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无字的成语

2024-04-07

含无字的成语(共8篇)

篇1:含无字的成语

含无字的词语

无知

无力

无边

无限

无聊

无辜

无瑕

无端

无妨

无餍

无法

无比

无奈

无数

无私

无尽

无声

无穷

无意

无暇

无敌

无常

无形

无非

无畏

虚无

无谓

无损

无视

无疑

含无字的成语

一往无前

一事无成

旁若无人

回天无力

目中无人

百无是处

无边无际

无价之宝

六神无主

无家可归

两小无猜

无忧无虑

百无聊赖

无独有偶

义无反顾

责无旁贷

若无其事

一览无余

举世无双

默默无闻

碌碌无为

绝无仅有

无坚不摧

无能为力

含无字的成语解释

一往无前

[yī wǎng wú qián]

指不把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放在眼里,无所畏惧、毫不动摇地奋勇前进。

一事无成

[yī shì wú chéng]

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旁若无人

[páng ruò wú rén]

好像旁边没有人一样。形容态度高傲或从容自然,对别人毫不介意。《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若:好像。

目中无人

[mù zhōng wú rén]

眼里没有别人。形容骄傲自大,谁都看不起。

回天无力

[huí tiān wú lì]

回天:比喻力量大,能移转极难挽回的时势;无力:没有力量。比喻局势或病情严重,已无法挽救。

百无是处

[bǎi wú shì chù]

犹言一无是处。形容全都是错的,没有一点对的地方。

无边无际

[wú biān wú jì]

际:边缘处。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无价之宝

[wú jià zhī bǎo]

形容极其珍贵的东西。

无家可归

[wú jiā kě guī]

没有家可回。指流离失所。

六神无主

[liù shén wú zhǔ]

形容心慌意乱,没有主意。六神:道教指所谓主宰人体的心、肺、肝、肾、脾、胆等六脏的神灵。

一无所获

[yī wú suǒ huò]

一无:全无。什么东西都没有获得。

高枕无忧

篇2:含无字的成语

无与伦比 事无巨细 百无聊赖 无精打采 相安无事 义无反顾

至高无上 碌碌无为 大公无私 天衣无缝 束手无策 熟视无睹

绝无仅有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一望无际 无济于事 语无伦次

目无全牛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无稽之谈 无所事事 走投无路

无微不至 无可非议 金瓯无缺 无穷无尽 无拘无束 无所不至

鸦雀无声 有教无类 无中生有 举世无双 无病呻吟 若无其事

一无所有 一无所得 学无止境 无所适从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寂然无声 无以复加 无可奈何 有恃无恐 无忧无虑 默默无闻

无出其右 其乐无穷 聊胜于无 风月无边 无懈可击 无所不为

无坚不摧 湮没无闻 杳无音信 一览无余 无时无刻 无影无踪

无庸讳言 旁若无人 蒙昧无知 史无前例 贪得无厌 荡然无存

独一无二 发无不捷 无远弗届 无事生非 一无所获 一无是处

一往无前 无孔不入 计无所出 问心无愧 其味无穷 朴实无华

群龙无首 无边无垠 万里无云 索然无味 临难无慑 当之无愧

变化无常 无足轻重 无庸置疑 无为而治 有始无终 杳无音讯

虚无缥缈 无往不利 别无长物 茶饭无心 六神无主 体无完肤

无边无际 万籁无声 无的放矢 师出无名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哑口无言 一事无成 有眼无珠 一无所闻 一望无垠 座无虚席

知无不尽 无所顾忌 无所畏惧 无关宏旨 无恒安息 不学无术

百无禁忌 白璧无瑕 大而无当 寥寥无几 两小无猜 荒无人烟

篇3:从认知看带“虎”字的成语

无论是在汉语还是其他语言中均存在大量带有动物语素的成语, 这些成语大部分都不单纯用来描述或者形容动物本身, 如虎背熊腰、尖嘴猴腮、贼眉鼠眼、狼心狗肺、马到成功等。这些词语大部分是人们以熟悉的动物原型来认知人的外貌、动作、行为或者其他事物, 从而丰富了自己的语言, 扩大认知域, 以便更好地认识和描述新的事物。我整理了大量带“虎”字的成语, 从纵向看, 这些带“虎”字的成语, 以一个相同的动物形象, 从多角度比喻了不同的形象和感情色彩。我通过对此分析以阐释造成这种现象的认知机制和模型。

2. 带“虎”字成语的隐喻认知机制

1980年, Lakoff与Johnson出版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明确指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 是我们认识外在世界和自身的基本方式。并且指出隐喻的本质在于通过另一事物来理解和体验一事物。这里的另一事物是始源域, 一事物是目标域, 并且认为隐喻的核心是一般的跨域映射。人们在认识客观外界事物和关系时, 往往从具体到抽象。人类自身的许多特性、特征和行为往往无法或者很难直接观察, 这就得借助其他人类已知的事物和关系, 通过隐喻的方式来理解。动物隐喻是人类语言现象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许多人类行为可以借助动物行为通过隐喻的方式来理解。动物是人类最亲密的伙伴, 具有可直接观察性和直接感知性, 所以在人类的语言中存在许多用动物来隐喻人类的词汇。就以带“虎”字的成语为例, 很大一部分都已经不再用于形容虎这种动物本身, 而是用以指代人或者事物。

我一共收集了196个带“虎”字的成语, 经过分析整理, 把一些意义相同、只是语素或者语序稍有变动的虎字成语去掉, 共得到了108个虎字成语。并且, 我根据源域凸显特征的不同, 经过分析整理, 得到了如下结果:

我们发现, 带“虎”字的成语, 褒义一共有41个, 贬义一共有58个, 而表示中性义的只有9个。为什么同一种动物对其有爱憎两种极端的隐喻方向, 隐喻机制及影响人们对其认知的因素是什么?我们将在下文依次展开讨论。

2.1 褒义虎字成语的隐喻机制。

根据表一的统计结果, 我们发现, 用于褒义语境中的带虎字的成语大多是由虎的体态、力量等静态特征或者是在成语结构中虎作为施事者而形成的成语。根据隐喻凸显原则, 由虎这种动物域向其它域的映射通常只是凸显源域的不同特征, 具体如下。

2.1.1 凸显虎强而有力、充满生命力的外在形象。

虎的外在形象凶猛而威武, 动作迅猛而敏捷, 这些特征在人们的认知中得以凸显, 从而使得这一特征投射到人类域中, 用以指称某些具有此类特征的人或者活跃生动的气氛、行为等。常用的源域有: (1) 虎的某个身体部分, 如“虎背熊腰”意思是背宽厚如虎, 腰粗壮如熊, 用来形容人身体魁梧健壮。因为虎背一般而言是魁梧宽厚的, 在这里用虎的背喻指人的背, 生动而形象;“虎头虎脑”用虎威严勇猛可爱的头部做源域, 映射到人类的头部, 用来形容人的相貌生动可爱。这样的转喻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 激活人们对其表述的特征形象的联想。 (2) 虎的动作行为。由于虎的动作快而迅猛、敏捷矫健, 人们就自然而然地把它隐喻到人类的行为活动之中, 如用“龙腾虎跃”来比喻奋发有为。类似的还有“虎步龙行、龙吟虎啸、虎超龙骧”等。

2.1.2 凸显虎至高无上的地位。

由于虎威武凶猛的外在形象特征, 人们自然而然地认为它在百兽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由此产生了许多借虎的地位来指代人的地位的虎字成语。如“人中龙虎”, 用来比喻人中豪杰;“卧虎藏龙”用来指隐藏不露的人才。还有其他成语, 如“将门虎子、猛虎出山、大贤虎变、众虎同心”等, 这些词均用虎来指代英雄豪杰、俊秀人才等, 把虎在百兽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作为始源域, 投射到人类中地位较高、有能力这一目标域。在这里, 我们发现, 这里的隐喻其实是一个双向隐喻, 即人类首先把人类社会里的等级制度映射到虎这种动物身上, 根据其凶猛威武的特征, 联想其在百兽中的地位, 然后又把虎在百兽中的地位这一凸显特征, 映射到某部分地位高、有才干的人身上, 如图所示:

2.2 贬义虎字成语的隐喻机制。

据表一的结果, “虎”在虎字成语中表示贬义的占了多一半。作为凸显项来隐喻的主要是虎凶残、贪婪的性格或者是令人恐惧的行为。

2.2.1 用来喻指残忍凶狠的敌人。

此种隐喻一般是以虎类的攻击行为或者人类对虎的强大而产生的畏惧以至厌恶憎恨为源域。 (1) 虎的攻击行为。由于虎善于出击, 捕食时凶猛无情, 人类就以此为其凸显特征, 创造了大量与此有关的成语, 如“虎荡羊群”, 意为老虎冲进羊群中, 比喻以强凌弱。这里的虎就用来指代横行霸道、以强凌弱之人, 还有“饿虎擒羊、饿虎扑食、虎视眈眈、鲸吞虎噬、狼顾虎视”等。在此类成语中“虎”常用来指代以强凌弱的恶人。 (2) 人类对虎的畏惧、厌恶。由于虎的凶猛敏捷, 人类一方面常用此为喻, 表示杰出人物之外, 另一方面也常常由于其过于凶猛而产生畏惧之情, 并且由于畏惧进一步产生厌恶之情。如用“虎党狐侪”比喻凶恶狡黠之辈;“放虎归山”中的“虎”表示强大危险的敌人, 类似的还有“官虎吏狼、引虎入室、为虎添翼、畏敌如虎”等。

2.2.2 用来隐喻危险境地、情况。

此种隐喻一般以虎的某个要害部位 (尾、屁股、口等) 或者虎常给人们带来恶劣后果由此而在人们心目中造成的一种印象为源域。 (1) 虎的要害部位。由于虎这种动物性格残忍, 其身体部位就成为只可远观而不可碰触的东西。一旦接触, 后果则是非常可怕的, 如:“羊落虎口”表示弱者落入坏人的手里, “虎口逃生”比喻从危险的境况中逃生。类似的还有“虎尾春冰、虎口拔牙、老虎的屁股摸不得”等。 (2) 虎常给人们带来恶劣后果, 由此而在人们心目中造成的一种不好的印象。在人类与虎的较量中, 一般是虎占上风, 所以, 人们把虎归为危险动物, 由此引申出表示危险境况的含义, 如“骑虎难下、前狼后虎、除狼得虎、虎狼之势”等。

3. 从整体上把握虎字成语的褒贬色彩

通过对这些虎字成语的分析归类, 我发现, 虎字成语的褒贬色彩有着很强的规律性, 在此我们把其分为三类。

3.1 虎作受事一般表示贬义。

我发现, 虎为受事的成语几乎都用于贬义语境中, 而且施事者通常是人, 如“虎口拔牙、骑虎难下、为虎作伥、以肉啖虎、放虎归山、除狼得虎、暴虎冯河”等。虽然从认知上来讲, 人的生命度要高于虎, 但是, 由于人的力量、速度、凶猛程度均比不上虎类, 因此, 在二者交锋时虎一般是处于上风的, 人类一般要避免和其正面交锋或者深入接触等。如果不幸发生了接触, 则一般被认为是危险的, 动作的发出者是愚蠢而鲁莽的。这实质上是一种实体和物质隐喻, 也就是把人类与虎接触的直接或者间接经验看做实体, 对此类经验作出总结概括, 通过此来理解危险的境况、艰难的处境等。

3.2 与龙连用时为褒义, 与狼连用时为贬义。

通过归纳虎字成语适用语境, 我发现大部分虎字成语都是和龙或者狼连用。一般而言, 当虎和龙连用时, 成语为褒义, 如“龙威虎震、龙跳虎伏、龙腾虎啸、龙腾虎踞、龙腾虎蹴、龙跧虎卧、龙盘虎拏、龙拏虎攫、龙虎风云、龙精虎猛”等等。当虎和狼连用时, 成语一般表达贬义色彩。

龙在中国文化中是帝王的象征, 代表着尊贵荣华, 也是阳刚之美、杰出人物的象征。由此龙的一些行为也就具有了王者风范。而成语其实是一种高度概括性的语言材料。在此, 把龙和虎连在一起简约概括, 使得虎受龙的影响, 动作、行为都具有了褒义色彩。另一方面, 狼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奸诈狡黠、无恶不作, 汉语中有关狼的成语几乎全部为贬义, 所以当虎和狼连用时, 受接近原则的影响, 虎在褒义色彩里具有的凶猛形象变成了凶残, 从而具有了贬义色彩。

进一步来讲, D.Sperber提出的关联理论认为, 任何话语都是有关联的, 话语的理解过程就是认知语境中寻找关联的过程。而认知语境是人系统化了的知识结构, 由直接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和社会心理表征构成。在虎字成语中, 当有龙出现时, 由于龙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均是褒义色彩, 因此, 根据最佳关联原则, 把虎也定义为褒义是最好的选择, 这样能通过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最准确的信息量。相应的, 当成语中有狼字出现时, 人们就会依照狼的形象顺接推理, 由此, 虎就具有了负面形象。但是, 我们注意到, 连用动物的感情色彩必须为典型范畴, 如龙, 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均为正面, 狼均为反面, 这样, 才能根据人类思维中的顺接思维, 自然而然的接受虎的正负两方面形象, 而不至于产生突兀感。如若和虎字连用的是其它一些动物, 如“九牛二虎、虎头蛇尾、断蛟刺虎”等, 就不能直接感知虎的褒贬之意, 此种情况必须通过其它认知经验来理解虎的形象。

4. 对虎字成语的进一步分析

一般而言, 某种动物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或者是正面或者是负面, 或者中性, 很少有动物兼具褒贬两种色彩。关英伟 (1995) 认为, 进入成语的动物大都有着强烈的褒贬色彩, 并且指出动物词语的褒贬色彩也是相对稳定的, 有的常用于褒义, 有的常用于贬义, 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褒贬模式。并认为这是一种常规模式, 对这一规则的突破就当是偏离。而我们通过上面的分析却发现, 人们对虎有爱憎两种极端分明的感情。一方面, 虎是可爱、正义、勇猛、才俊的象征, 另一方面, 虎又代表了凶狠残忍及危险艰难的境况, 这种对虎褒贬参半的现象在成语中一直存在, 使得虎这个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具有了双面性。

我认为, 从认知上讲, 对虎的这种极端的感情色彩必定有一个中间经验, 人们对虎的认知是通过此经验向相反的两个方向引申。也就是会有类似桥梁的认知经验, 从此认知经验人们可以向相反的两方向认知虎类, 而不会显得太突兀。人们对虎的双重认知情绪其实是建立在虎的勇猛之上的。一方面, 由于虎勇猛、体形优美, 人们用它来形象地认知人类中同样勇猛敏捷的同类, 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生命力、勇猛的追求之情。另一方面, 也正是由于虎的勇猛, 人类通常无法制服它, 由此产生了对它的恐惧, 进而是厌恶之情, 使得虎又具有了残忍无情等贬义色彩。并且由于虎类不与人类密切接触, 而是生活在深山老林之中, 所以所有有关虎的成语中的“虎”都不是其本意, 而是引申义, 这使得人类对它的褒贬评价具有相应的固定性, 所以人类对其极端的两种感情得以延续。

参考文献

[1]关英伟.动物词语的褒贬色彩、褒贬对立和偏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1995, (3) .

[2]卢英顺.比喻现象的认知解释[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1, (1) .

[3]王永德.隐喻存在的认知基础[J].修辞学习, 2000, (5) .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篇4:无字的墓碑

泼水节前一天的黄昏,盘巴背上火药枪,钻进寨子后面的大青山,想逮只竹鼠或者打一只锦雉,好在泼水节改善一下生活。转过了一道山脊,盘巴的肩上就已经有了一只山兔和一只锦雉。他满意地坐下来歇息一下,就准备返回了。忽然,对面的树丛簌簌地一阵响动,他惊觉地站起身,一瞬间,他惊得全身一震,一条浑身灰白的大狼正蹲坐在十几步远的对面,惊惧地瞪视着他。大狼的前爪下按着一条毛茸茸的小狼崽。小狼崽显然并没有意识到危险,正不听话地躁动着。盘巴本能地去抓火药枪,大狼显然见识过火药枪的厉害,迅速低头衔起狼崽蹿了出去。盘巴端起火药枪,“啪”的一声枪响,一团白烟过后,盘巴发现大狼已经没了踪影。他向前面的树丛走过去,地下有星星点点的血迹逐渐淡去。一条比巴掌稍大一点的小狼,正蜷缩在浓密的树叶中不停地发抖。盘巴看准它的后腿一把抓住倒提起来:小家伙长着细密柔软干松的烟灰色绒毛,绒毛里稀疏地冒出一些又长又硬的黑色狼毫,绒短毫长,参差不齐,一身野气,像个大毛粟子,拿着也有些扎手。狼崽的脑袋又黑又亮,像是被沥青浇过一样,它的眼睛还没完全睁开,可是细细的狼牙却已经长出,龇出唇外,露出凶相,盘巴思忖了一下,向四周看了看,提着小狼崽向山下走去。

到了家,盘巴找出一条绳子,在小狼崽脖子上拴上了个脖套,一端系在木桩上,然后放开了它。小狼崽迅速向土墙角处爬去,速度快得像上紧了发条的玩具汽车,逗得小儿子拍着巴掌咯咯地笑。晚上,盘巴把小狼崽装到一个铁笼子里,笼门用铁丝牢牢地缠住。半夜里,盘巴听到外面有声响,他向竹楼外一望,吓了一跳,院子里有两道绿森森的光——母狼没有死,竟找上门来了!盘巴抓起火药枪,可是又犹豫着放下了。他怕枪声惊吓了熟睡中的儿子。他想起了阿爸讲过的一个对付母狼的办法:如果抓到了小狼崽就把它吊到树上或装到铁笼子里,在囚禁狼崽的附近放上一大盆盐水,母狼救不出自己的孩子,就会不停地绝望地嚎叫,叫得嗓子发哑时,就会喝盆里的水,结果越喝越渴,越渴越喝,最后母狼会干张着嘴巴,发不出声来,肚涨至极而死。

想出了办法,盘巴躺在竹床上,听着外面悲惨的狼嗥等着天亮。东方刚露出鱼肚白,盘巴便从竹床上爬起来,抓起火药枪冲了出去。大狼已没了踪影,铁笼里的小狼蜷缩在里面,瞪着敌视的眼睛。铁笼竟沾满了斑斑血迹,让人触目惊心。原来是大狼发了狠,想咬断铁笼,不是磨破了嘴,就是咬断了牙。盘巴的妻子那亚动了恻隐之心,劝盘巴说:“怪可怜的,放了它吧。”盘巴犹豫了一下,从笼中倒提出小狼,小狼发出“呜呜”的哀叫。篱笆墙外的一簇树丛动了一下,盘巴向那里看了看,说了句:“去吧,滚远一点!”说着将小狼向那里抛去。谁知意外竟发生了:那里正巧有一块尖石,小狼落地时头正好摔在上面,“呜”的一声便没了动静。只见,小狼的嘴角边渐渐溢出一滩鲜红的血。大狼“嗖”地窜出树丛,嗅了嗅地上的小狼,冲天“呜——欧”一声长叫——目光里充满了绝望与仇恨。然后大狼衔起小狼,钻进树丛不见了。盘巴看见它的一条后腿是瘸着的。

这些事,不过发生在一瞬间。

一连许多天,盘巴常从睡梦中惊醒。他忘不了那双仇恨的眼睛。

这一天,山那边寨子一家亲戚办婚事,盘巴一家三口去喝喜酒。临走时,盘巴总觉得忘了点什么。他想了想,进竹楼取出了火药枪背在身上。

盘巴的预感灵验得很。不知是巧合还是冤家路窄,盘巴又碰到了那条让他耿耿于怀的母狼。盘巴想,这次绝不能放过这个仇恨自己的家伙。他拿出自己攀山越岭的真功夫,紧跟母狼不舍。母娘绕着圈子和盘巴周旋了半天,在一处长满了野山藤的石崖边不见了踪影。盘巴气喘吁吁地追到石崖边,焦急地四处张望寻找,一不小心踩到一块长满青苔的石头上,脚下一滑,向断崖下跌去。断崖下边长满了野山藤,密密的根叶彼此缠绕,织成了一面巨大的网。盘巴被幸运地“网”住了,才免于被摔成四分五裂。他只是扭伤了脚踝,伤处肿得像个馒头,不敢着地。盘巴大声地喊着那亚的名字,等着她来救援。那亚背着儿子焦急地循声赶来,她把儿子放到地上,从石堆边挑出一片利石做工具,砍下3株野山藤枝,把它们缠绕在一起,拽了拽觉得很结实,便将一端在崖边的树干上系牢,然后把藤条抛下断崖。这当中,小儿子在地上欢快好奇地爬着,突然一骨碌身就不见了。盘巴和妻子却浑然不知。

盘巴抓住了绳子,用力向上攀爬。那亚在上面连拉带拽,总算到了崖顶,两个人都已是筋疲力尽,倒在地上动不了身。好半天,等他们直起身子才意识到一件可怕的事情——儿子不见了!他们发疯似的找遍整片树林也听不到儿子的声音,见不到儿子的踪影。一个可怕的念头在心里,他们谁也不敢说出口:孩子被狼叼走了!

那亚是被盘巴背回家的。她哭成了泪人,已经一点力气都没有了。盘巴像一头被激怒的公牛,他将一把砍刀磨了一遍又一遍,又带足了火药、硫磺粉、辣椒粉,还有半瓶收集多年的眼镜王蛇的毒液。他发誓要找到那头母狼为儿子报仇!

一连3天,母狼好像从大山里蒸发了一样,不见了踪影。盘巴有些心力交瘁、垂头丧气了。他又来到当初儿子失踪的地方。山崖边犬石交错,崖顶和崖下的大片野山藤彼此呼应,覆盖了大半片山崖。盘巴失望地用枪管这里碰碰那里捅捅。忽然,他感觉一处茂密的野山藤叶子下的地方有些空,再试一试还是如此。他急忙放下枪,小心地扒开叶子,奇迹出现了——在野山藤的掩盖下,竟然有一个黑幽幽的洞口。

盘巴试着往里面爬了爬,一股浓重的狼臊味扑面而来。他迟疑了一下,如果这时候和母狼碰个正着,自己肯定是要吃亏的。他退了出来,狼一般都是早晨和晚上出去猎食,此时它应该正在洞中。想到这儿,盘巴急忙在附近拾起一大抱干柴枝堆放在洞口。在干柴里再撒些狼最怕的硫磺粉、辣椒粉,然后点着了火。浓烟滚滚地翻卷出来,他脱下衣服使劲地向洞里扇,同时也注意观察着石崖周围,看到有几处石缝间窜出了白烟,他便折了些枝叶覆盖上,再用石头压住,保证洞穴里的白烟不向外散溢。不一会儿,他就听到了令他兴奋的狼的猛烈的咳嗽声,而且越咳越凶,就像一个严重的支气管病人,几乎要把肺给咳出来。盘巴赶紧又抱来一大捆湿树枝投向火里,浓烟更猛烈了。盘巴向后退出了七八米,趴在地上用火药枪瞄着洞口,就等着母狼受不了冲出来时射杀它。火堆噼里啪啦地燃着,盘巴隐约听到小孩子般的哭声,再听了听又没了动静。他晃了晃头,一定是儿子的在天之灵请他报仇吧,他又集中精神瞄着洞口。

可是奇怪得很,尽管咳声越来越弱,母狼却始终没有拼死一搏冲出洞口,直到咳声完全停下来。火势渐渐熄了,这么大的烟,即便不被呛死,也一定呛晕了头。盘巴把洞口的灰烬扫开,端着枪小心地钻进洞里。石壁上烟熏火燎的痕迹清晰可见。盘巴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向前,警惕地观察着,一点大意都不敢有。忽然,他浑身一震——母狼就卧在前方一块大圆石旁边,头耷拉着。盘巴用枪指着它,手就扣在板机上,慢慢地慢慢地靠近。母狼一动不动,盘巴用枪筒轻拨它的头,一点反应也没有,它的眼睛瞪得滚圆,好像要突出来,但眼神已经灰白无神了,四肢无力地张开,好像搂抱着什么。盘巴一提他的后腿,蓦然,他惊呆了——穿着肚兜的儿子就侧躺在母狼长满细密绒毛的腹下,小脸憋得通红,一动不动。盘巴一把将儿子抱起来,对着屁股“啪啪”拍了两下,小家伙“哇”的一声哭出来。盘巴把儿子紧紧地抱在胸前,热泪盈眶……

大青山的山脊上又添了一座新坟。一块高大的墓碑醒目地立在坟前,和其他墓碑不同的是,这块墓碑上一个字也没有,墓碑上只有一杆一折两断的火药枪……

篇5:带有天和无字的成语及解释

[天无绝人之路] 天下不会断绝人的出路,把人困死。比喻人虽一时处于绝境,但终归可以找到出路。

[天无二日] 日:太阳,比喻君王。天上没有两个太阳。旧喻一国不能同时有两个国君。比喻凡事应统于一,不能两大并存。

[有天无日] 比喻社会非常黑暗,没有公道。

[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形容无路可走的窘迫处境。

[回天无力] 回天:比喻力量大,能移转极难挽回的.时势;无力:没有力量。比喻局势或病情严重,已无法挽救。

[无天无日] 犹言不见天日。比喻社会灰暗,见不到一点光明。

[天衣无缝] 神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天下无双] 天下找不出第二个。形容出类拔萃,独一无二。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指只要有志向,有毅力,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事情。

[天下无敌] 普天之下,没有敌手。形容战无不胜,没有对手。

[天道无亲] 亲:亲近。公正,不偏不倚。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指本来没有事,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

[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吴楚:泛指长江中下游。原指登上南京城,一眼望去,越远越觉得天下垂,除见苍天之外,空无所有。现也比喻一无所见。

[无天于上,无地于下] 原指军将临战奋不顾身。

[无缝天衣] 神话指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缝合,没有缝儿。常以比喻诗文等事物没有一点瑕疵。

[无敌天下] 天下都没有对手。

[惨无天日] 犹言暗无天日。

[暗无天日] 形容在反动势力统治下社会的黑暗。

[无法无天] 旧指不顾国法和天理,任意干坏事。现多形容违法乱纪,不受管束。

篇6:包含无字和风字的成语

[无风作浪] wú fēng zuò làng

比喻平白无故地生出事来。有故意制造事端的意思。同“无风起浪”。

[无风扬波] wú fēng yáng bō

犹言无风起浪。比喻无端生事。

[无风生浪] wú fēng shēng làng

比喻平白无故地生出事来。有故意制造事端的意思。同“无风起浪”。

[无风三尺浪] wú fēng sān chǐ làng

比喻无缘无故也会生出事来。

[无风起浪] wú fēng qǐ làng

比喻平白无故地生出事来。有故意制造事端的意思。

[无风不起浪] wú fēng bù qǐ làng

比喻事情发生,总有个原因。

[无边风月] wú biān fēng yuè

无边:无限;岁月:风和月亮,泛指景色。原指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死后影响深广。后形容无限的`美好风景。

[风月无涯] fēng yuè wú yá

极言风景之佳胜。同“风月无边”。

[风月无边] fēng yuè wú biān

极言风景之佳胜。

[风雨无阻] fēng yǔ wú zǔ

篇7:一部无字的“词典”

爸爸带着小芳,拐了两条胡同,来到了闹市区。爸爸用手一指,“你瞧!”顺着爸爸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位老爷爷拄着拐杖,步履艰难,正要横过马路。因为来往的车子多,又有点儿迟疑。小芳见此情景,赶忙走过去,搀扶着老爷爷从人行横道上走过去。爸爸说: 你看到这位老爷爷走路了,慢腾腾的,步态不稳,哆哆嗦嗦,这样子就叫“步履蹒跚”。

这时候,马路上的汽车很多,一辆接着一辆。摩托车、自行车就更多了。因为是星期天,街上的行人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的。爸爸说: 小芳,马路上车子这么多,人这么多,可以用什么词语来描述呢?小芳想了想说:“车水马龙,行人如织。”爸爸听了,连连点头:“好,好。”

小芳高兴地说: 这没有字的“词典”还真管用哩!这一下我算是真正懂得什么叫“步履蹒跚”了。眼前有景,我也知道该用什么词儿来描述了。

爸爸意味深长地说:“看来学语文,不光要会查有字的词典,还要会查这没有字的‘词典’呦。”

篇8:汉画像石:无字的“汉书”

吕梁汉画像石博物馆修建于1998年,2002年正式开馆。博物馆主体设计造型为仿汉代建筑,7000平方米的广场四周点缀着石质的汉灯。吕梁汉画像石博物馆自建成以来就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这里更像是一块世外净土。从进入广场开始,仿佛是一种时空的转换,瞬间从喧嚣走入了宁静。仿汉画像石的车骑出行文饰环绕着古铜色的大门,仿佛在墙壁上开出了一个时空隧道,马上将你的思绪从现代带到了17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

据馆长董楼平介绍,汉画像石被人们称为“无字的《汉书》”。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以孝为仁之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开始深刻影响着当时的社会风气。“事死如生”“事之如存”的厚葬风气开始形成,并推动了厚葬制度和画像石艺术的发展。东汉时期,选拔官员推行“举孝廉”制度,而孝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对父母先人奉行厚葬。从西汉中期至东汉末,社会上出现了“以厚葬为经,薄终为鄙”的现象。

用画像石营造的墓室、祠堂等墓葬建筑物开始得以发展兴盛。之后,随着东汉王朝的衰落,社会经济基础和思想意识发生了变化,汉画像石也就随之销声匿迹,先后延续了约300余年的历史。

吕梁在汉代隶属于西河郡,因“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猎为先”,民风粗犷、彪悍。这里汉画像石也就有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浓墨重彩、质朴豪放、古拙而灵动。吕梁出土的汉画像石,大多采用当地的砂质叶岩,这种石吸水、吃色,画在上边的墨线和色彩历经千年不变。

当笔者走进博物馆后发现,有两块裂开又拼合起来的汉画像石与其他画像石不同,这便是“火牛阵”和“羽人嬉马”。据说这两块就是当年从笔者就读中学的文庙内收集过来的。这两块画像石1919年出土于吕梁市离石区的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50年左右)的左表墓。 左表字元异,是使者持节中郎将莫府奏曹史,是负责管理匈奴进贡和礼品的小官吏。1919年,从其墓室中发掘出14块汉画像石(一说13块),其中有两根刻字石柱最为珍贵。第一条上刻有“和平元年西河中阳左元异建筑万年卢舍”字样,另一条上刻有“使者持节中郎将莫府奏曹史左表字元异之墓”。据博物馆的讲解员介绍,这14块汉画像石被发掘出来后,当时京城有名的文物商人黄百川勾结当地的一些文物贩子,将这些画像石装车运往北京。其中有文字的两块流落到了加拿大的多伦多博物馆,有的后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但是其中的“火牛阵”和“羽人嬉马”两块画像石却在运输时被遗落在路边。当地人不知道这两块石头是什么东西,见上面有画便将其放在了位于今吕梁一所中学校内原文庙的大成殿内。直到上世纪80年代,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才被当地的文物工作者发现。“火牛阵”如今已裂成三块,但画面上的战斗场面仍让人有种亲临其境的感觉。火牛双角上绑着利刃,低着头,四蹄奔腾直冲前面的敌人。整个场面用极简单的线条勾勒而出,火牛的气势和敌人的慌张跃然石上。“羽人嬉马”由上下两块组成。汉画像石上的羽人是汉人所认为的仙人,而马则是汉人最为信任和喜爱的动物之一,这块画像石表现的是羽化升仙后与马嬉戏的场面。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含无字的成语】相关文章:

无字的四字成语04-10

无字开头的成语接龙04-26

字的四字成语04-09

山字的成语04-11

梦字的成语04-14

都字的成语04-16

云字的成语04-21

手字的成语04-26

最字的成语04-26

带香字的成语04-08

上一篇:爱惹麻烦的树作文700字下一篇:请想一想华盛顿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