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六年级科学教案

2022-12-12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沪教版六年级科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沪教版六年级科学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1、太阳出来喜洋洋 教学目标:

能学会演唱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及听赏表现形式不同的同名作品,并将感受写下来。 教学重点:

学习简谱,及“波音”、“连音线”这些乐理知识 教学难点:

学唱歌曲,并能够结合山歌风格特点演唱,注重对同学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教育

教学过程:

1、引出民歌主题。

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我们有万里长城,长江黄河,56个民族团结一家,安定祥和,因为受生活地域性和风俗人情的影响,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歌唱风格,我们把各民族间带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歌曲称为民歌。在今天的音乐课上,老师将带领你们去领略一下四川民歌的风格。

了解民歌种类:

劳动号子: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编唱并直接服务于劳动的歌曲。它的音乐大多坚实有力,粗犷豪迈,歌词一般比较简单,但节奏感强,劳动者可以随着节奏调整身体的协调性。也是在民歌中产生最早的一种。比如民间的“打夯歌”、“划船歌”等等。

山歌:产生于山野劳动和辽阔宽广的大自然环境中,声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较为热情奔放抒发感情特点的民歌。代表作品有陕北的“信天游”、甘肃、青海、宁夏的“花儿”等。

小调:产生在群众日常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中的民间歌曲,这种类型是流传最广泛、普遍的一种形式。小调歌曲大都抒情细腻、婉转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比如江苏等地的“茉莉花”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2、学生听赏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采花》,听赏钢琴独奏曲《巴蜀之画》中的《晨歌》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3、介绍相关知识。

《太阳出来喜洋洋》是一首四川儿童上山砍柴时唱的歌。歌曲形式简单,乐观爽朗表达了儿童们热爱劳动、热爱山村生活的情感。按照不同的歌唱方法分类,它属于山歌中的矮腔山歌。其音乐清新质朴,旋律较自由。全曲音乐只有六度,句间大多一字一音,节奏明快;句尾常用自由延长音抒发情感,使音乐悠扬舒展。句间采用的衬词“罗儿”、“郎郎扯光扯”等,来自赶牛的吆喝声和锣鼓声,流露出歌者愉悦自得的心情,使这首山歌更加生动形象。衬词虽无实在意义,却起到更好表达山中樵夫豪迈、自由的性格特征。

4、介绍词作者、作曲家:

1)、《太阳出来喜洋洋》的词作者名叫金鼓,是重庆梁平县人,现居于上海。金鼓本名李犹龙,1917年出生在四川梁平县(现属重庆)。1953年春,上海音乐学院川籍教授蔡绍序,想用家乡的民歌调为基础创作新歌,请金鼓作词,一首新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就此诞生了。

2)《太阳出来喜洋洋》是黎海英作曲。作曲家黎海英,是中国音乐界具有影响力的音乐家之一。身为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他在音乐民族化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研究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5、老师把《太阳出来喜洋洋》唱给学生欣赏

6、学生学唱

2、小步舞曲 教学目标:

1.演唱歌曲《小步舞曲》高声部,能表现出小步舞曲的风格特点。

2.背唱歌曲主旋律。

3.知道音乐家——巴赫的相关知识。

4.学跳小步舞。 教学重点:

1.背唱歌曲《小步舞曲》高声部

2.知道音乐家——巴赫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1.演唱歌曲《小步舞曲》的高声部,能表现出小步舞曲的风格特点。

2.随音乐进行歌表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顾上节课所欣赏的莫扎特的《小步舞曲》,复习小步舞曲的风格特点。

2.观看视频《皇后小步舞》了解小步舞曲。

3.介绍巴赫

4.欣赏巴赫两部《小步舞曲》

二、学习歌曲

1.聆听《小步舞曲》这首歌的情绪是怎样的?(欢快、愉悦)

2.有节奏的读歌词

3.视唱曲谱

4.学生自主填歌词,如有错误,及时纠正

5.学生完整表现歌曲

6.处理歌曲按照这首歌曲的情绪演唱

7.巩固歌曲(师生接唱,男女生比赛唱等)

8.背唱歌曲

三、小步舞的学习

1.基本动作教学。

2.学生边唱边加入动作。

3.两个学生一组配合进行舞蹈。

4.随音乐进行歌表演。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小步舞的风格特点,学习了歌曲《小步舞曲》,并为歌曲编排了动作,同学们表现的都很好!现在,让我们随着欢快的音乐出教室,下课!

3、小杜鹃 教学目标

1、欣赏、演唱表现“杜鹃”的几首歌、乐曲,感受音乐的情绪及其表现的优美意境,体验音乐所描绘、刻画的可爱、活泼的杜鹃形象,以及蕴含的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积极参与,乐于与伙伴合作表演。

2、在聆听、比较、模仿、体验的过程中欣赏乐曲、学唱歌曲、掌握技能;运用创设情境、体态感知、自主学习与合作表演等方法表演歌曲《小杜鹃》。

3、认识并初步掌握顿音记号,能用轻快活泼的情绪和整齐明亮的声音,以断连对比的方法有感情演唱歌曲《小杜鹃》。

教学重点

掌握顿音唱法,并能用力度的对比表现歌曲中杜鹃“咕咕”的歌唱声。

教学难点

能以正确的弱起拍感觉,初步运用断、连对比的方法演唱歌曲,并用不同的力度变化描绘杜鹃的歌声,表现活泼可爱的音乐形象。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情景体验中渗透技能 (5分钟)

(一)欣赏: 《森林深处的杜鹃》片段

1、初听乐曲,感受情绪,选配画面

2、复听乐曲,体验力度,认识顿音

(1)复听乐曲,根据意境选择杜鹃鸣叫的力度和图形

(2)认识顿音记号

(3)用弱的力度和顿音方法模仿杜鹃“咕咕”

(二)欣赏:《杜鹃圆舞曲》片段

1、感受情绪,感知、体验杜鹃鸣叫的力度

2、总结

二、歌曲学唱,交流互动中自主学习 (18-19分钟)

(一)听、唱、动交互,强化音乐体验

1、看动画、听范唱,了解歌曲内容

2、听教师范唱,熟悉“咕咕”旋律,体验旋律弱起感

3、初步运用顿音技巧模唱“咕咕”,进一步感知旋律弱起感

4、玩游戏“捉迷藏”,全面熟悉旋律

(二)唱奏结合,熟悉歌曲曲调

1、吹奏“咕咕”的曲调,熟悉歌谱

1)学生试奏“咕咕”的旋律,教师示范以顿音方式吹奏

2)师生合作演奏乐曲

2、哼唱旋律,找出旋律规律

3、完整演唱歌谱

(三)互动、反馈与评价,自主学唱歌曲

1、 学生自主学唱歌曲

2、开展反馈、交流与评价,在互动中解决歌曲难点

3、完整演唱歌曲

三.歌曲处理,合作学习中展现个性 (11分钟)

(一)比较、欣赏朱逢博演唱的《小杜鹃》

(二)小组合作进行歌曲处理

(三)交流与展示

(四)综合表演

四、课堂小结

4、七子之歌——澳门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有表情,自然的演唱歌曲,激发学生对生活,对祖国的热爱,培养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了解4/4拍的强弱关系,把握好切分音的节奏。2.歌曲的情绪体验,用优美纯净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1.歌曲中五,六度音程的把握。2.歌曲情绪,格调的把握。 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听音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进入教室。

二、新课教学:

1、导入

新课:

师:刚才同学们听的这首歌曲的名字是什么啊?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师:这首歌曲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表现了人民不畏压迫,起来反抗的精神。

在历史上,我们国家有名的七个地方都曾被帝国主义侵略者占领,至今有的地方还未回归。闻一多先生在1925年还专门为这七个地方创作了《七子之歌》组诗。今天我们学习的歌曲的歌词就出自组诗,歌曲的名字是〈七子之歌--澳门〉。出示歌曲卡片。

2、欣赏歌曲,让学生欣赏后回答:歌曲是用什么样的情绪情感来演唱的?(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是用朴实深情的情感来唱)

3、朗读歌词。(结合刚刚说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诵歌词,并说明全曲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人民对祖国母亲无限眷恋之情,和迫切回归的爱国之心。)

4、模唱。

(1)播放音乐〈七子之歌〉歌曲,让学生跟随音乐,轻声哼唱,熟悉其中的旋律。

(2)再次播放音乐,让学生用“拉”模唱。

5、学唱歌曲。

三、复习巩固:

1、分组接唱歌曲。(男女组)

2、师:同学们唱的真好,下面把全班分开四组,你们根据自己对歌曲的不同理解,分别用多种形式把它表现出来。(可以有演唱打击组、朗诵节奏组等)

3、师:同学们表演的非常好,,下面呢大家带上歌曲的情绪情感把歌曲完整的唱一遍。

四、小结

这首歌曲在澳门回归的日子里,响遍了大江南北,那满怀深情的主旋律,几乎家喻户晓。今天咱们学习这首歌曲,告戒大家在有一颗爱国心的同时,还要有爱国的能力。怎样才有爱国的能力呢?这就要求大家立足现在,努力学习,增长知识、才能,将来用大家的能力报效祖国,建设祖国!

5、阿里山的姑娘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歌曲《阿里山的姑娘》,让学生了解台湾并感受歌曲优美抒情,热烈欢快的音乐情绪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欣赏歌曲,让学生感受“高山族”民歌的风格,引导学

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中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同学们,图中闪烁的部分就是台湾,它位于我国东南部,与福建省隔海相望,别看台湾面积小,但这里不仅风景优美,而且物产特别丰富,被称为“樟脑王国”。

在山明水秀的台湾,有美丽的“日月潭”,“日月潭”是一个很大的湖,它坐在海拔760米的高山上,湖水被一个小岛隔开,一边像圆圆的太阳,一边像弯弯的月亮,所以叫“日月潭”。

“阿里山”是台湾名山之一,它以奇特的林涛和云海为人们所称颂。

“高山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是最早居住在台湾的古老的民族,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不管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那舞姿优美动人,歌声清脆悦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阿里山的姑娘》

二、新课教学

《阿里山的姑娘》这首歌是台湾高山族民歌,又名《高山青》,今天我们欣赏的歌曲由歌唱家邓立君演唱的,歌曲旋律亲切流畅、略带俏皮,表现了阿里山的姑娘活泼、多情的性格。大家听过歌后,你的感觉如何?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优美抒情、热烈欢快的音乐情绪复听歌曲,整首歌曲分两部分,我们先来听一下引子,在欣赏时要带着这样两个问题:

1、这段旋律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2、听了这段旋律你的感受如何? (课件5引子部分)

师: 这段旋律呀非常优美,老师听到这段旋律就仿佛站在高山上,唤起对往事的回忆,你听了这段旋律之后,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师:我认为这段旋律应以优美、抒展的歌声来视唱, 你们说是不是

生:是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 生:

师:同学们唱得非常好,掌声鼓励一下 生:

师:引子四小节旋律优美、抒情,让人陶醉,如果我们用线将音符连起来,你们看象什么?

生:

师:这段旋律听起来连绵起伏、婉转优扬,接下来的旋律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感受下。(课件7)

师: 这段旋律所表现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呢?我们来对比一下,这部分和引子部分有什么区别? (从速度、情绪„)

生: 欢快、热烈、活泼„„

师:那这部分应用什么样的形式演唱呢?(活泼、欢快) 大家随着音乐试着唱一唱

师: 引子优美抒情使人陶醉,接下来旋律热烈欢快,你听了想做什么?我看有的同学都坐不住了。

生:

师:如果我们用舞姿表现出来也别具特色,谁愿来

生:

三、拓展部分

师:高山族的歌曲还有很多,歌曲的表现形式也略有不同,我们欣赏一下歌曲《站在的高岗上》(课件8歌曲)

师:这首歌是台湾艺人张惠妹演唱的又一首高山族民歌,更具有山歌特色,从歌曲表现形式是怎样的呢?

生:

师:这首歌更加热烈火爆,我看有些同学都等不及了。那我们就随着音乐舞起来好不好。

生:

师:欣赏了这两首台湾民歌之后,我想大家对台湾民歌的风格有了初步的了解,你还知道有哪些台湾歌曲?

生: 乡间的小路、外婆的澎湖湾、爸爸的草鞋、熊猫咪咪„

师:同学们唱得非常好,其实音乐是非常美妙的东西,只要我们用心去听、去唱、去感受,我们就能听懂音乐,让我们生活变得更美。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美好的心情,伴着音乐,有感情朗诵散文诗《啊

台湾》。课件9《诗歌》

四、总结部分

同学们,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我们唱着阿里山的山歌,共同期盼宝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早日团聚。到那时,让我们手拉手,唱啊、跳啊,共同庆贺吧!课件10(学生听音乐表演)

同学们,我们快乐的音乐四十分钟结束了,让我们唱着歌,带着愉快的心情离开教室吧!

6、雪绒花

教学目标 :

1、对所学歌曲及相关电影《音乐之声》产生兴趣,扩大音乐视野。

2、通过吹奏歌曲《雪绒花》,区分什么是非连音吹奏和连音吹奏法。 教学重点:掌握吐音的技术和连音吹奏的方法。

教学难点 :

1、“前半拍休止、后半拍起唱”节奏的掌握。

2、连音奏法时舌头和气息的运用。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想听《音乐之声》和《雪绒花》的故事吗?(讲故事:《音乐之声》的故事发生在70多年前的奥地利。一座古老的修道院中,有一位叫玛丽亚的年轻修女。她活泼漂亮,会弹吉他,喜欢唱歌。有一天,玛丽亚来到一个上校家当家庭教师。在上校外出工作期间,玛丽亚教上校家几个没有了妈妈的孩子学会了很多歌曲。《多来米》便是其中的一首。她还给孩子们排练了合唱。当上校回家时,玛丽亚和孩子们用甜美的歌声迎接他。上校很高兴,他也边弹吉他边演唱了一首歌。同学们猜猜,上校唱的是什么歌?对!就是这首《雪绒花》。

二、学唱歌曲:

1、教师范唱后学生谈对歌曲的感受:听了这个故事,想不想听郭老师唱唱这首歌?(师边弹边唱)你知道“雪绒花”代表什么吗?歌曲通过对“雪花”的赞美,表达了什么?(表达了上校渴望幸福、安宁的生活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2、听琴默唱,找出歌曲的特点和难点。(分析特点,练习难点,并正音。)

3、划拍跟琴轻声唱词。唱不好的地方重点练练。

4、完整地将歌词唱一遍,师边弹边唱。

5、歌曲分析,艺术处理。慢速三拍子节奏的运用对歌曲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先学生自己说,然后教师小结:让我们好像看到了晶莹的雪花在天空中飞舞。歌曲通过对“雪花”的赞美,表达了人们渴望幸福、安宁的生活。抒发了演唱者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前两句用轻声唱,从第三句开始力度应加强一些。)

6、把自己当成影片中的上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师竖笛伴奏。

三、竖笛吹奏

1、划拍唱谱。(师竖笛伴奏)同时找找这首歌里哪个音的指法没学过?开动脑筋,自己找这个音的指法。

2、音阶练习(从re到高八度re )。①师唱唱名(上行音阶),生无声按指。②师范奏后生吹。③用同样的方法练下行音阶。(一口气,连音奏法。)

3、讲解吐音技术和连音、断音奏法。

① 学习吐音技术。吹奏竖笛时有两种常用的方法:(板书)连音奏法和断音(又叫非连音)奏法。它们都与“吐奏”有关。那么,什么是“吐奏”?就是舌尖轻轻地碰一下牙齿,堵住吹口的气流后马上向里缩回,离开吹口,发出轻轻的“吐”的声音。

②连音奏法是:在连线“⌒”内,除第一个音用吐奏外,后面的音都不吐奏,只是按孔的手指按各音的指法运动,气息保持而舌头不动,吹得连贯圆润。

③断音奏法则是每个音都发出轻轻的“吐”的声音。

④以吹奏音阶为例:教师用两种方法吹奏音阶:上行用连音奏法,下行用断音奏法。师范奏后生练习(上、下行各练两次)。

⑤再用两种方法练习同一条练习曲。

4、探究、选择吹奏方法:《雪绒花》这首歌哪些地方用“连音吹奏法”比较好?并在歌谱上加上连音线。(学生各自试吹,两分钟后回答,并说明为什么?再在歌谱上画上连音线)。然后互帮互助,自由练习。(重点练第三乐句,教师到学生中进行个别辅导。五分钟后问有没有需要老师帮助的地方?)

5、师带领重点练习第

一、三乐句。

①师唱唱名,生无声按指。②师慢速范奏生模仿。③师按原速吹奏生模仿。

6、生跟师一起吹奏全曲。

7、师用钢琴伴奏,生吹奏。

8、请有把握的同学站起来吹奏。师用钢琴伴奏。

9、唱吹结合:一组唱,一组吹,再由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配乐。(三角铁、铃鼓等)比一比,最终获胜的是哪一组?(师钢琴伴奏)

四、课堂小结

通过一堂课的学习,这首来自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雪绒花》已经成了我们班每一个同学的好朋友,我们不但会唱,而且会用竖笛吹。老师有件很遗憾的事:我至今没有看过《音乐之声》这部电影,不知同学们是否愿意利用网上资源帮老师查找有关《音乐之声》的更多资料,让我对这部电影有更多的了解。给同学们提供一个网址: 打开以后再在对话拦打上:外国电影《音乐之声》。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不会让老师失望,对不对?!

7、回忆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音乐剧《猫》的选段《回忆》,了解音乐剧的特点。

2. 欣赏音乐剧的经典作品,了解音乐剧这一体裁的特点。

3. 积极参与创编和表演,通过艺术实践活动,尝试音乐剧的表现艺术形式。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欣赏,体会音乐的乐曲风格和乐曲表达的音乐情绪。

2.听辨歌曲节拍,感受12/8拍对表达歌曲情感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视频音乐剧《猫》片段。

师:从播放的视频片段中你们都听到、看到了什么?这种音乐的表现体裁你们知道叫什么吗?

生:有唱歌、边唱边跳。

2.揭示课题。

生:歌剧,跟戏剧一样,有对白说话。

师:刚才我们欣赏的片段在音乐体裁中叫音乐剧。音乐剧是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或称“小歌剧”)演变而成的,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它融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体,音乐通俗易懂,很受大众欢迎。

二、了解音乐剧体裁特点

师:音乐剧《猫》是音乐剧历史上最成功的剧目,曾一度成为音乐剧的代名词。该剧创作于1981年,是在伦敦上演时间最长、美国戏剧史上持续巡回演出时间最长的音乐剧,1981年5月11日,首演于伦敦西区新伦敦剧院。今天,音乐课为大家带来音乐剧《猫》有名的唱段《回忆》(Memory)。

1. 角色与剧情介绍:“领袖猫”──猫族中的首领,充满智慧和经验,他必须出席一年一度的猫会,并最后决定哪一只猫能够升天获得重生;“魅力猫”──年轻时是猫族中最美丽的一个,厌倦了猫族的生活到外面闯荡,但尝尽了世态炎凉,再回到猫族时已丑陋无比──她的样子最像人类,长发披肩,身穿黑色晚礼服,脚蹬一双高跟鞋。一曲《回忆》平息了所有猫儿对她的敌意,唤起了对她深深的同情和怜悯。

2.《回忆》歌曲欣赏。

师:(初听《回忆》)歌曲给你怎样的感觉?几拍子的?

生:歌曲很抒情,好像是三拍子的。

师:这首歌听起来很流畅,这是因为它的拍子为12/8拍,我们以前没有接触到,大家再听听,这样的节拍使我们有什么感受? (再听一遍《回忆》。)

生:很连贯,有起伏荡漾的感觉。

师:好!这种感觉是节拍带给我们的,那么,这样的节拍能表现主人公怎样的心情呢?歌曲中有两个地方最能表现悲伤的心情,你能听出来吗?请你边听边举手。(听第三遍《回忆》。)

生:这样的节拍表现主人公留恋、悲伤、憧憬的心情。最悲伤的两个地方是音区低的地方。

3. 作曲家的介绍:安德鲁·洛依德·韦伯是60年代,伦敦剧坛升起的一颗作曲新星,他具有扎实的古典音乐根基,擅长于钢琴、小提琴等乐器演奏,对新潮流行音乐和音乐剧情有独钟。他的惊世巨作《猫》1981年5月在伦敦首演轰动了百老汇。此后,又创作了以舞蹈精彩绝伦而著称的《星光快车》《剧院幽灵》(1986年)和90年代荣获8项托尼奖的《日落大道》等传世名剧。

4. 随钢琴跟唱《回忆》的旋律。

5. 师生讨论音乐剧特点。

生:音乐剧有剧情,表演,音乐,舞蹈。

师:从《猫》剧中看出,音乐剧中的舞蹈和音乐相当突出。为了传情达意,编导们不惜用了大量的舞蹈场面来表现猫的不同特征和性格。这里既有轻松活泼的踢踏舞,又有凝重华丽的芭蕾舞,还有充满动感的爵士舞和现代舞。剧中的“富贵猫”“保姆猫”“剧院猫”“摇滚猫”“犯罪猫”“迷人猫”“英雄猫”“超人猫”“魔术猫”等形象鲜明,各不相同。这群被拟人化了的猫儿组成了猫的大千世界,在舞会上各显身手,或歌或舞或嬉戏,上演了一出荡气回肠的“人间悲喜剧”,诉说着爱与宽容的主题。可以说音乐剧是以具有吸引力的情节为支撑,以演员的戏剧性表演为根基,使音乐、舞蹈得以充分发挥其潜能,并把这些因素融合为有机统一体的艺术。

三、拓展

1. 欣赏《猫》剧中音乐剧《猫》片段──《回忆》唱段的视频,请学生注意其中的表演。

2. 表演唱:教师让1—2名学生扮演老猫,独立表演唱,全班学生小声随唱。

四、课堂小结

音乐剧是一个内容很丰富的音乐体裁,在课上我们只能了解和学习很小的一部分,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问题,希望同学们在课下分成小组发挥自主学习的精神继续探究、找出答案,扩大自己在音乐剧这一音乐体裁方面的知识度。 1. 音乐剧起源是怎样的?

2. 发展中百老汇音乐剧有哪些作品? 3. 伦敦西区的音乐剧有哪些代表作?

8、伦敦德里的小调 教学目标

1. 能够感受、体验《伦敦德里小调》的音乐情绪,知道两个乐段情绪和音区的不同。

2. 能分辨小提琴的音色。 教学重点与难点

辨别两个乐段的情绪和音区。 教学过程

1. 导入、初听乐曲

(1)课件展示伦敦德里风光 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游览美丽的英国小镇吧。这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叫伦敦德里,又名“德里”,是爱尔兰北部的一个小城。

今天的音乐课我们要欣赏一首小提琴独奏去《伦敦德里小调》,这是根据流传在伦敦德里的一首古老民歌改编而成的。

(2)聆听乐曲、初步感受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聆听这首乐曲,听完之后,请谈谈你的感受。乐曲优美的旋律,好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温馨宁静的小城,感受到小城的人民对自己故乡的情感。

2. 分段欣赏

这首乐曲有两个乐段,我们来分别欣赏一下,听听两个乐段有没有不同。

(1)欣赏A乐段。课件展示A乐段旋律片段。

这段旋律速度中速稍慢,听起来纯朴动人,充满了温柔平和的气氛。

(2)欣赏B乐段。课件展示B乐段旋律片段。

这段旋律的速度也是中速稍慢的,但是情绪却显得高昂,色彩也比A段明亮,带有颂扬性。 同样速度的旋律为什么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呢?我们来看看这两段旋律的音区。

(3)课件出示阶梯图,对两个乐段旋律的音区作对比。

A乐段的旋律主要在低音区演奏,印象听起来厚重朴实;而B乐段的旋律主要在中高音区演奏,就显得明亮高昂。这就是同样速度的旋律听起来给我们不同感受的原因。

3. 复听乐曲、了解乐器

(1)再次欣赏小提琴演奏的《伦敦德里小调》,感受小提琴音色的悠扬。

(2)介绍乐器并听辨。

小提琴是一种弦乐器。总共有四根弦。靠弦和弓摩擦发出声音。它是现代管弦乐队弦乐组中最主要的乐器。小提琴音色优美,接近人声,表现力强,在乐器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如果说钢琴是“乐器之王”,那么小提琴就是“乐器中的王后”。

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的耳朵,我们来听两段音乐,请你们听听,哪一段是用小提琴演奏的?

4.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的《伦敦德里小调》是一首有着悠久历史的爱尔兰民谣,流传至今已近四百年,它舒展、优美、纯朴、轻柔的旋律,深受人们喜爱。

数百年来,这首曲子被改编成各种版本,其中最常见的有小提琴的演奏和长笛的演奏。最后让我们来欣赏长笛演奏的《伦敦德里小调》。

9、摇篮曲

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与“母爱”有关的艺术作品,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

2、学习歌曲《摇篮曲》,并能有感情地演唱。

3、指导学生用有气息支持的连音唱法和以柔和、甜美的音色,舒缓,恬静,安逸的情绪学唱这首世界著名的艺术歌曲,感受歌曲柔情、真挚的母爱,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4、鼓励学生尝试进行简单的即兴创作和表演活动。 教学重、难点:

1、装饰音的唱法;

2、引导学生用“轻、暗、柔”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曲;

3、附点节奏唱法,节拍的强弱处理; 教学过程:

一、 欣赏与感受

学生欣赏古诗《游子吟》及图片:

师:在我们中国古代,有一位诗人,在他50岁的时候写了一首歌颂母爱的诗,这首诗脍炙人口,流传至今,不知你们学过没有?有哪位能朗诵一下这首诗?

师生合作进行配乐朗诵,老师弹奏《摇篮曲》的旋律,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游子吟》。师生共同讨论这首诗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师:儿行千里母担忧,这首诗抒发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以及孩子对母亲浓浓的感激之情,你们从小长这么大是母亲含辛茹苦把你们带大,同学们想一想,你们还在襁褓之中时,躺在摇篮里,母亲一边哼摇篮曲,一边哄你们睡觉,那种情景多么温馨、甜美,今天我们就要学一首关于母爱主题的歌曲《摇篮曲》。

二、 学习新课(展示歌片)

1、师弹琴范唱歌曲《摇篮曲》

2、介绍《摇篮曲》的作者:作曲家勃拉姆斯

3、学生欣赏范唱歌曲《摇篮曲》,然后随琴声心里哼唱歌曲《摇篮曲》。

4、师弹奏歌曲旋律,学生轻唱歌曲,采用听唱法学唱《摇篮曲》。

5、师:这首歌曲表现的情绪非常温馨、静谧,表现了妈妈对宝宝的无限柔情,引导学生用有气息支持的连音唱法和柔和、甜美的声音演唱《摇篮曲》。

6、师生共同讨论这首歌曲所表达的内涵,同学们,你们在唱这首歌时,仿佛看到了什么?让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依偎在母亲怀抱里的婴儿,或想想自己的母亲,感受、体会一下,带着柔和甜美声音,恬静、舒缓地再次演唱这首《摇篮曲》。

三、 创作与表演

1、师生共同讨论:音乐剧要怎样表演?

2、把《摇篮曲》编成音乐剧,请几位同学进行表演。

四、欣赏中外《摇篮曲》,通过欣赏中外《摇篮曲》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一)声乐曲:

1、舒伯特《摇篮曲》

2、东北民歌《摇篮曲》

比较两首歌曲的异同

(二)器乐:

1、莫扎特《摇篮曲》

2、聆听两首《摇篮曲》

a、讨论得出两首歌曲的不同点:前者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后者通过环境描述含蓄地表达情感。

b、总结中外摇篮曲的特点:a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b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祝福和希望。c伴奏音型多模仿摇篮摆动的节奏。

c、总结得出:《摇篮曲》是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又称催眠曲。原是母亲在摇篮旁为使婴儿安静入睡而唱的歌曲,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的音乐形象一般都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热诚的祝福。

四、小结

1、通过你们的表演和演唱,让我感到你们与妈妈的之间的爱是那么浓厚,是啊,母亲的恩情就像温暖的阳光,无时无刻的照耀着我们,为了我们,母亲付出了许多许多,看着妈妈眼角的皱纹,忙碌的身影,你们闭上眼睛,听着音乐,想一想你和妈妈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回味一下浓浓的母爱,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妈妈说些什么?

2、学生每人对妈妈说一句心里话。

3、千言万语难以表达我们对妈妈的感激之情,就让我们带着对妈妈的深深的爱再一次演唱这首《摇篮曲》。本课在音乐中结束。

第二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郭集学校

2016.8.31

一、单元名称:显微镜下的世界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

2、能利用各种感官直接观察自然事物并能语言和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

特征。

3、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病毒也是生命中的一类。

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4、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5、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关注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1、会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用图画和语言描述。

2、 对病菌有初步的了解,认识一些种类,知道它们的正、反两方面。

四、课时安排:

1、

1课时

2、

酸奶

1课时

3、

霉了

1课时

4木、

积课”

1时

一、课题:水滴里的生物

二、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显微镜进行细致的观察,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

2、认识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的生物。*

3、知道细菌、霉、病毒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4、体验探索微观世界的快乐。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1、取水样(课前布置,注意安全)观察水样,引出显微镜的观察活动。

观察水(颜色,透明度),还能看到水中有些什么吗?

用显微镜我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2、用显微镜寻找并观察水滴中的微生物。

认识显微镜的各个部分了解起功能。

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3、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 通过阅读课文资料,了解微生物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现的。

借助资料,指导学生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

认识细菌、霉、病毒等都是微生物。

观察牙缝和木质菜板上的微生物。激发学生探究微生物的兴趣。

你观测到了什么?

它是什么样的 ?

它是否在运动?

4、巩固学习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你对微生物有什么了解了?

一、课题:

2、做酸奶

二、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交流,认识细菌和病毒。

能够通过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知道细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

知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增进健康生活和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

鲜牛奶、白糖、温度计、保温杯。

四、教学过程:

1、指导学生动手做酸奶。

讲解酸奶制作的方法,注意要点:温度,时间,高温消毒三者都要顾及。

加热后冷却到30—37度保温8小时左右。

2、认识细菌正反两方面的作用,解释牛奶为什么回变成酸奶。

牛奶为什么回变成酸奶,引发学生开展讨论。

介绍细菌和酸奶的有关知识。

启发学生说一些有益细菌和有害细菌。

3、介绍病毒及其引起的常见的传染疾病,看书认识常见病毒。

4、知道预防传染并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疾病传播的方法有哪些?

通过皮肤传染,通过接触物体传染,通过空气传播,通过动物传播„„

讨论预防疾病的方法,如:流感、非典、爱滋病„„

5、巩固学习

提问:细菌对人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怎样看待细菌的益和弊。

一、课题:

3、馒头发霉了

二、教学目标:

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

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发霉的馒头、显微镜。

1、认识和观察馒头或其他物体上的霉及其形态。

学生用眼去观察馒头上的霉,观察没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回忆以前见过的霉。

知道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霉的形态。

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话好图,并对颜色进行描述。

2、了解没的功与过

让学生了解人类对霉的利用,然后指出没给人类和动物带来的危害。

描述抗生素的诞生情况。

3、探究合适霉生长的环境条件。

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推测物体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

交代实验的方法,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的条件进行对比实验。

4、了解防止事物发霉和物体发霉的办法几依据。

夏天食物最容易发霉,大人们一般怎么做防止事物的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真空包装防止事物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太阳晒防止物品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利用干燥剂方式食品的发霉。

、巩固学习:

电冰箱能保鲜食物,是什么原因?

物体在什么环境下容易发霉。

一、课题: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二、教学目标: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结构。* 知道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生物体大多由细胞构成。*

了解细胞是有生命的,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三、教学准备:

洋葱、显微镜。

四、教学过程:

1、引入搭建生命体的话题。 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是什么?

激发学生探究学生观察洋葱皮和人体表皮的兴趣。

2、利用不同工具组逐次观察,比较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结构。

指导学生探究学生观察洋葱皮和人体表皮。认识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比较洋葱皮和人体表皮结构的的异同,它们都是有一块块“积木”构成,但积木

的形状、大小不相同。

3、认识细胞,知道生命体大多由细胞构成以及细胞是有生命的。

(1)介绍细胞的发现。

(2)生命体大多由细胞构成以及细胞是有生命的。

(3)构成生命体的细胞形状、大小不相同,有不同的功能。

介绍白细胞的功能。

4、巩固:

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是什么?

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什么?生物体大多由细胞构成。

单元名称:我们的地球 教学内容: 1-5课

教学目标: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地球的表面

地球表面在不断变化,了解火山、地震的现象。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学生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做简单的科学模型。会阅读书刊极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的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

1、 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地球的表面和内部构造。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了解地球表面在不断变化,了解火山、地震的现象。

2、学生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做简单的科学模型。 单元课时安排:

每课一教时共5教时。

课题:1地球的形状 教学目标:

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能够收集有关的地球的资料,提出一些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人类探究地球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科学史,建立科学的地球概念。

提问:“人类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呢?”激发 学生的兴趣。

1、介绍古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介绍古代印度人和古代中国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了解那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一种没有依据的“猜想”,是对地球不科学的解释。张衡和亚里士多德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接近科学。说明人们不断用来修正猜想和探究。

2、介绍当人们看到船身逐渐消失在海平面下的事实以后,对地球形状又有了

新的认识和猜想。可以让同学们做一做“进港的帆船”的模拟实验。有

事。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宇航员在空中亲眼看到地球是什么样子了。

介绍前苏联,美国和中国的航天事业。

二、巩固练习

1、古代、近代、现代人类是怎样探究地球的形状的?

2、你知道哪些地球的有关知识 。

三、布置预习

收集各种不同地球表面形态的图片和资料,向同伴介绍。

课题:2地球的表面 教学目标:

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的特点。

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难点:

貌。

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 教学准备:

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课

1、认识多种形态的地貌。

让学生通过图片认识带地球的不同的地貌构成了地球表面的壮丽风光。

2、制作地貌模型。

通过制作,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不同地貌的特点。

3、说明描绘地貌的手段在发展。

教材展示了两幅不同科技水平的图片,一幅是从飞机上拍摄的航拍图,还有一幅卫星相片,表面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人类认识地球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前进。 而且是向着高精度,精细化前进。

4、从整体上去认识地表环境,最后展示给学生看的是世界地图和地形地球仪,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认识地球表面的水陆分布。并引导学生解释“三山六水

的总体状况。

二、巩固练习

你对地球的地貌有了什么样的了解。

课题:3地球的内部 教学目标:

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

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

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

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教学准备:

地球内部构造的有关资料。准备三个装着水、沙子、小石子的盒子。 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课

1、进行猜测黑盒子物体的活动。

拿出三个装着水、沙子、小石子的盒子,要求不打开黑盒子,通过摇晃等方法,获得盒子里的信息,推断黑子里装着什么物质。知道科学家通过想地球内部发出地震波,通过检测地震波发射的来测定地球内部的物质状态。

2、展示火山、温泉、地震的图片,了解科学家是怎样掌握地球内部信息的。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科学家不但从地球表象推测地球内部构造,还从地震波的 偏转现象给地球内部分层,有的甚至还有奇思秒想。

3、知道学生模仿鸡蛋的结构,制作一个地球的内部构造模型,通过模型来给出对地球内部的解释。 重点指导各个橡皮泥圈层该有多厚。先做里面,再做外面。学生展示并讲解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

二、巩固练习

说说地球内部构造。

一、课题:

4、火山和地震

二、教学目标:

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的作用。

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几地震的预防措施。

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

能够收集有关火山与地震的资料。能够模拟火山的喷发和地震的形成。

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的作用。* 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几地震的预防措施。*

四、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1、了解火山。

知道学生通过图意推想火山形成的原因。

了解为研究火山而献身的科学家夫妇,让学生感受到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模拟火山喷发,学生从中获得信息,想象火山喷山时的情景。

2、认识地震。

想学生讲解地政的成因,观察有关图片,战士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害。

然后,指导学生模拟地震的发生,学会判断地震

介绍张衡和他的地动仪以及现代地震检测仪,指出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

自动测定地震方位的 仪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和学生探讨地震来临是怎样保护自己的方法。

3、巩固

火山喷发是有什么现象?

地震发生前有什么预兆吗?

地震发生时怎样保护自己?

一、课题:

5、地表的变迁

二、教学目标:

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些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能够对一些显现作出一些大胆的猜想。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

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

感叹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美。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三、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人类的的行为使地表发生变化。

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些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四、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1、出示喜马拉雅山的图片及科学家的考察信息,让学生推测喜马拉雅山很久很久以前的情况。让学生意识到人类人类就是通过这些化石认识地质变化的。

让学生阅读资料了解中国在很早以前科学家对地质进行研究。

2、研究千姿百态的地表的形成。

火山口湖、石林奇观、海岸边的礁石等地貌都是在空气、流水、、气温以及地质运动的自然情况下形成的。

3、教学石头怎么会变成小石子和沙子的。

做模拟实验。

知道学生观察、认识风化的作用。了解气温对

教学植物、冰冻对岩石的影响。

4、通过模拟实验和研究,认识侵蚀作用。

做模拟流水的搬运实验,是学生在观察、分析中懂得流水的携带功能搬运了碎石和沙子。观察图,继续思考。

5、了解人类生产、生活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认识人类的活动对地表的影响有的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地方。

6、巩固: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能够改变地表?

一、单元名称:1-4物质在变化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有三种常见的状态:固态、气态、液态。温度的改变可以是物质发生变化。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回生成新的物质。

2、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3、会查阅书刊及利用其他信息源。

4、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

5、能反思其他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和假设相比较。

6、尊重证据,乐于用穴道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1、了解物质有三种常见的状态:固态、气态、液态。温度的改变可以是物质发生变化。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回生成新的物质。

四、课时安排:

1、我们周围的变化

1课时

2、铁钉生锈了

1课时

3、变色花

1课时

4、洗衣服的学问

1课时

一、课题:

1、我们周围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

能从蜡烛燃烧和熔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的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回生成新的物质。

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三、教学重点、难点

能从蜡烛燃烧和熔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的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回生成新的物质。

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四、教学准备:

蜡烛、酒精灯、石棉网、蒸发皿、烧杯、干抹布。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大自然

果„„你还知道哪些物质的变化?

2、研究物质的变化。

蜡烛是我们熟悉的物体,让我们来研究蜡烛的变化。

仔细观察蜡烛,尽可能多的说出蜡烛的特点。

给蜡烛加热。预测:蜡烛在加热和冷却后有什么变化?

仔细观察燃烧蜡烛是有什么现象发生,将观察到的加热和点燃蜡烛的现象写在活动记录上。

最后,比较蜡烛熔化、凝固和蜡烛燃烧的不同,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

异类音义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另异类生成了新的物质,证据可以从颜色改变、产生沉淀、发光发热等现象中寻找。

3、通过寻找证据,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哪一种变化。

学生探究以下物质的变化属于哪一类。

生鸡蛋变成熟鸡蛋、面粉做成馒头、火柴燃烧、水的三态、铁水变成钢锭。

讨论研究后把结论填在书上,并说出你的证据。

4、学生选择实验,在观察比较中判断她们属于哪一类

学生分小组选择实验所需的器材做实验。

通过着部分的活动,学生可以在各组观察实验和活动中交流,对物质的变化有更全面的认识。

一、课题:

2、铁钉生锈了

二、教学目标:

能运用简单器材设计对比实验,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并认真记录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防锈建议。

知道铁钉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的接触。

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

坚持参加较长时间的探究活动,尊重证据,愿意合作和交流。

三、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铁钉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的接触。*

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

能运用简单器材设计对比实验,能够持续观

结果,提出防锈建议。*

四、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常见的生锈物品。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铁回生锈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铁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锈呢?你研究过吗?

今天蜗牛来研究铁生锈的条件是什么?

2、在生活中找一找生锈的铁制品。

观察铁锈是什么样的,比较铁锈与铁有什么不同。还在哪见过生锈的物品?

3、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以王刚小组为例,介绍实验方案的内容和格式,学生模拟实验,假设制订方案。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严整假设是否正确。

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归纳铁钉生锈的原因。

(暗示两个假设条件:一个是只有空气,无水。另一个是有水,有空气。)

(提醒学生:新钉子要把表面的油漆清洗掉或烧掉。)

、了解防锈的方法。

怎样防止铁生锈呢?

你有什么好办法?兔油漆、搪瓷覆盖、制成不锈钢、表面涂上不易生锈的金属。

还有涂沥青、放干燥剂„„

5、巩固

铁生锈的条件有哪些?

怎样防止铁的生锈?

一、课题:

2、变色花

二、教学目标:

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碱性物质。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

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愿意探究变色花的秘密,意识到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领悟到化学世界的奇妙,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三、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碱性物质。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

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 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四、教学准备:

紫甘蓝、塑料袋、温水、烧杯。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各类物质,研究物质的种类和用途对家庭、工业、农业、建筑业等有着很大的作用。

2、变魔术,让学生在玩中发现知识。

学生玩魔术“纸花变红,纸叶变绿”——在白色花瓣上涂上白醋,在叶子上抹上碱水,在往纸花上喷上紫甘蓝水奇妙的现象就发生了。

讨论纸花变色的原因,了解物质变化的种类,知道指示剂能够分辨出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3、指认一些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从生活经验出发介绍一些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体温:怎样用科学的手段去辨别酸性物质、碱性物质?

4、学生用紫甘蓝制作指示剂检测身边的物质的酸碱性。

教学生制作紫甘蓝指示剂。

用自制的指示剂检测身边的物体,观察颜色的变化,将结果填在活动记录上。

5、了解酸性、碱性物质的意义。

通过一些事例的介绍让学生了解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意义。

竹子喜好碱性土壤,如果淋了酸雨,就会大面积死亡。

盐碱地上长不好植物,可以通过家硫酸亚铁改良土壤„„

6、巩固

今天你学会了怎样的一个小魔术?

酸性、碱性物质有哪些意义?

一、课题:

4、洗衣服的学问

二、教学目标:

知道不同的污物需要用不同的洗涤剂清洗。了解肥皂去污的原理。

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实验。

通过请教大人、查阅资料等方法,掌握去污迹

意思到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体验到利用穴道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质量的用去。

三、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不同的污物需要用不同的洗涤剂清洗。了解肥皂去污的原理。

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实验。

四、教学准备:

烧杯、勺子、水、肥皂、洗衣粉、植物油、污布。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衣服上沾着汗渍,墨水,油污„„,你知道怎样去

除它们吗?

2、通过怎样去除衣服污迹的问题,开展讨论。

围绕洗衣服的话题,展开讨论。

引出“哪种污物用哪种洗涤剂用品效果好”的问题。

3、探究洗衣服的学问。

学生动手洗衣服。先说说该怎样洗衣服呢? 创造两种实验条件,学生分成两组做对比实验,学生

(重点通过观察污渍的变化,比较出肥皂、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差异。)

4、介绍洗衣方面的知识。

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介绍洗衣的学问。 为什么肥皂,洗衣粉有去污能力呢?

对于油污用肥皂洗涤效果比较好„„虽然污迹的成分各不相同,但只要跟与之匹配的洗涤剂发生反应,它们都能被洗干净,洗衣服大有学问。

5、巩固

为什么肥皂,洗衣粉有去污能力呢?

洗衣服有什么学问呢?

一、单元名称:假设与实验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识别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方法。

2、有依据地提出假设。

3、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4、懂得假设的含义,领悟物体形状与下落速

5、知道“如果„„那么„„”是假设的一般表达句式。

6、知道雷迪的实验验证了什么假设,。

6、尊重证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7、能够对同一个问题提出两个或更多的假设。

8、实事求是地对待实验的数据和结果。

9、乐于合作进行实验。

三、教学重、难点:

1、能够从不公平实验的反例中加深对实验控制原理的理解。

2、能运用已有的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假设性解释。

四、课时安排:

1、假设

1课时

2、实验

1课时

一、课题:

1、假设

二、教学目标:

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懂得假设的含义,领悟物体形状与下落速度的关系。

了解识别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方法。

有依据地提出假设。

承认经验中可能的假象,信任实证。

三、教学重点、难点

懂得假设的含义,领悟物体形状与下落速度的关系。。

了解识别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图片、资料。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在研究铁钉生锈的原因时,提出了什么样的假设?

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后要进行探究时,可以先对现象和结论进行假设。

、认识问题不一样,探究的方法也不一样。

观察瓢虫,然后提出你想知道的有关问题。

例如:瓢虫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爬行的?

除了瓢虫,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学生讨论后交流。

可以先订计划,然后进行探究。例如:测量数据,观察形状„„用不同的方法

对不同的物体进行探究。

3、假设的定义。

假设是探究问题的方式,是具体观察、调查、实验之前作出有依据的推测。

引导学生对“杀树凶手”作出假设。让学生体会和领悟到更多关于假设的学习点,如假设与证据。

4、学习给假设找依据。

通过阅读,看资料借助直观媒介,了解“大陆漂移说”及其被接受的艰辛。

5、懂得经验可能造成假象,假象要经得住质疑。

通过做纸球和纸片从高处同时落下的实验,引导学生回充分表达自己的依据。

并且待实验结果出来以后再予以解释、评判。

引导学生把丢纸团的实验和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进行比较,表现二者的相似形。

6、巩固

什么是假设?假设要依据,举例说明。

一、课题:

2、实验

二、教学目标:

知道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两个基本实验类型。

知道蒸汽回产生动力。了解米虫的生活习性。

知道“如果„„那么„„”是假设的一般表达句式。

知道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内容。知道验证因果假设的实验步骤。

重视公平的价值,实事求是地对待实验的数据和结果。

三、教学重点、难点

懂得假设的含义,领悟物体形状与下落速度的关系。。

了解识别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在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科学。我们要实事求是地对待一些现象并对此进行探究。

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后要进行探究时就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

2、了解有些实验是模拟的,有些实验是通过对比来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的。

举例给学生听有关蒸汽的例子。(1)蒸汽火车,会“叫”的水壶。(2)米虫喜欢

呆在哪里?启发学生认识到对比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比不同的事物,一种是对比不同 情况下的同种事物。

3、学习如何假设,了解假设可以有多个,而且可以多次验证。

如何假设呢?一般用“如果„„那么„„”的形式来表达。在研讨“蚂蚁是怎样凭自己留下的气味回家”的方法时,积极鼓励学生想出多种方法,方法越多越好只要有合理因素就可以。

4、动手实验模拟和对比的乐趣。

用一只瓶子里面装有大半瓶水旋转瓶子或猛烈

震动瓶子看见瞬间产生的旋流。

引导学生包旋流和龙卷风的图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做抽纸实验。揭示:物体有一种特性,原来静止的物体总要保持静止的状态。

5、了解雷迪的实验,并懂得控制条件。

引导学生讨论解雷迪在实验中的控制条件。几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引导学生做乒乓球落地反弹的实验。思考反弹的高度和什么因素有关?

需要控制的条件是什么?知道学生反复实验得出数据和结论。

6、巩固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做实验前要先提出假设,验证时要进行相关实验。 要实事求是地对待实验的数据和结果。

第三篇: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

单元教学目标:

1、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

2、能利用各种感官直接观察自然事物并能语言和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

3、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病毒也是生命中的一类。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4、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5、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关注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重、难点:

1、会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用图画和语言描述。

2、 对病菌有初步的了解,认识一些种类,知道它们的正、反两方面。 课时安排:

1、水滴里的生物 1课时

2、做酸奶 1课时

3、馒头发霉了 1课时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1课时

1.水滴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显微镜进行细致的观察,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

2、认识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的生物。*

3、知道细菌、霉、病毒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1

4、体验探索微观世界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学会用显微镜进行细致的观察,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

2、认识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的生物。*

3、知道细菌、霉、病毒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教学准备: 水样和显微镜 教学过程:

1、取水样(课前布置,注意安全)观察水样,引出显微镜的观察活动。 观察水(颜色,透明度),还能看到水中有些什么吗?用显微镜我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2、用显微镜寻找并观察水滴中的微生物。 认识显微镜的各个部分了解起功能。 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3、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

通过阅读课文资料,了解微生物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现的。 借助资料,知道学生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 认识细菌、霉、病毒等都是微生物。

观察牙缝和木质菜板上的微生物。激发学生探究微生物的兴趣。 你观测到了什么? 它是什么样的 ? 它是否在运动?

4、巩固学习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你对微生物有什么了解了? 教学反思:

2

2、做酸奶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交流,认识细菌和病毒。

2、 能够通过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3、 知道细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

4、 知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5、增进健康生活和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交流,认识细菌和病毒。

2、 能够通过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3、 知道细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 教学准备:

鲜牛奶、白糖、温度计、保温杯。 教学过程:

1、指导学生动手做酸奶。

讲解酸奶制作的方法,注意要点:温度,时间,高温消毒三者都要顾及。 加热后冷却到30—37度保温8小时左右。

2、认识细菌正反两方面的作用,解释牛奶为什么回变成酸奶。 牛奶为什么回变成酸奶,引发学生开展讨论。 介绍细菌和酸奶的有关知识。

启发学生说一些有益细菌和有害细菌。

3、介绍病毒及其引起的常见的传染疾病,看书认识常见病毒。

4、知道预防传染并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疾病传播的方法有哪些?

通过皮肤传染,通过接触物体传染,通过空气传播,通过动物传播…… 讨论预防疾病的方法,如:流感、非典、爱滋病……

5、巩固学习

提问:细菌对人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3 怎样看待细菌的益和弊。 教学反思;

3、馒头发霉了

教学目标:

1、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

2、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3、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

2、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教学准备: 发霉的馒头、显微镜。 教学过程:

1、认识和观察馒头或其他物体上的霉及其形态。

学生用眼去观察馒头上的霉,观察没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回忆以前见过的霉。

知道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霉的形态。

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话好图,并对颜色进行描述。

2、了解没的功与过

让学生了解人类对霉的利用,然后指出没给人类和动物带来的危害。 描述抗生素的诞生情况。

3、探究合适霉生长的环境条件。

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推测物体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 交代实验的方法,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的条件进行对比实验。

4、了解防止事物发霉和物体发霉的办法几依据。

4 夏天食物最容易发霉,大人们一般怎么做防止事物的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真空包装防止事物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太阳晒防止物品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利用干燥剂方式食品的发霉。

5、巩固学习:

电冰箱能保鲜食物,是什么原因? 物体在什么环境下容易发霉。 教学反思: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教学目标:

1、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结构。*

2、知道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生物体大多由细胞构成。*

3、了解细胞是有生命的,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

4、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1、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结构。*

2、知道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生物体大多由细胞构成。*

3、了解细胞是有生命的,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 教学准备:

洋葱、显微镜。 教学过程:

1、引入搭建生命体的话题。 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是什么?

激发学生探究学生观察洋葱皮和人体表皮的兴趣。

2、利用不同工具组逐次观察,比较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结构。

5 指导学生探究学生观察洋葱皮和人体表皮。认识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比较洋葱皮和人体表皮结构的的异同,它们都是有一块块“积木”构成,但积木

的形状、大小不相同。

3、认识细胞,知道生命体大多由细胞构成以及细胞是有生命的。 (1)介绍细胞的发现。

(2)生命体大多由细胞构成以及细胞是有生命的。 (3)构成生命体的细胞形状、大小不相同,有不同的功能。 介绍白细胞的功能。

4、巩固:

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是什么?

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什么?生物体大多由细胞构成。

教学反思:

第2单元 我们的地球

教学内容: 1-5课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地球的表面和内部构造。

2、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了解地球表面在不断变化,了解火山、地震的现象。

3、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

4、学生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做简单的科学模型。

5、会阅读书刊极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的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

1、 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地球的表面和内部构造。了解人类对地

6 球

形状认识的历史,了解地球表面在不断变化,了解火山、地震的现象。

2、学生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做简单的科 学模型。 单元课时安排:

每课一课时共5课时

1、地球的形状

教学目标:

1、 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能够收集有关的地球的资料,提出一些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3、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人类探究地球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科学史,建立科学的地球概念。 提问:“人类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呢?”激发 学生的兴趣。

1、介绍古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介绍古代印度人和古代中国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了解那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一种没有依据的“猜想”,是对地球不科学的解释。张衡和亚里士多德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接近科学。说明人们不断用来修正猜想和探究。

2、介绍当人们看到船身逐渐消失在海平面下的事实以后,对地球形状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猜想。可以让同学们做一做“进港的帆船”的模拟实验。有介绍麦哲伦为了证明地球是球形而进行环球航行的故事。

7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宇航员在空中亲眼看到地球是什么样子了。 介绍前苏联,美国和中国的航天事业。

二、巩固练习

1、古代、近代、现代人类是怎样探究地球的形状的?

2、你知道哪些地球的有关知识 。

三、布置预习

收集各种不同地球表面形态的图片和资料,性同伴介绍。 教学反思;

2、地球的表面

教学目标:

1、 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2、 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

3、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

4、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的特点。

5、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

6、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难点:

1、 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

2、 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3、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 教学准备:

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课

1、认识多种形态的地貌。

让学生通过图片认识带地球的不同的地貌构成了地球表面的壮丽风光。

8

2、制作地貌模型。

通过制作,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不同地貌的特点。

3、说明描绘地貌的手段在发展。

教材展示了两幅不同科技水平的图片,一幅是从飞机上拍摄的航拍图,还有一幅卫星相片,表面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人类认识地球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前进。而且是向着高精度,精细化前进。

4、从整体上去认识地表环境,最后展示给学生看的是世界地图和地形地球仪,

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认识地球表面的水陆分布。并引导学生解释“三山六水 一分田”的说法,使学生能够概括性地记住地球地貌的总体状况。

二、巩固练习

你对地球的地貌有了什么样的了解。 教学反思:

3、地球的内部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

2、 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

3、 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

2、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教学准备:

地球内部构造的有关资料。准备三个装着水、沙子、小石子的盒子。 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课

1、进行猜测黑盒子物体的活动。

9 拿出三个装着水、沙子、小石子的盒子,要求不打开黑盒子,通过摇晃等方法获得盒子里的信息,推断黑子里装着什么物质。知道科学家通过想地球内部发出地震波,通过检测地震波发射的来测定地球内部的物质状态。

2、展示火山、温泉、地震的图片,了解科学家是怎样掌握地球内部信息的。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科学家不但从地球表象推测地球内部构造,还从地震波的偏转现象给地球内部分层,有的甚至还有奇思秒想。

3、知道学生模仿鸡蛋的结构,制作一个地球的内部构造模型,通过模型来给出对地球内部的解释。重点指导各个橡皮泥圈层该有多厚。

先做里面,再做外面。

学生展示并讲解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

二、巩固练习 说说地球内部构造。 教学反思:

4、火山和地震

教学目标:

1、 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的作用。

2、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几地震的预防措施。

3、 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

4、能够收集有关火山与地震的资料。能够模拟火山的喷发和地震的形成。

5、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的作用。

2、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几地震的预防措施。 教学准备:

10 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教学过程:

1、了解火山。

知道学生通过图意推想火山形成的原因。

了解为研究火山而献身的科学家夫妇,让学生感受到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模拟火山喷发,学生从中获得信息,想象火山喷山时的情景。

2、认识地震。

想学生讲解地政的成因,观察有关图片,战士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害。 然后,指导学生模拟地震的发生,学会判断地震的强弱和震中位置。 介绍张衡和他的地动仪以及现代地震检测仪,指出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自动测定地震方位的 仪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和学生探讨地震来临是怎样保护自己的方法。

3、巩固

火山喷发是有什么现象? 地震发生前有什么预兆吗? 地震发生时怎样保护自己? 教学反思:

5、地表的变迁

教学目标:

1、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2、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3、 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4、 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些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5、能够对一些显现作出一些大胆的猜想。

6、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

7、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

11 释。

8、感叹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美。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难点

1、

2、 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人类的的行为使地表发生变化。

3、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些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教学过程:

1、出示喜马拉雅山的图片及科学家的考察信息,让学生推测喜马拉雅山很久很久以前的情况。让学生意识到人类人类就是通过这些化石认识地质变化的。

让学生阅读资料了解中国在很早以前科学家对地质进行研究。

2、研究千姿百态的地表的形成。

火山口湖、石林奇观、海岸边的礁石等地貌都是在空气、流水、、气温以及地质运动的自然情况下形成的。

3、教学石头怎么会变成小石子和沙子的。 做模拟实验。

知道学生观察、认识风化的作用。了解气温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植物、冰冻对岩石的影响。

4、通过模拟实验和研究,认识侵蚀作用。

做模拟流水的搬运实验,是学生在观察、分析中懂得流水的携带功能搬运了碎石

和沙子。观察图,继续思考。

5、了解人类生产、生活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认识人类的活动对地表的影响有的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地方。

6、巩固: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能够改变地表? 教学反思:

12

第3单元 物质在变化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有三种常见的状态:固态、气态、液态。温度的改变可以是物质发生变化。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回生成新的物质。

2、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3、会查阅书刊及利用其他信息源。

4、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5、能反思其他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和假设相比较。

6、尊重证据,乐于用穴道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重、难点:

了解物质有三种常见的状态:固态、气态、液态。温度的改变可以是物质发生变化。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回生成新的物质。

课时安排:

1、我们周围的变化 1课时

2、铁钉生锈了 1课时

3、变色花 1课时

4、洗衣服的学问 1课时

1、我们周围的变化

教学目标:

1、能从蜡烛燃烧和熔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的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回生成新的物质。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4、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教学重点、难点

13

1、 能从蜡烛燃烧和熔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的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回生成新的物质。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教学准备:

蜡烛、酒精灯、石棉网、蒸发皿、烧杯、干抹布。 教学过程:

1、导入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大自然中物质的变化是各种各样的:种子发芽、开花、结果……你还知道哪些物质的变化?

2、研究物质的变化。

蜡烛是我们熟悉的物体,让我们来研究蜡烛的变化。 仔细观察蜡烛,尽可能多的说出蜡烛的特点。 给蜡烛加热。预测:蜡烛在加热和冷却后有什么变化?

仔细观察燃烧蜡烛是有什么现象发生,将观察到的加热和点燃蜡烛的现象写在活动记录上。

最后,比较蜡烛熔化、凝固和蜡烛燃烧的不同,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 异类音义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另异类生成了新的物质,证据可以从颜色改变、产生沉淀、发光发热等现象中寻找。

3、通过寻找证据,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哪一种变化。 学生探究以下物质的变化属于哪一类。

生鸡蛋变成熟鸡蛋、面粉做成馒头、火柴燃烧、水的三态、铁水变成钢锭。 讨论研究后把结论填在书上,并说出你的证据。

4、学生选择实验,在观察比较中判断她们属于哪一类的变化。 学生分小组选择实验所需的器材做实验。

通过着部分的活动,学生可以在各组观察实验和活动中交流,对物质的变化有更全面的认识。

教学反思:

14

2、铁钉生锈了

教学目标:

1、能运用简单器材设计对比实验,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并认真记录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防锈建议。

2、 知道铁钉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的接触。

3、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

4、坚持参加较长时间的探究活动,尊重证据,愿意合作和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铁钉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的接触。*

2、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

3、能运用简单器材设计对比实验,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并认真记录

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防锈建议。*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常见的生锈物品。 教学过程:

1、导入

铁回生锈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铁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锈呢?你研究过吗? 今天蜗牛来研究铁生锈的条件是什么?

2、在生活中找一找生锈的铁制品。

观察铁锈是什么样的,比较铁锈与铁有什么不同。还在哪见过生锈的物品?

3、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以王刚小组为例,介绍实验方案的内容和格式,学生模拟实验,假设制订方案。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严整假设是否正确。 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归纳铁钉生锈的原因。

(暗示两个假设条件:一个是只有空气,无水。另一个是有水,有空气。)

15 (提醒学生:新钉子要把表面的油漆清洗掉或烧掉。)

4、了解防锈的方法。 怎样防止铁生锈呢?

你有什么好办法?兔油漆、搪瓷覆盖、制成不锈钢、表面涂上不易生锈的金属。

还有涂沥青、放干燥剂……

5、巩固

铁生锈的条件有哪些? 怎样防止铁的生锈? 教学反思:

2、变色花

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碱性物质。

2、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

3、 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4、愿意探究变色花的秘密,意识到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5、领悟到化学世界的奇妙,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教学重点、难点

1、 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碱性物质。

2、 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

3、 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

4、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教学准备:

紫甘蓝、塑料袋、温水、烧杯。 教学过程:

16

1、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各类物质,研究物质的种类和用途对家庭、工业、农业、建筑业等有着很大的作用。

2、变魔术,让学生在玩中发现知识。

学生玩魔术“纸花变红,纸叶变绿”——在白色花瓣上涂上白醋,在叶子上抹上碱水,在往纸花上喷上紫甘蓝水奇妙的现象就发生了。讨论纸花变色的原因,了解物质变化的种类,知道指示剂能够分辨出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3、指认一些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从生活经验出发介绍一些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体温:怎样用科学的手段去辨别酸性物质、碱性物质?

4、学生用紫甘蓝制作指示剂检测身边的物质的酸碱性。 教学生制作紫甘蓝指示剂。

用自制的指示剂检测身边的物体,观察颜色的变化,将结果填在活动记录上。

5、了解酸性、碱性物质的意义。

通过一些事例的介绍让学生了解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意义。 竹子喜好碱性土壤,如果淋了酸雨,就会大面积死亡。 盐碱地上长不好植物,可以通过家硫酸亚铁改良土壤……

6、巩固

今天你学会了怎样的一个小魔术? 酸性、碱性物质有哪些意义? 教学反思:

4、洗衣服的学问

教学目标:

1、 知道不同的污物需要用不同的洗涤剂清洗。

2、 了解肥皂去污的原理。

3、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实验。

17

4、通过请教大人、查阅资料等方法,掌握去污迹的方法。

5、意思到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体验到利用穴道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质量的用去。

教学重点、难点

1、 知道不同的污物需要用不同的洗涤剂清洗。

2、 了解肥皂去污的原理。

3、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实验。 教学准备:

烧杯、勺子、水、肥皂、洗衣粉、植物油、污布。 教学过程:

1、导入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衣服上沾着汗渍,墨水,油污……,你知道怎样去

除它们吗?

2、通过怎样去除衣服污迹的问题,开展讨论。 围绕洗衣服的话题,展开讨论。

引出“哪种污物用哪种洗涤剂用品效果好”的问题。

3、探究洗衣服的学问。

学生动手洗衣服。先说说该怎样洗衣服呢?

创造两种实验条件,学生分成两组做对比实验,学生填写实验结论。 (重点通过观察污渍的变化,比较出肥皂、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差异。)

4、介绍洗衣方面的知识。

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介绍洗衣的学问。 为什么肥皂,洗衣粉有去污能力呢?

对于油污用肥皂洗涤效果比较好……虽然污迹的成分各不相同,但只要跟与之

匹配的洗涤剂发生反应,它们都能被洗干净,洗衣服大有学问。

5、巩固

为什么肥皂,洗衣粉有去污能力呢?

18 洗衣服有什么学问呢? 教学反思:

第4单元 遗传和变异

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遗传的,了解一窗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

2、知道对科学探究的一部分,了解合理怀疑是科学进步的动力。

3、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发现新的方法。

4、知道科学探究可以为进一步提供新经验、新想象、新方法、新技术。

5、能运用已有的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假设性解释。

6、能倾听和准中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批评。

6、尊重证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教学重、难点:

1、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遗传的,了解一窗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

2、能运用已有的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假设性解释。 课时安排:

1、生物的遗传现象 1课时

2、生物的变异现象 1课时

3、寻找遗传和变异的秘密 2课时

1、生物的遗传现象

教学目标:

1、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三个孩子及其父母的所有的相似的地方。

2、 能对家人和自己的外形特征进行比较,并作出合理解释。

3、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会收集有关植物的遗传资料。

4、知道人、动物、植物的许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

19

5、 体会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感受遗传的神奇与奇妙。 教学重点、难点

1、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三个孩子及其父母的所有的相似的地方。

2、知道人、动物、植物的许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 教学准备: 图片、照片。 教学过程:

1、导入

提问导入×××你长得像谁?你呢?这是什么原因找成的呢? 遗传是生命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生物的遗传现象。

2、观察并比较图片中三个孩子与父母的相似点。

出示图片学生观察,让学生们通过仔细观察找出各他们自的父母。 你怎么找出?的依据是什么?

升学仔细观察他们相象的地方并交流。

开始找同学家人的活动。通过把同学的照片与其家人的照片与其家人的照片进行

比较,找出身体特征的相似处。

揭示:子女和父母之间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3、观察植物动物、植物的照片,找出生物体亲代和后代的相似特征。

学生观察图片或交流的资料,从而探究动物植物的遗传特征。 小结遗传先行是生物体共有的特征。

4、交流有关遗传的谚语和俗语。

学生交流收集的遗传的谚语和俗语,加深学生对遗传现象的认识。

5、依据遗传规律推测小猫爸爸的样子。 学生推测并说明理由。

6、巩固

今天我们学习内容是,遗传是生命体的特征之一,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一个物体的个体产生同一物种的后代,每一物种的个体都继承上代的各种基本特征。

20 教学反思:

2、生物的变异现象

教学目标:

1、 能仔细观察并比较图片中动植物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

2、 能对动植物的身体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作出合理解释。

3、 会查阅和收集有关生物的变异资料。

4、知道变异也是生物体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5、了解变异有两种。体会变异的神奇与奇妙。 教学重点、难点

1、能对动植物的身体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作出合理解释。。

2、了解变异有两种,有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教学准备: 图片、照片。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有的人和父母长得不大一样呢? 变异也是生命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生物的变异现象。

2、揭示什么是变异。

出示图片学生观察,观察并比较图片中孪生姐妹与她们父母的照片。 你怎么找出?的依据是什么?

升学仔细观察她们差异的地方并交流。初步了解个体之间都存在着差异。 比较同学之间外形特征的差异。 揭示什么是变异。

3、观察比较动物植物等个体见的差异。 仔细观察金鱼、康乃馨、玉米的不同之处。

学生观察图片探究动物植物的变异的特征,可以从颜色、外形特征去观察。

21 让学生对这些现象产生兴趣。

4、交流有关遗传的谚语和俗语。

学生交流收集的遗传的谚语和俗语,提高学生对变异现象的兴趣。

5、阅读资料,认识三叶草的变异现象。 学生阅读并讨论三叶草发生了什么变异。

6、巩固

遗传和变异都是生命体繁殖的重要规律,遗传使物种延续,变异使物种后代发生差异。

什么是生物体的变异?有哪几种类型。 教学反思:

3、寻找遗传和变异的秘密

教学目标:

1、 知道人类利用遗传知识,改善了人类的生活并促进了生产。

2、 知道生活中很多农作物也是变异的结果。

3、会查阅和收集有关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资料,并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4、知道科学家为了研究遗传和变异,进行了艰苦不懈的努力。感受科学的神奇与美妙。

教学重点、难点

1、 知道人类利用遗传知识,改善了人类的生活并促进了生产。

2、 知道生活中很多农作物也是变异的结果。 教学准备: 图片、照片。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呢?,什么是生物体的遗传和便宜呢? 今天我们就来继续探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22

2、通过阅读认识孟德尔及其对遗传和变异科学的不懈努力。 介绍孟德尔探究遗传科学的秘密。 介绍孟德尔探究变异科学的秘密。

同学们交流孟德尔是怎样研究的?。为什么人们称他为“遗传之父”。

3、了解袁隆平爷爷的故事。

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不迷信权威,细心观察,专心研究“杂交水稻”。 了解科学家们研究科学的精神。

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在社会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 对学生进行爱科学的教育。

4、认识人工培育对变异的影响。

向学生介绍人工方法培育的一些植物的变异,使学生产生浓郁的兴趣。

5、学生收集资料,编制小报。

让学生在编制小报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信息量,增进交流意识。

6、巩固

在遗传和变异方面的研究有哪些科学家有突出的贡献? 教学反思:

第5单元 假设与实验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识别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方法。

2、有依据地提出假设。

3、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4、懂得假设的含义,领悟物体形状与下落速度的关系。

5、知道“如果……那么……”是假设的一般表达句式。

6、知道雷迪的实验验证了什么假设,。

6、尊重证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23

7、能够对同一个问题提出两个或更多的假设。

8、实事求是地对待实验的数据和结果。

9、乐于合作进行实验。 教学重、难点:

1、能够从不公平实验的反例中加深对实验控制原理的理解。

2、能运用已有的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假设性解释。 课时安排:

1、假设 1课时

2、实验 1课时

1、假设

教学目标:

1、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2、 懂得假设的含义,领悟物体形状与下落速度的关系。

3、了解识别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方法。

4、有依据地提出假设。

5、承认经验中可能的假象,信任实证。 教学重点、难点

1、 懂得假设的含义,领悟物体形状与下落速度的关系。。

2、了解识别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在研究铁钉生锈的原因时,提出了什么样的假设?

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后要进行探究时,可以先对现象和结论进行假设。

2、认识问题不一样,探究的方法也不一样。 观察瓢虫,然后提出你想知道的有关问题。

例如:瓢虫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爬行的?

24 除了瓢虫,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学生讨论后交流。

可以先订计划,然后进行探究。例如:测量数据,观察形状……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物体进行探究。

3、假设的定义。

假设是探究问题的方式,是具体观察、调查、实验之前作出有依据的推测。 引导学生对“杀树凶手”作出假设。让学生体会和领悟到更多关于假设的学习点,

如假设与证据。

4、学习给假设找依据。

通过阅读,看资料借助直观媒介,了解“大陆漂移说”及其被接受的艰辛。

5、懂得经验可能造成假象,假象要经得住质疑。

通过做纸球和纸片从高处同时落下的实验,引导学生回充分表达自己的依据。

并且待实验结果出来以后再予以解释、评判。

引导学生把丢纸团的实验和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进行比较, 表现二者的相似形。

6、巩固

什么是假设?假设要依据,举例说明。 教学反思:

2、实验

教学目标:

1、 知道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两个基本实验类型。

2、知道蒸汽回产生动力。了解米虫的生活习性。

3、知道“如果……那么……”是假设的一般表达句式。

4、知道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内容。知道验证因果假设的实验步骤。

25

5、 重视公平的价值,实事求是地对待实验的数据和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

1、 懂得假设的含义,领悟物体形状与下落速度的关系。。

2、了解识别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装水的瓶和半瓶水、水杯、纸。 教学过程:

1、导入

在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科学。我们要实事求是地对待一些现象并对此进行探究。

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后要进行探究时就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

2、了解有些实验是模拟的,有些实验是通过对比来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的。

举例给学生听有关蒸汽的例子。(1)蒸汽火车,会“叫”的水壶。(2)米虫喜欢呆在哪里?启发学生认识到对比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比不同的事物,一种是对比不同 情况下的同种事物。

3、学习如何假设,了解假设可以有多个,而且可以多次验证。

如何假设呢?一般用“如果……那么……”的形式来表达。在研讨“蚂蚁是怎样凭自己留下的气味回家”的方法时,积极鼓励学生想出多种方法,方法越多越好只要有合理因素就可以。

4、动手实验模拟和对比的乐趣。

用一只瓶子里面装有大半瓶水旋转瓶子或猛烈震动瓶子看见瞬间产生的旋流。

引导学生包旋流和龙卷风的图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做抽纸实验。揭示:物体有一种特性,原来静止的物体总要保持静止

的状态。

5、了解雷迪的实验,并懂得控制条件。

引导学生讨论解雷迪在实验中的控制条件。几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26 引导学生做乒乓球落地反弹的实验。思考反弹的高度和什么因素有关? 需要控制的条件是什么?知道学生反复实验得出数据和结论。

6、巩固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做实验前要先提出假设,验证时要进行相关实验。 要实事求是地对待实验的数据和结果。 教学反思:

27

第四篇: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里港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 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

1 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

2 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 透 ——“凸透”镜)

3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里港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学目的标: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2、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1、科学家故事导入: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

4 1)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因这个寒假的冻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可能的发现: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有的昆虫翅膀是透明的,昆虫足上有勾„„)

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

1)师: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交流观察发现:

二、昆虫的生活习性

1、阅读第6页观察实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2、课外观察实践: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可供观察的昆虫(供参考):苍蝇、蚊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

(为使学生能坚持观察,可在科学活动室内布置一个“昆虫世界”,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的观察发现和课外阅读的摘抄进行展示,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而且小组间的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果条件好的话,可以在网上开辟一个这样的空间。对于学生的发现

5 和成果老师因及时进行表扬或展示,及时的反馈有助于让学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热情。)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奇特的身体构造:复眼——由小眼组成 触角——形状结构各异 足——密布细毛,有钩爪 „„

实践活动:借助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生活

里港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3、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过程】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物质 糖 盐 味精 记忆中 放大镜

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3、关于晶体

7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3、拓展活动

师: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

8 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参考第9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晶体

晶体: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

规则几何外形

固体

里港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4、怎样放得更大 【教学目标】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

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

9 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4、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 【教学过程】

一、显微镜的发展

1、如何放得更大?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

2、介绍各种显微镜

1)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2) 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一下子把放

10 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20世纪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万倍。 3) 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

二、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

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让学生尝试回答)

2、我们自制显微镜

1)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 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数也只能达到25倍左右。这个凸透镜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该怎么办? 2)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

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借助纸筒,参考第10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事先让学生自备与放大镜外径一样大的纸筒每组1-2个,否则课堂上的时间会不够)

3)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

三、小结

11 17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 板书设计: 4、怎样放得更大 肉眼看 希望 ——放大镜 看

——(两个凸透镜组合) 到 ——光学显微镜 更 ——电子显微镜 多 ——扫描隧道显微镜 „„ ——„„

里港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2、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3、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

12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是重要的

2、发展观察生物标本、研究生物标本的兴趣。

3、懂得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洋葱、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显微镜、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这是一个洋葱,如果从它的内表皮上揭下一块,你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放大镜又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显微镜又能看到些什么?

二、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1、师:为了能更好地观察它,首先我们要制作一个玻片标本。(师演示)

1)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2)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

3)用盖玻片(或另一个玻璃载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

4)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

13 吸掉多余的水。

2、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玻片标本

二、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

1、先用肉眼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在科学记录本上(或书上13页)

2、发给每位同学放大镜,大家用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3、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到的有何不同。

三、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

1、师:如果我们将洋葱表皮的玻片标本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2、师出示显微镜,介绍各部分的名称、功能及使用方法

3、每2人一个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不会使用的同学可根据13页的提示进行操作

4、交流我们在显微镜下的发现

(洋葱表皮由一个个比较规则的多边形组成。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阅读12页的资料,了解胡克发现细胞的故事。

里港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二)

【教学目标】

1、 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 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3、 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过程与方法:

1、 观察几种植物、动物及人体的细胞。

2、 画图记录显微镜下的生物细胞。

3、 阅读资料了解细胞对生物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的重要性。

2、 发展观察研究生物细胞的兴趣。

3、 懂得由于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仔细观察并用画图记录显微镜下的生物细胞。 【教学难点】能认真细致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几种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细胞装片、显微镜。 教师演示器材:多种生物细胞及细胞作用的课件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生物细胞的观察

1、师:上节课我们观察了洋葱表皮,发现洋葱的表皮是由一个个细胞构成的。(在黑板上张贴洋葱表皮细胞的手绘图片,尽量细致,用于给学生做示范,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记录)今天我们要继续用显微镜来观察生物不同部位的结构,看看在显微镜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

2、提供给四人小组两张相同的装片,装片上要有生物及部位的名称,组与组之间尽量不同。两人一个显微镜一个装片一张白纸。观察时可先将观察到的图画到科学记录本上,然后再用粗记号笔,画到A4纸上。

3、各组将所画的细胞张贴在黑板上。

4、如果先画完的组时间充裕,可与其它组交换观察用的装片,以观察更多种类的生物细胞。

5、交流我们的发现

1) 观察完毕后,各组将观察工具及材料放到规定地点,准备交流观察发现。

2) 先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发现。

3) 根据自己的观察和黑板上同学们的绘图,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4) 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阅读16页资料。

二、细胞的作用

1、 师:不同的细胞对于生命体有什么意义呢?

2、 观看21页资料库的内容,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小组同学

16 讨论并填写16页的网状图。 3 集体交流,完成细胞作用的网状图

三、小结:

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

里港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三) 【教学目标】

1 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

3、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4、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过程与方法:

1、 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活着的微生物,用图文方式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为特征。

2、发现微生物的生物特征。

3、对照资料识别微生物的种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微生物进行研究的兴趣。

2、培养微生物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意识。

【教学重点】运用显微镜观察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 【教学难点】记录并识别水中的微生物。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显微镜、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虫、眼虫等。滴管、载玻片、盖玻片、脱脂棉。 【教学过程】

一、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1、故事导入

2、制作装片

1) 准备好一块载玻片2) 在玻片中央放少量脱脂棉纤维3) 在池塘水或培养液中取一滴水滴在棉纤维上4) 轻轻盖上盖玻片5) 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

3、搜索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1) 将装片放到载物台上将要观察的中心部分对准通光孔中央 2) 调整好镜筒的高度,使视野里出现较清楚的物体影像 3) 移动装片,搜索装片上的生物

4) 找到生物后继续调整镜头高度使镜头下的生物图像更清晰 5) 初步辨别是否是生物(动物会动,生物一般都有较规则、完整的个体)

a) 画下观察到的微生物,将观察到的微生物画在科学记录本或18页上。

18 b) 辨别认识微生物

对照18页,22-24页的资料,辨认所观察到的是什么生物。如果与资料提供的生物不相符,课外再找资料查证。老师也可在课前对培养液中的微生物进行观察,并事先寻找相关的资料与图片提供给学生作为参考。

4、微生物和我们

请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c) 除了水中有微生物,哪些地方也有微生物? d) 它们是如何生存的?

e) 微生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板书设计: 水中的微生物

(张贴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生物的图片)

里港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8、微小世界和我们(作为单元考核) 【教学目标】

1、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19 过程与方法:

1、总结人类在观察工具开发及探索范围扩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2、根据学习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科学技术,敬佩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过程中不断追求和善于追求的精神。

2、知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已取得的一些成果。 【教学难点】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展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这一单元,我们经历了人类对微小世界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使用了两种工具——放大镜和显微镜。

让我们用流程图来表示人类在认识微小世界上的发展过程(师一边解说,一边板书):

在放大镜发明前,我们用“肉眼”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那时我们所能观察到的便是蚂蚁等较小的动物。使用放大镜最多能放大25倍,能使我们看到更细小的东西,看到更多的细节,如印刷品及屏幕上的合成色彩的色斑。而显微镜的使用则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细胞和微生物,光学显微镜最大的放大倍数为1500倍左右,分辨率达到0.02微米。电子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为1000000倍,分辨本领达到30埃。

20 扫描遂道显微镜放大倍数为3亿倍,分辨率可达0.1埃。在人类的不懈努力在观察工具越来越先进,我们在微小世界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卓著的,下面就请各组同学为大家介绍人类在微小世界领域的成果。

(nm是纳米,um是微米 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1纳米=10埃 Å)

二、各组汇报展示

1、课前布置学生分医学、农业、电子、冶金、生物学„„等不同领域寻找相关资料。

2、资料内容可以是人类对微生物、细胞、晶体、电子等微小物质的最新发现、研究成果及对它们的利用。

3、将收集到的资料根据自己所学的专题进行整理归类,然后以书面或电子作品的方式进行展现。可以是文字、图片或图文结合。也可以是录音、录相等音像内容。录音、录像及电子作品需当堂展示,书面作品如有时间可以展示。时间紧张的话可在教室里张贴。

4、在展示汇报的过程中,汇报的小组可与下面的同学进行互动,可以提问或回答在座同学问题的方式进行。

三、总结

1、听了看了各组的展示内容,大家有什么想法?(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感想,感叹微小世界的神奇,感叹人类的不懈努力与聪明智慧)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但目前人类所看到的还只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21 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对此我们人类探索的脚步是不会停歇的„„ 板书设计: 微小世界和我们

肉眼 能看清蚂蚁等较小的动物

放大镜 能看清小于1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 光学显微镜 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

电子显微镜 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

子 里港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学目标】: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22 【教学准备】:

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 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 【教学过程】:

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

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

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

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

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

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23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 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

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 (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

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四、总结:

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

24

里港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教学准备】:每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组合,锈钢汤匙、蜡烛、火柴、糖 【教学过程】:

一、明确课堂内容和要求导入:

25 今天我们的课堂将以实验为主,但需要你细心的观察作为我们这节实验课的保障。

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实验:

1、实验前的观察:用豆子和沙子来做混合实验就要知道它们的本来面目,它们是什么样的呢?

2、学生根据观察回答,师简要板书。尽可能利用各种感官感受描绘它们的特性。

3、引导推测:如果我们将豆子和沙子进行混合,它们会发生变化么?依据是什么?怎么做来证实?建议:留取对比样本。

4、混合实验。思考:豆子和沙子是否发生变化会和它们的搅拌程度有关么?

5、混合实验后观察豆子和沙子的变化。怎样观察的更清晰?

6、分离实验:引导思考,用什么方法分离?怎样分离,根据所想方法选择实验品实验。

7、观察比较:分离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们预存的实验前的样本进行比较,观察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对于外部形态上出现的细微变化,教师要予以肯定,但要引导本质上的变化比较)

8、小结:类似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如同上节课我们的易拉罐和水结冰等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板书:物理变化及其特点

二、糖的加热实验

1、相对于物理变化的是化学变化。观察白糖特点,记录表格中。

26

2、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填在表格中。

3、实验:a、说明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b、从实验盒取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c、教师在巡视中指导观察和记录以及安全事项。

4、交流:你们都看到和记录哪些现象?引导明了:白糖在加热以后得到的物质还是以前的白糖么?

5、小结并引申: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板书:化学变化及其特点 就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来看,是不是从加热那刻开始就是产生黑炭的化学变化的过程呢?(引导比较融化时是物理变化,后期才是化学变化)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

6、拓延:我们在对糖加热的过程还是蜡烛燃烧的过程,蜡烛的燃烧是怎样的变化呢?

三、总结:

在变化中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但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变化不单纯属于物理或者化学的变化,有时像糖加热和蜡烛燃烧一样同时出现。做个有心人,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究竟属于哪一种。

里港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2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

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米饭与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 【教学难点】米饭甜味的原因。

【教学准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以及自带常见食物 【教学过程】

一、谈生活经验:

我们每天都吃的米饭,你是否知道它的味道? 学生谈,激起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二、品味米饭:

1、要求每位同学都品尝,马上请同学边品边答味道。2~3分钟时间后,请同学说说。

2、思考:米饭是甜的么?说明了什么?刚吃的时候怎么不是,后来怎么又甜的呢?

28

3、试尝馒头或面包1~2分钟,什么味道?你觉得它们的甜味与什么原因有关。(一部分同学有这方面的知识)

4、阅读课本30页资料。认可淀粉的存在、唾液的作用。

三、淀粉实验:

1、出示淀粉,观察感受淀粉。

2、实验感受淀粉特性:用滴管滴一滴碘酒,观察。一定提醒学生滴管头不能碰到实验品。

3、用滴管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说明了什么?验证了我们的资料。

4、思考:蓝色的物质还 我们的米饭和淀粉么?是一种新物质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四、食物淀粉鉴别:

活动:我们有了碘酒可以鉴别淀粉的法宝,我们就可以鉴别许多的食物里是否有淀粉的存在了。推测并验证你们的食物吧,记录在31页表格上。

五、激趣拓延:神秘信件

活动:在革命时期,需要要写一封无字密信传递信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密信),谁能帮我们解读? 课外活动:制作神秘无字信件

29

里港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

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小苏打

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板书:白醋

30

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

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

3、实验:

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B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课本。 C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

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

三、验证产生气体

1、推测: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怎么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能等)

2、引导实验一: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3、引导实验二: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4、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

5、小结并延伸阅读:并不是仅仅因为以上我们验证的两个特点就可以断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质,但是经过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就是二氧化碳,它还存在很多地方。阅读33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确定气

31 体成分的?

四、小结:

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 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质会是什么呢?课外搜集。

里港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5、铁生锈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

32 录。

【教学准备】铁片、锈铁、铁锈、电路、磁铁、锤子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生活实例图片:

很多的铁制物品被锈掉了,影响了我们的使用,要控制铁锈就要了解铁锈。

二、观察铁锈,和铁形成对比认识

1、提出问题,明了探究任务:铁锈是从铁变来的,那么铁锈是铁么?生答。怎样证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呢?

2、取出铁、锈铁、铁锈(刮下来的),仔细观察回答,如何支持我们的看法?

3、引导思路:要看铁锈是否是铁,除了观察等外,我们还要看铁锈是否拥有铁所具有的特性来验证,寻找证据借鉴课本资料实验探讨填写35页表格。(指出:是对比实验,注意可变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实验注意点)

4、反馈交流探讨结果,展示填表。如何用你的发现说明你的看法的?

5、小结:我们通过观察和敲击、导电、磁铁的吸引等实验得到的结果都说明铁锈不是铁,是铁产生的一种新物质,那么就是一种化学变化。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这是我们控制铁锈的关键。

三、探索铁锈形成成因

1、教师提出问题: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也就是铁锈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33

2、学生大胆讨论猜测。

3、制定研究计划。

4、交流研究计划,相互质疑补充,(对研究命题作出指导,通过比较“铁为什么生锈?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与具体学生单一猜想问题作出比较,指导问题选择的可行性,人员分工等)

四、总结:

下周我们再上课的时候,相信同学们对铁锈形成的研究会有不小的收获,我们还可以获取避免生锈的方法。 阅读43页相关资料——铁为什么会生锈

里港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和方法:

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34 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化学反应的一般现象。 【教学难点】做好硫酸铜溶液和铁的化学反应实验 【教学准备】每组半杯硫酸铜溶液,一枚铁钉,一把镊子 【教学过程】

一、直入实验,观察硫酸铜与铁钉的反应:

1、介绍硫酸铜溶液。观察特征。

2、演示并说明实验内容和注意事项:我们要用镊子夹住洁净的铁钉,浸入溶液中约2分钟,观察它们的反应,记录下来,注意不要全部浸入溶液,这样可以和铁钉的远原样进行比较。

3、各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示观察要细致,记录要清晰。

4、反馈交流:大家看到了怎样的现象?注重比较和推理。

5、引导思考:硫酸铜和铁钉的反应属于化学变化么?你能利用什么证据证明?生答补充。

6、小结:可以从溶液的颜色以及铁钉颜色的变化看出发生了化学变化,这也是我们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方法之一。

二、初步归纳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观察37页图片:课本资料为我们介绍了一些判断化学变化的浅显方法。

2、回顾整理:随着这节课的实验结束,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化学变化呢?在变化过程中伴随出现了那些现象?列举填表。 物质的化学变化 伴随的主要现象 本质特征

35 1 2 3 4 5

总结拓延:

无论哪一种化学反应,在反应的同时都会有一些现象伴随发生,这也是我们进行判断的方法。课外续填表格:生活中你发现了什么化学变化?现象或判断理由是什么? 阅读43页:

在课本资料中的化学反应后,产生了哪些新物质。

里港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使铁生锈。

36 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自己设计对比实验进行验证。

用“科学讨论会”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以便更好的得出科学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实验现象论证生锈条件。

【教学难点】设计合理的对比实验和逻辑推理证明生锈条件和生锈速度。

【教学准备】课前经历5课作业:生锈的条件和生锈速度的影响实验,作出观察和记录。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在第五课中我们学习了铁生锈化学变化时,布置了课外的实践作业:生锈的条件和生锈速度的影响实验。

二、交流展示实验成果

1、各组回顾实验过程,整理实验结果,准备交流

2、集体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在交流评价中注重实验设计中的对比,以及说明的问题)

37

3、出示38页实验记录表:

分析:根据这个问题设计的实验合理么?谈谈。现象的记录你可以看出什么结果?推理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

讨论:生锈究竟是空气或水的原因还是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的原因?

4、可以怎样改进你们的实验?你的设计过程和记录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么?

5、小结: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铁生锈的快慢

1、和小苏打与白醋的实验相比,铁生锈化学变化的很慢,但是每年由于生锈造成的损失却十分巨大,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了解铁生锈的条件和快慢来控制生锈。

2、小组讨论:根据生锈条件怎样设计对生锈速度的探究?(可以参考课本资料)

3、制定研究计划,注意对比实验设计的合理性。

4、布置课外活动:完成活动探究。

四、防治生锈

我们知道了铁锈的形成是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那么该怎样防止呢?

1、说说你所知道的生活中的防止方法,说明其原因。

2、观察涂有油漆的铁片,思考说明其中的道理。

3、课外观察自行车,自行车是怎样防生锈的? 资料阅读:48页——铁锈的形成

38

里港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8、物质变化与我们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和方法:

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教学准备】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水、糖、柠檬酸、苏打、勺子、杯子、开水 【教学过程】

一、整理概括单元内容

1、看课本资料回顾: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罗列出来。

2、综合填表:

物质的变化 伴随的主要现象 变化类型及特

39 点 科学概念

水结冰、水蒸发 易拉罐压扁 弯折铁丝 混合沙子和豆子 火柴、蜡烛的燃烧 加热白糖 米饭、淀粉和碘酒 小苏打和白醋 铁生锈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

3、交流表格填写的知识的综合概括

重点: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化学变化伴随的常见现象有哪些? 你怎么理解物质是变化的?

二、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联系

1、交流课前收集的生活物质变化资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说适当补充和拓延学生的理解领域)

2、阅读课本介绍的物质变化资料,思考:这中间存在着怎样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变化?

3、小结:物质的变化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40

三、活动制作:自制饮料

1、同学们很爱喝的饮料有哪些呢?你觉得是怎样做成的呢?如果用我们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眼光来看是怎样的呢?

柠檬汽水:根据课本资料的配料,小组制作。要求:仔细观察制作过程中的变化体现。

2、品尝后谈谈体会。

四、课外活动:制作橙汁饮料,与家人分享。

里港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 宇宙

1、地球的卫星——月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过程与方法:

1、 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2、 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

41

2、 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3、 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搜集整理月球的资料,根据资料的特征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教学难点】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录像资料、书籍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颗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不停地围绕着地球运动,是地球的卫星。)

2、有关月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许多,谁能背一首诗或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 (请几位同学讲故事或者背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故事;《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嫦娥》(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军行》(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2

3、谈话:从这些故事和诗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月球。那么,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的卫星——月球》。 (板书课题)

4、阅读课本第46页中的插图,说说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

(梳理板书: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

5、讨论:从这些工具的发展过程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6、师:对这些工具,你有没有补充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听。

7、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于月球的认识是怎样发展的? (预设:人类探月的技术与工具越来越先进;人类对月球的数据勘测越来越精确;人类对月球奥妙的了解越来越多;人类对月球的疑惑也越来越多。)

二、制作我的“月球卡”

1、师:课前让大家收集了有关月球的信息,你们收集到了月球哪些方面的信息?

2、小组内将课前收集的月球资料按照教师给定的方法进行交流和分类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轮流发言;发言者要说明信息的来源;有冲突的地方要记下来,然后分类整理。)

3、各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交流本组收集到的信息。

43

4、师:从刚才汇报的情况看,同学们收集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月球的运动;二是月球的基本情况和相关数据;三是月球的地形;四是有关人类登月的故事。

5、下面请大家根据各组交流的情况,完成月球基本信息卡的制作,将有关的信息填写在活动记录中。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中的“月球卡”制作,根据自己或小组内的月球资料,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6、小结:通过制作“月球卡”,我们发现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很多方面与地球不同。

三、拓展延伸

1、在课外进行“月球卡”的展示评价活动。

2、在讨论中产生的分歧是否已经解决? 请大家课后继续搜集更多的有关月球的资料。 板书设计: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一、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

二、制作月球卡:

月球的运动、基本数据、地形特点、人类登月故事等 教学后记:

44 里港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2、月相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 【教学准备】

45 教师准备: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皮球、电灯(瓦数大的)。

学生准备:圆纸片、剪刀、活动记录等。 【教学过程】

一、画月相

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

同学们,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曾经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

2、讲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

(教师给每个学生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学生在纸上画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4、让几位学生把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全班观察分析。这些月相相同吗?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见到这样的月相,为什么?

5、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判断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误。

6、说说这些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能看到的?

二、给月相排序

1、请每位学生再画一个月相,并剪下来。

2、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

3、(出示一组标有时间的圆圈的挂图)你能把剪下来的月相准确地

46 贴在上面的圆圈里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4、观察黑板上的挂图上贴出的许多月相,小组讨论并交流: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

5、教师出示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图,让学生们讨论:你们认为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你们认为下半月的月相将如何变化?

6、小结: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其他的说法也正确:

1、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规律是:初二向左弯,初八右半边明亮,十五月圆,二十二左半边明亮,二十八向右弯(记忆诀窍:“残”字拼音第一个字母“C”的形状)。

2、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

3、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三、模拟月相变化

1、设疑:月相的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吗?是伴随着月球的什么运动发生变化的?

2、小组内讨论交流:能否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月相变化?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

3、可参照课本第49页进行模拟实验,观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

47 吗?亮面朝向一样吗?

(或者在教室里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用这盏灯当作太阳,学生自己当作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然后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观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变化?) (模拟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用来模拟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体,它的明亮一面始终向着“太阳”。即“月球”围绕“地球”转动一周时,它只自转了一周。)

4、提问: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5、学生思考回答。

(预设:月相的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关,不是因为月球的形状在发生变化。)

6、播放月相变化的课件,巩固并小结: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

(解释: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7、对比一下,我们前面排序时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四、观察白天的月相

1、谈话:在给月相排序和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推测出了月

48 相变化的规律,同时还产生了许多问题。要知道规律是不是存在,以及问题能否得到圆满解决,需要我们进行实地的观察。

2、你们认为什么时间观察月相比较合适?

3、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 (教师教学时应确认一点:如果自己的教学时间在农历的上半月,请引导学生在傍晚观察;反之,则应在清晨观察。从农历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来越晚,因此在清晨观察比较合适。)

4、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5、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6、讨论:如果我们观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该怎么办?

7、说说你们认为在观察过程中,还会有什么问题或困难存在?

五、课外拓展:

1、动脑筋:今年春节晚上,某商店被盗。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询了最有嫌疑的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四。张三说:“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李四说:“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断,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 (答案:张三最有可能是罪犯。因为春节是正月初一,根本没有月亮,可李四说他借着月光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是在撒谎,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2、每天下午放学后的傍晚时分和上午上学前的清晨时分进行观察,并记录天空中的月相。

49 (月相跟着农历变,初一初二看不见,初三初四象娥眉,初七初八月半边,到了十五满月圆,以后月相逐渐缺,二十二三月似弓,到了月底又不见。)

板书设计:

2、月相变化

一、规律: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

二、成因:月球围绕地球公转 教学后记:

里港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3、我们来造“环形山”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2、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

1、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2、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

50

第五篇: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1课 小草和大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什么是草本植物、什么是木本植物;

能力目标:能够辨别茎的主要特征,并根据特点辨别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情感目标:在相互的合作中,体会学习科学的乐趣和学会相互合作。 教学重点:

能根据某一植物的特点,正确的辨别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教学难点:

能根据某一植物的特点,正确的辨别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比较小草和大树(外出观察)

1、导入:对于生活在我们周围的植物,我们早已不在陌生。今天。我们也将到校园里去看看,寻找一些小草和大树进行观察,比较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听从小组长的安排;

(2)、注意安全,不能攀爬大树和随意的采摘小草和树枝;

(3)、认真的观察,及时的做好记录。

3、观察

4、整理汇报:

(1)、“我”观察到的小草

(2)、“我”观察到的大树

(3)、归纳:你发现小草的茎和大树的茎有什么不同吗?

5、认识:

像蟋蟀草一样具有比较疏松、柔软、支持力弱的茎的植物,称为草本植物; 像玉兰树那样具有比较紧密、坚硬、支持力比较强的茎的植物,称为木本植物。

6.辨别:我们常见的植物中那些是木本植物?那些是草本植物?

二、活动二:给植物分类

1、导入:认识了许多的植物后,你会从些方面来对它们进行分类呢?

2、观看书中提供的图片,初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分类的标准;

3、小组内讨论分类的标准;

4、根据分类的标准给植物进行分类;

5、汇报分类的结果;

6、统计:全班同学共找到多少种分类的方法?

三、拓展:认识一些新的植物

绿藻

水绵

肾蕨

苔藓

板书设计:

1、小草和大树

草本植物:蟋蟀草„„

木本植物:玉兰树„„

其他分类的标准:根、叶、花、种子„„

第2课 植物博览会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多样性。

2、 锻炼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相互交流、沟通。 教学重点:锻炼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自己筹办一个植物博览会。 课时安排:2课时 材料与工具:

1、 学生自己搜集的图片资料。

2、 布置展览台。 教学过程:

活动1参观植物博览会

活动过程:

1、 学生把搜集到的图片资料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

2、 学生把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

如:经济作物、食用植物新品种、观赏植物等

提问:

虞金香、构骨、马尾松、大豆、猪笼草、金灯藤、蔬菜温室大棚、含羞草、银杏、耐储存的转基因番茄、珙桐这些植物应该把它们分别放在哪个展台上展示?

小结。

活动2筹办植物博览会

活动过程:

1、 学生讨论如何筹办植物博览会。

提示:

(1)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规划展览的内容。

(2) 根据展览的内容,进行小组分工,相互协作。

(3) 在室外单独搜集资料时,要注意安全。

(4) 布置各部分展区时,要有条理,尽可能作到设计新颖、美观、主题突出。

(5) 结合展览内容,写出解说词。

2、 学生绘制一个展览的预示图。

3、 学生开始用所搜集的资料来布置展览会。

拓展活动:

让学生把展览后的资料分类存档。

1、 提问:如何保存资料?

2、 怎么样保存资料科学些?

小结。

课后记:

第3课 鸟类动物的特征

教学目的:

1、能从外在形态结构和行为等方面设计不同的观察项目。

2.能根据各种资料(实物、标本、模型、图片等)客观地描 述各种鸟类的特点。

3.能归纳出鸟类的共同特征。

4.能科学地辨别某种动物是否属于鸟类。

5.能根据鸟喙的外形判定其与生活中的哪种工具的形状和功

能相近。 教学重点:

根据各种资料(实物、标本、模型、图片等)客观地描 述各种鸟类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归纳出鸟类的共同特征。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平时见过哪些鸟?

二、学习新课:

(一)寻找鸟类的共同特征

活动目标

1.能说出常见的鸟的名称。

2.能从不同的角度(主要是外在的形态结构和行为等)设计不同的观

察项目。

3.能根据各种资料(实物、标本、模型、图片等)客观地描述各种鸟

类的特点。

4.能归纳出鸟类的共同特征。

5.能根据鸟类的共同特征辨别能飞翔和不能飞翔动物中哪些是鸟类。

6.能举例说出生活中哪些常见工具是模仿了鸟类哪种特征制作的。

活动过程:

1.上课前,出示一些图片、标本,一些鸟类的视频资料。

2.学生说出自己所了解的鸟的名称及大致形态,汇报观察到的鸟的名字,对鸟还有哪些了解。

在学生头脑中有了丰富 的有关鸟的感性认识后,寻找机会自然引发学生提出什么样的动物——这是什么?

鸟,关于鸟类,你想研究哪些问题?

3.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常见的鸟,学生比较熟悉的鸟作为观察对象,

进行小组讨论

4、指导学生利用教材的提示,填写观察到的每种鸟的形态特征。以

及学生发现的感兴趣的其他内容。

5、引导学生用排除法逐渐删掉那些非本质特征,最终形成共识,明确鸟的共同特征。

6、引导学生据此判断哪些动物是鸟?哪些动物不是鸟?

(二)鸟喙与取食

活动目标

1.能根据鸟喙的外形判定其与我们生活中的哪种工具的形状和功能相近。

2.能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各种形状的鸟喙适合吃哪些食物。

3.能把自己的推测与其他同学交流。

4.能说出各种不同形状的喙对鸟类的生活有什么好处。

5.能了解科学家对鸟类起源的不同看法。

活动过程:

1.本活动因为是趣味性活动,可不必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

(典型 的鸟喙不一定非选教材上的四种,当地典型的鸟应优先考虑。只要

能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的鸟喙与其取食方式是相适应的即可。)

2.准备模拟食物时尽可能选取易找到的物品,还可以有别于教材提供的材料。如木棍洞可以用泡沫块打洞代替,钻孔留下的泡沫甥料粒刚好也要用到;橡皮虫可用细小的纸团代替;硬纸剪成的兔子要固定在木板上。

3.活动时可让学生分别观察鸟喙及几种工具的特点,然后再将不同的鸟喙与其形状和功能相似的工具对应起来,在教材上可用直线将它们连接。

4.根据教材上的提示步骤做模拟实验,模拟实验时争取让每个人都有一次体验的机会,为确保实验数据的可比性,要提醒学生注意计时的准确性,注意不能随意改变“食物”的摆放位置。记录时兔子以块为单位,其他以粒为单位。

5.把自己组的结论填写在表格下面,内容不强求统一。引导学生将取食的物品与实际环境中的食物对应起来。

6、说一说——要想又快又多地“吃”到某种食物要选取哪种工具最方便,为什么?

7.阅读科学在线,了解科学家对鸟类起源问题的不同看法,意识到对鸟进化的问题还在继续研究。

8.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收集更多种类动物的图片、标本及相关资料。

(三)小结:

1、鸟类的共同特征:体表有羽毛,取食靠喙,靠产卵繁殖后代。蝙蝠、猫头鹰属于哺乳类,蜻蜓、蝴蝶属于昆虫。

2、不同鸟喙与工具的对应关系:北美红雀(尖头钳子);鹈鹕(汤

匙);沙锥鸟(镊子);秃鹫(起钉器)。

(四)作业:课后继续收集更多种类动物的图片、标本及相关资料

第4课 种类繁多的动物

教学目标:

1、经历对动物特征进行探索的过程,获得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

2、按照一定特征对动物分类,知道动物的相同之处。

3、使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合作、学会倾听、乐于讨论,从而体验与人交流、合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

学生对动物进行分类的过程。 教学难点:

学生对动物特征进行归类并抽象成概念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地球上已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 除了鸟类以外,还有哪些种类的动物?每类动物有哪些共同特征?让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给常见的动物分类:

1、观察15页的图片

你认识这些动物吗?请你介绍其中一种动物的身体特征、生活习性、繁殖方法。

2、学生观察图片,汇报

3、小组讨论:

根据动物的特点,自己制定标准,给以上动物分类,并做好记录

4、学生汇报分类结果。

5、讨论:哪种分类更合理?理由是什么?

三、了解科学分类方法:

1、科学家是怎样给动物分类的呢?我们来进行一个活动。

2、活动:摸脊柱

两个同学一组,相互摸一摸后背中间,你发现什么?

(有一节一节的骨头)

这叫做脊椎骨,它一节一节的组成脊柱。

3、讲解:科学家根据有无脊柱将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四、猜一猜:

两人一组,其中一人任选一张动物卡片,不让对方看到,只能用“Yes”或“No”回答对方提问,对方围绕动物特征提问猜测,用较少的问题在最短时间猜出动物名称。

五、作业:

思考:科学家的分类还能继续分下去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科学家是怎样给动物分类的?

科学家的分类还能继续分下去吗?我们来看看。

二、区分更多的动物:

1、小组研究:

根据自己的理解,在18页各类动物的分类圈中补充更多的动物

2、小组汇报结果

3、小组讨论:

各类动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4、将19页各类动物的特征的序号填入上图相应的位置。

5、对照各类动物的特征,检查在分类圈中填写的动物是否正确?

三、阅读科学在线

四、作业:

收集各种动物的分类资料。

板书设计:

种类繁多的动物

无脊椎动物:昆虫„„

动物 哺乳动物

脊椎动物 爬行动物

两栖动物

课后记:

第5课 细菌和病毒

教学目的:

1、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使学生了解细菌和病毒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

1、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细菌、病毒的危害和作用。 教学难点:

使学生了解细菌和病毒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中,除了我们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的各种植物、动物以外,还有一些极其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它们就是细菌和病毒。

二、寻找细菌的特点:

1、提问:与常见动物和植物相比,细菌有哪些特点?

2、有关细菌的问题卡

(1)身体大小有什么特点?

(2)生活在哪儿?

(3)怎样繁殖?繁殖的速度如何?

3、将细菌的特点以图或文字的形式记录在自己设计的图表中

三、细菌、病毒的害与利

1、说说自己曾经患过的疾病,并记录在21页表中

2、判断自己所患的疾病中哪些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

3、病毒生命活动的特点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它生物的细胞内,才能表现生物活性。

4、总结细菌、病毒的危害

细菌:腐生细菌可使食物腐败,一些致病菌可使人得病(大肠杆菌能使人得肠道病,痢疾杆菌使人得痢疾,肺炎菌使人得肺炎,结核菌使人得结核病)

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肝炎病毒、鸡瘟、牛瘟、人的脊髓灰质炎、烟草的花叶病、口蹄疫病毒

5、找出细菌、病毒对人类有益的例子

细菌:制酸牛奶要用乳酸杆菌

制醋要用醋酸杆菌

根瘤菌是与豆科植物共生的细菌,它能产生氮肥,就像化工厂一样,对农业和自然界都很重要

每年地球上都有大量的动植物死亡,每时每刻都产生出大量的尸体、枯枝落叶和粪便垃圾。可是地球并没有像我们想像那样“垃圾”堆积如山,想一想,这些东西最终都到哪里去了呢(地球上一些细菌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遗物)

病毒:可以用来治疗细菌性疾病和防治农业害虫。例如:用来防治松毛虫

四、让我们更健康:

1、判断23页图中做法是否有利于我们的健康,说说理由,怎样做才能使我们更健康?

2、学生判断、汇报

3、与同学交流看法,找出有利于身体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作业:

回家制作酸奶

第6课 生活中的真菌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点。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3)认识当地常见的食用菌种类及各自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采蘑菇的小姑娘》的歌曲。

2、提问:你认为蘑菇是什么生物?

3、蘑菇、霉菌都是真菌,它是一类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生物。

二、认识可以食用的真菌:

1、认识27页可以食用的真菌,描述真菌的形状、颜色、生活环境等特征

2、学生观察

3、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4、我国目前已知的食用真菌有350多种,我们食用过哪些真菌?它们有哪些营养?

5、学生分组根据带来的资料进行分析、记录,填写28页记录卡,学生分组汇报研究成果

6、并不是所有的蘑菇都能食用,有些蘑菇有毒,误食后会中毒。(辨认方法:颜色较柔和的一般无毒,而色彩艳丽的一般有毒;有小虫叮咬的一般无毒,而不招小虫甚至周围也没有小虫痕迹的,一般有毒;菌柄憨实粗壮的一般无毒,菌柄较细的一般有毒。)

7、讨论:为什么说食用真菌是宝贵的生物资源?

三、食物发霉:

1、除了蘑菇、木耳大型真菌以外,一些食物、衣物上长出的霉菌也属于真菌。让我们来观察它们有哪些特点?

2、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用文字或图画记录

3、提问: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食物容易发霉?

4、学生对发霉的条件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证明假设,学生填写29页实验设计。

(发霉的条件:在潮湿阴暗、不通风、温暖的条件下易发霉)

5、讨论:怎样防止或减少发霉?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设计一种未来的食品保鲜技术。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真菌

食用真菌:银耳、灵芝、香菇、竹荪、金针菇

发霉的条件:在潮湿阴暗、不通风、温暖的条件下易发霉

第7课 宝贵的生物资源

教学目的:

(1)通过发现人与其他生物存在哪些关系。

(2)通过调查发现生物资源的宝贵。 教学重点:

能设计可以表现人与其他生物关系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写一份保护濒临灭绝生物的倡议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动物、植物、真菌、细菌、病毒共同构成生命世界,正是依赖这些宝贵的生物资源,人类才能够生存。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在哪些地方利用了生物资源?

二、人类与生物的关系:

1、设计图表,将人类与生物的关系表现出来

2、观察31页设计实例

提问:图表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3、学生分组进行设计并汇报

哪个组的设计最能体现人与生物的密切关系?

4、阅读科学在线

三、生物资源的保护:

1、感受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

高等植物3万多种,木本植物7000多种,陆栖脊椎动物1800种(爬行类300种,鸟类1100种哺乳动物400种,占世界陆栖脊椎动物10%,淡水鱼600种,海鱼1500种,占世界鱼类10%,还有特有的珍稀动植物:熊猫、金丝猴、银杏、珙桐

2、认识生物资源遭到破坏

已经灭绝:野马、高鼻羚羊、白臀叶猴、白鹤、黄腹角雉等10种

濒临灭绝:长臂猿、坡鹿、虎、白鳍豚、象等20种

许多贵重药材的药源也因为无计划采集枯竭:冬虫夏草

3、调查:当地有没有破坏生物资源的现象?(捕杀青蛙)

4、设计保护生物资源的建议书,汇报设计。

四、布置作业:

收集我国珍惜动植物的资料

板书设计:

宝贵的生物资源

人类的衣食住行与生物密切联系

保护生物资源 课后回忆:

第8课 生活中的能量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的

1、能从各种人造机器和行为判断所使用的能量形式

2、能通过观察发现自己周围存在那种形式的能量

3、能将自己经常利用的能量形式记录下来

4、能发现食物中所含能量从根源上来自哪类生物

5、能通过计算结果说明与能量相关的问题 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形式的能量

2、能举出实例说明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电、光、热、声、磁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3、能举出3个以上实例说明食物中所含能量从根源上来自植物 情感价值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观察的结果,从中发现自己观察的不足

2、乐于从小养成保持健康饮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指导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能量

2、难点:找出身边各种各样的能量 教学准备

橡皮筋动力飞机模型、各种形式能量的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观察单元页,引导学生了解能量的作用

2、提问:关于能量,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哪些?

(学生交流讨论)

3、讲叙: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进入能量的世界。

板书课题:生活中的能量

二、认识各种能量

1、 认识机械能

① 出示橡皮筋动力飞机模型

② 提问:你玩过橡皮筋动力飞机吗?说一说它是怎样飞上天的?

③ 请一个学生上来演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橡皮筋动力飞机飞上天的过程。

④ 讲述:当连接螺旋桨的橡皮筋被绕紧时,橡皮筋就有了一种能量,当它放松时,就将这种能量释放出来了,这种形式的能量就是一种机械能。

2、认识其他能量

① 讲述:能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我们可以观察到它产生的效果。

② 出示利用各种形式能量的图片

③ 讨论:图片中各种现象利用了什么能量?

④ 学生讨论,交流

⑤ 讨论:为各种能量的使用举出实力

⑥ 学生交流

3、小结:声能、光能、电能、热能、磁能、机械能、化学能等都是能量,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能量。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我们周围的能量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讨论:你能从图中找到哪些能量形式,并清楚的解释能量能帮助我们什么?

3、学生讨论,记录

4、活动:找一找,教室里所利用的能量

三、食物中的能量

1、提问:你知道一天吃多少食物才能满足活动需要吗?

2、阅读资料,思考下列问题:

① 能量的单位是什么?

② 儿童和从事不同工作的人,每天消耗的能量是多少?

③ 哪类食物中所含能量高,哪类食物所含能量低?

④ 今天早餐摄取的食物大约含有多少能量?是如何计算?

3、交流自己的阅读结果

4、讨论:资料中的食物哪些来自植物?哪些来自动物?

这些食物所含能量最终来自哪些生物?

5、师生交流,归纳

四、拓展

1、交流:自己一日三餐所吃的食物种类和数量

2、利用教材中的食物能量表,计算出一日三餐大约所含的能量

3、交流:自己从食物中获取的能量比规定的是高还是低,并找出其中的原因。

4、小结:过多或过少的获取能量,都不利于身体健康。只有保证身体中的能量平衡,才能保持我们的健康。 课后回忆:

第9课 植物与能量

教学目标:

1、探究植物能量的来源。

2、让学生知道光能是怎么转变为化学能的。

3、了解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的意义。 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植物能量的来源。

光能是怎么转变为化学能的。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植物能量的来源。 教学准备:

酒精灯、燃烧匙、淀粉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探究植物体能量的来源。

1、 提问:各种生物需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最终来源是什么?

2、 植物体的能量又是从哪里得到的呢?

3、 看书上的事实,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

4、 小结:植物中的能量来自阳光,并以另一种形式储藏在叶片的淀粉中。

5、 学生想办法来证明自己的假设。

(1)分小组讨论证明方法。

(2)分小组进行实验。

(3)汇报交流总结。

6、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一、光能和化学能

1、 太阳的能量形式是怎么通过植物转化为化学能的?

2、 学生看书上的图片试着描述光在植物体内转化的过程。

3、 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能量是怎么转化的?

哪些物质参加了这个变化过程,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如果有,是什么?

4、 讨论:

假如自然界没有绿色植物,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

二、|保护绿色植物

1、 了解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生存的意义。

2、 讨论:绿色植物是怎么样被破坏的,提出保护的建议。 课后回忆:

第10课 动物与能量

教学目标:

1、 了解动物所需能量的来源。

2、 知道动物之间的食物链的关系。

3、 能积极认真的完成课堂游戏,并能协调配合。

4、 理解破坏食物链的危害。 教学重点:

知道动物之间的食物链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破坏食物链的危害。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寻找动物所需能量的来源

1、 看书上的图,说说那些动物活动是否需要消耗能量?

2、 根据鹰、蛇、青蛙、蝗虫的食性,判断它们属于哪种类型。

3、 找出上述几种动物吃与被吃的关系,并填写

4、 认识食物链

动物和植物之间、动物和动物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根据食物关系,可以把一些动植物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就象一条由很多链环组成的项链一样,人们把动植物之间的这种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二、结网游戏

1、 书上有十种动植物,请你们把它们之间的食物链找出来,越多越好。

鱼、河虾、蛇、水藻、鹰、鸟、松鼠、松树、草、松毛虫

2、 每十个人一组,每人分别扮演一种生物。

3、 用红领巾将不同食物链连在一起。

4、 讨论:每条食物链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怎样流动的。

5、 讨论:如果食物链中的某种生物由于外界因素影响而造成数量的减少或增多,食物链中其他生物的生存会受到什么影响?物质和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又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三、总结

课后小记

第11课 它们是怎样工作的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能量是靠一些什么样的装置转化的。

2、会自己制作一个风动小装置。

3、能用文字和图片设计改造风车使它能变成风力发电机。 教学重点:

了解生活中的能量是靠一些什么样的装置转化的。 教学难点:

能用文字和图片设计改造风车使它能变成风力发电机。 教学安排:

两节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科学学具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能量的转化

1、 电灯泡、摩托车等是常见的能量转化装置,你知道它们是如何转化的吗/

2、 分析电吹风的工作原理。

(1)电池风工作时,输入和输出的是什么形式的能量?填写在书上。

(2)你还知道哪些能量转化装置,它们是怎样工作的?

电灯、电热水器、风力发电机、摩托车、电视机、自行车。。。。。。

(3)观察书上50页的彩图,分析能量在物体之间是怎样转化的。

(4)将能量转化的过程记录在书上。并把自己的发现也填写在书上。

第二课时

一、制作风动小装置

1、设计一个风动的小装置。小组讨论后大家交流。

2、利用学具袋里的材料开始制作。

3、制作完后各组进行交流。

4、讨论:

(1)自制的风动装置是怎样工作的?

(2)在工作的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3)怎样改进自己的装置,使它变的更好?

5、 研究结果:能量可以通过某种物体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二、改造风车模型

1、 怎样改造风车模型,小组讨论。

2、 把自己讨论的想法用图或文字表示出来。画写在书上。

三、师总结。 课后回忆:

第12课 电铃响叮当

教学目标:

1、学会制作电磁铁,并能根据实验中的现象分析电磁铁的性质。

2、能假设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并能设计相关的验证实验。

3、了解电磁铁的用途。 教学重点:

学会制作电磁铁,并能根据实验中的现象分析电磁铁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假设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并能设计相关的验证实验。 教学准备:

科学学具中的材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制作电磁铁

1、 用手按开关,为什么电铃会发出叮零零的响声?

2、 电铃是怎么发出声音的?看书上的解刨图。

师:在电铃内部有一个将漆包线绕在铁心上的装置,叫电磁铁。下面我们来看看它是怎么做成的。

3、 制作电磁铁。

(1)学生拿出学具袋里的制作材料,认识所用材料。

(2)将漆包线顺着一个方向绕在钉子上。

(3)用砂纸除去漆包线两头的漆皮,接通电源,用铁钉的一端接近小铁钉,观察有什么现象?切断电源又有什么现象?

(4)汇报实验中观察的现象,讨论电磁铁有什么性质?

(5)填写实验报告:电磁铁通电,( );断电后,( )。电磁铁是一种将( )能转化成( )能的装置。

第二课时:

一、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

思考:你认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回答后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

“ 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大小”的实验

1、 实验目的

2、材料和工具

3、实验方法

4、实验结论

电磁铁的用途

1、 电磁铁可以将电能变成磁能,人们可以利用这一性质做很多的事情。你知道哪些装置用了电磁铁?

2、 老师把从网上找到的一些相关资料和图片展示给学生看。

3、 科学在线的学习。了解电铃的一些巧妙装置。

第13课 能量的控制

教学目标:

1、会自己找生活中的能量转换装置。

2、学会分析一些常见的能量转换装置的工作原理。

3、能自己设计一个控制装置来解决实际问题。

4、学习进行专题研究能量转换装置。

5、让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

会自己找生活中的能量转换装置。

学会分析一些常见的能量转换装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能自己设计一个控制装置来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进行专题研究能量转换装置。 教学准备:

科学学具袋里的制作材料 教学安排:

两节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找生活中的能量转换装置。

1、 能量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需要控制吗?为什么?

2、 找一找,生活中有那些控制能量的装置。

3、 分析书上的各种控制能量的饿装置的作用和操作方法,并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装置名称

作用

控制的能量

操作方法

炉灶开关

控制火焰的大小

热能

手动

变色眼镜

控制透过光的强弱

光能

自动

二、探究常见能量控制装置是怎样工作的

1、 关于能量控制装置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回答

2、 选择台灯的开关来研究。

3、 学生实验后猜想台灯开关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子?

4、 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装置应用了实验中的原理?

5、 观察书中58页的水管图,思考他们是怎样控制能量的?

6、 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设计自控装置

1、 思考与观察周围的物体,哪些需要安装自控装置。

2、 根据学生感兴趣的事情选择一种进行设计。

3、 提示:先选择自控装置的类型(声控、光控、热控、时控等),再查阅有关资料,进行设计。

我的能量控制装置

装置名称:

能量自控装置的类型:

设计思路:

适用范围:

主要优点:

4、 把设计的方案与同学老师交流。

二、科学在线

学生阅读书上的科学在线,了解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

三、专题研究能量转化装置

1、 学生根据书上的参考选题,选择所想研究的题目。

2、 参考设计制作流程图进行设计制作。

3、 制作中的几个关键环节的解决办法。制作展示台,介绍自己的模型。

课后小记:

第14课 常用能源

教学目的:

1、 了解生活生产中的能量是从哪儿来的。

2、 认识各种能源,并对能源分类。

3、 能利用各种渠道分析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给生活和环境带来的影响。

4、 充分利用想象能力思考没有能源的生活。

教学重点:

认识各种能源,并对能源分类。能利用各种渠道分析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给生活和环境带来的影响。

教学难点:

充分利用想象能力思考没有能源的生活。

教学准备:

学生在家查找相关资料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分析能量的来源

1、 提问:生活和生产中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

2、 看书还是能够的图,分析能量的来源。

3、 提问:生活和生产中还需要哪些能量?这些能量是从哪里来的?

4、 板书:能源。解释能源的概念。

5、 学生汇报自己知道的能源的知识,与同学交流和学习。

6、 将自己知道的能源进行分类。

可再生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

7、学生分析后思考,你觉得什么能源最好?

第15课 节约能源

一、教学目的要求:

1.能通过资料分析,找出我国能源存在的主要问题,知道节约能源的方法。

2.能大胆提出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方案(假设)。

3.能独立|设计一种节能产品,客观地评价别人和自己的作品。 4.能坚持对家中用电量进行观测,利用图表记录自己家中用电情况。

5、能从调查结果中分析出自家用电过多的原因,能对各种浪费能源的现象提出相应的节能措施。

二、教学重点:

1、找出我国能源存在的主要问题,知道节约能源的方法。

2、分析出自家用电过多的原因,能对各种浪费能源的现象提出相应的节能措施。

三、教学难点:

1、设计一种节能产品

2、大胆提出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方案(假设)。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谈论——家中能源使用情况

2、学习新课:

A、我国的能源问题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资料分析,找出我国能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2、能大胆提出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方案(假设)。 、

3、能把本组的方案与其他组交流。 。

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我国是一个能源大国,有着丰富的能源资源,煤炭最占世

界的66.8%,石油居世界第5位。但我国仍面临众多的能源问题,谁想知

道这是为什么吗?

2、阅读资料,出示阅读提示:我国面临的能源问题是什么,用数字进行说明。指导学生阅读资料,思考提出的问题。

3、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围绕着“怎样做才能解决这些能源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记录在教材第69 通过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等办法来解决能源问题,对小学生来说,节约能源可能更贴近他们的认知水平,怎样节约能源是学生|设计解决方案的内容,当然学生提到开发新能源会更好。鼓励学生能够针对发现的某一具体的能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4、交流结果。

组织学生交流阅读和讨论的结果,使学生认识到解决能

源问题,必须从节能开始。

5、进一步设问: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节能意识是什么样的呢?过渡到下而的活动。

B、生活中的能源浪费

活动目标:

1、找出人们日常生活中浪费能源的现象。

2、能针对各种浪费能源的现象提出相应的节能措施。

活动过程:

1、教师讲解:一些人认为能源是自己或单位花钱买来的,使用多少是自已的事,由此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浪费能源的现象。

2、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图中画的是什么,他们是怎样浪费能源的。提示学生,浪费能源的现象有两种情况:

a.像运行着的车辆、电器、燃烧的炉火没有得到及时的利用就是浪费

能源

b.像冰糕、饼干、衣物、学习用品等在生产过程中曾经消耗过能源,这些物品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也是能源浪费。

3、学生讨论,列举生活中浪费能源的现象。

如不能随手关灯、浪费学习用品和食物等,并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4、组织学生针对能源浪费现象找出相应的节能措施。全班同学共同出

谋划策,针对不同小组学生发现的每一浪费能源的现象提出节能措

施,并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

C、“节能作品”大赛

活动目标:

1.能独立设计一种节能产品,为自己设计的产品撰写一份说明。

2、能设计一种可以充分展示自己设计产品的方式。

3、能客观地评价别人和自已的作品。

活动过程:

1、明确活动的任务和要求。

(1)阅读第70页“海报”内容.明确活动的内容和要求是什么;阅读第7l页“资料”内容,从工业、农业、交通、建筑、购物、家务、出行等方面,确定自己的参赛项目;

(2)设计节能作品的过程是:先通过观察、阅读资料,收集整理与项目有关的信息;再设计作品的内容,并用某种形式(模型、图、文字)表示出来,可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并通过调试、修正完善自己的作品;最后根据作品制作一份介绍作品的说明书。

2、学生独立活动。学生按括动要求,独立设计自己的作品。及时地发现问题为学生排忧解难,要重点帮助能力较弱的学生选题、设计内容、制作作品,同时号召同学之间团结互助,结成活动伙伴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科学态度。

3、交流评价。举行作品展示会.让学生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并用评价表进行相互评价。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设计寄送到当地有关节能部门,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从小为决策服务的意识。

D、调查自己家中的用电量

活动目标:

1、能提出调查家庭用电量的相关具体问题。

2、能设计出与调查问题相对应的记录表,坚持对家中用电量进行观测和记录。

3、能从调查结果中分析出自家用电过多的原因。

4、能提出自家节约用电或其他能源的措施。

活动过程:

1.提问:你知道自己家中每周用多少度电,每天什么时间用电最

多,什么时间最少吗? 2.布置学生调查自己家中的用电量,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在一周内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查看、记录家中电表的数值。查看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用手接触电表、开关等,最好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

(2)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统计图,观察一周内用电量的变化。学生练习如何绘制统计图,并通过分析统计图解释统计结果。

(3)统计家中常用电器的瓦数、使用时间.计算消耗的电量。

3、与小组的同学交流自己的调在结果,比较自己家在本组内属于用电

多的家庭,还是用电少的家庭。

4、阅读教材第73页资料,说说平时怎样做,才能节约用电,学生汇报、分析统计结果。

E、小结:

作业:分析出自家用电过多的原因,提出自家节约用电或其他能源的措施。

第16课

第17课 太阳系的奥秘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资料,初步了解恒星、行星、彗星等不同星体的特点。

(2)通过数据分析和计算,初步认识太阳、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作用。进而对行星的体积和太阳系的膨大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3)通过建立太阳系模型的活动,初步学会建立科学模型的基本方法,并对太阳的膨大有更深入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进行科学史以及学习科学家精神的教育。

(2)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的努力,激发学生探究宇宙奥妙的兴趣。

教学过程:

引入头脑风暴:假设你是神六航天员,你上太空后想探索什么知识?讲述:人类探索太阳系的历史。

认识太阳系的组成

1、观看有关太阳系的视频和课件。认识恒星和行星。

2、学生交流自己所收集到的太阳系的资料图片,交流自己的感受。

3、结合实际说出地球饶太阳运动的规律。

4、交流九大行星有关方面的知识。

5、教师通过课件介绍九大行星的知识和最新科学发现。

6、通过计算了解九大行星的大小,从而推断太阳系的膨大。

7、结合自己的计算,讨论太阳系的大小。

8、想象太阳系的膨大及九大行星的运行规律。

通过建立太阳系的模型更加深刻的认识太阳系的组成。

教师设计表格,引导学生做相对距离计算。

根据计算结果,设计自己小组的太阳系模型。提醒学生考虑用什么样的长度代表一个天文单位。

提醒学生先把自己设计的太阳系模型画出来。要求以太阳为圆心。

选择适当的材料做行星,将它们放置在各自的运行轨道上。

启发有兴趣的学生考虑行星的大小。

总结建模的过程、方法和注意问题。领会从计算设计到制作模型的过程。

阅读科学在线。

总结提问:太阳系有哪些成员组成。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板书设计:

第18课 地球绕着太阳转

教学目的:

能用模拟实验研究地球的公转和自转。

能调查本地动植物受四季变化的影响情况,并进行记录。

能初步建立起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关系的概念。

能用文字或图的形式把四季的显著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教学重点:

是通过实验证明地球公转是引起一年四季变化的根本原因。

教学过程:

模拟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

1、在上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地球围绕太阳运动这一科学事实。但是对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地球运动又引起了哪些自然现象等,学生可能比较陌生。教材用文字的形式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呈现了出来,要求学生通过科学阅读,分析整理资料,来加深对自转相公转的认识。教师可以事先给学生提供更多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资料,培养学生从科学阅读中获得信息的能力。

教师要指导学生填写下表:

1、对于"地球上的季节变化与什么有关"这个问题,学生可能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个渡曟從麌從际上是一个验证实验。通过多次模拟演示、反复的观察,来分析理解地球公转与四季形成的关系。模拟实验的关键是要考虑用什么来模拟什么。本实验要引导学生考虑分别用什么来模拟地球公转的轨道、用什么来模拟地球和太阳、用什么来模拟自己在地球上的位置等。

2、可以按照教材上的图示来做模拟实验,也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来模拟地球的公转。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一要提醒学生地球的公转是自西向东逆时针的方向,千万不能转错方向。二是要在地球的公转过程中,应保持地轴始终指向同一方向。三是实验的条件最好选择室内光线比较暗的地方,灯光最好选择直线光源 (如手电筒等),这样便于学生观察。

3、在实验过程中,可以由一个同学转动地球仪,其他同学注意观察。重点要指导学生观察春、夏、秋、冬四个特殊位置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这个实验需要反复多次,学生需要反复观察、反复分析推理。重点研究地球公转过程的规律,如地轴的倾斜等。在公转过程中由于地轴的倾斜,引起了太阳在地球表面南北两半球直射点的变化,分析这种变化是引起南北两半球四季交替变化的根本原因。

4、实验中要求学生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记录下来,并用自已的语言解释这种变化可能引起季节的变化。最后,要引领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讨论问题:如果地轴不倾斜,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会不会有变化,地球上还会有四季的变化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没有地轴的倾斜,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就不会在南北半球上发生变化,那么地球上不同纬度就不会有四季的交替变化。

二、四季变化对植物影响

l、学生对寒来暑往、风云雨雪、花落花开、大雁南飞等自然现象和变化都有一些切实的感受,对动植物在不同季节里形态和生活习性等也都有了一定的认识。本活动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总结提炼生活经验,形成对自然现象和变化的科学认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关系的认识。

2、教材中提供了四幅图用来提示学生一年四季中不同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形态。教师可以事先收集 (也可发动学生搜集,更多关于四季的资料和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季节变化对身边动植物的影响。要求学生选择一两种身边常见的典型动植物,研究其在不同季节里身体形态和生活习性的变化。比如,春季里白天逐渐变长,气温日渐升高,春雨绵绵,桃树发芽,桃花开放;夏季到来,天气炎热,桃树生长茂盛,逐渐结果成长;秋季天气变凉,树叶逐渐变黄,桃子成熟;冬季白天变短,天气寒冷,树叶飘落,光秃秃的桃树枝傲立风中。一些动物皮毛(羽毛,在秋冬季增厚增多,在春夏季脱落渐薄等。

3、教师要指导学生填写教材上的表格,要求学生把自已寻找的典型动植物在四季中的不同变化记录下来,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相互启发,加深认识。

4、教材上提供了用一棵树把一年四季变化表示出来的做法,启发学生想像怎样用生动的方式把一年的四个季节表示出来,用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四季生物变化的认识,培养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和形象思维的能力。鼓励学生用其他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板书设计:

18 地球绕着太阳转

一周需用时间 形成

自转 23小时56分4秒 昼夜

公转 365.25天 四季

教学反思:

第19课 美丽的星空

教学目的:

l、能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已知道的了解星座方法的知识。

2、能坚持长期观察某一星座的变化。

3、能把自已的制作展示给大家,并能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修改。

教学重点:

是指导学生查阅资料,获得星座方面的知识。用自已制作的星空观察器把星座复制到自家的屋顶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对星座多少有一些了解,教师可以动员学生结合课前收集到的资料,交流自己认识的各种星座,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什么是星座。

教材中提供北半球四种常见星座,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星座,启发学生来认识,初步了解星座是怎么命名的。

二、寻找四季的典型星座

学生对星座方面的知识可能一知半解,对从什么地方可以获得更多关于星座方面的知识可能知道得也不多。教材上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提示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和实际观察两种途径获得四季星座方面的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带领学生在计算机网络教室里学习查阅星座资料的方法,也可以事先准备一些天文方面的资料和书籍供学生查阅。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天文馆去参观,获得更多有关星座方面的知识。

在查阅资料时,要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在地球的南北半球看到的天空是不一样的,因此才有南半球星空私北半球星空一说。在同一半球一年的不同季节里,看到的星座也是不一样的。随着地球的自转,在一天的不同时间观察星座,看到的星座位置也会有变化。有关星座方面的基本知识,教师可以结合星图讲授给学生,最好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演示给学生,这样可更加深学生的印象。

在通过查阅资料获得一定星座方面的知识后,动员学生在晴朗的夜晚实际观察星空。教师要把观察星空的方法要求和注意事项给学生讲清楚。比如怎样认星图、怎样把星图与实际天空对应起来、怎样选择观察地点、怎样选择参照物、需要带什么工具、怎样做观察记录、怎样制作自已的四季典型星座观察图等。并在适当时候,组织全班同学交流自己观察星空的经验和感受,培养学生坚持观察星空的兴趣和爱好。

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观察星空,星座的相对位置是有所变化的。教材上提供了四个时间段,供学生来观察记录,要求学生真实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能否看到不同时间星座的变化,关键是选择参照物,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参照物。

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从中获得更多关于星座方面的知识,并且动员学生积极运用星座科学方面的知识,去批驳"星座决定命运"这种迷信的说法。

三、留住群星的美丽

这是一个有趣的设计制作活动,学生可能会非常感兴趣。

观察星星的相对位置画下来。

板书设计:

19 美丽的星空

典型星座 恒星

春季 狮子座 北极星

夏季 牧夫座 天鹰座 天琴座 牛郎星 织女星

秋季 仙后座

冬季 猎户座

教学反思:

20 地球的近邻——月 球

教学目的:

能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关于月球的问题。

能通过查阅资料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并能从各种媒体上了解更多有关月球的知识。

能根据观察结果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

能设法用模拟实验研究月相的变化。

教学重点:

观察月球的运动模式,了解月相的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

一、关于月球的知识

本课书可以从美丽的月球的神话故事引人,了解人类自古以来对月球的向往以及关于科学探索月球的种种努力,引导提出有关月球的问题,并通过查阅资料活动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培养学生研究月球的兴趣和爱好。 教材用资料呈现的方式把有关月球自然状况方面的知识呈现给学生,教师可以用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带领学生通过科学阅读来获得有关月球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书面阅读或网络阅读的方式,当场获得月球方面的知识。

查阅资料活动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是问题引导,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资料查阅。另外,教师还要组织好查阅资料后的交流活动,便于学生相互启发,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二、观察月球的运动模式

学生在查阅资料时,可能已经对月相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已的语言概括出“月相”的概念。每个月的月相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规律的发现则需要靠长期观察才能获得。

教师要给学生讲明做长期观察的基本要求,比如,明确观察目的、准备观察工具、查阅有关资料、选择观察地点、设计观察记录表·做好观察记录等等。教材中提供了一个月中8种月相变化的图片,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认识这8种月相,然后再做实际观察。

做长期观察时一定要求学生做好观察记录,事先一定要设计出自己的观察记录表,其中包括观察的日期、所看到的月相、月球上的发现、月出时间、月落时间等。

为了督促学生坚持做好长期观察,教师要选择适当时间进行检查,并组织各种交流活动,让学生随时交流观察心得,以及自己的观察记录等,确保长期观察的有效性。

三、模拟月相的变化

l、这个活动要求以小组的形式在室外进行。可以选择直径在20厘米以上的皮球,一半涂成黑色,一半涂成白色。教师一定要讲清楚需要用什么来模拟月球轨道、用什么来模拟月球等,在模拟过程中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月球的公转轨道是逆时针的;二是在不同的位置上应该让白半球始终朝向一个方向。

2、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可以先观察新月、满月、上弦月和下弦月四个固定位置的月相,接着再观察不同位置月相的连续变化。为了便于学生形成科学概念,可以让学生反复观察多次。

3、组织学生交流观察的结果和感受,并组织学生讨论假如站在月球公转轨道以外是否能看到月相的变化。事实上是看不到月相的变化的,如果学生不理解,可以用模拟实验来说明。

四、做个小小宇航员

到月球上旅行,首先要解决的是衣食住行问题,怎样解决月球上的衣食住行主要依靠前面所学的关于月球方面的知识。要考虑月球上的水、空气、食物、温度等,还要考虑月球上的失重等问题。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到月球上旅行还需要制定一个旅行计划,要充分考虑到月球上需要观察的事物、想研究的问题和需要带的工具等等。这样才能有目的地开展旅行活动。

板书设计:

20 地球的近邻----月球

一天中不同时刻月球东升西落

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是从西向东运动的。

月相的变化: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第一周

娥眉月 新月 娥眉月 下弦月 残月 满月 凸月 上弦月 娥眉月

课后反思:

第21课 蔚蓝色的宝库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将搜集到的资料设计成生动、易懂的方式进行展示。

2. 能通过对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海洋中蕴藏着的资源。

3. 能将发现的海洋资源进行合理的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 能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以保证较全面地搜集资料。

2. 能感受到海洋资源的丰富与美丽。

环境目标:

1. 能在阅读资料中意识到有些海洋资源正在遭到破坏。

一、 感受美丽的海洋:

猜字谜引入。“家住大海,走向岸来. 太阳一晒,身体变白.”学生猜出后,又出示另一个谜语“肚中藏宝,浩瀚无边,入口苦涩,性情多变”待学生猜出是海洋后,和学生一起走进《蔚蓝色的宝库》并板书。

师:你到过海边吗?

生:

三、五名说一说,在海边见到的情况,

师:现在我们一起看一看海洋,出示视频材料。和学生一起随着美妙的音乐欣赏海面、海浪、海水、以及海底的美景。过一会我们看谁的发现多?

生:我欣赏了海洋的美丽和神奇,我想我长大了一定要到海边去看一看。

师:希望你早日实现看海的愿望。

生:看到了平静的海面、看到了海上日出、看到了日落、看到了汹涌的海水,我感到海洋太美,

师:你的眼睛很亮,发现了这么多

生:丰富的海洋生物如(珊瑚、海星、海葵等),我感到海洋的生物种类太多,有很多需要我们了解的新物种,等待我们去探访。

师:你的表述很有条理,你是个有志气的好孩子,希望你长大了立志于海洋生物研究。

师:通过刚才看图片,我们对海洋有了个很初步的了解,知道了海洋是美丽、壮观的、还有它的富饶。

活动二 丰富的海洋资源

师:那么海洋到底有哪些自然资源呢?我想这也是你们急于了解的,现在我们就先把自己的收集的有关资源的资料快速的阅读并整理、随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合理分类、并记录。过一会我们比一比、看一看哪个小组分类更合理,记录更详细。

生:自己分类,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讨论、分类,并个别指导。

师:刚才我看你们做的很投入,分类分得也很认真、记录得也仔细。现在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分类结果呢?

生:我们小组是按照它是否有生命来分的,我找到了海洋生物资源,如海洋的各种鱼类各种植物,还有矿产资源。我们要介绍的是滨海砂矿易于开采,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世界上约96%的金红石、80%的独居石、75%的锡石、30%的钛铁矿都产自滨海砂矿。另外,还有磷钙土、金、铂、金刚石等。

师:这个小组是按照有无生命来划分的,哪个小组有不同的分发呢?

生:我们小组是按照是否可再生分的,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我们小组重点给大家介绍海洋能源它是可再生能源。海洋蕴藏着巨大的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等。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估计,全球海洋中蕴藏的发电能力达到766亿千瓦。技术上有可能利用的为64亿千瓦,约为目前世界发电装机总容量的1倍。海洋能源的开发正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师:哪个小组还有补充呢?

生:我们是按照开发历史的长短划分的,有传统的资源和新能源和潜在能源三种。我们想给大家介绍的是藻类,数量70%都是由海洋藻类的释放的,数量惊人。有许多的新能源 师:你们的分类标准很独特。

师:真是了不起,真是巨大呀。

师:通过我们的交流分类,我们知道了海洋资源真不愧为资源的宝库,生命的摇篮。看到学生收集了这样多的资料,课下我们一起把有价值的好的资料收集起来

师:有那么多的资源要知道它是如何开发利用的呢?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关注的问题,请同学课下继续搜集有关的资料为下节做好准备。

本课的设计意图:

《蔚蓝色的宝库》是冀教版的科学六年级上册的第21课,在学生充分关注生命世界的多样性及其能量和能源的关系基础上,“海洋资源”作为本册教材最后一个单元,再次从系统的角度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查阅资料、讨论和举办展示会等多种方式,了解各种类型的海洋资源,感受海洋资源的丰富和美丽。本单元包括“蔚蓝色的宝库”、“海洋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两课。我讲授的是第一课时。

本课的设计理念:《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本课以课下收集资料、课上分小组交流、分析、分类,来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活动一“认识美丽的海洋”首先通过实地考察或搜集图片的方式让不同地域的孩子都能有一个感受海洋的途径,然后,通过用语言描述交流自己对海洋的认识,共同欣赏、感受海洋的美丽,并初步认识到海洋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资源。

在活动1的基础上,活动2“丰富的海洋资源”先引导学生围绕“海洋中蕴藏着哪些资源”为主题查找资料。接着,组织学生收集到的资料。以学生共同掌握的较充足的资料为研究对象,尝试对海洋资源进行合理分类,关注海洋资源遭到破坏的情况,为下一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以合作的方式搜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是对丰富多样的海洋资源进行合理的分类。

上一篇:会计技能大赛工作方案下一篇:环境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