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字的成语

2024-04-11

山字的成语(通用10篇)

篇1:山字的成语

含有山字的成语

1.词 目:移山拔海

发 音: yí shān bá hǎi

释 义: 移动大山,拔起大海。形容力量巨大。

出 处: 晋·葛洪《抱朴子·交际》:“势力足以移山拔海,吹呼能令泥象登云。”

示 例: 让神话里的~的英雄在上空叹息?!

郭小川《闪耀吧,青春的火光》诗

2.词 目: 啸傲湖山

发 音: xiào ào hú shān

释 义: 啸傲:随意长啸吟咏游乐。在江湖山野中自由自在地吟咏游赏。

出 处: 姚华《曲海一勺》:“折揽胜登临,亦传啸傲湖山之作。”

3.词 目: 耸膊成山

发 音: sǒng bó chéng shān

释 义: 肩膀耸起成了一个“山”字。形容人耸肩缩颈的相貌。也形容人体瘦削的`样子。

出 处: 宋·陆游《衰疾》:“捉襟见肘贫无敌,耸膊成山瘦可知。”

4.词 目: 山中无好汉,猢猻称霸王

发 音: shān zhōng wú hǎo hàn,hú sūn chēng bà wáng

释 义: 俗语,比喻没有能人,普通人物亦充当主要角色。同“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5.目: 山遥路远

发 音: shān yáo lù yuǎn

释 义: 形容路途遥远。

出 处: 元·陈以仁《存孝打虎》楔子:“避不的山遥路远。”

6.词 目: 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发 音: shān shàng wú lǎo hǔ,hóu zǐ chēng dà wáng

释 义: 俗语,比喻没有能人,普通人物亦充当主要角色。

出 处: 《晚清文学丛钞·冷眼观》第十四回:“靠著老子做过上海道,在城里面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弄惯了的脾气,陪著朋友来吃台把酒,就像是连四块下脚钱都是冤枉花的。”

7.词 目: 入宝山而空回

发 音: rù bǎo shān ér kōng huí

释 义: 宝山:聚藏宝物的山。进入满藏宝物的山间却空着手而回来。比喻虽遇到了很好的机会,却一无所得。

出 处: 《先拨志始》卷下:“在婿固不敢厚望,入宝山而空回,想岳亦不能忘情也。”

8.词 目: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发 音: liú dé qīng shān zài,bù pà méi chái shāo

释 义: 比喻只要还有生命,就有将来和希望。

出 处: 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虽是遭此大祸,儿子官职还在,只要到得任所,便好了。”

示 例: 虽然这场大火使他的一切都付之一炬,但他相信只要~,他很快就能站起来。

9.词 目: 众喣漂山

发 音: zhòng xǔ piāo shān

释 义: 喣:吹气。许多人吹气,能使山漂走。比喻说坏话的人多了,能使人受到很大的损害。也比喻人多力量大。

出 处: 《汉书·中山靖王胜传》:“夫众喣漂山,聚蚊成雷。”

示 例: ~不易安,势张那复抚狂澜。

元·王恽《秋涧全集·哀挽亡友中丞王兄五首》

10.词 目: 渊停山立

发 音: yuān tíng shān lì

释 义: 喻人品德如渊水深沉,如高山耸立。

出 处: 清·钱谦益《太保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公神道碑》:“公生而孝友顺祥,笃诫明允,渊停山立,不苟訾笑。”

11.词 目: 义海恩山

发 音: yì hǎi ēn shān

释 义: 情深似海,恩重如山。喻恩情道义深厚。

出 处: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将人的义海恩山,都做了远水遥岑。”

12.词 目: 移山造海

发 音: yí shān zào hǎi

释 义: 移动山岳,造出大海。比喻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力量和气魄。

出 处: 朱德《和何香凝主任〈农村〉原韵》之二:“移山造海志掀天,千万人民涌向前。”

示 例: 那些~的人们,几万、几万在劳动着,最多的时候曾达十几万人。秦牧《花城·古董》

13.词 目: 高山仰之

发 音: gāo shān yǎng zhī

释 义: 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同“高山仰止”。

出 处: 《管子·九守》:“高山仰之,不可极也。”《鬼谷子·符言》:“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德术正静,其莫之极。”

14.词 目: 投山窜海

发 音: tóu shān cuàn hǎi

释 义: 山、海,荒凉边远之地。指有罪而被放逐到荒凉边远的地区。

出 处: 唐·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若使事得其实,罪当其身,则将浴兰沐芳,自屏于烹鲜之地,惟君侯死生!不然,投山窜海,转死沟壑,岂能明目张胆,托书自陈耶?”

15.词 目: 梯山栈谷

发 音: tī shān zhàn gǔ

释 义: 指凿梯、修栈道以度高山深谷。泛指跋涉险阻。

16.词 目: 水剩山残

发 音: shuǐ shèng shān cán

释 义: 多指亡国或经过变乱后国土分裂、山河残破的景象。

出 处: 唐·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之五:“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

篇2:山字的成语

安如泰山

安如太山

安若泰山

挨山塞海

半壁河山

半壁江山

半壁山河

拔地摇山

百二河山

百二山川

百二山河

跋履山川

表里山河

避溺山隅

拔山超海

巴山度岭

拔山扛鼎

拔山盖世

白山黑水

拔树撼山

拔山举鼎

宝山空回

逼上梁山

冰山难靠

背山起楼

跋山涉川

跋涉山川

巴山蜀水

跋山涉水

不识泰山

冰山易倒

巴山越岭

巴山夜雨

尺山寸水

重山复岭

重山复水

崇山峻岭

丛山峻岭

重山峻岭

愁山闷海

出山泉水

春山如笑

残山剩水

楚水吴山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藏之名山

藏诸名山

地崩山摧

地动山摧

地动山摇

笃定泰山

荡海拔山

大好河山 调虎离山

堆积如山

带砺河山

带砺山河

东山复起 倒山倾海

登山涉水

道山学海 恩德如山

恩山义海

恩同山岳 逢山开道

逢山开路

范水模山 高山景行

高山流水

关山迢递 海沸山崩

海沸山裂

海沸山摇 鸿毛泰山

回山倒海

河山带砺 还我河山

华屋山丘

海啸山崩 积甲山齐

军令如山

聚米为山 箕山之风

箕山之节

荆山之玉 开山鼻祖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昆山之玉

砺带河山

力可拔山 庐山面目

连山排海

绿水青山 猛虎深山

木坏山颓

名落孙山 名山大川

模山范水

弥山亘野 邈以山河

南山可移

南山铁案 青山不老

穷山恶水

青山绿水 堑山堙谷

丘山之功

敲山振虎 日薄西山

日落西山

肉山脯林 耸膊成山

山崩地坼

山崩地裂 山崩水竭

水碧山青

山崩钟应 山公倒载

山高水长

山高水低 山呼海啸

誓海盟山

山寒水冷 山鸡舞镜

山节藻棁

水阔山高 山盟海誓

水满金山

水漫金山 山栖谷隐

山栖谷饮

山穷水断 水软山温

深山长谷

剩水残山 深山密林

深山穷谷

深山穷林 山水相连

深山野墺

深山幽谷 水宿山行

山阴乘兴

山摇地动 山遥水远

水远山遥

山肴野湋 山陬海噬山陬海澨

山珍海味 铁壁铜山

退如山移

泰山北斗 东山高卧

刀山火海 登山小鲁

登山越岭 恩重如山

恩重泰山 翻山越岭

扛鼎拔山 观山玩水

高山仰止 湖光山色

火海刀山 海誓山盟

火山汤海 海约山盟

举鼎拔山 剑树刀山

箕山挂瓢 箕山之志

锦绣河山 开山老祖

昆山片玉 乐山爱水

砺山带河 庐山真面

累土至山 马入华山

邈若河山 名山胜川

盟山誓海 披发入山

排山倒海 穷山僻壤

千山万壑 敲山震虎

气吞山河 肉山酒海

刃树剑山 山崩地塌

山崩地陷 山川米聚

山长水阔 山光水色

水光山色 山河易改,本性难移 山枯石死

山亏一篑 山明水秀

水明山秀 山穷水尽

山穷水绝 剩山残水

升山采珠 水剩山残

水色山光 山颓木坏

山童石烂 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山肴野蔌

山阴夜雪

死重泰山 太山北斗

投山窜海 堆山积海

刀山剑树

登山临水

登山陟岭

东山再起

东山之志

放虎归山

放火烧山

覆海移山

功若丘山

冠山戴粒

高山峻岭

高山仰之 关山阻隔

高卧东山

航海梯山

号令如山

海盟山咒

怀山襄陵

河山之德

回山转海

久归道山

积甲如山

寄迹山林

江山如故

江山如画

箕山之操

锦绣江山

锦绣山河

开门见山

开山始祖

跨山压海

开山祖师

离山调虎

临水登山

流水高山

马放南山

闷海愁山

猛虎出山

邈若山河

漫山遍野

满山遍野

名山胜水

名山事业

漫山塞野

被山带河

爬山涉水

排山压卵

千山万水

千水万山

青山一发

气涌如山

气壮河山

气壮山河

人山人海

如山压卵

山崩川竭

山包海容

山崩海啸

寿比南山

山长水远

山肤水豢

山复整妆

山高水险

山河表里

涉海登山

山积波委

水尽山穷

山砠水厓

山溜穿石

山林隐逸

山鸣谷应

山眉水眼

山木自寇

山南海北

水穷山尽

山清水秀

山容海纳

寿山福海

深山老林

誓山盟海

三山五岳

四山五岳

尸山血海

使蚊负山

山行海宿

水秀山明

山肴海错

山遥路远

水远山长

山吟泽唱

山止川行

山珍海错

山中宰相

铁案如山

他山攻错

梯山航海

泰山鸿毛

山重水复 山峙渊渟 梯山架壑

铜山金穴

泰山梁木

泰山盘石

泰山磐石

泰山其颓

铜山铁壁

泰山压顶

泰山压卵

梯山栈谷

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童山濯濯

铁桶江山

铁证如山

稳如泰山

文山会海

巫山洛浦

万水千山

巫山云雨

为山止篑

文章山斗

啸傲湖山

啸聚山林

学如登山

挟山超海

仙山楼阁

显山露水

秀水明山

仙山琼阁

西山日薄

堙谷堑山

愚公移山

义海恩山

渔海樵山

移山拔海

阴山背后

依山傍水

移山倒海

远山芙蓉

移山回海

移山竭海

移山跨海

野蔌山肴

银山铁壁

移山填海

游山玩景

游山玩水

逾山越海

乐山乐水

移山造海

渊亭山立

渊停山立

猿穴坏山

阳煦山立

一叶迷山

云雨巫山

坐吃山崩

坐吃山空

钟鼎山林

执法如山

纵虎归山

拄笏看山

拄笏西山

拄颊看山

枕山臂江

阻山带河

枕山负海

栈山航海

枕山襟海

指山卖磨

劚山觅玉

枕山栖谷

钻山塞海

坐食山空

指山说磨

醉山颓倒

铸山煮海

众喣漂山

众喣飘山

众喣山动

重于泰山

醉玉颓山

兵藏武库,马入华山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兵败如山倒

不识庐山真面目

隔行如隔山

隔山买老牛

江山好改,本性难移

江山好改,秉性难移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庐山真面目

入宝山而空回

人心齐,泰山移

山高皇帝远

山锐则不高

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山雨欲来风满楼

山中无好汉,猢狲称霸王

泰山不让土壤

一山不藏二虎

有眼不识泰山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坐山观虎斗

这山望着那山高

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积土为山,积水为海

积土成山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篇3:从认知看带“虎”字的成语

无论是在汉语还是其他语言中均存在大量带有动物语素的成语, 这些成语大部分都不单纯用来描述或者形容动物本身, 如虎背熊腰、尖嘴猴腮、贼眉鼠眼、狼心狗肺、马到成功等。这些词语大部分是人们以熟悉的动物原型来认知人的外貌、动作、行为或者其他事物, 从而丰富了自己的语言, 扩大认知域, 以便更好地认识和描述新的事物。我整理了大量带“虎”字的成语, 从纵向看, 这些带“虎”字的成语, 以一个相同的动物形象, 从多角度比喻了不同的形象和感情色彩。我通过对此分析以阐释造成这种现象的认知机制和模型。

2. 带“虎”字成语的隐喻认知机制

1980年, Lakoff与Johnson出版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明确指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 是我们认识外在世界和自身的基本方式。并且指出隐喻的本质在于通过另一事物来理解和体验一事物。这里的另一事物是始源域, 一事物是目标域, 并且认为隐喻的核心是一般的跨域映射。人们在认识客观外界事物和关系时, 往往从具体到抽象。人类自身的许多特性、特征和行为往往无法或者很难直接观察, 这就得借助其他人类已知的事物和关系, 通过隐喻的方式来理解。动物隐喻是人类语言现象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许多人类行为可以借助动物行为通过隐喻的方式来理解。动物是人类最亲密的伙伴, 具有可直接观察性和直接感知性, 所以在人类的语言中存在许多用动物来隐喻人类的词汇。就以带“虎”字的成语为例, 很大一部分都已经不再用于形容虎这种动物本身, 而是用以指代人或者事物。

我一共收集了196个带“虎”字的成语, 经过分析整理, 把一些意义相同、只是语素或者语序稍有变动的虎字成语去掉, 共得到了108个虎字成语。并且, 我根据源域凸显特征的不同, 经过分析整理, 得到了如下结果:

我们发现, 带“虎”字的成语, 褒义一共有41个, 贬义一共有58个, 而表示中性义的只有9个。为什么同一种动物对其有爱憎两种极端的隐喻方向, 隐喻机制及影响人们对其认知的因素是什么?我们将在下文依次展开讨论。

2.1 褒义虎字成语的隐喻机制。

根据表一的统计结果, 我们发现, 用于褒义语境中的带虎字的成语大多是由虎的体态、力量等静态特征或者是在成语结构中虎作为施事者而形成的成语。根据隐喻凸显原则, 由虎这种动物域向其它域的映射通常只是凸显源域的不同特征, 具体如下。

2.1.1 凸显虎强而有力、充满生命力的外在形象。

虎的外在形象凶猛而威武, 动作迅猛而敏捷, 这些特征在人们的认知中得以凸显, 从而使得这一特征投射到人类域中, 用以指称某些具有此类特征的人或者活跃生动的气氛、行为等。常用的源域有: (1) 虎的某个身体部分, 如“虎背熊腰”意思是背宽厚如虎, 腰粗壮如熊, 用来形容人身体魁梧健壮。因为虎背一般而言是魁梧宽厚的, 在这里用虎的背喻指人的背, 生动而形象;“虎头虎脑”用虎威严勇猛可爱的头部做源域, 映射到人类的头部, 用来形容人的相貌生动可爱。这样的转喻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 激活人们对其表述的特征形象的联想。 (2) 虎的动作行为。由于虎的动作快而迅猛、敏捷矫健, 人们就自然而然地把它隐喻到人类的行为活动之中, 如用“龙腾虎跃”来比喻奋发有为。类似的还有“虎步龙行、龙吟虎啸、虎超龙骧”等。

2.1.2 凸显虎至高无上的地位。

由于虎威武凶猛的外在形象特征, 人们自然而然地认为它在百兽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由此产生了许多借虎的地位来指代人的地位的虎字成语。如“人中龙虎”, 用来比喻人中豪杰;“卧虎藏龙”用来指隐藏不露的人才。还有其他成语, 如“将门虎子、猛虎出山、大贤虎变、众虎同心”等, 这些词均用虎来指代英雄豪杰、俊秀人才等, 把虎在百兽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作为始源域, 投射到人类中地位较高、有能力这一目标域。在这里, 我们发现, 这里的隐喻其实是一个双向隐喻, 即人类首先把人类社会里的等级制度映射到虎这种动物身上, 根据其凶猛威武的特征, 联想其在百兽中的地位, 然后又把虎在百兽中的地位这一凸显特征, 映射到某部分地位高、有才干的人身上, 如图所示:

2.2 贬义虎字成语的隐喻机制。

据表一的结果, “虎”在虎字成语中表示贬义的占了多一半。作为凸显项来隐喻的主要是虎凶残、贪婪的性格或者是令人恐惧的行为。

2.2.1 用来喻指残忍凶狠的敌人。

此种隐喻一般是以虎类的攻击行为或者人类对虎的强大而产生的畏惧以至厌恶憎恨为源域。 (1) 虎的攻击行为。由于虎善于出击, 捕食时凶猛无情, 人类就以此为其凸显特征, 创造了大量与此有关的成语, 如“虎荡羊群”, 意为老虎冲进羊群中, 比喻以强凌弱。这里的虎就用来指代横行霸道、以强凌弱之人, 还有“饿虎擒羊、饿虎扑食、虎视眈眈、鲸吞虎噬、狼顾虎视”等。在此类成语中“虎”常用来指代以强凌弱的恶人。 (2) 人类对虎的畏惧、厌恶。由于虎的凶猛敏捷, 人类一方面常用此为喻, 表示杰出人物之外, 另一方面也常常由于其过于凶猛而产生畏惧之情, 并且由于畏惧进一步产生厌恶之情。如用“虎党狐侪”比喻凶恶狡黠之辈;“放虎归山”中的“虎”表示强大危险的敌人, 类似的还有“官虎吏狼、引虎入室、为虎添翼、畏敌如虎”等。

2.2.2 用来隐喻危险境地、情况。

此种隐喻一般以虎的某个要害部位 (尾、屁股、口等) 或者虎常给人们带来恶劣后果由此而在人们心目中造成的一种印象为源域。 (1) 虎的要害部位。由于虎这种动物性格残忍, 其身体部位就成为只可远观而不可碰触的东西。一旦接触, 后果则是非常可怕的, 如:“羊落虎口”表示弱者落入坏人的手里, “虎口逃生”比喻从危险的境况中逃生。类似的还有“虎尾春冰、虎口拔牙、老虎的屁股摸不得”等。 (2) 虎常给人们带来恶劣后果, 由此而在人们心目中造成的一种不好的印象。在人类与虎的较量中, 一般是虎占上风, 所以, 人们把虎归为危险动物, 由此引申出表示危险境况的含义, 如“骑虎难下、前狼后虎、除狼得虎、虎狼之势”等。

3. 从整体上把握虎字成语的褒贬色彩

通过对这些虎字成语的分析归类, 我发现, 虎字成语的褒贬色彩有着很强的规律性, 在此我们把其分为三类。

3.1 虎作受事一般表示贬义。

我发现, 虎为受事的成语几乎都用于贬义语境中, 而且施事者通常是人, 如“虎口拔牙、骑虎难下、为虎作伥、以肉啖虎、放虎归山、除狼得虎、暴虎冯河”等。虽然从认知上来讲, 人的生命度要高于虎, 但是, 由于人的力量、速度、凶猛程度均比不上虎类, 因此, 在二者交锋时虎一般是处于上风的, 人类一般要避免和其正面交锋或者深入接触等。如果不幸发生了接触, 则一般被认为是危险的, 动作的发出者是愚蠢而鲁莽的。这实质上是一种实体和物质隐喻, 也就是把人类与虎接触的直接或者间接经验看做实体, 对此类经验作出总结概括, 通过此来理解危险的境况、艰难的处境等。

3.2 与龙连用时为褒义, 与狼连用时为贬义。

通过归纳虎字成语适用语境, 我发现大部分虎字成语都是和龙或者狼连用。一般而言, 当虎和龙连用时, 成语为褒义, 如“龙威虎震、龙跳虎伏、龙腾虎啸、龙腾虎踞、龙腾虎蹴、龙跧虎卧、龙盘虎拏、龙拏虎攫、龙虎风云、龙精虎猛”等等。当虎和狼连用时, 成语一般表达贬义色彩。

龙在中国文化中是帝王的象征, 代表着尊贵荣华, 也是阳刚之美、杰出人物的象征。由此龙的一些行为也就具有了王者风范。而成语其实是一种高度概括性的语言材料。在此, 把龙和虎连在一起简约概括, 使得虎受龙的影响, 动作、行为都具有了褒义色彩。另一方面, 狼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奸诈狡黠、无恶不作, 汉语中有关狼的成语几乎全部为贬义, 所以当虎和狼连用时, 受接近原则的影响, 虎在褒义色彩里具有的凶猛形象变成了凶残, 从而具有了贬义色彩。

进一步来讲, D.Sperber提出的关联理论认为, 任何话语都是有关联的, 话语的理解过程就是认知语境中寻找关联的过程。而认知语境是人系统化了的知识结构, 由直接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和社会心理表征构成。在虎字成语中, 当有龙出现时, 由于龙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均是褒义色彩, 因此, 根据最佳关联原则, 把虎也定义为褒义是最好的选择, 这样能通过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最准确的信息量。相应的, 当成语中有狼字出现时, 人们就会依照狼的形象顺接推理, 由此, 虎就具有了负面形象。但是, 我们注意到, 连用动物的感情色彩必须为典型范畴, 如龙, 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均为正面, 狼均为反面, 这样, 才能根据人类思维中的顺接思维, 自然而然的接受虎的正负两方面形象, 而不至于产生突兀感。如若和虎字连用的是其它一些动物, 如“九牛二虎、虎头蛇尾、断蛟刺虎”等, 就不能直接感知虎的褒贬之意, 此种情况必须通过其它认知经验来理解虎的形象。

4. 对虎字成语的进一步分析

一般而言, 某种动物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或者是正面或者是负面, 或者中性, 很少有动物兼具褒贬两种色彩。关英伟 (1995) 认为, 进入成语的动物大都有着强烈的褒贬色彩, 并且指出动物词语的褒贬色彩也是相对稳定的, 有的常用于褒义, 有的常用于贬义, 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褒贬模式。并认为这是一种常规模式, 对这一规则的突破就当是偏离。而我们通过上面的分析却发现, 人们对虎有爱憎两种极端分明的感情。一方面, 虎是可爱、正义、勇猛、才俊的象征, 另一方面, 虎又代表了凶狠残忍及危险艰难的境况, 这种对虎褒贬参半的现象在成语中一直存在, 使得虎这个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具有了双面性。

我认为, 从认知上讲, 对虎的这种极端的感情色彩必定有一个中间经验, 人们对虎的认知是通过此经验向相反的两个方向引申。也就是会有类似桥梁的认知经验, 从此认知经验人们可以向相反的两方向认知虎类, 而不会显得太突兀。人们对虎的双重认知情绪其实是建立在虎的勇猛之上的。一方面, 由于虎勇猛、体形优美, 人们用它来形象地认知人类中同样勇猛敏捷的同类, 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生命力、勇猛的追求之情。另一方面, 也正是由于虎的勇猛, 人类通常无法制服它, 由此产生了对它的恐惧, 进而是厌恶之情, 使得虎又具有了残忍无情等贬义色彩。并且由于虎类不与人类密切接触, 而是生活在深山老林之中, 所以所有有关虎的成语中的“虎”都不是其本意, 而是引申义, 这使得人类对它的褒贬评价具有相应的固定性, 所以人类对其极端的两种感情得以延续。

参考文献

[1]关英伟.动物词语的褒贬色彩、褒贬对立和偏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1995, (3) .

[2]卢英顺.比喻现象的认知解释[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1, (1) .

[3]王永德.隐喻存在的认知基础[J].修辞学习, 2000, (5) .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篇4:含有通假字的成语

存在通假字的成语很多,常见的有:

1. 信口开河

信口:随口;开河:“河”通“合”,说话时嘴唇张合。用作贬义。多指不加思索地随口乱说;或是随口乱吹;或是随便议论;或是漫无边际地乱扯;有时又用于自我解嘲。

楚汉相争时期,刘邦与项羽在灵壁激战,刘邦败北,屯兵荥阳。项羽授英布为“当阳君”,率军40万进驻九江。刘邦派典谒官随何去劝说英布投降。英布说随何信口开河,然而还是投降刘邦。刘邦故意气他,后设宴款待,封“九江侯”。

2. 图穷匕见

图:地图;穷:尽;见:通“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这个成语出自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战国策·卷三十一燕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3. 博闻强识

博:广博。闻:见闻。识:通“志”,记忆。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也可以写作“博闻强志”)

出自《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4. 拨乱反正

乱:指乱世;反:通“返”,回复。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这个成语出自《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在古代小说中有用拨乱反正的,如:今天运将转,不过数十年,真人当出,拨乱反正。(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三十二)

5. 披沙拣金

又作“排沙简金”。“简”通“拣”,拨开沙子,挑选金子。比喻从大量的东西中选取精华。

这个成语出自梁·钟嵘《诗品》卷上:“潘诗烂若舒锦,无处不佳,陆文如披沙简金,往往见宝。”

例:其间商榷源流,扬扢风雅,如披沙拣金,正须明眼者抉择之。(清·吴骞《〈拜经楼诗话〉自序》)

6. 厉兵秣马

厉:通“砺”,“磨”的意思;兵:兵器、刀枪;秣:饲料、草料。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厉兵秣马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例:孙权克仗先烈,雄据江东,举贤任能,厉兵秣马,以伺中国之变。(宋·陈亮《酌古论·吕蒙》)

僖公三十二年冬天,杞子从郑国派人来告诉秦穆公说:“郑国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军队来,保管成功。”大臣蹇叔对秦穆公说:“调动大军偷袭这么远的国家,我们赶得精疲力乏,对方早就有了准备,不会有什么作为的。而且行军路线上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穆公不听,派大军东行。秦军到了郑国的边境滑地,遇到郑国人弦高赶着十二头牛要到周朝集市去卖。弦高赶快让人回国报信,自己将牛献给秦军作犒劳,说:“我们大王听说你们要从这里路过,派我来犒劳你们,请不要嫌弃礼物轻薄。”

郑穆公得到弦高的消息,派人去查看,见杞子一伙正在整顿盔甲、磨兵器、喂马,便对他们说:“你们留在我们郑国时间也长了,我们国小物乏,听说你们就要离开,就请便吧!”杞子就逃了。秦军只好退了。

7. 自怨自艾

“艾”通“乂”,本意为割草,引申为治理、安定的意思。“自怨自艾”这个词出自《孟子·万章上》,其本意有改过自新的意思,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只剩下自我悔过的意思。

8. 一暴十寒

暴(pù):同“曝”,晒。孟轲《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意为“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做事不坚持、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地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放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再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哪里还活得成呢!我跟大王在一起的时间很短,大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

9. 疾恶如仇

“疾”通“嫉”,憎恨坏人坏事就像憎恨仇人一样。汉·孔融《荐祢衡表》:“见善若惊,疾恶若仇。”西晋时期,御史中丞司录校尉傅咸为人正直无私,为官也是疾恶如仇。有一年因发生自然灾害而闹饥荒,百姓流落失所,饿死冻死无数,晋惠帝竟责怪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傅咸说明道理,力谏处理朝中奢侈浪费,救济灾民。

10. 受益匪浅

受益:得到好处,受到利益;匪通“非”,匪浅:不浅。“受益匪浅”指得到的好处很多(意即收获不小)。现在人们为方便有时也写成“受益非浅”。

11. 厝火积薪

厝:通“措”,放置;薪:柴草。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危险。

出自《汉书·贾谊传》:“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汉书·汲黯传》:“黯褊心,不能无少望,见上,言曰:‘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后以“积薪”喻选用人才后来居上。

12. 被坚执锐

“被”通“披”;“坚”和“锐”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指“坚硬的甲胄”和“锐利的兵器”。穿坚固甲胄,握锐利武器。谓上阵战斗或做好战斗准备。

出自汉·班固《汉书·高帝纪》:“前日天下大乱,兵革并起,万民苦殃,朕亲被坚执锐,自帅士卒,犯危难,平暴乱,立诸侯,偃兵息民,天下大安,此皆太公之教训也。”

13. 捉襟见肘

襟:衣襟;肘:胳膊肘;见:通“现”,露出。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比喻生活困难或处境窘迫。也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语出先秦·庄周《庄子·让王》:“曾子居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

14. 秀外惠中

“惠”通“慧”,聪明。容貌秀美,资质聪明。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丽人杂记》:“ 广汉营妓,小名僧儿,秀外惠中,善填词。”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香玉》:“卿秀外惠中,令人爱而忘死。”亦作“秀外慧中”。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十六回:“是时洪女年方十九,秀外慧中。”

15. 高屋建瓴

“建”是“瀽”的通假字,是倒水、泼水的意思。“瓴”有装水的瓶子和瓦沟两种说法。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

高屋建瓴这个成语来自一个经典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刘邦和他的大夫田肯。

在刘邦当上皇帝的第二年,有人向他报告楚王韩信正暗地里准备造反。他赶快召集文武近臣商议对策。这时,谋士陈平对刘邦说:“陛下假说到云梦泽去巡视,并在陈地会见各个诸侯。陈是楚的西界,韩信得到陛下巡视的消息,一定会去陈地迎接的。当韩信拜见陛下的时候,只要有一位武士就可以把韩信捉住。”刘邦按照陈平的计策,果然轻易就捉住了韩信。刘邦非常高兴,于是在当天颁布了大赦令。大夫田肯乘着道贺的机会,对刘邦说:“您捉住了韩信,又在关中建都,这是我们应当庆贺的大事。(秦中)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成语高屋建瓴的意思即由此演变而来。这句话意思是说关中地形险要,易守难攻,胜于他国;土地广阔,有千里之远;兵员众多,占天下百分之二十。由于地势优越,如果派兵去攻打诸侯,真好比是站在高屋顶上往下倾倒瓶里的水,由上而下,势不可挡。

这个成语除了形容气势外,还可以形容人的观点或者论点十分透彻,着眼点高,论证得全面。比如“刘书记的报告高屋建瓴,对我厂的现状分析得非常透彻”。

16. 不过尔尔

篇5:带山字的诗句

带山字的诗句精选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

9.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1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2.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李叔同《送别》)

13.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夏完淳《别云间》)

14.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故山下》)

15.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王安石《登飞来峰》)

1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17.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9.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20.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2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2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23.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2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篇6:带山字的诗句

作者:李白

原文:

访古登岘首,凭高眺襄中。

天清远峰出,水落寒沙空。

弄珠见游女,醉酒怀山公。

篇7:带有山字的词语

带有山字的词语

1、山童石烂:谓山无草木,石头腐烂。喻不可能有的现象。

2、移山跨海:移动山岳,跨越大海。比喻力量巨大。

3、恩重丘山:恩:恩惠。恩情像高山一样厚重,形容恩义极为深重。

4、山南海北:指遥远不能确指的地方或指四面八方。

5、学如登山:学习象登山一样。比喻要努力攀登,逐步提高。

6、山枯石死:极言年代久远。

7、山肴海错:犹言山珍海味。

8、钟鼎山林:比喻富贵和隐逸。

9、枕山负海:见“枕山襟海”。

10、荡海拔山:摇动大海,拔起高山。形容力气非常大。

11、泰山磐石:比喻安定稳固。

12、山林隐逸:隐居山林的士人。即隐士。

13、梯山架壑:形容登山涉险历经艰辛。

14、山容海纳:形容胸怀宽广,能象山谷和大海一样容物。

15、摧山搅海:摧:毁坏;搅:搅动。摧毁高山,搅动大海。形容神通极大,声势吓人。

16、云雨巫山:原指古代神话传说巫山神女兴云降雨的事。后称男女欢合。

17、显山露水:比喻出名,显露才能。

18、依山傍水:指地理位置靠近山岭和水流。

19、恩山义海:恩爱像高山一样重,情义像大海一样深。形容恩惠深,情义重。

20、表里山河:表里:即内外。外有大河,内有高山。指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

21、指山卖磨:比喻耍手段、说空话哄人。

22、山高水险:比喻前进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

23、渊亭山立:见“渊渟岳峙”。

24、秀水明山: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25、重山复岭:谓山峦重迭层接。

26、一叶迷山:意谓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27、重山峻岭:连绵起伏的高山。

28、山复整妆:明月高悬,青山辉映,更为秀丽,如同重整妆饰。

29、枕山臂江:谓依山傍水。

30、渔海樵山:入海打鱼,上山砍柴。借指隐居生活。

31、栈山航海:指跋山涉水,逾越险阻。

32、耸膊成山:肩膀耸起成了一个“山”字。形容人耸肩缩颈的相貌。也形容人体瘦削的样子。

33、山栖谷饮:栖息于山中,汲取山谷的泉水来喝。形容隐居生活。

34、移山回海:移动山岳,旋转大海。比喻竭尽全力,克服巨大困难。

35、钻山塞海:比喻做极为困难的事。

36、义海恩山:情深似海,恩重如山。喻恩情道义深厚。

37、移山造海:移动山岳,造出大海。比喻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力量和气魄。

38、枕山襟海:靠山依海。

39、山鸣谷应:形容回音响亮,也比喻此鸣彼应,互相配合。

40、从诲如流:诲:教导。遵照师长的`教诲,像高山流水一样,合乎自然而下。

41、大山广川:高山大河。

42、山眉水眼:形容女子眉目清秀水灵。亦作“水眼山眉”。

43、山公倒载:谓醉酒后躺倒在车上。形容烂醉不醒。

44、梯山栈谷:谓凿梯、修栈道以度高山深谷。泛指跋涉险阻。

45、铁壁铜山:比喻坚强可靠的势力。

46、泰山盘石:比喻安定稳固。

47、移山拔海:移动大山,拔起大海。形容力量巨大。

48、阻山带河:靠山环河。指形势险要。

49、从恶是崩:学坏象高山崩塌一样迅速。比喻学坏很容易。

50、安若泰山:形容极其平安稳固。同“安如泰山”。

51、重山复水:谓山峦重迭,水流盘曲。

52、啸聚山林:啸聚:互相呼召着聚合起来。指反抗反动统治而聚众起事。

53、山行海宿:行于山间和宿于海上。谓行旅艰险。

54、移山填海:移动山岳,填平大海。指仙术法力高超。现多比喻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和气魄。

55、渊停山立:喻人品德如渊水深沉,如高山耸立。

56、死重泰山:比喻死得光荣。

57、山遥水远:谓道路遥远。

58、深山穷谷:与山外距离远、人迹罕至的山岭、山谷。

59、拔山超海:拔起高山,超越大海。比喻力量极大。

60、山砠水厓:石山和水滨。泛指荒僻的处所。

61、移山竭海:移动山岳,使大海干竭。比喻力量巨大。

篇8:山字的成语

由于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生产和生活条件较差,经济发展落后,既是“三农”问题比较突出的地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加快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的发展,必须在“山”字上作文章,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保护战,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培植生态化的思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托农民主体,整合各级项目资金,逐步、分类推进,才能最终实现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的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首先,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制定一个好规划。科学发展必须规划先行。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深入调查研究、全面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劣势的基础上,突出本村特色,科学、合理地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以村为单位的好规划和实施方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尊重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地形复杂,村庄分散,村与村之间的经济基础、自然条件、传统习惯千差万别的客观实际,充分考虑区域特点、地方特点、民族特点,因地制宜地确定目标和任务,只有吃透各村村情,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各村的发展重点,以及各村应该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各村的优势,找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好路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出各村经济发展的特色。

其次,要以山为本,突出特色,打造一个好产业。“生产发展”是二十字方针的核心和根本,只有生产发展了,农民群众的生活才能宽裕;只有物质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乡风文明才有牢固的基础;在强大的经济支撑下,村容整洁才具有物质基础;农民群众手里有钱,他们才能更好地参与民主管理。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最根本的任务来抓,把发展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作为发展农业的大事,着力培植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为农村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打下坚实基础。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的发展,受交通、区位、土地的制约较大,但同时也有自身山场面积广阔和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所以,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要紧紧抓住林权制度改革的机遇,依托山林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发展潜力,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果业和经济作物,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抓实林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着力培植特色、优势、外向型农林产业。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农民群众人均占有的耕地资源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已成为直接增加收入的根本途径,要进一步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规模,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输出质量。要坚持市场导向,突出重点产业,稳定完善政策,强化科技支撑,培育优质特色农林产品生产基地,尽快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发展格局,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再次,要科学发展,良性互动,维护一个好生态。生态环境是山区、半山区群众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必须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培植生态化的思路,高度重视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切实抓好林业生态、水资源、地质资源建设和保护,维护好地区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要认真实施好农村“五小”水利建设,改善农村人畜饮水和农业生产用水条件,大力开展清洁能源建设,加大沼气池建设和节柴改灶工作力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鼓励和支持发展循环农业,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做到产业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发展经济中保护生态环境,在环境保护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建立起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关系,实现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和谐。

最后,要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实现一个好目标。新农村建设主体是农民,关键也在农民,只有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才能用有限的项目资金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创业的积极性。要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的浓厚氛围,把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作为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过程,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农民自主创业的潜能,克服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长期存在的“等、靠、要”思想,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体村民的共同行动。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农民增加创新意识和开放意识,逐步实现由传统思维向现代思维方式转变,由保守思想向进取意识转变,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致富能力,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能有效地把农民组织起来带入市场,平衡农业产业链条上农户与企业两大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解决农民与市场脱节、农业生产无序、农产品质量低等一些村、组“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单户农民“办”不了的难题,全面提升经营水平,能有效解决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群众买难、卖难的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在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解决好农民“入市”难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要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龙头,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契机,进一步畅通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市场流通渠道,形成工业品下乡、农林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网络,实现农村传统商业经营方式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变,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健英:《少数民族地区“三农”问题的特殊性及解决途径》,《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篇9:战国山字镜的探析

为了研究和探讨的需要,笔者在这里介绍一面战国时期的四山字镜。该镜,青铜质地,包浆纯熟,晶莹锃亮,直径23.5厘米,圆形,卷缘,三弦钮,双方框钮座,羽状地纹,线条粗细起伏,清晰活泼。钮座四边各生出一桃形叶瓣纹,四角对应处饰有斜向“山”字纹,制作工艺精湛,质薄器轻,纹饰整齐规范,十分美观。据考,像这种山字镜的铸造和使用之地涉及范围,只在长江中游和中下游之交、淮河以及汉水之滨的楚国属地有。其他地方没有,楚国之后亦没有。因此,只有了解这一情况,才能有助于我们去寻找山字纹的源头。

关于山字镜的“山”字纹饰的起源、形成的因素以及它的文化底蕴是什么呢?近年来,在学术界、文物界也是众说纷纭。有的说它是从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T”形纹饰勾连雷纹演绎或移植而来的;有的说它是把现实生活中大自然界的崇山峻岭象形地再现出来的,对于上述两种看法,笔者对前者不敢苟同,而是倾向于后者。其理由是,因为“T”形勾连雷纹的确在商周时青铜器上屡见不鲜,但这种“T”形纹,却与英文字母中的“T”相似,与“山”字的独立和三竖向上的字体并无多大联系。而且勾连雷纹线条弯曲,更是与“山”字纹没有什么渊源关系。因此,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是比较牵强附会的,并没有什么科学根据。

至于笔者为什么同意“山”字纹是起源于大自然界的山呢?当然也不是凭空想象。首先,从理论上来分析,人们生存于天地之间,宇宙间的一切事物赋予他们的感觉和所带来的形象思维必然是大同小异,甚至几乎是相近的,这是一种共性。尽管起初人们不知何为山,也不知其名叫山。但从那地表上高高起伏凸起的物象也可以反映出,人们脑海里很可能形成了像“山”字形的雏形。正如《尔雅》云:“土高有石日山”。 《说文》曰:“山有石而高,象形也。”《荀子》云:“积土为山。”《国语》云:“山者,土之聚也。”《诗·小雅》云:“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这些都充分反映在人们的观念中,土地之隆起,便成了山,而且在古人心目中,山是最崇高的形象,被称为“神灵”。自然山的形象对人们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其次,山字组合一起,可喻为三山五岳,也可喻为江山一统,有巍峨壮观和岿然不动之意。故学者梁廷先生认为:“刻四山形以像四岳,此代形以字。”另从甲骨文、金文的角度看,山字形象为山峰并立的形状,即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正如日本学者驹井和爱在《中国古镜研究》一书中提到:“山字在甲骨文、金文中的写法与今天的山字写法,几乎没有多大差别。”古往今来,山与不动、安静等意念结合在一起。因此,在铜镜上使用山字表示山的纹饰,也如同福、禄、寿、喜等字一样含有强烈的吉祥寓意。 最后,古人將“山”视为神灵崇拜之说,《淮南子·地形训》云;“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雷地。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就连甲骨卜辞中也有许多祭祀山岳的内容,殷人已把山当成求雨、止雨、祈年的神灵,这种对山神的崇拜和信仰一直流传到战国时代。

我们可以从中山国国王墓葬出土的山字形铜礼器,以及江陵雨台山楚墓出土的竹编器物上的山字形纹饰可以看出,古人有祭山、拜山的习俗。另外,从地理环境来说,当时楚国的属地大部分是位于长江中游,以及部分中下游,即今湖北、安徽等地。在战国时期,楚国的疆域比较大,西北到武关(即陕西南部),东南到昭关(即安徽含山),北到河南南阳,南到洞庭湖以南,东北到山东南部,西南到广西东北部,这些省份的地势多为内陆丘陵,崇山峻岭特别多,所以,人们自然会通过器物的纹饰把山的形象表现出来。

篇10:带有山字的诗句有哪些

2、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金·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迈陂塘》

3、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唐·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忆》

4、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唐·杜甫《登楼》

5、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宋·陈与义《登岳阳楼》

6、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柳宗元《江雪》

7、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唐·李白《蜀道难》

8、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唐·王维《鸟鸣涧》

9、引之于山,兽不能走——唐·牛殳《琵琶行》

10、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明·夏完淳《别云间》

11、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五代·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1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魏晋·曹操《短歌行》

13、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唐·王维《画》

14、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唐·李白《关山月》

1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16、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近代·毛泽东《沁园春·雪》

17、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9、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唐·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

20、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21、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宋·梅尧臣《鲁山山行》

2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3、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五代·李煜《长相思·一重山》

24、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唐·柳宗元《渔翁》

25、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26、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清·郑板桥《竹石》

27、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28、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月当门——宋·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29、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0、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入若耶溪》

31、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唐·白居易《长恨歌》

32、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魏晋·刘桢《赠从弟》

33、旧山松竹老,阻归程——宋·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3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35、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宋·欧阳修《画眉鸟》

36、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宋·文天祥《正气歌》

37、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南北朝·吴均《山中杂诗》

38、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39、一重山,两重山——五代·李煜《长相思·一重山》

40、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唐·杜甫《兵车行》

41、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4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近代·毛泽东《沁园春·雪》

43、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现代·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4、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宋·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45、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宋·苏轼《定**·三月七日》

46、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汉·佚名《孔雀东南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7、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南北朝·佚名《木兰诗/木兰辞》

48、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4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50、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汉·卓文君《白头吟》

51、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先秦·佚名《山有扶苏》

52、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53、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唐·温庭筠《商山早行》

54、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唐·贾岛《寻隐者不遇/孙革访羊尊师诗》

55、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56、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唐·刘禹锡《望洞庭》

57、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二首》

5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59、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唐·白居易《南湖早春》

60、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6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唐·杜牧《山行》

6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63、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64、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6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魏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66、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67、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

68、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明·李梦阳《汴京元夕》

69、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70、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清·纳兰性德《临江仙·寒柳》

71、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清·纳兰性德《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

72、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宋·黄庭坚《登快阁》

73、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4、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唐·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75、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唐·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76、若似长安月蚀时,满城敲鼓声噒噒,青山飞起不压物,野水流来欲湿人——唐·牛殳《琵琶行》

77、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唐·王勃《山中》

78、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魏晋·陶渊明《饮酒·其五》

79、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五代·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80、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唐·卢纶《长安春望》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山字的成语】相关文章:

山字的成语范文05-21

带山字的成语有哪些08-07

字的四字成语04-09

梦字的成语04-14

都字的成语04-16

云字的成语04-21

手字的成语04-26

最字的成语04-26

含无字的成语04-07

带香字的成语04-08

上一篇:李芳式老师演讲稿下一篇:邪不压正观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