆手舞教案(精选9篇)

篇1:摆手舞教案

小学三年级音乐《摆手舞》教学设计

教师:古李霞

教学目标:

1.能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摆手舞》。

2.能模仿《摆手舞》基本动作,掌握土家族摆手舞风格及简单的队形。教学重点:模仿摆手舞基本动作,基本掌握集体舞表演。教学难点:摆手舞风格的模仿及队形的排练。

教学准备:学生:上网查阅、收集土家族及摆手舞的一些资料。教师:多媒体课件、电子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歌曲《土家喜爱咚咚奎》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这首歌么,它是由我国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歌名叫《土家喜爱咚咚奎》,那我们一起随着音乐的节奏拍一拍、动一动。今天我们就到湘西的土家寨走一走、看一看、玩一玩。请大家闭上眼睛连喊三声毕兹卡(学生连喊三声毕兹卡),你们知道毕兹卡是什么意思吗?我们走进土家寨就知道啦!

2、播放幻灯片—介绍土家族

师:在我省湘西一带富饶美丽的土地上,自古以来就居住者一个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这就是我们土家族。刚才我们讲的毕兹卡就是土家族人的自称,这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优秀民族。土家族人最喜欢吃的食物是糯米糍粑。

二、新授

1、了解土家风土人情

师:刚才我们游览了土家族的风景,其实土家族的风土人情特别丰富,现在我们把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的有关土家族的资料展示出来,跟大家分享吧!(指名回答)

2、欣赏摆手舞

①师: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土家寨里,除了动听的歌声,还有欢乐的舞蹈,刚才我们说了,土家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是什么舞啊?(板书课题:摆手舞)让我们来欣赏摆手舞,请注意观察摆手舞有哪些基本动作,能学学吗? ②播放视频《摆手舞》

3、学习摆手舞

①师:摆手舞有哪些基本动作?谁能来跳一跳?(指名学生回答并示范)

②教师根据学生动作示范小摆手和大摆手。

③师:摆手舞摆手舞,主要是突出“手”的动作,注意一个要点,手臂包括手掌都要伸直。

④学生创编摆手舞动作。(师:同学们,你们还能跳出什么摆手舞的动作呢?这样,我们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各组设计一下,等会儿各派一个代表来展示本组的成果。)⑤分组设计,展示学习成果。

⑥教师示范整套摆手舞动作。(综合大家的意见,老师也创编了一套摆手舞的动作。请大家看老师跳一遍)⑦教学整套动作。(边唱边跳)⑧指名学生上台表演。⑨随伴奏跳。(边唱边跳)

4、学习歌曲《摆手舞》 ①播放录音《摆手舞》

师:土家族人跳舞时可是载歌载舞的,我们来听听土家族的小朋友们是怎么唱歌的!(听音乐)

师:从这首歌曲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情绪?(板书:欢快、热烈)②按节奏读歌词。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情绪朗读歌词。(教师引导读歌词)师:你们知道歌词里的“伢儿”是什么意思吗?(男孩子)大家一起念一念“伢儿”。③师生互动

师:今天你们就是彭家的小妹(指着女生),你们就是田家的伢儿(指着男生),用你们的有节奏的动作跟老师打打招呼吧。

师:彭家的小妹拍拍手

女生:吔吔嗬嗬吔

师:田家的伢儿跺跺脚

男生:吔吔嗬嗬吔 ④师生合作读歌词。

生读歌词,师读衬词,后两句齐读。

师读歌词,生读衬词。后两句齐读。(好极了,下面我们换过来好吗)

④学习乐谱。(出示乐谱)

师:大家一起把我们的欢乐唱出来,先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唱唱乐谱,注意歌曲中的反复记号哦!⑤学唱歌曲。

师:让我们把欢乐唱出来。

跟琴唱、师生接龙、领唱加合唱(请一位学生敲鼓为其伴奏)、全班背唱一遍。

5、随乐跳舞

师:唱得可真动听,大家知道吗,土家族的山寨等会儿就要过摆手节了,下面我们来排练摆手舞,为歌曲编排合适的舞蹈动作好吗? ① 出示书本插图,分组排练动作。(分组自由地编排动作)要求:摆好队形。

可以利用刚学的基本动作,但至少要有一个不同的动作。

为结尾部分设计一个不同的造型。②展示各组的动作。

③教师指导,全班围城圆形齐跳。(大家看!土家寨一片欢乐的景象,热情的土家族朋友邀请我们和他们一起过一个热热闹闹的摆手节)

三、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和土家族的小妹儿、小伢儿度过了一个快乐的舍巴节,土家族的民俗风情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正等待着大家去参观去了解呢!今天我们的旅途到这里就结束了,同学们,再见!(再次播放音乐,在歌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篇2:摆手舞教案

土 家 摆 手 舞

指导思想:本课通过让学生欣赏土家摆手舞及其绘画作品,使学生了解摆手舞的悠久历史,是人类源远流长的一种艺术形式,它表达了人们对不同题材创作的舞蹈作品,使学生了解舞蹈的悠久历史,是人类源远流长的一种艺术形式,它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从而提高欣赏和创作水平。

教材分析:本课以摆手舞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主要线索,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土家族是大山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与社会进行搏斗的漫长岁月里,创造了极其灿烂的文化。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通过原始舞蹈、古老歌谣及各类文化艺术形式把这笔宝贵文化遗产包括这支民族保存下来了。学生从多角度去欣赏舞蹈题材的作品,注意捕捉人物的动态,运用鲜艳的色彩,将富有动感的舞蹈场面描绘的有声有色。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摆手舞的起源及这种舞蹈形式,民族服饰特点和艺术家不同表现形式古今中外的不同形式的舞蹈,各时代民族的服饰的特点,和艺术家的不同表现形式。2.学习分析、色彩的表现力以及对人物动态、造型的描绘。

3.培养学生对各民族文化的尊重,激发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欣赏、分析、表达及绘画创作能力。教学重点:

1.认识摆手舞是人类源远流长的一种艺术形式。

2.能用绘画的方法,表现出观察和理解感受到的舞蹈造型。教学难点:

1.观察分析作品,体会的艺术作品给人类带来的不同感受。2.能用绘画的形式充分准确地表现。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放一段摆手舞的音乐节奏

提问(1)师:“听了这段音乐节奏你们最想做什么”? 生:“跳舞”

(2)师:“在这段音乐中,你们有着什么样的心情”? 生:“欢乐、喜悦”

2、师:“ 现在我们也来随着音乐来感受一下吧”!放一段音乐,请几名学生到前面,其他学生在原地和教师一起跳舞。

3、引出课题:

师:“大家高兴吗?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欢乐摆手舞’。”板书课题《欢乐摆手舞》。

二、教授新课:

1、欣赏歌曲,《欢乐摆手堂》了解摆手舞的历史文化。

(1)提问:同学们,摆手舞在民族文化宝库中,据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你知道在人类历史上,摆手舞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

简要介绍:摆手舞起源于古化巴渝舞,是古代的一种战舞,后来,这种舞蹈演变成土家祭祀文化活动。

2、看录像,欣赏摆手舞。

(1)他们跳的舞蹈是什么样子的?你记住了哪些动作?请你来模仿一下。(2)你知道这些动作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摆手分单摆、双摆、大摆手、小摆手数种、主要特点是手呈同边动作,踢踏摆手,翩跹进退,成双成对,节奏鲜明生动。有时舞蹈中模拟各种劳动生产和生活动作以及一些动物的形态,这些动作的组合及变化全在于舞者的即兴发挥和创造。摆手舞风格粗犷、朴实而有风趣,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以锣、鼓等打击乐伴奏。每套锣鼓点都有曲牌,如“套摆”、“雀跃”、“踏浪”、“乐太平”等。

3、出示相关绘画作品及相应舞蹈照片。体会舞蹈作品的动态美。(1)从这些作品中你能说一说土家族服饰的特点吗?(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略

(2)除屏幕上出现的作品以外,你还能采取哪些表现形式?(学生回答略)

(3)再次欣赏录像并模仿,从中体验造型,动态,色彩的美。

(4)学生分小组交流,你喜欢这种舞蹈吗?为什么?可以给同伴模仿舞蹈动作。

三、绘画

1、教师向学生提出绘画要求:

抓住最美的动态,运用美丽的色彩,生动准确地描绘。

2、学生进行绘画创作

(1)构图(2)添画(3)涂色(4)整理

3、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评作品

1、介绍自己作品

2、学生评价

3、教师评价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除了摆手舞在民族文化宝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我国西部地区还有很多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包括南戏、恩施灯戏、巴东堂戏、鹤峰柳子戏、傩愿戏等。由于民间艺术大多数依靠口耳机传,有些民族艺术已后继无人。有的艺术正处于濒危状态。我们要将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很好的传承下去。并不断创新。只有抓好创新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才可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才能丰富和繁荣中华民族文化。

六、听音乐节奏,“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跳摆手舞吧!”教师和学生一起跳舞。

篇3:利川摆手舞的现状研究

关键词:文化遗产,摆手舞,祭祀,民俗活动

摆手舞起源于远古人民的劳动和社会实践, 盛行时间为明清, 是一种宗教祭祀活动, 土家族人非常尊敬自己的祖先和热爱他们的领袖人物, 为了不忘记祖先的丰功伟绩, 于是创编了可以纪念他们的摆手舞。土家族的摆手舞按照它的活动规模分为“大摆手舞”和“小摆手舞”两种, 大摆手舞在摆舞堂中举行, 且按三年两摆的传统习俗在正月初九到正月十一举行;小摆手是土家族居住区普遍盛行的一种传统文化习俗, 以前每百户之乡都会有一个摆手堂, 甚至有的地方还会建设排楼和戏台。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舞蹈, 它带有浓郁的祭祀色彩, 体现了土家族人的生活、生产、神话传说等内容。土家族人祭祀完毕后进摆手堂跳摆手舞, 唱摆手歌, 气势恢宏, 动魄人心。

1 利川摆手舞的起源

摆手舞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最古老的传统舞蹈, 它的流传主要在湖北、湖南、重庆的酉水流域, 以重庆秀山、湖北恩施等地为传承地, 一起为四节。近年恩施土家族改编了新版的摆手舞, 其特点是更容易学习和传承下去。

利川市是恩施西部的一个小县城, 特殊的地形让利川儿女在恩施母亲的哺育下学习到了许多特色传统文化, 例如:“打连厢、哭嫁、男女山歌对唱、摆手舞、女儿会”等等, 其中最受益匪浅的莫过于摆手舞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位于湖北省西部地区, 特殊的喀斯特地形地貌造就了土家族人特有的生活劳作和运输方式, 小路蜿蜒曲折, 高山巍峨屹立、重叠的山岭让他们不方便用其他运输方式, 他们在干活的时候由于山路曲折, 山与山之间尽是悬崖峭壁, 属于他们特有的运输是用头顶、用手抱、用背背、用肩挑, 这些运输方式锻炼了他们的头部、肩部、背部和手部以及腿部, 他们的身体和其他地区的人相比更加灵活、发达。

在那里, 两山之间相隔很近, 可以相互喊话, 但如果想窜门走亲戚, 却要走很久, 少则几个小时, 多则一两天才能到达。因此, 山区小路让他们的腿部力量变得愈加发达, 在摆手舞的继承方面更赋有潜力, 为摆手舞的发展奠定基础。综上所述, 土家族的摆手舞传授者生产生活的功能, 尽管我们现在看不到最原始的摆手舞, 但不难从它的动作发现, 摆手舞是从古老祖先流传下来的精髓, 是土家族人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自己。

2 利川摆手舞的动作特点

摆手舞是古老人民劳动和生活的智慧结晶, 因此, 摆手舞在动作结构上很大部分保留了劳动的特色。

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同手同脚, 主要表现在身体躯干的扭转和手臂的摆动, 身体带动手臂的左右摆动, 手上动作摆动弧度大, 呈现出手臂在挥动时的优美线条, 脚上动作弧度小, 脚步可向四方走动, 手脚一起摆动, 同时身体重心向一边移动, 手脚配合行走自如, 同手同脚更多的体现的是古代人们劳作时的形态特征。

摆手舞的第二个特点是身体重心起伏小, 这一特点体现在从动作的开始到结束, 身体重心都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其中动作起伏最大的就是屈膝、肩膀的放松、含胸这些动作。这些动作的来源都离不开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劳作方式, 在以前, 人们耕作头朝泥土背朝天, 一方面是劳动需要;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们对上天和土地的敬意与感恩, 因此, 土家族摆手舞是劳动的产物, 而现在, 对土家儿女来说, 摆手舞更是平时锻炼身体, 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了, 身体重心上下起伏小的特点成了老少皆宜的锻炼方式, 脚步多为前后左右移动, 场地要求较小, 可在家也可在广场上表演, 表演方式可为男女搭配, 也可单人、多人同时表演, 表演时间和空间没有要求。

3 利川摆手舞的音乐特点

舞蹈与音乐是密不可分的, 而摆手舞也不例外, 它的音乐很有特色, 是用土家语言编创的摆首歌, 在那边我们叫它“舍巴歌”, 唱腔为喊腔, 节奏感不强但是声势却很大, 体现的是收获时人们心中的欢快心情, 音乐的伴奏乐器较为简单, 主要以鼓和锣为主, 通过这两种乐器的节奏控制动作和队形。音乐的起伏明显, 层次强烈, 开始部分音乐低潮, 表演的人们动作弧度也相应较小, 随着音乐到达高潮, 动作弧度也表现得大了起来, 一直到结束都是这种动作弧度表演, 借着摆手舞的动作和纯粹的土家音乐, 人们的心情在此刻表现得淋漓尽致。

4 利川摆手舞的发展现状

土家儿女的性格豪放, 善于唱歌和跳舞, 在群众活动方面积极参与, 因此摆手舞在以前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由于社会的变迁, 许多朝代只推崇一种文化而禁止了其他文化的发展, 这对于土家文化来说是一种很大的打击, 例如:在古代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导致摆手舞的发展得到了遏制, 再到20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新中国又上演了巨大的文化大革命, 这些变革都抑制了摆手舞的发展, 舞蹈动作幸存的仅有单摆、双摆、螃蟹上树、播种、栽秧、打谷、挑谷等等。这些动作在此之后一直没有较大变化。

广场舞的兴起让摆手舞在近几年来重新得到了编排, 在保留摆手舞精髓的基础上融入了广场舞的元素, 演变成了新一代的摆手舞模式, 让更多的人对摆手舞有了兴趣并参与其中, 使得摆手舞在未来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在利川有些地方仍保留着原始的土家摆手舞, 他们只逢正月初九到十一之间和收获的季节表演, 穿的是传统的土家族服饰, 表演器具为锣和鼓, 没有更多的音乐修饰, 有的只是男女在表演摆手舞时的唱腔和喊声, 歌声嘹亮, 气势雄浑。但有些地方为了让摆手舞更加精彩, 于是在摆手舞中加入了广场舞的动作, 音乐方面也与以前大有不同, 这就成了现代摆手舞。现代摆手舞和原始的摆手舞相比, 重心起伏稍大, 动作更加复杂多样化, 音乐多为乡村音乐, 动作结构是按照音乐的节拍而创编, 一个动作组合一般为一个八拍, 音乐的层次保留了开始——高潮——结束这三部分, 动作弧度还是按照音乐的起伏而变化。

5 利川摆手舞的发展趋势

摆手舞有其重心起伏小、运动量小的特点, 因此它适合所有人的参与, 对青少年儿童来说学习任务繁重, 参与摆手舞的机会不是特别多, 但是作为土家儿女来说继承和传播土家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此, 可以把摆手舞推广到学校去, 让他们学习的同时不忘本土文化, 同时, 练习摆手舞可以锻炼身体、放松压力, 减轻他们在学习上的负担, 在学校推广摆手舞可以利用他们做课间操的时间改为表演摆手舞, 这样, 既推广了摆手舞还能在以前做广播操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点亮校园, 让学校更加发展。

世界上的各种文化正是因为不断地传承和创新才得到了保存, 一种文化可以由不同的元素组成, 一成不变只会被埋没在世俗的喧嚣中, 是得不到发展的, 因此, 一个地区文化的发展需要国家采取相应的措施, 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扶持土家族摆手舞的发展, 不仅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推广, 而且还需要在全国各地推广, 融入不同的文化,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让更多的人知道土家文化、传播土家文化, 就像华夏文明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里一样根深蒂固。

摆手舞还可以向旅游业方面发展, 土家族有着闻名的民族特色舞蹈, 但很多外地的游客却不能亲眼目睹, 若是将摆手舞在旅游景点发展, 则可以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 眼睛瞬间大亮起来, 享受着和其他旅游区不一样的风景, 这是利川旅游业特有的资本, 也是伟大的祖国母亲留给全国人民的礼物, 应该分享给更多的人, 让中华儿女知晓本土文化。同时, 这也是利川摆手舞可以向前发展的中大空间。

参考文献

[1]温红叶.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内涵及其现状初探[J].民族史研究, 2011 (1) :49-51.

[2]谭涛.酉阳土家族摆手舞的现状及传承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 2008.

[3]向丽.土家族摆手舞研究述评[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11 (3) :45-48.

篇4:土家族的摆手舞

摆手舞的起源

摆手舞,土家语称“舍巴日”、“舍巴巴”,汉译“玩摆手”,每逢庆贺新年、纪念祖先或是团圆联欢时,土家人都要跳摆手舞。在《永顺府志》中对当时的摆手舞活动有这样的记载:“各寨有摆手堂,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止,夜间鸣锣击鼓,男女相聚,跳舞唱歌,名曰《摆手》,此俗犹存。”每逢摆手时节,人们披着绚丽的被锦(被面),擎着数百幅乃至上千幅绣有龙凤、绘画着鸟兽的彩旗,同时木鼓声、锣钹声、上百枝鸟枪声、人们的欢笑声,汇成一派节日的喧闹声,震荡山谷。成千上万的人围成圆圈,男女相携,蹁跹进退,迈开粗壮健美的步伐,摆动着双手,可以一连跳上几昼夜。清代彭施铎对当时跳“摆手舞”的场面做过详细的描述:“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官畔水生波,红灯万点入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关于摆手舞的起源,学界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其从巴人的原始舞蹈演化而来,有人认为其来源于原始的祭祀巫舞。民间传说则认为摆手舞来源普舍树。普舍树是神树,相传土家先民在迁徙的途中找不到安居乐业的地方,这时候普舍树自愿飞进水里,人们便爬到树上随树漂流,来到现在土家居住的地方。神树落地生根,开满鲜花,人们高兴地围着神树又唱又跳,通宵达旦。从此就兴起了摆手舞,至今仍在摆手堂前栽常青树,树上挂满各种灯笼,围树摆手就是纪念普舍树。另一种传说是在一场恶战中,彭公爵主为激励士气,迷惑敌方,命男扮女装于阵前跳舞,敌方军心涣散,以至一举获胜,于是产生了摆手舞。彭公爵主泛指湘西最早的土司王,具体是指曾任溪州刺史的彭士愁。史籍记载,他从江西率工匠千余人入住湘西,其子孙在此维系了800余年的世袭统治。卒后,湘西土家人民将其作为土司始祖和祖先普遍供奉。土家族聚居的每个村寨立有土王庙,又称“土司祠”或“摆手堂”,专供彭公爵主和死去家人。

“小摆手”和“大摆手”

摆手舞有“小摆手”和“大摆手”之分。“小摆手”在凡有土家族定居的地方都有,规模较小,只要村寨旁有一个小坪,立一个小庙,就成摆手堂。“小摆手”的舞蹈动作以模拟农事劳动为主。

“大摆手”规模宏大,“大摆手”的场所是几个县会祀的地方或几个乡会祀的地方。这里坪大、庙大,到了“摆手”的季节,附近土家族男女老少都穿上最漂亮的衣裳赶来参加。

如湖南龙山县马蹄寨,田姓子孙很多,传说田家兄弟八人是8个将领,于是修建了规模宏大的8部神庙。在举行“大摆手”时,场中竖有桅杆,悬有龙风旗,挂着大灯,路旁插有牌灯,写着“五谷丰登”、“天下太平”等字,神堂内牵有绳索,以备人们将灯笼或猎获的飞禽挂在上边。神堂前摆一个祀案,专放打来的各种野兽。整个活动分为三夜进行,第一夜由“梯玛”主持祭祀祖先,先由“梯玛”请神,然后把打来的山禽、野兽、家兽当场杀死供上,最后饮宴。第二夜,各寨的青年身披手织的五彩锦被当作古人的甲胄,手执刀、枪、旗等器具,进行比武表演。第三天才开始跳摆手舞。

摆手舞是集体舞蹈,大多成圆形,锣鼓放在中央或边上。男女老少都可参加,有时两人一行或四人一行,有时女的在里圈。“导摆者”在行列之前领头,行列之间有“示摆者”作示范,行列之后有“押摆者”压队,在锣鼓的伴奏下边唱边舞。一般要跳完一圈之后才换另一个动作,各个动作连接起来便构成一个完整的情节。如:耙田、插秧、扯草、望太阳等动作连接在一起,就表现出春季生产的劳动过程。那健朴的舞姿,高亢、自由的歌声伴着强烈的锣鼓节奏,给人以清新而热烈的感觉。

摆法与服饰

摆手舞真实地反映了土家族人民千百年来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有表现狩猎劳动的,有表现军事战斗的,有表现农业生产的以及反映日常生活的等等。

在摆手舞中反映农事劳动的动作最多,有砍火渣、挖土、烧灰、积肥、种苞谷、种棉花、薅草、插秧、割谷、打谷等等。

表现军事战斗的摆手时,摆者分东西排列,中间隔一丈多宽,五人为一“排”,两排为一“比”,四排为一“队”,“比摆”20人,“队摆”40人,手中持长矛或齐眉棍,上面饰有红缨或黄帛。摆时将武器斜拿,然后以一摆三跃的方式向对方冲去,双方接近时,两人武器交锋,几个回合后,跳到对方位置,即将武器直拿,慢慢转过身来,面向对方。随即又以原来的动作一直冲回自己的原位。这就算完成一次“摆动”。

反映打猎生活的有“空拳斗虎”、“弄虎”等,这类动作是摆手舞中最古老的动作,逐渐失传,目前保存的还有“跳蛤蟆”、“木鹰闪翅”、“拖野鸡尾巴”等。

跳摆手舞时唱的歌叫“摆手歌”,是土家族古老的民间舞蹈音乐。摆手歌均用土语演唱,有齐唱、领唱、独唱等多种形式,歌唱历史、军事、生产、爱情等各方面的内容。摆手舞以大锣大鼓伴奏为主,节奏明快、简练,舞者动作的变化听锣鼓“指挥”。

篇5:摆手舞教学大赛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土家摆手舞是集歌曲、舞蹈、健身于一体、能再现当地百姓生活的场面,是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群众性舞蹈。举办此次幼儿园摆手舞教学比赛是为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推动优秀文化进校园,将摆手舞融入幼儿游戏活动教学中,并充分发挥幼儿园文化氛围的辐射作用,是对幼儿进行民族教育的重要举措。

二、活动内容 摆手舞教学活动竞赛。

三、活动时间: 活动准备:3月份 比赛时间: 4月9-12日

四、人员安排 组长:张红霞

评委:贾俊敏 刘时谷 米艳红 桂林芝 石娟 刘冰凌 参赛人员:全园青年教师

五、活动目的

1、努力在全园形成挖掘民族特色教育,弘扬民族精神良好氛围。

2、通过摆手舞教学比赛,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培养老师的创造力、即兴表演能力以及艺术欣赏力和鉴别力。

3、通过摆手舞教学,幼儿可以了解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最终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六、具体的活动安排

1、首先让老师选择摆手舞教学内容,选择音乐等

2、然后进行摆手舞教学活动设计

3、找好配教老师,做好试教

4、最后组织全园摆手舞教学大赛大赛,展示成果。

七、其他

1、请各班级切实做好本次教学比赛的前期准备工作,做好团结互助,支持青年教师参加比赛

2、园长办公室做好后勤工作。

3、奖励

一等奖2名 二等奖3名 三等奖不限

2013

篇6:杨清海摆手舞大赛主持词(定稿)

大赛开幕式主持词

中共酉阳自治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清海

2011年8月12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胜景桃源诚邀四海宾朋,摆手文化展示和谐武陵。

由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重庆民宗委共同主办,酉阳县桃花源国际休闲旅游文化节组委会承办,重庆巨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赞助的,2011年中国武陵山区“巨能杯”土家摆手舞大赛即将在中国土家摆手舞之乡---酉阳隆重开幕。

来自武陵山区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来凤县、咸丰县;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永顺县;贵州省铜仁地区、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重庆市黔江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等12个市区县的15支代表队,将在这里进行一场精彩的强强对决,激动人心的土家民族舞蹈大赛即将上演。出席大赛开幕式的嘉宾有:

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纪委书记马岱良先生;

重庆市民宗委副主任向远道先生;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谭小兵先生

出席今天开幕式的嘉宾还有:

(特邀嘉宾,县外来酉嘉宾)

出席开幕式的酉阳自治县领导有:

县四大班子领导,县人武部部长,县检察院检察长,县法院院长;(可具体到人)

酉阳自治县县直各部门干部职工代表,以及各界群众代表也出席了今天的开幕式。

对大家的光临,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2011年中国武陵山区“巨能杯”土家摆手舞大赛开幕式现在开始!

首先请中共酉阳自治县委书记陈勇同志致辞,大家欢迎;(完毕)

现在请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领导讲话,大家欢迎;(完毕)

现在请参赛队领队代表发言,大家欢迎。

(完毕)

篇7:摆手舞教案

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土家族人民用智慧和双手创造了丰富而灿烂的民族文化,传统舞蹈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族的传统舞蹈包括:庄严隆重的摆手舞、风趣诙谐的毛古斯舞、粗犷有力的八宝铜铃舞等,这些极具特色的舞蹈都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而其中尤以摆手舞为代表。摆手舞不仅综合了土家族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各种文化元素,还复原了土家人民原始的生活情趣和精神风貌。它以其鲜明的艺术形态、朴实风貌、浓郁的乡土特色以及强烈的生活气息为人民喜爱,也是我国传统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土家族摆手舞的产生

资料显示,摆手舞始于公元940年,有诗为证:“千秋铜柱壮边陲,旧姓流传十八司。相约新年同摆手,春风先到土王祠。”这是我国最先记载摆手舞的原始依据,它记录了土家族统治者彭士愁和楚王马希范结盟的故事。摆手舞从由“巴渝舞”嬗变而来,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流传至今。

勤劳朴实的土家人民在对大自然的改造中提炼出了这种具有特色的民族舞蹈,它风格多样、内容丰富,包含的内容从狩猎、宗教信仰到战争、农事甚至民族婚俗等,极具文化教育内涵和艺术研究价值。

1.1起名源于宗教信仰

摆手舞产生于宗教信仰。我们知道,土家族的摆手舞是一项由多人参与的群众舞蹈,一般于春节或大型活动时期在土司王庙前举行,而此庙在土家语中又名“摆手堂”,“摆手舞”便由此而来。在土家语中,摆手舞即“舍巴舞”、“舍巴日”、“舍巴骆驼”等,与古时土家族人民祭祀先祖,请求神灵保佑相关,舞蹈中也包含如“观音打坐”、“十指合十”等动作。古时朴实勤劳的土家人民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将这些求神拜佛时经常要用的祭祀动作融入到舞蹈之中,创造了集健身、娱乐功能于一体的民间体育活动。

1.2内容源于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

从内容上看,摆手舞除了反映宗教祭祀外,还体现了土家人民一年四季的劳作过程。据研究发现,古时的`土家人民其实通过模仿播种、渔猎和收割,以及喜庆丰收的情形才创造了这种极具特色的舞蹈,其中包含了撒种动作、割草动作、擦汗动作、挑担担动作和筛簸箕动作等等。

1.3形式源于战争

据考证,摆手舞还是一种军功战舞。其中的“大摆手”就是起源于土家族先民巴人应邀参加楚王伐纣时所跳的“巴渝舞”。士兵们凯旋归来令土家父老乡亲们甚是兴奋,大家便在夜晚举办酒席庆祝,并在原先的舞蹈中融入了战场杀敌的场面,此后土家人每三年都会举行一次“大摆手”的典仪。所以,现在的摆手舞中还包含拳脚、刀枪、骑射、摔跤等动作,军功战舞特点突出。

2土家族摆手舞的表演形式分类

2.1“大摆手”

土家摆手舞根据动作规模大小不同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其中“大摆手”是最完整的摆手舞,这种大规模的舞蹈一般每两三年才会举办一次,另外也会出现在土家族大型盛会上,如土家族的女儿会。与其说“大摆手”是一种表演,倒不如说“大摆手”是一部土家族史诗。它将土家族的历史和人们当时的生活状态用舞蹈和歌曲的形式淋漓尽致地演绎了出来。

2.2“小摆手”

相对而言,“小摆手”就是规模小,活动范围也小的一种传统民族舞蹈。在古代,一般是在只有一个村一个寨,大约只有一百多人,最多几百人参加的活动上举行。在内容上,“小摆手”主要以农事、民俗为主,是再现土家人生产生活情境最好的教科书。“小摆手”展现了古时土家族人民生产生活的美好画卷,着重表现在舞蹈动作上,其基本动作主要包括“单摆”、“双摆”和“回旋摆”。

2.2.1“单摆”

“单摆”的动作是要求舞蹈者首先微微屈膝,在左脚上前一步的同时配合双手顺势向下摆,然后双手向后摆,并配合右脚上前跟上,反复一次,再换右脚上前,完成整套动作后,并以此重复。

2.2.2“双摆”

“双摆”与“单摆”动作要领基本相同,不同是在第一次反复之后,舞蹈者要以左脚为轴心做一个转身180度的动作,再向反方向做一次。

2.2.3“回旋摆”

“回旋摆”是在“单摆”的动作完成后,直接以右脚为轴心完成转身180度,同样做一个反向,最后再反复一遍后以右脚为轴心做转身180度的动作,再以此重复。

3土家族摆手舞的风格特征

3.1原生性

土家族摆手舞具有原生性。首先,摆手舞是基于地域特征而形成的,它是由土家先民融合了土家文化和历史而创造发展的民族舞蹈。其次,“摆手舞”产生于我国的武陵山区,是土家人民引以为傲的特定的产物,它“土生土长”的特性,象征着土家先民对土家文化的热爱。

3.2祭祀性

土家族摆手舞具有祭祀性。摆手舞中的祭祀型动作主要源自古时的土家人们拜神祭祖时一些的动作,包含了人们对祖先的敬畏之情。他们将祭祀时的作揖、叩头、跪拜、勒马望神、打浪子、古树盘根、拉弓、切削等动作融合到舞蹈中。

3.3征战性

土家族摆手舞具有征战性。据资料研究显示,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当时的巴渝舞主要是用在军队士兵出征前用于鼓舞士气的一种仪式,而摆手舞中沿用至今的一节须借助长矛、木棍作斗争姿态的“大摆”动作。所以说,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摆手舞都还保留着“征战性”的特色。

3.4审美性

土家族摆手舞具有审美性。我们知道,舞蹈是一门艺术,很多古代文明都以其不断发展和具有创造力的形式被保留下来,并一直为大多数人们喜爱而传承至今。它反映了人们在生产劳动中逐渐形成的体态和对社会观念的表现,包括动态、表演、服饰、场地布置等。而摆手舞便是其中之一,它是我们土家人民真实的内心情感反映,是美的载体。

4摆手舞的形态特征分析

4.1屈膝、颤动

“屈膝”是要求训练者下蹲,然后使膝盖上下颤动。它是摆手舞的常用动作之一,也是它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动作。

在舞蹈练习中,训练者必须手脚配合歇契,保持动作一致,还要做到一种稳重粗犷、健美有力的感觉。形成这屈膝颤动的历史原因就是土家人当时的劳作环境,他们多是翻越崇山峻岭,穿越沟壑纵横的羊肠小道,他们用一双灵活的脚和双膝,在地面上踏出一种沉甸感和扎实感。

“颤动”要求舞蹈者脚部及两臂略微抖动,整个动作应该具有弹性和韧劲,而下沉时的重心在重拍时有一种向下的感觉。

4.2同边和顺拐

“同边”和“顺拐”是土家族摆手舞中第二个常见动作。

“同边”是让舞蹈训练者甩一侧的手,“顺拐”即

“顺拐脚”的意思。简单来说,摆手舞这个动作要求摆动左手时就要出左脚,摆动右手时就要出右脚。这个舞蹈形成的原因是完全取决于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

4.3环圈跳摆

土家摆手舞的第三个常见形态特征是环圈跳摆。我们知道摆手舞是群体齐舞,古老的土家族祖先们在打猎之后都会一起分享他们的果实,他们模拟野兽的动作围着火堆齐舞,分享着劳动的过程和胜利的喜悦。环圈跳摆的动作看似粗犷、逼真、豪放,实则朴实健美、摆姿流畅。舞步更是自如大方、变化无穷。

4.4直立跳摆

直立跳摆是摆手舞的第四个常见动作。在音乐的节奏下,摆手舞的舞者的躯干不论在进行前倾或后仰的动作时都是要求必须保持直立的。也就是说,在整个舞蹈中,不允许出现屈身、塌腰、弯腰等体型变化。体现了摆手舞的原始风貌和朴素内涵,给我们观众带去的是它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

5结语

摆手舞是我们极其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它作为土家族传统舞蹈代表着我国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既全面地反映出少数民族土家族多年来的生活现状,也是我们研究土家族的重要依据。我们只有深刻准确认识摆手舞,才能更好地演绎摆手舞的舞蹈风格,才能在推广传播中、在继承发展中保留土家族具有民族象征性的身体语言符号,也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或研究舞蹈与土家人的审美心理、民族气质等之间的关系。

篇8:土家族摆手舞体育价值研究

1 土家族摆手舞的历史朔源

土家族民族舞蹈中有一种载歌载舞的大型民间集体歌舞,土家语称“舍巴日”、“舍巴巴”,汉语称之为“玩摆手”,即摆手舞。流行于湘西、鄂西土家族地区。每逢祭祀祖先、新年团圆联欢、喜庆佳节时,土家人都要跳摆手舞。据史料记载:“土民赛土司神,旧有堂曰摆手堂,供土司某神位,陈牺牲醴。至期既夕,群男女并入。酬毕,披五花被,锦帕首,击鼓鸣钲,跳舞歌唱,竟数夕乃止。其期或正月,或三月,或五月不等,歌时男女相携,足遍跹进退,故谓之摆手”。这段话是《龙山县志》里的记载,编者是符为霖,编写的时间是清同治九年。土家族摆手舞活动在《永顺府志》中也有记载:“各寨有摆手堂,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止,夜间鸣锣击鼓,男女相聚,跳舞唱歌,名曰《摆手》,此俗犹存。”每到祭祀、佳节喜庆之时,土家族的男女老少,就会披着是五彩斑斓的锦被,拿着绣有龙凤、兽鸟等各种图案的彩旗,敲锣打鼓,鸣枪放炮,声震天宇。成千上万的男女,围成圆圈,迈开健美的舞步,摆动着双手,蹁跹起舞,载歌载舞的人们一连可以跳上几天几夜,欢声笑语,汇成一派节日景象。这正如一首诗所描绘的那样:“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入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清朝,彭施铎)。追溯摆手舞的起源历史,当今有这样几种看法:(1)是产生于宗教祭祀,土家族尊重祖先,摆手舞以示纪念。(2)传说土司喜爱欢乐,于是创造了摆手舞。还有一种传说是明朝时,某土司被调到广西某县攻城,久攻不下,为了迷惑敌方,就让其士兵男扮女装在阵前跳舞,唱起靡靡之音,守城者观后失去战斗意志,军心涣散,于是攻克了敌城。获胜归来,为纪念这一战斗功绩,演为节日歌舞——摆手舞。

2 土家族摆手舞的特点

摆手舞的形式有“小摆手”和“大摆手”之分。“大摆手”主要用于祭祀,一年或者五年举行一次,多在野外举行。“小摆手”主要是节庆联欢时在摆手堂举行。这是在土家族聚集区普遍盛行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小摆手”规模比较小,在土家族居住的村村寨寨都有,对场地的要求也不高,在村落寨旁平地上立一个小庙,就成了摆手堂,就可以用于跳摆手舞了。村寨场地大些的有的还建有排楼、戏台等。“小摆手”的舞蹈动作以模仿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为主。如挖地、施肥、播种、收割等等,体现了土家人勤劳的生活场面。“大摆手”人数众多,场面宏大非常。从场地来看,“大摆手”举行的场所是几个乡甚至几个县公共祭祀的地方,这里坪大、庙大,能容纳成千上万人。从内容来看,表演也都是有关人类起源、民族迁徙、神话传说、古代战争等宏大的历史事件。每年到了二月或三月就是举行摆手舞的季节,附近十里八乡的土家族男女老少一定会穿上最漂亮的衣裳赶来参加。摆手舞是一种集体舞蹈,有“导摆者”,在行列的前面领头,有“示摆者”在行列之间作示范,有“押摆者”在行列之后压队,其余的众多跳舞者不分男女老少围成圆形,锣鼓放在旁边或者中央。在锣鼓的伴奏下边唱边舞。

摆手舞真实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了土家族先民们为生存而进行斗争的朴素自然的情感。有表现劳动生产的和反映日常生活的“渔猎舞”、“农事舞”、“生活舞”,其中表现劳动场面的动作最多,有打鱼、狩猎、挖土、施肥、插秧、除草、割谷、打谷、摘棉花、掰玉米等。有表现古代战争的“军事舞”,在表演战争场面的摆手舞时,俨然就是战场上的阵列,舞者就是士兵。所有的舞者分成两队排列,两队的中间相隔的距离为一丈,每对5个人为一个“排”,两个“排”为一个“比”,一个“比”就是10个人,四个“排”为一个“队”,一个“队”就是20个人,所以“比摆”时20人,“队摆”时40人,舞者每人手拿长矛或齐眉棍,矛或齐眉棍上面都用红缨或黄帛作装饰。舞者摆的时候长矛或齐眉棍是斜拿着,然后以一摆三跳的舞蹈动作冲向对方,在双方接近时,两两对打对舞,几个固定的回合以后,再跳到对方位置,这时舞者长矛或齐眉棍变成直拿着,转身面向对方。随后又重复原来的动作回到自己的原来的位置。这样才算完成了一次“摆动”。“渔猎舞”里有“赶猴子”、“犀牛望月”、“空拳斗虎”、“跳蛤蟆”、“磨鹰闪翅”、“拖野鸡尾巴”等反映狩猎生活的舞蹈摆动模式,这些都是最古老的摆手舞动作,有许多如今已经失传。摆手舞是一种集体歌舞,舞时有导摆者、示摆者、押摆者。用土语吟唱摆手歌时有领唱、独唱、齐唱等多种形式,主要是歌唱民族的历史、歌唱劳动生活、歌唱爱情故事等各方面的内容。摆手舞的伴奏主要都是用大鼓大锣,乐曲都是是土家族古老的民间音乐,都具有明快、简练的节奏,舞蹈者动作的变化要听锣鼓“指挥”,按照锣鼓的节奏翩翩起舞。跳摆手舞都穿着具有土家族民族特色的服装,这些服装都是用自己编织的红色、蓝色、黑色土布做成。男人的服饰是:头上用来缠头的可以是黑布也可以是白布,身穿的衣服是大袖无领满襟短衣,扣子也是用布做成的盘扣,仅胸襟右上角有两个铜扣,系腰带系荷包。妇女的服饰是:上穿宽衣大袖,下穿肥大的裤子,袖口与裤脚镶有七寸宽边,内镶五寸宽的丝绒小边,整体呈现出一种色彩和谐,朴实舒展的美。

3 土家族摆手舞的体育价值

3.1 健心价值

土家族摆手舞具有较强的娱乐性,众人在跳摆手舞时大都围成圆形,锣鼓放在中间,男女老少都可参加,有时2人一行,有时4人一行,在锣鼓的伴奏下,边唱边舞。其动作优雅、健美、摆动姿势流畅大方。音乐时而庄重舒缓,时而欢快活泼,古朴优雅。营造了一种自然优美的田园牧歌般的氛围,使人的心灵获得一种充满激情的美的享受,从而在这种审美愉悦中达到健心怡情、调节人们的精神情志的作用,有利于身心健康。

3.2 健身价值

摆手舞是土家族一种载歌载舞的大型民间集体歌舞,有唱有跳,节奏平稳,动作舒缓,强弱分明。摆手舞的最大特点就是以摆跳为基本运动形式,舞蹈动作富有节奏,大方优雅,变化多样。摆动的基本动作主要有,单摆、双摆、侧身摆和回旋摆等等,其动作特点是,以身体的扭动带动手的甩动,双臂摆动的幅度不超过双肩,有“龙行虎步”的风采。这实际上是一种全身性的体育活动,动作自然协调,能调动手、肩、腰、膝等等各关节参与活动,使身体的各个关节、肌肉以及韧带都能得到良好的锻炼,强身健体。

3.3 体育文化交流价值

摆手舞是土家族人民进行文化交流、交际的一条重要途径,每当开展摆手活动时,人们不分男女、老少以及地位高低,欢聚一堂,同歌共舞。成为土家族人民相互沟通、增进友谊和男女青年男女交友的好场合。“摆手堂前艳会多,姑娘联袂缓行歌。”就是土家族青年男女交流的真实写照。土家族通过摆手舞,强化着各种不同规模的社会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了本民族的团结意识,是土家族长期以来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3.4 体育旅游开发价值

摆手舞是广泛开展于土家族地区具有很强民族特色的民间歌舞。它集舞蹈艺术与体育健身于一体,具有“东方迪斯科”之称。每逢新年团圆联欢、节儿纪念之时,土家人都要跳摆手舞。在摆手舞现场,人人竞相参与,观者如潮,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摆手舞动作古朴、稳健,原始气息十分浓郁,不论是观光旅游者还是亲自参加者都能融入到摆手舞美妙的歌声和优美的舞蹈旋律之中,感受到土家人的质朴、热情好客的民族风情。它的民族性、地域性、娱乐性以及群众性等特点,最具有民俗体育旅游开发优势。如今在湘西、鄂西土家族许多旅游区都把摆手舞纳入旅游计划中,实现旅游观光与民俗风情和健身娱乐有机结合,促进区域体育旅游产业发展。

3.5 摆手舞有利于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把摆手舞引进到学校体育,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吸纳一些现代健美操和能充分抒发表达青春活力的体育舞蹈动作,对摆手舞加以改造,实现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相结合,促进民族体育舞蹈发展,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服务。

摘要: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对湘西、鄂西土家族地区摆手舞的观察研究,简明扼要地阐述了摆手舞的起源及特点。探讨了摆手舞与宗教祭祀、古代军事以及日常生活的关系,挖掘了摆手舞的健身健心,文化交流、娱乐表演、旅游开发等方面的体育价值,为弘扬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体育文化,摆手舞,体育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伟权.土家族摆手舞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2]贺泽江.论土家族摆手舞的发展与前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4(2).

[3]袁革.土家族摆手舞源考[J].社会科学家,2004.(3).

[4]彭蔚.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J].怀化学院学报,2004(4).

[5]王一波.浅析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特征[J].艺术教育, 2007(5).

[6]杨亭.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焦点与审美表现[J].艺术百家,2012 (6).

[7]乔继堂,朱瑞平.中国岁时节令辞典[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篇9:民族艺苑的奇葩:土家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传统的祭祀舞蹈,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人们纪念先相、祈求后代兴旺发达、年丰人寿的一种舞蹈仪式。属原始舞蹈遗存向风俗性舞蹈过渡一类。所以摆手舞许多的内容都是土家先民原始氏族社会生活的反映。

摆手舞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主要内容。祭祀仪式由梯玛或掌坛师带领众人进摆手堂或摆手坪跳摆手舞、唱摆手歌。摆手歌是跳摆手舞时,祭祀八部大王,梯玛(土老司)所唱的歌,长达数万行,词韵铿锵,深沉豪放。摆手活动时,土家人们不分男女聚集在摆手堂前,在梯玛的引导下“男女相携,翩跹进退”跳起缠绵的摆手舞,唱起欢快的摆手歌。清同治年间永顺贡生彭施铎的那首竹枝词“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迭,一片缠绵摆手歌。”生动描写了以“摆手”为舞,以“歌”为声。边歌边舞,载歌载舞的场面。因为土家族没有文字,他们只能用土家语歌唱祖辈定居创业的历史,留给子孙后代,从而成为我们研究工家族历史的重要依据。摆手歌人称土家的史诗,全部用工家语唱,长达万行,其内容主要分“天地、人类来源歌”、“民族迁徙歌”、“农事劳动歌”、“英雄故事歌”等四个部分。摆手舞动律特点综合起来可概括为:走动顺拐,重拍下沉,双腿屈膝,全身颤动。摆手舞动作大部分是顺摆,即走同边。是山地民族特有的“一顺边”动作文化特点。摆古手出右脚,甩左手出左脚,如“单摆”、“双摆”。屈膝、膝盖的上下颤动是摆手舞的显著特点。在摆手舞动作中,膝盖必须保持屈膝,显得稳重粗犷、健美有力。湘鄂渝黔山区崇山峻岭、沟壑纵横、荆棘丛生、山高路险,多羊肠小道,是土家人们劳动生活的主要地理环境,行走时,都是侧身、顺拐、下沉、颤动前进,这样桩子稳,既安全又能背很重的东西。从而形成摆手舞“一顺边”的动律特点。小摆手又称“社巴”。跳摆手舞不拘人数多少,少则数百,多则上万,摆手时,以击大锣、鸣大鼓呼应节拍,气势恢宏壮观,场面十分壮观。主要特点是手脚呈同边动作,踢踏摆手,翩跹进退,成双成对,节奏鲜明生动。

土家族的大摆手活动非常热闹。在湘西龙山县马蹄寨即可以看到这种盛况。这里的大摆手历史悠久,规模庞大,远近驰名,辐射面广,上至鄂西、渝东,下至永、保、庸、桑,热衷于摆手活动的土家族人,以及客商小贩,杂技艺人等届时纷至沓来,多达数万众,遂成为湘鄂渝黔边境文化、经济交流的盛会。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摆手舞教案】相关文章:

摆手舞艺术特征论文04-17

摆手舞艺术特征论文提纲11-15

竹竿舞教案04-12

罐舞教案范文05-16

族舞教案范文05-18

伦巴舞教案范文05-20

握手舞教案范文05-21

傩舞面具教案04-17

圆圈舞教案课件04-17

北舞一级教案04-23

上一篇:从安全健康快乐到教育下一篇:《番茄太阳》教学设计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