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十二课《水质调查》教案设计

2024-05-26

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十二课《水质调查》教案设计(精选4篇)

篇1: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十二课《水质调查》教案设计

12水质调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引起的。

过程与方法:

1、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

2、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增强保护家乡水环境的责任感。

2、水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教学重点】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难点】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课前实地踏勘家乡可供学生考察的河流、池塘或湖泊,选定地点。

2、有关家乡水域状况的录像或照片。

3、采集水样的瓶子,放大镜或显微镜。

【教学措施】

本课活动的开展最好是跟学校或者少先队取得联系,一起组织活动,特别要做好安全工作,并在后续活动中做好学生考察报告的撰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制订计划:

1、谈话导入:

家乡自然水域里的水有没有受到污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污染„„要真正了解家乡的环境状况,就要去实地考察,考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这一次,我们将一起到去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地点就定在****。

2、讨论:考察前我们应做些什么呢?考察时要注意什么?(确立考察主题,设计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案,注意安全等。)

3、小组讨论制订考察计划。

计划包括这些内容:目的、地点、时间、器材、考察程序、考察内容、人员分工、注意事项„„

二、实地考察:

1、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取样。考察地点宜离学校较近。考察过程强调纪律。

2、考察时先看水域周围是什么样的环境,有没有废水排放;再看看水的颜色怎样,水里有没有动植物,水面有没有污染物,最后取一瓶水样,带回学校进行检验观察。

3、对采回的水样进一步观察。

(1)把水样静置一段时间后,看有没有杂质沉淀下来,杂质是什么?

(2)用显微镜检验水中有没有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

第二课时

1、回学校后,按照 “我的考察报告”提示观察水样,填写报告。

我的考察报告:

水域名称

地点

水域周围的环境

有没有污水排到水里

水中生活着什么生物

水面上漂浮着什么杂物

水质情况

颜色

气味

是否浑浊

水中杂物

其 他

2、与自然水和生活污水比较,判断家乡的自然水域是否已被污染?如果已污染,分析原因,如果未污染,讨论为什么?

3、请学生就如何保护家乡的水环境提一提建议。可以组织学生撰写相关的环保小论文。

板书设计: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实地考察 自然水域:河流、池塘或湖泊

设计考察方案:目的、地点、时间、器材、考察程序、考察内容、人员分工、注意事项„„

采集水样 显微镜

我的考察报告

篇2: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十二课《水质调查》教案设计

第 1课时

教学目标:

1、根据废旧材料的特点制定材料再利用计划,并动手制作体验有些废旧材料

具有很大的再利用价值。

2、知道大量的使用一次性包装会造成材料的浪费和对环境的严重破坏,初步形

成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收集一些废弃物品:塑料瓶、易拉罐等。

教学过程:

一、感受生活中的废弃材料

1、交流课前的调查结果,估算材料废弃数量。谈谈自己的感受。(课前调查和统

计自己家一个星期内产生的废弃物品和材料。)

2、了解一个塑料瓶或一个易拉罐的生产过程。讨论在易拉罐的制作过程中,要

消耗哪些宝贵的资源?会产生哪些问题?——环境污染问题。

3、结合以上两个情况,再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我们生活中浪费材料的事例有哪些?针对生活现状,我们该怎么办?

讨论如何节约材料的消耗?

对废弃材料的处理:废物利用。

废物利用的困难:垃圾分类;再制造的技术;再生产过程中的环境问题;法律法

规等,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

三、废物再利用

1、了解世界各国废物利用的情况和事例:学生介绍和教师介绍。

2、动手用废弃物制作一个物品。

小组选择一个活动方向,制定“变废为宝”的实施计划。

选择材料和工具开始制作。

四、“变废为宝”展览会。

师生评价,说说其优、缺点及怎样制作更好,谈谈自己的想法。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人们在生活中会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这些垃圾一经丢弃会给环境带来污染。

调查统计家庭中一天产生垃圾的名称、重量和种类。认识到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垃圾,这些垃圾对环境会造成破坏。关注垃圾的去向,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难点:

布置学生按要求带垃圾来进行称重测量。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垃圾产量大带来的问题进行讨论。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提前收集家庭一天的垃圾,每组派一位学生把垃圾带到学校来进行分类和称重统计。

2、收集垃圾堆、垃圾场的图片和垃圾污染河道的图片。

3、教师准备弹簧秤。教学过程预设:

一、课前布置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

布置:每组派一名同学把自家一天的垃圾带到学校来做分类统计工作。(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在家称量好再把数据带到学校来进行统计,但一定要事实求是。教师也可以把自家垃圾带到学校来做分类和称重演示。)课前布置:

1、调查走读生数量

2、要求将垃圾家庭垃圾带到学校。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先自学课本第一课,将垃圾在家里分类后进称重。二、一天垃圾的分类、称重和填写记录表

1、我们每天都要消耗食物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垃圾。我家一天会有多少垃圾?垃圾里有些什么? 教师演示垃圾的分类和称量。

2、学生分组分类,称量并填写“我家一天产生的垃圾统计表”表。(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卫生。)

三、关于垃圾的讨论

1、请学生说说各种垃圾的来源。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张大表格,统计全班所有家庭产生垃圾的总重量。

3、学生汇报后填写表格,计算平均每人每天产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4、分组交流你对垃圾产量的一些想法。

5、全班交流,教师引导至少提炼以下几点:(1)人们的家庭生活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2)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商场、学校也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3)大量的垃圾丢弃后,会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健康。(4)垃圾需要科学的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课堂生成: 课堂小结:讨论并记录通过学习懂得的与垃圾相关的知识,也记录下学习了这节课产生的一些思考。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目前主要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和焚烧,简单的填埋和焚烧同样会造成环境污染,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可以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通过填埋垃圾的模拟实验观察分析简单填埋垃圾的危害,从而考虑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

引导学生对垃圾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对垃圾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广口瓶、洗净的小石子和沙、纸巾或废纸、墨水、塑料瓶(瓶盖上打一些小孔)。

2、现代清洁垃圾填埋场构造图。

3.、填埋场垃圾处理过程的视频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几张露天堆放垃圾的照片,引导讨论:生活中的垃圾如果露天堆放会造成什么问题?

2、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讲解:人们通常用挖坑填埋的方法处理垃圾。出示垃圾填埋场图。

二、简单垃圾填埋的研究

1、教师讲解:让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简单垃圾填埋。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分析填埋模拟实验:(1)这个实验模拟的是什么?

(2)实验的各个部分分别代表了什么?

3、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并注意仔细观察,描述其现象。

4、汇报交流: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如果是真正的垃圾处理场,还会对周围的环境带来哪些危害?

三、探索减少污染的垃圾填埋场

1、为了有效地防止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我们能设计一个更好的垃圾填埋场吗?

2、学生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把垃圾和环境隔离起来。

3、分小组尝试设计,记录设计的重点。

4、汇报交流各小组的设计,大家评价。

5、观察真正的垃圾填埋场的构造图,分析它是怎么防止垃圾污染环境的。

6、这样的垃圾填埋场就永远安全了吗?能在上面种植庄稼、建造房屋吗?

四、垃圾焚烧的分析

1、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处理垃圾呢?

2、提出焚烧垃圾的方法,分析其优点和缺点。

3、提出思考,怎样做才是解决垃圾处理问题更有效的办法呢? 课堂生成:

课堂小结:整理目前垃圾处理的方法及其利弊,记录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办法。

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减少垃圾很重要,它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过度包装会造成资源浪费且产生大量垃圾,滥用塑料袋也会造成的环境污染。

2、研究包装盒是否过度包装,探索减少丢弃和物品重新使用的一些方法。

3、能用实际行动减少垃圾,做力所能及的保护环境的事,养成废旧利用的好习惯。教学准备:

1、学生分组收集月饼、茶叶或酒的礼品盒和其他简易商品包装袋。

2、教师准备过度包装的包装盒和简易商品包装袋。称重的弹簧秤。包装绳一根。再利用的小用品或工艺品,如空罐做的笔筒、饮料瓶做的花瓶等。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垃圾会污染环境,处理起来十分困难。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垃圾问题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后做汇报。

2、归纳:解决垃圾问题要从各方面努力,但最重要的是从根源上减少垃圾,做到再次利用。(板书: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二、减少丢弃的探讨

1、提问:

减少垃圾的数量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好办法,日常生活中哪些垃圾是可以减少的?

2、简单小结学生的讨论如(1)双面打印可以节约纸张。(2)自带喝水杯外出,少买瓶装饮料。(3)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用品以减少纸和塑料的丢弃。„„

3、提出焦点问题:刚才我们了解了生活中的一些垃圾是可以减少(教师出示一简易商品包装盒),那请问商品包装可以减少吗?(引导归纳商品包装的作用:便于保存、运输、计量、标识等、卫生、美观等。)

4、教师出示一礼品商品包装盒提问:请问你们对这样的商品包装盒有什么想法吗?(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此商品包装的意见。)

5、教师谈话:

刚才有同学认为这样的商品包装比简易包装的商品浪费了很多资源,下面我们就来做个礼品包装盒和简易商品包装盒重量的对比实验。

6、教师演示测量礼品包装和简易商品包装盒的重量并收集数据进行分析。

7、讲解:

一些国家规定企业必须把包装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如果超出标准就判为“过度包装”,应该受到处罚。像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样一些礼品盒的包装的体积超出商品总体积的50%以上的包装垃圾,我们称之为过度包装。城市调查表明,垃圾中的30%-40%都是商品过度包装。

8、分组讨论:

过度包装盒用什么材料制作的,有利于环境吗?我们怎样来看到厂家过度包装的行为,你想对商品生产厂家说点什么?我们在购物时应该怎样选择商品包装?

9、学生汇报、小结:

过度包装既浪费了纸张、木材等宝贵资源,又增加了垃圾量产生环境污染,同时还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包装在生产过程中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真是得不偿失,我们应该改变消费观念,购买绿色环保的商品包装,坚决抵制过度包装。(板书过度包装的害处。)

10、填写给商品生产厂家的建议。

三、废弃物品重新使用的研究

1、谈话:有些东西已经用过,好像可以丢弃,仔细想想,会不会还有其它的用处呢?

2、教师出示一根包装绳:你能举出10种重新使用一根包装绳的方法吗?

3、引导学生继续交流生活中一些物品重新使用的方法。

(如:玻璃瓶、塑料袋、旧报纸、空罐头、旧图书、旧玩具、旧衣服等。)

4、思考问题:物品的重新使用有哪些好处?

5、小结:如果我们注意收集一些废弃物品进行创意制作,不但省钱,还节约资源,减少垃圾,更具特色,作为礼物的话,还能表达自己的诚意。

课堂生成: 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板书课堂收获)

2、课堂思考:有人说“世界上本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财富”。你同意这句话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3、介绍国际环保理念“三R”减少浪费(Reduce)、物尽其用(Reuse)、回收利用(Recycle)。

板书设计: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商品包装的作用:便于保存、运输、计量、标识、卫生、美观。

过度包装:浪费人力物力资源、增加消费者负担、增加垃圾量、造成环境污染

课堂收获:减少商品的包装以及废弃物品重新使用可以大大减少垃圾的数量。

第5课时

教学目标:

垃圾中的一些原材料可以重新回收利用,这样可以减少垃圾、节约资源。调查当地废品回收情况。

培养强烈的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并学会分类、分装的有效回收方法。【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材料,正确处理有毒垃圾。

教学准备:

1、有回收标志的不同品种的塑料瓶,如聚醋塑料饮料瓶、高密度聚乙烯塑料酱油瓶其他可回收的不同材料的物品。

2、回收垃圾的有关图片。

3、教师在校园一角选定安放堆肥箱的场地,并放置好空堆肥箱。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发现生活中一些看似可以废弃了的物品进行创意设计后,马上就能变废为宝,或为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为我们的生活增添几分情趣,切切实实地减少了垃圾的产生。更多的情况下,有一些物品我们明知道它们进行处理和再次加工后仍可再利用,却苦于手上没有掌握一些必要的设备和技术,不得不将他们废弃。你们知道老师说的是哪一类物品吗?

学生思考、汇报。

二、识别可回收利用的垃圾 谈话:生活中有许多废弃物通过回收,是完全可以重新加工利用的。比如:金属、塑料等。生活中,你还知道有哪些垃圾可以回收利用?怎样回收利用它们呢? 学生交流、汇报

1、垃圾回收调查小组的汇报 课前,老师派一小队同学做了一次调查活动,让他们调查废品回收站或询问废品回收工作者,他们都回收些什么?这些物品回收后有什么用处?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调查小组同学的汇报吧!调查小队的汇报。

师生共同评价调查活动的开展情况

2、了解回收利用垃圾的方法及好处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塑料、金属、玻璃、金属回收利用的方法和好处。

归纳小结:生活中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很多,包括纸、金属、塑料、玻璃等。回收垃圾中的废旧材料再加以利用,可以节约资源、节约能源、节约成本、减少垃圾、减少污染,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

3、家庭垃圾中可回收材料的识别

提问:在家庭垃圾中,你发现都包含了哪些可以被回收利用的材料呢?

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76页的表格,结合家庭生活经验,进一步识别哪些材料属可回收垃圾。

各组派代表交流。

三、垃圾的分类和分装

1、垃圾有效回收的探讨 提问:

(1)平时,我们家庭垃圾中的一些可回收材料是否都得到了有效的回收和再加工利用呢?为什么?

(2)你认为垃圾应该处理才便于有效回收? 学生思考、讨论,汇报

归纳:垃圾的回收利用,需要把其中可利用的材料区分和集中起来。要有效地回收,必须改变垃圾混装的旧习惯,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和分装。

2、垃圾的分类

提问:你们家的垃圾分装了吗?有没有存放废纸、玻璃、金属和塑料的地方? 大家认为可以把垃圾大致分为几类来分装?每一类包含的是哪些垃圾? 学生思考汇报。出示垃圾分类表格,向学生做简单介绍,使之进一步明确科学处理垃圾过程中的垃圾分类方法。

谈话:垃圾分类、分装还便于对有毒垃圾的处理。大家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有毒垃圾吗? 学生汇报 课堂生成:

篇3: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十二课《水质调查》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44-49页。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中的食物关系。

2、懂得食物链的含义。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主题人物在进行网上学习,鼠尾草、松鸡和羚羊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他们——松鸡和羚羊为什么会消失呢?

二、新授:

(一)活动一:动物吃什么?

1、以小鱼、小猫等为:引入“大鱼吃小鱼”、“小猫喜欢吃鱼”等话题。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科书上的图,找出图中的所有动物。

3、给找出来的动物找食物。

4、分析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

(二)讨论:动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可分成几类?不同食物类型的动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通过讨论,学生将可以区分不同的食物类型的动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认识食物链作进一步的铺垫。

(三)活动二:串起来的食物链。

1、明确本活动的任务。

2、加深学生对食物链的认识,引导学生把纸条粘起来串成环。

3、活动后,指导学生把各小组做好的不同的纸环串放到一起,然后把起始环穿在一根棍子上吊起来。

(四)活动三:断了的食物链。

1、以车链为例,如果断了就不能再带动轮子转。

2、思考:如果食物链断开了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3、分析自己在活动2中用纸环串连成的食物链。

4、剪断其中一个环,观察串连成的食物链会怎样。

5、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一种动(植)消失对其他动物有什么影响?

(五)讨论:自然界中,食物链断了会有什么后果?

1、设想:食物链断了。

2、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然后作出分析。

三、教学小结。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能结用食物链和食物网描述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能把食物链中的生物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能够分析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能够分析缺少分解者的后果。▲能够寻找、分析表达食物关系的成语。

(二)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食物链、什么是食物网。▲知道食物链的组成。

▲知道食物链的营养来自于绿色植物。

▲认识食物链上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食物链中每一种生物的重要性。▲体会到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二、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引导学生研究同一环境内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建立起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难点是能分析食物链中各个角色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不同种类分解者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媒体出示三种生物:今天,有三位大自然中的朋友来到我们的课堂,请大家来会一会它们!

2.学生指认动植物:猫头鹰、田鼠、玉米

3.说一说:这三种生物之间有什么联系或关系?(能说到“吃”或“被吃”的关系即可)

(二)学习新课

1.认识食物链:

(1)出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图片:这你能给这幅图片取个名字吗?(2)提问:你能用箭头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3)学生画图表示,并说出箭头所表示的意思。(蝉→螳螂→黄雀)

(4)讲述:生物之间以“谁吃谁”或“谁被谁吃”的一种食物关系连接起来,形成了链状的联系,生物学家把它称为食物链。(5)分组游戏体验食物链:

①小组每人写一种动物或植物(至少有一种植物)

②请小组同学根据“吃与被吃”的关系用一根绳子将所写出的生物连起来。(要求:从最弱的传给最强的)

③请学生谈对食物链的看法或想法。

(6)讲解食物链的规范画法。(统一用“→”表示“谁被谁吃”的关系)(7)练习:两个食物链的画法。

①稻谷

蝗虫

老鹰

②老鼠

鬣狗

坚果

(8)比较:食物链有什么共同之处?(从植物开始,到动物结束)再说一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吗?

2.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食物链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作用。(1)讲述:生物学家给食物链上的生物起了不同的名字,你知道吗?

(2)讲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概念。(结合视频、图片,给学生提供感性认识)(3)学生判断生物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哪些是分解者。(4)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划分理由。

(5)提问:你认为在食物链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各自起了什么作用?假如没有了分解者,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3.引导学生分析错综复杂的食物链,建立食物网的概念。

(1)谈话:自然界中存在着丰富多样的生物,它们之间有没有这种食物链关系呢?(2)看图,上面有哪些动植物?你能不能用我们刚才学的画食物链的方法画一条食物链?(3)提问:还有没有其它食物链了?多不多?那怎么才能一个不漏的将所有的食物链画出来呢?请大家比一比,试一试

(4)画出上面所有的食物链,数数看有多少条?(学生之间相互判断与评价:画出的每条食物链是否完整与正确)

(5)提问:你们数过图上有多少条食物链?从图上看这些错综复杂的食物链组合在一起,让你感觉像什么呢?你还发现了什么呢?(6)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7)讲解食物网的概念。

(三)巩固应用

篇4: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十二课《水质调查》教案设计

之谜》教学设计

序号项目

具体内容1课程内容基本信息教材版本

粤教版

年级

六年级上

课题

《探索恐龙灭绝之谜》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环境

电脑室

2教材简析恐龙们曾经统治地球长达1亿5000万年之久,然而它们在6500万年前奇迹般的全部灭绝了。引导同学们运用各种各样的途径和方法对恐龙灭绝的原因进行研究,通过网络课程进行交流与合作,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3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知道一些关于恐龙及其灭绝的一些知识和学说。(2)能力培养目标

学习应用网络探索研究,提高学生的自我探索能力,表达和合作交流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并和他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如何指导学生才能使他们不在浩瀚的网络海洋里迷失,并学会收集、整理相关资料。难点:指引学生如何撰写自己的研究报告。5习者特征

恐龙是一种至今让人有种种猜测的动物,六年级学生的好奇心极强,他们对恐龙非常感兴趣。并且,他们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有一定的网上学习能力。但是网络的交互性和资源太多,他们容易迷失而导致自己找不到目标。6教学策略(1)将学生分成霸王龙、装甲龙、非凡龙、飞天龙、多智龙、迅猛龙组,并将探索过程学生会用到的学习网站放在学生桌面上;(2)以观看恐龙的视频导入课程,提出恐龙已经灭绝,引发同学去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3)学生分组讨论恐龙灭绝的原因;(4)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通过网络搜索恐龙灭绝的原因和依据;(5)学生撰写研究报告。(6)完成研究报告之后思考完成2个思考问题。7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让学生观看恐龙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出问题,我们现在还能看到恐龙吗?教师讲述:地球上曾经居住着一群奇特、巨大的生物——恐龙,它们在地球上生存了1亿5000万年之久。在距今约7000万年之久,恐龙仍然是地球的”霸主”。然而,在6500万年前,它们奇迹般的全部灭绝了。提出问题:它们因何而灭绝?教师板书:探索恐龙灭绝之谜。观看教学视频并思考恐龙哪里去了?思考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观看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出问题,恐龙为什么灭绝,引发学生去探索问题的答案。

二、学生分小组讨论,提出他们认为的恐龙灭绝的原因。(小组竞争的第一环节)教师制定要求,学生需要按小组的形式提出恐龙灭绝的可能性,每讲一种可能,为小组赢得一颗小红星。最后老师也展示一些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并参加老师组织的抢答,为小组赢取红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为下一步的探索阶段做好准备。

三、探索并撰写研究报告(小组竞争第二环节)教师给出活动方案和比赛方法。小组长需要完成成员的分工,通过小组成员讨论完成,每个人的研究内容不能一样。教师布置研究内容,并引导学生如何运用网络寻找答案。教师给出研究报告模板并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地填写研究报告。

1、小组合作:以小组长为核心完成小组分工,每个人研究不同的内容;

2、分工探索: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任务开始在网络上寻找答案,先完成的帮助小组其他成员。

3撰写研究报告。

以小组合作和小组分工的形式使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任务,在自己的任务中完成探索和学习。

四、分享交流(小组竞争第三环节)

教师展示学生的研究报告,并请各个小组派出代表汇报研究成果,与全班同学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教师对学生的报告内容给予评价,并为小组加红星。学生提交已经完成的研究报告。以小组为代表汇报和分享研究成果。个人抢答形式向其他同学分享研究成果。将各自的研究成果与其它同学分享,丰富全班同学的知识。对学生的研究成果给予肯定,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小组内合作和小组之间的竞争。

五、动动脑(小组竞赛第四环节)

教师给出思考题:(1)恐龙的灭绝,给你有什么样的启示?(2)恐龙如果没有灭绝,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影响?并采用抢答的方式,给学生展示观点的机会,并为其小组加红星。

学生思考2个思考题,并任选其一对问题进行回答,小组内讨论和抢答。

利用2个思考题,引发学生对恐龙、人类的思考。将恐龙与人类联系起来,能给学生很多的想象空间。

六、总结颁奖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得出小组竞赛的最后结果,并为获胜小组办法奖品。

得到自己努力获得的奖品

上一篇:如何实现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下一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开展人民法院统一证据规定司法解释建议稿试点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