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统计教案

2024-05-12

小学数学统计教案(共11篇)

篇1:小学数学统计教案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谜语,老师希望你们开动自己的小脑筋帮老师找到这个谜语的谜底,下面竖起你们的小耳朵仔细听老师的谜语,“小小石头硬又白,整整齐齐排两排。天天早起刷干净,结结实实不爱坏”

同学们你们猜到老师的谜底是什么了吗?

生:牙齿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那我们应该怎么样保护我们的牙齿呢?

生:早晚刷牙,少吃糖果。

师:嗯,小朋友们懂的可真多,刚才你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老师发现了一个你们身上的小秘密。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很多都已经开始换牙了,课前老师也让同学们和家长一起数了自己换牙的数目,那么,你换了几颗牙?

生:3颗、2颗、4颗„„

师:同学们有的换2颗牙,有的换3颗牙,还有的换的更多,如果我想了解咱们全班同学换2颗牙的有多少人,换3颗4颗的分别有多少人,有什么好的办法吗?开动你们的小脑筋脑思考,同位之间讨论一下。一会我找同学起来说一下你们的方法。

生:“可以举手”、“让所有掉两颗牙的站在一起”、“把自己换了几颗牙写在纸上”„„师:“同学们的主意真多,说得都很好。那下面我们就分组来调查一下你们组小朋友的换牙情况吧!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调查结果。并且说清楚你是怎样调查的。

师:其它小组还有用不同的记录和调查方法吗?板书各小组换牙的数据

三、汇总提问,加深印象

师:现在我们整理出各个小组换牙的情况,那如果老师想知道全班同学换牙的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各个小组相加就能知道全班同学换牙的情况了

板书各小组换牙的情况和,换一颗牙的有几个,两颗牙的有几个,三颗牙的有几个?现在老师把这些数据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你们看一下老师的这个方法好不好

板书统计图,强调一个格子代表一个人,涂颜色要从下往上涂。师生合作完成大统计图的制作。

我们还可以这样来整理数据,画出统计表,我们一起合作把这个统计表补充完整吧。师: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能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生:我知道换2颗牙的最多,换1颗牙的最少

生:我看到了换4颗牙的有2人

四、巩固练习

生:同学们今天表现都非常的棒,能够从这个小小的统计表中学到这么多知识,刚才我们整理这些数据的过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统计。板书统计

师:“那么下面老师就要考考大家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让我们一起动动脑筋做一下大屏幕上的练习题”

出示课件

五、联系生活,放飞思维

师:统计的作用很大,在生活中经常用到,今天同学们放学回家后请你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事情进行调查统计,明天把调查的结果在班级汇报。

篇2:小学数学统计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P106-107 【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能看懂扇形统计图,会看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进一步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扇形统计图的价值,体会统计方法与统计思想。【教学重难点】

认识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读出必要的信息。【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家中一个月支出情况的相关数据。【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座!

师:请看大屏幕,这是六(1)班同学开展课外活动的情景。谁来当小记者,采访六(1)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的人数。

师:同学们你能把刚才获得的信息统计出来吗? 同桌讨论一下,你是怎样做的? 生1:我制定了统计表。生2:我制成了统计图。师:①你制的是统计表

②你制的是条形统计图

师: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师:你还想知道哪些信息?

师:能从这幅条形统计图中很清楚地反映出来? 生:不能。

师:揭示课题:统计——扇形统计图

二、对比分析,合作探究

1、观察条形统计图,你从中得到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2、从条形统计图中,还有哪些信息不容易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发现条形统计图不容易看出各部分与总量的关系

3、引导学生观察扇形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4、学生根据直观观察,发表见解。

5、根据统计图上表示的情况,你对我班同学有哪些建议?

6、图中30%的含义是什么?(讨论)

7、通过以上的讨论,你知道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吗? 生回答: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联系。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量,用圆内各扇形的面积表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的百分数。

8、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1)学生具体说出哪些信息,能从条形统计图中清楚地反映出来,而反扇形统计图中却反映不出来;(2)总结各自的特点

从条形统计图上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从扇形统计图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三、你在生活中哪里见过扇形统计图呢?

四、巩固拓展

1、P107做一做

师:同学们,你们了解牛奶所含的营养成分吗?这是一个有关牛奶所含营养成分的扇形统计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看看你能了解到什么?

师:每天喝一袋250克的牛奶,能补充营养成分各多少克?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2、试一试

3、小小统计员

课前收集了家庭每个月生活费支出情况,如何用扇形统计图制作出来?试一试,请学习小组课后研究。

五、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六、教材与学情分析

有关统计图的认识,小学阶段主要是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 图和扇形统计图。在一至五年级已分别安排了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主要通过熟悉的事例使学生体会扇形统计图特点和作用。

七、课堂设计说明

1、课前收集数据并制成的相应统计图表。

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数据并制成的相应统计图表,收集能用百分数知识解决的生活问题,并在全班中交流,使学生复习了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与百分数的相关知识。

2、充分利用对比学习的方法。

篇3:小学数学折线统计图教学例谈

一、从外到内完整看图

解题时, 理解题意很重要, 有关统计图的题目, 怎样审题呢?笔者认为应“从外到内, 完整看图”。

如图1, 看外部:从标题得知, 统计的是2011年1~6月京海火车站旅客发送情况, 绘图日期为2011年8月, 横轴表示月份, 由纵轴的数据、单位名称可知, 一大格表示10万人。

看内部:每个点附近的数据表示相应月份的发送旅客数;一月与二月的数据对应点连成的折线呈上行, 说明发送旅客数增加, 是由于二月份为春运高峰;二月与三月的数据对应点连成的折线呈下行, 说明发送旅客数减少, 是由于到三月份, 春运已过;到五月份, 折线呈上行, 说明发送旅客数增加, 是由于“五一”假期中人们回家、出游以及返程等原因。总体走势为:一月到二月发送旅客数增加, 二月到三月, 发送数大幅下降, 三月到五月, 发送旅客数回升, 六月有所减少。

二、由外到内有序制图

折线统计图, 是利用“点”表示数量的多少, 通过“点与点连成的线”的走向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所以, “点”与“线”是折线统计图的重要部分。如何完成折线统计图呢?可以这样:由外到内, 有序制图。如图2所示。

先完成统计图的外部:标题、日期、横轴、纵轴、单位等。如果这些部分不完整的, 需填写完整。比如图2中, 标题部分填写“四年级二班”, 日期需填绘图当天的日期, 横轴补充“2011”, 纵轴补充“20、25、30、45”, 单位栏补充“台”。

再完成统计图的内部, 顺序是:描点、写数、连线。由统计表得知, 2009年为10台, 就在横轴上“2009”对应数据10的位置“描点”, 在点附近写上数“10”, 以此类推, 在“2010”对应位置“描点”, 在点附近写上数“19”……注意, 写数时, 要考虑相邻两点随后“连线”的走向, 不能和线重叠。最后连线, 需要注意的是, 从一点连向相邻的另一点, 不能跳越, 一段线与接下来的另一段线连接要自然, 不要出现像图2中“虚线”示意的那样, 连接处有交错, 就不美观了。

三、巧分数据熟练画图

通常统计图的纵轴标注数据, 但是在绘制统计图时, 遇到的数据并非正好是所标的数据, 如图3。

已知一月产值610万元, 二月产值540万元, 三月产值350万元, 四月产值832万元……

绘制统计图时, 先根据已知数据描点, 这时, 就需要在纵轴上确定已知数据所对应的刻度线。一月产值610万元, 看纵轴数据得知, “610”包含在“600~700”的这一大格, 而一大格表示100万元, 我们可以将这一大格平均分成10份, 这样的一份就是10万元, 600增加这样的一份, 就是610, 这种确定刻度的方法, 不妨说成“十分法” (如图3A) 。二月产值的数据540, 不难发现包含在500~600的大格, 可以将这一大格平均分成5份, 这样的一份是20万元, 500增加这样的2份, 就是540, 这是采用了“五分法” (如图3B) 。三月产值的数据350, 包含在300~400的大格, 可以将这一大格平均分成2份, 这样的一份是50万元, 300增加这样的1份, 就是350, 这是采用了“二分法” (如图3C) 。有些数据, 还需要结合估算来确定刻度。比如四月产值的数据832, 包含在800~900的大格, 若将这一大格平均分成3份, 这样的1份是33多一些, 比这样的1份少一些, 差不多是32, 只需把“三分法”的一份刻度线下移一点, 就可以作为832的数据线。

另外, 确定数据的对应刻度线, 可以利用纵轴以外的竖向网格线。比如图3中, 描出四月份产值数据的对应点, 可以在“四月”对应的竖线上确定 (如图3D, 根据“平行线间的垂直线段处处相等”) 。

篇4:小学数学 网络整合课《统计》

本节课是人教社数学第二册第九单元《统计》的第三课时,学生在第一、二课时中已初步认识了统计图,并能分辨出统计图和统计表,能运用一定方法收集数据,完成统计图、统计表。在前两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虽然会统计,但在收集数据这一步时却经常碰到各种问题,而且这种数数和作记号的方法非常费时,也不很准确,一课时只能完成一两个统计练习。

二、设计思路

随着网络技术在统计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我开始思索能否运用网络技术来提高收集数据的效率。在对相关教学理论和网络技术的学习基础上,我学习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的信息环境下的“情境——探究”教学模式来设计这一节学科整合课。

三、资源及环境

网络教室,服务器与Internet相连,多媒体课件,Dreamweaver制作的网页课件、网页学件。

四、学生情况分析

小学一年级学生已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计算机外设结构,会开机、关机,对鼠标使用、键盘录入、保存文件有所了解。

五、课件设计说明

这节课的教学环境是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教学网页课件http://host.7507.com/lhafly/dj)。教学课件大量使用网页和数据库技术来完成。与传统的单机演示型课件相比,具有易于在网上传输、占用空间小、易于共享等优点,并且易于修改。教育媒介的变更也带来了教学方式的变革。这种新型的网络课程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更利于组织教学,方便地实现远程教学。由于其中大量使用了数据库技术,对学生所做练习能够及时反馈,对全班学生的成绩能够进行分析,有利于教师当场掌握学生练习情况,针对学生中出现较多问题的练习进行重点辅导,提高教学效率,将分散练习与集中辅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创设情境

首先对前面学习的统计知识进行复习,让学生回忆和认识到以前学过的统计数据方法非常烦琐,容易出错,由此引出可以利用计算机收集数据,并出示课题。创设放暑假学校组织大家去东湖游玩,但在游玩前得做好一些准备的情境。

【分析】此环节正是认识到了传统收集数据方法的不足,适时引入了网络技术来帮助完成这一过程,为后面开展利用计算机收集数据进行练习的教学做好铺垫,体现出了信息技术的工具性特点。游玩前的准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玩中学习,学生自然融入其中。

(二)自主探究,交流讨论

1.学校要为同学们准备水果,但不知道买什么水果最合适,于是想先做一个调查。学生很快想到用统计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可用电脑怎么来解决这一问题呢?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很自然地打开网页(登录http://host.7507.com/lhafly/dj),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水果。投票完毕后,全班一起查看投票结果的统计图,这时学生发现不用数,电脑就能帮我们完成这项任务,非常高兴。根据统计图上的数据完成了水果统计表,同学们根据统计表很准确地告诉老师应该买什么水果最合适。

【分析】此环节是由观察计算机收集数据后制出的统计图完成统计表,并根据统计表上的数据进行分析的练习。最后,学生自己也能小结出电脑帮我们收集了数据,我们再也不用一个一个去数了。

2.提出第二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统计同学们的生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寻找方法。学生通过选择自己的生日——投票——查看投票结果的过程,将全班同学的生日汇总在一张统计表里。由于月份非常多,为了能更好的比较,同学们自然会想到根据统计表,完成手中的统计图。最后根据所填统计图互提问题,最后全班交流。

【分析】在给水果投票时,是老师指导学生一步步完成的。这里放手让学生小组内自主完成练习,既训练了学生用统计表来完成统计图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看统计图发现问题的能力。最后进行全班交流,各种各样的问题层出不穷,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3.第三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了解天气情况。老师展示去年六月份武汉市的天气情况表,学生自己根据天气情况表来完成手中的统计图和统计表。这时,电脑又给大家出问题了,有两道选择题、两道填空题,学生点击网页,答题。

【分析】这里不仅需要学生正确完成统计图表,而且要能回答出电脑给出的问题。不仅对统计知识进行检测,而且对学生的计算机掌握水平也是一个测试。值得一提的是测试的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学生答完题后就能看到自己的成绩。这一环节一改过去学生做题、老师批改再反馈的做法,学生答完题后就能得到及时的反馈,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平时做完题就想立即得到老师认可的迫切心情,同时能很快发现自己的问题,当场就可以自己找到错误的原因,学习效果更佳。

教师顺势请同学来看看全班同学做题的情况,网页已经核算好全班同学做题的情况,每题正确的有多少人、错误多少人、正确的答题百分比都一一展示眼前。

【分析】网页数据库强大的功能使老师不再为了解学生答题情况而操心,快速、准确地掌握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有问题的练习进行适时的讲解,使课堂效率更高,帮助老师从繁重的作业批改中解脱出来。

(三)巩固延伸

依次展示柱状统计图、饼状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后,猜一猜哪种水果最多。

【分析】短暂的小结后,将统计知识进行一个小小的拓展,课本知识拓展到课外,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在生活中更注意去观察生活中的统计图,使学生对以后统计知识的学习有更多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略)

七、教学方法的分析与总结

信息技术是教学的辅助工具。教学基本上是在网络教室中完成的。教师课前制作教学网站,并发布到网上,采用讲授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利用信息工具进行知识建构的要求不高,只需要完成非常简单的作品或用纸、笔、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就足够了。对学生的评价方式通过网上测试即时给每个学生成绩。此种教方法的优点有以下几点:

1.多媒体网络的交互性和生动丰富的学习环境,可以实现教学活动中各因素的多边互动。不仅包含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还涉及教师与学生小组的双向交往、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等多种交流形式,构成了动态因素互动的立体交流网络。

2.信息技术的使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挖掘了他们的数学潜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增加知识保持的强度。整个学习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归纳并总结,增进了学生热爱数学、学以致用的感情,培养了数学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篇5:小学数学《折线统计图》教案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 陈华

一、教学任务分析 1.教材分析

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

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科学、客观地认识世界。它是数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也是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中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本节课《折线统计图》就属于统计与概率的模块范畴。

在上海教材中,学生关于折线统计图的前继知识是——二(上)的《统计表初步》和《条形统计图

(一)》、三(下)的《条形统计图

(二)》,后续知识是——九(下)的《数据的整理与表示》和《统计的意义》。因此,本教学内容的逻辑起点定位为——在复习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的方法对两种统计图的共同特点有感知,对不同之处能区分并解读出两种统计图的各自特点,并能根据数据的特点合理选择呈现方法。

2.学生分析

1.《折线统计图》是概率与统计的一个内容,它有别于其他抽象数学,属于应用数学范畴,学生是有生活经验作为学习基础的。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调用大量的生活经验,例如气温变化,小毛巾重量变化,世界人口变化情况等信息,从而帮助自身学习、理解折线统计图。

2.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具象思维为主,逐渐过渡到抽象思维。根据这个特点,选用上海教材中“三类五种”折线分类图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折线统计图每一根线段变化的情况。然而“三类五种”图亦有缺点,学生会重点关注每一段的变化情况,忽视整根折线。因此,课中还需要通过手势、小游戏等方式体验整根折线的变化情况。

3.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具有局限性,会产生以偏概全的误解。学生往往会把“折线的长”与“变化幅度大”划上等号,而这仅仅在横轴项目等距设置的前提下才成立,带有片面性。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征。

2.读懂折线统计图中的统计信息,并能进行一定的统计分析。【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比较学习的过程,通过知识的迁移进行有效学习,在过程中提升辨析观察能力、说理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心现实世界中的数学现象,感知统计在生活中的运用,提高统计的意识。【教学重点】

1.折线统计图中的点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的升降表示变化的情况。2.生活情景中各类折线统计图的统计含义。【教学难点】

1.折线统计图中横轴项目间的间距设置问题。2.根据折线统计图,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或合理推测。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基于生本分析,重视思维提升的设计,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解读。

1.知识技能维度

其一,通过教材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组成有着相同之处——表外部分相同;表内部分的组成则有不同——由点和折线组成,也具备了更多的特征,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因此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征作为知识技能目标之一。

其二,《折线统计图》属于应用数学,学生能否读懂情景中折线统计图中的统计信息,并能进行一定的统计分析,亦是知识技能目标之一。

2.过程方法维度 数学课中要传授的不仅是数学知识,同时带给学生和终身受益的是一种数学的思维方式。学会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思考、去解决问题,是一节数学课中“过程与方法”目标设置中需要关注的。在本节课中,主要设计了“比较”的思维方式,学生通过经历比较学习的过程,通过知识的迁移进行有效学习,在过程中提升辨析观察能力、说理分析能力。基于以上思考依次进行了三次比较环节的设计。第一次比较——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构成的比较 第二次比较——折线统计图横轴设置的比较 第三次比较——初步感知复式折线统计图(作业)3.情感态度维度

统计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学生需要对统计的过程进行一个完整的了解和体验。一个完整的统计主要包括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呈现——数据分析。以往我们的教学中会对过程中的头、尾部分弱化或省略,只关注用统计图或表呈现数据。因此,本节课引入了学生对统计过程的了解,并匹配了相应的教学素材。

三、教学设计

【环节一】比较学习

(一)——认识折线统计图

任务一:复习条形统计图

观察上图,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组成和特征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已有知识(条形统计图)出发,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组成,为迁移学习折线统计图做铺垫。

任务二:折线统计图的初步认识

交流讨论:

1.两张统计图的构成有何相同之处?——都有横轴、项目、纵轴、数量单位、标题等。

2.两张统计图有何不同之处?折线统计图:点——数量的多少;线——变化的情况。

3.两张统计图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折线统计图可以凸显变化的情况。【设计意图】通过媒体动态演示,引导学生体验点、线的由来,基于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掌握,因此拟定在课中通过比较学习,感悟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组成与特征。在迁移和比较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在不同点的比较学习中,对折线统计图的特征有更好的把握。同时利用手势或小游戏的形式对学习重点加深理解。

任务三:巩固练习:

1.2012年3月上海市的平均气温是()℃。

2.2012年()月上海市的平均气温最高,是()℃。3.()月到()月,平均气温不变。

4.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是()月和()月之间。5.平均气温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月和()月之间。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以学生个体独立思考结合集体交流小结的形式实施,培养学生反思思辨及清晰的数学表达能力。

任务四:判断折线统计图的趋势 情景引入:

1.从这线统计图可以看出,()时小毛巾的重量最重,是()克。2.从()到(),小毛巾重量的变化幅度最大。

3.12时,小胖又进行了测量,毛巾的重量为60克,请你补完这张折线统计图。4.从()起,小毛巾的重量几乎不再发生变化。5.请你预测12时之后的小毛巾重量。6.小毛巾重量几乎不再发生变化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自主练习,引导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困惑有清晰的了解,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及时辨析,培养学生的自我评判能力、辨析分析能力;同时通过合理的预测,提升学生的统计意识。

【环节二】比较学习

(二)——研究折线统计图的横轴间距 1.情景新闻引入:

2.根据新闻,同桌辨析世界人口变化情况,并用手势表示。3.小组交流,对比两张折线统计图,寻找错误并提出解决策略。

辨析世界人口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情景引入激发学习欲望。折线统计图横轴上项目设定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因此通过正误间的比较学习,在分析中引导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横轴上项目设定的理解,揭示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同时通过再次的比较学习,提升学生的思维辨析能力。通过学习素材中数据收集方式的比较,初步了解实验采集数据及上网方式查询数据等不同的数据收集方法,对统计过程有一定的体验了解。

【环节三】比较学习

(三)——比较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用途

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发现两者的用途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学习,利用实际情景引导学生总结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不同用途,加深两类统计图特征的理解与认识。

总结

篇6: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统计

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统计信息,能够解释统计结果。

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预测。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过一些统计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选择一个全班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收集数据,用统计图表展示数据,并作出决策。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从统计图中获信息,并能作出决策。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8页例1,练习十一第一题。

教学目标:

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并作出相关决策。

理解统计图中各个数据的具体含义,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从扇形统计图中获信息,并能正确决策和简单的预测。

教学媒体:

教师可以再准备课本以外的扇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你们知道家里的电视是什么品牌的吗?今天我们就去彩电市场看看各种彩电的市场占有率吧!(出示教科书第68页例1的扇形统计图)

二、探究交流、总结规律

小组探讨、交流。

根据这幅统计图,你们了解到哪些信息?A牌彩电是市场上最畅销的彩电吗?根据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学生可能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看法:一部分会认为A品牌最畅销,而另一部分则认为A品牌不是最畅销的。

(学生谈出个人观点后,会出现一些争论,让学生在争论中做出判断.)引导释疑。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说说统计图里“其它”部分可能包含了哪些信息呢?可让学生分别说说“其它”的具体含义,从而明确“其它”里面可能含有比A牌更畅销的彩电产品。

小结。

这幅统计图提供的数据比较模糊,不够完整,我们无法得到有关彩电市场占有率的完整信息,所以从本统计图中不能得出A牌彩电最畅销的结论。

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利用统计图作判断和决策时,一定要仔细观察,注意从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信息出发,不要单凭直观感受轻易下结论。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69页练习十一1.

补充习题

四、总结概括

学习了这节课,你知道在利用统计图作分析判断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吗?

篇7:小学六年级数学《统计表》教案

我们已经学会了制作条形统计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用统计图来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条形统计图

(1)出示我校1998~2002年人数统计图。

(2)观察这张条形统计图你认为在制作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统计图要标明统计图的名称、制作时间、统计项目等。统计图的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的每一小段长度都相等。

2、制作全校各年级人数统计图。

三、巩固练习

将课前调查的全班同学体重的情况制成条形统计图。

四、小结

1、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

2、你已经知道了关于条形统计图的哪些知识?还想知道什么?

五、课内作业

1、练习题。

篇8:小学数学统计教案

一、《统计与概率》教什么?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对所教学科的教材进行钻研,可以将个人研修与网络研讨相结合,每一位教师都要经历自主学习、思考的过程;然后在组建的专题研讨QQ群中,各位老师作为群里的成员,他们都自发地将个人研修的感受和困惑提交到网络上,供大家一起研讨。教研员也参与到研讨过程中,回答教师们难以解决的问题。具体分成两步:先分组选定主题,集中进行小的专题研讨。将参加研讨的老师分成几个讨论组,各组成员在组长的统一指挥下,先进行小组讨论,选定本组的研究小专题,并写成文字,以备在群中交流汇报,后全体交流,共同研讨;安排一个时间段,各组教师都将各自准备的素材呈现出来,在全体成员的交流活动中阐述本组教师的共同研究结果。群中有问有答,教师的思维会非常活跃。

那么,小学阶段,《统计与概率》板块知识应该教什么?要在教学过程中达成哪些教学目标呢?数学新课程标准上明确规定“统计与概率”板块包括以下教学内容:搜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整理调查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推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具体到小学阶段,各年级教材中“统计与概率”板块具体内容安排:

从以上的教学内容中可以看出,不同年级有相同标题的教学内容,但是教学目标却不尽相同。如在三年级上册和五年级上册,三年级的可能性的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2使学生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3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请老师们注意这里强调的是“初步体验和感知”。五年级的可能性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由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还要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2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按照指定的要求设计游戏方案。新课程标准中,关于“统计与概率”板块的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

(1)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感受分类标准的关系。

(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第二学段

简单数据统计过程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会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能选择适当的方法(调查、试验、测量)收集数据。

(3)认识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4)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第二学段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要达成的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简单的随机现象;能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2)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并能进行交流。

明确了教什么、要达成哪些教学目标后,教师要面对的关键问题是怎么进行课堂教学。

二、《统计与概率》版块应该怎么教?

(1)首先弄清楚,要怎样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从以下三方面看:1统计观念:在小学阶段要培养学生经历收集、处理数据,初步根据数据做出恰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过程。正是由于统计的重要性,课标中将“统计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2如何培养统计观念:使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影响;了解统计的多种功能。3教学中的建议: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过程;要求学生要学会与人合作,要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的尺度,灵活处理教材,选择合适的素材,最好尽可能多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

(2)要如何教学生读统计图。读图,也叫识图,是学习统计图的基础。统计图可以很直观地反应数据,学生对统计图中数据的分析以及预测都是数据分析观念的重要体现。到底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来“读图”呢?如在低年级教学中,先按照画图的顺序,引导“读图”,再通过“读图”,解决问题。总体来说,应该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读图:一是数据本身的读取;第二个是数据之间的读取;最后就是超越数据本身的读取,也就是做出预测或决策。

(3)在统计教学中的“提问建模”。在教学《统计与概率》部分时,教材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看到这个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学生能够从统计图中直接收集信息,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根据数据提出简单的问题,通过数据来进行推断预测,能否解决统计的问题,为什么会呈现这种情况。

(4)怎样教学生制作统计图。从三年级的条形统计图到四年级复式条形统计图再到五年级的折线统计图,分别对三个课例的重要教学环节进行介绍和反思。特别是当学生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学习过渡到复式条形图的学习过程中的几个变换,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例如:

学生第一次画复式统计图的作品:

(四)作品展示,步步完善

第一次作品:

第二次作品:

第三次作品:

第四次作品:

最终作品:

(5)教学其他统计与概率知识。概率知识的理解:概率统计———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决策。概率———用“数”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它有两种定义方法:理论概率和实验概率。理论概率: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对相应的事件指定一个合理的概率,标志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主要包括古典概率和几何概率。古典概率:如硬币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1/2;掷一颗正六面体的骰子,出现各面的概率规定为都是1/6;几何概率:利用几何区域的度量来计算事件发生的概率。

教学策略。1注重儿童日常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参与活动,增强体验。3运用知识,提高能力。4通过大量的活动来获得对事件可能性的体验。5通过游戏活动,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三、教师在教学中总结出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实验活动中学生是“操作工”还是“探究者”? 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体验很重要,而活动前、活动中、活动思考更重要。实验能帮助澄清学生对随机现象的错误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该不该选择实验?该选择让学生做哪种实验?”的问题一直是困扰老师们的一个关键。教学可能性的大小时,应该根据教材编排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可能性的大小。有了亲身的体验,学生才能够真正地学懂知识。

问题二:在学生活动中怎样组织教学更有效?

学生活动的组织问题,是决定活动是否有效的关键。在学生进行活动之前,一定要分工明确。让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在此次活动中都有事可做,有话可讲。如:分组进行摸球的游戏,要安排好各组的成员各司其职,有负责摸球的,有负责记录的,有负责监督的,有负责观察的,有负责总结的等等。只有这样,大家都处于一个公平的氛围之中,开展起来的活动才是有效的,也是较容易组织的。

问题三:怎样在复习中,帮助学生区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个统计量?这三个统计量是学生难以区分的,他们每每遇到选择问题时,就会觉得无所适从。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去分析判断,最后正确地选择统计量来表示。如: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选择题:

1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用来代表一组数据的一些特征:

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 );

中位数反映一组数据的( );

众数反映一组数据的 ( );

A. 一般水平B. 多数水平

C. 平均水平

2 要表示同学们最喜欢的动画片,应该选取()。

A. 平均数B. 中位数

C. 众数

3六 (3)班有 43 人,六(4)班有 45人,要比较两个班的跳绳成绩,应该选取()。

A. 平均数B. 中位数

C. 众数

4在演讲比赛中,某个选手想知道自己在所有选手中处于什么水平,应该选取()进行比较。

A. 平均数B. 中位数

C. 众数

综合提高题:

1我想了解你们学校六(1)班的学生成绩,有个同学告诉我:我们班考试打100分的有18人,太棒了。100分就代表你们班的数学成绩,同意吗?你们说,要知道六(1)班学生的数学成绩需要用哪个统计量?

2数学说理室:某次数学考试,小明得到78分,全班共30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22个80分,以及一个2分和一个10分。小明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如果你是老师,你对小明的说法认同吗?请你说说!

3老师是穿35码的鞋子,每次商场打折,老师去买鞋子总是买不到需要的码子,这说明了什么?(35码是个众数,买的人多,所以没有了)。可是有一次我听见一位先生问:有45码的鞋子吗 ?售货员也说没有,这又说明了什么呢?(45码也是个众数,表示不穿这个码子的人多,所以一般不生产,没得卖)

100分是个众数,但是要反映班级学生的成绩需要用到哪个数据?(平均数)

4电视上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中算分时,为什么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再算平均分?有什么好处吗?合理不合理?(不受极限数据的影响) 如果要评选最受欢迎歌手,需要用那个统计量呢?(众数)

篇9:浅谈小学数学统计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 统计 生活经验

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适宜的范围和内容设计教学

本人在教学一年级时因为学生本身生活经历简单,所以选择统计全班同学自己最喜欢吃哪种水果,看看全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为了让大家踊跃发言,我有意识地让同学们说说为什么喜欢吃。而在教学四年级《条形统计图》这一节时,因为学生年龄稍大了,可以亲自参与日常生活了,我提前把学生分成几组,给每个组同学布置不同任务进行数据收集,作为上课的一手资料,比如:记录半个月内晴天和阴天的天数;调查本村大卡车、小轿车的数量等等。这样让学生品味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二、注意统计活动的系统性、整体性

统计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课,然而它在呈现形式上绝不是我们简单地以为仅仅是调查收集一些数据而已,而在于它可以既能灵活地在课堂上进行探索,也可以自由地结合课内外;还可以是完全置身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下的调查活动。它是灵活、开放和形式多样的,但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统计活动是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的。所谓整体性,就是统计活动中的每个环节都是彼此相连的,应该紧紧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比如调查统计最喜欢的水果、最喜欢的体育活动、最喜欢的颜色,甚至大型商场里商品的销售量等等统计,不管是课外的调查、实践活动,还是课内的集中活动,都应该紧紧围绕着一个主题而展开和深入,不能乱成一盘散沙无从收拾而使学生脑海中思路混沌,不明其究。

三、让学生在具体的数据中能得出自己的判断、分析

虽然小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还比较低,还不能对事物的现象做出深刻地分析,但对同样一组数据信息,不同的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判断、分析,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论是描述数据信息,还是分析数据信息,本人都会争取广泛地听取同学们的意见,探求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达到“洞晓学生学情,了解教学效果”,做到于生于师心知肚明。

四、数据分析的方法可以是多样的

在统计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清楚,统计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不同的方法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好坏之分。例如有两组同学投篮球的成绩,一组8人,另一组10人。对这样的数据进行分析不一定就要采用平均数据。如果我们要比较整体水平,可以取每组的平均值;如果想从中选拔投篮高手,则可直接比较每组的最高成绩或者前三名。

五、教师要做到从扶到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的最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统计知识的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可以对学生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进行点拨,对于其余的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制图等都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动手操作。

六、注重儿童的生活经验

内容的组织与呈现要充分考虑到儿童已有的日常经验与他们的现实生活,使儿童在现实的和经验的活动中去获得初步的体验。

例如,分类、排列和比较是统计的基础活动,但对初期接触数学学习的儿童来说,他们参与这类活动的对象不宜是些抽象的数据,而应是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实物。因此,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应较多地考虑选择合适的情境,能更好地激发儿童投入到分类、排列和比较等这样的数学活动中去。一些比较有效的做法是,向儿童呈现一堆杂乱的物品,让他们去尝试进行分类,在分类活动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学会了如何将这些物品按一定的规则标准进行排列,并逐渐理解了按不同的规则标准就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为今后对数据整理与分析的学习打下基础。

又如,儿童对统计全过程的理解可能是有困难的,因为他们习惯的是面对已经给定的甚至是已经被处理过的一些数据进行思考和判断。因此,可以根据儿童的日常经验和兴趣,去设计并呈现一些特定情境下的现实问题,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多次尝试去不断体验。一些比较好的方式是设计诸如“班级要组织‘六一联欢会,买些什么样的水果更好呢?”等情境。开始时,儿童们可能会依照自己的喜好随意判断,但是,多次的交流后就会体验到这样是不行的,因为联欢会是大家一起参加的活动。于是,他们就会尝试着先调查每一个人的口味和喜好。可是,面对一大堆杂乱的数据怎么办呢?这时已经构建的分类与排列思想就会提供帮助,他们可能就会将调查得来的那些数据(甚至可能是代表具体实物的图片)贴在教室的黑板上,于是就构成了一幅象形统计图。接下来,学生们可能就会进一步讨论,喜欢哪一种水果的同学多些?同学们比较喜欢的集中在哪几种水果?喜欢哪一种(和几种)水果的同学最少?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对“购买水果”的行为选择提供了帮助,而且对统计与统计量的意义也提供了理解上的帮助。

七、结语

篇10:小学六年级数学条形统计图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页的例2,练习十五的第5―8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知道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了解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具准备:准备复习用的统计表、条形统计图和例2的统计表以及未完成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练习十五第5题已画好坐标轴而未画直条的统计图的胶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幸福小学五年级有3个班,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人数如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幸福小学五年级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统计图

40 40 1月制

35

30 26

25 20 18

20 16

15

10

5

0 数学小组 语文小组 美术小组 音乐小组 体充小组

教师出示幸福小学五年级参加课外活动人数的统计表和统计图后,让学生先观察,根据表和图列出数据的情况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学生纷纷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归纳出以下五个问题:

(1)哪个课外小组的人数最多?是多少人?

(2)哪个课外小组的人数最少?是多少人?

(3)体育小组的人数是数学小组人数的多少倍?

(4)平均每个课外小组有多少人?

(5)平均每个班参加课外小组的有多少人?

篇11:小学数学统计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16~117页例1、例2,第118页课堂活动及练习二十五中相应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形象地表示数据。

2.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实验目标:

1.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运用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主动参与新知的.探索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本班学生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踢毽子比赛的一段录像,并把踢毽子的成绩统计表做例1。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统计。

二、合作学习,探案求知

1.教学例1

课件出示例1的统计表。

教师:从收集的统计表中,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可能回答:小红踢120个,小方踢100个,小红比小方多踢20个……

教师:从统计表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制成统计图吗?怎么制呢?学生可能回答:可用我们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画3根就可以表示3个同学。

教师:1格表示多少呢?(课件出示1格表示1个)如果1格表示1个,小红踢的毽子个数要画多少格?(课件动态展示画出120格)学生产生冲突:画120格好麻烦哟。教师质疑:那怎么办?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表示呢?学生可能会想到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

教师: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讨论。①用1格表示多少合适呢?说说想法。②小组内绘制出条形统计图。用投影仪展示小组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课件展示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时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教师:观察比较这些统计图,在这里用1格究竟代表多少合适呢?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他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答案。

学生1:用1格表示10个比较合适;120个就画12格;100个就画10格,90个就画9格。

学生2:用1格表示2个,5个也可以,只是画的格子要多些。……教师结合学生画的统计图的美观方面进行适当评价。

教师:现在用1格表示10个来完成书上116页的统计图。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的统计表。

教师:根据这个统计表你获得哪些数据信息?学生汇报所获得的信息。

教师:小明要帮爸爸制作条形统计图。思考或同桌交流。①横轴和纵轴各表示什么?②用1格表示多少千克合适呢?全班交流,汇报。学生自己动手绘制条形统计图。

课件展示条形统计图

教师:观察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小明家苹果产量逐年增加;的苹果产量是的2倍……

教师:根据你的发现,你对小明家承包苹果园有什么想说的?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3.小结今天学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教师:以前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接触的数据都比较小,因此我们都用1格表示1个单位。在生活中,我们还经常接触到更大的数据。

课件出示:为了方便,我们用1格可以表示多个单位,不仅可表示10个,也可以表示2个,5个,100个,1000个等,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这节课学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或问题?

《条形统计图》课后问卷

1.老师用课件出示:本班学生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踢毽子比赛的一段录像,并把踢毽子的成绩统计表做例1的授课形式,你喜欢吗?为什么?

2.老师用投影仪展示小组绘制的条形统计图,对你的学习有帮助吗?有哪些帮助?

3.你喜欢老师使用多媒体课件讲授本节课吗?为什么?

统计数据分析

学生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化学习效果统计

图表二

认同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的人数 认同率%

实验班(40人) 39 97.5%

上一篇:儿童心理教育下一篇:大学生九月份思想汇报