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羊字的成语

2024-05-03

有羊字的成语(精选6篇)

篇1:有羊字的成语

有羊字的成语

羊碑犹泣

羊肠九曲

羊肠鸟道

羊肠小道

羊肠小径

羊触藩篱

羊羔美酒

羊公鹤

羊公之鹤

羊鹤不舞

羊很狼贪

羊狠狼贪

羊落虎口

羊毛尘量

羊歧忘返

羊裘垂钓

羊入虎口

羊入虎群

羊破菜园

羊踏菜园

羊贪狼狠

羊体嵇心

羊头狗肉

羊头马脯

羊续悬鱼

羊枣昌?

羊真孔草

羊质虎皮

羊质虎形

羊撞篱笆

羊左之交

羝羊触藩

羝羊?棘

放羊拾柴

羔羊素丝

羔羊之义

红羊劫年

黄羊任人

烂羊头

狼羊同饲

羚羊挂角

牛羊勿践

牵羊担酒

驱羊攻虎

驱羊战狼

商羊鼓舞

十羊九牧

使羊将狼

瘦羊博士

熟羊胛

亡羊补牢

亡羊得牛

亡羊歧路

亡羊之叹

问羊知马

悬羊打鼓

悬羊击鼓,饿马蹄铃

悬羊卖狗

哑羊僧

以羊易牛

饮羊登垄

与羊谋羞

昌?羊枣

虎荡羊群

虎皮羊质

虎入羊群

虎质羊皮

鸟道羊肠

情同羊左

如熟羊胛

驼背羊髯

替罪羊

爱礼存羊

叱石成羊

多歧亡羊

饿虎见羊

饿虎扑羊

饿虎擒羊

饿虎吞羊

饿虎攒羊

告朔饩羊

卖狗悬羊

买王得羊

歧路亡羊

如狼牧羊

肉袒牵羊

舍策追羊

失马亡羊

顺手牵羊

素丝羔羊

苏武牧羊

鼠穴寻羊

屠所牛羊

系颈牵羊

臧?亡羊

臧谷亡羊

臧谷之羊

争鸡失羊

篇2:有羊字的成语

1. 牛羊的肚腹——草包

2. 牛羊人圈鸟落窝——各得其所

3. 拿五马倒六羊——赂了个头朝下

4. 绵羊跑到驴群里——充大个儿

5. 绵羊进狼窝——自投罗网

6. 绵羊结伙——三三两两

7. 绵羊走到狼群里——胆战心惊;战战兢兢

8. 绵羊的尾巴——油水多;翘不起来

9. 绵羊摆在案板上——任人摆弄

10. 骆驼进羊圈——不入门

11. 迷途的羔羊——无家可归

12. 马粪球,羊屎蛋——外光里不光;表面光

13. 猛虎闯羊群——一团糟;一片混乱

14. 买只羊羔不吃草——毛病不少

15. 六月里冻死羊——说来话长

16. 两个羊羔打架——对头

17. 狼哭羊羔——假仁假义;虚情假意;假慈悲

18. 两分钱买个羊蹄子——横扯筋;扯筋

19. 黎明的觉,半道的妻,羊肉饺子清炖鸡——难得的好处

20. 狼窝里的羊——九死一生

21. 离群的羊羔——孤孤单单

22. 狼头上插竹笋——装样(羊)

23. 老虎吃羊羔——不吐骨头

24. 狼装羊笑——没安好心;居心不良

25. 狼崽进羊圈——没好事;不是好事

26. 狼也跑了,羊也保了——两全其美

27. 狼夸羊肥——不怀好意

28. 狼给羊献礼——没安好心

29. 拉骆驼放羊——高的高,低的低

30. 看羊的狗——一个比一个凶

31. 烤熟了的羊头——龇牙咧嘴

32. 叫羊看菜园——越看越光

33. 虎窝里跑出个羊羔——虎口余生

34. 猢狲骑山羊——抖威风

35. 狐狸找羊交朋友——不存好心;居心不良

36. 猴子骑羊——不成人马

37. 猴子骑绵羊——神气活现;神气十足

38. 好斗的山羊——顶顶撞撞;又顶又撞

39. 狗扯羊肠——越扯越长

40. 耕牛吃羊草——怎能吃得饱

41. 赶着绵羊上树——难往上巴(扒)结

42. 赶着绵羊过火焰山——往死里逼

43. 风中的羊毛——忽上忽下;不知下落;下落不明

44. 黄羊跑到虎穴里——凶多吉少

篇3:从认知看带“虎”字的成语

无论是在汉语还是其他语言中均存在大量带有动物语素的成语, 这些成语大部分都不单纯用来描述或者形容动物本身, 如虎背熊腰、尖嘴猴腮、贼眉鼠眼、狼心狗肺、马到成功等。这些词语大部分是人们以熟悉的动物原型来认知人的外貌、动作、行为或者其他事物, 从而丰富了自己的语言, 扩大认知域, 以便更好地认识和描述新的事物。我整理了大量带“虎”字的成语, 从纵向看, 这些带“虎”字的成语, 以一个相同的动物形象, 从多角度比喻了不同的形象和感情色彩。我通过对此分析以阐释造成这种现象的认知机制和模型。

2. 带“虎”字成语的隐喻认知机制

1980年, Lakoff与Johnson出版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明确指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 是我们认识外在世界和自身的基本方式。并且指出隐喻的本质在于通过另一事物来理解和体验一事物。这里的另一事物是始源域, 一事物是目标域, 并且认为隐喻的核心是一般的跨域映射。人们在认识客观外界事物和关系时, 往往从具体到抽象。人类自身的许多特性、特征和行为往往无法或者很难直接观察, 这就得借助其他人类已知的事物和关系, 通过隐喻的方式来理解。动物隐喻是人类语言现象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许多人类行为可以借助动物行为通过隐喻的方式来理解。动物是人类最亲密的伙伴, 具有可直接观察性和直接感知性, 所以在人类的语言中存在许多用动物来隐喻人类的词汇。就以带“虎”字的成语为例, 很大一部分都已经不再用于形容虎这种动物本身, 而是用以指代人或者事物。

我一共收集了196个带“虎”字的成语, 经过分析整理, 把一些意义相同、只是语素或者语序稍有变动的虎字成语去掉, 共得到了108个虎字成语。并且, 我根据源域凸显特征的不同, 经过分析整理, 得到了如下结果:

我们发现, 带“虎”字的成语, 褒义一共有41个, 贬义一共有58个, 而表示中性义的只有9个。为什么同一种动物对其有爱憎两种极端的隐喻方向, 隐喻机制及影响人们对其认知的因素是什么?我们将在下文依次展开讨论。

2.1 褒义虎字成语的隐喻机制。

根据表一的统计结果, 我们发现, 用于褒义语境中的带虎字的成语大多是由虎的体态、力量等静态特征或者是在成语结构中虎作为施事者而形成的成语。根据隐喻凸显原则, 由虎这种动物域向其它域的映射通常只是凸显源域的不同特征, 具体如下。

2.1.1 凸显虎强而有力、充满生命力的外在形象。

虎的外在形象凶猛而威武, 动作迅猛而敏捷, 这些特征在人们的认知中得以凸显, 从而使得这一特征投射到人类域中, 用以指称某些具有此类特征的人或者活跃生动的气氛、行为等。常用的源域有: (1) 虎的某个身体部分, 如“虎背熊腰”意思是背宽厚如虎, 腰粗壮如熊, 用来形容人身体魁梧健壮。因为虎背一般而言是魁梧宽厚的, 在这里用虎的背喻指人的背, 生动而形象;“虎头虎脑”用虎威严勇猛可爱的头部做源域, 映射到人类的头部, 用来形容人的相貌生动可爱。这样的转喻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 激活人们对其表述的特征形象的联想。 (2) 虎的动作行为。由于虎的动作快而迅猛、敏捷矫健, 人们就自然而然地把它隐喻到人类的行为活动之中, 如用“龙腾虎跃”来比喻奋发有为。类似的还有“虎步龙行、龙吟虎啸、虎超龙骧”等。

2.1.2 凸显虎至高无上的地位。

由于虎威武凶猛的外在形象特征, 人们自然而然地认为它在百兽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由此产生了许多借虎的地位来指代人的地位的虎字成语。如“人中龙虎”, 用来比喻人中豪杰;“卧虎藏龙”用来指隐藏不露的人才。还有其他成语, 如“将门虎子、猛虎出山、大贤虎变、众虎同心”等, 这些词均用虎来指代英雄豪杰、俊秀人才等, 把虎在百兽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作为始源域, 投射到人类中地位较高、有能力这一目标域。在这里, 我们发现, 这里的隐喻其实是一个双向隐喻, 即人类首先把人类社会里的等级制度映射到虎这种动物身上, 根据其凶猛威武的特征, 联想其在百兽中的地位, 然后又把虎在百兽中的地位这一凸显特征, 映射到某部分地位高、有才干的人身上, 如图所示:

2.2 贬义虎字成语的隐喻机制。

据表一的结果, “虎”在虎字成语中表示贬义的占了多一半。作为凸显项来隐喻的主要是虎凶残、贪婪的性格或者是令人恐惧的行为。

2.2.1 用来喻指残忍凶狠的敌人。

此种隐喻一般是以虎类的攻击行为或者人类对虎的强大而产生的畏惧以至厌恶憎恨为源域。 (1) 虎的攻击行为。由于虎善于出击, 捕食时凶猛无情, 人类就以此为其凸显特征, 创造了大量与此有关的成语, 如“虎荡羊群”, 意为老虎冲进羊群中, 比喻以强凌弱。这里的虎就用来指代横行霸道、以强凌弱之人, 还有“饿虎擒羊、饿虎扑食、虎视眈眈、鲸吞虎噬、狼顾虎视”等。在此类成语中“虎”常用来指代以强凌弱的恶人。 (2) 人类对虎的畏惧、厌恶。由于虎的凶猛敏捷, 人类一方面常用此为喻, 表示杰出人物之外, 另一方面也常常由于其过于凶猛而产生畏惧之情, 并且由于畏惧进一步产生厌恶之情。如用“虎党狐侪”比喻凶恶狡黠之辈;“放虎归山”中的“虎”表示强大危险的敌人, 类似的还有“官虎吏狼、引虎入室、为虎添翼、畏敌如虎”等。

2.2.2 用来隐喻危险境地、情况。

此种隐喻一般以虎的某个要害部位 (尾、屁股、口等) 或者虎常给人们带来恶劣后果由此而在人们心目中造成的一种印象为源域。 (1) 虎的要害部位。由于虎这种动物性格残忍, 其身体部位就成为只可远观而不可碰触的东西。一旦接触, 后果则是非常可怕的, 如:“羊落虎口”表示弱者落入坏人的手里, “虎口逃生”比喻从危险的境况中逃生。类似的还有“虎尾春冰、虎口拔牙、老虎的屁股摸不得”等。 (2) 虎常给人们带来恶劣后果, 由此而在人们心目中造成的一种不好的印象。在人类与虎的较量中, 一般是虎占上风, 所以, 人们把虎归为危险动物, 由此引申出表示危险境况的含义, 如“骑虎难下、前狼后虎、除狼得虎、虎狼之势”等。

3. 从整体上把握虎字成语的褒贬色彩

通过对这些虎字成语的分析归类, 我发现, 虎字成语的褒贬色彩有着很强的规律性, 在此我们把其分为三类。

3.1 虎作受事一般表示贬义。

我发现, 虎为受事的成语几乎都用于贬义语境中, 而且施事者通常是人, 如“虎口拔牙、骑虎难下、为虎作伥、以肉啖虎、放虎归山、除狼得虎、暴虎冯河”等。虽然从认知上来讲, 人的生命度要高于虎, 但是, 由于人的力量、速度、凶猛程度均比不上虎类, 因此, 在二者交锋时虎一般是处于上风的, 人类一般要避免和其正面交锋或者深入接触等。如果不幸发生了接触, 则一般被认为是危险的, 动作的发出者是愚蠢而鲁莽的。这实质上是一种实体和物质隐喻, 也就是把人类与虎接触的直接或者间接经验看做实体, 对此类经验作出总结概括, 通过此来理解危险的境况、艰难的处境等。

3.2 与龙连用时为褒义, 与狼连用时为贬义。

通过归纳虎字成语适用语境, 我发现大部分虎字成语都是和龙或者狼连用。一般而言, 当虎和龙连用时, 成语为褒义, 如“龙威虎震、龙跳虎伏、龙腾虎啸、龙腾虎踞、龙腾虎蹴、龙跧虎卧、龙盘虎拏、龙拏虎攫、龙虎风云、龙精虎猛”等等。当虎和狼连用时, 成语一般表达贬义色彩。

龙在中国文化中是帝王的象征, 代表着尊贵荣华, 也是阳刚之美、杰出人物的象征。由此龙的一些行为也就具有了王者风范。而成语其实是一种高度概括性的语言材料。在此, 把龙和虎连在一起简约概括, 使得虎受龙的影响, 动作、行为都具有了褒义色彩。另一方面, 狼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奸诈狡黠、无恶不作, 汉语中有关狼的成语几乎全部为贬义, 所以当虎和狼连用时, 受接近原则的影响, 虎在褒义色彩里具有的凶猛形象变成了凶残, 从而具有了贬义色彩。

进一步来讲, D.Sperber提出的关联理论认为, 任何话语都是有关联的, 话语的理解过程就是认知语境中寻找关联的过程。而认知语境是人系统化了的知识结构, 由直接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和社会心理表征构成。在虎字成语中, 当有龙出现时, 由于龙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均是褒义色彩, 因此, 根据最佳关联原则, 把虎也定义为褒义是最好的选择, 这样能通过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最准确的信息量。相应的, 当成语中有狼字出现时, 人们就会依照狼的形象顺接推理, 由此, 虎就具有了负面形象。但是, 我们注意到, 连用动物的感情色彩必须为典型范畴, 如龙, 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均为正面, 狼均为反面, 这样, 才能根据人类思维中的顺接思维, 自然而然的接受虎的正负两方面形象, 而不至于产生突兀感。如若和虎字连用的是其它一些动物, 如“九牛二虎、虎头蛇尾、断蛟刺虎”等, 就不能直接感知虎的褒贬之意, 此种情况必须通过其它认知经验来理解虎的形象。

4. 对虎字成语的进一步分析

一般而言, 某种动物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或者是正面或者是负面, 或者中性, 很少有动物兼具褒贬两种色彩。关英伟 (1995) 认为, 进入成语的动物大都有着强烈的褒贬色彩, 并且指出动物词语的褒贬色彩也是相对稳定的, 有的常用于褒义, 有的常用于贬义, 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褒贬模式。并认为这是一种常规模式, 对这一规则的突破就当是偏离。而我们通过上面的分析却发现, 人们对虎有爱憎两种极端分明的感情。一方面, 虎是可爱、正义、勇猛、才俊的象征, 另一方面, 虎又代表了凶狠残忍及危险艰难的境况, 这种对虎褒贬参半的现象在成语中一直存在, 使得虎这个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具有了双面性。

我认为, 从认知上讲, 对虎的这种极端的感情色彩必定有一个中间经验, 人们对虎的认知是通过此经验向相反的两个方向引申。也就是会有类似桥梁的认知经验, 从此认知经验人们可以向相反的两方向认知虎类, 而不会显得太突兀。人们对虎的双重认知情绪其实是建立在虎的勇猛之上的。一方面, 由于虎勇猛、体形优美, 人们用它来形象地认知人类中同样勇猛敏捷的同类, 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生命力、勇猛的追求之情。另一方面, 也正是由于虎的勇猛, 人类通常无法制服它, 由此产生了对它的恐惧, 进而是厌恶之情, 使得虎又具有了残忍无情等贬义色彩。并且由于虎类不与人类密切接触, 而是生活在深山老林之中, 所以所有有关虎的成语中的“虎”都不是其本意, 而是引申义, 这使得人类对它的褒贬评价具有相应的固定性, 所以人类对其极端的两种感情得以延续。

参考文献

[1]关英伟.动物词语的褒贬色彩、褒贬对立和偏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1995, (3) .

[2]卢英顺.比喻现象的认知解释[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1, (1) .

[3]王永德.隐喻存在的认知基础[J].修辞学习, 2000, (5) .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篇4:含有通假字的成语

存在通假字的成语很多,常见的有:

1. 信口开河

信口:随口;开河:“河”通“合”,说话时嘴唇张合。用作贬义。多指不加思索地随口乱说;或是随口乱吹;或是随便议论;或是漫无边际地乱扯;有时又用于自我解嘲。

楚汉相争时期,刘邦与项羽在灵壁激战,刘邦败北,屯兵荥阳。项羽授英布为“当阳君”,率军40万进驻九江。刘邦派典谒官随何去劝说英布投降。英布说随何信口开河,然而还是投降刘邦。刘邦故意气他,后设宴款待,封“九江侯”。

2. 图穷匕见

图:地图;穷:尽;见:通“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这个成语出自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战国策·卷三十一燕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3. 博闻强识

博:广博。闻:见闻。识:通“志”,记忆。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也可以写作“博闻强志”)

出自《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4. 拨乱反正

乱:指乱世;反:通“返”,回复。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这个成语出自《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在古代小说中有用拨乱反正的,如:今天运将转,不过数十年,真人当出,拨乱反正。(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三十二)

5. 披沙拣金

又作“排沙简金”。“简”通“拣”,拨开沙子,挑选金子。比喻从大量的东西中选取精华。

这个成语出自梁·钟嵘《诗品》卷上:“潘诗烂若舒锦,无处不佳,陆文如披沙简金,往往见宝。”

例:其间商榷源流,扬扢风雅,如披沙拣金,正须明眼者抉择之。(清·吴骞《〈拜经楼诗话〉自序》)

6. 厉兵秣马

厉:通“砺”,“磨”的意思;兵:兵器、刀枪;秣:饲料、草料。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厉兵秣马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例:孙权克仗先烈,雄据江东,举贤任能,厉兵秣马,以伺中国之变。(宋·陈亮《酌古论·吕蒙》)

僖公三十二年冬天,杞子从郑国派人来告诉秦穆公说:“郑国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军队来,保管成功。”大臣蹇叔对秦穆公说:“调动大军偷袭这么远的国家,我们赶得精疲力乏,对方早就有了准备,不会有什么作为的。而且行军路线上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穆公不听,派大军东行。秦军到了郑国的边境滑地,遇到郑国人弦高赶着十二头牛要到周朝集市去卖。弦高赶快让人回国报信,自己将牛献给秦军作犒劳,说:“我们大王听说你们要从这里路过,派我来犒劳你们,请不要嫌弃礼物轻薄。”

郑穆公得到弦高的消息,派人去查看,见杞子一伙正在整顿盔甲、磨兵器、喂马,便对他们说:“你们留在我们郑国时间也长了,我们国小物乏,听说你们就要离开,就请便吧!”杞子就逃了。秦军只好退了。

7. 自怨自艾

“艾”通“乂”,本意为割草,引申为治理、安定的意思。“自怨自艾”这个词出自《孟子·万章上》,其本意有改过自新的意思,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只剩下自我悔过的意思。

8. 一暴十寒

暴(pù):同“曝”,晒。孟轲《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意为“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做事不坚持、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地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放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再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哪里还活得成呢!我跟大王在一起的时间很短,大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

9. 疾恶如仇

“疾”通“嫉”,憎恨坏人坏事就像憎恨仇人一样。汉·孔融《荐祢衡表》:“见善若惊,疾恶若仇。”西晋时期,御史中丞司录校尉傅咸为人正直无私,为官也是疾恶如仇。有一年因发生自然灾害而闹饥荒,百姓流落失所,饿死冻死无数,晋惠帝竟责怪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傅咸说明道理,力谏处理朝中奢侈浪费,救济灾民。

10. 受益匪浅

受益:得到好处,受到利益;匪通“非”,匪浅:不浅。“受益匪浅”指得到的好处很多(意即收获不小)。现在人们为方便有时也写成“受益非浅”。

11. 厝火积薪

厝:通“措”,放置;薪:柴草。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危险。

出自《汉书·贾谊传》:“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汉书·汲黯传》:“黯褊心,不能无少望,见上,言曰:‘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后以“积薪”喻选用人才后来居上。

12. 被坚执锐

“被”通“披”;“坚”和“锐”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指“坚硬的甲胄”和“锐利的兵器”。穿坚固甲胄,握锐利武器。谓上阵战斗或做好战斗准备。

出自汉·班固《汉书·高帝纪》:“前日天下大乱,兵革并起,万民苦殃,朕亲被坚执锐,自帅士卒,犯危难,平暴乱,立诸侯,偃兵息民,天下大安,此皆太公之教训也。”

13. 捉襟见肘

襟:衣襟;肘:胳膊肘;见:通“现”,露出。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比喻生活困难或处境窘迫。也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语出先秦·庄周《庄子·让王》:“曾子居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

14. 秀外惠中

“惠”通“慧”,聪明。容貌秀美,资质聪明。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丽人杂记》:“ 广汉营妓,小名僧儿,秀外惠中,善填词。”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香玉》:“卿秀外惠中,令人爱而忘死。”亦作“秀外慧中”。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十六回:“是时洪女年方十九,秀外慧中。”

15. 高屋建瓴

“建”是“瀽”的通假字,是倒水、泼水的意思。“瓴”有装水的瓶子和瓦沟两种说法。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

高屋建瓴这个成语来自一个经典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刘邦和他的大夫田肯。

在刘邦当上皇帝的第二年,有人向他报告楚王韩信正暗地里准备造反。他赶快召集文武近臣商议对策。这时,谋士陈平对刘邦说:“陛下假说到云梦泽去巡视,并在陈地会见各个诸侯。陈是楚的西界,韩信得到陛下巡视的消息,一定会去陈地迎接的。当韩信拜见陛下的时候,只要有一位武士就可以把韩信捉住。”刘邦按照陈平的计策,果然轻易就捉住了韩信。刘邦非常高兴,于是在当天颁布了大赦令。大夫田肯乘着道贺的机会,对刘邦说:“您捉住了韩信,又在关中建都,这是我们应当庆贺的大事。(秦中)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成语高屋建瓴的意思即由此演变而来。这句话意思是说关中地形险要,易守难攻,胜于他国;土地广阔,有千里之远;兵员众多,占天下百分之二十。由于地势优越,如果派兵去攻打诸侯,真好比是站在高屋顶上往下倾倒瓶里的水,由上而下,势不可挡。

这个成语除了形容气势外,还可以形容人的观点或者论点十分透彻,着眼点高,论证得全面。比如“刘书记的报告高屋建瓴,对我厂的现状分析得非常透彻”。

16. 不过尔尔

篇5:带羊字的成语

[羊质虎皮] 质:本性。羊虽然披上虎皮,还是见到草就喜欢,碰到豺狼就怕得发抖,它的本性没有变。比喻外表装作强大而实际上很胆小。

[羊续悬鱼] 羊续,汉时官吏。羊续把生鱼悬于庭。形容为官清廉,拒赂。

[羊入虎群] 比喻好人落入坏人的手中,处境极端危险。

[羊毛出在羊身上] 比喻表面上给了人家好处,但实际上这好处已附加在人家付出的代价里。

[羊落虎口] 比喻处于险境,有死无生。

[羊狠狼贪] 狠:凶狠。原指为人凶狠,争夺权势。后比喻贪官污吏的残酷剥削。

[羊羔美酒] 羊羔:酒名,因酿制材料中有羊肉,故名。味儿醇厚的好酒。

[羊触藩篱] 羊角勾挂在篱笆上。形容既不能进,也不能退。

[羊肠小道] 曲折而极窄的路(多指山路)。

[羊肠鸟道] 形容山路狭窄,曲折而险峻。

[羊肠九曲] 羊肠:像羊肠一样崎岖曲折的小路。九曲:有许多曲折的地方,指河道曲折。形容崎岖曲折的小径和弯弯曲曲的河道。也指道路的艰难。

“羊”字在第二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以羊易牛] 易:更换。用羊来替换牛。比喻用这个代替另一个。

[问羊知马] 比喻从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亡羊之叹] 亡:丢失。叹:叹息。为丢失了羊而叹息。比喻探索学问,徘徊歧路,结果一无所得,空留遗憾。亦作“亡羊歧路”。

[亡羊得牛] 丢掉羊,得到牛。比喻损失小而收获大。

[亡羊补牢] 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瘦羊博士] 指能克己让人的人。

[使羊将狼] 将:统率,指挥。派羊去指挥狼。比喻不足以统率指挥。也比喻使仁厚的人去驾驭强横而有野心的人,这要坏事。

[十羊九牧] 十头羊倒用九个人放牧。比喻官多民少,赋税剥削很重。也比喻使令不一,无所适从。

[驱羊战狼] 比喻以弱击强。

[驱羊攻虎] 驱:赶。驱赶羊群去进攻老虎。形容以弱敌强,力量悬殊,必遭覆灭。

[牵羊担酒] 牵着羊,挑着酒。表示向人慰劳或庆贺。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比喻众愚不如一贤。

[牛羊勿践] 勿使牛羊践踏。比喻爱护。

[羚羊挂角] 羚羊夜宿,挂角于树,脚不着地,以避祸患。旧时多比喻诗的意境超脱。

[狼羊同饲] 比喻把坏人同好人一样对待。

[挂羊头卖狗肉] 比喻以好的名义做幌子,实际上名不副实或做坏事。

[挂羊头,卖狗肉] 比喻以好的名义做招牌,实际上兜售低劣的货色。

[羝羊触藩] 羝羊:公羊;触:抵撞;藩:篱笆。公羊的角缠在篱笆上,进退不得。比喻进退两难。

“羊”字在第三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替罪羊] 古代犹太教祭礼是替人承担罪过的羊。比喻代人受过。

[鸟道羊肠] 狭险典折的山路。

[虎入羊群] 老虎跑进羊群。比喻强大者冲入柔弱者中间任意砍杀。

[虎荡羊群] 老虎冲进羊群中。比喻以强凌弱,为所欲为。同“虎入羊群”。

[昌歜羊枣] 据传周文王嗜昌歜,春秋鲁曾点嗜羊枣。后用以指人所偏好之物。

[不吃羊肉空惹一身膻] 羊肉没吃上,反倒沾了一身羊膻气。比喻干了某事没捞到好处,反坏了名声惹来了麻烦。

“羊”字在第四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争鸡失羊] 比喻贪小失大。

[臧穀亡羊] 《庄子·骈拇》载,臧、穀二人牧羊,臧挟策读书,穀博塞以游,皆亡其羊。后因以为典,喻事不同而实则一。

[臧谷亡羊] 后因以为典,喻事不同而实则一。

[屠所牛羊] 比喻临近死亡的人。

[素丝羔羊] 指正直廉洁的官吏。

[顺手牵羊] 顺手把人家的羊牵走。比喻趁势将敌手捉住或乘机利用别人。现比喻乘机拿走别人的东西。

[鼠穴寻羊] 比喻没有功效的做法。

[舍策追羊] 放下手中书本去寻找丢失的羊。比喻发生错误以后,设法补救。

[如狼牧羊] 如同狼放养羊一般。比喻官吏残酷地欺压人民。

[肉袒牵羊] 牵羊:牵着羊,表示犒劳军队。古代战败投降的仪式。

[歧路亡羊] 歧路:岔路;亡:丢失。因岔路太多无法追寻而丢失了羊。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

[卖狗悬羊] 犹言挂羊头卖狗肉。意指名不副实。

[买王得羊] ①指想买王献之字,却得到了羊欣的字。意为差强人意。②指摹仿名人的字画虽然逼真而终差一等。

[告朔饩羊] 原指鲁国自文公起不亲到祖庙告祭,只杀一只羊应付一下。后比喻照例应付,敷衍了事。

[饿虎吞羊] 饥饿的老虎活吞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贪婪。

[饿虎擒羊] 像饥饿的老虎捕食羔羊一样。比喻迅猛贪婪。

[饿虎扑羊] 象饥饿的老虎扑向食物一样。比喻动作猛烈而迅速。

[多歧亡羊] 因岔路太多无法追寻而丢失了羊。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也比喻学习的方面多了就不容易精深。

篇6:带有羊字的成语

使羊将狼:将:统率,指挥。派羊去指挥狼。比喻不足以统率指挥。也比喻使仁厚的人去驾驭强横而有野心的人,这要坏...

亡羊得牛:丢掉羊,得到牛。比喻损失小而收获大。

屠所牛羊:比喻临近死亡的人。

羊入虎群:比喻好人落入坏人的手中,处境极端危险。

昌b羊枣:据传周文王嗜昌b,春秋鲁曾点嗜羊枣。后用以指人所偏好之物。

舍策追羊:放下手中书本去寻找丢失的羊。比喻发生错误以后,设法补救。

素丝羔羊:指正直廉洁的官吏。

羊羔美酒:羊羔:酒名,因酿制材料中有羊肉,故名。味儿醇厚的好酒。

羊续悬鱼:羊续,汉时官吏。羊续把生鱼悬于庭。形容为官清廉,拒受贿赂。

臧Y亡羊:《庄子·骈拇》载,臧、Y二人牧羊,臧挟策读书,Y博塞以游,皆亡其羊。后因以为典,喻事不同而实则一。

与羊谋羞:羞:美食。要吃羊肉却同羊商量。比喻同有利害冲突的对方谋求合作一定不会成功

失马亡羊:泛指祸福得失

叱石成羊:一声呼喊,居然使石头变成了羊。比喻神奇的事情

羊质虎形:质:本性。比喻外强内弱,虚有其表

羊真孔草:真:真书,正楷。羊欣的正楷,孔琳的草书。指名书法

羊枣昌b:羊枣:黑枣;昌b:菖蒲。曾皙喜欢吃羊枣,楚文王喜欢吃菖蒲。比喻人的癖好

羊体嵇心:羊:南朝宋羊盖;嵇:南朝宋嵇元荣。指精于琴艺,深得琴师心法和技巧

羊很狼贪:很:通“狠”,贪狠。比喻狠毒贪婪

当为秋霜,无为槛羊:槛:关家畜的栅栏。指应当成为秋霜而不是栅栏中的羔羊。比喻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受制于人。

苏武牧羊:苏武:汉朝时人。苏武宁死不屈情愿牧羊也不投降匈奴

担酒牵羊:牵着羊,挑着酒。表示向人慰劳或庆贺

悬羊击鼓,饿马提铃:悬:吊挂。把羊吊起来,使羊脚乱动击鼓;把铃吊在饿马的蹄子上发出声音。

悬羊打鼓:悬:吊挂。把羊吊起来,使羊脚乱动击鼓。古代作战时使用空营诱惑敌人

商羊鼓舞:商羊:传说鸟名。商羊飞舞定有大雨。比喻重大变故发生之前的预兆

情同羊左:交情深厚,愿为对方去死。多指生死之交

羝羊棘:羝羊:公羊;:绊住。公羊的角被荆棘绊住,进退不得。比喻进退两难

熟羊胛:羊胛:羊的肩胛。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有羊字的成语】相关文章:

含有羊字的成语大全04-21

羊字成语大全范文06-04

字的四字成语04-09

山字的成语04-11

梦字的成语04-14

都字的成语04-16

云字的成语04-21

手字的成语04-26

最字的成语04-26

含无字的成语04-07

上一篇:司议主持词下一篇:在付出中体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